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盈利能力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造句法 英語寫作能力 促進作用
1.引言
作為詞匯教學中一種常用的練習手段,造句不僅為廣大師生所熟悉,而且在各種詞匯教學方法和理論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國內外關于詞匯教學的主要理論和方法有:詞塊理論;概念隱喻理論;語境理論;交互理論;偶然詞匯習得理論;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詞匯教學(樊永仙,2009:28);直接學習與間接學習(郭亞莉等,2006);任務型詞匯教學法(胡蓉,2011);詞匯習得與關聯語境(于翠紅等,2012)。筆者發現,在這些新的詞匯教學方法和理論中,造句練習被逐漸邊緣化,甚至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詬病。這表明,傳統的造句練習已經不能適應詞匯教學的改革需要,我們必須對其進行改良和加工,使其既適應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又融合各種新的教學理論。筆者正是以此為切入點,提出一種新型的詞匯教學方法——造句法,并結合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證明造句法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英語輸出能力。
2.造句法的定義
造句法是指根據傳統的造句練習在詞匯教學中所起的作用,結合各種新型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對造句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之后而形成的一種詞匯教學方法。它旨在讓造句練習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在詞匯教學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造句法的成功實施需要三個條件:(1)老師教會學生造什么類型的句子;(2)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從而讓學生掌握如何造句;(3)課外學生每天堅持一定數量的造句練習。
2.1造什么句。
2.1.1定義句。
根據概念隱喻理論對詞匯教學的啟示(樊永仙,2009:38-42),詞的意義是了解詞匯、擴大詞匯量的物質基礎,我們造定義句正是為夯實這個物質基礎。定義句是指學生在新學一個單詞時,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它造句。定義句的實質是學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和已學的單詞來解釋和描述新學的單詞,其質量,取決于三個因素:學生對該單詞的理解程度;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學生的背景知識。顯然,學生在以上三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苛求他們所造的句子多么標準或準確。但是通過定義句,學生可以反過來從這三方面促進自己。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母語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下定義的方法,然后鼓勵學生自己造句,告訴他們不用擔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夠高或者造出的句子不夠好。因為只要他們用心去想、用心去造,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一旦學生養成這種造定義句的習慣,就能增強他們對單詞意義了解的程度,增強單詞記憶效果,還能培養他們的英式思維能力。
2.1.2舉例句。
舉例句是定義句的一種延伸,是指學生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給新學的單詞舉個例子,包括學生的性格、愛好、習慣、背景、生活經歷甚至隱私等。比如學到單詞eccentric(行為古怪的)時,學生可能直接舉一個例子:My neighbor is eccentric.別人不一定能看懂,但他自己卻很清楚,因為他對自己那個古怪的鄰居印象很深。又如,學到unique時,當他了解到該單詞是獨一無二、很特別、唯一之類的意思時,很可能就造一個很簡單的句子:She is unique to me.這里的she當然是指他愛戀的女孩子。舉例句以結合學生的個人實際為理解基礎,以激發學生的個人情感為記憶手段,目的是讓學生對新單詞的意義一目了然。該造句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個性化,即學生通過賦予新單詞獨特的個人色彩,能夠“占有”和“馴服”這個單詞,成為其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介紹這種造句法時,要向學生說明個人興趣和實際生活的重要性。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很熟悉或者很敏感,就引導他們用新學的單詞來造這方面的句子。總之,舉例句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培養他們主動使用英語的習慣。
2.1.3搭配句。
根據Lewis的詞塊理論(樊永仙,2009:31-32),詞匯塊(lexical chunks)是詞匯和句法之間同時兼有詞匯和句法特征的半固定結構,它們可以分為四類:(1)詞、短語;(2)搭配詞;(3)慣用語;(4)句子框架和引語。Lewis還提出,應該把詞匯(塊)而不是語法作為語言教學的中心,因為“語言是由語法化的詞匯組成,而不是由詞匯化的語法構成的(language consists of grammaticalized lexis, not lexicalized grammar.)。將這一理論應用到造句法中,表明我們造句時要充分利用詞的搭配關系。如果說定義句和舉例句是為了掌握詞的意義,那么造搭配句則能夠讓學生掌握詞的用法。
但是,英語的搭配種類和形式十分復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教學生哪些搭配結構呢?Rosamund Moon曾用多詞詞項(multi-word item)這一術語來描述詞匯之間的固定搭配關系(fixed collocations),并指出詞的搭配結構是多詞詞項的主體。在討論教學中應該教哪些多詞詞項時,他特別提到Suzanne Irujo的建議:多詞詞項的教學“應該根據其使用頻率、有用性、透明度及其在句法和語義上的簡易度而仔細挑選”(multi-word items to be taught should be“carefully chosen on the basis of frequency, need, transparency, and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implicity”)(Norbert Schmitt & Michael McCarthy,2002:40-61)。結合到本文的造句法,我們在教授某個新詞匯時,可以挑選出其中最常見、最實用而又夠簡單的搭配結構來讓學生造句,達到窺一斑以見全豹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從句法和操作性的角度來看,重點是教學生造動詞性和名詞性搭配句,從而讓他們熟悉英語詞匯之間最主要的三種搭配關系:動賓關系,主謂關系和定名關系。總之,學生造搭配句不僅能夠熟悉各種句法,而且能夠提高詞匯使用的準確性。
2.1.4.情景句。
語境既可以指語篇內的環境,又可以指語篇外的環境。語篇可以分為四大類(陸國強,1999:265):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和語用語境。其中語言語境亦稱上下文,是指語篇自身的結構和邏輯連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上所說的定義句、舉例句和搭配句實際上都屬于語言語境句。情景語境是指語篇所涉及的具體場景、事件和參與者(樊永仙,2009:42)。它包括如下幾個要素:(1)交際的時間和空間;(2)交際的對象和主體;(3)交際的正式程度;(4)交際參與者的關系(支永碧,王永祥,2009:49)。所以情景句是一種更側重使用和交際的語境句,是語境理論和交互理論共同作用的結果。造情景句的具體做法是:老師先給學生展示或描述一種具體的場景或事件,讓他們把自己當成參與者,然后用所學的單詞造句。簡言之,就是先給這個單詞創造一個生動形象的使用環境,使它呼之欲出,然后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用到這個單詞。當然,讓情景句呼之欲出并不容易。老師課前要積極準備相關的用來描述場景和事件的圖片和資料;課中要花很多精力使這些場景和事件形象化。為了讓學生真正使用詞匯,實現其交際功能,付出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2.2如何造句。
如上所述,造句的種類各種各樣,那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造句呢?
2.2.1.老師造句,學生翻譯。
老師造好句子(中英文皆可),然后讓學生翻譯過來。雖然這是傳統的方法——翻譯教學法,但它可以增大學生的輸入量,增強學生記憶和使用單詞的準確性。為了彌補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交際性和趣味性方面的不足,老師造句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多造定義句,向學生介紹常用的下定義的方式和方法。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的英式思維,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潛勢”。二是取材要注意趣味性和啟發性,不讓學生覺得枯燥或呆板。
2.2.2老師造句,學生模仿。
這種方法主要適合造搭配句。鑒于搭配關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學生自己造時難免會出錯,所以最好是教師先造好例句,然后叫學生模仿。這種造句方式是交互式教學方法的初步體現,但不是完全自由的,是在“限定的正確方式下”進行的。
2.2.3老師創造情景,學生造句。
這種方法用于造情景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老師可以適當做一些調整。如果學生的現有水平比較高,可以在創設情景時粗略一些,提示也可以少一些,并且可以做一些競爭游戲,看誰造句的速度較快。如果學生的英語基礎還比較差,那么老師的情境創設要盡量具體形象,并且提示更多的預備單詞或短語。如果單個學生不能造句,可以叫學生兩到三人一組相互討論一下后再造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潛勢”能夠變成“語言表現”和“實際言語行為”,因為他們參與課堂的程度更高,師生互動也更多。
2.2.4學生分組造句,對話表演。
對于同一個單詞,不同的學生肯定會有不同的理解。鑒于此,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造個性化的舉例句。但在課堂上老師有必要告訴學生他們所造的舉例句是否正確。為此,我們可以采用這種分組造句法:提供幾個單詞(如3到5個)為練習對象,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如3到5個學生為一組)用這幾個單詞造句。他們先各自造自己的句子,然后相互交流,并將所有的句子綜合整理成一個對話,最后選派兩名學生表演對話。老師可以根據他們最后的對話形式來判斷對錯,也可以在他們討論和準備對話時加以指導。顯然這種造句法屬于交互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中心。該過程中既有師生互動,又有生生互動。生生互動又分為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不同小組之間的互動。
2.2.5學生分組造句,角色扮演。
該方法已經從課內走向課外,主要依據是偶然詞匯習得理論。偶然性詞匯習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是指學習者的主要目的是從事其他學習任務而非詞匯學習時能附帶習得詞匯(樊永仙,2009:50)。其他的學習任務通常是指閱讀。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造句法中可進行如下操作:將學生分成幾個大的小組(如6到8人一組),給他們印發一些關于某個主題的背景的資料或者讓他們自己瀏覽網頁資料,然后讓他們根據這些資料編寫一個故事,要求是必須用到所學的單詞(可以是10到20個不等),最后在課堂上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該種造句法形式上是依據偶然詞匯習得理論,即通過學生的閱讀和編演故事來學習詞匯,但實際上學生在造句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語言系統的各個層面,運用到詞匯習得的各種理論和方法,因而它的難度最大,層次也最高。它本質上屬于課堂外的詞匯教學,但又是課堂內詞匯教學的目的所在:學生終歸要走出課堂,靠自己學習詞匯。
3.造句法的實施
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因此,造句法離不開課堂實踐和學生的練習。為了驗證造句法的教學效果,筆者特意做了如下的實驗設計和實踐教學:以是否造句為標準,將所教的兩個班級分為實驗班(造句法)和控制班(非造句法)。對于實驗班,不僅在課堂上實施造句法,而且要求課外進行造句練習。造句練習的具體做法是:以大學英語教材中的重點短語和搭配為對象,老師每天給學生兩個配有例句的短語和搭配,然后要求學生模仿例句造句。這樣每周上五天課,學生能練習10個短語和結構,每個單元(兩周上完)練習20個短語和結構。這種練習量并不是很大,但貴在堅持和培養學生造句的習慣。對于控制班,課堂上也講解詞匯,但不強調造句法。另外,課后也沒有布置造句練習的作業。這樣實施一年之后,通過對比兩個班的英語寫作能力檢查造句法的教學效果。
4.造句法對寫作能力的促進作用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發現造句法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4.1表達內容更加豐富,表現為“說”得更多。
掌握一個詞匯的標準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準確記憶其形式和意義;二是熟悉其具體用法并能靈活運用之。造句法正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教學,所以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一個詞匯。詞匯量的增加,必然會導致表達能力的增強。另外,通過造句練習的強化,學生已經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單詞和短語,這樣寫作時就能有書其所思,避免出現因詞匯量不足而導致的意義重復或意義單調現象。通過對比發現,實驗班的學生在作文內容方面的進步明顯高于控制班,同一句子重復出現或者同一意義反復表達的現象也明顯減少。
4.2表達形式更加多樣,表現為“說”得更好。
受規避策略(Avoidance)的影響,學生在選擇語言形式時,往往會舍難取易。他們會自然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而有把握的詞匯。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在大學生的作文中還充斥著大量高中甚至初中詞匯。固然,使用初級詞匯不能斥其為錯誤,但這樣的文章未免過于簡單,生動性也大打折扣。造句法的一個原則就是:理解時,用簡單的單詞解釋難點單詞;運用時,用難點單詞取代簡單單詞。通過造句練習,難點的單詞,更加高級的短語和結構已經逐漸取代學生心中簡單詞匯的位置。這樣,在英語寫作時,他們就更有信心使用新學的詞匯。通過實驗,筆者發現,一方面通過一年的學習,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生都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其新學的詞匯,另一方面在高級詞匯與結構的使用上,實驗班的學生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優勝于控制班,因此他們所寫作文的文采更好。
4.3語法運用更加熟練,表現為“說”得更對。
根據輸出假設理論,“在外語教學中恰當地安排適當的語言輸出活動能促進語言學習,特別是有利于語言正確性的掌握”(何廣鏗,2001:107)。造句本質上屬于一種語言輸出練習,所以經常造句必能提高寫作在語法方面的準確性。詞匯既是形式和意義的結合,又是各種語法概念的具體體現。通過造句,不僅能讓學生“記住”單詞,更能讓他們“用會”單詞,進而熟悉各種語法規則。在對比實驗班和控制班的作文時,我們發現:(1)總體上,實驗班的語法錯誤減少程度要高于控制班,主要體現在單詞形式的拼寫、詞性的區分和固定搭配方面。(2)在句法上,實驗班的進步要明顯大于控制班。以主謂結構為例,雖然學生都深知一個句子一定要有主謂(賓)成分,但在寫作時,經常會出現無謂語句和雙謂語句。無謂語句又多體現為省略be動詞和將介詞用作動詞。在實施造句法之后,我們發現,實驗班的作文中,句子缺謂語的現象明顯減少。同樣,雙謂語句也明顯減少,對應的是各種從句使用增多,因此句子顯得更長更復雜。
4.4選詞用句更加地道,表現為“說”得更準。
造句練習中,我們會重點運用常用短語、經典搭配和習慣用語等。這些詞匯結構中蘊含了地道的英式思維和表達習慣。如果學生能夠大量掌握這些結構,并在寫作時靈活運用,他們的英語寫作就會自然變得很地道很標準。正如王文昌教授在《英語搭配大詞典》的前言中所說:“掌握符合習慣的英語詞語搭配有助于非英語民族的人克服由于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錯誤,避免不合習慣的類推,從而提高運用地道英語(idiomatic English)進行交際的能力。”(王文昌,1991)另外,中英思維的差異固然遍及各個語言層面,但通過造句法我們可以在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層面加以區分:詞匯的搭配關系。通過造搭配句,我們可以熟知某一個或某一類詞經常和另外哪一種詞匯配套使用。當我們對這種搭配關系的存儲量足夠的時候,我們的表達和思維自然會“英式化”。同樣,通過對比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寫作,我們發現實驗班的學生用詞更準確,表達形式也更地道。
4.5邏輯思維更加連貫,表現為“說”得更順。
語篇的連貫性以詞匯銜接為基礎,詞匯銜接的方式分為重復和搭配兩大類(陸國強,1999:260)。在寫作中,搭配形式用得越多,詞和詞之間的聯系就越緊,文章前后的呼應性就會更強。另外,除了利用單個單詞的語義銜接外,我們還可以將其擴展為搭配詞組之間的語義銜接,這樣銜接的信息就會更多,文章的連貫性就會更明顯。通過造句練習,學生對詞語之間的搭配關系更了解,對句法結構更熟悉,這樣在寫作時他們的邏輯就會更嚴密,思維也會更順暢,整個篇章就會更顯得更加緊湊和完整。在對比試驗班和控制班之后,我們發現,試驗班的學生更能對一些復雜的現象和問題進行描述和分析,雖然不一定很專業,但至少表達得很明白,語法上很正確。而控制班的學生雖然在總體表達能力上也有進步,但在寫復雜句子時邏輯就不是很清楚,語法上也會犯一些從句方面的錯誤。
5.結語
筆者根據現有的各種詞匯習得理論和詞匯教學方法,對傳統的造句練習進行更新和改良,提出四種造句類型和五種造句方法,并證明這種新的造句法對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有五方面的促進作用。然而,從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實踐多樣性來看,這些類型、方法和作用肯定不全面,它們只是若干可能性中的幾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具體應用它們時,操作方式要根據各種教學因素(如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等)的變化做出適當調整。總之,造句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活動,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只要我們積極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就一定能配合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在英語詞匯教學及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發揮更積極、更充分的作用。
參考文獻:
[1]Muriel Saville-Troike.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Norbert Schmitt & Michael McCarthy.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樊永仙.英語教學理論探討與實踐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
[4]郭亞莉,周星.二語詞匯習得實證研究——直接學習與間接學習[J].外語界,2006(1):28-33.
[5]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6]胡蓉.任務型詞匯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3):77-78.
[7]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徐密娥,李炯英.國內英語詞匯教學研究:回顧和前瞻[J].外語界,2007(3):69-74.
[9]王文昌(主編).英語搭配大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10]于翠紅,張擁政.關聯語境視角下的二語詞匯習得——一項基于詞匯語義認知的實證研究[J].現代外語,2012(3):270-277.
一、激發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
興趣
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應以興趣為支點,以任務為目標,設計的活動應盡量活潑有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這樣有利于學生獲得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
如教學數字時,我為學生設計了跳繩、拍球、猜數量等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復習鞏固;在復習或操練單詞時,運用游戲“Act and say”,將詞匯按難易程度劃分為幾個關卡,比一比哪組能順利通關。在這個活動中,既避免了枯燥地讀單詞,又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理解和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二、在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安排有效的聽、說、讀、寫活動,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聽,是分辨和理解話語的能力。聽要有目的、有計劃,那便是在任務中聽。如聽音畫畫。在學了身體器官名稱后,可以讓學生邊聽邊畫:Hello,I’m Tino.I have a big head.I have two eyes,a red eye,a blue eye…我們還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靈活地進行聽音示意、聽音表演等活動。
說,是運用口語表達思想,輸出信息的能力。對于英語起步階段的小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豐富適當的說話活動,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輕松自如地運用所學語言。如五年級在復習完有關姓名、年齡、職業、顏色、外貌、穿著等方面的句型后,為了把這些零散的知識串成一個知識鏈,創設了情境任務:Mrs. Newton 帶兒子Ken到虎頭游玩,貪玩的Ken不知去向,焦急的Mrs.Newton四處尋找,請你根據提示詞幫牛頓夫人組織一段話,并詢問路人。
讀,是辨認文字符號并將文字符號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輸入的能力。教師可以活化教材,帶著學生在趣味中讀。如五年級教材的最后一部分“特殊疑問詞”,為方便學生記憶,我布置了任務——編順口溜比賽,學生讀著自己編的順口溜“誰Who,誰的Whose,在哪兒 Where,哪個Which,什么What…”,興致極高。
寫,是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輸出信息的能力。如EEC第一冊四單元中的句型“ This is my…”,可以讓學生在卡紙上貼一張家庭照片,旁邊用“This is my…”附上介紹。這樣,學生們會樂此不疲地完成,并能在這樣有趣簡單的活動中體驗成功。
三、在任務型活動中拓展
學生的思維空間
從平時課堂觀察來看,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學生思維活躍,能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參與積極性高,合作意識較強,口語表達能力佳。因此,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遵循從以模仿為主的唱、玩、演逐步轉向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任務型學習活動。例如操練句型“I want to…”時,我設計了男女生競賽的活動,在小組討論后比一比哪組能用此句型說更多的句子。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不僅給予學生運用語言的空間和時間,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四年級學習“問路”后,讓學生自編去公園、郵局等場景的對話,并盡可能創設真實的情境,從語練過渡到語用,使得語言真正地運用到生活中。
四、在形式多樣的作業中
感受學習的樂趣
現在普遍布置作業的方式還是以機械性為主,如抄寫單詞、課文、翻譯等,導致學生課后鞏固知識不完全。所以,教師應布置既讓學生愿意做,又能起到實效的作業,使課堂教學得到深化和補充,為學生提供較大的實踐空間。如三年級的教學話題多以姓名、年齡、喜好等為主,要求學生課后作業制作英文胸卡,胸卡上的內容有中文名、英文名、年齡、電話號碼、愛好或喜歡的動物。這類實踐作業能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并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現階段高等醫學院在教學的過程中承擔著培養綜合型醫學人才的任務,學生的寫作能力作為當前高等醫學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教育綜合能力的評價標準之一。應用寫作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畢業工作以及提升職業生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醫學院的教學中大多都是以理論學習和臨床學習為主,沒有從根本上重視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根據目前醫學發展的形式,培育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有著至關重要作用,能夠順應全方位高素質人才的發展需要,對促進醫學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培養醫學生應用能力寫作的重要意義
當前對醫學生應用寫作能力進行培養,對學生的獨立創新意識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益處。就目前及未來醫療工作人員工作現狀來看,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對病歷以及醫療方案的擬定和醫療研究論文的編寫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良好的觀察能力對各項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有效的加工,然后提煉出重要的主題內容,經過相關的組合后形成重要的文章,所以醫學生寫作應用能力的高低對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競爭具有重要的作用。[1]
當前階段的學生要想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首要的條件就是要具備相應的醫學專業基礎知識和準確的表達能力,這不就是單方面對于語言素質的培養,更關鍵的是對綜合素質的評定。因此,在開展應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單方面進行理論課的教學,更要注重對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日常教學過程中鍛煉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與觀察能力,總結好教學內容的需要,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把握好寫作的主題以及寫作的主要目的。[2]
2當前醫學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教育改革實踐探索中,雖然教師為了提升醫學生的專業素養,積極組織醫學生參與寫作教學培訓,以期對醫學生寫作能力進行整體性培養,為醫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對醫學寫作教學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嚴重限制了醫學寫作教學在培養醫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作用的發揮,也不利于學生的未來全面發展。具體來說,醫學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醫學生對醫學寫作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在心理上輕視醫學寫作教學,并且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注意對學生的錯誤思想觀念加以引導,導致學生無法正確認識醫學寫作教學的重要作用,學習興趣偏低,嚴重限制了醫學寫作教學作用的發揮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其二,學生寫作基礎不足,教師教學指導能力相對較差。醫學寫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醫學生在進行醫學寫作學習前一般沒有接觸過醫學寫作方面的內容,寫作基礎相對薄弱。并且由于醫學寫作教學對學生的醫學專業素質具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只有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才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只對學生實施寫作強化訓練,對學生的醫學素養培養相對忽視,導致學生無法對醫學寫作教學進行深入學習,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其三,教學針對性不強,醫學專業特色不夠明顯。部分教師在組織開展醫學寫作教學的過程中不注意凸顯寫作教學的醫學特色,導致學生的寫作素養雖然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但是醫學寫作能力仍然不足,極大地限制了醫學寫作教學作用的發揮,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新時期十分有必要加強對醫學寫作教學的重視,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
3培養醫學生寫作能力的途徑
31開設有針對性的寫作教學課程
隨著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事業的快速發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育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醫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僅是單方面的理論學習,更多的還是臨床實踐操作活動,這時就需要良好的寫作能力,對各項事務內容進行有效的記錄表達。所以在當前高等醫學院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應用寫作相關的課程,借此培養學生的應用表達能力。根據學生實際教育情況,在當前教學中設置與寫作相關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余有充分時間和空間來進行寫作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為今后的全面綜合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
32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角色”轉換意識
在日常應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重培養學生角色轉換的意識,根據不同的身份做自己相應的各項學習活動。在教學中設計出相應的教學情境,教師從旁起到輔助引導作用,為學生設定各類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能夠充分地結合。比如,教師設定一場現實的醫院模擬招聘會,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寫出一份求職書信,信中要包括對一些經典醫學病例的個人理解,并能表達出相應的病情分析和自己的醫學看法,以這樣的方法轉換到今后醫務工作者的身份。通過真實的案例教學,讓學習情境能夠極大程度地得到拓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行各類角色的有效轉換,經過長期的發展,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適應當前新時期醫療事業的全面發展的需要。[4]
33結合醫療科研成果,培養自身寫作能力
隨著時代的更新發展,教育也體現出了相應的時代性。在現階段高等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也是教學的重要部分。應用寫作的教學內容中對科研項目的文章寫作也是寫作中的重要內容,也就是依據寫作能力創作出高水平的科研論文。但是目前學生缺乏實際的實踐經驗,能夠提出科學有效的科學觀念及想法顯得十分困難。但是,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科研論文寫作能夠鍛煉學生科學化的思維能力,結合日常教學的課題內容,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調研時間后讓學生更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探索。教學中模擬各項科研問題,并整理相關的參考文獻,對專業知識進行相關的補充,最終讓學生進行有效完整的歸納,這樣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關鍵詞】中職生 應用寫作 寫作能力 策略
應用文是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交流思想、處理事務、解決問題、互通情況所經常運用到的工具。因此,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中職學生習作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一、中職學校學生提高應用寫作能力的必要性
應用寫作具有信息交流、溝通協調、指揮管理、宣傳教育、憑證依據等功用,其應用范圍很廣,熟練地掌握這些應用文的寫作,對一個中職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應用寫作能力是衡量中職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
中職學生文化基礎不太扎實,語言尤其是文字表達能力普遍較弱。這個問題在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表現較突出,教師們反映也較普遍。因此,中職生應在學習過程自覺學習有關寫作方面知識,著力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
(二)應用文寫作能力是中職生從業的基本要求
應用寫作實用性非常強,它離不開概念、判斷、推理,離不開綜合比較分析,也就體現著抽象思維的運行規律。從而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因而也就體現了應用寫作材料必須真實的規律。
(三)應用寫作是中生成才就業的得力助手
應用寫作具有實用性、綜合性、特別是智能性的特點,任何工作都離不開它。當前,相當一部分中職生不會撰寫應用文,已經成了學生就業的絆腳石。例如:在畢業生應聘會上,一名理科學生因不會寫應用文而失去就業機會,而一名中職生則受到青睞。因此,很多中職學校都已經加大應用寫作教育的力度,開設了應用寫作課程。
二、中職生應用寫作能力培養與提高的方法
寫作能力是中職生的基礎性能力,然而,要培養和提高中職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實現“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標,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有效的培養途徑,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方法與我們通常使用的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它有許多優點:首先,可以啟發和促進學生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思路開闊,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其次,運用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彌補單純灌輸理論知識,進行思想教育的缺陷;案例的有趣性、可讀性,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文秘專業的應用寫作可根據事件案例進行設計和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通過一個或幾個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讓學生在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中,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通過分析,結合文種寫作要求,擬寫出了自己的習作,讓大家將習作相互學習,并推薦出寫得好的作品,分析寫得好的原因,使大家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情景教學法
為了提高應用文教學效果,我們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盡可能地聯系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的例子,啟發學生思維,使教學內容由單調變得豐富,引發學生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精神極度興奮的狀態下去學習。
(三)任務驅動法
根據課程內容模塊,我們在教學時將結合各專業工作要求的實際,以完成職業任務為核心派生工作項目,以完成工作項目為目標派生工作職責,以勝任工作職責為目的重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能力。
三、中職生應用寫作能力培養與提高的措施
(一)加強應用寫作課程內容的建設
應用寫作作為一門課程,包括了課程規劃、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及形式等。我們立足于素質教育,瞄準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重抓寫作知識的實用性和寫作技能的實訓強化。在處理具體的寫作問題時,通過這些形式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強應用寫作教材的設計和編排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充分反映現代科技水平并與職業崗位的需要相適應。通過調查,教師與學生都認為教學內容對學生繼續升學并勝任專業對口的工作非常有用,但這些內容在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崗位時有用程度比較低,教材的內容有相當部分不能適應科技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引起的工作和崗位變化的需要。許多學生反映,教學內容太深,難以理解。教材對教學內容有制約作用,中職學校應用寫作課程使用的教材,內容應按認識規律編排,采用“讀—說—寫”的程式,利于突顯“教學性”、“教寫性”和“實訓性”。
(三)突出應用寫作課程教學的實踐性,促進校企合作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大膽嘗試和推行項目教學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應大力促進校企合作,為學生創建一個真實的、良好的實習環境,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滿足企業需求為目的,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與產業發展保持同步,保證課程設置的新穎實用、教學資源的隨時更新,以及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升,以利于課程設置與企業工作需要的對接,也為中職生寫作的實習場所提供好的工作環境。
(四)改革應用寫作課程的考核模式
應用寫作課程的考核,應打破傳統的考核方法,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加大過程考核監管力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真正體現:“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課程設置理念。從只考理論知識到注重過程考核和綜合能力測試,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實現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統一,學習知識與學習能力的統一。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請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教學評價,減少讀死書、死讀書的教條,增加智商、情商的綜合測評,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應用寫作是一門重要的技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是中職學校應用寫作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作為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順應社會形勢的發展,積極引導,為培育有用的技術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2-0072-5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19
1 . 導言
教育部歷時8年,于2011年4月完成了對200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準》)包括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內容,并于2012年2月1日頒布。新版《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該文件還在“教學建議”部分強調“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可見,“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是實現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的具體途徑,也就是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是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還應該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這一教學建議與2001年頒布實施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以下簡稱《共參框架》)的基本理念一脈相承。《共參框架》是由歐洲理事會及其所屬語言政策司組織的“語言學習與歐洲公民資格”項目組前后歷10年時間編制完成的。該文件全面闡述了語言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這一國際語言教學基本理念,其核心是對交際能力的闡發和描述,反映了當今國際語言教學界對語言教學目標的共識,我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中提出的“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也是這一國際語言教育理念在中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共參框架》作為一個新型的外語教學標準,已經成為歐洲各國語言教學和評估的共同理論和實踐基礎,為歐洲各國語言教學大綱設計、教材編寫、考試評估、教師培訓等方面提供了可參照系數,體現了歐盟在新的政治與教育環境下語言教育的新理念,反映了時代和社會對外語教育的需求(North, 2012)。《共參框架》是現代語言教學與語言教育政策結合的典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將在分析《共參框架》語言能力觀的基礎上,評述《共參框架》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英語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的借鑒意義。
2 .《共參框架》的語言能力觀
2 . 1《共參框架》語言能力描述框架
語言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體現在我國基礎外語教學中,就是《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共參框架》認為語言的使用,包括語言的學習,由作為個體和社會行為者的人所進行的行為組成,在這些行為的過程中,語言使用者的各種能力得到發展,包括總的能力,特別是交際語言能力。《共參框架》指出,“交際語言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用能力。每個組成部分又由知識、技能、應變三部分構成。同時,語言能力體現在各種語言活動中,語言能力是在某種語境中參加語言活動或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語言活動按其進行方式可以分為接受型(口頭和書面)、產出型(口頭和書面)、交互型(對話)和中介型(翻譯、解釋、總結和記錄)。語言活動又都發生在一定的領域或場合,《共參框架》將這些場合分為公共場合、個人場合、教育場合和職業場合。在各種場合和語境中語言交流和學習都要求學習者運用交際策略來完成語言任務,語言任務具體體現為對口語或書面語篇進行加工的過程(接受、產出、交互和中介)。可見,交際語言能力具體體現在語言使用的環境、交際主題、交際任務和目的、交際語言活動和策略、語言交際過程、語篇等幾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之中。
基于這一交際語言教學思想,《共參框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交際語言能力框架,并在對交際語言能力進行了整體描述基礎上,按交際語言活動類型對語言能力分別進行描述,對各種類型語言交際活動則根據不同的語言場合、不同的交際主題(日常生活、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等)和交際過程中所涉及的不同交際策略(計劃、執行、評估、補償、修復等)進行描述。《共參框架》的描述框架如圖1所示:
《共參框架》按語言活動場合、語言任務類型和交流方式對語言能力進行定性的描述,同時沿縱向從低到高進行六個級別的定量描述,即A1,A2,B1,B2,C1和C2。因此,在對總體語言能力進行描述的基礎上,又有關于語言能力不同方面的分級描述和在各種交際語言活動中對語言能力的分級描述。可以看出,語言學習者或使用者的語言能力被放在一個立體空間進行標定。《共參框架》的交際語言能力描述框架反映了當今國際外語教學界對語言能力的新認識,《共參框架》對語言能力的分級不是單一的、平面的,而是多層次、立體的,既有整體的綜合語言能力描述,又有針對某項能力或語言活動的具體描述,為語言學習、教學和評測提供了詳細參照。它全面描述了語言學習者為學會一門語言用以有效交流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文化背景,并為評測學習者每一階段的進步制定了不同的能力等級。
2 . 2《共參框架》對語言能力定性描述
貫穿《共參框架》這一國際語言教育綱領性文件的主線是體現了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生活對語言教育新要求的“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理念。所謂“面向行動”就是把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定性為社會人,他們需要在某一具體的社會行動范圍內,根據特定的條件和環境,完成包含語言活動在內的各項任務。如果說言語行為是通過語言活動實現的話,語言活動本身則是社會環境作用下的產物。一個或幾個行為主體策略運用其掌握的能力,去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這就叫行動,或者叫完成“任務”。同時,該文件指出“任務是為了實現特定目的,在解決問題、履行義務或達到目標的語言環境中,必須采取的目標明確的行動”(Council of Europe, 2001)。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在行動中也即是用語言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的,而對如何通過描述學習者完成不同能力要求的任務的能力來描述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語言教學和測試工作,是語言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一直困擾語言學界和語言教學界的一道難題。
上世紀六十年代,喬姆斯基(Chomsky,1 9 6 5)首先提出語言能力(l i n g u i s t i c competence)的概念,打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到了七十年代,海姆斯(Hymes, 1972)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個概念,拓展了英語教育和測試領域語言能力研究的視野。到了八十年代,卡耐爾和斯維因(Canale & Swain, 1980)和卡耐爾(Canale, 1988)提出的交際能力理論在英語教育和英語測試中得到廣泛應用,并最終發展成為巴赫曼(Bachman, 1990)的交際語言能力理論。因此,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歐洲、北美及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外語能力標準大都以交際語言能力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交際語言能力理論十分重視人們運用語言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但由于交際功能與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人們很難綜合詳盡地描述學習者完成一定任務所需的交際語言能力。
《共參框架》突破了90年代以前外語教學界對語言能力描述的局限,采用“能做某事”描述語(“can do”descriptors)描述學習者語言能力。例如,《共參框架》描述B1級能完成在國外旅行索要物品和要求提供服務的任務:能在旅行社預訂出游日程;個人去一個地方旅游時,能在途中向其他乘客打聽應該在哪里下車;能應對在商店、郵局或銀行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如對質量有問題的商品要求退貨等等。《共參框架》以“can do”descriptors的方式來描述語言能力是基于上文所介紹的語言能力描述框架。該框架的基礎是一種以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為依據的動態語言能力觀念,從社會語言學強調社會文化條件的把握影響語言交際以及從語用學強調運用人際交流中的語境和語篇的角度出發,“can do”描述語的應用折射出語言任務既不是已成模式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采用“can do”描述語來描述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強調的是完成交際任務需要運用最適合的策略,同時,交際能力反映在學習者在一定語境下完成語言任務的能力上。
3 .《共參框架》對我國實施《課程標準》的啟示
3 . 1 正確理解語言能力是實踐“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的前提
Stern(1983)指出,客觀準確地定義和描述語言能力或語言水平是語言教學研究的重要環節,不同的語言能力觀決定著教學大綱的編制、教學材料的編寫、教學原則和目標的確立、教學方式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測試評估等影響語言教學效果的因素。
《共參框架》開宗明義,把在多種語言和多種文化背景下提高“多元語言能力”(plurilingualism)作為現代外語教學和學習的目標,指出“多元語言能力”并非“多語能力”(multilingulism),“多元語言能力”指的是作為一個社會個體的人既掌握自己的母語,也掌握學校教育中學到的外語。但它們的語言水平有差異。有的可用于聽說,有的用于讀寫。它們的應用語境也不相同,有的只用于家庭,有的用于社交。“多元語言能力”注重個人語言經驗在其所處環境中不斷增長的事實,即從家庭中的語言到社會大部分人所說的語言,再擴大到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語言。無論是在學校中學習,還是生活中直接接觸,這些語言在學習者心里并沒有被分隔孤立開,而是共同建立一種由經驗組成的溝通能力。這種能力促進語言間的聯系和交流。“每學會一種語言以及學習語言的每次經歷都在促進個人交際能力的建構。在這樣的交際能力里,學會的各種語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參框架》重新詮釋了交際能力,將其分為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以及語用能力,每種能力都由知識、能力和技能等要素構成。
“多元語言能力”是外語教育領域的一個全新理念。在這種理念驅動下,外語教育目標將不再是學會“掌握”一兩門甚至三四門語言,不再是以培養“理想中的講本國語的人”為最終目標,而是要培養具備各種語言交際能力的綜合語言素質。以這種理念為基礎,《共參框架》揚棄了傳統上以詞匯、語法、語音或語言的流利度和準確度為要素來衡量語言能力的做法,而用“can do”statements對語言能力進行整體描述。即把語言學習者作為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環境或情境或某種行為范疇中用語言來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作為衡量其語言能力的標準。這種用語言來做事情的能力作為外語教育的目標使我們認識到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單純學習一種外語知識已不能滿足成為世界公民的需要,提高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提高“多元語言能力”才是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
我國基礎外語教育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作為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的總目標,為廣大外語教師正確理解語言能力指明了方向,語言能力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學習者綜合語言素質的體現,外化為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調動以往生活經驗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來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其實質就是“多元語言能力”。只有正確理解了語言能力,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才能跳出傳統上語言知識和技能“分離式”語言能力的培養的怪圈,從而真正走上“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之路。
3 . 2 正確領悟教學目標是實踐“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的基礎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外語教學目標是外語教師的行動指南,是教師對學生要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國家英語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作為國家頒布的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應明確外語教學的目標,而且該目標的敘寫應反映學術界對語言以及語言教學的正確認識。《共參框架》語言教學目標給我們的啟示是外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習者在一定語境下用語言完成任務的能力,而不能把掌握靜態的語言知識和孤立的語言技能作為外語教育的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大綱經歷多次修訂,體現我國外語教學界與時俱進的精神,尤其就教學目標而言,基本上反映當前國際主流語言理論和語言學習理念。新的《課程標準》將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這種課程目標定位跳出了以往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不再認為語言能力是由相互獨立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構成,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總和并不能構成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在這樣的語言能力觀關照下,我國基礎教育課堂英語教學就要打破單純語言知識和單項語言技能訓練的局面。而要把綜合應用能力設為英語教學目標,在強調語言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培養基礎上,培養學習者社會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從而達到能用英語完成任務,“能用英語做事情”。
3 . 3 實施任務型教學是“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的途徑
自上世紀70年代,隨著學術界對語言教學研究不斷深入,語言教學研究中心從關注“如何教”轉移到關注“如何學”,任務型語言教學因能更好地實現對學習過程的關注,很快被視為“培養學習者語言綜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Skehan, 1998),成為了國際語言研究的焦點,《共參框架》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現代外語教育理念實現的途徑。任務型語言教學理念也得到了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制定者和教材編寫者的認可和推廣。教育部于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2011年頒發的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進一步闡明了任務型語言教學實施方案,提出“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途徑與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目前,全國各個版本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幾乎無一例外在導言或教師用書里介紹了該教材是按任務型教學理念編寫的。
但從近年來的教學實踐看,由于對任務型教學的片面理解,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兩個極端:要么盲目拒絕任務型教學理念,如有人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理念是一種舶來品,在我國推廣可能會水土不服,認為我們“不恰當地首創在全國使用任務型教學法等強交際型理念”是“脫離實際的盲動”,把任務型教學寫進國家的指導性文件,是“非常輕率的”(《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編輯部,2007);要么認為任務型教學只是培養學生的會話等口頭交際能力,因而課堂教學中主要以游戲、對話等活動為主,對學習者產生的語言錯誤不太糾正,造成了在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同時,忽視了對學生語言形式準確性的訓練。我們認為這兩種傾向都是由于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理念認識上的偏差造成的。首先,任務型語言教學是國際應用語言學界綜合現代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教育學等語言教育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結論基礎上提出的一種語言教育理念,體現了學術界對語言教育的最新理解,也反映在包括《共參框架》在內的國際主要外語教學文件中,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的指導原則也是恰如其分的。造成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理念的另一個極端認識是由于我們在實施任務型教學過程中,并未完全領悟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本質,回顧我國近三十年來外語教學思想發展過程,我們課堂教學中心任務與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主流外語教學思想發展軌跡一樣,也在關注形式與意義之間大幅搖擺,非此即彼,沒有做到形式與意義的兼顧。任務型語言教學并非擯棄語法等基本語言知識的教學,相反,它是“意義領先,兼顧形式”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當前,在基礎外語教育界,如何引導教師正確理解和實踐任務型語言教學對提高我國外語教學效率,使我國外語教育走上良性發展道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Bachman, L.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Canale, M.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8(1): 67-84.
Council of Europ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In Pride, J. & 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s, 1972: 269-293.
Jones, N & N. Saville. European Language Policy: Assessment, Learning, and the CEFR[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29): 51C63.
Long, M.H. Focus on form i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A]. In R. Lambert & E. Shohamy(eds.). Language policy and pedagogy: Essays in honor of A. Ronald Walton(pp.).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179-192.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編輯部.外語教育教學基本理念辯論[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7(11-12):15-32.
【關鍵詞】英語;聽力;閱讀
英語聽力能力是大學階段學生必須獲取的一項重要技能,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塑造而言,其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我國高校教學體系中,一直都得到了諸多方面的共同關注。這種關注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甚至于貫穿了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從中學一直到大學,可以說從學生接觸英語開始,聽力能力就作為一個培養重點對待,到了大學環境之后,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都滲透著聽力能力的訓練,甚至于這種訓練已經走出了課堂,延伸到了校園環境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更需要教師保持警惕的視線,尋找能夠切實推動學生聽力能力的方法。
一、英語聽力和閱讀的共性分析
1985年,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首次提出了二語習得的概念,在這個理論體系中,輸入假設是重要的環節之一。依據這一思路,學生想要實現有效的第二語言學習,必須能夠實現合理水平合理總量的輸入,而閱讀和聽力,同樣屬于輸入的陣營,從這個角度看,二者應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種相輔相成的狀態。
首先,聽力和閱讀二者都具有主動和被動相融合的特征。看似都屬于輸入領域,存在一定的被動接受的特征,但是深入分析,又會發現二者均具有極強的主動特征。無論是文字的視覺輸入還是語音的聽覺輸入,都要求學生調用其自身具有的對應語言能力,主動獲取到輸入語段中的內容和思想,同時當遇到不熟悉的內容的時候,還需要語言信息的受眾進行推斷,這同樣也是一種意義的學習。
其次,閱讀和聽力同樣都是一種基于語言的溝通與交流。雖然二者只是輸入而不注重輸出,但是不管是聽還是讀,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是語音的發出者或者文字的作者想要傳達給聽眾和讀者以對應的思想或者信息。雖然對應的輸出沒有完成,但是溝通過程本身已經形成。
最后,閱讀和聽力兩個環節,本身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征。這種不平衡特征大多與文化背景相關,或者說,與學生的經歷和認識形態有關。對于聽、讀的內容,在文化背景、題材都熟悉的情況下,學生作出的反饋也很快,反之,如果對于材料里面的思想文化背景不熟悉,則無法很好地獲取對應的思想作出反饋。這種特征同時存在于閱讀和聽力兩個看似并不相同的環節中,并且表現一致性十分突出。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閱讀和聽力具有很多共同特征。這些共同特征都決定了二者的訓練,會對于學生同一個方面的能力有所加強,因此想要實現切實可靠的聽力能力提升,可以考慮通過加強二者之間的合作,或者借由閱讀手段,來對聽力能力進行提升。
二、優化閱讀與聽力的協同作用
通過上述對于閱讀和聽力之間共性的分析,可以基本確認在二者之間必然存在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方面的協同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當考慮加強二者之間的合作,形成彼此之間相互推進的局面,切實成為推動英語教學體系向前發展不斷成熟的重要力量。
1.加強文化教育
基于學生在閱讀和聽力兩個領域中同時表現出來的不平衡特征,以及語言本身的對于傳遞信息和思想的價值體現,都決定了文化的教育必然是英語教學活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對于這一方面的加強,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聽力和閱讀材料中相關信息的獲取能力。對于這一方面,應當在學生完成對于相關材料的獲取之后,依據材料中的內容來實現對于文化的補充。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于,英語教師長久和英語以及西方文化接觸,可能對于某些文化細節已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仍然屬于空白領域,因此需要教師細致深入地考察材料中的文化背景,才能落實在教學活動中,才能推動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洞悉深度。
2.加強協同作用
既然閱讀和聽力存在有諸多共性,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必然能夠實現協同價值。實際工作中,應當打開閱讀和聽力之間的壁壘,避免單一的學習形態隔離。對于閱讀而言,可以在閱讀訓練結束之后的最后環節鼓勵學生朗讀,或者挑選某一個學生進行課堂朗讀,通過朗讀實現聲音的輸入。而對于聽力教學活動而言,則可以在完成聽力的測訓練和測試之后,給出對應的聽力材料文本供學生閱讀。這樣能夠充分發揮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的不同功能,使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同時儲存在大腦中,從而加速聽力理解過程、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語言能力。
3.加強聽力材料選擇
聽力是輸入假設中的重要環節,想要實現學生對于英語的習得,聽力的價值不容忽視。但是聽力輸入,同樣需要遵循輸入假設中的思路,保證一定量的合理水平的力材料輸入,否則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實際工作中應當切實面向學生水平進行考察,在獲取到其能力狀況的基礎之上,合理選擇聽力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聽力材料的選擇應當與閱讀材料的選擇加以區分。雖然二者面對同樣的學生群體,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其閱讀水平通常都會高于聽力水平,因此在材料的選擇方面,也應當適當做出調整,才能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論
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一方面應當面向學生的學習進度展開更為密切的關注和測評,另一個方面還要充分深入英語學科本身,深入發現其不同教學環節中的內在聯系。唯有如此才能獲取良好效果,不斷推動學生能力塑造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高憲禮.中國英語學習者聽力速度與閱讀速度關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1(2).
關鍵詞:英語網絡電臺;英語學習;英語實踐
一、引言
隨著我國的迅速發展,與世界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在這一背景下,提高高校學生英語能力至關重要。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依據,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高校網絡電臺適應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以提升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本文本文結合了本校英文網絡電臺的運作狀況,總結了高校網絡電臺對學習英語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二、高校英文網絡電臺的內容簡介
高校英文網絡電臺是廣播與網絡的融合,在相關老師的指導下,網絡電臺的日常運作主要由學生完成。通過學生主動搜集英語資料,整理資料并上傳到網站,使得廣大學生可免費獲取所需英語資料。同時,為使英語學習貼近生活,部分音頻和視頻資料的來源,不是由網絡搜集而來,而是學生親自錄制拍攝的英文新聞等內容。傳統的廣播和紙質報紙所起的作用已經逐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網絡所淡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網絡的進一步普及,特別在全國各大高校之中,網絡已成為當今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獲取信息的途徑。然而,同以聲音為唯一傳播方式的廣播和以文字為傳播方式的報紙相比較,網絡在對信息的存儲上不再是無法回放。學生可以馬上搜索到所需材料進行學習,同時也擺脫了廣播節目有聲音而沒有畫面感的枯燥局面。部分節目內容由于將圖像、圖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擁有了耳目一新的體驗,達到了單純聽覺無法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使廣播擁有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高校英文網絡電臺提高大學生英語能力
1.分享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資源不僅可以在線瀏覽,同時可供學生們下載以便日后復習。在電臺網站里,針對學生們不同的英語水平和興趣愛好,依據類別和難度將學習資料分類。其中,音頻資料包含了時下熱點新聞,同時負責網絡電臺的日常運作的學生們收集整理自己的錄音,并上傳到資料區供廣大學生參考,通過樹立身邊榜樣的方式,鼓勵學生們張口模仿。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真實的場景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其中包括了適合配音的短劇視頻,不少學生反饋信息表示動畫配音讓他們真正體驗到快樂地說英語。
2.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語言學家Krashen在語言輸入論中指出,語言的習得是通過語言輸入完成的,教學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從而促進語言習得。正如大大眾知曉的那樣,英語教師在備課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他們努力尋找既適合于教學又吸引學生的資料。然而有時,事與愿違。學生對老師提供的資料絲毫不感興趣,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目前我國大多高校仍然在按照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從而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聽力課程選擇在語音室內,學生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聽音頻后回答問題。在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下,不少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導致多數情況下聽不懂音頻內容,從而產生了放棄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高校英文網絡電臺使得學生可以上傳分享自己感興趣的視頻音頻等,通過這種豐富有趣的的方式學習知識,讓學習不再枯燥乏味,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3.提供了學生實踐的平臺:高校英語網絡電臺是在相關老師的指導下,網絡電臺的日常運作主要由學生完成。學生主動搜集資料,整理精華資料并上傳到網站。音頻錄制由學生選稿并播音,學校視頻新聞的制作中,更是分工安排,分別由不同的學生負責新聞采集與撰稿,新聞播報,錄制與后期的剪輯美化。通過學生實時報道的途徑,各個環節都為學生運用英語提供了鍛煉機會與實踐平臺,及時發現糾正英語運用中的錯誤,培養了學生將所學英語知識投入實際運用之中的積極主動性。此外,通過觀看本校英文新聞,也促進學習者對英語態度的轉變。有不少學生認為英語學習缺少環境的熏陶,認為英語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無關。通過本校英語新聞的傳播,學生體會到了將英語生活化,感受到了英語氛圍,有效提高了學習英語的熱情。
4.互動專區及時解決學習困難:針對需要的知識以及難點等,學生可以在互動專區在線提問或留言,都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同傳統的學習環境相比教,網絡學習環境具有虛擬性、開放性、支持協作性和信息資源豐富性等多種特征。學生可以自主地在虛擬的學習環境中,主動獲得英語資料。通過老師與同學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將問題認識的更加透徹,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更加重要的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瀏覽到自己未曾察覺的不足。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錯誤及時得到改正,難點及時得到突破,最終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四、結論
高校英語網絡電臺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聽著身邊事,積極學英語,網絡電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創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實踐英語聽說讀寫,提高英語能力,網絡電臺的作用不可忽視。此外,項目也存在以下不足,日后需要改進。視頻新聞的錄制設備均由學生提供,不夠專業,視頻效果有待改善;對音頻視頻的剪輯能力也需提高;采集新聞存在滯后性,目前不能達到及時播報;對網絡電臺的宣傳工作不夠,參與人員范圍小。(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 何蓮珍,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3年7月,第35卷,第4期:287-289
[3] 劉曉天,網絡資源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中的應用教學實踐與教學實踐與研究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1.11,總第298期:110-112
[4] 武明光,利用網絡學習英語研究,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12月,第21卷第4期:37
關鍵詞:砂漿;水化學腐蝕;化學損傷變量;孔隙率
中圖分類號:TU50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4764(2014)01012505
人們在大興土木的同時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由于廣大地區的雨水、地下水等中帶有各種侵蝕性離子,使得混凝土材料在服役期間,不僅受到外荷載的作用,還長期受到環境中復雜的化學腐蝕作用,這嚴重影響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再加上重建和維修所需要的費用巨大,從而引起了工程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因此,開展水化學作用下類砂巖材料物理力學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關于水化學溶液對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影響的研究已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并取得許多成果[111]。如Fattuhi等[1]、Kong等[2]、Chandra[3]和Attiogbe等[4]使用不同配比的砂漿、混凝土和水泥漿體,將試樣浸泡在不同濃度的酸性溶液中,利用EDAX(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或透射電子顯微鏡(TEM)上用的一種附屬分析設備——能譜儀)、掃描電鏡和SEM等微觀檢測技術,對受腐蝕的砂漿、混凝土和水泥漿體的物質成分、結構及抗壓強度的變化進行了詳細分析,根據化學反應物成分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反應模型,發現受酸腐蝕的過程是復雜的。鄭楠[5]開展了不同化學溶液、不同濃度、不同pH值的水化學環境對砂漿試樣力學性能的試驗研究,主要研究了不同水化學溶液腐蝕后砂漿試樣的抗壓強度和應力應變曲線的變化規律,并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水泥砂漿受鹽酸腐蝕的強度計算模型。然而,有關化學作用對砂漿試樣三軸試驗力學特征的影響效應方面卻鮮見。
筆者開展溶液pH值、濃度及化學成分對砂漿試樣力學特性的試驗研究,分析了化學腐蝕作用對砂漿微細觀結構的影響效應,并對化學腐蝕機理進行了探討。同時,基于孔隙率建立了損傷變量來定量描述砂漿試樣的物理力學參數在化學腐蝕過程中的演化過程。
韓鐵林,等:三軸應力作用下化學侵蝕對砂漿力學性能的影響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儀器及試樣制備
試驗儀器采用西安理工大學巖土所與長春朝陽試驗儀器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WDT1500多功能材料試驗機,該試驗機由軸向加載系統、圍壓加載系統、橫向剪切系統、聲波檢測系統(采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所RSMSY5聲波檢測儀,包括聲波檢測分析儀、聲波換能器)、計算機控制與量測系統5部分組成。最大軸向力為1 500 kN,最大圍壓80 MPa,軸向和徑向變形測量范圍分別為0~10 mm和0~5 mm。
1.2試樣制備
試驗采用灰∶砂∶水=1∶2∶0.5的砂漿試樣,水泥選用陜西秦嶺P.O 32.5,砂料選用西安浐河砂,并對其水洗干凈烘干處理,同時對砂粒粒徑級配進行了嚴格的控制,目的是為了保證砂漿試件所用骨料的均勻性。所用砂粒骨料粒徑級配重量比為φ1(0.16~0.315 mm):φ2(0.315~0.63 mm):φ3(0.63~1.25 mm):φ4(1.25~2.50 mm) = 5%:30%:40%:25%,鑄模一次成形,加工成φ50 mm ×100 mm圓柱狀,養護24 h脫模,然后在養護箱內(20℃,濕度90 %)養護28 d后,取出自然風干。試驗前,采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所RSMSY5聲波檢測儀對試件進行聲波波速測試,剔除差異比較大的試件,并依據縱波波速對砂漿試件進行分組,即9組,每組12個試件,總計108個試件。試驗前將試件放在105℃烘箱內烘24 h,然后測定每塊試件的原始重量及縱波速度,其密度介于2.02~2.08 g/cm3之間,縱波速度變幅在3 602~3 781 m/s,孔隙率范圍為8.07%~9.59%,這說明試驗所用的砂漿試樣物理性質相對均勻。
關鍵詞:醫療經濟;商業智能;精細化管理;應用;作用
一、醫院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這一管理理念最初來源于企業管理領域,它依托于社會發展后的分工高度細化,同時也是為了響應社會對于產品和服務的精細化要求應運而生。精細化管理通過系統化、標準化管理思想的應用,通過改變管理規則,力求規則的協同化和細致化,強調管理手段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再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統籌組織內部分支機構和組成部分有效銜接運作,精確關聯、高效溝通,增強組織競爭力,獲取更大商業利益。醫院精細化管理實際是一個舶來品,是醫療管理向企業管理的一個學習借鑒的過程。精細化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運用,能夠推動醫院經濟管理目標的實現,將醫院運營成本細化到考核單位,制定成本費用的具體分攤標準,把科室責任、權利和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整個醫院的經營目標而努力。精細化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實踐,有利于統籌醫院現有的人力資源、運營信息、總務器械、流動資金、醫療技術等各種資源,降低內部交易成本,做到內部經濟,避免資源隱性浪費,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有效控制醫療成本,提高醫院經營收益能力,做大醫院優勢學科,做強綜合競爭力。這里我們主要討論HERP系統以及BI系統為主的商業智能對醫院經濟精細化管理的推動作用。
二、商業智能的構成及概述
醫院運營管理系統是在企業ERP系統上發展而來的,是利用醫院“物流、資金流、業務流”這些供應鏈來為醫院的戰略發展目標服務。要發揮預算的作用,嚴格會計核算,以薪酬績效為指揮棒。醫院運營管理系統包含人、財、物管理三大方面。財務方面主要是會計核算、編制預算及資金管理、醫保政策談判、項目及科室成本控制、收入管理。物流方面主要是醫院藥劑科、總務科、器械科各級各類庫房的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是運營管理的基礎。人力資源方面涉及到人力資源引進、培養、進修管理、薪酬制度改革、職稱評聘,最終落實到績效考核和發放,通過激勵和約束功能引導職工圍繞醫院戰略目標而工作。醫院經濟運行精細化分析系統(BI)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管理決策支持信息,包括以下三個主要部分。一是數據交換平臺建設。建設醫院經濟運行數據集成平臺,通過集成衛生資源信息整合平臺,對衛生資源信息進行統一規劃和信息整合,建立醫院衛生經濟管理數據規范和指標,填充醫院經營管理數據。為輔助決策信息提供標準的數據格式和數據源,為醫院開展不同角度的監管提供技術上的保障。二是數據資源管理中心建設。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同時從HERP、HIS、醫保、LIS等系統采集輸入數據。實現數據的分層管理,建立原始業務數據庫、標準字典編碼庫、經濟運行主題數據資源庫。從業務分析角度,建立分析主題,同時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形成醫院精細化運營BI系統的主題數據模型標準,以便今后為擴展醫院衛生經濟精細化管理奠定基礎。三是數據分析功能建設。根據數據分主題建立數據分析功能,將數據分析結果通過圖、表等多種方式展現出來,提供管理依據。醫院經濟運行精細化分析系統(BI)是在HERP基礎上的高級應用和深度開發。HERP等系統產生的業務數據為BI在醫院的應用奠定了數據的基礎,利用BI的應用理念和醫院經濟運行分析的模型整合數據,從全局的角度進行科學的規劃,優化現有資源,提高配置效率。
三、商業智能在醫院經濟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
HERP系統將業務流、數據流結合起來,信息共享。利用全成本分析作為內部控制的基礎,通過收支預算、物資預算等,將會計、成本、物流、固定資產等業務串聯起來。
1.統一基礎信息,把系統內需要提取的信息都做規范的編碼,使醫院經濟運行數據實現了無障礙的使用和調度,為下一步信息聯動打下了基礎。
2.建立適合醫院的包括項目成本、科室成本在內的核算的方法以及管理成本分攤、建筑折舊、設備折舊等的攤分辦法,建立成本分攤、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可以實施病種成本分析。成本一體化的管理思路,可以為醫院成本合算提供大量相關的數據基礎。
3.建立預算控制處理方式。以收支、項目等各類預算,對會計核算、資產購置報損等進行監督和控制。同時,所有預算核算單位以科室為基礎,與成本、會計進行數據連通,保證預算執行分析的準確性、及時性以及分析的廣度和深度。
4.分類管理物資耗材。為屬性不同的各類型物資耗材設置適應各自特色的管理辦法和程序,優化各個環節的管理流程。通過物流系統,讓收費耗材實耗實銷,對高值材料進行全程跟蹤管理。
5.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過程跟蹤固定資產。實現資產的動態自動核對,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單個核算和考核,為資產的管理、分配、購置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同時,將設備數據與PACS、成本等系統關聯,實現了大型設備的單機效能分析。
6.建立科學的績效管理和跟蹤評估機制。通過績效工資分配方法和多方位績效考核,針對性地為醫技科室、臨床科室、行政職能科室分別應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和量化考核指標。根據不同科室、崗位設定績效指標,跟蹤指標數據和指標的完成情況。通過醫院績效指標體系的預警監測機制,對比已建立的醫院指標庫、知識庫,進行動態信息反饋。
7.實現已開展業務的統籌整合。實現會計、預算、人力資源、成本、物流、固定資產、總務后勤、績效、薪酬等業務的統籌整合,讓醫療服務業務與后臺運營業務的全面資源整合,實現藥品購銷業務和后臺運營業務的全面資源整合,實現以財務為中心貫穿全院各個業務科室的資源整合。
8.商業智能在醫院精細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1)多系統整合的全面分析思路。BI系統數據分析是多系統整合的思路。將HIS、HERP、病案等孤立系統的數據通過數據接口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交叉組合分析,從而能夠獲得更好地分析效果。為醫院資源的整體優化,領導的決策、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從而實現優化醫院運作、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2)確立完善的指標分析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是為了更好地對數據進行歸類分析。一般指標體系建立可以按分析內容進行歸類分組,例如醫院基礎規模指標、服務量指標、等級醫院評價指標、科研教學指標、醫療質控指標、成本控制指標、經濟運營效率指標、社會公益指標等。(3)合理利用各種分析方法。商業智能的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各業務系統。為了獲得更好地分析效果,可以合理利用同比分析、環比分析、結構分析等各種分析方法,通過餅圖、柱圖、折現圖等進行直觀顯示。
四、商業智能在醫院精細化管理中的作用
1.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對數據分析模型和行業標準數據的應用,將本期數據與同期數據、行業標準數據的比較,準確迅速地判斷出問題。利用基于行業數據的分析模型,通過因素分析方法、結構分析方法、儀表盤分析方法、環比分析方法、杜邦分析方法、瀑布圖分析方法、雷達圖分析方法,實現對問題指標的深度鉆取和橫向數據關聯,來定位影響問題指標的因素,并快速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提供分析報告模板,從多角度對每個可能出現的問題列出解決方案。
2.進行輔助決策。商業智能通過對會計核算、成本管理、預算控制、物資流、固定資產管理、醫護工作量信息、門診住院收入等業務數據分析,對醫院的償債能力、效率效益、工作量、人員結構、項目、收入、支出、收益等指標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展現,形成決策服務數據,為正確經營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和合理建議。
3.優化醫院管理。優化醫院的資源信息傳遞、管理、利用的效率,建立資源共享的信息化系統,優化內部協調,提高醫院執行力和管理水平,促進效率提升,提高醫院獲取、分析和把控工作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加速有效信息的循環。醫院管理層甚至醫院舉辦方能夠迅速了解醫院工作指標完成情況和醫院經濟運行狀態。通過與本醫院歷史同期的縱向比較和與相同指標及相關指標的省區內乃至全國水平橫向比較,發現醫院經濟管理中潛在的問題,找出與其他醫院的差距或者優勢。
4.進行信息預測。通過對醫院每一重要決策活動將帶來的財務情況變化,進行預先分析測定,評價醫院的償債能力,考核醫院運營業績,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并提出有效的風險防范對策。
參考文獻:
[1]張穎楠.HRP架構下的醫院績效獎金管理系統建設與完善[J].經濟研究導刊2014,(22).
[2]楊麗倩.淺談公立醫院績效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4,(14).
[3]李則河,彭晨輝.建設集成化ERP平臺及其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2011,(9).
[4]劉麗華,曹秀堂.基于ERP系統的醫院運營管理[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2,(1).
[5]閆華,劉偉,郝梅.企業資源計劃在醫院的運用———醫院資源計劃[J].中國醫院管理,2011,(12).
[6]李明.醫院決策支持系統設計與實施[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