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金融學的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學的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金融學的研究方法

    第1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職;國際金融;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DOI]10.13939/ki.zgsc.2016.35.190

    “國際金融”是高職國際金融、投資與理財、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理論性強、抽象難懂,學生們往往缺乏信心和興趣,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因此,當務之急是應該探索一套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既能把理論講透徹,又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

    1 高職“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

    1.1 綜合性強

    高職“國際金融”課程的開設,必須以“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和“國際貿易概論”等課程的完成為基礎,同時,又是“國際結算”“國際經濟學”等后續課程學習的前提。這種承上啟下的課程地位決定了該門課程的綜合性突出。學好該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經濟學基本知識,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有關國民收入的核算等知識。同時,還需要學生學好高數,否則對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中的內容將很難理解。

    1.2 實踐性強

    高職“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從宏、微觀層面更透徹地認識經濟生活、理解國家經濟政策和金融體制改革,真正學以致用。如針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匯率變動的浮動和頻率加大,如何強化外匯風險管理,實現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針對人民幣的不斷升值而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并沒有縮小這一事實,如何調節國際收支,實現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等問題,都是國際金融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1.3 時代性強

    當前,國際金融領域的新現象、新問題、新事件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的國際金融實踐推動著國際金融理論不斷深化和發展。近十年來,國際金融理論發展迅猛,尤其是在匯率決定理論、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和國際金融市場理論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國際金融”課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2 高職“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指導理念

    2.1 緊密結合國際金融時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國際金融”主要闡述有關國際收支、貨幣兌換、借貸關系、收付方式、結算制度、金融市場、貨幣體系、金融機構等問題。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在教學進程中以微觀部分為教學重點,突出新穎的特點,也就是在闡述基本理論中選擇最新的案例和數據來說明加深理解。密切結合國際金融事件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牢固地掌握匯率的決定因素等金融學的基本原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結合時事和熱點問題來授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2 緊貼市場動態,加強學生對市場資料收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養

    “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的重點究竟是什么?肯定要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相吻合,即要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國際金融市場作為課程重點,金融市場涉及貨幣市場、外匯市場、資本市場和黃金市場。學生在系統的學完基本知識之后,如何運用基本理論知識來分析具體市場行為是關鍵。為了讓學生能較全面地洞察市場,就應該加強學生對金融市場洞察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在期初就要求學生在本學期準確記錄美元、歐元、日元匯率走勢圖以及上證指數、深圳指數、道?瓊斯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的走勢圖。并通過平時日積月累的市場資料收集和觀察,提高自己對國際金融事件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2.3 建立模擬市場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模擬教學就是通過對各種真實金融交易環境的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目前,各大財經類網站都可以進行免費模擬交易,學生只需注冊一個賬戶后,就能夠運用真實的市場交易環境和行情,來模擬體驗各種金融交易。如在講授外匯交易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像中國工商銀行模擬外匯交易平臺等來進行模擬實踐教學。這些外匯模擬交易平臺提供的貨幣對于市場行情,與真實市場同步,還有各種各樣的外匯新聞、匯評、專業講座等。

    3 高職“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具體途徑

    3.1 理論教學

    (1)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授課前,除了根據教材進行授課準備之外,應根據當下經濟環境中的熱點問題和熱點現象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并在課程準備的過程中,設計一些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模塊,啟發學生課后自主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金融市場動態,總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互動式教學。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可將一些與課程相關的熱點問題引入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并討論,改變傳統的理論灌輸模式。學生通過在課堂中的討論、辯論等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幫助進行分析和梳理,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參與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從而達到更好的吸收效果。

    (3)案例式教學。“國際金融”課程中有大量復雜、枯燥、難懂的專業術語,對學生而言較無吸引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則應進行創新和突破,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最前沿且有代表性的案例,這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深學生對知識點地辨別、理解和掌握。

    3.2 實踐教學

    (1)實訓室模擬教學。由于“國際金融”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很高的課程,因此,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實訓室資源,借助金融教學軟件模擬真實的金融交易環境,通過模擬交易系統使學生能將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場運作等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模擬系統中進行模擬交易等,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擬實踐中訓練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校外實訓基地教學。除了模擬實踐教學,到社會單位中參加社會實踐也是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任課教師可積極地聯系一些與金融專業相關的單位,如證券公司、銀行、期貨交易所等,帶領學生到以上單位進行認識實踐,了解實際工作的具體業務流程、操作過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及工作單位的實際業務操作模式等。

    (3)用人單位專家講授?!皣H金融”課程對實踐性的高要求同時需要配備一支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各高職院校不斷地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盡可能建立一支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很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自身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可聘請銀行、期貨、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里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從業人員參與到教學中,通過講座、實踐環節指導等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際業務操作經驗,同時自有教師也可以借此汲取實際的工作經驗,以便于在教學中更好地指導學生。

    參考文獻:

    第2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金融學科定義,學科設置

    1、背景介紹

    美國伯克利大學經濟系錢穎一教授發表在《財經科學》2002年增刊上的文章《經濟學科在美國》中的論述道,比較國內和國外對經濟學科內的領域設置,需要特別澄清什么是金融學的問題。他發現國內和國外對金融學(finance) 這一領域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國內學生說他是學金融的, 到了國外會發現他學的在那里不被稱為金融。相反,在國外是學的金融, 在國內又可能不叫金融。

    2、課題研究現狀和基本內容

    根據權威的《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Finance(金融學)是以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構成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中心點在于資本市場的運營、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其方法論在于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進行定價。具體來看,Finance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即有效的市場、風險與收益、替代與套利期權定價和公司金融。針對國內金融學界,金融學的概念與內涵確定,則存在一些較大的爭議性。例如,基于Finance一詞的翻譯,中國目前大致存在以下四種主流的翻譯,即:金融、財政、財務、融資。上述四種翻譯中,后三種翻譯,范圍與內涵相對比較確定,關鍵在于金融的翻譯,則值得進一步的深化。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的金融學概念可以概括為(劉鴻儒,1995),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進一步,根據張新(2003)的表述,中國傳統的金融學概念,具有轉軌經濟背景的典型特征,主要是針對貨幣、信用、銀行、貨幣供求、貨幣政策、國際收支、匯率理論等專題的研究,研究角度側重于宏觀——資本市場的地位以及微觀角度并不突出。

    中國目前的金融學概念與內涵基本上可以概括三個基本的方面:

    (1)微觀金融學,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向:公司金融學、投資學(包含金融工程與數理金融)、市場微觀機構。基于學科劃分角度,主流設置在(工商)管理學院。但是,應該注意與諸如會計學院、統計學院、數學學院的進行交叉與融合。根據中國目前的教學與研究現狀,微觀金融學與國外差距比較大,研究與教學方面,應予以極大改進。

    (2)宏觀金融學,主要包括兩個基本的方面:第一,是微觀金融學概念的進一步延伸,基本的內容包括為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理論與公司金融理論、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機構等。其中,金融市場側重于對諸如股票、債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市場,金融中介側重于以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為核心。這個研究部分,整體來看,這些專業課程設置與研究應該設置在(工商)管理學院(或商學院);第二,是中國傳統的金融學概念,主要包括“貨幣銀行學”與“國際金融學”兩個基本的學科專業,研究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諸如:貨幣與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匯率、國際收支、金融制度與金融體系、金融危機等。需要指出的,這些研究內容雖然是宏觀性問題,但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角度應該是微觀化的。整體來看,這些專業課程設置與研究應該設置在經濟學院。

    (3)金融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學科。根據目前國內外學科劃分以及研究內容劃分,主要包括三個基本的方面:第一,與諸如數學、物理學、統計學、工程學、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結合,形成的“金融工程學”,側重于上述學科交叉框架下,研究諸如資產定價等問題;第二,與法學結合的“法與金融學”,內容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以金融學問題為核心,側重于研究不同法律框架下的金融問題;二是以法律問題為核心,基于金融理論與金融研究方法考察金融法律的形成、結構、程序與影響等;第三,與心理學等學科結合的“行為金融學”。嚴格意義上講,行為金融學并非一個全新的金融學科,而是傳統的微觀金融學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或補充。本質上,將傳統的微觀金融學中理性經濟人假設在現實中進行釋放,考慮現實中的經濟人普遍存在著心理與行為偏差(心理學、行為學范疇),即經濟人是有限理性的,則是行為金融學。

    3、總結

    國內所說的金融是指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貨幣銀行學。它在計劃經濟時期就有, 是當時的金融學的主要內容。人民銀行說我們是搞金融的, 意思是搞貨幣銀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國際金融, 研究的是國際收支、匯率等問題。這兩部分合起來是國內所指的金融。為了避免混亂, 我們且稱之為“宏觀金融”。但這兩部分在國外都不叫做finance (金融) 。而國外稱為finance 的包括以下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公司金融。在計劃經濟下它被稱為公司財務。之所以應把corporate finance 譯成公司金融而不譯成公司財務,就是因為它的實際內容遠遠超出財務,此外還包括兩方面:一是公司融資,包括股權債權結構、收購合并等,這在計劃經濟下是沒有的;二是公司治理問題,如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等問題;第二部分是資產定價,它是對證券市場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價格的研究。這兩部分合起來是國外所指的金融。為了避免混亂, 我們且稱之為“微觀金融”。

    根據這一分析我們便清楚了,國內學生說自己是金融專業的,他們指的是宏觀金融,但是按國外的說法這一部分不叫finance (金融),而是屬于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這些領域。國外說的finance (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觀金融。在美國,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通常設在經濟系,而公司金融和資產定價通常設在管理(商) 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峻.金融學的發展趨勢及其對金融本科教學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論 ,2010.

    第3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標準金融學;有限理性;認知偏差;非有效市場

    [中圖分類號] F830.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08-0008-05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一直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人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感情、態度等心理特征及其引起的市場非有效性的一系列問題(李心丹,2005)[1]。伴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出現以及心理學等相關科學的發展,以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為前提的標準金融學無法解釋金融市場的大量異象,于是出現帶著心理行為特征的行為金融學。

    一、 行為金融學的淵源和發展

    (一)由標準金融學到行為金融學的起源和發展

    1.標準金融學的起源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金融學開始起源。1952年,Markowitz最為著名的論文《投資組合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Mean-Variance Portfolio Theory),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這標志著標準金融學的誕生。Markowitz因為這個理論而被譽為“投資組合理論之父”,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64年, William Sharpe在他的老師Markowitz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單因素模型,購建了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76年,Stephen Ross發展了無套利原理,將資產定價和金融市場上沒有免費午餐這樣的簡單命題緊密聯系起來,建立了富有影響力的套利定價理論(APT)。1970年,Fama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MH)之后,Black-Scholes-Merton 建立期權定價模型(OPT),標準金融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邏輯更加嚴密的學科體系。

    2. 行為金融學的起源和發展

    由于金融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市場是否有效”,即資本和資產的配置效率。20世紀80年代,一些金融學家對金融市場的大量實證研究,開始越來越多地發現了許多標準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象,學者們將心理學應用于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并因此涌現了大量實證文獻,而逐漸成為越來越有活力的行為金融學派。這一領域國外稱之為Behavioral Finance,國內文獻稱“行為金融學”或“行為經濟學”。1999年克拉克獎的得主Matthew 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的得主Daniel Kahnerman和Vernon 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這些最為著名的獎項授予行為金融這個領域的專家,正是進一步說明了主流經濟學對行為金融學這個領域的充分肯定。

    這段時期的兩篇代表論文是Kahnarman and Tversky(1979,1974)[2][3]發表的論文“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和“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在行為金融學的專著方面,Shleifer(2000)[4]的“Inefficient Markets: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是第一本行為金融的學術專著。另外,還有Montier(2002)[5]的“Behavioral Finance: Insights into Irrational Minds and Markets”,Shefrin(2002)[6]的“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i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都是較為全面的行為金融專著。

    (二) 行為金融學的概念和定位

    美國芝加哥大學Thayer教授提出,行為金融學應該是研究人類認知、了解信息并付諸決策行動的學科。通過大量的實驗模型,它發現投資者行為并不總是理性、可預測和公正的,實際上,投資者經常會犯錯。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人的非理因素,包括投資者信念、異質性研究及投資者判斷偏差等。

    饒育蕾(2003)[7]認為,行為金融學是基于心理學的實驗結果,來進行分析投資者的各種心理特征,并在此類分析結果的基礎上研究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及其對資產定價影響的一門學科。投資者是非理性或有限理性的人,非理導致了市場的非有效性,進而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基本價值。

    李心丹(2005) [1]認為,行為金融學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人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感情、態度等心理特征及其引起的市場非有效性的一系列問題。

    De Bondt, W. and R., Thaler(1985)《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進而引發起行為金融研究的復興[8]。此后,行為金融的研究不斷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原因有這樣四點:①經濟學開始回歸經濟行為主體,金融學順應轉向微觀金融研究;②大量異象產生和心理學證明了標準金融學的缺陷;③對研究方法論的再思考,行為金融理論在試圖找出市場異象背后深藏著的更深層次的經濟學解釋;④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三)行為金融理論與標準金融理論比較

    標準金融學認為金融投資過程是一個動態均衡過程,根據一般均衡原理,依據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之下,推導出證券市場的均衡模型。有效市場假說是標準金融理論的核心之一,它反映了標準金融的研究思路和脈絡。Shleifer(2000) 認為,有效市場的建立基于三個假設條件上: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使投資者是非理性的,由于投資組合和交易的隨機性,也能抵消它的影響;部部分投資者的非理,市場可以通過“套利”使價格恢復其理性[4]。

    李心丹(2005) [1]將行為金融的研究歸納成三層次:①有限理性個體研究;②群體行為研究;③非有效市場研究。這樣,行為金融學的三個研究層次正好和標準金融研究的三個層次形成了對應關系:有限理性和理性人假設的對比關系;隨機交易行為與群體行為的對比關系;完全市場假設和非完全市場假設的對比關系。這些對比關系見圖1所示。

    表1將標準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假設和研究主題進行了比較,我們看到行為金融學以人的行為為中心的生命范式代替了標準金融學的機械式的力學范式,同時行為金融學承認標準金融學的范式在一定范圍內正確。從研究方法上看,二者的相同之處都是在假設基礎上建立模型,并用模型對金融市場的各種現象做出分析和解釋;不同之處是行為金融學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進行研究。

    行為金融學是在標準金融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是研究目標各自不同。標準金融學描述的是經濟個體的最優決策行為,而行為金融學則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決策行為。

    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框架和內容

    在過去20多年里行為金融領域的相關研究中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一是資產定價,即行為資產定價,主要考察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心理和行為對資產價格的影響。Hersh Shefrin (2007)[9] 對行為資產定價方法的研究進行了詳細的綜述。二是投資者行為,主要考察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行為和策略,并基于心理學和社會學對這種行為的原因進行解釋。三是行為公司財務,主要考察投資者或者經理人的非理性對公司財務行為的影響。

    對于行為金融理論,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研究體系框架。不同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提出過各種不同的觀點,綜合各個學者的觀點,筆者將行為金融的研究框架歸納為四個方面:有限理性的認知和行為偏差;前景理論;非有效市場的異象研究;行為資產定價和行為組合理論(見圖2)。

    (一)有限理性的認知和行為偏差

    認知偏差是運用認知心理學原理,將人的判斷與認知過程理解為信息加工過程,根據信息處理的特征,從原理上分析認知過程存在的偏差。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在認知過程中,會運用一種叫做啟發式的認知捷徑,也叫經驗法則,它包括代表性啟發法、可得性啟發法、錨定與調整等,這一過程可能會導致啟發式偏差;另一方面,人們所面對問題的背景或表現形式也會對人們的判斷帶來影響,從而導致框定偏差。這些偏差是導致人有限理性的心理學原因。

    人們在金融投資過程中,還有各種心理特征和情緒特征導致投資過程中的行為和決策偏差,如過度自信、反應過度、反應不足、后悔厭惡、損失厭惡、時間偏好、證實偏差、心理賬戶、羊群行為等。這些情緒特征也是形成投資決策偏差的心理學原因,這些因素解釋了金融市場中為什么會存在過度交易、對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反轉效應與動量效應、稟賦效應、隔離效應、反饋機制等非理性的行為效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證券市場異象之謎的原因。

    (二)前景理論

    標準金融學的“理性人假設”的預期效用理論存在公理化假設,而心理實驗卻表明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存在選擇偏好,導致預期效用理論在現實中存在反射效應、偏好反轉、孤立效應等特征,這使預期效用理論的結論出現問題。經濟學家試圖通過放松個體決策與偏好的公理化假定,對預期模型進行了修正或改進,但很多修正模型仍然不是十分令人滿意。

    Kahneman和Tversky(1979)[2]提出的前景理論,也叫期望理論,對個體偏好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釋。前景理論包括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等原理,這些可以用兩個圖來刻畫(見圖3)。

    (三)非有效市場的異象研究

    Fama(1970)根據市場價格所反映的信息集將有效市場分為弱式有效、半強式有效、強式有效三種市場類型[10]。然而,由于這個理論是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建立起的邏輯推導產物,理論結果還有很多問題,如股票收益的日歷效應、規模效應、“黑色星期一”等,所以有效市場假說是有缺陷的,表現在假設缺陷、檢驗缺陷、套利的有限性等方面的局限。這其實說明了證券市場中長期存在并被廣為關注的異常現象,如股票溢價之謎、股票價格的長期偏離、股利之謎、弗里德曼―薩維奇困惑、規模效應、日歷效應、賬面市值比效應等。Barberis和Thaler(2003)認為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和代表性認知可以解釋波動率之謎[11]。經濟學家們試圖在不動搖市場有效性的前提下對這些異象做出解釋,如偶然性或選擇的方法和模型問題等,并認為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就可以消除異常。但理性的解釋都不能從根本上令人滿意。

    (四)行為資產定價和行為資產組合理論

    資產的定價總是與該資產的風險相聯系的。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可分為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兩類。信息交易者是理性投資者,噪音交易者則會犯一些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相互之間有影響,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資產的價格。

    Barberis,Huang和Santos(2001)[12](BHS)將前景理論引入到股票的一般均衡定價模型中。盡管Shefrin和Statman(1994)[13]建立了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他們將CAPM中的β值擴大,但由于噪音交易者非理性因素難以準確衡量,所以BAPM模型并沒有辦法被廣泛接受。由于行為金融學沒有推導出核心的基于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研究只能通過實證說明市場的非有效性,而并不能進行理論描述和表達出非理性金融資產的定價機理。

    學者認為,投資者心理偏差是造成異質性信念的原因之一(Scheinkman and Xiong,2003)[14]。因此,研究學者期望在將來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核心模型時,可能會將基于前景理論、有限套利理論和投資者非理性心理及異質性信念有機結合。另外,行為資產組合理論運用心理賬戶原理,將投資者對資產的態度分為不同的心理賬戶,并構建單一賬戶證券組合選擇模型和多重賬戶證券組合選擇模型。

    三、行為金融學在中國的研究和展望

    (一)行為金融學在中國的研究

    1.中國學者在行為金融的國內研究現狀

    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市場,中國市場近20年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的發展,為大量學者和市場參與者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不可否認由于整體研究水平的限制,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將國外的研究方法與國內數據相結合,進而驗證國外研究結論在中國的適用性,而且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開創性的研究并不多見。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才剛剛開始研究投資者心理導致的金融市場異象,沈藝峰、吳世農(1999)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是否存在過度反應,結果表明是市場不存在過度反應[15]。趙學軍、王永宏(2001)對中國股市的“慣性策略”和“反轉策略”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充分表明中國股票市場有反轉現象,但無慣性現象[16]。彭星輝、汪曉虹(1995)采用調查分析的方法對上海市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特點和個性心理進行了調查,調查和分析結果發現,高反應性個體傾向于較為保守和低風險的投資策略,采取較多的輔助投資活動,而低反應性個體則傾向于選擇風險性較高的投資策略[17]。王壘、鄭小平、施俊琦和劉力(2003)對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和心理特征進行研究,分析表明,中國股市是一個政策市,投資者對投資對象了解的越多,獨立性越強,投資獲得盈利的可能性才越大[18]。林樹、俞喬、湯震宇、周建(2006)通過心理學研究試驗,發現較高教育程度個體投資者的“賭徒謬誤”效應對股價時間序列的變化均會強于“熱手效應”[19]。

    李心丹、王冀寧和傅浩(2002)通過國內某證券公司7,894位投資者的個人交易數據進行了過度交易現象研究,實證結果表明,我國的個體投資者確實存在上述認知偏差[20]。李心丹(2005)連續幾年對行為金融的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研究體系框架,將行為金融學分成三個層次:①投資者的個體行為研究;②投資者的群體行為研究;③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場研究[1]。這一研究體系的初步提出,對后續研究有著重要影響。

    饒育蕾在多本《行為金融學》[7][21]著作中除了提出行為金融的研究體系框架外,還對中國機構投資者認知偏差和預測市場能力進行了實證研究,檢驗我國機構投資者是否理性,即檢驗我國的機構投資者是否具有啟發式、框定依賴等認知偏差,實證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存在錨定和框定依賴等認知偏差。饒育蕾實證檢驗了中國機構投資者情緒指數是否與證券市場未來投資收益率之間具有相關關系,結果表明中國機構投資者不能有效預測市場。

    郭文英(2007)[22]通過分析投資者對信息的評價方法,發現概率測度忽略了信息的沖突,包含概率測度的非可加測度則提供了不同投資者對信息評價方式的數學表示,而由于人類模糊思維的影響,模糊測度下的預期更能體現實際的現象,所以基于模糊測度的Choquet期望可以表現投資者的悲觀和樂觀態度,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資產組合選取模型更好的反映了投資者的實際決策行為。模糊測度是一種非可加測度,而基于概率測度的模糊測度反映了投資者的主觀信念,代表了和投資者信念一樣的對事件的可能性評價。因此,用模糊測度表示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能模型化投資者的心理現象,表現投資者對信息的判斷,解釋已被證實的投資者的悲觀和樂觀等經濟行為。在Choquet預期下,結合行為金融學中關于效用函數的觀點,郭文英(2007)首次用能夠充分體現投資者的悲觀和樂觀態度的Choquet積分構造異質性信念下的資產組合選取模型。

    2.國外學者對中國現象的行為金融研究

    Hersh Shefrin(2007)[9]在《資產定價的行為方法》的中譯本版序中說,對于了解中國市場的運作而言,行為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投資者中間存在明顯的行為現象。就此而言,中國的投資者看來和西方投資者一樣具有相似的特點。比如,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國投資者和西方投資者一樣都會表現出強烈的處置效應。各國的投資者都不大愿意出售當前價格低于買入價格的股票,而且對表征推斷的依賴看來也讓中國的投資者受制于外推偏誤,這和西方的個人投資者是一樣的。但在某些方面,中國的投資者表現出和西方投資者不一樣的特征。比如,看起來亞洲投資者要比西方投資者有著更強烈的自信。而且性別差異在中國投資者行為當中不像西方投資者那樣突出。在西方,男人看來會比女人交易更多,但是在中國,男人和女人在交易模式上更為相似,一旦控制了注入年齡、交易權利以及證券組合分散化程度這些其他的因素之后,在投資者群體中,女性占據的重要比例比西方更加接近于50%。

    投資者基于自身的信念進行交易,不同的信念能夠導致獲利或損失。投資者為了“生存”需要不斷的根據過去的績效更新自己的信念從而改變資產持有策略。這樣,金融市場就可以看成一個投資者信念演化的生態系統。Taylor and Jonker(1978)提出的模仿者動態(Replicator Dynamics)的微分形式,給出投資者行為的模仿者動態概念,該定義是建立在單一群體對稱階段博弈、以及選擇動態為收益正性的動態模型[23]。

    (二)行為金融在中國的研究展望

    中國學者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近幾年迅速增多,學術期刊上開始較多的出現,但是這僅僅是一個起步,而且研究仍然缺乏一個系統性的研究框架??傮w看來,對認知偏差、投資者情緒及基于投資者心理的最優組合投資決策和資產定價問題的研究還很缺乏。這一領域的研究只有試圖建立新的基于行為因素的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資產組合理論,才能改變行為金融學實證較多、核心理論模型較少、描述性的較多、指導性較差的現狀,推動對市場有效性的檢驗。

    長期以來,證券市場的效率問題備受學術界、實務界的關注。它涉及到證券市場是否有效、資產價格是否無偏差地反映所有信息以及投資者是否理性等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是中國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行為金融的研究對解決一些異象問題,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現實緊迫性,有著良好的研究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心丹.行為金融理論:研究體系及展望[J]. 金融研究,2005(1):175-190.

    [2] Kahneman,Daniel and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1979(47):263 -291.

    [3] Kahneman,Daniel and Amos Tversky .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 Science ,1974(185):1124-1131.

    [4] Shleifer,A. Inefficient Market: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Montier,J. Behavioral Finance: Insights into Irrational Monds and Markets[M]. John Wiley,2002.

    [6] Shefrin,H. 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饒育蕾,劉達鋒.行為金融學[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8] De Bondt,W.and R.,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 Journal of Finance,1985(40):793-808.

    [9]Shefrin,Hersh.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Asset Pricing[M]. Beijing: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2007.

    [10] Fama Eugene.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 Journal of Finance,1970(25):383-417.

    [11] Barberis,N. and R. Thaler. A Survey ofBehavioralFinance[J]. Handbook of Financial Economics,Elsevier Science,2003:1053-1121.

    [12] Barberis,N.,M. Huang and T. Santos. 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1-53.

    [13] Shefrin,Hersh and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4(29):323-349.

    [14] Scheinkman,J. and W. Xiong.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1183-1219.

    [15] 沈藝峰,吳世農.我國證券市場過度反應了嗎?[J].經濟研究,1999(2):21-26.

    [16] 趙學軍,王永宏.中國股市“處置效應”的實證研究[J]. 金融研究,2001(7):92-97.

    [17] 彭星輝,汪曉虹.上海股民的投資行為與個性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1995(18):94-98.

    [18] 王 壘,鄭小平,施俊琦,劉 力.中國證券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與個性特征[J].心理科學,2003(26):24-27.

    [19] 林 樹,俞 喬,湯震宇,周 建.中國投資者“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的試驗研究[D]. 復旦大學工作論文,2006.

    [20] 李心丹,王冀寧,傅 浩. 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2002(11):54-63.

    [21] 饒育蕾,張輪.行為金融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2] 郭文英. 投資行為人的異質性研究[M]. 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7.

    [23] P. D. Taylor and L. B. Jonker.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ies and Game Dynamics[J].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1978 (40): 145 -156.

    Review of Behavioral Finance:Origin,Orient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Long Jing,Li Yanx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第4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一、我國金融學目前面臨的新的挑戰

    (一)金融學基礎理論知識的落后

    金融學是研究價值規律與價值判斷的學科,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產物。金融學主要涉及到物理、數學以及工程學的相關知識的掌握,要求能夠熟練運用經濟學科與金融學科的相關知識,具有極強的理性思維分析能力,對于金融學與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分析模式以及專業技能方面的掌握都有著極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對于金融學的師資力量還不是那么的完善,因此,各大高校培養出的金融學人才的專業素質其實也并不是非常的高,再加上教師對于金融學的理解不透徹,各大高校對于發展金融學的資源也不夠完善,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與金融學相關的理論知識越來越落后。嚴重的阻礙了金融學的建設與發展。

    (二)金融學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

    金融學是一門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學科,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對于金融學的使用,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金融學的發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漸漸地人們的實際生活脫離了聯系,因此,就無法在市場經濟面臨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并且制定有關的解決對策,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我國的金融學理論知識正在逐漸的市場經濟環境的實際需求脫節,無法對金融行業的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的管理,為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造成不小的阻礙。

    (三)對于金融學本質的理解不透徹

    金融學不僅僅是一種計算企業經濟收益的手段,更是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統籌管理手段。金融學之中存在著很多種不同的體系,不同的市場環境會應用不同的金融體系,由于金融學的覆蓋范圍比較廣,因此,很多時候面對同一種情況可以使用多種金融學的體系,只是在使用過程中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是都能達成同一個目的,不同的方法就意味著不同的代價,因此,了解金融學的本質,選擇最合理的金融學體系,才能最快速的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墒怯捎谖覈鹑谛袠I對于金融學的本質的理解不夠透徹,因此經常會出現選擇了錯誤的去解決問題的現象,雖然最后所達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二、我國金融學未來的發展前景

    (一)加強金融學有關的法律、法規

    鑒于前一段時間的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完善了不少針對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金融學的進步也是翻天覆地的,因此,對于金融學的有關規章制度也要不斷的進行完善,深化金融學的改革與創新,構建一個和諧的市場環境。

    (二)拓展金融學專業的深度與廣度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市場經濟環境也在向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傳統的金融學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的發展情況了,要不斷完善金融學的內容,拓展金融學專業的深度與廣度,培養金融學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環境的能力,提高金融學面對挑戰的應變能力。

    (三)加強金融學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課程

    目前,我國金融學的發展非常的迅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上也非常的廣泛,但是,我國各大高校的金融學專業的教學水平還不夠完善,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尤其是在金融學的教學實踐上面,在金融學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單單依靠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不能光會紙上談兵,要在金融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積極的解決問題,才算是達到學習金融學的目的。

    第5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法和金融學;法律效率;金融效率

    文章編號:1003-4625(2009)01-0086-03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現狀及研究意義

    (一)國外的情況

    盡管金融學家和法學家們都早已知道金融法律制度可能影響金融效率,而標準化的金融學分析方法也可能有助于金融立法和執法效率。但金融學和法學的學科差異畢竟較大,所以一直以來關于它們的交叉科學研究并沒有取得顯著性突破。直到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W. Vishny(合稱為LLSV小組)發表了他們的合作論文――《法與金融》,金融學和法學的交叉研究才被廣泛關注。LLSV小組能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的優勢在于他們具有多元化的學科背景,即金融學教授、經濟學教授、法學教授和管理學教授聯手進行學術研究。

    法和金融學的研究路徑主要有兩條:

    其一是通過分析特定法律約束下人們的金融行為和選擇活動,以期獲得更能解釋實際的金融理論。結合法律制度來研究金融學問題,也就是以金融學為中心、以經濟學或計量經濟學作為分析工具,同時研究涉及的法律問題,強調法律環境對金融主體行為和金融系統運行的影響,比較金融組織在節約交易成本方面的功能性結構和與其相適應的法律形態。簡言之這就是科斯的研究路線,即研究法律制度對金融運行的影響。

    其二是可以利用成熟的金融理論為立法結構和執法方式提供參考依據,可以利用福利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律的公平正義的程度,也可以利用博弈論分析法律的收益和成本等相關問題,如此就可以為修正現行的法律提供定性或定量的評估。簡言之這就是波斯納的研究路線,即研究金融運行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二)國內的情況

    中國金融學界和法學界從“法和金融學”創始的初期就開始關注它,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研究,這些工作可以概括為主要的兩個方面:其一是翻譯并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立法效率和執法程序的優化提供參考意見;其二是利用法和金融學已有的研究成果解釋我國法律制度的缺陷和金融行為的扭曲等。

    而張新的論文《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在國內第一次明確了法和金融學的地位,即金融學分為三大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滲形成的交叉學科。這一論述指明了法和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金融數學等共同屬于金融學里的交叉科學或邊緣科學。

    (三)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意義

    進行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意義是十分明顯的,如果區分科斯的研究路線和波斯納的研究路線,則更容易得到清晰的推理。

    從科斯的研究路線看,傳統金融學中的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和套利定價理論已經構成了現資學的基本框架,而MM理論、權衡理論和融資次序偏好理論則構成了現代公司金融理論的基本框架,盡管它們的改進理論和修正理論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細,但仍然解釋不了現實中的許多金融問題,究其原因則在于傳統金融學(包括現資學和現代公司金融理論)僅僅考慮經濟參與者在既定的初始稟賦下進行最優選擇,而實際上人們在進行選擇規劃時所受到的約束還應該包括人們的心理因素和既有的法律框架。應運而生的行為金融學則在傳統金融學的基礎上考慮了人們的心理因素,并以此作為約束條件考慮經濟參與者的最優化選擇。行為金融學是成功的,它系統地給出了羊群效應、系統性認知偏差和有限理性的理論基礎,為金融學解釋實際問題增加了一個新的有力工具。但行為金融學仍然不是終極的理論,畢竟金融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都難以解釋的難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風險溢金難題。

    經濟學研究一般可以分為五個步驟: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行為金融學通過改進行為假設的設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類似地,法和金融學如果將法律因素加入到制度安排里,將大大改進傳統的金融學研究。

    從波斯納的研究路線看,就是要尋找最符合金融運行效率的立法框架和執法方式。這種意義比較直觀明了,可以想象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和金融學研究做支撐,要建立一套完全符合金融運行慣性的法律制度是十分困難的。法和金融學不僅能為確定法律條款提供最優標準,而且博弈論知識可以幫助執法者預知法律出臺后,利益各方博弈的可能結果,以此提高執法效率。

    二、相關的思考

    (一)對研究方向和研究進展的思考

    國外對法和金融學的研究主要還是以波斯納的路線為主,很少涉及科斯的研究路線,而國內僅有朱云高(2004)和談儒勇(2005)涉及科斯的研究路線,但并沒有詳細展開。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科斯的研究路線雖然前景誘人,但難度很大,在經濟分析中加入法律制約因素,同時又不能拋棄初始稟賦和心理制約因素,這使得模型可能過于復雜??扑沟难芯柯肪€,不僅要求獲得能解釋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不能解釋的事實的結論,還要求這些結論不能和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產生根本性矛盾。

    從波斯納的研究路線看,國內進行實質研究的也不多,主要還是專注于綜述性、展望性的研究,很少涉及使用計量經濟學對法律法規作出定量研究。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國內金融學研究者和法學研究者沒有進行很好的合作,遍歷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文獻即可知道國內并不存在像LLSV這樣的聯合研究小組。制度上的缺失是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進展較慢的主要原因,畢竟法學研究者短時間內難以掌握金融學中復雜的計量經濟學,而金融學研究者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掌握法學中相關概念的深層含義。另外獲取各國的法律和金融數據也是比較困難的。

    (二)對波斯納研究路線的思考

    《法與金融》在法系層面上討論法律效率對金融效率的影響所獲得的相關結論難以應用于立法和執法實踐。這是因為該文并沒有直接說明法律細目的差異對金融效率的影響,而是通過法律細目的差異證實法系之間確實存在差異,而最后說明不同的法系的金融效率又是不一樣的,即金融制度的效率差異源于法系起源制度上的差異。

    它存在的問題在于:金融效率的差異和法律效率的差異可能共同被其他某些因素決定,不能單憑金融效率和法律效率的正相關關系,而草率地認定法律效率決定金融效率,盡管這種可能性較大,但至少應該通過計量經濟學中的格蘭杰檢驗。

    如果格蘭杰檢驗確實表明法律效率決定金融效率,也應該關注以下問題:現今的法和金融學研究側重于探討法律效率如何強化金融效率,而法律和金融的最終目的都是增加社會福利,盡管金融效率一般被認為可以促進社會福利,但是其中的作用機制有待研究,而且僅用幾個簡單數據確定的“金融效率”還不一定能表征實質的金融效率,有可能在增加表面的“金融效率”的同時再損害實質的金融效率。

    (三)對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思考

    由LLSV小組開創的以法系來研究金融效率的方式一直被沿用下來,而在立法和執法實踐中迫切需要的卻是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的信息。而且對中國這種具有立法后發優勢的國家而言,能夠事先確定國內沒有而先進國家已經具有的法律細目促進金融效率的程度,那將是對金融立法的極大促進。

    所以我們的研究應該更關注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而不是站在過高的層面上研究法系對金融效率的影響。畢竟關于法律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仍然存在太多的爭論,如果不能承認法律是外生的,則討論法系對金融效率的影響將沒有任何應用價值,因為沒有國家能夠在短期內重新自由選擇自身的法系。于是討論每一個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將是更有現實意義的,因為法律細目在短期內是可以人為改變的,至少不是完全內生的。討論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既可以在金融立法添加該細目之前進行估計(利用國外具有該細目的國家和沒有該細目的國家作對比,當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也可以在金融立法添加該細目之后進行評估(利用國內沒有該細目之前的情況和添加該細目之后的情況作對比,當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

    (四)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的選題建議

    1.有關立法前估計方面的選題

    (1)有關混業經營立法的研究選題:例如可以研究美國以《金融服務現代化法》代替《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前后的金融效率和金融風險變化情況。新的條款主要有:是否禁止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是否禁止商業銀行同任何主要從事股票、債券、信用公司債、票據或其他有價證券的發行、不動產承銷、公開銷售或分銷的機構進行聯營附屬;是否禁止投資銀行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即吸收存款;是否禁止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管理人員相互兼職;是否允許金融控股公司讓子公司開展包括銀行、證券和保險在內的全部金融業務。

    在我國實行分業監管,而金融業逐漸趨于混業經營的背景下,盡管當前沒有必要完全頒布新的法律來確認或禁止混業經營這種趨勢,但這種理論研究準備或許將為金融監管法的修訂提供可行方案,有助于提高涉及混業經營的金融立法效率。

    (2)有關金融企業退出立法的研究選題:金融企業的退出機制主要有自動解散,主管機關的撤銷(關閉),金融機構的合并以及破產等??梢酝ㄟ^研究國外法律實情和金融效率之間的關系來評判到底采取哪種退出機制更能產生高的金融效率和低的金融風險。甚至可以直接研究出臺《金融機構并購法》、《金融機構破產法》和《金融機構撤銷條例》是否會影響金融效率和金融穩定,以及這種影響程度的大小等。

    盡管我國的《破產法》已經出臺,但是繼續完善金融企業退出機制的任務仍然很艱巨,法和金融學提供的研究視角和成果或許對這一命題有幫助。

    2.有關立法后評估方面的選題:

    (1)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版)》頒布前后中國經濟金融效率的變化。

    (2)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修訂版)》頒布前后中國經濟金融效率的變化。

    評估這些已經修改過的法律條款并不是所謂的“事后孔明”,而是再次修訂法律時迫切需要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Law and Financ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6, No. 6. (Dec., 1998), pp. 1113-1155.

    [2] Anomalies: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Vol. 11, No. 1 (Winter, 1997), pp. 191-200.

    [3] Law, Finance, and Firm Growth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3, No. 6 (Dec., 1998), pp. 2107-2137.

    [4] 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6, No. 1 (Feb., 2001), pp. 87-130.

    [5] William F. Sharpe, Gordon J. Alexander, Jeffery V. Bailey :Investment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6]張建偉.法與金融學:路徑依賴與金融法變革[J].學術月刊,2005,(10):96-103.

    [7]張新.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36-44.

    [8]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9]鄭長德,卞娜.法和金融學:國外研究文獻綜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8):87-97.

    [10]田中景.中美金融經營體制變遷的比較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1,(4).

    [11]倪霞,狄曉燕.對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法律分析[J].特區經濟,2005,(5).

    [12]易綱,張磊.國際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陸家騮等.行為金融學的興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14]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雖然我國金融學教學內容中具有一些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金融活動方面的知識和內容,包括國外金融學的最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但總體上我國金融學的教學內容不少已經陳舊,課程與教材之間重復較多,與發達國家之間有不小的差距。改革中,既要大膽借鑒先進國家金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切有益經驗,又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有機結合,培養和造就一代德才兼備的新“金融人”。首先,應注重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微觀類課程建設。隨著金融核心地位的提升,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金融問題的技術性越來越強,涉及面越來越廣,資本市場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因此,與資本市場相關的微觀課程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加強微觀類課程建設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加實用的知識,提高職業適應性和就業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國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靈活機動地調整,比如美國高等院校所開設的金融學專業課程都比較新穎,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舊課程,增加約9%左右的新課程。即便是保留下來的課程,任課教師每年都會根據各方面的情況作出調整。這些舉措可以緩解學生的需要及社會的要求與學校專業課程之間的矛盾,從而增加學生在各方面的適應能力。其次,應加強宏觀金融課程建設。我國的宏觀金融學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的迅速發展,國際間協調與合作得更突出了,宏觀金融的研究內容也需要大大增加。如關于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利率與匯率、貨幣政策與宏觀調控等就需要擴展到國際范圍進行研究。因此,宏觀金融研究的傳統思路和方法需要調整,要在全球的視角下進行研究。

    二、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金融學課程內容偏重宏觀理論方面,教學方法必然是偏重理論方面的闡述,而新型的金融學課程體系是以微觀金融為主體,強調實證分析和實踐操作,強調實踐教學的方法已成為各國金融學專業教學的通行做法。而運用案例教學方法是主要形式。在金融學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增強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案例教學包括講解式方法、課堂討論式方法和書面式方法。選擇案例要適量適度、有針對性;應根據教學進程的不同環節,選擇不同的案例教學方式;區別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類型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國內外金融領域的經典案例和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金融事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增加課堂討論,通過創設科學、合理、新穎的問題來帶動教學,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教學手段

    金融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熟練掌握金融經濟理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運用新信息、傳播新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從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中引申創新信息的金融人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實現這種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教學手段的創新實際上就是教學媒體的現代化與多樣化。金融學教學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更新了金融學教育內容,進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對有關金融市場知識的學習興趣,將金融學全部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都采用Power-Point電腦幻燈片,進行形象化教學,擴大了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了金融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使得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技術在金融學中的應用無論是開發學生智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長學生才智,還是組織教學、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都顯示了它的優勢。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中重要的技術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必要條件。

    四、建設教師隊伍

    第7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經典金融學;波浪理論

    0 引言

    新興的行為金融學融合了行為心理學等學科的專業理論,對完善傳統經典金融學有重要作用,能夠解釋在傳統經典金融學里不能解決的問題。新興行為金融學在金融學研究領域起著傳統經典金融學不能超越的作用。

    1 新舊金融學理論

    1.1傳統經典金融學理論

    在金融體系中,處于最實用且風險最大的是資本市場。金融學的作用在于能夠合理地解釋盡可能多的金融現象,而且還得經受得住市場事實的考驗。傳統經典的金融學理論在創建的時候,僅僅從市場和資本兩個方面來考究,忽視了對投資者的分析,往往投資者的態度、投資偏好和行為都會影響金融市場的發展。有些事實并不能和理論相符,就會使金融理論陷入尷尬的境地,比如說日歷效應、期權微笑、股權溢價、小股盤等等現象。由此局面,新興的行為金融學應運而生,他對投資者作為人類個體的行為和心理進行研究,使得傳統的金融學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在實際方面更有價值。

    1.2現代行為金融學理論

    在之前的金融研究中,傳統金融學確實能對大多數的金融現象出做合理的解釋,而且傳統經典金融學的理論非常完整和規范,但想達到傳統經典金融學的完美現象,只能保證非常合乎規范的前提,人類行為都是全理性的,不存在一點主觀因素。但人類社會心理現象的不穩定性使得傳統經典金融學總是不能自圓其說,這就是行為金融學不得不站出來解釋了。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人類個體的心理因素,把主觀的行為、客觀的形象表現出來,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知識,為金融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理論。

    投資者在投資的時候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他們的理性在實際上是不全面的。這就能解釋很多傳統經典金融學的不解之謎。隨著研究的加深,行為金融學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優勢,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中越來越具有說服力,受大廣大的認可。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豐富了現代金融理論,增加了反應人類心理的金融行為,包括過度自信、反應過度、預期理論和滯后反應等等。研究行為金融學的理論金融家比較多,且比較分散,所以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為代表的兩位金融家提出的預期理論成為核心,研究從經典的金融學到現代的行為金融學,金融市場是怎樣從理論到實際的結合發展。傳統經典金融學有著準確的對市場價格的描述,現代行為金融學是對標準的市場價格描述的完善,增加了人類主觀因素導致的結果。其實這是對傳統經典金融學的對市場有效性、風險、資產定價模型的理論的調整,提出的是更加符合實際的觀點理論。這對金融學的理論研究有重要意義,他加入了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和決策理論學等等其他相關的學科,這些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

    在金融中,證券投資實際是一個博弈過程,是一個不可少的領域。研究證券投資的目的,在于研究投資博弈,行為金融學從心理學角度、根據投資者的心態,分析、解釋投資者的投資目的。這有別于一般金融學對證券投資市場的研究,更多的是對心理層面的研究。通過這種研究,來判斷在投資證券交易中對手的行為和心理而導致的交易方式,這是行為金融學在證券投資領域的研究相對于傳統金融學的研究的優勢。

    2 波浪理論行為因素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論體系的區分,一個是人之心理學,即投資者由于認知的偏差而導致的心理因素;另一個是投資者因為貪婪或者恐懼等心理因素而導致的現象,即情緒心理學。通過從這兩個角度分析,就可以構成整體的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脈絡。最后要研究證券投資的博弈問題,要把行為心理學和博弈理論相結合。在這種研究情形下,波浪理論作為研究成果對證券投資問題進行技術分析。運用波浪理論時,不需要研究太多的價格指標,投資者只要認真研究市場行為的主要特點,即研究成交量統計數據和價格圖形。

    2.1以廣州思科公司的股價走勢為例剖析行為因素

    從價格走勢和圖形的觀察上,顯示出了投資者對市場的期望,這便是波浪理論的行為因素,價格圖形和走勢中,投資者的投資心理特性:看空、看多、觀望都是交織錯雜地表現出來,與此同時也表現出了投資市場的人氣高低。有一點是不需要懷疑的,就是成交量的大小反應了市場投資人氣的高與低,成交量大則說明了投資市場的人氣旺盛,成交量小則說明了投資市場的人氣不旺盛。還有一點可以成為判斷的參考依據,即電視上的財經新聞的報道,因為從財經新聞中可以看出對有關強勢集團第三浪的報道。

    廣州思科公司的股票走勢為一路身高,在三分之一的地方開始有高低的幅度,之后就一直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

    廣州思科集團有限公司在某年的四月份開始就表明這是第三浪,因為市場投資人氣非常高。于此回顧當時情形就不難得出結論,房地產這個行業一直處于高燒狀態,中國人民幣兌換外幣的值居高,升值迅速,金融股市也火熱。綜合以上情況,廣州思科公司的市場必然呈現出火熱的事態。然而在事實上,當時所有的技術指標都已經全部鈍化,在圖表中顯示的價格已經完全沒有了阻力,一路狂升,每天都有全新的成交量,而且成交量記錄每天都有刷新。由此得知,消息方面的因素使然,主導股價才能一路走高。其中投資者的心理狀態使得金融市場的人氣旺盛,居高的人氣使得廣州思科集團有限公司的市場人氣幾乎每天都會沸騰。從廣州思科集團有限公司某年的七月份月初到七月份月底,連續有出現陽線,而且還有兩條巨陽的線拔起,如此可見當時的市場人氣有多么的激烈,股票價格也一路狂飆,從最初的十二元左右,一路上升到二十二元左右才有稍微的停歇。從最開始的某年二月份二十六號的五元六角八分,一直到某年的八月二十九號的最高點二十二元九角二分為止,廣州思科集團有限公司的股票價格累計上漲了將近五倍。

    以上花了較大的篇幅用數字表現了人類的行為對金融和市場的證券投資的影響,在此就不難理解了波浪理論。波浪理論是一種技術分析的方法,他是一種研究人類群體的行為的技術工具。運用這種工具,就能搞好得分析金融市場股票的走勢,并且可以知道投資者的實際操作手段。在波浪理論里,打起的每一浪特別是大級別的浪花都是可以通過分析投資者的投資整體情緒較為容易地辨識出來的。

    2.2以深綜指為例剖析波浪理論

    在零三年的十一月十九號到零四年的四月七號,深綜指的一波上升情形可以把艾略特的波浪理論完全表現出來,這是波浪理論在中國市場的一個范例。

    一浪從三百四十九點八六到三百八十四點三五,此時漲了三四十點。二浪從三百八十四點三五到三百八十七點二八,回了十七點,單是回返一半。三浪從三百八十七點二八到四百五十六點九一,漲了八十九點,這是一浪的二點六倍,接近二點六一八,符合延長浪的倍數。四浪從四百五十六點九一到四百二十七點三九,回了二十九點五二,以回復的方式出現,與二浪的回調相比符合規律。五浪是四百二十七點三九到四百七十二點一八,漲了四十四點七九,比一浪多十個點,可看作約相同。根據波浪理論,五浪走完之后,接下來應該繼續走二浪。預想的和市場實際情況應該不相上下。

    2.3波浪理論有效前提

    艾略特在進行行為金融學研究之前,早已經有道氏理論對這種投資者的行為在市場里產生的作用做出了解釋,并且限于波浪理論在市場上已經實踐。后世學者把艾略特的行為金融學和道氏理論放在一起比較,但很少有人比較兩者的預測效果和實際運用價值。不過這兩種方式都是比較投資者的心理狀態?,F在金融市場上已經不再出現研究重點的輪回現象,也不再分析大量的令人頭疼的公式和指標,因為當代的技術分析師們已經采用了這些公式和指標,而且他們現在的研究重點已經轉向了對金融市場影響巨大的投資群體,群體的投資行為分析也是技術分析的重點。在國外,許多金融大學聯合市場技術分析人員正進行著行為金融學和市場技術分析的探索研究。

    因為每個波浪理論的運用都是根據各自的前提而進行的,所以這波浪理論并不能對所有的股都產生合理的效果。開放自由的流動性市場是沒有杠桿效應的,流動性不足的市場是在技術分析是存在很多不同的爭議的,所以波浪理論不應對指定交易的股票做解釋。此外,金融市場存在杠桿效應,波浪理論的走勢也不適用這種市場走勢和走熱。

    3 結語

    新金融,指的是:以資本市場為核心、一體化市場為載體、混業經營為方式、電子網絡為手段、金融工程為技術的現代金融體制,它具有資源證券化、運行市場化、市場一體化、經營混業化、手段信息化、技術工程化等多種多樣的特征。盡管擁有很強的優勢,縱然有很強的優勢,卻還只是成長階段,需要時間的歷練。廣大投資者應認真分析金融局勢,不能盲目地運用波浪理論,以免造成經濟損失。每個波浪理論的運用,都是根據自身的條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都適合波浪理論。

    【參考文獻】

    [1]詹姆斯·蒙蒂爾,趙英軍,行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和市場[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12-15

    第8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公司金融理論的發展就陷入了困境,傳統金融理論不能解釋金融市場頻頻發生的“異象”。在對理性經濟人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修正的基礎上,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它以心理學對人們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從而使金融理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領域。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理性經濟人 有效市場前景理論

    研究背景

    現代經濟學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推理建立起龐大的理論大廈而被稱為社會科學的“皇冠”。隨著全球經濟金融化的進展,金融理論在現代經濟理論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在短短五十年內,公司金融理論充分吸收和借鑒現代經濟學發展,產生了諸多研究成果。在經濟學這頂皇冠外,金融學已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薩繆爾森甚至將金融學喻為 “社會科學的珠冠”。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將金融學定義為“研究如何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對稀缺資源進行跨時的分配?!爆F代金融學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在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預期效用函數理論之后,Arrow和Debreu將其吸收進瓦爾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為處理不確定性決策問題的分析范式,這些經濟學理論都對現代金融學的發展做出基礎性重要貢獻。

    沿著經濟學提供的理論基石,公司金融學研究碩果累累,Markowitz的投資組合理論,Modigliani-Miller的MM理論,Sharpe等人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Fama的有效市場理論,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權定價理論(OPT)和Ross的套利定價理論(APT)等。這些理論都承襲了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所用的分析框架為一般均衡理論或無套利定價理論。這些理論較好地解釋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機理和金融資產的定價機制,成為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金融市場上日歷效應、IPO溢價、封閉式基金之迷等異象不斷出現,傳統金融理論對此已經無法解釋。也正是這些未解之謎推動了金融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修正傳統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它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依據,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的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揭示了投資者心理因素在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從而使得金融學研究更接近實際。

    傳統金融理論的困境

    在傳統金融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理性經濟人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始終是這一理論體系的根基。金融理論研究的是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主流方法是理性經濟人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zi為不確定的狀態ω賦予一個概率分布,并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理性經濟人以期望效用最大化確定自己的證券組合。各類證券供求相等所決定的價格就是證券的市場均衡價格。由于交易者作決策時利用了所掌握的信息,證券的均衡價格就會反映交易者持有的信息。那么,反過來說,交易者在什么情景下能正確地從價格中推測出“足夠”的信息以利于自己的決策呢?這就引出了理性預期均衡。交易者攜帶不同的信念和信息進入市場,達到理性預期均衡時,他們利用均衡價格反映的信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得到的決策就視同他們擁有全部私人信息時一樣;如果沒有新的信息進入,交易者就沒有重新交易的意愿,均衡處于穩定狀態且可以達到資產的帕累托最優配置。

    現代金融學關注的是金融資產的定價和配置問題,而金融資產配置的信息有效性,是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有效市場假說被認為是傳統主流金融理論的核心之一,它充分的反映了傳統金融的研究脈絡。Eugene Fama(1970)對有效市場的經典定義是:有效市場是指證券價格總是可以充分體現可獲信息變化所帶來影響的市場。具體來說,EMH包含以下三層基本含義:投資者是理性的,他們能合理評價證券價值,此時市場是有效的;假如某些投資者并非理性,但他們的非理是隨機的,從而彼此的行為相互抵消,此時市場依然有效;假如非理性投資者的非理并非隨機,但由于市場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會消除市場的異常波動,此時市場依然有效。

    有效市場理論誕生后,曾在較長時間內經受住了理論和市場的考驗。然而隨著金融市場各種異象頻繁出現,對有效市場的各種質疑不斷涌來。20世紀90年代以后,行為金融學通過實驗手段,從人類決策行為的非理性角度出發,對市場有效性假說提出了質疑。

    (一)有限理性個體

    根據EMH的觀點,人是完全理性的,投資者是風險厭惡的,他們總會根據期望效用最大化和貝葉斯法則進行決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Kahneman和Tversky(1973)的研究指出,投資者在決策時,并不遵循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則,他們并不看重決策最終獲得財富的絕對水平,而更加在意以某參照點為標準的相對財富的變化狀況;Kahneman和Tversky(1979)進一步研究表明,投資者并不是風險厭惡者,而是損失厭惡者。Van Raaij(1981)提出的“經濟心理學”更表明,首先,經濟環境反應出一般經濟狀況的改變,但由于個人因素的差異,不同的人對經濟情況會有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加上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進而通過行為表現而與經濟環境產生復雜的互動關系。換言之,不同的個體對市場或經濟狀況會有相同或不同的“認知”(Perception),進而轉化為行為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最后再反饋到市場和經濟中。傳統金融理論將人視之為理性,認為價格變動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基本面的變化(盈利水平、宏觀經濟環境等等),而忽視了個人和群體決策的作用。行為金融學則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傳統金融理論理性人假設的基礎。

    (二)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并非隨機交易而是群體行為

    EMH在理性人假設之后,進一步放松假設: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資者,但他們之間的交易是隨機進行的,所以彼此的非理會相互抵消掉。但在社會心理學表面,在一個群體中,人們容易受到群體情感的感染,傾向于放棄自己的偏好與習慣,忽略自身可獲得的信息而采取與群體行為相近的行為。認知的系統偏差會導致人們的認知受到整個系統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身所在群體的因素的影響。信息串流使人們在決策時都會參考其他人的選擇,當該選擇是傳統的、流行的或權威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忽略自己已有的或可獲得的信息而遵循該選擇。試驗證實人們在相互交流時,交流最多的是共同知識,私有信息得不到交換。Shiller(1999)指出由于人們注意力的限制,只能關注那些熱點信息,并形成相似的信念,而人們的交流以及媒體的宣傳使得這些信念得到進一步加強。羊群效應,即從眾行為,也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處于群體中的人們彼此模仿,相互傳染,通過相互間的循環反應和刺激,情緒逐漸高漲人們逐漸失去理性。在金融市場中,通常會導致熱點的頻繁出現,嚴重的時候將出現市場泡沫和金融危機。這些研究可有力地證明了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并非是隨機交易而是一種群體行為。

    (三)套利者不能保證市場有效

    EMH最后一道防線認為即使投資者的行為并非隨機,但由于市場上套利者的存在,也會將市場拉回到有效的基本面上,非理性投資者最終會因為財產消失殆盡而自動離開市場。市場依然將是有效的?,F實中的套利不僅充滿風險,而且作用有限。首先,套利的核心是無風險,套利能否發揮其功效,關鍵看能否找到合適的替代品。為了回避風險,套利者在賣出或賣空價格高估證券的同時,必須能買到同質或近似的并且價格未被高估的替代證券。但大多數情況下,證券并沒有明顯合適的替代品。其次,即使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品,但由于證券的未來價格具有不可預知性,再加上市場上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套利者依然面臨著重大風險。因此,套利者的存在并不能保證市場的有效。

    至此,傳統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被擊穿,以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的“行為金融學”逐漸成為金融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及研究體系

    (一)行為金融學的產生和發展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里程碑式的文章《前景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發表,在更加現實的假設基礎之上,正式提出了經典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論對投資者的決策框架進行了修正,提出在不確定條件下投資者的決策動機會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種變量的影響,在決策的編輯階段往往會依據個人決策偏好而對各種備擇方案進行編碼,在決策評價階段,相對于參考點,投資者對收益和風險的預期決定了最終決策方案的制定。Kahneman和Tversky在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的投資者決策框架之后,提出一個理論模型來詮釋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此模型分別用兩個函數來描述投資者的決策:一是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v(x);二是決策權重函數(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π(p)。其中,價值函數取代了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決策權重函數則將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概率轉換成決策權重,則投資者的決策方案(假定期望值為psi的方案被選擇)的選擇模型為:

    ,其中(j=1,2,…,m ;j∈J)(1)

    ps0= Maxpi s其中(i=1,2,…,n;i∈I) (2)

    pij>0且,pij為備擇方案,i為可能發生的各種概率,j為某個概率的編號。在各種備擇方案中,具有最大期望值ps0的決策方案將被投資者所選擇。

    前景理論通過一個完全按照心理試驗結果構造出來的函數來刻畫偏好,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非期望效用的決策目標。該理論對傳統的風險決策理論進行了修正,指出在不確定條件下,許多判斷和決策都會系統性地偏離傳統金融理論的最優決策過程,從而嚴重沖擊和動搖了傳統財務理論所信奉的期望效用理論。1982年,Kahneman和Tversky與Slovic合作發表了《不確定下的判斷:啟發式與偏差》一文,研究了人類行為與投資決策經典經濟模型的基本假設相沖突的三個方面,即風險態度、心理賬戶和過度自信,并將觀察到的現象稱之為“認知偏差”。這兩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行為金融理論的正式創立,為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和成長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行為金融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實踐中金融市場異象頻發,理論上前景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實驗心理學完成了影響巨大的認知革命,這些都促進了行為金融學的深化發展。Debondt和Thaler(1985) 發表了《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一文,著力對“過度反應”進行深入的研究,系統地提出了“過度反應”假說,并利用50多年的市場數據對此假設進行實證檢驗。文章認為所謂的“過度反應”是和貝葉斯規則中的“恰當反應”相對而言的。在貝葉斯規則中,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因此他們對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無偏的,對信息會產生適當的修正?!斑^度反應”無疑打破了這一觀點,投資者實際的投資行為存在著非理性的一面,對信息反應情緒化,會產生反應過度,造成估價過低或過高,并得出了美國股市存在反應過度的實證結論?;凇斑^度反應”假設,Debondt和Thaler(1987)對“價格長期反轉現象”進行了解釋:投資者在前期的交易中反應過度,導致價格偏離太遠,后期進行自我糾正,因而出現了前期“虧損”組合在后期有更好的收益率表現的現象。Shefrin和Statman(1985)發表《過早出售贏利股而過久持有損失股的處置效應:理論和證據》一文,解釋了投資者對贏利股票過早拋出、對損失股票繼續持有的異?,F象――處置效應,并驗證了美國股市的投資者存在處置效應。這兩篇論文表明行為金融理論已經開始解釋金融市場異象,進入理論指導實踐的階段。這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行為金融理論的魅力所在,從而吸引了一大批優秀學者的介入研究,掀開了行為金融理論研究的熱潮。

    20世紀90年代以后,行為金融理論迎來了它的繁榮階段。Shiller(1981,1990)主要研究了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股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投資價格與流行心態的關系等;thaler(1987,1999)主要研究了股票回報率的時間序列以及投資者的心理賬戶問題;Debondt (1993)發現個體投資者的情緒與股市總體表現呈顯著的相關關系;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了BAPM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Shefrin和Statman(2000)提出了BPT模型;Jegadeesh和Titman(2001)發現美國股票市場存在顯著的中期動量效應。特別是Shleifer教授2000年出版了《并非有效的市場:行為金融學導論》一書,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探討了行為金融領域有待繼續探討的問題,并就四個方面提出了20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為行為金融理論的繼續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體系

    到目前為止,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體系仍有爭論。但有一點非常明確的是,學者們對行為金融學應該由“基于個人認知和決策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投資者心態與行為分析”和“有限套利及市場非有效性”這兩個理論基礎構成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其中“有限套利和市場非有效性”主要探討現實證券市場中套利行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實現,它解釋了為什么價格對信息會存在著不適當的反應;而“投資者心態和行為分析”則要研究現實世界中投資者在買賣證券時是如何形成投資理念和對證券進行判斷的。Shleifer(2003)認為,“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套利是充分的,那么套利者可以及時調整無信息變化下的需求變動,而且價格也會及時做出準確的反應。這樣的話,即使許多投資者是非理性的,市場仍然有效。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都完全理性,就沒有力量來擾亂最初的有效市場,價格也就不會偏離有效價值水平?!庇需b于此,李心丹(2005)認為,與傳統金融學相對應,行為金融學研究主題包括三個層次:投資者的個體行為;投資者的群體行為;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場 ,其中前兩個層次歸納起來就是“投資者心理和行為分析”。第一個層次就是投資者個體行為,它側重于分析投資者個體行為,以及這種普遍性的個體行為偏差對市場可能產生的中長期影響;另一個層次就是投資者群體行為,它主要是指因投資者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而導致的市場整體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偏差。第三層次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市場異象的挖掘和其深層次原因的分析。一系列理論文章表明在理易者和非理易者相互影響的經濟體中,非理性對價格的影響是實質性的和長期的?,F實中存在著許多原因導致傳統金融理論中有效市場賴以生存的“套利”難以發揮作用,從而導致股市對信息的反應存在著系統性的偏離。

    關于行為金融理論發展的幾點思考

    行為金融學的發展還不成熟。行為金融理論對傳統財務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人的角度來解釋市場行為和現象,充分考慮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和情緒在決策中的作用,打破了“理性人的神話”,為人們理解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性化的視角。同時較為系統地對EMH和傳統財務理論提出挑戰并能夠有效的解釋了市場異象。但不可否認的是,行為金融學距離一個成熟的學派尚有相當的距離。迄今為止還沒能整合成一個系統的理論,較為分散。在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方法與結合傳統金融方法的道路上,也還沒有太多的標志性的案例。其提出的理論框架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實證數據的支持。由于該理論所引用的主要是實驗心理學的若干理論,而實驗室與現實生活有較大差別這也是該理論的一個弱點。

    行為金融理論并非是傳統金融理論的取而代之。行為金融學并不試圖完全以往的理論,它只是在開拓金融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有益補充,以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論,使其更加可信、有效。行為金融學把“人”重新放入研究的視野,把實驗的方法帶入了金融學,并且對整個經濟學的最基本假設進行了一種革命式的檢討和前提性的反思,使人們的眼界豁然開朗。行為金融學并非是對傳統金融學的取而代之,金融理論接下來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將傳統金融理論與行為理論更好的融合,最終構建起完整有效的現代金融理論框架。

    從傳統金融理論到行為金融理論,是從研究金融市場“應該”怎樣運行到研究金融市場“實際”是怎樣運行的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從理性經濟人假設出發,在解釋金融市場“應該”怎樣運行的“規范研究”方面,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但是,現實中人們的實際決策行為與假設中的“理性經濟人”又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傳統金融理論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行為金融學以心理學對人們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可以說,行為金融學的發展是解釋金融市場實際運行機制的一個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1979)"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Shefrin, H•(2000)•Beyond Greed and Fear,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Tversky, A•, and D•Kahneman (1974)•"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 185

    4.李心丹.行為金融理論:研究體系及展望.金融研究,2005(1)

    5.李心丹,王冀寧,傅浩.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2(11)

    6.張圣平,熊德華等.現代經典金融學的困境與行為金融學的崛起.金融研究,2003(4)

    7.張多蕾,孟華婷.行為財務理論發展歷程評述.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7(4)

    8.李心合.對公司財務學理論及方法論局限性的認識與批判.會計研究,2004(10)

    9.威廉•L•麥金森.公司財務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10.李心合.財務管理學的困境與出路.會計研究,2006(7)

    11.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經濟研究,2005(2)

    12.安德瑞•史萊佛著,趙英軍譯.并非有效的市場:行為金融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杜,2003

    13.李心丹.行為金融學.上海三聯書店,2004

    作者簡介:

    第9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隨著金融范疇的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擴展,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顯現,我國高校金融專業的教學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基本特征是教學重點實現了由宏觀金融到宏微觀金融并重的轉變。這一轉變的動因有二:

    (一)順應金融微觀化趨勢

    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金融理論從對貨幣需求動機、貨幣需求函數等宏觀抽象理論描述轉向了實證化、微觀化研究,其成果包括資產組合理論、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風險管理技術等,使得金融業完成了從單純為生產與流通服務的貨幣與信用,向為社會提供各種金融產品、各種金融服務的獨立的現代金融產業的轉化,業務范圍涵蓋了貨幣、信用、票據、證券、保險、信息咨詢、家庭理財等多個領域,并且呈現出全球化、網絡化和工程化趨勢,產業地位迅速上升。因此,金融學教學改革順應了這種微觀化的金融發展方向。

    (二)順應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我國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就推出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此,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九所學校于1994年共同承擔了《面向21世紀金融學系列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和實踐》的教改項目。2000年,復旦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又共同承擔了《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在原有《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投資學、金融中介學、公司財務學和金融工程等微觀金融方面的課程,為學生搭建了全面的宏微觀金融知識架構,為未來從事金融管理與投資、銀行經營與管理、保險與理財等金融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二、現有金融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現有金融學教學改革未能照顧到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

    盡管《面向21世紀金融學系列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和實踐》《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等金融教育改革工程深入研究了金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改革等問題,對于掌握金融學專業教育基本規范、從總體上提升金融專業教育水平有著十分巨大的意義,但上述研究以重點大學一流金融學科建設為重點,分析的是一流大學為培養高層次金融人才而面臨的金融學本科教學定位、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改革問題。最新教育部、財政部正在推進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的建設項目大多數也由一流重點大學承擔,未能照顧到地方院校的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

    (二)微觀金融類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改革不到位

    如前所述,隨著微觀金融學理論的發展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各地方院校在制定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時都在順應金融微觀化的發展方向,開設了若干微觀金融類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完成了單純由宏觀金融為主到宏微觀金融并重的轉變。比較而言,由于宏觀金融類課程一直是我國金融專業核心課程的經典,在課程設置、課程定位與目標、教學內容安排、重點與難點把握以及教學方法運用等方面已形成基本規范,各學校正在嘗試的是如何在遵照基本規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但微觀金融類課程教學相對不成熟,尚未解決以下問題:微觀金融類課程到底應該包括哪些主干課程?主干課程的定位與目標是什么?如何避免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交叉與重復?針對微觀金融類課程的技術化、實證化要求,如何跟進相應的包括實踐教學體系在內的教學方法改革?盡管各院校的教學改革也有所涉及上述問題,但基本上沒有形成與各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微觀金融類核心課程設置、教學基本規范以及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三、地方性大學金融學專業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及教學方法改革構想

    筆者認為:教育改革必須具有針對性。地方院校在研究金融學本科教學定位、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改革問題時,應該將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金融學專業教學基本規范與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根據各自的專業建設定位與特色,研究與設計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期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

    (一)改革理念

    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本科教育必須正確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強化教學要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以期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貫徹現代教育理念需要通過包括課程設置的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的革新、教學方法的改進等系統的課程建設來實現。

    2.堅持國內外金融學科發展前沿與地方性院校辦學模式相結合

    為系統地推進課程建設,我們認為應在正確認識金融學科因“開放”與“動態”而致的其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展的基礎上,堅持國內外金融學科發展前沿與地方性院校辦學模式相結合原則,在整合微觀金融類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時,既要保障學生掌握本學科、本專業教學的基本規格和要求——為學生構建起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學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又要照顧到地方性大學的辦學環境和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標——強化微觀類課程整合。

    (二)改革內容

    根據上述改革理念,地方性大學金融學專業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及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整合微觀金融類課程

    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包括兩方面:一是將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成投資、銀行、保險等三類(詳見表1)。明確每類課程設置目的以及主要核心課程,并從現有基礎出發提出具體的建設途徑;二是明確各門課程的課程定位與目標、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并協調好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分工與銜接?,F行的相關課程如《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學》《證券投資分析》《期貨理論與實務》《風險投資》等微觀金融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內容交叉與重復。為此,我們應在借鑒有關院校相關課程設置、教學大綱、課程簡介的基礎上,根據地方院校辦學環境、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專業建設定位與特色,研究確定各門核心課程的定位與目標,并通過修編教學大綱、課程簡介等途徑,協調和明確各門課程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

    2.改革教學方法

    鑒于微觀金融類課程高度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的特點,認為應該重點推進以下三大教學方法改革:

    一是探索PBL(Problem-BasedLearning,簡寫為PBL,下同)教學法以人為本的教育不是以“講授”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絕對理論”,而是通過“講授”啟發學生思考本門課程的相關問題,進而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針對微觀金融類課程實證性、應用性等特點,除課堂講授、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外,還積極探索PBL教學法。引進這一教學方法的目的有三:首先,根據每門課程的研究對象和內在知識邏輯設計教與學的主要問題設計課程教與學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有利于明確課程定位與目標,把握課程重點與難點,協調好相關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分工與銜接;另一方面有利于為學生搭起各門課程的知識架構和內在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其次,要求學生圍繞主要問題收集、整理、分析有關資料,以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客體和主體的統一。相對教師來說,學生是客體,作為受教育者,應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學習基本知識、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掌握知識來說,學生是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通過有序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在認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后,通過建立學習小組和開展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不難理解,面對我國“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地位”的教學現狀,引入PBL教學法有利于貫徹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促使教學過程完成以下替代:以學生為中心替代以教師為中心,以重能力培養替代重知識傳授,以小組討論和教師指導式教學方法替代傳統的課堂講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式教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app| 欧美成人aaa大片|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182tv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小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