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資源環境效應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源環境效應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源環境效應

    第1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關鍵詞] 礦區 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 X82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196-2

    基金項目:2012年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自治區位于祖國的西南邊疆,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 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極”之稱。其主體即青藏高原,是我國典型的高寒脆弱區,地處世界最大的成礦帶之一,阿爾卑斯―喜馬拉雅成礦帶的東段,地質構造獨特,成礦條件優越,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礦產資源包括鉻、銅、鉬、鉛、鋅、鐵、金、銀、鹽湖資源等,多數為國家緊缺的礦種,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101種,有查明資源儲量數據的礦種41種,礦產地近3000處。其中,鉻、銅和鹽湖鋰礦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鑒于鉻、銅以及鹽湖中的鋰、鉀等均為我國最主要的緊缺礦產,礦產資源的戰略意義尤為凸顯。

    長期以來,礦產業發展落后,與其資源地位極不相稱,但近年來,自治區礦業發展速度較快,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礦產開發管理薄弱,多數礦山屬于盲目投資建設、盲目開采,采礦方式原始,采礦工藝落后,大多露天開采零星分散礦產,而且只采富礦,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很低。這種粗放的礦產資源開發方式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制約了礦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隨著對的礦產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礦山跡地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粗放式礦山開發遺留的大量礦山跡地,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急需解決。礦山跡地也稱礦山廢棄地、采礦廢棄地、礦區廢棄地等,是指為采礦活動所破壞的,未經治理而無法使用的土地,包括露天采礦場、排土場、尾礦場、塌陷區以及受重金屬污染而失去經濟利用價值的土地等。本研究選取自治區的那曲地區為研究區域,試圖闡明高寒脆弱區礦產資源開發對土壤、植被和水體的生態效應,為高寒脆弱區礦產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1研究區概況

    那曲地區位于83°55'-95°5'E和29°55'-36°30'N之間,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主脊分水嶺以北,昆侖山、唐古拉山以南,西與阿里地區為界,東緣與昌都地區毗鄰,總面積達45多萬平方公里。這里是長江和怒江的發源地,為青藏高原腹地。在綜合自然區劃上屬羌塘高原高山草原帶和怒江上游高山灌叢草甸帶。那曲是一個具有地熱資源、水利資源、湖泊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現已發現著名的藏北、藏南兩大超基性巖帶,蘊藏著豐富的與超基性巖有關的各種礦產,特別是我國急缺的礦種:金、鉻、銅、鉬、硼。目前,礦山已成為那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六大特色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了那曲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礦山的發展,還帶動了那曲地區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但同時也應看到,在大力發展礦產資源的同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由于那曲處于高寒生態脆弱區,生態一旦破壞,恢復起來相當緩慢,甚至不可逆,所以很有必要對這一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評價和研究,為高寒脆弱區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2研究方法

    利用較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對選取的典型礦產資源開發區內的主要地物進行判讀,并指出環境破壞程度不同的區域;然后根據遙感信息判讀結果,在不同破壞方式和破壞程度的區域進行實地監測研究。

    為了調查礦產資源開發對地形地質、土壤理化性質、植物多樣性與生物量的影響,在那曲那木切砂金礦附近,選擇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礦區草地,取1m×1m草地樣方進行調查,記錄草地類型、物種組成、植被蓋度、地形、草地退化程度等,測定土壤含水量,同時取0~30cm的表層土壤樣品以備室內分析,采用刈割法獲取植物樣方地上部分,取回實驗室后置于65℃下烘干后稱重,得到地上生物量;使用根鉆獲取群落根系,用淘洗法將根系與土壤分離,在65℃下烘干后稱重,得到地下生物量。共取得有代表性的草地樣方和土壤樣品各30個,分別代表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礦區草地。

    使用樣方調查數據統計物種數并計算Shannon-Wiener指數作為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表征。Shannon-Wiener指數(H)的計算方法為: 式中ni為第i個物種的株(叢)數,N為樣方各物種株(叢)總數。

    3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效應

    目前礦產資源開采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體、土壤(地質)、大氣、植被和人類健康等5個方面。(1)礦產資源開采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地表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如礦山場濾液和有害物質流入河流,改變水質、硬度和pH值等;地下水水源枯竭。(2)礦產資源開發不僅破壞地質結構,導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裂縫,還可能引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另外,礦產資源開發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和土壤的,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1],有些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還會形成土壤的重金屬污染;(3)礦山開采后,長期暴露地表的固體廢棄物在空氣、水、太陽能和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將發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并使固體廢棄物風化解體,形成碎屑、粘土和溶解物3類風化物質。這些物質在風力作用下,將產生風化揚塵,污染礦區大氣環境。(4)礦區植被的破壞主要是由于礦山工業廣場的建設、廢棄物堆放、開山修路、地面塌陷與露天采礦剝離引起的。礦區的建設和生產改變了土地養分的初始條件,從而使植被生長量下降[2]。(5)礦山開采所引發的粉塵以及水體和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都會影響人體健康[3]。

    那曲礦產資源開發環境效應的特殊之處在于地處高寒脆弱區,生態環境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因此,有必要對研究區域內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效應進行分析,為進一步的評價提供依據和對策。通過實地調查和遙感圖像的解譯與判讀,在礦產資源開采活動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區域地質地貌、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的影響。

    3.1對區域地質地貌的影響

    在采挖的過程中造成地面不均沉降,常引起地層變形,局部塌陷、生成不規則裂縫,此外大量廢渣的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且形成局部人工地貌,破壞地表結構,易引起滑坡、地震、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對礦區生態壞境和工作人員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脅。且很多礦區開采之后沒有治理和恢復地貌,任由廢礦和廢渣堆放,嚴重破壞了地表景觀和當地的生態環境。露天開采在礦區形成眾多大大小小的露天采坑,其中小者一般深幾米至十幾米不等,長和寬一般為20~40m,而大者深可達數十米,長達數百米。采坑開挖邊坡高度2.5~30m不等,坡度一般在60°~85°,個別地段呈近直立狀態,崩塌隱患嚴重。地面露天開采占用和擾動地表面積規模大,棄土棄渣數量多,這又為水土流失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3.2對土壤的影響

    采礦采挖的過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土壤的影響,礦區的土壤大部分都會遭到毀滅性的影響,此外,產生的廢液、廢渣、廢氣會污染當地土壤環境,通過對礦區土樣進行分析,發現土壤礦化度、酸堿度和重金屬含量明顯大于周邊地區,污染嚴重,且土質退化嚴重,極易造成土壤貧瘠和風沙化。通過對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礦區草地土壤樣品的分析,表明礦區土壤的堿解氮、全氮、有機質、速效鉀、速效磷、粉粒和黏粒的含量低于未退化草地和退化草地,而砂粒含量則相比偏高。其中下降最為明顯的是堿解氮和全氮,僅有未退化草地的約40%,退化最不明顯的是速效鉀,分別為未退化草地的82%和退化草地的95%。礦區由于人工開挖表層土壤和礦渣占壓地表植被,優良河谷草場破壞殆盡,砂卵礫石。有機質含量高的河谷草甸土表層土壤,經過采金沖洗以及風化、侵蝕等作用,棄渣土層中的大量粘(壤)質成分、有機質成分隨之流失,其毛細作用大大降低,土壤肥力降低、土質惡化。另外,礦渣中重金屬含量較高,重金屬隨尾礦砂進入礦區周邊土壤,土壤中絕大多數金屬污染物都難以溶解,其生物有效性較低,植物難以吸收利用。同時由于受到因采礦引起水土流失的影響,礦區下游草場也受到影響,導致下游草地土壤沙化,草場退化。礦區地處高寒高海拔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弱,植被一經破壞,自然恢復極其困難。因此,在自然狀態下,露天開采對植被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由于露天開采造成的植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原始狀態。

    3.3對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采礦活動破壞了地表結構和土壤水體環境,也破壞了地表的植被,使植被面積減少,礦區周圍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造成生境破碎和生物多樣性受損,進而影響礦區植被群落的演替和生物多樣性的構成。相比未退化草地,礦區草地的單位面積物種數降低了51%,Shannon-Wiener指數降低了39%,蓋度降低了46%,生物量降低了34%。

    4礦區生態保護與恢復建議

    目前,我國礦區的生態重建主要在采礦造成的四種破壞類型上進行,即露天采礦場、廢石場(排土場)、尾礦場(包括采煤中產生的矸石山)和地下開采造成的塌陷區。不同破壞類型的生態重建方式也有一定的區別。高寒脆弱區因其獨特的高原氣候和特殊的自然條件,其礦山跡地的環境治理有別于一般區域的治理經驗。由于礦山礦體埋藏較淺,礦山多以地面露天開采為主,極少數為地下硐采,如砂金礦、鉻鐵礦、鐵礦、銅礦、鉛鋅礦等,尤以砂金礦和鉻鐵礦露天開采留下的礦山跡地規模最大。粗放式礦山開發遺留的大量采坑和棄土棄渣等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及環境問題,增加了生態恢復難度[4]。針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4.1生態安全戰略對策,實施整體保護戰略,建設國家生態公園

    基于生態環境地位的重要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的綜合考慮,提出對生態環境應實施整體保護和重點開發的生態安全戰略,把那曲的部分地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和世界水平的我國國家級生態公園。把國家生態公園的性質、任務及其管理的體制與機制的研究納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

    4.2加大現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力度

    在國家生態公園框架下,對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關鍵、特殊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實施重點保護的對策。加大高原高寒天然草地以及江河源區水源涵養和原始林保護的力度。

    4.3加強實施生態安全戰略的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如下內容的研究: 在生態環境不穩定性與敏感性評價與研究基礎上,開展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系統健康診斷、生態功能效益價值判斷的研究;研究生態安全等級劃分和生態環境變化允許值的判定;建立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和生態安全預警系統。

    4.4礦業結構調整與優化

    礦業結構關系到資源的合理利用,礦業環境的有效保護,礦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不同類型礦業企業的地位與作用由于自然地理交通能源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礦業開發工作起步晚,起點低,部分礦山規模過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后,資源浪費的現象嚴重,致使礦業開發成本加大,礦業開發受到嚴重限制因此,要積極利用市場機制,通過聯合開發的辦法,提高礦業開發水平,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和工藝方法,提高礦業開發的效益,降低礦業開發成本,提高礦業開發的科技含量,對落后的采礦技術和選冶工藝要進行限制,加快自治區礦業開發的步伐逐步清理關閉生產工藝落后資源利用水平低下以及資源保證程度不足亂采濫挖浪費資源的礦山企業,減少企業數量,提高企業質量實現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嚴格禁止工藝落后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區外礦業企業向區內轉移,確保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4.5建立和完善法規建設,健全監督管理體系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針對礦山環境保護的特點,在國家出臺的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下,針對實際情況,完善并制定相關實施辦法,努力使礦山環境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軌道,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就很好地遏制了礦山業主的破壞行為大力查處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礦山企業,突出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區域性生態破壞問題,遏制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的趨勢,改變礦山亂挖濫采浪費資源的現狀,協調好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為礦業經濟作為支柱產業,實現高起點、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范英宏,陸兆華,程建龍,周忠軒,吳鋼.中國煤礦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重建技術[J].生態學報,2003,10:2144-2152.

    [2]武強,薛東,連會青.礦山環境評價方法綜述[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03:84-88.

    第2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關鍵詞:云計算;高等學校;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1-0051-02

    一、云計算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超級計算模式,是分布式計算技術、網格計算技術、并行計算技術和虛擬化技術等綜合發展的結果,具有分布式存儲和虛擬化管理等優點,是一種現代創新的、可以使數字資源共享得到較好實現的服務技術[1]。它不僅代表的是一種技術的革新,更是代表一種新的理念和服務模式。在云計算環境中,云用戶只要通過手機、個人電腦等終端設備連接網絡,就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直接從云服務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云計算具有服務需求自助化、資源配置動態化以及應用擴展性強等優勢。

    根據當前云計算的應用與研究,典型的云體系架構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層、平臺層和應用層,其基礎架構如圖1所示[2]。

    二、高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

    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很多高校在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方面通過自建或購買的方式囤積了大量資源,但是其應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教學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資源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和設計

    現有的高校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目前,高校的數字資源建設主要來自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通過購買廠商現有的資源應用平臺及其資源,另一部分是自主開發建設的數字資源平臺與資源。由于這些平臺和資源建設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造成資源建設重復。

    2.教學資源與平臺共享程度低,缺乏整合

    高校的各種教學資源平臺及其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的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平臺及其資源之間缺乏有效的互聯互通機制,無法實現資源有效共享,形成了一個個獨立、封閉的數字資源平臺,“資源孤島”現象嚴重。

    3.教學資源建設成本高

    隨著各個高校教學資源數量的急劇增多,各個學校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為自己開發的數字教學資源或購買的網絡教學平臺購買相應的硬件設備來維持其運行。

    4.教學資源分布不均

    重點大學與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大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往往能夠獲得豐富的軟硬件教學資源,而大部分地方院校受資金來源等因素的限制,軟件硬件資源往往較貧乏,造成教學資源分布差異較大[3]。

    三、云計算環境下高校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

    1.云計算應用于高校教學資源建設的優勢

    與傳統模式相比,采用云服務模式建設高校數字教學資源具有以下優勢:

    (1)有利于實現高校數字教學資源的共享

    云計算技術的核心思想是將通過網絡連接的各種數字教學資源構成一個資源庫,并對其進行統一監控、管理和調度,其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云計算環境下高校的各種教學資源平臺及其資源可以利用云技術將其整合在一起,形成共享的云資源,有效緩解教學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

    (2)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

    云計算環境下,用戶通過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就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在線獲得自己所需的資源。同時,教師也可根據需要建立自己的教學平臺,一方面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自己的教學和科研。通過云計算技術,構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方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3)有利于節省高校設備購置及軟件升級的費用

    云計算環境下高校的數字教學資源都存放在云端的服務器,資源通過云服務的方式呈現給用戶,對用戶使用的客戶端沒有較高的要求,用戶的客戶端只要能夠連接網絡就可以獲得所需的服務。各個高校在設備購置和軟件升級方面的投資成本將大大降低,且有利于避免資源平臺的重復建設。

    (4)為高校數字教學資源提供安全的數據存儲中心

    云端服務器擁有超強的計算能力和海量的資源存儲能力。云計算技術通過把成千上萬的計算機組合成一個超大計算機群,能夠達到億萬次級別的超強運算能力,可以為用戶提供各種超級復雜的運算服務。同時,在云計算中,數據通過冗余存儲方式存儲在云端服務器群中,數據存儲具有分布式、大吞吐率和高傳輸的特點。云計算服務對數據進行多重保護,相比數據存儲在各個客戶端,安全性更高。

    2.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學資源架構模型

    云計算通過網絡把大量的虛擬化資源組合成一個龐大的資源池,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服務[4]。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數字教學資源平臺設計的目標就是采用虛擬化技術,將高校的教學資源及其各種軟硬件基礎設施封裝成一個資源池,完成各個教學資源平臺及其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實現高校軟硬件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并通過客戶端向用戶提供云服務。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學資源平臺架構模型分為4層,如圖2所示。

    云計算客戶端是指用來訪問云計算服務的各種軟、硬件設備,主要包括:個人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用戶通過這些終端設備就可以進入教學資源平臺獲取相關服務。

    云計算應用服務層主要是整合現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主要包括精品課程網站、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庫以及個性化學習云服務平臺等,并為終端用戶提供各種互聯網軟件的服務與應用程序接口。

    云計算平臺服務層通常需要云基礎設施并支撐上層云應用,它將解決方案或計算平臺作為服務交付,一方面為教學資源平臺的開發提供公共服務接口和軟件運行環境;另一方面也為系統集成與系統應用提供綜合的管理功能。

    云計算基礎設施層是整個云計算體系架構的基礎,主要包括服務器、網絡存儲設備等物理基礎設施資源及其虛擬化資源兩大部分,采用虛擬化技術實現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為上層提供網絡通訊、數據存儲和計算等按需的云基礎設施服務。

    四、結束語

    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信息技術,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高校的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資源的共享率,解決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降低了教學成本,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隨著云計算技術飛速地發展與成熟,它將在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瑜龍.基于云計算的大學教學資源整合模型優化研究[J].科技通報,2013,29(7):201-203.

    [2]王莉利,高新成,李瑞芳等.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的設計[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4):37-40.

    第3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基金項目]廣東省軟科學研究項目“科技進步對廣東省經濟―環境協調性的影響機制研究”(2011B070400015);2011年度中山大學川基金博士生重要創新項目。

    [作者簡介]舒元(1949― ),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國際商學院院長,從事西方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研究;黃亮雄(1985― ),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環境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研究。

    ①數據根據《200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整理而得。

    ②數據根據《2009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整理而得。

    ③下文簡稱為環境污染資源損失。

    第27卷第3期2012年5月審計與經濟研究JOURNAL OF AUDIT & ECONOMICSVol.27, No. 3May, 2012

    [摘要]測量環境污染損失和資源損耗的經濟價值(環境污染資源損失)是制定環境資源政策的關鍵。為此,沿用世界銀行2011年的方法測量了我國30個省區2004―2009年的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分析了它的區域分布特點并驗證了其外溢效應的存在性。結果表明,我國省區間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存在顯著的正外溢效應。這種效應在空間上表現為損失程度相近的省區彼此集聚,在政策舉措上表現為省區的環境資源政策行為相互模仿。這種外溢效應主要源于東部省區內部;其次源于中部與西部跨區之間;另外在中部省區內部以及東部與中部跨區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正外溢效應。

    [關鍵詞]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環境污染資源外溢效應;地區環境污染;省區環境污染;環境資源問題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833(2012)03008611

    一、 引言

    我國近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壯麗畫卷背后,環境資源問題令人擔憂。據國家的信息,2009年我國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嚴重。大氣污染方面,在開展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的全國612個縣級及以上城市中,僅4.2%的城市達到一級標準。監測的488個市(縣)中,出現酸雨的市(縣)高達258個,占52.9%。水污染方面,203條河流408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Ⅲ類以下水質的斷面比例仍高達42.7%。26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Ⅲ類以下水質的有20個,占76.9%①。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開采愈發依賴,2009年全國天然氣的開采量為851.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1.9%;煤炭開采量為30.5億噸,比上年增長16.4%②。可見,環境資源問題不容忽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發展循環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要衡量經濟、環境與資源三者的關系;就要研究經濟的增長帶來了多少環境污染損失,損耗了多少資源,也就是需要測量地區環境污染帶來的損失和資源損耗的程度③。只有合理地測量出地區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程度,才能使人們認識到環境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并驗證環境資源政策的有效性,同時能為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供信息支持。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測量是衡量地區環境經濟體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對其測量有非貨幣評價和貨幣評價兩種評價模式。非貨幣評價模式試圖建立一個多維、多層次的指標體系,對環境資源的多個截面或多個維度進行評價,如1999年出版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的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1]。但這種衡量體系容易出現指標信息覆蓋不全或指標間信息重疊兩個問題。貨幣評價模式就是對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失、生產帶來的資源損耗統一以貨幣的形式表示。這種模式通用性比較好,評價結果簡明易懂。目前無論官方機構還是個人的研究多采用這種模式。這種評價模式在我國的應用始于上世紀80年代,過孝民和張惠勤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應用這種評價模式估算了全國范圍內的環境污染損失,指出1981―1985年間平均每年損失為380億元,占1983年GNP的6.75%[2]。這項研究不但具有開創性,而且它使用的方法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后來被許多研究者沿用。夏光和趙毅紅估算了我國1992年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估值約為986.1億元,占當年GNP的4.04%[3]。鄭易生等估算的我國1993年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為1084.1億元,占當年GNP的3%以上[4]。世界銀行的估算結果令人吃驚,它指出1995年我國大氣與水污染的損失占當年GDP的比重高達8%[5]。進入21世紀,國家環保總局和統計局對2004年我國綠色GDP作了詳盡的核算,指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占當年GDP的1.80%[6]。世界銀行再次關注我國的大氣污染問題,經過估算后指出,2003年我國大氣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損失占GDP的3.8%[7]。

    上述的估算雖科學嚴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且深刻揭示了我國環境資源問題的嚴峻現狀,但仍存在兩點不足:(1)除了對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測算之外,其余研究則僅局限于對環境污染的損失進行估算,而忽視了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損耗。事實上,自然資源諸如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及森林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或者再生周期較長,對其過度開發而取得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同時,環境問題與資源問題是密不可分的。可見,測量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同樣重要。(2)很多研究僅估計了全國數據,而缺失對我國分地區的研究,例如對省區層面的研究。我國區域差異巨大,如果把估算細致到省區層面,將對制定地區政策具有更為積極的意義。鑒于此,本文綜合環境污染損失和資源損耗,把分析區域細致到省區層面,并參考世界銀行2011年報告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的方法,測算了我國30個省(市,區)2004―2009年的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分析了其區域分布特點。

    地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可看作是該地區環境資源政策的體現。而我國省區政策的制定往往植根于省區的相互影響之中。那么,省區間的政策舉措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相互模仿,還是相互對立?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探討省區間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若不存在外溢效應,則省區間的政策舉措是相互獨立的;若存在正的外溢效應,省區間表現為相互模仿的政策互動;若存在負的外溢效應,省區間表現出相互對立的政策互動。科學地驗證外溢效應的存在性并辨別其方向,有助于深刻了解我國區域關系,妥善處理好區域問題。這也成為本文的研究重點。

    本文如下部分的結構安排:第二部分闡述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測量方法;第三部分針對測量的結果進行區域分布分析;第四五部分為實證部分,驗證我國省區間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外溢效應;第六部分為結論。

    二、 測量方法

    本文在參考了Hamilton、Clemens和世界銀行2002年方法的基礎上,主要使用了世界銀行2011年報告所使用的測量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程度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是一種貨幣評價模式方法[810]。相比于龐雜的評價體系,這種方法操作性更強,且較易拓展到省區層面。本文沿用該種方法,把環境資源損失分為自然資源損耗、二氧化碳排放的破壞與對環境破壞的治理投入三部分,具體核算可由以下公式表達:

    DAM=∑Ri+CD+GE(1)

    其中,DAM為環境污染資源損失,Ri為各項資源的損耗,CD為二氧化碳排放的破壞,GE為對環境破壞的治理投入。

    各項資源損耗包括能源損耗、礦產損耗和森林損耗。各損耗=PV(利潤以4%進行折舊)/T。其中,T為資源的壽命,PV為現值。T的選取因資源的不同而不同,但大部分資源的壽命都集中在20年―30年,故世界銀行的評價有選擇T=20[11],也有選擇T=25[8],但本文選取T=25。

    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都是非再生資源,其中能源資源一般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而礦產資源包括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有關其利潤,本文選取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和煤炭開采業的利潤總額來表示能源資源的利潤;選取黑色金屬采礦業和有色金屬采礦業的利潤總額來表示礦產資源的利潤。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經濟普查年鑒》。

    至于森林財富,包括木材資源和非木材資源,但一般認為森林產品的利潤率介于耕地和草地之間,而耕地的利潤率大約為30%,草地產品的利潤率大概是45%[8,12]。因此,本文選取35%,也就是說,森林利潤是林業總產值的35%。另外,森林是可再生資源,每年大約有10%的森林可以再生,于是用原利潤率減去再生率,可得森林資源損害等于林業總產值的25%。林業總產值的數據來源于各期《中國農業年鑒》。

    二氧化碳的破壞(CD)=排放量(噸)×20美元(以2005年為基年折算成人民幣為163.83元)[13]。至于各省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算法,可參看杜立民的做法,主要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4]。

    對環境破壞的治理投入(GE),采用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環境污染治理總額包括工業污染源投資、建設項目環保投資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三項,這三項數據主要來源于各期《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大部分省區在2004年以前都沒有公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數據,所以本文的測量年限為2004―2009年。。

    三、 環境資源損失的區域分布

    使用上節論述的方法,本節測算出我國30個省(市,區)2004―2009年的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限于數據的獲得,這里不包括自治區。所有數據都使用GDP縮減指數進行平減,以2000年為基期。,并分析其在我國的區域分布。

    2004―2009年,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愈加嚴重。如圖1所示,2004年全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為771.58元30個省區的平均,下同。,2009年上升到1422.00元,年均增長10.7%,高于同期全國人均GDP年均9.5%的增長率。也就是說,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占GDP的比重將越來越高。事實上,2004年全國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占GDP的比重為6.7%,2009年上升為7.2%相比于《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我們的結果高出約兩個百分點,因為前者沒有計算自然資源的損耗。,環境資源問題令人擔憂。分區域來看,這六年來,東部的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東中西部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6%、12.9%和11.6%。可見,近年來,中西部對環境資源的索取程度愈漸追上東部地區,這與各地區的發展模式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憑借著地理優勢以及低廉的勞動力,選擇制造業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如長三角和珠三角模式。這種模式符合比較優勢原理,使得企業擁有自生能力,進而適應市場要求[15]。經過30年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初見成效,雖然對經濟發展環境的破壞在加強,但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卻有所降低。中西部省區雖然沒有東部省區的地理優勢,也缺乏較好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本以及市場環境等因素,但卻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自然資源越發成為稀缺資源,價格不斷推高。在“標尺競爭”下,自身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省區,著力追趕東部省區,從而更關注于短期內對GDP增長有顯著貢獻的自然資源開采項目,而忽視開采自然資源對環境的破壞,這樣就造成中西部省區的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增長愈快。

    以泰爾指數泰爾指數Teil=∑{(gi/G)*ln[(gi /pi)/(G/P)]},其中gi為i地區的變量、pi為i地區的人口、G為全國變量、P為全國總人口。來反映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區域差異。如圖2所示,2004―2007年泰爾指數由8.7%下降到8.3%,這是由于基數較大的東部,損失增長率放緩,中西部地區則增長迅速,局域差距緩慢下降。但2008年較為特別,泰爾指數大幅增長到11.0%,2009年又回落到8.7%,與2004年相當。也就是說,除了2008年之外,我國的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區域差異基本穩定。

    圖3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區域分布(單位:元)

    圖3使用分位數來反映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區域分布。對比2004年與2009年可知,省區的集團間變化較少,特別是處于第一和第二集團(50%與75%百分位以后)的省區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僅是廣東與海南由2004年的第二集團下降到2009年的第三集團(25%至50%百分位之間的省區),與此同時,陜西與福建由2004年的第三集團上升到2009年的第二集團。第一和第二集團大部分是沿海省區或是內陸擁有國際邊界的省區,第三和第四集團省區則大部分是內陸省份。這樣就形成了外圈套內圈的分布格局,其中,外圈是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較高的第一和第二集團省區,內圈則是損失較低的第三和第四集團省區。如此的區域分布與區域要素稟賦和產業結構有較強的聯系。第一集團的省區多集中于與河北和內蒙古交界的省區,這些省區有的是能源或資源大省,如內蒙古和山西均是煤炭大省;有的是重工業基地,如河北和遼寧,這些省區一方面對資源索取較多,另一方面對環境污染也較重。第二集團多集中于沿海省區,也包括資源大省新疆和重工業基地黑龍江與吉林。沿海地區經濟規模較大,對環境的破壞也較大。特別地,北京、上海與天津這3個直轄市六年來都處于第一集團。三市轄區面積小,環境承載力有限,但由于其地位特殊,過去發展了不少重工業產業,如上海的寶鋼等,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值得深究。不過,現在三市的排名已有所下降,同時損失的增長速度較慢,分別為3.4%,3.5%與3.3%,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市的環境相對改善。

    四、 實證方法

    (一) 計量方法

    上節的分析指出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區域分布呈集聚狀態:沿海省區與擁有國際邊界的省區構成的第一和第二集團形成外圈,中部與西南部的內陸省區構成的第三和第四集團形成內圈。這體現出地區經濟地理行為間的空間依賴性。真實的空間依賴性反映了現實中存在的空間交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Effects),比如區域經濟要素的流動、創新的擴散、技術溢出等。本文就是要構造計量模型來識別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空間依賴性。

    在現實的經濟地理研究中,許多涉及地理空間的數據普遍存在空間依賴性,例如一般認為空間上離的近的變量之間比在空間上離的遠的變量之間具有更加密切的關系[16]。傳統的統計與計量理論忽視了這種空間依賴性,其統計與計量分析的結果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17]。空間計量分析為這種研究打開了一扇窗。空間依賴性可以用空間滯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與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兩種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刻畫[18]。

    空間滯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的表達式為:

    y=ρWy+Xβ+ε(2)

    其中,參數β反映了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W為空間加權矩陣;空間滯后因變量Wy是一個內生變量,反映了空間距離對區域行為的作用;參數ρ衡量了樣本觀察值中的空間依賴作用,即相鄰地區的觀察值y對本地區觀察值y的影響方向和程度。由于SLM模型與時間序列中自回歸模型相類似,因此SLM也被稱作空間自回歸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R)。特別地,SLM常用于討論各變量在地區間是否有擴散現象(外溢效應)。本文也將檢驗我國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方程是否適用該模型。

    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的數學表達式為:

    Y=Xβ+ε(其中,ε=λWε+μ)(3)

    式中,ε為隨機誤差項向量,λ為n×1階的截面因變量向量的空間誤差系數,μ為正態分布的隨機誤差向量。SEM中參數β反映了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影響。SEM的空間依賴作用存在于擾動誤差項之中,λ度量了鄰近地區關于因變量的誤差沖擊對本地區觀察值的影響程度。鑒于SEM模型與時間序列中的序列相關問題類似,因此被稱為空間自相關模型(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SAC)。

    (二) 空間加權矩陣

    空間計量經濟模型通過引入空間加權矩陣來表達空間相互作用。空間加權矩陣W為一個n×n的對稱矩陣,其對角線上的元素Wii被設為0,而Wij表示區域i和區域j在空間上相連接的原因。其權數的設定一般有兩種規則:地理位置規則與空間距離規則。本文涉及的權數均采用這兩種規則。地理位置規則使用Rook鄰近空間加權矩陣(Wr),即當兩個地區擁有共同邊界時,wij=1,而當兩個地區沒有共同的邊界時,wij=0為了避免“單個島嶼效應”,設定海南省與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共同邊界。。空間距離規則采用K值最鄰近空間矩陣(Wk),具體為給定空間單元周圍選擇最鄰近K個地區的權數為1,其余為0,一般地,K=4[19]。為了減少或消除區域間的外在影響,權值矩陣被標準化w*ij=wij/∑nj=1wij,從而使行元素之和為1。

    五、 外溢效應的實證結果

    (一) 數據描述

    本節所使用的數據是2004―2009年30個省區各年的橫截面數據,使用逐年回歸的方法進行分析。本節的實證步驟如下:首先是數據描述,其次進行SLM與SEM檢驗判別,最后得出回歸結果并作時間比較。

    因變量為上文測量的各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dam)。自變量方面,除了Wy或Wε,其余控制變量主要源于Grossman和Krueger的環境三效應模型[20],該模型經過Antweiler 等建立數理模型驗證[21]。他們將影響環境的因素分為三種效應: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是指經濟規模的增大,影響到環境污染資源的損失,用真實人均GDP及其平方項來反映。這些最早見于Grossman和Kruger的EKC假說[20]。后來,Copeland和Taylor為EKC假說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數理推導,并研究了南北貿易環境的關系,揭示了高收入地區選擇強的環境保護措施的原因[22]。結構效應是指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變化,這里使用第二產業占GDP比重(we2)來反映。技術效應是指因為技術的進步致使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改變,這里使用研究與試驗發展的人員數量(rd)表示。另外,使用對外依存度,即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ti)來捕捉污染產生的效應。為了反映政府保護環境的努力程度,本文采用類似于曾文慧提出的水污染有效征收率(Effective Levy Rate,EL),以總排污費除以未達標工業廢水排放量來度量[23]。

    綜合各變量,以2009年為例,對其進行簡要的數據描述,如表1所示。

    (二) 實證結果

    判斷地區間空間相關性是否存在以及SLM和SEM哪個模型更恰當,一般可通過包括Morans I檢驗、兩個拉格朗日乘數(Lagrange Multiplier)檢驗,LMLAG、LMERR及其穩健(Robust)的RLMERR、RLMLAG)等檢驗來實現。表2(見下頁)列示了使用2009年省區數據進行的幾項檢驗。

    Morans I檢驗,無論是Wr還是Wk加權矩陣都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我國各地區人均環境資源損失的分布出現了空間上的聚集現象,即具有人均較高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地區相互臨近,而具有較低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地區也相互臨近。

    盡管Morans I統計量表明我國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空間自相關作用是顯著的,但是該統計量不能顯示出高損失地區或低損失地區集聚的具體情況。我們使用Moran散點圖來揭示這一現象。

    Moran散點圖以每個地區觀測值的離差為橫坐標,以其空間滯后值為縱坐標,四個不同的象限分別對應四種不同的局部空間相關關系。如圖4(見下頁)所示,以Wk權重為例,位于第一象限即HH(HighHigh)型地區以及第三象限即LL型(LowLow)地區的省區居多,導致擬合線的斜率為正。其中,第一象限包括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寧夏、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和上海,這些省區本身具有較大的損失值,并且其附近的地區也具有較大的損失值。HH型地區和LL型地區表示地區間存在正的空間自相關且空間實體呈現空間集聚。

    圖4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Moran散點圖(2009年)

    至于SLM與SEM的選擇,Anselin和Florax提出了如下判別準則:如果在空間依賴性的檢驗中發現LM(lag)較之LM(error)在統計上更加顯著,且RLM(lag)顯著而RLM(error)不顯著,則可以斷定適合的模型是SLM;相反,如果LM(error)比LM(lag)在統計上更加顯著,且RLM(error)顯著而RLM(lag)不顯著,則可以斷定SEM是恰當的模型。

    從表2(見下頁)可知,Wr加權矩陣中,LM(lag)檢驗顯著而LM(error)檢驗不顯著,因此選擇SLM;Wk加權矩陣中,LM(lag)與LM(error)檢驗顯著,但RLM(lag)檢驗顯著而RLM(error)檢驗不顯著,因此也選擇SLM。那么,兩個加權矩陣的空間回歸模型均使用SLM。于是,回歸模型設定為:

    dam=β0+ρW?dam+β1pgdp+β2pgap2+β3we2+β4rd+β5ti+β6el+ε(4)

    正是由于選擇了SLM,(4)式可考察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外溢效應。式中ρ的符號決定了外溢效應的方向,其大小決定了效應的大小。若ρ=0,則不存在外溢效應,此時省區間的政策舉措是相互獨立的;若ρ>0,則存在正的外溢效應,此時省區間表現為相互模仿的政策互動或稱政策互補;若ρ<0,則存在負的外溢效應,此時區間表現為差異化的政策互動或稱之為政策替代。

    空間計量模型存在自變量的內生性,這類模型的估計如果仍采用OLS,系數估計值會有偏或者無效,因此需要通過IV、ML或GLS、GMM等其他方法來進行估計。Anselin建議采用極大似然法估計[18]。另外,針對擾動項方差的設定不同,LeSage和Peace以貝葉斯的視角拓展了空間計量模型,并使用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進行估計[25]。這里,我們使用兩種空間加權矩陣,使用ML與MCMC兩種方法分別估計各年的情況,其中2009年的回歸結果見表3(見下頁)所示表3只列示了2009年的回歸結果,其余年份的結果可向作者索取。。

    表3使用了兩種空間加權矩陣和兩種回歸方法,共四個方程來驗證我國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外溢效應使用修正擬合優度(Rbar^2)和最大似然值(ll)來判別,應選擇方程(4)。,結果都顯示ρ值顯著為正,即存在正的外溢效應。這種效應在空間上,表現為相近損失水平的省區集聚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圖3所示的我國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外圈套內圈的空間分布,其中外圈是人均損失較大的沿海省區與擁有國際邊界的省區,內圈是人均損失較小的內陸省區。在政策舉措上,正的外溢效應表現為省區的環境資源政策行為相互模仿。那么,一省區采用減小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措施,其臨近的省區也相應采取減小損失的措施。這樣的現象與Huang等的榜樣效應如出一轍[26]。

    考察外溢效應的時間變動趨勢。如圖5所示,四個方程度量的ρ值都具有相仿的時間變動趨勢。圖中ML的估計值比MCMC的估計值大。LeSage指出ML與MCMC的估計差異在于模型的異方差大小[27]。空間加權矩陣Wk的ρ值大于Wr的ρ值,源于Wk賦予最近的4個省區的權數為1,而Wr則是賦予鄰近省區的權數為1,而我國各省區平均擁有4.23個鄰近省區。這樣,最近4個省區的平均距離小于鄰近省區指省區間的質心距離。。某省與其最近4個省區的緊密程度大于鄰近省區時,其對最近4個省區的影響也與其鄰近省區的影響相當。在時間變動上,2006年,ρ值達到峰值,其余Wk的ρ值較為穩定,ML估計一般在0.5的水平,MCMC估計一般在0.4水平。而Wr的ρ值在2008年有個明顯的低谷,但ML估計基本維持在0.3,MCMC估計基本維持在0.2的水平。正是由于省區的正外溢效應普遍存在,省區間的環境資源政策相互模仿,導致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區域差異較為穩定,這點又與圖2泰爾指數反映的結果相互印證。

    控制變量方面,真實人均GDP的系數顯著為正,其二次項的系數雖符號為負,但不顯著,即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EKC假說不成立,而是與真實人均GDP呈斜率為正的線性關系。以方程(4)為例,真實人均GDP每增長1萬元,人均環境資源損失增加567.34元。按現行的經濟增長模式,新增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約占新增GDP的5.7%,再次說明了我國環境資源問題的嚴峻性。結構效應中的二產占GDP比重(we2)雖然系數符號為正,但不顯著,即二產比重的增加沒有顯著加大環境資源的損失。觀察圖3可知,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較高的省區,二產比重較高(如:山東、河北生產排污較為嚴重),但諸如山西、內蒙古等資源大省對資源的損耗較多,然二產比重不大,因此綜合起來看,結構效應對二產比重的影響不顯著。再者,對外依存度(ti)的系數不顯著,表明污染天堂效應在我國不成立。而環保努力程度(el)的系數僅在方程(4)中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我國的環保效果不是很突出。捕捉技術效應的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rd)的系數顯著為負,即技術進步能降低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全時人員當量每增加1單位,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降低0.004元。控制變量中三種效應的驗證說明,當經濟規模擴大的同時降低對環境資源的負荷需要靠技術進步。因而,加大研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也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分地區比較外溢效應的情況。由于以Wk刻畫空間相互作用,使用ML估計的效果較好,于是采用方程(4)對分地區進行檢驗MCMC的估計結果與ML一致,并不影響區域比較的屬性。,結果由表4顯示。從東中西三地區來看,東部省區內部的外溢效應顯著為正,且系數較大,除了2008年外,ρ值都基本維持在0.8,比全國估計得出的表3的方程(4)大。與此同時,2004―2007年,中部的ρ值顯著為正,此時中部省區內部也存在正外溢效應,但系數卻比全國樣本的小,而且2008―2009年的系數不顯著,此時中部省區內部不存在外溢效應。西部的ρ值大多不顯著,甚至在2005年和2006年顯著為負,即在區域分布上,人均環境資源損失相當的省區會離散;在政策舉措上,地區的行為恰好相反,某省區采用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措施,其臨近的省區反而采用增大損失的措施。Huang等將這種效應稱為轉移效應。綜合三地區來看,全國層面存在的正的外溢效應主要源于東部地區內部。在地區間競爭下,各省區追逐GDP的熱情世界罕見[28],但短期內使GDP快速增長的措施,往往都是相仿的,如地方政府會選擇大力發展二產、重視一產、忽視三產[29];地方政府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而忽視教育投資[30]。這種競爭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尤為激烈[31]。

    再分析地區間的交互作用。東中部和中西部的ρ值顯著為正,且中西部的值較大,那么中部與西部之間在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外溢效應強于東部與中部之間。東部與中部地區無論是在地理,還是在經濟方面的差異都相對強于中部與西部之間的差異。地區間競爭,確定政績的好壞,通常以實力相當的省區作對比。這樣,某省區只會關心與其相仿的省區,即該省區對與其實力相當且臨近的省區政策作出較快反應,但對與其差異很大的省區的反應就較為緩慢,甚至不作出反應,這樣中部與西部省區間的外溢效應就強于東部與中部間的外溢效應。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東部地區內部差異性小于跨區間,其競爭激烈程度也高于跨區間省份的競爭,跨區的東中部和中西部的外溢效應強度均低于東部內部。另外,東西部的外溢效應不顯著,東部與西部的交互作用不明顯。這是由于一方面,西部省區離發達地區太遠,發達地區對西部地區的影響力度有限,其影響范圍不足以輻射到西部地區;另一方面,西部與東部差異大,并不是彼此競爭的對象,二者相互影響較少。

    六、 結論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存在諸多問題,其中環境資源問題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合理地測量我國各省區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程度并分析其特征便成為了制定環境資源政策必先認真對待的問題。本文沿用2011年世界銀行對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貨幣評價模式,測量了我國30個省區2004―2009年的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分析了它的區域分布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驗證了我國省區間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外溢效應的存在性,其結果表明:

    第一,2004―2009年,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愈加嚴重,其年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這其中中西部較快。由于東部基數較大,中部與西部的差距拉大,故總體上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區域差異基本穩定。在區域分布上,形成了損失嚴重的外圈套損失較小的內圈這一格局,外圈是東部沿海省區以及擁有國際邊界的北方省區,內圈是中西部內陸省區。

    第二,針對損失的區域分布特點,本文使用了空間計量回歸的方法,驗證了我國省區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存在正的外溢效應。這種效應在空間上表現為相近損失水平的省區集聚在一起;在政策舉措上,表現為省區的環境資源政策行為相互模仿。從分地區來看,這種效應主要源于東部省區內部;從跨區域交互影響來看,這種效應主要源于中部與西部之間及東部與中部之間,且前者的外溢效應為大。

    我國人均環境污染資源損失的區域分布特點及存在的正外溢效應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啟示:我國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要妥善處理好區域問題。我國省區間的環境資源政策具有相互模仿的特征,那么確立榜樣地區,使其發揮示范作用,就能產生連鎖效應。同時,這種模仿特征更多地歸根于地區競爭,因此通過制度創新使得地方政府從競爭走向競合是解決地區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過孝民,張慧勤.公元2000年中國環境預測與對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3]夏光,趙毅紅.中國環境污染損失的經濟計量與研究[J].管理世界,1995(6):198205.

    [4]鄭易生,錢薏紅,王世汶,李玉浸.中國環境污染經濟損失估算:1993年[J].生態經濟,1997(6):614.

    [5]World Bank.China 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 clear water, blue skies[R]. World Bank,1997.

    [6]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R].國家統計局,2006.

    [7]World Bank. 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R]. World Bank,2007.

    [8]World Bank .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R]. World Bank,2011.

    [9]Hamilton K, Clemens M. Genuine savings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3) : 333356.

    [10]Word Bank. Manual for calculating adjusted net savings[R]. World Bank,2002.

    [11]World Bank.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World Bank,1997.

    [12]World Bank. 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Measuring capital for the 21st century[R]. World Bank,2006.

    [13]Fankhauser.S. The economic costs of global warming damage: asurve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4(4):301309.

    [14]杜立民.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基于省級面板的研究[J].南方經濟,2010(11):2033.

    [15]林毅夫,李永軍.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2003(7):2128.

    [16]Anselin L,Getis A.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 Ann. Regional Science,1992,7(2):1933.

    [17]Anselin L,Griffith D A.Do spatial effects really matter in regression analysis?[J]. Papers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8,65(1):1134.

    [18]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19]Anselin L. Geoda 0.9 users guide[R].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Consumer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3.

    [20]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M].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1993.

    [21]Antweiler W, Copeland B, Taylor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 (4) :877 908.

    [22]Copeland B,Taylor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 (3):755787.

    [23]曾文慧.流域越界污染規制:對中國跨省水污染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8(2):447464.

    [24]Anselin L,Florax R J. Small sample properties of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in regression models: some further results[J]. 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1995,15(1): 2174.

    [25]LeSage J P,Pace R K.Introduc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2009.

    [26]Huang L X, Zhang L,Shu Y. Pollution spillover in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O2 emission[J]. Energy Procedia,2011,24(5) :10081013.

    [27]LeSage J P.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atial econometrics[M]. University of Toledo :Department of Econmoics,1999.

    [28]周黎安,李宏彬,陳燁.相對績效考核:中國地方官員晉升機制的一項經驗研究[J].經濟學報,2005(1):8396.

    [29]徐現祥,王賢彬,舒元.地方官員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長、省委書記交流的證據[J].經濟研究,2007(9):1831.

    [30]孫敬水;陳稚蕊;李志堅.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擴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4):100104.

    [31]張傳國.國外碳金融研究的新進展[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5):104112.

    The Los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s of Chinas

    Provinces and Their Spillover Effects

    SHU Yuan, HUANG Liangxiong

    (School of Lingnan, D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第4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建設;安全問題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在特定協議的前提下,將各種信息傳感裝置,如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等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和拓展。

    基于廣闊的應用前景,物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已成為院校發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技術的普及不斷推進教學、科研、管理及服務手段方面的現代化,反映了人才培養觀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是高校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

    一、物聯網安全問題分析

    雖然物聯網的蓬勃發展極大的拓展了數字校園的運用領域,但也對信息安全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由于構成物聯網基礎的互聯網本身在設計及應用上就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陷,加之物聯網是一個由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共同構成的復雜信息系統,其除了面對傳統的TCP/IP協議、移動通信網絡等傳統安全問題之外,還存在著大量自身特殊的安全問題。以上問題的存在給各種針對物聯網的攻擊提供了廣闊的土壤,使物聯網所面臨的安全問題更加嚴峻。具體來說,物聯網面臨的安全威脅主要存在于以下幾方面。

    1.感知層方面——射頻識別技術的安全問題

    射頻識別技術(RFID)是建設物聯網的基礎技術之一,是利用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基本的RFID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電子標簽、讀寫器和天線。其中,包含相關信息的電子標簽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嵌入到任何物品當中,而且其發出的信號能夠被讀寫器自動識別并獲取相關數據。該技術的副作用便是物品的擁有者或使用者能夠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

    RFID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電子標簽數據在傳遞過程中受到攻擊,被非法讀取截獲、克隆復制、破解、篡改和破壞,進而可實施重構、刪改、干擾等攻擊手段。主要表現為:電子標簽數據的竊聽和截獲、通訊數據的截獲和分析以及對電子標簽數據的干擾。針對RFID系統的攻擊主要集中于電子標簽信息的截獲和對這些信息的破解。在獲得了標簽中的信息之后,攻擊者可以通過偽造等方式對RFID系統進行非授權使用。盡管RFID設備都使用了一定的加密機制,但受限于目前的技術水平,對電子標簽進行加密,勢必會大大降低電子標簽的處理能力,并增加電子標簽的成本,這是當前實施密鑰管理機制的主要瓶頸。受到芯片運算性能及成本的制約,一些比較成熟和先進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在短期內還無法運用到RFID標簽的加密中。

    除此之外,當電子標簽傳輸數據被傳輸給讀寫器時,使用的是開放的無線信號,這就給非法用戶的偵聽帶來了方便。非法用戶可以通過發射干擾信號來堵塞通信鏈路,使得讀寫器超負荷運作,從而導致過載,無法接收正常的數據信號。還可以利用偽造標簽來向讀寫器發送數據,使得讀寫器處理的都是虛假數據,而真實數據則被隱藏。

    2.網絡層方面——基礎協議固有的安全隱患:

    物聯網的建設是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由于物聯網本身并沒有專屬協議,所依托的均為現有的通訊傳輸協議,如WI-FI、藍牙、ZIGBEE等,其任何一種功能和服務的實現都需要通過互聯網中的數據交換來進行,因此,互聯網的不安全因素亦會擴展到物聯網。特別是病毒攻擊、黑客入侵、非法授權訪問等對互聯網用戶造成損害的危害,同樣可以危害到物聯網。由于物聯網設備應用的普遍性,在受到攻擊或破壞的情況下,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比互聯網更大。從應用的角度來看,物聯網上傳輸的是大量涉及企業經營的物流、生產、銷售、金融數據,保護這些有經濟價值的數據的安全比保護互聯網上音樂、視頻、游戲數據重要得多,也困難得多。因此,物聯網所能夠遇到的信息安全問題會比互聯網更多。

    另外,由于物聯網中的設備以海量計,節點層級復雜、數量龐大,會導致在數據傳輸時,由于大量設備同時發送數據而造成網絡擁塞。現有通行網絡是面向連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必須解決空間地址缺乏和網絡安全標準等問題,從目前的現狀看物聯網對其核心網絡的要求,特別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遠遠高于目前的因特網所具備的能力,因此在數據的傳輸與處理上,物聯網應用的普及也將對現有環境形成巨大的壓力。

    3.應用層方面——物聯網業務的安全問題

    由于物聯網設備可能是先部署后連接網絡,而物聯網節點又無人看守,所以如何對物聯網設備進行遠程簽約信息和業務信息配置就成了難題。另外,龐大且多樣化的物聯網平臺必然需要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安全管理平臺,否則獨立的平臺會被各式各樣的物聯網應用所淹沒,但如此一來,如何對物聯網機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進行管理成為新的問題,并且可能割裂網絡與業務平臺之間的信任關系,導致新一輪安全問題的產生。

    二、對策研究

    1.加強安全防護體系建設

    由于物聯網系統中各組成要素分布廣泛、主體自治,要素間的信息傳輸一般通過光纖、電話線等有線傳輸和衛星等無線傳輸方式進行,并且信息的保密性要求會隨著應用任務的要求而越來越高,因此,開展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確保物理安全、網絡安全、部署安全、系統軟件安全、數據安全和應用安全。

    其中,數字簽名機制提供了一種鑒別方法,以解決偽造、抵賴、冒充和篡改等安全問題。數字簽名采用一種數據交換協議,使得收發數據的雙方能夠滿足兩個條件:接受方能夠鑒別發送方宣稱的身份;發送方以后不能否認他發送過數據這一事實。數據簽名一般采用不對稱加密技術,發送方對整個明文進行加密變換,得到一個值,將其作為簽名。接收者使用發送者的公開密鑰對簽名進行解密運算,如其結果為明文,則簽名有效,證明對方身份是真實的。

    2.對物聯網中的設備實施訪問控制

    訪問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訪問。訪問控制是采取各種措施保證系統資源不被非法訪問和使用。目前信息系統的訪問控制主要是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機制及其擴展模型。對物聯網而言,末端是感知網絡,可能是一個感知節點或一個物體,采用用戶角色的形式進行資源的控制顯得不夠靈活,物聯網表現的是信息的感知互動過程,包含了信息的處理、決策和控制等過程,特別是反向控制是物物互連的特征之一,資源的訪問呈現動態性和多層次性,而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機制中一旦用戶被指定為某種角色,他的可訪問資源就相對固定了。所以,尋求新的訪問控制機制是物聯網、也是互聯網值得研究的問題。基于屬性的訪問控制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屬性來授權,即不直接在主體和資源之間定義授權,而授權的基本思想是有主體、資源和環境屬性共同協商生成訪問決策信息,訪問者對資源的訪問請求需由訪問決策來決定是否允許,即授權決策基于行業應用相關的主體、資源和環境屬性。該方法的問題是對較少的屬性來說,加密解密的效率較高,但隨著屬性數量的增加,加密的密文長度增加,使算法的實用性受到限制,目前有兩個發展方向:基于密鑰策略和基于密文策略,其目標就是改善基于屬性的加密算法的性能。

    3.加強防火墻建設

    防火墻技術是建立在現代通信網絡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基礎上的應用性安全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專用網絡與公共網絡的互聯環境中。大型網絡系統與因特網互聯的第一道屏障就是防火墻。防火墻通過控制和監測網絡之間的信息交換和訪問行為來實現對網絡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為:過濾進、出網絡的數據;管理進、出網絡的訪問行為;封堵某些禁止行為;記錄通過防火墻的信息內容和活動;對網絡攻擊進行檢測和告警。

    物聯網是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設計標準與建設進程必須以數字校園的構建為依托。雖然從技術的發展前景上看,物聯網的普及是必然趨勢,亦必將帶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但受限于技術及成本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前沿技術都能運用在物聯網中,導致目前物聯網建設進程中問題叢生,基于物聯網的信息安全措施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如何充分利用物聯網的優勢提高數字校園的智能化程度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臧勁松.物聯網安全性能分析[J].計算機安全,2010.

    第5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的迫切,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用型高校也應運而生。應用型高校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社會素養和競爭力。應用型教育的這些特點,也決定了教學模式上更加偏重實踐教學的發展和運用。應用型教育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應用型人才,同時也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點

    視覺傳達設計主要是指借助傳播媒介通過對視覺符號語言組合而成的視覺圖形設計傳達給消費者的一種藝術設計形式。它受科技進步影響較多,尤其受到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媒體等技術進步影響較大。同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囊括的專業超越了傳統平面設計專業的范疇,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表達更加科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性較強,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涉及領域更加的廣泛,社會將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質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這與應用型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

    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現狀

    我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起步晚,但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視覺傳達設計人才也變得更加受歡迎。在應用型教育的不斷推廣下,我國近千所高校開設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一方面滿足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開設的課程存在滯后性,其內容與快速發展的時代特征不相適應;在教學模式上也是機械性對西方教學模式進行模仿,“模仿有余,創新太少”對我國實際情況聯系過少,沒有更好的考慮我國對視覺傳達設計人才要求;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基礎課程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缺乏關注;針對學生的課題設計創新性不足,過于僵化與社會發展脫軌嚴重。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最主要的是考慮課程資源如何獲得,課程內容的豐富將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資源的獲得途徑

    (一)增強專業課程間的橫向聯系。視覺傳達設計作為一門藝術設計形式,其所要掌握的課程也較多,學生既要掌握平面設計理論和廣告設計的表現形式,同時還要了解繪畫中各種表達技法,同時隨著數字媒體的發展,學生還要掌握攝影及3D動畫等方面的技能。要想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增強其社會競爭力,就需要學校將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加強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融會貫通,而不是對專業一知半解,避免能做廣告設計,去不懂色彩的運用等情況的發生。專業課程的整合也是獲取課程資源的一種途徑。

    (二)加強課程的實踐內容設置。應用型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培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應用人才,秉著這個教學理念,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破過去以理論課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過去的“閉門造車”向“走出去”轉變,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從而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操作相結合,在實踐中動手動腦,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水平。應用型高校一般都會實行校企結合的模式,因此,能夠為了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強自身的社會競爭力,應多于企業合作,根據企業的需求去創作去設計,讓學生的實踐作品更加符合當前市場需要。

    (三)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這也為與科技水平聯系緊密的視覺傳達設計帶來了便利,信息技術的進步讓視覺傳達設計課程變得多樣化,不再局限在傳統課堂教學,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獲得有效信息,獲得更多的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能夠通過網絡接觸更多真實優秀的設計方案和案例,并可以在網絡世界里和更多的老師、同學進行學習和交流。

    (四)加強校與校之間的交流。目前為止,我國設置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已近千所,因此,有進行學校交流的條件,同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又決定了其多進行交流對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和社會競爭力有諸多好處,加強校與校之間的交流,豐富學生課題設計內容,增強課題的創新性,進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性。

    第6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水利發電;水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文獻標識碼:A中圖分類號:TV2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0-009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47

    水利工程的發展對我們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體現的重要因素。水利發電是一種可再生的且無污染的重要能源,其發展對我們的社會生活來說可謂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利用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相較于其他能源的開發而言,污染更小,對我們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有利,因此各國對水利工程的建設都投入了較多的資金和重視。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評價是其環境效應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環境評價可以為已經產生的問題提供一定的解決方案,對于未發生的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預防,在水利工程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起著監督和協調的作用,從而保障水利工程的健康發展。因此,只有科學合理的環境評價體系的監督和指引,水利工程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1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內涵及其發展現狀

    1.1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內涵

    一般來說,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是指大量的水利工程的興起與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內在系統產生的各個分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的內部各要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擾而產生不同的正負兩級的反應。水利工程的建設縱然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也促進了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但其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局部的發展。如部分地區水文情勢的變動、河岸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局部地區斷流或沉積等,對人和各種生物的生存與發展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不僅要考慮其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還要注重在環境中的影響,要將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促進其高效發展。

    1.2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現狀

    國外的發達國家對于其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主要表現在水利工程對本地區的水文情勢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并針對這些已經既得數據和資料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這些發達國家對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開始得較早,且有一段較長的研究歷史。而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對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則起步較晚,且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在理論上具有豐富的成果,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而真正投入到實踐運用中的卻少之又少,實踐中對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的應用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對其進行研究和探索,以現有的條件創造出更多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實踐方法,并將這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2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評價體系及其設計原則

    2.1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評價體系

    水利工程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發展體系,其涵蓋了社會、經濟、生態等因素,因此,評價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自然生物的影響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分析,要客觀、全面地評價,其評價標準也要求科學、合理。水利工程生態效應評價不同于建筑工程或者水電工程,其針對的是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對生物發展、自然發展規律和居住環境各個方面的影響。水利工程的環境效應評價主要由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三個方面組成,在這三個環節中又分別有不同的要求。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益評價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有幾個不同的指標體系,其采用的主要是主體成分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層次分析法和關聯度等分析方法。一般來說,評價指標體系是一種呈樹狀的結構,分為準則層、目標層和指標層。評價標準的選擇要充分按照科學合理的目標來進行抉擇,其主要從水利工程對人民居住環境、生物物種生存、水文情勢等直接客觀的方面進行評價,以這些客觀的因素為評價標準對水利工程進行科學評價。就其評價方法而言,水利工程的評價方法要與其標準緊密相連,充分尊重水利工程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健康的同時,采用綜合的、系統的評價方法,在評價時不能僅僅從一個方面進行,而要根據水利工程所涉及的范圍的廣度采用相應的方法,將多種因素綜合起來,得出一個具有科學性的、全面的評價結果。

    2.2評價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評價體系的設計最直接也是最基礎的體現就在于其對水利工程規劃的影響。水利工程規劃的主要原則有以下三點:首先,遵循安全性和經濟性相結合的原則。水利工程興建的原始目的在于防洪、發電、供水等,滿足人類生存所必需條件,在工程設計時要嚴格規劃其可以承受的自然力量,要保證工程發展的安全性,充分協調水利工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另外,在如今的發展中,水利工程除了要遵循這個發展目標外,同時也要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一定的經濟利益的要求,要爭取以最小的風險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將安全性和經濟性有機結合起來,且兩者不可偏廢,只有安全性的保障才能為經濟效益的取得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其次,水利工程的規劃要遵循的第二個原則是要保證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能力。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要在滿足生態系統的基本要求上來進行,不能一味地追求人類的目的而忽視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最后,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還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水利工程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無論人類發展到什么地步,水利工程作為一種利用天然資源的無污染的浩大工程必將長期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中,因此我們的水利工程設計不僅要考慮當展,更要為今后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水利工程的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從可持續的角度出發。

    3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發展

    水利工程在世界范圍內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于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有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但其在我國的起步較晚。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逐漸意識到對水利工程進行評價對水利工程本身和生態環境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水利工程評價系統發展得晚,且對系統的評價模式來說來還停留在較為基礎的階段。因此,我國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價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與發展。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致力于形成一套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的抉擇要充分結合最直接、最現實的方面來確定。將水利工程與生存環境、水文情勢和各種生物的生存狀況等因素充分融入評價標準中,要在這些因素的基礎上挖掘更多的更深次因素,形成更加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方法上也要進行新的探索,綜合使用更多的分析和評價方法,使我國在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上取得更上一層的進步,形成更加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為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保障,促進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4結語

    水利工程的發展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資源來對其進行研究,并采取各種方法保證其健康發展。水利工程雖屬于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但其發展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等因素聯系緊密,其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因素產生不同的影響。若其發展對這些因素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方法來進行協調和改善,這個方法就是對水利工程進行環境效應測評。對水利工程進行評價,從這個評價的結果中去提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水利工程發展所遇到的問題。不僅如此,環境效應評價還能在水利工程的發展中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防,從而降低風險,保護水利工程的健康發展。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評價上要進行更多更加有效的研究,以此來豐富水利工程的評價體系,從而進一步促進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湯進華,鐘儒剛.武漢市產業結構變動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2).

    [2]趙來,崔淑卿,呂成文.黃山市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3).

    [3]崔力拓,李志偉.河北省沿海開發活動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J].應用生態學報,2014,(7).

    [4]張甘霖,朱永官,傅伯杰.城市土壤質量演變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生態學報,2013,(3).

    第7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關鍵詞] 云南省 經濟增長 環境效應

    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疆,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前沿和橋頭堡;同時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1)、大湄公河次區域、泛珠三角等多個區域合作。優越的地緣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西部大開發以及區域經濟合作的興起為云南省經濟增長帶來了無限的空間。自2000年以來,云南省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8年的連續增長,更是在2006 年突破4000億大關,2007年達到4721.77億元。然而隨著經濟增長,云南省的環境卻不容樂觀,環境污染加重、每萬元工業產值耗能大等問題特別突出。所以深入分析云南省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特別是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將有利于指導云南省的未來經濟發展,實現云南省經濟、社會、環境、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的表現

    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集中表現在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中。這種影響有正反兩方面:正方面通過三種途徑實現改善環境,一是經濟增長擴大了一國或地區的財政收入,從而使該國或地區有能力增加環境保護支出;二是經濟增長促使一國或地區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環境設備,提高生產率,降低環境污染;三是伴隨經濟的增長,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得到提升,使地區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減小,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反方面是指經濟增長的同時,資源消耗也在增加,環境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各國或地區為了擴大經濟規模,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加速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利用,但是由于目前生產技術狀況和環境成本沒有內部化,企業只顧本身的收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經濟的外部性,加速了環境的破壞。

    二、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的結構分析

    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將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三個方面影響。鑒于此,本文把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三個方面。而對規模效應最好的詮釋是環境庫茨涅茨曲線。該曲線表明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環境污染先上升,達到最高點后再下降。潘玉君、童彥 (2007) 等根據云南省1985年~2003年的歷年環境污染指標的統計數據與歷年人均GDP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經研究發現云南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本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總體而言,云南省工業環境狀況呈逐步好轉趨勢。結構效應是指不同的產業結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產業結構是指產業體系內產業的聯系與聯系方式,產業間的比例關系等。如果經濟增長使一國產業結構越是傾向于服務型產業,那么經濟增長對環境的效應為正;相反,如果經濟增長使一國產業結構越是傾向于紡織業、皮革、造紙業以及金屬冶煉等對污染比較重的產業,那么經濟增長對環境的效應為負。先進的技術應用在改善環境上,那么技術效應為正;如果用來開采資源、實現大規模生產,將不利于環境,那么技術效應為負。

    三、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模型構建

    目前,國內學者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的定性研究比較多。如尚興娥指出解決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對立與統一關系的根本出路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王、劉毅對國內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作了四點總結:(1)對經濟與環境作用機理的研究;(2)多學科、多角度對經濟與環境協調研究;(3)對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相關因子研究;(4)經濟與環境協調的定量研究。而定量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基本很少,大部分僅僅是定量分析了環境與人均GDP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為了克服以上的缺陷,深入分析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必須重新構建實證模型。在借鑒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以及陳繼勇、黨玉婷等人的實證模型的基礎上,并結合云南省的具體情況,本文提出如下的實證模型:

    其中被解釋變量Z表示歷年的環境污染總量,包括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硫、煙塵的排放總量和工業固體廢棄物中危險物的排放量。這樣做克服了單獨選擇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作為環境污染量指標的不足。有助于全面把握云南省的環境污染總量,分析結果更可靠。

    為了測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規模效應,我們選擇兩個自變量來衡量。第一個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用來表示云南省總的經濟規模對環境的效應影響;第二個指標是對外開放程度(TR)――進出口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用來衡量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導致經濟增長對云南省環境的影響。

    同樣我們選擇了資本勞動比(KL)指標和每萬元工業產值消耗標煤的數量(R)指標,來衡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技術效應。資本勞動比(KL)是固定資本投入額與就業人數之比,這個指標除了可以衡量技術進步對環境的影響,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測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結構效應。因為技術水平的提升將使一國或地區的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的轉向資本密集型。而每萬元工業產值消耗標煤的數量(R)能夠很好地體現由于改進設備、提高技術后產生同樣多的工業產值對資源依賴程度。

    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一、二產業總值的比(T)表示經濟增長對環境的結構效應。一般來說,如果經濟增長使一國或地區更加從事第三產業,那么經濟增長的環境結構效應將為正。最后還選擇了政府環保投入指標(G)――表示政府環保投入對環境的影響。若政府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環境將得到明顯的改善。

    四、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實證分析

    1.數據與檢驗結果

    計量檢驗需要的數據如下表:

    注:數據來源《云南省統計年鑒》和《云南省環境保護公報》

    計量檢驗結果如下:

    S=(7.21)(5.216)(0.52)(3.095)(2.145)(3.961)

    R2=0.808207 F=0.702S.E=0.131928

    2.結果分析

    規模效應分析:從計量檢驗結果可以看出云南省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系數符號為正,說明云南省的經濟增長對環境的規模效應為負。這其中的原因主要與云南省目前的產業有很大的相關性。五大支柱產業:煙草工業、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礦產業、旅游業及電力產業中有兩大產業是污染嚴重的產業,即煙草工業和礦產業。而電力產業中,云南省火電中小機組比重過大,造成煤耗高,對環境污染較重。對外開放程度指標系數符號為負,說明對外貿易改善了云南省的環境。這與云南省進出口貿易產品有關,進口前三位的產品分別為:金屬礦砂、木材和硫磺,而出口前三位是有色金屬、農產品和黃磷。這種貿易結構將有利于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結構效應分析:第三產業產值占第一、二產業的比重系數符號為負,說明結果效應為正。根據庫茲涅茨提出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國或地區的第三產業的比重都會顯著增加。而第三產業是指商業、銀行、保險、不動產、政府機關、國防與其他服務業。這些產業是不構成對環境污染的。

    技術效應分析:資本勞動比指標系數符號為負,說明隨著云南省由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向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技術效應得到很好的體現。云南省大力發展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與旅游業就是實行這種轉變的很好體現。每萬元工業產值耗媒指標系數符號為負,說明隨著經濟的增長,技術在進步,對環境污染在減輕。

    其他效應分析:政府環境保護投入指標系數符號為負,說明政府在治理環境方面取得了進展。這個結果與國家及地區對環境重視與環保投入關系密切。1992年開始云南省就出臺了環境保護條例,明確了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職責、確定了環境保護的目標以及嚴格規定了對產生污染的企業和個人處罰。

    五、今后策略

    1.統籌發展五大支柱產業

    五大支柱產業支撐著云南省經濟的增長,但經濟增長的規模效應為負。所以為解決此問題須從五大支柱產業入手。目前云南省五大支柱產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如煙草產業在低焦油、低危害、高品質產品方面開發力度不夠、旅游基礎設施薄弱、礦產業深加工程度不夠以及生物資源開發集中度低、技術創新不夠等等。所以云南省在清醒認識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和各產業存在的問題時,應該針對各產業提出相應的措施。煙草業和礦產業都應該加大技術研究投入,爭取技術突破、電力產業在發揮優勢情況下,優化結構,推進大型水電發展。

    2.加大投入、支持食品企業技術進步

    中國加入WTO后,綠色壁壘、環境壁壘對云南省出口有相當的影響。為繼續保持云南省對外貿易額的增長,以及對外貿易對環境的改善作用,須加大投入支持食品企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農特產品加工業和生物資源創新產業。

    3.做好企業技術創新發展規劃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或區域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國家或區域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云南省須做好企業技術創新規劃,以五年為一期,對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作出具體的安排。

    4.大力發展信息產業

    當今世界正進入信息時代,信息產業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發達國家為40%~60%,在發展中國家為10%~20%。云南省今后應該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發揮信息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技術引進與進步,在政策以及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保障信息產業的快速、健康和優先發展,繼續改善經濟結構對環境的結構效應。

    5.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謀求生存與發展的迫切需要。循環經濟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產品的同時產生污染的觀念,把污染當成再生資源繼續利用。云南省屬于資源大省,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才是發展的長遠出路。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M,Krueger A B.Environment Impacts of A Na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Woodrow Wilson school,NT.1992

    [2]潘玉君 童彥等:云南省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實證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3):13~16

    [3]尚興娥: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關系[J].經濟問題,2006,(2):7~9

    [4]王 劉 毅:經濟與環境協調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3):32~36

    第8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中圖分類號:TV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65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保障。目前,社會中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規模和數量不斷的擴大,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對水利工程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實現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1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概述

    1.1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環境效應的含義

    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主要是指水利工程的實施影響了周圍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內涵的確定,是進行環境效應評價的重要內容,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合理的選取指標,確定內容的覆蓋范圍,并建成一定的指標體系等,對最終的可靠性有著比較大的影響。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在具體的工程建設完成后,才能逐步的體現出來,一些學者認為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需要在生態基礎上進行分析,但是并沒有對社會和經濟作出分析。

    1.2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的現狀分析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觀念的提出,我國制定了很多關于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方案,相應的評價體系也在逐漸地完善和發展,但是針對具體的案例研究做的還不到位。在當前的研究中,對研究方案的選擇沒有具體的標準,所以,對工作的進度和效率影響比較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需要針對具體的生態環境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案。研究的過程中,要抓住重點問題,注意細節性的問題,科學合理的評價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

    2 生態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生態水利工程,就是指實現水利工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更高層次的需求。當前水利工程的層次基本包括以下5個方面,提供飲水保障、防洪、經濟發展、農業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這5個層次的實現,最終都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水利工程不斷的向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就是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傳統的發展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變。

    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對既定目標的實現,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方面內容。但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比較多的問題,例如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以及氣候的異常變化等。比如東北地區近年來水土流失嚴重、濕地資源嚴重減少,導致糧食減產嚴重,給人們發出了一定的警告。只有將這些問題有效的解決,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實質上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效應和諧發展的措施

    3.1 建立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

    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就是指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和評價,并根據具體的生態環境情況制定相應的方案。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進行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制度,是促進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要科學的分析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通過生態環境的影響的評價,能夠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提供項目的選址提供科學的依據,可以科學的預測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避免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2 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融入到水利工程的各個環節

    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要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到各個環節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水利工程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周圍地區的動植物生長,避免造成一定的破壞,特別是對魚類的產卵和鳥類的棲居,所以需要優先考慮使用比較環保的技術措施。在建設的選材是,注重考慮對環保材料的使用,要有利于促進動植物的生長;水利工程的施工完成階段,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監測和評價。對發現有不良的影響產生時,要及時的采取改進措施,將產生的破壞盡可能的降低。

    3.3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目前,為了防止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平衡造成一定的影響,就要建立和實施有效的補償機制,促進水利工程和周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對區域的生態環境會造成比較大的破壞,因此,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專項的資金,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

    第9篇:資源環境效應范文

    關鍵詞:基坑工程;環境效應;機理;對策

    收稿日期:2010-12-14

    作者簡介:吳玉光(1985―),男,山東淮坊人,青島大學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TU75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1-0165-02

    1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高層、超高層建筑拔地而起。日益加大的開挖深度和復雜的施工條件以及眾多的工程事故使得人們不得不重視基坑問題。近年來,基坑工程呈現出開挖越來越深、工程地質條件和周圍環境越來越復雜的趨勢,同時由于基坑圍護結構屬臨時性工程,人們不愿注入過多資金,更使得事故經常發生,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比較嚴重。基坑工程對環境效應的作用成為工程界比較熱門的話題。

    2 基坑工程的環境效應

    2.1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質環境效應

    基坑開挖對地下水的處理有兩條途徑,包括基坑降水和基坑止水。為保證施工作業面的需要,對基坑直接進行坑內降水或坑外降水,或設置止水帷幕,隔斷坑外地下水,形成水頭差,錨桿施工可能發生漏水漏砂,均可發生水位下降。降低地下水引起的環境效應表現形式為:地面沉降、基坑坍塌、基土開裂。

    2.2 支護結構變形和位移引起的地質環境效應

    支護結構的變形主要表現為水平和豎向變形,當基坑開挖較淺時,支護結構主要為水平變位,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土壓力增大,支護結構變位逐漸回復,地表變形范圍增大,最大變位量也增大,基坑深度再加深時,基坑應力釋放量增大,往往會造成地下支護墻體向上變位,支護樁體的入土深度減少。支護結構發生變形和位移引起的環境效應表現形式為:基坑失穩、基坑隆起和鄰近建筑設施破壞。

    2.3 支護結構施工引起的地質環境效應

    支護結構施工的過程,一方面是對基坑采取安全防護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對基坑側壁和地質環境進行破壞的過程。支護結構施工引起的環境效應主要表現為:擠土效應、振動效應、環境化學效應。

    3 基坑工程環境效應的作用機理

    基坑開挖引起的地質環境效應,主要是基坑開挖改變了地下水的滲流途徑,破壞了土體的原始平衡狀態,產生一系列新的變化。基坑開挖水、土壓力變異與地質環境效應的關系分析如圖1所示。

    基坑變形的影響因素很多,基坑深度、形狀、地下水位的高低、土質特性、土壓力、支擋結構形式與布置形式、支撐布置與預加應力情況、基坑地基加固情況、開挖工況及地面附加荷載的大小都將對變形起著或多或少的作用。由于基坑變形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導致了基坑變形機理的復雜性。

    3.1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質環境效應的作用機理

    3.1.1 地面沉降

    水位降低,軟弱土層壓縮沉降;水位下降,孔隙水從土中排出,土體發生固結變形而壓縮沉降;降水帶出細小土顆粒,土骨架顆粒重新排列,引起地面沉降。

    3.1.2 基坑坍塌

    基坑開挖時,基坑內外地下水位存在一定的水頭差,在動水壓力作用下,基坑土發生流失、潛蝕等滲透破壞現象,導致巖土體結構松動和破壞,引起基坑坍塌。

    3.1.3 基土開裂

    當基坑內外水頭差較大,或基坑下部有承壓水存在,開挖基坑使原有土壓力減少到一定程度時,承壓水的水頭壓力大于基坑底土體浮重力,形成管涌、流砂等基坑突涌現象,導致地基土開裂。

    3.2 支護結構變形和位移引起的地質環境效應的作用機理

    3.2.1 基坑失穩

    支護結構自身破壞,導致基坑失穩,表現為大面積的滑坡;支撐物受破壞或錨桿體系抗拔力不足,拉桿自身斷裂或拉桿及錨座的連接不牢等引起支護結構體系承載力喪失;支護結構位移過大;地基土強度不夠,樁側土的滑動力作用形成整體滑動;基底水平面兩側荷載不均,坑底產生過量隆起。

    3.2.2 基坑隆起

    基坑開挖卸載改變坑底原始應力狀態,土體中自重壓力減少,土體的彈性效應使基坑底面產生一定的彈性隆起,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大,坑內外高差所形成的加載和地面各種超載的作用,使圍護墻體外側土體向坑內移動,坑底產生向上的塑性變形,支護結構整體破壞,導致基坑隆起。

    3.2.3 鄰近建筑設施破壞

    基坑開挖卸載,基底隆起,支護結構變形,基坑周圍產生較大的塑性區,引起地面沉降;基底暴露時間過長,或基坑積水,使粘性土吸水體積增大,抗剪強度降低,回彈變形增大,由于粘性土的流變性,將增大被動壓力區的土移和坑外土體向坑內的位移,引起支護結構位移,從而增加地表沉降;支護結構嵌入深度不足,引起基坑隆起,使地基土強度降低或喪失,支護結構位移,地面沉降開裂;基坑流砂和管涌在基坑外側形成空洞,地面沉陷坍塌。地面沉降、開裂和坍塌導致基坑周邊建筑物、管線和道路等設施的變形、位移或破壞。

    3.3 支護結構施工引起的地質環境效應的作用機理

    3.3.1 擠土效應

    當基坑圍護結構或止水帷幕采用擠密型樁時,可能會引起樁周土發生一定的豎向和水平位移,導致支護樁的上浮、傾斜、變位,誘發周邊管線、建筑設施等位移,地面開裂。

    3.3.2 振動效應

    在鄰近基坑側壁,由于車輛或機械施工振動等引起機械振動次數頻繁,對周圍一些較脆弱的建筑物,往往會引起疲勞破壞;砂土由于振動液化而引起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地面沉降。

    3.3.3 環境化學效應

    基坑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棄物,如廢棄泥漿、混凝土渣等。它們會侵占耕地、污染水源、影響土壤性質,造成周圍環境的惡化;為防止管涌、流砂、基坑隆起或圍護結構過大變形等問題,往往需要在坑底或圍護結構后側灌漿以形成加固區,而這些化學灌漿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特別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如環氧樹脂、乙二胺、苯酚等,這些注漿進入土體后,通過溶濾、離子交換、分解沉淀、聚合等反應,從而不同程度地污染地下水,導致環境惡化。

    4 基坑工程中環境效應的對策分析

    (1)調查基坑周圍重要建筑物、構造物和地下管線的分布情況,掌握它們對環境的要求,沉降的允許范圍等。對工程資料作系統分析,提出采用回灌等措施保證基坑開挖的施工條件和安全,同時又滿足周圍環境要求的降水最優化問題。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建筑物沉降,特別是不均勻沉降的產生。

    (2)為了保護環境、節約水資源,要盡量采用保護和利用地下水的支護結構和工程樁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方法。在實施降水工程的過程中進行降水監測和降水維護,對降水井和觀測井的水位、水量、水質進行同步觀測,并符合有關的規定和要求。

    (3)在基坑邊抽取地下水,同時在離基坑稍遠處回灌抽取的地下水,在保持基坑內地下水位較低的情況下,保持基坑外較高的地下水位。盡快制定保護監測孔的制度或法規,加強工程環境影響監測,按有關規定建立時空監測系統,優化監測網。及時根據監測數據調整降水方案,直至在一定時期結束降水。在降水工程結束后,尚需對周圍建筑物持續做一段時間沉降觀測,至確認不會因基坑降水而產生的滯后地面沉降影響環境安全為止。

    5 結語

    基坑施工對周圍環境影響的大小與許多因素有關,它與深基坑工程自身、勘察、設計、施工、工程監測及工程管理、自然條件等因素都有密切關系。由于基坑變形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導致了基坑變形機理的復雜性。基坑開挖前,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對基坑開挖變形的影響程度,并應分析基坑變形值的大小及基坑監測措施的布置。基坑工程正確、科學的監測設計,配合切實有效的信息化施工管理,對確保基坑支護結構和環境安全、加快工程建設進度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徐至鈞,徐 卓.環境巖土工程的特點及開發前景[J].巖土工程學報,1989,11(2):30~36.

    [2] 劉建航,侯學淵.基坑工作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7.

    [3] 李永盛.城市基坑施工監控及其環境監測[J].建筑施工,1999,21(1):35~37.

    [4] 劉俊巖.深基坑工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成人xxx|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区|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亚洲成人第一页|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成人免费视频69|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