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脫貧攻堅工作匯報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各鄉鎮(街道)中心學校、縣管學校:
接市教育局通知,10月18日至31日,省教育廳將對各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各單位要高度重視,認真對照《2018年全省教育脫貧攻堅專項督查工作表》內容,做好相關迎檢準備工作。需要準備內容如下:
一、工作匯報
各中心學校、中小學校(含民辦學校、幼兒園)、縣管學校都需準備2018年度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匯報,匯報材料要認真對照《工作表》中落實教育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情況、實施全面覆蓋建檔立卡學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資助制度情況、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情況、實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情況、為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情況等5項主要內容(第5項僅工藝學校需準備),匯報內容要有具體數據支撐,確保真實準確。
二、政策明白人
各級各類學校校長是本校、本轄區的政策明白人,必須要對教育資助政策、學?;厩闆r、春期和秋期建檔立卡學生人數、建檔立卡學生接受資助情況等內容做到“一口清”。
三、檔案建設
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扶貧檔案要認真整理完善、裝訂整齊,要有封面、目錄及對應內容,使用同色抽桿夾、檔案盒保存。檔案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成立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情況、年度工作計劃、上級相關文件等;
2.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問題整改落實情況;
3.建檔立卡學生資助情況;
4.建檔立卡學生受助情況溫馨告知書回執卡;
5.教育資助政策“兩節課”制度落實情況。每學期兩次,含教案、照片、總結等內容。
四、相關要求
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此次教育脫貧專項督查工作,認真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匯報材料經校長簽字背書后報中心學校存檔,各中心學校、縣管學校匯報材料和秋期開學“兩節課”總結經校長簽字背書后于10月22日下午下班前報教育扶貧專班辦公室,上報情況列入10月考評。
唐河縣是全省12個重點非貧困縣和20個掛牌督戰縣之一,有117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555戶、34424人,目前仍有3609戶、6857名貧困群眾未脫貧。
唐河縣貧困人口最大的特點是貧困程度深,全縣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老弱病殘、鰥寡孤獨、憨傻癡呆占比74.5%,因病、因殘致貧達88.8%,特別是剩余的6000多未脫貧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達90.9%,失能、半失能人員占53.1%。同時,全縣還有檔外五保戶7089人,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1740人,都存在返貧、漏評風險。
為在收官之年確保全勝,并為全面小康輕裝上陣,在確保所有貧困戶“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沒有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查短板,強弱項,最終排查出特困人員徹底脫貧是“木桶”中最短那一塊板。為此,我們把集中供養作為脫貧攻堅“一招制勝”的法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從2018年起,全力探索實施“五保集中供養”新途徑,到今年實行“四集中”兜底保障全覆蓋,唐河縣實現了從最初“兜住最貧最困之人”到確?!皯当M兜”的轉變。
止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435所、床位16530個,已入住8251人,占應入住人員的112%;可以滿足“六種情形”群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需兜底保障對象等所有人員集中供養需求,可以實現縣有養老中心,鄉有兩所以上敬老院,村村都有幸福大院的全覆目標。
一、提升站位,加強領導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各級黨委、政府今年必須交出的合格“政治答卷”。唐河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度重視特困群體兜底保障工作,今年以來,先后召開4次常委(擴大)會議,我和縣長數次調研算賬,查找入住積極不高的癥結所在,決定從政策上、布局上尋找破解難題的方法措施,并帶隊觀摩督導,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強力推進。我們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副書記和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制定了《特殊貧困群體“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壓實責任,為工作扎實開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二、明確任務,分類施策
我們堅持“應建盡建、應兜盡兜”原則,按照“1234”工作思路,強力推進“四集中”工作?!?”即一個目標,就是著力構建全方位、全覆蓋的“四集中”兜底保障體系,筑牢脫貧攻堅“最后防線”,夯實全面小康基礎?!?”即建好“兩院”,就是重點建好鄉級敬老院和村級幸福院,7月底前,每個鄉鎮至少建成投用兩所各容納100人以上的養老機構,其中至少有1所公辦敬老院;每個行政村原則上建成投用1所容納20人以上的幸福院?!?”即確保“三率”,就是通過落實“四集中”措施,確保全縣失能、半失能人員在鄉鎮以上敬老院入住率達到100%,已建成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達到80%以上,特困群體集中供養率達到60%以上?!?”即“四位一體”,全縣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縣養老中心為龍頭、鄉鎮敬老院為主體、村級幸福院為重點、民營養老機構為補充的“四位一體”特困群體“四集中”供養模式??h養老中心主要服務城區“四辦一鄉”集中兜底對象,鄉鎮敬老院主要服務失能、半失能兜底對象,村級幸福院主要服務不愿意離家較遠的特困群眾,民營養老機構主要服務有特殊需求的供養對象,真正照顧到了各類特困群體,實現了全覆蓋、無遺漏。
三、大力建設,狠抓管理
我們在縣財政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通過財政投資、申請專項債、社會融資等方式,整合各類資金近2億元,全部用于“四集中”建設運營。一是大投入建設。對新建鄉鎮敬老院和村級幸福大院每平米分別補助1200元、1000元,改建的每平米分別補助600元、500元,已建成的按照“三規范兩配套一提升”(即規范建設獨立衛生間、粉刷墻面、鋪設地板;配套生活必備用品和安全防護設備;提升居住條件)的標準進行改造提升,每間補助1000元。二是高水平運營。對入住養老機構的兜底對象,縣財政每人每月補助400元運營費;對失能、半失能兜底對象,每人每月分別補助護理費1200元、600元;對非特困供養人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入住供養機構每人每年補助1800元生活費,確保特困群眾入住后生活水平和幸福感“雙提升”。三是規范化管理。我們建立了三項管理機制:第一,協議進出機制。入住、退出簽訂協議,確保兜底保障對象生活時刻有管護主體;第二,全程監管機制。對兜底保障人員,堅持事前嚴格篩選,確保應兜盡兜,事中規范管理,確保困有所養,事后妥善安置,確保老有善終;第三,動態管理機制。入住人員建立“一人一檔”臺賬,隨時更新集中供養人員信息,確保養老機構高效運轉。
四、創新方法,鼓勵入住
針對部分特困群眾“集中供養就見不到錢”、“有病無法及時看”、“吃不好住不好”等顧慮,我們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入住,力爭實現應保盡保。一是發放“零花錢”。給入住供養機構的特困人員每年每人發放2000元“零花錢”,這項措施對存在觀望心理的兜底對象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二是讓特困人員試吃試住。由鄉鎮組織,邀請兜底對象先行免費入住,舉行熱烈的歡迎儀式,提高他們的幸福感,試住期滿后根據意愿簽訂入住協議。三是實行醫養結合。每個鄉鎮至少有一所敬老院與鄉鎮衛生院共建,衛生院院長同時兼任敬老院院長,解決了兜底對象就醫難問題,實現了“小病不跑腿、住院不出屋”。目前,我縣不少養老機構出現了爭相入住、排隊入住、“說情”入住的景象,入住特困人員最多的祁儀鎮開心老年公寓,已入住159人,全縣19個鄉鎮已經全部實現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村村全覆蓋。
五、專班推進,嚴格督責
一、堅持市場定位,踐行普惠金融
作為南京地方法人銀行,我行扎根南京、融入地方,立足“服務三農、服務中小、服務城鄉”市場定位,踐行普惠金融,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
一是構建普惠金融網絡。126個營業網點服務覆蓋城鄉,其中102個位于農區和城郊,284臺自動存取款機實現所有街道(鄉鎮)全覆蓋,276臺紫金快付通實現全市225個行政村全覆蓋,建成103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完成全市474個村級財政集中支付歸集,將網點服務延伸至行政村,做到村村有點、有機、有聯絡員,實現助農取款不出村,打通普惠金融服務工作“最后一公里”,成為南京地區“網點金融服務最廣的銀行”。堅持“立足鄉村,以城帶鄉,統籌發展”,利用網點連接城鄉兩個市場獨特優勢,抓住成為全市第5家公積金歸集行、第7家市民卡發行行等契機,將市民卡、理財產品、公積金按揭等業務從城區引入農區,為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提供金融服務支持,讓農區居民能夠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務。
二是打造特色支農銀行。我們深刻體會到“三農”是金融供給的薄弱點、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圍繞南京城鄉統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創新“金陵惠農貸”、“綠化貸”等特色產品,抓住增加“三農”金融供給著力點,在解決三農“融資難、融資貴”方面做出有益實踐。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特色農業等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余額9.2億元,服務戶數200余戶。圍繞全市百個“美麗鄉村”提供金融服務,簽約40家農家樂商戶,打造特色農家樂商圈,為板橋、星甸等7個現代農業示范園提供6500萬元信貸支持;向全市27家農業龍頭企業發放貸款12.3億元,合作面達25%以上。
三是側重支農支小服務。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優化信貸投向,**年全年累計發放各類貸款441.8億元,繳納國、地兩稅4.5億元。重點支持城鄉統籌發展、“三農”、小微企業和弱勢群體,涉農貸款連續實現“兩個不低于”,小微貸款實現“三個不低于”目標。**年末,涉農貸款余額34.7億元,增幅35.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2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9.7億元,增幅達22.4%,高于全省農商行平均增幅11.6個百分點;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86%,高于去年同期5.3個百分點,在服務實體經濟中拓展企業生存空間。
二、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品牌形象
作為南京人自己的銀行,全力打造親民、便民、惠民、受人尊敬的商業銀行。
一是支持民生福祉改善。貸款投放浦口棚戶區、龍翔路一期、雨花大定坊經濟適用房等41.2億元,加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項目力度;積極協助政府涉農糧食補貼、低保補助等各項補貼、補助近40項,補貼人次月均超過20萬人次,此類非盈利性工作占整個工作量逾30%,部分涉農鄉鎮超過50%;深入推進“陽光信貸”標準化工作,授信戶數4340戶、授信金額8.6億元,用信戶數3953戶、用信金額6.3億元。
二是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公民,我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建立兩個“留守兒童之家”、贊助“愛心超市”、捐助貧困大學生,在老百姓中樹立良好的口碑;開展“萬民黨員干部幫萬家”,對口幫扶六合龍袍街道趙壩村,3年累計投入60萬元支持121戶低收入農戶實現脫貧目標;投入240萬元幫扶資金支持溧水晶橋鎮民生工程改善;積極與扶貧基金會等開展合作,做好信貸扶貧工作,由單純將貸款直接發放到農戶向吸納低收入戶就業的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傾斜,累計發放扶貧貸款2.2萬戶,發放金額超過2.2億元,受益人口超過7萬余人,在服務南京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
三是品牌形象不斷提升。成立五年來,獲得省市“文明單位”、“最佳惠農商業銀行”、“中國地方金融十佳競爭力銀行”、“十佳支持三農銀行”、“江蘇省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定價機制創新獎”、“創建放心消費城市服務中小企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綠化貸”項目榮獲南京市首屆金融創新獎,“金陵惠農貸”成為普惠金融新亮點,《新華日報》、《南京日報》、《中國農村金融》等主流媒體280余次報道我行支農惠民、金融服務等做法,社會美譽度逐步提升。
三、提高思想認識,傾力精準扶貧
作為農村金融機構,紫金農商銀行承擔著幫助轄內貧困群體脫貧的責任,將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精準扶貧脫貧的決策部署,堅持“多予、少取、方便”方針,將金融扶貧工作作為踐行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增加金融供給。我行成立五周年之際,配合政府實施精準扶貧,成立扶貧工作小組,制定《金融扶貧工作計劃與實施方案》,傾斜配置信貸資源,推進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十三五”期間,配合市委市政府實施精準扶貧,投放扶貧貸款1.5億元,精準扶貧項目捐贈2000萬元;支持“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投放“金陵惠農貸”30億元,惠農讓利6700萬元;依托南京地區第一家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擬籌集資金4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南京農業產業發展。將精準扶貧與陽光信貸工作有效結合,逐戶建檔立卡,對符合基本條件的貧困戶授信建檔率達100%,發揮農商行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積極開展駐村扶貧幫困工作,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
二是創新扶貧模式。在市財政局、市金融辦、市農委、扶貧辦等上級部門大力支持下,聚集多方合力,及時總結“金陵惠農貸”模式推廣經驗,放大扶貧金融杠桿,不斷創新“金融+”扶貧模式;針對青年創業、下崗職工再就業、貧困學生等困難群體,全面啟動金融扶貧貸等信貸產品,扎實做好小額信貸扶貧工作,加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放大精準扶貧新格局,打響農商行金融扶貧品牌。
三是改善金融生態。以“陽光信貸進萬家”活動為契機,送金融知識進村入社區,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街道(鎮)”創建活動,讓廣大小微企業、城鄉居民知信用、守信用,為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發放創造良好的信貸條件;依托103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持續完善“紫金快付通”便民點服務功能,優化整合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電子服務渠道,加強與農信銀、第三方支付平臺、電商平臺的合作,著力完善鄉鎮、村一級地區的支付結算網絡,實現對“三農”客戶線上線下不間斷的金融服務,不斷提高金融精準扶貧服務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