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購物現狀及其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物流服務;網絡購物;滿意度
一、引言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全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高達2.47億,中國網民數量不斷增長,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2012年12月全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3205億元,同比增長64.7%。網絡購物在飛快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網絡購物中,商家網站運營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三個方面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然而物流服務依然是制約網絡購物發展的瓶頸。
網絡購物商家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和消費者對網絡忠誠度的降低,導致商家都竭盡全力留住客戶,但保持顧客忠誠與滿意越來越困難,物流服務問題與網站的服務質量日益成為影響消費者滿意度與忠誠度的主要因素。分析物流服務質量對消費者網絡購物滿意度的影響,目的在于改進物流與網站的服務,維持顧客的忠誠度。
二、文獻綜述
1.物流服務質量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引入物流管理的概念,隨著西方管理學界對物流服務的認識和理解,我國對物流服務質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本文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分別從物流服務提供者、顧客這兩個方面對物流服務質量的研究進行總結,以期促進物流服務質量理論的發展,同時擴展網絡購物的物流指標體系,促進我國網絡購物及物流行業的發展。
物流服務質量(LSQ)最早由Perrault和Russ提出,他們認為物流服務也是創造產品價值的一部分,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因此網絡商家更應該注意物流服務質量。但是,該理論沒有考慮物流服務的具體指標能力。王晶從物流服務提供者的角度研究物流風險、技術及流通風險。何耀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了物流服務質量主要包括物流信息、配送、售前售后服務、匹配和創新能力等。
物流服務中最重要的是顧客對服務質量如何理解,而不是企業對服務質量怎樣詮釋,因此從物流供應者角度出發建立的物流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是不完善的,還需要一個從顧客角度評價物流服務質量的體系。
Gronroos認為服務質量(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的概念是期望與感知的服務質量的對比,超過或低于期望,因而得到滿意或抱怨的結果。如果物流服務能夠超過消費者的期望,則產生滿意的結果;如果低于消費者的期望,則易造成消費者的抱怨。Mentzer,Flint和Kent對LSQ的研究驗證了感知物流服務質量對客戶滿意度的影響主要包含四個維度:訂購的精確、及時、訂貨條件和質量。該模型的維度依然只能度量物流服務質量中的實體配送部分。徐翼、蘇秦、李釗從可得性、及時性、交流性三個方面定義物流服務質量,涉及產品按約定時間地點到達、產品信息傳遞和物流服務人員的交流等。遠亞麗建立顧客導向的物流服務質量,包括信息、誤差處理、人員溝通質量等,注重顧客所重視的物流服務質量維度、處理誤差和信息質量。
2.物流服務滿意度
Cadotte等人提出購買前的期望理論,認為顧客滿意度取決于購買后的評價與預期標準的比較;呂淑麗認為,物流服務質量的提高將促進物流服務滿意度的提高。Olive提出了期望不一致理論,認為客戶所接觸的有形的服務環境是服務質量的基礎。John Gounta認為服務質量與滿意度具有較密切的紐帶關系,消費者滿意產生較大的消費者忠誠。網絡購物物流服務滿意度取決于物流服務的運作質量、交互質量和成本質量。
三、數據統計與處理
(一)研究樣本與數據收集
本文的調查對象主要為在校研究生與在校本科生,在上海展開調查,所有服務變量指標測量值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調查,以問卷的方式搜集數據。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43份,問卷回收率為81%。基本的統計變量:男、女生分別占43.62%、56.38%;有63.05%的消費者在淘寶網進行購物,其他網絡商家購物的比例比較小;購物金額主要集中在100~200元;所購買的產品中服裝占42.8%,其他占21.0%,數碼產品占13.4%,書刊占13.3%,化妝品占6.6%,食品占2.9%。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是上海的學生,地區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隨著調查范圍的擴大、消費群體的變化,消費金額會有一定的浮動。
(二)變量測量
關于物流服務質量的范圍界定,許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本文從消費者的角度研究物流服務質量,建立符合網絡購物環境的物流服務質量指標體系。根據學者對物流服務質量的研究,本文將物流服務質量分為運作質量、交互質量和成本質量。
1.運作質量
運作質量由物流服務者提供的能夠確保持續、有效率和有效益的物流活動決定,包括物流企業所提供的一系列相應的物流服務的能力。這個變量包括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信息質量和便利性。
2.交互質量
交互質量主要是快遞人員與顧客溝通的方式,對顧客禮貌尊敬的程度,對消費者直接服務的態度等。Parasuraman等在衡量物流服務質量的過程中采用交互性來說明人員的溝通質量。鄭兵認為網絡商店中消費者感知到的回應質量影響物流服務的交付質量。人們以不同的概念提出物流服務的交互質量,企業要根據顧客的需求給予特別的關注,采取相應的物流服務策略,為顧客提供全面的交互服務。
3.成本質量
成本質量是消費者為得到的物流服務而付出的相應費用和代價。馬士華從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服務質量,認為物流成本質量是物流服務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消費者和企業共同關注的問題,物流服務的宗旨也是以較低的價格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四、物流滿意度評價體系的建立
1.建立指標體系
本文基于層次分析法對物流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進行結合,彌補傳統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通過對網絡商家評價,我們可以判斷學生群體對于網絡購物中物流服務質量的要求,網絡商家可以根據物流運作中的問題合理地改進服務。首先,確定網絡購物中物流服務質量滿意度的測量階梯結構,在參考消費者對物流服務滿意度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結合電子商務的環境對消費者的特點進行指標設計,由電子商務的專家進行評價,建立物流服務質量在網絡購物環境下的滿意度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體系建設如表1。
2.確定權限與一致性判斷
首先,計算Bi對Bj的相對重要度,即確定權重δij,計算得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特征向量Wi,然后將特征向量經過歸一化處理。首先求各行元素的幾何平均值,將各行元素開n次方,再把bi歸一化處理,即求得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
Wj=(j=1,2,…n)
由W=(w1,w2,…wn)T,通過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λmax滿足AW=λmaxW,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λmax得到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消費者對具體指標的滿意程度及其占總人數的比例見表2。
選擇M(?,+)型合成算子進行計算,R為每種評價占總評價比例。計算得到Bi=WiRi,即求得加權評價比例。
需要對結果進行一致性指標進行檢驗,一致性程度的衡量指標為C.I.C.I.=λmax-n/n-1,一致性比率計算公式記為C.R.=C.I./R.I.,R.I.為同階平均一致性指標,計算方法是多次重復進行計算隨機判斷矩陣特征值,再求算數平均值,矩陣隨機一致性RI值,具體指標見表2。
根據隨機一致性比率的計算公式,當CR
最大特征值λmax1=5.14,C.I.=0.035,C.R.=C.I./R.I.
最大特征值λmax2=3.158,C.I.=0.079,C.R.=C.I./R.I.
最大特征值λmax3=3.015,C.I.=0.0075,C.R.=C.I./R.I.
物流服務質量滿意度的指標重要性程度比,主要是評價層為J-A,如表6所示。
λmax=3.0735,C.I.=0.036,C.R.=C.I./R.I.
0.0404,0.0462)。
3.結果
在這次調查,33.43%的大學生群體對滿意,35.92%的大學生對網絡購物物流服務質量較滿意,21.99%的大學生持中立的態度,4.0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物流服務較差,4.62%的大學生認為網絡購物的物流服務質量差,需要有較大改進。總的來說,大學生對網絡購物的物流服務質量滿意或較滿意的占多數,對物流服務質量總體評價較好。
學生群體對物流服務運作質量評價較高,主要原因是學生比較集中,快遞公司一般在學校有專門的送貨地點,學生群體去快遞的時間和地點比較方便。對于大學生物流服務質量中物流服務態度與物流服務價格評價較低的問題,商家可以以免運費等各種促銷方式,消除消費者對物流費的敏感,同時改善物流服務人員的態度。
五、結論
本文針對大學生對網絡物流服務質量的評價,充分考慮物流服務質量的三個方面,分別從物流服務的運作質量、交互質量、成本質量考慮物流服務質量。大學生群體對物流服務質量的評價對于企業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和改進物流服務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是未來具有消費潛力的人群之一,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層次分析法應用于物流服務質量研究,測量部分物流服務質量對物流服務滿意度的影響,對大學生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服務質量滿意度進行調查,得出物流服務質量對電子商務滿意度具有重要影響。對物流服務的滿意能夠促進消費者滿意度與忠誠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新華網,2013-01-15.
[2]Ronald H. Ballou.Business Logistics/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3.
[3]王晶,倪琦,戴君等.基于AHP法的鮮活農產品物流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J].湖北農業科學,2013(01).
[4]何耀宇,呂永衛.物流服務質量影響因素與顧客忠誠度[J].中國流通經濟,2012(07).
[5]Gronroos C.An Applied Service Markerting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2,16(07).
[6]Mentzer J T,Flint D J, Kent J L. 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 as a Segment-customized Proces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4(65).
[7]徐翼,蘇秦,李釗.B2B下的客戶服務與關系質量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7,20(02).
[8]遠亞麗.顧客導向視覺下物流服務質量的集對分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08).
[9]Cadotte,Ernest R,Robert B,elat.Expectations and Norms in Model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7,12(04).
[10]呂淑麗.結構方程模型在物流企業顧客忠誠度研究中的應用[J].情報雜志,2010(07).
[11]R.L. Oliver.Satisfaction: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7.
[12]Parasuraman A.Servqua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01).
[13]鄭兵.B2C網絡商店物流服務質量及其與顧客忠誠的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14]馬士華,孟慶鑫.供應鏈物流能力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5.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商務;時展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4
1 “互聯網+”時代提出的背景
經過二十年的互聯網發展,我國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網絡大國。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網民規模全球第一。然而,互聯網經歷著轉型升級的環境。現代企業家與中國政府為互聯網發展進行不懈努力,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相結合。互聯網逐漸從一個單一的輔助工具轉變成驅動產業通和發展的新時代平臺。
2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研究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環境良好,這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基礎。電子商務的發展以速度快、勢頭猛為特點。隨著為我國經濟的貢獻日益增加,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數據,我國電子商務全局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我國電子商務已經邁入規模發展階段,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市場份額具有明顯變化,網絡零售市場對我國經濟的貢獻逐年平穩增長。從市場結構上來看,因各企業之間電子商務的交易額相差較大,企業與企業間的市場仍是我國電子商務的中堅力量。但近年來,受國際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經濟發展速度趨于平穩的大環境的影響,多數企業正在面臨貨物積壓,消費市場低迷,企業與企業間市場份額下降明顯等問題。
網絡購物規模發展迅速,線上零售市場交易集中度高,從市場規模的角度來看,網絡購物的規模發展迅速,對零售市場的貢獻日益突出。從增速的角度來看,在網購基數日益增大,市場份額擴大升入新階段,以及網購消費者趨于理性化,網購增速自然回落,從高速增長轉化為快速增長成為當下網購增速的普遍現象。
電子商務企業分布地區密度大、過于集中,區域發展不平衡,近78%的企業集中分布排名前十的省市,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極度依賴于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信息化水平,所以相對發達的沿海經濟區發展規模較大,而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造成地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3 新時代背景下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
迄今為止,各國政府、學者、企業家等各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參與程度的不同,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但就其核心來說,電子商務就是一種利用微電腦技術和網絡通訊進行的商業活動。
在未來的發展中微電腦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說新媒體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應用程度的高低將會直接決定電子商務的未來。就現在來說,有一種電子營銷方式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微商,這種低成本、高性價比的營銷方式就是新媒體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成功運用的典例,2014年,微商中國移動的購物用戶逾3億,交易額達1500多億元。可見,新媒體技術的地位尤為重要。
現如今電子商務已不再是一種新興的銷售模式,漸漸的變成了為人們所熟知、熟用的方式。例如當當網,現是一個綜合性的網上購物中心,包括服裝、鞋包、圖書、家居、孕?嬰?童等眾多品類,但它1999年11月正式開通時只是一個銷售圖書的網站。與此同時,一些大型的電子商務平臺也在對旗下的某一品類根據某一特定人群進行深化。但發展到今天,線上與線下的界限已不像之前那樣清晰可見。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電子商務在未來的發展方向,終將會是傳統企業與電商企業在線上與線下的業務融合。
4 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我們應該加深對消費者、對市場的理解,對產品規劃、設計的理解。培養跨界思維、用戶思維、平臺思維、社會化思維等互聯網思維。擴大信息化建設范疇,豐富信息處理方式,圍繞信息進行全面技術創新,使信息系統實現與市場的對接,改變企業生產與產業發展內涵及其邊界。把信息化充分地深層次融入到人們的思維和意識中,融入企業進行運營和戰略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積極面對“互聯網+”的時代,用互聯網思維使“互聯網+”進一步轉化實踐成果。“互聯網+”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將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
參考文獻
內容摘要:當前,女性網民引領消費風潮已逐漸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她的e時代”已經來臨。本文分析了女性網購的特征及其行為模式,并基于此提出企業擴大女性網購市場的營銷建議。
關鍵詞:女性 網購 特征 營銷建議
如何促使電子商務市場更充分發展,首先要了解網絡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及趨勢。一份2008年的《女性網民消費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女性網民引領消費風潮已逐漸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她的e時代”已經來臨。目前國內女性網絡消費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女性網購的特征及其行為模式,以期為定位于女性顧客的企業開發女性網絡消費市場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提供建議。
女性網購特征及其行為模式分析
(一)女性網購特征
1.女性網民成為家庭“首席采購官”。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研數據,與普通網民中男性較多的特點有所不同,網絡購物用戶中女性用戶約占一半,目前比例占到50.8%。從幾個知名度較高的網絡購物網站的數據來看,除TOM易趣網之外,其他幾個網站均以女性消費者為多,女性正開始從過去的“少數群體”成為主導消費潮流的新生力量。從婚姻狀況來看,婚姻對女性消費者影響不大。在消費者自我空間中,無論婚否,女性網民在化妝品、服裝、電子產品等方面擁有絕對購買力;在家庭決策空間中,已婚女性掌握了電器、日用品、子女教育消費的主導權。此外,她們對于房屋設施、外出休閑娛樂等較大數額的消費也具有一定決策權。
2. 高學歷女性網購潛力大。調查顯示,消費者網購意愿與受教育水平相關,大學本科生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碩士研究生,但到博士研究生階段反而有所下降。另外,在職網購女性超過80%居住在城市,大多在合資和外資企業工作。學生、教師和醫護人員也是網購女性職業分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是一群層次相對較高的人群,沒有過重的生活工作壓力和家庭負擔,有大量的時間進行網上瀏覽,參與互聯網上的互動活動。她們熱衷于時尚數碼/IT類產品、飾物配件、流行服飾等網絡平臺上的熱銷產品。
3.中心城市女性成網購主力。從地域上看,以京滬穗深為代表的一線中心城市,無論在網購總人數上還是在網購滲透率方面都遠遠高于二線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兩大城市尤為突出。由于全國中心城市高等院校較集中,生活節奏快,對知識更新速度要求高,該類城市網絡覆蓋面廣,網購女性所占比例高。
4.年輕女性占據較大比例。經常從事網購或者商務服務的女性集中在25-35歲,占到總數的60.8%。一方面因為處于這一年齡段的消費者思想前衛,追求時尚個性,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處于最強時期;另一方面,網絡能滿足其求新心理,實現其展現個性的欲望,同時能為他們提供交易平臺,節省其交易成本。
5.中高等收入女性網購意愿強烈。收入差異對網購意愿的影響總體上比較顯著,網購意愿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加而明顯增加。其中,月收入在2000-4000元的消費者中,收入差異對其網購意愿的影響最顯著;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費者網購意愿較顯著。收入高的消費者大多數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學歷普遍較高, 在掌握網絡技術上不存在障礙,時間對她們來說就是金錢,就是效率,為了節省購物時間,降低交易成本, 她們更傾向于選擇網購。但收入超過6000元的女性網購熱情呈下降趨勢。鮑德里亞認為人們不但消費商品本身,還消費商品所象征或代表的某種社會文化意義,即“符號的消費”(《消費社會》)。超過6000元高收入消費者更看重消費形象,追求檔次、品位等符號價值,他們更多選擇線下品牌專賣店購買服裝、首飾、化妝品等商品。
(二)女性網購行為模式
1.網購可以滿足女性“淘寶”心理。女性偏愛網購主要滿足了她們愛“淘”的天性,不停地看,不停地選,直到淘到自己最中意的商品。正因如此,網購成為她們“淘”寶貝的必然之選。一方面,網購方便快捷,既可以“貨比三家”,翻來覆去地看心儀商品的照片,大量瀏覽網友評論、對比同類商品的各類參數,又可以不影響工作,在上班的同時或者間隙就可以完成一次購物;另一方面,網絡的應用普及使得女性對網絡的依賴度日益增強,女性購物喜歡與其他網友們不斷評論(消費體驗),形成溝通消費信息和消費體驗的平臺。
2.網購品種多樣化趨勢加強。從消費的品類看,服飾、化妝品、通訊、電子產品消費需求突出。據統計,目前我國女性每年化妝品消費額達80億元。網購衣服也是愛美女性的不二之選。便捷的購買方式和便宜的價格,讓越來越多的時尚現代女性成了“專賣店試穿、網上購衣”一族。對于高端消費品,女性網民同樣有很強的購買意愿。但是,從每年網絡消費品種和相應的消費價值看,網購有一個新趨勢:從最初的產品單一、精神類產品占絕大部分逐漸轉變到生活時尚產品占大多數,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女性網購也是這樣,而且數據顯示家居產品份額也占據較大空間,這和女性注重生活質量(家庭居住、日用品的舒適)有關。
3.網購高價值化。從購物價值上看,女性網購也呈現出一種趨勢,即購物價值越來越高。從開始一些價值不過幾十元的大眾化商品,到花費幾百幾千元在網上購買“大件”。這些高價物品有珠寶、名牌手表,有些女性網購者甚至連家具、裝修材料都在網上購買。這說明消費者對網購信任度大大提高。網絡商店的經營者在多年經營之后,已經比較理性,形成良性經營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在業績不斷攀升的同時,網絡商店經營者在購物者關心的交易安全性、誠信和售后服務方面紛紛采取措施,消除購買者的疑慮。
4.價格低廉仍是網購最主要因素。《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61.3%的網民選擇網上購物的原因就是價格便宜。這部分網民主要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家庭主婦和追求時尚但支付能力較弱的學生。由于網上商品省去租店面、招雇員及儲存保管等一系列費用,總的來說其價格較一般商場的同類商品更便宜。女性消費者精打細算的心理決定了其喜歡購買價廉物美的商品。
企業擴大女性網購市場的營銷建議
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這為網絡購物的發展奠定了物質條件。據調查,曾經網購過的人,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越來越認同網上購物的優點。同沒有過網購經驗的人相比,他們更信賴網購的便利,習慣網上購物的消費方式。因此,如何吸引網民邁出網購第一步很重要,這將會激發他們繼續購物的欲望。毋庸置疑,女性網購潛力巨大,網絡企業經營者應重視女性網民市場,進一步穩定并擴大市場。
(一)保障網購安全、便利
積極采取措施保障女性網購安全、便利,幫助更多女性消費者樹立網購信心。女性消費者最為看重方便、快捷、安全的購物,因此品牌可靠的網站、種類豐富的產品、安全的電子支付、高品質的服務將吸引眾多傳統購物型女性加入網購行列中。
網上購物的主要瓶頸是誠信。只有形成誠信經營的行業氛圍,網上購物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網站應提高“門檻”,對加盟商家從業資格和誠信度進行嚴格審查,通過后方可進入。同時要動態監控,從第三方認證、證書及榮譽、資信參考人、會員評價等方面來記錄、展示企業的銷售誠信。針對網購不能實地感受、不便預先試用、不能與賣家面對面辨認產品的缺陷,商家可以把產品的研發實驗室、地面售點圖片放在網上,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產品圖片可以經過專業拍攝、包裝設計,成為有銷售力的廣告,還可以把品牌介紹、產品說明、化妝潮流評點做成視頻短片,供消費者免費下載。如淘寶、易趣、騰訊、拍拍網等網站分別有支付寶、貝寶和財付通交易系統,消費者下訂單付款給第三方,只有消費者在確認收貨后,賣家才能從交易第三方收到貨款,從而保證交易的安全。從事B2C、B2B交易的企業目前大都沒有專門的網上購物售后服務體系,可行的做法是將網購的售后服務交由傳統渠道售后服務體系來做,從而保證售后服務的統一標準。
(二)調查、分析、定位女性網購行為
對女性網購行為細化調查、分析、定位,全面了解女性網民的典型網購行為和習慣,以幫助商家制定效果更佳的營銷策略,滿足女性消費者需求。
第一,要提高產品的差異化。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女性網購群體出現消費分層,即網購行為中因區域、年齡、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影響所購商品,故無論是網購平臺還是網絡賣家都應根據消費者所表現出來的分層特征(地域分割、年齡分段、學歷分層及收入分層等),制定針對目標客戶群的產品營銷策略,提高自身的市場份額。例如,海爾針對網上消費者的特點,推出了特供網絡產品―小尺寸液晶電視,受到網上消費者青睞。海爾甚至還推出了3款淘寶專供機型。考慮到淘寶的女性消費群體年輕化的特征,海爾在淘寶主推的都是最新電子娛樂和數碼類的商品。第二,提高營銷的精準性。淘寶網專門設置女人頻道,并根據用戶年齡、收入、喜好進一步細分。依托門戶網站或者搜索引擎來提升自己的產品信息能力及信任度,為營銷提供了既定的受眾范圍,其有效性得以提升。
(三)開展“網絡社區+電子商務”的組合
根據女性網民愛聊天特點,開展“網絡社區+電子商務”的組合。由于網絡消費的特殊性,網民在進行網絡消費時無法對商品親自做出鑒別,網購之前主要依賴其他買家的建議、意見,互聯網社區有著互動性強、反饋及時的優點。在社區、論壇里,女性消費者之間可以相互溝通消費信息和消費體驗,分享彼此的經驗。這種有效的體驗式溝通促使后來的消費者產生信任,是其決定購物與否的關鍵。
事實證明,口碑傳播是“最具威力的傳播形式”,被現代營銷人視為病毒式的營銷模式,可信度最高、最強勢。社區、論壇還提供許多護膚類產品、彩妝類產品的風向標,通過網絡社區的引導購買,女性消費者第一時間了解需求,也在第一時間將這種需求轉化為行動。因此在網絡營銷中,網絡經營者要給交易雙方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溝通平臺。對于精明的網絡經營者來說,建立和維護好良好的溝通平臺至關重要,如淘寶的“淘寶旺旺”、易趣的“Skype”、拍拍的“QQ”等都是為客戶和消費者提供的即時通信工具,可以滿足消費者網絡交易及即時了解商品信息的需要。因此,女性社區化電子商務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這盡管是網購平臺的附加功能,但對于網購平臺運營商來講,網絡上的“蝴蝶效應”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不斷拓展經營空間,網絡企業勢必要從戰略層面思考互聯網營銷的價值,探索針對女性網民的創新營銷方式,開發和提升互聯網的渠道價值、營銷價值、服務價值和品牌塑造價值等。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重視并參與到網絡營銷中來,網絡營銷必然要經歷一個混亂的時期,促銷策略、價格拼殺、良性或惡性炒作、壟斷和反壟斷競爭都會凸顯。商家應根據自身產品定位以及互聯網渠道商的特點進行選擇;同時,要在互聯網渠道營銷上進行創新性思考,基于互聯網渠道的特點以及網民的互聯網行為特點,將現實渠道上的資源有效整合到互聯網這個虛擬渠道上來,進行必要的創新。商家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產品推廣、品牌傳播以及促銷等行為時,要根據女性網民的特點進行精準營銷,在女性喜歡的品類上下工夫,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創新和突破等。同時,積極推進高端、耐用消費品的銷售,因為女性網民特別是經常從事互聯網購物或商務服務的女性網民對這些商品同樣有很高的預購傾向。
參考文獻:
1.李桂生.我國無店鋪銷售行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研究[J].企業經濟,2007(8)
2.唐魁玉,尼世偉.基于電子商務的網絡消費方式[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熱點調查報告(電子郵箱和網上購物)[OL].省略nic.省略/index,2007
(一)產品種類齊全,服務范圍廣泛
化妝品的網店經營可以包含國內的各種品牌,充分體現了網絡無地域的優勢,在網絡上分布了各種各樣的產品,種類齊全,商品多樣化,每種商品都有很多種樣式。
(二)店鋪經營不受時空限制
化妝品的網店經營模式,可以拓展消費者群體,爭取那些工作時長很長的,沒有時間進行實體消費的客戶群體。另外,相對傳統商店,其產品不受展架、柜臺的空間限制。
(三)經營成本低
化妝品網店不像實體店,需要花錢租店面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花費,并且開網店不要任何稅收,這樣就可以省下很多成本與傳統商場拼價格。在化妝品行業里,很多開網店的人都是一手商,拿貨價就要比很多傳統商場經營者還要低,所以在網上開店價位更低也就合理了。在傳統商場,一般利潤率要達到20%以上,商場才可能盈利,而對于網絡店鋪,它的利潤率在10%就可以盈利了。
(四)商品信息更新快且容易查找
網店中基本都具有店內商品的分類、搜索功能,通過搜索,購買者可以很方便的找到需要的商品。而在傳統商店中,購買者尋找商品就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二、網店運營中的常見問題
(一)產品圖片拍攝質量低效果差
網店商品照片是客戶初次接觸產品的媒介,只有精致美觀的商品照片,才能進一步激發客戶的消費欲望,進而產生效益。從一定程度上講,照片的好壞取決了生意能否順利展開。但是很多化妝品網店主拍攝圖片問題諸多,主要體現在圖片模糊、曝光過度、構圖缺乏和諧比例等幾個方面。
(二)只講建店,不講推廣
很多淘寶店主以為只要把店鋪設立起來,就萬事大吉,等待生意自己找上門來;事實上,在千百淘寶店鋪中,個體僅僅是滄海一粟,消費者很難找到某家特定的店鋪和特定的商品。這時候,網店的推廣顯得尤為重要。
三、化妝品網店圖片的拍攝技巧
(一)保持相機的穩定
你可以雙手握住相機,將肘抵住胸膛,或者是靠著一個穩定的物體。并且要放松,整個人不要太緊張。感覺你就象是一個射手手持一把槍,必須穩定的射擊。
(二)讓太陽在你的身后
在拍攝時需要有足夠的光線能夠照射到被攝主體上。最好的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太陽處于你的背后并有一定的偏移,前面的光線可以照亮寶貝,使它的色彩和陰影變亮,輕微的角度則可以產生一些陰影來顯示出寶貝的質地。
(三)縮小拍攝距離
對寶貝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夸大拍攝,反而會創造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圖象出來。
(四)拍攝樣式的選定
相機不同的舉握方式,拍攝出來的圖象的效果就會不同。最簡單的就是豎舉和橫舉相機。豎著拍攝的照片可以強調寶貝兒的高度,而橫舉則可以寶貝兒的寬度。
(五)變換拍攝風格
應該在拍攝中不斷的嘗試新的拍攝方法或情調,為寶貝增添光彩。比如說可以分別拍攝一些寶貝的全景、特寫鏡頭或單個、多個等等。
(六)增加景深
所以在拍攝中,就要適當的增加一些用于顯示相對性的參照物。最好通過對比,可以顯示出寶貝的大小。
(七)正確的構圖
拍攝好寶貝構圖非常關鍵。攝影上比較常見的構圖就有三點規則。畫面被分為三個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后將被攝物體置于線上或是交匯處。總是將寶貝置于中間會讓人覺得厭煩,所以不妨用用三點規則來拍攝一下你的寶貝。讓人們在逛你的小店時,感覺到是在欣賞攝影作品。
四、化妝品網店的推廣技巧
(一)利用搜索引擎推廣
利用人們對搜索引擎的依賴和使用習慣,在人們檢索信息的時候盡可能將營銷信息傳遞給目標客戶。化妝品網店應該與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合作,將自己的店鋪名稱列在搜索引擎的首位。
(二)利用博客和微博推廣
微博推廣的價值就在于:第一,微博可以直接帶來潛在的用戶。第二,有效的降低了網絡推廣的成本。第三,微博可以增加企業之間的鏈接數量。第四,可以實現低成本的對用戶行為的調查研究。第五,可以建立權威網站品牌效應的理想途徑之一。第六,減小了被競爭者超越的潛在損失。
(三)建設消費者論壇
設立消費者論壇,加強消費者的學習,同時提高消費者對商品以及其他方面上的了解與學習,最好建立一個專家論壇,這樣可以讓消費者能夠在網上就可以學習到一些關于其想學習到的知識。
(四)注重網店設計的實用性,易于瀏覽消費
以妮維雅化妝品網店為例:
1、店面風格設計:
分區:店鋪分為女士專區和男士專區,女士專區分為護膚區、彩妝區,男士專區分為男士潔面、男士爽膚水、男士乳液、男士面部精華、男士潤唇膏。
網店顏色:女士專區采用粉色調,起到溫馨效果。男士專區采用淺藍色調清新大氣。
2、網店功能設計
宣傳瀏覽、推廣宣傳、在線下單、在線退換貨、在線還款、在線客服、在線支付。
綜上所述,化妝品網店的成功運營需要多方面的考慮,其技巧也是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和創新的。
參考文獻:
[1]龐英智.淺談電子商務網站的網絡推廣方式 [M].沈陽:沈陽工業出版社,2011.
〔關鍵詞〕網上團購;電子商務;消費者信任;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f71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8-0024-06
網上團購(web-based group-buying)是指消費者通過internet這一信息交換平臺,在團購網站上跟賣家進行交易的一種新型網絡購物活動,其核心是需求聚集和總額折扣[1]。據國內權威團購導航領團網(lingtuan.com)的《2012年全國團購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團購網站的數量為5 988家,然而2012年6月底卻銳減為2 976家[2],一半以上的團購網站已經關閉,我國團購行業正經歷著從泡沫期到整合期的過渡。
在這個過渡期,網上團購業暴露出了嚴重的誠信問題,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2012年q3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檢測報告》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心共接到全國電子商務用戶涉及電商投訴23 156起,其中網上團購為5 419起,占比23.4%,排在第二位[3],投訴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網上團購詐騙、假貨、服務縮水、信息泄露等。相關研究表明信任缺失是影響消費者網上團購的最主要原因[4]。因此,研究網上團購環境下消費信任的影響因素是有意義的。
從現有的研究看,國外學者主要從3個方面對網上團購展開研究。一是賣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靈活的團購價格機制是否優于固定的傳統價格機制,結果表明:當消費者需求不明朗時[1,5]、當賣家屬于風險探索型并希望擴大新產品市場時[5]和低價格需求者數量多余高價格需求者時[6],靈活的團購價格機制要優于傳統的固定價格機制。二是團購網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團購網站聚集足夠數量的買家的方法,包括:(1)基于一類的產品而不是某一產品[7];(2)基于信任關系建立一個長期的團購形成機制[8];(3)基于信用的聚集機制[9];(4)構建消費者聯盟組織,允許消費者可接受價格[10];(5)基于賣家的保留價格,建立批量折扣分配制度[11]。三是消費者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消費者接受團購機制以及影響消費者采納意愿和采納行為的因素,包括:(1)購買決策的信息(購買條件和提示信息)[12];(2)激勵機制[13];(3)關于賣家過去團購活動和現有訂單者的文字評論[14]。
國內學者對于網絡團購的研究側重于商業模式、發展現狀及趨勢、面臨的機遇及挑戰等[15-17]。目前,僅有學者秦永恒、萬迪窻(2011)基于消費者羊群行為理論,分析了網絡團購欺詐形成的原因,認為團購網站僅提供已參團人數會造成信息不完全,會引發消費者對團購的盲目信任和跟從,從而會出現欺詐現象[18]。寧連舉和張欣欣(2011)基于傳統的消費者沖動購買行為理論,構建了網絡團購消費者沖動購買意愿影響因素模型,認為產品特征、情景特征及消費者個性特征均與網絡團購消費者沖動購買意愿成正相關,其中產品特征的影響效果最為顯著[19]。
總體而言,現有文獻對制約網上團購消費者信任的關鍵因素沒有進行深入探討,缺少實證支撐。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擬構建網上團購環境下消費者信任影響因素模型,基于問卷調查數據,檢驗所構建的理論模型與假設,找出影響網上團購消費者信任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將為團購網站和賣家制定塑造誠信形象,制定對策提供學術依據。
1研究模型與假設
1.1對交易信任問題的研究回顧
自古以來,任何交易活動都離不開信任。在傳統交易中,信任一旦建立,信任方就會愿意承擔風險,即雖然信任方預期自己的信任行為可能會使自己受到傷害,但仍愿意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被信任方[20]。相似地,在網絡交易中,信任是指在有風險的網絡環境中信任方對自己自信的期望的一種態度,這種期望是對被信任方在網絡風險環境下不暴露主體弱點的期望[21]。一旦消費者建立了對某網站的信任,其就會認可該網站的信
,相信該網站不會欺詐自己的錢財。
從已有的文獻看,影響消費者信任的因素可以歸納為3類:主體因素、客體因素和交互因素。shankar等[22]總結了影響網絡信任的3類因素,主體因素是指消費者特征,包括網絡購物經驗、信任傾向、技術能力等;客體因素是指網站和商家特征,前者包括網站歷史、網絡社區、網站口碑、網絡安全、第三方認證標志等,后者如商家的規模、聲譽等;交互因素包括客戶響應能力、溝通能力等。
根據luhmann(1979)[23]的研究,當社會不確定性未能通過規章制度和慣例減少時,個體可將信任作為減少社會復雜性的主要途徑之一。相對于傳統交易,網上團購交易缺乏規章與慣例,而且團購到的產品或服務不能馬上驗證,因此信任在網上團購中比在傳統商務中更為復雜,同時也更為重要。
1.2概念與研究假設
1.2.1網站特征與消費者信任
網絡社區指包括微博、論壇、客戶評價系統、在線聊天、個人空間等形式在內的網上交流空間。同一主題的網絡社區集中了具有相同興趣的成員,他們經常互動,分享心得體會和意見等,如此便會產生信任感,將會愿意采納其他成員的建議。urban、sultan和qualls認為,通過經營網絡社區來反映各類使用者的回饋信息,可以降低消費者的感知風險,從而幫助消費者建立信任[24]。客戶響應是指消費者對網站響應及時性和互動性的感知[25]。客戶響應是網站服務品質和專業化的體現,網站快速地答復消費者的詢問和妥善地解決消費者遇到的問題將有助于消費者建立信任。gefen和straub[26]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客戶響應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網絡安全具體表現為顧客的隱私不被泄露、交易信息不被篡改或毀壞、支付不會有差錯等。網絡安全是影響在線消費者信任的重要因素[27]。在線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定的時候,他們首要關注的是交易是否安全,自己的隱私和資金是否得到有效的保護。koufaris和hampton-sosa等[28]驗證了網絡安全對消費者信任有正向的影響關系。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h1):團購網站的網絡社區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
假設2(h2):團購網站的客戶響應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
假設3(h3):團購網站的網絡安全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
1.2.2賣家特征與消費者信任
賣家能力是指消費者對賣家具備的完成預期行為的能力和知識的感覺。網上團購中,這種感覺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賣家是否有能力來完成既定的行為;二是賣家是否有獲取確保完成既定行為知識的途徑。如果消費者對以上兩點感到缺乏就會影響消費者的信任。賣家正直也稱賣家誠實,是指消費者對賣家在交易過程中履行一系列雙方約定的規則的感覺。這種感覺將會慢慢地使得消費者建立對賣家的信任。網上團購中,這些規則包括賣家如何管理交易和賣家對消費者敏感信息的使用規則等。如果賣家能夠很好地遵守這些規則,將會促進消費者信任的形成。賣家善意是指消費者感知賣家除了關注自身利益之外還會關注消費者利益的程度。通常來講,善意的賣家即使沒有報酬也會去幫助消費者。賣家善意是一種利他主義,降低了不確定性和警惕機會主義行為的傾向。如果賣家能夠讓消費者感覺到其善意,將會贏得更多是消費信任。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h4):賣家能力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
假設5(h5):賣家正直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
假設6(h6):賣家善意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
1.2.3情景特征與消費者信任
本研究的情景特征主要是指情景規范,即通過交易過程中所體現的習慣和規則來判斷交易是否能夠成功[29],它能夠反映在交易中沒有影響正常交易的異常或危險的情形存在。在網上團購環境下,如果團購網站和賣家能夠按照消費者過去的購買習慣來設計購買規則,將會符合消費者的預想購買模式,從而會獲得消費者的信任。由此可見情景規范既與網購網站相聯系,也與賣家相聯系。雷強和李莉證實了情景規范與消費者信任之間的積極關系[30]。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7(h7):情景規范對消費者信任有正向影響關系。
1.2.4自我效能與消費者信任
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并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個體自己對自我相關能力的感覺。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復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網上團購中,要求消費者
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水平,如搜索產品或服務、注冊登錄、下訂單以及能夠根據網站顯示的信息順利達到賣家處消費。消費者對某事的自我效能越強,就會越自信,遇到的問題就會越少,信任感就會很快建立。楊倩等證實了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31]。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8(h8):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消費者信任。
1.2.5消費者信任與使用意愿
使用意愿是指消費者參加網上購物的意愿。現有研究表明,網絡信任明顯影響消費者的使用意愿。曹振華等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網絡信任會正向影響消費的使用意愿[32]。據此,提出假設h9。
2問卷設計與調查
2.1問卷設計
設計問卷時,本文以各個因子的概念為依據,以相關文獻所使用過的量表問題為參考,并根據網上團購的特點進行了擴展和調整,分別對每個因子設計了相應的測度子項。所有的量表問題均采用李科特5分制量表,1~5分的含義分別為“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很同意”。在正式問卷發放前,請了50位被試者做預調查,根據被試者的意見對問卷的表述進行了調整修改,確定了最終調研的正式問卷。第一部分是消費者個人特征,包括消費者性別、年齡、學歷、網上購物經歷、平均每月網上購物支出、網上團購經歷、是否會參加/再次參加團購;第二部分是網上團購的30個量表問題。
2.2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主要于在校大學生以及大學畢后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年輕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強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二是他們熟悉計算機和網絡知識,更容易利用網絡進行溝通交流和交易;三是他們是網上團購的主要群體。
采用實地發放問卷方式為主,互聯網發放問卷方式為輔的調查方式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510份。其中,實地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62份;互聯網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50份。實際回收512份,回收率93.09%。剔除回答過于隨意和回答不完整的問卷,有效問卷為496份,有效回收率96.87%。
2.3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對496個有效樣本特征進行統計分析表明,男性占50.6%,女性占49.4%;20歲以下占19.76%,21~30歲的比例為79.44%,31歲以上的比例占0.8%;學歷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其中本科的比例占62.7%,高中(或中專)及以下學歷和大專的比例較小;95.76%的有效樣本有過網上購物經歷,其中平均每月網上購物支出在1~199元的比例最大為71.17%,200~499元次之比例占15.52%;64.72%的有效樣本有網上團購經歷;92.14%的有效樣本表示會或再次參加網上團購。
3數據分析
3.1題項鑒別度檢驗
采用27%分位,將496份有效問卷按量表得分總和進行高低排序,得分前27%為高分組,得分后27%為低分組,分別就30個量表問題在高分組和低分組之間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作獨立樣本均值比較的t檢驗。結果顯示,30個量表問題均具有顯著的鑒別度。
3.2效度檢驗
本研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問卷的效度。運用spss17.0軟件分析,總體量表的kmo值為0.899,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著(sig=0.000),說明變量間存在較多的共同因素,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由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轉,提取出10個因子,與問卷設計完全吻合,累積解釋方差為66.33%。由表1可知,所有指標在各自歸屬的因子上負荷都很高,說明量表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較好。
4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4.1研究結論
經過對問卷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從圖2和表4可以看出,在網上團購環境下影響消費者信任的最關鍵的兩個因素是賣家善意(0.42)和情景規范(0.38)。因為本文的調查對象的年齡集中在21~30歲,學歷都在本科以上,他們更關心的是賣家是否友善以及網上團購這種購物方式是否符合自己的習慣以及整個消費過程是否順暢,這一點與2010年的調查結果是相吻合的。
(2)網絡安全、客戶響應對消費者信任有直接的影響,這和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是一致的。網絡社區對消費者信任有直接的影響,這與學者曹振華(2006)的研究結論不一致,其在2006年對臺灣網上消費者的調查中發現,網絡社區對消費者信任不具有顯著的影響。可能的原因:一是當前的網絡社區的發展水平相比較于2006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特別是近兩年來微博、微信等網絡社區軟件的盛行,使具有
相同興趣愛好的網友們能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保持密切的聯系;二是研究對象的不同,學者曹振華的主要研究對象為b2c環境下的消費者,而本文主要研究網上團購環境下的消費者。
(3)在本文中賣家能力和賣家正直對信任對消費者信任的研究假設并未得到驗證,造成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消費者對賣家的能力和正直的認知是需要多次的交易才能形成的,而大多數賣家只把網上團購作為一種促銷手段,促銷一結束賣家往往都會終止與團購網站的合作,導致消費者對賣家能力和正直認知不夠,而降低了對信任的影響。關于自我效能對消費者信任的研究假設也未能得到檢驗,可能原因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測量指標需要改進。
4.2對策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本文對網上團購環境下消費者信任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賣家須塑造善意形象。由結論(1)可知,賣家善意是影響消費者信任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網上團購環境下,賣家必須把善意擺在核心位置,塑造善意形象,如始終把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決不做損害客戶利益的事情,友善處理客戶的投訴和意見,通過團購網站積極宣傳自身的善意舉動。
(2)賣家和團購網站團結協作保證情景規范。在網上團購環境下,情景規范對消費者信任的影響作用僅次于賣家善意。情景規范主要反映的是交易市場中有沒有影響正常交易的異常或危險的情形存在,要保證網上團購交易情景的規范需要團購網站和賣家的共同努力。具體措施是:a.團購網站和賣家需設計符合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的購買規則;b.團購網站需設計友好的界面,讓消費者感覺到安全;c.賣家保證服務質量,不能因為是網上團購的消費者而降低服務質量。
(3)團購網站應致力于網絡安全、客戶響應和網絡社區的經營。首先,團購網站須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在這方面團購網站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網站的經驗,如團購網站可以在首頁顯要的位置放置清晰簡潔的隱私聲明,采用先進的技術保證交易信息的完整性,也可以嘗試加入第三方擔保團體來提高自身的隱私保護和支付安全水平。其次,團購網站須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戶響應能力,如以最快的速度響應客戶需要、迅速解決客戶在網上團購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疑惑、及時吸納客戶建議和注重并及時吸納客戶意見。最后,團購網站應該加強網絡社區經營,鼓勵網友經常更新網站分享欄和評價欄上的信息,從而提高消費者信任。
參考文獻
[1]anand,k.s.,aron,r.group buying on the web:a comparison of price-discovery mechanism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1):1546-1562.
[2]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2年4月全國團購市場統計報告[r].2012.
[3]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2年q3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r].2012.
[4]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2011上半年中國網絡團購用戶調查報告[r].2011.
[5]chen,j.,chen,x.,& song,x.comparison of the group-buying auction and the fixed-pricing mechanism[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7,43(2):445-459.
[6]chen,j.,kauffman,r.j.,liu,y.,& song,x.segmenting uncertain demand in group-buying auction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pplication,2010,9(2):126-147.
[7]yamamoto j,sycara k.a stable and efficient buyer coalition formation scheme for e-marketplaces[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acm,2001:576-583.
[8]breban s,vassileva j.using inter-agent trust relationships for efficient coalition formation[m]∥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2:221-236.
[9]yuan s t,lin y h.credit based group negotiation for aggregate sell/buy in e-market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4,3(1):74-94.
[10]li,c.,sycara,k.,& scheller-wolf,a.combinatorial coalition formation for multi-item group-buying with heterogeneous customer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0,4(9):1-13.
[11]mastuo,t.,& ito,t.a group format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substitute goods i
n group buying[j].systems and computers in japan,2004,35(10):23-29.
[12]tan f b,sutherland p.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jeco),2004,2(3):40-58.
[13]kauffman r j,lai h,ho c t.incentive mechanisms,fairn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group-buy auction[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15(9):249-262.
[14]kauffman,r.j.,lai,h.,& lin,h.-c.consumer adoption of group-buying auctions:an experimental stud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0,(11):191-211.
[15]韓鈺,杜建會,郭鵬飛.基于spss的中國網絡團購市場發展趨勢及其區域差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10):1660-1665.
[16]琚春華,王蓓.新型的網絡團購模式:主動式網絡團購[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9):9-14.
[17]宋承宇.電子商務新模式——網絡團購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電子商務,2011,(9):16.
[18]秦永恒,萬迪.網絡團購欺詐成因分析與應對——基于消費者羊群行為視角[j].經濟經緯,2009,(5):118-122.
[19]寧連舉,張欣欣.網絡團購中消費者沖動購買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6(13):13-18.
[20]mayer r.c.,davis j.h.,scholman f.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21]corritore c l,kracher b,wiedenbeck s.on-line trust:concepts,evolving themes,a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3,58(6):737-758.
[22]shankar v,urban g l,sultan f.online trust: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concepts,implications,and future directions[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1(3):325-344.
[23]luhmann n.trust;and,power:two works by niklas luhmann[m].chichester:wiley,1979.
[24]urban,glen l,fareena sultan,william j.quails.placing trust at the center of your internet strateg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0,42(1):39-48.
[25]陳明亮,汪貴浦,等.初始網絡信任和持續網絡信任形成與作用機制比較[j].科研管理,2008,29(5):187-195.
[26]gefen d,straub d.managing user trust in b2c e-services[j].e-service journal,2003,2(2):7-24.
[27]hoffman d.l,novak t.p.marketing in hyper 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conceptual found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3):50-68.
[28]koufaris m,hampton-sosa w.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4,43(3):377-397.
[29]baler a.trust and anti-trust[j].ethics,1986,96(2):231-260.
[30]雷強,李麗.基于制度信任的c2c電子商務信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關鍵詞: 網絡;電子商務;糾紛;破解
一、網絡糾紛解決機制在我國的最新發展
為了適應現代網絡糾紛的迅猛發展,并解決由此帶來的糾紛。我國也在努力探索網絡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與完善。
(一)我國首家電子商務糾紛處理平臺在南京建立
今年3 月11 日,南京作為國家唯一的一座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啟動了首家電子商務交易糾紛處理服務試點項目。這個項目建立了既標準化而又智能化的網絡消費者糾紛解決機制服務平臺,它力求在2014年前成立一個來監管電子商務誠信交易的服務平臺。⑴
盡管早些年,南京的相關部門已經做了要求電子商務經營商在自愿的基礎上推進電子營業執照的通知。但是,由于一方面,當前,我國的法律并沒有要求電子商務經營商必須辦理電子營業執照的有關規定;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經營商和網店出于對辦理電子營業執照會與稅務的繳納掛鉤的顧慮而不愿意辦理。這樣就造成了在實踐中,一旦發生消費者投訴電子商務經營商的事件,工商部門往往會束手無策。而電子商務交易糾紛處理服務平臺建立后,工商部門就可以通過此平臺來跟蹤與監管電子商務經營商的進貨、倉儲、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等活動。這樣,就免去了工商部門以往依靠人工去跟蹤監管的麻煩。⑵網絡消費者糾紛解決機制服務平臺在南京的建立不能不說是我國電子商務糾紛解決的一大進步。
(二)我國首家法院審理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的文件出臺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侵害知識產權的糾紛案件日益增多。對此,今年2月份,北京市高院制定了《關于審理電子商務侵害知識產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它是審理涉及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案件的專門性文件。
1、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是一大難題。
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案件向來是一大難題。一方面,在實踐中,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案件繁多而又復雜;另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案件本身的特點,所以,審理起來也很困難。首先,因為網絡傳輸是世界性的、而地域性是知識產權重要的因素。所以,這就造成了知識產權糾紛解決的困難。其次,電子商務知識產權在侵權行為認定時的取證、主體認定,已經管轄法院的確定上都存在著問題。也就是說,發生在電子商務糾紛的案件中,有關知識產權的糾紛很多,而它處理起來又很不方便。
2、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有關規定的進步
前段時間,北京市高院制定的《關于審理電子商務侵害知識產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了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處理原則、侵權責任,以及賠償要件。⑶
第一,它確認了該電子商務平臺的"避風港"原則。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網絡經營者不負承擔監控交易信息合法性的義務。它規定,如果經營者知道侵權事實的存在卻不及時地采取相關措施來消除損害的,將要承擔相應地賠償責任。否則,不能僅僅由于網絡上的賣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了侵害相關知識產權人的行為,就推測網絡平臺經營人要負相關責任。⑷這項規定是公平合理的,一方面,它不需要網絡經營者提心吊膽地經營;另一方面,它也要求網絡經營者不能故意侵害知識產權并且知道有侵權事實后要及時地消除損害。這有利于網絡的健康發展,也是切合實際的。
第二,明確的審理思路,同時也細化了刪除規則。在認定經營者是否構成侵權時,首先要判斷其是否直接提供了侵權的交易信息或者直接從事了侵權行為,要判斷其是否是交易方還是僅僅只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然后,再判斷其是否要承擔相應地賠償責任。再就是,該項規定細化了刪除規則。這有利電子商務經營者及時地制止侵權行為,從而減少對被侵權者的傷害,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⑸
二、網絡交易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來自于網絡交易的網絡糾紛解決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那么,我們又為什么在我國大力發展網絡交易呢?因為盡管網絡交易在我國的發展給我們提出了挑戰,但是,與此同時,它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一)網絡交易帶來的機遇
電子商務為企業進入國際競爭提供了廣闊地平臺。它使得商業活動突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有利于全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同時,通過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國可以便捷地學習世界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從而大大地提高企業的發展。
1、為我國發展提供了廣闊地空間,促進企業提高經營理念。
我國通過參與電子商務,可以打入世界市場。這為我國的經濟與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地空間。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產品推向世界,可以與全世界的企業互通有無。而在融入世界市場的過程中,在進行電子商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與接收到先進國家成功的經營理念與方法,從而可以提高我們自己的經營與管理模式,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2、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效率。
電子商務的發展會帶動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得我國更好地在信息產業方面趕超世界先進國家。同時,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節約成本,如淘寶網上的商家就可以大大地節省店面的開支和服務人員的費用,進而能夠促進我國生產率的提高。⑹另外,電子商務本身具有的便捷、快速地特點也會促進經濟交流的快速發展。如此這些,都能促進我國生產效率的提高。
(二)網絡交易帶來的挑戰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網絡交易在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首先,網絡交易市場中的取證比較困難。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糾紛一旦形成。那么,盡管一些網站有專業的信息溝通軟件,但是,在糾紛發生后,它不能作為糾紛解決的直接證據。再加上電子商務活動涉及的部門較廣,這樣,取證就變得有些困難。基于此,相關網站可以提高保存證據的技術,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進行證據的保存與取證。必要時,可以聯合各個部門進行取證。⑺
其次,隱私權和知識產權的危險。在網絡交易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容易外露,從而容易使得隱私權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比如,有些商家會把客戶的信息賣給別人以獲取利益。有些商家會通過知曉的電話號碼而不斷地給客戶做推銷活動,這樣,就因為信息泄露而給客戶帶來了一定程度地騷擾。同時,因特網的存在使得大家獲取信息更加的簡便,比如,很多人只需要復制、粘貼就能得到別人的科研成果。如此等等,電子商務的流行使得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事情更容易發生。實踐中,文字被非法翻印、商標被濫用的現象時有發生。
再次,安全性和電子簽名效力問題。一方面,網絡黑客的存在時時地危險著電子商務的安全,客戶個人密碼被盜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一些黑客通過侵入客戶的電腦而盜取客戶信息的事情也不足為怪;甚至由于電腦安全出現問題而使得客戶造成金錢上損失的事情也不足為怪。另一方面,實際生活中的手工簽名往往是有約束力的。但是,電子商務中的簽名效力怎么來認定呢?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難題。所以說,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電子簽名的效力問題也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三、網絡糾紛的爭議事項及趨勢
(一)網絡交易中常見的糾紛事項
在網絡交易中糾紛的事項紛繁復雜。其中,常見的事項主要有:第一,商品或者服務所引起的爭議。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往往會夸大產品的質量,或者產品本身就存在問題而商家不告知,以次充好。而與此同時,消費者會對產品充滿向往,會覺得通過電子商務而夠得的產品是會使自己滿意的。這樣,在收到被夸大的或者有瑕疵的產品后,消費者會覺得失望,進而引發有關商品質量或者服務的爭議。這是電子商務實踐中常見的糾紛類型。實踐中,有關產品與服務的爭議非常復雜,更有甚者,一些網上店鋪大搞一些諸如給顧客郵寄石塊來代替商品的欺詐活動。第二,對費用的爭議。由于對費用的約定不明,如對于運費的承擔不明問題所導致的爭議。在此過程中,如果讓買方付費,消費者就會感覺非常委屈,覺得自己多付了費用。而商家卻振振有詞,很多商家認為自己賣的是東西,而不是物流公司,買家既然要買東西,那么,買家付費是合情合理的。第三,網絡經營者單方面地終止服務。如商家缺貨了就不再供應,而這浪費了消費者的時間,甚至會間接地給消費者帶來損失。例如,消費者本來是計劃購買電腦用來進行商業活動用的,而商家單方面終止提供電腦的服務很有可能就浪費了購買者寶貴的時間,導致消費者網上的交易活動受到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購買者良好的商機,進而給購買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第四,消費者的隱私受到侵害。在進行電子商務的過程中,消費者為了得到郵寄的物品往往會留下自己的住址、電話等個人信息。而一些商家也許會為了利益而把這些信息泄露給他人,從而給消費者造成傷害。實踐中,很多曾經在網上進行購物的消費者,會經常收到一些促銷信息,這往往會打破消費者平靜的生活,給其帶來一定程度上的騷擾。⑻如此等等,它們都是電子商務活動中常見的爭議事項。
(二)網絡糾紛發展的趨勢
首先,網絡糾紛產生的數量越來越多。隨著電子商務日益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電子商務交易頻繁了,隨之而產生的糾紛也就越來越多。其次,網絡糾紛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廣。它不僅僅包含企業與企業的糾紛,同時也包含企業對消費者的糾紛,以及消費者間的糾紛;同時,糾紛不僅僅發生在國內,很多網絡糾紛都是一些涉外糾紛、跨境糾紛。再者,糾紛越來越復雜。在實踐中,甚至出現了一系列由釣魚網站而引發的糾紛。⑼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由網絡交易引起的糾紛也日益復雜和繁多。
四、構建與完善我國網絡糾紛解決機制
(一)網絡糾紛對傳統的糾紛解決機制提出的要求
由于產生于網絡糾紛具有許多傳統糾紛所不具有的特點,所以,它對糾紛的解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網絡糾紛解決機制要求能夠實現跨境性。因為網絡交易中的電子商務往往是跨越國境的。所以,這就要求在解決電子商務糾紛時,能夠跨越國境的限制。傳統的交易往往是在境內進行的,而通過網絡購物所進行的電子商務在滿足人們可以很輕松地進行跨境交易、跨境購物的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傳統的以地域和為基礎的法律已經滿足不了電子商務糾紛解決的需要,它要求在解決糾紛的辦法能夠適應跨境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跨境糾紛所帶來的管轄爭議、法律適用爭議,以及跨境執行等問題。其次,網絡糾紛解決要求適應其自身的靈活、開放性等特征。電子商務通過網絡進行,它的交易更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基于電子商務的這些特性,我們要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糾紛解決模式。如在線調解與仲裁等。只有這樣,才能應對電子商務所引起的糾紛。
此外,實踐中,大家考慮到網絡購物是安全性,很多交易額都不是很大。于是,網絡糾紛的很多標的數額也都比較小。這就要求糾紛解決的成本也不能太高。傳統的糾紛解決機制用來解決網絡糾紛不僅僅會面對諸如執行難等問題。而且,由于網絡糾紛往往是小額糾紛,如果費用昂貴,那么,很顯然也是很不合適的。
(二)構建靈活、多樣的網絡糾紛解決方法
1、單一的訴訟已經不能適合網絡糾紛的解決
我們知道,訴訟往往是由國家公權力來保障,同時它要遵守一定的程序,解決起糾紛來費時、費力。而在迅猛發展的網絡購物時代,人們是不愿意把太多的時間耗費在訴訟之中得。而且,電子商務往往是跨境的,這就使得在使用法律上等都存在著障礙,尤其是執行起來也很困難。此外,現在的物流運行的很不規范,許多物流公司連讓買家驗貨都不樂意,讓快遞人員做人證更是天方夜譚。⑽這樣,包括取證等都是相當麻煩而又難以實現的。
2、構建網絡糾紛自我解決糾紛機制
為了讓消費者覺得糾紛產生后能夠得以解決,從而增強消費者進行電子商務交易的信息。許多電子商務平臺都構建了自身糾紛解決機制,這種辦法是值得學習的。就拿大家所熟知的淘寶網來說,如果客戶對產品不滿意,那么,他可以向賣家申請退款。如果與賣家協商不成,他可以向淘寶投訴,由淘寶網上的工作人員介入糾紛的解決。這種辦法在實踐中解決了大量的糾紛,但是,它也是有局限性的。由于淘寶工作人員有限,淘寶工作人員在解決糾紛過程中的中立性如何等問題存在,有些糾紛還是難以解決的。而且,有時也難免會讓當事人覺得其處理糾紛不公。
3、構建靈活的在線糾紛解決
在線糾紛解決是網絡糾紛解決的一種良好的方法。它是在歐盟尤其流行的一種解決網絡糾紛的方法。這種新型的在線糾紛解決把替代性糾紛解決辦法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是替代性糾紛解決的一種新的分支。
在實踐中,在線糾紛解決適應了網絡糾紛的特點,具有很多自身的優勢:首先,在線糾紛解決滿足了跨境糾紛解決的需要。如前面提到的,在線糾紛解決的跨境性導致了糾紛解決起來會出現管轄權、法律適用等放方面的沖突。而一旦適用在線糾紛解決,就視為當事人同意了糾紛適用的規則,解決糾紛的程序等。從而避免的管轄沖突等一系列的問題。其次,在線糾紛解決適用起來非常地靈活,它免去了當事人旅途的疲憊與花費,節省了當事人的時間。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很多商家愿意為了獲得信賴標準,從而來吸引更多地消費者以提高經濟收益。于是,他們很自愿地把糾紛交由在線糾紛解決服務商來處理。⑾
五、構建完善的網絡糾紛解決要注意的問題
(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構建網絡糾紛解決機制
我們要從網絡糾紛解決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多角度來構建與完善它。首先,我們要加大宣傳的力度。讓老百姓知道在網絡糾紛發生后,如何尋求救濟。其次,我們要建立好的有利于網絡糾紛解決的規則。只有有關電子商務糾紛解決的規則明確了,有可操作性。那么,電子商務糾紛才可以得到解決。再次,執法要完善。網絡糾紛解決涉及的部門較多,所以 ,網絡糾紛解決需要各個部門通力合作。當然,在網絡糾紛解決中,當事人自身的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對此,我們可以建立一些類似于信賴標志、反饋等的機制⑿,讓當事人更樂意自愿執行。
(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跟上時展
網絡交易中電子商務的跨境性要求我們要積極地參與國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因為單靠一國的努力,閉關自守,那么,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全球也在努力統一電子商務糾紛的管轄。只有各個國家聯合起來,電子商務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⒀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電子商務糾紛解決的發展變化,要做到與時俱進。⒁
(三)網路糾紛管轄權制定時要考慮的問題
聯合國也在致力于有統一的關于電子商務管轄權的法律,具體到我國的電子商務糾紛管轄權。我們要努力結合本國實際,從實際出發,盡可能地使規則的制定更加合情、合理。我們要從保護自己國民的利益出發。另外,管轄權的設定也要適度,盡量避免與他國發生沖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一方面,保護自己國家國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因管的太寬導致法律沖突。具體來講,因為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我們也要在努力在保障商家利益的同時,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總而言之,網絡交易給我國帶來的利益是有目共睹地。它不僅僅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它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給我國的經濟管理帶來了新的理念。對此,我們要正視網絡交易所帶來的糾紛,并力求解決好。以求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地貢獻。我們要致力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構建好我國的網絡糾紛解決機制。只有這樣,網絡交易才能在我國發展地越來越好,我國的經濟才會實現更高的質的飛躍。
注釋:
⑴參見《中國工商報》2013 年3 月14 日第A01 版
⑵參見《中國工商報》2013 年3 月14 日第A01 版
⑶參見《北京商報》2013 年2 月5 日第002 版
⑷參見《北京商報》2013 年2 月5 日第002 版
⑸參見《中國商報》2013 年2 月22 日第010 版
⑹吳高山:《論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科技向導》2012 年第27 期。
⑺李進:《淺析我國電子商務貿易活動法律糾紛及解決對策》,《時代教育》2010年第三期。
⑻雷雨:《淺議ODR 解決B2C 電子商務糾紛的優勢》,《法制與社會》2012年02期。
⑼參見《中國經濟導報》2013 年1 月22 日第B05 版
⑽劉雪梅:《論C2C 電子商務模式下糾紛解決機制的局限與完善》,工會論壇2011年第17 卷第4 期。
⑾雷雨:《淺議ODR 解決B2C 電子商務糾紛的優勢》,《法制與社會》2012年02期。
⑿通過這些機制,消費者可以知道哪家企業是值得信賴的,從而愿意在該家企業進行交易;而同時,企業為了使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物,從而在經濟利益的趨勢下,也樂意遵守解決方案。
⒀袁海龍:《我國電子商務糾紛管轄權現狀及其完善構想》,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 年第30 卷第1 期。
關鍵詞:新媒體;新業態;電子商務;發展趨勢;網紅;產業融合
新媒體是運用數字技術,憑借無線網絡、衛星等渠道和手機、電視等終端向用戶傳播信息和提供服務的一種傳播形態。新媒體在空間上和傳統媒體是相對應的,新媒體將數字進行壓縮,并憑借無線網絡技術,充分利用無線網絡容量大、交互性強、實時性的特點,將信息跨越空間實現了全球化的傳播。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媒體之間的壁壘,將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壁壘進一步打破,方便了信息傳播。新媒體具有個性化明顯、受眾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信息及時的特點,其通過數據連接著一切,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能夠智能融合,技術化手段的突破也將有助于新媒體實現產業生態的融合。近年來,電商行業在新媒體行業的帶動下發生了巨大變革,尤其是在營銷和銷售渠道方面,新媒體為電商行業賦能,新媒體電商應運而生,當前,新媒體電商處于不斷發展階段,各種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本文即對新媒體電商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探討。
新媒體行業融合發展現狀研究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其對各行各業有了更深入的影響,其影響著“四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產生,而新媒體行業在這“四新經濟”中也進一步得到了融合發展。(一)新技術。新媒體行業表現形式多樣,各類信息可以憑借各種媒介進行傳播,而其中做憑借的媒介就給新媒體行業在技術領域的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以5G技術來說,5G技術在2019年投入使用,該技術逐漸投入到了商用當中,5G技術對于新媒體產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促使VR、AR、MR的有效落地,進一步推動了萬物互聯。一方面,新媒體基礎發展迅速,同時這也對通信技術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5G技術正處于關鍵發展階段,需要落地實施、使用調試、不斷試錯,兩者的結合在滿足各行需求的同時也賦能了產業,5G技術有助于媒體行業傳遞更多、更豐富的信息,比如通過5G技術,實時高清渲染視頻的傳播得以實現,并且對于接收方而言,對本地計算機的能力的需求有所下降,這有助于大數據的實時傳輸,使得網絡延時得到控制,不僅使得高清視頻傳播變得方便快捷,還可以使得AR/VR這些對時延和畫質要求比較高的應用得到更好地發展,這讓互聯網通信業、零售行業、廣告行業等諸多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二)新產業與新業態。新媒體+新產業不僅是業態的疊加,其更是一個資源重新組合、價值再塑造、行業融合與賦能的過程,最終能夠產生新的媒體生態體系,并且在這個生態體系下產生新的產業生態。新媒體與產業的融合進一步滋生出了新的行業和產業,如短視頻、直播、社交電商等行業都是在新媒體與各種產業融合的趨勢下發展而來。短視頻行業是我國2019年來互聯網領域發展最快的產品形態,以快手和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領域用戶具有極高的活躍度,5G技術的爆發式發展使得短視頻行業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得以對更多的用戶和場景敞開。當前,在生活中運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對瀏覽短視頻已經成為了諸多消費者的習慣,這使得短視頻的發展更加勢不可擋,逐漸成為了各大品牌、組織、機構宣傳內容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短視頻行業的發展又進一步催生了各個行業的發展變革,如零售行業的營銷方式隨著短視頻的加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直播帶貨”“網紅經濟”“KOL營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線下線上的產品在線上“直播帶貨”進一步促使了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給零售行業的業態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總的來說,新媒體行業與各行業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各行各業的創新發展,更是由此產生了諸多新的產業和新的業態,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三)新模式。信息圍繞著人們的生活,目前,人們在新媒體平臺上能夠獲得很多的信息,新媒體平臺是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實體經濟在新媒體的促使下能夠獲得賦能,通過數據,新媒體行業和其他行業得到有效鏈接,行業之間的鏈接不僅只是單純的業務溝通,它們更主動地融合互生,大到產業與行業,小到新模式的產生。新模式的產生主要是各行業憑借新媒體的渠道和途徑創新自身發展,形成新的模式。例如,對于新聞行業來說,在新媒體的發展下,新聞媒體得以一邊將新聞信息在第一時間掛入互聯網平臺,一邊通過傳統媒體進行深度報道,打通線上線下資源,形成新的影響力和運營能力,強化報網互動,強化品牌形象,打造新型主流輿論陣地,以更好看的報紙、更迅捷的新聞,服務用戶、傳播價值。
新媒體電商的發展現狀探討
近年來,電商行業在新媒體行業的帶動下發生了巨大變革,尤其是在營銷和銷售渠道方面,新媒體為電商行業賦能。當前關于新媒體電商學界還沒有明確的界定,新媒體電商一般指的是新媒體行業和電商行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或者電商行業運用新媒體作為途徑進行營銷和銷售的模式。本文對新媒體電商的發展現狀進行探討,并對其中面臨的阻礙進行歸納總結:(一)新媒體為電商營銷帶來創新。新媒體為當前的電商營銷帶來了更多可能,短視頻與直播、社群及小程序、跨領域KOL及網紅都逐漸成為了電商營銷的重要途徑。當前,短視頻和直播領域發展迅速,直播行業在熊貓tv等大型平臺倒閉之后,斗魚和虎牙平臺得到了騰訊的投資,在直播行業起到了帶頭作用,諸多網紅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借助于直播平臺帶貨,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淘寶也開通了直播頻道,為消費者提供碎片化的、具有較強的實時性和互動性的商品信息,提高了用戶的沉浸體驗,使得用戶獲得更高的參與感,進一步使得消費者的試錯成本得到控制,進而刺激消費者的感官和購買欲望,為商家和產品都帶來了很好的人氣。社群和小程序當前也成為了電商營銷的重要渠道,微信群已經成為了每個微信用戶都會使用到的功能,運用微信群進行營銷,具有一站式、支付快捷、目標受眾針對化、實時性的優勢,諸多電商企業逐漸深入到微信社群中,甚至逐漸“微商化”,通過微信群的渠道來商品和企業信息,能夠有助于商家和消費者間互動關系的維護,相對于互聯網信息而言,社群能夠進一步縮小受眾對于信息接收的范圍,有效規避了互聯網信息內容冗雜、信息過載、難以篩選的問題,使得用戶在對信息進行選擇時能夠更加自如。加上當前微信小程序處于不斷優化中,其具有豐富的流量入口和使用場景,能帶給用戶良好的體現,通過小程序能夠實現很多的服務功能,有助于電商的營銷生態的形成。傳統的電商要獲取流量大多是通過seo搜索優化來實現,但是目前這樣的優化途徑競爭非常激烈,諸多企業都通過B2B平臺來進行競價排名,資金需求量巨大,但是效果卻不甚理想。社交電商則有所不同,社交電商能夠更方便地實現跨領域合作,通過KOL及網紅來對用戶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將受眾對于網紅這類個體的信任和喜愛轉化成對品牌和產品的認可和忠誠,從而進行推廣營銷。這樣的方式具有相對較高的轉化率和更低的成本,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從微觀上來說,商家可以通過這樣的途徑積累自身流量,聚集目標領域的粉絲,從而通過賣貨和廣告流量來變現;從宏觀上來看,可以運用KOL及網紅進行跨界合作,實現內容的價值,在“產品-平臺-跨領域KOL及網紅-受眾”之間形成活躍的互動,并將這種互動轉化為受眾的興趣和購買力,這對于商家而言是一種常見且受用的變現途徑。總而言之,當前新媒體為電商營銷帶來了更多可能,“新媒體+電商”的模式發展迅速,尤其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間和疫后時期,由于不方便去實體店,消費者們大多通過線上渠道購物,諸多線下的商家也轉戰線上,線上競爭也日益激烈,拓展營銷途徑、豐富營銷內容成為了商家的必然選擇,而新媒體就為商家們提供了諸多機會。(二)新媒體拓展了電商的銷售渠道。新媒體作為內容和信息展示的平臺,其也能夠展示商品和商家信息,是一個很好的銷售渠道,新媒體平臺對于電商的作用不僅是營銷、引流,更多的商家還直接將新媒體作為銷售的平臺。以微信為例,根據《中國微信小程序電商應用市場前景研究與投資前景評估報告》,2019年微信小程序電商用戶規模達到2.91億(見圖1),對于移動電商市場,微信小程序就有著去中心化的特點,其在2017年興起,憑借微信平臺的社交屬性,相對于App而言在流量獲取上更加具有優勢,因此,微信電商是當前電商商家致力于開拓的一個重要領域,微信電商的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并保持高速的增長。當前,許多電商將銷售渠道設立到微信上,通過受眾細分和人群定位、培養用戶習慣、用社交屬性豐富購物功能等手段將微信與電商充分結合,打造出一條基于微信社群的電商的銷售渠道。首先是受眾細分和人群定位,很多導購類的自媒體,針對特定人群推薦每個品類中最優質的產品,消費者可以在推介的頁面上直接付款購買,成為時下電商與新媒體融合的典范。其次是培養用戶習慣,在基于微信進行的商業行為中,培養用戶習慣是非常必要的,用戶的習慣并不是一層不變的,特別是在移動端的消費,目前,通過微信端,消費者可以進行酒店、車輛、外賣等的預定,這些都是屬于用戶消費頻率很高的場景,消費者在社交的同時“順便”進行了消費,方便快捷,也便于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再次是社交屬性豐富購物功能,當前營銷發展的趨勢是沉浸式、體驗式和場景化,微信由于其自身的開放性,能夠將公眾號、App、實體店和電商網站進行有效的融合和拼接,微信具有多元化的開放流量的入口,加上微信用戶已經形成的社交圈,微信一定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新的消費體驗,消費者在微信平臺購物勢必能獲得更多的互動和體驗,同時也給商家帶來了更多機會。新媒體不僅是電商重要的營銷渠道,更能夠成為電商重要的銷售渠道,在微信設立銷售端口甚至于線上門店已經成為當前部分電商的選擇。新媒體由于其的強互動性,更有助于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培育消費者的習慣,其作為電商的銷售渠道頗具發展潛力。(三)新媒體電商的發展困境分析。當前,新媒體電商雖然發展迅速,廣受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其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當前新媒體電商在發展過程中,過多地依賴新媒體的形式,轉化率不高。隨著新媒體熱潮的沖擊,電商行業在原有的營銷和經營模式中看到了曙光,紛紛試水新媒體營銷,直播帶貨、推文廣告、社交推廣等一時間充斥著電商行業,然而,很多電商商家在其中對各種營銷和經營模式試水,在這一過程中,諸多商家過于關注的是營銷和銷售的形式,認為將產品拿去直播、拿去寫成文案推廣就能吸引到客戶購買,然而,無論是怎樣的營銷模式,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促成銷售,如果商家過于注重營銷和銷售的形式,而忽略了消費者的需求的話,將勢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容易造成引流大,但是成交少的局面,使得轉化率低。新媒體電商的發展能夠豐富消費者的體驗,吸引客流,這是新媒體營銷的優勢,然而要促使消費者留存,進行消費甚至復購,與產品和營銷的過程對于消費者需求的滿足是分不開的,只有產品切實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營銷過程帶給了消費者良好的體驗,新媒體電商才能被商家更好地利用起來。另一方面,當前新媒體電商的同質化競爭嚴重,例如當前火熱的網紅直播電商模式,充分利用網紅帶來的粉絲效益,將其商業價值最大化。但是網紅的直播門檻較低,沒有所謂的標準,網紅爆紅所吸引的粉絲迅速地轉為商業價值。隨著電商直播的發展,很多網紅將視野放在電商平臺上,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直播,利用粉絲大量吸金。但是,隨著網紅數量的增加,很多店鋪出現了同質化競爭,也讓消費者對于網紅主播產生了審美疲勞。另外,網絡直播門檻比較低,同時廠商投入的成本也比較低。從網紅的商業價值以及廠商的成本出發,進而造成了同質化競爭嚴重,讓消費者面對大量的直播,極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當然,同質化競爭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當前網紅直播模式的混亂,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同質化的競爭,讓網紅之間的優勢難以得到發揮,使得廠商之間的區別逐漸縮小。最開始電商商家利用新媒體的形式突出重圍,標新立異進行營銷,但是當大家都開始進行新媒體營銷的時候,又該如何再突破重圍,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的新媒體電商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包括過多地依賴新媒體的形式,轉化率不高,同質化嚴重等,我國的新媒體電商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新媒體電商的發展趨勢前瞻
隨著新媒體電商的不斷發展,其的發展不斷突破阻礙,呈現出諸多新的趨勢,本文基于電商和消費市場發展的角度對新媒體電商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一)產業與行業深度融合。新媒體行業在我國已經發展比較久,不難發現其發展的脈絡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去“參悟”網民用戶的行為習慣,網絡購物分析網民的消費行為,網絡文學、視頻等分析網民的心理軌跡,通過種種尋找到目標受眾,如果從商業角度去定義新媒體,那就是一種更快捷和精確的信息收集方式。新媒體目前已經越來越具有精準營銷的功能,新媒體和電子商務行業有機融合。一方面,新媒體越來越具有電子商務的功能,另一方面,更多的商家開始開發自身的新媒體以為自身的電子商務模塊提供服務,新媒體電商就是如此產生的。越來越多的電商通過自身的方式構建了新媒體矩陣,并運用新媒體推動電商發展。在此情形下,各行業的邊界更加模糊了,電子商務和媒體之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價值鏈。2019年以來,無論是淘寶和抖音,還是京東與快手的合作都充分體現了產業和行業融合程度加深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營銷模式被創造創新,不管是淘寶短視頻、快手商家還是抖音商家,變現的模式比起純直播更加落地,傳播性也更強,銷售路徑更短更直接更多元化。除了競爭得如火如荼線上企業,傳統的消費品企業也積極發展新媒體電商,包括百事可樂、阿迪達斯、耐克等在內的諸多國際公司,都建立了自身的虛擬社區,以便于與消費者進行密切溝通,消費者還可以通過這些虛擬的社區媒體來進行消費購物。當然,這并不需要公司一定要發展從媒體到電商消費端的所有環節,在這類企業的從新媒體到消費端的價值鏈當中,有著相對專業的分工,其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由專業的公司來提供運營服務,例如新媒體端可以由廣告公司提供精準營銷的專業服務,電商端可以由專業的電商公司提供日常運營維護的服務。電子商務和新媒體的融合不僅使得電子商務和新媒體都發生了改變,并且兩者的結合使得新的商業機會被創造出來,使得更多的產業能夠參與其中,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機遇。(二)頭部優勢明顯。新媒體電商的頭部優勢明顯,并且隨著市場發展有著更明顯的態勢,頭部電商品牌及傳統品牌方因為有資源優勢及品牌優勢,在線上保持著一定的競爭優勢,新興品牌只能憑借個性化、差異化且有強烈市場需求的產品,方能打開市場。這樣的市場環境也就形成了很穩定的一個市場態勢。大多數商家受限于自身的團隊素質,之前形成慣性的業務操作模式以及有限的資源,多數無法在這樣的行業困境中沖出重圍。一般而言,頭部的電商平臺占據了我國的一二線城市,在此情形下,新興電商想突破重圍是非常有困難的,因此可以將焦點移向三四線城市,基于社交的切入口是新時代電商獲得市場的關鍵點。總之,隨著新媒體電商的發展,市場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頭部優勢趨勢逐漸明顯,給了中小電商以機遇與挑戰。(三)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新媒體電商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在2019年末,肺炎疫情發生,實體經濟受到疫情影響,眾多實體零售商在危機中尋求轉變,從而催生另一種復工方式。在疫情蔓延階段下,為應對疫情造成的挑戰實體零售業紛紛將目光轉向線上電商平臺、線上社交和新媒體推廣,發揮大數據和云平臺的優勢持續助力實體商業經濟復蘇。線下的實體零售商,也開始拓展線上業務,多渠道資源融合的實施計劃。特別是疫情特殊時期,大部分商店關門歇業甚至造成一些實體零售商的資金斷裂、門店經營困難,實體商期望以新零售形式助力企業渡過難關。這場防疫戰,也是零售企業停下腳步重新思考的階段。一些實體零售商線下門店客流銳減,營業額大幅下降,疫情之下對實體零售業的沖擊讓他們不得不思考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可能性。廣州市在疫后就進行了一次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媒體電商營銷活動,2020年6月6日至6月8日,廣州了舉辦“首屆直播節(中國?廣州)”,是全國第一個以城市為平臺的直播帶貨節,創出了新高度:3天時間直播場次將超20萬場、各電商平臺直播間將累計發放超過10億紅包、大部分商品將有5折優惠;除特色商圈、文旅項目、各大商場和各大品牌企業外,還帶動住宿、餐飲業、制造業、租賃、商務服務業、教育行業等開展直播;設置主會場和多個分會場,多陣地、多品類、多場景實現全城直播;將聯合淘寶直播、微信小程序直播、抖音等知名直播平臺,以及跨境電商平臺、帶貨達人,并選拔80多家優質MCN機構。商家、物流以及電商平臺的配合,讓供銷變得順暢,三者交叉賦能,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對實體經濟都形成了良性支撐,而新媒體電商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自身也不斷地完善發展。雖然新媒體電商并不能取代傳統的面對面銷售,是因為線下門店能夠帶給消費者線上無法體驗的綜合的沉浸式體驗,兩者結合給電商行業和新媒體行業都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是新媒體電商發展的一大趨勢。
總而言之,新媒體為電商營銷帶來了更多可能,同時也拓展了電商的銷售渠道,雖然當前我國的新媒體電商發展面臨著轉化率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等方面的阻礙,但由于其能夠便利消費者購物、帶給消費者更多更豐富的體驗,發展勢頭仍然銳不可擋,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的新媒體電商還將促使產業和行業融合程度加深,創新出更多的營銷模式,推動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產品和體驗,為商家帶來更多的盈利機會。
參考文獻:
1.李寧.新媒體電商發展下的童書營銷模式探析[J].出版廣角,2019(14)
2.周正.我國電商物流一體化典型模式及發展趨勢[J].經濟縱橫,2018,395(10)
3.施薇.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貿易碎片化形態及其發展進路研究[J].農業經濟,2019(4)
4.馬小平.新媒體時代農產品品牌營銷新思維[J].商業經濟研究,2018(9)
關鍵詞:網絡信息;信息服務
網絡信息消費就是在網絡環境下,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需要,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資料(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過程,包括對信息的使用過程,即對信息的吸收、利用和信息需求的滿足過程,要保證所需要的信息和所吸收的信息相適應。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的目的是獲取信息內容,這就是使用價值。
1.我國網絡信息消費的現狀
1.1消費群體的規模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了《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保持低速增長。當前,我國網民數量已經處于高位,網民增長和普及率進入了相對平穩的時期。
1.2城鄉和地域消費的不平衡性
在第31次CNNIC調查結果中,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1.56億,占整體網民的27.6%,較2012年略有提升。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程度還是很低,在我國農村居民中,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信息消費意識相對淡薄,仍習慣于傳統的信息供求模式,網絡信息消費能力還在較低的水平,同時我國的地域差異也呈現出不均衡性,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域名數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中西部地區網絡的普及率很低,互聯網的普及都集中在東部信息比較發達的城市,東部地區的網絡信息消費支出比西部地區大的多。
1.3消費結構的不均衡性
我國現在網絡消費結構還是集中表現在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網絡娛樂上。獲取信息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和網絡新聞,據統計結果表明我國2012年,受眾最廣的前五大網絡應用分別為: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絡音樂,博客,網絡視頻。商務類應用使用率在增加,現在網絡購物和團購應用很受網民的喜愛,網上銀行和網上支付的用戶使用率也小幅上升網民網絡的應用水平得到了相對的提升。
2.制約我國網絡信息消費發展的因素
2.1網絡消費主體
消費主體包括網絡消費者的素質、意識、能力。消費者的素質是指消費者知識、智力和能力等方面。消費者的素質可以直接影響對于信息需求的表達,也影響消費者對信息的獲取量、吸納量、占有量。網絡信息消費意識是指消費者對信息需要的內驅動力,用戶有消費意識就意味著消費者對信息有需求,雖然我國網民的規模很大,但消費者的信息消費意識還明顯落后。消費者的能力包括貨幣支付能力和信息消費能力。目前我國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影響了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信息消費能力是指信息消費者需要有收集、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這樣消費者才能利用有價值的信息來實現自己的信息需要。
2.2信息產品本身的質量
現在的網絡環境存在信息膨脹,優質信息和陳舊過時、錯誤有害的劣質信息一起涌入網絡,致使網上虛假信息、無用信息很多,消費者不能很好的識別、利用信息。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的傳遞速度快,使用便利,范圍涉及廣而難于管理,信息質量和數量難以控制,又加上我國法律、法規的滯后和監管的力度不夠導致網絡上出現的虛假信息和濫竽充數的信息很多,使用戶對網絡信息產品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對網絡信息消費缺少了熱情,也缺少了信任,一旦對網絡信息產品和服務產生了信任危機,就會嚴重制約網絡信息消費的發展。
2.3網絡消費環境
網絡環境下的市場機制功能不能在網絡消費環境下發揮其作用,不受市場和政府的調控。目前網絡消費市場中的侵權行為嚴重,由于網絡信息的可復制性、可篡改性、可傳遞性,人們在使用網絡信息時,抄襲,修改,復制的情況經常發生,侵害了生產者的權利。我國對網絡的規范只是頒布了一些暫行辦法、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法律漏洞導致網絡侵權問題此起彼伏。近年來,網絡銀行的使用率不斷提高,網絡銀行的賬號和密碼盜取的事件也不斷增加,我國的立法的滯后,缺乏對網絡信息消費者應有的法律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不斷受到侵害,嚴重制約了網絡信息消費。不少網絡用戶都有這樣的經歷:個人的賬戶、郵箱,個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出去,比如說,現在大學生的英語四、六級考試在網上報名,考生的個人信息很快就被泄露出來,很多機構就會發短信和打電話給考生,給考生帶來了困擾。
3.促進網絡信息消費發展的對策
3.1縮小地區和城鄉的"數字鴻溝"
我國城市已進入信息時代,而農村還處于農業經濟時代,互聯網的普及率還很低。首先國家政府應該大力鼓勵農村信息消費,我國首先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提高教育的質量,增強居民的信息消費意識,其次要積極改善農村互聯網的接入條件,完善農村網絡硬件設備,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網絡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可以實施家電下鄉政策,對于農村居民購買電腦實施資金補貼,政府還可以鼓勵電訊、網絡運營商,加大對農村市場的投入,政府給予財政支持。最后,加大西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西部地區信息化的進程,使西部地區有更多的機會利用信息技術。
3.2加強信息消費教育,增強全社會的信息消費意識
要是信息消費觀念深入人心,我們可以加大對信息消費的宣傳,通過電子公告及其他形式進行網絡宣傳,增強全社會對信息服務部門的了解。還需要加大教育力度,普及高等教育。之前提過信息消費能力是指信息消費者需要有收集、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要通過各種繼續教育和網絡信息利用的實踐,提高對網絡信息資源、網絡信息檢索工具的掌握程度,同時通過教育還可以增強消費者的法律意識,倫理道德觀念,信息提供者和開發者的知識產權也能得到保護,也達到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目的,從而保障信息資源消費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3.3加強信息管理體制的建設,規范網絡市場
由政府引導加入市場機制建立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來協調各地區和各部門之間的合作,避免項目重復建設,并對整個網絡信息消費情況進行監管,要對信息的價值進行審查,要對信息進行過濾,來規范網絡信息消費市場。還可以引入市場機制,運用市場機制的方式來調控網絡消費,打破壟斷,如良性競爭的方式,能讓生產者提供質量更好的信息產品和服務,同時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選擇,這樣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和交易秩序。此外我國還要建設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努力研發網絡安全程序,杜絕網絡犯罪,因為安全的網絡消費環境,不僅是提高現有用戶使用頻率、吸引新用戶的重要因素,也是行業良性發展,企業有序經營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31次)[R/OL][2011-07-19]. http://.cn/z/CNNIC31/.
[2]唐軍榮.我國消費者的信息消費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關鍵詞:國際 互聯網金融 監管 啟示
國外有關互聯網金融業態產生較早,但沒有“互聯網金融”即“Internet finance”的統一稱謂,而是根據不同的業態分類有不同的稱謂,如,Mobile Payments(移動支付)、Emerging Retail Payments(新興的零售支付服務)、Electronic Fund Transfers(電子資金轉賬)、Electronic Money Institution (電子貨幣機構) 、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等。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也在這些業務的發展中得以跟進和完善。
一、國際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國際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非常迅速,出現了從網絡銀行到網絡保險,從網絡個人理財到網絡企業理財,從網絡證券交易到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等全方位、多元化的互聯網金融服務。(詳見下表)
國際互聯金融主要業態及其發展狀況
[業態名稱\&代表性機構名稱\&發展狀況\&第三方支付\&Paypal、
Eway(AU)、
Google Wallet\&1998年Paypal在美國加州成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支付公司。2013年,美國Square移動支付公司的總支付額近200億美元;Paypal的移動支付量為200億美元。PayPal在法國在第三方支付方面占據48%的市場份額。\&P2P\&Lending Club、Zopa(UK)、Prosper、
Auxmoney(德國)、Smava(德國)\&英國是P2P借貸的發源地,2005年3月,全球第一家提供P2P金融信息服務的網站公司Zopa在英國倫敦成立。
Lending Club成立于2006年,目前融資估值15.5億美元,Lending Club 有非常多的知名投資機構和個人。2013年,Lending Club貸款超過20億美元。\&供應鏈融資\&亞馬遜、PayPal、Kabbage\&2012年,馬遜推出基于亞馬遜平臺的供應鏈融資項目Amazon Lending;PayPal于2013年4月在英國測試推出針對ebay等平臺商家的融資服務。Kabbage目前已經獲得累計5600萬美元的融資。2012年,Kabbage約借出7000萬美元的貸款。\&眾籌融資\&kickstarter(KS)\&2009年,美國率先出現了眾籌(Crowdfunding)這一創新融資模式,2012年上半年全球共有眾籌融資平臺450多個。KS于2009年成立,主要向公眾為小額融資項目募集資金,致力于支持和鼓勵創新。2013年法國境內通過眾籌平臺共籌集了8000億歐元。\&網絡銀行\&SFNB、
樂天(日本)
SBI(日本)\&1995年美國花期銀行率先在互聯網上設立站點,形成了虛擬銀行的雛形。1995年10月,世界第一家純網絡銀行―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FNB)開始營業。2009年日本的樂天開辦網絡銀行,目前樂天銀行是日本最大的網絡銀行。\&互聯網基金、證券\&PayPal MMF、
E*Trade\&PayPal公司成立于1998年,并于次年就設立了賬戶余額的貨幣市場基金,基金通過PayPal網站向在線投資者開放,前提是投資者須成為PayPal用戶。2011年7月,PayPal關閉了管理的貨幣市場基金。1996年,純網絡經紀商E-Trade上線,開創了完全基于互聯網交易的模式。1999年,以美林為代表的傳統券商全面開展網絡業務。\&互聯網保險\&Insweb\&1997美國的網絡保險公司Insweb用戶數是66萬,1999年增加到了300萬。目前,美國部分險種的網上交易額已經占到30―50%,英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車險網上銷售額占比超過50%。\&]
(二)國際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
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核心是互聯網支付,方向是瞄準普惠金融,形態是實現混業經營的大金融:一是移動互聯網金融時代加速到來。近年來,移動通訊、互聯網和金融的結合加速發展,全球將迎來了移動互聯網金融時代。國際電信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14年底全球移動寬帶普及率將達到32%,互聯網用戶總數將接近30億,全球移動寬帶簽約用戶將達到23億,其中55%來自發展中國家。2011年,全球移動支付交易總金額為1059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將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長,2016年將達到6169億美元。同時,據國外機構預測,全球移動設備離線交易總額將會迅速突破萬億美元大關,2017年預計將增長至1.5萬億美元。移動互聯網金融將滲透到傳統銀行業務的較多領域。二是互聯網普惠金融時代加速到來。普惠金融體系是2005年之后才由聯合國提出的一個概念,其基本含義是:能夠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互聯網金融具有與生俱來的普惠屬性,對于推進金融體系的擴大化、平民化和人性化,實現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義。三是互聯網大金融時代加速到來。本世紀以來,在全球范圍內金融產業重組,兼并的趨勢不斷加大,金融服務業向綜合業務集成方向發展,混業經營已成為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導趨向。互聯網為金融服務綜合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呈現出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
二、國際互聯網金融監管舉措及其特征
(一)主要經濟體互聯網金融監管舉措
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體對待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主基調是“鼓勵金融創新、謹慎業態監管、保護消費權益”。
1、美國
2010年,美國設立了獨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SEC),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產品,一般都隸屬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監管。第三方支付機構要求先取得牌照才能開展業務。眾籌業務由SEC直接監管。2012年美國通過JOBS法案,放開了眾籌股權融資,而且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面作出了詳細的規定。美國證監會對P2P貸款公司實行注冊制管理,對信用登記、額度實施評估和管控。美國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互聯網信貸平臺注冊成為證券經紀商,認定互聯網信貸平臺出售的憑證屬于證券。
2、英國
英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傾斜于寬松的非審慎監管,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監管注重行業自律。同時也注重監管隨后跟進。2011年英國成立了全球首個人人貸行業協會,即“P2P金融協會”,建立 P2P借貸的行業準則。2012年成立了眾籌行業協會。從2014年4月將P2P、眾籌等業務納入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監管范疇,配套推出一攬子監管細則。
3、歐盟
建立內容全面、清晰、透明的法律體系。堅持適度審慎監管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各成員國采取一致的監管原則,建立“起始國”規則,加強聯合監管。要求參與信貸業務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需獲得傳統信貸機構牌照。2011年4月起,歐盟將網上第三方支付服務認定為“信貸機構”。按信貸準入監管標準進行管理。開展支付業務的機構事先應獲得法國金融審慎監管局(ACPR)頒發的信貸機構牌照或者支付牌照。金融審慎監管局和金融市場監管局(AMF)對眾籌實施監管。瑞典的網絡融資與傳統業務使用相同的監管規則。
4、日本
注重對現有管理規則的完善和補充,強化互聯網金融保障性法律法規的建設。2008年,日本金融廳出臺了電子貨幣支付監管等一系列專門法案。同時,近年來日本研究出臺了信用管理和互聯網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互聯網金融發展保駕護航,如《規范互聯網服務商責任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電子契約法》等。
(二)國際上互聯網金融監管主要特征
國際上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行為方式存在一致性,但也存在一些差異:一是監管力度上存在差異。澳大利亞、英國等大多數國家采取輕監管方式,對互聯網金融的硬性監管要求少,占用的監管資源也相對有限,而美國監管機構為了避免公眾對監管不作為的指責,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相對主動。二是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強化法律規范。各國都強調,互聯網金融平臺必須嚴格遵守已有的各類法律法規,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信息保密法、消費信貸法、第三方支付法規等,目前尚沒有國家針對互聯網金融出臺專門的監管法律。三是強調行業自律。主要發達國家都強調建立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自律機制,如,英國2011年成立了全球首個人人貸行業協會,2012年成立了眾籌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建立了相關行業準則。四是重視信息披露,注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金融行為監管。多數發達國家對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采取了注冊登記、發放從業牌照以及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同時設立了獨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機構,對互聯網金融實施嚴格的行為監管,加強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三、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啟示及建議
(一)加快互聯網金融立法進程
在我國《合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票據法》、《電子簽名法》等經濟法律中適時補充互聯網金融管理條款。根據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發展的需要,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電子資金劃撥法》、《網絡購物條例》等與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專業法規、明確互聯網金融參與主體權利、義務。適時出臺《規范互聯網服務商責任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電子契約法》等方面法律法規,為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同時要從立法文本、立案標準以及司法解釋等方面加快互聯網經濟金融犯罪的法制工作,如,在往后的《刑法》修正案中,增加互聯網經濟金融犯罪的相關規定。
(二)建立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
根據一行三會(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現有的職責分工,明確互聯網支付、借貸、保險、證券、信托以及基金等業態監管的職責權限。完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互聯網金融聯合監管工作機制。同時,加快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量的整合,成立聯合統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建立一行三會與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工商總局、地方政府金融辦等部門的工作協同機制,在互聯網科技、信息、機構準入以及經貿行為等方面開展合作,實現互聯網金融協同監管。建立網絡支付、借貸、眾籌、證券等互聯網金融各業態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功能。
(三)制定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權力清單
在現有“一行三會”金融管理權責基礎上制定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權力清單,厘清各部門在行政審批、日常管理以及風險監控方面的工作職責。設立由央行牽頭的互聯網金融聯合監管辦公室,建立工作磋商以及聯合行動工作機制。同時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部門溝通協商機制,開展聯合風險評估工作。在互聯網金融聯合監管工作框架下,由央行牽頭成立互聯網金融綜合信息平臺。建立互聯網金融數據庫系統,開展相應的數據監測與分析工作,風險提示、預警,定期互聯網金融發展監測報告等。
(四)對互聯網金融行為實施負面清單管理
出臺支付、借貸、保險、證券、信托以及基金等互聯網金融業態監管工作準則,對各業態創新發展的法制要求作出原則性規定,對一些涉及面廣、風險較大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制定行為規則,建立日常監測與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對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機構平臺實行備案、注冊、發放牌照等行業準入制度。跟蹤研究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發展演變,制定互聯網金融各業態“負面清單”,及時明確法律與監管的紅線。要求互聯網金融參與機構主體對照清單開展自檢,對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進行整改,對于突破法律與監管紅線的主體行為予以堅決取締,采取嚴格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巴曙松,楊彪.第三方支付國際監管研究及借鑒[J].財政研究,2012,(4)
[2]第一財經金融研究中心,中P2P借貸服務業白皮書(2013),2013年,中國經濟出版社
[3]程雪軍.論互聯網金融發展與法律監管[J].財經金融,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