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農業合作社的優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合作社的優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合作社的優勢

    第1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市場;資源稟賦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9)02-0086-02

    吉林省長嶺縣永久鎮葛平村有400戶農民,共計2000人。該村位于長嶺縣與長春市中間位置,距長春6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村里有水泥路及省道縣路通過,交通十分便利。該村里現有奶牛和黃牛共300余頭,一般育肥牛4000-5000元,收入可觀。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農戶養牛分散獨立,每戶基本為一到兩頭,成本很高;而且農民賣牛的地點多為家里,喪失很大利潤空間;同時分散放養影響村容整潔。通過分析,該村完全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圍繞養牛產業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養牛專業合作化之路,在進入市場上做文章,繁榮農產品市場并增加農民收入。

    1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實意義

    1.1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實現農戶小生產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培育新的市場主體

    這一基本政策的長期存在,決定了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將長期存在,也就決定了小農戶與大生產,小規模與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把眾多的小市場主體聯合起來,以合作社作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將徹底解決這一矛盾。

    1.2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增加農民的收入、保護農民利益

    小規模、分散化的農戶經濟實力薄弱,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差,數量眾多的小農戶均以極小的份額分散進入市場,交易成本高,市場談判能力弱。農民專業合作將是解決小農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在合作組織框架下整合的農民,能夠提高談判地位、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合作社可以摒除過去由于農業產業鏈條短,農民無法享受專業化分工和商品經濟帶來的好處的弊端,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保護農民利益。

    1.3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相對于市場而言,單個的農戶總是弱小的。但是如果農民之間加強相互合作,就可以形成一種抗衡力量,這樣將改變單個農戶在市場談判中的弱勢地位,能夠實現農戶與市場的對接,它是將現行集體經濟體制下分散的、小規模、細碎化經營的農戶再一次的整合,再一次的規?;?。

    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制約因素

    2.1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生具有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是商品經濟和市場化發展的產物,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面前,從事商品生產的農民為了擺脫經營分散、談判地位低的弱勢地位,他們必然選擇聯合起來,進入市場、應對競爭。調研中發現,葛平村大部分養牛戶把牛賣給來收購的小販,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低。這種單個農戶小規模生產經營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戶生產經營過度分散化和低商品化。

    2.2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

    全國農村文盲、半文盲率為8.09%,小學文化人數占32.22%,初中文化人數占48.07%,高中文化人數占9.31%,而大專以上文化人數僅占2.31%。(中國農業年鑒,200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葛平村的初高中文化人數遠低于全國的水平。對于素質低的農民隊伍來說,如果短期內不能很快看到經濟利益,農民是不會高瞻遠矚的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而這批隊伍的中堅力量就是有初高中文化的農民。

    2.3農民學習意識薄弱,科學文化接受能力低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東北農村真實的生活寫照,農民很少有書,更很少有人學習。長期的農耕生活,重復性的農田勞動天然地使農民對學習知識排斥。農閑時節,麻將、橋牌、電視娛樂節目是農民打發時間、消遣生活的主要方式。很少有人在農閑時間通過電視觀看科技節目,學習科技知識,大部分農民的大部分的休閑時間都花費在娛樂節目上了。

    2.4缺乏具有合作精神、甘于奉獻的帶頭人

    一般合作經濟組織的倡議者和發起者主要有當地政府、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營銷大戶、當地技術人員、普通農民、社會團體。優秀的發起人對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乃至以后的發展至關重要。根據葛平村目前的情況看符合條件的發起人主要是村領導。從村書記的交談中可以看出他是不鼓勵的,也不愿做發起人。

    2.5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認知程度低

    調查中發現當地村書記也不是很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對2007年7月1日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也是聞所未聞,上級政府也沒有相關的文件,宣傳推廣力度為零。在沒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地區,農民根本不知道組織起來產生的效果如何,因此農民沒有接受到合作思想的教育是很難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功能形成認識。

    3 養牛專業合作社模式的選擇及對策

    3.1可操作性分析

    該村有著悠久的養牛歷史和豐富的養牛經驗,有27%的農戶使用牛耕種,17%參加農業機械合作的農戶家里也養牛,亦即葛平村有44%的農戶養牛。同時交通發達,緊鄰全國最大的牛業屠宰基地――皓月清真屠宰集團。

    3.2合作社模式的選擇

    根據葛平村的實際情況,公司+合作社+農戶是一種相對優化的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把農民和企業(市場)對接,無論從生產者(農民)、還是需求者(企業)都是一種合理的,受歡迎的、帶來效益的模式。首先,對農民來說,雖然不直接參與加工、銷售、分配環節,但通過減少中間費用,降低成本來提高收益,間接的參與了市場分配;通過合作社的模式,把農民組織起來,實現了分散生產條件下的相對集中規模銷售,產生了規模經濟效益;同時也解決了農民的銷售問題、降低了風險。其次,公司省去了和每一個農戶簽訂訂單的麻煩,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也降低了不符合要求產品的風險。基于以上分析,公司+合作社+農戶是葛平村養牛專業合作社的有效模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3.3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具體對策

    (1)大力宣傳、普及合作社知識,組織師生對農民進行相關的引導、宣傳、培訓活動。農民對合作經濟的陌生是當地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之一。為農民提供相關的知識咨詢,向農民介紹和講解合作經濟的相關知識刻不容緩,如果有條件可以為農民進行相關的培訓學習,這樣,農民既增長了見識,又提高了文化素質。

    第2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農業合作社;品牌戰略 ;啟示

    1 農業合作社實施品牌戰略的國際經驗比較

    從1844年世界第一個公認的農業合作社——英國羅虛代爾公平先鋒合作社成立以來,農業合作社在世界范圍內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品牌戰略的深入實施,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取得了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如日本的農協、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茲合作社等國際知名合作社。

    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歷史演進軌跡的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社在品牌戰略實施路徑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差別。目前,從世界范圍看,法國、美國、日本的農業合作社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在這里,主要就這三個國家的成功經驗展開分析。

    (1)美國。美國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跨區域合作與聯合,共同銷售為主。美國政府為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強,創建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美國國會于1922年通過了“卡帕——沃爾斯坦德法”,把合作社從“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來,對合作社的規?;洜I、品牌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美國政府幫助成立了農業信貸合作體系,專門為農場主和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這為合作社品牌培育提供了資本支撐。同時,美國聯邦政府還設立了農業合作局,專門負責合作社的業務指導工作。與法國相似的是,美國也對合作社實行低賦稅,并積極開展社員教育培訓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為促進機制創新,在扶持新一代合作社品牌戰略實施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2)日本。日本農協的主要特征是以綜合性為主,是在政府倡導和扶持下發展起來的。日本政府為推動農協品牌化,在兩個方面做得較為突出。一是實行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控制。日本頒布了一個“肯定列表”制度,對農業的投入品,包括農藥、肥料規定了1萬多個標準,并把這些標準下發到各個農協嚴格執行。二是給予了大量的資金補貼。如日本在新品種推廣、農業基地建設等方面都是通過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來保證項目順利完成。又如為確保農協資金來源,日本政府提供貸款貼息、無息貸款及農林漁業金庫貸款等支持。此外,日本也在稅收方面對農協給予政策優惠。(3)法國。法國農業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專業性強,即以某一產品或某種功能為對象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等。為了推進合作社品牌化發展,法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國際化的農產品品牌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目前,法國有4種國家級官方認可的農產品標識認證:原產地命名控制認證、紅色標簽認證、生物農業標識認證、產品合格證認證;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為合作社品牌經營提供強大的法律保障;③政府積極支持,實行了一系列減免稅收、優惠貸款、財政補貼等政策。如一般企業需繳納贏利后30%的利潤稅,而合作社免征;④重視科研。法國合作社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將科研成果在社員中推廣,并給社員進行技術指導,以此來統一質量標準;⑤重視對社員的培訓和教育,尤其重視對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合作社開辦各種長短期培訓,為農民傳授科學知識和新技術。

    2 對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啟示

    (1)提高農產品質量是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普遍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經驗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排除貿易技術壁壘因素,農產品質量無疑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在。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問題嚴重,必須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夯實合作社品牌化的基礎。

    (2)培育合作社文化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關鍵前提。國外的許多合作社品牌之所以發展良好,在于它們重視合作社文化建設,有意識地把合作社理念、合作社基本人文精神等貫穿到農民教育中去。我國有部分合作社如果不加強文化建設,很可能會因為缺乏文化根基而無法永續發展。這是今后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進程中需要重點防范和關注的一個問題。

    (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從發達國家的做法看,政府為鼓勵和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強,在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扶持,尤其在投資、稅收、金融、財政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導致合作社品牌規模偏小,影響力弱。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專業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4)完善合作社立法是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基本保障。國際經驗表明:凡是立法比較完備的國家,合作社都取得了持續穩定

    的發展。合作社的品牌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和指導,而政府的幫助和指導首先體現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 為合作社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合作社產生160 多年來,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法律體系。目前,我國雖然頒布實施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主體地位,但在品牌保護和發展問題上依然任重道遠。

    3 制約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戰略的主要因素

    (1)內部因素。主要包括:①資金約束。絕大多數專業合作社自身沒有建立積累機制,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組織活動經費短缺,不利于品牌的打造;②人才約束。合作社普遍缺乏較為優秀的經營管理人員,品牌運作水平不高;③專業合作社的運行不規范。相當多合作社的組建和發展在制度上還存在問題,影響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政府扶持不利。在扶持上,政府越位、缺位、錯位的情況并存,無法有效解決合作社普遍面臨的資金、人才、技術、項目等實際問題;②合作的文化基礎薄弱,合作水平低。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訓還不能普及。各種合作社大多處于孤立經營的狀態,區域性的合作聯盟較為少見,難以形成組團出擊、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場競爭力;③品牌的保護和淘汰機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和農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驅使,競爭行為不規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別人品牌,影響農產品品牌的美譽度。農產品品牌數量過多過濫,形不成品牌優勢,浪費了資源。

    4 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戰略

    (1)明確品牌個性定位,塑造鮮明品牌形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個性化特色。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強調鮮明的個性,強調特色的品牌,使產品更具個性, 更具有傳播性,從而更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要積極引進合作社形象識別體系,塑造鮮明的品牌形象。

    (2)加快推進管理創新,積極培育品牌文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加強對品牌管理的長遠規劃工作,加快建立品牌管理機構、完善品牌管理制度。此外,一個品牌要想獲得真正成功就必須要有“文化”,這是一個品牌實現更大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文化是品牌的根。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培育一個在顧客心目中有分量的、具有親和力的、滿意的品牌,就應該通過品牌傳播培育獨具個性的品牌文化。

    (3)注重品牌整合傳播,加強產品文化營銷。品牌整合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是指為了維持和提高長期競爭優勢, 農業合作社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立合作社旗幟品牌上, 明確旗幟品牌與其他品牌的關系, 使品牌家族成員能夠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社現有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 進行品牌擴張。文化營銷就是在農產品品牌中注入文化的內涵,從而使產品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產品。文化營銷模式可以根據農業產業文化資源特點與消費者需求趨勢,依托當地產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在合作社品牌的設計和培育中,強化濃厚的人文、風土氣息, 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

    (4)加強品牌自我保護,科學進行品牌延伸。農業合作社要在品牌設計、注冊、宣傳、內部管理以及各項品牌運營中加強自我保護, 同時也要進行科學的品牌延伸。任何一個成功的合作社品牌,都離不開其賴以成長的農業背景和農產品土壤。因此,在向其他行業和產品延伸時,合作社必須考慮品牌已經形成的市場形象和消費者認知是否符合準備進入的行業和產品的特性。

    (5)建立農業合作社聯合會,品牌經營形成規模。2006 年11 月全國第一個合作社聯合會在浙江溫嶺成立, 這個名叫“溫嶺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組織總共由76 家專業合作社組成,從成立之初就獲得了極大的關注。由于運行得當,效益明顯,不久之后浙江的臺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個合作社聯合會。借助聯合會的力量,原本依靠單個合作社無法實現的品牌經營可以因為擁有更雄厚的資金、更規范的操作流程、更豐富的人才儲備得到很好地實現。

    參考文獻:

    [1]李中華,曹春燕,辛德樹.國際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王愛芝.國外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開發研究,2010(2).

    第3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信息不對稱;期權;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3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8-1917-04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Based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

    CUI Hou-qing,ZHOU Gen-gui,QI Fang-zhong,HE Jin-yi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s leading to increase risk and reduce efficiency were analyzed by the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risk decision model. Option ideas to motivate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ward. It would make the enterprises reflect the real market demands to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by its purchases of options. Option theory wa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on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

    Key words: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ormation asymmetry; option; risk controls

    近年來,食品安全成為了社會的關注焦點,農產品供應鏈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點。農產品供應鏈是指農產品從生產、收購、加工、運輸、銷售直至到消費者手中的一系列過程。供應鏈的本質是由相互獨立的個體組成的分布式系統,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決策主體,各決策主體都是根據其掌握的供應鏈上、下游信息做出相對應的決策。因此,信息共享成為控制供應鏈風險,是提高供應鏈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在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中,農產品的生產者大多是分散的農戶,缺乏市場信息,加之市場導向的錯誤導致盲目生產,最終導致某些農產品的供過于求,而另一些農產品的供不應求,這樣使得農產品供應鏈的成本過高,效率下降。

    隨著農業改革的深入,以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為主體的訂單農業成為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方式之一。由多個相關農戶自發組成的農業合作社由此發展壯大起來,農業合作社與企業雖然在交易契約中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但企業是直接面對市場的,能夠掌握比較準確的市場信息。大部分時候企業會,隱瞞真實信息或故意扭曲市場信息以獲得額外的私利,而不愿與農業合作社共享其掌握的市場信息。這種信息扭曲現象是企業在自身利益驅動下做出理性決策的結果。這種信息不對稱最終成為了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信息不對稱,大多是從技術的應用和契約的設計兩方面來改善的,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電子數據交換和條形碼等方法。契約的設計主要是通過設計相應的條款以激勵供應鏈成員實現信息共享。Corbett等[1]研究了針對供應商在分銷商的庫存成本不確定的條件下設計最優折扣的方法,并與信息對稱下的數學模型進行對比。唐宏祥等[2]提出了零售商可通過采購價格向供應商傳遞真實的需求信息。郭敏等[3,4]提出了在供應鏈信息不對稱的協調問題中,應該建立“批對批”為基礎的系統,即分銷商不應設置額外的庫存;描述了分銷商庫存成本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使批量折扣契約保持有效性的條件。

    期權主要應用于金融領域,是指在未來一定時期可以買賣的權力,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額后擁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未來某一特定日期以事先規定好的價格向賣方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特定標的物的權力,但沒有必須買進或賣出的義務[5]。本研究中農業合作社將農產品標的為相應的金融產品,交易前單位農產品的期權價格,企業購買一定數量農產品的期權并支付相應的期權費用,使其具有在交易日內根據市場的需求,按照預定的期權執行價格買入不能超出其購買期權總量農產品的權利,而不需承擔必須購買的義務。本研究將作為金融風險控制工具的期權引入到供應鏈風險控制尤其是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控制當中,有利于拓寬供應鏈的研究思路,且貼近實際。

    1模型描述

    模型是由一個農業合作社和一個農產品銷售企業組成的兩級農產品供應鏈。農業合作社組織生產和銷售的是一種具有較長交貨提前期、較高產品成本、較短銷售季節的農產品,市場需求D具有隨機性。農產品只能經由企業一方銷售到市場。根據農產品的特性,假設農產品不能回收,沒有剩余價值,且銷售期內未銷售完的農產品需要處理成本。市場需求D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可根據歷史銷售數據預測出的市場需求,是農業合作社和企業共有的,用x表示,其分布函數和相應的概率密度函數分別是F(x)和f(x),μ為x的均值;另一部分是企業私有市場需求預測信息θ,且不為農業合作社所知,即對于企業而言θ屬于決策變量,而對于農業合作社則為隨機變量。一般而言,企業會與農業合作社共享其擁有的私有信息,只有當企業無私心時,農業合作社才認為共享信息可信,否則,農業合作社會根據其對θ的先驗分布而對需求進行預測。假設農業合作社擁有的θ在區間[α,β]上的先驗分布函數和概率密度函數分別為G(θ)和g(θ),Z(x,θ)為x+θ的分布函數(這種知識可根據歷史的銷售數據或交易過程中獲得)。同時假設G(θ)、F(x)和 Z(x,θ)是單調遞增,二階可微。其他模型參數如下:

    v:單位處理成本;

    ps:企業單位缺貨成本;

    pr:農業合作社單位缺貨成本;

    Q:農業合作社的生產量;

    cs: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

    cf:單位農產品的固定投資成本;

    W:企業購買的單位農產品價格;

    p:單位農產品的市場零售價格。

    1.1集中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決策模型

    集中型供應鏈是理想狀態下的供應鏈,首先建立集中型供應鏈的決策模型,以此作為后續比較參照對象。在集中型農產品供應鏈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共享其所有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由此,農產品供應鏈的利潤為:

    πt=p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1)

    式中,其中,( )+表示括號內的數為正時的取值。供應鏈的各部分的利潤同式(3)和式(4)。

    對式(1)求二階導可知其為凹函數,則最佳生產量為:

    Q■■=F■■+θ(2)

    由式(2)可知,農產品供應鏈最優的生產量Q■■是關于θ的增函數。

    1.2分散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決策模型

    在分散型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業合作社首先根據共有的信息和企業提供的私有信息對市場需求進行預測來決定農產品的生產量。若市場的需求小于農產品的生產量,則企業購買的數量是市場需求量(Q),農業合作社則承擔相應剩余產品的處理成本;若市場的需求量大于農產品的生產量,則企業購買全部的農產品,雙方共同承擔相應的缺貨成本。

    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條件下,農業合作社和企業的利潤分別為:

    πr1=w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3)

    πs1=(p-w)Emax(D,Q)-prE(D-Q)+-psE(D-Q)+ (4)

    對式(3)求二階導可知其為凹函數,則最佳生產量為:

    Q■■=F■■+θ(5)

    由式(5)可以看出,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農業合作社的最佳生產量關于θ遞增;由式(4)可以看出,企業的收益關于Q遞增,其收益也關于θ遞增。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會向農業合作社故意夸大其私有信息θ而使農業合作社加大生產,來保證其農產品的供應以增加其收益。相對而言,農業合作社對企業提供的私有信息往往認為不可信,農業合作社會根據其對θ的先驗分布來確定其生產行為。故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農業合作社需求的不確定性來源于市場需求x的不確定和企業的私有信息θ兩方面。

    在信息不對稱時,農業合作社的利潤為:

    πr2=wEmax(D,Q)-(cp+cf)Q-vE(Q-D)+-

    prE(D-Q)+ (6)

    對式(6)求二階導可得其為凹函數,則最佳生產量為:

    Q■■=Z■■+θ(7)

    在信息不對稱下的風險決策中,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農業合作社會根據農業合作社和企業所共有的需求信息x來組織生產,而不能兼顧企業私有市場的需求信息θ。若真實市場需求x+θ大于農業合作社的生產量,企業就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會導致其收益的減少,降低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若x+θ小于農業合作社的生產量,則農業合作社的收益減少。因此要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規避供應鏈風險,提高農業合作社和企業的收益,就必須在農業合作社和企業之間實現可信任的信息共享。另由于wQ*1,即分散型供應鏈的整體收益降低了。

    2基于期權的風險控制模型

    2.1信息對稱下的期權契約模型

    在信息對稱條件下,農業合作社和企業共享企業的市場需求的私有信息為θ。設農業合作社單位農產品期權價格為co,期權的執行價格為ce,企業根據農業合作社的期權價格機制向其購買M單位的農產品期權。農業合作社則通過期權的購買量來判斷企業的私有市場信息,并以此來確定其生產量,則農業合作社和企業的利潤分別是:

    πr3=ce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 (8)

    πs3=(p-ce)Emax(D,Q)-coE(D-Q)+-prE(D-Q)+

    (9)

    總的供應鏈利潤為:

    π3=p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10)

    因為式(10)與式(1)相等,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引入期權可以使農產品供應鏈的總利潤與在集中型供應鏈風險決策中的總收益一致,并且最佳生產量也相同。農業合作社可以通過調節相應期權參數以達到控制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目的,從而使供應鏈的決策達到最優。

    2.2信息不對稱下的期權契約模型

    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可以根據博弈論中的信息揭示原理[6]來設定期權契約的參數以激勵企業與農業合作社合作共享真實的私有信息,降低供應鏈的風險。農業合作社可先根據私有信息θ的先驗分布函數G(θ),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設計出系列的期權契約{Q(θ),M(θ)}以供企業選擇,其中Q(θ)為農業合作社的農產品的生產量,M(θ)為企業的期權購買量。企業選擇{Q(θ’),M(θ’)}契約以使其利潤最大,但是出于自私,θ’有可能與企業的真實信息θ有一定差異。農業合作社根據其期權的購買量M(θ′)來判斷私有信息為θ′,并因此而決定農產品的生產量為Q(θ′)。農業合作社與企業的利潤分別為:

    πr4=ceEmax(D(θ′))(cp+cf)Q(θ′)-prE(D(θ′))+-

    vE(Q(θ)-D(θ′))++coM(θ′)+ (11)

    πs4=(p-ce)Emax(D(θ),Q(θ))-psE(D(θ)-Q(θ))+-coM(θ) (12)

    農產品供應鏈的總利潤為:

    π4=pEmax(D(θ′))-(cp+cf)Q(θ′)-psE(D(θ)-Q(θ′))+-

    prE(D(θ′)-Q(θ))+-vE(Q(θ)-D(θ′))

    =p(■xz(x)dx-■(D(θ’))z(x)dx-(cp+cf)Q(θ′)-

    (ps+pr)■x-Q(θ′)dz(x)-■Q(θ′)-xdx(x)

    =(p-cpp-cf+pr+ps)Q(θ′)-(p-v+pr+ps)■z(x)dx-

    μ(pr+ps) (13)

    根據信息揭示原理,可將上述模型轉化為以下數學優化模型:

    ■Eπr4(θ’,θ)(14)

    s.t.(IR)πr4(θ,θ)≥πr4min(15)

    (IC)πs4(θ,θ)=■(θ’,θ)(16)

    其中,IR為參與約束,保證在企業的參與下,其期望的利潤要大于最小的期望利潤,以激勵企業積極參與;IC為激勵相容約束,當農業合作社不能觀察到企業的私有信息時,在任何激勵機制下,企業總是選擇使其期望利潤最大的農產品購買量。農業合作社只能通過盡量滿足企業期望利潤最大化,來激勵企業采取農業合作社所期望的行動。從約束可以看出,在信號的傳遞過程中,企業在任一情況下傳遞真實的私有信息比其傳遞虛假信息獲得更高的利潤。因此,任何理性的企業都不會傳遞虛假的信息,這也是信息揭示原理最直觀的解釋。

    以上數學優化模型的求解主要在于如何處理企業的兩個約束條件。因為θ∈[α,β],又關于θ遞增,因此在求解過程中令πs4min=πs4(Q(α),M(α),α),從而可得企業的最優利潤和農業合作社的利潤分別是:

    πs4=(θ)=πs4(Q(θ),M(θ),θ)(17)

    πr4=(θ)=πr4(Q(θ),M(θ),θ)(18)

    又因為πs4(θ,θ)=■πs4(θ’,θ),由數據包絡分析得出:

    ■=■|(θ’,θ)=(p-ce+ps)F(Q(θ)-θ)(19)

    將上式兩邊同時積分得:

    ■■dθ=■(p-ce+ps)F(Q(θ)-θ)dθ,又πs4min(Q(α),M(α),α),可以得到:

    Eπs4(θ)=πs4min+■(p-ce+ps)F(Q(x)-x)dx(20)

    又由式(13)和式(18)可得農業合作社的期望利潤為:

    Eπs4(θ)=■(p-ce+ps)F(Q(θ)-θ)dθ-πs4min

    =■π4(θ)g(θ)dθ-■(p-ce+ps)F(Q(θ)-θ)

    dθ-πs4min

    =■{(p-cp-cf+pr+ps)Q(θ)-

    (p+v+pr+ps)■z(x)dx-μ(pr+ps)}g(θ)dθ-

    ■(p-cp+ps)F(Q(x)-x)-πs4min

    又由Eπs4(θ)是關于Q(θ)的凹函數,對式(21)求關于Q(θ)的一階導數,并使其等于0,可得:

    G(β)α-G(α)[(p-cp-cf+pr+ps)-

    (p+v+pr+ps)F(Q(θ)-θ)-(p-cp+ps)F(Q(θ)-θ)]=0

    即, Q*(θ)=θ+F-1■ (22)

    則期權最優購買量可表示為:

    M*(θ)=[(p-ce)Emax(D(θ),Q*(θ))-psE(D(θ))+(-πs4θ)]/co(23)

    因此,滿足以上條件的期權契約{Q(θ),M(θ)}為農產品供應鏈的最優期權契約,其中Q(θ)為農業合作社的最優權生產量,M(θ)為企業的最優期權購買量。農業合作社以其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設定期權契約機制,企業則根據農業合作社設定的期權契約,來選擇其期權的購買量,農業合作社再根據企業期權的購買量來獲得企業的真實私有信息,從而決定農產品的生產量。期權契約使農業合作社和企業實現信息共享,有效規避了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供應鏈風險。

    3 風險分析

    假設農產品市場的共享的需求信息x服從區間[0,10]的均勻分布,企業的私有信息為θ=2,農業合作社對于θ的先驗分布函數也是服從區間[-5,5]的均勻分布,并且p=20,w=10,ce=12,co=1,pr=1,v=1,cp=4。根據各參數的賦值,對上文的各風險控制模型進行風險分析。

    在集中型供應鏈風險控制模型中,由式(1)~式(4)可計算出最佳生產量為Q*0=9.97,農產品供應鏈總利潤πt=93.65,農業合作社利潤15.74,企業利潤34.52。在分散型供應鏈風險控制模型中,由式(3)~式(7)可以得出:在信息不對稱下,最佳生產量Q*2= 4.13,農業合作社利潤πr2=2.93,企業利潤πs2=28.76。農產品供應鏈的總利潤π2=31.69。在期權風險控制模型中,在信息對稱下,期權模型和集中型供應鏈的模型一致。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由式(11)、式(12)、式(13)、式(20)、式(21)、式(22)和式(23)可得, 最佳生產量為Q*4=8.00,期權的最佳購買量M*(?茲)=5.16,農業合作社利潤πr4=14.91,企業利潤πs4=35.32,農產品供應鏈總利潤π4=50.23(表1)。

    當期權的執行價格取不同值時,基于期權的信息不對稱農產品供應鏈總利潤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及與集中型農產品供應鏈和分散型信息不對稱農產品供應鏈的總利潤比較見圖1。

    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在分散型供應鏈風險控制模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雙重邊際化,分散型供應鏈降低了供應鏈的效率。在信息不對稱下,相較于分散型供應鏈,基于期權的風險控制模型可以有效的改善信息不對稱所帶來供應鏈風險的狀況?;谄跈嗟霓r產品供應鏈總利潤及其成員的利潤都有很大提高,更接近集中型供應鏈風險決策模型,故引入期權契約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不對稱風險。

    4小結

    本研究對一個農產品銷售企業和一個農業合作社的二級供應鏈進行分析,運用期權契約,根據企業期權的購買量,農業合作社可以判斷出企業所掌握的真實的私有市場需求信息,并通過對各風險控制模型的風險分析,驗證了合理設置期權參數能有效地規避農產品供應鏈中的信息不對稱。另外,在現實中,農產品供應鏈存在橫向競爭,考慮同級供應鏈成員之間存在競爭時信息不對稱風險對風險決策模型的影響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重點。

    參考文獻:

    [1] CORBETT C J,GROOTE X D. A supplier's optimal quantity discount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3):444-450.

    [2] 唐宏祥,何建敏,劉春林.非對稱需求信息條件下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機制[J].系統工程學報,2004,19(6):589-595.

    [3] 郭敏,王紅衛.“批對批”供應鏈在信息不對稱下的協調機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4,10(2):152-156.

    [4] 郭敏,王紅衛.直運型供應鏈在信息不對稱下的協調策略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2):90-92.

    第4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丹麥 合作經濟 農產品營銷渠道 啟示

    丹麥的農業體系是包括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和行銷乃至出口業務在內的大農業觀念。在這種觀念下,丹麥農產品營銷體系突破個別企業的單個環節的限制,形成了按農產品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為主線的、覆蓋面廣泛的垂直營銷系統,在丹麥的農產品營銷渠道中,合作社起到牽頭作用,貫穿于渠道的上游和下游。

    丹麥合作社經濟發展現狀

    丹麥素有“專業合作社的搖籃”之稱,98%的農民都是專業合作社成員。傳統的農民合作社最早可追溯到約150年前,之后部分合作社通過逐步合并和整合的過程,進入丹麥全國最大規模的企業之列,并躋身于全球最大的安全優質食品的出口商之列。2011年,合作社的銷售總額占整個國家GDP的近10%,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的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0%。合作社主要農產品的市場份額是:豬牛肉98%、乳制品92%、谷物57%、油菜籽53%,合作社成為貫徹國家農業安全、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實施者。

    丹麥農業的范疇明確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概念范圍。丹麥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在農業產業內部創造了大量的脫離土地的就業機會,并反過來又促使土地經營的集中和農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丹麥合作社是丹麥農民在從事同類產業的基礎上,自愿結合組成的經濟組織,通過合作形成了競爭優勢,合作社會員從中獲益。20世紀90年代以來,合作社數量急劇下降,超過農場減少幅度。全國農業合作社從1992年的112家減少到2009年的22家。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農資供應合作社,在成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從83家驟降到8家。合作社成為大型經濟組織,業務規??焖偬嵘H绲淒LG集團擁有2.8萬丹麥農民,飼料銷售收入居全球飼料公司第16位,2011年銷售收入達到55億歐元。

    合作經濟下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分析

    (一)丹麥合作社與農產品產業鏈縱向協調

    丹麥農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以養殖、種植和加工為重點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有其獨特的產業優勢和特色。丹麥模式的農業產業化實質是農場主與市場的連接,其特點是合作社與農業經濟上、中、下游的完整的“縱向集成”。在丹麥的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合作社既可以充當中介,為農場主提前、產中、產后服務;也可以接受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的委托,為其提供農產品收購,減少農場主與加工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合作社還可以向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的比較收益。丹麥合作社與產業鏈的縱向關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在丹麥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合作社嵌入到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對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發展合作社縱向一體化,通過對供應鏈的前向、后向整合,延長產業鏈、縮短流通環節,提高農民的市場地位和談判力量,節約交易費用和改善市場失靈。

    合作社為丹麥農民提供諸如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乃至農業信貸和保險等一系列產前、前中和產后的服務,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組合,實現了大規模的專業化分工生產, 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經營融入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 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合作社在農產品產業鏈中的縱向協調作用如下:

    合作社基于產業鏈上游的產前服務。丹麥農業合作社的產前服務包括農業機械的合作社、肥料合作社以及咨詢服務部門。丹麥農業合作社的最大特點是擁有龐大的咨詢和培訓體系,它們構成農業合作社充滿活力的“兩翼”。

    合作社基于產業鏈下游的產后服務。丹麥農業合作社的產后服務包括農產品收購和農產品加工。丹麥合作社產后服務的重點也是畜牧業。大多數合作社的業務都是圍繞著畜牧業產品的收購、加工及銷售等環節展開的。

    合作社自身的縱向一體化。丹麥合作社不僅從事傳統的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服務,而且興辦實體成立公司,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以求獲得食品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

    (二)基于產業鏈縱向協作的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

    1.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中的重要環節——合作社企業。合作社是丹麥農工商協作體的主要組織形式,幾乎所有的丹麥農民都在自愿的基礎上參加了一個或幾個股份制合作社。通過參加不同的合作社,丹麥農民不僅涉足與農業相關的加工工業和流通領域,分享應得利潤,而且還成為一些食品行業大型企業的擁有者。如丹麥最大的屠宰合作社——“丹麥皇冠”合作社。屠宰合作社規定,社員必須把自己的全部產品賣到合作社,合作社有義務收購社員生產的產品,進行加工、銷售,但堅持市場定價,不為社員承擔價格風險。丹麥皇冠合作社的屠宰場,有一套KC體系,主要用來檢測豬肉以及豬肉脂肪含量,根據檢測結果來確定豬肉等級,確保達到客戶所期望的標準。作為一個集屠宰、加工于一體的國際化公司,皇冠合作社還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要對豬肉進行分割加工,以滿足不同國別的需求。

    2.丹麥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門戶——農理會。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是丹麥國民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農產品出口額占到丹麥出口總額的20%以上,主要出口產品有奶制品和豬肉等。丹麥還是貂皮出口大國,每年出口約1400萬張貂皮,出口創匯約5億歐元(約合6.5億美元)。丹麥的農產品流通主要通過合作社進行,各類合作社組成不同的專業會,如農民協會、小麥協會等。

    “丹麥農業理事會”是丹麥農業主要行業協會的傘型組織,丹麥三大農民協會:農場主聯合會、家庭農場主聯合會、合作企業聯合會是農理會的主要支柱。它在丹麥和世界農業組織之間就貿易政策起著協調作用,并在出口促銷、信息交流、職業培訓、資產管理、資金調配等方面向農民提供各種服務。農理會下設9個專業出口公司,控制全國農產品的出口。

    3.批發市場和零售終端。農場主生產的初級農產品通過合作社進入到批發市場和終端,合作社負責談判成交條件和價格。20世紀90年代,丹麥的食品超市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占主導地位,前5大食品超市占有生鮮農產品零售的多數市場份額已達到64%。在食品超市的強大競爭沖擊下,傳統的專業食品店在丹麥全面萎縮,門店數量大幅減少,市場份額也有很大程度下降。

    從1970年到2000年,丹麥的食品超市和專業食品店的門店數量都呈下降趨勢,但食品超市門店數量減少是因為集中度提高的緣故,而專業食品店數量減少則應歸因于該業態與食品超市在競爭中的失利。而且,普通超市已經向折扣店或大賣場等更高級的業態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生鮮農產品流通超市化是農產品流通的發展趨勢,農產品流通終端通過超市進入消費環節,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的包裝化、標準化,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食品消費安全。

    丹麥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一)營銷體系社會化

    丹麥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在觀念上破除了把農業限定在第一產業,即種植業和養殖業范疇內的狹隘概念,樹立了包括初級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和行銷乃至出口業務在內的大農業觀念。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牽頭,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化組織與相應的農民在地區發展空間上緊密結合起來,垂直發展,使農產品收購、加工、儲運、銷售系統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控制在農民手中,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產業鏈條。丹麥農業產業鏈的延長,不僅在農業產業內部創造了大量脫離土地的就業機會,并促進了土地經營集中和農業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

    而且大農業的觀念也使丹麥農業產業內部得以有效協同,它既兼顧了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初級農產品生產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領域的社會化專業化和大規模經營。這種由傳統糧食食物觀念向現代食物觀念的轉變,也使丹麥農產品營銷體系突破了個別企業的單個環節的限制,形成了按農產品價值增值和價值實現為主線的、覆蓋面廣泛的垂直營銷系統,實現了農產品營銷體系的社會化和高效率運作。

    (二)合作社的國際化

    由于合作社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經營活動的國際化在農業合作社部分被認為是贏得市場進入機會和持續的經濟成功最有發展前景的戰略之一。丹麥地理規模較小,尤其是在競爭性法案規定較嚴格的情況下,合作社已在當前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巨大份額,同時國內市場對食品的消費增長空間有限,這些環境變化使農業合作社在減少農產品成本和開拓產品銷售市場方面面臨更大的壓力,開拓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合作社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而丹麥的合作社修改章程也是為了便于其他國家的成員進入。2001年底,丹麥皇冠合作社與瑞典拉奧合作社之間實現了跨國合并。2003年,丹麥的MD Foods與瑞典最大的奶產品合作社Arla合并建立Aria Foods。這可以解釋合并整合達到的合作與聯盟、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改進市場地位和立足整體戰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農民合作社而言,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生產價格。另外,支持合作社對外發展的另一原因還涉及到合作社企業對市場影響力的增長。通過重組并購其他企業,行業之間競爭可能會減少,這也潛在地為這些合作社提供了提高市場銷售價格和利益的機會。

    跨國合作已被視為克服由于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缺失而產生的種種困難、發展規模經濟的一種有效手段,而這一趨勢也仍將持續下去。在歐盟內部持續的市場融合趨勢也有助于合作社走向國際化這一過程。對丹麥合作社跨國聯盟的推動與發展,既會在將來對合作社成員帶來利益,也會使丹麥農業產業更具競爭能力。

    (三)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

    農業在丹麥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丹麥的一些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知名度很高,有很強的競爭力。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的2012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丹麥、美國、挪威和法國的食品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丹麥上榜的關鍵原因在于其擁有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嚴格限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丹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由三部分組成:負責政策制定和全面管理的家庭與消費者事務部、負責具體監管工作的獸醫與食品管理局及其下屬的10個地區分局以及負責技術支持的丹麥食品獸醫研究所。丹麥農理會所屬的各個行業協會是行業性技術規范和標準宣貫、 推行的主體。按照歐盟和丹麥法律,企業必須實施自我檢查計劃,確保遵守有關動物福利、動物安全和家畜健康等規定。

    參考文獻:

    1.LEI.Facts and Figures of the Dutch Agrisector 2008[R].The Hague:Ministry of Agriculture,Nature and Food Quality,2008

    2.侯淑霞,鐘敏,潘斌.縱向組織關系與營銷渠道:基于乳品產業的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3.常青,張建華.丹麥與中國農業合作社之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研究,2011(2)

    第5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教師轉行做農民

    黑土地的兒子回報家鄉

    什么樣的人讓人欽佩?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回答?!拔覀冇X得,有頭腦并且踏實肯干的人最值得欽佩?!痹诠鲙X雙城堡鎮黃花村的采訪過程中,農民們樸實的話語,說出了他們的心聲,他們合作社的經理段樹峰就是這樣的人。

    在一個晴朗的春日,我們對雙城堡鎮黃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段樹峰,進行了專訪,在同他的交談中,“真誠”、“務實”是采訪他的過程中,留給記者的最深印象。他給人的感覺總是在思考,在睿智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謙遜,并且他的生活總是那樣忙碌。

    1990年段樹峰從公主嶺師范學校畢業,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教師,之后又辭去教師的工作,從事了一段時間的建筑材料運輸。也許就是這樣敢于從零起步的個性,再加上善于觀察社會動向的敏銳洞察力,當他看到不少農村都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再加上《農業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使段樹峰敏銳地感覺到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聯系農民、組織生產、完善鏈條、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好形式。

    組建專業合作社,正是把糧食產業做大做強的契機,合作社這種形式也許將是今后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雖然家鄉的農民們也都是以種植玉米和大豆為生,但都是“散兵游勇”,種植規模和產品質量都成問題,農民還遠遠沒有意識到農業規模化的優勢。他想,如果自己也在家鄉辦一個合作社,將土地集中起來搞規模化生產,幫助自己的家鄉父老也可能是他事業的最終歸屬。于是,他將這些年干運輸攢下的積蓄全部投入,申請資質,購置機械,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分為種植、養殖、種養結合這三種模式,段樹峰根據家鄉雙城堡的實際情況,選擇了玉米和大豆的種植。2013年,“瑞宏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

    創立初期舉步維艱

    靠的是耐心和踏實肯干

    合作社創立初期,段樹峰的“合伙人”只有9位,他們都是段樹峰的親友,是朋友的信任促成了瑞宏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誕生。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規模化生產的必經之路,但是很多農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并不知道集成農業和規?;a的好處。在合作社創立初期,做農民的工作,讓他們將土地經營權交與合作社,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F今時期,農村人口結構特殊,村里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留下年邁的老人和兒童在家留守。這一部分年事已高的農民對于合作社的形式相對容易接受,因為家中缺乏勞動力,土地自己沒有精力種植,交給合作社來種植,不用自己操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有部分中年農民就不太容易接受這種形式――他們自身身體狀況尚允許下地耕作,并且家里的孩子多數在外念書,還沒有成家,他們目前沒有隔代人的負擔。他們將種地當做唯一的“營生”,所以很難將經營權交出。為此,合作社挨家挨戶走訪,向農民詢問家中情況,將瑞宏合作社的優勢向農民一一敘述,仔細講解。許多農民在充分了解了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好處之后,才意識到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將是一種適合自己的選擇。

    目前,瑞宏農業合作社已經從最開始的40公頃土地到2016年的280公頃,再到今年的350公頃。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認可瑞宏合作社,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規?;N植的好處,合作社從農民手中流轉的土地面積在逐年增加,規模越來越大。在機械方面,瑞宏合作社在春季播種時期使用的是東方紅-1104、約翰?迪爾-1404等系列大型拖拉機,秋收選用的8臺約翰?迪爾Y-210大型聯合收割機已經準備“退伍”,現準備購置約翰?迪爾R-230籽粒直脫聯合收割機進行農機升級換代。

    農業合作社好處多

    省心省力做新時代農民

    瑞宏專業合作社享受國家大政策下正常農業補貼,比如購置農機上的一些優惠政策,還有國家農委針對吉林省出臺的政策――“吉林省黑土地米豆輪作保護項目”,200公頃黃豆政府補貼150萬。在產品銷售方面,回收糧食走“綠色通道”,在與市場價格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免去排隊。

    瑞宏合作社采取土地統一管理,統一耕種。大規模的土地面積將使用化肥和農藥的成本全部降低,這也就是規?;a的優勢所在。

    為使農民能夠從產業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合作社主動提高從農民手中土地流轉價格,每公頃地能給到的而價格高達3000元到4000元(這個價格區間內,土地集成面積越大,單位價格越高),平均每公頃地較市場價格高出1000元左右,使農民愿意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并且提前A付土地款項,實現“零成本”種植;辦理農業保險,確保農民“旱澇保收”。在生產銷售環節,在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的同時,合作社與中糧信托簽訂了糧食購銷協議,并在同等條件下進行優先收購。

    記者來到瑞宏合作社社址的時候,恰逢農民們集合在社里進行地數等數據的核對工作,農民們圍坐在桌前熱烈地討論著。借此機會,記者對農民們進行了一個簡短的采訪,看看農民們對于瑞宏合作社怎么說。雙城堡鎮黃花村村民丁鳳歧告訴記者:“我今年六十多歲了,像我這個年紀,也沒有精力和體力去耕種照料土地,還不如流轉給他,我不用操心,不用下地干活就能收成。而且他給的價格也很高,就拿今年來說吧,他給的價格比市場價還要再高一千,在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我就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了?!痹趩柕蕉螛浞暹@個人的時候,丁鳳岐說:“我們都信任他(段樹峰),因為他這個人實誠,是個干實事的人?!?/p>

    農民們還說,就算是有能力種這塊地,如果把土地交給社里種的話,自己再外出打工的話,就又能多一筆收入。這樣看來,合作社等于是雙贏的一種模式:農民加入合作社之后省心省力,不用親自下地耕種打理;對于合作社來說,將大片土地集成起來進行規模化種植,便于耕種和管理,同時又能在化肥和農藥的價格上與廠家進行協商,降低成本,使利潤最大化。

    記者離開合作社的會客室時,農民們還在興奮地討論著今年的春種。對于今年,他們充滿了希望。

    與知名大企業合作

    走農業合作社新型發展之路

    瑞宏合作社積極探索農業發展出路:與中糧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都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中糧信托有限責任公司是由中國銀監會直接監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瑞宏合作社與中糧信托合作,加入了中糧信托成立的聯合總社。聯合總社為瑞宏合作社提供農事服務,服務費為300元/公頃。中糧信托聯合總社為土地提供配套設施、優質種子和農藥和技術支持。聯合總社為瑞宏提供的是“良育99”號玉米種子,質優價廉。每年到了3、4月份春耕季節,由中糧信托出土地流轉款,瑞宏合作社先把款項支付給農民。在耕種的過程中,中糧信托全程監管,確保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都操作無誤,高效生產。在秋收后,中糧信托再以置換的形式,將合作社的糧食全部收購。中糧信托有限公司為瑞宏合作社承擔風險,合作社再為其提供優質的糧食產品,是一種互惠互利、十分健康的合作模式。

    2015年8月,瑞宏合作社請到了中國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主導教授――李少昆院士,來為合作社的玉米種植工作進行技術指導。這一天是所有瑞宏人和黃花村村民都無法忘記的日子――作為玉米種植技術的首席科學家,李少昆院士親自走到田間,對合作社的玉米種植進行觀察、指導。李少昆院士說,公主嶺市所在的這片土地,具備玉米種植的極佳條件,只有科學化、規范化種植,真正將農業科技融入到具體的作物種植中,才能將土地資源優勢發揮到最大。

    李少昆院士還積極促成瑞宏合作社在玉米產業方面的其它合作――為東三省部分地區如通遼市開魯縣、四平市梨樹縣、大慶紅旗農場等地做技術配合。由瑞宏合作社出機械(大型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等),到達該地區的農場,收獲的糧食進行就地脫粒,再由中科院方面對籽粒進行水分和特性測試,用于農業科研項目。

    瑞宏農業合作社積極謀求發展,力求拓寬農業發展道路,依托公主嶺的土地資源優勢,科學規范種植。隨著合作社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紛紛主動來到瑞宏,探討合作事宜。

    2016年6月,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的李洪來經理來到瑞宏農業合作社,希望能在雙城堡鎮地區,建設“吉育47”號大豆種子的制種基地。建立制種基地意味著所產的糧食又有了一條新的出路,無論是對于合作社還是對于農民,這都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雙方很快達成了合作協議,2016年下半年,瑞宏農業合作社“吉育47”號大豆制種基地正式建立。

    除了“良種”以外,還要有“良藥”,才能成就秋季的大豐收――瑞宏農業合作社所選用的是由吉林吉地公司提供的除草劑。吉林吉地公司李義總經理是位莊稼地里的“制藥高手”,他對于各種農藥藥性了如指掌,常見病蟲害對于他來幾乎是“藥到病除”。段樹峰請李義為瑞宏合作社的土地“開藥方”,量身定制的除草劑不僅使莊稼遠離了病蟲害,而且相較于其他農藥品牌,使用劑量較小,保證糧食的綠色健康。

    瑞宏的合作方都是既有實力又實干企業和機構。這些企業與瑞宏之間的合作,更像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為糧食生產增加了科技含量,為糧食產品的銷售拓寬了出路。

    創業路上的荊棘與玫瑰

    低頭實干才能從容面對

    2015年,對于靠天吃飯、向土地討生活的農民來說是個夢魘。當年高溫少雨,嚴重干旱,吉林省大部分地區處于絕收邊緣,部分土地甚至顆粒無收。2015年年初,瑞宏合作社以12000元/公頃的價格,共從農民手中流轉137公頃的土地來種植玉米。由于公主嶺地區缺少應對干旱災害的配套井,根本無法緩解災情。百姓直嘆:“這樣的年頭,地里只能種西瓜了。”到了秋收的季節,瑞宏合作社的土地只收了37萬公斤左右的糧食,這只是正常年產量的20%左右。合作社按照約定將所有收獲的糧食全部上交給中糧信托,也無法彌補貸款空缺。面對這樣的困境,如果是普通的人會怎么做呢?也許是整日發愁夜里難眠,也許索性撤出投資,逃離這一切。但是,能成就事業的人畢竟不是普通人,段樹峰并沒有意志消沉,更沒有當逃兵。看著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事,辛勤勞作的農民,一夜間憔悴了許多卻沒有一句埋怨的妻子,他沒有過多的話語,沉著冷靜地思考著對策。最后,為了能夠延續與中糧信托的合作,由第三方擔保公司――公主嶺市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代償貸款,瑞宏合作社再分三年、以高于銀行的利息償還物權融資農業發展公司。

    有人可能會問,公主嶺地區為什么不建設防災配套設施呢?段總的神情黯然:“想要建設大規模噴灌或者滴灌等一系列措施,單靠我們的實力是無法完成的。設施農業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如果政府能給予一定的支持的話,才有實現的可能?!苯窈笙M軌驇椭r民防災減災的方面加大投入,積極促進設施農業的構建,為農民、為合作社的生產帶來更多的保障和安全感。

    人們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大家共同努力熬過災年之后,原以為能松一口氣,全社上下也都十分期待2016年會是個好年頭,卻萬萬沒想到,天災過去了又遇上了“人禍”。2016年秋天,正值秋收的時節,收成很不錯,整片土地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氣氛。在糧食收粒的時候,一個年輕的收割機駕駛員由于操作不當,導致窒息身亡,釀成了悲劇。事故發生后,瑞宏合作社在第一時間撥打了110和119。

    后經調查,是由于該員工在操作機器的過程制動分離沒有切開,才導致了身亡。段樹峰當時的心情十分復雜,剛剛度過了災年,還沒有完全從困境中走出來,又遇到這樣一個嚴重的事故。雖然主要責任在于員工自身操作不規范,但畢竟是在工作期間發生的事故,瑞宏合作社被告知需要向家屬進行賠償。面對著失去了兒子的家屬,看著他們悲痛的神情,家屬也表示,賠再多的錢也無法讓兒子回來,“拿錢買不了命,但愿人常在吧?!笔鹿蕟T工的母親說。但段樹峰還是自愿賠償57萬元,這個數目遠遠高于應賠償的數額,他還是希望能夠給老人家多一些安慰。在事故發生之后,段樹峰檢討自身,完善制度,堅決杜絕員工傷亡事故再度發生。

    創業是艱難的,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熬瓦@樣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來了,確實不容易?!闭f這話的時候,段樹峰謙遜地笑了,但他的眼神很堅定――他不后悔。段樹峰的微信朋友圈照片很少,其中有這樣一張:段樹峰跟農民們在田間地頭,穿著短袖布鞋,戴著遮陽斗笠,手里拿著農具干活的照片,配的文字是:“我們的團隊正在努力!”段樹峰的團隊從未停下腳步,對于他們來說,這片土地是他們事業的載體,他們對此充滿了希望。

    既然選擇了創辦合作社這條路,無論前方是荊棘還是玫瑰,段樹峰都要與他的同事一道,與他的家人朋友一道,帶著那份對土地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勇敢地走下去。談到瑞宏合作社今后的發展,段樹峰表示,目前還是想把團隊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他說:“我覺得目前最需要的還是自身的提升。提高生a能力、將科技進一步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按照自己的規劃,穩步前進?!?/p>

    公主嶺市雙城堡鎮瑞宏種植專業合作社

    地址:吉林省公主嶺市雙城堡鎮黃花村三組

    電話:0434-6588966

    13756885988

    第6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 農機專業合作社 發展 現狀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2-0176-02

    前言

    南陵縣現階段采取多種扶持措施,并包括以合作社的形式進行農業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激發了廣大農民的工作積極性,大大促進了安徽省農業的發展,同時采用的農機化也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對現代農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購機補貼的不斷增加,安徽省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極高,安徽省南陵縣作為一個國家級現代化農業試點示范區,農業有了較快發展,同時農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

    1.發展中采取的主要方式

    1.1對領導機構的強化

    安徽省對于各級農機主管部門進行強化型的組織領導,改變方式、改革創新,切合落實好農業合作社的建設工作。

    1.2政府的支持

    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其發展的重要標志,國家也出臺政策對購機需求的補貼。同時對于全程農業機械化試驗示范區項目的建設和農業機械化在全省范圍內提供了資金支持。

    1.3經驗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南陵縣日趨成熟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日趨壯大的同時,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制定了合理發展合作社的標準,并明確了社員的權利和義務。

    2.主要結構

    南陵縣作為早期試點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來,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成為了多種不同模式的合作社,其中代表的有農機大戶聯合性質的、專業共同出資的、以及承包流轉土地相結合的集約經營方式等。

    3.農機專業合作社制度

    安徽省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均為證件齊全,各項社務管理制度已基本逐步完善。為廣大省內外農戶提供農機專業服務,合理收取費用,產出歸社員所有。

    4.發展中的優勢

    4.1解決季節性問題

    安徽省南陵縣由于氣候性的原因,農機專業服務時間短,季節性強。而農機專業合作社可以合理安排跨區作業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至此合作社的發展已經改變了現狀。

    4.2有利于新機具的推廣

    農業合作社的開展為農機專業合作的發展提供了平臺,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時有效的將合作社成員集中在一起,通過現場試驗示范,讓農戶們對于新農機具的應用有了進一步了解,這都為新機具得推廣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4.3提高農機作業的效率

    采取機械化的管理,提高了安徽省南陵縣的水稻種植和收割的時間,提高了效率,促進了機械化的發展。

    4.4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由于目前農村大量年輕務農人員外出打工,農村勞力緊缺。有效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制度,不僅提高了效率還有利于實現勞動力的合理化轉移,有效緩解農村勞力不足現象。

    二、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1、存在問題

    1.1土地規模經營問題與大型機械的差距

    南陵縣地處半丘陵半圩區,圩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好,農機化的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土地的分散經營化、種植品種的方式結構不同等特點致使大型機械難以發揮其突出作用,使其效率低下、成本增高。此二者需要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得機械作業與當地規模經營問題的有利結合,提高效率,合理發展。

    1.2扶持力度欠缺,資金不足

    資金支持是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必要條件,合作社的信貸支持是其進一步擴大生產加強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基礎。切實落實好國家政策是合作社順利實行的標志。

    1.3合作社缺乏高管人員

    合作社的管理模式也不符合當今社會潮流的發展趨勢,人員的職業素質高低直接影響了安徽省南陵縣農機化高效優質的發揮。農機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大多數培訓都安排在4月份之后,而農機人員4月份之后都忙于本地或跨區作業了。

    2、南陵縣解決方式

    2.1積極發展土地規模經營

    安徽省南陵縣將土地集中在一起,鼓勵農民以各種方式實行入股進社,實行集約化經營,在農業經營體制中,形成農機化的良性發展。

    2.2加大對農機的資金提供

    加大資金的投放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多購多補、累加累補等方式。同時銀行在信貸上也應該出臺一些優先政策扶持。黨和政府也一定將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作為加快農村發展的優先發展重點。

    2.3加大培訓力度,配需高素質人才

    農機專業合作社需要利用年初農閑時節,采取多種樣式和渠道的分期、專業化培訓,培育一些懂技術和優良的經營管理人才,也有利于增強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整體的水平和活力,使其不斷發展壯大。

    2.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加強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層結構,加大對農機專業化的推進,促進其向標準化、健康化的方向發展。

    2.5適應農業產業調整、做好新農具推廣。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新機具的支持,機械化的使用同時也需要新農具的適當推廣應用。

    2.6改善發展環境

    合作社的發展環境是決定其是否能發展下去的關鍵,切實把發展農村專業合作化服務組織納入到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

    2.7合作社的建設規模要適宜

    南陵縣在合作發展當中最大限度發揮了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將分散的土地集中經營,揚長避短,形成合力,有利于其的良好發展。

    三、結語

    近年來,應了黨和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激發了安徽省南陵縣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熱情,合作社的組建和發展也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更有利于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了農村的勞動力的轉移、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更促進了多種要素的有利結合發展,這一先進的發展狀態是良好的,雖然其中也出現了一些短暫性的失誤,但南陵縣都以采取合理化的措施進行改革提升,正一步一步走向正軌。

    參考文獻

    [1]. 胡偉;張竹音;宋櫻.加強對農機合作社的政策扶持[J].農機市場.2009(04)

    [2]. 徐大志.淺析發展農機合作社的意義與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0(02)

    [3]. 張藍水.重在施展特有的農機專業優勢——農機專業合作社與農機大戶芻議[J].農機科技推廣.2010(05)

    第7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為宣傳我省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的成就,加強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展示推廣名特優新農產品,開拓農產品市場,省政府同意舉辦

    *年*農業博覽會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交流會、*(上海)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暨貿易洽談會?,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年*農業博覽會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交流會

    *年*農業博覽會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交流會(以下簡稱農博會)于11月25日至11月30日在杭州舉辦。

    (一)主題和內容。

    本屆農博會的主題是:高效、生態、品牌。主要內容包括展示、展銷、洽談、評獎、專題活動、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網上農博會等七個方面。

    1.展示。通過成果展示、產品與技術推介、科普宣傳等活動,宣傳我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品牌農產品、農業“三新”技

    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等。中心展示區由省農博會組委會辦公室統一設計布展;各市展區可以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展示、展銷、洽談為一體進行設計

    布展;農業“三新”技術展示區由省直有關廳局、科研院校負責設計布展。

    2.展銷。按展團分區,由各展團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展,集中展銷各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及其加工品。

    3.洽談。邀請國內外超市、出口企業和集團采購商等到會參觀、看樣訂貨。由各展團圍繞區域和產業特色,組織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推出一批優勢農產品,

    進行現場貿易洽談。

    4.評獎。由各展團推薦,組委會組織有關協會和專家在參展產品中評定一批優質產品,獎項分為金獎和優質獎;同時由市民評選產生“省農博會市民最喜愛的十

    大品牌農產品”。

    5.專題活動。由各市和省直有關廳局、科研院校、農業產業協會等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各類專題活動。組委會辦公室將組織舉辦“*名特優新農產品品嘗推介

    會”和農業文化專題活動。

    6.兩岸農業合作論壇。以“交流、合作、共贏、發展”為主題,設立“臺灣館”,邀請臺灣農業企業、農會組織、教育科研機構等展示臺灣農業生產技術,展銷

    臺灣優質水果和其它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舉辦浙臺兩地農業交流合作論壇,邀請兩地專家學者、農業協會和農業官員、農業企業家等。開展廣泛交流,增進相互了解,

    推動兩岸農業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7.網上農博會。在農博會期間,舉辦第三屆*省網上農業博覽會,展示推介*名特優新農產品。

    (二)參展單位及規模。

    以各市組團為主,省直有關廳局、科研院校等分別組織參加。

    本屆農博會展館設在*農業展覽館(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展出規模18000平方米,約1000個展位。

    (三)展銷費用。

    參展單位的布展、運輸、食宿等費用由各展團自行解決;展館服務費用由各參展單位適當承擔一部分。

    本屆農博會期間,參展農產品及運輸可享受浙政辦發〔2001〕36號文件規定的有關優惠政策。

    (四)組織領導。

    本屆農博會由省農業廳和省臺辦承辦,省級各農業產業協會協辦。為了加強領導,省政府成立*年*農業博覽會組織委員會。各市也要建立相應的籌備工

    作機構。

    二、*(上海)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暨貿易洽談會

    *(上海)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暨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展銷會)于12月30日至2006年1月3日在上海舉辦。

    (一)主題和內容。

    本屆展銷會的主題是:生態、品牌、競爭力。展銷會重點突出產品展銷、貿易洽談內容。展銷按產業分區,由省級各農產品行業協會分別組織本省農業龍頭企業、

    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展,并開展產品推介、貿易洽談和新聞宣傳等活動。

    (二)參展單位及規模。

    由省級各農產品行業協會組織各地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展,各市不再單獨組團。展出規模為350個展位左右。

    (三)展銷費用。

    各參展單位的布展、運輸、食宿等費用自行解決;展位費由參展單位承擔一部分。

    參展農產品及運輸在省內可享受浙政辦發〔2001〕36號文件規定的有關優惠政策。

    (四)組織領導。

    第8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2008年12月,國家商務部、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對農超對接試點工作進行部署。在2009年的調查中,79%的被調查零售企業已經開始了農超對接工作:每家企業平均與6個省(市)的79家農業專業合作社長期合作,年平均采購金額4552萬元:平均每家企業可促進1萬戶農戶增收。

    所謂農超對接,指的是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其本質是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向廣闊農村,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去掉了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將節省的利潤留給農民和消費者。在對接中,雙方易于形成穩固的供銷關系,超市便于將銷售信息反饋到生產環節,使農民及時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有效降低市場風險。

    據筆者了解,目前國內進行的農超對接主要有四種模式,本文將一一分析。

    二、“超市+農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這一模式以家樂福超市為代表。超市通過專業的農業合作社與農戶發生聯系,向符合要求的農業合作社進行采購,合作社再組織社員進行生產。家樂福是在中國最早推行農超對接的外資超市之一,目前在全國43個城市開設了145家門店。家樂福的農超對接都是大宗采購,一般不跟分散的農戶談,一是因為有對接采購量的基礎,二是可以統一執行超市的采購標準。家樂福對于合作社的篩選有著嚴格的規定,先派專家和采購團隊去基地考察,了解農產品的產量、產品結構以及基本設施等。如果以上指標達到基本要求,會安排內部的計量控制檢驗部門和第三方國際認可公司,對農戶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農藥化肥、耕種技術等多個方面進行審核。在這些指標中,家樂福最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只有各方面都達到國家標準,雙方才能建立密切合作。如果農產品質量不合格,家樂福會聯合相關部門進行培訓,包括農產品種植、采摘甚至包裝,待各項指標符合國家標準后,雙方再進行合作。

    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曉曦紅柑橘專業合作社為例。他們的柑橘都運往上海家樂福超市,以高出市場20%的價格簽訂購銷協議。當然,家樂福超市對柑橘的質量要求很高。為此,該合作社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嚴把質量安全關,并通過品牌建設和安全農產品認證,增強社員的品牌保護意識,進一步保障產品的綠色生產。針對合作社資金困難的情況,家樂福超市做了相應調整,放下強勢角色,與合作社平等合作,對合作社的產品實行了“零門檻、零收費和隨賣隨結”的銷售方式。對直采產品免收進場費和促銷費,結款周期也從40天縮短至7―15天,遇到農民直供的農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也適當作一些讓步。

    在農超對接中,家樂福超市開展了兩個層次的農民直供,并在商務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開展對農民的專業培訓。第一層次是總部直采,任命在西班牙有經驗的管理者負責這個項目。這個團隊的直采協調員在全國范圍內負責采購工作。與全國17個省82個農村合作社進行合作。26個品種包括山東的蘋果,內蒙古的土豆,江西、湖北的橙子、橘子,廣東海南的荔枝、菠蘿,福建的柚子等都進人了家樂福的門店。第二層次是城市直采。家樂福在全國18個城市成立了商品采購中心,采購當地的農產品。供應當地的家樂福門店銷售。其主要采購的農產品是西紅柿、黃瓜、卷心菜、茄子、蘿卜、西蘭花等。

    在具體對接過程中,針對廣大農民一開始不適應的情況,家樂福對農民進行了專業培訓。為了使農產品符合家樂福的質量標準,他們向各合作社的農戶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依托家樂福食品安全基金會,組織針對農民的專業種植培訓。在土豆產地內蒙古,蘋果產地陜西洛川,哈密瓜產地吐魯番都多次開展過培訓,有些地區還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給授課。在合作中,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也對合作社給予了相應的培訓。比如,湖北省有關部門對農民合作社除進行法律法規、科學技術的培訓外,還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對部分有可能、有意向開展農超對接的合作社的市場培訓。

    三、“超市+合作農場”模式

    這種模式下,超市人股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與他們合作開發自有農場。這種模式中樂購超市運作較好。2010年6月,樂購宣布與廈門如意集團合作開發3000畝自有農場,全年種植12個蔬菜品種,年產量約3000噸,銷往樂購在華東地區的42家大賣場和8家試驗階段的便捷店。在合作農場里,一棵蔬菜的種子被種下之前,這粒種子的生長及去向已被超市控制。其流程是:農戶帶著相關土地、農田土壤及水質通過檢測等證明材料自愿報名,通過審核后樂購根據市場需求計劃生產。同時,種子的來源、農戶所需的肥料、農藥等由樂購指定或者推薦。蔬菜成熟后,再進行農藥檢驗、采收、包裝直至運輸到樂購門店。整個過程,超市直接介入到農產品生產,農民只需提供勞務即可。

    廣東商學院學者王先慶認為,合作社的機制決定了超市入股不可行。合作社決策機制是按人頭表決,而公司則是按股本大小來表決。超市入股合作社后,合作社的決策權難以平衡,而由超市入股農業龍頭企業則是目前雙方都可接受的。

    在一般的農超對接模式中,超市會按成色、大小等標準采購產品,剩下的“不達標”產品由農戶自行承擔,而在樂購按需生產模式下,農戶既省事也不用擔心產品銷售風險。據樂購內部人士透露,按需進行標準化生產蔬菜能幫助超市降低20%左右的損耗,也能最大程度地掌控蔬菜安全。

    國內農戶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多數農業合作社是近幾年才成立起來的,如果要對接超市,需要擴大規模、提高產品質量、注冊商標、打造品牌等,資金問題往往會讓他們發展受阻。讓超市入股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開發超市的自有農場,有助于盡快提升合作社的水平,降低合作社的經營風險,推動農超對接的順利進行,通過合作農場,樂購還進行了自有品牌蔬菜的開發。雖然目前樂購僅有5%的生鮮產品是直采的自有品牌,但未來2-3年內這一比例將達到95%。

    四、“超市+供銷社+合作社”模式

    這種模式下,超市不直接和合作社或農戶對接,而是通過當地的供銷社與農戶進行對接。物美超市的農超對接就以這種方式為主。由于對農業合作社不了解,由超市直接去找符合要求的合作社往往要花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利用地方供銷社作為中介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山東的蔬果進入北京物美超市,一般需要經過“農戶地頭經紀人地頭市場山東區域

    批發經紀商(或區域集貨市場銷售)北京批發經紀商(或批發市場銷售)超市賣場消費者”的流程。這不僅導致蔬果成本層層增加,商品損耗不斷增加,而且經歷了多次裝車、配貨、卸車、改包裝等過程后,從蔬果采摘到進入市場銷售可能遠超過48小時,商品鮮度和品質出現明顯下降?,F在。物美超市通過山東省供銷社來采購農產品。山東省供銷社與農民共同建立了從生產到市場的新型農產品經營服務體系,在全省近100個縣市組織和幫助農民建立起標準化生產基地320多處,涵蓋了山東的主要蔬果品種,山東省供銷社還從農產品基地選派菜農、果農代表。進駐物美部分大賣場向消費者作現場推薦。

    目前,物美與山東省供銷社的合作模式分為“供銷社與超市聯合直采”和“供銷社在超市直營”兩種。“供銷合作社與超市聯合直采”,即供銷合作社與大型超市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共同選擇認可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基地后,由供銷合作社發揮其網絡優勢,負責合作社和基地農產品生產質量和運輸質量的管理與控制,超市只負責銷售環節。以青州市供銷合作社為例。其與物美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在供銷合作社的統一配送下,青州菜農采摘的蔬菜從分揀、包裝、運輸到物美超市上架銷售,全部過程控制在24小時以內。青州市供銷合作社還依托山東供銷系統的網絡和資源,把山東其他縣市區的優質特色產品,如威海蘋果、沂水大姜、金鄉大蒜、滕州土豆、萊西小甜瓜等,也推薦給北京物美超市。如今,這些產品均在青州集中配貨后直接運抵北京物美超市。

    “供銷合作社在超市直營”,即成立專業購銷合作社,在超市承包農產品柜臺直營。例如,今年初桓臺縣農產品購銷合作社成立后,在當地超市承包了農產品柜臺。其依托下屬各鄉鎮基層社,在每個鄉鎮選擇合適的基地和特色農業產品,由農民根據超市需求采摘后,直接送往購銷合作社的配貨中心。桓臺購銷合作社聯合山東其他供銷合作社,收購和交換一部分當地沒有的農產品,由配貨中心中轉后送往超市柜臺銷售。

    五、中小超市合作模式

    中小超市的農超對接模式與大超市有所不同。由于規模所限,中小超市在談判中并無多大優勢,在對接中宜采取更為靈活的方式,

    四川省供銷合作社直屬企業控股的老鄰居商貿公司農超對接模式值得其它中小超市借鑒。其采取的是經營網點就近與專業合作社合作的模式。老鄰居商業連鎖網點多數是從供銷社系統在農村的傳統經營網點改造過來的,每個網點聯系所處村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副產品經營大戶,由他們提供貨源、滿足該網點的蔬菜供應。這樣既給超市帶來了新鮮農產品,也降低了農產品進超市的門檻,使小批量的農產品得以進入超市,同時也有效解決了附近農民的賣難問題。小超市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小,對品種的要求也無須一應俱全。根據網點位置就近選擇合作農戶的方式不僅縮短了運輸距離,節約了成本,而且在價格上隨行就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有的地區還嘗試農產品“零費用”進超市,比如成都的佳和綠園農貿超市是最早一批響應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據其負責人介紹,日常情況下,超市1天銷售蔬菜量為1000-2000公斤,肉類200-300公斤,兩項收入7000-8000元。在實行農產品零費用進超市后,價廉物美的鮮活農產品盤活了整個超市的生意,開業當天就銷售了5645公斤蔬菜,500公斤肉類,這兩項的收入就近1.6萬元。該超市已與四川省40多家農產品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達成了代銷、經銷、聯營或租賃合作協議。“零費用”讓農產品進超市的門檻降低了,也帶動了超市的生意,取得了雙贏的結果。

    第9篇:農業合作社的優勢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模式;供應鏈管理;農超對接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2)26-0030-02

    1 生鮮超市供應鏈模式

    生鮮超市供應鏈概念:主要圍繞生鮮產品通過對信息流、物流以及資金流的控制,從農用生產資料開始到生鮮產品生產,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生鮮產品送到終端消費者手中的網絡結構。網絡結構將生產者、經銷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連為一體。

    供應鏈模式主要有批發市場模式、超市模式、配送中心模式三類。

    ①批發市場模式。產地批發市場:主要從農戶等生產者批發收購獲得農產品。銷地批發市場:主要從農產品商和產地批發市場批發主購買經初加工農產品,再轉手到各農產品零售商。

    ②超市模式。以超市為核心:農戶在公司或者協會安排下,開展生鮮農副產品生產,產品經公司或者協會集中后,統一銷往各大超市,經由超市到達消費者。

    ③配送中心模式。成功連接生產者、零售商(超市連鎖店)、消費者的紐帶,它是生鮮超市成為農產品銷售主流模式后產生的。優點:增加集中配送環節,以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降低成本。生鮮產品集中配送中心通過集中采購、加工處理、搭配等增值業務,隨配送規模擴大,反而降低了整個供應鏈成本。

    2 農超對接的三種模式

    在超市流通模式下,“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是商務部支持發展的基本模式。例如四川家樂福超市+六月紅花椒專業合作社+花椒種植戶。此外,市場還有企業自發與農戶對接的“公司+農戶”模式,魯菜直供世博會中,山東有15個縣(市、區)供銷社成為第一批世博會蔬菜直供參與單位。其直供的運行體系為:供銷合作社組建的專業合作社負責蔬菜的生產,供銷合作社組建的公司負責流通和銷售。一般是有通過基地中介組織對接的“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模式。深圳沃爾瑪+贛南臍橙對接,是聯合深圳市鑫榮懋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江西建立臍橙直接采購基地+贛南臍橙種植戶,采用的是這種模式。

    3 以家樂??勺匪菪怨湠槔?/p>

    歐盟界定食品可追溯性為在所有生產、加工和銷售階段溯源和跟蹤預期加進食品或飼料的食品、飼料、食品動物或物質的能力, 并明確要求食品必須可追溯。即從最終消費者一直可追溯到初級農產品加工過程所用飼料、獸藥等信息??勺匪蒹w系的核心在于真實、完好地保留了農產品的種植記錄以及農戶信息,那么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如何保證信息真實可靠的傳遞呢?可通過以下實施策略完成。

    ①記錄本記錄種植信息。在初始種植階段,為了排除生鮮產品中常見的農藥殘留超標或者動物飼料中國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劑,為了保證生鮮產品的綠色乃至更高標準的有機,必須和農戶訂下保證書,對農藥和飼料的使用予以嚴格限制;其次,給合作社農戶發放統一格式的農事記錄本,讓農戶記錄詳細的種植信息,如種子飼料來源,施肥噴藥情況。另外對每一農戶的記錄信息,會有專門的合作社小組成員來監督檢查,保存原始記錄,以保證記錄的農事信息真實可靠。

    ②條形碼追蹤更進一步的信息。采摘、收貨階段:采摘的時候,農戶使用的是家樂福專用的保鮮塑料袋,農戶采摘好農產品以后,會貼上一個標簽在專用塑料袋上,上面標示有農戶信息,農產品的信息,重量信息,收貨信息等;分揀、包裝階段:當農戶把農產品交給合作社的時候,合作社檢查合格以后,用家樂福專用包裝紙箱進行等級分揀,貼上條形碼標簽,條形碼由數字和字母組成,通過識別條形碼或者電子掃描可以識別出所需信息,如采摘的農戶,采摘的時期,交貨給合作社的日期,發往家樂福門店的日期以及準備發往哪個門店,貼條形碼后然后發往家樂福各門店,為了便于更準確追蹤農產品信息,一般情況下,一家門店的一種農產品僅由一戶農戶供應;物流配送階段:家樂福采用的是第三方物流,各合作社自行將農產品運往物流園內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由第三方物流按規定配送到各指定店面;檢驗檢測階段:在合作社貨物到達物流園的同時,由設在物流園的家樂福專門的檢測檢驗室對合作社的農產品進行集中檢測,檢測員采取隨機抽樣,從而防止利用特定樣品的情況。

    ③收取貨款。在合作社交貨6 d以后,便可通過互聯網登錄家樂福的供應商電子信息平臺,由授權使用的用戶名和密碼查詢合作社農產品的收貨情況,一旦各地門店的收貨得到確認,一周之內便可收到貨款。

    4 農超對接的意義

    農超對接與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最大區別在于超市直接參與了農產品的監控和管理過程。對超市、農戶和消費者都有重大的意義。

    ①對超市來說。食品安全和品質有了一定的保證,超市在向農戶下訂單的同時,往往對農藥,飼料的使用情況有嚴格的規定,對農產品從種子的種植到采摘上架的全過程都有監控。在農戶向合作社交貨的時候有一定的分揀和檢測,在合作社向超市交貨的時候有更嚴格的專門檢測。降低了流通費用,相對于傳統的多環節流通模式下,農產品價格被層層加碼。超市的直采模式一方面可以減少農產品的損耗,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

    ②對農戶來說。采用訂單農業的形式,特別是簽訂長期供銷合同,使農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避免了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有效的防止了增產不增收或者滯銷的情況,同時,也可以讓農戶有計劃組織農作物的生產,以免盲目種植。對地方特色農產品是一個很好的營銷平臺,全國各大超市的農產品堆頭往往有農產品展示板,特色農產品憑借不可替代的品質優勢,從而可以吸引來更多的訂單。

    ③對消費者來說。一般的消費者購物最關心的是。其選購的產品是否物美價廉,而生鮮產品又和我們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我們關心食品的安全,特別是當前食品安全形勢并不使我們放心的情況下,超市所具有的各項優勢對我們來講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 農超對接中的問題和對策

    國家在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通貨膨脹的形勢下,大力提倡和推廣農超對接這種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據商務部6月26日新聞會介紹商務部從2008年開始推動農超對接的試點,到2011年年底,中央財政總共安排了7億元的資金,在19個省市支持1 000多個農超對接試點項目,目前開展農超對接的連鎖經營企業已經有800家左右,從業人員已經有200多萬。與超市對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突破了1.56萬個。但農超對接仍存在一系列突出的問題。

    ①農業合作社自身建設的滯后。由于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產率較低,農業合作社的規模偏小,往往難以滿足超市集中大規模采購的需要。農產品的質量品牌意識較淡,難以滿足現代都市市民的高品質要求,也沒有通過創建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美譽度的長遠意識。農業合作社本身是一個法人組織,對內擔負著對合作社各農業戶的技術指導,規范生產的職能。對外則擔負著代表各農戶和超市的溝通議價職能。這需要在農業合作社內有專業的農業技術能手、管理能手、營銷能手。專業能手在合作社的組織管理中不可或缺,國家和有條件的合作社應該主動把專業的人才吸引過來,促進農業合作社的組織管理現代化。

    ②進超市后的費用過多,普遍存在貨款拖欠。雖然通過直采,流通環節的費用大為降低,但是在農產品進入超市賣場以后卻存在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比如進場費、促銷費、贊助費、宣傳布展費等。農戶的傳統交易習慣是現金交易,而在農超對接中常用的付款方式是農產品到達門店后幾個工作日甚至更長的周期,使農戶墊付的周轉資金過長,挫傷了農戶農超對接的積極性。

    ③政府的宏觀政策扶持有待進一步加強。2011年“兩會”期間,商務部、農業部已經聯合印發《商務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指導意見》重點支持大型連鎖零售企業建設改造與農超對接相適應的專業生鮮配送中心、產地集配中心等農產品流通設施,改造擴大鮮活農產品經營區。這些政策無論從優惠力度還是普及面上遠遠不夠。需要政府在宏觀上制定全面的詳細規劃,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一定優惠。首先,建立供需信息平臺。最方便快捷的信息平臺莫過于網上電子信息平臺。政府以自己的信譽作擔??梢蕴岣咝畔⒌男抛u,同時大規模的供需作息收集、、整理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出面進行統籌施行。此外,政府還可以牽頭辦農業洽談會,展銷會進行推介。其次,給予稅收優惠政策。超市農產品經營按稅法需交納增值稅、營業稅,同時可以抵扣百分之十三的進項增值稅,由于超市農產品購貨區域的分散或者農業合作社無法開具增值稅發票等一些原因,進項增值稅的抵扣存在一些困難。國家可以考慮直接給農產品的進銷給出優惠稅率,此外農產品的成本中包含有運輸、倉儲、檢驗等各個環節,在這些環節上也需要制訂一些優惠稅收政策,切實直接有效的降低農產品的成本。再次,推廣現代化農業。農超對接的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的根本在于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系列的宏大工程,包含有制訂穩定科學的農業發展政策和規劃,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人才的培養,農業品牌營銷,農業信息化建設等。

    ④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在一些農超對接項目中存在一些超市憑借在在農超對接中的強勢買方地位,掌握農產品銷售渠道,借此壓低農產品收取時的價格,而增加銷售價格。一套合理而穩定的利益體系應該是農民增收、超市獲利、消費者得實惠,三方獲利。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應該通過一些好的組織方式,成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結合體。例如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的奶農合作模式,奶牛的主人就是奶業公司的股東。公司追求的對股東投資的最大回報就是對奶農的最大回報。

    參考文獻:

    [1] 張國材.農超對接的模式與意義[J].農村百事通,201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激情成人综合网|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国产成人悠悠影院|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caoporn成人|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app |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网站 | 成人免费淫片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