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量子計算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量子計算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量子計算報告

    第1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另外,新型的量子計算也給數學密碼體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潛在威脅。1994年PeterShor發現了第一個具體的量子算法'Shor量子分解算法的時間復雜度為D(刀2(109開)(10皿。朗)),它在設想的量子計算機上可以用輸入的多項式時間分解大數質因子,因此它給RsA等公鑰密碼系統的安全性提出了嚴峻的挑戰。1996年Grover發現了非結構化數據庫源于聯想網御神州專家新論搜索的Gmver迭代算,量子Grover搜索算法的時間復雜度為D(/Ⅳ),它有可能解決經典上所謂的NP完全問題。

    2007年11月,加拿大D—wave公司宣稱研制成功28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系統;2008年12月,又宣稱成功研制了128量子位的量子處理器。業內科學家們預測,到2020年左右量子計算機將進入實用階段。假如1024個量子位以上的量子計算機研究取得實質性突破,那么256bit甚至512bit的對稱算法將不安全,RSA,ECC等非對稱密碼體制也將不安全。目前的私鑰密碼體制,公鑰密碼體制等都將面臨更新換代的“困境”。因此,研究可以抵抗量子計算等高性能計算攻擊的新型密碼技術體制勢在必行。

    根據Shannon信息論原理,如果隨機密鑰的高速在線分發問題能夠有效解決,那么利用一次一密亂碼本(OTP)就可以解決數據傳輸的完全保密問題。但是隨機密鑰的高速在線分發面臨著一系列技術難題或者瓶頸(因為為了確保密鑰安全,需要采用復雜的加密手段和安全協議,限制了密鑰分發的速率;另外,密鑰的安全性也得不到完備性證明)。而量子通信系統可以解決隨機密鑰的高速在線保密分發問題,為0TP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技術可能性,進而可以解決數據傳輸的完全保密問題。基于這樣一個亮點,量子保密通信特別是量子密鑰分發技術(QKD)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高度關注并得到了快速發展。

    目前,QKD作為一個物理上安全的保密體制,其實用化已是一個明顯的趨勢。2004年,華東師范大學在國內首次實現了QKD原理樣機吼2005年,瑞士IDQmntique公司和美國MagQ公司都推出了商用QKD系統產品。2005年,美國BBN公司在DAPAR的資助下構建了6節點的實驗網絡。

    2008年,歐盟sECoQc組建了7節點的演示網絡。2009年。中國建設了8節點的“最子政務網”??梢哉f,國內外對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研究已經進入了工程實現的關鍵時期,目前已經沒有產品化的技術障礙,其應用基本上取決于市場。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實驗記錄是:無中繼通信距離l87km,在線分發密鑰的速率lMb/s以上。

    1技術原理和特色

    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微觀世界遵循Hd‘規berg測不準原理和量子不可精確克隆定理。量子態測不準并且不能精確復制,這意味著,通過竊聽將不能得到確定的有效信息,也不能進行重復測量。更重要的是,任何針對量子信號的竊聽都將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跡,這為在線檢測竊聽提供了可能。量子態測不準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進行精確測量,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量子信道是“絕對安全”的;但是這種“絕對安全”是無意義的,因為從中得不到有效信息。合法通信雙方為了提取在量子信道中傳輸的量子信息,必須依賴附加的條件,即必須借助經典信道進行輔助信息的交互,比如竊聽檢測所需要的交互信息必須通過可信輔助信道來傳送,這也決定了量子通信與經典保密通信之間的互補關系。

    量子信息是經典信息在功能和性能上的擴展,量子通信系統具有經典通信系統所具有的功能以及經典通信系統所不具有的新功能(比如在線竊聽檢測)。如果采用一組正交態對0和l進行編碼和通信,那么通信雙方能夠進行確定測量,因此完全可以實現經典通信系統的數據傳輸功能。當然,這種應用與經典通信系統相比較并沒有特殊的優越性,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量子通信是指基于量子測不準條件下的量子保密通信。

    1.1量子密鑰分發

    QKD基于Heisenberg測不準原理和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其完全保密特性得到了證明。因此,至少在理論上,基于量子密鑰的oTP能夠解決通信數據的完全保密傳輸問題又因為這種綜合應用具有體制上的簡潔性、理想的完全保密性和簡單的軟硬件實現性能等,代表了密碼系統發展和升級換代的一個趨勢。

    如果QKD在密鑰分發速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達到50Mb/s,甚至達到1Gb/s以上,那么基于量子密鑰的oTP就能夠實現保密語音通信、一些重要數據的實時保密通信等,并且這種應用不存在所使用密鑰或者密碼算法可能存在安全漏洞的隱患。這種系統應用無疑對現在的保密通信體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當然,尋找QKD在現代保密通信系統中的應用切入點是當務之急。

    1.2量子身份識別量子身份識別是基于量子態身份信息的物理安全的身份

    識別方案。量子身份識別信息是量子態,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這從根本上消除了身份信息被假冒或者事后否認的可能性。在量子計算條件下,如何利用量子態身份的唯一性和不可復制特性實現完全保密的量子身份識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這種方案不需要事先共享短密鑰,可以增加系統的可用性另一方面,量子身份識別信息基于量子態,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其安全問題。

    但是,由于量子身份的重復使用等技術難題導致量子身份識別研究進展緩慢。

    1.3量子保密通信體制

    研究表明。QKD并不是量子保密通信的必要條件,因為人們已經發現不依賴共享密鑰的量子保密直接通信方案110J,這也可能意味著未來的量子保密通信體制的安全性將可能不再依賴共享密鑰。但是,這并不影響QKD在一定時期內得到廣泛應用。量子保密通信在同時解決竊聽檢測、身份識別和信息保護等問題的條件下,將形成一個完備的保密通信體制。量子保密通信不依賴復雜的數據加密算法(當然,信息的本地存儲保護等依然需要安全的數據加密算法),量子系統設備不,因此量子系統具有通用性,所有用戶的系統配置和功能可以做到完全一致,不存在系統分級和使用多種密碼算法等技術問題,因此可以說不存在互聯互通的技術障礙,它能使任何擁有量子保密通信終端的用戶之間實現完全保密的通信,這是目前的保密通信系統所不具有的功能。這種性能在保密通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量子糾纏系統來說,由于糾纏粒子之間存在不受空間限制的關聯性,并且可以實現隱形傳態,似乎利用這種現象可以突破經典通信的距離極限,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糾纏粒子之間的通信依然依賴經典信息交互,即在進行基于糾纏的測量之后還必須通過可信經典信道進行相關測量信息交互之后,才能實現兩個糾纏粒子之間的通信,這也是量子糾纏不能實現超光速通信的一個關鍵原因。因此,在目前的量子通信模型下,量子通信在深水、深空通信中并沒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也很難突破經典通信的水下和深空通信的距離和速率極限。毋庸置疑,探索如何在新型的通信模型下突破經典通信的極限,無論是對于理論創新還是對于國防軍事通信安全等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2基礎研究與應用趨勢

    在QKD技術快速發展并日趨成熟的今天,量子保密通信體制還處于初級階段,量子保密通信系統由于系統自身的不穩定性會造成一定的長期誤碼率(比如量子信號的調制解調過程和單光子探測器暗計數等都會引入一定的誤碼,這些誤碼在理論上無法與非法侵入所引起的誤碼進行區分),如何克服這些誤碼的影響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另外,QKD的應用研究和量子保密通信基礎理論研究依然是量子保密通信體制研究的重點,其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

    (1)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系統與應用研究。對基于單光子實驗方案進行改進和完善,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效率,并進行QKD系統產品的研發。對基于量子糾纏、隱形傳態等量子特性的實驗方案進行深入研究,研究如何設計性能穩定的QKD系統并在通信距離和通信效率上取得突破。

    (2)量子保密通信基礎理論。研究新的量子密鑰分發、量子保密直接通信、量子身份識別、量子比特承諾協議等,完善量子保密通信體制理論研究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基本架構、工作原理和實現方案等:研究任意節點之間的互聯互通機理以及針對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專用路由技術研究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與光纖通信網絡之間互聯互通技術。

    目前,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際應用進程直接取決于市場需求和量子技術的發展。量子保密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量子態的制備、分發和探測技術;量子系統穩定性和抗干擾解決途徑;與光纖網絡的兼容性等。

    隨著單光子制備、量子存儲和探測技術以及光纖傳輸等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量子保密通信將在國家重要領域內的通信保密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短期內,QKD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密鑰的高速在線分發問題,為oTP的廣泛使用提供一種可行的技術途徑。基于景子密鑰的oTP可以用于保密電話網、保密數據網等,實現各種數據的一次一密加密,確保數據的完全保密傳輸。中長期內,能夠同時解決竊聽檢測、身份識別和信息保護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可以提供一個完善的通信保密解決方案。

    3應對策略探討

    為了積極應對QKD和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并為相關技術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促進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的應用推廣,及時采取科學的應對策略非常必要。根據對國內外量子通信研究現狀和趨勢的綜合調研分析,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以下對策或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較大的參考價值。

    (1)信息安全形勢嚴峻,積極進行技術儲備,有備無惠。近幾年,一些典型的經典密碼算法不斷被破譯或被發現存在致命漏洞,網絡計算和量子計算等高性能計算技術快速發展給經典密碼算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經典通信保密體制面臨更新換代的抉擇。而量子保密通信技術代表了一個實際可行的新型技術方向,代表了未來信息安全市場的一個新方向。在積極探索量子保密通信體制的同時,尋求量子技術與經典技術的“融合”,促進這種新型保密通信系統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潛在資源需要整合,潛在市場需要發掘和培育。最子保密通信技術在保密傳輸方面有著十分明顯的技術優勢。其中短期應用前景十分明確,長期推廣應用趨勢不可逆轉。但是,量子保密通信是一個綜合交叉技術學科,系統核心技術需要多學科專業人才聯合進行技術攻關,但是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主力依然集中在高校,基本上還處在“單兵作戰”的狀態,還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研發平臺。

    美國MagiQ公司的副總裁AndrewHammond估計QKD短期市場份額將達到20億美元,在不久的未來其市場份額將達到10億美元/年。在今后幾年內,國內的市場份額派工流程與安全知識庫緊密相關,在故障處理時從安全知識庫中提供專家經驗和歷史資料進行參考,在派工處理完畢后的反饋又放入安全知識庫中作為下次事件的歷史資料。安全知識庫包括安全知識文章、漏洞庫,補丁庫、事故案例庫等。

    3.1報告報表網絡安全管理系統具有強大的事件分析報告和安全趨勢

    報告系統。能夠收集和整理所有的安全事件報告,整理分析,產生針對不同閱讀者的專業安全報表。安全報表能夠將一段時期內的整體安全狀況、攻擊來源、攻擊方式、攻擊目標、最多的和最少的攻擊排序、IP子網攻擊、IP子網攻擊目標、設備類型、事件警告類型、事件狀況類型和事件的嚴重性等等做出專業的分析報告。

    3.2趨勢分析趨勢分析指依據網絡安全指標策略體系,將多源安全事

    件經編碼格式標準化、歸并關聯等處理后,進行安全指標映射與態勢數據生成,并借助多種可定制可視化視角而展現出來的網絡總體安全狀態和發展趨勢。經過對安全事件、審計日志和一些輔助信息的分析,能夠生成實時態勢報表、態勢告警、態勢預案等安全態勢分析報告,對總體的安全建設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安全態勢分析需要綜合眾多最新的信息安全管理技術,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

    第2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網絡搜索改變大腦

    幾千年來,人類都依賴彼此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F在我們依賴的是“云”,許多人遇事的第一反應就是掏出手機上網搜索,這正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最大改變,“永不離線”的狀態不僅改變了我們的記憶方式,以及對自己的主觀感覺,甚至個人記憶與互聯網信息之間的界限也開始模糊。在我們成為“互聯腦”一員的同時,也發展出一種不再依賴我們大腦中本地記憶的新型智力。(來源:《環球科學》2014年1月號)

    Zc(3900)當選《物理》2013成果之首

    北京譜儀實驗國際合作組(BESIII合作組)發現的四夸克物質Zc(3900),入選美國物理學會(APS)《物理》雜志評選的2013年國際物理學領域重要成果,并在11個入選項目中位列第一。同時入選的還有中國科技大學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取得的成果。

    據介紹,這個評選在物理學界極有公信力和影響力,入選成果在物理學界內外都曾引起轟動。同時評選還綜合考慮了成果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創新性,以及產生更先進技術的可能性等。(來源:新華網2014年1月2日)植物也會學習和記憶

    大象常被認為有著驚人的記憶力,現在科學家又發現,雖然植物沒有大腦,也會學習和記憶。

    科學家研究了含羞草(Mimosapudica),他們用專門的裝置反復往含羞草上滴水,在強光和弱光環境中分析這種植物的短期和長期記憶,結果顯示,一旦含羞草知道水滴對它的生存不構成威脅,就會停止卷起來的行為。這表明含羞草和科學家對動物預期的那樣具有學習和記憶能力,當然前者是在沒有大腦的情況下做到的。

    科學家指出這項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了解植物的方法以及動植物間的界限,其中包括我們對學習是有神經系統的生物體特性的定義。(來源:新浪科技2014年1月23日)

    中國網民突破6億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45.8%:中國網站320萬個,全年增長52萬個,增長率19.4%。其中手機網民超5億,占網民總人數的81%:網民中農村人口占28.6%,人數為1.77億,較去年增長2101萬人;通過臺式和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69.7%和44.1%,相比201 2年有所下降。(來源:中新網2014年1月16日)

    “海鷗”年內強勢回歸

    2014年元旦剛過,沉寂了近10年的中國最早的相機品牌“海鷗”牌相機對外兩款最新中高端數碼機型CF100與CK20,頗具時尚氣息,搭載多項最新核心技術,即將批量生產。

    曾幾何時,“海鷗”就是照相機的代名詞,折翅“海鷗”如今“數字”起飛,在攝影愛好者和海鷗迷中激起溫暖回憶、掀起巨大波瀾:海鷗強勢回歸了。(來源:《解放日報》2014年1月10日)

    耐克等品牌童裝被指含毒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新發表的一份報告稱,全球12個知名品牌童裝如博柏利、阿迪達斯、耐克、彪馬、李寧、迪斯尼、C&A、H&M、優衣庫等被檢出有毒有害物質。

    調查報告顯示,有61%的樣品檢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有50件樣品檢測出含有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此次檢測中有超過1/3的樣品產自中國(29件),有毒有害物質的檢出率高達96.6%。這或將影響兒童的生殖發育。(來源:環球網2014年1月15日)

    歐美科研創新“腦”有可為

    金融危機以來的世界依舊面臨增長的不確定性,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大經濟體通過科研創新帶動經濟穩定復蘇已成為共識。因而進入2014年,全球各科研“國家隊”新項目引人注目。比如美國“腦計劃”進入快車道,歐盟“人腦工程”放眼10年,日本打造“機器人大國”,德國“數字化”增強競爭力。(來源:《北京晨報》2014年1月13日)

    青藏高原將繼續變暖

    位于我國青海的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表明,青藏高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年平均值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1000000個空氣分子有1個CO2)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9.5%。青藏高原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是極其敏感、脆弱的,在維系國家乃至全球生態安全方面地位非常特殊。監測結果意味著青藏高原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變暖,脆弱環境堪憂。(來源:新華網2014年1月9日)

    “清華簡”發現最早算具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第4輯整理報告,其中《算表》文獻被數學史專家認定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利用它能快速計算100以內的2個任意整數乘除,還能對包含分數1/2的兩位數做乘法。

    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郭書春介紹,《算表》首次展現了戰國計算技術的原始文獻,為春秋戰國時期數學已經相當發達提供了直接證據,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來源:《科技日報》2014年1月8日)

    智能手機還能這么玩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會隨身攜帶一部相當強大的智能手機。智能手機讓人們隨時隨地與外界保持聯系,將世界連接成一個前所未有的緊密整體。

    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通過各種新穎的方式,利用智能手機來承擔起“拯救世界”的重任。例如空氣污染監視器、便攜式顯微鏡、地震預警、醫療附屬裝置、天氣預測、野外數據收集、幸福指數研究、云計算等。(來源:《科技日報》2014年1月10日)

    為什么會得自閉癥?

    自閉癥(Autism)也叫孤獨癥,是指一種在社會生活及人際交往方面伴有困難的發育障礙。20世紀40年代,美國精神科醫生里奧·坎那和奧地利兒科醫生漢斯·阿斯伯格分別獨立發現了這種疾病。

    研究表明,懷孕初期吸煙、哺乳期營養物質不足、出生時父親或母親高齡化、不孕治療等,都可能與自閉癥的發病有關。目前患上自閉癥的孩子越來越多,但醫學界還未找到有效的標準療法。(來源:《科學世界》2014年第1期)

    糖分變新型“煙草”

    最新研究表明,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含糖食品可能像煙草一樣,對人體并不健康。

    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的臨床流行病學教授西蒙·凱普韋爾稱,糖分已經變成一種新型的“煙草”,易引發糖尿病和肥胖問題;聯合國機構表示,大量的證據顯示含糖飲料和其他糖類食品可以直接導致肥胖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英國的食品巨頭已被告知,必須減少人們日常食品中30%的含糖量。(來源: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1月9日)

    最復雜量子集成電路誕生

    第3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本次會議的宗旨是探討信息哲學的基礎理論及其時代意義和價值。會議主題報告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信息本質和信息本體論

    北京郵電大學的鐘義信教授以《再探“信息”》為題做了本次研討會的首場主題報告,他認為信息概念是一類與物質和能量都很不相同的復雜對象,只能采取主客互動的研究視角加以研究。在信息的本體論定義和認識論定義中,前者是后者的源頭,后者是前者被認識主體所感知的結果,人類能夠獲得、處理和利用的只能是認識論信息。 基于此,他探討了信息運動的基本規律,即“信息轉換定律”,并強調了其超過能量轉換定律的重要性。

    中國人民大學的苗東升教授首先對當前學術界關于“信息”概念的多維理解進行了評述,贊賞了由此而產生的世界信息科學和哲學的多元協同發展現狀。其中,他尤其強調了當前中國信息科學和哲學研究仍然存在著唯西學馬首是瞻的諸多弊端,而事實上,中國學術界已經取得了一些優秀的、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例如鄔教授在信息哲學研究中,歷經30多年的辛苦而創立的思想體系,已然形成了能與西方分庭抗禮的“中國學派”。苗教授還意味深長地呼吁廣大學者立足自身,心無旁騖搞研究,力爭信息科學與哲學的“中國學派”的長足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信息科學和哲學研究必然有所成就,為西方所不可及。

    北京大學的羅先漢教授以《物信論及其應用》為題做了主題報告。他首先指出廣義信息可由物質的實在狀態及其相關規律來表示,由此,他所提出的物信論認為在存在上,信息要依賴于物質;而在運動變化上,物質則要依賴于信息,物質與信息既彼此不同又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規律,才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萊頓大學的詹姆斯?W?麥卡利斯特對經驗數據的信息內容:方法論和形而上學意義進行了詳述,他認為經驗數據是科學觀察和測量的結果,包含著關于世界的信息,表達著世界的結構??茖W定律的功能并不在于精簡經驗數據集,而是表征其中的意義模式,且正是這些模式對應著現象。那么,多少模式能夠真正地表征現象呢?這里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科學實踐表明具有所有可信屬性的模式都對應著現象,所以世界也就具有所有可能的結構。

    俄羅斯科學院的康斯坦丁?科林(由約瑟夫? E?布倫納代講)提交了題為《信息的現實結構、科學世界觀和哲學根本問題》的論文。他提出了一種關于科學化世界和哲學基本問題內容的新理解,基于對現實結構的多元組分中的具體信息現象的分析,他認為除了物質客體、過程和事件之外,在現實世界中,還存在著不可見客體、過程和條件等信息內容。所以,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應將關系看作一種關于現實的可見與不可見的構成要素。

    武漢大學的李宗榮等人認為,在計算機芯片植入人體體內以后,能夠與人的神經系統聯合工作,這個事實告訴我們,處于信息進化論過程的這兩個極端被連通起來了。這樣,宇宙間的“信息統一性”被無可懷疑地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證明了。宇宙萬物都具有“物質―信息二重性”,對它們既可以進行物質與信息的一分為二,又可以進行物質與信息的合二為一。信息具有非物質的特征,但它又必須具有物質的載體,因而信息也是物質的。

    二、 關于哲學發展和信息哲學研究方法論

    西安交通大學的鄔教授做了題為《哲學的發展與哲學的根本轉向》的主題報告,他首先指出現代主流哲學數次轉向的傾向性實質,乃是沿著向認識主體內部日益狹隘的因素的追求來限定哲學研究的主題內容,如此,哲學必將喪失其應有的功能。人類哲學的發展還有另外一條路徑,這就是在一般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所孕育和展現出來的哲學自身的發展。按照信息本體論的理論,世界(存在)是由物質和信息兩大領域構成的,物質和意識之間通過自在信息的中介相互過渡和轉化。由此,信息本體論學說的建立為變革哲學的所有其他領域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基礎。由于信息哲學首先在存在領域的分割方式這一哲學最高范式的層面上把傳統哲學的“存在=物質+精神”的一般信條改變成了“存在=物質+信息”,并在信息活動高級形態的意義上重新解讀了精神活動的本質,所以,當代信息哲學的誕生導致了人類哲學的第一次根本性轉向。

    華中科技大學的歐陽康教授以《前提性反思與合理性評價――信息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為題做了主題報告。他首先提出哲學思考的最大特點是致極性與超越性,尋找信息問題的極限與邊界,進而從發生學、社群學、存在論、認識論、價值論等角度,闡釋了事物與信息的同時同步關系、信息作為環境或存在領域的本質構成、信息作為認識過程的介質及其與價值世界的相關性等論題。最后,他還指出信息的哲學思考具有非常廣闊的領域,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面臨非常復雜的挑戰,需要非常多維的視角,尤其是綜合化和整體性的研究。

    西班牙薩拉格薩大學的佩德羅?C?馬里胡安作為外方主席,做了本次研討會的第二場主題報告。他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實踐轉向信息科學中的諸多論題,一門嚴格的信息科學能否最終產生,不僅僅依賴于信息哲學的積極討論,最重要的是要在信息科學自身中構造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它建基于主體/客體、元觀察者、自創生、傳播和信息流等方面進行思考,其要點在于關注通向信息實體的經驗性進路;將信息的“不可見的手”作為包括不同信息領域中所有復雜性的巨大成形器;考察信息在其所激發的轉換和不同主體或行動者領域之中的符號化流動,以及在適應性地調整物質結構與自創生過程中的自身呈現。

    三、關于信息哲學與其他哲學的關系

    漢密爾頓學院的肯?赫羅爾德針對時間和計算的哲學問題,追溯至笛卡爾,強調其時間概念建基于一種行動的同步觀念,因而減少了對于記憶的依賴。而圖靈,還有維納,都探討了經驗的縱向維度。由此出發,他采用格魯普的時間替論,解釋了數據和信息之間的一種經由直覺和計算的不同步的邏輯界面。這種時間的界域哲學導向了一種對在吉爾伯特的共同知識的信息結構中的狀態和共同回憶的闡釋。

    哥本哈根商學院的索倫?布赫爾考量的問題在于能否通過將基于現象學的符號學與基于系統和控制論的信息概念結合起來獲得一個關于認知和通訊的跨學科理論。生物符號學就是這么一種試圖整合生物學和符號學的發現,以構造一個關于生命和意義作為自然世界的內在特征的新觀點。生物符號學家強調編碼是三元符號化過程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解釋項在對象和符號(表征項)之間建立動機化的連接。

    山西大學的魏屹東教授從信息哲學的視角出發,揭示了信息與認知或者心靈、表征與語言和知識的相關性,認為信息是認知與表征的內容,認知是一種信息處理過程,而表征則是信息的再描述。在本體論上,信息是構成物理世界的一種存在形式(form),“inform”就是“在形式中”,因此,“形式”就是信息的根隱喻,柏拉圖的形式理論是信息哲學的基礎。由此,信息是心靈對自然現象的認知與表征,它似乎是無處不在的、半透明的、非絕對的、離散的、無維的和難以言明的,但可以肯定,信息哲學將與認知哲學聯手探討信息問題。

    法國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約瑟夫?布倫納就“人格同一性的信息過程”進行了詳細的報告。他認為,人格同一性作為一種復雜現象,對它的思考不能離開對同一性和多元性,以及作為動態過程的二者關系的理解。而他所倡導的現實邏輯恰恰提供了一種對同一性和多元性之間的本體論關系的新理解。同時,鄔先生所創立的信息哲學和元哲學則首先從本體論上對此給予了支持?;诙叩木C合,他指出人格同一性現象的穩定與變化的復雜性乃是一種本體論過程。鄔所提供的人類信息活動的等級結構圖景,有助于人格同一性的建構,而這正是他所建議的一種人格同一性的本體―認識論之路。

    四、關于信息社會、互聯網及其倫理問題

    維也納技術大學的沃爾夫岡?霍夫基希納(由羅伯特?雅恩代講)提交了題為《“全球性可持續信息社會”――對未來的展望》的論文。他認為社會系統是一種另類的多元進化系統,其所具有的綜合效果便是所謂的共同性。社會系統表現著個體化和社會化的辯證關系,如果個體因素處于中心舞臺,那么共同性則是其附屬。今天,在全球化挑戰的時代,共同性附屬變得不再穩定,因此需要建構一種超系統,以關照所有演員之間的多元化的整體關系,而這正是一種全球穩定的信息社會視野的理論依據所在。

    重慶郵電大學的徐仲偉教授在對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本質的思考中認為,“大數據”的本質就是對社會事物從量的角度,通過今天的互聯網等技術所產生的,讓我們認識到的,體量浩大、類型復雜、迅速生成、價值巨大的社會事物量的表現(或者說記載、信息)。大數據的出現,是人們對社會事物從量的角度對許許多多的社會事物認識和反映的結果,有自身內在的規律和外在的形式。互聯網在人們的當代生活和工作中從多個維度展現著其巨大魅力,如果從互聯網所表現內容的角度看,其本質實際上就是它的社會性,它所反映的完全就是我們的現實社會。從技術手段的角度看,互聯網的本質仍然是它的工具性。

    重慶郵電大學的代金平教授從價值哲學層面對網絡化傳播境域下的信息文化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網絡時代滋生出諸多問題或矛盾,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人類在網絡化傳播境域下信息化生存所面臨的全新的價值判斷、選擇和重構等問題。網絡文化作為信息文化在網絡化傳播境域下的具體表現形式,以自由為根本旨向,然而這種網絡自由必須是在一定的網絡規范約束下的自由,由此便構成了網絡化傳播境域下信息文化的基本價值沖突,進而影響著網絡時代信息文化的其他二元價值沖突?;谛畔⑽幕暯堑纳钊敕治?,他總結認為網絡行為主體的自律才是解決網絡自由與網絡規范沖突的重要途徑,構建和諧的信息文化環境才是解決網絡自由與網絡規范沖突的必由之路。

    印第安納大學的科林?艾倫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能夠獲得極大數量學術文本的數字途徑為人文學科研究者提供了機遇和挑戰。而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擁有適合機器和人們使用的高質量的數字資源的內容說明。對這些內容的不同歸類方式必然建基于不同目的,因此會導致不同歸類圖式之間更進一步的問題出現。他討論了哲學概念的歸類根據,并分析了一些主要的歸類途徑是如何處理不斷變化的資料的,進而描述了印第安納哲學本體論計劃的目標和方法,并提供了這類利用模型方法的分析案例。

    維也納技術大學的羅伯特?雅恩就內在價值本體論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技術和社會經濟的快速變化引起了困惑,使得哲學尤其是倫理的復興成為必要。假定道德價值不是物質 (根據物質一元論),而是道德評價者的一種內在的偶發屬性,那么信息倫理必須建基于這些價值,因為對于人類來講,這些價值仍然與信息時代之前的道德普遍原則相契合。信息有其不同的定義,作為一個價值事物的潛在組成,它影響價值的具體性,也就是說信息和通信技術作為評價主題必須展現自己的價值,而道德行為者也必須證明他所認知的屬性是充分的。

    五、關于量子信息、信息量子和計算問題

    華南理工大學的吳國林教授以《量子信息與不確定性的哲學思考》為題做了主題報告。他首先將量子信息與經典信息區別開來,指出本體論量子信息是微觀事物的狀態與關聯方式的自我顯現,認識論量子信息是微觀事物的狀態與關聯方式對認識主體的顯現。進而,他從量子糾纏的關聯程度和量子信息的度量入手,闡述了量子信息和不確定性之間的關系,即前者是后者的消除。量子信息表達了量子系統的確定性,不確定性在量子信息(量子技術)作用下可以發生改變,而量子世界又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因此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可以受到量子信息的控制。由此,普遍而言,物質與信息是統一的。

    四川社會科學院的有梁教授對“質量―信息關系式與信息量子”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思考。他首先從香農―維納公式推導出一般不確定原理,以及作為一般不確定原理的特殊情況的海森伯不確定原理。基于此,他又結合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式得到質量與信息、能量與信息的關系式,闡明了質量、能量、信息三者之間的關系。此外,他還提出了“信息量子”、“信息壽命”、“信息長度”的新概念和新公式,進而分析了引力波的“信息量子”及探測引力波困難的原因。

    希伯來大學的以色列?貝爾夫對“信息―計算的轉向:哈金式革命”進行了探討。他所提倡的哈金式革命的標準是跨學科的,能夠集中體現新的研究機構的建立和新的研究方向,而且與重大的社會實質性變革息息相關,所以也應是無邊界的。概括而言,此革命實質在于計算模型和模擬的革命,涉及混沌、復雜性和系統理論中的涌現和還原論中的諸多論題?;诖?,他揭示了一個比特的新語義場,其中,信息化手段和計算復雜程度是新的語言,量子比特、黑洞熵和全息原理是新的對象,信息時代(空間/時間/虛擬)則是社會變遷的標志。

    亞眠大學的柳渝基于對“信息”與“問題”的西文字源與漢字基因的分析,認為P versus NP問題認知的困惑來自概念認知的困惑:“基于驗證的定義”取代“基于求解的定義”,造成了NP欲捕捉的“不確定性”消失了。結合中國古代哲學家公孫龍提出的著名的邏輯問題“白馬非馬”,她指出P versus NP的關系只能從相對比較的角度來認知,在中國思想里,此認知表達為“陰陽互補原理”,這樣不僅從整體觀出發,能夠解讀P versus NP問題,而且能探討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意義以及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六、關于信息、智能與邏輯的關系

    西安交通大學的王小紅教授就人工智能問題,提出機器發現系統檢驗了以及正在檢驗著實在論者與反實在論者在觀察與理論陳述的爭辯中的立場。當數據和假設之間的嚴格邊界崩潰之后,機器發現系統重新發現了更多的經驗定律。她對舊的爭辯和機器發現應用語義信息理論的生產,與應用于厘清人工智能系統和自然智能系統之間差別的成果進行了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劉鋼教授主要探討了《易經》的成卦法中的大衍求一數問題,舉例說,即在萊布尼茨的普遍字符和通用圖靈機的理論基礎上來討論,使得一節較短的算法片段能夠描述某一卦產生的進路。他認為大衍求一數、普遍字符和通用圖靈機可以看作是等價的,而且因此便開啟了一個從對《易經》的數學研究到現代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新路徑。

    第4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關于課題研究申請書1

    市教科研領導小組:

    姜堰市z初級中學于20__年6月申請立項了《突出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踐研究》的泰州市規劃課題,經過課題組成員兩年多的艱難探索與實踐,本課題研究已初見成效。20__年8月本課題研究已到期,現向教科研領導小組提出結題申請。

    課題名稱:《突出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踐研究》

    實驗研究學校:

    課題總負責人(課題組長):

    課題副組長:

    課題組辦公室主任:

    課題組辦公室副主任:

    子課題組長:

    課題研究時間:20__年6月——20__年8月

    課題研究過程:

    該項目研究歷時兩年多,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__.5——20__.5,準備階段。

    專家引領,理念先行。20__年6月,泰州市規劃課題《突出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踐研究》開題。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胡唐明、錢德春,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慶林、李念民、曹沐斌、王書月、孟太、曹軍以及特級教師許亞平等到學校進行指導,課題組還專門聘請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沙化中主任為常務顧問,總體規劃,制定目標。根據專家的指導和建議,本課題組請專家到校培訓指導;走出去,與先進教科研學校結對,學習外校先進的教科研經驗;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學生發展需要,分析制約效益課堂的因素,制定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施方案五效一堂,確定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負責人:

    第二階段:20__.5——20__.5,項目研究實施階段。

    (1)全面推進,突出重點,成立實驗班級;典型示范,骨干帶動,建立健全五效一堂的實踐性實驗機制;加強培訓,力促成長,建立分層次、形式多樣的培訓機制,制訂提高各層次課堂效益規劃(定向初一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功課,取得一定的經驗后,再向其他科目、其他年級滲透、推廣);發揮集體智慧,使五效一堂式集體備課日?;?、常態化;正確引導,理論提升,加強新理念的學習,提升應對課改的能力。

    (2)以打造高效課堂教學促師生成長,以創新研究促師生發展。

    (3)重視教學實踐基礎上的反思。鼓勵實驗教師及時將教學所得訴諸筆端,在實踐檢驗中形成論文。

    (4)成功舉行了首屆教師博文比賽,建立骨干教師博客,實行教師論壇制度。為老師提供跨學科的交流平臺。

    負責人:

    第三階段:20__.5——20__.8,項目研究總結階段。

    整理實驗材料,形成研究報告和工作報告,進行問卷調查,反饋實驗結果。召開課題結題會,聘請專家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審鑒定。

    負責人:

    (一)材料性成果

    ⒈編印了《樹人》《秋韻》等校本教研教材

    ⒉編印了《五效一堂集體備課資料集》《五效一堂教學案集》等中期成果資料

    ⒊編印了數期《突出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實踐研究論文集》

    (二)經驗性成果

    ⒈五效一堂課改要求。

    ⒉促進了教師觀念的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和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保障。獲得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規劃。

    ⒊取得了促進師生發展的系列經驗。

    ⒋獲得了課題研究工作的經驗。

    (三)實效性成果

    ⒈提高了我校的教育科研能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⒉建立起了新的教師專業成長評價機制。

    ⒊積累了編寫校本教材的經驗。

    ⒋形成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圍。

    此致

    敬禮!

    ____初級中學

    關于課題研究申請書2

    泰興市教育局教研室:

    在小學作文教學研究這一領域,雖然在情境作文研究、讀寫結合作文研究、生活作文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仍缺乏使學生感興趣的寫作內容和綜合性教學策略方面的探索,更缺乏綜合性與序列性,沒有形成完善的快樂作文教學體系,導致學生習作興趣不能長久保持,學生寫作能力無法自然銜接和循序提高。為此,我校教師在教科室的領導下,結合作文教學實踐和現狀,確立了《在體驗生活中快樂作文》這一課題。這一課題的提出,目的就是在快樂作文教學中尋求使學生更“易于動筆,樂于表達”之路。

    課題名稱:《在體驗生活中快樂作文》 編號:TZJYS2011108選題依據: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并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校本教研為主,根據研究的內容選擇有效的科研方法。在教學中通過分析研究,提高課題研究的質量。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指導學生從體驗生活入手,不斷增強學生習作的興趣,促進作文各因素的整體提高;促使學生深化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進而快快樂樂寫作文,促使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語文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同步發展;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使教師在語文教學方面具備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習作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有新的提高,進而歸納、總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快樂作文教學模式。

    人員組成及分工:王金明為本課題的主要負責人,組織、指揮、處理實驗日常事務。參研人員有王建友、王新鋒、黃燕、吳梅、李慧民、封偉華、朱琴、黃慧等。

    目前,本課題的研究組織機構已經建立,各項研究工作的準備已經就緒,特向市教研室申請開題,懇求教研室的各位領導、專家批準,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給予關注、支持、指導。

    泰興市南沙小學《在體驗生活中快樂作文》課題組

    20xx年2月24日

    關于課題研究申請書3

    本項目將著重于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物性表征和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探索。主要研究方向為關聯系統中的高溫超導體、龐磁阻材料、石墨烯和拓撲絕緣體等材料中的電荷、軌道、自旋等自由度相互競爭、相互耦合,以及因此產生的多個量子態競爭和共存、自旋量子霍爾效應等現象。探索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發現新的量子態;對新型量子材料的物理基本性質進行研究、輸運性質進行高精度測量、結合理論研究理解關聯體系的物理機制;利用各種實驗手段測量石墨烯和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研究因維數效應產生的新奇物理現象。按照項目的不同側重點和研究手段的不同,將項目按照材料探索、物性研究、輸運性質的高精度測量和低維體系四個方面展開研究:

    1、新型超導材料和量子態的探索:

    本課題的首要目標是探索新的高溫超導材料,同時發展晶格結構和電子結構分析技術,以及超高壓測量技術,分析自旋、電荷、軌道等有序現象,努力發現新的量子現象。研究內容互相補充,細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1)新材料的探索與合成及單晶生長:探索新超導材料,主要從事鐵基超導材料以及類似的層狀、多層含有類似Fe—As面的多元化合物的探索,以及包含稀土和過渡元素的其他層狀多元化合物中的新材料探索;總結樣品合成和成相規律,發展新方法、新工藝,尋找新現象、新效應;另外將生長高質量單晶樣品以用于深入的物理研究。

    (2)晶體結構表征與研究:對發現的新材料進行晶格結構、化學成分的表征,從而促進材料的探索;研究新的結構現象,深入分析新型超導體的微結構—物理性能之間的關聯,研究化學成鍵、電子能帶結構,研究高/低溫結構相變等,研究晶格中缺陷、畸變對超導的影響。

    (3)超高壓下的量子效應研究:研發一套超高壓低溫測量系統(100GPa,1.5K),在此基礎上研究超高壓下鐵基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中可能出現的新奇量子現象、超高壓對超導轉變的影響、高壓高場下材料的物性和相圖,探索高壓下可能出現的新量子態和新奇量子現象。

    (4)中子散射研究:研究銅氧化物和鐵基高溫超導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的晶格精細結構,電子自旋、電荷、軌道有序結構,研究超導材料及其母體中的自旋激發、自旋漲落的形成、演變及其和超導的關系,研究材料中形成的新的量子態和量子現象。

    2、關聯體系量子功能材料的物性研究:

    利用譜學的方法研究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電子結構,主要包括ARPES,STM和自旋極化的STM(SP—STM),以及紅外光譜的方法研究關聯系統(以高溫超導體和龐磁阻材料為主)的電子結構,爭取在高溫超導和龐磁阻材料的機理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具體到各種譜學實驗方法和強關聯體系中的問題,細分為:

    (1)以高精度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為手段,深入研究以高溫超導體(包括銅氧超導體和鐵基超導體)為主的多種新奇超導體材料。本項目將結合我們在高溫超導材料和角分辨光電子能譜上的優勢,對高溫超導體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重點研究超導態對稱性、贗能隙、電子與其它集體激發模式耦合等現象。

    (2)錳氧化物體系,特別是三維鈣鈦礦結構錳氧化物薄膜的電子結構,我們將在不同晶格參數的襯底上生長具有不同組分和厚度的高品質外延錳氧化物薄膜,用ARPES原位測量體系的電子結構??偨Y錳氧化物體系電子結構隨組分、應力和溫度的變化規律,研究電子—電子及電子—波色子相互作用對電子行為的影響,揭示電子結構和宏觀物理特性之間的聯系。從電子結構的角度出發試圖闡明錳氧化物體系龐磁阻、相分離、電荷軌道有序等異常物理性質的內在機理。

    (3)利用STM特有的原子級空間分辨率,局域態密度能譜,能量分辨譜圖,及原子操縱功能。通過高分辨率的空間掃描成像,定位表面相關原子層結構,特別是摻雜原子的位置。研究摻雜原子對表面原子層結構的調制。通過局域態密度能譜,研究庫珀電子對的激發態(超導能隙)與贗能隙(pseudogap)的關系。通過分析能量分辨譜圖,研究超導序的二維結構及其演變規律。通過改變溫度,調整摻雜濃度,及外加磁場,我們可以直觀地觀察超導序表面二維結構的變化。

    (4)發展SP—STM技術研究高溫超導材料中電子自旋結構。這個新型的SP—STM將能提供原子級空間分辨率和自旋極化分辨的譜圖圖像。利用這一工具,我們將著重研究在反鐵磁與超導共存的高溫超導體中的反鐵磁自旋結構,超導磁通蝸旋中反鐵磁核心的存在早已由SO(5)理論預測,此結果將驗證SO(5)理論預測的結果。另外,我們將利用這一工具研究表面吸附的磁性原子對局域態密度能譜的影響及其與超導電子對的相互作用。

    (5)建設強磁場下的紅外反射譜測量系統,研究磁場下高溫銅氧化物超導體和鐵基超導體的準粒子激發行為。重點研究銅氧超導體和鐵基超導體中電子與集體激發—聲子激發/自旋激發模式的耦合問題。我們將用光學響應或光電導譜對材料的電子結構,傳導載流子的動力學性質等重要信息進行分析,研究超導配對引起的能隙特征,揭示電子是與何種集體模式存在較強的耦合等基本信息。

    (6)利用高壓多重合成條件獲得結構簡單和性質獨特的高質量的銅基和鐵基高溫超導體及巡游磁性體系單晶,探尋關聯體系金屬化過程的量子序及其調控機制。在我們成功的高溫高壓合成以上具有特點的多晶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壓力、溫度和組分等極端合成條件,研制和研究在結構簡單的、高質量的含鹵素的Sr2CuO2+δCl2—x高溫超導體單晶和可能的巡游型BaRuO3單晶,以及“111”型鐵基超導體單晶體;運用多種能譜學、磁性、顯微學等物理條件的綜合表征體系,研究揭示這些體系的量子有序規律。

    (7)利用我們發展的新的理論和計算方法,結合實驗組的研究進展對多種過渡金屬氧化物及其奇異物性進行定量的研究。一方面,為各種實驗現象及其物理本質提供理論解釋,另一方面,計算模擬并預測一些新型的量子有序現象,包括金屬—絕緣體相變,軌道選擇性的Mott轉變,軌道有序態,Berry相等等。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自旋與軌道自由度相關的量子現象計算研究;受限強關聯電子系統中的量子現象計算研究。

    3、量子材料輸運性質的高精度測量

    (1)首先我們將致力于自行研制加工一套較完備的電學、熱學和磁學測量裝置,其中包括熱導率、熱電勢、能斯特效應、微晶比熱和微杠桿磁強計等較獨特的手段。這些裝置將可以工作在低溫、高真空、強磁場的極端物理條件下,測量結果的精度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將完善一套低溫比熱測量裝置,獲得比一般商業手段高出一個量級的測量精度。建造一套轉角度的比熱測量系統。研究非常規超導體的低能激發和配對對稱性。完善小Hall探頭系統和磁場極慢掃描的振動樣品磁強計,精密測量磁場穿透行為,確定下臨界磁場和超流密度隨溫度的變化關系。

    (2)我們將對高溫超導體、鐵基超導體和鈉鈷氧體系進行深入的實驗研究。這三個體系的共性是由于電子強關聯作用,電荷與自旋自由度有分離的傾向,然而相互之間又存在著精微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高溫超導、超導與磁性緊鄰甚至共存、居里—外斯金屬等奇妙的物理現象。如何理解電荷與自旋自由度的關系是強關聯物理的核心理論問題之一。我們可以通過選取特定的研究手段而選擇性地分別探測電荷與自旋元激發,也可以同時研究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將這些不同的手段結合起來將可以對關聯體系中電荷與自旋的行為提供一個較完整的圖像。我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包括磁性與超導的相互關系、電荷與自旋有序態的形成機制、自旋自由度對電荷輸運和熵輸運的影響,等等。

    (3)電荷與自旋的相互作用也是很多功能性關聯材料在器件應用方面的物理基礎,例如鈉鈷氧體系中自旋熵對熱電效應的貢獻、多鐵材料中外加電場對自旋取向的控制、錳氧化物中外加磁場對電阻的巨大影響,等等。在對電荷自旋相互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基礎上,我們還將探索它們在功能性器件應用方面,特別是超導效應、熱電效應、磁阻效應等在能源和信息領域的新思路、新途徑。(4)充分利用化學摻雜和結構修飾進行新量子材料體系的探索工作。采用合適的化學合成方法以及良好的合成設備,獲得高質量的合乎要求的樣品。采用x射線衍射、電子顯微鏡等常規實驗手段對樣品進行結構表征。必要時,通過同步輻射、中子衍射等大型研究設施對系統的結構作更細致的測量。對高質量樣品進行各種精密的物理性質測量。包括電阻、磁電阻、霍爾效應、熱電效應、能斯特效應、磁化強度、比熱、熱導、光學性質以及核磁共振和穆斯鮑爾譜等。歸納、總結系統的物理規律特性與電子相圖。

    (5)在新型鐵基超導體系方面,我們將以元素替代作為主要探針,研究鐵基超導體的超導機理。理論上擬以CeFeAsO1—xFx、CeFeAs1—xPxO等材料為代表,發展從磁性“壞金屬”或“近莫特絕緣體”到重費米子液體過渡的理論框架,用平均場等方法、結合數值計算來研究這一理論,并以此來解釋鐵基超導材料在輸運性質、磁學性質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探索這類體系中可能出現的奇特量子相變和相應的量子臨界性。

    (6)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方面,結合前述精確實驗測量,我們將以摻雜莫特絕緣體模型為出發點,研究贗能隙區可能存在的隱藏的量子序、量子序和超導態的競爭和共存、費米面的重組、以及到費米液體區的量子相變。希望由此理解超導相圖中在最佳摻雜區附近可能出現的量子臨界點以及相聯系的一系列反常輸運和磁學性質;在重費米合金方面,我們擬以CeCu2(Si1—xGex)2等材料為代表,具體考察關聯雜化項對量子臨界點產生的影響,研究由于可能由于壓力效應引起的f軌道價態雜變化,以及兩個近鄰的量子相變,確定相應的電阻標度行為和量子臨界性。

    4、低維量子體系和量子態的研究:

    (1)探索制備高質量的石墨烯單晶的方法,研究生長條件對單層石墨烯結構的影響,探索重復性好、效率高、成本低、易控制的制備技術。表征單層石墨烯長程有序度。通過變溫、低溫STM/STS,深入研究石墨烯體系的本征電子結構以及缺陷、摻雜對電子結構的調制。生長高質量拓撲絕緣體單晶,研究它們的基本性質。

    (2)探索和生長高質量的拓撲絕緣體材料,拓撲絕緣體大部分是合金材料,需要優化目前晶體生長工藝。爭取準備組分分布均勻,形狀規整的大尺寸二元固溶體多晶錠料。

    (3)利用STM和掃描隧道譜(STS)表征,研究膜石墨烯的幾何結構和本征電子結構。測量石墨烯膜的扶手椅型邊緣和鋸齒型邊緣的局域電、磁性質。將充分發揮變溫STM優勢,研究單個分子以及多個分子在石墨烯表面可能的奇異動力學行為或幾何結構,物化特征。

    (4)利用STM研究在拓撲絕緣體的金屬表面態;通過表面沉積非磁性雜質研究狄拉克費米子和雜質的相互作用,無磁性中性雜質對于拓撲絕緣體表面狄拉克費米子的散射,為輸運性質的研究提供基礎,檢驗和理解前人有效理論預言的拓撲磁電效應。利用自旋分辨的STM技術,觀察雜質在實空間誘導的自旋texture。在表面沉積磁性雜質,研究體內磁性雜質所造成的時間反演破缺對于邊界態的影響。尤其在帶有內部自由度的雜質的研究中,著重研究在拓撲絕緣體背景下兩個雜質的內部自由度相互間的量子關聯,這對于量子信息處理將可能有重要的潛在價值。

    (5)利用角分辨光電子譜測量石墨烯的電子結構,包括石墨烯的色散關系,電子—聲子相互作用,電子—激子相互作用,能隙的大小等,以及這些參數隨石墨烯層數、石墨烯與襯底相互作用導致的電子結構的變化。利用ARPES研究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確定能級色散關系,狄拉克點的數目,判定系統是否是強的拓撲絕緣體。利用自旋分辨的ARPES和不同偏振模式的光源分辨電子不同自旋分支的色散關系,測量電子自旋的極化特性。

    (6)利用核磁共振技術(NMR)研究研究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磁性質,從磁性質上找到拓撲絕緣相變的證據。使用高壓和摻雜技術調節三維拓撲絕緣體量子相變,進一步研究其在量子相變點的特性。改進NMR系統,提高核磁共振的靈敏性,從而可以對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進行研究。研究表面的磁激發譜及其金屬態的特性,從而得到表面態在微波波段的磁性質,并進一步與塊材絕緣態的性質進行對比。

    第5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關鍵詞 量子力學 教學改革 創新能力 研究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7

    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 Advanced Quantum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HU Ping, PENG Zhihua, GUO Ping, HU Jiwen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51001)

    Abstract Postgraduate both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 is scientific ability, knowledge of scientific basis. From Graduate Teaching Mode existing problem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quantum mechanics graduate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based on gener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Quantum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 research teaching

    自上個世紀80年初期恢復研究生教育,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也迅速擴大,研究生教育質量已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研究生的素質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展,研究生教育是為國家培養現代化建設、發展科技培養高水平、高層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站上世界知識經濟高點的重要支持;同時也是高校實現由教學型向研究型轉變的重要基礎。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不僅包含課程教學,同時包含了社會實踐、學位論文等諸多環節。②然而作為科研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的基礎――課程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指導研究生思考,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根本。

    研究生教學質量是整個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條件,使得研究生教學質量能夠穩步提高,則成為研究生管理的首要解決問題之一。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改革逐漸興起,其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界越來越多地關注教學方法創新研究。首先,研究性教學,是一種能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式,引起全世界各地的教育及其相關部門的關注。目前,教育部實施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研究計劃, 現在全國已有100多所大學參加這項計劃。其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內外在總結以前高等教育成果與不足的基礎上,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教育主要目標,對原有的傳統高等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

    自從20世紀50年代美國施瓦布教授首先提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研究過程是一致的以來,研究性學習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提出了各種相關的理論。③④⑤ 然而,現在國內的高校課堂教學大部分都是基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教學――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研究性學習,則主要是以研究問題為基礎、由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設計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相應的能力,基于此中方式來展開教學與研究的教學模式在國內現有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資源條件下,應用并不廣泛。尤其是在相對較為抽象難懂的理工類課程如量子力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更是甚少。⑥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與素養,首先要在“研究”的培養上下功夫,而研究生課程教學正好提供了這一平臺。在本文中主要以高等量子力學課程教學為主要研究內容,探討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自1978年國內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以來,高等量子力學就被列為物理系各專業研究生必修的學位課程之一,同時高等量子力學也是報考博士研究生的考試科目之一,在原來本科階段“量子力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拓展,主要是提供學生在后學研究工作中要用的一些知識和方法。量子理論已經成為解決物理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等理論問題的關鍵。

    量子力學作為一門微觀物理課程,與經典物理學相比,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其中很多理論很難與日常生活和經驗對應,涉及的理論、概念非常抽象,同時涉及非常多的數學知識,如(線性代數、Hilbert 空間、群論、數學物理方法和復變函數等),內容繁多,知識結構廣泛,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有非常大的困難,同時容易誘使學生陷入復雜繁瑣的計算,而失去對量子力學學習的興趣。目前,從我校物理系碩士研究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量子力學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以前沒有學習過量子力學,有的學生學量子力學學時非常短,同時每個研究方向對量子力學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因此,量子力學成為教師公認難教的課程、學生公認難學的課程。 高等量子力學的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后的科學研究創新能力與論文水平。為了培養研究生日后的科研能力,我們主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探討。

    在教學內容上,結合本校教學時限(48學時)和本校學生的特點、學生的研究方向,主要目標是將量子力學的知識應用到其它領域,避免冗長的理論計算,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重點學習量子力學的形式理論、微擾理論、對稱性和守恒定律、量子散射理論等。

    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式、填充式,由于量子力學本身的特點,這些教學方法對量子力學的教學實效非常有限。一方面,一個主角的表演使得本身比較枯燥的量子力學課堂毫無生氣,學生面對復雜繁瑣的數學推導,思維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學生的學習熱情下降。另一方面,學生本身的角色沒有改變,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沒有可鍛煉的平臺。教師考慮到自然科學的特點,一定要從知識的傳承角度出發,這樣教師要去貫徹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學一門課,學的是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間接知識。一個好的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思考,自己是否也能根據一定的實驗現象,通過分析和推理去得出前人已認識到的規律?自然科學中任何一個新的概念和原理,總是在舊概念和原理與新的實驗現象的矛盾中誕生的。⑦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新舊理論的矛盾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并設計一套完成的解決方案。在量子力學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結合實際情況,主要采取的是學生講授為主、教師輔導的方式。盡管學生對量子力學知識的理解有限,但是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在課前預習;另一方面學生為了準備一堂課,要查閱相關資料,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作為教師,從學生講授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發,諸如學生對一個問題理解的切入點與教師理解的不同,從而教師可以調整日后的課堂教學,使得課堂教學的內容從抽象化為通俗。

    將科學研究融入到課堂教學,也是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研究生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的是做科學研究,寓教于研同樣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在課題教學中,針對一個主題,在講授基本知識的同時,更多的引入與之相關的前沿知識,并要求學生設計相關的問題,展開調查研究,以論文、學術報告的方式提交研究成果。通過此種方式,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得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培養,符合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本文結合本校研究生的實際情況以及量子力學學科特色,我們主要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兩方面探討高等量子力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還有待進一步地深化,這樣才能提升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為祖國的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日益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

    本文得到南華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4XJG49;南華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資助

    注釋

    ① 周萍.量子力學研究性教學[J]. 中國科教創新導, 2011(17): 89-90

    ② 高芬.美國高校研究生教學中的“教”與“學”――以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教育學院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73-77.

    ③ 沈元華.設計性、研究性物理實驗介紹[J].物理實驗,2004(2):33-37.

    ④ 顧沛.把握研究性教學、推進課堂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9, (7) :3 1-33 .

    ⑤ 陳興文,白日霞,李敏.開展研究性教學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1):123-125.

    第6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維因蘭德是哈佛博士。

    法國人塞爾日·阿羅什和美國人戴維·維因蘭德因為粒子控制研究而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認定,兩名獲獎者“獨立發明并發展測量和控制粒子個體、同時保持它們量子力學特性的方法”。

    成果具“奠基意義”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爾馬克當天上午在皇家科學院會議廳宣讀了獲獎者名單及其獲獎成就。他說,這兩位物理學家用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單個粒子動態系統可被測量和操作。他們獨立發明并優化了測量與操作單個粒子的實驗方法,而實驗中還能保持單個粒子的量子物理性質,這一物理學研究的突破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他們的成果因而具有“奠基意義”。

    隨后,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們介紹了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他們說,通過巧妙的實驗方法,阿羅什和維因蘭德的研究團隊都成功地測量和控制了非常脆弱的量子態,這些新的實驗方法使他們能夠檢測、控制和計算粒子。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單個粒子很難從周圍環境中隔離觀測,一旦它們與外界發生交互,通常會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質,使得量子物理學中很多奇特現象無法被觀測到。但兩位獲獎者通過實驗,能夠直接觀察單個粒子卻不對其產生破壞,開辟了量子物理學實驗領域的新時代。

    兩人將平分獎金

    鑒于粒子研究的“純科學”性質,諾獎評委會對本年度獲獎成果的實際應用沒有“渲染”表述,只提及兩名獲獎者所創制方法的一個實例:促成研發“極為精準”的時鐘,精度比現有銫原子鐘高百倍。兩位獲獎者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不過,歐洲經濟狀況不佳所致,與2011年度諾獎相比,獎金總額縮水20%。

    塞爾日·阿羅什

    68歲

    法國人塞爾日·阿羅什1944年在摩洛哥出生,1971年在法國首都巴黎的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法蘭西公學院和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教授。阿羅什的獲獎,使法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達到了55人。

    解“糾纏”

    阿羅什的研究課題,涉及一種名為“量子糾纏”的現象。所謂“糾纏”,是基本粒子所處微觀層面上,單個粒子一方面難以與周圍環境分離;另一方面是一旦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隨即失去量子特性;另外,如果兩個粒子相互作用,即使兩者分離,互動作用會繼續存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量子物理學理論所預言的諸多神奇現象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下直接“實地”觀測和驗證,只存在于研究人員的“思維實驗”中。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阿羅什及其同事所作研究援用量子光學原理,探究光和物質之間的基本互動,具體手段是阿羅什讓原子通過一個“陷阱”,從而控制和測量被困光子和光的粒子。

    戴維·維因蘭德

    68歲

    美國人戴維·維因蘭德與阿羅什同年,美國出生,197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在美國標準技術學院和科羅拉多大學任職。

    設“陷阱”

    維因蘭德及其同事所作研究與阿羅什及其同事幾乎同時起步并,所援用方法的理論依據相同,所采用的手段同樣有許多相似點。只是,實驗中,維因蘭德設下“離子陷阱”,困住帶電原子或離子,通過光或光子來控制和測量它們。

    曾有六華人獲此獎項

    歷史上曾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六名華人獲得這個獎項。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表彰他們“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

    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兩位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南部陽一郎因為發現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而獲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利川敏英因發現對稱性破缺的來源而獲此殊榮。

    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分享。這兩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先后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日本醫學獎得主修洗衣機時知獲獎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說,得到獲獎通知時,正在家中修理洗衣機。

    山中伸彌現年50歲,在日本京都大學任職。他8日在京都大學舉行的新聞會上說:“我沒想到能獲獎。當天在家里,洗衣機‘咔嗒、咔嗒’響。我剛想修理洗衣機,手機響了,對方說英語。我得知自己獲獎?!鄙街姓f,日本和其他國家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很多,接到電話時,不敢相信自己獲獎。

    山中現在任京都大學“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研究和應用中心主任,6年前發表有關“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成果。他和英國人約翰·格登因在“誘導多能干細胞”領域的發現今年共同獲獎。

    山中在新聞會上說:“發表‘誘導多能干細胞’研究報告后5到6年,我獲得國家很大支持,否則可能不會接到來自斯德哥爾摩的電話……感激是我現在唯一能說出的詞?!敝Z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

    第7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市場營銷工作在大數據背景下受到一定的影響,市場營銷作為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要與實際市場營銷緊密聯系才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市場營銷教學方法在大數據背景下成為新的熱點課題。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市場營銷的特點,然后細致討論了該背景下市場營銷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旨在為高校市場營銷課程專業的教學教研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數據背景;市場營銷;教學方法

    “大數據”成為了網絡時代中一個新的名詞,所謂“大數據”既不是一種新的技術,也不是一個軟件。“大數據”主要是網絡時代信息高度共享后出現的一種現象,即單位時間內呈現出的數據的數目激增。市場營銷工作很大比重依賴于對數據的整合與分類,從而確定營銷方案。面對龐大的數據,市場營銷工作的開展有了更好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龐大工作量的挑戰。另外,量的積累導致質的飛躍這一哲學原理也適用于市場營銷工作,當數據量非常大的時候,就可以創造性進行應用以實現市場營銷工作的創新。所以在大數據背景下市場營銷教學方法必然要進行適度調整。

    一、大數據背景下市場營銷的特點

    1.具有商品關聯挖掘網絡營銷特點商品關聯挖掘營銷是指在某種特殊聯系的基礎上將兩種商品放在一起,進行營銷推廣。這種商品關聯挖掘網絡營銷模式需要以大數據為基礎探索商品之間的聯系。啤酒和尿不濕本是不相及的兩種商品,但是經過巧妙聯系卻可以綁定在一起銷售。美國媽媽照顧寶寶沒有時間出去買尿不濕,爸爸下班買啤酒的時候正好把尿不濕買回家。

    2.具有基于大數據的用戶行為分析營銷特點在大數據背景下建立用戶行為分析營銷模式意指通過記錄和分析用戶的上網數據,總結出用戶的喜好和經濟水平,篩選出有價值的潛在客戶,對其制定一對一的營銷計劃。時下淘寶和美團都根據用戶的已購買信息來為用戶推送相關商品,這種營銷行為也受到客戶的好評,他增加了客戶與商家的互動粘度。

    3.具有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營銷特點網絡營銷模式中,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個性化推薦營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模式,在目前的一些社交網絡平臺中,比如微信、微博、知乎等,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建立屬于自己的社交圈,在自己的社交圈中隨時隨地自己喜歡的信息,利用大數據,銷售者可以收集這些用戶喜歡的信息,分析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利用快速的網絡傳播速度和目前龐大的社交群體,進行個性化的商品推薦,這種營銷方式和用戶行為分析營銷方式有很大的相同點,也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4.具有現代通信的大數據分析營銷特點現代通信數據分析營銷模式的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淘寶中量子恒道統計,它主要有兩種功能,一種是量子恒道網站統計,另一種是量子恒道店鋪統計,網站統計主要是統計客戶和第三方的一些數據和內容,比如網站訪問量,全面監控數據變化,同時通過分析收集的互聯網數據,歸納總結客戶的網絡使用規律,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相關的網絡營銷策略,量子恒道店鋪統計通常是實時統計淘寶店鋪在運營中產生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對店鋪作出相應修改,吸引客戶。

    二、大數據背景下市場營銷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1.增加學生做課堂報告的案例分析課比重增加學生做課堂報告的案例分析課比重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于市場營銷活動有整體感知,能夠將市場營銷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分析當中,對學生市場營銷基本功的夯實大有弊。此外,市場營銷專業的每位學生都要做一個課堂報告,不同的學生的興趣點不同,學生們在做課堂報告時就是信息共享的一個過程。在學生做課堂報告的案例分析中,老師要注意以下三點以達到理想的教學預期。第一,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經典的模板。制作模板的目的是讓學生們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做到什么程度。這樣就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市場營銷思路,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第二,教師要對學生的案例分析進行深度點評。老師的點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課上點評,主要是抓住案例的亮點和學生分析的獨到之處,從而讓學生們共同學習;二是課后點評,主要是對學生的不足之處和課堂上時間限制而點評完的內容進行補充。老師的深度點評能為學生的案例分析提供新的方向和反思。第三,教師要將學生的案例分析作品匯集成冊。該項工作開展主要是為了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對學生案例進行點評要與時俱進地結合當下市場營銷實際,長期積累后的案例分析作品集就是校本教材的雛形。

    2.將市場營銷課堂轉移到計算機網絡中心將市場營銷課堂轉移到計算機網絡中心的目的在于讓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能夠熟練使用現代通信設備,從而能夠在大數據背景下在營銷工作中嫻熟運用現代通信設備。時下市場營銷中的問題是營銷專業的工作人員的通訊設備使用能力欠缺,而通信設備專業工作人員不懂營銷,兩者之間的溝通誤差造成了營銷效果不理想。增強營銷專業學生的訊通設備使用能力則可以提高市場營銷活動能力。在計算機網絡中心進行市場營銷課程的講解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教師要通過主機對學生所用計算機進行總體控制。教師所用計算機為主機,學生所用的為子機。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要通過主機對子機的控制來學,從而避免學生開小差。第二,教師要將學習講義提前發給學生供學生預習思考。該教學過程可以參考美國教學中常用的“翻轉式”課堂教學方法。將課堂轉移到計算機網絡中心的目的主要是增強學生利用計算機來處理數據的能力,所以課堂練習是重要部分,通過預習能夠大幅減小課堂講解的時間,從而為大量練習提供必要的時間保證。第三,利用校內網來構建網絡學習平臺,下課前學生要將課上的練習任務提交到網絡平臺上。網絡學習平臺能夠對學生的課堂練習情況進行監督和反饋,同時也為教師對學生練習的批改提供了方便。

    3.構建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構建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從而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師將學生們的觀點和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挖掘商品關聯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思考問題,最終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在構建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時,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掌握課堂討論話題的主導權。互動式課堂的弊端是容易出現學生跑題的狀況,老師要對學生討論內容的主題進行把控。第二,適當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邮浇虒W成果得益于教師和學生的深度溝通和交流,老師適當提問能夠引導學生向著預期的方向思考,從而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第三,適時質疑,激發學生的思考辯論潛力。青年學生有著不服輸的精神,老師適時的質疑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

    4.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比重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比重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大量實踐中掌握用戶行為分析的能力。不同學生感興趣的營銷課題不同,經過實踐學生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課題,并對商品用戶的行為進行分析。在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比重要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進行進度追蹤和成果檢查。對進度的追蹤是督促學生以克服學生的惰性,成果檢查是對學生做事效率的要求。第二,要在學生的實踐課程中與學生保持互動聯系,從而予以學生技術上支持和理論上的幫助。學生實踐的目的在于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大數據時代下,很多營銷活動都發生了變化,學生需要老師對其實踐進行答疑解惑。第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要與學生所在的實踐單位的營銷負責人聯系,從而對學生面臨的營銷內容有深度的了解,進而給學生具體的有效的指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背景下,市場營銷方式發生變化,相應的市場營銷的教學方法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這既是市場營銷專業適應企業需求的需要,也是對教育領域中全面深化改革的踐行。增加學生做課堂報告的案例分析課比重,能夠讓學生將市場營銷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分析當中,提升學生能力,同時不同學生做不同類型的課堂報告,能夠拓寬學生視野,增大整個學習階段的信息量。將市場營銷課堂轉移到計算機網絡中心可以保證師生在課堂上共享網絡資源,教師可以知道學生應用現代通訊技術對大數據進行處理以服務于市場營銷工作。構建師生互動式教學氛圍,能夠增加學生的話語權,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各種思想碰撞出火花,從而了解各種商品的關聯性。增加學生實踐課的比重,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商品進行用戶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市場營銷實戰能力。因此,高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師教研工作者要對當下市場營銷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創造性地研究出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國虎,孫凌,許芳.基于大數據的線上線下電商用戶數據挖掘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

    第8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1983年出生,2006年獲南京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隨后進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習。2008年赴英國留學,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在劍橋大學天文和宇宙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可以描述宇宙起源的完整理論,它應該可以被所有的人所理解和掌握,而不僅僅是這個領域的科學家。它也意味著,人類理性獲得的巨大成功,和人類透析上帝思考的偉大智慧。

    ――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

    浩渺的宇宙,總是激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與追問:宇宙從何而來,宇宙如何演化,宇宙將走向何方,在宇宙中我們是否是孤獨的人類?要找出這些神秘問題的答案,只能訴諸于復雜和抽象的物理理論,以及精確的實驗技術。當我在燦爛的星空下仰望蒼穹,心中升起種種猜想和疑惑時,一條世界重大科技新聞,將我的目光和興趣聚焦到了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

    在南大確定研究方向

    1998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2個研究組,通過對超新星光度距離的研究,發現了宇宙暗能量的存在。通過分析,他們發現,距離太陽系遠處的超新星,正加速向我們離去。從1929年起,哈勃(Edwin Hubble)就告訴人們,遠處的星系正向我們退行,即宇宙在膨脹。然而由于萬有引力,物質之間會不斷地吸引,以及塌縮。因此,人們認為宇宙即使膨脹,也應該減速膨脹。然而,1998年的發現卻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預期:星系正在加速向我們離去,宇宙在加速膨脹!

    那么,是什么神秘的物質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呢?這便是舉世聞名的“暗能量問題”。

    2002年,我進入南京大學學習。南大的學風很好,較少受到社會上浮躁之風的影響。上大學期間,物理系組織的針對本科生的報告,我基本上每一次都去。南大物理系的優勢在于凝聚態物理和微電子物理(應用物理),所以報告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兩方面的內容。但對于天體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學方面的報告,卻非常少。

    凝聚態物理的報告,比如納米科學、晶體生長、磁性材料等等,其實很有意思。坦率地說,我也學到了不少東西,但我總感覺這不是我想要研究的。直到2004年,一次報告將我的視野一下子打開了。這一年,美國宇航局和普林斯頓大學的WMAP衛星實驗組,了該衛星測量宇宙學基本常數的數據,確定了宇宙中暗能量占74%,暗物質占22%,可見物質只占4%。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李小源研究員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杜東生研究員作了一個“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的科學”的報告,介紹了國際上這方面的前沿進展。他們將微觀世界的基本粒子和整個宇宙的演化相聯系,解釋當今宇宙的星系、星系團結構是如何和宇宙及早期的微觀世界的動力學相聯系的。那個晚上精彩的演講,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于是便認準了我感興趣的領域。南京大學離紫金山天文臺(辦公樓在南京市的北京西路,觀測站在紫金山上)不遠,陸院士領導的天體物理研究組每周都有討論,我爭取每周都前往參加討論,雖然那時候對宇宙中結構形成還不是很清楚,但對于暗物質和暗能量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決定在畢業以后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理論所”)去攻讀理論天體物理學研究生。讓我感到慶幸的是兩件事:(1)我在大學第四年期間,已經把研究生的理論物理學課程全部跟班學習了一遍,并且參加了考試,其中有一門還得了滿分。這讓我在之后的研究過程中有了一定的基礎;(2)由于當時成績還可以,我被保送進入理論所讀碩士研究生,這使得我有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和思考一些專業問題。如果沒被保送而需要參加統考的話,我會花費很多時間去準備“考研”。我面試的時候,理論所在全國一共招收20名學生,如果我沒記錯,我當時面試總成績是99分,排名第一。我后來見到了李淼教授(弦理論專家),我還跟他討論過一個面試時我遇到的量子力學的問題。

    難忘中國科學院

    我到了中科院理論所之后,并沒有直接進入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而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學習廣義相對論的唯一性定理的知識。后來事實證明,這部分時間花得不是很值當,因為該理論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沒有太多可以開拓的空間。我還在宇宙的擾動理論方面花了很多的時間,成效也不是很大。因為這些東西都已經被人們非常好地發展起來了,可做的新東西不多。這時我開始逐漸地思考,以后的研究該怎樣定位,怎樣才能做一些有新意,比較獨特的研究。

    暗能量的理論問題,人們尚未把它搞清楚,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對于真空能(Vacuum Energy)的本質還不甚了解,不知道究竟是哪一種基本的量子場,或者是由某種時空幾何決定的。這其實是當今國際理論物理學界的頭號難題。因此,在沒有基礎理論上取得根本進展的前提下,人們試圖去構造一些唯象(即現象學上的解釋)上的模型,去解釋宇宙的加速膨脹。當然,這些模型目前都只是唯象上的近似,并非已經得到公認的基礎理論。但是研究它們,對于天文觀測也是一種促進,因為你知道了不同的模型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宇宙觀測的預言,可以期待著在天文的一些觀測上得到驗證或排除。

    我花了一段時間研究了全息暗能量,探討了它在觀測上的一些可能的預言,以及利用當時最新的天文觀測數據(超新星、微波背景輻射等)去限制了這個模型,并且首先用統計學上的貝頁斯證據(Bayesian Evidence) 去計算了它與宇宙常熟模型的之差等等。后來,在美國洛杉磯2008年初舉辦的“暗物質與暗能量”會議上,我應邀報告了這方面的一些工作。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逐漸感覺到,要真正地探究這些宇宙中的神秘物質,找到宇宙的起源與結構形成的一些實驗上的關鍵證據,必須掌握豐富的天文觀測資料,并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方法。在這方面,國內的研究實力很有限;應該說,不僅是中國,整個亞洲在這方面的研究都非常薄弱;于是,當2008年初我拿到一筆劍橋大學的獎學金時,我決定赴劍橋大學留學。

    英國的留學生活

    能來劍橋大學,實屬幸運。劍橋有一個研究實力很強的天文研究所(我現在所在的研究所),幾乎在相關的領域,研究所都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比如唐納德?耶丹?貝爾(Donald Lyden-Bell)(星系、黑洞、廣義相對論)、馬丁?里斯(Martin Rees)(宇宙學、星系)、安德魯?費邊(Andrew Fabian)(X射線與黑洞)、羅伯?肯尼卡特(Rob Kennicutt)(恒星形成),以及我后來的導師喬治?艾夫斯塔修(George Efstathiou)(宇宙學)。就算是一些資歷較淺的研究員也相當知名。另外,離研究所不遠,還有另外2個研究所:霍金的“理論宇宙學中心”,以相對論和宇宙弦(Cosmic String)的研究而出名;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的天體物理研究組,以發現脈沖星和開創射電天文學而聞名。這些單位之間經常會有一些討論。

    這幾年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宇宙微波背景的研究(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以及星系和星系團等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的研究。為什么人們要研究這些東西呢?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們試圖去了解宇宙中結構的形成,即我們所觀察到的星系團、星系、恒星系統,究竟是如何演化來的,即動力學上是如何形成的。因此,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要素是必須要了解的:星系和恒星體統形成的初條件是如何,以及動力學方程是怎樣的?而宇宙之所以復雜,就是在于動力學上,有一些很復雜的、尚未被科學家搞清楚的物理學過程(比如重子物質如何與暗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等等),這會給研究結構形成的動力學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人們所采取的辦法主要有2個:一是觀測上要掌握大量的實驗資料,尤其是對不同種的星系和恒星系統的資料都要掌握;另外,在理論上,通過數值模擬,可以計算那些不同的微觀機制(比如上面提到的相互作用),究竟會對最后形成的星系和恒星系統有多大的影響,從而通過與觀測對比,確定下來可能的機制。在攻讀博士學位階段,我的一些對星系的速度場的研究,主要遵循的是這個思路。

    另外,對于結構形成初條件的觀測,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這方面的觀測量,會直接影響到對早期宇宙初條件的限制。它所發生的物理學過程是這樣的:宇宙在極早期由于量子效應會產生一些時空上的量子漲落,而這些漲落經過宇宙的演化會“進化”為宇宙中不同物質密度的漲落(比如光子、可見物質,以及暗物質等等)。那么通過對于這些物質漲落能譜的觀測,我們就可以推測在宇宙的極早期,究竟是哪些量子效應在起作用,從而對宇宙的起源問題給出一些有意義的啟示。這對于理論物理學家會是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因為理論物理學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大統一”問題(Grand Unification Theory),就是要去尋找能夠統一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力,以及引力的基本理論,而這種理論描述能量極高的物理,而通常的地面的加速器提供不了這么高的能量。但現在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卻有可能在宇宙中,找到驗證這些理論的辦法,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沿著這條線,我也持續在做一些研究工作。

    由于衛星、地面望遠鏡等天文觀測手段的不斷加強,有一些領域不斷地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它們有可能在未來提供一些解答難題的關鍵性的實驗證據,比如:

    1.再電離(Reionization):宇宙中的原初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2.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驗證廣義相對論,尋找引力在早期宇宙的效應。

    3.太陽系外行星問題(Extra-solar Planet):太陽系外的行星,它們的環境如何,有沒有生命的存在等等。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很宏大,都不是人們在幾年內就能夠輕易弄明白的,因為其中任何一個問題如果能夠被觀測到,都意味著天文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時刻思考著宏偉的物理圖像,并且時刻注意這方面的觀測和實驗上的突破與新的證據,以及理論方面的進展。

    我時常在想,怎么樣才能真正地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我逐漸找到了一條方法論,就是去認識大自然的結構,認識大自然的動力學過程。浩渺的星空,就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探索的空間,給了人們以“重新發現”大自然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文學是一門有著無窮寶藏的的學科,而人類就像是在撿著貝殼的孩子,去試圖勾勒一片大海的美麗圖景。

    第9篇:量子計算報告范文

    神經科學也遇到了謎題:為什么人腦只回憶過去卻不記憶未來?

    “理解時間之箭在許多情況下(進化、衰老、記憶、因果關系、復雜性)究竟是怎樣表現的,還有很大的研究前景?!笨_說。

    物理學家希望將來會有更多的答案——當然,假設有這樣的答案。

    當你玩得開心時,時間真的過得更快嗎?

    時間知覺是一個大腦的持久未解之謎。當我們對包含在精細動作任務中的毫米尺度有一個充分理解的時候,怎樣有意識地感知秒和分——所謂間隔時間——顯然仍是個謎。

    首先,我們并沒有專門用于時間知覺的感覺器官,因為我們通過觸覺、味覺和嗅覺來感知我們外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由于沒有臨床癥狀,對時間知覺的缺乏完全無法定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因此,時間也是不同尋常的。“我們真正想要找的,是那些像失憶者在記憶一樣,不善于定時的人,”英國基爾大學的約翰·韋爾頓說,“但并沒有這樣的人?!?/p>

    有人相信,這是有原因的。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的沃倫·梅克認為,計時對感知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們的大腦已經進化出幾套備份系統,可以在主時鐘受損時來應付。這就是為什么很難找到不能感知時間的人的原因。

    沒有人真正了解這種時鐘的生物學基礎究竟是什么。最近有人又找到一種對計時的解釋,叫做“起搏器一蓄電池模型”,認為大腦具有定期發射脈沖的某種起搏器,這些脈沖儲存在一個蓄電池里,可以被計數,以估計過了多長時間。

    這種模型的問題是,雖然它適合時間感知的各種觀察,但在細節上卻有缺陷。不要說起搏器是什么,位于什么地方,什么是脈沖,它們儲存在哪里,或者說它們是如何計數的,雖然各種各樣的觀點被提了出來,但這種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仍只停留在理論上。

    一種完整的時間感知理論還必須解釋它為何如此靈活。可卡因、苯丙胺和尼古丁全都顯示為加速時間感知,而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卻減慢了時間感知。所有的東西都干擾神經遞質多巴胺。多巴胺系統紊亂的人,比如患帕金森病或精神分裂癥的人,他們在時間感知上同樣遭受著折磨。

    在其他方面,時間可以被伸縮。當你受到驚嚇時,時間似乎慢下來,而當你玩得高興時,時間好像飛逝一般。當你長大時,時間似乎過得更快。

    這些謎題的關鍵可能在于:我們怎樣思考如何感知時間的問題?!拔覀兲幵跁r間只是一件事物的幻覺之下,但我們可以接受時間的各個方面,并在其他地方分別運用它們。”得克薩斯休斯敦貝勒醫學院的大衛·伊格曼說,“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也有幾個組?!?/p>

    也許我們對能夠感知時間的不同方式最好的說明是:伊格曼說服研究對象從一個高塔上仰面倒下,掉進下面30米的安全網中。當他們倒下的時候,被要求看著戴在手腕上的發光二極管顯示器。顯示器顯示一個數字,這個數字的刷新每秒相間20次。這通常太快,無法感知,但如果“大腦時間”在驚恐狀況下真的慢下來,他們就應該一直能讀到這個數字。

    雖然受試者報告說,倒下這個動作似乎比實際所花時間2.5秒延長了大約35%,但是他們誰也沒能讀到那個數字。

    伊格曼認為,當你倒下時,時間似乎放慢的原因是緊張或新奇的狀況控制了我們的注意力,導致大腦吸收更多的細節。伊格曼還表明,當大腦再三面臨同樣的圖像時,實然轉換一個不同的圖像,這個新圖像似乎延續得更久,即使顯示的時間是一樣的。當接觸到這個新圖像時,大腦還使用了更多的能量。時間長度好像是延長了,似乎與大腦記錄一個事件所需能量有關。

    這個觀察可能還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當我們長大時,感覺時間加速了。對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新的,大腦處理著世界上的大量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學會了這個世界的規律,并且停止記錄同樣的信息?!熬秃孟衲阍谙哪r回顧過去的時光,你沒有那么多的連續鏡頭,它似乎過得更快?!币粮衤f。

    這也許說明,我們可以嘗試把許多不同的快樂經歷盡可能壓縮。麻煩的只是尋找時光。

    時間旅行有可能嗎?

    通常人們認為時間旅行不過是科幻小說里的調料而已。畢竟,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18世紀晚期就寫下了《時間機器》,但至今仍沒有人能真正建造一部時間機器。但只要我們不放棄,繼續這一發現之旅,我們終有可能找到通往未來或過去的通道。

    時間旅行繼承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時間在強引力下運行更慢,因此,如果你生活在一問小平房里,要比生活在摩天大樓里老得更慢。越是接近地面,就處在越強的引力中。所以,要制造一部時間機器,你就得把兩個時間流動速度不同的地區連接在一起。

    例如,地球和緊鄰黑洞的地方,黑洞強大的引力使得時間流動極其緩慢。當你星期五光臨地球的時候,黑洞附近還只是星期三。因此,如果你能從地球突然旅行到黑洞附近,你就能夠從星期五返回到星期三。瞧,這就是時間旅行。

    問題是,你能嗎?理論上說,你能。根據量子理論,時空的結構是一串穿過時空被稱為蟲洞的微小捷徑。沿這樣一個通道幾步,你就可能出現在銀河系另一邊幾光年遠,甚至出現在過去或未來的年代。就是現在,叫做中微子的幽靈般的微粒很可能已在上演這樣的壯舉。

    然而,對我們來說,首先要做的是挑選出幾個實際的問題。要利用蟲洞進行時間旅行,就必須將時間與你想要往返其間的地方連接起來:這可能意味著以某種方法將一端拖到最近的黑洞。

    即使做到了這個,你仍會有問題:你需要將量子規模上的蟲洞擴張到宏觀尺度,并設法保持出入口暢通。這很有挑戰性,因為蟲洞極不穩定,眨眼之間就會關閉。要維持出入口開啟狀態,就需要一種假想的帶排斥引力的物質。我們不知道是否存在這樣足夠強大的奇異物質。但我們知道,要創建一條出口1米寬、足以讓一個人爬過的隧道,你得在1年內使用從我們銀河系大部分恒星里抽出的全部能量。

    盡管如此,這樣一部時間機器也絕不會將我們帶回到歷史上的偉大時刻。如果我們找到一個蟲洞,顯然這將是時間旅行者第一次能夠到達過去。因此,如果你想要進行恐龍狩獵遠征,你只有一個選擇:找到一部至少6500年前天外來客棄置在地球上的時間機器。

    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時間機器做一些有趣的事。例如,我們一旦建造了一部時間機器,未來文明就將能夠回訪我們。這展示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某人能夠返回,殺死一個直接的祖先,使他自己不可能存在。這便是時間旅行中最為著名的概念上的難題——“祖父悖論”。結果,量子物理學也許有答案。

    多年來,量子物理學家一直在進行“瞬時移動”的嘗試,他們通過復制信息(描述一個粒子,并把它粘到另一個遙遠的粒子上)來搬運粒子。麻省理工學院的賽斯·勞埃德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埃孚倫·斯坦伯格證明,量子力學定律允許這種“心靈搬運”在時間和空間上起作用。因為像光子和電子這樣的量子態粒子,可能受未來被測量的影響,時間旅行自然而然回到了量子領域。

    勞埃德和斯坦伯格的實驗顯示,時間旅行的力學至少與光子共同作用,支持我們熟悉的因果關系觀念。它們使光子及時返回,然后替換它們的兩極分化狀態。這種替換適合于光子進入一種形態,這意味著它起初可能沒有及時返回,新的形態“殺掉”了最初的形態。

    由于這些可能性涉及量子測量,兩種形態總有一種沒能發生。勞埃德和斯坦伯格發現,當他們建立關于上述光子殺掉其“祖父”時,要么時間旅行失敗,要么分化替換失敗。

    這是史蒂芬·霍金在劍橋大學所說的時序保護的一個例子。創造一個蟲洞時間機器的困難也表明,物理學法則似乎決定了維持因果關系的常識性規律。盡管如此,時間旅行的大門仍然向人們敞開著。

    數萬億年之后,當所有恒星全部燃盡,甚至連黑洞都已消失,我們宇宙的所有物質可能就會均勻地展開,一切將變得混亂無序。那時,時間沒有了方向,也沒有任何事件發生。

    然而,在亞原子規模上,粒子仍將相互碰撞,這些碰撞偶爾會導致一些更有趣的現象。統計學的僥幸很難產生一個有序的物體——例如一杯啤酒或一只困惑的狐猴,再一次短暫地服從時間效應。

    因此,在這幅圖景中,時間將身染重病,不過還沒有完全死亡。

    時間的真正死亡可能是由多重宇宙宣判的。許多宇宙模型都涉及叫做永久膨脹的一種膨脹形式,新宇宙在膨脹中不斷被創造出來,每個宇宙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宇宙學家想要掌握這些可能性的范圍(例如這些宇宙有多少擁有恒星,有多少擁有物質,有多少擁有生命),但他們遇到了意外的困難。在一個無限增長的宇宙中,一切都有無窮個版本,根本無法去計算可能性。

    為了避開這一點,一些宇宙學家聲稱大多數多重宇宙并不存在。利用時空中任意一個定點,他們就能計算出我們在這個多重宇宙的可能性。這似乎是有效的。例如,他們利用這種方法對宇宙的恒量做出評估——促進宇宙擴張的斥力,這就像是天文學家測量的同一個棒球場。

    這聽起來對于宇宙學家和他們的運算來說像是好消息,而對時間來說又是壞消息。貝克萊加州大學的理論家拉菲爾·布索指出,如果真正的多重宇宙的時間是無限的,那么,這些可能性才是相容的。布索認為,如果這個定點多重宇宙反映了真實,時間可能只留下了幾十億年?!斑@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命題,但對物理學來說,只因為這些命題看起來瘋狂,人們卻不得不小心地排除不可靠的東西。”布索說。

    不過,我們有權尋找其他的意見,希望能做出更好的預測。麻省理工學院的阿蘭·古斯和加州斯坦福大學的維塔利說,他們能計算多重宇宙的可能性,而無須使時間無效。然而,他們仍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如果這個最終目的是可能的,那么它將是什么樣呢?為了找到答案,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伊格爾·斯莫揚諾夫做了一個實驗。作為宇宙的臨時替補,他利用堆積在一層薄金上的可塑布條制成的材料,以一種特殊方式彎曲光。在這種超材料中,一條軸線就像時間一樣將光線不可避免地向前拉伸——在數學上與光在時空中的運動完全相同。

    斯莫揚諾夫把這種超材料加了一些到一片普通材料中,在這種材料中光能夠自由地向任何方向運動,意即沒有時間的軸線。他發現,在兩種材料的邊界線上“時間耗盡”,光聚積起來造成強大的電場。理論預測,在這種材料中沒有能量損失,電場會增加到無窮大。

    斯莫揚諾夫說:“我們的物理真空可能表現得像一個超材料,因此,我們的實驗可能不無道理?!?/p>

    如果這個類比成立,那么在真實空間所有的能量場就會被推向巨大的值,提升溫度,并以地獄般的粒子產物填滿現實世界的最后瞬間。如果你認為眼前的一切都在走向地獄,也許你是對的。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成人18视频日本|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四虎www成人影院| 午夜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午夜成人片|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 外国成人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