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環境規劃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規劃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規劃的特征

    第1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在我們狹義的理解中,所謂的公共政策就是與法律法規相對應的,由政府章程為主的,更具可變性的政府規章。在廣義的范疇中,公共政策具有十分廣泛的覆蓋范圍,囊括相關公共管理部門的政策,法令,措施,條令,其中也包含更具穩定性的法律法規。伴隨著現代社會愈加劇烈的城市化進程,人們對環境規劃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升。環境規劃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市民的生活質量,這也成為政府政策重點實施對象。

     

    一、我國的環境規劃

     

    “規劃”一詞被解釋為,一部分人或組織針對某一方面進行地長遠的發展計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長遠性和整體性,是融合多要素,多領域的整體行動方案。簡單的說,規劃(Planning)可以理解為制定出規劃方案(plans),畫出在一定期年內希望通過行動能夠實現的最終狀態的詳細藍圖。

     

    環境規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為了協調環境和經濟發展,在人們生活的時空范圍內作出相應的調整措施,以便達到約束人們自身行為,保護自然環境,節約社會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環境效益的目的。

     

    在我國的環境規劃發展過程中,可以將它明顯的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萌芽階段,(1973—1980)。1973年我國首次召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環境保護的三十二字方針,協調我國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成為這一時期我國環境規劃的政策指導。

     

    探索階段,(1981—1985)。此階段環境規劃特征突出。環境規劃納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規劃之中,并對環境規劃提出明確發展要求。

     

    發展階段,(1986—1991)。這一時期,環境規劃進入飛速發展階段,環境規劃工作不僅與國民經濟相結合,同時將環境規劃與第七個五年計劃相配合,在此期間“七五”環境保護工作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成熟階段(1992至今)。環境保護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重視。里約熱內盧環境保護大會的召開,世界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新紀元,我國環境保護也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二、環境規劃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政策特征,其中包括,超前性,層次性,整體性,穩定性,多元性,合法性,權威性,動態性等等,但其中最為突出的為權威性,層次性以及動態性。公共政策不因作為政府規劃政策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強制性而僵硬死板,靈活動態的實施成為公共政策的一大亮點。同時,明顯的層次性使得環境規劃作為政策實施中具有突出成效,階段性政策實施為環境規劃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環境規劃從屬于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政策的相關屬性,環境規劃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政治手段。近段時間,我國將城市環境規劃向公共政策轉變成為一大熱門話題。而在西方國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城市環境規劃作為公共政策就廣泛地推行實施。

     

    環境規劃中具有較強的城市化特性,在城市化日益加劇的今天,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大城市數量遞增。人們的觀念在城市化進程中得到進步改善。環境規劃的政策職能定位逐漸清晰,過去的“越位”,“錯位”以及“缺位”現象在社會發展和政府完善的過程中得以改善。政府在環境規劃的主導作用,發揮關鍵力量的現狀不斷淡化,逐漸向社會公共政策轉變。

     

    三、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向自然環境無節制地索取,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我們自然索取的時候忽略了環境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合理的環境規劃將對自然環境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環境規劃改善環境破壞。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經濟和科技都有著飛速地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有著極大的進步,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面臨嚴重威脅。在環境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到自然環境的有限性。環境規劃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起到改善作用。

     

    (二)環境規劃預防環境損失。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在此過程中由于人類的不合理行為產生,出現環境破環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他們共同構成了環境損害的實質。然而環境損害具有不可逆性,隱顯性和持續反復性,使得我們的自然環境破壞之后具有較長時間的潛伏期,同時環境破環延續持久。環境規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合理的環境規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輕環境開發利用中的損失,用最小的資源得到最大的利用,為世代造福。

     

    (三)約束人們行為。環境規劃以政策法規為依托,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準則。合理地,指令性地約束人們行為。對于發展中的中國,用最小的資源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只有用公共政策,指令性的計劃、要求對環境的開發使用作出限制,才能夠在環境管理中起到行為的約束和環境的管理。

     

    四、結語

     

    環境規劃作為環境管理中重要手段,具有戰略性作用,將環境規劃向公共政策轉變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一舉措也將成為我國環境建設里程上的一大豐碑。

    第2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1.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市政設施差、水體污染嚴重,區域環境質量差

    由于歷史的原因小城鎮基礎設施原本就不完善,加上規模迅速擴大,使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問題更加突出,造成小城鎮水資源和能源缺乏、整體環境質量差。一些小城鎮是由于大中型工、礦企業的突然建立拔地而起,而這類小城鎮原有的基礎設施條件比較差,由于只重視發展生產,完全忽視了基礎設施尤其是環保設施的建設。大部分小城鎮的排水管網簡陋,排水系統極不完善,沒有相應的污廢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水體,導致了嚴重的水污染環境問題。

    1.2原生環境遭到嚴重侵害、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普遍

    不可避免的建設和開發活動使小城鎮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小城鎮主要以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為主,由于環境規劃工作不足,以及在思想觀念上落后,從而導致自然資源不能有效充分的使用,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

    1.3面臨大城市環境污染轉嫁的危險

    一些大城市在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以及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過程中,為減輕污染嚴重的企業導致的環境問題,將這些企業或者部分產品的生產遷移到小城鎮。另外,很多小城鎮為了發展本地經濟積極引進外部投資,在沒有系統城鎮規劃的情況下迅速發展城鎮工業,以求盡早改變其貧窮落后的經濟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不加選擇地引進投資。這種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觀點打破了小城鎮自然環境的平衡,使其環境質量迅速惡化。

    1.4環境規劃和管理工作落后

    由于思想認識,經濟與技術等原因,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工作展開不利,大部分小城鎮還處于脫離環境規劃之外的發展模式中,環境管理更是無從談起。這從本質上導致了小城鎮環境問題的突出性。

    2小城鎮環境規劃

    2.1概念

    小城鎮環境規劃定義為:以生態經濟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全面貫徹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共同規劃、共同實施、共同發展的方針,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效益的有效統一,使小城鎮社會經濟與環境持續協調地發展。這一概念實際上就是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之上,城鎮環境規劃是以“環境—社會—經濟”作為一個綜合生態系統,依據科學理論,在對城鎮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類活動和資源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是一種克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和環境保護活動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的科學決策。

    2.2作用

    小城鎮環境規劃的編制、實施以及監督對促進區域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統一協調發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必須以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否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嚴重的后果。小城鎮環境規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協調經濟與社會、環境以及人類活動的關系、防范資源環境問題的發生,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保障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環境保護是我國基本國策之一,它與經濟、社會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必須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并進行綜合協調,才能保障其順利實施。城鎮環境規劃就是環境保護的實施計劃,為了使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必須對環保的概念、目標、指標體系、資金投入等方面都進行科學系統論證以及精心策劃。3)合理分配排污消減量、約束排污者行為。根據自然環境的納污能力以及“誰污染誰治理”的基本原則,科學合理地規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應消減量,為更加合理地約束排污者的排污行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學依據。4)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佳的環境效益。自然資源既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質要素,也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資金投入的條件下,特別是對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我國小城鎮來講,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城鎮發展的首要目標。5)實行環境管理目標的基本依據。城鎮環境規劃為其本身提供了科學的環境保護的目標和要求,它對有效實現環境科學管理起著關鍵性作用,并可用于指導環境管理活動、環境建設等。城鎮環境規劃體現了國家環境保護的基本政策方針和發展戰略,其所作的宏觀戰略規劃,為其實行環境目標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學依據,是政府和環保部門開展環保工作的重要依據。

    2.3小城鎮環境規劃中應重視的問題

    1)必須注重基礎資料的真實性。在收集了充足的真實的基礎資料后,才能編制出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環境規劃。但目前,由于小城鎮本身缺乏環境規劃方面的基礎資料,加上城鎮化速度過快,部分農民轉入小城鎮,使得小城鎮人口的準確統計存在相當大的難度;另外,受到傳統的影響,有些居民不愿透露真實情況等,使得掌握的資料有限并且與實際情況有一定差別。所以,只有對當地進行大量的走訪調查,同時對資料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使該環境規劃既符合相關政策法規,又符合小城鎮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2)注重環境規劃的可行性。大多數人尤其是決策者們對規劃的贊同,是關系到規劃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現實中規劃方案能否順利通過、實施和取得成效,不僅取決于規劃是否科學合理,還取決于規劃是否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和認可,尤其是政府職能部門的決策者,對規劃的實施起重要作用。3)必須注重分析區域資源,確定符合實際的小城鎮性質。小城鎮是農村地區一定范圍內的經濟中心,是聯系城市和農村的紐帶、三農工作的載體。因此,確定小城鎮的性質及其發展方向,必須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資源來說,由于相鄰鎮域和區域有其相似之處,但也有各自特點,這就要求在編制環境規劃時,首先要仔細分析和掌握區域資源特征,確定區域發展方向及小城鎮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以鎮域中心確定小城鎮的性質及發展方向,同時還應考慮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新技術應用。4)必須注重可持續發展。規劃具有可持續性的前提是注重可持續發展規劃。小城鎮的起源是農村和鄉鎮,它發展的基礎是土地資源豐富的農村,受到農村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目前土地資源存在分配不均,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對于城鎮發展而言它是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土地是否被合理開發利用關系到小城鎮能否合理地、持續地以及全面發展,土地可持續利用需強調兩點:a.平等原則,在自然資源面前當代人和后代人擁有平等的發展權利,當代人不能將過多消耗土地資源而引起的嚴重后果讓后代人承擔;b.協調性,要協調好土地資源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協調土地的供需平衡關系,首先應以集約化利用為原則嚴格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加強對自然生態用地及環境敏感區域的環境保護;其次合理調整用地結構,引導鄉鎮工業企業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統一規劃;再次通過健全基礎設施,改善居民居住環境。除此之外,隨著小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發展,城鎮的經濟發展和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之間矛盾日益突出,這個矛盾不加以重視和控制,勢必制約小城鎮的全面發展。面臨挑戰,這就要求在小城鎮環境規劃編制時,以區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為基本出發點,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最大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研究可持續發展,規范開發自然的度,確定發展方向,減少規劃的盲目性,使自然既能為現代人服務,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

    2.4小城鎮應從污水、固廢、大氣等方面開展環境規劃

    1)污水的收集與處理。根據地形圖以及區域地貌特征規劃鎮區排水管網,收集生活污水、生產廢水和雨水,生產廢水的排放嚴格執行《污水綜合排水標準》,污廢水集中送往污水廠處理。污水處理廠的選址主要由管網走向、河流走向、夏季主導風方向等決定。由于小城鎮污水日變化系數大,在選擇污水廠處理工藝時要注意考慮水量和水質對工藝的沖擊。一般來說,一個小城鎮只需要一個污水處理廠,經污水廠處理后的水就近排入水體。2)固廢的收集與處置。在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并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及時的分類和收集,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加強對垃圾處理過程的管理。對已經產生的垃圾,要積極做好回收利用和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產生二次污染。3)大氣污染的防治。優化工業的能源結構,盡可能多的使用綠色、環保燃料,最大限度控制煤炭使用,并且改進煤炭的使用方式,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完善小城鎮大氣污染規劃與防治措施。

    3結語

    第3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GIS;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庫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統是收集、存儲、管理、綜合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它是GIS 技術在環境領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對空間和屬性數據的輸入、存儲、編輯,以及制圖和空間分析等功能。編輯功能允許用戶添加、修改、刪除點、線、面或修改其屬性信息;制圖功能可以靈活多樣地制作和顯示及輸出各種專題地圖,如污染分布圖、水功能區劃圖、環境規劃圖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縮小以顯示不同的細節內容,并能夠測量地圖上線段的長度或指定區域的面積。

    2、空間統計分析是指對空間數據庫中的專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包括各種屬性數據的集征數、離散特征數及其分類分級統計等。

    3、疊加分析功能允許兩個或多個圖層在空間上比較各空間要素和屬性,分為合成疊加和統計疊加。合成疊加得到一個新圖層,它將顯示原圖層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區域僅顯示共同特征;統計疊加可以統計一種空間要素在另一種空間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對不同的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從而獲得各種感興趣信息。

    4、緩沖區分析是GIS 的基本空間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區有危險品倉庫,要分析一旦倉庫爆炸所涉及的范圍,這就需要進行點緩沖區分析,結合與居民地圖層的疊加分析,可以獲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數等等。

    綜上所述,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核心,空間統計分析、疊加分析、緩沖分析等功能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強大的環境分析功能與廣闊的應用空間。隨著其功能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地理信息系統將為環境各部門提供一個功能強大的空間信息服務和管理工具,成為各部門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強大的信息服務和管理功能,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可以應用在環境管理的各個環節,如區域環境規劃、環境監督管理、區域環境監測及環境評價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廣泛應用在國家、省、市等不同層次的管理。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它的具體應用。

    1、電子地圖使環境管理工作變得輕松直觀

    由于采用空間數據和數據庫掛接,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圖由傳統的靜態紀錄變為信息豐富多樣的動態的電子地圖,實現了數據可視化。它使環境主管部門對各種環境要素的管理變得直觀、簡單和輕松。如通過直接對地圖要素進行查詢,可以獲得環境監測點位、污染源等的空間分布及其與環境敏感區域的空間關系等信息。可以對各種環境數據進行綜合的統計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觀的豐富多樣的表現方式進行展示,為環境決策提供科學快捷的支持。

    2、強大的環境規劃手段

    區域環境規劃是EGIS 應用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 的環境規劃模型還處于深化研究階段,將環境應用模型與GIS 集成為一體,可以為環境規劃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手段。由于應用EGIS 能夠更好地考慮和評價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

    3、危險物運輸管理

    借助GIS 的運行路徑選擇功能,可以對危險物轉移運輸線路進行優化選擇,能避開人口集中居住區、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制定運輸計劃。并可以通過GPS對危險物的運輸線路進行實時監控。

    4、環境模型模擬分析

    環境模型在環境決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過模型模擬出污染事故發生后各個時間的擴散情況,為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氣擴散模型、1 維水污染擴散模型、2維水污染擴散模型等等,實現各種模型的模擬結果的生成、2維和3維的顯示等功能。 5、為數字環保提供技術平臺

    數字環保是最近提出來的終極環境管理系統,它是繼數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環保領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將是未來十年環保領域信息化建設的終極方向,EGIS 作為數字環保的基礎平臺,將能夠為用戶提供實時動態環境信息服務,也能夠為環境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環境狀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發展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策略探討和建議

    隨著國外EGIS 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數據采集技術的快速發展,建立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條件開始逐漸成熟,而且將成為我國發展GIS的重點領域,從GIS在我國近幾年的發展領域也可以看出這種趨勢。

    發展EGIS 應當采用“統一規劃、注重基礎、緊密跟進、高起點開發、協調發展”的發展策略。

    1、統一規劃。

    為了降低空間數據資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為了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必須在多方部門的參與下,統一規劃和構建EGIS 的發展框架。

    2、注重基礎。

    在統一規劃的思路和明確的發展框架下,不斷加強基礎空間數據庫和基礎環境數據庫的積累與建設。

    3、緊密跟進、高起點開發、協調發展。

    在技術上緊密跟進國外先進的GIS 技術,高起點進行系統開發,與我國的信息產業發展速度相協調,共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EGIS。

    當前我國各地許多部門雖然已經開展了EGIS的研究與開發,但這些開發均是出于本部門的需要,很少考慮到將來部門之間的數據交流和共享,加上沒有全國性的EGIS 發展框架和數據標準,數據的通用性將成為影響EGIS 開發的關鍵因素,建議有關部門及時組織開展EGIS 發展體系和框架標準的研究。

    四、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是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應用已經從早期的礦產資源管理拓展到與空間地理相關聯的更廣泛的領域,特別是在環境領域,原有的多種環境信息處理技術(環境模型、環境規劃分析) 正在與地理信息系統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強大功能并具有環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環境地理信息系統( EGIS) 。它將成為各個環境管理部門日常信息處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將徹底改變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可以說它是環境管理進入信息時代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張清宇、田偉利、沈旭,環境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第4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環境規劃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is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rong work,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ize and layout, ready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arrangement, make the who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bad border beautiful a comprehensive effect, for the urban people's live traffic, res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the good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ptimization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發展是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居住環境進行規劃安排的過程。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依托現有城市,根據生態學原理,并應用現代科學與技術等手段逐步創建,在“生態文明”時代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模式。

    1 我國生態城市發展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可我們在生態建設上做得還不夠。目前,國內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態城市的目標,而生態城市規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途徑,國內很多城市都已經進行或正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仍處于初始發展的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的思路、設計的方法和管理的機制都還不夠成熟,它需要生態學理論的指導和城市規劃、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筑工程、園林景觀、城市經濟、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衛生等專業工作者和城市社會學家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政府決策者的鼎力倡導、全體市民的積極參與和建設開發者的積極投入,采取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研究方法,團結協作、大膽探索、不斷實踐,使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向著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2改善我國生態城市規劃的措施

    2.1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設計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巨系統。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這些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得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2.1.1 生態環境規劃原則

    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就必須革新觀念,運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環境容量、 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緩解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協調城市社會、 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保證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應遵循以下原則:

    (1)閾限物質法。任何空間、資源規劃均有一個“度”,要考慮“最適”和“閾限”。在規劃過程中,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價值觀,保證城市對生態系統的索取和廢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以內,使城市的發展強度與城市的發展能力相適應,從而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多樣性共生原則。任何一個系統中的子系統間總存在著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因此,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將城市生態系統置于整個生物圈范疇內進行規劃,建立市區和郊區的復合生態系統,保護城區及周邊的各種生物。

    (3)相生相克原則。在系統中總存在著子系統間既共存又制約的關系,一種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態要素上體現出來。在城市的生態規劃過程中一定要普遍聯系并識別城市生態環境中各組成要素間密切的利害關系,找出現象的本質、根源,從而將這種關系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4)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則。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降低資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潔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要通過推進產業結構模式的演變,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續發展的生產工藝、產業結構設置高效能的運轉系統,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1.2 生態環境規劃設計要求

    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的觀念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融入到設計創作中,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作用,以及保持、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則和要求:

    (1)以環境為本。 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

    (2)將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

    (3)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要注重節能、低耗、無污染。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質條件以及長遠發展的要求。

    2.2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措施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改善生態環境規劃、綠化系統的規劃等。

    (1)人口容量規劃。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綜合運用人均糧食指標法、人均耗水量指標法等,結合城市的具體實際情況,參考國內外生態城市相關的經驗和指標,確定城區人口的最佳適宜容量。

    (2)改善生態環境規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劃在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要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區內要保留部分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將部分地段開挖改造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綠化配置。

    (3)綠化系統的規劃。綠化系統規劃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綠色植物,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流和能量交換的載體,綠化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減噪降塵,更新空氣等。規劃由公園、 湖面形成的綠地斑塊,河道、街道形成的綠色廊道,農田、防風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質,共同構成一個帶形的綠化系統形態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時,還應從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樹冠大小、樹冠間距等方面統一考慮和規劃。

    3 結束語

    總之,生態城市規劃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根據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的要求,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提高現代城市環境質量,促進人與環境關系持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第5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低碳理念 城市環境 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中應用低碳理念的內涵

    “低碳”最早見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書中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其背景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倡減少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

    低碳設計是一種目標性的指導方式,旨在城市環境規劃設計過程中,通過制定合理規范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度,以因地制宜的指導思想、合理的科學技術手段,在不影響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總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①

    從城市建設、生存、發展的角度我們可以了解城市基本形態、城市建筑格局中碳排放的成因及途徑,以及碳排放過程中能源的傳遞過程,并且可以根據碳排放的影響總結出不同屬性的城市空間中適宜的規劃方式,從而有目的性、針對性的進行城市環境政策制定以及規劃實施,塑造符合時代要求的城市生活環境。②

    隨著國內外環境與發展問題愈來愈引發公眾的關注,國家也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舉措以推行低碳理念,對我們開展城市環境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早在2007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就曾提出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低碳能源的研發和應用等。

    與此同時,我國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低碳的發展,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都明確提出低碳是解決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的重要努力方向。

    在具體實踐當中,國家也積極推進低碳產業的發展,落實到建筑、城市規劃等方面,建設部也出臺了一系列標準用以規范城市節能建設,包括《居住節能設計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成為開展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準則和依據。

    低碳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原則解析

    國家關于低碳的相關法規、政策對城市環境具有導向性意義和作用,它所秉承的基本原則與低碳理念指導下的城市環境規劃設計所應遵循的相關原則是一脈相承的。例如以廈門市的低碳化城市建設目標為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規劃低碳理念運用的原則。

    廈門市在城市環境規劃中,以自身地理環境特點及地緣空間形態為依據,針對城市的經濟生活、交通方式及建筑規劃等領域深入挖掘低碳理念內涵,提出了相對科學的城市規劃低碳發展目標。廈門市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首先堅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對單位GDP能耗進行控制,逐年逐步降低城市碳排放總量的同時,重視景觀生態學的科學應用,對城市空間結構進行細致規劃,加大原有城市空間的土地開發利用率,依托原有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具有一定規模性的城市居住網絡。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加強了斑塊及廊道的景觀生態作用及各個綠地系統之間的生態聯系,盡量輔以鄉土植物配置景觀,從而維護地域環境生態多樣性。

    其次,堅持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合理利用能源、材料、勞動力等相關資源,以優秀的規劃設計使規劃項目具有最大的經濟、社會文化及環境利益,從而取得項目本身綜合利益的最大化。廈門市在整體城市功能布局方面下大力氣,通過完善工業、建筑、交通等方面的低碳產業鏈、發展可循環經濟并大力提倡推廣清潔能源。在依托廈門城市優勢資源有選擇性發展城市主導產業的同時,以生態化產業園區塊模式為基礎,將大型工業產業與生態產業園區集中布局,加快構建可循環產業并提高社會資源有效利用率。

    最后,堅持系統整體性原則。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廈門市打破了傳統規劃模式,對城市建筑、交通系統進行重新整合布局,減少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必要交通距離,創建出尺度適宜的社區,使得城市規劃創建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以及各個子系統形成平衡、和諧的狀態,從而使城市環境具有不斷發展的動力。③

    低碳理念在城市環境規劃中的應用策略

    低碳理念應用于城市環境規劃旨在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使城市生活以低碳經濟方式運行。依據國家相關法規、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提倡新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城市運行效率,降低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碳排放水平,從而使城市的景觀環境在其使用周期內更符合低碳環保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在城市環境規劃過程中,從設計規劃階段到施工階段再到使用及維護保養階段,都要圍繞低碳理念對目標環境進行細致的碳排放分析,從而改變傳統城市景觀的規劃模式,創造以系統性、整體性、延續性為原則的新理論模式下的城市環境規劃設計理論方法。

    傳統模式下的城市環境景觀規劃,往往沒有將城市環境的規劃設計過程、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是使城市環境規劃的各個環節成為相對獨立的規劃單元,每個單元只負責解決自己的內部問題,缺乏整體性和大局觀,沒有明確的系統組織指導原則。此種模式雖然可以在規劃單元內部較為完善、高效地解決內部問題,并且在規劃單元內也會考慮低碳設計的因素,是一種相對科學的規劃模式,但當把低碳理念作為系統指導性原則融入到整個城市環境規劃過程中,各規劃單元之間就無法協調統一,在某些具體實施環節必然無法保證達到城市環境規劃系統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造成了低碳理念在城市環境規劃中沒有良好的應用效果。④

    在當前的城市環境規劃設計過程中,低碳理念是指導性原則,我們所進行的設計都要在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標準的框架中去規劃和研究。筆者以北川縣城的震后重建項目為例,著重闡述低碳理念在城市環境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策略。汶川大地震后,因北川縣城在原址復建難度大、成本高,北川縣城就成為了震區中唯一進行異地重建的城市。國家高度重視北川縣城的異地重建工作,并強調要以生態內涵為主,以低碳化、生態化城市建設為目標,高度重視低碳建筑的推廣及應用。

    以此為方針,低碳理念在北川縣城重新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貫穿始終。從城市的整體規劃、空間布局到城市的交通系統、工業區塊規劃,再到城市建筑細節以及市政基礎設施等等,都充分考慮以低碳節能為目標,以保障實現新北川縣城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北川縣城的城市環境規劃過程中,低碳理念的實踐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促使城市環境碳排放源頭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環境中碳排放源頭可以分為固定和移動兩類,其中固定碳排放源以城市建筑及附屬人工構筑物為主,移動碳排放源則是以城市交通運輸工具為主。通過降低固定、移動兩類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就可以有效降低碳源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

    一方面,在降低固定碳源排放方式上,北川新縣城的空間規劃利用地理優勢,對新址環境進行充分保護、利用。由于新縣城位置四周環山,空氣流動性較差,很容易造成空氣污染,因此在城市規劃過程中重新對區域內部生態廊道進行優化設計,通過對微氣候學的科學應用引入城市新鮮空氣,緩解新城區的熱島現象。

    北川新縣城規劃對城區基礎設施、建筑規模及結構也提出了相應的低碳化措施。在基礎設施規劃過程中,以燃氣及電網作為低碳運行基礎,大力發展諸如太陽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的應用,對于材料的循環回收及利用、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建筑細節也有了具體的參考指標體系。與此同時運用建筑學基本原理,在低碳化建筑滿足基本功能和空間需求的前提下,更強調低碳化建筑運行成本考量。充分利用有利的氣候因素條件和拓寬低能耗建筑設計渠道兩個方面,降低北川縣城的建筑及其附屬物的碳排放水平。

    另一方面,在降低移動碳源排放方式上,通過參考人們的出行方式及出行意愿,合理規劃城市空間形態及布局城市空間功能分區,有效縮短城市各功能區之間的必要移動距離,協調城市空間和城市交通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達到以增強城市交通便利性來降低城市移動碳源排放水平的目的。北川新縣城在城市交通系統中,倡導綠色交通。首先,重新構建功能明確、尺度適宜的城市道路系統。交通系統中路網規劃以加大道路密度、降低道路寬度等方式,滿足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可達性。

    其次,北川新縣城倡導慢行優先的交通方式,通過綠化帶對城市交通快慢進行分離設置,快行交通系統用以滿足城市生活生產,慢行交通系統用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出行。通過減少快慢交通方式的互相干擾,形成區域內部相對化的人車分流,從而創造安全、舒適的區域交通系統。

    最后,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把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化,以城市主要區域的功能節點為基礎,建立城市交通樞紐,連接周邊支線樞紐,從而形成網狀結構,以滿足人們出行要求。并且增加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綜合服務區域,提供停車場、維修廠等必要交通附屬設施。北川新縣城在規劃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低碳化的交通運輸是一個體系,從交通運輸系統的規劃、建設、維護以及交通工具的生產、使用、維護,人們的出行方式或運輸消費模式等,都進行了相應的低碳化改造和優化。

    促使城市環境碳排放過程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環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對各類社會資源進行生產、分配、供給的同時,也會消耗能源并產生巨大的碳排放量。

    北川新縣城在城市規劃初期就確立了工業產業的準入制度,并明確城市產業規劃模式,降低高碳排放產業發展速度,以提高城市自身的發展質量。從政策源頭到產業規劃再到城市規劃,要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從而推動城市發展低碳化。

    在城市基礎產業規劃中,北川新縣城以城市低碳化為目標、倡導可持續發展經濟為原則,科學量化考核工業產業,對以土地利用高效、低耗能、低污染及科技型企業優先準入,從而建設資源節約型工業產業。并且,在北川新縣城規劃中,通過科學手段,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間形態及空間布局,依照環境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基本規律,降低城市環境自身對能源的需求的同時,高效、合理地配給社會資源,逐步實現城市內部資源供給平衡,從而減少城市自身在基本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量。

    促使城市通過自然環境進行高效碳吸收的策略。相對于人為改善城市環境,自然環境本身就具有調節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綠化空間,使其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也是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的一個重要方式。利用生態學、環境學、氣候學等原理,有目的地塑造區域內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營造既蘊含高雅的藝術氣質,又可減少城市碳排放量的城市綠色景觀。

    北川新縣城在城市環境規劃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地理條件、文脈傳承等因素,通過適宜的生態修復和重建,保持當地水土及人文特征,對當地的自然水系、濕地系統充分利用,注重當地環境系統的生態性發展,協調當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創建宜居的城市環境。

    北川新縣城的景觀規劃在力求不突破人均用地標準的條件下,提高人均綠地占有率,并建立更多的城市親水空間。北川新縣城的城市內部環境及景觀規劃,突破了傳統城市綠地作為建筑與道路的輔助作用,而是把城市綠地系統、城市藍道與大地景觀結合作為城市主要生態網絡節點。在保護當地已有生態斑塊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鄉土植物,通過擴大綠地面積、增加城市綠地密度等手段加強了城市綠地系統之間的聯系。

    北川新縣城以城市內部交通路網及水系為主線,以城市公園、城市綠地及環城山體綠化為主體,構筑城市生態網絡,真正讓城市綠地系統起到了以風廊形式傳遞空氣、平衡氣溫的作用;以綠地作為城市熱島切割的作用以及防風防沙和降低噪音的作用,從而達到城市環境自身高碳吸收的目標。

    北川新縣城的城市規劃在低碳理念的實際應用上下足功夫,做到各環節環環相扣,充分利用自身地域優勢,實現新城區環境的生態化發展,為城市低碳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低碳理念在城市環境規劃中的重要作用不止于當下宜人的城市環境的建立,而更多的是在城市環境可持續的生態化發展的道路上予以指引。⑤

    結語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藍圖,低碳理念的引入必將改變現有的城市環境規劃方式方法。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環境規劃設計以后,從根本上改變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導向,把規劃目標轉移到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道路上來。低碳理念為城市環境規劃設計的各個階段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從多層面、多方位為其提供規劃指導性目標。低碳理念的引入也必將改變城市環境規劃設計目前的評價體系,為國家環境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視野,是我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本文系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B10053】

    【注釋】

    ①夏堃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2008年第2期,第33~35頁。

    ②④仇保興:“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城市發展研究》,2009年第16期,第1~6頁。

    ③林樹枝:“廈門市低碳城市總體規劃研究”,《建筑節能》,2010年第 38期,第1~4頁。

    第6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GIS;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庫

    一、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環境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forEnvironment,簡稱EGIS)是收集、存儲、管理、綜合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它是GIS技術在環境領域的延伸,是GIS技術與環境監測技術、環境管理技術等各種環境信息分析和處理技術的集成。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對空間和屬性數據的輸入、存儲、編輯,以及制圖和空間分析等功能。編輯功能允許用戶添加、修改、刪除點、線、面或修改其屬性信息;制圖功能可以靈活多樣地制作和顯示及輸出各種專題地圖,如污染分布圖、水功能區劃圖、環境規劃圖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縮小以顯示不同的細節內容,并能夠測量地圖上線段的長度或指定區域的面積。

    2.空間統計分析(SpatialStatisticsAnalysis)是指對空間數據庫中的專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畢業論文包括各種屬性數據的集征數、離散特征數及其分類分級統計等。

    3.疊加分析(OverlayAnalysis)功能允許兩個或多個圖層在空間上比較各空間要素和屬性,分為合成疊加和統計疊加。合成疊加得到一個新圖層,它將顯示原圖層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區域僅顯示共同特征;統計疊加可以統計一種空間要素在另一種空間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對不同的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從而獲得各種感興趣信息,如利用類型疊置分析獲取新的類型。如土壤圖與植被圖疊置,以分析土壤與植被的關系,可以計算某一區域內的植被類型的數量及面積,即通過對同一地區、相同屬性、不同時間的柵格數據的疊置,可以分析由時間引起的變化,通過與所需提取的范圍的疊加運算,快速地進行范圍內信息的提取等。

    4.緩沖區分析(BufferAnalysis)是GIS的基本空間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區有危險品倉庫,要分析一旦倉庫爆炸所涉及的范圍,這就需要進行點緩沖區分析,結合與居民地圖層的疊加分析,可以獲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數等等。

    綜上所述,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核心,空間統計分析、疊加分析、緩沖分析等功能為環境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強大的環境分析功能與廣闊的應用空間。隨著其功能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將為環境各部門提供一個功能強大的空間信息服務和管理工具,成為各部門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具體應用

    由于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強大的信息服務和管理功能,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可以應用在環境管理的各個環節,如區域環境規劃、環境監督管理、區域環境監測及環境評價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廣泛應用在國家、省、市等不同層次的管理。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它的具體應用。

    1.電子地圖使環境管理工作變得輕松直觀

    由于采用空間數據和數據庫掛接,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圖由傳統的靜態紀錄變為信息豐富多樣的動態的電子地圖,實現了數據可視化。它使環境主管部門對各種環境要素的管理變得直觀、簡單和輕松。如通過直接對地圖要素進行查詢,可以獲得環境監測點位、污染源等的空間分布及其與環境敏感區域的空間關系等信息。可以對各種環境數據進行綜合的統計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觀的豐富多樣的表現方式進行展示,為環境決策提供科學快捷的支持。

    2.強大的環境規劃手段

    區域環境規劃是EGIS應用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環境規劃模型還處于深化研究階段,將環境應用模型與GIS集成為一體,可以為環境規劃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手段。由于應用EGIS能夠更好地考慮和評價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

    3.危險物運輸管理

    借助GIS的運行路徑選擇功能,可以對危險物轉移運輸線路進行優化選擇,能避開人口集中居住區、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制定運輸計劃。并可以通過GPS對危險物的運輸線路進行實時監控。

    4.環境模型模擬分析

    環境模型在環境決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過模型模擬出污染事故發生后各個時間的擴散情況,為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碩士論文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氣擴散模型、1維水污染擴散模型、2維水污染擴散模型等等,實現各種模型的模擬結果的生成、2維和3維的顯示等功能。

    5.為數字環保提供技術平臺

    數字環保是最近提出來的終極環境管理系統,它是繼數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環保領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將是未來十年環保領域信息化建設的終極方向,EGIS作為數字環保的基礎平臺,將能夠為用戶提供實時動態環境信息服務,也能夠為環境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環境狀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國外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重點

    1.數據采集的技術比選

    當前環境管理決策要求EGIS提供的數據種類及其范圍都在不斷擴大,同時信息采集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包括GPS技術、視頻技術、高清晰衛星圖像、實時環境監測技術等等。這些實時信息采集系統都有很多傳感器,包括空氣質量、溫度、氣壓及水質等等。如最近微軟公司正在基于VirtualEarth開發一項新技術,用戶可以在地圖上搜索大量的實時信息,如道路擁堵情況、天氣狀況、空氣質量,甚至是汽油價格等等實時信息,這需要大量的傳感器采集空間及其相關的實時信息,這無疑會推動更多的數據采集技術的開發。

    2.EGIS與環保信息化之間如何協調發展可以預計未來五年內EGIS將會與環境信息化越來越緊密地集成起來,發揮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大大提高現有的環境管理與決策水平。二者的緊密集成還需要研究以下問題:

    1.制定所需空間數據及環境數據的標準,以保證系統的擴展性與兼容性;

    2.空間數據的獲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徑,以保證系統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研究以何種方式進行有效集成,并分析這種方式的可行性;

    4.研究環境信息與空間信息及其分析、模擬結果的綜合表現方式;

    5.建立示范項目以便分析和測試集成的效果。

    3.海量空間數據庫管理技術

    隨著空間信息與環境信息的積累,EGIS的數據庫的維護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新的數據采集技術可能會使數據量以幾何級數增長,海量數據的存儲與維護是要繼續研究的課題。如:采用什么技術來實現空間數據的更新與歷史數據的備份?如何實現新舊空間數據的合并和統一?如何利用數據挖掘與信息抽取技術來更好地發揮數據的利用價值?遙感數據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等等。

    四、發展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策略探討和建議

    隨著國外EGIS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數據采集技術的快速發展,建立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條件開始逐漸成熟,而且將成為我國發展GIS的重點領域,從GIS在我國近幾年的發展領域也可以看出這種趨勢。當前我國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并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廣東省環境信息中心開發的珠三角水環境信息管理系統等,但鑒于我國GIS基礎工作薄弱,特別是基本的空間信息數據庫尚未建立,因此EGIS的開發費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的發展涉及眾多部門和多種技術,因此有關部門應當重視和開展我國EGIS的發展策略研究。

    發展EGIS應當采用“統一規劃、注重基礎、緊密跟進、高起點開發、協調發展”的發展策略。

    1.統一規劃。由于EGIS的發展不但涉及眾多環境部門,還包括與其他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如土地管理、環保、環境管理等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同時又涉及多種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十分迅速,為了降低空間數據資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為了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必須在多方部門的參與下,統一規劃和構建EGIS的發展框架。

    2.注重基礎。由于我國GIS發展基礎薄弱,數據基礎是系統生命力的關鍵,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礎數據的支撐,系統的功能再強大也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要在統一規劃的思路和明確的發展框架下,不斷加強基礎空間數據庫和基礎環境數據庫的積累與建設。

    3.緊密跟進、高起點開發、協調發展。職稱論文在技術上緊密跟進國外先進的GIS技術,高起點進行系統開發,與我國的信息產業發展速度相協調,共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EGIS。

    當前我國各地許多部門雖然已經開展了EGIS的研究與開發,但這些開發均是出于本部門的需要,很少考慮到將來部門之間的數據交流和共享,加上沒有全國性的EGIS發展框架和數據標準,數據的通用性將成為

    影響EGIS開發的關鍵因素,建議有關部門及時組織開展EGIS發展體系和框架標準的研究。

    五、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是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應用已經從早期的礦產資源管理拓展到與空間地理相關聯的更廣泛的領域,特別是在環境領域,原有的多種環境信息處理技術(環境模型、環境規劃分析)正在與地理信息系統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強大功能并具有環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環境地理信息系統(EGIS)。它將成為各個環境管理部門日常信息處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將徹底改變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可以說它是環境管理進入信息時代的標志。

    參考文獻:

    第7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一、徽州古村落環境落位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較早時期多數北方的望族為躲避災難喬遷于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其濃重的文化色彩、高度的防護意識,以及對自然山水的觀察與利用,總結出一整套選址和營建的經驗和方法。徽州先民在規劃村落時,因地制宜,講究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落位,以“枕山、面水、環屏”為尚,視野開闊,景色宜人,周邊圍護安全。為了便于生產生活,徽人選擇有利的氣候條件、風土、水文、地理,耕有田,藝有圃,伐有薪。徽州土地資源緊缺,人們具有樸素的土地生態學觀點,盡量不破壞植被和山體,尤其是鄰近的周邊區域,從而有效地保護了自然環境。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建筑與周邊山水環境達到了較高層次上的和諧。

    (一)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

    《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記載到:“壬派五世祖道經西遞鋪,見其山多拱秀,水勢西流,爰攜堪輿家入西川境,便觀形勢,有虎阜前蹲,羅峰拱秀,天馬涌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產青石而如金,對靄峰之似筆,風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遷來其間”①。明人吳元滿《歙縣西溪南吳氏世譜》記載道,吳氏始遷祖定居西溪南之前,有三個村址供選擇,比較后認為,西溪南“土寬而正,地沃而肥,水輯而回,后世大昌也,遂定焉”。就西遞村而言,它遵行萬山叢中“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的狹長盆地形選址策略,其附屬村落的布局不僅選擇了山塢中的平坦之地,避免了洼地與山水間的沖突,還在一個小空間內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型聚居地,而周邊的溪水則成為了該村落的自然生命構架。在環顧徽州古村落周邊的山水格局時,由衷地佩服徽州先民在選址時的全局意識。徽州古村落在適應皖南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采取適當的措施,使用變通的辦法而不拘泥,表現出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徽州先民建房總是審慎地對待建筑的落位,古村落的大小分合,房舍位置的前后錯落等都因自然生態環境而變化,是人工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從可持續發展考慮,多在靠近山間小盆地的緩坡地帶建造村落,在平展處開辟良田,當人口繁衍突破環境容量,他們會主動外遷或外出經商務工。黟縣西遞村、關麓村、南屏村及歙縣江村、雄村、槐塘等都是佳例。

    (二)風土、水文觀的影響

    徽州先民在選址時重視風土、水文的影響主要是基于山川俱佳的自然條件和程朱理學盛行的人文背景。風水學中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相關概念對人類居住地的選擇以及如何營造適宜人類的居住環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徽州古村落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環水、面屏”。姚廷鑾輯《陽宅集成》卷一《基型》中記:“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1]。古村落的具體選址不僅要考慮到自然環境和客觀地理條件的局限性,還需關注山的氣勢以及水的具體流向,因而村落選址大多數是依山傍水、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隨坡就勢,因地制宜。對于水的選擇,徽州先民對水要有著特別的明確說明:“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財用不竭①”。水流出口的方向通常與村落入口的方向相一致,因而徽州先民在營造時對下水口尤為重視,建筑橋梁作為“關鎖”,上輔以亭、堤、塘、樹等鎮物,達到留住財富之氣、文運之氣的目的。

    二、徽州古村落綠化環境

    (一)公共綠化環境

    徽州古村落的營建歷來奉行尊重自然環境的方法,重視對自然條件的利用與改造。古村落的周邊區域至今還留有“風水林”的印記,即便是在伐木無度的年代及地區,風水林依然未有改變,它的作用主要是“藏風得氣”,保持村落的生氣以免“行之他方”。除此之外,周邊田野、村落宅院都廣泛種植經濟作物以及多種綠色植被。《相宅經纂》卷四之“陽宅宜忌”中提到“東種桃柳,西種梔榆,南種梅棗,北種李杏”,“中門有槐,富貴三代,宅后有槐,百鬼不近”[2],這些在此并非與一些封建迷信等同,而是對其種樹方位的具體安排,還不僅能滿足各種植物的生長習性,還能夠營造出綠色自然的生態環境。

    (二)宅周綠化環境

    徽州先民善于營造村居小氣候,他們根據山地氣候特點和位置條件,在方位朝向、布局結構、平面形式、材料選用等方面精心謀劃,利用天井通風、散熱、降燥、去濕,又廣植林木,利用居室周邊的各種水流、水體保持空氣濕潤溫和,增強舒適度,徽州先民非常珍惜和利用居室外部空間,常將房前、屋后、宅旁加以美化或建成半隱蔽的花園、果園、菜園,在院內空地種植花木,構建水榭,設置盆景、水池魚缸、湖石假山、花架、花池、園門、漏窗、回廊、石案、椅凳……使居室園林化,以此來改善住宅內部的微小氣候,創造了舒適的人居環境。

    三、徽州古村落水環境

    徽州古村落均建有完善的水系,村邊宅旁有小河和泉水,徽人利用這些天然水系來裝飾環境,或引活水穿村,或掘地為塘、為湖,排澇御旱,或因河成街、建造人工水景,并在水體中種蓮養菱、飼養水禽和魚類,以維護生態平衡,并妥善管理、適時疏導。對于水資源應用主要有:水街———引水穿村,可供漿洗,凈化空氣,防暑降溫;放生池———古為保護珍稀魚類放生而設,亦為優化環境之作;風火塘———專為防火蓄水,亦為綠化環境,凈化空氣;水井———主供飲用,亦為消防。徽州古村落水環境營建的代表就是宏村的水圳。宏村水圳遍布全村,潺潺活水,九曲十彎,繞家穿戶,貫通月沼和南湖,長年流水不腐。六百年來,水圳之水已成為宏村人須臾不可或缺的水源。《汪公錫文運熙家抄》中有段點評古水系的排句,“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滾滾之財源,蕩里中之穢氣,灌村外之良田”[3]。徽州古村落的水環境營造集中了徽州先民聰慧才智的同時,更迸發出無限的生命力。不僅將徽州古村落的自然環境與聚居環境的完美結合,更體現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觀。

    四、新農村外部環境規劃

    以生態文明理念推動新農村民居建設,就是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在徽州古村落的營建與外部環境的和諧統一,并結合當地的社會生產力、技術、經濟、政治、文化水平,積累了豐富的營建經驗,為人居環境學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并將其精華運用到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民居建設中來。

    (一)新農村村落選址

    在新農村村落選址過程中,繼承和發揚徽州古村落環境藝術中的“環境容量觀”和“天人合一”觀,以自然山川為依托,為滿足后世子孫的生存規劃理想化的布局。新農村村落選址時應認識到環境的存在,對自然的索取堅持適度原則,注意與環境、氣候相協調適應。

    (二)新農村綠化規劃

    新農村的綠色規劃應以改善徽州的居住生態環境為訴求點,充分考慮到居民的心理感受與生活追求,將綠色、環保、美化、生態以及安全防護作為規劃的切入點,對綠色生態規劃、居住環境營建以及未來經濟的發展有機結合,汲取徽州古村落營建外部環境的因地制宜原則,重視周邊的自然環境———地形、水勢、水質、樹木及人工環境,講究與周邊小環境的和諧,體現出當地的區域特征和人文歷史景觀。學習徽州先民在實際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哲學在近人尺度內的應用,根據每個村落的具體經濟情況,結合現在農民的具體要求,合理利用宅前屋后的每一寸土地,選擇一些經濟果林進行綠化,在改善民居周邊綠化環境,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第一,新農村綠化規劃借鑒徽州古村落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更加重視人與環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規劃手段以及系統有效的綠化模式,從改善現有的生態環境出發,系統地利用自然條件,有效地防風固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削減噪音,最終實現鄉間田野、綠樹植被以及高山涓流共同組成的生態空間,在自然的生態風光中體現新農村的鄉村特色與魅力。

    第二,徽州古村落中的宅園設計藝術為美化新農村民居周邊環境提供了借鑒。一些中大型的樹木要分布在公共空間附近,既可以改善美化村中環境,而且也可以起到遮陽的效果;宅周環境的綠化要以點(村居)、線(道路、河流)、面(田野)相結合,實現村居園林化;而民居院落內的小品綠化可以選用的一些觀賞性植物,主要是為小型的天竺、石榴及攀爬類的紫藤、旱蓮等。

    第三,徽州古村落中的庭院空間的設施是有階級等級之分的,主要是以觀賞性的盆景、灌木為主。在新農村民居綠化建設中吸取徽州古村落中一般家庭的植物配置,來體現出現代綠化的實用價值。庭院綠化配置要在改善生態、美化鄉村家園的同時,還要注重綠化的經濟效益,所以可以選擇經濟果木和觀賞性樹木,體現出實用性和功能性相結合,以此來滿足現代居民精神和物質上的需求。

    (三)新農村水環境規劃

    第8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論文關鍵詞:區域環境評價;新經濟開發;reia;污染物預防 

     

    一、區域環境評價的概念 

    從1979年中國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至今,其相關制度在保護自然環境、防治污染、協調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就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眾多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發展,例如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旅游度假區及邊貿開發區等,使多個建設項目在相同地區,相近時間陸續開展。屆時,如果對各建設項目進行逐個環境影響評價(eia),就不能準確預測最終的環境變化,不能顯示區域開發的總體環境影響,進而導致無法采取合理的環境保護對策,使環境質量目標的實現落空。故而,應當將這類開發建設項目看作一個整體,綜合考慮全部區域開發的建設行為,開展區域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即區域環境影響評價(reia)。從理論上說,reia可歸入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seia或sea)的范疇。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類型 

    為了達到即定的目標和要求,依照評價的性質、行政區劃、區域類型、環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劃分成多種類型,與開發建設項目息息相關的常見類型有: 

    (一)新經濟開發區環境影響評價 

    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在沿海省市開辟了一系列新經濟開發區。這些經濟區一般都有各自的經濟發展規劃,有的制定了區域環境規劃,因此,應該開展相應的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二)現有城市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 

    我國發展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依托現有工業基地,以骨干企業為主體,利用它們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優勢進行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以擴大再生產,從而形成了許多以大型企業為主的老工業開發區(如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些開發區的建設普遍都需制定相應的環境規劃,做好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三、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 

    (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環保部門進行區域發展綜合決策的有效途徑 

    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就是在制定區域開發建設決策之前,對區域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現狀和目標、區域環境承載力、區域廢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論證和評估。按區域可持續發展要求,調整區域的總體發展規劃,為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環境功能的科學規劃提供有效依據,為區域經濟建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提供保障,真正將環境保護做為區域開發綜合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證 

    單一建設項目的eia,使合理確定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成為空談;因為評價范圍小,導致許多單項環評無法對區域大氣和地表水環境容量進行估算。而區域環評卻能對確定的區域,著眼于整體,根據區域環境規劃與保護目標、功能區的劃分、區域環境質量和區域污染源狀況來研究區域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較準確地制定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為實現總量控制奠定基礎。 

    (三)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創造了條件 

    對污染物進行集中控制和綜合治理是兼經濟合理性和技術可行性為一體的污染綜合防治措施。單項建設項目環評雖說能把擬建項目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充分的詮釋,但對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觀建議。在這方面,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有其優越性,即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總量控制目標,對區域開發建設活動進行有效的整體規劃,應用“工業生態原理”,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使一個項目排出的廢物成為另一個項目的原料,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礎上,再提出統籌治理和基礎設施規劃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為區域污水集中處理與資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氣供熱工程創造條件。 

    (四)有利于識別不良的累積效應并在區域范圍采取對策 

    單個建設項目的eia難以從整體上分析其與區域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開發建設所產生的累積效應。reia有可能比較確切和全面地分辨區域各時段的開發對資源、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可能產生的惡性累積反應,進而提出針對性對策,加以預防和消除。 

    四、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一般而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在區域開發規劃綱要制定之后和區域開發規劃方案實施之前。實際上,區域開發規劃設計方案的制定和環境影響報告書(eis)的制定是一個同期,互補的過程,環境影響評價隨著區域開發規劃的啟動就同時介入了,以區域環境特征等因素為基準,綜合區域開發性質、布局和規劃,進而編制出區域開發規劃方案,評價每一個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見,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環境影響度,最終達到協助形成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環境保護協調的區域開發規劃和區域環境管理規劃的目標,促進整個區域可持續性開發。 

    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在區域開發規劃與區域環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區域開發活動的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意義: 

    (一)從宏觀角度上說,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對區域開發活動的選址、規模、性質的經濟技術可行性進行的考慮分析可以避免決策的重大失誤,盡可能的減少對區域自然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損害。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區域開發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區項目的優化選擇等決策的有效依據。 

    第9篇:環境規劃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環境問題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limi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aces water pollution, noise nuisance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refore, in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planning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設的管理依據,它與很多學科密切相關。近年來,由于環境保護規劃沒有與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同步落實,使城市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城市環境不能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因此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規劃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1、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決定于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上層建筑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1.1水體污染問題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大量的污水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而直接排入水體,致使水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我國的水體污染近期呈上升趨勢,全國有監測資料的1200多條河流中,850多條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遼河、海河、淮河污染最嚴重,在統計的138個城市河段中,有133個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范圍內78%的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許多城市也出現了供水危機。據估計,我國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00億元。 1.2城市大氣質量嚴重惡化 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將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質排人大氣層,使大氣質量嚴重惡化。我國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全國城市空氣中總懸浮微粒濃度普遍超標,平均濃度達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濃度水平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當嚴重,北方城市平均值達到83微克/立方米。我國的本溪市也曾經因煙霧彌漫而被稱為“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氣中硫化物、氮氧化物嚴重超標導致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酸雨,宜賓、長沙等城市酸雨出現頻率大于90%,長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達到3.54,酸雨的降落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加劇建筑物、鐵道、橋梁的腐蝕與破損,給工農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而由大氣污染引起的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更是直接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1.3固體廢物泛濫成災、垃圾圍城現象嚴重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為6.6億噸,其中有害廢物為3000―4000萬噸,累積量超過64億噸,侵占5億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長。由于我國的固體廢物露天堆積,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處于垃圾的包圍之中。 1.4噪聲擾民現象普遍存在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工業、交通運輸和文化娛樂事業的快速發展,噪聲擾民的現象愈發突出,據44個國控網絡城市監測,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陽、大同、開封、海口和蘭州五座城市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超過60dB(A);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范圍為68.0~76.3dB(A)。 2、環境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 環境問題涉及到經濟、人口、資源等多方面,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環境保護規劃,是一個綜合決策問題,要將環境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優化產業結構、污染物總量控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項目等方面實行綜合規劃。 2.1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方針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在城市建設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已成為國際城市建設的大趨勢。在我國城市總體規劃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尤為重要。 2.2合理布局與環境功能區劃 環境問題的地域特征十分鮮明,與城市布局的關系密切。環境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同時,環境質量標準是根據功能來制定的。不同的區域功能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不同。規劃要避免將對環境影響大的活動布置在對高功能區有影響的地方,而應將之布置在環境容量大,對高功能區無影響或影響少的地方。環境功能區劃是城市布局在環境方面的表述,體現了城市布局在環境方面的要求。環境功能區劃,從環境特征或環境容量與經濟、社會活動相和諧出發,規劃城市環境功能區,協調環境與經濟、人的關系。按照高功能區高標準保護、低功能區低標準保護的原則,環境功能區劃為確定不同功能的環境目標、制定詳細環境規劃和實施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www亚洲成人|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成人看片在线|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