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上世紀90年代初全球旅游總收入就已超過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在2004年,全球國際旅游收入達6220億美元,入境過夜旅游人數達到7.6億人次,同比增長均達10%;全球旅游就業人數達2.12億,約占全球就業總人數的7.5%;國際旅游收入占全球服務貿易額的29.6%,相當于全球GDP的1.53%。[1]這組數據顯示旅游業是全球最大的產業,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巨大發展。同時,也加速了旅游業的發展,而在進行旅游開發時,也對一些國家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其中就有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為此,相關部門開展了旅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本文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出發,提出森林旅游開發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若干建議以供商榷。

    1.生物多樣性的涵義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態復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體,確切地說,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種類,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擁有的基因,它們與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2],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3]。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生態系統多樣性,即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性[4~6];景觀多樣性指的是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構成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動態方面的多樣性或變異性[7]。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核以生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與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最重要因素和人類生活、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價值,傅伯杰等(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具有利用價值及內在價值,將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價值分為直接利用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利用價值就是指為人類消費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資源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于其維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提出生物多樣性總經濟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價值、潛在使用價值和存在價值四個方面,并進行了評估約為40萬億元(如表1)[9]。

    從表1可見,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聯系的間接使用價值,占其總價值的約95%。這一部分價值也正是生態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資源基礎。例如,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態環境——以景觀多樣性為基礎;生態旅游欣賞的對象是自然景觀、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動植物類群、特定的物種、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為欣賞對象。

    表1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初步評估結果

    價值類別

    價值(元)

    直接使用價值

    產品及加工品年凈價值

    1.02×1012

    直接服務價值

    0.78×1012

    小計

    1.80×1012

    間接使用價值

    有機質生產價值

    23.3×1012

    CO2固定價值

    3.27×1012

    O2釋放價值

    3.11×1012

    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價值

    0.32×1012

    土壤保護價值

    6.64×1012

    涵養水源價值

    0.27×1012

    凈化污染物價值

    0.40×1012

    小計

    37.31×1012

    潛在使用價值

    選擇使用價值

    0.09×1012

    保留使用價值

    0.13×1012

    小計

    0.22×1012

    合計

    39.33×1012

    摘自《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1998。

    2.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體,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樣性、多功能,輔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科學保護和適應開發,為旅游者提供游覽、休閑、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和科學教育等旅游服務。[12]

    生物多樣性不僅為森林旅游提供基礎資源——生物資源,又為森林旅游提供美學價值,為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續、成功發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隨著森林旅游的無序、盲目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我國數次森林資源清查的資料顯示,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00;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1984~198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33.73;第五次森林資源清查(1994~199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78.63,增長了1.9倍[8][10]。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存在不確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們還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種,加上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資源或一個系統,本身也處在發展變化之中[11]。所以,人們還不能確切評估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大小,大部分專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來評價。

    經營者以自然景觀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種服務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經營者自己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必然生態系統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對系統內的生物種類組成、種群數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態等產生一定的影響。[13]據韓也良(1991)研究,旅游區一項基礎設施建設對山體和植被的直接破壞,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積的幾倍和幾十倍。[14]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森林生物個體的影響。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動使動植物的繁殖習性變得紊亂,使個體的生命周期擾甚至阻斷,影響到物種種群的繁衍進程,改變種群結構,嚴重的會造成物種的滅絕。

    (2)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反復的旅游踐踏會破壞土壤物理結構,降低土壤層厚度,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從而破壞動植物生活的基礎環境。另外,旅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會導致景區土壤化學性質的改變,并阻塞空氣和光線,從而造成土壤營養狀態的改變,使生態系統受到損害。特別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質的產生,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嚴重。

    (3)對森林景觀多樣性的影響。旅游設施建設過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變了植被覆蓋率或植被結構性質,造成景觀破碎度加大,導致景觀多樣性的降低[7]。

    (4)頻繁的旅游交通為外來種入侵森林生態系統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積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兩個生境之間物種交換,從而影響到本地的生物多樣性。

    3.旅游區生物多樣性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隨著森林旅游活動的開展,其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峻考驗,而且旅游手段越現代化、旅游密度越高,產生的負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過去對環境問題的不重視以及對游客教育的忽視,使得生物多樣性迅速衰減,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生物多樣性保護已刻不容緩。

    3.1保護措施

    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以物種為中心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兩種保護途徑[17],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從物種保護開始的,但經驗表明,單一的物種保護很少能夠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18]。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設法保護物種的生存環境——生態系統和景觀。在對森林生態旅游區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物種生存環境的保護。比如,在較大范圍的自然區域內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應注意規劃出的游覽區和游徑區域一旦有較大強度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狀態相比較),是否會影響已建立的自然區域內自然保護區網作用的發揮。要求堅持對保護區網外緩沖帶以內區域(包括核心保護區、生境走廊、內緩沖帶)的嚴格保護,應將人類活動都限制在外緩沖帶及以外的范圍內,以免由于人類活動區的不科學規劃,造成區域內物種基因、能量、物質流通渠道的損壞,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與破壞;其二,應建立相應的物種監測體系,對每個物種建立檔案,以便于多樣性保護措施的實施。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旅游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1)將森林旅游區分為中心活動區和生態緩沖區兩部分。在生態緩沖區內嚴禁破壞森林資源。

    (2)采用高設計標準使園內建筑物風格與周圍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相協調。

    (3)把對環境影響大的不適宜商業活動及設施集中到中心活動區或敏感環境區域外。

    (4)在上馬娛樂項目時要考慮到生態效應,使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

    (5)對旅游者普及生態教育,自覺以生態意識貫穿整個旅游活動,并且能夠自覺保護旅游資源。

    (6)設立醒目而生動有趣的保護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標識牌。

    (7)將垃圾分類別(玻璃、塑料、紙品、易拉罐)收集,統一處理。

    3.2應處理好的問題

    雖然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森林旅游割離開來,而應該借助森林旅游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通過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促進森林旅游的持續發展。所以在進行森林旅游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森林旅游應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等多種形式,向游人傳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的科學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以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之效果。為此,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經營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動植物標本檔案,供游客參觀。還可在森林旅游區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等教育標志。還可通過發放環保宣傳單、導游員生動解說等,讓游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森林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2.依據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開展森林旅游,維護生物生存環境。大部分森林是無效旅游資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線路附近,因此應該考慮旅游資源的環境承載力。所謂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旅游資源質量的前提下,某地區的自然環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動量[19]。根據旅游環境承載力來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對資源的過度利用,避免開發經營后“人滿為患”對生物資源造成破壞。因此,旅游環境承載力應加強研究,加強管理監控,采用景區分流、價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員分流方法,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進行科學管理,提高旅游科學文化品位和生態經濟效益,實現生態保護和旅游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

    4.討論

    對于森林旅游區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極其重要的,也是維護其自身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樣性與其環境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發展旅游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不但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還是對森林旅游區的經營,同樣是迫切需要在經營與設計中解決的問題。把保護與經濟發展,把保護與持續利用目標相結合,使保護成為一種積極手段。

    參考文獻:

    1.邵琪偉.在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的講話.旅游調研.2005,(10)

    2.陳靈芝.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對策.見:錢迎倩,馬克平主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15

    3.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物多樣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6.NAS(NationalResearchCouncil).Conservingbiodiversity:aresearchagendafordevelopmentagencie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2

    第2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一、萌芽階段:利用價值保護

    20世紀50、60年代之前,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環境法;相應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也處于萌芽狀態。這一階段的國際法主要是根據個別物種對于人類的利用價值(主要是經濟價值)提供保護,而對生物物種的內在價值、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則很少涉及。歷史上,野生生物的利用和保護一直被認為是國內法的事項,反映了各國對其自然資源的永久。不過,盡管國家擁有重要的利益,野生生物很長時間以來便是國際合作的內容。

    因為野生生物的活動范圍并不總是停留在某個國家的政治和地理疆界之內。例如侯鳥等在多個國家間遷徙的物種,其保護就需要進行國際合作。類似的,其棲息地橫跨幾個國家、或者位于國家管轄范圍之外的國際公域的非遷徙物種,其保護也自然需要進行國際合作。由此,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逐漸形成。19世紀60年代開始,歐洲出現了早期的保護生物物種的國際條約,主要有1867年《英法漁業公約》、1882年《北海過量捕魚公約》、1886年的《萊茵河流域捕撈大馬哈魚的管理條約》、1902年3月《保護農業益鳥公約》、1911年《保護海豹條約》等[1]。通過這些生物保護條約,締約國通過談判分配了各種資源資源(主要是魚類以及海豹)的開發權,希望能夠達到某種可持續捕獲的水平。實際上,諸如海豹條約等早期的野生生物保護條約是最早反映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條約———即最大限度的可持續產出的概念。此后,很多環境主義者不斷呼吁要禁止對野生生物的商業性開發。

    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通過了一些比較重要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條約,如1933年《保護天然動植物公約》、1946年《國際捕鯨管制公約》、1950年《國際鳥類保護公約》和1951年《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2]413。例如,國際捕鯨委員會,最初是一個在成員國間分配捕鯨量的組織,現在逐漸轉變為禁止商業性捕鯨的機構。國際捕鯨委員會充分說明了當時國際野生生物法內的主要焦點,即如何在開發與保護之間進行適當的平衡。早期的條約很少考慮野生生物的保護問題,而是專注于如何在不同利益國之間進行資源的分配。隨著環境關注的日益提升,這些野生生物條約開始將其興趣由在締約國之間分配資源,轉變為實現可持續的開發水平,即“可持續產出”。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實現生物資源可持續產出的努力并無法成功。有時候,國際條約締結的太晚,錯過了將種群保持在能夠可持續產出的水平上的時機。另外,關于可持續捕獲水平的準確估計,在科學上還缺乏充分的認識。而且,即使科學家發現了確定的數字,關于開發的政治壓力也是促使決策者確定不可持續的水平。

    在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體現出三大特點:首先,除少數條約規定了現代意義上的環境保護手段和措施、具有真正的生態保護含義外,絕大多數公約所表現的是一種短期的功利主義,[2]28即:側重于保護漁業資源、海豹等經濟性的資源,或對某一物種經濟利益的保護,忽略了對其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的保護;目的是為了保護相鄰國家間的經濟利益,而非保護環境。其次,這一時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手段是不充分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簡單的禁捕、禁采、禁伐。一般而言,“最通常的做法是禁止捕獲屬于某個特定物種的個別生物,而不考慮該物種的生存條件是否存在。”[2]235第三,它采用的是一種跨界解決方式,參與這些國際法的主要是與保護對象有直接利益關系的少數邊界相鄰的國家。

    二、初步形成階段:內在價值保護

    二戰后,各國忙于戰后重建恢復經濟,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規模也不斷增大,開始出現一些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各國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也帶來了嚴重的危機。此時,環境科學和生物科學得以興起并迅速發展,其研究成果促使人們不斷深化對生物物種的內在價值的認識。所謂內在價值,是指自然界每一個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潛在生命的物體都具有某種神圣并且應當受到尊重的價值。此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各個物種之間內在價值是平等的;以是否可以為人類服務為標準來判斷生物物種資源的價值,本身就是一種物種的偏見。在這種背景下,一系列旨在保護生物資源的國際法律文件應運而生,現代意義上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也開始正式形成和發展。在這一時期,國際社會依然締結了一些對物種的利用價值進行保護的公約和協定,但更多的國際文件開始側重于對生物的內在價值進行保護。例如,1973年通過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CITES公約)形成了一套詳細的、但也是比較復雜的管理制度,涵蓋數千種動植物。事實證明,這種類型的國際合作也是應對國際經濟活動(主要是不斷增加的野生動物和植物貿易)對生物帶來負面影響所必需的。盡管有旨在控制物種國際貿易的CITES公約以及旨在保護遷徙物種的多項公約,但是野生生物物種在很多地區還是出現了喪失的現象。

    有些是商業開發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棲息地遭到破壞的原因,特別是對那些遷徙物種。這就促成了1971年《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和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出臺。這些條約旨在為保護具有特別重要性的生物棲息地提供資源和政治意愿。除了上述國際條約外,比較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還有1968年《非洲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公約》、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1979年《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1979年《歐洲野生生物和自然生境保護公約》、1980年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1986年《南太平洋地區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公約》,等等。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的主要特點有:首先,在國際立法的指導思想上,重新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從最初的功利主義、注重保護對象的經濟效用轉向注意內在價值和其它非經濟價值。如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開宗明義,宣布“許多美麗的、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中無可替代的一部分,為了我們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必須加以保護”。其次,保護手段日漸豐富。通常,這些公約不僅保護個別物種,而且會保護其棲息地,并考慮到可能影響該物種和棲息地的所有生態要素;同時,為了保護、保存、展出、恢復和利用各種保護對象,公約通常要求各締約國綜合采取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等多種手段。第三,很多公約開始采用一種全球視角,將保護對象確定為具有人類共同利益的事項,號召所有國家、而不是少數與保護對象有直接利益關系的相鄰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保護。

    三、迅速發展階段:生態系統保護

    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護生物的國際法一直飽受“缺乏廣泛的戰略或政策”之詬病。在1972年和1992年之間,國際社會針對那些具有較大商業價值的特定物種或品種,制定了300多項專門的國際環境協定曾試圖減緩和扭轉生物流失的局面。但隨著生物多樣性的繼續流失,人們發現野生生物單行立法的方式不足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而且,生物保護學家發現,過于保護某種珍惜動植物,會使決策者對其它形式動植物的保護。

    顯然,應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20世紀90年代前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基于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環境問題的綜合性等特點的認識,人們了結到針對個別的物種或棲息地采取的保護措施,并不能從整體上解決生物多樣性問題,必須改變傳統做法,另辟蹊徑。因此,他們呼吁制定一項廣泛的框架公約,以涵蓋威脅地球上生命形式多樣性的各種危險。通過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項全新的保護方式。盡管1940年《西半球》也承認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幾乎沒有認真實施過這方面的規定。28年后一項區域公約———《非洲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公約》也更加重視生態系統的保護。在全球范圍內,最初體現這種思想的是軟法文件,如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戰略》和1982年《世界自然》。特別是《世界自然》,它是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紀念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召開10周年所發起并促成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的一項國際法文件,也是是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進展最大也是最具創新性的一項國際文件。該措辭嚴厲,但它只是一項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軟法文件。盡管如此,該也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轉變的里程碑。最終,《世界自然》所蘊涵的廣泛的、整體性的保護理念體現在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中。

    從1984年到1987年,IUCN發起了第二輪的努力,它起草并完善了一系列可以被納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條款。IUCN的建議條款集中草擬了全球為保護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系統層次的生物多樣性所需付諸的行動,特別是在保護區內外的就地保護措施,以及關于財務機制的詳細建議。但是,各國政府拒絕將IUCN的建議作為進行談判的基礎。盡管如此,IUCN的努力為吸引全球關注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支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了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UNEP)意識到經過多年的努力,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不但沒有減緩,而且每況愈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迫在眉睫。于是,UNEP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adhocWorkingGroup)來調查是否有必要以及有沒有可能“制定一項綜合性公約的意愿以及可能的形式,以便使該領域的活動合理化,并解決其它可能處于該公約調整范圍內的領域的活動”(UNEP,GCRes.14/26.1987)。該項“包容性”(umbrella)公約(01)的最初目的是涵蓋當時及未來所有的環境保護與生物保護公約,為各種野生生物以及生物棲息地的國際條約提供協調的框架。

    該特別工作組小組在1988年的第一次會議所做的結論是既有各公約只提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特定問題,并不能充分滿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面需求。當時已簽訂的公約,只涵蓋了一些國際重要的自然地點(如《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瀕絕物種的貿易威脅(如《華盛頓公約》)、某類特定的生態系統(如《濕地公約》)和某一種群的物種(如《遷移物種公約》)。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區域性的自然資源保護公約和相關法律文件。不過,就算所有這些公約加起來,也不足以保障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最終,特別工作組達成共識,統一現行的國際條約在政治上、法律上以及技術上都很難行得通,應當建立一或多個具有約束力的全球法律機制,特別是可以在既有公約之上建立一個新的框架性(framework)條約(2),以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在工作組活動期間,很多國家、特別是南方國家不愿意接受一項主要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約。發展中國家并不看好新的全球化條約的前景;而且他們普遍擔心,推動這樣一個“議程”會阻止他們通過利用自然資源,從而影響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相反,他們認為,該公約還應當考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技術的可持續利用問題。經過一個長期的爭論,發展中國家利用他們擁有豐富生物資源的事實,從發達國家取得了一系列讓步。這些讓步包括從發達國家獲得財政支持和技術轉移(如生物工藝和監測技術);有關管理生物工藝的議定書;承認當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社團;規定在某種條件下允許國家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其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這種方法等于是讓發達國家的政府和公司承擔義務,將利用從發展中國家取得的遺傳資源而獲得的產品利益與它分享,發展中國家要求他們得到發展的權利,至少是他們的所有權。在草案中內容中,擁有豐富生物資源的發展中國家也成功地獲得了法律的認可,承認他們對自己的生物資源完全擁有權利。這些資源不再如同國際社會過去所認為的那樣,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正式談判開始于1991年,UNEP的工作組被改組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NegotiatingCommitteefora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INC)。最終,談判被納入到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的籌備活動中,被期望能夠在該次會議上開放簽署。在里約會議之前達成協定的壓力具有兩個效果。一方面,它促使各國盡快達成妥協并形成協議。

    另一方面,談判的達成很倉促,留下了一個若干條款相互沖突、而且含混不清的文本。最終文本在1992年5月22日,即籌備委員會會議的最后一天完成,供兩周后開始的里約會議開放簽署。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第36條之規定,公約在第30個締約國(蒙古)批準加入書交存之日的90天之后(亦即1993年12月29日)生效。該公約沒有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具體的標準或者措施,它也沒有為最初設想的所有物種和生物多樣性法提供框架。不過,它確實涵蓋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多樣性,并為各國的保護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此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也經歷了一個較為迅速的發展時期。從數量上看,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法增長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幾乎所有的法律文件都體現了全新的保護理念,主要有1992年《波羅的海海洋環境保護公約》、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1995年《地中海生物多樣性特別保護區議定書》、1995年8月在紐約簽訂的《跨界魚類種群和高度洄游魚類種群的養護與管理協定》、1999年《萊茵河保護公約》,2000年《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2003年《非洲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公約》(修訂版)等。

    這一階段,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法的特點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首先,以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為典型,各公約都奉行了綜合生態系統保護(IntegratedEcosystemProtection)的理念。即承認并重視人和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要求全面、綜合地理解和對待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及其各個組分、它們的自然特征、人類社會對它們的依賴,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因素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其次,這些公約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持續利用、生物資源的獲取與惠益分享等看似沖突的問題之間找到了聯系的紐帶,在保護目標上實現了動態的平衡。而這種保護方法,也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第三,它們遵循了一種全球解決的思路,要求將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保護,而無論其政治邊界如何;同時,各國都有義務為了全球利益而保護在本國境內的生物多樣性。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發展趨勢

    綜上可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是為了適應國際社會應對日益嚴重的人類環境問題的需要而應運而生的,是現代國際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產生條件至少有以下三個:(1)生物多樣性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危及到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2)現行國際法缺乏應對、解決這種問題的有效機制;(3)世界各國對形成了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共同政治意愿,并致力于發展有效的國際法律機制。可以說,沒有國際法的存在與發展,也就沒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產生與發展。不過,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發展遠未達到成熟的地步。美國學者凱爾森曾指出:“一般國際法由于其分散化,具有原始法律的性質”。[3]如果說人類法律的起源與發展大致遵循著如下的軌跡:“原始習慣不成文習慣法成文習慣法(習慣法匯編)國家法”,那么現今的國際法尚處于世界水平的“習慣法編纂”時期———只不過,與文明之初的成文習慣法相比,它增加(或稱“吸收”)了更多技術化的成分———要真正達到高級形態的國家法,還有一段十分漫長的路程要走。從某種意義上講,就現代國際法自身的發展來說,“現今的國際法尚處于世界水平的原始法時期”[4]。國際法尚且如此,作為國際環境法最新分支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發展更是顯得薄弱,離達到基本滿足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不足之處,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法律規范發展不足。首先,構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基礎并代表其發展方向的一些重要原則,如可持續發展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代際公平原則等,尚未發展成為國際習慣法規則、而被國際社會采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法規范。其次,法律規范尚不完善。目前很多領域(如外來物種入侵防治等)缺乏有效的規則;已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加以調整的領域,也因為條約形式更多地采用框架公約模式、內容上道德宣示重于法律強制,從而導致其保護力度有重大欠缺。可以說,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律關系的范圍及深度都無法滿足國際社會的需要。

    2.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雖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體系,但這個體系本身并不完善,尚未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內部協調統一的整體。而且,國際社會缺乏一個指導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發展的整體規劃,條約的發展仍以零星、分散是形式出現;現有的《21世紀議程》層次不夠,國際法委員會也缺乏這方面的相關職責,其關于發展國際法的方案由于只是軟法文件而只能對各國其建議作用。

    3.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國際組織機構不健全。國際社會缺乏一個具有強制力、可以保證各國平等參與、對國際生物多樣性事務予以監督協調的國際機構。目前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等都不足以承擔此重任。4.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督、管理、激勵和制裁機制沒有形成。由于缺乏有權威的超國家機構,作為法律基本特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強制力極其薄弱,甚至可以說可以說是剛剛萌芽,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人類的道德機制。5.各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問題上的共同政治意愿與各國在政治、經濟利益上的巨大差異之間的鴻溝難以彌合,這從根本上制約著國際生物多樣性立法與實施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5]面對這種局面,國際社會開始在各個方面進行積極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以《21世紀議程》中有關國際環境法的規定及其實施最為重要。《21世紀議程》第39章“國際法律文件和機制”提出了“評價和促進(國際環境法的)效力,以及通過各項考慮到普遍原則和所有國家的特殊不同需要和所關心問題的有效國際協定或文件,來促進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結合”的總目標,并為此提出了8項目標和4個方面的活動領域。作為國際環境法的一個主要部門,生物多樣性國際法的發展自然也要遵循《21世紀議程》確定的目標和實施方案。

    結合《21世紀議程》所作的行為計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發展現狀,筆者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今后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較大發展:

    1.發展中國家參與生物多樣性領域國際立法與實施的作用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也將會更多的反映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不同需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成為發展中國家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有力武器,這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突破其“瓶頸”、獲得新發展的前提;

    2.國際組織、特別是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法上的地位不斷得到確認和提高;

    第3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1.1生物多樣性是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與城市環境的結構與功能緊密聯系,共同構成了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同時生物多樣性與城市社會經濟體系的運行方式直接聯系,為城市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資源,如生產資料、生活物品、新型能源等,是城市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另外,生物多樣性以其自身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2]等影響著城市價值觀體系,構成了城市發展與文化內涵提升的精神基礎。

    1.2生物多樣性是城市永續發展的保障

    生態城市是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4]。生物多樣性能構建優良的生態系統,良好的生態系統具有復雜多樣的循環路徑、豐富的物種資源和較高的自產能力,使其對外界的抗干擾能力較強,能在自我發展中趨于穩定,加之生物多樣性能發揮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可提高城市的自我調控能力。這對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實現城市的永續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1.3生物多樣性是城市綠化、景觀化的標志

    城市景觀由自然景觀、文化景觀和建筑景觀構成[8]。自然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本底,也是城市景觀得以存在的基礎。城市中的各種生物擁有其各自的生態特征和獨特的生活習性,可形成多種景觀格局與景觀形態,并表現出一定的功能特性,如防護林、景觀帶、生態綠網等。在城市的綠地系統和景觀的建設中融入生物多樣性建設,對提高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增加城市的自然度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1.4生物多樣性是城市文化內涵的體現

    城市景觀作為城市文化影響下的人造產物,是地域文化特征的物化形式和外在體現,同時也是城市文化內涵的表達形式。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是否豐富、城市文明建設是否成功均與生物多樣性是否豐富有著密切的關系[4]。

    2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實例分析

    以英國城市和我國深圳經濟特區為例,對其成功經驗及措施進行簡要分析。

    2.1英國的城市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2.1.1制定科學性的綠地系統規劃

    英國政府把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一個重要的綠地空間來進行規劃安排,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并且規劃多具有基礎性、前瞻性、民主性等特點。在城市綠地空間布局上,城市中心多依托大面積的綠地建設城市公園,合理規劃街旁綠地、住宅綠地等;在郊區建立森林公園或植物園,以科普教育和保存物種為主要任務;城市遠郊則建立國家自然公園[5],并以生態綠廊的形式將城內、城郊、遠郊的綠地進行連接,構成廣義的城市綠色開敞空間。

    2.1.2以生態理念為設計指導

    英國政府倡導“將森林引入城市,讓城市歸回自然”的建設理念,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模擬自然環境狀態,遵循自然界群落的生長模式,建立多維度的物種生存空間和多層次的生物群落,使城市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充分融合,真正做到讓城市回歸自然。

    2.1.3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

    英國的城市規劃與綠地建設編制工作均由政府來主持,擁有一套完整的法定程序和步驟,并設有專門機構對其進行法制監管,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規劃建設條例一但經過審批就進入法制監管程序,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更改。對一些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自然地還設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和監督部門,如倫敦的海德公園在湖濱建立了禁獵區、攝政公園建立了禁獵的蒼鷺棲息地,一旦有人違反將嚴格依法懲戒。

    2.1.4重視植物園的建設

    在歐洲,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收集的植物種類最多,擁有活植物5.5萬種,并建立了以野生植物種子為主的基因銀行,于1987年成立專門從事研究并利用本國野生花卉資源的“英國研究保護野花協會”[6-7],同時向國際推薦本國新種,介紹栽植方法。

    2.2深圳城市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經驗

    經過33年的風雨歷程,深圳由昔日的邊陲漁村變成了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成果也令世界矚目。截至2011年底,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0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6.5m2,均超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標準要求。在進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上,深圳政府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從城市的規劃、法制的保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提升等方面協調城市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

    2.2.1制定科學的城市發展規劃

    為保護城市中稀有的綠地資源,深圳推出了建設“公園之城”的目標,對城市中較具規模的綠地以建立公園的形式其進行科學規劃、管理與保護。深圳以“生態園林”“景觀生態”的設計理念引導全市風景園林建設,全面提高單位綠地面積的綠量,豐富物種多樣性。從2010年起,深圳市依托《珠三角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開啟城市綠道建設之旅,完善了城市綠網,優化了綠地空間格局。

    2.2.2制定城市綠化地方標準

    從1999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局與質量技術監督局著手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地方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截至2005年,已有《園林綠化管養規范》、《深圳城市園林綠化技術標準體系》、《立交橋懸掛綠化技術規程》等多項地方標準正式,并在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其中《深圳城市園林綠化技術標準體系》現已成為制定深圳市園林綠化行業技術標準的重要指引[8]。

    2.2.3重視本地植物資源的調查與野生植物的引種馴化

    從20世紀90年代起,深圳園林植物科研人員就已開始對深圳市內的植物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并編制《深圳植物志》,共5卷,預計2014年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的《深圳植物志》收錄植物種類約2800余種[9]。同時,深圳市積極開展野生觀賞植物引種馴化的課題研究,收集、馴化觀賞價值較高且擁有良好的生態適應性的野生植物品種,并在城市綠化中推廣運用。

    3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問題

    3.1原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規模也在不斷擴張,加之在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盲目建設的現象,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如非法占用農地、侵占濕地、大規模開挖山坡地等,造成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生物多樣性嚴重喪失。

    3.2城市規劃理念落后

    我國的城市規劃普遍追求集中式的規模化發展,往往讓城市變成自然環境中的隔離區,又因城市中缺乏生態廊道的建設,使得城市中的綠地斑塊也獨自隔離成片,減弱了彼此間的物種遷移與能量交換,破壞了城市整體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也難以持續發展。

    3.3綠化樹種單一

    在我國的城市綠化中,普遍存在園林樹種單一的現象,種植模式也較為簡單,多為“喬—草”“灌—草”種植模式。部分城市為滿足其對形式上的美學追求,改變植物的原生形態,如對綠化樹種的過度修剪、草坪上單一植物組成的模紋花壇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增加了因物種單一引發病蟲害的幾率。

    3.4科研資金投入少

    我國對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側重于政策的制定,科研資金投入相對較少,研究范圍也相對狹窄,加之植物園建設薄弱,未能較好地發揮其在生物資源的收集、保護、研究以及對外科普方面的作用。

    3.5公眾生物多樣性意識薄弱

    生物多樣性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性目前還尚未在城市人群產生充分的共識,部分人群依舊未能較好地理解城市建設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及內涵。公民保護意識薄弱,破壞自然、侵擾城市生物生存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威脅到城市中生物的安全。

    4城市建設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對策

    4.1以景觀生態學理念為設計指導

    為提高城市的自然度,為城市的生物提供豐富穩定的生存環境,需要以生態學理念為景觀設計指導,遵循地帶性植被群落生長模式,豐富城市綠化空間及層次,營造多種生境,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樣性,發揮城市生態系統高效的生產力和抗逆能力,減少因人工群落所帶來的管護的成本,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本文來自于《中國城市林業》雜志。《中國城市林業》雜志簡介詳見.)

    4.2以科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為前提

    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科學的規劃與建設,將有利于整合城市中較分散的斑塊,并與城郊的天然綠地如森林公園、苗圃等,通過生態綠廊、水廊連接起來,形成點網相連、廓帶相通的環網式[10]城市綠網,以恢復生物的棲息地,便利城市內部各綠地之間以及與城郊之間的物種遷徙,從而增加城市的物種多樣性。

    4.3以保護和引種相結合為途徑

    4.3.1開展城市生物摸底調查,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

    在城市建設中,首先應對城市生物多樣性進行摸底調查、分析并編目,結合城市各類生態環境特征,如地理位置、面積、現狀、管理模式等,建立城市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并建立檢測網點進行長期監測[2],實時跟蹤并掌握城市物種多樣性的變動趨勢,對其進行統籌規劃與信息管理,以維系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4.3.2采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方式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

    就地保護是指針對城市中具有典型地帶性特征的物種群落或承載豐富的動、植物或野生生物種類棲息的荒廢地、濕地、沙地、自然河湖等生態脆弱地建立保護地,并針對保護區中各類生態因子的生存狀態劃定核心保護區、實驗區和緩沖區,保護城市生物及其基本的生存環境。遷地保護是指依托城市的植物園、動物園、專類園、苗木基地和基因庫等對珍惜動植物、瀕危生物或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的生物資源進行遷地保護和科學研究,發揮其科普教育、觀賞功能,借助基地的科技人員、技術和研發平臺等,有力促進珍惜生物資源的移地保護、優勢種馴化與應用實驗等工作的開展[4]。

    4.3.3開發并引入當地的野生植物種類

    開發和利用野生植物對豐富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的景觀度、發揮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對此,我國已開展了部分地區、省市的野生花卉資源調查工作。據調查,福建省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并可供城市園林綠化的野生植物有171科669屬1506種[11]。另外,福建、海南、湖南等地還開展了對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的專項調查等。據統計,福建省現有野生蘭科植物65屬151種。有關部門已啟動“千種新花卉計劃”等工作,這將有力促進我國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進程。

    4.4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保障

    從總體來看,我國城市建設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制定的相關法規中主要側重于規劃與編制,對城市規劃的約束力不強,執行力較低,且缺少明確的獎懲制度。今后應繼續加強與完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法制建設,為城市生物多樣性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

    4.5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4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生物多樣性同樣關系到我們的健康和這個星球的健康。實際上,你的健康和這個星球的健康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依賴自然環境去幫助我們恢復健康。多少年以來,人們從自然世界中尋找對于傷病的治療方法。植物為現代醫藥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順勢療法的醫藥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從金錢的角度看,入藥的植物的價值是無法算清的。世界上這些以植物作為基礎的藥物的總價值大約是6千億。

    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是多數人并不了解的,但在醫藥公司的科學家們正在忙著從植物中尋找治療一些特定疾病的特定藥物成分。就在不久以前,專家們在太平洋紫杉樹和馬達加斯加長春花中發現了用于治療癌癥的植物成分。也許,某一天我們能夠從一株植物上發現殺死艾滋病病毒的植物成分。

    傳統醫學的醫生依賴植物和藥草治療疾病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在現代,人們也十分欣賞傳統醫學的療效。比如說,東部非洲的Maasai人以他們的傳統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時,他們會加入一些樹皮,這樣的方法做出來可以減少膽固醇。

    第5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1. 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

    關于農業文化遺產(或更為寬泛的“農業遺產”的概念),我國著名農業歷史學家石聲漢先生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包括來自于現代農業的農藥、化肥、機械等以外的有關農業的所有要素;狹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指已經逐漸淡出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要素。

    我們的理解是: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指人類在歷史時期農業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以物質或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各種技術與知識集成,主要包括農業遺址、農業工具、農業文獻、農業民俗、農業技術、農業物種、農業工程、農業景觀、農業品牌、農業村落等10種類型。狹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指歷史時期創造并延續至今、人與自然協調、包括技術與知識體系在內的農業生產系統,特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進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與農業部推進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NIAHS)。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于2002年發起的一個大型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該項目將努力促進地區和全球范圍內對當地農民和少數民族關于自然和環境的傳統知識和管理經驗更好地認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和經驗來應對當展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促進可持續農業的振興和農村發展目標的實現。

    按照FAO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些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表述,這些農業生產系統是農、林、牧、漁復合系統,是植物、動物、人類與景觀在特殊環境下共同適應與共同進化的系統,是通過高度適應的社會與文化實踐和機制進行管理的系統,是能夠為當地提供食物與生計安全和社會、文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系統,是在地區、國家和國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的系統,同時也是面臨著威脅的系統。

    我國是最早響應和積極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之一。2004年以來,我國農業部、中國科學院積極支持,有關地方政府積極配合,不同學科的專家和遺產地人民積極參與,在示范點選擇與推薦、保護利用探索與經驗推廣、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榜樣。

    2012年3月,農業部正式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工作。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根據這一定義,主要包括小規模庭院經濟型、特殊遺傳資源保護型、多個物種互利共生型、景觀生態結構優化型、水土資源持續利用型等不同類型。

    2. 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

    (1)活態性:這類農業文化遺產是有人參與、至今仍在使用、具有較強的生產與生態功能的農業生產系統,系統地直接生產產品和間接生態與文化服務依然是農民生計保障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2)動態性: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以及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所表現出的系統穩定基礎上的結構與功能的調整。

    (3)適應性:指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所表現出的系統穩定基礎上的協同進化,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智慧。

    (4)復合性:這類遺產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體現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特點。

    (5)戰略性:這類農業文化遺產對于應對全球化和全球變化帶來的影響,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有效緩解貧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6)多功能性:這類遺產具有多樣化的農產品和巨大的生態與文化價值,充分體現出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

    (7)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這些農業文化遺產對于極端自然條件的適應、居民生計安全的維持和社區和諧發展的促進作用。

    (8)瀕危性:指由于政策與技術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所造成的系統不可逆變化,表現為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喪失、傳統農業技術和知識體系的消失、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

    二、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和示范價值等, 這些價值從不同方面體現了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多樣性。充分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多種價值, 可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第6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第7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Abstract:Greenways pal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ment and city grade. This paper is tring to describe the method of building greenway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based on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ty greenways and biodiversity, hoping to afford some advise and help to the builing of beautiful China.

    關鍵詞:綠道,物種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Keywords: greenways, biodiversity, city eco-system.

    1 綠道概念辨析

    1.1綠道概念

    綠道(greenways)自20世紀90年代一直是保護生物學、城市規劃、景觀生態學、景觀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熱詞。“綠道”這一術語,內容涵蓋了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框架、生態網絡、城市開放空間系統 、多功能使用模塊 、棲息地網絡、野生動植物廊道 、景觀生態修復等等。在實際應用中,綠道的生態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保護與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1.2物種多樣性的概念

    物種,簡稱 “ 種 ”, 是生物分類學研究的基本單元與核心,也是物種多樣性研究的基礎與前提。物種數目是物種多樣性程度的直接量度,也可能是相對可靠的量度。物種多樣性與否取決于物種數目的多少。研究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為形成更穩定的城市生態環境,營建更豐富的景觀空間具有現實意義。

    2物種多樣性在綠道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維持不僅可以有助于實現綠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且對于形成城市綠色交通體系以及構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多樣性地域景觀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保護物種多樣性可以依靠綠道綠廊系統控制實現地區城鄉生態景觀環境的有效整合,對恢復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全面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約束城市的無限擴張,保障自然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種多樣性是維護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性條件,是區域生命支持系統的核心,也是支持區域穩定與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不僅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而且生物改造環境的作用賦于生物多樣性巨大的環境價值,它所產生的實際效益要比它的直接經濟價值大得多。綠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物種的多樣性對于維持城市生態景觀穩定性和推動系統良性發展演替具有重要作用。因物種多樣性所造就的綠道為人類創造美麗景觀提供了現實的材料,帶來的娛樂休憩、生態旅游、野趣條件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提供科學研究對象和文學、美學創作的源泉。

    3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

    綠道規劃是建立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和復合種群理論基礎上的規劃思想[1]在物種多樣性方面,在確保安全的區域景觀格局基礎上,綠道有助于維護鄉土植物和動物的多樣性,包括維持鄉土棲息地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維護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動物遷徙和生活的場所等,使之形成一個健康有序、完整合理的生物群落。

    3.1 綠道的景觀評價

    綠道的景觀評價可以基于景觀生態學、城市地理學等多學科進行。綠道所具有的生態功能、休閑游憩功能、社會文化和美學功能等,直接影響著綠道的景觀評價。其中綠道的生態功能不容小覷。綠道可以保護內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擾,成為生物保護的棲息地;更為重要的,綠道提供了動物運動的通道,使物種在不同棲息地之間可以季節性覓食,增加物種基因交流,還可以通過在不同棲息地之間遷徙來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3.2綠道的植物多樣性營建

    植物多樣性是實現綠道物種多樣化和生態化的重要手段。多樣性植物有利于營造動物棲息地,漿果類等鳥嗜植物可吸引鳥類停留,芳香類植物可招蜂引蝶,植物多樣性最終演化成生物的多樣性發展。綠道規劃建設通過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規劃建設,既保證了群落的地域性和穩定性,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又突出了群落的景觀價值,實現了景觀及生態化規劃。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植物配植采用當地鄉土樹種和特色園林樹種相結合的種植模式,適地適樹,大力建設鄉土植物苗圃,積極保護和構建多樣化根據地區自然植被的生境條件,以及植物群落的組成、外貌和結構特征,可將地帶性植被分為低地常綠季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溝谷雨林、竹林、灌叢、草叢 、園林植被等類,各植被類型都有其特有的優勢種。模擬自然植物群落、恢復地帶性植被,構建出結構穩定、生態保護功能強、養護成本低、植物之間相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在恢復地帶性植被時,應大量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種、忽略先鋒樹種、首選鄉土樹種,構建喬、灌、草復合結構,撫育野生地被。

    3.3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

    除了植物多樣性營建的必要性外,綠道中物種多樣性還可以通過構建綠道網絡來實現。我們可以從宏觀的區域層次、可實施的城市綠道及宜人的區級綠道三個層次進行規劃,并在各個層次上做到相互銜接和控制。

    以深圳為例,基于對自然資源、游憩資源和歷史資源分析評價,規劃了兩條經過深圳市的區域綠道,形成 “一橫、兩片”的結構,主線總長度約300km。通過規劃建設城市綠道和區級綠道,完善深圳市綠道網結構。服務范圍涵蓋特區的6個區,串聯深圳重要的公園,實現公園網絡的連通與銜接。形成了關注生態功能和物種多樣性、游憩功能與文化功能并重的多功能綠道網絡規劃。其中深圳示范段之一的大運支線段南起仙湖植物園北門,北接大運中心。仙湖植物園近萬畝用地經歷了二十幾年的建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自然植被恢復良好,近六成為生態保護林地,其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群落外貌終年常綠,結構復雜。經過近十年多的嚴格保護、管理,至今已恢復為有一定結構森林植被、林冠連續,外貌終年常綠,藤本植物比較豐富,野生動物的種類逐漸增多,規劃開辟恢復深圳地帶性原生植被保育保護區、深圳地區垂直生態植被景觀保護區,成為科普游覽的園地。仙湖植物園從荒山到景觀和物種多樣性的良好恢復與綜合性公園游憩系統的建立,其實踐過程為綠道建設提供了一個標桿與榜樣。仙湖植物園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實現景觀多樣性與生態效益應成為綠道建設的首要任務與出發點,在綠道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切實注重生態保護與維護,加強恢復鄉土地帶性植物群落,致力營造地區特色的生物多樣性; 運用各種生態化技術手段, 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新能源的提高、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在施工過程中采用綠色施工方法。

    4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于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城市綠地呈現“點狀”“斑塊狀”,在線性空間和綠化方面缺少系統的實踐。綠道作為近來的熱點詞匯,逐漸引起國內城市建設者們的重視,然而綠道中的物種多樣性方面的研究甚少。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因此,本文從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方面入手,試圖從另一角度闡釋綠道建設的方式方法。希望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周年興,俞孔堅,黃震方.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2(9):3108-3116.

    [2] 朱強,劉海龍.綠色通道規劃研究進展評述[J].城市問題,2006(5)11-16.

    [3] 李昌浩,朱曉東.國外綠色通道建設進展及其對我國城市建設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7,20(3):34-39.

    [4] 李開然.綠道網絡的生態廊道功能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10(3):24-27.

    第8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森林撫育;植物多樣性;措施;云南景洪

    中圖分類號:S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14702

    1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之一,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是發揮其生態功能的重要保障。如果森林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較差就很難抵御病蟲害的侵襲造成大面積的死林現象,并對于加快碳循環方面也是不利的,所以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得不到保障就會對森林的生態功能起到阻礙作用。若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結構存在問題,那么也將不利于森林的經濟效益,比如木材的采伐以及游客的旅游等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植物的多樣性。通過對森林的撫育能夠顯著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的多樣性,通過一系列的除草灌溉以及施肥等措施能夠顯著地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結構,能為森林的多種植物提供適宜生長的環境,進而促進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的多樣性。所以積極地開展針對云南景洪地區的森林撫育對于保持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 森林撫育對云南景洪植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2.1 云南景洪植物多樣性現狀

    根據云南省景洪市植物統計相關資料, 景洪市是云南當地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景洪市已知植物種類達264科1471屬3890種,植被類型多樣,自然植被有8個植被類型,13個植被亞型和29個群系;有哺乳動物102種,鳥類427多種,兩棲爬行動物115種,魚類近100種,昆蟲種類更為豐富。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14種、野生動物35種,又是我國珍稀動植物的薈萃地。景洪地區植物的多樣性不僅是我國植物學界研究的重點也是世界植物學界研究的熱點區域, 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以及采集樣本較為困難的限制,該地區還有很多瀕危的樹種以及生物還沒有被發現。

    2.2 森林撫育對植物多樣性影響

    森林撫育的目的是調整樹種組成與林分密度,平衡土壤養分與水分循環,改善林木生長發育的生態條件,縮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質量和工藝價值,發揮森林多種功能。

    云南省景洪市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來源于其較為厚實的天然林基礎,但是目前對森林的砍伐現象較為嚴重且尤為突出,所以亟待采取措施展開對云南省景洪市的森林進行撫育,最大限度的保持該地區植物的多樣性。

    對于森林進行撫育能夠顯著的改善林分產能。通過進行森林撫育能提升森林的經濟價值以及碳匯集能力還能夠顯著提升森林的生產力。通過對于云南省景洪市的森林撫育的部分試點的成果可以看出,通過進行森林撫育使得景洪的儲蓄量明顯的增加了。林地生產力的提升是林地植物多樣性的保障。通過進行森林的撫育有效的避免植物生長過程中的競爭現象, 為很多生長條件較為苛刻的植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通過森林的撫育還能夠有效地調節林下的制備。據有關資料表明對于林下的制備進行較低強度的采伐對于植被的種類、密度以及蓋度等參數影響較小,而具有中強度或者是大強度的砍伐則對于森林的影響較為嚴重。進行撫育采伐要選擇較為合理的采伐的方式,通過合理的采伐方式來降低植物數量減少所帶來的不利的影響,為植物提供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讓其進行休養生息。

    另外通過合理的采伐還能夠顯著改善土壤的結構。在對森林撫育的過程中進行適度的采伐,使得植物生長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由于增加了土壤對于有機物質的分解能力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另外通過合理的間伐也能夠顯著改善土壤的活性,也正是由于土壤酶的集聚為微生物的生長和發育提供較為合理的環境,為微生物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此外森林撫育還能夠營造更加具有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體系。通過森林撫育的過程也顯著的改善了當地的衛生環境,減少了火災發生的可能性。這些舉措對于維持和培育森林生態系統植物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加強景洪市森林撫育的重要措施

    按照提高生態功能和促進林木生長的原則,主要采取定株撫育、生態疏伐、衛生伐和景觀疏伐等撫育方式。

    加強對于森林撫育作用的宣傳, 并完善關于森林撫育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經過多年的森林撫育工作,當地積累豐富的森林撫育的經驗,人們也深入了解破壞森林所要面臨的法律刑罰,但是面對著巨大的經濟利益還是有很多的單位和個人鋌而走險,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違反森林撫育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因此要結合到森林撫育的法律對當地的人民群眾積極地宣傳破壞森林撫育的嚴重后果,將經營撫育的措施確實落實到位。

    加強撫育技能推廣,能夠顯著的改善操作的技能和經驗, 對于森林的撫育包含多項的內容和程序, 在森林撫育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采伐技能,是否采取了合理合情的方式進行森林采伐。在這個過程中將透光撫育以及生長撫育二者協調好,解決不同的樹種之間以及不同的植物之間的競爭生長的關系。作為云南省景洪市已經開展了多年的森林撫育的工作,應該多召開一些森林撫育的經驗交流會來交流森林撫育的經驗。

    林區的補償與補貼顯著提升了, 對于森林進行撫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當地群眾廣泛地參與,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的發展,作為當地的企業應該著眼于長遠,正確處理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關系。在實施森林撫育的過程中做到公益補償兼顧公平。采取政府主導市場推進以及生態保護等原則,建立起由財政和林區的政府對當地群眾的直接補償以及間接補償的措施和完善相應的體系。

    4 結語

    云南省景洪市具有十分豐富的植物資源,當地森林覆蓋率較高,林區的植物種類達到了264科1471屬3890種是一個巨大的基因庫,對于生物物種科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同時林區植物的多樣性也能夠有效的提升森林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使得森林系統的生態功能得到保障,通過對森林撫育以及植物多樣性的研究發現,森林撫育能夠有效的改善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因而積極的開展森林撫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譚惠瑜.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森林資源現狀及撫育關鍵技術[J]. 綠色科技,2013(8).

    [2]陳 麗,董洪進,彭 華.云南省高等植物多樣性與分布狀況[J]. 生物多樣性. 2013(3) .

    第9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 園林植物 園林設計 植物配置 營造技術

    隨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不斷增強,生態學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斷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要求風景園林設計必須加強對生態學理論的探索和應用。

    生態園林的研究范圍既包括微觀的植物群落、物種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觀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組織結構,更涵蓋了城市宏觀系統生態功能的發揮及其運動機理;既有生物多樣性的基因交流與適應、生物鏈的連鎖與共軛,更有全系統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平衡。植物生態學是研究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包括植物個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及環境對植物個體的影響;植物種群和群落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以及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中植物的作用。園林植物生態學特性是指植物種類對外界環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類生物學特性的一個方面。

    一、生態學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應用

    1.遵循生態適宜性原理,保護性地利用景觀場地現有的自然資源生態適宜性是指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生物對當地的光、熱、溫、水、土等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性。生物長期生長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也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異,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生存下來的這些植物對于環境有更高的適應性。

    因此,在生態園林建設時,首先要調查恢復地區的自然生態條件,如土壤性狀、光照特征、溫濕度等,根據生態環境因子來選擇適當的生物種類,使得生物種類與環境生態條件相適宜。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適宜性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往往經過很長時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生態園林設計時,要充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同時,要對現有場地的生態演變有一個了解并對將來的生態演變做出說明,以作為后續的工程或管理參考。

    (1)尊重場所自然演進過程。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常常不會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但是從生態學理論來看,新的設計形式仍然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條件。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固有的生態環境健康。作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應盡量保留原場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樹、已有地被及名樹、古木、地形等,這是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和尊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又能避免為了過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2)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做到適地適樹。鄉土植物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是最能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利用鄉土植物造景,植物成活率高,管理和維護成本少,能促使場地環境自生更新、自我養護,而且能夠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所以,植物造景中鄉土植物是最佳選擇。另外,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風景

    園林師的倫理要求。

    (3)土壤的設計。在園林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土壤是植物生活的介質,因而在設計中選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就顯得特別重要。分析植物的生態習性,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質地。特別是在園林的生態恢復設計中,土壤因子更為重要。一般都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選擇相應的對策。常規做法是將不適合或污染的土壤換走,或在上面直接覆蓋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長,或對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全面技術處理。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如美國西雅圖油庫公園,舊煉油廠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幾乎不適宜作為任何用途。設計師哈格沒有采用簡單且常用的用無毒土壤置換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細菌來凈化土壤表面現存的烴類物質,這樣既改良了土壤,又減少了投資。

    (4)以循環為主的水的設計。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的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在生態園林設計中充分利用濕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大型動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2.根據生態位選擇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個體簡單的拼湊,而是一個有規律的組合。生長在一起的植物之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既包括生存空間的競爭與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種植物對光能、土壤水分和礦物質等外部環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響等。生態位就是種群在群落中與其他種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相對位置及關系。每種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態位,如果二個種在同一個穩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據相同的生態位,終究有一個要退出該群落。因此,在構建生態園林植物群落時必須按照生態位原理來確定群落中優勢樹種、伴生樹種的種類。優勢樹種多為喬木,對群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數量是占多數的。

    根據生態位理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配置植物種類,避免各個物種對空間和營養的爭奪,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根據各種植地不同的實際情況(如干旱、貧瘠、土壤密實、污染嚴重、病蟲害嚴重等),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選擇植物種類,尤其是高大喬木優勢種的選配,直接決定了園林生態效益的發揮程度。生態園林設計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各個種才能協調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態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選擇。

    二、生物多樣性理論對生態園林設計的指導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4個層次。在城市綠地這一特定環境中,與植物配置關系最為密切的是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

    1.物種多樣性

    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樣性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結構愈復雜,系統也就愈穩定。因此,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物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2.景觀多樣性

    景觀生態學把景觀要素劃分為三個基本類型:一是斑塊,指外貌與周圍地區有所不同的非線性區域。二是廊道,即與基質有所區別的一道帶狀區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質,基質的結構、功能及變化直接影響著整個景觀。斑塊的尺度、樹木、性狀及位置對生物多樣性有直接的影響。斑塊尺度越大,物種多樣性越豐富,而尺度小的斑塊則是某些物種的避難所,因此,生態園林中必須有大面積的森林以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和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還必須有小的植物群落來保護和發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種。斑塊的數量越多,物種受保護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態園林設計中,必須設計2個以上的大型斑塊,以達到保護某種物種的目的。斑塊形狀理論表明,邊緣不規則的斑塊比規則的斑塊生態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設計生態園林邊緣時,要進行適度的不規則處理。當一個斑塊中的物種滅絕之后更有可能被來自相鄰斑塊同種個體所替代,從而使物種整體上得以延續。因此,對整個生態園林起決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植物群落必須設計在園林最關鍵的位置。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景觀多樣性是通過物種多樣性實現的。當然,在提倡景觀多樣性的同時,也應考慮到景觀多樣性過度會導致生態位的重疊,造成物種間的競爭。例如,在草坪上植樹可增加景觀多樣性,但是如果在植樹過多,不僅會破壞原有的景觀美感,而且會造成樹種之間的競爭,影響植物生長。

    三、生物學理論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指植物生長發育、繁殖的特點和有關性狀,如種子發芽,根、莖、葉的生長,花果種子發育、生育期、分蘗或分枝特性、開花習性、受精特點、各生育時期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等。必須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而進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鮮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相關性。這需要在植物苗期創造良好生長條件,促進根系生長,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是生態學特性的個性體現,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學特性,可以對生態學做出補充,如樹木周圍的地面鋪裝材料必須是透氣的,這樣可以保證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現有的植物景觀維系和發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態特性,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如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中耕斷根、蹲苗等措施;為了減少外界對植物本身的影響,防止植物動搖,要做好加固措施;減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氣的鋪裝材料等。

    四、景觀營造技術

    隨著樹種培育和栽植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的營造有了更高的追求。景區與園林建設已經開始改變原有單一綠色植物結構,選擇了多樣性的色彩景觀。由于彩葉樹種具有色彩豐富、品種多樣、成景較快、持續欣賞時間長,隨季節變化形成不同景觀的特點,所以彩葉樹種逐漸成為景觀布置的重要角色。景區和城市園林建設,通過彩葉樹種景觀規劃營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從審美視角和色彩視覺給游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因此彩葉樹種的景觀規劃、營造、品種更新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

    為了達到美好的森林景觀效果,應根據地形走勢和地理狀況規劃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間呈現的景觀效果。彩葉樹種應使用大苗,以加快景區和城區周邊森林色彩化效果。不同的彩色樹種有不同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所以在規劃設計和栽植時要遵循生態自然、適地適樹、視覺審美、經濟效益等原則進行規劃、栽植。在管護過程中對樹形修剪、高度控制、枝葉修整、林區密度調整,色彩期調控等進行技術性規劃。對嫁接和萌生的林木及時除蘗、定株,避免砧木長勢過旺影響接穗和萌生條的生長,產生退化或死亡現象。各種植物的葉色還會因為管理過程中施肥、澆水、光照、溫度、濕度、有害生物侵蝕、樹勢修剪等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可以根據需要對彩葉樹種的葉片顏色變色期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調控。應根據需要,遵循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的原則選擇不同的樹種和地域進行栽植、更新。

    整體規劃設計兼顧生態與經濟原則由于景區樹種營造具有整體性,應從景區的風格和地域特色入手將所選樹種合理搭配,在原有純林中可采取帶狀、塊狀、株間混交的更新改造技術方式進行。不僅要形成葉色組成圖案的搭配、樹勢規劃搭配、遠景近景搭配、樹種之間搭配,整體與部分搭配、樹種與景觀搭配,而且還要兼顧景區的經濟效益利用搭配、生態資源循環搭配等。從整體上進行規劃與設計,將生態自然、園區景色、審美效果、經濟價值相融合。

    五、 結語

    生態學是一個動態的連鎖反應,人類是其中的一環,人類活動是環境變化的起點,同時也是變化的接受者和被影響者,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中各種因素如水、空氣、溫度的不斷發展變化造成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導致環境中生態群落的變化,從而決定了這個群落的發展方向,最終決定這個環境的發展方向和人類在其中是否適宜生存。

    風景園林對環境的美化和綠化最終目的是使環境適宜人類居住,因此,風景園林設計、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態學和生物學的原理,對其中的環境進行生態學設計,這樣的園林才能真正達到宜居的目的。在景觀整體規劃設計和環境美化升級、地方生態特色營造方面給彩葉樹種的栽植、更新創造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歐靜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 [ J ]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1,20(3):170-1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成人看片app|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成人在线播放av|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日韩电影|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成人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成人漫画免费动漫y|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成人a一级试看片|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