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勝似親人范文

    勝似親人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勝似親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勝似親人范文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住著一位聰明伶俐,討人喜歡的小芳。小芳的鄰居是位苗族老奶奶,已經有80多歲了,她頭圍著頭巾,耳帶銀環,一年到頭進出全是她一人。因為她女兒在遙遠的地方工作,老伴在前不久去世了。

    老奶奶的經濟并不困難,困難的是沒有親人的陪伴和照顧。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活,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該買的沒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小芳的爸爸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次從地里回來,總要奶奶家看看。媽媽常常幫老奶奶縫縫洗洗,有時幫老奶奶買鹽買菜。爸爸有時幫老奶奶買米抬米,有時打水挑水……小姑娘在父母的耳須目染下,小小年紀就懂得要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恰逢星期天,小芳做完作業,她突然想起昨天老奶奶的被單還沒洗,就急急忙忙往老奶奶家跑去。打開門后,小芳看見老奶奶家一片狼藉,被單沒洗,臟衣服隨處可見……原來,老奶奶的風濕病又發作了,沒辦法做家務。小芳二話不說,卷起袖子就干起活來,她先洗泡在盆子里的被單。只見他有力地搓起了被單,把手搓紅了也不在乎。然后,她又幫老奶奶掃地拖地……把屋子打掃得一干二凈,她卻累得及喘吁吁。

    第2篇:勝似親人范文

    一個老奶奶笑容滿面地抱著一個小姑娘,你能想象這是毫無血緣關系的兩個人嗎?

    在一個美麗的村子里,住著一個小姑娘,名字叫小花。小花的隔壁住著一位年邁的苗族老奶奶。老奶奶的女兒在很遠的地方當教師,難得回來一次,家里大部分都靠老奶奶。

    媽媽經常教育小花:“你是少先隊員,應該多幫老奶奶做事。”小花聽了,下決心一有空就幫老奶奶做事。

    一天,小花做完作業,就一蹦一跳地去了老奶奶家。沒想到,老奶奶的家門緊緊地關著。這可難不倒她,她還知道一條秘密通道呢!小花繞過老奶奶家的正門躡手躡腳地從后門進了老奶奶家。一進門,眼前的景象使她大吃一驚:餐桌上擺著一碗剩飯,連老奶奶最喜愛的小狗也餓得趴在地上,眼巴巴地望著小花。心地善良的小花,看到這番情景,趕緊從家里端來一碗米飯,放在小狗面前,再把餐桌清理干凈。這時,小花發現了一盆沒洗的衣服。她馬上系起圍裙,拿起搓衣板,動手洗了起來。洗了一會兒,小花覺得有點累,便改用棒槌洗。棒槌打在水面上,泛起了一片片的水花,好象在表揚小花:“這孩子真善良!”洗完了,小花正晾著床單和衣服時,老奶奶從外面回來了。當她看到小花在幫她洗衣服時,激動地抱著小花說:“謝謝你,善良的孩子!你真是比我女兒還親啊!”此時,小花卻把頭害羞地低下了。

    此情此景,怎么能不讓我們發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慨呢!

    第3篇:勝似親人范文

    四(4)班 薛雯軒

    在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位苗族的老奶奶。她的丈夫七年前已經去世了,唯一的女兒在縣城里教書,每個月難得回來一次。而這位老奶奶的臉上每天都掛著慈祥的微笑,好象世界上所有的傷心事都與她無關似的。

    在距離老奶奶家約十米的地方,住著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那個小女孩叫美兒。她的父母都是熱心腸,經常幫老奶奶做一些家務事,并且經常教育美兒:“你是個少先隊員,應該幫助老奶奶做一些家務活兒。”而美兒也做的很棒。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美兒吃過中午飯后,就想起了那位老奶奶。于是她躡手躡腳的來到了老奶奶家門口,門沒鎖,于是美兒悄悄地走了進去。

    只見屋子里靜悄悄的,老奶奶躺在床上睡著了。她突然看到一個大盆子里裝滿了一堆剛換下來的衣服,美兒端起盆子,就來到河邊洗衣服。

    第4篇:勝似親人范文

    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住著一位聰明伶俐,討人喜歡的小芳。小芳的鄰居是位苗族老奶奶,已經有80多歲了,她頭圍著頭巾,耳帶銀環,一年到頭進出全是她一人。因為她女兒在遙遠的地方工作,老伴在前不久去世了。

    老奶奶的經濟并不困難,困難的是沒有親人的陪伴和照顧。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活,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該買的沒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小芳的爸爸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次從地里回來,總要奶奶家看看。媽媽常常幫老奶奶縫縫洗洗,有時幫老奶奶買鹽買菜。爸爸有時幫老奶奶買米抬米,有時打水挑水……小姑娘在父母的耳須目染下,小小年紀就懂得要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恰逢星期天,小芳做完作業,她突然想起昨天老奶奶的被單還沒洗,就急急忙忙往老奶奶家跑去。打開門后,小芳看見老奶奶家一片狼藉,被單沒洗,臟衣服隨處可見……原來,老奶奶的風濕病又發作了,沒辦法做家務。小芳二話不說,卷起袖子就干起活來,她先洗泡在盆子里的被單。只見他有力地搓起了被單,把手搓紅了也不在乎。然后,她又幫老奶奶掃地拖地……把屋子打掃得一干二凈,她卻累得及喘吁吁。

    第5篇:勝似親人范文

    小琳家的隔壁住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苗族老奶奶。她有一個女兒在城里當老師,一年到頭只能回來一兩次。

    家里只有老奶奶一個人,腿腳不方便,做不了家務。是小琳媽媽幫老奶奶做的家務。那個時候小琳還小,去老奶奶只能添亂。

    小琳漸漸長大,媽媽見小琳變懂事了,就也把帶去,看看能不能做些細活。

    小琳一到老奶奶家里,小琳興奮的不得了一會兒干這,一會兒干那,把老奶奶都逗樂了。

    有一天,小琳有想去老奶奶家去幫忙,可是又不敢去。最后,小琳鼓起勇氣,直奔老奶奶家。到了老奶奶家,小琳不見老奶奶,只見老奶奶剛換下來的臟衣服,小琳沒管那么多,拿起衣服向小河跑去。

    第6篇:勝似親人范文

    張奶奶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內蒙古人,兒女都在城里工作,一年難得回來幾次,家里只用張奶奶人孤苦伶仃地生活,況且家里又窮,她整天悶悶不樂。

    小蘭來到張奶奶家,張奶奶在家。小蘭見床上有幾件臟衣服,于是決定幫張奶奶洗衣服。

    小蘭從家里拿來一塊肥皂和盆子,又抱起臟衣服到河邊去洗。小蘭平時是勤勞的女孩,洗起衣服來得心應手,一會兒,就把衣服洗干凈了。

    小蘭回到張奶奶家。張奶奶正坐在凳子上盯著房頂發呆。小蘭把洗好的衣服地上,走上前,甜甜地叫了聲:“奶奶!”張奶奶連忙起身,迎上前去,抱住小蘭,一手摸著小蘭的臉,用蒼老的臉緊貼著小蘭的額頭,激動地說:“孩子,我的兒呀!你我的親人,卻比親人更親呀!奶奶經常麻煩你,真不好意思。”小蘭聽了奶奶的話,雙手不住地在的圍裙上擦,仰著頭微笑著說:“奶奶,你別客氣,就當我是你的親孫女吧!”

    小蘭和奶奶結伴來到院子里,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衣架上,一陣風吹來,一件件衣服高興地向小蘭招手,好像在說:“謝謝你給我洗了個澡,讓我變得這么白。”

    第7篇:勝似親人范文

    警方介紹,23日上午10時許,住在黃石市王家灣的一名張姓女子報案,稱其母親突然失蹤,晝夜尋找仍無下落。

    民警迅速趕到張家的兩層私房,發現一樓地面有多處血跡,院內有一個新堆積的小土堆。此時,失蹤者的小孫女指著土堆對民警說:“今天清晨,我看到爸爸從屋內拖出一包東西埋在這里,還不許我聲張。”

    經現場勘察,民警從土堆中挖出失蹤者尹某的遺體。死者身上有多處刀傷。一小時后,作案嫌疑人、死者的兒子張某落網。

    經查,35歲的張某與其55歲的母親尹某均系黃石市糧食局職工。3年前,張某買斷工齡自謀職業,后離婚。張某花完8000元買斷工齡款后,不僅不找事做,還經常向其母親要錢花,但尹某每月僅400元退休金,還要承擔小孫女的學習生活費用,為此她多次嚴厲批評兒子。母子倆由此產生隔閡并經常吵架。

    21日中午,張某回家吃飯時,再次因飯菜不合胃口等瑣事與其母親爭吵。當日下午3時許,怨氣未消的張某趁母親在衣柜前整理衣物時,手持長刀撲向母親。

    [記者附言]

    將屠刀舉向自己的母親,這是何等的殘忍,何等的泯滅人性。記者采訪這起家庭悲劇時,心一直緊縮,被深深震怒,深深震撼著。

    第8篇:勝似親人范文

    關鍵詞:天人合一 生態思想 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X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083-01

    先秦時期“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天人一體”“天人一氣”“天人一物”和“天人一道”等主要觀念,并主張“仁及草木”“德及鳥獸”的天人和諧理念,對當時中國古代生態環境保護起到積極作用。黨的十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國家重大戰略位置。因此,應繼續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生態智慧,探求可持續發展道路,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先秦“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的形成

    (一)西周“以德配天”與“天民合一”思想

    夏、商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缺乏對自然界的認識,天命神權觀念始終占據著統治地位。在商朝開國君主成湯看來,“國之大事惟祀與戎”[1],認為人應該受神所主宰,萬事應遵神的旨意,人失去了獨立性,從而談不上“天人合一”。但在西周之后,周公提出了“天命不常”“以德配天”的思想,并且逐漸認識到“天命”在很大程度上由人類行為的性質所影響。周武王也曾說到“惟天地萬物之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2],認為世間萬物皆天地所生,是萬物的父母,而人類作為萬物之靈,人中聰明者應承擔起保護人民的責任并充分地聽從民意。這種“天民合一”的天命觀,更多注重的是倫理本體,而非自然本身。

    (二)儒家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

    孔子在西周“天民合一”思想的基礎上,認為“天”應理解為自然之天。提出要敬畏自然和“樂山”“樂水”的美學理念,并主張把仁愛思想推廣到草木與鳥獸方面。而孟子在繼承孔子“仁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與“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3]。認為道德是人類異于動物之所在,人應把心、性、天賦予道德屬性,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儒家經典《中庸》認為,人通過“誠”這一道德的最高境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一是人能通過道德達到“盡人之性”,又能“盡物之性”,即人和物都能自然地生存,實現各自的天性。二是提倡走“中道”,在處理天人關系時應兼顧天、地、人之間的和諧。《易傳》則認為天地萬物一陰一陽,相感相應,主張人要有“與天地合德”的崇高人格,以此來達到人與自然互相和諧的境界。

    荀子在繼承以上各類“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同時,荀子認為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正確區分天與人的不同職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規律創造財富、治理社會。至此,儒家“天人合一”的生B思想基本形成。

    二、先秦“天人合一”生態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一)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培養公民生態美學意識

    “天人合一”主張人應對自然懷以尊重,自然作為生命之源,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曾說道:“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這就指出了自然界與人類間相互依賴的復雜關系,自然界作為人類無機的身體,人類應該懂得尊敬自然、愛護自然。因此政府、社會組織等主體應通過宣傳教育等形式,向公民傳輸正確的生態價值理念。培育公民在人與自然、人與環境方面的生態審美意識,引導公民發現自然之美。

    (二)尊重自然規律,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告訴我們,自然有它自身的內在規律,我們要通過掌握自然規律的變化去加以利用。恩格斯也在面對資本主義掠奪自然資源時指出:“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5]這就說明,人只有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自然界才會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否則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只會愈加尖銳。這就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只有充分地利用自然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對自然進行改造,才能造福人類。

    (三)充分發揮公民與社會組織作用,注重民意

    “天人合一”生態思想中還蘊含著注重民意的取向,強調君主要在施政過程中充分聽取民意,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亦是如此。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一是政府、企業等其他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公民智慧的重要性,在作出重大決策和有關于公民利益的決定時,要及時召開聽證會和座談會,廣泛聽取民意。二是要讓公民和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監督權。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其他建設主體應自覺接受監督,政府應公開生態信息,暢通監督反饋渠道,以便于公民和社會組織正常履行監督職能。

    參考文獻:

    第9篇:勝似親人范文

    論文摘要:先秦儒家已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初步認識到生物體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在“天人相分”的觀念中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提出“仁民而愛物”,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沒有“天人相分”的“天人合一”是不健全的,“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是以時代精神的主旋律為根據的,離開時代精神,也就無所謂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生態倫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十九世紀中葉起,伴隨著資本主義第一次產業革命開始形成的,但這并不能據此論定我們的祖先沒有生態倫理意識。先秦儒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爭中,十分注意總結自然界的規律,在保護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直到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1、先秦儒家的生態自覺意識

    先秦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的理論來源之一,一個基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的生態倫理學是建立在自覺地對生態學的科學認知的基礎上。

    先秦儒家認識到單個生物物種的存在是不可能的,生物的存在和發展必須要以種群的方式進行,他們對自然界生命系統的組織層次的認識,是用“類”、“群”、“疇”等概念來表達的。

    長沮、萊溺,輻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授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憂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鳥獸不可與同群”說的是鳥獸分屬于不同的群。他還從生態學上提出了“類”的概念。孔子曾說:“丘聞之也,剖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荀子也說:“物類之起,必有所始。草木疇生,禽獸群也,物各從其類也”。荀子已經把植物(草木)和動物(禽獸)區分為生物系統中的兩種不同的類,并且認識到草木以“叢”的形式生長,禽獸以“群”(類)的方式存活,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先秦儒家對生物及其環境關系也有一定的認識。“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這些都指出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環境決定生物的存在。先秦儒家在關注環境的同時還注意到了生物之間存在著的食物鏈的關系。“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即草木為動物提供了食物,而當動物的數量減少時,植物就會茂密地生長。

    在農業社會條件下,先秦儒家對時間結構中的季節規律尤為重視,他們用“時”來反映和概括生態學的季節規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認識。“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滋基,不如待時”。這就是說,作為條件和環境的生態學季節規律的“時”是不可超越的。因此,先秦儒家以“時”為媒介將人和自然聯系起來,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要求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來合理地安排獲取自然資源的活動。“挎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2、“天人相分”—改造自然的依據

    人類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去參與自然的創造和化育過程,使得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荀子稱這種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愿與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在荀子看來,與其高喊“惟天為大”而仰慕它,不如把天看作自然的物質而控制它;與其“順天”、“從天”而歌頌它,不如掌握自然規律而利用它;與其仰望天時而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因時制宜地利用天時;與其消極地聽任物類的自然增多,不如積極地施展人的才能而促進物類的化育繁殖。因此,他認為只要發揮“人治”的作用,善于經營管理,就能提高生產,增加收獲。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然后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然后葷菜百疏以澤量;然后六畜禽獸一而荊車;雹籠魚鱉鰍鰻以時別,一而成群;然后飛鳥亮雁若煙海;然后昆蟲萬物生其間,可以相食養者不可勝數也。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

    先秦儒家認為,作為自然之天,它的存在變化具有自身的某種特定的規律性,“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所謂“故”,即是指自然界的規律。因為自然界有“故”,所似人可以通過對自然界所獲得的某種規律性進行類推,由近及遠,由古及今,得到更多的更廣泛的認識。但在他們看來,自然的規律是客觀的,并不取決于人的意志,“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柴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對自然界的這種客觀規律,人們只有遵循它才能取得好的結果,“應之以治則吉”,如果違背它,就要遭殃,“應之以亂則兇”。

    3、“天人合一”—維護生態的依據

    先秦儒家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天人和諧、均衡、統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提出了“仁民而愛物”的觀點。“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概念,是人類道德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則,它雖然始于愛親,但并不終于親,甚至于要超出親情的范圍來“泛愛眾”,并最終將愛心推及最廣大的萬物。“仁民而愛物”的思想是將適用于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推廣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仁愛的精神和情感貫注于自然萬物。

    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在這里闡述了仁的層次性,即對于“親”、“民”、“物”三種不同層次的對象,應該采取相應的程度不同的態度—“親”、“仁”、“愛”,也就是說,對親人要“親”,對民眾要“仁”,對萬物要“愛”。這三步自成系統,是先秦儒家仁愛思想的邏輯展開。而這正是人類道德情感投射于外物的表現,在他們看來,動物存在著與人相似的道德情感,所有動物對自己的種群都具有一種天生的情感,當自己的同伴受到傷害時,它們都會流露出一種同情心,而當自己的同伴死亡時,它們都會發出撕人心肺的哀鳴:

    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時,則必反沿。過故鄉,則必排徊焉,鳴號焉,娜蜀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擾有惆憔之頃焉,然后能去之。

    動物尚且對同類的不幸遭遇具有悲哀和同情之心,人類則更應該自覺地禁止這種傷害動物的行為,保證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孟子甚至認為人固有一種愛護生命的側隱之心: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休惕側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這種被稱為“側隱之心”的同情心,不是后天的思慮所得,乃是先天的本能,是人天生的對生命的同情之能力,人與人正是憑此得以感通。

    “仁民而愛物”的實際內容就是將自然保護作為落腳點。先秦儒家在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認識到自然是人類的生存的根本。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虎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轉貼于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

    在這里,荀子和孟子充分肯定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基于天之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從持續發展、永續利用原則出發,先秦儒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針對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不同的保護措施:

    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雹尾魚鱉鰍鱔孕別之時,周苦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苦不入垮池,魚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這里先秦儒家明確提出了重視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根本目的是為了“利國富民”,甚至把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同國家政治聯系起來,認為這是王道政治的起點,是同“養生喪死”息息相關的大事。而按照大自然的節奏、萬物生命的季節規律,即按照四季來安排“時禁”和“時弛”是保護自然資源的主要手段,并且認識到保護自然資源就是要注重資源的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即“不夭其生,不絕其長。”

    4、“天人相分”與“天人合一”的矛盾統一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生態倫理學價值就在于它們不僅為儒家的生態倫理學提供了哲學基礎,而且為現代生態倫理學提供了一種哲學構架—人與自然和諧、協調、一致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這正是現代西方工業社會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所缺乏的東西。“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不僅是克服人類中心論頑癥的一劑猛藥,而且是從生態中心論過渡到生態協調論的一副良性的催化劑,是從現代工業文明過渡到后現代的“橋梁”。事實上,只有將“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互補起來,才能為生態倫理學提供科學的哲學基礎。

    “天人合一”要求在處理人類和生態環境關系上追求和諧、圓潤、統一的境界。人不僅與自然平等,而且與自然渾然一體。世界作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是不可言說的,不可思議的,其中根本就沒有差別。人與世界萬物,只是在一定認識層次上差別,而在更高層次上彼此相融,無法分別,即哲學所謂“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3d成人免费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www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av成人免费电影|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成人观看网站a|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