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物流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電子商務;物流管理;革新
一、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概述
隨著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和模式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和物流管理的聯系日益緊密。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平臺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們相互交流和溝通的網絡平臺。很多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去購物的時間有限,所以就選擇通過互聯網選購商品,而物流就成為了這個過程中關鍵的環節。簡單說,就是要完成電子商務的過程就需要通過物流實現,只有通過物流才能夠使人們得到電子商務平臺上的產品和貨物,這也是物流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且,物流管理和電子商務如果能夠科學有效的結合,就會凸顯電子商務的優勢,而物流也能夠更加的高效,物流行業也會得到快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
二、電子商務物流發展新趨勢
1.跨境電商
跨境電商是目前比較新型的一種貿易方式,跨境電子商務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而且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跨境電商的發展能夠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促進對外貿易交流,而且能夠推動我國很多傳統貿易方式的轉型,想世界輸出中國產品和服務。當然,跨境電商的發展,需要以出口為主導,適度發展進口,陽光化,建立海外倉,開放第三方支付,建立“單一窗口”平臺,B2C向B2B轉型,跨境電商發展生態圈,平臺模式成為服務共識、技術創新推動服務創新。
智慧物流是以物流互聯網和物流大數據為依托,通過協同共享創新模式和人工智能先進技術,重塑產業分工,再造產業結構,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新生態。智慧物流未來:一是連接升級。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且在未來5到10年時間,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將趨于成熟,物流管理中的很多要素都會接入互聯網,從而得到全方位的升級,使物流互聯網覆蓋范圍更廣,管理能力更強。二是數據升級。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統逐漸不斷建設,逐漸普及了數據對接協調,而且手持移動終端也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物流信息數據的采集、錄入、傳輸、分析和查詢將更加便捷,數據也會更加準確,而且物流的整個過程將更加透明化。三是模式升級。預計未來5~10年,眾包、眾籌、共享等新的分工協作方式將得到廣泛應用,打破傳統的分工體系,重構企業業務流程和經營模式,“創新驅動”成為智慧物流動力。四是體驗升級。物流互聯網提供的服務更貼近消費者,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消費者的要求,未來的物流服務網絡更加開放,也可以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客戶體驗得到升級。五是智能升級。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和成熟,很多領域機器都已經取代人工,而且未來智能技術還將在更多的領域中進行應用,物流行業也不例外,物流機器人也不斷地被投放使用,這些機器人的使用也會推動物流的智能升級。六是綠色升級。智慧物流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源,積極減少能源耗費的做法,符合全球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預計未來5年,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倉儲將得到加快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提升智慧物流影響力。七是供應鏈升級。預計未來,智慧物流將引領智慧供應鏈變革。憑借靠近用戶的優勢,智慧物流帶動互聯網深入產業鏈上下游,以用戶需求倒逼產業鏈各環節強化聯動和深化融合,助推“協同共享”生態體系加快形成。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管理模式發展的保證措施
1.引入現代化技術,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物流管理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們可以引進國外新進的管理理念和物流管理技術,對于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使物流行業能夠健康長遠的發展。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技術需要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實現物流管理和互聯網的聯通,而且還需要利用衛星定位、條形碼等使物流管理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也在像自動化發展,自動引導小車、搬運機器人等高科技技術和設備的應用使物流的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在物流運輸過程中通過電子識別系統、電子跟蹤技術和智能交通系統使物流運輸更加安全準確。而且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通過集成化發展,使物流管理水平不斷的提高。
2.健全政府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物流行業的發展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政府的統一協調,物流行業才能夠統一健康的發展。政府要制定物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的行業標準,對于之前物流發展的分區管理問題要進行改善,使物流管理中的糾紛有法律依據。同時,政府還要加強對物流行業的監管,使物流企業經營活動更加規范,物流管理人員能夠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進行操作。除此之外,政府要對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等場地進行合理的規劃,統一管理物流行業,推動建立健全物流標準化體系,使物流行業能夠健康發展。
3.提高專業服務技能,促進增值服務建設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企業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提高物流管理網絡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自身的服務水平,改善服務態度,引進先進的理念和設備技術,是物流操作更加專業,更好的滿足客戶的需求。而且要增加增值服務,提高顧客的滿意度。物流企業要根據電子商務環境的要求,考慮人們對于物流服務的需求,不斷的引進先進的知識、技術和設備,提高自身的專業服務技能,并且不斷提高增值服務建設,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現代企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物流行業與電子商務的關系日益緊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因此,物流企業要不斷的加強自身管理,實現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和人們的需求,給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焦淑芳.淺析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管理模式的革新[J].科技展望,2017,(13):201.
關鍵詞:物聯網;制約因素;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8-4369-02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WANG Tian-tian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5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ve after computer, Internet,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 work. IT will set up an epoch-making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the global village and bring huge influence to human society. Introducing not only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ut also the features and the main ap pli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restriction factors on our country Internet industry development, mainly putting forward to four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China Internet industry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vestment increas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government policy concerned supporting and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ed and making industry communication deeper.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estrict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事物的感知、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基礎上,物聯網應運而生。它具有感知全面、傳遞可靠、處理智慧等特點,因此被人們譽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
1物聯網的發展概述
1.1物聯網的起源及概念
1995年,比爾·蓋茨在其著作《未來之路》中就提出過物聯網的概念,但由于當時技術條件限制而未引起重視。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頻識別技術(RFID)中最先提出“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一詞。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儀等信息傳感設備與電信網和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1.2物聯網的主要特征和應用
物聯網具有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三個主要特征。全面感知是指通過使用RFID、傳感器、產品二維碼等設備或技術準確地獲取物體的全面信息,可靠傳送是指利用通信網路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對物體信息進行實時傳送以便進行處理,智能處理是指利用云計算技術和模糊識別等智慧技術,對隨時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對物品實施智慧化控制。
物聯網從最初的軍事偵察方面的無線傳感網,逐漸發展到工業、農業、交通、能源、物流、醫療衛生、智能家居等領域,對改造傳統產業、引領新興產業、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影響。目前我國物聯網已在智慧電網、智慧交通、智慧物流、金融服務業、公共安全等方面得到應用。預計未來10至20年,物聯網技術將在各行業大規模應用,其產業規模將達萬億元。
2制約我國物聯網發展的主要因素
總理2009年8月指出:“在傳感網發展中,要盡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在國家重大專項中,加快推進傳感網發展,建設‘感知中國’中心”。但由于起步晚,我國物聯網發展在不同程度上受標準制度欠缺、核心技術落后、行業模式不健全等因素制約。
2.1標準制度欠缺
物聯網的發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術標準,標準的缺失是阻礙中國物聯網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歐美的EPC規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規范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8000系列標準是當今主要的RFID規范。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相應的RFID標準,這與國內RFID產業的迅速發展產生矛盾,也引起產品標準混亂,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降低。因此標準欠缺是限制我國RFID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詞]物聯網;供應鏈;射頻識別技術
[中圖分類號]F25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10-0062-02
作者簡介:任珺(1988-),女,江蘇南京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運經濟金融與物流。
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其后,奧巴馬政府將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重點之一。在我國,總理也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國”,對物聯網的發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隨后,物聯網被正式列為我國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物聯網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物流領域是物聯網相關技術最有現實意義的應用領域之一,本文針對物聯網對供應鏈發展的影響做以研究。
一、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英文名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物聯網就是指傳感器網。而廣義物聯網按照《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的定義則是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領域加入了新的維度;在過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之間的信息交換中,現在又加入了任何物體。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動態網絡——物聯網。其本質就是通過傳感和傳輸手段,將實物的信息進行自動、實時、大范圍、全天候地標記、采集、傳輸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搭建信息運營平臺,構建應用體系,從而增強社會生產生活中信息互通性和決策智能化的綜合性網絡系統。從技術層面上說物聯網=云計算+泛在網絡+智能傳感器。
物聯網在原有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技術、產品電子代碼技術(EPC技術)傳感器技術、模式識別和RFID識別技術等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共享,進而對物品實現“透明管理”。
二、物聯網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影響
在供應鏈各環節中應用物聯網技術,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信息互通和決策智能,也就是說會使供應鏈的管理更為透明,無論物品處于供應鏈的哪個環節都能被實時追蹤監管,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損失。下面就從供應鏈的各個過程來具體分析物聯網給供應鏈帶來的發展:
1.生產環節(制造商)
在生產環節,制造商應用RFID技術和EPC技術,即在產品上添加電子標簽,其后用射頻識別技術掃描標簽,這樣就不僅可以制定高效的生產計劃,提高對需求的響應速度,而且可以建立起完成自動化的生產線,實現在整個生產線上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產成品的識別與跟蹤,減少人工識別的成本和出錯率,提高效率和效益。
在產品售出后還可以跟蹤產品,及時召回問題產品,獲得消費者的反饋信息,以改進產品及服務,增加廠商信譽并且可以提升在消費者群體中的口碑,這樣就有利于發展和維護客戶群。
2.倉儲環節
在倉儲過程中應用的物聯網技術主要為智能貨架技術,所謂智能貨架就是包括吧臺傳感器、數據采集處理、安裝于貨架上的傳感器,具有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不僅可以有助于實現自動化的存取貨、盤點貨物等操作,保證發貨退貨的正確性和補貨的及時性,降低庫存,增加作業的準確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務質量,降低儲存成本,節省勞動力和庫存控件,同時減少了整個物流中由于商品誤置、錯送、偷竊、損毀和庫存、出貨等造成的損耗,甚至還可以幫助企業達到零庫存(JIT)的狀態,使得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具體來說,應用物聯網技術后的倉儲有兩個優點,一是優化了庫存結構,確定了庫存中貨物的合理比例。這樣既保證企業的生產與銷售,又不會占用倉儲,合理配置了存儲空間。二是減少了重復勞動。在傳統倉儲過程中,人工對貨物的盤點既費時又費力,在盤點過程中還會出現錯誤,然而在運用了物聯網技術后,這一環節便不再是企業的煩惱,只需要利用射頻識別技術將貨物信息掃描進電腦,利用計算機就可以輕易了解貨物的數量、所處位置等各項信息。一旦原材料等到達補貨點,電腦會自動發出通知來進行原材料采購。總的來說,在倉儲過程中運用物聯網可以降低運輸及倉儲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3.配送、分銷環節(分銷商)
從物流角度來說,配送和分銷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個縮影,但是配送又是一個特殊的環節,在配送和分銷中運用物聯網技術將大大加快配送速度,提高揀選與分發過程的效率和準確率,并能減少人工數量,降低配送成本。
具體來說就是運用RFID技術等,首先規劃配送路徑,按照配送先后順序裝載上車,后配送的先裝載。在配送過程中準確識別出貨物應該配送的銷售點和客戶,減少人工識別的過程,加快了配送的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提高了服務質量。目前許多快遞公司在貨物的流轉上通過運單的掃描,在網頁上可以顯示貨物目前所處的位置,方便貨主查詢,這是目前物聯網在配送方面的一個應用。
4.運輸環節
運輸在物流環節中耗時較長,但當在運輸過程中貨物和車輛都被貼上了EPC標簽,運輸線路中安裝RFID接收轉發裝置,就可以了解貨物所處位置以及預計到達時間(ETA)。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貨物流通費用,提高周轉速度,優化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國內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并且還可以實現低碳運輸綠色物流,順應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射頻識別技術在貨物裝運上貨車后實現貨物自動識別,自動分類處理,自動通關等,使智慧物流成為現實。全程運輸路線中貨車可以被追蹤到,可視化管理既提高了運輸安全性又提高送貨可靠性和送貨效率,從而提高了服務水平。
5.零售環節(零售商)
當貨物到達零售商處,零售商就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完成適時補貨,有效跟蹤運輸與庫存等工作,提高效率,減少出錯。
具體來說運用物聯網技術在零售環節可以降低庫存水平,減少存貨,降低安全庫存量,一旦有補貨的需求計算機會自動提示,類似于看板管理,但又更為智能。零售商還可以追蹤產品,保證產品質量,減少貨物損壞、錯送和丟失等,提高了各項工作的效率。
6.消費者
基于物聯網技術建立的產品智能可追溯系統可以保證消費者對消費品進行溯源,更便于了解自己所購買到的物品從而安心消費。在食品藥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智能可追溯系統將會打消人們的擔憂。此外,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在消費時會花上許多時間搜尋和等待,而物聯網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搜尋時間,使消費者迅捷獲取產品以及廠商的相關信息,選擇自己更為滿意的產品,達到消費者和商家的雙贏。
三、物聯網在供應鏈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人們對物聯網技術抱有期待與憧憬,目前為止物聯網技術還不是廣泛應用的技術,在運用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問題有兩點。
1.成本問題
射頻識別技術的關鍵在于電子信息標簽與終端也就是射頻識別器,目前國內廠商生產與銷售的標簽和終端仍然價格不菲,大量運用不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會成為拖累,因此物聯網應用的領域首先是高附加值產品的產業鏈中。惟有通過技術創新,研發有技術專利的我國物聯網技術,降低物聯網應用的成本,推廣物聯網的應用,才能促進我國產業鏈升級。
2.信息隱私問題
在信息標簽的識別過程中,信息可以被射頻識別器所讀取,然而讀取的數據信息的隱私安全成為困擾物聯網發展的瓶頸。因此要對信息加密,發展我國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形成統一的標準對物聯網進行管理,通過發展物聯網產業帶動供應鏈的發展。
四、結論
應用物聯網技術有助于形成物暢其流、快捷準時、經濟合理、用戶滿意的智慧物流服務體,并且可以將各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避免了傳統物流各個環節彼此孤立缺乏協作的狀態,充分發揮出了供應鏈的優勢,提高了供應鏈各環節中的服務質量和運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隨著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我國物聯網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如各地建立的云計算中心等,充分顯示了智聯中國的廣闊前景,物聯網技術運用于供應鏈中也是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王繼祥.物聯網發展推動中國智慧物流變革[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0(6):30-35.
[2]孫克武.基于物聯網的物流產業發展研究[J].運營指南,2011(11):44-45.
[3]周敏.淺談基于物聯網的物流管理[J].現代物流,2010(10):54-55.
[4]林猛.淺談現代物流企業及其發展方向[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1).
中國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以來,醫療衛生信息化作為醫療行業經營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經在國內醫療衛生行業中普遍開展。根據《醫療衛生第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的要求,“十二五”期間國內醫療衛生行業圍繞建設國家、省級、地市級等三級信息平臺,建設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個數據庫,構建一個醫療衛生專用網絡,健全醫療衛生信息標準體系為目標,加快推進國內醫療衛生信息化進程。經過“十二五”的五年建設,80%以上醫院部署應用了醫療信息系統(HIS),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120余項信息標準得到修訂與增補,我國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也存在頂層設計缺乏統籌,建設格局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等問題,醫療衛生信息資源整合優化趨勢更加明顯,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家庭醫療等發展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因此,開展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用好用實虛擬化技術,是立足現有建設成果,提升醫療衛生的體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云計算技術概述
云計算技術是一種網絡信息資源虛擬化技術的集中體現。自2006年美國亞馬遜推出世界首個云計算系統——亞馬遜云服務(AmazonWebServices,簡稱AWS),云計算開始在全球范圍的快速的推廣應用,據Gartner公司統計,2015年全球云服務市場規模達到2450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經費組成部分。同樣,國內互聯網企業也對云計算技術基礎架構的靈活性、可擴展性的作用高度關注,經過近幾年發展,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已經完成云計算架構的發展,并在市場運營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應用。云計算技術作為一個發展的理念,其理論研究者與技術實現者從不同視角對云計算技術概念進行多樣化描述,現階段較為權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國NIST給出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服務模式,已以形成網絡、存儲、應用、服務等資源池為目標,實現對網絡資源的虛擬化的整合優化,增強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擴展性,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過云計算定義可以看出,云計算技術以形成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資源池為核心目標,強化對網絡資源的靈活調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備以下特點:(1)強調對網絡資源的統一管理;(2)強調對網絡資源的均衡負載;(3)強調對網絡資源的動態調控;(4)強調對網絡資源的智能重組;(5)強調對網絡資源的成本壓縮。
3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分析
簡單而言,“智慧醫療”是云計算技術域與醫療衛生業務域相結合的產物,包含醫療資源整合、醫療遠程協同、醫療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為核心目標,堅持整合醫療信息資源,增強業務互聯互通,加強機構遠程聯動,逐漸實現業務應用、基礎平臺、硬件設備等層級的信息共享。當前,云計算技術包含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及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等三個維度,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3.1在I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醫療衛生領域的服務器計算資源與光纖通道存儲設備資源進行虛擬化,實現物理上分布的計算、存儲硬件資源的集中管理與統一調配。強化以虛擬機(VM)的形式,對各醫院、醫療點、衛生主管部門提供硬件環節支撐。初步估算,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推廣應用,可以使國內醫療行業減少50%以上硬件設備采購投資及60%以上的設備運維成本,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3.2在P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以醫療行業公共云與醫院私有云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形成全國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平臺,實現醫療管理、醫療業務信息的融合共享,實現面向公共與醫療衛生行業服務,包含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物配備、醫療協作等功能。
3.3在S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實現跨單位、跨部門、跨系統、跨領域中醫療數據的服務共享,形成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實施對患者的電子病歷的增量管理,滿足患者危急轉院、異地就醫的醫療信息動態支援保障。
4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策略
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涵蓋要素多,集成難度高的龐大信息工程,國內相關專家已經開始著手考慮智慧醫療在《醫療衛生第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的應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計算技術域與醫療衛生業務域的融會,落實好國務院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是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必由之路,經研究,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4.1以全國醫療公共云平臺建設為著力點
持續推動面向社會公共服務與醫療衛生行業服務的信息化進程,提升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物配備、醫療協作等服務保障能力。針對目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大型醫院看病難等問題,開展自助服務機、醫院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的醫療衛生服務,推動“初診在社區,看病在醫院,康復回社會”的新型醫療保障模式,提供醫療服務效率,加快患者、藥品、醫療設備的流轉速度,減少優勢醫療資源的閑置浪費。
4.2以面向個人的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為切入點
持續推動醫療服務由醫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環)與智能內衣等技術,實現對家庭危重病人與遺傳病史的人員的生命體征實時監控,給出重大疾病威脅報警。同時,借助遠程視頻看診可視化技術,實現對異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狀判斷,以及所服藥物品種、劑量的在線指導。
4.3以醫療衛生信息標準體系的修改完善為立足點
持續加強醫療信息標準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全民參與、自我發展的促進作用。按照“統一系統架構、統一數據編碼、統一服務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醫療標準體系中基礎類、數據類、標準類與管理類等標準,推動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深度與廣度,提供系統拓展性與適應性,降低系統建設風險。
5結束語
云計算技術作為當前主流的網絡信息虛擬化技術,在國內外電子政務、企業指導、航空物流、金融證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階段,國內專家學者不斷推出“智慧醫療”的研究專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時間,智慧醫療將是醫療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應持之以恒的加強關注研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開展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實踐。
作者:龍平 單位:和縣中醫院
參考文獻:
[1]戰國民.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研究應用[J].計算機應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計算技術對企業大型制造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分析[J].計算機工程,2014,23(9):27-32.
【關鍵詞】醫療物聯網 信息化建設 智能醫院
1 醫療物聯網概述
醫療物聯網是物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一項突破,可以將醫院的各種信息傳感設備進行連接,將這些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功能復雜、結構龐大的網絡,實現醫療資源的信息共享、智能配置、互聯。物聯網可以借助智能識別技術來構建醫院藥品、病人等信息的主索引,通過RFID技術與條碼掃描技術,為智能醫院建立精確的信息識別、信息確認系統,從而解決傳統人工判斷和識別所導致的差錯問題,在智慧醫院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 醫療物聯網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
物聯網在醫院各方面的應用,使得醫療衛生系統真正實現智能化、一體化,為患者和醫務人員帶來了便捷、高效、安全,在醫院管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2.1 物聯網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
傳統的院前急救模式是患者方電話通知急救,然后派出救護車把患者轉運到醫院急診,進而再根據其病情的診斷結果,急診進行搶救。通過醫療物聯網技術,應用通信網絡,就能夠將患者的實時車載檢查結果,例如肝腎功能、生命體征、電解質、心電圖等數據,傳遞給救治中心,從而幫助中心專家對眾多患者實行無邊界、全天候的監測治療、診斷。此外,在醫療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還可以根據救治專家的診治意見,提前準備好各種搶救藥品、搶救設施。
2.2 醫院各種儀器設備和醫療相關物品的管理
醫療設備管理目標是將醫療設備維持在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提高醫院的技術、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效益。通過醫療物聯網的射頻識別技術,可以輕松實現醫療資產的盤點、醫療物品的智能入庫和出庫、醫療設備報損與報修、科室管理、醫療資產的防盜等功能。此外,完備的醫療物聯網信息保障機制還能夠把各個醫療設備的使用狀況向中央監控管理器定時反映,進而實現設備定期維護、保養,提高設備利用率。
2.3 在醫療安全管理方面的應用
在傳統的醫療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過人工定崗、定編來管理控制,由于醫療資源種類繁多、崗位人員流動、就醫服務環節繁瑣等因素而導致醫療安全無從保障,從而加重了治療、管理等多個崗位員工分工的混亂。醫療物聯網的飲用則能夠實現對診斷、治療流程的規范管理,增加醫療安全,防止醫療差錯。例如,可以對危重癥患者應用血液制品進行全程追蹤,提高用血安全。此外,醫療物聯網繼承的藥品智能化管理功能還能夠提高用藥安全系數,杜絕給藥錯誤。
3 醫療物聯網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醫療物聯網在醫院管理與智慧醫院建設方面存在著重要作用,我國各地醫院也紛紛加強了醫療物聯網的建設。就目前來看,醫療物聯網建設尚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目前在多數醫院中,醫療物聯網并沒有建立成一個全面的網絡體系,沒有形成統一的技術平臺,沒有規范的技術標準,也沒有相應的應急預案。醫院管理部門尚未建立起物聯網體系中無線醫療傳感器、傳輸產品等醫療監護審核制度,風險管理無法可依。
其次,當前醫療物聯網體系中包含眾多的身份識別技術,例如RFID身份標簽,RFID記錄了病人以往就診經歷、生命特征等隱私信息,如果信息發生泄漏,將損害病人的合法權益,對病人、醫院信譽都會帶來不良影響。當目前醫療物聯網技術針對采集的病人信息仍未建立起完善的技術體系與監控制度,這就給他人非授權閱讀、修改、利用帶來可能。
此外,醫療物聯網投入成本仍舊過高。醫療物聯網技術需要網絡、醫療、物流、管理等多個方面的配合,電子標簽是這一體系的重要連接點,成本一般較高。但目前我國多個地區的醫院在物聯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于成本考慮,只有在特別需要的地方才會使用RFID技術,電子標簽技術成本過高認識制約醫療物聯網形成技術、經濟價值的一大阻礙。
4 建議與措施
針對上述規劃、技術、管理、成本等方面的問題,未來還需要統籌安排,才能使醫療物聯網建設取得突破,目前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醫療物聯網建設進行整體規劃、規范研究與開發。從國家醫療事業發展與局部地區醫院發展的層面,醫療物聯網都應該做好整體規劃與開發研究,避免投資的浪費與重復開發。醫療物聯網體系涉及到醫院管理、物流配置、網絡技術多個領域,標準種類繁多,行業個性較強,需要以地區為基礎,逐步建立國家級別的醫療物聯網標準體系。
第二,構建感知安全的醫療物聯網安全體系,并加強對醫院資源的規劃、調配與管理。醫療物聯網安全首要問題就是物理空間的感知安全,因此,需要逐漸建立起層次分明的隱私保護機制與物聯網安全框架,此外,醫療物聯網的建設與運行離不開整體調配運行,需要對整體醫療資源管理規劃,各類應用都需要建立在一個集成的綜合數據平臺上,提供無縫隙的醫療機構間的互聯服務。
第三,提高規范化、標準化。對于智慧醫院系統來說,系統設計和數據的規范性和標準化工作極其重要,是系統開放性和數據共享的要求。在系統的總體設計上,借鑒各類系統的成功經驗,在技術上,要采用國際上先進的且成熟的技術,充分考慮醫院信息化系統的現狀和特點,注重系統的實用性的前提下,構建先進的計算機軟、硬件環境,嚴格按照軟件工程的標準和面向對象的理論來設計。
5 結束語
醫療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醫院治療、管理、服務過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可以幫助醫院提高服務水平,優化了各項資源配置,從而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目前國內關于醫療物聯網技術的研究、探索、應用仍舊處于初級階段,在未來還需要廣大醫療工作者、技術人才不斷完善與努力。
參考文獻
[1]琳.醫療物聯網體系架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3(08):101-103.
[2]李峰,李剛榮,汪鵬等.在醫療物聯網支撐下醫院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國數字醫學,2013,8(1):69-71+75.
[3]孟群,楊龍頻,趙飛等.醫療物聯網的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探索[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3(04):279-285.
比如說,智能水表,可以實時有效監控水表漏水。智能電表,可以遠程抄表,不需要人工上門去讀表。這都是簡單明了,能夠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應用。其他智慧醫療、智慧停車、智慧城市等應用將會大面積開展。IBM提出的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本意就是物聯網的通俗表達。
2017年單純物的連接數將首次超過人的連接成為新的連接形態,是重塑通信網絡、運營、業務和服務形態的重要拐點。萬物互聯趨勢催生低功耗廣域網行業發展,華為技術預計到2020年低功耗廣域網連接數將占物聯網總連接數的90%。
物聯網的特點是連接終端數多,將來可達到萬億級別的終端連到網上,和手機終端數量不是一個數量級。
物聯網受益板板塊和炒作方向——芯片、傳感器、物聯網通信模塊、物聯網運營平臺等。物聯網核心是商業應用創新產生新價值,需要新型運營平臺和運營模式來支撐,平臺層和應用層將占據大部分利潤。
1、物聯網產業概述
(1)物聯網定義及其戰略意義
物聯網定義為: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自物聯網概念提出以來,各國政府或機構在研究和實踐中不斷對其內涵進行了拓展和豐富。
物聯網掀起信息產業的第三次革命浪潮,以車聯網、智能電網、智能家居、安防監控、移動支付、智能穿戴、遠程醫療等應用領域為代表,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大便利,提高公共服務資源調配效率,甚至改變日常生活方式。
物聯網還與工業4.0息息相關,將促進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智能、低碳的方向轉變,從剛性生產方式向柔性生產方式轉變,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面對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引致的經濟困局,以及新一輪技術革命可能帶來的歷史機遇,發達國家政府紛紛進行物聯網戰略布局,開始重新審視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戰略地位,瞄準重大融合創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尋找新一輪增長動力,以期把握未來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主動權。
(2)物聯網層級架構與重點發展環節
物聯網是在當前通信網與互聯網基礎上的發展延伸,從體系架構來看,物聯網可以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構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體系。
各個層級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感知層是物聯網體系對現實世界進行感知、識別和信息采集的基礎性物理網絡;網絡層是物聯網實現無縫連接、全方位覆蓋的重要保障性網絡集群,擔負著將感知層識別與采集的數據信息高速率、低損耗、安全、可靠地傳送到應用層的使命,同時能夠良好地抗擊外部干擾和非法入侵;應用層的主要功能是承載各類應用并推動其成果的轉化。
我國物聯網發展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完善物聯網產業鏈,重點發展與物聯網產業鏈緊密相關的硬件、軟件、系統集成以及運營與服務等核心領域,著力打造傳感器節點、網絡接入、數據傳輸、操作系統、系統集成等重要產品與解決方案,從而實現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突破。
3、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概況
(1)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政策環境日趨完善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物聯網頂層設計。2012年8月確立了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相關部門協力推動物聯網的發展。2013年2月,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7號),針對物聯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以及長遠發展的需要,從全局性和頂層設計的角度進行了系統考慮,確立了發展目標,明確了下一階段的發展思路。同時,國家還成立了由30多名專家組成的物聯網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為物聯網發展戰略、頂層設計、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方面提供咨詢,為政府決策和部際聯席會議運行提供重要支撐。物聯網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辦公室設立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2013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多個部門,以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的名義印發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產業支撐、商業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措施、法律法規保障、人才培養十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為后續有計劃、有進度、有分工地落實相關工作,切實促進物聯網健康發展明確了方向目標和具體舉措。
(2)我國M2M用戶增長迅速
在中央系列頂層設計和各地各部門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物聯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產業規模方面,從2009年的1,700億元躍升至2015年超過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機器到機器應用的終端數量超過1億。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開展的M2M應用主要分布在電力、交通、公共服務、家庭、金融、制造、工業控制和安全監控等領域。中國移動于2012年9月在重慶成立了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以分公司的方式進行市場化經營。中國電信物聯網分公司也于2014年3月份在江蘇無錫新區成立。我國已經規劃了1064號段共計10億個專用號碼資源用作M2M。根據GSMA的統計,我國M2M用戶數全球居首位。到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移動M2M用戶數達到2,730萬,成為全球最大的M2M運營商。
(3)我國物聯網標準化局部取得突破
我國在物聯網國際標準化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國內越來越多企業開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我國已經成為ITU和ISO相應物聯網工作組的主導國之一,并牽頭制定了首個國際物聯網總體標準—《物聯網概覽》。我國相關企業和單位一直深入參與3GPPMTC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
標準體系方面,制定了物聯網綜合標準化體系指南,梳理標準項目共計900余項,物聯網參考架構、智能制造、電子健康指標評估、物聯網語義和大數據等多個我國主導的國際物聯網。
國內標準研制方面,我國對傳感器網絡、傳感器網絡與通信網融合、二維碼和RFID、M2M、物聯網體系架構等共性標準的研制不斷深化。物聯網應用標準推進速度不斷加快,在智慧城市、農業信息化、醫療健康監測系統、智能交通、汽車信息化、綠色社區、智能家居、智能安防、電動自行車等領域正進行標準化工作。
(4)我國物聯網產業已形成四大發展集聚區的空間格局
我國已初步形成分別以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為核心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四大物聯網產業集聚區的空間格局,其中珠三角區域以深圳為核心,延續其在傳統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發制造優勢,成長為物聯網產品制造、軟件研發和系統集成的重要基地;深圳在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有雄厚實力,注重技術創新、平臺搭建、標準制定、產業集群,以南山區、羅湖區、龍崗區為核心,積極推動深圳市物聯網在交通、物流、工業、電力、水務、金融、醫療以及社區等領域的應用示范。
4、物聯網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物聯網正成為經濟社會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和重要引擎。隨著物聯網技術產品的不斷成熟,物聯網的潛力和成長性正逐步凸顯,應用將加速滲透到生產和生活各個環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潛力將加快釋放,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逐步確立;物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加劇,并帶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
(1)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融合方向市場潛力空間巨大
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兩大信息通信產業:移動互聯網主要面向個人消費者市場,側重于提供大眾消費性、全球性的服務;而物聯網主要側重于行業性、區域性的服務。當前,移動互聯網正進入高速普及期,成功的產品和服務模式不斷向其它產業領域延伸滲透,而處于起步階段的物聯網,也開始融入移動互聯網元素,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結合成為物聯網發展最有市場潛力和創新空間的方向。
(2)M2M、車聯網市場最具內生動力,商業化發展更加成熟
市場需求、成本、標準化、技術成熟度、商業模式是影響物聯網應用規模化推廣的主要因素,M2M和車聯網市場內生動力強大,相關技術標準日趨成熟,全面推廣的各方面條件基本具備,將成為物聯網應用的率先突破方向。
(3)行業應用仍將持續穩步發展,蘊含巨大提升空間
行業應用仍然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領域。在工業、農業、電力、交通、物流、安防、環保等行業領域,物聯網應用提升的空間廣闊。
(4)萬物互聯時代全面開啟
全球互聯網連接增長步入動力轉換階段。全球互聯網正從“人人相聯”向“萬物互聯”邁進,物聯網作為互聯網的網絡延伸和應用拓展,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感知識別、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
簡歷中的自我評價是十分重要的,想要獲得心儀的職位就必須要寫好簡歷中的自我評價。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簡歷自我評價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幫助。
簡歷中的個人評價范文一:本人處事穩重,認真負責,有自信。善于溝通,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并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文學修養。會計知識扎實過關,有助理會計師職稱。基本上熟悉會計核算流程,能熟練運用友等財務軟件。同時還系統地學習物流相關課程,懂得倉儲,運輸,貨代等相關物流軟件的操作.在電腦方面,能熟悉運用word,excel等辦公軟件。而且順利地通過了計算機等級與國家英語四級,期望用人單位給我一次機會,給你一份驚喜!
簡歷中的個人評價范文二:1、為人誠信,辦事塌實,責任心強,樂觀豁達,自信心強,思想靈活,善于應變,能理智地看待問題,對新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強。
2、處理問題時細心而不失果斷,有團隊協作精神,能吃苦耐勞,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
做事的原則是: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就一定盡全力做到最好。
簡歷中的個人評價范文三:本人性格開朗,活躍,樂觀向上,興趣廣泛,做事認真,能吃苦耐勞,工作腳踏實地,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又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
簡歷中的個人評價范文四:本人在已從事財務相關的工作已有十年的時間,精通有限公司及個體工商業戶的證照辦理(如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和社保等)、精通一般納稅人和個體戶的內外賬編制和稅務申報等工作,并且一直得到上司好評。因本人為虎門本地人故工作穩定性較高.
簡歷中的個人評價范文五:我是一個微笑、自信心且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女孩。在工作期間我跟隨醫生主任專心學習護理技能,理論與實踐結合讓我不斷提高,深入病房工作,讓我學會臨危不亂,耐心護理,微笑服務,用最大的理性面對患者,讓生命之花永遠綻放!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愿順從,能以謙虛的態度贊揚接納優越者。
身體健康有充沛的精力,不以自我為中心,熱衷活潑與工作。
忠誠、耐心、信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是我對護理事業用于永遠不變的誓言。
簡歷中的個人評價范文六:誠信務實,踏實肯干,不張揚。活潑的我保留著一顆童心,我愛教師這個神圣的職業,愛那三尺講臺,更愛那些可愛的孩子。我相信自己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努力工作,用愛心去澆灌,用真情去感化,用智慧去啟迪,用人格去熏陶,用理想去塑造這一個個充滿希望與夢想的生命,做一名幸福的老師,讓我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如沐春風而不是如做針氈。
摘 要: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利用傳感設備實現對物品的識別、GPS定位、在線監控等功能。而將物聯網技術引入鋰電應用行業,則可實現電池信息的在線查詢、電池智能分選、智能倉儲管理及在線監測等功能,故可以對鋰電池行業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文章給出了物聯網技術在鋰電池行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物聯網;鋰電池;射頻識別;在線查詢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5-0047-02
0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技術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技術主要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等傳感設備,按照通信協議要求,實現物品的識別、定位和在線監控等功能[1]。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鋰電池作為新型綠色能源,在國家“十二五”期間將越來越多地應用在電動汽車、儲能電站等行業。因此,引進物聯網技術,實現鋰電池信息在線查詢、電池智能分選、智能倉儲管理及在線監測查詢等功能,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熱點[2-5]。
1 系統概述
物聯網指的是將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射頻閱讀器等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以自動、實時地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并觸發相應事件。
物聯網系統的技術架構可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圖1所示是物聯網的技術架構圖。
圖1 鋰電池應用行業物聯網系統結構圖
其中,感知層由各種傳感器以及傳感器網關構成,包括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二維碼標簽、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等感知終端。感知層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采集信息。網絡層由各種局域網、互聯網、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網絡管理系統和云計算平臺等組成,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包括人、組織和其他系統)的接口,它與行業需求結合,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
2 鋰電池行業物聯網實現方案
2.1 電池信息查詢
利用一維條碼和RFID技術,在生產工序建立電池生產數據庫,實現物料信息和電池測試信息的追溯功能,可對電池生產環節從配料到半成品工序實現“人、機、料、法、環”等環節全方位記錄和監控。
針對電池生產數據量大、實時處理、計算和操作較為復雜等因素,本系統采用基于.NET的C/S體系結構,系統具有強大的數據操作和運算能力。該系統所有邏輯業務采用Visual Basic.Net面向編程技術和SQL Sever2000數據庫技術及條碼技術設計與實現,可在不同生產工序開發客戶端軟件,實現單體電池物料信息和生產信息的采集和上傳。
根據企業生產流程,本系統功能模塊與企業ERP對接,其功能主要包括電池基礎信息管理、計劃管理、物料管理、單體電池管理、成品電池管理、電池標識管理和查詢管理等。
2.2 電池智能分選
根據客戶要求,利用電池信息數據庫、條碼技術及分選運算軟件,自定義添加分選條件,實現電池智能分選。其中,系統控制單元主要完成分選參數、算法運算、信號輸出與動作執行信號等功能。數據傳輸采用RS-485接口,采集到條碼信息后,分選系統控制部分對數據進行運算和處理,并將信號發送至分選設備執行系統,完成電池分選工作。
2.3 智能倉儲系統
智能倉儲主要由入庫、出庫、盤點、分揀等環節組成。成品電池附有RFID標簽,標簽內容包括產品ID、類別、測試信息、物料批次等信息。在倉庫入口/出口處安裝射頻標簽閱讀器,產品入庫/出庫時,閱讀器讀取電池條碼信息,并在立體庫系統中更新,實現單體電池、托盤及庫位的綁定。
業務系統基于Internet環境,采用C/S體系結構,基于Java平臺設計實現WMS業務,系統包括用戶信息管理、基礎數據維護、倉庫作業管理、數據查詢中心、任務管理、日志管理和接口管理。
3 電池管理系統的物聯網應用
3.1 GPS定位功能
電池組中每支電池配有唯一ID號的RFID標簽,RFID標簽和閱讀器構成物聯網基本節點,通過閱讀器能讀取電池制造信息、成組測試信息等關鍵指標。閱讀器內置3G通信接口,通過移動網絡和互聯網,將鋰電池的ID信息、地理位置,維修信息等發送至管理系統服務器,實現電池管理系統的GPS定位功能,具有一定防盜功能。
3.2 數據監測功能
結合物聯網技術,開發相應內置RFID芯片,同時通過ZigBee技術將實時采集的數據反饋至BMS監管平臺。系統每隔1 min將采集的電流、電壓和剩余電量繪制出鋰電池組充放電折線圖,并將數據上傳至管理系統數據庫,便于技術人員實時準確地掌握電池運行狀態。
3.3 換電運營模式
通過在電池管理系統安裝內置芯片,將車行里程器納入物聯網。汽車進站時,換電站內閱讀器讀取車程里程信息,同時將信息發送至運營管理中心數據庫。換電站實現電池信息聯網,當車載電池管理系統駛入其他站點時,閱讀器讀取電池里程信息,判斷電池狀態,實現電池換電服務。針對繳費問題,可通過安裝非接觸式RFID芯片,并在電動汽車運營管理系統建立用戶繳費信息,實現換電時自動扣款功能。
4 結 語
正如“智慧地球”概念的描述,將鋰電池行業引入物聯網概念,可通過物物相聯的巨型網絡體系,實現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監控、智能物流以及智能在線診斷等功能,因此,可以預見,物聯網必將改變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成為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6]。
參 考 文 獻
[1] 王赫,張琳,陸嵐.基于產品追溯技術的倉儲管理信息系統設計[J].物流技術,2009,28(8):59-62.
[2] 芮曉玲,吳一凡.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水利系統[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2,21(6):161-163.
[3]劉文珍,金鵬.電池管理系統故障自診斷的系統研究[J].電氣技術,2012(4):26-29,46.
[4] 曹閱,李云飛,陳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鋰電池故障在線測量和遠程診斷[J].蘇州大學學報,2012,32(2):1-9.
關鍵詞:物聯網;民辦高校;物聯網專業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09-1989-02
1 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指的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它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對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第二,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同通信。
物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將RFID(無線射頻識別)和WSN(無線傳感器網絡)相結合為用戶提供生產生活的監控、指揮調度、遠程數據采集和測量、遠程診斷等方面的服務的網絡。
物聯網最早是在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自動研制中心專家提出的概念模型。2005年11月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了《ITU 互聯網報告 2005:物聯網》,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可以通過Internet主動進行互換。2008 年 11 月IBM公司正式給出了有關“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即“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地球”,以此作為經濟振興的基本戰略。如果在對基礎建設的執行過程中,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的基礎設施平臺。
2009年8月總理在無錫考察傳感網相關產業發展時明確的指出要盡早一點謀劃未來,盡早一點攻破相關核心技術,并且明確要求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促使我國迅速進入物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揭開了我國進入物聯網時代的新紀元。
2 物聯網的發展帶給民辦高校的機遇
目前,我國已經將物聯網明確列入到2050年國家產業路線圖和《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戰略。國家的發展戰略將會更快推動我國物聯網的發展速度。
物聯網是一個很大的綜合交叉性學科,涵蓋了計算機、通信、自動化等多個學科領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領域遍布了社會的各行各業,最早應用的領域主要在物流、移動、醫療等方面。目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領域已經越來越廣泛。詳見圖1。
物聯網的發展是與各行各業的需求緊密相聯系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會給物聯網的應用帶來很多機遇。物聯網產業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所以該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非常樂觀。據統計該專業將奔“萬億級” 年需百萬人才。
“物聯網行業發展是一個趨勢”,有專家分析預測,該行業發展需要一些時間,就業井噴的現象將會逐漸到來。
根據美國咨詢機構的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相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物聯網被稱為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同時,物聯網技術應用領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將達到百萬的數目。
2010年教育部“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后,物聯網專業作為信息網絡產業方向重點支持的開辦專業之一,各大高校紛紛響應號召,追隨時代的潮流,爭相申報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為培養我國的傳感信息人才貢獻一份力量。同時也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擴大和更新知識來源。到目前我國已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增設了物聯網專業如圖2所示。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培育科技型人才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面對物聯網專業如此廣闊的就業前景,民辦高校也應把握時機,抓住物聯網時代的機遇,積極設置新的、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專業,整合當前就業情況不理想的專業,結合地域特色和學校自身的發展情況,積極提升學校的競爭力,來促進民辦高校的快速發展。
3 物聯網專業前景分析
隨著我國物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物聯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的行業領域非常的廣闊和靈活。物聯網相關企業可向畢業生提供的崗位主要包含的部門和崗位有:1)物聯網相關企業的工程技術、售后等服務部門;2)IT相關企業的軟件開發維護部門;3)電子通信類企業的工程技術部門、研發部門;4)企事業單位的信息維護管理部門;5)物聯網相關行業的網絡產品、傳感器、射頻設備等采購,管理等工作。
未來物聯網應用的重點領域包括:智慧城市、電子商務、公共衛生與遠程醫療、現代物流與智能倉儲、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方面。
4 民辦高校增設物聯網專業的可行性
民辦高校培養人才模式的特征是:從社會需求的崗位出發, 培養大批社會急需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主要任務;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能力為主導。民辦高校有著靈活地辦學理念和辦學條件,“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與實行學歷證和職業資格證“雙證書”的辦學制度更適合于物聯網專業的設立和發展。因此,要進一步聯系加強與物聯網企業合作,增進“校企合作”、實現“訂單式”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對于民辦高校可以在企業增建物聯網的實習、實訓基地,來完成學生的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對于企業則是提前讓學生熟悉了物聯網產業的技術特點、操作流程,以便學生在就業后可以較快地完成角色轉換,實現“零距離”上崗,從而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實現了高校、企業的雙贏目標。
當前隨著全國各地生源的急劇減少,各大高校爭奪生源地大戰已經打響。因此各個高校紛紛爭相申報增設物聯網專業,都想最先搶占物聯網時代的先機。民辦高校如何在這場戰役中取勝,必須從自身的辦學專業特色出發,以最新的專業設置、最優的教育教學條件、最好的就業前景的專業來吸引學生。
與其他高校不同,民辦高校承擔著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國家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地,這更適合物聯網這一涉及各個行業綜合交叉的實踐性專業。為了更好更多地培養物聯網技術應用高技能型人才,民辦高校增加開設物聯網專業,已經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決策。抓住物聯網時代的機遇,明確民辦高校發展的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物聯網專業,為當前社會提供優秀的物聯網專業人才是民辦高校的使命。
5 結束語
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領域的第三次革命,開啟了全新的產業革命。物聯網的發展必將成為中國和世界的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它正在推進我們的世界,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因此,從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來看,增設物聯網專業是可行的,也將是必須的。民辦高校必須迅速行動起來,抓住物聯網時代的發展契機,積極地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為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以促進我國物聯網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晴.物聯網發展與高職教育之探討[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2] 賈國榮.高職院校積極應對物聯網時期到來的思考[J].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