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免疫學綜述范文

    免疫學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免疫學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免疫學綜述

    第1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肝功能;血黏度;免疫球蛋白

    [中圖分類號] R657.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7(b)-0044-05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LCHTD)逐漸取代傳統的開腹膽總管探查術,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證實,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取石效果好,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作為一種創傷性手術,仍然會使機體遭受到手術性創傷,如腹壁的切口及CO2氣腹的建立、術后腹壓的迅速下降等創傷性操作,可能造成患者出現缺血再灌注樣改變,甚至可能引起患者肝功能的損害,對患者的血黏度及免疫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1]。本研究旨在對比研究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與傳統開腹取石術對患者肝功能、血黏度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醫院行LCHTD患者50例為腹腔鏡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2~78歲,平均(43.3±7.1)歲,術前伴黃疸12例、單發性結石21例、多發性結石26例。另選擇同期行傳統開腹取石術患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9~76歲,平均(45.2±7.3)歲,其中術前伴黃疸14例、單發性結石24例、多發性結石2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開腹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腹腔鏡組行LCHTD,一期縫合治療膽總管結石。氣管插管全麻,建立CO2氣腹,應用腹腔鏡切除膽囊,顯露膽總管,在膽總管前壁開一小口再以彎剪刀延長0.6~0.8 cm,將膽石收集袋置入腹腔,擴大肋緣下鎖骨中線處操作孔,置入纖維膽道鏡,中段結石擠壓至切口處以取石鉗取出,下段結石以套石籃伸至結石遠端后張開、收縮,結石可進入套石籃后連同膽道鏡一起退出至溫氏孔處,將結石放入膽石收集袋內,鏡檢至Oddis括約肌處無明顯結石后,置導尿管與膽總管內探通下段后沖洗出絮狀物及細小結石;持針器鉗夾自帶線針“8”字縫合膽總管上下端后,再適當間斷縫合1~2針,一期縫合關閉膽總管。

    1.3 檢測指標與方法

    術前及術后第1、3、7天晨8:00取空腹靜脈血3~5 mL,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血清總膽紅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流式細胞分析儀檢測全血黏度、全血還原黏度及血漿黏度檢測(毛細管式測量方法),并計算血細胞比容(HCT)。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采用流式細胞術測定后外周血淋巴細胞CD3+、CD4+、CD8+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各項肝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1 d,兩組患者ALT、AST、TBIL均較術前顯著升高且達頂峰,而ALB較術前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但腹腔鏡組術后1 d上述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3 d腹腔鏡組患者ALT、AS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兩組患者TBIL較術后1 d降低,而ALB較術后1 d升高,但分別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且兩組患者術后3 d的TBIL、ALB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7 d腹腔鏡組患者ALT、AST、TBIL、ALB分別低于術前,但組內、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各項血黏度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血漿黏度術后1 d均較術前明顯升高,而術后3 d較術后1 d明顯降低,但腹腔鏡組患者術后1 d的血漿黏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腹腔鏡組術后3 d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分別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其余未見明顯變化。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免疫球蛋白變化情況

    術后1 d,兩組患者IgA、IgG、IgM水平均較術前明顯降低(P < 0.05),且腹腔鏡組患者IgA、IgG、IgM水平降低程度較小;術后1 d腹腔鏡組患者IgA、IgG、IgM分別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T細胞亞群動態變化情況比較

    術后1 d,兩組患者CD4+及CD4+/CD8+均明顯低于術前(P < 0.05),且腹腔鏡組患者術后1 d的CD4+/CD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術后3 d,腹腔鏡組患者CD3+、CD4+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7 d,兩組患者CD3+、CD4+及CD4+/CD8+較術后3 d明顯升高,但組間及組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3 討論

    本研究表1結果顯示,術后1 d,兩組患者的ALT、AST、TBIL均顯著升高且達頂峰,均分別明顯高于術前,而ALB均較術前明顯降低(P < 0.05)。以上數據顯示,LCHTD術后患者出現短暫的、輕度的血轉氨酶和TBIL的升高,其原因考慮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腹腔鏡建立的CO2氣腹,其壓力對內臟產生影響,術中牽拉膽囊造成對肝臟的直接擠壓或導致肝外膽管扭曲而致肝內膽管壓力升高,過度使用電刀燒灼膽囊床造成對肝組織的直接損傷,術中操作促使微小結石跌入膽總管等[2-5]。但LCHTD避免了膽汁膽鹽大量丟失造成的水電解質及內環境紊亂,有助于恢復受損的肝功能。本研究表1結果顯示,術后3 d,腹腔鏡和對照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較術后1 d明顯降低,也仍明顯高于術前(P < 0.05),且腹腔鏡組患者術后3 d的ALT、AS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與索運生等[6]報道的觀點相符。

    研究發現,手術創傷和疼痛應激使患者術后機體纖維蛋白溶解能力減弱,纖維蛋白濃度增加,導致血漿黏度升高,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導致全血黏度增加[7-10]。近來腹腔鏡手術與血液流變學的研究較為廣泛,腹腔鏡手術在氣腹條件下完成,本研究著重對比觀察腹腔鏡CO2氣腹下及開腹取石術手術前后血液流變學的變化情況。表2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血漿黏度術后1 d均較術前明顯升高,與上述觀點是相符的,但腹腔鏡組患者術后1 d的血漿黏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腹腔鏡組術后3 d全血黏度高切、低切也分別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與王建江等[11]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說明LCHTD對患者血黏度影響較小。

    正常情況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濃度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當機體遭受手術創傷時,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濃度明顯降低,張慶堯等[12]研究進一步證實,且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降低幅度與創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表3結果顯示,術后1 d,兩組患者IgA、IgG、IgM水平均較術前明顯降低,且腹腔鏡組患者IgA、IgG、IgM水平降低程度較小,術后1 d腹腔鏡組患者IgA、IgG、IgM分別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以上提示術腹腔鏡與開腹取石術均能抑制機體的IgG、IgM、IgA水平,但腹腔鏡對機體的IgG、IgM、IgA抑制作用明顯小于開腹取石術[13-17]。

    本研究表4顯示,腹腔鏡組患者術后1 d的CD4+/CD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術后3 d,腹腔鏡組患者的CD3+、CD4+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術后7 d,兩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較術后3 d明顯升高,提示腹腔鏡手術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影響較小,而開腹取石術后出現免疫功能損害,考慮可能是由于腹腔鏡手術中高壓氣腹刺激和高碳酸血癥引起機體應激反應,使T淋巴細胞功能增強[18-19]。王草葉等[20]通過對比分析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與傳統開放手術對機體創傷及免疫的影響,證實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小,能更好地減少機體創傷,保護機體免疫功能,這也與腹腔鏡手術相關研究結論相似[21]。

    綜上所述,LCHTD較傳統開腹取石術對患者肝功能損害小,能明顯降低血黏度,保護機體免疫功能。

    [參考文獻]

    [1] 曾宗焱,唐玉梅.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后一期縫合術[J].臨床外科雜志,2013,21(7):520-521.

    [2] 曹輝國.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后一期縫合治療膽總管結石療效觀察[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3):305-306.

    [3] 李見強,歐陽迪平.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術64例報告[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0,14(1):12-13.

    [4] 秦桂躍.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后一期縫合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11):94-95.

    [5] 譚洪育,吳紅,薛峰,等.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的臨床應用(附36例報告)[J].江西醫藥,2010,45(5):416-417.

    [6] 索運生,張明哲,尹思能,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后血清肝功能變化的臨床研究[J].華西醫學,2006,21(2):231-232.

    [7] 顧永芳,楊杰華,劉云明.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125例臨床效果觀察[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0,31(3):114-116.

    [8] 黃勝,王海彪,胡元達.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膽總管58例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8):905-906.

    [9] 劉健,魏耕富,鄭康,等.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術的臨床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l5(3):196-197.

    [10] 嚴美娟,樓小侃,陳悅,等.二氧化碳氣腹時間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醫學研究雜志,2011,40(6):56-57.

    [11] 王建江,陳飛華,季華鋒.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對患者的免疫狀態及血黏度的影響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50-51.

    [12] 張慶堯,李克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機體免疫球蛋白補體及CRP的影響[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03,8(3):148-149.

    [13] 秦文祥.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農墾醫學,2012,34(6):530-531.

    [14] 董紀秀,倪觀太.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和氧化應激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2,18(10):1581-1582.

    [15] 謝敏.腹腔鏡下膽管手術對機體的應激及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10(1):44-45.

    [16] 張小琴,蔣娟.腹腔鏡手術對人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0(4):319-320.

    [17] 范康川,梁旭康,李建南,等.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09,3(4):32-33.

    [18] 梁永任,黃燕金,梁日光.腹腔鏡手術對膽結石患者免疫球蛋白、CD4+、CD8+及CD4+/CD8+的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8):50-51.

    [19] 方小三,黃強,劉臣海,等.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0,31(2):170-171.

    [20] 王草葉,孫躍明.腹腔鏡膽道探查取石術與傳統開放手術對機體創傷和免疫影響的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3):205-206.

    第2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動物免疫學;自主學習;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2-0114-02

    引言:

    《動物免疫學》、《獸醫免疫學》是高等院校動物醫學專業極為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免疫學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所有學科,而動物免疫學作為免疫學的一個分支,也已滲透到獸醫學及生物科學的各個領域。在獸醫學中的應用主要包含:

    1.免疫診斷。例如,基于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反應的血清學檢測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各種動物疫病的診斷。

    2.免疫預防。疫苗免疫已經成為防控我國動物傳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對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等四種重大動物疫病實行強制免疫。

    3.免疫治療。例如,對發病個體進行抗血清被動免疫的緊急預防治療。然而,由于《動物免疫學》具有理論抽象難懂、知識點分散繁多等課程特點,加之與《獸醫傳染病學》、《動物生物化學》等課程的滲透交叉,是動物醫學專業學生普遍認為較為難學的一門課程。

    自主學習教學法基于美國心理學家Carl R. Rogers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人為本,引導學習者獨立、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免疫學的理論與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對免疫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本文作者主要根據切身經歷的中美高校獸醫學院《動物免疫學》課程教學,通過比較探討,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為我們《動物免疫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通過采用問答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筆者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SU)學習工作期間,選修過獸醫學院的《獸醫免疫學》與生物學院的《免疫學》兩門課程。與國內的《動物免疫學》課程相比,美國《獸醫免疫學》課程,明顯更加強調互動教學。最簡單的一點,國內上《動物免疫學》時,雖然老師也會提醒學生提前預習課程內容,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方法通常是按教材滿堂灌,學生預習與否對上課影響不大,因此,造成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養成認真預習的習慣。然而,在美國《獸醫免疫學》或者《免疫學》課堂上,主要是進行免疫學相關問題的探討。老師會通過連續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而學生則根據預習所自學內容分析、討論這些問題,這一問答教學方式使得課前預習變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很好的課前預習,很難跟上教學進程。因此,課前預習已成為美國大學生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

    二、通過實際案例講解增強對免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美國本科生學習《獸醫免疫學》和《免疫學》課程時,教師主要是通過實例教學完成重點免疫學知識講解。常用的實例來源包括:

    1.最新發表在免疫學相關頂級雜志上的研究內容。通過最新研究結果探討,講解課程上要介紹免疫學知識,以增強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興趣并加深理解。

    2.通過給學生提前發放將要講解的知識點相關經典文獻或者案例供學生自學,再在課堂上進行特定案例探討。

    3.通過介紹由于免疫學相關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實例介紹免疫學知識點。具體案例如:(1)在談到先天性免疫缺陷(SCID)時,通過講述氣泡男孩David Vetter因為患有SCID,在與世隔絕的氣泡內生活了12年的故事,使大家對SCID留下深刻的印象。(2)在談到疫苗的作用時,通過講述1979年天花消滅以及2012年牛瘟撲滅的例子,說明疫苗免疫在傳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3)德國醫學家Emil Von Behring因為發現抗體并建立血清療法而在1901年獲得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免疫學家Bruce A. Beutler與法國生物學家Jules A. Hoffmann由于在天然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與加拿大免疫學家Ralph M. Steinman關于樹突狀細胞在獲得性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共同分享了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通過介紹這些偉大的科研成就,提高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工作。

    三、通過任務安排使學生自主完成部分教學內容

    KSU本科生在《獸醫免疫學》、《免疫學》教學過程中,與國內學生相比,所需自主參與完成的教學任務明顯較多。例如,任課教師會選擇部分重要知識點,根據班級學生人數,安排3―5名學生為一小組,完成某一知識點的自主教學任務,組內人員分工完成相關資料查詢、教學課件準備,并以PPT形式向所有學生口頭匯報。其他學生可在課堂上提問,由該組學生解答。任課老師需在他們完成自主教學過程中,給予引導、幫助,并做相應的補充,以獲得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學生需要自主選擇一個較為感興趣的免疫學相關問題,通過查閱文獻書籍等資料,寫一份關于該問題或者知識點的綜述報告,老師會根據綜述報告完成情況,給予點評并打分。自主教學與綜述報告都是期末最終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通過雙語教學促進獸醫專業課程教學與國際接軌

    隨著教育國際化進程的日益推進,獸醫專業本科教育需要積極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專業課教學。特別是近幾年許多高校都從海外引進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在師資力量上,雙語專業課教學已經完全可能實現。為推進我校獸醫專業本科生的雙語教學改革,建議先采用小班試點制,對部分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進行雙語教學實踐。雙語專業課試點班的順利進行需滿足如下要求:

    1.試點班學生必須主觀支持對《動物免疫學》等專業基礎課進行雙語教學。同時,試點班學生還應該具有較為良好的英語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

    2.專業課教學必須采用雙語教材,可以選用較為權威的英文原版教材為主要教材,并輔以現有的中文教材。

    3.試點班任課老師必須同時具有較高的專業教學水平與外語水平,可以側重在具有海外留學工作背景的教師中選擇合適的專業課老師進行試驗性教學。

    4.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課堂上教師可多采用問答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部分教學工作,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創造性思考,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五、小結

    有效進行問答教學、實例教學、自主教學和雙語教學等,必將有助于提高《動物免疫學》的教學效果,但是這一方法的有效實施要求學生必須積極配合,也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自學能力。同時,對任課教師自身的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為切實做好《動物免疫學》教學改革工作,需要根據生源水平、師資力量等實際情況,與中國學生目前更加適應的傳統教學法等相互結合,循序漸進地改善《動物免疫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漢春.動物免疫學[M].第2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8-9.

    [2]朱建中.醫學免疫學教學過程中科研意識的引導[J].基礎醫學教育,2002,4(4):299-299.

    [3]雷程紅,余佳琳,姚剛,等.案例教學在《動物免疫學》教學中的運用和思考[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11):66-68.

    [4]余祖華,丁軻,程相朝,等.任務教學法在動物免疫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7):966-968.

    [5]李任峰,王三虎,田香勤.動物免疫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效果分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9,11(43):150-153.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eaching-learning Model of Veterinary Immunology in United States

    CHEN Nan-hua,ZHU Jian-zhong *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第3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中草藥;免疫功能;探討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241-01

    免疫學是主要是研究免疫功能的一門學科,而免疫功能是對疾病抵抗力較強的一種狀態,然而現代免疫學的觀點認為凡是研究人類和實驗動物的免疫反應均屬之。免疫系統的基本作用是抵抗微生物和化學因子的侵犯以保護機體的完整性。而祖國醫學強調人體自身防御機能,以及扶正培本的辨證論治,與免疫學的雙相調節觀點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中藥對人體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均取得可喜的進展,故本文將有關研究中藥免疫功能的資料作以綜述,以饗同道。

    1單味中藥對免疫的作用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幾乎所有的滋補中藥都具有免疫功能,它們所含的稀有元素具有調節體內電子的作用,能充實細胞內氧的成分。對人體的免疫功能有著不同的調節作用。常用能促進血液中白細胞數量增加的中藥有人參、黨參、苦參、漢防己、青本香、夏枯草、黃芪、金銀花、麥冬、黃芩、生地、紫花地丁、女貞子、板蘭根、山茱萸、枸杞子、補骨脂、大棗、丹參、靈芝等;能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增強的中藥有人參、白術、夏枯草、靈芝、豬苓、香菇、當歸、牛黃、蒲公英、黃芪、桑寄生、青蒿、水牛角.茯苓、王米須等;能促進T細胞數量增加、淋巴母細胞轉化的中藥有人參、丹參、川芎、靈芝、何首烏、白術、五味子、當歸、黃精、薏苡仁、天門冬,女貞子、羊蓬、枸杞、黨參等:能對干擾素有誘生作用的中藥有黃芪、紅花、冬瓜子、白芷、當歸、艾葉、川芎,桑枝,蘇葉、柴胡、天麻、半夏、車前子、漢防已、青蒿、玉米須等;能促進抗體產生的中藥有人參、何首烏、柴胡、紫河車、地黃、羊霍等;能參與預防腫瘤免疫反應的中藥有人參、豬苓、仙鶴草、白茅根、大棗、靈芝、桂枝、柴胡、當歸、甘草、白術、天門冬、薏苡仁、茯苓、黃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國外發現腫瘤全消退率以當歸為最高,可達88.9%其次為柴胡、掛枝可達66。7%,豬苓可達42.7%[1]

    2 中藥提取成分對免疫的作用

    靈芝具有“安神、保神”、“入心生血、助心充脈”“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現代藥理和臨床研究證明,靈芝具有多方面生理活性和藥理作用。經何慶云等研究發現靈芝多糖 體為扶正固本的有效成分。其不僅對正常小鼠睥淋巴細胞生殖反應有促進作用,而且能促進老年小鼠脾臟淋巴細胞的增殖,對免疫低下的老年小鼠抗體形細胞(PFc)的產生有促進作用[2]。眾所周知,白細胞介素2(II一2)具有廣泛的免疫活性,已在多種免疫缺陷性疾病和腫瘤免疫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而靈芝多糖體能顯著增加正常小鼠脾臟細胞 IL一2的產生!并可恢復年老小鼠細胞分泌IL,-2的能力,對氫化可的松或環孢素A抑制的小鼠脾細胞IL…2的產生表現部分拮抗作用。因此,靈芝多糖體的免疫調節作用不僅促進正常小鼠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而且對免疫抑制劑表現有拮抗的作用,對老年小鼠低下的免疫功能有恢復作用,為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有效成分。黃芪“甘溫純陽”,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之功。據現代藥理分析,黃芪含有豐富的硒(Se)元素,它是介于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化學元素。它對維生素A、C、E、K的吸收與消耗進行調節,也是構成人體內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重要成分,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對機體的免疫有促進怍用,對各種金屬等造成的致癌物質有抑制作用,對細胞膜有保護作用。中國醫科院腫瘤研究所在黃芪各種有效成分中篩選出F3,該成分在體外異種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的試驗中顯示對癌證患者淋巴細胞功能有完全性免疫恢復作用。在進一步研究中發現F3可提高淋巴因子IL一2激活殺傷(LAK)細胞,以提高腫瘤的殺傷效應[3]。儲大同等研究也表明,黃芪F3在體外與低劑量的ril一2(100u/ml);合用所產生的,

    總之,許多中藥具有免疫調節劑的性能,其主要作用是調動整體的非特異性抵抗力,這和西藥的特導性是互補的。因此。運用中藥必須宏觀著眼,研究中藥必須微觀著手,進一步加強對中藥免疫功能的研究,讓中藥在過繼免疫治療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ild。bert w。agner.植物中的免疫增強劑圜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2007;9(4);42~44

    [2]何慶云、李榮芷、陳琪。靈芝免疫曬性多糖的化學研究,中國中雜志,2002;1 7(4);226~228

    [3]儲大同、孫燕、林娟如。黃苠提取成分對癌癥患者淋巴細胞免疫功噸恢復以及對大鼠免疫抑制逆轉的作用,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9(6);35

    第4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 變態反應和免疫學;教學方法;教育改革

    醫學免疫學作為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學科,以其廣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層次性,成為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無可替代的橋梁學科。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學科的滲透下,當代醫學免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并顯示出和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諸多環節息息相關,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及產業化緊密聯系等一系列特點,加之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名詞新穎概念繁多,內容比較深奧抽象,學生初次接觸時,覺得學習較為困難。因此,如何適應當代醫學免疫學發展的時代要求,針對免疫學知識體系的特點,有效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成為醫學免疫學教學的關鍵。幾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注重加強教學改革,對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進行培養,收到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優化免疫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內容比較抽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較多,在教學上歷來存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如果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滿堂灌,就會造成教師講的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少;教師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透,學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結果事倍功半,事與愿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出發,把握教學重點,找出難點和關鍵。并對知識結構進行重新優化組合,使之成為能為學生接受的知識框架,例如免疫應答是基礎免疫學的核心內容,以往學生反映本章理論深奧,難以掌握,為此我們在教學時,將每一種應答的基本內容設計為圖表進行歸納,把繁雜的文字敘述提煉為知識點串聯起來的框架,提供給學生最簡單、最有效的知識養分。在課堂上主要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而對其他次要內容或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則略講或讓學生自學。根據學生情況,推薦一些新版專著及相關的綜述文章作為參考,以開闊其思路和視野。這樣,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統性的基礎上,緊扣重點、突破難點,精辟講解,使學生學得懂,學得精;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動性。

    2 改革免疫學理論課教授方法,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

    2.1 運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 醫學免疫學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知識結構相互依存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現知識,啟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加強記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經常運用提問方式,把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圍繞問題以解答的方式授課;或者有的問題問而不答,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激勵學生大膽質疑,老師學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講免疫學緒論時,我們采用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是如何發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預防等,然后簡單回答,最后小結免疫學與疾病的發生、診斷、預防、治療等息息相關,以此說明免疫學的重要性和激發學生對免疫學學習的興趣。

    2.2 利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載體結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載體多樣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點,它改變了“一本書、一張嘴、外加板書和掛圖”的傳統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應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可以講授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此外,多媒體教學應用視聽結合方式表達授課內容,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兩種功能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化深奧為簡易,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使過于理論化、抽象的免疫學理論得到更形象、直觀的闡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講解抗原提呈細胞章節時,可用幾幅帶有動畫效果的畫面,通過顏色和不同畫面出現的時間差的變化,比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細胞對抗原的攝取、加工處理及提呈過程展現給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3] 古人曰:“授人以魚,一食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作為身心均發育成熟的大學生,其“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學對初學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記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太多,因此,指導學習方法是必需的。我們認為給學生有意識地介紹學習方法,對幫助其學好免疫學非常重要。在免疫學學習過程中,第一是要求學生上課時注重對問題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記住相應的知識,切忌上課當“打字機”。第二是要求做好筆記。因我們所選教材的內容豐富、繁雜,有時一次課涉及多個章節內容,如果學生上課時不做筆記,或做得不好,課后將難以把握本次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這就要求學生邊聽邊在重點部分做符號,重點內容重點記,一般內容略記。重點的內容提示學生先理解聽懂,再留時間做筆記。第三是課后要求及時復習。因免疫學內容抽象,要理解的內容多,如不及時復習就容易忘記,而理不清其內在邏輯關系,學生不能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就會感到難以記住。第四是要求階段小結。因為免疫學前后章節聯系緊密,前邊所學內容進一步為后邊的內容打下基礎,如果前邊的內容沒學好,學習“欠帳”越多,后邊的內容理解就越困難。因此,要求學生對前邊所學的內容要進行階段小結,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題;第五是指導記憶方法。因免疫學內容繁多,不好記憶,根據不同章節指導學生應用圖示、提綱、列表、對比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介紹,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相應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2.4 引入PBL教學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臨床免疫學的內容,如超敏反應、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在學生對免疫學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礎上,我們采用PBL教學法[4],進行病例討論。討論課前將病例及問題發給學生,比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例,列出“初步考慮病人患何病?”、“發生機理如何?”、“如何進一步明確診斷?”、“如何預防?”等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在PBL教學課中,圍繞病例所提出的問題,首先由組長作中心發言,然后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或修正。再由教師提出新問題,讓作中心發言的學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問題比較難,學生解決不了時,教師可做適當啟發和引導,如果仍不能解決,則由教師解答。PBL教學課結束前幾分鐘內,教師做總結歸納,強調一下重點和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應隨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中的表現,實事求是,客觀地做出評定。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3 改進實驗課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免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實驗的開設很重要。實驗課不僅可以驗證學生在理論課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其科學思維能力。為此,我們增加了實用性強的實驗,并注重對實驗內容的整體安排。另外,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開展課外科研興趣小組活動,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查找文獻,收集資料,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實驗計劃,親自動手完成相關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寫成論文。比如以免疫球蛋白的分離、純化、鑒定為主線,安排了血清IgG的提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免疫印跡等一系列實驗。這樣做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和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這對日后進一步深造及科研創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4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高效輕松的課后復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醫學免疫學的內容需要反復理解和記憶,我們利用學院網絡資源,建設網絡課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上網自學和復習。學生可以通過終端與網絡中心連接,將課堂上講解的多媒體課件再從教學資料中心的服務器中讀取,對不理解的環節可反復觀看。同時,可以利用網上提供的練習題進行自我測驗,檢查學習效果。對還沒有掌握的內容再進行學習。這種做法,不僅降低了教師工作強度,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5]。2006級學生醫學免疫學期考成績為(80.32±16.46)分,2005級學生期考成績為(72.78±21.75)分,統計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6.18,P<0.01),2006級學生醫學免疫學期考成績比2005級學生有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根據免疫學的學科特點,對免疫學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靜,毛立群,牛秀瓏.醫學免疫學教學法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571-572.

    [2] 程桂芝,郗雪艷,馬杰,等.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4,26(4):319-320.

    [3] 樊曉暉,楊海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21):120-121.

    第5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檢測;學習教學

    一、改革的方法

    (1)基本理論和技能的訓練基地的建立。重點訓練生化檢駐技術、免疫檢驗技術、血液檢驗技術、細胞檢驗技術、徽生物檢驗技術等不僅每所教學醫院有帶教教師,還由檢驗系選派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扎實的青年教師帶教(彌補各醫院帶教教師理論知識的不足),隨時解決實習中所遇到的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問題聯系實際,及時,記憶深刻,易消化課堂知識。強化專業各學科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按教學計劃開展各學科專題講座(不少于80學時),參加各種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見多識廣,熟悉國內現有較新、精、先連儀器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學會診斷程亭,設計小型畢業科研課題,完成論文。由于各教學醫院帶教教師認真負責。

    (2)外語能力訓練的課程建設。除學習基礎外,增設醫學英語12時(使用六年制的英語教材)編寫了《免疫學基礎》、《免疫學檢驗技術》(英語教材),開沒丁《免痙學和免疫學檢驗》的英語專業授課的新課程. 共計108學時填補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課用英語講授的空自。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聽、閱讀、說和水平,使補語能力增強,摸索出一套外語教學的方法,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培養出專業英語教師。為臨床實習及文獻查閱、綜述撰寫打下良好基礎。

    (3)科研能力的訓練及課程建設。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培養內容,是完成培養目標的關鍵。我們編寫了《簡明科學學》(即將出版),設置《科學學》課程(54學時,包括科研實踐)和《文獻檢索》課程(2O學時)較系統學習了現代科學學的理論,了解邊緣學科、橫向學科、綜合學科的相互聯系和科學學體系、發展趨勢,基本掌握科研方法和文獻查閱的途徑重點實施科研實踐。通過《文獻檢索》、《科學學》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其步驟是,2~4名學生由一位具中級以上職稱的中青年教師指導。導師(其中有碩士、博士或留國研修生)有較強專業能力,年富力強勇于刨新,常是省級以上課題的負責人或學科骨干。指導學生進行文獻資料的查閱、選擇綜違的立飚及綜述撰寫(30篇左右,外文不少于I5篇),最后評價綜述和答辯《科學學》和《文獻檢索撇為限定選修課進行考棱。綜述答辯做為科研實踐能力檢測方式。考核評價標準由立題、前言、標題、結論、文獻量、科學性、價值、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綜合能力等指標組成,將成績做為畢業成績之一。科研實踐的延伸是在畢業實習中完成的,為畢業成績另一部分。學生以綜述為“背景,根據實習基地條件,修訂方案,設計較易完成的科研小課題。待實習結束,完成論文,答辯通過。

    二、改革的初步效果

    總的看來(分析88~90級3屆學生),從培養基本技能、能力和科研能力入手,進行教學改革初顯成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進一步鞏固,基礎扎實。兩處實習基地反映一致,認為學生手技較好,操作熟練,接受力強。愛提同,積極參加教學與科研活動,理論知識掌握較牢。從實習評分表和評語”中看到,幾屆學生平均成績達到良好,并呈提高趨勢。畢業成績(科研實踐、畢業論文、畢業專業考試)較好,提高明顯的為科研實踐的綜述答辯成績(平均8O分以上),畢業論文成績參差不齊(或有的由于醫院條件的限制而缺少)影響總成績。實習學生受到各實習醫院好評,特別以醫院教授評價為代表,他認為,我院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肯鉆研,能吃苦,基本技能較好,有后勁。平均兩年為醫院輸送1名畢業生。近三年來已先后有三十多名學生分配到各大醫院及醫療衛生部門外語水平穩步提高四、六緞考試通過宰連年提高(這對生源較多的情況是不易的)。在實習醫院科研過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儀器使用說明書,受到帶教教師的好評。已有綜述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6篇)。與國內重點院校檢驗專業的外語差距有所減小,其中,外語水平較高者已留校任教,充實教學第一線。

    科研能力大大增強。鐵路中心醫院檢驗科檢驗醫師(我院畢業生),首次發現新菌種,以其名命名,破格晉升。參加和參與科研工作的人數增多其中參加項目有的已通過省級鑒定或獲得專利和獎勵。開始在各醫院的檢驗專業中嶄露頭角。綜合培養使能力提高,有的巳成為學科組組長,或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對象,做為醫學檢驗事業的后備力量,有的向更高的層次(博士生)選取(第一個醫學檢驗博士生為我院畢業生)。

    三、改革的體會

    (1)基本技能、外語能力、科研能力三位一體的訓練方式是打破傳統臨床實習教學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具有醫學檢驗專業臨床實習特點(突出臨床實踐與綜違論文相聯系的特性)。雖然科研課題小,但包含了科全過程,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2)臨床實習教學改革不僅體現在畢業實習環節上。還需提前到專業課(專業課)和課間實習中。使臨床實習教學改革具有系統性。

    第6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T細胞;E-玫瑰花環;尼龍毛柱;免疫磁珠;流式細胞術

    中圖分類號:Q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062-2

    T細胞是介導特異性免疫的核心細胞,對其功能及活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免疫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對T細胞的分離純化可滿足深入研究其生物學特性、功能及其表面抗原表位、受體作用的要求。根據T細胞表面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目前人們已建立多種分離方法并在實際研究中廣泛加以應用。

    1 E-玫瑰花環形成分離法

    玫瑰花環試驗是體外檢測人和動物細胞免疫功能的一種試驗方法。玫瑰花結是1970年Coombs等人在研究淋巴細胞表面抗原或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受體時發現的,他們觀察到在自然情況下,人體淋巴細胞能與綿羊紅細胞粘附而形成玫瑰花樣細胞,因涂片瑞氏染色后,淋巴細胞被染成藍紫色猶如花芯,而粘附于淋巴細胞周圍的綿羊紅細胞被染成紅色類似花瓣,整個形狀如上衣上的裝飾品――玫瑰花別針,故稱此種細胞為玫瑰花結。1973年國際免疫學會已公認這是T細胞的特征標志之一。

    原理是動物外周血液中有T細胞和B細胞。T細胞表面具有紅細胞受體,同種或異種動物紅細胞與之相遇后、結合,并圍繞于T細胞周圍排列成為玫瑰花環狀。B細胞表面沒有紅細胞受體,則不能形成玫瑰花環。

    E-玫瑰花環在免疫學上的意義及影響、形成的各種因素等等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國內外先后報道的有馬、牛、驢、雞、豬、耗牛等[1]十多種動物的E-玫瑰花環試驗,其在腫瘤、藥物檢測應用領域正在逐漸地增加。

    E-玫瑰花環形成法需要綿羊紅細胞,不但分離效率低,而且需低滲清除紅細胞,這對淋巴細胞本身的活性就有較大的影響。另外,其他影響因素仍然較多,比如溫度、淋巴細胞的濃度、紅細胞是否新鮮和濃度大小、小牛血清、酶、植物血凝素及一些不定因素。

    Bernier等[2]的報道中指出在獲得純化的T細胞方面,綿羊紅細胞玫瑰花環實驗給出的結果不可靠。Indiveri等[3]利用綿羊紅細胞的玫瑰花環法和尼龍毛柱法分離人的T細胞并進行了對比,發現兩種方法的回收率和純度相似。Chollet等[4]利用尼龍毛柱和綿羊紅細胞的玫瑰花環方法分離淋巴細胞,進行細胞電泳,結果證明,天然T細胞移動速率較快,天然B細胞移動速率較慢。

    2 尼龍毛柱分離法

    Julius等[5]最早建立了一種快速分離T細胞的方法,他們把鼠的脾細胞和淋巴結細胞懸液加到尼龍毛柱中,37℃,45min,最后獲得的T細胞含量在84-91%之間,回收率在50-89%之間。

    原理是T細胞表面較光滑,而B細胞表面絨毛較多,混合的淋巴細胞懸液在通過尼龍毛柱時,B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和一些輔助細胞被選擇性粘附于尼龍毛上,需用冷洗脫和擠壓尼龍棉的方法才可獲得,而多數T細胞則通過尼龍毛柱從尼龍毛上洗脫下來。

    該方法操作簡便易行,無需特殊儀器,對細胞損傷小,重復性好,適合在一般實驗室應用。但有研究結果表明分離后T細胞的純度不高,由于尼龍毛柱上可能會選擇性滯留某些T細胞亞群,使其回收率較低、而且操作繁瑣,要時刻注意細胞懸液的流速,過快便會造成其他淋巴細胞的混入,降低T細胞的純度。目前國內現有條件下尼龍毛來源少,不易購得,進口的尼龍毛又非常昂貴,不易于推廣,有學者嘗試用脫脂棉代替尼龍毛來分離T、B淋巴細胞。

    繼Julius等的工作之后,國外一些學者[6-9]利用此方法對雞的脾淋巴細胞、貓的外周血單核細胞、鼠脾細胞、人的扁桃體進行了分離。Antonia Corrigan等[10]對脾淋巴細胞進行了T細胞分離,發現T細胞膜上的磷脂、膽固醇、唾液酸在細胞水平上有所衰退,指出尼龍毛柱分離技術不適用于淋巴細胞的生化學檢查。國內一些學者如:姜曼和謝克儉等[11-12]都用脫脂棉柱和尼龍毛柱分離純化人外周血T細胞并進行了比較,結果兩種方法分離的T細胞純度差別不大,對純化T細胞的活力影響較小,兩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3 免疫磁珠分離法

    免疫磁珠分離法是近年來國內外研究比較熱門的一種新的免疫學技術,應用廣泛。免疫磁珠最早是由John Ugelstad[13]等于1979年代制備出的一種與抗體相連的磁化聚苯乙烯微粒,從此被廣泛地應用于醫學衛生領域的許多方面。

    原理是免疫磁珠既可結合活性蛋白質(抗體),又可被磁鐵所吸引。經過一定處理可將抗體結合在磁珠上,使磁珠作為抗體載體與抗原物質結合,形成抗原-抗體-磁珠免疫復合物,在磁鐵磁力的作用下,這種復合物發生力學移動,使復合物與其他物質分離,從而達到分離特異性抗原的目的。

    王百林等[14]利用免疫磁珠法對皮膚移植小鼠進行Tm細胞的分離,最后得到CD8+CD4+ 細胞比例占(97.75±0.9)%,CD8+CD4- 細胞比例占(96.0±1.02)%,而CD8+Tm的活細胞百分率為98.5%,得到高純度的CD8+Tm細胞。

    此法具有操作簡單、快捷、穩定、重復性好、分離純度高、保留細胞活性等諸多優點,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同的細胞其表面物質也不同,這會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其在臨床中的應用。而且需要昂貴的標記好的特異性第二抗體,目前尚難以推廣應用,且不同抗體濃度包被的免疫磁珠進行免疫檢測時效果差異較大。

    4 流式細胞儀分離法

    流式細胞技術是上世紀七十年展起來的,利用流式細胞儀進行一種單細胞定量分析和分選的技術。這項技術集合了眾多學者們的心血,1953年Parker 和Horst 描述一種全血細胞計數器裝置,成為流式細胞儀的雛形。1967年Kamemtsky 和Melamed 在Moldaven的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細胞分選的方法。1969年Van Dilla,Fulwyler及其同事發明了第一臺熒光檢測細胞計。1973年BD公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合作,研制開發并生產了世界第一臺商用流式細胞儀FACS I。

    原理是:當經熒光染色或標記的單細胞懸液放入樣品管中,被高壓壓入流動室內。流動室內充滿鞘液,在鞘液的包裹和推動下,細胞被排成單列以一定速度從流動室噴口噴出。在流動室的噴口上配有一個超高頻的壓電晶體,充電后振動使噴出的液流斷裂為均勻的液滴,待測細胞就分散在這些液滴中。將這些液滴充以正負電荷,當液滴流經過帶有幾千伏的偏轉板時,在高壓電廠的作用下偏轉落入各自的收集容器中,沒有充電的液滴落入中間的廢液容器,從而實現細胞的分離。

    孟博等[15]采用流式細胞技術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PIH)患者外周血CD4+T細胞凋亡率對眼底病變的影響進行了檢測,表明外周血CD4+T細胞凋亡對PIH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預警意義。肖莉[16]利用流式細胞儀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T細胞水平的變化進行了檢測,發現NSCLC組外周血CD4+CD25+調節T細胞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且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可作為評估肺癌患者愈后的一項指標。宋海澄等[17]采用流式細胞技術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3+CD56+T細胞、CD3+CD56-T細胞、CD3-CD56+NK細胞進行了檢測,發現CD3+CD56+T細胞在原發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增生活躍。

    流式細胞儀以其快速、準確、靈活、大量、多參數同時分析等優點,已成為免疫學研究領域中無可替代的重要工具。但是流式細胞儀分離法也存在費用高、操作費時、甚至有時可能影響細胞的活性,對細胞損傷較大、且無菌操作難以實現,可能會對分選出來的細胞造成污染而無法進行后續實驗等確定。

    5 結語

    在免疫學研究中,T細胞有效分離方法的不斷涌現,極大地豐富了免疫學研究內容,拓寬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同時提高了科研的水平和層次。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相信在未來的免疫學領域,各種T細胞分離方法的應用范圍也會進一步擴大,應用深度也會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 宋耀彬.動物淋巴細胞的E-玫瑰花環試驗[J].吉林畜牧獸醫.1981,02,24-26,43.

    [2] Bernier J,De Guise S,Martineau D,et al. Purification of functional T lymphocytes from splenocytes of the beluga whales (Delphinapterus leucas)[J].Dev Comp Immunol.2000 Sep-Oct;24(6-7):653-62.

    [3] Indiveri F,Huddlestone J,Pellegrino MA, et al. Isolation of human T lymphocytes: comparison between nylon wool filtration and rosetting with neuraminidase (VCN) and 2-aminoethylisothiouronium bromide (AET)-treated sheep red blood cells (SRBC)[J].Immunol Methods.1980;34(2):107-15.

    [4] Chollet PH,Chassagne J,Sauvezie B,et al.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human lymphocytes purified by nylon wool columns and spontaneous sheep red blood cells rosetting techniques correlation with immunofluorescence[J].Immunol Methods. 1976;11(1):25-35.

    [5] Julius M.H,Elizabeth Simpson,L.A.Herzenberg. A rapid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of functional thymus derived murine lymphocytes[J].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gy,1973,3(10):645-649.

    [6] Stinson R,McCorkle F,Glick B.Nylon wool column separation of chicken thymic-derived (T) and bursal-derived (B) lymphocytes[J].Poult Sci.1978 Mar;57(2):518-22.

    [7] Tham KM,Studdert MJ.Nylon wool column fraction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feline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 1985 Jan; 8(1-2) :3-13.

    [8] Gunzer M,Weishaupt C,Planelles L,et al.Two-step negative enrichment of CD4+ and CD8+ T cells from murine spleen via nylon wool adherence and an optimized antibody cocktail [J].Immunol Methods.2001 Dec 1;258(1-2):55-63.

    [9] Hrabák A,Szabó MT,Antoni F.Characteristic biochemical differences in human T and B lymphocytes separated on nylon wool[J].Int J Biochem.1985;17(1):113-7.

    [10] Antonia Corrigan,Richard O'Kennedy,Honor Smyth. Lymphocyte membrane alterations caused by nylon wool column separation[J].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1979,31,(1-2), 177-182.

    [11] 姜曼,許桂蓮,黎萬玲,等. 脫脂棉及尼龍棉柱分離純化T細胞的比較研究[J].免疫學雜志.2003,19(4),309-311.

    [12] 謝克儉,陳筱華.脫脂棉柱分離純化人外周血T細胞的實驗探討[J].中華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2004,24(2),158.

    [13] Ugelstad J,Soderberg L,Berge A,et al.Monodisperse polymer particles a step forward for chromatography[J].Nature,1983,303:95-98.

    [14] 王百林,劉增軍,翟淑萍,等.小鼠CD8+記憶性T細胞的分離、純化和體外功能檢測[J].貴州醫藥.2010,34(05),387-390.

    [15] 孟博,雷寧玉.外周血CD4+T細胞凋亡率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眼底病變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898-1901.

    [16] 肖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T細胞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疑難病雜志.2008,7,(4),204-206.

    [17] 宋海澄,宋丁,姚樹坤.外周血CD3+CD45+T細胞在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6,10(02),147-149.

    第7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1 近視與其相關抗原

    1.1 ABO抗原 近年來,ABO抗原已被用于免疫遺傳性疾病的研究上,已知的可能與ABO抗原有關的眼病有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近視性屈光不正、老年性白內障及視網膜色素變性[3]。

    有關近視的遺傳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觀點有多因子遺傳、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單因子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等。胡誕寧等[1]對近視眼患者家族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父母雙方均為高度近視者,子代100%為高度近視。而有的資料卻表明,雙親單純性近視或變性近視,子代不一定都出現近視。孫成甲[4]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父母都有近視而其子女患近視的不足半數。還有人認為中低度近視的發病有肯定的家族傾向性,與遺傳密切相關[5]。另外,通常人眼各部分遺傳性不同,軸長、角膜曲率及晶狀體后曲率遺傳性大,而晶狀體厚度及前曲率與遺傳無關,Sorsby[4]認為決定近視眼遺傳的主要成分是軸長。

    1.2 HLA抗原 HLA是比ABO血型系統更為復雜和重要的強抗原系統。HLA抗原稱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又稱人類白細胞抗原,是具有極高度遺傳性的多型性膜抗原[6]。HLA抗原根據其構造、機能,分為Ⅰ類和Ⅱ類抗原。

    目前已知有20多種眼病與HLA抗原有關[7]。1983年王蓉芳等人[8]發現HLA-B8陽性者易患高度近視,而HLA-B15陽性者不易患高度近視。Пучковская[9]發現,先天性近視與HLA-B7和HLA-B12是有聯系的,當近視患者同時有HLA-B7和HLA-B8抗原時,發生視網膜脫離的危險性升高。

    至于HLA與疾病相關的機理目前學說較多,有擬態學說、受體學說、免疫應答基因、抑制基因學說、連鎖不平衡學說等[10]。目前較為關注的假說是疾病易感基因學說。有人發現,自身免疫病的易感基因不僅與HLA關聯,而且與一個特定的HLA單位體關聯[11]。

    1.3 S抗原 S抗原即視網膜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強烈的抗原性和致色素膜炎活性[12],它能誘發產生實驗性葡萄膜炎和實驗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已被許多學者所證實,而有關近視與S抗原的關系,目前報道很少。Стукалов[13]在對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進行免疫研究時發現,視網膜抗原的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的移動指數降低到0.52±0.1。根據免疫學理論,如果移動指數等于1或接近1,說明機體對此抗原無特異性免疫作用;如果移動指數明顯<1,表示機體對此抗原有特異性免疫作用。這就初步證明了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的機體對視網膜抗原有過敏作用。近年來的研究發現[13],眼底嚴重的變性改變不僅見于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而且也見于中度甚至輕度近視,眼底的中央及周邊都有變性改變,這些都不排除在屈光指數穩定的前提下,近視患者眼底并發癥的出現與自身免疫性損傷有關。

    1.4 膠原(collagen) 膠原是組織中主要結構蛋白。現已證實,膠原與組織的增生、分化、粘附與運動以及關節、電解質平衡等都有密切關系[14]。

    膠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纖維蛋白群體,它們在結構、功能和組織分布上相互間有差異。在眼組織中,只有Ⅰ~IX型膠原被定位。在所有含有膠原纖維的結締組織中都含有Ⅰ型膠原[15],Ⅰ型膠原的功能是給組織以抗張強度。

    人眼的鞏膜組織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而每個纖維束又由膠原纖維組成。在生化研究中發現,Ⅰ型膠原位于眼球的赤道部和后極部之間[16]。Marshall等[17]對老年人鞏膜的超微結構進行免疫金染色,結果表明,Ⅰ、Ⅲ和Ⅴ型膠原在鞏膜中是存在的,并且在單個的膠原纖維內聯結得很緊密。

    鞏膜膠原纖維的直徑范圍很寬,大的和小的纖維可能有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決定了鞏膜的生化特性[15]。大纖維在膠原分子間交叉連接的密度大,所能承受的張力大,而小纖維與周圍基質之間的接觸面積大,纖維間相互作用強[18]。

    然而,當患近視時,鞏膜膠原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眼球后極部發生了明顯改變,引起近視程度的加深[19]。Curtin等[20]用電鏡觀察了高度近視患者的鞏膜結構,發現高度近視患者鞏膜纖維多為板層結構且變薄,交織狀態變少,纖維直徑明顯變細,纖維橫斷面中異常的鋸齒樣、星狀纖維明顯增多。以上情況造成了膠原纖維更大的可伸展性,并減弱了膠原纖維之間的穩定性,使得鞏膜后極部纖維的周期性波動范圍擴展到62~70nm[19]。Лазук等[19]認為鞏膜膠原抗原結構破壞及改變的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應,為此研究了各種類型進展性近視患者的血清和淚液中的膠原抗體。結果50%~70%的患者在血清中發現了膠原抗體,對照組未發現。在評價免疫應答程度時發現,良性近視患者血清中膠原抗體濃度較高,特別是學齡期后天性且無并發癥的近視患者指標最高,而在并發有混合型周邊玻璃體脈絡膜視網膜變性的快速(年改變率>1.0D)進展性近視患者,包括視網膜漆裂、格子樣變性和視網膜裂孔,在血清中“缺乏”膠原抗體。因此確定,患中、高度近視的兒童和青少年,形成了對膠原系統的免疫應答。可以初步推測,對于中、高度進展性近視患者來說,對膠原產生的自身免疫反應和血液中循環免疫復合物的堆積,造成了鞏膜的損傷,切斷了鞏膜內分子間與分子內的聯系,引起膠原免疫遺傳基因的改變,使得近視得以進行性發展,而當對膠原的自身免疫反應“起動”時,血清中膠原抗體的存在是確定的保護因素,因此可以說,血液中膠原抗體的含量相對少時,特別是在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時,這種相對低濃度的抗體可以成為鞏膜免疫病理學改變的標志,這種改變也是對惡性近視的預報。

    2 近視患者的體液免疫狀況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對56名年輕的近視患者進行了免疫學研究,結果發現IgG含量升高,IgM含量下降。而Казанец等[2]的研究結果是近視患者眼局部和全身IgM水平升高,以局部IgM的升高更為顯著,而IgG變化很小。Стукалов等[13]發現,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血清中IgG降低,IgM升高,免疫復合物增加到98%±5%.對于不同類型近視患者的體液免疫狀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3 近視患者的細胞免疫狀況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進展性近視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含量較正常人低,T淋巴細胞的相對數和絕對數明顯降低。Стукалов等[13]對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的免疫學研究結果顯示,T淋巴細胞、輔T細胞和抑制性T細胞以及B淋巴細胞的含量明顯降低。可以推測,細胞免疫功能缺陷與近視發病可能有關。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實驗性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以65只新生家鼠為實驗對象,用X射線照射家鼠的胸腺部位,結果損害了鞏膜組織的正常發育,導致鞏膜組織中發生變性改變以及膠原纖維的斷裂,影響了鞏膜的生物力學特性,成為了軸性近視發展的基礎,而細胞免疫即是在胸腺的控制下形成的。

    4 結論

    綜上所述,機體免疫狀況的改變在近視的發病機理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近視患者,尤其是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狀況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應指標相似。對于不同類型近視患者的細胞、體液免疫狀況,ABO抗原、S抗原,以及不同類型的HLA抗原、不同亞型的膠原抗原與近視發病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實驗和臨床研究,這無論對近視病因的理解,還是在臨床中用免疫方法預防、預測和治療近視都將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楊鈞.現代眼科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63.

    2 Казанец ли,Дюгвская ЛА.Состояние местногои системного

    гуморалъного иммунитета улиц

    с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Вестн Офталъмол 1988;(5)∶35-36.

    3 楊朝忠.眼科免疫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6.

    4 孫成甲.近視眼與ABO抗原關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進展1990;10(1)∶9-11.

    5 Goldschmidt E,Faurschou S,Work K.The importance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tiology of low myopia.Acta Ophthalmol1981;59(5)∶759-762.

    6 水木信久,大野重昭.HLA抗原遺傳子の構成と眼疾患との關連.日眼會志1992;96(4)∶417-431.

    7 楊朝忠,李昭珍,林振德.老年性白內障與ABO抗原關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進展1987;7(4)∶7-9.

    8 王蓉芳,趙桐茂,步坤矩,等.高度近視患者HLA類型的分布.中華眼科雜志1983;19(4)∶228-230.

    9 Пучковская НА,Шулвгина НС,Вушуева НН,и др.Нарушение имму нологческого сосояния

    организма у болвнЪых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

    ОфталЪмол Журн 1988;(3)∶146-149.

    10 付體輝(譯).HLA與疾病相關機理研究的新進展.國外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90;12(1)∶33-34.

    11 董桂玲,楊朝忠,張榮端.葡萄膜炎的免疫學研究.眼科新進展1991;11(4)∶52-54.

    12 楊培增,李紹珍,潘蘇華,等.視網膜S抗原的提純及其致色素膜炎活性.中華眼科雜志1990;26(5)∶293-297.

    13 Стукалов СЕ,Шелетнева МА,Куролап СА.

    Клиникоиммун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

    зпидем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ования при высокои

    осложненнои миопии.Вестн Офталвмол 1995;(2)∶16-18.

    14 魯建華,鄭效蕙.膠原與角膜傷口愈合.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1991;(3)∶216-217.

    15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ocular tissues.Br J ophthalmol 1993;77(8)∶515-524.

    16 Keeley FW,Morin JD,Vesely S.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normal human sclera.Exp Eye Res 1984;39∶533-542.

    17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the aged human macular sclera.Curr Eye Res 1993;12∶143-153.

    18 Parry DAD,Craig SA.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agen fibrils in connective tissue.In:Rugger A,Motta PM,eds.Ultrastructure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matrix.Boston:Martinus Nijhoff 1984∶34-64.

    19 Пазук АВ,Слепова ОС.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иммуннои реакдии на

    第8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關鍵詞】腦缺血;針灸;保護機制;綜述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488-01

    急性腦出血腦血管疾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但是腦血管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占75%,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具有起病急驟,病情危重,變化多端,復發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等特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目前對該病的防治已成為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重要課題。既往的研究資料已從臨床和實驗研究的方面證實:針刺對急性缺血性腦損傷保護作用機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現在從整體水平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現將近年來有關針刺對急性腦出血腦損傷保護作用機制方面的文獻,從改善神經調節、增加腦血流量、提高免疫系統功能、抑制自由基生成、調節NO和ET、抗腫瘤壞死因子、抗腦細胞凋亡、保護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等方面綜述如下。

    1 改善神經調節

    針灸對急性腦出血腦損傷保護作用神經通路可能為多種神經、體液通路相互作用的結果。實驗證實了[1]電針刺激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經干,可顯著增強其缺血側腦皮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可能是電針刺激發揮腦保護效應的重要機制之一。脈沖磁針和電針一樣能改善善腦缺血大鼠的神經功能,并可降低血漿ET含量。脈沖磁針儀對腦缺血損傷模型,具有減輕其神經元損傷和增強損傷修復、提高存活率有其重要作用,且可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產生并延長神經生長因子產生時限,以及對腦缺血損傷后肢體功能恢復。

    2增加腦血流量

    針刺對血液流變學[2]、血脂質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電針能夠降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狀態,增強缺血部血管代償能力,調整腦血流的低灌狀態,從而增加腦血流量。能明顯改善其血瘀癥狀和體征;改善血液流變性,調整微循環狀況;通過改善脂質代謝,軟化動脈血管。

    3提高免疫系統功能

    針刺能升高CD3、CD4/CD8水平,降低Ca水平,臨床和實驗研究[3]證明針刺能明顯地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水平,而且成為治療急性腦卒中的有效治療手段。

    4抗腦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種生理條件下的細胞死亡模式,有核細胞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啟動自身內部機制激活內源性核酸內切酶而發生細胞自然死亡[4]。局灶性腦缺血后,既有細胞壞死的存在,又有細胞凋亡的發生,即凋亡與壞死并存。

    5抑制氧自由基生成

    自由基誘導的腦損傷機制[5]為自由基產生過量能引起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的過氧化,使膜結構遭到破壞、蛋白降解、核酸主鏈斷裂、透明質酸解聚、細胞崩解、線粒體變性,細胞發生不可逆改變,最終死亡。

    6調節一氧化氮(NO)和內皮素(ET)

    NO和ET是近年來發現的血管活性物質中的兩個最主要因子。NO是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催化下,由L-精氨酸氧化產生的一種氣體活性物質,血管內皮質細胞、神經元及皮質細胞均可產生NO,具有強烈的舒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性白細胞聚集和黏附作用。ET是至今發現[6]的最強、持續最久的內源性血管收縮肽,主要分布于血管內皮細胞和中樞神經之內。

    7抗腫瘤壞死因子生成

    腫瘤壞死因子(TNF) [7]是由多種細胞產生和分泌的炎性細胞因子,腦缺血及再灌注后腦內TNF-α水平升高,與其他炎性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可通過誘導腦缺血再灌注時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促進炎癥反應及血栓形成。

    8保護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8]是神經生長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員。BDNF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CNS),特別是海馬及皮層神經元,能促進膽堿能、多巴胺能及運動性神經元存活、分化和軸突再生。

    9結語

    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針灸對急性腦出血有較好的療效,但是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針灸對急性腦出血的治療忽視早期的預防。中醫學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但是仍然沒有引起許多患者高度重視;不僅傳統的針刺方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而且還有較好的抗腦缺血再灌后腦損傷的作用。因此在腦損傷作用的研究中尚有許多作用機制與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郭宗君,王魯民.電針刺激神經干對腦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時期皮層神經營養因子mRNA表達的影響[ 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04; 2(28): 98-103

    [2]劉曉霓,李月珍,孫成.針刺對實驗性腦缺血家免血腦屏障超微結構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02, 2(23): 1-4

    [3]王偉志,王占奎,趙建國,等.針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脂、血流變、LPO和SOD、ET和CGRP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 2005, 7(24): 19-23

    [4]張春紅,王舒,鄭灝泳,等.針刺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細胞凋亡的影響[J].針刺研究, 2003, 2(26): 102-105

    [5]張春紅,王舒,鄭灝泳,等.針刺對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細胞凋亡的影響[J].針刺研究, 2003, 2(26): 102-105

    [6]趙衛國,田恒力,張天錫,等.急性腦缺血后NO與ET代謝的相互關系[M].臨床神經科學, 1996, 2(4): 78-80

    第9篇:免疫學綜述范文

    英文名稱:Life Science Research

    主管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主辦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7847

    國內刊號:43-1266/Q

    郵發代號:42-17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香蕉久久成人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成人一级黄色大片|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影院域名|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