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農業合作社模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合作社模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合作社模式

    第1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關鍵詞: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趙桅村;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1 趙桅村概況

    趙桅村是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滇中腹地,玉溪市大營街鎮南面,海拔1620m,屬中亞熱帶半濕潤涼冬高原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6.6℃,適合種植水稻、烤煙、小麥、油菜、蠶豆等農作物[1]。趙桅村一直是老煙區,依托紅塔集團發展煙草產業是趙桅村農業生產的重點,煙草產業為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種植煙草對土地土質的破壞巨大,連續種植煙草會造成土地很難種植其他作物。自2007年以來趙桅村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煙草種植采取輪作制,選取合適的經濟作物發展輪作種植,已形成以葡萄、冬桃、鮮花等為主的特色高原農業。

    2 玉溪市趙桅村生態農業合作社運行模式

    宏升現代煙草專業合作社、云原冬桃專業合作社、亮之上冬桃專業合作社形成了生態農業聯社模式。煙草種植期間以宏升現代煙草合作社管理為主,在冬閑時期以云原冬桃專業合作社、亮之上冬桃專業合作社為主。亮之上葡萄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是趙桅村符合生態農業標準的。亮之上生態種養模式是典型的中國南方“豬-沼-果”模式,葡萄的種養實行“高寬垂”生態模式,即寬窄行、等株距,采取寬行種糧、窄行種草、果園里面建沼氣池、沼氣池上面養牲畜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寬行中間用農作物秸稈覆蓋套種洋芋,窄行里種植桃仁草。葡萄園中間的豬舍養殖有100余頭豬,另有5個沼氣池在院子中央。這5個10m3的沼氣池承載了2.67hm2葡萄地的肥料灌溉,地里套種的洋芋每667m2產量約為2t[2]。窄行里種的草不僅可以保水,還能拿去喂豬,而豬的糞便通過沼氣池發酵后作為肥料灌溉葡萄地。葡萄生產中所需的肥料以多合作社內部豬舍沼氣池發酵的糞便為主,在當地農科所指導下進行合理的施肥時間、施肥濃度安排。

    目前合作社擁有近2.67hm2葡萄種植基地,每年葡萄2次成熟達到每667m2產1.3t以上。采用生態種養模式,每667m2只種植280株,所需化肥是以往的1/10,所需勞動力是一半,每667m2成本僅需3000~4000元,比傳統種植模式節省一半以上。而且采取“高寬垂”的種植模式,實現雙向掛果,產量可以增加1倍。加上生豬養殖收益、套種洋芋及種植桃仁草的收益,這種生態種養先進的生態種養模式收益是傳統種植收益的3倍左右。同時,生態種養模式也解決了趙桅村的秸稈處理問題。通過2a的前期投入和集中管理,目前亮之上葡萄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葡萄已與江蘇的收購方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葡萄品質也得到了廣泛認可。

    3 玉溪市趙桅村生態農業合作社運行中出現的問題

    3.1 農民觀念落后

    以葡萄種植為例,紅塔區葡萄種植面積達800hm2,而采用立體生態種養模式的只有66.7hm2,不到總種植面積的1/10。將傳統模式改為生態種養模式每667m2僅需1000~1500元,后期收益是傳統模式[3]。

    3.2 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很難施行

    生態農業合作社經營對于農業生產整個過程的要求都較高,農民自發組織的合作社發展生態農業往往在技術、管理方面很難勝任。趙桅村云原冬桃合作社的生態發展明顯沒有亮之上葡萄專業合作社的生態發展完善。

    3.3 財政支持不足

    目前,我國合作社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合作社的各項立法和政策支持還不夠完善,發展生態農業前期投入較多,還需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以趙桅村亮之上葡萄專業合作社為例,合作社理事會成員均為村委會成員,在村委會立項、層層上報、級級獲批情況之下才籌得合作社擴大經營的資金。

    3.4 銷路問題

    以亮之上葡萄專業合作社為例,自成立起每年葡萄成熟,江蘇的種苗合作商家會安排人員收購,對符合其標準的葡萄進行包裝、裝箱運往江蘇,剩余的部分在本地市場上銷售。而亮之上同收購方并沒有簽訂收購合同,收購標準及價格也有收購方決定,合作社方面銷路單一,議價能力很低。

    4 趙桅村生態農業合作社可持續運行的對策

    4.1 擴大生態農業合作社宣傳力度

    農戶由于教育水平的局限,對于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夠,參與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意愿很低。擴大生態農業合作社的宣傳力度,推廣成熟的生態農業合作社發展模式對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擴大發展至關重要。

    4.2 健全生態農業合作社服務體系

    發展生態能力合作社需要廣大農戶的參與,同時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加強國家對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合作社生態發展中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科技服務、培訓指導等,村委會、科技站、農經站、農村信用社等農村服務機構要發揮聯動作用,建立健全對生態農業合作社的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及流通服務。

    4.3 構建生態農產品多渠道銷售平臺

    通過舉辦生態農產品展銷會、開展農超對接項目等為生態農產品尋找銷售渠道。建立健全訂單銷售模式,為生態農產品提供安全、穩定的銷售渠道,減少銷售風險。

    參考文獻

    [1] 紅塔區氣象局辦公室.紅塔區基本概況[J/OL].云南氣象工作網,2008.http:///Modules/Document/infoShow1.aspx?kid=117263.

    [2] 李杏.生態種養模式在紅塔區悄然興起[J/OL].玉溪新聞網,2012(05).http:///xw/sdbd/1261959.shtml.

    第2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關鍵詞] 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實踐;案例;評析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8-114-2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是我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主要類型之一。本文以永輝薯業為例,從現代農業的角度進行評價分析,以期提高我們對“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這種經營模式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認識。

    一、永輝薯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一)基本概況

    社旗縣永輝薯業注冊資本2400萬元, 位于社旗縣城南工業園區內, 是一個集科研、基地、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于2009年8月開始建設,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現已建成集生產車間、辦公樓、科研室、宿舍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廠區,形成了年產3萬噸薯類食品深加工生產能力, 現有職工300多人,年產值2.6億元,利稅1800萬元。

    永輝薯業根據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相關政策。實施“一業為主,綜合開發,重點突出,跨越發展”的戰略,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積極探索并開拓走現代農業經營之路,推進企業管理上水平,效益上臺階,規模大發展,致力打造社旗縣農產品深加工知名企業,公司用全新的經營理念、充足的資本、先進的設備、科學的生產工藝、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營銷網絡、優質的售后服務,打造產品質量和服務一流品牌,被南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省、市領導多次到永輝薯業觀摩指導,贏得省“重質守信示范單位”和“全國質量放心品牌”等榮譽,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依托永輝薯業成立三個專業合作社,即“亞東農機合作社”、“新農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金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社員1500戶,入股土地0.7萬畝。擁有大中型拖拉機43臺,玉米收割機、聯合收割機24臺,農機具配套設備107套(臺),紅薯收獲機、花生收獲機21套(臺),大型鏟車、挖掘機各1臺,流動加油車1臺,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二)主要做法

    1.流轉土地,形成規模

    土地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取得較好的效益。在進行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農民積極性不高、連片經營難推進等問題,永輝薯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廣泛宣傳,其中針對外出務工人員每人發一封信,介紹土地流轉的優勢,建議他們把土地集中起來參與土地流轉。二是對比算帳引導。耐心幫助農民算清兩個帳。對于轉出方來講,集中流轉土地每畝收入比自己經營一年糧食的純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風險。另外還有不低的勞動務工收入。對轉入方來講,流轉土地發展煙薯生產,效益是種植糧食的五、六倍,怎么算都不吃虧。通過兩頭算帳,在利益上達成了一致,能夠實現“雙贏”,得到了農戶的初步認可。

    永輝薯業土地流轉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租賃。對于項目區農戶外出務工沒有精力組織生產和管理的土地,經雙方協商按照現行土地流轉價格進行承租,與農戶簽訂長期租賃合同。二是自愿入股。組織項目區擁有土地的農戶加入合作社,農戶以土地折價入股并參與分紅,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管理, 社員除每畝地每年收益不低于租賃價值外,年終凈收益60%分配給社員股東,剩余40%作為風險基金。三是反租倒包。對有富裕勞動力的農戶,采取先以入股或出租方式流轉土地,再由合作社返租倒包給農戶。反租倒包戶負責看地、看水、追肥、施藥等管理,由合作社支付相應的管理勞務工資。

    2.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永輝薯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實行了標準化生產。

    (一)開展農業標準化服務。公司制定了不同農作物產品質量標準和作物栽培技術規程,申報農產品產地認證,向農戶提供技術資料,農產品品質和質量不斷提高,有效地促進了農業標準化進程。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對農產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制定了生產方案和標準化技術規程,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

    (二)生產經營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提供種苗、肥料等生產資料,統一種植技術,統一按標準化流程組織生產,統一按保護價收購產品,統一加工,統一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

    永輝薯業設有專門的紅薯、煙葉育苗基地,引進豫薯王、梅營1號等高淀粉脫毒紅薯原種,引進云煙87等優良煙葉品種,由公司統一育苗,保證了煙、薯種苗的及時、足量供應。

    二、永輝薯業評析

    (一)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社旗縣是全國聞名的“三粉之鄉”,已經有三百多年的生產歷史。近年來,社旗縣立足歷史優勢,把三粉加工作為全縣的重點支柱產業,提出了“膨脹規模,拉長鏈條,加大技術改新,重點培育,強力推進”的發展思路,獲得了省紅薯三粉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和“賒店”牌三粉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認證。

    永輝薯業正是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傳統優勢,積極響應政府發展現代農業經濟的設計脈絡,抓住機遇、順應形勢,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取得了矚目的業績。

    (二)建立了富有活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永輝薯業采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組織形式,通過“合作社”這個樞紐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依靠“公司”這個堅強后盾,有效地解決了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銜接的問題,疏通了農產品從土地到市場的渠道,有效地整合了“資金、土地、勞動者、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在這個聯合體系中生產關系非常明晰,合作社的社員分別以土地、技術、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并參與分配,取得的收益對于參與的農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司通過深加工農業初級產品提高附加值,取得了明顯的效益,“公司+合作社+農戶”這個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富有活力。

    (三)實現了規模經營

    通過永輝薯業“公司+合作社+農戶”這個組織形式,把小規模的土地生產模式變成一定規模的土地經營模式,使得現代農業手段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提高了土地生產率。

    永輝薯業按照不同類型及農戶的意愿,采取不同的利益協調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流轉后的土地便于采取機械作業,使現代化的裝備與技術手段有了用武之地,解決了由于農業勞動力轉移導致的農業勞動力減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戶承包的耕地分散、經營規模太小的問題,從而能夠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永輝薯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由公司把利用率差的土地集中經營,使外出務工人員可以長期安心工作,起到了一舉多得理想效果。

    (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永輝薯業這個“公司+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使得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運用了“勞動分工”理論,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十分顯著。

    從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永輝薯業從煙薯品種選定、種苗繁殖調運、商品煙薯大田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分工很明確,在生產實踐中減少了許多重復勞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用工業化的手段加工農產品,不但降低了勞動成本,而且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紅薯、煙葉生產過程中能用機械的就少用人力,鮮薯加工“三粉”、鮮煙葉烘烤均采用自動化、流水線工廠生產,成效顯著。

    (五)實現了訂單農業

    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 永輝薯業取得了大面積土地的使用權,從而能夠根據市場需要組織規模化、標準化現代農業生產。2012年,在煙葉種植方面, 永輝薯業與國家煙草專賣機構簽訂了產銷合同,減輕了煙草專賣機構零散收購的壓力,也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在紅薯和淀粉生產方面,先后與河南天宇集團、韓國李氏株式會社簽訂供銷合同,避免了市場波動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

    (六)促進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永輝薯業運作成功的重要一條原因是商品率最大化,永輝薯業基本上可以把從土地上生產的產品全部轉化為商品,生產的鮮薯不分品種、無論大小、也不管表皮光滑與裂縫統統進行加工,減少了鮮薯儲藏的損失,使鮮薯的商品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的鮮煙葉直接到烘烤廠烘烤,然后全部銷售,實現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七) 明顯增加了經濟效益

    由于當前農村勞動力持續不斷的流失,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些經濟價值高,但耗工量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持續縮小。目前社旗縣主要以小麥、玉米耗工量相對較小的農作物為主,畝均產值約為1800元/年,除去農藥化肥用工凈利潤每年700元左右。

    (八) 發展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方式

    永輝薯業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經驗,其特點有以下幾點:

    1.變“外在的推動、被動的接受”為“內在的需求、主動的吸收”。對于永輝薯業來講,學習、引進、應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迫切性、重要性的認識已經十分深刻,他們對于學習、引進、應用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表現出的熱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在某些方面,他們對于省內外技術發展及現狀的了解相當深刻,對于某些技術的運用已經非常嫻熟。這種由內部自身的需求而導致的農業技術普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變“單項技術的需求”為“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的需求”。由于公司經營涵蓋了煙葉、紅薯生產的“前、中、后”與“左、中、右”許多環節,所以他們對于技術的需求已不是單單的某一項所能夠滿足,就他們來說既需要育苗技術、又需要高產栽培技術、也需要加工技術,既需要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又需要市場營銷技術、還需要機械使用技術,這些技術的任何環節都直接與參與者的經濟效益相聯系,因此,全面駕馭這個技術體系對于公司的管理者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3.變“著眼于產量的生物目標技術的需求”為“著眼于品質及效益的經濟目標技術的需求”。對于永輝薯業來說,可以把他們看成一個“經濟人”,他們生產的是商品,生產的目的是要到市場去交換,所以公司的中心任務是提高本身及其所有參與者的經濟效益,因此他們需要能夠提高經濟效益的實用技術,在“高產、優質、高效”三大目標中“高效”放在首位,這一點也是現代農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農業現代化[EB/OL].360百科,2013-5-25.

    [2]胡勝平.“農業現代化”的一點調研和思考[EB/OL].人民網――理論頻道,2012-1-18.

    [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2-03-08.

    [4]社旗縣政府辦公室.河南省社旗縣概況[EB/OL].社旗縣人民政府,2012-10-17.

    第3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模式的分類

    基于合作社內部治理方式將合作社治理模式劃分為“能人型”、“政府主導型”和企業家型” 李三虎(2008)。依據掌握控制權社員的類型,將合作社治理模式分為投資者主導型、惠顧者主導型、投資者――惠顧者主導型、投資者與惠顧者共同主導四類王軍(2010)。基于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程度,將合作社治理模式劃分為傳統模式、拓展型傳統模式、管理模式和公司模式劉同山,孔祥智(2013)。作者認為按照內部治理方式的分類標準比較模糊,而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程度很難衡量,作者比較贊同按照掌握控制權所有者類型劃分治理模式。產權是解決委托問題時不容忽視的因素,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激勵手段。現代產權理論認為剩余控制權(以下簡稱控制權)權力的行使影響著企業剩余及所有者的利益。控制權的不同配置會形成不同的委托關系及治理效率,因此根據剩余控制權的配置對治理模式進行分類是比較合理的。基于掌握合作社控制權的所有者類型,筆者將合作社治理模式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中小農戶主導型治理模式。中小農戶主導型合作社領辦人和社員都是中小農戶(相對于同類型合作社社員的生產規模),合作社遵循“自愿入社、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基于惠顧額分配盈余、資本報酬有限”等合作社原則,屬于傳統合作社類型。在社員人數較少時,合作社實施社員共同管理,一般不設立社員大會、理事會等組織結構;在社員人數較多時,合作社從社員中選出能人來管理合作社,這兩種情況都屬于控制權掌握在中小社員手中。

    2.大戶或技術能手主導型治理模式。該類型合作社主要由種養殖大戶、運銷大戶或技術能手牽頭,中小社員共同參與。該類型合作社是我國合作社的主體,張曉山和苑鵬(2009)認為,在我國沒有大戶的加入、沒有合作社的企業家,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合作。社員同質性是我國合作社的短暫現象,而社員異質性則是合作社的常態。隨著社員在生產規模、資金、技術、入社動機等方面差異逐漸增大,社員分化為核心社員(大戶或技術能手)和普通社員(中小農戶),核心社員憑借資本、信息、技術、市場等優勢掌握著合作社的控制權,中小社員則處于依附和被控制地位,合作社演變為少數人控制的合作社。合作社存在雙重委托關系,一方面是中小社員作為委托人,委托核心社員作出正確決策,從合作社收益中獲得利益增加;另一方面是核心社員作為委托人,委托中小社員按照生產技術標準保質、保量地向合作社提交農產品。

    3.政府部門主導型治理模式。該類型合作社主要由村委會、供銷社、農技部門等政府組織或準政府組織牽頭成立的合作社。合作社管理者一般由村干部擔任或是相關政府部門委派。合作社委托人和人有著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雙重紐帶關系,對于合作社人來說,合作社經營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合作社及社員的經濟利益, 而且還將通過社員的利益表達影響到自己的政治利益 (如村干部的連任等)。

    4.管理專家主導型治理模式。隨著合作社的規范性和管理復雜性不斷增強,管理要素在合作社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資本主導讓位于管理主導,專業化管理將成為合作社治理的趨勢之一(豆景俊,2007),合作社的控制權由不具有管理優勢的社員經營者移交給具有管理優勢的專業化管理者。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全,管理者極有可能會利用信息優勢侵占合作社利益,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合作社治理的核心是對管理者的激勵和約束。

    5.企業主導型治理模式。企業型社員憑借資金、技術、管理或市場等要素優勢掌握著合作社的控制權,這是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主要形式之一。該模式下,農戶社員與企業之間是購銷關系或雇傭、租賃關系。企業是資金、技術和管理等關鍵要素的主要提供者,其通過直接管理合作社和以股份分紅為主的盈余分配掌握著合作社的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合作社的委托關系表現為普通社員(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委托以及企業與其雇傭的經理人之間的委托。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模式的影響因素

    1.合作社發展階段。合作社與企業一樣,有初創、成長、成熟到衰退等多個發展階段。Cook將合作社發展周期分為五個階段:發起階段;有效運行階段;運行困難階段;衰退階段;面臨退出,或是繼續,或是轉型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合作社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對治理模式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在發起階段,社員往往為了共同的利益訴求如獲得價格改進、抵御市場風險等而聯合起來。合作社一般規模較小,社員同質性較高,組織協調成本較低,與之相應的是社員共同治理模式。隨著合作社快速成長和規模的擴大,對資金要素的需求不斷提高,根據要素配置理論和集體行動邏輯,作為主要資金的提供者――大戶或是企業處于談判優勢地位,在多數中小社員用腳投票的基礎上,必然要求掌握合作社的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隨著合作社的不斷規范,管理取代資金成為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合作社由社員管理轉變為雇傭專業管理者(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治理模式則由大戶主導型或企業主導型演變為管理專家主導型。

    2.生產要素結構。根據契約理論,合作社是由資本、勞動、土地、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的合約。這些要素在合作社剩余生產與實現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根據價值理論和資源配置理論,將控制權配置給重要資產的所有者是有效率的,而資產的重要性則受到資源的稀缺性、專用性、流動性及產權比重和貢獻的影響(劉漢民,2007)。不同治理模式正是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在合作社內部不斷博弈的結果。當資本在生產要素中占絕對優勢時,會呈現出大戶或企業主導型治理模式;當土地要素占優勢時,擁有大規模土地要素的大戶則會掌握合作社的控制權;當管理要素成為合作社發展的瓶頸時,則會出現管理專家主導型治理模式。當各要素勢均力敵時,可能會出現共同治理的模式。

    3.社員結構及關系。合作社首先是人的聯合,社員結構及關系影響著合作社治理成本及治理模式的選擇。本文中的社員結構主要指的是社員在利益、資源、能力等方面的異同。異質性較強的社員結構會造成社員之間沖突、矛盾以及不對等的信息和地位等,從而影響合作社的治理。基于血緣、親緣、地緣建立起的社員之間的認同、信任等社員關系在合作社治理中發揮著“劑”的作用,對減少合作社內部沖突、降低社員之間的組織協調成本、監督成本、履約成本等交易成本,形成合作社治理的軟約束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Bonus(1998)認為合作社的成功得益于社員之間的了解與信任。徐旭初(2006)提出,在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中,很大程度是基于人際關系或情感,而不是正式制度和對合作社理念的認同。

    4.要素市場的完善程度。合作社治理模式變遷的過程中離不開要素市場的作用,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決定著合作社治理模式選擇和變遷的成本和風險。目前我國農村的資本、土地、勞動以及人力資本等要素市場還不夠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合作社的市場交易成本。對于我國農村資本市場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合作社信用評級體系,加上可抵押擔保物較少,導致合作社獲得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比例較低;同時缺乏股權交易的二級市場,使得合作社資本的流動性降低,資本承擔的風險增大,資本所有者必然會掌握合作社控制權。土地流轉市場的逐步規范以及農村戶籍制度改革使得原本細碎、分散的土地變得集中,小規模、分散的農業經營方式將被大規模、集中化的經營方式取代,合作社經營方式的改變也必然帶來治理模式的變更。目前我國缺乏農村職業經理人市場,在經理人聲譽機制、評價機制等缺失的情況下,合作社所有者不能也不敢將其經營權交由外部職業經理人,從而制約了管理專家主導型治理模式的選擇。

    第4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入股;發展模式;山東棲霞

    中圖分類號 F30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77-03

    Abstract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s a kind of efficient way in the process of deveop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Exploring the advantages of cooperatives,and establishing the operational system helps avoid the risks,thus increase the profits.The paper used the ways like dividing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ing the related persons,compared three typical types of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managing and carrying effect,suggested that types of ″Enterprise-supported″ and ″Village committee-leaded″ would be the main mod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pooling of land;developement type;Shandong Qixia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凡是受市場經濟支配的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一種重要的制度安排。從國外研究來看,早期的合作社學派是以美國Sapiro和Nourse這2個人物為代表的,他們研究了合作社內部協調機制問題,以及合作社在市場競爭和提高社會效率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Boyle[1]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民合作社在促進農產品市場化績效方面有著明顯的提升作用。Jos Bijman[2]研究了內部組織結構、戰略、外部政策環境對歐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的影響。Cynthia Giagnocavo等[3]研究了合作社發展成功或失敗的因素,通過新內生性方法分析合作社的活動,并從路徑依賴理論、動態生命周期理論的視角解釋了結構、戰略、再生性對合作社的生存能力的影響。

    國內研究上,黃祖輝等[4]從農業產業化的角度,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主營產品的產品特性、成員擁有的資源狀況、社長的企業家才能以及政府的資金扶持對合作社服務功能的實現程度有顯著影響。韓國明、李偉珍[5]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依據舊制度、環境和行動主體3個變量維度,分析了村莊內專業經營戶自主成立的合作社與村組織領辦合作社2種農民合作社生成路徑選擇的原因和影響。李燕萍、涂乙冬等[6]構建了以市場調節資源(市場拉力)與政府宏觀調控(政府推力)的二維度模型,指出了適應我國國情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2條路徑,由“雙低驅動型”向“市場驅動型”轉化最終達到“雙高驅動型”或者是由“雙低驅動型”向“政府驅動型”最終達到“雙高驅動型”。楊凌[7]對比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體情況,提出構建由政府力量為主引領、內外動力系統推動的“欠發達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模式”。吳晨[8]采用比較分析法綜合分析6種模式的農民合作社效率及相關問題,認為以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型的合作社效率最高,其次為供銷社型的合作社,而效率最低的為模式不明晰的合作社。

    棲霞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氣候,適宜蘋果的栽植。改革開放以來,棲霞大力發展蘋果產業,果園面積達到6.7萬hm2,年產蘋果200萬t,成為支柱產業。棲霞市953個行政村幾乎村村種植蘋果,部分村年產蘋果超過1 000 t,得天獨厚的蘋果生產條件,良好的種植氛圍為果農聯合起來搞合作社創造了基本條件。

    近年來,隨著 “三農”政策的落實和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相關法律的實施,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在產業政策、財政上給予了支持,農民對蘋果種植帶來的經濟增長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多,使得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大幅下降,對需要人力投入的蘋果產業帶來不小沖擊。果農通過聯合起來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實現資源共享、成本集約,提高經濟收益。

    1 調查方法

    截至2014年底,國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超過100萬家,僅棲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多達1 000余家,是當地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解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狀況,掌握其運營模式、管理機制、效果及農戶對不同合作社的需求、滿意程度,2015年7月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課題組就相關問題到棲霞市進行了實地調研。發放調查問卷,并對相關合作社負責人、社員就合作社運行機制、管理效率進行了訪談。在棲霞市內共計發放230份問卷,排除未加入情況,獲得有效樣本數據164份。本文將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從多個角度比較現存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提出未來合作社發展的方向。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戶入社分布

    采訪調查中可以看到,棲霞市目前主要存在3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農戶自主建立型、企業帶動型及村黨委組織支持型。

    “農戶自主建立”型是最符合國家扶持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棲霞市分布最廣。合作社完全由農戶自主領導、經營,實現自負盈虧。由于農戶的能力有限,資金來源不足導致不少合作社處在“空殼”狀態;企業帶動型合作社是由企業牽頭創立,依附于企業的發展,是一種最能夠在技術、資金上給予農戶支持的合作社類型,但對社員的要求過于強制,農戶參與度較低。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由村黨委組織建立,主要干部深入到農戶中,與農戶聯系緊密,實現一條龍服務、管理,是新發展起來的一種合作社類型。棲霞市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數據顯示,加入企業帶動型合作社有52人,占31.7%;加入農戶自主建立型的合作社有79人,占48.2%;加入村黨委組織推薦的合作社有33人,占20.1%。在數量上,農戶自主建立的合作社是現存合作社主流,其次是企業帶動型合作社。

    在對農戶的走訪中了解到,農戶自主建立型的合作社很少在農戶中進行宣傳,但農戶加入此種類型的合作社反而有較大比例。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于雖然現在農戶自主建立的合作社數量較多,然而大多都是“空殼”合作社,即只掛名、不討論、不分紅、不營業。村黨委組織支持的合作社雖然備受村民喜愛,但由于能發揮起帶頭作用、有擔當的村黨委書記畢竟是少數,再加上合作社所需土地僅集中在小部分,直接受益的村民數量并不大。簡單地說,就是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數量雖多卻鮮有人問津,而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則加入難度很大。

    2.2 農戶入社方式

    農戶入社方式多樣,既有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入社,以入股的股數進行分紅,獲取收益;也有土地租賃的方式,每年定期收取定額的租金,土地完全交由合作社經營;少量農戶以交付資金入社,成為社員。此外,不少合作社在入社方面并無要求,入社門檻較低。具體的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農戶自主建立型和企業帶動型合作社中,對農戶加入合作社在條件上,基本無特別要求,占調查人數的88.6%、84.7%;加入的農戶絕大多數并未付成本,僅有少部分是以土地入股和土地租賃的形式進駐。這種模式下形成的契約關系較弱,低門檻的入社條件使不少社員一人同時加入多個合作社。

    在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中,土地入股占到54.5%,少部分以土地租賃形式加入。此種關系下,農戶分紅的多寡按照入股股數衡量,使其能真正享受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的優惠,是一種入社的新形勢,應予以推廣。

    2.3 合作社經營業務

    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多樣,經營范圍較廣。目前主要的經營業務有“賣化肥農藥”“統一銷售”和“一條龍服務”3種。“賣化肥農藥”在生產上給予農戶優惠;“統一銷售”在銷售上給予農戶支持,提供銷售渠道;“一條龍服務”是最能體現農戶的利益與合作社相關的方式,在多個方面對農戶提供幫助。具體的情況如表3所示。

    調查數據顯示,在農戶自主建立型模式的合作社中,以“賣化肥農藥”為主營業務,占調查比例的59.49%;這反映“農戶自主建立”型模式的合作社有變為化肥農藥的銷售商的趨勢,也間接造成了農戶對此種類型合作社的信任度降低。

    在企業帶動型模式的合作社中,“賣化肥農藥”“統一銷售”和“一條龍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合作社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別占調查比例的35.29%、31.37%、33.33%。這反映“企業帶動”型模式的合作社的業務分布比較均勻,這與企業規模有一定關系,規模越大的企業,經營范圍較廣,對合作社的運營也更加多樣化。

    在村黨委組織支持型模式的合作社中,“一條龍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合作社的比例達到72.7%。這與社員方式多數以“土地入股”不無關系,入股的土地由合作社統一進行管理,減輕農戶的負擔,從種植到收獲按照相同的標準,更容易實現低成本、風險。

    2.4 合作社管理

    從對合作社的負責人采訪中了解到,合作社對農戶的管理主要通過會議的形式,告知社員合作社的文件條例,及經營狀況;社員在會議上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促進了合作社的良性發展。不少合作社在重大方針的決定上考慮社員的建議,合作社的利益與農戶息息相關。下面從不同類型合作社每年開會次數以及決策的方式來比較其管理方式的不同。

    2.4.1 1年內開會次數的對比。如表4所示,在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中,社員大會1年開會次數主要集中在4次以下,占調查比例的88.6%;1年內未開過社員大會的高達8.9%。在企業帶動型合作社中,社員大會1年開會次數主要也集中在4次以下;1年內開會4次以上為11.5%;有2.0%不開社員大會。而在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中,社員大會1年開會次數為5~6次的為69.7%,3~4次的占18.2%;反映了合作社與農戶聯系緊密,尊重民意。

    綜上而言,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在開會方面較為主動,其他2種類型合作社開會次數少,但總體上沒有1年內開會次數超過7次,反映當地合作社在聯系民意方面較差,農戶參與探討問題的積極性不高。

    2.4.2 合作社重大方針決定方式對比。如表5所示,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中近5成農戶并不知道合作社重大事項如何決定,由社員投票大會決定的僅有27.8%。

    企業帶動型合作社重大方針主要由負責人決,占調查比例的57.7%;社員投票大會決定的次之,占25.0%。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重大方針主要由社員投票決定,占調查比例的60.6%;由負責人決定的占21.2%,與前2種類型相比,社員意見重視程度明顯提高。農戶參與度隨之提高。

    綜上而論,合作社在面對重大方針問題決策時,仍由負責人來掌握,農民被動的接受,農戶在參與合作社問題討論制定及決策上處于劣勢地位。

    2.5 合作社與社員的關系

    合作社與社員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合作社與社員的聯系程度,合作社規定的落實情況以及農戶對合作社要求的完成情況。具體的情況如表6所示。

    調查數據顯示,在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中,各有27.8%的農戶表示合作社與社員聯系緊密或較緊密;34.2%的農戶表示沒有統一要求。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管理相對松散,需要進一步規范。

    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63.6%的農戶表示合作社與社員關系緊密;沒有出現松散的管理情況。在企業帶動型合作社中也沒有出現松散情況,說明這2類合作社在農戶中凝聚力較強,農戶信任度高。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中看出,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經營方式較為單一、管理松散、入社門檻低、規范性差、“空殼”合作社的數量日益增多。企業帶動型合作社的業績與企業密切相關,經營方式多樣,農戶利益有一定保證,但農戶參與度低,少數企業對合作社進行壟斷。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合作社以一條龍服務為主,土地入股的方式把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農戶中信賴度較高,農戶參與性強,是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3.2 建議

    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提出至今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但與國家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達成仍有一定差距,通過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3.2.1 發揮帶頭人作用,轉變專業合作社發展新思路。“火車開得快,要靠車頭帶”。作為“弱者”的小農通過聯合來維護其自身利益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初衷,然而,實踐中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依賴于農村基層組織、龍頭企業等少數處于相對“強勢”地位的非小農群體。傳統的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發展出現停滯。相比之下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和企業帶動型合作社有更完善的運行機制和更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可以重點支持發展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和企業帶動型的合作社模式。

    村黨委組織支持型充分發揮村委干部在村民中的影響力,宣傳并號召村民加入專業合作社,深入農民中,以為農民致富為主要目標,從種植到銷售進行嚴格管理,包括對樹苗進行篩選、引進新品種,修建水利設施、開渠灌溉,同時和收購商建立友好聯系,實現專營專供,提高訂單的數量和質量,增強農民信心,只有保證的生產和銷售,才能真讓農民相信利益的存在。

    企業帶動型合作社依賴于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借助其強大的經濟勢力和持久的盈利經營,在農民中樹立起良好形象。企業應當定期下鄉,向農民宣傳專業合作社的優勢,鼓勵農民加入,由于農民往往存在眼前利益為上的心理,因而企業可以適當發展短、平、塊的附屬經營項目,使農民看到企業的經營模式有利可循。同時,企業應保持和農戶的緊密關系,在召開社員大會時,廣泛聽取農民意見,在農民中選出代表,嚴格履行合作社相關條例的要求。只有做到合作社反映民意,才能為農民謀利益。

    3.2.2 分類型發展專業合作社,規范合作社運營管理。盡管村黨委組織支持型與企業帶動型2種合作社是理想的發展模式,但“農戶自主建立”型合作社基數大,較長時間內仍將存在,合理指導農戶自主管理,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合作社的運營進行規范,注銷以其他名義建立的合作社、“空殼”合作社。要求合作社嚴格執行每年必須提供的技術指導的次數與范圍;同時對合作社的管理進行量化,規定每年合作社必須達到的開會次數、農戶出席人數、投票權的比例等,真正回歸到合作社創立的初衷,使農民真正受益于合作社。

    3.2.3 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強化人才培養與激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可以多樣,但參與的主體是農民,當下不少地區的農民仍然思想保守,只顧眼前利益,缺乏嘗試新鮮事物的勇氣和毅力,導致不少合作社難以維繼。因此,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人才培訓工作,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制定培訓手冊、開展專題培訓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教育,提高社員的認識水平;鼓勵青年回鄉,學習合作社經營方式及相應政策,團結并帶領農民經營好合作社。最后,加強對合作社牽頭人的經營理念、組織管理方式、企業家精神等的培訓,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發展潛力。

    4 參考文獻

    [1] BOYLE G E.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Irish Dairy Marketing Cooperat-ives.Agribusiness,2004,20(2):143-153.

    [2] JOS BIJMAN.Farmers′Cooperatives in the EU:Policies,Strategies,and Organization[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14,85 (4):497-508.

    [3] GIAGNOCAVO C,GEREZ S.Paths to Cooperative Survival:Structure,Strategy and Regenera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Cooperatives in Almería and Valencia,Spain[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14,85 (4):617-639.

    [4] 黃祖輝,高鈺玲.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功能的實現程度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12(7):4-16.

    [5] 韓國明,李偉珍.村莊公共產品供給框架下農民合作社的生成路徑分析: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J].農村經濟,2012(1):107-111.

    [6] 李燕萍,涂乙冬.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研究:一個二維度整合模型[J].理論月刊,2009(5):172-175.

    第5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關鍵詞】農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發展模式

    一、國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歷程

    自從1844年世界上第一個合作社——英國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成立以來,合作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有了近200年歷史,有著許多豐富經驗和模式可供學習和借鑒,成熟的制度形式和組織形式的事物。一些發達國家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運行模式,它們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的經濟體系中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價值與作用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

    1972年,歐盟開始啟動共同農業結構政策,以促進農業的發展。它對農業經營組織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支持各成員國農業經營單位進行組織結構改革,擴大經營規模和提高其現代化水平。對于符合條件、訂有發展計劃并得到本國政府批準的農業經營單位,在給于優惠貸款的同時給于其購買或租用土地及興修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資助,所需資金25%由歐洲農業指導和擔保基金支付,其余部分由本國政府承擔。其次,為促進農業經營單位整體素質的提高,歐盟要求成員國建立專門的信息服務機構和農業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為農業經營單位提供有關經濟和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和咨詢服務,幫助培訓農業經營所需的各種人才,所需費用一部分由本國政府負擔,另一部分由歐洲結構基金提供。最后為鼓勵農業經營方式的改進。歐盟和各成員國政府共同對農業經營單位為改進經營方式而進行的互助合作、聯合經營、扭虧轉產等活動提供技術知道和經濟上的資助。

    在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發展一般都受益于國家的扶持。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農業合作社的管理,主要從立法、稅收、財政信貸、合作教育和專業人員的培訓等方面扶持合作社。對農業合作社的經營與增長起積極影響與推動作用。

    20世紀六十年代后期,法國政府特別重視并積極推動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與完善,并從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對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給予最大的支持,如給予農業合作社創辦投資補貼、免收各種賦稅、提供低息貸款等。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法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極為迅速。法國農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及其提供的良好服務,為法國農業經營單位的規模擴張和公司化、資本化農業企業的順利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澳大利亞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發展壯大,約有400多家農業合作社。組織內部成員約有35萬人,占農業勞動力的80%,資產22億澳元。農業合作社主要從事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以及提供各種專業服務。

    在同一時期的比利時,農民聯盟所屬合作社的正式名稱是“市場供銷公司”。在比利時全國900個村莊都有基層商店,在合作社內部成員中,農民持有股權,基層供銷社的經理由社員選舉。基本任務是有效地組織和集體購買農民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集體銷售農民的農產品。

    還有一些國家盡管他們的起源、基本規定、組織機構、業務內容等有所不同,但存在著共同的成功經驗,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農業合作社,也叫農協它是日本目前最主要的合作經濟組織。日本的農協是半官半民的組織,而不是完全的集體或民辦組織。它即是農民為保護自身利益而自發建立的群眾機構,也是日本政府借以推行農業政策的中介機構。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日本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在生產中為了對抗風險需要組織起來;另一方面,二戰剛剛結束時,日本農業的形勢比較嚴峻,要讓農業合作社自然發展將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因此,政府對農業合作社給予了大量的財政支持并進行了直接干預。

    美國的農業合作社則被界定為實行生產者(勞動者)聯合、民主趕里和平等合作的集體組織。具體規定了合作社的集體性質包括三條:第一,合作社的社員必須是生產者。第二,不論股份多寡,任何社員只能擁有一票的表決權。第三,合作社每年與非社員的交易額不得超過與社員的交易額。

    德國的合作社是社員群眾共有的合作經濟組織,具備民有、民辦、民享、自主、自治、自助的特性。合作社積累的公共資產(固定資產和自有資金)的所有權歸社員集體,并由國家基本法和合作社作保證。它具有完全的法人地位,具有獨立的權利和義務。通俗一點說,它是由社員群眾自愿組織起來,通過“民辦國助”和相互資助,促進社員經濟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

    可以看出日、美、德農業合作社的群眾組織色彩順次加強,而政府的作用則依次減弱。日本的農協是半官方組織;德國對合作社的規定中提到了“國助”;而美國的農業合作社,政府只在法律上和經濟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其他干預則較少。

    第6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流通;國際比較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Chinese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agriculture.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nmark and Japa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channels, development of.

    Key words: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簡稱農合組織,下同)是農產品流通渠道的重要成員,對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地區農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中國農業是世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農合組織發展路徑,需要與西方發達國家農合組織的發展聯系起來,后者在農合組織以及農產品流通方面走過的道路和軌跡對于我國特別是亟待發展的西部地區有著借鑒意義。

    1 境外發展模式的比較

    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已經實現了高度市場化條件下的產、加、銷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其中,農合組織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戶、農產品加工與商業進行了緊密的結合,改變了過去產、加、銷分割的狀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農產品產業鏈,聯結成一個資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結成了緊密的縱向組織關系。但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有所不同,其農合組織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根據農合組織發展現狀、主要運行方式以及政府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扮演角色等的不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發展模式。

    1.1 美國的跨^域農合組織發展模式

    美國的農產品生產以專業農場為主,生產區域化程度較高,農產品流通渠道短,流通效率高。經過近200年左右的發展,農業合作社依然是美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一個重要組織力量。具體來說,這一發展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業合作社通過減少數量、擴大規模,實現規范化、規模化發展,農業合作社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美國農場與合作社整合趨勢愈加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合作社營業收入不斷增加,盈余返還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2015年,共有27個合作社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占合作社總數的1.3%,但卻占所有合作社全部業務量的52%,占所有合作社總資產的47%。通過合作社之間的兼并、收購,合作社數量逐漸減少,2015年共有農業合作社2 047個,較2014年減少了59個,成員數量比2014年減少7.5萬人。2015年合作社合計總銷售量為1 249億美元,比2014年減少228億美元。但是,通過控制成本等方法,2015年合作社稅后凈收入達到歷史最高,為7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7%①。2004~2014年美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情況如表1所示。

    根據農業合作社主要功能,美國農業合作社可分為銷售型合作社、供應型合作社、服務型合作社三種類型,主要從事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物資供應、提供與購銷有關的各種服務等。從這三類農業合作社數量看,也是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見圖1)。

    (2)政府對合作社主要提供非政府機構不能提供的服務功能,一般不干涉合作社的內部事務。政府在農產品營銷渠道成員間關系的優化與整合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美國農業部制定教育報告和合作方案,幫助人們決定他們是否應該組建合作社,以及如何合作。政府扶持逐漸從幫助建立合作社管理部門、政府投資、建立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等服務,逐漸退出,轉為為農產品流通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低息或無息貸款,對合作社成員提供價格補貼,參與市場調控,對發展農業實施各種形式的稅收優惠政策服務內容,以促進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此外,美國農業網站、信息咨詢公司等信息服務機構的信息化程度高,為構建通暢、高效的復合型營銷渠道體系提供幫助。

    (3)美國農業合作社采用“增值農業”的發展模式,包括改進相關技術、工藝與設備,提高農產品科學技術含量,重視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等。2014年,美國農業部提供4 500萬美元用于支持增值農業,鼓勵農戶、合作社開發新的產品線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時創造就業機會并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目前,該項計劃還在持續進行中,并不斷增加投入資金②。

    (4)新一代合作社持續發展,合作社的治理規則發生改變,會員交易權可以轉讓和買賣,合作社股份制增加。2015年以來,農民合作社流動性和償付能力開始顯現,股權占資產的百分比由2014年的43%增加至46%。一些州為了增強合作社的靈活性,修改合作社條例,放寬會員、股金分配、民主投票等傳統合作社原則,有利于新型合作社更加靈活的發展。

    1.2 丹麥的歐洲專業型農合組織發展模式

    丹麥人口約570萬居民,其糧食產量可供給1 500萬人,丹麥農業因其高生產力與高食品質量安全被認為是高效農業。從1990年到2014年,丹麥農業產值增長了22%。 同一時期,對海岸水的氮損失減少了43%,磷過量減少了83%,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了16%③。丹麥農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以養殖、種植和加工為重點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有其獨特的產業優勢和特色。

    丹麥的主要食品企業是農民合作社,幾乎所有的丹麥農民都在自愿的基礎上參加了一個或幾個股份制合作社。合作社遵循利潤返還給農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公司由成員控制的制度,基本原則是不論農場規模和產量均實行“一民一票”。2015年,全國農業合作社的營業額接近丹麥國內生產總值的10%。因丹麥農業合作運用中體現的高水平的教育和合作組織,丹麥農業又被稱為“強勢農業”。近幾年丹麥農業合作社營業額如表2所示。

    丹麥合作組織發展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在丹麥的農產品產業鏈中,合作社通過嵌入到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實現農產品產業鏈縱向協調。例如,丹麥的農業機械、肥料、咨詢服務合作社為農產品上游產業鏈提前服務;農產品收購與加工合作社提供農產品產業鏈下游服務。

    (2)丹麥通過合并、整合,合作社逐漸成為大型經濟組織,部分農業合作社成為丹麥全國甚至全球最大規模的企業之一。同時,合作社加大關系投入,通過大規模的專業化分工生產,丹麥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經營融人了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不斷增強的“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與關系投入,使得合作社參照力日益增強,帶動產業鏈其它成員共同發展。

    (3)完備的可追溯性系統是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丹麥,食品生產是透明的,所有產品和成分都是完全可追溯的。例如,只有在丹麥出生和繁殖的豬在丹麥屠宰場被屠宰。只有符合DANISH產品標準或更高級別保證計劃的豬才能被屠宰場接受。所有丹麥豬場都在中央數據庫中注冊,所有運送到屠宰場的豬都可追溯到其原產地,從而為客戶提供其出產的保證以及質量保證。

    (4)重視農業教育。丹麥法律規定,購買超過30公頃土地的農場主,必須接受為期5年的農業學院教育。丹麥通過農業生產和農業教育的互動,使農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和知識共享,使丹麥食品和農業集群具有創新能力。通過新的專利、產品開發和研究再投資來衡量,丹麥食品公司可稱為歐洲精英,這一成果是建立在教育、知識共享和合作的基礎之上的。

    (5)資源利用率和高效生產力是丹麥食品和農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從農場到貨場,所有流程都得到優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在許多領域的持續創新使之成為生產力的先導,例如,農業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田間管理和資源利用率;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新的方法,如加入酶和微生物培養物以改善營養攝取和消化率等,所有這些都增加了農民經濟和環境的總體利益。

    1.3 日本的綜合性農合組織發展模式

    在日本,農協是主要的農業合作組織,按照經營內容不同分為“綜合農協”與“專業農協”,綜合農協需要出資入股,專業農協可出資或非出資入股。日本自1947年建立以來,旨在提高農民的社會經濟地位,不以盈利為目的,按照比例返還盈余經營管理。日本農協成立以來,由基層農協、縣級農協、全國農協三級組織體系向基層、全國二級組織體系轉變。全國性的農協組織擁有一定的法定權利,在一定范圍內制定行業內相關規定,以及教育、引導農戶進行農產品相關知識培訓。

    (1)通過近百年的發展,幾乎99%的農戶加入到農協組織中來。在合作經濟關系中,農協組織在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為社員提供著全面的服務,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農協向成員提供農業生存經營指導、生活指導、銷售服務、采購服務、信貸、保險等多種服務,并在政府的指導下,承擔了部分政府職能。

    (2)日本農協是鏈接農戶與市場,農戶與政府的橋梁,其在日本農產品產業鏈扮演重要角色。隨著合作組織的發展,日本基層農協數量逐漸減少(見表3、圖2)。對日本來說,其國家級農業合作社本身具有一定的制定政策的能力,這些組織具有較強的合約力,能夠影響各個地區、國內外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制定農產品政策,控制渠道秩序,促使渠道成T協同發展。

    (3)在日本,每個農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身份信息記錄了包括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等各個要素,而且農協組織還負責農產品的安全檢驗、分級包裝,物流配送與信息管理。正是由于科學技術的支持,農業合作社信息力增強,才能保障高品質的農產品。

    (4)日本農戶數量逐漸減少,農協改革力度增強。2015年主要從事農業的核心人數為17.44萬人,也繼續呈下降趨勢。按年齡組別分布顯示,65歲或以上的人占總數的65%,年齡在40歲或以下的人占10%,顯示出顯著的不平衡,農田整合和發展商業農民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為了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面對新的農業發展環境,2015年1月,日本政府提出了《農業協同組合法》修正案的框架,將廢除農協中的強制約束力,將在3~5年內轉換成自愿性團體,促使地區農協和農戶在農作物的價格、服務及流通路徑方面自由競爭。

    2 境外發展經驗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啟示和借鑒

    2.1 建立縱向關系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

    美國、丹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農合組織結構特征方面具有很大的類似性,都是以規模不斷擴大的上游農戶和集中度不斷提高的農產品加工者,以及下游的營銷組織網絡為主形成緊密的現代產業組織體系下的縱向產業鏈結構,一些號稱全國性的合作社,其主要職能是協調和游說,通常不進行直接經營,強調通過專業化合作社加入產業鏈,提高縱向協作效率。日本是通過全國性的農協組織對成員進行廣泛性和綜合性的指導和幫助,并通過成立全國性的合作社公司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以上國家的經驗說明,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構筑起各類資源有效整合、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組織體系。

    目前,我國合作社處于起步階段,與以上發達國家80%以上農戶參與農合組織相比,我國合作社總量少,農戶參與率低,區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農合組織僅限于提供技術、信息交流、培訓服務等功能,真正參與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組織更少,沒有起到農產品流通紐帶的作用。我國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產品流通效率也較低。因此,如何發揮合作社在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中的帶動作用,建立基于農產品產業鏈縱向協作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是我國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關鍵。

    2.2 增強報酬力,形成利益共同體

    縱觀國外典型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獲得合理報酬是上游農戶、農業合作社等渠道成員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目前,我國西部地區農業合作社普遍存在利益流失,經濟效力低的問題,成員難以獲得滿意的利益,參與熱情不高,農業合作社的經營狀況也缺乏活力。因此,西部地區只有發揮農業合作社在營銷渠道體系中的帶動作用,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報酬力。

    2.3 提高強制力,推動現代農產品營銷渠道的形成

    從國外典型國家農業合作社的實踐來看,農業合作社不斷發揮規模化效應,提高組織強制力水平,不斷推動現代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發展。目前,我國西部地區農業合作社總量少,農戶參與率低,發展較為緩慢。因此,我國西部地區只有提高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的熱情,不斷提高合作社規模與組織化程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同時,合作社通過合約不斷整合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使得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成為有序運作的產業鏈條,縮短中間環節,促使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向現代營銷渠道轉變。

    2.4 提升合約力,促使渠道成員協同發展

    從國外典型國家農業合作社的實踐來看,政府在農業發展方面給予了保障性的政策支持,保證了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農產品縱向組織關系的協調運作,提高了農產品營銷渠道成員合作關系水平。同時,在農合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政府也要注重建立退出機制,促進農合組織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西部地區農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政府職能定位不準,政策干預不適當等情況,影響了合作社的健康發展的情況。農產品品牌意識較淡薄,缺乏品牌保護力度,造成合作社流于形式,合約力沒有得到有效應用。因此,只有不斷加強合作社合約力,才能進一步協調渠道成員關系,促使農產品營銷渠道不斷發展。

    2.5 增強參照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美國、丹麥等國家都有為數不多但實力比較雄厚、市場競爭力較強的農業合作社作為龍頭企業,通過參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農產品流通渠道、帶動其它渠道成員進行農業生產。日本,也通過不斷加大關系投入、建立示范社,不斷增加組織規模,提高組織參照力,增強組織實力,提高收益水平。因此,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是引導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是帶動產業鏈相關環節共同發展的核心,在合作互利的前提下,使農民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目前,我國龍頭企業數量較少,自我積累能力較低,合作社參照力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為此,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龍頭企業,依托農產品優勢選擇合適龍頭企業,提高其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合作社競爭力與輻射帶動能力。

    2.6 提高知識力,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在美國、丹麥等國家,農產品流通渠道從農產品產前服務延伸到了其它農業衍生服務領域,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相伴而生并不斷發展壯大的。目前,我國西部地區農合組織知識力較低,缺乏服務意識,政府的教育與培訓力度也有待加強。

    2.7 提高信息力,運用科學技術推動渠道模式轉變

    農業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農業科技發展的長效機制,構建了農業技術研發轉化平臺以及現代營銷網絡,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西部地區目前農村信息服務發展比較滯后,農業合作社不能及時掌握市場、科技等各類信息,生產經營存在較大的盲目性,直接影響農戶收益水平。因此,需要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提高農業合作社運用信息的能力,幫助成員獲取信息,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整體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總之,合作經濟下,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建立高效的農合組織,通過提高組織的報酬力、強制力、合約力、參照力、知識力與信息力,實現了現代營銷渠道模式的轉變,提高營銷渠道效率。我國西部地區需要加強農合組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

    注:①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2015年美國農業合作統計》。

    ②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網站:https://rd.usda.gov/publications/rural-cooperatives-magazine。

    ③數據來源:丹麥農業食品理事會網站:http://agricultureandfood.dk/prices-statistics/annual-statistics。

    參考文獻:

    [1] 本杰明?克萊因,羅伯特?克勞福德,阿爾曼?阿爾奇安. 向一體化、可占用性租金與競爭性締約過程[C] // 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經濟學文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10-153.

    第7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關鍵詞]農業合作社;品牌戰略 ;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6-0149-02

    1 農業合作社實施品牌戰略的國際經驗比較

    從1844年世界第一個公認的農業合作社――英國羅虛代爾公平先鋒合作社成立以來,農業合作社在世界范圍內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品牌戰略的深入實施,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取得了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如日本的農協、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茲合作社等國際知名合作社。

    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歷史演進軌跡的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社在品牌戰略實施路徑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差別。目前,從世界范圍看,法國、美國、日本的農業合作社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在這里,主要就這三個國家的成功經驗展開分析。

    (1)美國。美國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跨區域合作與聯合,共同銷售為主。美國政府為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強,創建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美國國會于1922年通過了“卡帕――沃爾斯坦德法”,把合作社從“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來,對合作社的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美國政府幫助成立了農業信貸合作體系,專門為農場主和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這為合作社品牌培育提供了資本支撐。同時,美國聯邦政府還設立了農業合作局,專門負責合作社的業務指導工作。與法國相似的是,美國也對合作社實行低賦稅,并積極開展社員教育培訓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為促進機制創新,在扶持新一代合作社品牌戰略實施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2)日本。日本農協的主要特征是以綜合性為主,是在政府倡導和扶持下發展起來的。日本政府為推動農協品牌化,在兩個方面做得較為突出。一是實行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控制。日本頒布了一個“肯定列表”制度,對農業的投入品,包括農藥、肥料規定了1萬多個標準,并把這些標準下發到各個農協嚴格執行。二是給予了大量的資金補貼。如日本在新品種推廣、農業基地建設等方面都是通過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來保證項目順利完成。又如為確保農協資金來源,日本政府提供貸款貼息、無息貸款及農林漁業金庫貸款等支持。此外,日本也在稅收方面對農協給予政策優惠。(3)法國。法國農業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專業性強,即以某一產品或某種功能為對象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等。為了推進合作社品牌化發展,法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國際化的農產品品牌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目前,法國有4種國家級官方認可的農產品標識認證:原產地命名控制認證、紅色標簽認證、生物農業標識認證、產品合格證認證;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為合作社品牌經營提供強大的法律保障;③政府積極支持,實行了一系列減免稅收、優惠貸款、財政補貼等政策。如一般企業需繳納贏利后30%的利潤稅,而合作社免征;④重視科研。法國合作社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將科研成果在社員中推廣,并給社員進行技術指導,以此來統一質量標準;⑤重視對社員的培訓和教育,尤其重視對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合作社開辦各種長短期培訓,為農民傳授科學知識和新技術。

    2 對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啟示

    (1)提高農產品質量是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普遍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經驗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排除貿易技術壁壘因素,農產品質量無疑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在。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問題嚴重,必須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夯實合作社品牌化的基礎。

    (2)培育合作社文化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關鍵前提。國外的許多合作社品牌之所以發展良好,在于它們重視合作社文化建設,有意識地把合作社理念、合作社基本人文精神等貫穿到農民教育中去。我國有部分合作社如果不加強文化建設,很可能會因為缺乏文化根基而無法永續發展。這是今后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進程中需要重點防范和關注的一個問題。

    (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從發達國家的做法看,政府為鼓勵和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強,在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扶持,尤其在投資、稅收、金融、財政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導致合作社品牌規模偏小,影響力弱。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專業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4)完善合作社立法是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基本保障。國際經驗表明:凡是立法比較完備的國家,合作社都取得了持續穩定的發展。合作社的品牌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和指導,而政府的幫助和指導首先體現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 為合作社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合作社產生160 多年來,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法律體系。目前,我國雖然頒布實施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主體地位,但在品牌保護和發展問題上依然任重道遠。

    3 制約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戰略的主要因素

    (1)內部因素。主要包括:①資金約束。絕大多數專業合作社自身沒有建立積累機制,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組織活動經費短缺,不利于品牌的打造;②人才約束。合作社普遍缺乏較為優秀的經營管理人員,品牌運作水平不高;③專業合作社的運行不規范。相當多合作社的組建和發展在制度上還存在問題,影響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政府扶持不利。在扶持上,政府越位、缺位、錯位的情況并存,無法有效解決合作社普遍面臨的資金、人才、技術、項目等實際問題;②合作的文化基礎薄弱,合作水平低。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訓還不能普及。各種合作社大多處于孤立經營的狀態,區域性的合作聯盟較為少見,難以形成組團出擊、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場競爭力;③品牌的保護和淘汰機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和農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驅使,競爭行為不規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別人品牌,影響農產品品牌的美譽度。農產品品牌數量過多過濫,形不成品牌優勢,浪費了資源。

    4 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戰略

    (1)明確品牌個性定位,塑造鮮明品牌形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個性化特色。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強調鮮明的個性,強調特色的品牌,使產品更具個性, 更具有傳播性,從而更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要積極引進合作社形象識別體系,塑造鮮明的品牌形象。

    (2)加快推進管理創新,積極培育品牌文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加強對品牌管理的長遠規劃工作,加快建立品牌管理機構、完善品牌管理制度。此外,一個品牌要想獲得真正成功就必須要有“文化”,這是一個品牌實現更大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文化是品牌的根。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培育一個在顧客心目中有分量的、具有親和力的、滿意的品牌,就應該通過品牌傳播培育獨具個性的品牌文化。

    (3)注重品牌整合傳播,加強產品文化營銷。品牌整合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是指為了維持和提高長期競爭優勢, 農業合作社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立合作社旗幟品牌上, 明確旗幟品牌與其他品牌的關系, 使品牌家族成員能夠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社現有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 進行品牌擴張。文化營銷就是在農產品品牌中注入文化的內涵,從而使產品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產品。文化營銷模式可以根據農業產業文化資源特點與消費者需求趨勢,依托當地產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在合作社品牌的設計和培育中,強化濃厚的人文、風土氣息, 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

    (4)加強品牌自我保護,科學進行品牌延伸。農業合作社要在品牌設計、注冊、宣傳、內部管理以及各項品牌運營中加強自我保護, 同時也要進行科學的品牌延伸。任何一個成功的合作社品牌,都離不開其賴以成長的農業背景和農產品土壤。因此,在向其他行業和產品延伸時,合作社必須考慮品牌已經形成的市場形象和消費者認知是否符合準備進入的行業和產品的特性。

    (5)建立農業合作社聯合會,品牌經營形成規模。2006 年11 月全國第一個合作社聯合會在浙江溫嶺成立, 這個名叫“溫嶺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組織總共由76 家專業合作社組成,從成立之初就獲得了極大的關注。由于運行得當,效益明顯,不久之后浙江的臺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個合作社聯合會。借助聯合會的力量,原本依靠單個合作社無法實現的品牌經營可以因為擁有更雄厚的資金、更規范的操作流程、更豐富的人才儲備得到很好地實現。

    參考文獻:

    [1]李中華,曹春燕,辛德樹.國際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王愛芝.國外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開發研究,2010(2).

    第8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關鍵詞:農超對接 消費者 農業合作社 超市

    一、引言

    隨著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需要尋求更廣闊的市場。但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社會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安全和質量,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方式難以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安全信譽,也難以確保生態農業基地生產的優質農產品的價值,從而把很多特色農產品局限在產地,無法進入大市場,實現大流通,致使生產與銷售脫節,消費引導生產的功能不能實現。成都市為貫徹落實商務部、農業部《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商建發〔2008〕487號)精神,推進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供應鏈模式,引導大型連鎖超市直接與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以下簡稱“農超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自主品牌,保障城鄉居民食品安全,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但是在農超對接的實行過程中也碰到了不少的問題和阻礙,通過本小組的調查,研究農超對接政策實行的成果,并通過對問題的探討尋找解決的辦法。

    二、農超對接政策

    1.農超對接政策的基本情況

    農超對接,指的是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處于生產環節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與終端銷售環節的超市避開中間商環節的直接對接所形成的農產品供應鏈,超市與農戶或專業合作社直接對接,不依靠中間的流通小販來進行中轉。農超對接的本質是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向廣闊農村,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

    2.農超對接政策在成都的實施情況

    2009年4月,成都市商務局和成都市農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首批確定了紅旗連鎖、互惠超市、家樂福、伊藤洋華堂、人人樂、好又多等9戶流通企業作為“農超對接”試點企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建立“農超對接”渠道,加大經營鮮活農產品所需的流通設施投入,增強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能力,提高鮮活農產品經營信息化水平。為了促進“農超對接”,該局會同市財政局制定了相關支持政策,調動了試點企業擴大本地生鮮農產品的經營。

    三、研究成果及問題

    農戶:

    根據小組成員對郫縣錦寧韭黃合作社與郫縣唐元鎮九鼎蔬菜合作社的面訪了解到在農超對接政策實施之后,由合作社輸送到超市的中間環節減少,不再經手蔬菜中轉商,交易成本下降。但相比與之前未實施農超對接政策時,合作社的運輸成本并未下降,現如今合作社絕大多數的農產品出售給超市及農貿市場且這兩者的份額大致相當,但在售價方面超市的價格要比農貿市場的價格要高但并沒有高多少。

    但是在這項政策實施的過程中,由于農業合作社自身以及超市等多方面的因素,還是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首先,農戶與合作社的聯系并不緊密。

    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多數經營者和社員文化教育程度低,大多局限于眼前看得見的利益,很少關心長期發展。

    超市:

    小組成員在走訪了成都主要的超市的采購部后發現,超市成立采購部門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農產品的采購,選擇具有一定實力、有特色的專業合作社或單個農戶,洽談對接事宜,簽訂合約,對進入的農產品有嚴格的要求,門檻高。一般與之對接的都是規模較大、產量穩定、質量較高或有特色的農產品基地。

    四、研究對策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分析得出在農超對接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農業合作社多而雜,缺乏規模效益低下,超市對進入的合作社收取門檻費,無法合理的配置資源。因此我們小組經過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農戶方面:

    目前中國農業合作社多而雜,大都規模較小無法形成規模效益,進入超市難免受到歧視待遇,因此,必須將廣大的小型農業合作社聯合起來形成大規模的合作社,這就需要政府的牽頭和合作社的努力。進一步發展農戶+專業合作社+超市的模式,加大個別小農戶的整合或與專業合作社合作,形成規模效應,在與超市的協商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其中專業合作社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

    超市方面:

    由于農業合作社較多而對接的超市普遍較少,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應將中小型超市加入到農超對接的政策體系中,使農業合作社有更多的銷售渠道。關于合作社普遍反映的超市收取“門檻費用”的問題應加強對超市的監管,完善整個對接流程中的監督機制。加強與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對質量進行定期檢測,及降低物流成本,形成雙贏局面。

    五、總結

    農超對接政策在成都實施了三年有了一定的成果,為了進一步了解農超對接政策推行過程中的成果和問題,本課題組通過廣泛的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探究。針對農業合作社多而雜,缺乏規模效益低下,超市對進入的合作社收取門檻費,無法合理的配置資源等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我們經過研究決定,對廣大多而小的農村合作社進行聯合形成大規模的聯合組織,對超市完善監督機制和運營方式這三方面著手,通過由合作社組成的社會組織代表合作社與超市進行對話增加農業合作社話語權和超市加強對對接農產品的宣傳進一步完善農超對接政策。

    參考文獻:

    [1]《成都市商務局市農委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成商運〔2009〕15號http:///news.aspx?id=5794

    第9篇:農業合作社模式范文

    一、擁有大量統計數據和資料

    西方國家官方和民間研究機構都擁有大量的與合作社經濟有關的統計數據和資料,這是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的主要前提條件。

    1、宏觀數據較為完備。例如,美國農業部公開提供以下數據:第一,1913年以來的近百年的農業合作社的基本數據,包括農業不同類型的合作社的數量、合作社社員人數、合作銷售產值等指標。第二,1957年以來每年新成立的合作社數量;1875年以來130多年的每年因為解散、合并等原因而消失的合作社的數量。并且不管是新成立的合作社,還是消失的合作社的數據都是細分為十幾個農業行業。第三,1954年以來的每年農場主合作社的財務結構數據,包括合作社數量、合作社總資產、債務、凈財產、凈收入,等等。第四,1951年以來各州合作社的數量、社員人數、產值等主要指標。第五,1981年以來農場主合作社雇傭的全日制勞動力的數據,并且這些數據又分為棉花、奶制品等十幾個行業的數據。

    2、微觀數據真實可靠,時間連續性較強。西方國家的合作社一般都是較為規范的管理,從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數據較為真實可靠,時間連續性較強。這就為有關的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研究結果往往較為具有說服力。

    例如,在西方經濟理論界,對合作社的生產目標存在一定的爭議,即合作社的經營目標是否也是與私營企業一樣追求利潤最大化?克雷格?本和約翰?彭卡維爾對美國西北部的11家生產膠合板的工人合作社的1968~1986年有關數據研究后得出結論:股息最大化和就業最大化都只能作為合作社經營的特殊案例來處理,不具備普遍性;收入、工作時間和就業都屬于合作社的追求目標,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意義;但是相比較而言,合作社更重視就業,而不是收入。

    這種能夠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的合作社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大量存在;不是只存在于美國,而是也存在于其他發達國家。例如,E.格里費爾-塔特杰和C.A.諾克斯?洛弗爾對西班牙59個合作社的1994~2001年財務制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合作社如果追求股息最大化,會導致合作社內部勞動力配置的無效率,即合作社不適合追求利潤最大化。

    即便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數據也是齊全的、連續的。例如,瓦倫?高里、詹姆斯?塞爾康和羅德里戈?布來斯諾通過對哥斯達黎加1990~1999年的10年健康保健合作社的數據分析,發現在控制合作社診所與公共診所的社區經濟社會特征、年度時間趨勢、診所本身復雜性之后,與公共診所相比,人們因病一般性訪問合作社診所的人次多出9.7%~33.8%(95%的置信度),牙病訪問人次多出27.9%~56.6%,而對專家的訪問減少28.9%~100%。進入合作社的非內科的訪問人數、急診人數和平均首次訪問人數,與公共診所相比沒有什么區別。這說明,合作社診所是用全科醫生代替了專科醫生,但是卻沒有丟掉新病人、沒有拒絕急診、沒有用護士代替醫生。與公共診所相比,到合作社診所的看病者,人均住院天數減少了30.4%~60.5%(95%的置信度),實驗檢查減少了24.7%~37.2%,藥物減少了26.7%~38.3%,看病者人均總支出降低了14.7%~58.9%。

    二、西方學者研究合作社經濟的主要方法

    西方學者研究合作社經濟的方法有兩個突出的特征:一個特征是大量使用實證分析的模式,并配合使用圖和表。當然,這與他們基本上采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的思路是分不開的。如:對合作社的微觀分析,采用廠商微觀分析模式分析合作社的內部行為;采用競爭、壟斷、寡頭壟斷、雙元壟斷、混合壟斷的模式分析合作社參與市場競爭的行為和結果;采用公共經濟學的模式分析合作社的公共產品屬性,等等。另一個特征是大量使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如:采用西方經濟學中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公式分析合作社經濟發展中的勞動力的貢獻的大小,并與私營企業進行比較,其公式為:

    Q-=ALαKβ

    Q表示產量,L表示勞動力的投入量,K表示資本的投入量,A、α、β為常數。該公式還可以擴展成多種形式。

    再如,采用各種回歸分析數學模式進行定量研究。其基本公式是:

    Y=C+aX1+bX2+dX3+ε

    Y表示因變量,C表示常數,a、b、d表示系數,X1、X2、X3表示自變量,ε表示殘值。該公式也可以擴展成多種形式。

    此外,還有需求彈性分析、供給彈性分析、邊際效率分析,等等。

    三、反思與借鑒

    反思中國合作社經濟的發展,不僅發展歷程起伏過大,難以存在能夠長時間持續發展的合作社,而且由于管理很不規范,根本就沒有可以信賴的微觀數據以供進行定量分析。有個別的合作社雖然可能勉強維持了較長的生存時間,但是卻沒有留下可供使用的數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合作社的發展還很不規范,管理水平還很低,大有改進的空間;并且在宏觀管理和服務方面,其中包括數據的全面收集與整理,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做。而發達國家對合作社經濟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深入和有說服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夠從合作社經濟的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產生和提供可靠的數據。

    在這一方面,美國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官方對合作社的調查統計,最早是1863年,當時調查了35個乳制品生產合作社。第一次全國范圍的農場主合作社調查是在1913年進行的,并且持續到1915年,是由農業部負責實施的。第二次全國范圍的農場主合作社調查是在1919年進行的,并且是作為農業普查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的,也是由農業部實施的。1922年初美國農業部進行了第三次農業合作社調查,主要是調查合作社的購買和銷售兩個方面的數據。1924年美國農業部進行了第四次農業合作社調查。從1924年開始,農業部每年都對農業合作社的基本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和匯總,一直持續到現在。農業合作社的調查數據的出版是從1930年開始的,并且一直持續到現在。

    同時,美國合作社的管理也是很透明的,有關數據也是公開的。例如:合作社招聘總經理主要管理者的薪酬等,也是公開的,因為要公開招聘就必須“明碼標價”。并且合作社每年都必須聘請社會會計事務所,對合作社進行嚴格的審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色成人综合|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h成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草成人影视|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性视频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