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傳統農業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農業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農業特點

    第1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關鍵詞]經濟發展農村金融優先序

    一、寧波農村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分析

    1.寧波農村經濟的特點

    寧波經濟一種外向型經濟,有天然的深水港,貿易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寧波的農村經濟也是一種外向型經濟。與傳統的農村經濟不一樣,在寧波X縣Y村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村1000余戶農民,仍然經營傳統農業即農林牧漁業的不足40%,而這40%經營傳統農業的農戶中有87%主要經濟收入為規模養殖水產所得,剩下的13%雖然也經營傳統農業,但是規模小、數量少,農業收入平均只占總收入的10%左右。該村中另外60%的農戶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制造業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辦廠生活,不在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多是生產汽車零部件或紐扣之類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銷量好、訂單多的產品。從以上數據我們看出,寧波貿易及物流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得其實現了轉型。盡管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但是基本上農村經濟已經不是我們傳統的農村經濟,實現了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變。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從事傳統農業如水產養殖業的農戶,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產品初加工流程。寧波農村經濟的這種特點對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區農村是不一樣的,在有限的金融資源約束下,怎樣更加有效的配置資金,讓其發揮最大的價值,這就產生了金融產業發展的優先序問題。

    2.寧波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從產業的角度可以分為: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再加上財政支農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個方面,另外還有民間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間金融是農村內部自發性的是內生的經濟活動我們暫且不考慮政策上對其的影響。寧波農村經濟現在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農戶的生產活動基本上分為農業生產性經營和制造業生產性經營。這兩種生產經營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對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別的。

    傳統農業的特點是投資期限長、風險大,但是資金的回報率也高。在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氣候影響,該村養殖蝦的農戶基本上都虧本,而2010年養殖的蝦蟹產量和銷路都很好,初步測算其資金回報率都在200%以上。在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戶中,60%的人需要資金來擴大規?;蛐枰Y金引進新的養殖技術或設備,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過銀行或信用社貸款。由于農業的產業特性,現階段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撤出了鄉級營業點甚至某些比較落后的縣級營業點。農村現在最重要的正規金融機構只要農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對于資金需求量龐大的農村經濟體,有限的信用合作社顯然無法滿足農村經濟對資金的需求。其次農村房屋及土地產權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農戶無法通過抵押或質押來取得貸款,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戶們反映很多時候的貸款要靠村里或鎮里的干部或有經濟實力的人的擔保,這樣無疑會加大農戶的貸款成本,形成了一種新的租金,同時也無法保證資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為事業單位后,其績效考核和職工工資待遇都同營業利潤有關,因此作為一個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將農戶的儲蓄存款拿到工商企業處發放貸款,盡量避開風險較大的傳統農業領域,不僅沒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從農村“抽血”供應其他產業。基于以上分析,農村傳統農業產業的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很難從銀行產業取得,也不具備發展證券業的條件。所以只能依靠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財政支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可以直接通過項目投入到農業產業,比如養殖基地的建設投入或農戶的免費技術培訓等;也可以通過對商業銀行的補貼來激勵其加大對傳統農業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發展保險業,鑒于農業風險大的特性,發展保險業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險的支撐會消除農戶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激勵農戶自身對農業產業的投資。但是低的保費收入賠付比使得保險公司對此并不熱衷,這也同時需要政策上對保險業進入農業領域給予支持,如稅收減免等,也可以由財政出資設立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財政支農和保險業的發展對于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側重,前期已財政直接投入為主,以此來增加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和贏利能力;后期通過保險業的介入來激勵農戶的自發投資,同時減少財政直接投入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

    農村的非農業經營生產領域對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調查數據顯示從事非農產業經營即制造業的農戶中,其中90%曾取得過信用社或農業銀行的貸款,而大部分人認為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自己的貸款需求,但是該村中的民間金融很發達,親戚朋友甚至是錢會、合會等的資金拆借活動很頻繁。寧波農村的制造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分工程度特別高,多數家庭的工廠產品單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這種生產單一產品的模式使得他們的產品專業化程度高。但是資金的短缺使得他們無法擴大生產,形成規模經濟。當產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變時,顯然僅僅依靠農村經濟自身的投資再生產無法滿足對資金的需求,這就需要城市反哺農村。如果通過財政支農來解決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顯然這樣發展起來的制造企業不具備自生能力,遲早會被淘汰掉。只有通過政策上對銀行業傾斜,誘導銀行重返農村扎根,在現階段農村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情況下其資金回報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資金密集型產業,在激活農村經濟后,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直到城市與農村的資金回報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發展證券業,規范民間資金流轉。

    三、簡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對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側重。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寧波農村的傳統農業領域要優先發展財政支農和保險業;在非農產業要優先發展銀行業和證券業。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議:

    1.前期要加強財政支農力度,通過加大對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補助激勵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補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為考核標準,做到??顚S?同時免費或資助農戶引進農業技術以及收集相關信息。

    第2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關鍵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一、原始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發展策略

    1.原始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

    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使用石器工具從事簡單活動的農業。系由采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特征是使用簡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進入原始農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是馴化野生植物和動物,標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現。

    2.原始農業發展策略——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原始農業的耕作技術。這種耕作技術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來。刀耕火種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種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覓新地重新砍燒種植,農史學家稱之為“游耕”。但從新石器時代所出土的一些實物來看,中國一些地區的原始農業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脫離了早期的刀耕火種階段。而已由“原始生荒耕作制”階段,進入了所謂“鋤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階段。

    二、傳統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其發展策略

    1.傳統農業發展歷程水平

    隨著人類智慧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耕作方式有了轉變,鐵鍬、爬犁這種工具開始成為這一時代的主角,這些“先進”的農業工具催生了農業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農業”走向了“傳統農業”發展的道路,土地產量相比原來有了“質”的飛躍,在漫長的3000年時間內,農業經濟發展緩步前行。

    2.古代傳統農業發展策略——精耕細作

    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是采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的農業。傳統農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當今時代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三、近代農業生產力水平及其發展策略

    1.近代農業生產力水平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第一次產業革命興起于18世紀60年代,于19世紀40年代結束。工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系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后,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第二次產業革命,起于19世紀七十年代,于 20世紀初期結束。其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后,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刂普搫撌既司S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征為自動化。

    2.近代農業發展策略——機械化、自動化

    從世界范圍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廢除、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這一轉變大體上起始于19世紀中葉,到二戰時期,近100年歷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近代農業的發展策略是逐步實現機械化和電氣化。農業工業化的積極方面是生產效率的提升,但負面影響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

    四、現代農業及其發展策略

    1.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至今,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

    第3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2、“精耕細作”即“精細耕作”,是指農業上認真細致地耕作,也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

    3、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耕種;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國進入文明時代,耒、耜成為了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4、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人們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等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5、春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戰國時期的鐵犁牛耕擴大推廣,鐵器和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魏晉南北朝,黃河流域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日臻成熟;直至隋唐,南方水田的精耕細作技術逐步成熟。

    第4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關鍵詞] 經濟發展 農村金融 優先序

    一、引言

    有關金融支持與經濟發展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總結出各國金融發展與現代經濟增長方面帶有的規律性的趨勢。其后麥金農與肖分別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金融深化論”和“金融抑制論”闡述了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赫爾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約束理論”,這一理論強調政府干預的重要作用,認為有選擇的政府干預有助于金融發展,推動經濟增長。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農村經濟的特性、“金融抑制”、資本的“趨利性”和國家金融政策的調整,使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大批退出農村,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弱化趨勢。因此,如何通過適當的政策設計讓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服務,使其切實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的需求發揮配置金融資源的功能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寧波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試圖在制度上對當前的農村金融支持提供發展的優先序依據。

    二、寧波農村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分析

    1.寧波農村經濟的特點

    寧波經濟一種外向型經濟,有天然的深水港,貿易發達,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寧波的農村經濟也是一種外向型經濟。與傳統的農村經濟不一樣,在 寧波X縣Y村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村1000余戶農民,仍然經營傳統農業即農林牧漁業的不足40%,而這40%經營傳統農業的農戶中有87%主要經濟收入為規模養殖水產所得,剩下的13%雖然也經營傳統農業,但是規模小、數量少,農業收入平均只占總收入的10%左右。該村中另外60%的農戶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制造業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辦廠生活,不在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多是生產汽車零部件或紐扣之類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銷量好、訂單多的產品。從以上數據我們看出,寧波貿易及物流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得其實現了轉型。盡管還是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但是基本上農村經濟已經不是我們傳統的農村經濟,實現了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變。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從事傳統農業如水產養殖業的農戶,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產品初加工流程。寧波農村經濟的這種特點對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區農村是不一樣的,在有限的金融資源約束下,怎樣更加有效的配置資金,讓其發揮最大的價值,這就產生了金融產業發展的優先序問題。

    2.寧波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從產業的角度可以分為: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再加上財政支農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個方面,另外還有民間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間金融是農村內部自發性的是內生的經濟活動我們暫且不考慮政策上對其的影響。寧波農村經濟現在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農戶的生產活動基本上分為農業生產性經營和制造業生產性經營。這兩種生產經營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對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別的。

    傳統農業的特點是投資期限長、風險大,但是資金的回報率也高。在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氣候影響,該村養殖蝦的農戶基本上都虧本,而2010年養殖的蝦蟹產量和銷路都很好,初步測算其資金回報率都在200%以上。在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戶中,60%的人需要資金來擴大規?;蛐枰Y金引進新的養殖技術或設備,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過銀行或信用社貸款。由于農業的產業特性,現階段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撤出了鄉級營業點甚至某些比較落后的縣級營業點。農村現在最重要的正規金融機構只要農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對于資金需求量龐大的農村經濟體,有限的信用合作社顯然無法滿足農村經濟對資金的需求。其次農村房屋及土地產權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農戶無法通過抵押或質押來取得貸款,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戶們反映很多時候的貸款要靠村里或鎮里的干部或有經濟實力的人的擔保,這樣無疑會加大農戶的貸款成本,形成了一種新的租金,同時也無法保證資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為事業單位后,其績效考核和職工工資待遇都同營業利潤有關,因此作為一個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將農戶的儲蓄存款拿到工商企業處發放貸款,盡量避開風險較大的傳統農業領域,不僅沒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從農村“抽血”供應其他產業?;谝陨戏治觯r村傳統農業產業的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很難從銀行產業取得,也不具備發展證券業的條件。所以只能依靠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投入,財政支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可以直接通過項目投入到農業產業,比如養殖基地的建設投入或農戶的免費技術培訓等;也可以通過對商業銀行的補貼來激勵其加大對傳統農業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發展保險業,鑒于農業風險大的特性,發展保險業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險的支撐會消除農戶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激勵農戶自身對農業產業的投資。但是低的保費收入賠付比使得保險公司對此并不熱衷,這也同時需要政策上對保險業進入農業領域給予支持,如稅收減免等,也可以由財政出資設立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財政支農和保險業的發展對于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側重,前期已財政直接投入為主,以此來增加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和贏利能力;后期通過保險業的介入來激勵農戶的自發投資,同時減少財政直接投入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

    農村的非農業經營生產領域對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調查數據顯示從事非農產業經營即制造業的農戶中,其中90%曾取得過信用社或農業銀行的貸款,而大部分人認為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自己的貸款需求,但是該村中的民間金融很發達,親戚朋友甚至是錢會、合會等的資金拆借活動很頻繁。寧波農村的制造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分工程度特別高,多數家庭的工廠產品單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這種生產單一產品的模式使得他們的產品專業化程度高。但是資金的短缺使得他們無法擴大生產,形成規模經濟。當產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變時,顯然僅僅依靠農村經濟自身的投資再生產無法滿足對資金的需求,這就需要城市反哺農村。如果通過財政支農來解決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顯然這樣發展起來的制造企業不具備自生能力,遲早會被淘汰掉。只有通過政策上對銀行業傾斜,誘導銀行重返農村扎根,在現階段農村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情況下其資金回報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資金密集型產業,在激活農村經濟后,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直到城市與農村的資金回報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發展證券業,規范民間資金流轉。

    三、簡要結論及對策建議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對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側重。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寧波農村的傳統農業領域要優先發展財政支農和保險業;在非農產業要優先發展銀行業和證券業?;诖颂岢鲆韵陆ㄗh:

    1.前期要加強財政支農力度,通過加大對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補助激勵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補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對農業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為考核標準,做到??顚S?同時免費或資助農戶引進農業技術以及收集相關信息。

    2.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通過政策引導促進保險公司進入農業領域或直接由政府組建保險公司專門為農業保險。

    3.在非農生產領域要大力引導商業銀行的進入,在政策上為銀行在農村設置網點或提供貸款提供方便,吸引資金從城市流向農村。

    參考文獻

    [1]秦池江:論金融產業與金融產業政策[J].財貿經濟,1995(5)

    [2]葉敬忠 汪淳玉:新農村建設的優先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3]謝婷婷: 新農村建設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 學術交流, 2007(3)

    [4]熊軍:論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J]. 商業現代化, 2006(4)

    [5]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第5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摘 要 題】農村改革與發展

    【關 鍵 詞】小農經濟/公共產品供給/二元結構

    【 正 文】

    一、土地制度和小農經濟:“二元均衡”經濟結構的形成和變動趨勢

    西方制度經濟理論指出,不同的產權安排會導致不同的制度績效。因此,以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業經濟效率時,必須考察特定的產權安排背景。事實上,在經營方式和效率等方面,中國傳統農業所體現出來的特點,與其特有的土地產權制度有著極強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里,在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合法的制度安排下,土地的兼并成為一種不可抑制和逆轉的必然趨勢。兼并者為了從土地資源中獲取更多的地租收益,有最大限度擴大土地規模的激勵。在一定的技術生產條件下,他會選擇能夠最大化其地租收益的人地結合比例,這與資本主義中企業家行為選擇存在著相似之處,就是以最佳的規模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大土地所有者會根據土地占有的多少,規模的大小(假定技術條件是一定的),來決定租佃或雇傭勞動者的多寡,吸納或滲出農業勞動者,產生如傅筑夫將中國的土地兼并與英國的圈地運動比較研究后指出的,土地私有和兼并造就了大量的農業無產者,使中國的租佃關系中土地所有者一方能夠對租稅進行極端索取,對農民殘酷剝削,農民只有以此作為交換才能與土地相結合,從而“在形式上也形成了像鳥一樣無拘無束的無產者”。[1]

    這些農業無產者失去生產資料又不能全部被大土地所有者吸納,就產生了極大的生存危機。由于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城市工商業不夠發達,農業中產生的相對過剩人口沒有渠道滲出,游離在生產領域邊緣,成為社會動蕩的根源和威脅統治者生存的一個群體。因此,國家就必須擔負起安置流民的責任。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國有土地平均分割,給無地農民經營。這就是均田制,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一種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意義的土地制度安排。國家將國有土地平均分配給他的編戶齊民,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穩定可靠和最大限度的租稅來源,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政局穩定和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當國家使土地承擔起這種農業失業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時,對于人地結合的比例是否為一定技術前提下的最佳規模,可能考慮的就會比大土地所有者欠缺得多。

    馬克思在論述這種小農經濟時說: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2]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不斷擴大的應用。[3]據此,長期在我國史學界就有觀點認為,這是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不能發展的根源,甚至造成了對現代化進程的阻礙。

    近年來開始出現其他角度的分析,認為這樣的經營特點造成了高效的農業,對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繁榮作出了貢獻。趙岡就認為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較合適的經營方式。一來是農業生產所要求的最佳規模不大,二來因農業生產的特性決定的:首先,農業生產工作的監督很難,因此監督費用會比其他產業部門高很多。其次,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業耕作的各個環節工作質量無法按規定的標準來逐一檢查,各環節步驟質量的好壞,只能從最后收成的好壞多寡體現。這樣一來,家庭農場因依靠家庭成員而具有可靠的激勵機制,比大規模農業生產要有較大的優勢。這種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耕作方式,是在井田制私田經營中,以及土地私有后自發形成的經營方式。國家在為了安置個體家庭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的均田制度中,沿襲了這種經營方式。對于大土地所有者,多采用租佃制方式將土地租給佃農,尤其是土地規模大時,也同樣體現出大土地所有和小土地家庭經營的特點來。雖然在后期土地經營中出現了雇傭制,但是根據考證對于租佃制或雇傭制的選擇中,雇傭制的替代與土地所有者性質與其土地規模大小雖有一定的相關性,更重要的卻是來源于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傅筑夫認為在中國,土地兼并導致的土地所有權的集中,伴隨的是經營規模的不斷縮小,經營方式的更加分散。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國農業經營的“過密化”。這種特色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歷史上能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是依靠國家的支持實現的,這種支持一方面體現在國家通過政策(如均田、摧抑兼并等)穩定保持土地產權結構和經營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農業領域中國家主動承擔起了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職能,也成為小農經濟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

    二、公共物品的供給與小農經濟的保障

    1.傳統農業中的技術創新和信息傳播

    前文論及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的合法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首先是產生出大量的與土地相脫離的“自由人”。這些人的存在會對政權的穩定帶來嚴重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也還難以提供如此多的剩余產品養活過剩人口。因此,一方面為了保證國家政權的穩定安全,“授田與民”來達到“人得耕種,不得買賣,以贍貧弱”的目的,另一方面為了能從產出中提取更多的租稅收入,統治者對于能夠提高授田農戶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量的技術創新和推廣十分重視。為此,各朝統治者都不遺余力地鼓勵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新的工具,通過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產量來增加總的產量。在土地授民的基礎上,推廣農業技術和指導農業生產成為了歷朝歷代統治者責無旁貸的職能。

    反觀中國農業社會經濟史,農業技術的發明、使用和推廣都深深打上了國家行為的烙印。早在漢武帝的時候,就曾在全國范圍內由政府倡導新技術和新工具的采用,大力推廣犁耕和新的耕作方法(代田制和區田制),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在全國推動農業生產方法的轉變,從而在短期內普及了新的技術,并迅速提高了農業產量,使中國農業生產就此走上精耕細作的道路。

    國家以完備的層級官僚體制為依托,承擔起技術創新和推廣的主要責任,在客觀上部分地替代了市場形成的自發力量。以至于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封建地主政權雖然不是由于管理水利灌溉而出現的東方專制國家,但在實行重農政策,保護小農經濟時,卻類似地采取了一系列直接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干預下的幾次重要的農業耕作工具的發展推廣使用,先進的耕作方法傳播普及速度之快,范圍之廣,足以證明這種方式對于市場自發形成的傳播機制有很好的替代性。

    同以上分析相映證的是,在我國傳統農業技術創新和傳播中,最活躍的行為主體是統治者在各區域中對農業生產負責的人,某些朝代稱之為農官。據史料記載,很多當時先進的生產工具、耕作技術的創新也多是來源于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集農業生產者、技術使用者和租稅收入執行者于一身,既有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又兼有國家賦予的提高生產率的職責,是當時最具有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傳播動力和傳播能力的行為主體。固然有提高國家收入的意圖,但這種模式對于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增長有很高的貢獻率。這也可以看作是國家為了換取收入而向在國有土地上勞動者提供的一種服務。

    隨著國家經濟控制權力被削弱和侵蝕,均田制度的逐步瓦解,這種技術創新和傳播的信息體系也因之解體了。因此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后期,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再沒有發生什么重大的突破,更多地是對原有技術體系的細化和完善。相較于國家主導型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機制而言,這一階段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值的提高,更多地體現了市場化導向的特征。

    2.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的供給

    小農經濟細微的生產組織和廣泛的地理分布不僅帶來了農業生產上技術變革的麻煩,而且使得“公共物品”——水利工程灌溉設施及運輸倉儲等方面產生了先天供給不足的缺陷。對于自然條件不穩定、不平衡的農業大國,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保障穩定的農業產出和防止因天災引起的農業波動,統治者以其所獲取的租金中的一部分用于向社會提供必須的服務。這類服務的特征是必須有龐大的資金支持,有序的協作、計劃和組織,復雜的技術和相應的大規模的勞動投入,這是國家機器所擁有和擅長的能力,可以憑借整個國家掌握的資源和權力作為支撐。

    固然小農個體都可以意識到這類物品的供給對其再生產的重要性,但由其能力和性質決定,組織一個系統工程所需要的交易成本(組織費用、談判、磨擦等等)足以破滅任何一個自發的小農組織下的雄心壯志。因此在初期,這類物品的供給是完全依賴國家意志來實現的。尤其是在各朝發展農業的初期,中央集權的力量最為強大時,往往伴隨著大規模、大投資的水利系統工程的進行。從漢武帝至三國期間,各政權都曾普遍興修水利。這有助于我們觀測國家在對經濟資源控制力比較,對其“編戶齊民”的授田者的經濟效率既承擔后果(獲取所有權收益租金與稅收)又負有責任(經濟增長和社會安定)時,大型的水利工程、灌溉設施等有穩定、周期性和地域性增長的現象。

    由于水利工程的供給是以大規模、大系統、大協作、大投入的方式組織起來的,這樣的國家供給部分替代了農戶個體可能需要的投入。對于經濟能力弱小、缺乏應對危機和風險能力的小型家庭農場,提供了較高層次的生產保障,使他們比較容易在現實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下生存。這樣小規模、家庭經營、簡單協作、小投入的生產方式與大規模、系統組織、高度分工協作、大投入的公共物品的供給相配合,宏觀上減弱并消解了可能因缺乏此類供給而帶來的農業生產風險和經濟波動,提高了農業整體產出效率和生產水平;微觀上為小型家庭農業的存在和延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防止了小農階層的迅速分化,使小規模的家庭農場在兼并和自由買賣的威脅下,有可能維持最低限度的再生產,降低了自耕農階層瓦解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國家機器上精密先進極具現代生產經營特點的系統工程,另一方面是大量分散細小的家庭農耕方式的簡單生產單位;不同于劉易斯二元經濟中兩部門的劃分和兩者間存在的巨大勢差和隔離,他們都統一在中央集權的農業經濟體系中。這兩個規模、形式全然相反的二元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農業生產的高效率,維護了農業經濟的穩定性。

    與技術擴散的特征相類似,我們可看到隨著國家所有的土地的削減,國家“授田于民”的能力喪失,以及由此產生的財政收入的銳減,在傳統農業社會后期(宋后),由政府規劃實施的大型的農田水利設施寥寥無幾。后期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主要致力于既有水利設施的修復與改善。這一時期可數的較大規模的工程多是在天災人禍的背景下被動實施的,而且往往因為對人力、物力和正常耕作的妨礙而受到相關利益階層、豪強貴族的阻撓,最終半途而廢。對原有水利設施的修修補補就成為這一階段水利建設的主流。

    其次,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興起和水利環境的破壞相伴。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興起與國家權力向地方權力,主要是人口、土地和財力資源各方面的轉移和分化直接相關。同國家追求的經濟目標相似,地方政府和地方豪強對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責任和自身利益極其關注,使區域性、小范圍的水利設施建設既成為必要又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由于私有權(大土地私有和小土地私有)的強化和國家控制力的減弱,使土地利用方面的短期行為大量滋生。太湖流域就曾因豪強任意兼并和圈圍,個體農民自筑騰岸止水旱,使得大圩田被分割為零亂的小圩,使塘埔圩田系統始終未得到有效的改變。

    這種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混亂無序導致的農業基礎設施的破壞,用現代經濟學觀點可以解釋為“個體理性導致的集體非理性”以及“公共物品提供中的市場失靈”。徐浩在解釋為何中國華北農業由先進變為落后,在清代農業勞動生產率呈現出停滯和下降趨勢時,認為農田水利失修是最根本的原因。農田水利失修造成水旱災害,使農民生命財產被破壞,是對農村宏觀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打擊,即使在一般年景也使農業水平下降,糧食單位產量普遍偏低?!昂臃啦簧?,廬舍難保,水利未興,耕鑿何賴,試觀歷年以來土地之肥瘠,煙村之多寡,以及小民之貧富,大半均由河防水利之所致,合境大利大害無過于此。”[4 ]但我們也不能小視在這一過程里中心工程中私人投資興起的意義,這是當國家財力有限卻又需要提供必需的公共物品時,逐漸發展出的一種公私合作的權宜之計。它以給予合作投資個體某種優惠政策為前提,同時投資個體往往也是當地土地所有大戶,當這種合作觸犯到其自身利益時,工程往往就會半途而廢。

    由于國家勢力的變動和土地所有權結構的變動,這種“二元均衡”在中后期尤其是均田、屯田逐漸縮小的趨勢下,逐步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隨著這種小農經濟中個體農業經營和國家保障的“二元結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體現并加劇了傳統農業經濟及其經營模式的逐步分化衰落,直至被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所替代。

    參考文獻

    [1]傅筑夫.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第6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對于農業經濟增長而言,不同文明時期具有不同的范式。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經歷古代、近代和現代3個歷史階段,與之分別對應的是3類不同的文明,即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文明。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文明狀態不同,與之相對應的經濟增長范式也不盡相同。農業經濟增長范式,就不同發展階段而言,表現也不同的道路[1]。從依靠簡單生產工具獲取賴以生存的植物果實,到擁有大型機械,農產品的產量有了極大增長,人類的社會生產歷經了“黃色道路”和“黑色道路”的過程。就發展階段而言,目前世界農業還未走出“黑色道路”的范式。在農業社會,社會生產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土地和農業勞動力,所以農業社會又被稱為“黃色道路”階段?!包S色道路”階段的農業,工具簡陋,以使用人力和畜力為主,人們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不僅生產效率低下,而且收獲的豐欠還在相當程度上受“老天”左右。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石油農業”,又被稱作“黑色道路”,具有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農藥化等特點。由于它極大地刺激了農業生產發展,因為被稱為第一次“綠色革命”。但由于它建立在對自然的無情征服和駕馭基礎上,過分依賴于消費地球不可再生資源和投入大量化學品,致使土質、水源和氣候惡化,污染嚴重,農作物甚至因帶有殘留有害物質而對使用者的健康造成隱患,其負面效應和權限已日益暴露。它不僅嚴重制約著農業自身的發展,還危及到自然生態環境,乃至人類社會的安定。農業增長的“綠色道路”方興未艾。當今世界,正面臨著人口劇增、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氣候異常,以及地球表土流失、沙化和地力下降等問題。僅靠擴大“石油農業”外延的做法不但行不通,而且非常危險。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告誡:“通過無節制地開發土地來提高農業產量的做法,只能使自然資源更加貧乏,環境更加污染。”世界農業發展正處于新的探索時期。人們開始呼喚“第二次綠色革命”,要求進行“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方面具有生態色彩的革命”。人類在發展農業方面,必須注重自然的協調,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奪。今后農業的發展方向,必須走“綠色道路”。生態農業,則是農業發展邁上“綠色道路”的理想模式。

    2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更迭

    2.1傳統農業模式

    傳統農業是采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的農業。即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傳統農業在歐洲是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奴隸制社會(約公元前5~6世紀)開始,直至20世紀初葉逐步轉變為現代農業。傳統農業基本特征:金屬農具和木制農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農具,鐵犁、鐵鋤、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得到廣泛使用;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一整套農業技術措施逐步形成,如選育良種、積肥施肥、興修水利、防治病蟲害、改良土壤、改革農具、利用能源、實行輪作制等。傳統農業是由粗放經營逐步轉向精耕細作,由完全放牧轉向舍飼或放牧與舍飼相結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產力水平等均較原始農業有較大提高。傳統農業的特點是精耕細作,農業部門結構較單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仍較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較薄弱,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工。目前傳統農業仍廣泛存在于世界上許多經濟不發達國家。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古國,歷來注重精耕細作,大量施用有機肥,興修農田水利發展灌溉,實行輪作、復種,種植豆科作物和綠肥。

    2.2現代農業模式

    關于現代農業至今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現代農業有幾個標準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農業投入占當年總產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比重低于20%。目前發達國家的農業基本上是現代農業。西方國家根據不同的國情,逐漸摸索出3種不同的現代農業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以荷蘭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資源短缺型;以法國為代表的土地、勞動力適中型?,F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相比西方國家,我國現代農業之路還很漫長。國家統計局相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僅走了1/3。但從長遠看,我國是一個大國,只要持續不斷地加大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的力度,我國農業必將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2.3后現代農業模式

    后現代農業是相對現代農業而言,是以時間為標識,按農業發展時序而劃分和確定的一種農業經濟和技術形態。作為一個農業全新概念,是指以動植物的開發、培育及其產品生產為軸心,將廣義農業即農、林、牧、漁業范疇中不同層次及環節和分屬于不同產業部門與動植物培育及其產品生產密切相關的各種農業產前、產后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復合形成的一個超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或系統。后現代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區別:后現代農業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產手段、工具及技術有別于現代農業,而在于其活動的內涵與形態結構不同于現代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在領域上,它是廣義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融農用高新技術投入品制造與供應和農產品收購、加工、貯藏、運輸、市場營銷以及農用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農業信息與管理咨詢和服務于一體的復合產業。在部門上,除傳統的農、林、牧、漁產品生產部門外,還包括觀光旅游農業、休閑農業、教育示范農業、體驗農業、海洋農業等部門。在形態與功能上,它將眾多當代已經形成并存在和未來不斷涌現的全新農業形態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精細農業、精準精確農業、無土農業、知識農業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產、生活、經濟、社會與生態等多種功能于一身。

    3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內涵與外延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增長總是以一定方式進行的,而農業經濟增長的方式又是由農業經濟增長的內容和決定經濟增長的各有關主要因素共同決定的。因此,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和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實現增長的方式。據此,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理解主要是看經濟增長是依靠哪些因素得以實現的。而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實現經濟增長主要通過2種經營方式,即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粗放和集約的劃分是李嘉圖等在地租理論中首先提出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解釋,起先是用于工業生產的,后來逐步延伸到國民經濟各部門。馬克思指出,在規模擴大的再生產中,“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保?]據此,蘇聯經濟學家提出了“增長方式轉變”的問題。根據增長的來源不同,把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2種:第1種是靠增加自然資源、資本和勞動等資源投入的增加實現的增長,即粗放增長(ExtensiveGrowth,或外延增長);第2種是靠提高效率實現的增長,即集約增長(IntensiveGrowth,或內涵增長)。具體而言,粗放型是主要依靠生產資料數量的擴張實現經濟增長,這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是主要依靠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并提高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實現經濟增長,這是一種消耗低、質量高、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經濟增長方式。一般而言,集約型增長方式是建立在集約化經營方式基礎上的。農業的集約經營是一種內含的擴大再生產,即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應用,改良品種,改造土壤,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并通過有效、科學的施肥和精耕細作等手段,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農業的有效、持續發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指對農業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利用和經營方式的轉變,是以全部生產要素的生產率提高為主的農業增長。即由粗放型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并非完全是一個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些條件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階段。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一方面,社會物質資本等要素投入太少,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必須增加其投入數量,而此時未被開發利用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很多,勞動力也較豐富,價格低廉;另一方面,科技水平不高,管理落后,要素使用效率很難提高,因此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對自然資源的大量開發,經濟增長方式只能是粗放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資源變得稀缺,要素價格不斷上升,從而使產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為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其經濟增長過程中,都不可能完全跳過粗放型增長階段,這一階段可以為集約型增長奠定物質技術基礎。二是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追求外延式數量擴張,不講成本,否定利潤,忽視經濟效益。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然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盡量小的投入獲得盡量大的產出和利潤,由此必然促使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可見,計劃經濟體制下往往伴隨著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而市場經濟體制下有利于采用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第7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對策;關鍵環節;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國農村自建國初期的后就遵循計劃經濟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體系里,逐步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體制的結果。城鄉二元結構嚴重束縛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國家在政策上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資,技術,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鄉二元結構不僅使得農業,農村,農民得不到發展,還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農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很多農民紛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農村大量的田地被閑置,農民的進城潮還給城市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綠地減少,交通擁堵等等的問題。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在這項政策推動下,很多企業和個人從進場務工的農民手中獲得農村閑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經營權,加入資金、技術的投入,盤活了農村閑置的土地、荒地。產生了一種以農業產品為資源,農村生態環境為依托,自己購進的設備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休閑農業”。

    1 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中期的歐洲。迄今為止,“休閑農業”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在各個國家的各個學者給出的定義都不一樣。國內外學者對“休閑農業”的定義大致如下:

    縱觀國內外眾多學者的觀點,休閑農業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秀美的生態農業資源的基礎上,設計、開發、建設集旅游、觀光、住宿、購物、度假、教育等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其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的就業率,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平衡。

    2 休閑農業的特點

    2.1 低成本

    休閑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傳統農業以成熟的農作物來實現經濟效益,從開始種植就需要大量的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培育期間還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產生的效益很低。休閑農業則是依賴于農業資源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之上,一次性購入建成可供游客觀光、休閑、住宿、教育的場所,后期維護成本較低。

    2.2 高收益

    休閑農業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產生高于傳統農業同等成本產生的經濟效益,很多農民在休閑農業中的收益遠遠高于在傳統農業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傳統農業一直在粗放式經營,耕作過程中流失的化肥、農藥和收割時產生的大量秸稈對周邊河流產生嚴重的污染。休閑農業主要以農業為輔、休閑為主,因此它比傳統農業更加的環保。

    2.4 產品附加值高

    傳統農業只是單純的銷售農產品,休閑農業則不同,同樣一片果園,傳統農業單單的銷售果子,休閑農業則可以讓游客觀光、采摘果子、動手榨果汁等。產品附加值遠遠高于傳統農業。

    3 寶應縣概況

    寶應縣始建于秦,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屬里下河平原區。全縣共有鄉鎮1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全縣擁有耕地面積7.67萬km2。寶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呈熱帶季風性氣候特征。適宜動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種植生長。

    4 寶應縣休閑農業分析

    4.1 地理優勢

    寶應屬于黃淮沖擊平原,一條京杭大運河貫穿其中。境內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貫穿東西,s237省道貫穿于南北,縣內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條,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地。周圍有揚州、上海、南京、連云港等重大港口。寶應距離蘇中機場只要近一h車程,在建的連淮揚鎮高鐵寶應站使寶應和全國大城市的距離大大縮短。

    4.2 文化優勢

    寶應始建于秦,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南接歷史名城揚州市,北連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時的讀書處使得寶應更具有文化底蘊。久遠的歷史和現代文明使得寶應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場優勢

    寶應縣2014年GDP總量408.20億元,在政府的帶動下,全縣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閑農業的消費市場潛力增大。

    4.4 政策優勢

    201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農業特色化、規?;癁槟繕?,著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

    4.5 區位劣勢

    全縣現有休閑農業企業11個,休閑農業個體經營戶10家。多數休閑農業區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廣時候難度很大,消費者群體范圍大大被限制。

    4.6 內容單一、設施不健全

    除了荷園和白鷺島兩個大的休閑農業外,其他休閑農業,內容形式單一,很多只是單純的讓游客進行采摘、垂釣活動,沒有最大程度的開發,在和其他休閑農業企業競爭的時候缺乏優勢。

    經營管理者素質低:很多休閑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很多以前是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的工作,對經營管理休閑農業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識,盡管有關部門在對很多管理者進行培訓,但效果還不是很顯著。

    4.7 休閑農業缺乏規范的管理

    縣內絕大多數休閑農業雖然取得營業執照、稅務執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應自己要求開張發票的時候,很多休閑農業沒有發票可開。休閑農業在縣內已經運營數家,當時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指導。問題的根本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縣內休閑農業的消費者群體還局限于本縣及周邊縣市,原因是本縣很多休閑農業定位低、規模小、低品味,沒有品牌營銷意識。內容不夠豐富,設施過于簡陋。社會影響力低。

    5 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策

    國內外學者對于發展休閑農業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對策,通過對寶應縣休閑農業的調查認為:下一階段,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思路一定要高舉科學發展觀旗幟、統籌城鄉發展、堅持現代農業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和農業的優勢。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閑農業。

    5.1科學規劃布局、因地制宜

    縣有關部門一定以休閑農業長遠發展為目標,要將休閑農業區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農業產業化規劃結合起來。休閑農業的區位規劃一定要突出特色,從各鄉鎮、各村的農業資源、經濟資源出發,選擇一條適合本鄉鎮、本村發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閑農業。

    以農為本、以農為輔: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產業,但是整個產業一定要貫穿“農”字,千萬不能脫離農業產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務業的發展。但是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開發的第三產業,堅持立足農業,合理開發觀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項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閑農業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關機制,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休閑農業中去,應積極鼓勵農民自主開發休閑農業,對于自主開發休閑農業的農戶給予政策激勵,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扶持力度,引領農民自主創業。在用地審批過程中,一定要加大監管力度、規范用地,避免出現土地濫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設

    休閑農業包含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經營管理內容,需要具有更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很多從業人員缺乏責任感、品牌意識淡薄。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立足長遠的發展目標,致使休閑農業發展緩慢,效益低下。

    強化監督機制:休閑農業選址多在鄉鎮村落,很多時候政府的監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閑農業胡亂經營,擾亂市場秩序。游客投訴處理不及時,使得休閑農業進入一個不健康的發展模式。因此,強化監督機制,加強休閑農業的管理,使休閑農業能通過正規形式占得市場份額。

    6 結語

    寶應縣休閑農業正在蓬勃發展,這種發展是建立寶應縣的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發展的基礎之上。但寶應的休閑農業較周邊縣市的休閑農業水平還是較低。在政府的引導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可以產生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就業率、保護鄉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數效應。對于促進農村和農業的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休閑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賴明洲,薛怡珍,謝佩珊.臺灣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芻議[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2]郭煥成,鄭健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第二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閑農場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4]陳墀吉,陳德星.休閑農業概論,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樹宏.新農村新休閑[M].臺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6]盧云亭,劉軍萍.觀光農業[M].北京出版社,1995.

    第8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內容摘要:農業的多功能性既是農業歷史進步的結果,也是當代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方向。隨著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實施,農業功能的多樣化將得到全面發展,農業的內涵與外延明顯變化,與其他產業部門的融合空前緊密。本文著眼于從更高層面、更廣領域整合與配置農業資源,研究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對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提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業與其他關聯產業部門結合,并使其他農業形態的發展及功能的發揮獲得戰略支持,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關鍵詞:產業優化升級戰略 農業多功能性 影響

    農業多功能性是農業除了提供食品、纖維等商品產出的經濟功能外,還具有與農村環境、農村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農村生存與就業、食品質量衛生、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村農業文化遺傳以及動物福利等非商品產出相關的環境和社會功能(陳秋珍等,2007)。農業多功能性跳出了“小農業”的狹隘范疇,從“大農業”、現代產業體系角度重新定義農業,將農業內涵和外延擴大,強調了農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相互滲透與融合,這也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支撐?,F代農業是多功能農業,農業的多功能性既是農業歷史進步的結果,也是當代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方向。我國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產業優化升級戰略

    產業優化升級對推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的發展,都是以產業結構的合理變動為前提,是通過產業優化升級來實現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必須常抓不懈的重大戰略任務。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過渡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高增長和結構性矛盾突出并存的態勢(王岳平,2008)。一方面,產業發展的基礎、規模、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我國經濟始終保持著高速平穩增長;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尖銳,產業之間、區域之間、產業內部的不協調問題突出,經濟增長高度依賴第二產業尤其是高消耗、高投入的重化工業,而工業的發展又以環境、資源的巨大損失為代價;農村地區發展滯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程緩慢;現代服務業比重低。在新的時期,我國的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將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戰略重點將由部門之間的比例調整轉向強化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為主的功能性調整,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外部效應,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對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

    我國在經過了長期的以工業為主導的非平衡發展過程后,當前已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平衡增長關鍵時期。實施新時期的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將進一步調整與優化,形成產業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一戰略將全面影響農業,帶動傳統農業向以多功能農業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迅速邁進。可以說,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本身就是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題中之義。實施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對我國農業多功能性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詳見圖1):

    (一)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強調城鄉之間、產業之間的聯動

    一個地區的最優產業結構和最適宜的技術結構是內生于這個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在我國全面發展現代化工業不可行,必須根據功能分區合理配置不同的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谧陨硪胤A賦與比較優勢,農業發展條件好的地區將重點發展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功能分區與布局;而工業發展比重大的城市內部也會根據資源情況布局相應農業,發揮農業的食品保障、休閑觀光、生態保育等功能。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與嵌入,實現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形成城鄉分工合理、區域特色鮮明、資源要素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農業不再邊緣化,而是產業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將進一步強化,在區域經濟平衡穩定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二)實施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加劇了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表現為產業間的相互滲透,產業界限趨于模糊,新興產業不斷涌現。隨著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實施,產業融合將提速,在農業發展領域,將出現三種新的產業融合方式:農業產業內部的融合,即農業通過生物鏈把產業內部的種植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等產業重新整合,從而融合形成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新的農業形態;農業與外部產業的融合,主要是滲透型融合,即產業之間相互滲透,實現功能互補,從而實現產業之間的融合,主要表現在農業向工業延伸和服務業向農業延伸,這種產業的滲透融合形成了大量新興產業,比如農業與工業融合形成現代食品工業,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旅游農業或生態觀光農業;新興產業的替代融合,例如電子網絡技術向農產品流通領域滲透而產生了物流、連鎖經營等農業現代流通方式,產業融合豐富了農業多功能的內容,優化了農業資源的配置。

    (三)優化和提升農業內部產業結構

    農業分工分業的深化,將使農業形態更加豐富。我國傳統農業基本以種植業為主,而種植業又以糧食為主,林牧副漁所占比重很小?,F代農業則注重農業內部的分工分業,偏重于農、林、牧、副、漁的全面、協調發展,偏重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使農業多功能性突出顯現。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狀況將發生結構性變化,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產業優化升級,工業對農業的原料供給需求將發生變化,農產品的應用范圍不斷延伸,不僅滿足食物和纖維需要,還向制藥、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更寬闊的領域擴展。另一方面,從農業的食物保障功能看,隨著經濟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對于農產品需求的檔次也隨之提高,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注重數量向注重提高質量方向的轉變。在這種背景下,原材料農業、食品工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多種形式的農業將引來新的發展時機。

    (四)實施產業優化升級戰略

    一方面,農村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形成農業資源利用的新模式,農業多種功能得以有效開發。隨著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加快,與農業相互交融,農業除生產之外的其他功能得到有效開發與拓展。譬如永川茶山竹海的茶產業就是典型的融茶葉采摘、加工包裝、休閑品茶、旅游于一體,體現出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種功能。服務業快速發展,與農業相互交融。另一方面,多功能農業所具有的產業形態更豐富、產業鏈更長,分工分業的農民和專業化各部門間的協作、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對接等都需要通過服務來解決。而隨著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實施,農村生產業和生活必然加快發展,為多功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服務平臺和有力保障。

    (五)技術進步決定農業多功能性發展水平的高低

    技術進步對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形成新的農業業態,促進產業創新,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影響和改變了傳統產業產品特點、生產特點以及增值空間,形成新的農業形態。如生物化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產生了生物質農業這一新的產業形態。促進了農產品品種的優質專用化,保障了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生產手段的變革,機械作業、設施農業、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種養殖方法、動植物疫病防疫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手段將廣泛采用。推動了生產方式和生產制度的變革。新型生產方式、生產經營組織涌現,農業向商品化、社會化、集約化方向邁進。生產制度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的規?;?、專業化生產進一步增強。促進了農業信息化。信息化和信息技術將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萍寂嘤柕膹V泛開展造就大批學科技、用科技、懂技術的新型農民,為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

    基于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要求加快農業多功能性的發展

    (一)實施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多功能性的實現

    優化農業各部門之間及內部的比例結構,促進農業分工分業的深化。一方面,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注重保持農、林、牧、副、漁之間的平衡,同時各部門內部注意多樣化與平衡發展。擴大農業外延,延長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配套產業及關聯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以發展主導產業為基礎,打造優質高效農業。實施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須選擇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擴大優質產品在整個農產品中所占的比重,實現農產品生產以大路貨產品為主向以優質品種為主的轉變。在這一過程,要注重農業產業帶、產業園、特色鎮、專業村的建設與示范作用,推進優勢主導產業規模化、區域化、集約化發展。

    優化農業布局,因地制宜地謀劃農業功能與產業拓展,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形成不同區域的農業主導功能定位與功能的區域布局。農業的多功能性與農業資源環境的多樣性不無關系。由于各地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農業各項功能發展的程度、所起到的作用、人們關注的程度是不同的。優化農業布局,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狀況與特點,考慮農業多功能的區域差異,進行農業多功能區域布局安排,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區域農業主導功能與拓展方向,對于科學合理地開展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拓展農業形態與功能

    加快農業與第二產業的滲透與融合。運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與經營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積極探索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發展的重點包括:對傳統農業進行市場導向的工業化改造和經營,建設標準化、專業化、工廠化和高質化的大農業,加快農業設施化、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加強農業基地、農業園區等類企業組織以及農產品現代銷售網絡的建設;延長產業鏈,將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村支柱產業來抓,組織農業制成品生產,真正實現增值增業、工農融合;注重發展現代食品工業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新型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與壯大農業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

    加快農業與第三產業的滲透與融合。農業還要與第三產業相結合,以農業帶動旅游業、餐飲業和商貿業等的發展,同時以第三產業帶動農業及農產品的價值提升。注重現代農業生產功能與旅游、生態保育功能的有機融合,積極發展旅游生態農業。發展旅游生態農業必須注重設施栽培、生態養殖、立體種養、種養一體化和有機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與開發農業旅游、生態功能的有機融合,實現土里利用立體化,既發展了旅游業,發揮了生態保育功能,又直接推動從傳統農業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現代農業轉化,最終使得農村經濟在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與滲透中得到發展。

    (三)充分發揮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重要作用,盡快實現農業多功能發展

    加強高新技術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高新技術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最明顯的表現是其對農業技術的改造。主要包括: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機械技術,提高農業作業中的機械化程度,在農業形態上,優先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立體農業等技術密集型農業;將更多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農副產品加工,建設現代食品工業;優化農業技術體系,改善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生物農業,在生物育種技術、生物農藥技術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同時,還要加強高新技術在農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尤其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推廣促進農業的有效管理。比如農業信息數據庫、田間管理自動化、畜禽管理自動化、花林蟲害的監測及防治、農產品信息服務等各個農業生產經營領域。

    構建循環農業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把產業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加大農業污染的綜合防治力度,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對各類農產品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增效。建立和完善農業廢物回收和利用通道,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廢物循環利用水平,將廢物的最終處理量降至最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實現生產過程污染減量化,資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環利用,建立區域農業循環經濟圈。發展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減少農田和揚塵。實施節水灌溉,發展節水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發展和環境建設的循環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奇.多功能農業[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陳秋珍,John Sumelius.國內外農業多功能性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2007(3)

    3.王岳平.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著力點[J].宏觀經濟研究,2008(11)

    4.尹成杰.農業多功能性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7(07)

    5.呂軍.產業融合與我國多功能農業建設初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9)

    作者簡介:

    第9篇:傳統農業特點范文

    關鍵詞: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精細農業;休閑農業

    一、引言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生產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F代農業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提供的物質與技術支持,靈活適用市場杠桿,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生產的最大經濟與社會效益。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十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將其作為提高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著力點。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就對傳統農業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F代農業具有科技化程度高、產值收益高、綜合效益高、環境污染少等傳統農業不可比擬的優勢,而現代農業對于國民經濟增長的良性推動作用也日益加強,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10年公布的數據,2008年美國現代農業總產值已達3821億美元,比重占美國工農業總產值10%左右,并持續以每年9.3%的增長率遞增,遠遠高于制造業3.2%的增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發展現代農業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傳統農業大國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協調城鄉關系、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營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二、現代農業的基本類型

    (一)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我國的生態農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2012年我國不同種類的生態農業的試點已達3000多個。但由于生態農業的前期投入較高,科技水平要求較高,而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科學研究與技術儲備相對較為薄弱,導致后發動力不足,實際上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還未達到推廣量產規模。

    (二)精細農業

    精細農業,又稱數字化農業或信息化農業,是由上世紀8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國提出,指運用數字地球技術,包括各種分辨率的遙感、遙測技術、GPS、計算機網絡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改善作物生產管理決策和經濟效益的農業發展模式,簡言之,是一種基于變異的田間管理手段。精細農業的范圍除了耕作業外,還包括精細園藝、精細養殖、精細加工、精細經營與管理,甚至包括農、林、牧、養、加、產、供銷等全部領域。

    (三)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或稱休閑觀光農業,是指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新型農業。具言之,即以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旨在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休閑農業屬于農業,但又不是純粹的農業,是一種特色農業。在休閑農業區內,游客不僅可游覽觀光、采集蔬果、體驗農活、了解鄉土民情、享受特色民風,而且可提供住宿、度假、游樂。發展休閑農業,不僅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而且有利于促進城鄉交流互動,推動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進程。

    三、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

    首先,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提高科技興農貢獻率。加強對農業科技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保障農業科研機構人員穩定,建立充實的人才儲備庫,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業經費保障,確保??顚S茫o密聯系農業生產實際,切實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其次,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促進先進農科技術的擴散與傳播,努力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農業生產力,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科技轉化率。三是大力發展農用工業。積極應用現代工業成果和工程技術措施,改善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提高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平,使農業生產走向高層次的良性發展軌道。

    (二)利用財政稅收杠桿,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機制

    首先,積極構建并完善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一體化市場,發揮市場在調解農業資源配置方面的積極作用,優化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農產品補貼、轉移支付等多元手段,調解和控制農業經濟積極向好發展,克服市場調控的不足。第三,轉變政府工作職能,增強政府的服務意識,切實做好信息體系、市場體系、質量標準體系、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農村金融體系等六大體系建設,把發展農業、改善環境、優化資源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引進國外先進理念,加強農業保險政策扶持

    首先,加快農業保險的立法進程,制定適合我國農業保險特點的法律規范,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所應發揮的職能作用,避免其隨意性,從而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為整個經濟社會制度的運轉建立起強有力的風險保障制度。其次,加大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平衡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利益沖突,一方面,對保險人經營費用進行補貼,彌補其經營農業保險的虧損,鼓勵其積極經營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險供給,另一方面,對保險人給予保險費補貼,增強其對農業保險的投保購買能力,以增強其農業保險需求。第三,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再保險機制,利用再保險方式,將保險人風險責任在其他保險人之間分散、轉移,使農業保險走向良性循環的路徑,促進農業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

    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這是農業不可改變的特征。中國農業的國情,制約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不可能走人均規模取勝的路子。制約農業生產的因素眾多,來自自然、社會、市場、政策等多個方面。農產品的供給和價格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但是作為中國社會成員最廣泛的農民和相關農業從業階層的利益訴求正一天天被喚起,犧牲和忽視他們利益的政策取向必須徹底拋棄,“三農”問題作為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問題更加迫切的擺在了政府的面前。

    參考文獻:

    [1]喬桂銀:《農業生態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一级片|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69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2345成人高清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