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消費稅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費稅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消費稅的影響

    第1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一)消費稅與增值稅的關系

    在我國現行的稅制體系當中,消費稅是對特定的消費品及特殊的消費行為按流轉額征收的一種商品稅,而增值稅一般是對普通貨物在各個環節普遍課稅。一般情況下,在普遍征收增值稅的基礎上,消費稅是對需要限制和控制消費的特定的消費品和特殊的消費行為按消費流轉額再征一道稅。我國消費稅的具體征收環節主要集中于生產環節,在委托加工、進口以及零售環節也有部分特殊規定。按現行消費稅法的基本規定,消費稅應納稅額的計算主要分為從價計征、從量計征和復合計征三種方式,一般而言,其計稅依據與增值稅的計稅依據具有同一性,但當將自產應稅消費品用于換取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投資入股、抵償債務時,增值稅是按同類應稅消費品平均價計稅,消費稅則是按同類應稅消費品最高價計稅。

    (二)消費稅稅收籌劃對于增值稅的影響

    在消費稅應納稅額從價定率計算方法下,應稅消費品的應納稅額為銷售額乘以適用稅率。反觀增值稅,計征增值稅的銷項稅額與計征消費稅的計稅依據是相同的,均以不含增值稅的銷售額為計稅依據,由于消費稅稅收籌劃而降低其計稅依據時,必定引起增值稅銷項稅額同向減少。

    在一般銷售形式中,由于消費稅與增值稅銷項稅額的計稅依據是相同的,所以消費稅稅負與增值稅的稅負呈同向變化。而針對特殊銷售形式,則不可一概而論。

    對于消費稅視同銷售行為,增值稅可能也同樣做作視同銷售處理,例如將自產或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用于集體福利等,在這一情形下,既繳納消費稅又繳納增值稅,基于同一計稅依據,消費稅與增值稅的稅負同增同減。另一方面,如果消費稅作視同銷售處理,而增值稅不需要視同銷售,例如將自產或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用于管理部門使用等,這一經濟活動只需繳納消費稅,而不繳納增值稅,則消費稅的稅負不對增值稅產生任何影響。同樣,在某些經濟活動中,可能只有增值稅作視同銷售處理,而消費稅不視同銷售,例如銷售代銷應稅消費品等,只繳納增值稅,而不繳納消費稅,兩者相互獨立,消費稅稅收籌劃對于增值稅的稅負高低也無影響。

    二、消費稅稅收籌劃對房產稅的影響

    (一)消費稅與房產稅的關系

    按照我國消費稅法的規定,消費稅是指對消費品和特定的消費行為等按消費流轉額征收的一種流轉稅。而房產稅則是以房屋為征稅對象,按照房屋的計稅余值或租金收入,向產權所有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消費稅與房產稅的征稅范圍并無交集,兩者沒有直接聯系。但基于特殊的經濟業務活動,例如在消費稅視同銷售行為中,與房屋有關的應稅消費品成本計入到房屋的成本時,消費稅稅負變化會對房產稅稅負產生影響。

    (二)消費稅稅收籌劃對房產稅的影響

    消費稅與房產稅的關聯度較低,在現實的生產經營過程當中,只有比較特殊的經濟活動才能將這兩者聯系起來,并且在這些特殊的經濟業務活動下,消費稅稅負與房產稅負呈同向變動,在降低消費稅稅負的同時,也會使得房產稅稅負同向降低。

    【案例1】

    甲公司為某市木質地板生產企業,2015年初準備修建一棟辦公大樓自用。該公司準備用一批成本為100萬,平均售價為110萬(不含稅)的實木地板用于大樓的建設。試分析,此項經濟活動涉及的消費稅是否對房產稅產生影響?

    方案:企業為取得一項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其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支出,例如人工支出,材料成本,相關稅費等。上述案例中涉及的經濟活動為企業將自產應稅消費品用于在建工程項目,應作為視同銷售行為進行處理。該批實木地板的成本以及涉及的消費稅應計入辦公大樓成本當中,而不能計入“營業稅金及附加”中,所以會導致大樓成本增加,使得消費稅與房產稅稅負呈同向變化,與企業所得稅稅負呈反向變化。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自2016年5月1日全面實行“營改增”后,不存在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對于自產應稅消費品用于在建工程項目而言,其增值稅部分也就不作為視同銷售處理。而“營改增”之前,其增值稅視同銷售的部分也同時計入到辦公大樓成本當中。

    因此,此項經濟活動計入辦公大樓的成本為:

    “營改增”之前:100+110×5%+110×17%=124.2(萬元)

    “營改增”之后:100+110×5%=105.5(萬元)

    三、消費稅稅收籌劃對土地增值稅的影響

    (一)消費稅與土地增值稅的關系

    消費稅與土地增值稅的征稅環節不同,消費稅主要在生產環節征稅,而土地增值稅則是對有償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著物產權時,對取得增值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與此同時,二者應納稅額的計算也大相徑庭。按現行消費稅法的基本規定,消費稅應納稅額的計算主要在生產環節,分為從價計征、從量計征和復合計征三種方式,而土地增值稅則實行超率累進稅率,在實際工作中一般可以采用速算扣除法計算,即計算土地增值稅應納稅額,按增值額乘以適用稅率減去扣除項目金額乘以速算扣除系數。由此可見扣除項目是決定土地增值稅稅額大小的關鍵因素。這兩個沒有直接聯系的稅種,只有基于特殊的經濟活動下,消費稅稅收籌劃所帶來的增值稅負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土地增值稅。

    (二)消費稅稅收籌劃對土地增值稅的影響

    消費稅與土地增值稅在一般情況下沒有直接聯系,在納稅人現實的生產經營過程當中,也只有在特殊應稅消費品視同銷售等經濟活動發生時才能將這兩者聯系起來,并且在這些特殊的經濟業務活動下,消費稅稅負與土地增值稅稅負呈逆向變動,納稅人通過消費稅稅收籌劃,在降低消費稅稅負的同時,會使得土地增值稅稅負逆向上升,因此稅收籌劃工作的進行必須統籌兼顧,綜合衡量整體稅負的大小,而不只是單稅種稅負的降低。

    四、消費稅稅收籌劃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一)消費稅與企業所得稅的關系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其基本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而當期的消費稅額屬于扣除項目中營業稅金及附加的范疇,其中營業稅金及附加項目包含除了企業所得稅以及允許抵扣的增值稅以外的各項稅金及附加。基于上述的定義以及稅法的相關規定,消費稅稅負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企業所得稅。

    (二)消費稅稅收籌劃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第2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在稅費改革之后,使得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水平在不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狀況。農民的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大因素,一般居民消費型支出與純收入的比值能夠直接反映農民的消費行為。稅費的改革主要是減免或降低農業稅、農業特產稅以及牧業稅等。由于觀察不到的地區效應通常與解釋變量相關,估計中全部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來分析消費影響。試驗表明:稅費減免會影響農民的投資行為,刺激消費。

    二、地區差異性、消費類型估計結果

    對不同地區進行考察,了解和調查不同地區的農業稅減免對于農民消費影響的差異,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西部地區和非西部地區;農業大省和非農業大省;糧食主產省和非糧食主產省。調查表明,在西部地區和非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稅費減免對消費的影響比較大,其人均收入水平比較低、經濟發展落后,其回歸系數比非西部地區要高出一半以上,稅費減免對于農民的持久收入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低收入者的流動性約束,對于消費的刺激效果比較明顯。在農業大省和非農業大省稅費比較分析中,對農業大省的刺激消費明顯比較大,但是對非農業大省影響不明顯。在糧食主產和非糧食主產中,當實行稅費減免政策時,農民會在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之間進行權衡,通過犧牲當前消費來增加糧食生產以及投入,因此,稅費減免對于糧食主產大省的消費刺激比較小。消費類型估計結果分析:在我國消費主要分為類:食品、衣物、居住、設備用品、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科教文化以及其他類型,根據調查結果表明:稅費改革對于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支出的消費影響比較大。在農民經濟生活體制中,頻繁與城市交流,交通通訊作為主要信號之一,因此,對于消費的影響比較大。另外,稅費改革之后,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出現回流現象,另一方面,外出打工人員持續增加,是由于受到農民在進城打工中,并沒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權益,最終使得稅費改革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且緩解了他們的流動性約束,提高農民收益,刺激農民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增長。

    三、總結

    第3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居民消費水平;GDP;計量檢驗;協整;誤差修正模型

    一、模型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之一,決定著產品的需求,影響著廠商的供給,是促進就業及保證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物價水平也會對居民消費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為此,本文在眾多消費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1985~2010年四川省居民消費水平相關數據,提出如下模型:

    CONS=C(1)+C(2)*I+C(3)*P

    其中,CONS為四川省居民消費水平,I為四川省居民收入水平,P為四川省物價水平。

    二、數據來源

    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可以查到從1985年到2010年的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四川省居民消費水平(CONS)、地區生產總值(GDP)、人口(POP)以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以1984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然后用地區生產總值除以人口就可以得到四川省人均生產總值,作為四川省居民收入水平(I)。為了克服數據的不穩定性,對數據取其自然對數。

    三、模型的建立、檢驗及修正

    1、模型的建立及參數估計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帶入數據后得到回歸方程模型為:

    LNCONS=0.6955+0.6953*LNGDP+0.2110*LNP(1)

    (13.8929)(1.7593)

    Adj-R2=0.9920,D.W.=1.1253

    2、模型的計量經濟檢驗

    (1)異方差性檢驗和調整

    對模型(1)進行懷特檢驗,檢驗的原假設為殘差無異方差性,由于收尾概率遠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殘差存在異方差。運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加以修正,以1/abs(resid)作為權重,得到模型:

    LNCONS=0.7042+0.6921LNGDP+0.2148LNP(2)

    (64.0849)(7.7810)

    Adj-R2=0.9997,D.W.=1.0952

    再對模型(2)進行懷特檢驗,結果如圖一所示:

    圖一

    檢驗結果概率為0.0561>0.05,即模型(2)不再存在異方差問題。

    (2)序列相關性檢驗

    對模型(2)進行LM檢驗,以判定其是否存在系列相關性,得到ObsR-squared統計量的相伴概率為0.0772,說明存在序列相關性。用差分法消除序列自相關性,將所有變量變為其差分形式,代入數據得到的結果如下所示:

    D(LNCONS)=0.0775+0.0362D(LNGDP)+0.6947D(LNP)(3)

    (0.5156)(5.3434)

    Adj-R2=0.5650,D.W.=1.9942

    運用D.W.檢驗模型(3)的自相關性,查D.W.檢驗表的結果:樣本容量n=26,解釋變量k=2,臨界值dL=1.22,dU=1.55。由模型(3)可知模型的D.W.值為1.9942,即dU=1.55

    (3)多重共線性

    模型(3)中兩解釋變量LNGDP與LNP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9601,說明兩者具有較強的共線性,使用剔除法消除其影響,兩解釋變量系數顯著性檢驗結果如圖二所示:

    圖二

    從上圖可知LNP的系數t檢驗值為1.7593,小于1.96,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故刪除LNP,代入數據所得到的回歸方程為:

    LNCONS=1.2149+0.7798LNGDP(4)

    (53.4192)

    Adj-R2=0.9913,D.W.=1.4165

    四、四川省居民消費水平與人均GDP長期關系的研究

    由于四川省居民消費水平與人均GDP兩個經濟變量本身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僅用傳統的單方程計量經濟模型可能會產生“偽回歸”現象。下面將進一步運用協整理論,對四川省居民消費水平與人均GDP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探索他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并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1、觀察圖形

    查看LNCONS與LNGDP兩個時間序列的圖形,可知兩個時間序列均隨時間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這兩個時間序列均屬于非平穩時間序列。對這兩組數據進行一階差分后,兩序列隨時間上升的趨勢均消失了。

    2、格蘭杰檢驗

    運用EVIEWS軟件對DLNCONS、DLNGDP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選取滯后期為2,得到結果如圖三所示:圖三

    在顯著性水平α=0.05時,DLNGDP與DLNCONS互為因果關系,兩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建立ECM模型。

    3、誤差修正模型

    運用EVIEWS軟件得出的結果如上述模型(5)所示:

    LNCONS=1.2149+0.7798LNGDP+e1(5)

    (10.2475)(53.4192)

    Adj-R2=0.9913,D.W.=1.4165

    回歸方程殘差序列估計值為:et= LNCONS-1.2149-0.7798LNGDP,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如圖四所示:

    圖四

    殘差的ADF檢驗統計量為-5.6556,小于1%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所以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DLNCONS=0.0922+0.2143LNGDP-0.4675et-1+μt(6)

    (6.1187)(2.8057)(-4.3552)

    Adj-R2=0.8633,D.W.=1.5941

    各項統計量表明,模型擬合優度較高,效果不錯,說明模型將處于長期均衡,而模型中的別解釋變量的短期波動可由差分表現。

    五、結論

    由上述實證分析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

    1、四川省人均GDP與物價水平均會對居民消費水平產生影響,且其影響都為正相關。即人均GDP增加,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物價水平升高,居民消費水平也會隨之提高。但是,過高的物價水平將抑制居民的消費欲望,導致居民消費需求下降,從而降低消費水平。

    2、四川省居民消費水平與四川省人均GDP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到2010年底,四川省人均GDP為21361.69元,大體上只相當于世界人均GDP水平7518美元的40%。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居民消費水平偏低,消費與儲蓄緊密相關,傳統的儲蓄觀念也是抑制消費增長的一大原因。

    3、消費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馬車之一,提高居民消費水平能同時帶動GDP的增長。因此,需要對居民未來的消費趨勢進行初步預測,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斷改善消費環境,完善消費政策,提高消費質量,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時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陳瑾瑜.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J].特區經濟,2012/02.

    [3]陳娟,林龍,葉阿忠.基于分位數回歸的中國居民消費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

    [4]樂為,鐘意.收入視角下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1985~2006[J].經濟問題,2009.

    [5]黎潔,邰秀軍.西部山區農戶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因素:基于分層模型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9.

    第4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消費水平、經濟發展、建議、對策

    一、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

    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有國民收入總額及其提高速度,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消費與投資人口總數及其增長速度,價格水平的變動等。

    消費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費基金的多少,而消費基金又來自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總額大,增長速度快,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水平就高,收入總額小,增長速度慢,則消費水平就低。

    在國民收入為一定的情況下,消費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任何社會要擴大再生產,都必須有一定的積累,在積累效果不變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積累的增長就意味著社會物質技術基礎的增強。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質保證,反過來,消費的增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又會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積累的增加。目前我國存在積累過度的現象。

    造成居民儲蓄率上長,甚至實際利率下降也選擇儲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項改革的推進,人們存款以備將來購買住房、養老、子女教育,醫療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的支出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在當前市場高收入階層想要的已經有了,邊際需求欲望下降,消費結構或支出結構升級。而低收入層受購買力限制,商品購買量增加緩慢。由此導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斷的增加,消費市場需求不旺。

    在消費基金確定的情況下,人口的數量與消費水平成反比,人口數量大,增長速度快,人均消費水平就低,人口數量小,增長速度慢,消費水平就會高,我國人口基數大,且人口增長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億人口,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據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會財富,新生產的各種消費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將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環境所進行的各種努力,如醫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普及,住宅條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質量的提高等都將因為人口總數的較快增長而受到影響。因此目前我國的消費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我們就要控制人口增長,充分發揮計劃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水平的高低與物價水平成比例關系,我國近些年來,居民的貨幣收入提高了但物價也上漲了,某些物價上漲程度還高于平均工資的提高速度,因而影響了消費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實際消費水而下降了,我國目前物價已由低谷逐漸緩慢的向上攀升,這說明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比較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表現得非常明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城市發展較快,大部分農村發展比較慢,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城鄉之間的消費水平差異比較明顯。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一直在農民人均消費水平之上。城市和農村的恩格爾系數都較高,這表明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都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對較平穩,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尋找新的消費熱點,農村的MPC變化相對較大,表明農村居民目前還處在一個消費熱點之中,但消費支出變化不大。

    導致農村消費增長率低于城鎮居民的消費增長率的原因除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農村的消費環境滯后,配套設施不齊全,如有些農村沒有通電,或有電的地方供電極不正常而且電費極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購買積極性。其實,農民每消費1000億元將對農業部門產生427億元的直接需求,對工業,運輸,郵電,商業飲食以及其他服務部門分別產生395億元,36億元,85億元,57億元的直接需求,綜合推算,農民每增加消費1000億元將對整個國民經濟新增2008億元的消費需求,可見,今后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依靠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拉動力。

    三、提高我國消費水平的建議及其對策

    我國目前存在在消費率過低,儲蓄過高的傾向。因此我國今后的消費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費率,而提高居民消費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為此提出以下的建議:

    1、積極發展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城鎮新的消費熱點。

    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層次正處于對彩電,冰箱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開拓農村的消費市場,要解決好幾點金融問題。

    ⑴把消費信貸引入農村,這是以農民日益增加的儲蓄為基礎的,由于農村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的消費市場,且農民的消費熱點產品貨源充足,所以在農村開展消費信貸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被抑制的消費需求。

    ⑵建立農業保險機構,以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我國是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自然災害一方面使得農民的收入減少另一方面,也使農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的不確定,增加儲蓄,因此,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就要完善和發展我國的農業保險。

    城鎮居民面臨著消費斷層問題,即原有的主要以彩電,冰箱,VCD等家用電器為代表的消費層次已經得到滿足,消費已經飽和,處于一種儲幣待購的狀態。因此,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顯得格外重要,對于我國城鎮居民而言,住宅消費及住宅裝飾業應成為培育重頭戲。目前我國城鎮居民進入住房數量與質量并重的提高階段。隨著福利分房的結束,個人對商品房的消費,已經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價過高,無法使百姓安居樂業,也無法使住宅建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其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銀行商品房抵押貸款的規模擴大的商品住房及裝飾業必然成為消費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家庭轎車將成為我國消費領域發展的熱點。目前我國汽車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公務用車改革方案已經出臺,長期以來,靠公款買車的局面已經改變,目前,1400萬輛汽車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車為個人所有,雖然目前從消費領域談轎車進入家庭領域還為時過早,但私人買車那部分先富起來的高收入階層,如律師,三企白領等購車數量不小,且據調查,我國約有三十萬個家庭在近兩年內有購車意向。約三百萬個家庭將購車列入了自己的消費計劃,所以家庭轎車必然成為我國將來的消費熱點。

    教育消費將成為消費熱點,教育消費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為提高自身業務競爭能力的培訓支出,它屬于服務性消費,知識經濟時代,人人都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很多人還要不斷變換工作崗位,這就產生了再學習的強大需求。教育成為一種產業就要滿足群眾對非全日制教育的種種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熱已標志著教育消費已成為一個消費熱點。

    2、發展消費信貸。發展消費信貸是促進內需擴大的必然選擇。發展消費信貸,可以聯通生產與消費,疏導巨額儲蓄適當向消費領域分流,解決現實購買力與消費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增長,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發展消費信貸首先要轉變消費觀念,由過去的“積蓄-消費-積蓄”的單一的消費方式轉化為“貸款-消費-積蓄還債”的新型消費方式。提倡適度的超前消費。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降低消費信貸成本拓寬個人消費信貸能力,針對不同的消費信貸品種上和貸款對象,在利率,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第三是建立擔保機制和個人資信調查機構,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決擔保問題。第四是積極發展信用卡業務。如加強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一般包括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住房保險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原則。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消費品按勞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員有基本的消費金。醫療保險制度則可以為廣大職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提高職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險制度中,住房公積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資中的住宅消費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費的能力,對保證住房投資和住宅消費達到較高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失業保險制度是社會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對于保障下崗職工的最低生活消費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消費經濟學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經濟科學出版社

    [2]《居民消費統計學》易丹輝中國人大出版社

    第5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體育直接消費 體育間接消費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1體育消費的含義

    所謂體育消費,是指人們在參與和觀賞體育活動方面的個人及其家庭,社會的消費支出。體育消費包括狹義的體育消費和廣義的體育消費,狹義體育消費是指那些直接從事體育活動的個人消費行為。廣義體育消費包括一切與體育活動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個人及其家庭、社會的消費行為,是作為社會一般消費者及其家庭通過支出貨幣所得到的各種體育效用,即各種體育的(包括物質的、勞務的、精神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體育消費的增長促進了健身運動的順利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了全民健身計劃,反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也推動了體育消費的增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2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經濟的繁榮促進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

    2.1體育硬件設施建設帶來的市場消費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體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在我國一些學校的體育設施比較齊全,如籃球館、足球場、排球場、標準的塑膠田徑場等等,這是學生體育課以及課外活動不可缺少的體育硬件設施,這些場館的建設都需要相當一部分的資金,如一個標準的塑膠田徑場需要幾百萬元,這是一個不小的數據,我國的高校有上千所,中學、小學的數量更不用說,這些學校的體育場館有的還在進一步的建設當中,其中高校、中學的體育設施建設尤為突出,學校在這方面的投資也比較多。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資料表明學校系統占67.17%,位列首位。這也充分說明我國的體育場館重點建設在學校,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也給體育市場帶來很大的空間,也促進了體育消費的增長。經濟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健康的話題為人們所關注,空閑時間進行適當的運動也為人們所接受,體育運動可以說無處不在,在家進行運動健身也是一種時尚。一些體育健身保健器材已經悄悄地走進千家萬戶,如:跳舞機,跑步機,啞鈴等等,這些器材把“家庭健身房”帶入到新的時代。當然現階段具有這樣條件的家庭在我國不多,它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像這樣的家庭會越來越多,家庭用的健身器材也將會成為我國體育市場的一個增長點。在一些小區可以看到一些體育健身設施,如籃球場,單雙桿、乒乓球臺等。這些法規、政策充分保證了現代小區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體育設施建設,為小區人們的體育活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保證了小區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我國有30%左右的人口在農村,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要有相當多的人從農村到城市中去,小區將成為這部分人新的生活環境。小區的建設也將會成為我國經濟消費的主要部分,而小區的體育設施場所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小區的體育設施建設也是我國體育消費的一個組成部分。

    體育服務行業的發展,場館設施的建設帶來的體育消費。經濟的發展,直接給人們帶來的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沖擊,時代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豐富多彩,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節假日或其他空閑時間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在西方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我國的體育健身服務行業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在城市中的健身場所也越來越多,像健身房、旱冰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等等這些都為愛好休閑體育的人們提供了場所。體育服務行業的蓬勃發展,直接作用面對的是場館設施的建設。這些對體育消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2直接參與體育運動所必須的消費

    觀看比賽,到休閑健身場館的體育消費(包括培訓指導陪練等)體育旅游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觀,到現場去觀看比賽或者通過電視錄像、網絡去觀看比賽已經成為一部分人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在韓日世界杯期間,中國就有三萬多球迷到韓國為中國隊加油、吶喊。98年中國的甲A觀眾就達500萬,如今這個數字正在不斷的增長。 周末到一些體育場館去,既能達到健身的目的,又能更好地體會休閑體育所帶來的快樂。可以說體育場館的氣氛比較好,更讓人能充分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去,這是人們體育消費的一個重要部分。

    參與體育運動,自身所必備的簡單的體育用品(如運動服裝、鞋、球等)參與體育運動,需要體育用品與之相匹配。在學校你可以看到打籃球的學生幾乎沒有不穿運動服的,運動服裝的設計就是為體育運動做準備,能更好地發揮個人的運動能力。現在市場上的體育品牌的運動系列很多,如國產李寧、康威、賽琪、安踏、特步等等,國外的知名品牌也非常很多,如耐克、阿迪達斯等。隨著參與體育運動的人越來越多,體育用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不光是服裝鞋類這些,還有一些簡單的體育器材球拍、球、護腕、護膝、運動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這些都是體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體育消費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與體育有關的雜志、報刊非常的多,購買雜志是關注體育的人獲得體育信息的一種方式,現在市面出版的體育有關的雜志非常的多,其中與足球、籃球相關的雜志最為人們所關注。總之購買體育雜志也是體育消費的一種方式。

    3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對全民健身的影響

    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為學生的體育課以及課余的體育活動,創造了廣闊的活動空間,這樣校園的體育活動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開展,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奠定了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學生課余參與體育運動也可以把家庭體育帶動起來。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體育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教育,在體育教育中它賦予更多的是德育、智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質。學校體育的很好開展,對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是社會的一個部分,學生都能夠參與體育運動,使得全民健身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實施。體育健身器材進入家庭使得家庭體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活躍了社會體育市場,所以說體育健身器材進入家庭,不但推動了體育市場的消費,也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社區體育器材設施的建設,對開展社區體育活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為社區打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提供了前提條件,如今新建的小區內,都設有一定體育健身設施,能夠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的健身運動,無論是清晨還是日落的時候,你都能夠看到有一些人參與體育運動,這說明人們的體育健身意識提高了,體育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體育的功能也會被人們所認識,參與體育運動的人也會變多,為建設健康社區做出貢獻。

    人們直接參與體育消費的方式就是購買體育用品、觀看體育比賽,到休閑健身的體育休閑場所去。現代的體育用品,品牌眾多引導世界潮流,對愛好體育運動的人具有十足的誘惑力。根據統計90年代中期,美國每年用于體育健身費用超過300億美元,其中,僅運動鞋一項就占10億美元以上,運動服裝器材約占70億美元。近幾年運動服裝風靡全球,在我國運動服裝的產銷也相當的快,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檔運動服裝已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體育意識也在增強,對運動服裝質量、數量、品牌上要求都在不斷的提高。邵佳一成為德國著名體育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蘇格蘭格拉斯哥流浪者俱樂部與深圳健力寶俱樂部的合作,目的也是開發中國的體育市場,面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勢頭,我們可以預測未來中國的體育市場是多么廣闊,它的潛力是巨大的。體育市場的繁榮,對體育消費產生有利的影響,也為體育運動人群提供了物質上的幫助,為體育運動的蓬勃開展增添了活力,為參與健身運動的人群帶來了活力。

    體育對人得誘惑力無處不在,精彩的表演,讓喜歡體育的人不愿意錯過,觀看體育比賽購買體育雜志,也是人們休閑消遣的一種方式,無論通過雜志、電視、還是網絡、錄相或者到現場去看比賽。現在的周末通過電視轉播可以看到意甲、英超、法甲等足球聯賽,通過電視還可以看到NBA、拳擊比賽等等。現在是信息時代,體育媒體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對體育知識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人們認識體育,參與體育運動離不開媒體的宣傳幫助。

    總之體育消費的增長,客觀上反映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作為一個產業,它的發展與人們的生活需要是離不開的,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時尚,是現代生活的一種標志,是人們生活的一種需要,一種追求,體育消費的快速增加,加速全民健身計劃實施。全民健身是我國80年代提出的口號,全民健身的實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它的實施將推動我國體育消費的增加,為體育時常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參考文獻

    [1] 邵淑月.我國體育消費的內涵、影響因素及其特點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6(12).

    第6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非稅收入改革; 高校財務; 影響

    隨著財政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政府加強了非稅收入的管理,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以及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的推行,給河北省各高校帶來了影響。高校如何適應非稅收入改革的要求,運行好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并保證順利收繳各類學費以及改變財務核算方式,是擺在河北省各高校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河北省非稅收入內涵和改革的主要內容

    政府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提供特定公共服務和準公共產品的主要收入來源。完善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理順收繳流程,提升征管質量,建立起規范運作、便民高效、公開透明的非稅收入管理機制,對理順政府分配秩序,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為加強非稅收入管理,河北省財政廳頒布《河北省非稅收入管理局關于深化省級非稅收入收繳改革,全面實施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的通知》要求省直屬單位從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改革要點包括:

    (一)統一思想認識

    河北省政府、河北省財政廳文件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認識,充分認識規范和加強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的必要性,積極研究解決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將河北省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統一收費系統

    河北省財政廳為落實非稅收入改革,開發了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該收費系統是按照“源頭控制、以票控收、收繳分離”的設計思想和原則,將財政、銀行、執收單位、繳款人聯系到一起,組建的一套復雜、多項的網絡平臺。全省所有有非稅收入的單位包括高校,全部都要使用該系統進行收繳非稅收入款項。

    (三)統一收繳賬戶

    河北省財政廳要求各高校收費要嚴格實施新版非稅收入系統,全部高校的各類非稅收入都通過新版非稅收系統上繳國庫由財政統管,高校不再設立自己的收費賬戶。

    (四)統一核算管理

    河北省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實施之后,各高校要遵循會計原則統一非稅收入的核算管理。主要包括收取、退款、上繳、返還等環節的賬務處理。

    二、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對高校的影響

    (一)對高校資金自和管理權的影響

    目前,河北省高校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預算內的各項財政撥款和專項撥款;另一部分是預算外的各種非稅收入。在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明顯不足的背景下,高校收繳的各種非稅收入資金在高校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對河北省高校收入來源調查,各種學費、住宿費等非稅收入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可見高校對各種非稅收入的依賴性。

    近年來,河北省高校實行非稅收入自主收取,通過高校學費專戶全部上繳,然后財政全額撥還的“收支兩條線”管理。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之后,要求“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以票控收”的管理模式進行收繳。所有非稅收入都不入高校自己的學費專戶,直接通過銀行代收上繳國庫,然后由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達財政授權額度。非稅收入的收款人由高校變成了財政,資金去向由高校自己賬戶變成了國庫。學校能調控的資金量將繼續減少,學校資金運行的成本將繼續加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削弱了高校資金的管理權和自。

    (二)對非稅收入收繳方式的影響

    河北省高校經過大規模的擴招,在校生人數連續翻番,小的高校學生人數近萬,大的高校學生人數數萬。涉及到的收費種類繁多,收費時間集中,收費工作量巨大。

    目前河北省高校的收費方式,基本包括銀行卡批量代扣、銀行網點“小條”收費、銀行卡POS機刷卡和現金收取,然后由電腦打印發票發放。但實行非稅收入改革之后,將全面實施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征收非稅收入繳費,每個高校不能各自為戰,自行收費,而是建立統一規范,將財政、銀行、執收單位、繳款人聯系到一起,組建一套復雜、多項的網絡平臺。通過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高校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全省幾十萬學生都通過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將學住費繳入國庫。這給高校繁重的收費工作和新版收費系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對學生管理方式的影響

    高校涉及的非稅收入項目繁多,繳費人數龐大,收費工作量巨大。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并非只針對高校,該系統涵蓋了全省所有涉及非稅收入的單位。高校收費需要掌握學生繳費情況、欠費情況、學生班級學號等信息變動情況,而新版非稅收入系統目前滿足不了高校對學生信息管理的需要。因此,如何結合高校自身特點使用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找出適合高校學生管理方法,將各種該收取的費用順利、高效地收取并上劃也是個現實問題。

    (四)對非稅收入核算方式和預算制度的影響

    近年來,河北省高校財務是通過“應繳財政專戶款”賬戶來核算收取并應上繳國庫的各種非稅收入,減免學費、學生退學退費、緩繳學費也有固定的核算方式。非稅收入改革之后,各種非稅收入直接繳入國庫,單位只開票不收錢,這給原有的核算方式帶來了影響。另外,之前非稅收入屬于預算外撥款,改革之后所有非稅收入也列入財政預算,這給高校預算制度帶來了影響。

    三、高校如何適應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提出的要求

    (一)提高認識,轉變思想

    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理順收繳流程,提升征管質量,建立起規范運作、便民高效、公開透明的非稅收入管理機制,對理順政府分配秩序,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財政部文件《關于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通知》(財綜[2004]53號)和《關于深化地方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財庫[2009]1號)以及河北省政府文件《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的意見》(冀政辦[2009]21號)都對非稅收入改革提出了要求。但一部分高校領導對于政府非稅收入的屬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認為非稅收入不是正規的財政資金。因此,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是積極響應財政改革的要求、做好政府非稅收入改革的重要思想保證。

    (二)協調各方找出適合高校的收繳方式

    高校學生人數眾多,收費項目繁雜,收費時間集中,收費工作量巨大,另有許多特殊情況,例如助學貸款、退學費、減免學費、緩繳學費,都造成了高校收繳學雜費的特殊性。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是面對全省非稅收入執收單位開發的,沒有專門針對高校來設計。原來高校自主收費時,可根據高校自身情況,使用集中處理和個別處理相結合的方式,比較靈便。非稅收入改革之后,要求河北省高校全部使用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進行收費。因此,高校財務可以將高校收費的特殊情況與財政溝通,盡量改進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建議增加高校收費模塊。另外,可以聯系銀行,使用銀行卡批量代扣、銀行網點“小條”繳費、網上銀行繳費等多種收費方式,結合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高效、安全地收繳非稅收入資金。

    (三)聯系各方改變學生管理方式

    河北省各高校原來使用的收費系統經過多年的磨合已經基本完善,系統中的學生信息比較齊全,學生及輔導員也可通過校園網進行學生欠繳費情況的查詢,便于收費管理。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之后,全面實施了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進行非稅收入的收繳。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不是針對高校開發的,而是適用所有有非稅收入的單位。因此,高校財務可以聯系財政、銀行和高校內部各部門,在現有的收費管理系統基礎上實現與財政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對接,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充分發揮原收費管理系統的統計、管理作用,發揮新版非稅收入管理系統連接財政、上繳國庫的作用,保證每年開學學生繳費、注冊、選課、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及非稅收入安全、高效、全額上繳國庫。

    (四)針對改革要求改變核算方式和預算制度

    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之后,高校的會計核算科目應作出調整,建議取消負債類“應繳財政專戶款”科目,增加“應繳政府非稅收入”科目,用于核算高校應繳和實際繳入的非稅收入款項,并設置收入分類明細科目或利用財務軟件進行項目明細核算。河北省非稅收入改革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對非稅收入納入財政預算提出了要求,高校應主動調整,合理編制預算,不分內外,全部按照“收支兩條線”,在原預算制度基礎上加入非稅收入的預算安排。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通知(財綜[2004]53號)[S].

    [2]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的意見(冀政辦[2009]21號)[S].

    第7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虛擬水;畜產品;消費;區域用水量;全生產鏈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109-07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城鄉居民食品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主要趨向于肉類食品消費量和消費比例的迅速增長。居民食品消費模式與區域經濟系統的水資源利用量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居民食品消費中畜產品比例和絕對量的增長,不僅增加畜產品生產環節的用水量,更重要的是引發作為飼料的谷物生產量大幅上升,從而在更深層次加重對區域水資源的依賴。Wilhite等提出居民食品消費是影響資源環境問題的一大關鍵要素[1-2]。實際上,在發達國家食品部門消耗的能源量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例高達20%[3]。隨著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食品結構的逐漸變“重”,食品消費的資源環境影響終于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和政策制定者的關注[4]。水資源消耗是居民食品消費對資源環境影響的主要方面,按照世界糧農組織的規定,每日膳食能量攝入2.7×106 cal是衡量糧食安全的一個廣泛采用的指標[5],而生產1.0×103 cal的食物平均需要1.0 L水[6]。因此,在實現糧食安全的情況下,從居民消費食物的角度,平均每人每天需要消耗2.7 m3水。根據農業水資源管理綜合評估報告,2050年世界農業生產每年將面臨3.3×106 m3的用水缺口[7]。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多的人群增加對動物性食品的消耗,而每卡動物性食品在整個生產鏈過程中需要消耗數倍于谷物食品的水資源[8]。畜產品生產深刻影響區域水資源系統,畜產品生產過程中需要多種水資源,牲畜除了直接飲水和清洗等服務用水外,其食用的飼料生產更是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牲畜所消費的飼料產品生產所需水量通常是直接飲用水量的幾十倍甚至數百倍之多[9-10]。Steinfeld等也提出食品生產尤其是畜牧產品生產對資源與環境具有深刻影響[11];Katrien等直接指出人類對畜產品的大量需求誘發畜產品產量的大幅增長,如果管理不當的話,將給區域環境和水資源形成巨大壓力[12]。當前,農業用水量占據人類用水量的比例高達75%,為最大用水部門[13-16]。Rockstromh和Barron分別指出,作物-畜產品系統對有限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流量減少,進而惡化湖泊和濕地水環境[17]。我國學者王新華定量測算了消費結構變化導致的虛擬水消費結構的變化和虛擬水消費量的增加,結果顯示:城市居民人均每日虛擬水消費量增加了54.72 m3,農村居民人均每日虛擬水消費量增加了58.94 m3,全國由于消費結構變化增加的水資源需求量為746.35億m3[18]。因此,研究畜產品生產對區域用水量進而對區域水安全的影響要從畜牧產品的整條生產鏈進行考量。實際上,由于產品和服務(尤其是農產品)在生產全過程所需要的水資源量既為該產品或服務的虛擬水(Virtual Water)[19],畜產品生產對區域用水量的影響主要通過其全生產鏈形成的虛擬水量來體現的。然而,當前關于居民畜產品消費與水資源利用量之間關系的研究還很有限,傳統認識上,人們對畜產品的水資源需求也僅停留在該產品的直接生產過程,而沒有看到畜產品生產誘發上游環節對水資源的消耗量。居民食品消費模式對水資源利用具有深刻的影響和導向性,學術上急需研究居民消費不同食品對區域虛擬水量的基本影響規律,從而正確把握居民食品消費模式改變對區域水安全的影響趨勢。如果能真實地描述居民畜產品消費與水資源消耗之間的邏輯關系,將有利于分析、理解居民畜產品消費增長對水資源系統的壓力,可為水資源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決策支持。

    1 基于虛擬水視角的畜產品生產對區域用水量影響

    畜產品生產對區域用水量的影響體現為該畜產品全生產鏈形成的虛擬水量,包括畜產品消耗飼料的虛擬水含量、飲用水以及其他衛生服務消耗的水量。畜產品虛擬水含量計算過程十分復雜,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荷蘭學者Chapagain和Hoekstra對牛生長全過程需要的虛擬水量和由牛得到的畜產品加工過程用水量做了詳細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并給出了畜產品虛擬水含量的具體計算方法和步驟[20]。國內學者王紅瑞、姚藍等從事了畜產品虛擬水量的測算研究[21-22],其研究思路可概括如下,畜產品的虛擬水含量取決其來源的動物類型(如牛肉制品取決于牛的虛擬水量特性)、動物生長過程中的飼養狀況和生產這種產品的地理位置。畜產品虛擬水量主要包括如下三個部分:

    (1)活體動物飲用環節的虛擬水含量。

    (2)設施用水形成的虛擬水量。

    (3)上游飼料產品全生產鏈用水量。

    畜產品的生產需要消耗谷物飼料,豬、牛、羊等肉類動物均是以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植物量才能換得一定的動物量。據有關專家測算,生產1 kg肉類蛋白所消耗的糧食資源將是植物蛋白的20倍[23]。單位耕地所能供養素食者的人數是肉食者的14倍,也就是說,肉食者占用的耕地是素食者的14倍[24]。同樣,對于水資源利用來說也是如此,糧食作物尤其是谷物的生產是水資源密集型產業,在氣候適宜條件下,生產1 kg的谷物需要1-2 m3的水,而在干旱不利的氣候條件(高溫、高蒸發)的國家,生產1 kg的谷物需要3 m3以上水資源。因此,畜產品形成的整條生產鏈中,通過對谷物飼料的需求從而形成區域用水量的增加在畜產品的總用水量中占據絕大部分比重。

    綜上,基于虛擬水的概念視角,考量畜產品的全生產鏈,即從其所涉及的最初農業初級產品生產開始,至獲得供居民消費的畜產品的整條生產鏈,畜產品生產對區域用水量的影響可用圖1[25]表示:

    依據畜產品生產鏈對水資源的需求,國外有多位學者對典型畜產品的虛擬水含量進行了測算,其中以Chapagain & Hoekstra[26]、Zimmer and Renault[27]和Oki et al.[28]的計算結果最為權威,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以Chapagain & Hoekstra的計算結果為例,居民每消費1 kg牛肉等價于消耗近16 m3的水資源。在此背景下,居民食品消費模式的改變,尤其是畜產品消費量的增長,將成為畜產品生產規模擴大的強勁動力,促進畜產品產量的增加,這就要求谷物種植量的相應擴大從而為畜產品生產提供充足的飼料來源,在此生產鏈作用的引導下區域農業生產的虛擬水量將大幅上升,甚至引發巨大水資源缺口,并危及糧食安全。

    2.1 變量選取

    (1)區域用水量。本研究所涉及的區域用水量包括谷物生產用水、活體動物飼養用水等,因此,用水量多集中在農業部門,本研究選用農業用水量來衡量區域用水量的變化。

    (2)畜產品消費量。本研究中的畜產品消費是作為畜產品產量增加的一個主要動力因素,本質上,畜產品消費增長對區域用水量的影響還是通過誘發畜產品產量增加來實現的,因此,本研究用畜產品產量來間接代表居民畜產品消費的變化。

    (3)飼料供給量。我國畜產品多數還處于家庭或小規模生產形式,谷物是畜產品的重要飼料來源之一,由于我國口糧的增加基本較為穩定,谷物產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畜產品生產的飼料來源的。因此,這里選用我國各省(市)多年谷物生產量反映畜產品產量增加對谷物需求的影響和變化情況。

    (3)作為畜產品飼料來源的谷物生產規模擴大是區域用水量增加的本質原因。方程(3)的協整結果顯示,谷物產量與區域用水量之間存在著正向強相關關系。這也是畜產品產量增長致使區域用水量增長的本質原因。從事畜產品生產的畜牧業,其飼料來源于谷物生產。谷物生產所需要的水資源量遠遠高于工業和生活部門,是區域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即使在農業技術水平高度發達的歐洲國家,谷物灌溉用水量占據區域用水總量的比例也超過70%[32]。大量經濟學家甚至將谷物看作是水資源的一種替代形式,認為糧食產品貿易可作為水資源重新分配的一種有效機制,為缺水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提供一種解決途徑。

    3 居民食品消費模式變化下區域水安全的應對策略

    居民食品消費模式改變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虛擬水這一隱喻通過恰當的貿易模式,充分利用國家(地區)間水資源稟賦優勢,緩解缺水地區水資源壓力,實踐也證明虛擬水貿易在緩解中東和北非地區(MENA)水資源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研究探索在不增加水資源消耗的條件如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畜產品消費,從跨學科的綜合視角,研究適應居民食品消費模式改變的水資源政策和農業生產政策,以實現水資源節約和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因此,本研究認為實現居民畜產品消費增長趨勢下的區域水安全相關策略應包括:

    (1)提高畜產品的水資源生產力。在居民不斷增加對畜產品消費的趨勢中,如果緩解畜產品生產與缺水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當前學術界也越來越熱衷于研究畜產品的水資源生產力(live-stock water productivity, LWP)[33]。提高畜產品的水資源生產力意味著在不加劇缺水地區水資源壓力的前提下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畜產品需求[34-35]。

    從畜產品全生產鏈的角度,提高畜產品的水資源生產力,就意味著在飼料生產環節降低其虛擬水含量,如果能夠在飼料生產環節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對于畜牧產品整條生產鏈的節水作用將十分顯著。通常可采用的路徑包括如下兩條:其一,改善技術措施,通過增加研發投入,發展新技術(比如灌溉技術)減少直接用水系數,并增加投資以使這些節水技術推廣應用;其二,制定相應的水資源管理政策,鼓勵農民在谷物生產過程中考慮水資源的機會成本,這些政策能夠在激勵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選擇低耗水型替代作物中起到關鍵作用。

    (2)利用虛擬水貿易的方式降低畜產品消費增長對區域用水量的影響。一方面,從虛擬水貿易的角度,畜產品貿易可在全球范圍實現水資源節約,這種節水效應源自各個國家水資源利用效率的不同。例如,在法國,生產1 kg玉米需要530 L水,相反在埃及則需要1 100 L水。這種不同是因為炎熱、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相對于一般地區來說蒸發更為厲害,從全球的角度看,如果在法國生產玉米,進而生產畜產品,埃及從法國進口畜產品替代本國生產,那么不僅可以滿足埃及的畜產品消費,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本國生產畜產品對水資源系統的壓力。

    另一方面,如果考慮到畜產品過度依賴國外進口可能對一國糧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那么,在一個具有多種氣候和不同自然區域的國家,虛擬水貿易戰略可以在本國內地區間實施。例如我國將來可能面臨嚴重的水危機,毫無疑問,我國可通過虛擬水國內貿易的方式制定虛擬水貿易戰略,從而實現水資源的有效節約,以綠水(通常指降雨和土壤水等)利用為例,河南省利用綠水的比重占到83%,而山東這一比例只有32%。為保護華北地區的藍水(通常指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華北地區的一些省份農業種植中雨澆農業應該占據更大的比重,而糧食產品可以在省際間進行交換。這就要求我國水土資源耦合條件較好的區域要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功能,并為本地區和國內其他缺水地區提供充足的飼料量,從而滿足我國畜產品生產增長對飼料糧需求的不斷增加。

    (3)實現區域水資源稟賦與食品消費模式的協調發展。缺水地區應逐步優化當前的經濟結構和居民食品消費結構,提倡適宜區域水資源條件的區域食品消費結構和模式,對于嚴重缺水地區而言,一方面,不鼓勵水資源密集型產品的過量消費,另一方面,為實現居民消費的多元化,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支持水資源密集型消費產品的區域外或國外進口。然而,虛擬水貿易戰略應和一系列的用水政策綜合運用,孤立地實施虛擬水貿易戰略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對于缺水地區來說,需要在畜產品這種水資源密集型產品生產鏈過程中注重水資源要素的稀缺價值,同時,對于畜產品生產環節中實現節水的行為和方式,應對其實施相應的補償,補償資金可來源于水資源流轉產生的收益,補償方式通過政府主導的市場模式進行運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Wilhite H, Nakagami H, Masuda T ,et al.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Household Energy Use Behavior in Japan and Norway [J]. Energy Policy, 1996, 24(9):775-803.

    [2]Brower M, Leon W. Practical Advice from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R]//The Consumers Guide 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Choices. 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 1999.

    [3]Vringer K, Blok K.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s in The Netherlands[J]. Energy Policy,1995, 23(10):893-910.

    [4]Mintcheva V.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ion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The Case of the Tomato Ketchup Supply Chain and the 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 13(7):717-731.

    [5]FAO. Food Outlook: Global Market Analysis[R]. Rome Italy:FAO, 2008.

    [6]Molden D. Water Responses to Urbanization [J].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Special Issue Water Transfers 2007,5 (4): 207-209.

    [7]De Fraiture C, Wichelns D, Rockstrom J, et al. 2007 Looking ahead to 2050: Scenarios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 Approaches[A] //Molden 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Water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 Water for Food, Water for Lif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Water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London, Colombo: Earthscan, 2007: 91-145.

    [8]Popkin B M.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03,21 (5-6):581-597.

    [9]King J. Livestockwater Needs in Pastoral Africa in Relation to Climate and Forage. ILCA Research Report 7[R]. International Livestock Centre for Africa (ILCA), Addis Ababa, Ethiopia,1983.

    [10]GigarReverdin S, Gihad E A. Water Metabolism and Intake in Goats[A] // MorandFehr . Goat Nutrition. Pudoc.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1991.

    [11]Steinfeld H, Gerber P, Wassenaar T, et al.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R]. Rome Italy:FAO, 2006.

    [12]Katrien D, Amede T, Haileslassie A. Improving Water Productivity in Mixed Croplivestock Farming Systems of SubSaharan Afric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0, (97):579-586.

    [13]Wallace J.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 to Meet Future Food Production[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0, (82): 105-119.

    [14]Postel S . Entering an Era of Water Scarcity: The Challenges Ahead[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0, (10): 941-948.

    [15]Rosegrant M, Ximing C, Cline S, et al. The Role of Rainfed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of Global Food Production.EPTD Discussion Paper No. 90[R]. Washington, D 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 2002.

    [16]Rijsberman F R. Water Scarcity: Fact or Fiction?[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 (80): 5-22.

    [17]Rockstrom J, Barron J. Water Productivity in Rainfed Systems: Overview of Challenges and Analysis of Opportunities in Water Scarcity Prone Savannahs[J]. Irrigation Science , 2007, (25): 299-311.

    [18]王新華. 消費模式變化對虛擬水消費的影響[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2):32-34. [ Wang Xinhua. Effect of Consumption Patterns Change on 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J].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2006,(2):32-34.]

    [19]田貴良.虛擬水貿易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Tian Guiliang. The Theory of Virtual Water Trade[M].Beijing: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 2010.]

    [20]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Trade in Livestock and Livestock Products [A]//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3. UNESCOIHE,Delft,the Netherlands,2003.

    [21]王紅瑞,王軍紅. 中國畜產品的虛擬水含量[J].環境科學,2006,27(4):609-615.[ Wang Hongrui, Wang Junhong. Virtual Water Content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27(4):609-615.]

    [22]姚藍,李磊,宿偉玲. 動物虛擬水概念及其應用[J].大連大學學報,2005,26(3):75-77.[Yao Lan, Li Lei, Su Weiling. Concept of Virtual Water of the Live Animal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2005,26(3):75-77.]

    [23]許進杰. 我國居民食品消費模式變化對資源環境影響的效應分析[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5):534-538.[Xu Jinjie. Effect Analysis about Change of Chinese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9,30(5):534-538.]

    [24]王家新,吳志華.中國可持續糧食消費戰略探析[J].中國經濟問題,2001,(6):25-31.[Wang Jiaxin, Wu Zhihua.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Food Consumption of China[J]. Economic Issues in China, 2001,(6):25-31.]

    [25]曹建廷,李原園,張文勝,等.農畜產品虛擬水研究的背景、方法及意義[J]. 水科學進展,2004,15(6):829-834.[Cao Jianting, Li Yuanyuan, Zhang Wensheng, et al. Research backgrou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Significance on Virtual Water of Crop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J]. Advance in Water Science, 2004,15(6):829-834.]

    [26]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An introductio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UNESCOIHE,Delft,the Netherlands,2003.

    [27]Zimmer D, 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UNESCOIHE,Delft,the Netherlands,2003.

    [28]Oki T, Sato M, Kawamura A , et al. Virtual Water Trade to Japan and in the World[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UNESCOIHE,Delft,the Netherlands,2003.

    [29]Peden D, Tadesse G, Misra A. Water and Livestock for Human Development[A]//Molden D. Water for Food, Water for Lif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Water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C]. London, Earthscan and International, UK: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 Colombo, Sri Lanka, 2007: 485-514.

    [30]Durning A. How Much Is Enough?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Future of the Earth[R]. London, Earthscan, UK: 1992.

    [31]潘耀國.中國肉類消費全景圖和大趨勢[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1-6.[ Pan Yaoguo. Panorama and Trend of Meat Consump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11(1):1-6.]

    [32]De Fraiture C, Molden D, Amarasinghe U, et al. Podium, Projecting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for Food Production in 2025[J]. I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 2001, 26(11-12):869-876.

    [33]Descheemaeker K, Amede T, Haileslassie A. Improving Water Productivity in Mixed Croplivestock Farming Systems of SubSaharan Afric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7: 579-586.

    第8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長沙410128)

    摘要:為給雙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調控技術提供支撐,采用水肥耦合方式,設置間歇灌溉和淹水灌溉2 種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4 種施肥方式,開展大田試驗研究不同水氮組合對雙季稻氮積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淹水灌溉下,以施高氮處理的植株氮積累量最高,早稻分別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20.8%、22.7%和59.4%,晚稻分別高出13.9%、27.0%、58.6%;間歇灌溉下,早稻以施中氮處理的植株氮積累量最高,分別比施高氮、低氮和不施氮高5.2%、15.8%和59.5%,晚稻以施高氮處理最高,依次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1.9%、15.4%、56.3%。水稻植株氮積累量總體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灌溉條件下,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干物質生產率、氮素稻谷生產率、氮素偏生產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隨施氮量的增加而減少;相同施氮水平下,間歇灌溉的水稻植株氮積累量、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均要高于淹水灌溉。間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促進雙季稻節水節肥生產。

    關鍵詞 :雙季稻;灌溉;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847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長江中游南部(湖南)雙季稻持續豐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2011BAD16B01),“雙季稻抗逆均衡增產技術研究與示范”(2012BAD04B10),“長江中游南部(湖南)水稻豐產節水節肥技術集成與示范”(2013BAD07B11)。第一作者簡介:傅志強,男,1968 年出生,湖南漣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水稻栽培、稻田碳氮循環研究。通信地址:410128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Tel:0731-84673723,E-mail:zqf_cis@126.com。

    收稿日期:2014-08-25,修回日期:2014-10-23。

    0 引言

    水分利用率低下是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重大問題。目前中國灌溉水利用率為30%~40%,作物水分生產效率不足1.0 kg/m3[1-2]。水稻是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耗水量最多的作物,其灌溉用水量占農業總用水量的65%以上[3]。提高水稻尤其是雙季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是節水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氮肥利用率低也是當前作物生產中的突出問題。據統計,目前中國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介于30%~35%,氮肥農學利用率為15~20 kg/kg,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傳統的“大水大肥”管理模式不僅造成水肥資源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而且引起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提高水稻水分和肥料利用率,發展節水節肥農業,成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水肥之間、肥肥之間以及作物與水肥間存在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關系。合理的施肥措施必須與水分管理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增產效果。近年來,針對區域降雨分布不均導致水稻季節性干旱而嚴重減產的實際情況,越來越多的研究旨在探討節水灌溉對水稻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的影響[5-7]。有關水稻生產中肥料利用率的提高、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的研究也見諸報道,殷春淵等[8]研究表明,高產基因型的水稻在各個生育階段的氮素積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較低產基因型的水稻高。劉立軍等[9]同樣有研究表明實地氮肥管理(SSNM)的氮肥利用效率較常規施肥方法(FFP) 提高了31.4% ~56.8% 和143.6%~166.0%,同時根系活力、水稻根系重量及各種酶的活性均高于FFP。但已有研究中單純針對水稻節水或節肥生產的較多,針對南方雙季稻既節水又節肥生產的較少。基于此,筆者綜合水和氮肥2 個因素進行試驗設計,構建不同水肥組合模式,探討各組合模式對水稻生長與產量的協同激勵作用,以期為南方雙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調控技術與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的更進一步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述

    試驗于2012 年在湖南長沙縣干杉鎮干杉村上大屋組試驗基地(28°08′18″ E,113°12′0″ N)進行,該地海拔42 m,年平均溫度為17.1℃,年降水量1500 mm,年≥10℃積溫5300~6500℃,為湖南典型的雙季稻生產區。稻田土壤類型為第四紀紅壤發育而成的紅黃泥土。供試土壤理化性狀為pH 6.1,有機碳15.37 g/kg,全氮1.55 g/kg,堿解氮147 mg/kg,有效磷7.1 mg/kg,速效鉀54 mg/kg。

    1.2 試驗設計

    早稻品種為‘株兩優90’,晚稻為‘岳優9113’。試驗設置灌溉方式(W)和施氮量(N)2 個處理因素,采用裂區設計,灌溉方式為主區,隨機區組排列。灌溉方式設2 個水平,施肥因素設4 個水平,以其中的不施肥為對照,共計8 個處理,進行3 次重復。早稻小區面積為20 m2,3 月29 日播種,4 月29 日移栽,7 月17 日收獲。大田株行距為16.5 cm×20 cm,栽插密度為3.0×105穴/hm2,每穴插2 苗;晚稻小區面積為15 m2,6 月23 日播種,7月19 日移栽。大田栽插密度為2.5×105穴/hm2,株行距為20 cm×20 cm,每穴插2 苗。每個小區之間筑埂并用塑料薄膜包埂,兩邊設保護行。其他管理措施與一般高產稻田相同。

    1.2.1 灌水因素淹水灌溉(W1)——大田自移栽返青后直至成熟前一周,稻田長期維持一定水層(3~5 cm 水層);間歇灌溉(W2)——前期淹水灌溉,分蘗后期曬田,孕穗前回水后干濕交替灌溉,至收獲前1 周排水。

    1.2.2 施肥因素施肥處理共設零、低、中、高4 個氮肥水平,即早稻施純N:0、90、120、150 kg/hm2,晚稻施純N:0、105、135、165 kg/hm2,分別記為N0、N1、N2、N3。

    每季N 肥施用比例均為基肥:拔節:孕穗=5:1:4;鉀肥(K2O)施用量為240 kg/hm2,磷肥(P2O5)用量為120 kg/hm2,均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1.3 觀測指標

    在水稻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以平均莖蘗數為標準,每個小區取代表性植株5 穴,植株連根拔起,清洗后去根。將葉片、莖鞘、穗分開,105℃殺青30 min,70℃烘干至恒重,稱干重。將粉碎后的樣品裝入密封袋,采用凱氏法消化,K-370 自動定氮儀蒸餾測定各部位氮素含量。

    1.4 氮肥利用率的計算

    (1)氮素積累總量(Total N accumulation,TNA):成熟期單位面積植株(莖葉和穗)氮積累量的總和;(2)氮素干物質生產效率(N dry matter production efficiency,NDMPE):單位面積植株干物質積累量與單位面積植株氮積累量的比值;(3)氮素稻谷生產效率(N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NGPE):單位面積籽粒產量與單位面積植株氮積累量之比;(4)氮素農學利用率(kg/kg)(N agronomic efficiency,NAE)=(施氮區產量-無氮區產量)/施氮量;(5)氮素吸收利用率(N recoveryefficiency,NRE)=[(施氮區植株氮素積累量-無氮區植株氮素積累量)/施氮量]×100%;(6)氮素偏生產力(kg/kg)(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NPF)=施氮區產量/施氮量。(7)氮素生理利用率(kg/kg) (N physiologicalefficiency,NPE)=(施氮區產量-空白區產量)(/ 施氮區地上部分含氮量-空白區地上部分含氮量);(8)形成100kg 籽粒所需氮量(kg)(N amount per 100 kg rice yield)(NPY)=(收獲時植物體內養分積累量×100)/稻谷產量。

    1.5 數據處理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Excel 2003 進行整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氮組合對雙季稻氮含量的影響

    由表1 可知,相同灌溉模式下,不同生育期早稻各器官氮含量總體上隨著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拔節期的水稻莖鞘、葉片氮含量最高,隨著水稻植株的生長發育,氮含量呈下降趨勢。與拔節期的含量比較,成熟期葉片中氮含量降幅較大,平均下降了2.03%,其中以間歇灌溉施高氮降幅最大,達2.93%。莖鞘的平均降幅為0.87%,最大降幅同樣出現在間歇灌溉施高氮處理,達到1.11%。穗部含N量總體變化不大,到成熟期高于莖鞘和葉的N含量。

    對于晚稻,由表2 可知,在相同灌溉模式下各器官的氮含量同樣表現為隨著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植株莖鞘、葉片含氮量在拔節期最高,隨著水稻植株的生長發育,氮含量呈下降趨勢。與拔節期的含量相比,成熟期葉片中的氮含量在淹水灌溉和間歇灌溉條件下分別平均下降了1.58%和1.61%。莖鞘氮含量的下降幅度小于葉片,淹水灌溉和間歇灌溉條件下分別平均下降了0.48%和0.64%。到成熟期植株各器官中以穗部氮素含量最高,明顯要高于葉和莖鞘,葉和莖鞘氮素含量大體相當。

    2.2 水氮組合對雙季稻吸氮量的影響

    早稻地上部氮素積累量隨著生育進程而逐漸增加,到成熟期植株氮素積累量達到最大值(表3)。在相同的灌溉條件下,植株氮積累量總體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淹水灌溉條件下,以施高氮植株氮積累量最高,分別比施中氮、施低氮和不施氮處理高37.12、40.61、106.05 kg/hm2,增幅達20.8% 、22.7% 和59.4%;在間歇灌溉條件下,以施中氮植株氮素積累量最高,分別比施高氮、施低氮和不施氮高出8.93、27.40、102.90 kg/hm2,提高幅度為5.2% 、15.8% 和59.5%;相同施氮水平下,間歇灌溉植株氮積累量總體高于淹水灌溉。

    植株吸收的氮素在莖鞘中的分布比例從拔節期到成熟期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在葉片中的分布比例表現為下降的趨勢;在植株穗部的分布比例則隨穗部N 素積累量的上升而呈上升趨勢,在成熟期達到最大。成熟期,氮素主要分布在穗部,占80%以上,其次是莖鞘占10%~15%,葉片占的比例最低,占10%以下。在相同灌溉條件下,穗部氮素分配比例以不施氮最高,總體隨著施氮量增加而減少,尤其在間歇灌溉條件下表現明顯。

    對于晚稻,植株地上部氮素積累量同樣隨著生育進程而逐漸增加,成熟期達到最大值(表4)。與早稻相似,在相同的灌溉條件下,植株氮積累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淹水灌溉條件下,以施高氮植株氮積累量最高,分別較施中氮、施低氮和不施氮處理高22.19、43.27、93.91 kg/hm2,增幅為13.9% 、27.0% 和58.6%;在間歇灌溉條件下,還是以施高氮植株氮素積累量最高,分別比施中氮、施低氮和不施氮高出3.14、25.09、91.54 kg/hm2,分別超出1.9%、15.4%和56.3%;相同施氮水平下,間歇灌溉植株氮積累量總體要高于淹水灌溉。

    晚稻季,植株吸收氮素在莖鞘、葉片以及穗部的分布比例變化趨勢同早稻一致,即莖鞘的分布比例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葉片的比例表現為下降的趨勢;而植株穗部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成熟期,植株吸收氮素主要分配在穗部,占75%以上,其次是莖鞘占10%~20%,葉片占的比例最低,占15%以下。在相同灌溉條件下,穗部氮素的分配比例以不施氮最高,總體表現為隨著施氮量增加而減少。

    2.3 水肥組合對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響

    在相同的灌溉條件下,早晚稻氮素干物質生產率、氮素稻谷生產率、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偏生產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減少;而100 kg籽粒所需氮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表5、表6)。早稻季,在淹水灌溉條件下,氮素干物質生產率、氮素稻谷生產率、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偏生產率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最大變化量分別為72.5、42.7、7.8、27.4、15.9 kg/kg,而100 kg 籽粒所需氮量的最大變化量為0.78 kg;間歇灌溉條件下,氮素干物質生產率、氮素稻谷生產率、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偏生產率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最大變化量分別為64.5、40.2、8.5、27.3、7.13 kg/kg,而100 kg 籽粒所需氮量的最大變化量為0.61 kg(表5)。晚稻季,在淹水灌溉條件下,氮素干物質生產率、氮素稻谷生產率、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偏生產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最大變化量對應為40.6、54.3、4.6、28.6、9.6 kg/kg,而100 kg 籽粒所需氮量的最大變化量為0.45 kg;間歇灌溉條件下,氮素干物質生產率、氮素稻谷生產率、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偏生產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最大變化量分別為46.9、38.1、6.0、32.8、9.2 kg/kg,100 kg 籽粒所需氮量最大變化量為0.48 kg(表6)。

    3 討論

    前人研究報道,中國稻田氮肥平均吸收利用率為30%~35%[10]。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別在40%~53%和35%~48%,均高于平均水平。

    不同水稻品種氮肥吸收能力存在差異,可能是本研究所選用的品種具有較強的氮吸收能力。氮肥農學利用率表征施用的每千克純氮增產稻谷的能力,而氮肥生理利用率反映了作物對所吸收的氮素肥料在作物體內的利用率。由于水稻的主要收獲部分是籽粒,因此,用氮肥的農學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指標來評價氮肥利用水平可能更為科學合理。

    良好的養分管理可使水稻的氮肥農學利用率達到20 kg/kg 以上[11]。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晚稻植株氮素農學利用率分別為12.3~21.7 kg/kg 和15.1~22.4 kg/kg,普遍低于此標準。可能的原因是在成熟期水稻秸稈積累的氮素較多,沒有形成經濟產量。間歇灌溉中氮組合的早晚稻成熟期莖鞘和葉的含N量所占比例分別為0.46%和0.57%、0.88%和0.78%,而農學利用率高的間歇灌溉低氮組合的早晚稻成熟期莖鞘和葉含N量分別是0.39%和0.48%、0.74%和0.68%,含氮量均高于高農學利用率的組合,表明秸稈積累的N素過多而導致利用率低。同時,本研究發現在相同的灌溉條件下,氮肥農學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隨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的施氮水平下,氮素農學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表現為間歇灌溉高于淹水灌溉。導致此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水稻產量隨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產量增幅明顯低于施N的增幅;另一方面是與淹水灌溉相比,間歇灌溉存在顯著的節水增產效果[12]。

    在本研究中,隨著生育進程,莖鞘和葉片中氮素含量下降,而籽粒中氮素含量增加;而隨著施氮量增加,穗部氮素積累量占總吸收量的比例降低。通過該結果,首先進一步驗證了在水稻齊穗后,莖鞘和葉片中的光合產物和氮大量向生殖器官轉移的現象[13]。第二,表明了由于氮肥施用量高,水稻生育期相對延長,延遲了籽粒的灌漿,也延遲了葉片和莖鞘中貯存的氮素向穗部轉移,而植株吸收的多余的氮素累積在莖稈和葉中,沒有形成經濟產量,可能造成吸收氮素的浪費[14]。在低氮條件下,籽粒是最重要的代謝庫,而過量施氮則降低了籽粒吸收、利用氮素的能力[15]。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間歇灌溉的氮素積累量要高于淹水灌溉,這也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一致[16-17]。可見,合理地減少灌水量并不會減少水稻的吸氮量, 甚至對氮素吸收及利用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8]。這是由于長期淹灌不利于根系活力的提高,造成根系過早衰老,使根系對養分的吸收能力降低,導致功能葉氮含量、植株氮累積量增幅降低[19]。

    本研究僅分析了水氮組合模式對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響,而水與氮存在明顯互作作用,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水稻氮素的吸收及氮素的利用率,只有在水分適度時,水稻氮素吸收能保持不變,而且可以更好地調控并利用營養器官中的貯備氮,提高產谷效率和氮素利用率[20-21]。對于三者之間的影響機理還需進一步研究。其次,合理的施肥方式是提高水稻產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重要保障[22-23],最佳的水氮組合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水氮耦合的優勢,達到提高氮代謝酶活性、促進產量的增加、提高氮利用效率的目的[18]。然而本研究僅采用了一種氮肥施用方法,在水氮組合模式中究竟哪種施肥方法最為合適,能更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僅為南方雙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調控技術體系中的一部分,相關部分內容還有待深入研究。

    4 結論

    (1)本研究中,隨著水稻生育進程發展,葉片氮素占植株氮積累量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而莖鞘氮素所占比例先升后降,穗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說明水稻吸收N的轉運存在優先序,拔節期以葉為優先轉運器官,抽穗期和成熟期則分別以莖、穗為優先轉運器官。

    (2)與淹水灌溉相比,間歇灌溉具有更高的植株氮積累量、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偏生產力,說明間歇灌溉能促進作物對N的吸收利用,提高N肥利用效率。間歇灌溉有助于水稻的節水節肥生產。

    (3)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積累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氮素農學利用率、氮素干物質生產率、氮素偏生產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呈下降趨勢。合理的施氮量需要結合氮素的吸收量和氮素的利用效率進行綜合考慮。

    參考文獻

    [1] 康紹中.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與21 世紀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8,16(1):11-17.

    [2] 梁永超,胡峰,楊茂成,等.水稻覆膜旱作高產機理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9,32(1):26-32.

    [3] 程旺大,趙國平,王岳均,等.浙江省發展水稻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的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21(3):197-200.

    [4] 張滿利,陳盈,隋國民,等.氮肥對水稻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3):230-234.

    [5] 魏永霞,何雙紅,魏永華,等.控制灌溉條件下水肥耦合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10,29(5):98-102.

    [6] 張自常,李鴻偉,陳婷婷,等.畦溝灌溉和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24):4988-4998.

    [7] 張耗,劇成欣,陳婷婷,等.節水灌溉對節水抗旱水稻品種產量的影響及生理基礎[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23):4782-4793.

    [8] 殷春淵,張慶,魏海燕,等.不同產量類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異[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1):39-50.

    [9] 劉立軍,楊立年,孫小淋,等.水稻實地氮肥管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原因[J].作物學報,2009,35(9):1672-1680.

    [10] 馮濤,楊京平,施宏鑫,等.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的氮肥效應和幾種氮肥利用率的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6,32(1):60-64.

    [11] 彭顯龍,劉元英,羅盛國,等.實地氮肥管理對寒地水稻干物質積累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6,39(11):2286-2293.

    [12] 龔少紅,崔遠來,黃介生,等.不同水肥處理條件下水稻生理指標及產量變化規律[J].節水灌溉,2005(2):1-4.

    [13] 宋桂云,徐正進,賀梅,等.氮肥對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7(4):44-48.

    [14] 張滿利,陳盈,隋國民,等.氮肥對水稻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3):230-234.

    [15] 張耀鴻,張亞麗,黃啟為,等.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產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異比較[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6,12(5):616-621.

    [16] 楊建昌,袁莉民,常二華,等.結實期干濕交替灌溉對稻米品質及籽粒中一些酶活性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5,31(8):1052-1057.

    [17] 張榮萍,馬均,王賀正,等.不同灌水方式對水稻結實期一些生理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8,34(3):486-495.

    [18] 孫永健,孫園園,李旭毅,等.水氮互作下水稻氮代謝關鍵酶活性與氮素利用的關系[J].作物學報,2009,35(11):2055-2063.

    [19] 岳壽松,于振文,余松烈,等.小麥旗葉與根系衰老的研究[J].作物學報,1996,22(1):55-58.

    [20] 王紹華,曹衛星,丁艷鋒,等.水氮互作對水稻氮吸收與利用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4):497-501.

    [21] 陳新紅,劉凱,徐國偉,等.結實期氮素營養和土壤水分對水稻光合特性、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4,22(1):48-53.

    第9篇:消費稅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水稻旱育秧 沼肥 秧苗素質 效果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131-02

    隨著我縣農村沼氣建設的不斷發展,全縣已累計建成10m3農村戶用沼氣池18670戶,年可產出沼渣、沼液(即沼肥)298720噸,如果都能有效應用于農作物生產,充分發揮沼肥作為通過厭氧發酵殺卵滅菌的優質有機肥的施用效應,對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為率先在我縣種植面積最大的稻作生產上,積極探索水稻旱育秧不同沼肥施用量的應用效應,把握沼肥對水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規律,尋求最佳施用量,產生最佳的應用效果,促進沼肥在稻作生產和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推廣應用。筆者根據試驗收集的相關材料,整理分析,撰寫成本文僅供參考。

    一、材料與方法

    1.材料

    1.1供試品種:江優9527(貴州國豪種業有限公司生產)

    1.1.1肥料和農藥:沼渣為正常產氣沼氣池存渣間底部的沼渣;沼液為正常產氣沼氣池水壓間中部的沼液。

    豬糞:已充分腐熟,其干濕程度(含水量)與沼渣大致相同。

    復合肥(武漢裕豐肥料制造有限公司生產,N-P2O5-K2O含量為12%-6%-7%)

    尿素(貴州赤天化有限公司生產,含N量為46%)

    旱育保姆(揚州綠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2.試驗地點及概況

    試驗安排在黎平縣中潮鎮潘老廠村陸家坪組易家榮承包的責任田中進行,屬壩田,面積866.67m2(即1.3畝),呈規則長方形,土壤類型為潮沙泥,肥力中等,分布均勻,前作冬閑,背風向陽,排灌方便,海拔452米,年平均氣溫15.4℃。

    3.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排列設計,三次重復,共設4個處理(即3個沼肥處理組和1個對照組),分別為:A―每m2施沼渣5kg、復合肥0.2kg培肥床土,秧苗長至2葉1心和5葉1心,每m2分別葉面噴施2.5 kg沼液兌2.5 kg清水一次,兩次沼液用量為5 kg/m2;

    B―每m2施沼渣7.5kg、復合肥0.2kg培肥床土,秧苗長至2葉1心和5葉1心,每m2分別葉面噴施3.75 kg沼液兌3.75kg清水一次,兩次沼液用量為7.5kg/m2;

    C―每m2施沼渣10kg、復合肥0.2kg培肥床土,秧苗長至2葉1心和5葉1心,每m2分別葉面噴施5 kg沼液兌5kg清水一次,兩次沼液用量為10 kg/m2;

    D(CK)―常規旱育秧培肥床土,即每m2豬糞10kg、復合肥0.2kg培肥床土,秧苗長至2葉1心和5葉1心,每m2分別施25g尿素一次,兩次尿素用量為50g/m2;

    每個處理育秧面積5m2,大田小區面積54m2,為規則長方形,長9m、寬6 m。大田秧苗移栽規格為行距27cm,株距為20cm,行與小區長平行,株與小區寬平行,每小區單本植秧苗990株(即22行、45株)。

    二、試驗結果與分析

    1.對秧苗秧苗素質及成秧率的影響效應

    調查結果詳見表1。

    表1 秧苗素質及成秧率考查結果統計表

    由表1可見,A、B、C三個處理的葉齡、分蘗數、苗基寬、總根數、白根數、白根率、百株鮮重、成苗率均高于D(CK);苗高均低于D(CK)。表明水稻旱育秧施用沼肥具有促進秧苗生長、降低苗高、增葉、增蘗、增根、增加苗重、提高成秧率、提高秧苗素質的積極作用。對葉齡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B>A;對分蘗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B=A;對矮化苗高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B>A;對苗基寬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B>A;對根長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B>A;對總根數的影響效應,依次為A>C>B;對白根數的影響效應,依次為A>C>B;對秧苗百株鮮重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B>A;對成秧率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B>A。表明不同的沼肥施用量,對水稻在旱育秧的前提條件下,影響秧苗的根、葉、蘗生長和秧苗素質形成的效應各不相同。

    2.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效應

    據調查所知,施用沼肥培育水稻旱育秧秧苗,不同的施用量對減輕或降低水稻病蟲害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應,表明沼肥不僅具有良好的肥效作用,也具備一定的防病治蟲功能,應用于稻作生產對病蟲為害將起到較好的抑制作用,其調查結果詳見表2。

    表2 病蟲害發生情況調查統計表

    由表2可見,因當年育秧季節未發生苗稻瘟、負泥蟲而難以反映外, A、B、C三個處理對減輕或降低立枯病、稻薊馬、飛虱、稻象蟲、稻縱卷葉螟、稻桿蠅等病蟲害發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立枯病的效應,依次為C>B>A>D;抑制稻薊馬、飛虱、稻象甲的效應依次為C>B>A>D;抑制稻縱卷葉螟的效應,依次為C>A>B>D;抑制稻桿蠅的效應,依次為A>C>B>D。

    3.對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效應

    據主要經濟性狀考查和實測產量得知,不同沼肥施用量,通過影響秧苗素質對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存在差異,詳見表3。

    表3 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調查統計表

    由表3可見,不同沼肥施用量對全生育期和千粒重的變化沒有影響;對株高、莖粗、穴穗數、畝穗數、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的影響效應均依次表現為C>B>A>D;對劍葉長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A>B>D;對穗長的影響效應依次為C>A>B=D。表明水稻旱育秧施用沼肥,是通過影響秧苗素質來影響其產量構成因素的變化及最終產量的形成。在設置的3個沼肥處理中,以處理C的表現最為突出,最終產量明顯高于其它處理及對照(CK),比對照(CK)增產8.91%,其余兩個處理與對照(CK)相比的增產效果不明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成人午夜小视频|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亚洲女成人图区|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免费高清|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91啦中文成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影视|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欧美成人亚洲欧美成人|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