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傳統體育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體育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體育的概念

    第1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傳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青少年所面臨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這樣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發展的進程比較緩慢,近幾年來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微信、微博、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億用戶使用的信息傳播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應該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結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國教育部門頒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規劃》中明確指出,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為了滿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在心理上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擾。所以,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要。青少年階段是一生中發展最重要的階段。處于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日后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影響。調研發現,雖然有許多學校對于剛剛入學的青少年都進行了心理測試,并做好了記錄工作。但是,卻沒有進行后期的跟蹤調查工作,有些學校定期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卻沒有設立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影響了國家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受到限制。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過學校開展的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等了解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或者以固定的課本作為載體,教師通過口頭教育的形式對青少年開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十分有限,教師傳授知識的速度比較緩慢,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都比較單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2)教師隊伍的限制。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隊伍還比較匱乏。許多學校中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更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許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是兼職。此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往往承擔著多個年級的教育工作,導致工作開展更加困難。(3)學生思想的限制。許多學校都開始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有專業的書籍、舒服的座椅等,與教室相比較更加舒適溫馨。但是,心理咨詢室的利用效率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許多學生心里有秘密卻沒有辦法跟老師溝通,怕老師對自己產生偏見。這樣就導致學生很難向教師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學生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

    三、結合自媒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靈活。現如今,許多青少年都通過互聯網來認識與解這個世界。自媒體更是讓青少年快速融入現實生活。自媒體平臺,打破了傳統的限制,學生可以自主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育變得更加靈活。(2)形象溫暖。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最重要的過渡階段。當今社會的青少年擁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負的壓力也更大。他們對快節奏的生活充滿著困惑。正是因為這種心理的困惑導致學生不愿意與其他人去溝通。學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個群,讓心理教師與學生在群里進行溝通。自媒體讓學生與教師產生了空間上的距離,他們會消除恐懼感,更容易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讓心理教師的形象更加溫暖。(3)順應時展的需要。根據數據統計,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7􀆰23億人,也就是說通過自媒體可以很容易緩解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要充分發揮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勢,以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教育工作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采取更加新穎的教育方式。四、結語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順應時展的潮流,打開學生的心扉,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賈叢源.自媒體時代下傳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改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體時代青少年價值觀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6.

    第2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摘 要 文章通過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概念,闡述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面臨的問題,對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有效策略展開探討研究,旨在為相關人員基于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概念、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面臨問題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模式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 營銷模式 策略

    引言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是以民族學、旅游學及體育學等學科有機結合于一體所形成的,它兼具民族旅游和體育旅游的共同特征,屬于一種新型的旅游產品,屬于旅游產業的重要內容。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是基于不同種類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所展開的,作用于促進旅游者于旅游活動中進行包括身體鍛煉、體育康復、體育競技以及體育文化等交流,通過旅游來滿足人們的各種心理需求,最終達到強身健體、娛樂觀賞、緩解壓力、以及文化傳承等各式各樣的目的[1]。

    一、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概念

    民族傳統體育指的是某一個或者特定的幾個民族于一定的區域內進行,時代沿襲,直到現如今對社會發展、人類生產活動發揮著積極促進作用,并且還未被現代社會體育以及競技體育所同化的娛樂項目,其中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則指的是與民族傳統體育重要關聯的一系列旅游活動[2]。

    二、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面臨的問題

    (一)市場競爭問題

    現階段,我國各個區域之間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市場存在十分激烈的競爭,一些具備悠久歷史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旅游景點、景區已經逐步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實踐,行業競爭激烈,而市場還未有規范的指導標準。

    (二)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技術門檻高

    受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起步晚影響,一些旅游景點、景區設施設備缺乏完善性,營銷技術也相對落后,經濟落后使旅游投入受到限制,旅游設施、硬件支持難以滿足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需求,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多元性不足。

    (三)旅游專業人才不足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產品,是旅游產業中的重要內容。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發展對同時具備旅游專業知識及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知識的綜合型人才提出了極大的需求,而現階段面臨著缺乏相關旅游管理人才的問題,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難以得到良好的推廣,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與旅游者活動總是格格不入,為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有效策略

    (一)強化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

    旅游企業應當結合了解的旅游行業需求及旅游產業轉變趨勢,基于對旅游市場進行的進一步調查、研究,明確認識到強化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在提升旅游企業經濟效益、促進旅游企業適應行業發展需求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拓展具備良好成長效益的旅游產品,提升旅游產品研發力度,拓寬旅游產品的深度、廣度,并開發出各式各樣與旅游產品存在緊密關聯的配套需求,積極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的有效開展[3]。

    (二)規范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價格的制定

    價格受需求所左右,在供應和需求關系出現轉變的情況下,旅游企業可結合旅游市場需求對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進行及時的調整。旅游企業結合旅游消費者對產品的反應狀況制定出有助于產品銷售同時可以提升旅游消費者認可度的價格標準[4]。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有著較強的季節性特征,在旅游淡季價格制定過程中維持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常規價格平衡,經對產品實際價格相應調整,將一些份額盈利讓給旅游消費者,激發旅游消費者消費欲望,提升銷售量,提升旅游企業利潤。

    (三)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渠道的設計

    鑒于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存在特殊情況,因此需要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渠道的設計,通過將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渠道進行上下密切聯系,構建出各個層次內容協同進步的有機整體。規模大的旅游企業為規模相對小的旅游企業供給成本較低、較為便捷的直線型服務,規模相對小的旅游企業則作為大規模旅游企業的旅游商,通過與大規模旅游企業的有效合作,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渠道的設計,要求旅游企業縮減旅游產品的渠道距離,促使旅游消費者可快速便捷地參與到旅游活動中,設計集中型渠道寬度,關注新型旅游市場的挖掘,構建不同渠道的混合型營銷機制。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模式研究的有效性,旅游企業務必要全面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概念特征,明確認識到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面臨的問題,不斷專研、研究,強化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規范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價格的制定,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營銷渠道的設計,積極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旅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云鵬,白冰.海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現狀及發展對策的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2):231-233.

    [2] 王桂忠.廣東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旅游資源優勢及發展對策的研究[J].體育學院學報.2004.23(1):43-46.

    第3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體育;概念;身心活動

    當前我國關于體育的概念或本質這一問題尚處于爭論狀態,沒能準確地給體育下一個定義,多年來它一直是困擾體育界的一個難題。致使體育概念難以定義的原因,筆者分析有:從縱向時間的角度來分析,體育這一歷史現象誕生多年,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從橫向跨度的角度來分析,體育這一社會現象所涵蓋的內容較廣,包含的運動項目偏多,且規律難尋。

    在筆者看來,體育的概念應該能概括體育諸現象的本質屬性,能夠反映當前我國對體育的認知水平,能夠有利于體育運動的發展。體育概念的問題是事關體育本質屬性和發展方向的問題,絕非文字游戲。

    一、研究體育概念的意義

    體育概念研究的相對滯后以及體育無概念這一社會現實,從某種角度上講會放任體育發展的,使一些運動項目發展超出體育運動的范圍,不利于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另外,體育無概念也會拘束一部分運動項目的誕生與發展,不利于體育運動的長遠發展。

    體育概念的研究,有利于歷史地、發展地認識體育,能提高體育理論研究的科學水平,促進本學科建設,能不斷豐富體育概念的內涵,提高體育的社會地位,擴大體育的影響,有利于國際體育學術交流。

    二、我國對體育概念的研究現狀

    我國對體育概念的研究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筆者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發現,我國相對集中地對體育概念進行研究大體有三次:第一次大討論發生在20世紀70-80年代,探討了體育與教育的關系;第二次大討論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重點探討了體育與文化的關系;第三次則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重點探討了體育與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的問題。2000年后由于體育課程改革等研究熱點的興起,體育概念這一問題幾乎沒有學者再進行研究,處于停滯及放任狀態。

    三、以往對體育概念研究的困惑

    當前我國對于體育概念研究的學者較多,在專著與期刊中公開發表自身觀點的專家與學者也較多,其中對體育概念研究起到促進作用,筆者認為主要有周西寬老師的大體育觀,以及楊文軒老師的身心一元體育觀等。就筆者個人的觀點來看,非常贊同周西寬老師的看法,即“給體育下一個大的定義”,以免涵蓋內容太小影響體育自身的發展,但同時給體育的本質“瘦身”,本質不應太大,以免使其涵蓋內容的泛化,體育的概念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體育自身的發展。面對體育無概念的這一歷史事實,筆者通過對已有研究文獻資料的查閱,發現以往的研究者在進行體育概念定義時,對于屬概念的爭論相對較少,爭論相對激烈的主要在概念的本質上面。以往的專家學者主要將體育的本質界定為教育活動、文化活動以及社會活動等三大方面,并針對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進行爭論。

    1.體育屬于教育活動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部分專家學者將體育概念的本質屬性界定為教育活動。其主要傳承的是近代體育誕生后隨著其進入學校并課程化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再就是20世紀初美國新體育專家赫塞林頓和伍德的新體育理論,認為傳統的德瑞體操沒能很好地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強調從事體育活動是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在體育活動中,特別是學校體育的練習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體質,對于學生意志力、勇敢、自信心等均具有一定教育意義。從某種角度上分析,體育屬于教育活動這一觀點有其合理之處。

    但“教育”一詞與“體育”一詞一樣,并不具備一個公認的、非常恰當的定義,在教育界對教育的概念或教育的學科屬性同體育界對體育的概念爭論一樣激烈,“教育”一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非常準確或大家都能完全接受的概念。縱然體育活動過程中具有一定教育意義,但也不能用一個存在很大爭論的詞作為對體育本質的表述。筆者認為這非常不恰當。

    2.體育屬于文化

    文化主要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這一觀點的由來主要是基于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體育這一特殊文化現象,催生出很多璀璨的人類文明,如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中側重武德的學習,在現代的競技體育中有尊重裁判、尊重對手的習俗,無論是武德還是尊重對手其均屬于人類精神范疇、屬于精神財富,是人類所創造的文明的體現。持這一派觀點的專家學者主要是楊文軒老師及韓丹教授。在人類的歷史傳承中和現實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體育曾伴隨著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發展至刀耕火種的農耕社會,以及今日昌盛繁榮的現代社會。體育與人類一直并肩前行、共同壯大,并演化出一系列運動項目與體育文化,豐富與發展了人類文明,對于時下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從人類文明的進化史的角度看,體育可以完全包含在文化這一概念之下,其也屬于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但由于人類的發展進化史便是人類文明的豐富壯大史,幾百萬年來人類所創造的文化與文明何止千千萬萬,現實社會的任何事物從某種角度上講均可以定義為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產物。所以筆者認為體育等同于文化確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文化本身所涵蓋的東西太多,過于泛泛,把體育籠統地放在文化里面,對體育自身的發展不利,“帽子”有點過大。這樣會放任體育的發展并有可能使其步入歧途。

    3.體育屬于社會活動

    社會活動多指工作之余的集體活動。將體育概念的本質界定為社會活動有其合理的成分。但社會活動多特指“集體”的活動,而體育除了有集體的活動以外,還有個人為增強體質或健身娛樂所進行的個人活動。從體育項目的設置也可以看出,體育中不乏集體項目,但也有很多個人項目。并且筆者認為活動一詞所包含的范圍過大,不利于體育的發展。

    四、對體育概念的再認識

    筆者認為給體育下定義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概念要寬泛、恰當,中心詞要準確,并且不能過大。

    (2)應結合歷史的傳承性,也就是體育的起源與發展。

    (3)注意與世界銜接,同時還應注意概念的本土化、民族化。

    楊賢江曾說過:“自有人類便有教育。”也有人認為早期的教育主要就是體育。但筆者認為有了教育未必就有體育,也就是說當時的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體育,筆者認為最早的人類在向他的后人傳授知識(教育)時多為一些有功利性的勞動知識或生存技能。眾所周知,勞動與體育有很大不同。據史書中介紹,北京人的年代,尚存在著北京人吃北京人的現象,這種人吃人的現象,正說明了物質生產尚未豐富。試想古人類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很艱難,如何進行體育活動。筆者認為古人類最主要的工作便是迫于物質匱乏而忙于生存斗爭,而體育除了增強體質外,更側重的是精神享受和情緒的釋放,應是身心一元的。而精神和情緒屬于意識范疇,它對物質有很強的依賴性。綜上觀點,筆者認為體育應該產生于古人類物質生產豐富,達到一定水平時。

    體育產生于社會實踐活動,但依賴于物質生產的進步,并隨著物質生產的豐富而變得多樣化。從近代體育的產生來看,也是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工作壓力過大要求到戶外去,回歸自然進行必要的身心活動,這也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享受和情緒的釋放,也是在強調體育對人的心理作用,也是身心一元論。

    體育是要通過身體活動來達到預定目的的,身體活動是體育運動的基本手段,是體育區別于一般學科的最主要特點。因此,將身體活動作為標志而出現在體育概念中是完全符合邏輯的。

    筆者認為在給體育下定義時應該借鑒史學家的觀點,從體育的產生和早期發展入手。并且除了強調體育能增強體質外,還應側重它的健身悅心的功能,筆者認為這是早期體育的最主要功能,而增加社會交往、加強國際合作等都是隨著體育功能的泛化而不斷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體育如同一棵大樹,它根植于社會實踐活動,并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進步,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目前在這三者之上又出現了許多“枝條”,如休閑體育、康復體育等。在以往給體育下定義時太過于關注體育這棵大樹發展起來以后的部分,而忽視了最基本的部分。筆者認為早期的體育主要強調的應該是“身”與“心”是身體活動、是心理愉悅。

    綜上,筆者將體育定義為以身體活動為手段,強身、悅心的身心活動。

    參考文獻:

    [1]熊斗寅.“體育”概念的整體性與本土化思考:兼與韓丹同志商榷[J].體育科學,2004.

    第4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民俗體育學;民俗體育;民俗學;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6-0760-03

    1體育與民俗的關系――民俗體育學誕生的客觀依據

    民俗是我們的祖先在順乎自然、征服自然、發展自己的社會活動中自發形成的。它的產生是與一定的物質生產水平、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社會心理以及自然環境、政治氣候相適應的。民俗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民俗”概念,并實際應用的國家之一,兩千多年前,“民俗”一詞頻頻出現在我們先人的文獻中。《禮記》、《史記》等著作中都有“民俗”的記載。在此,按照最粗略的民俗劃分――生產民俗、人生民俗、歲時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藝民俗,其中毋庸置疑游藝民俗和體育幾乎是同一關系。其形式多樣,簡單易行,如拔腰、掰

    手腕、推桿、踢毽子等,體現著隨意性、娛樂性和競技性。而生產民俗、人生民俗、歲時民俗和精神民俗與體育活動的相互滲透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體育學方面通常把傳統體育作為民俗事項來看待。一般來說,人類早期的體育活動總是帶有原始的、神秘的色彩,而且往往同宗教、祭祀、婚姻、勞動等活動結合在一起。

    我國自古有諺云:“南人善舟,北人善馬”, 就是對民族傳統體育地域性的生動概括。同時也說明體育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如龍舟競渡,有多種起因,據《西吳俚語》記載:“清明,居民各棹彩舟于溪上,為競渡,謂宜田蠶”。是想通過這樣的娛神活動求得蠶業的大豐收。我國自古就是養蠶大國,江浙是以盛產蠶絲而聞名,這種為蠶業而迎神報賽是農耕文明的又一個表現。隋唐的廣大農村曾用拔河來慶祝豐收。再如《隋書?地理志》記載:“鉤初發動,皆在鼓節,群嗓歌謠,振驚遠近。俗云以此慶勝,用致年穰”。唐明皇李隆基在《觀拔河俗戲》詩序中說:“俗傳此戲必致年豐”[1]。

    人生民俗,以其重要內容之一――婚俗為例,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中有很多與中國的民族婚俗聯系十分緊密。根據史料記載,許多少數民族在較低的社會發展階段,很多體育活動的形式、內容與護種、優先權、母權制、母居制、外婚制、提供自由交往場所、生殖崇拜、擇偶嫁娶等一系列婚俗活動密不可分[2]。許多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舞蹈等娛樂性比較強的項目)在男女婚戀過程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集會和節日期間舉行的各種體育活動,不僅起到了娛樂、鍛煉的作用,也是青年們尋找人生伴侶的好機會。如:哈薩克族的“姑娘追”、布依族的“丟花包”、壯族的“拋繡球”、富寧瑤族的“拋花包”、傣族的“丟花包”、苗族的“蕩秋千”和“趕秋”等活動,都給男女青年提供了彼此表示愛戀的場所和時機。

    歲時民俗活動中的體育自然在節慶日開展,受時間的局限性很明顯,但它的歷史傳承性、在空間上的發展較其它民俗體育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每個節日,都有相關的活動內容,而且往往是通過多姿多彩的體育活動來體現節日氣氛的,所以我國古代節日里的體育活動,自然就成了一種農耕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這些節日民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往往與人們的宗教、生產活動,紀念活動、社交活動、文化活動及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其文化色彩很濃,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壯族的三月三拋繡球、打扁擔活動,瑤族達努節的跳銅鼓舞、武術表演,侗族的花炮節、斗牛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鄂溫克族傳統的“來闊勒節”中的套馬活動……等等。[3]精神民俗,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在社會民眾中自發產生的有關神靈崇拜的觀念、行為、禁忌、儀式等信仰習俗慣制,也即人們所說的民間信仰。精神民俗給體育活動增加了濃郁的魅力。與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地區一樣,民間信仰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并且民間信仰的慶典有許多表現形式,而傳統體育是它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當人們喜慶豐收、婚喪嫁娶以及歡度各種節日時,貫穿其中的心意、信仰色彩十分濃重,人們對天地萬物的崇拜、對婚姻子嗣的渴求、對五谷豐登的期盼等等心意常常通過一系列的儀式活動來表達。體育活動是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4]。

    民俗和體育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足以讓我們以洪篇巨制來描述它們的豐姿。近幾年體育研究界也頗有一些探索。正由于體育與民俗非同一般的親密關系,給民俗體育學的誕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客觀依據,使得民俗體育學成為兩個學科的共同需要。民俗是一個團塊,其中包孕了許許多多人類文明的絲頭。民俗體育學正是要從紛繁復雜的民俗體育事項中分析傳統體育生長、繁榮的民俗根基,思考現代體育發展的民俗趨向以及中華體育的立身之本。

    2民俗體育活動――民俗體育學研究主要對象

    “體育”概念并非最早出自中國,在中國,“體育”一詞的出現也要比“民俗”晚得多[5]。中外體育界對“體育”所下的若干定義中,有三點共識:“首先,體育是培養和完善人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或過程;其次,體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被稱為身體活動或運動;最后,體育不僅是通過身體,而且還必須是針對身體所進行的教育。”所以,我們一般用的定義是“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6]以上概念都是從教育學角度出發的而得出的。

    與民俗相似,“體育”也有多種劃分。“民間體育”似乎是一個眾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但要仔細界定一下卻也并非易事。通常情況下人們將體育分為:競技體育、民族體育、學校體育和軍事體育等。但這四者之間外延和內涵都有交叉,即使是民間體育內部,概念不嚴的現象也屢屢出現。“民間體育”還常常被“群眾體育”所取代,實際運用中還出現與“民族體育”,“傳統體育”甚至“農村體育”混為一談的偏差。這幾個概念之間確實有著各種聯系。“群眾”和“民間”最為接近,是泛指的人民大眾,也帶有一點非干部非官方的色彩;“民族”側重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群共同體;“傳統”則主要是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農村”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人民聚居的地方;“民間”則有廣義狹義之分,其廣義是指人民中間,狹義是指與官方相對的一個社會群體。各個概念側重有所不同,但都和“民”有關。“民族體育是體育人類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民族體育傳統是剖析體育起源和發展各階段諸形態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創造新的體育項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筆特殊的寶貴財富。”[7]所有的民間體育都是民族體育,但民族體育卻不一定都是民間的;民間體育中大多為傳統性的;農村體育可能是民間體育的主體,但相對應的城市體育中相當比例的體育項目也是民間體育。

    我國民間體育是各族人民在歷代生產和生活斗爭中逐漸創造出來的,用來強身娛心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有悠久的歷史,健身的內容,簡單而易行。各地有各地的風采,各族有各族的特色。城鄉工礦、機關學校、男女老幼,都有人參加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那么,什么是民間體育的本質屬性呢?筆者認為民間體育的本質屬性既不是由它的緣起空間所決定的,也不能看它的活動群體是官方還是平民這些表層因素,民間體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當中,總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連。這些競技或娛樂活動當初首先是一種謀生手段,后來演化為民俗活動,再后來又從民俗活動中分離出去。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民間體育是特定的經濟模式、民俗精神決定的。如游泳和劃船,最先就是埃及人謀生的手段,后來從生產勞動以及戰爭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上層社會的一項娛樂活動。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我們可以說正因為體現了特定的民俗精神、民俗品格,特定民族、特定區域的一些民間體育活動才會經久不衰。因而,筆者傾向于用‘民俗體育’這個概念。”[8]

    筆者認為,民俗體育是在民俗中孕育生長并廣為流傳的體育形態和生活方式,它是廣大民眾為順應和滿足生產生活需求,在民俗生活中創造、享用、傳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生活現象。民俗體育是文化傳承的結果,它總是和特定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聯系;民俗體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體現了千百年來與一個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我國的民俗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及心理等形態,它既是現代競技體育原形與胚胎,又是現代競技運動的基礎與補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民俗體育學所關注的正是這種民俗體育。它不一定有顯著的功利,對特定的族群而言,它非常重要,甚至必不可少。但在終極目標上,民俗體育與包孕它的民俗一起,起著傳承、延續、發展人類自身的重要作用。所以,民俗體育中,一定民族的傳統體育構成了它的主體。民俗和體育殊途同歸,它們關注的熱點從根本上講都是人,是人類社會的健康、進步。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取得了比較輝煌的成績,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已有研究者認識到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民俗特質。“隨著神秘主義直覺思維方式逐漸被打破,民間體育民俗呈現出由最初的娛人――娛神,再由自娛――娛人方向發展的歷史軌跡――這不是單純的返璞歸真,而是在新的高層次上的復歸,其中某些活動還繼續向競技體育的更高層次發展,成為人類文化的精華和瑰寶。但是,其活動方式仍留有民俗性痕跡。[9]”民俗體育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優勢是現代流行體育所不可比擬的,它產生于本土,來源于本土,不斷發展演變至今,民俗體育已帶著一種強烈的民族情結存在于世人面前。在當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與滲透,民俗體育的功能已經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已具備了多重的社會功能和史實價值。每一個地區或國家都有蘊涵自己民族精神、顯現自己民族特色體育活動,這些民俗體育在相當程度上成為這些地區或國家的象征,如美國的橄欖球、籃球、巴西的足球、日本柔道、韓國的跆拳道、朝鮮的射箭、中國的武術等等。

    民俗的內容包羅萬象,民俗體育學只是體育民俗的基礎理論知識。基礎理論對于任何一門學科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而且關系著學科未來的發展。民俗體育學作為體育學和民俗學的一種交叉視野,不僅會對民俗體育的整體發展產生影響,而且會對振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起一定作用。民俗體育學將剖析那些承載著、熔鑄了民族精神的民俗體育事項,揭示民俗體育魅力永存的文化密碼。

    3民俗學――民俗體育學孕育的理論基礎

    “民俗學是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的一門科學。它的主要任務是: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與當代的民俗事象,進行調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論證,探討它的本質結構、特點與社會功能,揭示其發生、發展、傳承、演變、消亡的規律,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民俗學是一門幫助人民認識歷史與文化、改造現實社會生活的人文科學。”[10]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中包含很多程式化的內容,有些甚至帶有幾分神秘色彩往往不被今人所理解。其實,這正是民俗的特點之一。民俗就是指那些在民眾群體中自行傳承或流行的不成文的規矩,一種流行的模式化的活世態生活相。它是一定民眾群體在征服自然發展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同感心理意識和參與意識,共同的選擇、凝聚和升華。由此而匯成了一種具有法約性、軟控性、本位偏移性的風習性文化意識團,并以其獨特的活力,無形和有形的物化形態對人生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民俗曾經被認為文明社會中古文化的殘存物。但在20世紀民俗學學科有了重大突破,民俗的內涵和外延都有新的豐富和拓展,民俗的觀念發生了更新。民俗被看作人類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種社會存在。與一般的文化意識形態不同,它是人類文化意識的原型。在人類文化意識形態“寶塔”構制中,民俗處在最低層,如同尚未提煉的礦石,是一種綜合性的原生態的意識團。在人類社會結構里,它處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中間環節。它以兩棲型的形式,跨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民俗學科的研究對象擴張到民俗生活的各個領域。凡屬民眾群體中反復出現并相互流傳的程式化、規范化的行為、觀念、言語、器物等都納入它的研究范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對過去的探源,而且是對當今和將來民眾文化生活形態的透視和預測,因而,它既崇“古”,又崇“今”和“未來”。成為現代學、未來學,以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策源地。也就是說,在注視那些貌不驚人或者司空見慣的民俗體育事象時,如果我們多一點深邃的文化敏銳,我們便很可能發現這些民俗體育事象可能是某個歷史時期、某個區域、某個族群的精神家園之一,結合相關史料分析,我們也許不難發現這些民俗體育活動中所蘊藏著的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

    世界性民俗學浪潮對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我黨在十六大文件當中也明確了“扶持和保護民間文化”的努力目標。十七大報告中更是將民俗文化遺產提升到了民族精神家園的高度來認識。有著優秀體育傳統的中華民族,體育學研究也在積極打破原有格套的束縛。我們欣喜地看到:最近民俗學界的學術活動中,體育研究者的身影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2003年,紀念中國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及學術討論會,就接收了民俗體育研究論文。2005年中國民俗學會與文化部、建設部等單位在上海召開的乙酉中秋論壇上,上海體育學院的老師成為大會的特邀代表。同時,涂傳飛、余萬予、鈔群英(2005),馬連鵬、馬愛軍(2006),陳莉(2006),孟慶寧(2006),王俊奇(2007),譚黔(2007),李艷茹、汪普健、張黎(2007)等研究者的民俗體育研究成果也相繼刊出,他們從不同的方面印證了民俗體育研究所具有的學術潛力。總體看來,民俗體育急需一門基礎理論為支撐,對民俗體育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科學研究時機也基本成熟。

    也許這是學科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交叉學科的視野讓我們更加充分地意識到民俗體育對于體育文化建設的特殊意義。體育精神的回歸、全民健身的實現、對異化了的競技運動的矯正都迫切需要我們持有民俗體育學的清醒頭腦。體育―― 一個與民俗難舍難分的伙伴,人類生活的一種重要存在方式,在其學科自身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產生了超越本學科與其他學科聯姻的訴求。民俗學的壯大、體育研究的深入和成熟使民俗體育學學科的產生勢在必然。現有的民俗學理論為民俗體育學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很好的借鑒。原本形影不離的伙伴分離了一段時間以后又重逢而并肩前進了,這將是人文學科領域的一大突破。

    4基礎理論與實例研究相結合――民俗體育學的編寫體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近千項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其數量和形式豐富多彩,堪稱世界之最。這些體育項目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成為特定民族的民俗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為整個民族所共有,民族風俗一旦形成,便成為一個民族的一種習慣勢力。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少體育項目被浪花淘盡,但能流傳下來的都是民俗精華。“體育運動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與文化的其它組成部分相比,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具有更大的比較性。[11]”在激烈的角觸中,民俗體育因其富含民族性、文化性、觀賞性而永葆青春。因此,在民俗體育學的編寫構架中,除了2/3的基礎理論章節外,將有1/3的篇章用于民俗體育實例進行研究。

    民俗體育學的核心部分是其基礎理論。將體育文化放置于民俗學視野中進行觀照。依次論述民俗體育的一般特征;民俗體育的本質;民俗體育的性能 ;民俗體育的發生;民俗體育的傳承;民俗體育的保護與利用;中國民俗體育的發生;中國民俗體育的特點;中國民俗體育的分類;民俗體育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民俗體育學研究的任務與作用;民俗體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民俗體育學將以民俗學基礎理論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重點突出民俗體育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將對體育民俗事項的進行深入細致的描述和分析;并從多姿多彩的中國民俗體育實例中展現中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分析中國民俗體育所蘊涵的民族文化基因。將以一系列獨特的概念、范疇、命題和研究方法,形成明確的學科定義以及與其相關的概念體系,成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民俗體育方面的研究專著。它將是一本融理論性和應用性于一體的體育理論研究著作,也是一次基礎研究和個案分析相結合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王俊奇.試論我國歲時體育的文化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3):302-304.[2] 文善恬.論民族婚俗與民族體育傳統[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4(1).

    [3] 倪依克,著.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8:41.

    [4] 郭鴻.論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和文化價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4(5).

    [5] 直到1923年我國才正式使用“體育”一詞.

    [6] 鮑冠文,主編.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34.

    [7] 胡小明.體育人類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28.

    [8] 邵榮,柯玲.中國民間體育的文化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6):744.

    [9] 倪依克,著.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8:40.

    第5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體育自治思想;歷史起源;價值取向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Thought of Sports Autonomy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

    WANG Tao, ZHU Xi-la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various thoughts on sports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China. The thought of sports autonomy, with both humanitarian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es free sports and advocates independent sports.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explains the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of it in East and West countries, and tries to predict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thought in future China.

    【Keywords】the thought of Sports autonomy, historical origin, value orientation

    引言

    中國的傳統體育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組成部分,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對中國傳統體育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但由于其長期衍生于儒家思想和佛家、道家等宗教思想的框架內,未對其進行過獨立的、系統的建構。西方的體育思想大致可以從三個歷史時期來審視,首先是以古希臘為代表的古代奧林匹克階段,其次是貫穿了整個西方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最后是啟蒙運動后整個17、18、19世紀的“黃金時代”。在審視東西方體育思想的演變歷史過程中,我們發現,體育形式無論如何變遷,體育文化無論如何沖撞,有一種體育的號召從未偃旗息鼓,那就是通過體育運動使人的肉體和精神都產生超越的體育訴求。這種對于體育自由的無盡向往,就是我們要論述的體育自治思想的特征。

    1體育自治思想溯源

    1.1中國體育自治思想溯源

    “自治”對于中國人來講,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也不是一個外來詞語。在中國封建社會,人們對于“自治”這個詞語的概念就做出了多個層面的解釋。例如,《史記?陳涉世家》中提到:“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漢書?南粵傳》中有記載:“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這里的“自治”一詞表示地方割據勢力的自行管理行為。作為“自行處理”概念講的“自治”一詞帶有很重的“人治”色彩。

    其次,“自治”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還具有“修養自身德性”這一層概念。例如,在程頤《辭免西京國子監教授表》中有記載:“伏念臣才識迂疏,學術膚淺,自治不足,焉能教人。” 這里的“自治”表示“治學”,而治學的目的既在于“治國、平天下”又在于“修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人治”的強大制約和治學以求“安身立命”的強烈訴求似乎達到了一種上下的平衡。一個人既對上層社會產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又對“安身立命”這個問題十分關注。這里的“自治”傾向于“安身立命”的方式。所以,對于古代的中國人來講,“自治”既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哲學概念。

    1.2西方體育自治思想溯源

    第6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字:中西方;體育文化;跨文化交際;共性與個性

    中圖分類號:G81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24X(2017)01-0013-02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交流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多元的交流渠道,可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加快速地了解新的文化,但是也會因為對新的文化的不夠了解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可能會在交流中觸碰對方的文化禁忌。所以我們必須深入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為以后的體育交流或者其他文化交往做足準備。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文化及體育文化的概念

    通常文化的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人類生產有形財富(物質財富)和創造無形財富(精神財富)的過程及其總和稱為廣義文化;而人類所產生的社會意識形態及所制定的與社會意識形態相適應的制度和設施則屬于狹義文化的范疇。

    人類為了提高自身素質,會用體育運動這種顯性的具有創造性的身體運動形式,同時也會借助體育精神、體育科學、體育產業等隱形的形式,創造出人類生產和生活所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主要包括認識體育運動規律、培育體育品德、實現體育價值、落實體育理念等方面。

    2.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交際,這是一種普遍而長期存在的現象。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人是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其代表作《聲的語言》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際中的相關構想和理論。廣義的跨文化交際存在于一切交流中,朋友的談話、戀人的傾訴等都是廣義的跨文化交際。一般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也就是狹義的跨文化交際,特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的文化交流。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共性分析

    1.中西方的本位理念

    就地理環境而言,中國領土寬廣、物產豐富,東面、南面、環海,西面、北面與內陸國家接壤,而且海洋、湖泊資源豐富,位置得天獨厚。人們深受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依靠獨一無二的耕種環境進行勞作,人們之間的關系平等和諧、團結友善。人們沒有利益沖突,孔孟和諧思想深入人心。

    不少西方國家臨海,海洋運輸發達,人際往來密切,當地居民自然而然會懂得怎樣去順應自然、探知自然、挑戰自然。其主要特征表現在冒險、競爭與創新中。這樣獨具特色的文化表現,使得競技體育成為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中西方的宗教神話思想

    儒家思想幾千年來長期占據我國傳統思想的主導地位,影響深遠。中國古代佛教信徒很多,傳統文化中佛教的色彩十分濃烈,從人們接受的教育中可以體現。

    西方文化中著重描繪了鬼神的存在,各種歷史記載中都有描述,包括天地開辟、上帝造人、眾神的存在與發展等;而且宗教發展與古希臘奧林匹克的起源也有著聯系。

    3.體育的作用

    就體育而言,中西方在體育具有自我調節功能方面存在一致性,均覺得體育的基本表現形式是身體鍛煉,主要目的在于增強人們的身體素質,促進人們各個方面的發展,豐富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以及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而在人們的教育系統中,體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經過身體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并培育其堅韌的道德意志品質。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體育教育。

    4.體育的進程

    中西方體育文化在發展進程中,盡管都有不一樣的物質基礎,但是體育存在養生、軍事、教育、娛樂等方面的理念,中西方都是承認的。

    三、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個性探究

    1.東西方價值觀存在差異

    中國傳統理念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西方則認定人是世界萬物的中心,對立和競爭才是存在于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認為人應該認識并改造自然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與自然界作斗爭并支配自然界。體育運動如田徑、游泳、球類運動等所表現出來的斗爭、搏擊精神都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對抗。

    2.東西方審美理念存在差異

    東方傳統的審美理念注重仿生美,但是西方文化關注的是人體美。中國遠古時代自然生產力極其落后,人們生產工具的能力不足,但是可以觀摩并模仿動物,以此來保證生存。伴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發展,人們開始利用圖騰這種特殊的形式來記錄對動物的模仿。

    而西方的審美觀念更強調人,人的形象在其文化理念中占據主導地位,西方世界更看重人的肌肉美、身形美,具有代表性的競技體育在希臘運動場上代表著力量和榮譽。跳遠、角力、擲鐵餅、擲標槍、全長賽跑這五個項目是達到“黃金分割美”的重要途徑。

    3.東西方體育表現形式存在差異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主張“靜”認為“靜”能修身養性,能達到心性的平和寧靜及與周圍環境的和諧,以進入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禪定”、道家的“心齋”。

    西方體育文化卻主張“動”,強調競技,注重θ說牧α俊⑺俁取⑷崛汀⒛土Α⒏叨鵲壬硤逅刂實難盜罰并用數和量來評定比賽的成績。這種以競技體育為主的西方體育具有激烈的競爭性、高度的公平性、嚴格的規則性、高度的技藝性、高度的娛樂性。它的體育形式包括田徑、游泳、騎馬、體操、球賽等。

    4.中西方思維方式存在差異

    不一樣的思維模式會促成不同的思維理念,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身心合一”和西方傳統思想中的“身心分離”存在鮮明差異性。在中國古典神話中,“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物我一體”直接影響著儒家思想的傳承。

    西方人注重發現自然、探索自然、解密自然,注重速度、力量的突破以及體型的塑造,對他們而言,體育不僅僅是鍛煉,更重要的是競技,競技中對手之間的比拼就是以體育的方式進行。身心分離的二維體育方式是近現代體育競技的最初體現。

    在世界文化接觸如此頻繁的今天,體育作為現代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也已經不單單局限于賽場上的競爭,它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開放及自身體育實力的增強,中國承辦世界性體育賽事的能力越來越強,與其他國家進行的體育交流也越來越深入。在此背景下,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就變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李鴻江.中國傳統體育導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0.

    第7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小學體育;理論;動作;聯合

    傳統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不夠重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體育理論知識復雜,體育運動難度大,這些問題都使得體育教學的開展缺乏實效性。

    一、問題的提出

    1.體育室內課教學缺點

    體育教學有一定的室內課設計內容,目前小學體育室內課教學多數是以體育理論教學為主,包括體育歷史、體育動作的要點等內容。同時有些教師也會選擇一些可以取代室外又適合室內活動的器材組織教學,如投擲課,手榴彈的投擲器材可以用輕物代替,實心球用紙團或氣球代替,教會投擲方法,改進投擲出手角度,跑的技術可用原地蹬、擺的動作來完成。但是無論怎么設計室內課都不能帶給學生輕松、自由的運動感受,加上有些教師就在室內課環節上理論課程,這就使得教學更為枯燥了。

    2.體育課外教學問題

    通常我們說的體育都是狹隘的體育,只局限于課堂上的體育,而真正的體育精神應該無處不在、隨時隨地,課外體育也是體育教學指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外教學雖然能夠帶給學生運動感受,教學活動也更為貼近大自然,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興奮度高,許多體育示范動作學生雖然學會了,但是動作掌握的要點和運動的要求卻無心記憶,這樣的教學往往會帶來長遠影響,使得學生表面雖然學會了,但是長期應用卻有困難,也不容易形成終身體育的能力。

    二、問題的解決

    1.概念教學與動作學習的聯合可行性

    為了解決目前體育教學中的問題,本次論文提出了概念教學與動作學習的聯合教學(以下簡稱聯合教學)能夠將室內課的特點和課外教學的特點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就是要在室外體育運動的同時讓學生理解體育概念。聯合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表現在:傳統體育課關注的是學生的鍛煉密度、強度,“概念體育”注重的是學生對體育知識的理解。在“概念體育”課上,體育老師是以專家的身份而不僅僅是一名教師的身份指導同學們進行體育鍛煉。在體育課堂上,互動是學習發生的一個必要條件。聯合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更為自然,互動可以在體育中觀察到,因為學習者不僅要在身體上參與一項任務,而且要在認知上建構這樣做的意義。

    2.概念教學與動作學習的聯合實施

    (1)談話教學,了解概念

    開展聯合教學的第一步就要進行師生對話,開展談話教學,初步了解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掌握相關的體育概念。例如:教學“擲壘球”時,教師要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投擲的意思嗎?”學生可能會從語文詞義的角度解釋“投擲就是向遠方扔”。接下來,教師說明:投擲動作練習能夠鍛煉后背、手臂肌肉,能夠糾正初期的駝背或側曲,經常向前上方引伸等動作可以得到矯正,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骨骼復位。同時可使肌肉收縮有力。接著再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體育的詞匯‘上步投擲’的意思嗎?”學生通過教師展示,然后指出要點,解釋“上步投擲”的動作理論要點,說明:動作要做到右腿迅速蹬伸推動上體,以胸帶臂向前推出壘球。最后,教師讓學生明確今天的練習后學生的平均心率在120次/分左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要通過簡單問答建立基礎概念,能懂得上步投擲的動作要領,能做到蹬地轉體、快速用力投的連貫動作。

    (2)自主探索,總結規律

    聯合教學要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索體育運動的關鍵,然后集體總結運動要點,最終形成體育運動的能力。例如:教學《擲壘球》,先小組內進行熱身運動,慢跑3~4圈―繞肩―擴胸―體前驅―弓步壓腿―側壓―外擺腿―內擺腿―前踢。學生理解了要點,也觀看了老師的示范后就分成小組,在小組中進行活動,體會投擲動作,體會怎樣才能投得遠。教師深入各組進行指導,例如:教學中有幾個學生的動作不正確,用直臂擲遠,還認為這樣的方法擲得最遠,不改動作。就此,教師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說明發力原理,鞭打動作的科學性……此后,學生逐漸改善了動作,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后組織同學測量自己的心跳,保證運動強度。

    (3)游戲活動,對抗復習

    游戲是體育課的生命力,同學們在游戲的運用過程中,可以創造性地發展游戲的內容,制定游戲新的規則,以及不斷創造新的游戲,提高體育游戲的功能,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完全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聯合教學模式中,教師要組織游戲對抗活動,這樣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自己的練習是不是最有效的。例如:擲壘球教學可以設計“投手榴彈”的模擬游戲,在場地上畫兩條15米長的并行線距離2米,一條線為投擲線,另一條為預備線。聽到老師喊“預備”才能進入投擲區,按老師統一口令擲和撿回投擲物,計算兩隊的分數。

    三、聯合教學推廣優勢

    1.合作探索的指導

    聯合教學模式開展了合作探索和教學指導的結合,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體育理論進行探索,這一點符合了“合作學習”的要求。同時,教師深入小組進行個別指導,這種指導使得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動作要點,而且集體開展體育運動的形式,也為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運動打下基礎。

    2.實現預習的作用

    聯合教學模式開展過程中要在課前注意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事先對課堂體育概念和運動概念有心理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體會這節課的體育概念,了解完成訓練的重要意義,并鞏固測量心跳的方法,體會自主運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凡事預則立,預習過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學習和訓練,才能在單位時間內更快地提升教學效率。

    3.理論的由淺入深

    體育是必修課,在學期結束時學生都要參加考核,而且體育課程還包括健康與衛生知識的體育理論課,這個課程與體育素質課交替進行。比如,這段時間是素質課,過段時間就上理論課,但理論課的課時比例比素質課要少一些。聯合教學模式將這兩種課程結合起來,保證了健康衛生教學在素質課堂上更為真實的環境下表現出來;素質課堂也有了更多的理論作為支持,學生能夠投入更多的積極性開展動作訓練。當然,理論的教學要做好教材活用,保證理論知識的傳遞能夠由淺入深,讓學生習慣這種教學模式,并通過實踐不斷鞏固內化理論知識。

    上文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體育概念教學和動作實施聯系教學的探索與研究。總而言之,聯合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課堂上具備可行性,它契合了小學生以形象為主的認知方式,彌補了單一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學推廣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合作探索的指導,實現預習的作用,這樣才能實現體育理論的由淺入深,將這種教學模式與素質教育理論結合起來,更好地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嚴勇軍.動作示范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9(28).

    第8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摘 要 任何一門學科的概念和術語都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描述一個事物或現象時經常使用詞典式和語言式脈絡方法對其進行定義。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探求根據社會體育的特征要素來界定社會體育,社會體育含有很強的游戲性、娛樂性、層次結構的豐富性、休閑性特征。

    關鍵詞 社會體育 游戲性 娛樂性 豐富性 休閑性

    我們在描述一個事物或現象時經常使用某種概念來表達其準確的信息,所以我們對詞典式(lexicon)的概念非常熟悉,目前我國的社會體育教材、書籍或各種論文絕大多數采用詞典式的概念來界定社會體育。按這種邏輯解釋,社會體育就是指除了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以外的各種體育活動,換句話說就是滿足從嬰幼兒到老年人各種身體條件的“為所有人的體育”(Sports for All)。但在學校體育中有正規的體育課、特定時間的課外體育活動、校內學生自發性的體育活動以及學校代表隊的訓練等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雖然都是在學校內開展的體育活動,但從嚴格意義上講,正規的體育課屬于學校體育,校內學生自發性的體育活動屬于社會體育,學校代表隊的訓練屬于競技體育,面對這種觀點,詞典式的概念顯現出了它的局限性。這是因為社會體育的詞典式概念是從此類事象的共同分母所構成的,所以,一旦出現新的事象,其概念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描述事物的另一種方法是語言式脈絡(Context)上的定義。如果說詞典式的概念是相對“封閉式概念”的話,語言式脈絡上的定義是“開放式的概念”,這種方法強調開放式定義的適合性和重要性。“什么是社會體育?”的答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所使用的這一語詞的情境所決定,按這種邏輯解釋,“社會體育”的語詞更具適時性,也預示著表達某一事象的概念的發展變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北美社會體育是指不分學校、單位、社區所進行的多種多樣的休閑活動或娛樂、競技運動(Sports);在日本社會體育意味著終身教育的環節之一生涯學習活動,在歐洲近些年社會體育又包含了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的含義。但這種語言式脈絡上的定義往往引起使用社會體育概念過程中混淆的現象。

    因此,“什么是社會體育?”命題的第三種接近方法是避開文字游戲,根據體育現象本身的直接體驗,探求社會體育的特征要素來界定社會體育。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大眾參與的群眾性體育活動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今人們所體驗的社會體育與傳統體育的體驗在質的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以參與體育活動的體驗為基礎進行分析,相對于體育,社會體育具有如下特質:

    一、社會體育含有很強的游戲性(Play)

    以往體育重在三基教育,因此,以結果為中心的體育課很大程度上是屬于具有較高運動能力的少數青少年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所以,運動能力較低的青少年學生在體育課中經常有一種不如別人的劣等感和相對剝奪感,最終導致了青少年學生對體育的厭倦情緒。在這些人中,后來通過社會體育活動體驗到體育的快樂和意義的人舉不勝舉,談其原因很多人認為是由于社會體育的游戲性的特點,自己選擇時間,不局于形式的制約,淡化勝負結果,更重要的是感覺非常愉快,所以,能夠堅持參加體育活動。自由選擇性、過程中心性、自發性、愉悅等游戲的基本屬性孕育在社會體育之中。

    二、社會體育具有很強的娛樂性(Recreation)

    一般而言,一提到體育就會聯想到堅韌、吃苦、重復等練習形象,所謂磨練技能,達到增強體質、體力目的的強制性觀念很濃,更有甚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忍受著對身體可能帶來危害。就社會體育而言,雖然不能說沒有練習的因素,但比起體育教育和競技運動而言非常小,而更加注重健康、調節情緒、恢復疲勞、消遣等娛樂性需求的滿足有著密切的聯系。娛樂具有向健康狀態恢復(restoration to health)特點,且通過放松、調節來達到生活的協調平衡,因此,在現代的社會體育活動中顯現得更加突出。

    三、社會體育層次結構的豐富性(Abundance)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社會體育客觀上存在著不同的層次結構,由此也就決定了存在著不同層面、不同意義上的社會體育。綜合學術界對社會體育的不同解析,嘗試對社會體育的概念做出以下界定:1.從存在的范圍上看,社會體育主要是指在學校和軍隊(包括警察)之外的社會領域所開展體育活動,包括農村體育、單位體育(包括廠礦、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體育)、社區體育等,它主要區別于學校體育和軍隊體育。2.從活動的目的和性質上看,社會體育是以健身、休閑和娛樂等為目的而進行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它主要區別于競技體育。3.從存在的形式上看,社會體育主要是指社會各界大眾在業余時間參加的體育活動,它具有業余性和自愿性的特點,主要區別于職業體育。4.從活動主體上看,社會體育主要是以社會大眾或人民群眾為參加對象的,它主要區別于精英體育。5.從活動群體的特殊性上看,社會體育主要包括嬰幼兒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殘疾人體育等。這就是說,“社會體育”這個概念應當是一個多義性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應當使用不同的含義,才能同社會實際契合并有利于操作。

    四、社會體育具有休閑性(Leisure)

    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以培養人的身心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社會為終極目的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從根本意義上說,體育的本質特征在于對人的發展、對人的本質的實現。而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提高生存質量的工程,從總體上說,健康、長壽、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滿是人類發展的基本標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歸根到底是為了增進國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生命質量,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就是人的各種能力的全面發展,包括生存能力、享受能力、發展能力等,這就相應地包括了體育的休閑娛樂屬性。

    休閑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生活行為和觀念,休閑觀念也呈現出越來越大的社會基礎和社會需要。到了現代,無論從觀念到行為,“休閑”已經完全演變成一種大眾化的社會需求和社會消費。從休閑的角度看體育,體育是人們休閑的一種重要方式與手段,社會體育的主體就是人們為了提高休閑生活質量而借助體育運動的形式度過休閑的一種生活方式。現有文獻對休閑體育的界定大體上有這樣幾個特點:(1)主要用時間和活動的范疇來規定,把其含義確定為是在社會勞動和維持生活必需時間外的空閑時間內進行的體育活動。(2)將其劃入大眾體育范疇,認為是社會上廣大居民為健身娛樂等目的進行的業余活動。(3)強調心理體驗,把體育運動作為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形式度過自己的余暇時間,使個人在精神和身體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與傳統的體育比較而言,社會體育突出的特點是它的休閑性,離開休閑要素社會體育的本質就會發生變化,只有在生活和生計所必需的時間以外所剩余的時間內的體育活動,才是社會體育。

    參考文獻:

    [1] 邊宇.淺議休閑時代的到來與社會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研究.2006.

    第9篇:傳統體育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定位

    中圖分類號:G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1—0289—02

    

    一、概念

    (一)體育產業的概念

    體育產業是個舶來品,是在西方社會背景下產生的。體育產業的定義既要遵循國外對體育產業的定義外,又要結合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國情,給予一個符合時代需要的準確定義,因此作者認為體育產業是指生產所有與體育相關的商業、大眾媒體和政治的物質產品,提供服務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它可以盡一切力量使其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

    (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概念

    民族傳統體育,它包含三層意思:分別是體育的、民族的、傳統的。

    1、所謂體育的,是指這類身體活動項目或運動項目本身都具有體育的特征,是人類社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一定的方法,使其身心都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

    2、所謂民族的,就是這類身體活動或運動項目具有民族性。

    3、所謂傳統的,就是這類運動項目是一代又一代前輩們傳下來的具有歷史性。其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并具有本民族的氣派和藝術風格,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照體育產業的定義和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界定,作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應該這么定義,它是生產所有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商業、大眾媒體和政治的物質產品,提供服務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

    二、體育產業和民族傳統體育產業

    (一)體育產業和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特點

    1、體育產業的特點

    體育產業是產業關聯性極強的上游產業,產值高,影響大的“朝陽產業”和“無煙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多種就業計劃的第三產業,是一個高度開放和全球一體化、國際化的產業。

    雖然我國體育產業起步比較晚,時間短,但是這些年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體育產業已經基本形成以主體產業為主,多業并舉,多種所有制并存,共同發展的格局。第一,產業和市場體系基本框架已成雛形;第二,體育消費漸成時尚,花錢買健康也逐漸被國人所認可;第三,體育產業開發領域不斷拓展;第四,逐步形成多元籌資機制。

    2、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特點

    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將民族傳統體育服務產品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的諸環節連接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其發展前景被很多經濟學家看好,體育產業要發展,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將會發揮很大的作為。

    我國少數民族多,每個民族的體育項目也很多,但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沒有得到很好傳承下來,更不用說開發和利用了,其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水平相當低下;多數項目尚未得到社會重視,政策層面的扶持力度也不大;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受很多因素影響,相對資金投入短缺問題最為嚴重;但以景區民族文化旅游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節為一體化方向發展模式為主。作者認為要將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得打民族文化這張牌。

    (二)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與體育產業的分類

    1、體育產業的分類

    體育產業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體育組織管理活動;(2)體育場館管理活動;(3)體育健身休閑活動;(4)體育中介活動;(5)其它體育活動;(6)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及相關體育產品制造;(7)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及相關體育產品銷售;(8)體育場館建筑活動。根據其概念和活動范圍,將體育及相關產業劃分為3個層次,8個大類,24個中類,57個小類。

    2、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分類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按歷史發展及其運動的主體功能,可劃分為三大類:即“技擊壯力類”“休閑娛樂類”“養生健身類”。

    民族傳統體育,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田徑、體操、球類等運動項目,有學者稱這類體育運動是西方體育體系。另一類為東方不同民族特有的,有學者把這類體育運動稱之是東方體育體系。

    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是以技擊壯力類和養生健身類為主,以體育用品業以及競賽表演業和培訓為主,其他附帶產品比較少。而且,產業化程度很低,急需要開發與利用。

    (三)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和體育產業的關系

    1、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自然也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主要表現在民族體育文化表演產業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競賽產業、民族傳統體育培訓產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媒產業和民族傳統體育用品產業,這些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表現形式沒有具體的劃分標準。

    2、新時期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是體育產業中最具有生機的力量

    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發展多元化,生存環境生態化的語境下,民族傳統體育進入經濟領域,能成為產業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時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體育產業化起步較晚,其節奏較慢,但是民族傳統體育和全國各族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它將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是體育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

    3、體育產業可以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起總的向導作用

    民族傳統體育產為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際上體育產業的發展是相對比較成熟、是系統化了的一個有機體系,因而我們完全可以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借鑒作用,國內體育產業的發展又比民族傳統體育產為的發展得好,它完全可以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經驗指導,為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起到一個總的向導作用。

    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在體育產業中定位

    (一)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在體育產業中的地位

    中國體育產業要發展,走民族傳統體育產業這條路子,是可行的,中國人口基數大,內需拉動力度是西方國家所達不是到的,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民族傳統體育產業中的民族體育文化表演業、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競賽業、民族傳統體育培訓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媒業和民族傳統體育用品業,這五個產業就可以豐富體育產業,起到很好的催化劑作用,促進體育產業的快速、多元化發展。

    (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在體育產業中的作用

    1、它可以促進更多體育從業人員就業;2、優化了體育產業中的結構,充分利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挖掘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經濟成分,為體育產業增加更多的動力來源,從而優化體育產業結構;3、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能促進體育產業中的文化繁榮;4、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可增加人們對體育產的認可度。

    (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發展的前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av|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a级成人高清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 四虎成人免费大片在线| 成人看的午夜免费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日韩|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 亚洲激情成人网|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