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

    第1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機插育秧;機械插秧;大田管理

    中圖分類號: S233.7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05.008

    1機插水稻育秧技術

    機插水稻育秧技術是水稻機械化栽培的核心技術,它是使用專用軟盤在濕潤大田采取高密度播種并實行精細化管理的一種新型育秧方式,培育的秧苗分布均勻,根系盤結,呈板狀秧塊,適于機械插秧。

    1.1秧田準備

    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地勢平坦、鄰近大田的濕潤地作秧田,秧田與大田比為1∶80~100,一畝大田需秧田7~10平方米。播種前幾天將秧田翻耕,畝施48%復合肥30公斤,然后整理成秧床,秧床寬1.5米左右,秧床與秧床之間留寬20~3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溝。

    1.2平鋪軟盤

    選擇專用平底帶孔軟盤(58×28厘米),每畝大田備25塊左右,在秧床床面無積水后,按橫排2行依次平鋪,盤與盤的飛邊重疊排放,盤底與床面緊密貼合。鋪好后,將經過嚴格挑選的無雜草、無砂礫、無污染、無殘茬、肥沃、不干不濕(手捍成團,松手即散)的塘泥平鋪于秧盤內,厚度為2.2厘米。

    1.3科學播種

    一是增加播種量,雜交早稻畝播2.5公斤,常規早稻畝播4公斤,雜交晚稻畝播1.8公斤;二是合理確定播種期,考慮到播種密、秧齡彈性小等因素,早稻秧齡按15~20天,晚稻秧齡按20~25天推算播種期;三是勻播密播,在種子催出標準芽子后,采取分廂過秤、多次撒播的辦法,確保播種均勻。播種后,實行薄膜低拱架覆蓋保溫育秧。

    1.4精細管理

    育早稻秧的,主要做好覆膜保溫、揭膜煉苗、肥水管理及病蟲防治,與旱育小苗、軟盤拋秧大同小異,值得注意的是溝內水深保持與秧床廂面持平,揭膜后灌一次跑馬水,隨后廂面保持干干濕濕,高溫天氣每天噴水2次,插秧前土壤濕度以能從秧盤取出秧塊為宜。育晚稻秧的,除常規管理外,必須使用專用浸種靈浸種控長。

    2水稻機械插秧技術

    水稻機械插秧技術是水稻機械化栽培的主體,關鍵是選用性能穩定、技術成熟、質量可靠的機動插秧機,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久保田牌手扶式高性能插秧機,具有適應性廣、便于操作、價格較低的特點。在正常熟練操作的情況下,每小時可插2畝左右。機械插秧的主要優點:一是固定寬行距(30厘米),做到寬行窄株,利于通風透光;二是通過合理調節株距和每穴苗數來增加每畝基本苗總數;三是實行早插和淺插,有利于縮短返青期,提早分蘗和增加低節位分蘗,促進大穗。為搞好機械插秧,在栽培管理上注意三點。

    2.1適期插秧

    秧苗3葉期開始插秧,4葉1心前插完,苗高控制為18~20厘米。

    2.2平整大田

    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軟硬適中,田面無雜草、雜物、砂礫,以免卡機,插秧前1~2天施入基肥,插秧時田間只保持蓋泥水。

    2.3保證基本苗

    早稻株行距為13.3×30厘米,雜交稻每穴3根苗,常規稻每株5根苗;晚稻株行距為20×30厘米,每穴2根苗。插后如有漏蔸缺蔸現象,應活苗穩蔸后及時補蔸。

    3機插水稻大田栽培管理技術

    機插秧由于實行寬行窄株淺插,加之通風透光性好,其分蘗具有爆發性,夠苗期提前,為預防因苗數偏多導致成穗率低、穗型少,在管理上須注意適當少追苗肥多追穗肥,少追氮肥多追磷鉀肥,夠苗時及時曬田控苗,注意提早控制高峰苗。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常規栽培基本一致。

    3.1 科學肥水管理

    水漿管理。栽后淺水勤灌,每次在自然落干后再灌水,當田間水稻總苗數達到夠苗數的80%時開始擱田,擱田掌握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的原則。進行多次輕擱,切忌重擱,一般2~3次,擱田結束后及時復水,建立淺水層,到收獲前7天停止灌水。

    合理施肥。根據機插稻的生長特點,在肥料運籌上,常規品種宜采用“前促、中穩、后補”施肥策略,雜交品種宜采用“前促、中補、后控”的施肥策略,并注重N、P、K養分的平衡施用。 水稻機插后3~5天,每畝用尿素5~7.5公斤作發稞肥,栽后20天視苗情每畝施尿素7.5公斤作接力肥。在水稻4葉期追施促花肥,每畝施尿素7.5公斤、45%復合肥5~7.5公斤。在抽穗前l8~20天至2葉期追施保花肥,每畝施尿素5~7.5公斤。

    3.2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及時化除。由于機插稻秧苗小,緩苗期長,大田空間大,其生長前期又以淺水層為主,其光、溫,水氣等條件有利于雜草滋生。一般在栽插后3~5天,秧苗直立活稞后,用常青l號、芐丁等除草劑拌細土均勻撒施,保持水層3~5天,以提高除草效果。

    第2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兵團第四師六十八團8連,新疆伊犁835301;第四師六十三團種子公司)

    摘要:與傳統水稻栽培技術相比,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具有節約用水、肥料利用率高、節省人力等優勢。本文簡要闡述了膜下滴灌水稻栽培的技術特點及要求,希望為未來水稻的種植栽培技術優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術

    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主食和營養來源。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廣闊,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傳統的水稻栽培用水量大,對氣候要求高,病蟲害多發,勞動力消耗大,因此,優化水稻栽培技術對糧食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突破了傳統的“水作”模式,在滴灌條件下,水稻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強,產量明顯提高。與傳統水稻栽培模式相比,滴灌栽培用水量少,肥料利用率高,降低了環境和土壤污染,解放了勞動力,減少了生產環節。本文就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加以概述。

    1膜下滴灌水稻主要栽培技術

    1.1播前準備

    土地準備:選擇肥沃平整的地塊,秋季犁地深度25cm以上,在播種之前,稻杰100g/667m2稀釋成1500倍進行地表噴施,防除雜草。

    品種選擇:選取矮稈、抗病、抗倒能力較強、生育期長、增產潛力大的水稻品種。

    1.2機械化直播

    采用1膜8行2管小型播種機進行播種,株距為10cm,行距為10cm+27cm+10cm+27cm+10cm+27cm+10cm+50cm,播種、鋪膜和鋪滴灌帶一次完成,下種量8~10kg/667m2,播深2~3cm,每穴下種8~12粒,每穴平均保苗8株,共保苗24萬株/667m2。

    1.3田間管理

    苗期管理:及時破除土壤板結,確保一播全苗,同時安裝滴灌設施。

    病蟲草害防治:及時鏟除田間雜草,在6月和7月下旬,用稻杰100g/667m2稀釋1500倍葉面噴施,防除田間雜草;結合化學除草,田間噴灑吡蟲啉100g/667m2等藥劑,防治水稻病蟲害。

    灌水:滴灌水稻全生育期一般滴水20~30次,灌水總量580m3/667m2。苗期至分蘗期,一般滴水3~5次,灌水定額10~15m3/667m2;分蘗期到齊穗期,一般滴水8~10次,灌水定額15~20m3/667m2;孕穗期一般滴水6~8次,灌水定額15~20m3/667m2,抽穗期至成熟期,一般滴水4~6次,灌水定額20~25m3/667m2,水稻收獲前15d停止灌水。

    施肥:水稻全生育期需追施尿素52kg/667m2,磷酸鉀銨15kg/667m2。可根據水稻生長情況進行科學施肥。水稻拔節期和分蘗期是水稻需肥關鍵期,可隨水滴施尿素8~10kg/667m2,磷酸鉀銨1kg/667m2。水稻苗期、孕穗期和分蘗期,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50g/667m2,尿素100g/667m2。

    1.4收獲

    當水稻籽粒80%以上進入黃熟期時進行機械收獲。一般采用大型聯合收割機進行收割,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除雜物等工序。

    2經濟效益分析

    以石河子墾區水稻栽培為例,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模式較傳統水稻栽培模式,可平均節約成本374元/667m2,增加純收益200元/667m2以上。

    3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需解決的問題

    3.1水稻品種的選擇

    由于膜下滴灌栽培對水稻品種具有嚴格的要求,目前的品種在特定地區推廣應用效果較好,但區域間適應性較差。因此,要根據膜下滴灌技術的要求,結合分子育種技術,選擇高產、優質、抗性強,適宜滴灌栽培和適應性強的水稻品種[1]。

    3.2滴灌產品的完善

    膜下滴灌水稻對滴灌系統的要求較高,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易出現堵塞等問題。因此,需要開發與膜下滴灌水稻相配套的滴灌產品,以更好的適應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

    4小結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水稻栽培模式,能夠有效節水,節省勞動力,減少生產環節,提高土地和肥料利用率,顯著提高水稻的品質和農民的經濟效益。隨著滴灌水稻品種的優化和灌溉產品的完善,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模式將會對水稻生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3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水稻栽培;創新;發展;探討

    從我國建國至今,水稻得到了高速發展,當前是第一大糧食作物,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進行水稻的種植,通過調查,稻谷的產量已經占到了糧食產量百分之四十三,我國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口都將稻米作為主食。水稻栽培科學主要就水稻生產進行指導,在我國水稻種植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黑龍江地區實際的情況,對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進行探討。

    1.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現狀

    這幾年來,我國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一般為機械化特征、高科技特征、多目標特征以及重集成特征這四個主要特征,水稻作物的栽培想實施多目標的發展,就應不斷拓寬研究內容以及研究范圍,自從邁入新時代和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環境污染以及生態失衡等問題變得愈發嚴重,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健康的安全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故在我國新時期作物的生產過程中,一定要改善水稻品質,應不斷提高水稻作物產量,來實現資源高效等目標,這不但是作物栽培長期發展重要的戰略性任務保證,更加是我國糧食安全最為核心的問題。水稻栽培科學應實施多學科的集成和交叉創新,還應持續開拓新領域,水稻栽培學具有作物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作物本身植物生物學等等聯系,有研究環境關系和植物病理學、植物生態學、作物的農業氣象學、土壤肥料學以及農業化學等等,有研究作物育種學、耕作學、作物生產農業經濟學以及農業經濟學等等諸多學科。這些學科都從作物側面或者自身某一個方面研究了和作物生長相關的技術理論以及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做為作物高產、作物高效生產、作物優質生產、作物安全生產以及作物生態生產等等提供一個依據以及措施。

    2.水稻栽培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2.1 保護生態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今后一段時間里,對水稻品種的研究仍然會是一項尤為重要的課題。故只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才能確保此課題最終的實現。特別就東北地區來說,加快水稻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提高對有限資源的利用。增加產量,就是增強土地資源利用率;而提高作物的無公害性,則是對其他資源的一種節約方式。因而在科研領域,要加快對無公害綠色稻米的研究,把增加稻米產量與無公害技術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此外,還應關注生產資料與農業資源的利用方式,把資源高效利用與水稻超高產結合在一起,激發水稻生產中的最大效益。同時,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會采用很多的殺蟲劑、除草劑、農藥等等,這些化學藥品即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也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故應該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加強對殘留少、毒性弱、效能好的殺蟲劑或者農藥的研究,以達到防治的目的,保護生態環境與水稻產品,促進生態平衡發展。

    2.2 運用高產高質的水稻栽培技術

    運用領先的高質量水稻栽培技術,不但能夠進一步保護生態平衡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可有效提高水稻產量。目前的水稻栽培技術,一般以簡便化、模型化為主,經過對一些高新技術的引進,對復雜的農作物栽培生產過程實施系統分析以及綜合分析,確立一種動態模擬模型以及動態的管理決策系統,以實現水稻生產定量的決策,促進水稻栽培的科學發展。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應對影響水稻產量的各種因素如土壤、水源、溫度、陽光等進行詳細的研究,找到能生產高質量水稻的有效方法。此外。還應結合普遍寒冷的東北地區實際情況,運用一些具體的栽培方法,進而打造標準化的栽培。首先是大棚育苗技術。嚴寒地區培育壯秧的基礎是大棚育苗,在生產過程中應提前對土地實行扣膜以使地溫升高,方可在化凍后就能開始作床整地,達到搶積溫,早育苗的目的,以增加資源利用率。針對不同地形不同地區,可以選擇不同的大棚,如小棚覆蓋、三膜大棚覆蓋等等。還有,在東北地區,運用“少本稀植”的栽培方法能有效的增加產品的結實率、成穗率。

    第4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水稻;豐產;栽培技術

    1我國提高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的重要性

    提高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是適應我國實際國情客觀發展需要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全國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可以耕種的土地面積不斷減少,人口不斷增加,我國需要種植大量的水稻等農作物來養活十幾億人口,為了有效解決糧食供需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就要通過研究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單產量,增加總產量,以此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保證糧食安全。

    2我國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的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栽培技術也在逐漸完善。為了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我國不斷研發水稻栽培品種,從原來的高稈水稻到矮稈水稻,從原來的常規水稻到如今大量種植雜交水稻,極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另外,水稻的育秧技術也經歷了從開始的水育秧、濕潤育秧、旱育秧到如今的塑料軟盤育秧的過程,使秧苗的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水稻的豐產也與施肥技術、灌溉技術及種植時間有很大的關系。在這些方面,我國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合適的栽培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但是,為了保證水稻得到豐產,還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栽培措施。

    3水稻豐產栽培關鍵性技術措施

    3.1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

    首先,在種植水稻之前,應根據水稻種植地的生態環境以及栽培和管理技術等現實條件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這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品質好的水稻具備米質高、口感好、產量高、抗性強等特點,選擇好的水稻品種是水稻豐產的基礎。在選用過程中,要選用抗病性好、有包衣的優良品種,同時要充分結合客觀情況,選擇與地域環境相適應的水稻品種,進而提升水稻的產量[1]。

    3.2完善秧苗培育工作

    想要實現水稻豐產栽培,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對秧苗培育環節的管控力度,而這也是水稻高產的關鍵所在,秧苗的質量好,水稻高產的概率就會更大。對于秧苗培育來講,其有多個流程,即發芽試驗、曬種、選種、浸種、消毒、催芽及育秧7個步驟[2]。想要提升秧苗的質量,就需要完善這7個步驟。同時,要認真篩選育秧的地址和規格,從而更好地完成秧苗培育工作。

    3.3選取合適時機進行播種

    播種時機選得好,水稻才能有高產的基礎,特別是秧齡的長短,對培育壯秧及移栽后,水稻生長情況有非常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在栽培過程中,要有效控制秧齡,提倡“乳苗移栽”,秧齡的長短以不超過40d為宜,在培育過程中,要選取3個以上分蘗的秧苗,因為這種秧苗能夠更好地發根,返青速度快,不容易出現死葉且生長勢頭較好,能夠更好地積累營養物質,有效實現水稻豐產。

    3.4合理選擇水稻栽插標準

    在栽秧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水稻栽插標準,選擇分蘗力較強水稻時要有效降低栽插的密度。保證水稻栽植密度為1.5萬~1.6萬穴/667m2,每穴4~6個莖蘗苗,8萬~9萬/667m2基本莖蘗苗[3]。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可以應用寬行窄株栽插方式,一般保持行距26.67~30.00cm,株距13.33~16.67cm。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擴大行距,縮小株距,同時要有效調整通風和透光性,并且要有效治理病蟲害。

    3.5水肥管理與稻田曬田

    對于水稻水分的管理非常必要,要保證分蘗期淺水勤灌,足苗期排水曬田,幼穗分化期淺水常灌,抽穗揚花期保持水層,灌漿乳熟期干濕交替[4]。在水稻分蘗期以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曬田環節非常重要,要合理控制無效的分蘗,進一步提升抗倒伏能力,同時要合理增進水稻對營養的吸收,這樣能夠有效改善水稻根系的生長狀況,更利于根系向下扎,進而提升水稻的產量。在栽培過程中,要合理控制水稻的施肥量,肥料要分期分批使用,前重后輕,后期注重磷鉀肥的補充等。對于底肥,要多應用有機肥料,采用秸稈還田的方式補充養分,之后施用復合肥及尿素作為分蘗肥。然后,觀察水稻的生長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施肥。具體來說,水稻抽穗灌漿期需要有效保障施肥量,對于施肥時間,一般選取水稻抽穗前15d左右。對于追肥的數量選擇上,要結合水稻秧苗的實際情況進行施肥,可以選擇尿素2.5~5.0kg,具體結合水稻苗的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但是,要充分保證追肥的數量,要將前期施用的氮肥扣一部分在后期施用,總的施氮肥量不變。需要注意的是,要特別注意對鉀肥的施用。在抽穗灌漿期,水稻對于鉀肥的需求量非常高,在這一階段增加鉀肥的施用量,能夠有效提升水稻莖干的強度,并且能夠進一步提升水稻抗早衰的能力,使得稻葉不會過早衰老。另外,也能過有效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促進水稻的生長。正因為如此,該時期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地施用穗肥,并且要有效結合防治穗期病害,噴施葉面鉀肥對增產效果非常明顯。另外,在施用底肥時,可以只應用磷肥、碳銨的應注重根外施肥,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水稻的抗倒能力,讓水稻可以更加健壯地生長。

    3.6有效防控高溫熱害

    對于水稻生長來說,其難免會遇到高溫天氣,如果氣溫過高會使得水稻不結實的問題較為嚴重,如果氣溫過高,就會出現高溫熱害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合理進行灌溉,通過灌溉來調節氣溫;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噴水來降溫。此外,可以進行根外噴施磷酸二氫鉀和植物調節劑,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水稻對高溫的抵抗力,進而降低高溫的熱害。

    3.7合理管控蟲害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要對二化螟、三化螟危害現象進行有效治理,這些蟲害對于水稻的產量有非常大的影響。對于二化螟來說,當幼蟲進入到稻稈時,治理難度將會增加。因此,想要有效治理,就需要在幼蟲未蛀入乳稻稈前進行治理,而且還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對于三化螟來說,其防治對于時間的要求較高,要求破口期施藥。總之,想要提升水稻的產量,就需要從選種、育秧到成熟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努力提升水稻在各個環節的質量,為水稻生長營造最佳的生產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水稻的質量,最終實現豐產、高產的目標。

    4結語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有效提升水稻的產量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通過加強對水稻的栽培管理,能夠有效保障水稻生產的效率和有效性。無論是種子的選取,育秧工作的開展,還是施肥的選擇、病蟲害的防治,都對最終水稻產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全面進行管控,保障每個環節的質量,最終實現豐產、高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躍東,侯守貴,林洪祥.遼寧省水稻栽培技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農業科技通訊,2009(6):5-7.

    [2]付景,楊建昌.中國水稻栽培理論與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作物雜志,2010(5):1-4.

    [3]馬興全,侯守貴,陳盈,等.遼寧省水稻栽培技術發展與展望[J].中國稻米,2014(1):36-40.

    第5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一、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

    (一)種植地塊選擇

    在種植無公害水稻的過程中,地塊的選擇十分重要。其中,產地環境必須要與工廠及煤礦等區域距離較遠,同時還需要保證所選擇的地塊沒有污染,生態環境理想。另外,在選擇種植地塊時,需要綜合考量土壤的肥力及灌溉的便捷性。

    (二)水稻品種選擇

    要想全面提高水稻產量,必須要重視無公害水稻品種的選擇。一般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進行選擇,以保證水稻品種的質量符合要求。必須要確保水稻品種具有高產性能與抗病蟲能力,而且生育期要適中,貯藏相對方便。可以將購買的水稻種子晾曬2~3d,這樣不僅能夠將表面病菌徹底殺滅,同時還能夠提高種子的發芽概率。隨后,應當開展消毒工作。使用質量分數為70%的志信甲托,劑量為200g與100kg的水攪拌,將質量為60~70kg的水稻種子浸泡其中,時間控制在48h,而后將其撈出并催芽播種。也可以使用質量分數為40%的強氮精200倍液浸泡種子,需要用清水浸泡種子12h以后,再使用藥液浸泡水稻種子12h,再次使用清水沖洗,而后將其撈出并催芽播種。在完成上述工作以后,應當拌合生物肥。把經過催芽的谷種拌肥大佬固氮菌,其中如果是直播田,需要667m2地的種子拌合2.0~2.5kg,而插秧田則需要保證每兩分秧田的種子拌合0.5~1.0kg。

    (三)水稻育苗

    在育苗方面,無公害水稻種子質量標準不容忽視。通常應保證無公害水稻種子純凈度超過98%,同時發芽率要超過95%。另外,所選擇使用的水稻種子必須要經過晾曬、選種及浸泡和消毒、拌種等一系列的種子處理流程。基于此,在選擇育苗場地時,應將無紡布當做育苗覆蓋的主要材料。此外,要確保土質的肥沃程度,保證通風條件理想,不存在病蟲。

    (四)合理配置底肥

    要想增強無公害水稻育苗養分,最關鍵的就是要確保底肥配置的合理性。結合實踐經驗,底肥的配方主要有以下4種:①使用50~75kg的有機無機復合肥與25kg鉀鎂硅鈣肥、200g志信鋅混合使用;②使用25kg質量分數為45%的復合肥與25kg鉀鎂硅鈣肥、200g志信鋅混合使用;③50kg有機肥與20kg碳酸氫氨、35kg過磷酸鈣、25kg鉀鎂硅鈣肥、200g志信鋅混合使用;④使用800~1200kg的農家肥與10kg尿素、7kg氯化鉀及50kg過磷酸鈣混合使用。應保證底肥施加量充足,滿足水稻苗期對于養分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應當合理使用多功能水稻壯秧劑,對水稻壯秧進行培育。因為壯秧劑本身帶肥帶藥且養分充足,所以,只要施用一次就能夠達到預防病害與水稻小苗3.5葉期對于營養的需求。在水稻秧齡為3.5片葉時,秧苗就會呈現出脫肥的現象,所以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追肥。如果采用的是缽盤育苗的方式,則需要1m2使用黑土7.5kg與壯秧劑83g相互混拌均勻后將其配制成營養土;如果使用的是常規旱育苗的方式,則需要1m2使用壯秧劑167g,將其撒于作好床面之上,同表層土混合攪拌均勻以后即可進行水稻播種。

    (五)水稻插秧

    在無公害水稻插秧前,需要積極開展準備工作,不僅要針對已經選擇的地塊進行整地,同時還應當提前澆灌地塊,以促進水稻種子更好地發芽與生長。而完成灌溉水以后,間隔的時間不應當過久,并使用機械設備耕地,將雜草全部清除。插秧前一定要完成整地工作,并在氣溫在12℃左右進行插秧。值得注意的是,在種植無公害水稻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田間種植密度科學合理,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水稻秧苗成活的概率。

    二、無公害水稻的田間管理

    (一)水分管理

    在無公害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進而增強田間管理工作的效果。在無公害水稻插秧至分蘗整個階段,一定要控制灌溉量,而在分蘗盛期則應運用淺灌溉、濕灌溉的方式。在無公害水稻分蘗末期,應避免灌溉,而是要晾田,進而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對于無公害水稻孕育出穗至開花階段,必須保證稻田內部的水分適中,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水層6~7cm,對于出穗及開花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在無公害水稻進入早熟期間,則應注意不允許過早使稻田內斷水。

    (二)防治病蟲害

    無公害水稻種植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草害、蟲害與病害。其中,針對草害比較嚴重的田地,可以通過噴霧的方式施加農藥。針對病害與蟲害問題,應將農業防治作為首要選擇方式,加大田間管理工作的力度,進一步提高水稻抗性。其中,物理防治指的就是在栽培水稻的過程中,合理運用頻振式殺蟲燈來誘殺趨光性的害蟲;生物防治則是使用具備有機認證機構認可的生物性與植物性農藥,對田間的害蟲數量進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是借助現有天敵來對害蟲種群的數量進行抑制。

    (三)施肥技巧

    無公害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所需肥量比較大,同時吸肥數量與速度會根據水稻長勢的變化而變化。在無公害水稻株體內部因不同部分的分配量不同,所以肥料施加量也存在差異。并不是高吸肥量就有利于水稻的生長,必須要充分衡量各部分分配狀況,一旦分配不合理,則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此外,無公害水稻不僅要施加有機肥料,同時還應施加必要的微量元素,為其生長提供必要保證。其中,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就是銅、鋅、錳等,但是一定要重視施用量。在水稻灌漿期間,需要吸收大量營養,所以,此階段的施肥工作必須要確保能夠促進水稻的葉片生長,進一步增強光合強度,提高水稻米粒質量,降低空穗出現的概率。而施肥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水稻的穩定生長,土壤肥力充足,節省水稻種植成本,實現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全面提高,同樣還能夠避免化學肥料施加過多對于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結語

    在人們日常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無公害水稻也備受關注,成為餐桌上重要的食品。在此背景下,為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必須要全面強化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為此,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也逐漸突顯出來。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專業性與復雜性都比較明顯,所以,同樣也提高了對于農業技術工作人員的專業要求。在種植無公害水稻的過程中,必須要始終遵循栽培技術的要點,積極開展田間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無公害水稻的質量與實際產量。

    參考文獻:

    [1]林昌樂.淺析無公害水稻優質栽培技術[J].農家科技,2014(6):58.

    [2]廖曉輝,唐鐵京.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及推廣應用實踐[J].農家致富顧問,2016(2):53-54.

    第6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1 育苗移栽概述

    水稻育苗移栽是指一改過去在本田里直接播種的做法,建立育苗秧田,在秧田播種育苗,培育適齡壯苗后,再進行本田移栽的一種水稻栽培形式。

    2 育苗移栽分類

    按移栽主體分可把育苗移栽分為機械移栽和人工移栽。從另一個角度,按移栽規格不同又可將育苗移栽分為旱育稀植和旱育超稀植。

    2.1 機械移栽:是指借助機械設備如插秧機、拋擺機、噴苗器等,將適齡秧苗按農藝要求和規范移栽到本田的一種水稻栽培形式。目前在生產中機械移栽主要是指機械插秧。

    2.2 人工移栽:是指按農藝要求和規范,不借助機械設備把適齡秧苗以純人工的方式移栽到本田的一種水稻栽培形式。人工移栽可分為人工插秧和人工拋秧。

    缽體秧盤的發展使育苗移栽出現的人工拋秧的方式,多在南方采用,是將缽育秧苗以人工定向拋撒或機械拋植使秧苗根部向下自由落入田間而定植。在黑龍江省多采用缽體苗人工擺插的形式,而不進行拋秧。人工拋秧曾成為缽育秧苗的一種主要栽培形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但隨著技術的更新目前已經很少有人再采用此項技術了。

    2.3 旱育稀植:是指在育苗階段的水分管理上,充分利用水稻苗期耐旱的生理特性,采取與水育秧和濕潤育秧不同的旱作澆水方法,在本田階段又由密植改為稀植的一種比較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

    2.4 旱育超稀植:是在旱育稀植基礎上,充分發揮水稻分蘗優勢,進一步合理稀植,依靠主、蘗并重,培育大穗,來實現高產穩產的一種水稻栽培形式。

    3 育苗移栽的優缺點分析

    3.1 機械插秧

    機械插秧的優點:一是秧苗分布均勻,插秧質量好。二是通風透氣好,抗倒伏和病蟲害。三是極大緩解了農忙季節農村人力不足的問題。四是省時省工,緩解農時,可集中用水,節約成本。五是勞動強度低,栽插效率高,是人工插秧的8倍以上。六是增產增收,與傳統水稻插秧相比增產8%左右。七是有利于水稻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

    其缺點是受插秧機限制,秧齡較短,不宜培育大苗壯苗,同時存在秧苗返青慢、漏秧、機械損傷、營養生長期延長等問題。

    3.2 人工插秧

    人工插秧優點是能夠按人們的意愿,按高產的標準要求進行操作,具有人為控制的優勢,容易做到減輕植傷、深度適宜、行直穴勻、不重不漏的作業要求。其缺點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均勻程度不如機插秧。

    3.3 旱育稀植與超稀植

    第7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 水稻;栽培密度;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017-01

    為了摸索水稻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產量,更好地結合水稻增產工程項目,展開水稻不同密度栽培試驗。通過試驗,為灑雨鎮今后的水稻栽培種植提供更加有效的數據。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水稻試驗田選擇在灑雨鎮海星村上納堡組某農戶家責任田,面積1 753.5 m2。該田塊日常灌溉和排水都較為方便,土壤主要以黃壤為主,比較肥沃,非常適合水稻生長。試驗水稻品種為中優169。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在每個小塊田保持栽植15行,每行栽50株(A)、45株(B)、40株(C)、35株(D)、32株(E)、30株(F)。3次重復。隨機進行分配,并且在每個小塊土地周圍設置保護區。每個小塊面積保持在60 m2,按照東西方向進行栽培,通過拉線進行移植。每株水稻保持2粒谷旱育秧苗[4]。

    1.3 試驗方法

    各處理田塊管理措施保持相同,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試驗過程中出現的誤差[5-6]。水稻栽培前合理整地,并且使用腐熟有機肥、磷肥、尿素、氯化鉀等多種肥料。在一般情況下,有機肥、磷肥全部作為基肥;尿素50%用作基肥,50%用作追肥;65%氯化鉀作為基肥,35%用作追肥。當秧苗生長到4葉1心時,便可以進行移栽。在移栽的過程中秧苗插入的深度應該保持在3 cm左右,同時應該堅持使用正確的栽插手法,秧苗的間距要保持合適,所栽秧苗保持豎直、穩固,以保障秧苗的質量。盡早使用追肥,加速秧苗分葉。在秧苗移栽之后,盡量在2 d之后追施尿素和除草劑、乙苯等,這樣有利于加速秧苗生長分葉。精確灌溉,確保所有秧田保持一致。在秧田的管理過程中,應該讓秧田保持3 d秧田濕潤,1 d缺水干燥。追施穗肥、擴庫增源。在秧苗幼穗生長到分化期時,施加適量的尿素、氯化鉀,從而促進秧苗生成大穗。同時,結合灌溉使用磷酸二氫鉀對水,進行秧苗葉面噴施,以便有效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千粒重。

    在水稻不同密度的栽培試驗過程中,主要需要防治三病三蟲。一是藥劑防治。在水稻生長15 d后,使用20%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對水進行噴灑,能夠有效預防水稻的葉瘟病;在水稻生長1~2個月的時候,使用40%富士一號乳油1.5 L/hm2對水750 kg/hm2防治水稻的頸瘟病;在水稻生長了2個月以上時可以使用井岡霉素375 g/hm2對水朝向水稻植株的中下部噴霧,以防止水稻發生紋枯病;在水稻移栽逾2個月之后,則可以選擇紋枯凈、井岡霉素、多菌靈混合噴灑水稻,防止水稻出現稻曲病。二是物理防治。在水稻種植的試驗田安裝幾盞殺蟲燈。通過采取藥劑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能夠較好地應對水稻產生病蟲害。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在每個試驗小塊選擇對角進行取樣,總共選擇25株,統計每株的有效穗數。然后從中選擇1叢進行割取,選擇對10株水稻進行農藝和經濟性狀考種。堅持對各個小塊田進行準確的收割和測試,實行單獨收獲單獨曬的策略,最后對水稻單位面積的產量進行統計。最后從各個小塊田收獲的水稻中稱1 kg曬干,然后再算出干粒重和折干率,從而計算出不同密度栽培的水稻的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各個試驗小塊的水稻生長時間都為156 d。各個處理在水稻的早期生長階段、營養生長階段、生殖生長階段都始終保持一致,并沒有受到不同栽培密度的影響。根據試驗結果分析,隨著水稻栽培密度不斷提高,相關理論的產量也隨之增加。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水稻的千粒重都保持相同。然而,當水稻的株高、穗長不斷增加,每叢的穗數則不斷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穗數,大大提高了試驗水稻的結實率。

    3 結論

    水稻不同栽培密度試驗結果表明,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調節群體的功能。隨著水稻栽培密度不斷提高,減弱了處理水稻葉穗生長分葉的功效,但是這樣高密度的栽培有利于形成大穗和有效穗,從而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

    4 參考文獻

    [1] 楊淑蘭.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下半月,2014(2):50.

    [2] 湯雷,吳曉蕓,金榮華.不同栽培密度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4(3):46.

    [3] 劉文祥,青先國,艾治勇.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數對水稻冠層和產量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3(2):114-121.

    [4] 羅湘潔,楊超,代世學.水稻不同密度栽培探析[J].農技服務,2010(2):187-188.

    第8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甬優12;水稻種植; 栽培技術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S2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10

    1 田塊選擇

    靈橋鎮責任田位于富陽區靈橋鎮永豐村羊家畈,種植面積0.073hm2,種植品種甬優12號, 2012-2015年在浙江省富陽區靈橋鎮永豐村羊家畈糧食功能區內選擇旱澇保收,排灌系統優良,土層深厚,土壤肥力中上的田塊。

    2 適時播種

    水稻播種的時間把握十分重要,可以直接決定種子的質量和水稻的產量高低。甬優12作為富陽的單季晚稻栽培,播種時間5月中旬前播種為宜,每667m2用種量0.8kg左右。種子處理技術:選用25%咪鮮胺EC:2000倍液浸種48h(雜交系列的種子間隙浸種24h),預防惡苗病和苗瘟,浸種后可直接催芽播種。種子催芽后到播種前每kg種子用35%丁硫克百威WP10g再加10%吡蟲啉WP 5~10g或60%高巧5mL(拌種后晾干6~8h),防治稻飛虱和稻薊馬,驅避麻雀和老鼠。播種前用1.50% 過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提高了農藥、化肥施用效率,以防止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的發生,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生態效益明顯。

    3 培育壯秧

    選擇肥力中上的田塊做秧田。種子藥劑浸種。播種時藥劑拌種。秧田畝播種量7.5kg,大田每667m2用種量0.75kg,秧齡15~20d,單株平均帶蘗3個。秧田每667m2施45%的復合肥30kg作底肥。秧苗二葉一心時每667m2施斷奶肥尿素4kg。移栽前3~4d每667m2施起身肥尿素5kg,氯化鉀5kg。秧苗一葉一心時噴200ppm濃度多效唑促蘗。通過專家抽樣調查和農戶收割發生。播種應做到稀播、勻播、精播。

    4 合理施肥

    肥水管理一直以來都是田間管理工作的重點,適宜的水分和肥料對于水稻的生長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肥料的選取工作上要格外重視,當地應充分利用牲畜的糞便、餅肥、草塘泥等物質,底肥在土壤翻耕時每667m2施豬、羊欄肥1000~1500kg。

    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水稻種植的一大難題,因為病蟲害的出現往往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力。同時當地在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上也是捉襟見肘,因此本文將給出以下防治措施:當地應事先對水稻病蟲害的類型進行掌握,并且做好對癥下藥的準備工作。除了要在適當時期對水稻進行農藥噴灑工作,更應該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因此在農藥噴灑過后要對殘留農藥進行清理。患有病害的水稻會在田間進行病害的傳播,因此必須及時地清除掉。防好4種病:稻瘟病、紋枯病、病毒病、稻曲病。治好7種蟲:稻薊馬、灰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大螟、縱卷葉螟、二化螟。

    6 水漿管理

    栽后3d、10d分別露田2d,沉實田土,以利秧苗發根。栽后至有效分蘗夠苗期(6月20日左右)灌薄水。夠苗期到拔節期(6月20日-7月18日)為擱田期,先輕后重,分多次擱。幼穗分化期(7月19-31日)灌薄水和露田。孕穗期(8月1日-9月5日)田間不斷水。抽穗至成熟,間歇灌水,收割前7~10d斷水。開好豐產溝,田間每隔3~5m開1條寬33cm,深30cm的排水溝。藥期施肥時采用間歇淺水灌溉外,一般提倡以無水層或濕潤224.5kg。灌溉為主,以使土壤處于富氧狀態,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根系活力,達到早分蘗的目的。

    重收割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在收割之前種植戶應該做好人員、機器、設備的準備。其次在收割時間的把握和選取上也要做到準確無誤,一般來說以甬優12號的收割時間12月中旬收割,避免對水稻的產量產生危害。通過精心培育和管理,甬優12號每667m2產達到865kg,獲得可喜的豐收。

    第9篇: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范文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高產;施肥;灌溉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40

    前言

    由于耕地面積有限和需求增加,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產量成為水稻研究的重點內容。我國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和規模化水平與農業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水稻高產方面仍然有提高的空間。為了提高水稻產量,在水稻栽培過程中要注意合理施肥、保證水分、防治蟲害等問題,利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實現水稻產量的不斷提高,促進水稻種植業的發展,從而提高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本文重點研究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如何從秧苗培育、水稻施肥、灌溉以及病蟲害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提高水稻產量。

    1 水稻栽培現狀

    水稻栽培品種實現了從高桿向矮桿的轉變,實現了從常規稻向雜交稻的轉變,促使我國的水稻種植在產量和質量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在水稻的育秧技術方面,經過了水育秧―濕潤育秧―旱育秧―塑料軟盤育秧等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秧苗的質量得以提高。在施肥技術方面,最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有機肥,之后使用的是化肥和有機肥的結合肥,現在使用的只是化肥。但是在施肥的時候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水稻的灌溉方面,長期以來水稻的灌溉方式就是淺水灌溉或者長期淹灌,基本上不進行擱田處理,導致水稻秧苗在分粟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分粟無效、穗粒少、成穗率比較低的情況。但目前的水稻施肥還存在一些問題。水稻在灌溉方面采用潛水灌溉或長期灌溉方式,經常出現水稻秧苗成穗率低的狀況。雖然我國的水稻種植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在秧苗培育、灌溉、施肥、防蟲害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使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為我國水稻種植業做出貢獻。

    2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水稻栽培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水稻產量。下面從秧苗培育與插載、施肥、灌溉、防蟲害等方面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探析。

    2.1 秧苗培育與插栽

    水稻品種是否優質對水稻產量起直接作用,因此在選種時應當盡量選擇抗病性好、高產、優質的優良品種,并且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選擇適合的水稻品種。

    水稻秧苗的培育對水稻高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秧苗培育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秧苗培育的步驟和流程,經過發芽試驗、曬種、選種、浸種、消毒、催芽、育秧等7個過程的操作后,才能實現水稻的秧苗培育工作。每一個步驟中都要對水稻秧苗仔細觀察,一旦秧苗出現問題,需及時解決,以避免錯誤的育種方式對水稻秧苗產生危害。秧苗的培育在旱地和濕地中均可,但是目前一般采用旱地育種方式,這是因為旱地培育出的水稻秧苗有著根系發達、秧苗粗壯、培育時間短、抗病害能力強等優點。

    水稻秧苗在插栽之前,需要將種植田地修整平整,保證土壤均勻。秧苗插栽不宜過深,應選擇在土壤有糊狀層時進行;對于沙質土壤來說,秧苗的插栽應該選擇拋秧方式進行;插栽密度要根據水稻秧苗的品種、土壤肥力等條件進行科學的判斷來確定,插栽密度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這樣對秧苗的返青比較有利。

    2.2 施肥管理

    水稻的施肥應當科學進行,不能僅憑以往的經驗進行肥料的施加。一般來說,將化肥與農家肥混合施用,補充水稻生長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和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在施肥方式的選擇上,一般采用一次性全層施肥方法,將復合肥和農家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攪拌均勻之后均勻撒在土壤上。通常情況下,在土壤肥力中等的667m2田地中,需要施加70kg氮肥,40kg磷肥以及60kg鉀肥。施肥過程一般要伴隨著灌溉工作的進行,保證水稻具有充足的水分條件。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具有較好效益的方式。配方施肥指的是在土壤測試和田間試驗的基礎上,對作物的生產規律和施肥規律進行分析,最終調整作物施肥時間、施肥數量以及施肥方式。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本身的效應對配方施肥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多種元素的攝入,比如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等。不同環境下的不同作物對這些元素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配方施肥正是為了有針對性地補充農作物需要的營養元素,調節土壤供肥與施肥之間的矛盾,補充農作物所需要的營養元素,施加農作物所需要的化肥量。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另一種效果非常好的水稻施肥技術,的主要技術途徑是:通過控制總施氮量和基集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通過控制基集肥施氮量,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和群體質量,實現高產穩產;通過控制苗峰,增加群體通透性,控制病蟲害發生和農藥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

    2.3 灌溉管理

    水稻在栽培過程中的灌溉管理十分重要,應當根據水稻根系的需水量進行灌溉,遵循淺濕結合、間歇灌溉的原則。水稻在不同的發育時期對用水要求也不相同。水稻在移栽過程中根系可能由于受損導致其吸水能力下降,但是葉子的蒸騰作用正常進行,因此要淺灌3cm左右,保證土壤濕潤,促進水稻新根的正常發育。水稻分蘗期要保證合適的灌溉量,灌溉量不足會產生無效分蘗;灌溉量過大又會降低土壤的透氣性,影響水稻發育。這一階段一般采用淺灌3cm的方式,保證水稻正常分蘗。水稻孕穗階段時需水量最大的時期,應灌水5cm左右。水稻抽穗階段一般保持2cm的水層即可,

    2.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問題會對水稻的生產及產量帶來影響,因此應當采用科學治理方式來減少病蟲害帶來的損失。水稻常見的病蟲害問題有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對于紋枯病問題,水稻紋枯病的發病高發期是水稻從分蘗期到灌漿期這一段時間,一般來說為每年的5月中下旬,一般在分蘗后期采用667m2田地噴霧噴灑5%靜岡霉素500mL加水250kg進行防治;稻瘟病防治的最佳時期是稻苗長出第3片葉子時,推薦開始用藥時機為在稻田出現急性斑病時,直至水稻分蘗期。與此同時,在穗瘟破口到齊穗的過程中,也應施藥2~3次。如果同時發生3代三化螟,應在破口之前就施藥1~2次,如果來年重發則應該在6d之后第2次施藥;對于穗瘟病問題,一般在破口期采用667m2田地噴霧噴灑20%三環銼可濕性粉劑500g加水250kg進行防治,1周之后病情沒有明顯改善繼續噴灑1次;對于稻曲病問題,一般在抽穗期前采用667m2田地噴灑10%絡氨銅水劑1500g加水350kg進行防治。第2代二化螟發病比較復雜。一般在6月19―22日燈下又見一明顯盛蛾高峰,峰日蛾量多的63只。防治二代二化螟的最佳時期是6月29日―7月1日,一般每隔7d防治1次。防治水稻二化螟可以選擇使用使用16%銳卷90g,或25%卷凈100g,或14.1%稻縱斃100g,或25%卷白綠80g,或95%潤田丹30~60g,或25%切卷100g,或10%卷殺70~100g進行防治,效果顯著。

    3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對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利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產量,滿足社會對水稻的需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從優化秧苗培育與插栽、科學施肥、合理灌溉及有效防治病蟲害等角度指導水稻的種植工作,實現水稻產量質量的雙重提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羅常鈦.不同土壤地力下水稻高a高效栽培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5.

    [2]張蘭,高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 2013(14):80.

    [3]索良娟.關于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探究[J].農技服務, 2016(13):61,28.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午夜做受视频|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欧美黄成人免费网站大全|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福利视频app|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美国特级成人毛片|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不卡|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