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保護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多維度
Doris等人對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旅游業對于自然生態保護的雙重影響(正面、負面)做了分析,建立了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生態系統中游客與數量巨大的未知生物之間的互動模型框架。指出把生物保護與游客管理相結合的國家公園管理決策、政策能夠在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為國家公園保證穩定的資金收入。并證明了通過生態旅游業,自然保護區依靠自生獲取較為可靠、穩定的保護經費是可行的。他們的研究的新穎之處在于,關注到了保護區的未知生物的保護問題。此外,他們還提出了最優動態控制模型,進一步對生態旅游業與自然保護區的關系進行了論證。也強調了過度關注商業收入的生態旅游可能會對生態環境帶來破壞性影響。Paul和Merlin則研究了自然保護區與地方發展之間關系的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之類問題。他們的研究表明,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保護和地方社會經濟可以共同發展,但是這兩者之間確實存在對立的關系。在地區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與保護區的生態保護的過程中,兩者之間有著此消彼長的關系。
公共池塘理論在公共管理學界已近不在是陌生的學理概念了,該理論針對公共池塘資源排他性弱、易被過度開發,市場與政府都難以治理的難點,進行了新的探索,以制度分析的方法力圖通過各種外在環境因子構架出合理制度環境,優化這類資源的管理。這一理論對于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同樣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十分有趣的是,與中國同樣有長期計劃經濟史的俄羅斯今天面臨的情況與中國十分相似,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公共池塘資源管理:基于社區組織模式管理自然資源的新型國家公園創建》一文當中,Takesi Murota和Irina Glazyrina運用公共池塘資源理論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自然保護區Alkhanay國家公園建設的外在環境因子進行了分析。這些外在環境因子與我國的情況十分相近:自然保護區多屬于國家所有,并由國家投資建設、管理;保護區所處的西伯利亞地區社會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地方發展壓力大,社會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短期經濟目標常常凌駕于生態保護之上等等。由于上述原因,Takesi Murota和Irina Glazyrin認為,俄國的自然保護區最終需要多種治理機構,尤其是自主組織(社區組織)的參與才能持續健康的發展,但是在建設、管理的初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這一文獻通過案例研究展示了公共池塘資源理論在俄羅斯自然保護區建設中的運用,對于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提出,人們可以通過一種被稱為“自組織”的形式來對公共池塘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無需過多的政府干預,也避免了資源的過度開采。她在《制度激勵與可持續發展》中指出“激勵是規則的結果,這些規則用于獎勵和約束各種活動的收益與成本”??梢姡谝欢ǖ囊巹t體系,行動者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決定做一名保護區的積極管理者,或者蓄意的破壞者。這一規則體系就是保護區制度激勵的重要來源之一。
可以說歐洲當前的相關研究主要從公民社會的角度出發,對自然保護區發展的各方面進行了研究。主要有一下幾個特點:第一,強調了保護區周邊居民利益對于保護區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公民參與對于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積極影響成為一種共識;第三,將經濟、環境和社會等多個維度的發展目標相結合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進行分析;第四,公共池塘理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的被引入到自然保護區的研究當中??梢钥闯觯匀槐Wo區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環境建設問題,其涉及的地區發展、公民權益等問題逐漸得到了更多的學術關注,因此保護區多維度的系統性研究正成為自然保護區研究的一個趨勢。
參考文獻
[1]呂忠梅.超越與保守——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環境法創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陳慈陽.環境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Ostrom E.,Gardner R.,Walker J Rules.games,and common-pool
resources.1994
[4]Doris A.Behrens,Birgit Bednar-Friedl,Michael Getzner.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n alpine national park[J].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9:17(3)
[5]Paul J.Ferraro,Merlin M.Hanauer.Protecting Ecosystems and Alleviat
[關鍵詞] 海南;鸚哥嶺;國家公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2
[中圖分類號] F590;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1- 0210- 03
0 引 言
為了保護一個或者多個典型的完整的生態系統,從國家層面建設的為生態旅游、教育、科學研究提供場所而劃定的區域。該特定的自然區域通過政策法規層面劃定從而更好的對該地區進行特殊的保護、管理。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公園概念,它既不是簡單的自然保護區更不是一般的旅游景區。
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Geoge Catlin)首先提出“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的概念。由于是第一所國家公園概念,國家(National)是區別于私有,公園(park)則是為了強調其公共屬性,國家公園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可供民眾游覽的保護區。自從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國家公園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目前,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近1萬個國家公園。
美國黃石公園在建立之初,就以法令的形式明確表示:“國家公園服務體系是為了保護風景、自然和歷史遺跡、區域內的野生動物,并為游客提供娛樂場所而建立的”。因此,在美國,國家(National)是區別于私有,公園(park)則是為了強調其公共屬性,國家公園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可供民眾游覽的保護區。
1 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現狀
關于完整的國家公園概念在我國建設的時間上比較晚。第一個稱謂上叫做國家公園的是于2008年在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但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國家公園概念,實際上在我國已經有了很多類似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如,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國家海洋公園、國家遺址公園等諸多類型。隨著旅游業的興旺,我國自然保護區發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級別、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 698萬公頃,占陸地國土面積的7.64%。國家公園的創立是對未來信念的一種表達,是人類實現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
海南的生態系統相對獨立完整,經過幾千年的歲月加之獨特的地理地貌形成了以熱帶雨林為核心的生態系統。由于交通原因使海南保持著優良的生態環境,較低的人口密度,較好環境資源。獨特的熱帶氣候是海南的動植物資源保存較為完整,森林覆蓋率達61.9 %。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也較為完善,其中海南特有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珍貴,為人類動植物資源的基因保存上意義重大。符合國家公園內應具備資源的國家代表性,擁有具有國家或國際意義的核心資源的條件,并且海南具有全球或全國同類型自然景觀或生物地理區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區域(中國唯一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地區)。珍貴的自然遺產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使海南島具備建立國家公園的條件,通過國家公園的建設,能夠有效地保護海南熱帶雨林等珍貴的自然遺產。
2 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建設國家公園條件分析
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地區的鸚哥嶺在2004年7月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為了省級自然保護區。本文以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唐芳林博士的資源條件、適宜性條件和可行性條件等三個方面標準出發探索以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建設國家公園的基本條件。
2.1 資源條件
首先,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具有高度原始性的完整的生態系統。鸚哥嶺保護區的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系統,同時也是中國單位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通過實地勘察和數據整理發現,鸚哥嶺地區較為完整的保存著我國面積最大的、連片的原始熱帶雨林,約有250多平方公里,而已經命名的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其連片的熱帶雨林也僅有150多平方公里,其他的幾個熱帶雨林保護區如霸王嶺、吊羅山、五指山等就數量上更少。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鸚哥嶺由于交通相對較為閉塞、又沒有經過旅游景區開發因此較為人煙稀少。整體的地理地貌和環境呈現的是原始特征,是我國非常稀有的熱帶雨林處女地。
其次,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位于全國前列。在保護區內部有大量豐富的生物,其中維管束植物2000種以上,包含著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Ⅱ級17種,海南特有植物132種;陸棲脊椎動物279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Ⅱ級36種,有31種列入CITES公約,51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有15種動物為海南島特有種(占海南島的65.2%),有64種是海南島的特有亞種(占海南島的68.8%);還包括大量的稀有珍貴的昆蟲種類,約有15目99科456種。鸚哥嶺森林具有比海南其他林區更高的物種豐富度,其森林原生性較強。
2.2 適宜性條件
2.2.1 區域面積及資源的適宜性
位于東經109°11′27″~109°34′06″,北緯18°49′30″~19°08′41″的鸚哥嶺海南省級自然保護區,南北寬約33 km,東西長約39 km,保護區地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總面積50 464公頃,南北寬約33 km,東西長約39 km,區內最低海拔170 m,最高海拔1 812 m。海南島國家公園范圍可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核心,規劃區域主要集中在海南中心部位,面積約10 000 km2。
2.2.2 可觀賞性和游憩適宜性
鸚哥嶺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有著優美的山岳、熱帶原始森林景觀,珍禽異獸,大河、瀑布、人文景觀等。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周邊有6個鄉鎮19個村委會103個自然村,18 337人,其中黎族有16 443人,占總人口的89.7%,其余的是苗族,有1 894人。自然保護區周邊人口世代以農耕為主,保留了較為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適度的開發原始自然生態和黎苗文化為主題旅游項目能夠在實現資源保護的前提下,開展旅游、拓展、科普教育等活動。
2.2.3 資源管理與開發的適宜性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市縣內具有區域內的優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條件,滿足在資源管理和開發上可操作性較高,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環境條件與建設國家公園的管理和開發不沖突的條件。鸚哥嶺保護區是海南島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鸚哥嶺保護區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其東面為五指山保護區,東南面為吊羅山保護區,西南面為尖峰嶺、佳西、獼猴嶺三大保護區,西面為霸王嶺保護區,北面為黎母山保護區。鸚哥嶺保護區在其中起到紐帶連接的作用,使海南的單體面積小,島嶼破碎化的保護區得到連成一個整體成為現實,因此,它是海南島保護區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樞紐。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建設國家公園在區域上規劃上,其邊界易于識別和確定。劃入國家公園的土地利用類型應適合于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2.3 可行性條件
2013年,黨的十在頂層設計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國內在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探討上有了政策依據。國家公園的建設通代表一個地區的整體生態旅游環境,在世界范圍內屬于最高檔次的特殊旅游和生態保護項目建設。
海南從2008年就開始準備建設國家公園。海南島國家公園范圍初步定為由海南中部熱帶雨林核心地區構成。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與海南省前期規劃區域相符,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建設我國第二個國家公園,從海南省對于建設國家公園的準備工作看出海南省對建設國家公園的支持力度,在國家政策導向和地方政府的戰略規劃上,海南省建設國家公園已經具備良好的政策條件。
3 海南建設國家公園的意義
3.1 強化生態系統保護,緩解海南保護與發展的沖突問題
海南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發展和保護的矛盾突出的現實,有必要強化生態系統保護。通過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緩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以建立科學的自然保護體制為目的,完善保護區體系,提升海南自然資源保護管理水平。鸚哥嶺地區森林與鸚哥嶺的地形地貌一到影響海南全島氣候,保護鸚哥嶺地區森林植被,將從根本上影響海南島整體氣候,強化海南島的生態系統。
3.2 解決保護區交叉重疊的矛盾和問題
目前自然保護區、林區管理部門、地方政府等多重機構對保護區進行管理保護,在鸚哥嶺保護區周邊有五指山保護區、吊羅山保護區、霸王嶺保護區、黎母山保護區等等各類自然保護區,在地域上相互交叉重疊,在管理上存在權責交叉,從而導致保護的效率下降。因此以鸚哥嶺核心雨林地區建立國家公園,有利于建立以資源產權為主體的管理體制,解決現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破解目前自然資源保護多部門監管但效率低下保護不利的困境,通過區域立法形式實現“一園一法”,提高對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效果。
3.3 保護海南主要生態植被,保證民生安全
鸚哥嶺地區具有最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特征,每年降雨量較大。同時,保護區周邊內核溪流眾多,且島內兩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也在此地發源,多處水系經此匯聚左右著島內的水系形態。因此,建設國家公園能更好的保護好鸚哥嶺的植物資源,改善水系源頭的生態環境,生態的合理保護有利于增加這兩條島內生命河流的容水量,提高水源質量,對島內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4 解決自然資源保護資金匱乏的困擾
目前,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資金投入來源多樣管理較為混亂,管理部門各自為政很難有效對整體優質自然資源進行系統保護合理開發,建設國家公園資金來源有了較好保障管理部門唯一。國家公園建設是從國建生態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由國家財政來保證建設投入和運行費用,從根本上解決自然保護資金不足的問題。
3.5 調動地方政府的自然保護積極性
自然保護區具有全民的公共性,但是有可能會對地方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沖擊。國家公園模式能有效破解自然保護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國家公園通過國家的戰略資金和建設較好的自然生態保護,又能帶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樣能夠調動地方積極性,把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結合起來,促進自然保護事業發展。
國家公園是眾多的保護區名稱之一,國家公園在IUCN 保護區管理分類體系劃分的六個類型中屬于第二類,是指把大面積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區域保護起來,以保護大范圍的生態過程及其包含的物種和生態系統特征,同時,提供環境與文化兼容的精神享受、科學研究、自然教育、游憩和參觀機會的基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按照這一要求,推進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對于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我國的生態保護體系、理順保護區管理體制、緩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一、正確理解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概念,是有效推進工作的前提。
正確理解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內涵和外延,是有效推進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工作的最重要基礎。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后,中央各部門、地方各級政府、研究單位和社會各界積極性很高,紛紛展開行動,出現了爭取建立國家公園試點、擴大地方影響、借此提高地方知名度、拉動地方經濟的趨向。特別是有些觀點,將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與保護區建設割裂,截然分開,這與三中全會提出的用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保護區多頭管理現狀的原意是不相符的。
人類的發展,從游牧生活轉型農耕文化階段,開墾了大量土地,獲取了糧食等農產品,在工業化階段,人類極大地豐富了物質生活。人類在獲取食物和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占用了大量的良田、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森林、濕地、湖泊消失。當下,人類在享受了充足的物質生活后,又開始追求精神享受,紛紛走出城市,奔向廣闊的田野、山區,開始假日旅游等活動,領略大自然的風光。這本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但在一些“高大上”風氣的影響下,有的地方為了滿足高端群體的消費需求,大上土木工程,在山上修機場,建高等級的公路、高檔酒店等,大刀闊斧地揮向最后一塊凈土。
當前,我國已經面臨資源約束驅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將會影響到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大局。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對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做出了總體部署,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不計資源代價的發展方式,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而我們現在又普遍存在誤讀國家公園概念的傾向,試圖通過將有價值的保護區劃定為國家公園而進行開發利用,就將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生物物種的消失,從而使生物鏈斷裂,產生難以挽回的生態災難。“非典”之痛、舟曲之殤,不應輕易忘記,不能再繼續傷害我們的地球家園了。為自然生態系統留下最后一片凈土,也就是為人類留下了一些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二、國家公園是保護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宗旨是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
國際上公認的保護區定義是指“一個明確界定的地理空間,通過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獲得認可、得到承諾和管理,以實現對自然及其所擁有的生態系統服務和文化價值的長期保護”。科學地規劃和有效地管理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有效手段。保護區建設是全球和世界各國自然保護戰略的核心,也是世界公認的最有效的自然保護手段,受到各國政府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機構的支持。
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保護區管理分類,是一個對各種各樣的保護區進行管理分類的全球框架。IUCN 經過40 多年的努力,對全球各種類型的保護區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六大類的保護區管理分類體系,出版《IUCN 保護區管理分類應用指南》已經成為國際上保護區管理分類的通用標準,得到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機構、許多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政府的認可和應用。
國家公園是眾多的保護區名稱之一,國家公園在IUCN 保護區管理分類體系劃分的六個類型中屬于第二類,是指把大面積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區域保護起來,以保護大范圍的生態過程及其包含的物種和生態系統特征,同時,提供環境與文化兼容的精神享受、科學研究、自然教育、游憩和參觀機會的基礎。
國家公園屬于保護區的范疇,是保護區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類型,之所以一直未在我國保護區體系中使用,是因為“公園”一詞早年在城市建設被使用了。國家公園不屬于供游人游覽休閑的一般意義上的“公園”,也不是主要用于旅游開發的“風景區”。因此,劃入國家公園的保護區,需要再嚴格保護的前提下有限制的開展科研和公眾教育等活動,而不能大規模地開展旅游和其他形式的開發利用。
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是1872年建立的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自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陸續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建立了許多國家公園,與此同時,也陸續建立了多種多樣、名稱各異的保護區。
“國家公園”一詞在IUCN 保護區分類體系形成之前早已存在,特別適用于其第二類較大面積的保護區。然而,全世界很多現有國家公園與第二類定義的國家公園具有截然不同的目標。實際上,一些國家對國家公園的分類,依據的是IUCN 其他不同的管理類型。因此,國家公園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涵義,雖然稱之為國家公園,但是其自然特征、保護對象和管理體制差異極大,分別屬于不同的保護區類型,有的甚至不是保護區。因此,我國在引進國家公園的概念時,不能簡單的照搬照抄、一概而論,也不能僅按字面意思進行理解,而誤讀概念。
國際上對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已經達成了下列共識:一是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最重要手段;二是保護區要實現有效和公平地管理;三是保護區要具有充分的生態代表性;四是保護區之間要實現良好的聯通性;五是保護區在更大的陸地和海洋區域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六是保護區要達到足夠的面積:到2020 年,陸地和內陸水域至少達到17%,海岸和海洋至少要達到10%。國家公園是保護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宗旨是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
三、自然保護區是中國自然保護的主體,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目標是實現保護區的有效管理。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數千個各種不同類型的保護區,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礦山公園、沙漠公園、水利風景區等。這些保護區,其國土資源主要由林業、農業、水利、環保、國土、海洋等部門管理,而旅游、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只是在保護區上掛牌。起步最早、數量最多和面積最大的是自然保護區,其保護效果也是最好的,保護了我國80% 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85% 的野生動植物種群。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2800 多處覆蓋全國的自然保護區體系,成為我國自然保護的主體。參照IUCN 保護區管理分類,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包含了IUCN 分類體系中所有的六個類型,其中有一部分屬于IUCN 的第二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保護區體系的主體,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要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
我國現有的各種類型的保護區分屬于不同的部門,陸續在不同的時間建立,依據不同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由于類型多、管理部門多、缺乏科學統一的分類體系,在國土空間上存在著重疊和交叉、權屬不清、多頭管理、管理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給實際保護管理工作帶來了一些困難和矛盾,影響了中國保護區體系的整體保護成效。這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既要參照IUCN 的保護區管理分類標準,重新評估我國各類保護區,又要按照保護和利用程度等因素,結合我國保護區管理的實際,制定我國的保護區分類體系并相應地建立技術規范,實現保護區的有效管理。
四、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基本路徑
如何
成為生態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生態旅游者是指對生態旅游區的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負有責任的游客。與傳統大眾旅游者相比,生態旅游者具有自然性、責任性和特定性。為了達到旅游區域和對象不受損害,生態旅游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道德素質、環保知識及文化修養,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環境保護的規范等。滇西北生態旅游協會曾為麗江市拉市海濕地保護區制定了旅游相關行為規范:
自然環境保護方面:不亂扔垃圾;不采集野生動植物標本作紀念品;不砍伐或采挖樹木花草;不在保護區內用火;不驚擾野生動物或毀壞它們的棲息地,到達保護區后請關閉汽車引擎;購買當地特產可幫助當地小區改善生活水平,但不要購買瀕危動物的皮毛和羽毛等動物制品;觀鳥的游客不要穿著色彩艷麗的服裝,不要高聲喧嘩、驚嚇或喂食鳥類,并保持至少100米距離。
民族文化保護:請尊重當地小區居民的習俗和。未經許可不得亂動居民個人物品,也不得高聲喧嘩或有失禮行為;在村里拍照前應先征得村民同意,尤其是拍攝村民人像;尊重當地的圣地,不要觸摸或搬動宗教物品;給小孩物品會誘導他們向游客伸手要東西,如游客有意資助保護與小區發展項目請直接將捐款交給項目管理人員;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對當地民族文化傳統的珍視,可以激發當地居民的自豪感,鼓勵他們保存和傳承這些文化。
如何成為生態旅游公司?
在整個旅游業發展中,生態旅游是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旅游市場。雖然很多旅游公司都聲稱提供生態旅游服務,卻無法確保游客所參加的旅游是否真正對環境有益。選擇滿足以下生態旅游設計要求的生態旅游服務公司或機構時,游客就可能為保護環境起到積極作用。
對自然保護的積極影響:
替代創收:當地村民可通過為小區生態旅游公司工作而獲得收入,而不用以燒炭、打獵、非法伐木及捕魚等破壞性生產方式獲取收入,小區參與為保護提供動力。
替代能源和垃圾糞便處理:沼氣、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發電的利用可減少旅游開發可能給小區帶來的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壓力。廢棄物管理措施是各生態旅游公司運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資金支持:所有的生態旅游公司應將一定比例的旅游經濟收入捐給小區發展基金,用于當地小區的發展和保護項目?;鸸芾砦瘑T會由非政府組織、政府和小區代表共同組成,負責監督和審批利用基金實施小區發展與保護項目活動。此外,景點門票收入、保護專項稅費收入及游客捐款也是游客參加生態旅游可為當地提供的資金支持管道。
對小區發展的積極影響:
就地聘用及培訓:小區生態旅游公司的管理者及其它員工都是當地人,他們通過接受生態導游、接待服務、經營管理及英語等培訓而直接受益,使其有能力能自主管理,持續發展。
小區所有并經營旅游公司:我們的生態旅游公司為小區所有,并由當地村民自己管理,讓當地居民來引導和影響當地的旅游開發,使他們的經濟收益最大化。
小區發展的資金籌集:通過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務所獲得的一部分利潤將用于小區的發展項目,如微型水電、灌溉、教育和醫療服務。小區成員享有對計劃實施的小區發展項目的決定權。
對自然和文化保護的積極影響:
文化價值的增加:當村民們看到游客表現出的對了解當地文化風情和民族文化遺產的興趣和熱情后,他們對文化傳統的價值認同和信心就會得到增強。
小區前瞻性指標要求以及影響監測:旅游公司經營涉及村社的村民已討論了小區保護與發展的構想,由村民自己確定他們愿意讓哪些文化傳統項目得到保護。相關指標要求制定完成后,一旦確認旅游開發項目對當地傳統文化具有負面影響,小區就可對這些影響進行評估,從而使其得到控制。旅游經營單位應重視旅游景點的承載能力或游客數量限額,在不超出承載能力的前提下開展旅游活動。旅游經營單位應將游客人數和行為限制,確保旅游專用產品和服務的使用不會給當地自然資源帶來額外承載。
以“三江并流”為例
“三江并流”是大自然保護協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共同開展的生態旅游項目中唯一一個入選的亞洲世界自然遺產地。在連手國內外保護和旅游界專業人士完成“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可持續旅游規劃的同時,在麗江地區、迪慶州和怒江貢山進行小區選點,聯合國家公園、替代能源、小額信貸、綠色建筑、入侵物種項目群策群力,為當地經營者提供培訓機會,促進旅游產品發展和服務水平,提高經營和競爭實力。我們的目標不僅要創建以小區為基礎的可持續旅游管理模式和多渠道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機制的典范,培育更多有意識,更有行動的生態旅游者,并建立合作網絡共同解決旅游發展給世界遺產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生態旅游并不僅僅是一種宣傳主題、產品品牌,或者是時尚新名詞,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的最大差別是“保護”,為了實現此目的,無論開發者、決策者、旅游者、管理者,還是當地小區居民都應具有保護的意識。這樣,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才能長期成功的發展。
Tips
生態旅游的功能性
自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態旅游(Eco-tourism)概念,在短短25年的時間里,世界生態旅游發展迅速。據世界旅游組織估計,目前生態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業總收入的15%―20%。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IES)對此做出了廣泛的,更易為人接受的生態旅游定義,其核心原則有:
影響最小化
建立尊重、保護環境和文化的意識
為游客和當地人提供積極正面的影響和經歷
使資金直接受益于環境保護
讓當地人受益,并獲得更多權益
增加旅游國政治,環境和社會的支持
簡單說,生態旅游具備四大功能,三大檢驗標準:旅游功能、保護功能、扶貧功能、環境教育功能。
TNC簡介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據《人民日報》報道,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共同宣布已經批準建設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單位――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
新聞會上,環境保護部發言人表示,只有那些具有全國甚至世界意義的自然環境、資源和景觀,而且處于原始狀態的區域,才能建立國家公園。開展國家公園試點,主要目的是在我國引入國家公園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時也為了完善我國的保護地體系,規范全國國家公園建設,有利于提高保護的有效性,切實實現保護和發展的雙贏。國家旅游局發言人表示,國家公園將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基本策略。
評論
建設部主管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部門主管自然保護區,林業局辦森林公園,國工資源部辦地質公園,水利部辦水利風景區,旅游局辦A級旅游區,現在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又推出國家公園試點……面對如此名目繁多的景區和公園,公眾和游客看上去有點暈。
環保部和旅游局聯袂出場,“環保+旅游”似乎是完美結合??晒P者仍有點擔心:會不會重蹈政出多門、扯皮打架的覆轍?
就國際上來說,國家公園的情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部分原因在于它們的淵源各不相同,意義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這也正反映了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點。許多國家采取了別的手段來保護自然景觀,例如野生動物禁獵區、狩獵保留區、指定荒野區、科研自然保護區等等。如果真要引入國家公園的理念和管理模式,那應該首先貫徹國際國家公園制度的一大精髓――中央政府垂直管理的模式,國家成立專門部門集中管理,比如美國的內務部和下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如果制度不全、管理不順,“國家公園”只是一個生搬硬套的概念。
中國以機制健全、監管嚴格的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為主,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保護地模式。自然保護區保護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對一些自然區域實行嚴格保護。借鑒國際上成功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式,中國成立了風景名勝區。中國的風景名勝區,尤其是由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既集中了珍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又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以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基本策略,追求保護和發展的雙贏。經過近30年的發展,風景名勝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以上,已經成為中國旅游業的主要載體,在滿足群眾需求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成就顯著。中國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地體系。
作為一個公民和游客,我對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關心的是:既然這個新出臺的國家公園不以盈利為目的,它的建設管理費用全部列入中央預算,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免費參觀?
聲音
各種保護區的管理模式都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國家公園不會兼并現有的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
――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
論文摘要:生態功能區補償法律制度是落實我國主體功能區布局戰略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內容雖已比較系統豐富,但在補償主體制度、補償標準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等方面還明顯不足。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生態補償的主體,優化生態補償的標準,健全生態補償監督管理制度。
十一五規劃綱要和黨的十七大都提出在我國建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戰略構想,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其中,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功能主要是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其利用本地自然資源來發展經濟的能力和本地居民生活將受到極大程度的影響。因此為了切實落實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政策,真正達到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的目的,必須進一步加強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建設。
l我國現有生態補償法律考察
從目前涉及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來看,我國生態功能區補償制度的法律制度具有多層次性。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涉及到憲法、各種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及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四個層次,既包括國家立法,又包括地方立法。在憲法層面上,國家在協調私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基礎上,確立了在特殊情況下對私人利益實施補償的基本規則,從而成為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基本。在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4條規定了國家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和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根本原則。第19條規定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此外,《大氣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礦產資源法》和漁業法》等對我國生態補償問題亦作了相應規定。在行政法規與規章層面上,《自然保護區條例》、土地復墾規定》(1988年11月8日國務院令第19號).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資源稅暫行條例》以及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定》等有力地對我國生態補償制度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范。此外,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層面上,地方人大和政府也不斷加強地方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立法,例如1998年10月2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了《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效益補償辦法》,規定:“禁止采伐生態公益林。政府對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的經濟損失給予補償。省財政對省核定的生態公益林按每年每畝2.5元給予補償,不足部分由市.縣政府給予補償。此舉成為我國地方生態補償立法的重要范例,對其他地方立法具有明顯的示范意義。這些地方性的法規和規章,為生態功能區內部實施生態補償提供了具體的法律準則。
總之,我國關于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已經初步形成體系,這些法律制度在不同的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發揮著重要的指引和規范功能。
2.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之不足
雖然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已經存在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并不代表其已經完美無缺。從生態補償基本理念及其實施效果的角度來觀察.這些法律缺陷不僅在宏觀上制約著我國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而且在實踐中無法滿足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的現實要求。綜合看,這些問題與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2.1生態補償的主體單一化
從功能劃分上看.生態功能區主要是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國家和地方共同保護和管理的區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生態服務。根據公共物品理論,生態功能區所提供的這種生態服務應當屬于公共物品。公共產品概念最主要的公共政策含義是.政府應當在提供這類物品上發揮主要作用.否則就會出現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歉鶕@一理論,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早期階段,我國政府承擔了生態補償的主要責任。從中央政府層面上看,為了貫徹《自然保護區條例》關于自然保護區資金投入的規定,國務院辦公廳1998年8月專門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各有關部門要在政策和經費上積極支持自然保護區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重申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國家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同時該規定還要其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資金投入,各地政府要把自然保護區管理經費、科學研究經費及必要的建設金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從實際操作上看,我國目前生態補償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資金,而且主要來自于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2000—2005年,中央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五大生態建設工程累計投資1220多億元;對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三峽庫區.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塔里木河綜合治理和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等工程投資450多億元。這些巨大的生態補償數字,說明我國生態功能區的資金缺口是如此的巨大.不僅明顯地給中央政府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由于在制度設計上缺乏明確的投入規模要求。而且這種較為單一的投資渠道還使得那些從生態服務中受益的地區,游離在付費之外,造成了“東部地區受益,西部地區負擔,多數地區受益,少數地區負擔,下游地區受益,上游地區負擔”權利義務不對等局面。因此,這種生態補償制度主體性缺陷必須予以改變以體現”誰受益,誰補償的環境法制基本原則。
2.2生態補償的標準不明確
補償標準是生態效益補償的核心問題.關系到補償的效果以及補償者的承受能力。一般來說.生態補償的界定來自于損失和增益兩個方面。從損失的角度看,生態功能區因實施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喪失了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機會,其損失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損失既包括直接經濟支出.又包括因環境資源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而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生態功能區因生態保護和修復對于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是通過生態服務來體現。1997年Robot·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和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
通過測算,得到如下基本結論:整個生物圈每年產生的價值平均最少為33萬億美元,為全球GNP的1.8倍?!瓱o論這種計算是否全面合理,但可以肯定,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是巨大的。也正是因為此,在目前的生態補償保準中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生態補償強度應當按照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質量和數量,對補償產權主體環境經濟行為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進行補償二是基于生態產權主體環境經濟行為的機會成本補償模式。這就使得在生態功能區補償的確定在實踐中面臨著兩難選擇。選擇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恐怕因生態服務功能的天價而補償者的承受能力難以達到選擇機會成本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因對于民族地區沒有額外的收益,不能夠達到生態補償追求的效果。吲從目前我國對生態補償的標準看,其標準不僅不明確,而且較為低下。在退耕還林補償中全國分南方和北方兩個補償標準,這樣的補償方式在有些地區出現了過度補償、低補償和踩空現象。在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政策的執行中,~些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林地未得到國家有關部門認定,因此得不到相應的補償。目前生態公益林補貼標準是5元/畝,遠低于林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有關專家估測經濟林每年平均產出為36元/畝)。據許智宏.陽合熙.李文華等院士測算.自然保護區如果按每公頃150元計算補償費用.全國自然保護區補償費用21715億元。然而,我國自然保護區每年得到各級政府的總投入不足2億元,許多保護區的保護與維持工作面臨嚴峻的資金壓力.極大地制約著我國自然保護區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
2.3生態補償監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這項工程在實現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目標的過程中,牽涉到生態功能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轉換.生存環境變革等重大生產和生活問題。從利益主體的利益目標上來看,生態補償機制涉及到的眾多主體,在目標取向上往往還存在著自我利益與公共利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地方利益和整體利益等的中突和矛盾,生態補償實質上是一項全局性的利益大調整和制度大變革。在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中,如果監管制度真空或監管不力,都將會給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從目前我國生態補償宏觀管理制度上看,我國生態補償資金和物資的日?;I集.資金和物資第使用管理、金融支持管理.補償對象履行補償考評驗收和項目后續管理等等眾多制度還沒有建立;從目前我國生態補償微觀管理制度上看.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度存在多頭管理、無人管理的悖論。目前,自然保護區由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綜合管理,林業、農業、海洋等部門實施專門管理這種多重管理體制致使自然保護區管理權責不明開發和收費爭先;重要的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相互推卸責任。因而,建立自然保護區專門管理機構是必要的。目前,國家和較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都要求設立自然保護區專門管理機構.但是對于如何設置管理機構.卻大多沒有任何規定。這種制度建設情況.嚴重地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專門化和效率化。
3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完善
3.1擴大生態補償的主體范圍
由于資金的極度缺乏,許多自然保護區僅停留在簡單看護上.對于自然保護區發展所必須的環境監測、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等均無法開展。這樣的一個投資狀況告訴我們:我國生態功能區的補償渠道必須拓展。從公共物品理論角度看,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旨在進一步提高生態服務質量,在性質上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公共產品提供的責任盡管主要應當由政府來承擔,但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體。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批主張經濟自由的經濟學家,如戈爾丁、布魯貝克爾和史密茲等人曾或從理論或從經驗方面對公共物品私人供給的可能性作了論證。當今,隨著微觀經濟理論的發展,人們發現在公共物品的很多領域,私人或私人間的合作不僅可能,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從形式上看,公共物品私人提供可以采取三種方式:一是捐助的方式;二是市場方式,即私人投資建設,私人收費管理;三是聯合供給,即私人與政府聯合供給,或私人部門負責生產,政府采購后再提供給公眾.或者政府對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給予補貼和優惠,也可以是私人與社區聯合供給等。因此.在法律制度設計上,應當在進一步改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生態功能區投資上的責任配置,明確中央和地方各自責任和比例;應當進一步規范中央補貼的性質、規模以及方式等。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多元化的私人投資渠道:一是不斷健全環境生態公益事業捐贈法律制度,簡化公益捐贈的方式,擴大公益捐贈減免稅范圍,完善公益捐贈款項使用和管理制度:二是探索生態功能區私人投資模式,在明確生態保護和恢復的基本目標和加強監管的基礎上,在生態功能區的管理和經營中引入私人資本;三是積極、穩妥地開辦生態旅游,不斷增強生態功能區自養的能力四是切實貫徹落實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制度,開展資源使用者個體補償、流域生態補償以及區際生態補償等。
3.2優化生態補償的標準
有些被補償地方的政府認為,他們不僅需要生態建設和保護的資金,更需要提高當地發展能力和社會福利水平的資金和援助,這往往是處于貧困階段的當地群眾更關心的一個問題。川顯然,生態補償的標準如果僅限于直接損失是根本無法實現其目的。生態補償不僅僅是對禁止開發或限制開發區域的自然投入,而且包括對當地社區或居民生存和發展能力提高的投入。忽視這一點,生態保護的成果就會被那些爭取生存權的居民破壞殆盡。因而,我國生態補償補償的標準應當適當提高,至少應當包括當地居民發展機會的成本損失。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協調環境權和生存權發展權之間的矛盾和;中突。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并不是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的任何區域都要實行一個統一的標準。美國的退耕補償制度,主要采用競標機制.在遵循農戶自主意愿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來確定不同的補償標準。這種市場化機制,通過平等協商和利益博弈,有效地實現了對區域的區別補償,解決了生態補償中兩方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從歐盟的生態補償政策來看,其對于不同的生態保護和恢復措施、不同生態保護區域的環境條件等分別采用了不同的補償標準。這種差別補償政策,既在整體上減輕了政府和其他主體的經濟壓力,又切實地達到了補償的目的,對我國生態功能區補償制度的制定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multi-value; spatial solution; eco sustainable landscape
景觀(landscape)一詞在英、德、俄語中頗為相似,都是自然風光、地面形態和風景畫面,近代作為科學名詞被引入地理學和生態學,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與某個限定性區域的雙重含義。它具有明確的邊界和統一的外貌,可辯識性、空間重復性和異質性是其主要特征。無論在城市和鄉村的區域規劃中都經常面對景觀的管理與設計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給予景觀以如下的新定義:景觀是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它處于生態系統之上與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中間尺度,兼具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
景觀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解決景觀水平上生態問題的實踐活動,是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價值。景觀規劃涉及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兩方面,其焦點在于景觀空間組織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始終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考慮,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盡管景觀規劃脫胎于早期的風景園林設計,但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其應用范圍已擴展到多種多樣的景觀類型。
景觀規劃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定性描述到定量模型,從景觀分化到景觀綜合,從局部分析到整體優化,從傳統美學到生態美學,從常規方法到現代化技術的過程,在景觀開發保護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應用前景廣闊。本文針對四種人類活動方式、強度不同的景觀類型,探討景觀規劃的特點及其應用。
1 城市景觀規劃
城市景觀規劃的開拓者F.L.O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將生態思想與景觀設計相結合,使自然與城市環境變得自然而適于居住。他所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至今仍是城市公園綠地系統的典范。其后D.S.Crowe將景觀規劃定義為從事創造性保護的工作,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其美景度和豐厚度。麥克哈格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與C.A.Smyser所著的《自然的設計》兩書曾廣為流傳,是我國讀者所熟悉的。在書中詳細討論和介紹了將生態規劃應用于城市環境空間設計的案例[2]。
目前在美國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內容更加拓寬,包括了景觀設計、小區規劃、土地發展規劃、城市設計、區域景觀規劃、生態規劃和設計以及景觀人文設計等內容。
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注重環境容量與可持續發展;
②保護環境敏感區,對不得已的破壞加以補償;
③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增加生態多樣性;
④合理安排城市空間結構,增加生態多樣性;
⑤發揮景觀的視覺多樣性;
⑥居住環境-生活質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進;
⑦以綠色空間體系為中心的綠化、美化與凈化;
⑧環境管理與生態工程相結合。
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景觀規劃是重要內容之一。在對城市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分別規劃制定城市布局形態,從環境容量和可持續發展觀點進行遠景規劃,規定“不許建設用地”。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在居住環境的優化設計中有以下一些注意要點:①通過生態調查制定土地利用規劃,限定應保全的地區,指定需保護地段,勾畫開發區的輪廓;②土地開發要考慮水源、大氣、生物、噪聲和侵蝕等環境問題;③建立區域開放空間系統,使城鎮內部有均勻的綠地或曠地分布;④使城市具有緊湊的空間結構,在城市核心之間分隔以有自然風景的活動區;⑤盡可能把市區的文化娛樂設施轉移至城郊或衛星城;⑥組織和諧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雜、相互干擾的布局,如工廠和住宅商業樓的混雜;⑦使住宅離開交通干道,至少使建筑正面離開街道,以減少噪聲干擾;⑧在道路終端周圍或庭院設計住宅群,將住宅從面向熱鬧的街道轉向面對安靜的庭院或休閑活動空間;⑨居住小區應避免單調劃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適、多種多樣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場所[24,26~30]。
J.O.Simonds總結了道路景觀設計中的經驗,如道路選線要考慮人的視覺、感覺,展現主要的遠景并形成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大門,美化公路走廊,建立一系列了望點,消除視覺污染,限制路旁招牌,通過道路斷面和大規模的地形改造與造林綠化,調整和創造新的景觀,打開朝向河流和山巒的視窗。
在城市規劃中通常要進行景觀控制,包括主要景觀的特殊控制,主要道路和街景控制,中心廣場和步行林萌道的控制等,重點控制建筑物的體量、輪廓、色彩和綠化、小品等內容。近年來錢學森提出建設山水城市的設想,可以認為這是景觀規劃理論中東西文化有機結合的新發展。他提出城市應與園林山水相結合,可以考慮把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應用到城市大區域建設,保護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融合,以發揚中國傳統的城市文化。他還提出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要重視城市環境質量,環境景觀多樣性與多層次選擇的可能性。
2 農村景觀規劃
農業景觀的發展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即農業前景觀、原始農業景觀、傳統農業景觀和現代農業景觀。從根本上講,原始農業、傳統農業是一個自給自足、自我維持的內穩定系統,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人們未意識到農村合理土地利用的必要性,農村景觀規劃更無從談起。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正處于由傳統農業景觀向現代農業景觀的轉變過程中,巨大的人口壓力,大量人工輔助能流的導入,使現代農業景觀中人類活動過程和自然生態過程交織在一起,導致生態特征和人為特征的鑲嵌分布。
化肥、農藥、除草劑及現代農業工程設施的使用,使土地生產率提高,農業景觀異質性,土地利用向多樣化、均勻化方向發展,同時又通過土壤流失、有機質減少、土壤板結及鹽堿化對農業景觀變化產生影響。農村各產業的蓬勃興起,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條件下,各業相互競爭,物質、能量、信息在各景觀要素間流動和傳遞,不斷改變區域內農業景觀格局,農業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時空格局的改變使得小尺度農業生態系統研究已不能滿足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農業景觀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及農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理想的農村景觀規劃應能體現出農村景觀資源提供農產品的第一性生產、保護及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觀光資源三個層次的功能。傳統農業僅僅體現了第一個層次的功能,而現代農業的發展除立足于第一個層次功能外,將越來越強調后兩個層次功能。不同國家和地區基于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資源狀況的差異,農村景觀規劃的目的也各有側重。
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自然資源條件也相對優越,其農業景觀規劃較注重生態保護及美學觀光價值,如高強度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與陸地表面覆蓋物空間異質性關系,農田樹籬結構變化對鳥類多樣性影響,促進哺乳類和鳥類自由運動與水土流失調節的景觀設計[3,4]。對應于旅游業中人們“重返鄉村”和“親近自然”的情結,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農業模式,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精細農業等構成相應的觀光農業和農業示范觀光的資源基礎。
Forman基于生態空間理論提出一種最佳生態土地組合的鄉村景觀規劃模型,包括以下七種景觀生態屬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粒度、風險擴散、基因多樣性、交錯帶、小型自然植被斑塊與廊道;通過集中使用土地以確保大型植被斑塊的完整,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引導和設計自然斑塊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滲入人為活動控制的建筑地段或農耕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塊和農田斑塊的邊緣,按距離建筑區的遠近布設若干分散的居住處所;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塊和建筑斑塊之間可增加些農業小斑塊。顯然,這種規劃原則的出發點是管理景觀中存在著多種組分,包含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塊,可以通過景觀空間結構的調整,使各類斑塊大集中、小分散,確立景觀的異質性來實現生態保護,以達到生物多樣性保持和視覺多樣性的擴展[5]。
這種景觀模式是根據美國和歐洲的農村情況,融合生態知識與文化背景的一種創新,有人稱之為可能景觀設計(possible landscape designing)。但是我國的國情不同,在長時期高度利用土地之下,農村景觀中自然植被斑塊所剩無幾,人地矛盾突出。景觀規劃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證人口承載力又要維護生存環境。生態保護必須結合經濟開發來進行,通過人類生產活動有目的地進行生態建設,如土壤培肥工程、防護林營造、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31]。從空間布局而言,這類地區的景觀規劃應貫徹以下原則:
①建設高效人工生態系統,實行土地集約經營,保護集中的農田斑塊;
②控制建筑斑塊盲目擴張,建設具有宜人景觀的人居環境;
③重建植被斑塊,因地制宜地增加綠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塊,補償和恢復景觀的生態功能;
④在工程建設區要節約工程用地,重塑環境優美、與自然系統相協調的景觀。
3 園林風景區的景觀規劃
景觀的視覺多樣性與生態美學原理是風景園林區規劃建設的重要依據與理論基礎。一個優美的、吸引力強的風景區通常都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巧妙結合,由地文景觀、水文景觀、森林景觀、天象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的風景資源景觀要素,通過適當的安排與組合,賦予其相應的文化內涵,以發揮其旅游價值,可供人們進行游覽、探險、康體休閑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 自然的文化概念有別于生態功能的科學概念,景觀外貌可反映其文化價值,而文化習俗也強烈地影響著居住地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空間格局;人類對景觀的感知、認識和評價直接作用于景觀,同時也受景觀的影響。關于景觀美學質量的量度,人類行為過程模式研究認為,人類偏愛含有植被覆蓋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視野穿透性的景觀[32]。
信息處理理論則認為,人類偏愛可供探索復雜性和神秘性的景觀,有秩序的、連貫的、可理解的和易辨別的景觀[6]。 美國的園林景觀設計以使用簡潔明快的喬木-草坪搭配為特色,紐約中央公園設計的綠草坪(Greensward)方案是其代表作。為了滿足各方面游人的娛樂需要,提供度周末和節假日的優美環境,以及方便周到的道路和設計配置,充分考慮自然美和環境效益,各項活動和服務設施盡可能溶化在自然環境中。城市森林的規劃則以生態學為基礎,并有景觀構圖;樹木以當地樹種為主,有教育意義,為群眾所喜愛。
我國園林景觀設計歷史悠久,從中國文化藝術傳統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以下這些命題既是生態美學的要義,同時滲透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思考:
①多樣性與獨特性,千姿百態與獨領;
②開闊度與縱深感,一覽無余與曲徑通幽;
③觀賞主體與時空變換,有時萬綠叢中一點紅更能起到畫龍點睛之妙;
④觀賞客體(游客)的環境感應,所謂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環境氛圍作用于人體的綜合感受;
⑤造型與景觀,包括形態、線條、色彩、質感;
⑥層次與系列,規整與隨意,井然有序與別有洞天;
⑦生機與活力,萬物鐘靈秀,生生不己;
⑧節奏與變幻,流暢與含蓄;
⑨邏輯和意境,采取象征方法突出生境、畫境和意境;
⑩景觀季相變化的時序美,草木催春與秋色斑斕。
在具體進行園林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時,應注意遵循以下原則:①生機--少蓋房子多留綠地,以使景物充滿生機,景點應以綠色生態系統為主,而不要以亭、臺、樓、廊為主;②野趣--設計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自然景觀的韻味往往比雕琢的幾何圖案更具魅力;③和諧--要使人工建筑物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協調;④格調--注意發揮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包括建筑物的格調、材料和應用于造園的生物種;⑤容量--精心設計以增加景觀的容量;以小見大。 近年來,一些原本以科學原則為指導的植物園、樹木園也考慮擴大其功能,從而提出建立生態景觀園的構想。這類園林應注意以生態仿真作為設計基礎,即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外貌和結構、功能關系,并取得高于自然的觀賞效果;以植物工程為主要手段,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務必與環境相協調;在景觀的規模與尺度上創造出有代表性的自然風物,有別于一般的風景園林。
4 自然保護區的景觀規劃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途徑,然而關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原理、方法仍很不完善。70年代中期,Diamond依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的“平衡理論”提出了一套自然保護區設計原則,據此形成的自然保護區圈層結構(核心區、緩沖區、過渡區或實驗區)的功能區劃模式成為現代自然保護區設計的基礎[7、8]。
與群落生態學途徑(島嶼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種群生態途徑,如種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le analysis,PVA)和碎裂種群(Metapopulation)理論80年展起來[9],由于PVA技術研究小種群的隨機絕滅過程,得出的主要結論是最小可成活種群(MVP),使其成為目前自然保護區設計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10~13]。同時,人為干擾導致的棲息地破碎化使不少物種都以碎裂種群的形式存在,因此碎裂種群理論成為近年來保護生物學研究的熱點之一[14]。
Collinge[15]認為島嶼生物地理和碎裂種群理論為生境破碎化研究提供了可資檢驗的假說。生態學家們據此探究生境碎片的大小、形狀、隔離度、周圍背景(context)及生境質量或異質性對動植物種群的維持、群落成分和生態系統過程的影響。 隨著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的成熟與發展,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景觀規劃在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優勢體現在其規劃思想既注重島嶼生物地理理論的格局研究,又重視PVA及碎裂種群的過程研究,致力于兩種設計思想的結合。此外,景觀規劃不僅考慮斑塊本身,還注重斑塊周圍環境(不同類型基質)的作用。另外,景觀規劃還強調從單個保護區到區域自然保護區網絡等不同尺度的規劃單元。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目前已提出不少有意義的保護區設計原則和框架。
Noss和Harris認為,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各個層次的受脅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景觀群島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稱綜合利用模式,它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強,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Forman認為,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包括: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③設計中要考慮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④未來5年、10年或20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關鍵部分;⑤規劃應有選擇余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于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他可供選擇的交易性(trade-off)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有5個要素必不可少: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
據此他還提出了一個土地規劃中協調保護與開發矛盾的“空間解決途徑”(spatial solution),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組成:“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 patterns)、“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 pattern)及“戰略點”(strategic points)[5,17~19]。 最近,Poiani和Karen[20]探討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區域規劃,提出一個新的自然保護計劃框架,這個框架通過設計和保存生態區的一系列立地以保護所有現存的本地種和群落。包括關注所有物種和群落,不僅僅是稀有種,取決于生態因子的大尺度規劃單元而非行政邊界;生境選擇及種群生存力分析等。
在應用新框架時,景觀生態學許多基本原理需進一步考慮。當選擇立地和分析目標物種存活時,必須考慮諸如大的植被斑塊的重要性,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碎裂種群動態及生境斑塊連接性等概念,這種廣尺度景觀生態規劃框架將提高自然保護的效率和有效性。 我國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創見的規劃思想。
吳兆錄等[21]認為,要保持足夠個體需要最小種群,要保持足夠種群需要最小群落,要保持足夠群落需要最小景觀。據此,針對用種群生存力分析MVP確定保護區面積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理論框架--生物最小面積概念,包括空間最小面積、抗性最小面積和繁殖最小面積,最小景觀是指能使保護對象(物種、自然遺跡、文化遺產)長久存在,或使要控制的生態過程達到理想狀態的地理空間及其各成分的組合,應用生物最小面積概念,自然保護區功能區的劃分就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既核心區必須大于保護對象的繁殖最小面積(PVA)或最小景觀,緩沖區是維護繁殖最小面積或最小景觀的一個外加部分,而緩沖區的寬度(面積)則要根據自然保護區所在區域外界干擾的類型及強度來確定,保護區的最小面積應不小于最小景觀面積。 傳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被動強調現存瀕危物種和景觀元素的保護,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競爭性控制過程,情形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利用物種自身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景觀規劃途徑,我國學者俞孔堅[22,23]新近提出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正是這些方向上的一個積極探索。
盡管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不同,但一些空間戰略普遍被認為有效,這對克服人為干擾有積極作用,包括:①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②建立緩沖區以減少外圍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③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④增加景觀異質性;⑤在關鍵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⑥建立動物運動的踏腳石(steppingstone),以增強景觀的連接性;⑦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以減少動物穿越邊界的阻力。
5 結語
景觀規劃是景觀管理的基本手段,它包括的內容非常豐富,應用領域也很廣泛,景觀規劃主要特點體現在規劃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性、宏觀性及開放性,景觀規劃原理是對各種設計思想兼收并蓄基礎上形成的,地理學的格局研究與生態學的過程研究相結合作為原理的核心,吸收園林及建筑美學思想,綜合考慮各種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學、文化人類學等因素,并強調規劃設計的動態調整。 景觀規劃應注重規劃客體的價值多重性及空間分異,人地矛盾使這兩點更顯突出。不少自然景觀(森林、濕地等)都具有生態保護、旅游及經濟開發等多重價值。同時,不少人類管理景觀,如農業景觀等除提供農產品外也具有生態保護及旅游觀光等多種潛在價值。
但在同一時空條件下,這些價值往往是相互沖突的,如何考慮規劃客體的空間分異規律,尋求緩解、協調這些價值沖突的空間解決途徑,使景觀最大程度發揮其具有多重價值的功能及潛力,這正是景觀規劃所要解決的問題。 景觀規劃的共同目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時空結合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即建立生態可持續的景觀。因此,景觀規劃也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經濟規劃、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的結合,使區域開發、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相銜接與配合,生產建設、生活建設與生態建設相適應,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總體人類生態系統的整體最優化這一景觀規劃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永斌 ,陳濤 .景觀規劃設計透視 ,肖篤寧主編 : 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 .中國林業出版社 , 1991.
[2] 麥克哈格 (丙經緯譯 ) .設計結合自然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2.
[3] Brandt ,J .andE .Holmes ,Spatialheterogeneityin 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s .IALE 9 5- TheFutureofOurLandscape ,ProgrammeandAbstracts ,19 9 5.
[4] Dubs ,F .andF .Burel .LandscapeandlocallevelsonbirdassemblageinhedgerownetworkinBrittany (France) ,IALE 9 5-TheFutureofOurLandscape ,ProgrammeandAbstracts ,19 9 5.
[5] Forman ,R .T .T .LandMosaics :Theecology of landscapeandregions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 19 9 5.
[6] Nassauer ,J .I .Thecultureprinciplefor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Ecology , 19 9 5,10( 4) :229 - 237.
[7] Diamond ,J .M .Theislanddilemma :lessonsof biogeographicstudiesforthedesignofnaturalre serves .BiologicalConservation , 19 75,7:129 - 146.
[8] Wilson ,E .O .EOWillis .Appliedbiogeography .In :Cody ,M .L ,J .M .Diamond (eds .) .Ecolo gyandEvolutionofCommunities .TheBeckrap PressofHarvardUniversity ,19 75. 522- 534.
[9 ] Soule'E ,M .Introduction .In :M .E .Soule' (ed) .Viablepopulationconser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 19 87,1- 9 .
[1 0] 李義明 ,李典謨 .種群生存力分析研究進展和趨勢 .生物多樣性 ,19 9 4,2( 1) :1- 10.
[1 1] Simberloff ,D .S .andL .G .Abele .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conservation :strategyandlimitations .Science , 19 76,19 3:1032.
[1 2] Soule' ,M .E .andD .Simberloff .Whatdogenet icsandecologytellusaboutthedesignofnaturere serve ?BiologicalConservation , 19 86,35:19 - 40.
[1 3] Simberloff ,D .Thecontributionofpopulationand communitybiologytoconservationscience .Ann . Rer .Ecol .Syst . , 19 88,19 :473- 511.
[1 4] 張知彬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若干理論基礎 .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 9 4.
[1 5] Collinge ,S .K .Ecologicalconsequencesofhabitat fragmentation :implicationsforlandscapearchitec tureand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 ,19 9 6,36:59 - 77.
[16 ] Noss ,R .H .andL .D .Harris .Nodes ,network , andMUMs :Preservingdiversityatallscales .EnviromentalManagement , 1986,10( 3) :299 -309 .
[17 ] Forman ,R .T .T .Som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 .LandscapeEcol . , 19 9 5 , 10:133- 142.
[18 ] Forman ,R .T .T .andCollinge ,S .K .The“spatialsolution”toconservingbiodiversityinlandscape andregions .In :R .M .DegraafandR .I .Miller (Editions) .ConservationofFaunnalDiversityin ForestedLandscapes .ChapmanandHall.London , 19 9 6 . 1- 22.
[19 ] Forman ,R .T .T .andCollinge ,S .K .Naturecon servedinchanginglandscapeswithandwithoutspatial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 ,19 9 7 , 37 :129 - 135 .
[20] Poiani,H .andKaren .A .RegionalEcological Planning . :Wherelandscapeecologymeetsthe ground .UnitedStatesRegionalAssociationof IALE , 12THAnnualSymposium -ThePaceand PatternofLandscapeChange , 19 9 7 .
[21] 吳兆錄 ,閆海忠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理論框架生物最小面積概念 .生物多樣性 ,19 9 6 , 4( 1) :26 - 31.
[22] YuKongjian .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 .GeographicalInforma tionSciences , 19 9 5 , 1( 2) :1- 17 .
[23] YuKongjian .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 in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andUrban Planning , 19 9 6 , 36 ( 5 ) :1- 17 .
[24] 王紫雯 .景觀文化與景觀生態學初探 .建筑學報 , 19 9 5 , ( 8 ) :34- 38 .
[25] 艾定增 .景觀園林新論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 9 5 .
[26] 李敏 .生態綠地空間與人居環境規劃 .生態學報 ,19 9 5 , 2:34- 38 .
[27] 薛兆瑞等 .城市生態規劃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態規劃 .氣象出版社 , 19 9 3.
[28] 羅桂求等 .長沙市城市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研究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 9 2.
[29] 羅良鏞 .芒福德的學術思想及其對人居環境學建設的啟示 .城市規劃 , 19 9 6 , 1:35 - 41.
[30] 孟慶民等 .大城市區域景觀生態 .城市規劃匯刊 ,19 9 6 , 3:41- 48 .
[31] 高建華 .邊緣效應對農村景觀的影響及其調控 . 地域研究與開發 ,19 9 3,12( 4) :16 - 19 .
[32] 俞孔堅 .景觀敏感與閾值評價研究 .地理研究 , 19 9 1,10( 2) :38 - 5 1.
[33] Turner ,T .LandscapePlanning .Hutchinson Education .London . 19 8 7 .
[34] NavehandA .S .Lreberman .LandscapeEcology Theoryand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 9 5 .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恢復
1 黃河三角洲濕地管理現狀
1.1 法律不完善、現行政策對濕地保護實踐的指導性弱
當前,我國統一的濕地立法存在諸如濕地范圍界定、部門權力劃分等一系列困難,對濱海濕地單獨立法尚難開展。諸法之間的協調性較差,導致各地行政機關法律適用困難。在涉及黃河三角洲的政策性文件中,大部分是在宏觀層面強調黃河三角洲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保護或采取怎樣的措施保護,有何種政策傾斜,文件中語焉不詳,甚至未有提及,具體配套措施也不完善?,F行政策對濕地保護實踐的指導性差,導致有關政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1.2 保護管理能力薄弱、缺乏科學發展
長期以來,雖然經過土地清理整頓,但部分土地無法在短期內收回,破壞自然環境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特別是近兩年一些地方出現了把濕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錯誤傾向,現有天然濕地面臨著被開墾和改造的威脅。同時,濕地污染加劇。大量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不僅使濕地水質惡化,而且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危害。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給濕地水體帶來了嚴重污染。過度利用生物資源,導致重要的天然經濟魚類資源受到很大破壞,嚴重影響這些濕地的生態平衡,威脅其他水生物種的安全,造成灘涂濕地大面積消失。水資源不合理利用,一些地方忽視了濕地的生態環境用水導致濕地萎縮。
1.3 濕地監管統一規劃較弱,保護資金相對不足
從2008年開始國家每年都會對濕地恢復進行投資。但是,多數地方級濕地保護區沒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這也制約著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對濕地保護認識的不足,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涉及多個部門,但沒有把濕地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對待。保護濕地、可持續利用濕地,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2 對策
2.1 完善濕地保護法律政策體系
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建設,借鑒國際上的優秀經驗,形成與國際接軌而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濕地保護專門法律法規??茖W合理的開發利用濕地,有效地保護黃河濕地鳥類、動植物、水生生物資源,保持黃河濕地生物多樣性。正確處理濕地保護發展與開發利用的關系,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部門主導與依靠各方面力量的關系。堅持積極保護、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原則,把濕地保護納入各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計劃。加大保護力度,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強化天然濕地保護,制止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行為,使濕地保護走上健康有序軌道。
2.2 加強規劃、科學發展
要保護和合理利用黃河濕地資源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堅持市場導向,以增加濕地周邊農民收入為核心推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滿足濕地生物多樣化的生存需要,實行嚴格審批發展旅游事業及其相關產業,特別是污染產業,使人與黃河濕地和諧相處,構建生態濕地。堅持以系統工程和綜合治理的方法,確保濕地保護目標任務的落實。加快推進搶救性保護,在濕地生態脆弱地區搶救性地建立自然保護區,擴大濕地保護面積,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濕地保護工作。把濕地保護納入本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力措施強化濕地保護。
2.3 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涉及到各個主體間、各方面的權利和利益關系,應該全面的考慮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以及地方特色。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應以公平為出發點,以生態效益為基礎,補償主客體的確定需遵循“受損者獲得補償、受益者提供補償”的原則。濕地保護可能對當地農村經濟與精神文化和農民心理等社會利益造成一定影響,具有明顯的外部效應。在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應兼顧當地農民的各方面利益,對其進行有效地補償,使保護區建立的外部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4 加強濕地保護宣傳與教育
我國濕地保護工作起步較晚,濕地的概念、功能和保護的意義對廣大群眾來說還比較陌生,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需要經常、持久、廣泛的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爭取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了解,發動公眾參與濕地保護工作,合理利用濕地。
3 總結
濕地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我們的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及生物的多樣性有著重要影響。保護濕地生態,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保護我們生存環境的需要,我們在生產生活中,必須及時發現問題,實現保護區退化濕地生態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