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農村自然環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自然環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自然環境

    第1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關鍵詞】農村環境;兒童;主動發展;研究

    前言: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幼兒教育對于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農村幼兒教育是我國幼兒教育的重頭戲,也是我國幼兒教育的薄弱環節,關注農村幼兒學前教育現狀,實施農村幼兒學前教育改革,是促進城鄉幼兒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距的關鍵要素。

    一、農村學前教育教學環境分析

    農村學前教育教學環境由學校、家長和自然環境三部分組成,隨著近年來我國對農村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大,基本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已經具備基礎的學前教育教學條件,擺在目前農村學前教育的一座大山是廣大農村家長對孩子學前教育不重視的問題。

    農村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個社會普遍性問題。隨著外出打工潮,年輕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大增很普遍,隔代教育增多。比如,許多家庭,孩子才出生幾個月就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幫忙照顧,每個月寄些生活費回來。然而,老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與年輕人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爺爺、奶奶這輩人多數文化層次低,教育觀念落后,老人雖有高度的責任感、濃厚的愛、傳統的育兒經驗和充足的時間,但由于受舊教育和舊觀念的束縛和影響,又有著一些消極因素,對孩子易溺愛、放縱、或經常打罵;思想保守和僵化,常用老規矩、老方法對待孩子;用靜態的方式來撫養孩子。所以有些小孩很小就顯得很成熟,愛學大人的樣子講話、做事,沒有了幼兒的天真活潑,像個“小大人”,家長還以此為榮,認為是孩子聰明、懂事。另外,農村的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上不上幼兒園沒關系,在我們的周圍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數留在家庭中養育,他們認為小孩子還小也不會學什么,只是拿給老師看管而以,而且每月還得上交“昂貴的生活費和交通費”,更何況天天送進送出也很麻煩,所以還不如放在家里――既安全,又省錢省時。還有些家長生活沒規律,經常打麻將或看電視到深夜,孩子就玩到深夜。比如,我們幼兒園有些家長經常早上十點多才送孩子入園,理由是:每天打牌很晚,孩子也不肯睡,早上太早又起不來。

    鑒于上述農村家長的普遍觀念,作為學前教育辦學機構,只能在合理勸導的基礎上對農村教學模式進行重新定位和反思,隨著社會和時代的進步,教育觀念肯定會有所改善,從農村孩子的角度出發,農村幼兒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大自然以其勃勃的生機存在于他們的周圍,是孩子們的歡樂之源。農村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井然、有趣的活動場所。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應該盡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賦予的優勢,擺脫課堂和書本的限制,走向自然,充分認識、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來為幼兒的發展提供“養料”。讓這些對孩子充滿吸引力的自然資源走進孩子的視野,走進孩子的生活,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主動發展,而且可以節省大量資金,還能使幼兒園的工作獨具特色。這顯然是基于農村得天獨厚自然環境的特色教學模式。

    二、關于利用農村自然環境服務于學前教育的幾點建議

    農村學前教育的教學目的和城市學前教育教學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通過對幼兒生活、性格和心理上的引導,全面促進幼兒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教學原則上尊重學前教育理論體系的方法,教學實際上結合農村自然環境的優越性,是利用農村自然環境服務學前教育的初衷。

    學前教育體系中游戲教學法是公認的開發幼兒智力,培養幼兒合作精神的高校教學方法。那么對于農村幼兒來講,有很多傳統的農村游戲完全能夠取代現代化教學設施和道具,甚至能夠在游戲環境上優于城市的很多幼兒園。比如農村的藍天白云、田間草地,各種植物水果的采摘和觀摩、樹林游戲的拓展,以及跳皮筋、捉迷藏、丟沙包等,基于農村特色自然資源的游戲教學能夠給幼兒的成長塑造出更加自由和舒適的教學環境,釋放孩子的天性,在得到家長的安全許可下,是個不錯的教學嘗試。

    基于農村廢舊材料的創意設計,筆者認為在學前教育階段是個值得推廣的拓展教學方式,比如設計玩具,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嘗試點,玩具,是孩子的親密伴侶,是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目前,市場上的玩具雖然琳瑯滿目,品種繁多,但農村幼兒園由于受經費和其他條件限制,游戲器材還很欠缺。因此,農村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廢舊物品和自然物來“以物代物”彌補玩具的短缺。如用碎布頭做成沙包、布娃娃、木偶等;用木匠鋸下的邊角料加工成多彩的積木;用麥稈當游戲棒來吹泡泡、當哨子、拼圖、編辮子;用玉米稈、葵花稈芯做眼鏡、貓頭鷹;用大紙箱制成活動汽車、坦克;小紙盒做成紙盒積木;厚紙板做成開發智力的插接玩具等;報紙、易拉罐、各種草籽、豆子等消毒處理后加工,鼓勵幼兒一物多玩。這樣,既可以從小培養幼兒節儉的樸素意識,又可以以器材為媒介,引導幼兒大膽、主動創造。

    三、結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第一步,有著不可忽視的啟蒙作用,對于農村學前教育問題,在努力提升師資隊伍,優化辦學條件的同時,對農村特色自然環境的利用值得所有從事學前教育的業內人士深思。

    參考文獻:

    [1]魏壽洪.學前自閉癥兒童主動溝通行為的實驗及干預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

    第2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關鍵詞 本土資源 幼兒園 環境 農村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Use of Local Resources

    to Create Nursery Environment

    ——Take Hai'nan Rural Kindergarten as an example

    LAI Zhujing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Hai'nan 571127)

    Abstract Local resources as the country's most basic teaching environment nursery, kindergarten building for the environment has a vital significance. Full use of local resources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reation of nursery environment, however, is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of Hainan Province village kindergarten, there is also a wide range of issues, ref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Province, rural nursery environment is not mature enough for the natural inadequate us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focus on the cre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rural kindergartens environment.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ountryside

    1 影響海南省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關鍵因素

    1.1 有關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理念較為落后

    很多的幼兒園在環境創設方面的認識不足,這種落后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對于幼兒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農村,許多幼兒園教師未接受學前教育專業系統訓練,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對于幼兒的培養沒有與時代的要求相結合,他們對于幼兒園教育的誤解導致了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不足。比如人們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幼兒園的教學就是要求小幼兒能夠多學習一些拼音、簡單的漢字和數字等等,卻忽視了小幼兒的美育、德育、智力啟蒙等方面的培養,尤其在農村幼兒園,老師們更是忽視了這些方面的提高,因此他們很難利用本土資源加大幼兒園的環境創設。

    1.2 經費緊張,無法購置各種材料

    農村幼兒園在環境的創設上也有經費緊張的難題,這是因為農村的幼兒園絕大多數都是私人創建,幼兒園的環境的建設一般也是私人投入資金。農村的經濟發展較慢,人們的生活水平還不夠高,所以說私人對于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投入是有限的,很多開發幼兒智力的玩具例如積木、拼圖等,這些幼兒園無法保證能夠讓每一位幼兒享有同等的機會玩耍。從幼兒家長的角度而言,同樣是迫于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限制,他們很難說會出較多的學費讓孩子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往往會忽視孩子的美育、德育等等,同樣對于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問題不大重視,這兩個因素最終導致了創建幼兒園環境時候出現經費緊張的現象。

    2 淺析海南省農村幼兒園環境建設的優勢

    2.1 本土天然可利用的環境創設資源較為豐富

    海南省自然環境清新宜人,各種貝殼、豐富的植被、椰子殼等使得海南省的農村幼兒園在環境的創設方面別具優勢,這是其他的地方所不能取代的。特別是海南省的農村,自然環境是更為優越的,各種各樣的熱帶水果、蔬菜和豐富多彩的植物給本土帶來了可喜的人文景觀和藝術鑒賞價值。這樣的環境就為海南省的農村幼兒園的發展及其環境的創設奠定了很好的環境基礎,這些幼兒園可以通過將這些環境作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幼兒的教育,既能夠減少大量的資金投入,又能夠讓幼兒們與本土資源直接接觸,以最直接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同樣能夠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2.2 幼兒對于這些環境資源的接受能力較強

    從幼兒園的生源上來講,由于海南省農村幼兒園的幼兒大多數都是來自農村,這些土生土長的幼兒對于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較為熟悉的認識,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接受老師所講的內容。所以合理地利用本土資源進行幼兒園環境資源的創設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與本土資源進行有效的嫁接,實現幼(下轉第184頁)(上接第162頁)兒園教學的生活化、靈活化,對于培養幼兒的各項素質和能力都有著較大的幫助作用,為幼兒將來的發展鋪路。

    3 如何充分地利用本土資源創設幼兒園環境

    3.1 為幼兒園的教學購置形象可感的教學材料

    幼兒園教學環境的創設是一個龐大、系統的工程,它不僅僅包括本土的自然環境,同樣還包括能夠開發幼兒智力和情感的各種各樣的材料。因此對于海南省農村幼兒園來說,要合理地分配資金,安排一定的經費來購置形象可感的教學材料。從幼兒的培養出發,盡可能地尋找能夠在本土資源上尋找到的替補品,這樣就能夠以最便捷的方式來進行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不僅僅能夠讓幼兒很容易地理解知識,同時也大大地節省了經費的投入。所以對于幼兒園教學環境材料的購置來說,要考慮到多重的因素,既要保證幼兒園的資金能夠得以正常的運轉,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的智力和情感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以培養幼兒為目標的幼兒園環境創設。

    3.2 多引領幼兒與大自然親近,搜集相關的素材

    由于海南省的自然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富裕,這樣就給農村幼兒園的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這是一種最直觀、最形象的環境的創設。大自然提供給幼兒的是形形的景觀,它們能夠大大地拓寬幼兒的知識面,讓他們能夠從自然環境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也昭示著一種情感,多引導幼兒們親近大自然,讓他們能夠領略到大自然的樂趣,這樣能夠在無形之中,開啟了幼兒的美感,對于幼兒起到了最直接的熏陶意義,這對于他們長遠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3 從幼兒的視角出發,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過程中要保證這些環境資源要與幼兒的接受能力相適應,從幼兒的視角出發,有目的和取舍地進行教學環境的創設。因為對于本土資源的使用來說,可供使用的資源是多方面的,要善于對這些資源加以整合,選取那些常見的對幼兒有啟示意義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而對于那些不常見的事物,它們大大地超出了幼兒可以接受的范圍,因此不能作為教學環境創設的一部分。例如,荔枝、香蕉、芒果這些常見的水平可以作為基本的教學內容;但是對于過于細微的分類,例如香蕉的種類等,這些內容就不太適合作為教學的內容,因為幼兒的接受能力還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說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與幼兒本身的學習能力也是有著較大的關系的,只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才能夠實現最有效的教學環境的創設。

    4 結語

    目前在海南省鄉村幼兒園環境的創設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著力地改善這一現狀就需要首先提高創設環境的意識,認識到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對于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分配資金,根據幼兒的需要購置各種形象可感的教學材料,引領幼兒多與大自然親近,使之成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一部分,這對于幼兒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所以要善于從本土資源上著手,讓這些天然的自然環境成為幼兒園環境構建的有利資源。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海南省鄉鎮幼兒園室內環境創設本土化研究》的成果論文” (編號:HJKJ2012-90)

    參考文獻

    [1] 葉蔚青.挖掘鄉土資源,創設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J].學前教育研究,2008(11).

    [2] 王海青.農村幼兒園利用本土資源創設環境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學周刊A版,2013(8).

    [3] 朱紅娟.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幼兒園特色環境[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2(11).

    [4] 石彩玲.論利用本土資源,創設幼兒園特色環境[J].管理學家,2013(12).

    第3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旅游

    1引言

    我們生活的城市已經成為了高樓林立的鋼筋水泥“森林”,生態、自然、質樸的環境已經蕩然無存,城市的居住者離自然也越來越遠。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讓農民在思想和觀念上產生巨大的轉變。農村開始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風格,拼湊出了風格雜亂,沒有價值的農村建筑。這種盲目的跟風,不僅毫無美感和特色,也使農村丟失了原本的鄉土特色。因此農村景觀改造面臨著一個雜亂的現狀,對于這種惡劣現象應該及時的予以糾正,使其回歸原本的自然的美麗鄉村。

    農村景觀的構成要素和都市景觀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將設計城市景觀的方法用在農村景觀建設中。建設新農村,并不是要將農村建造成現代化的城市,而是要在農村耕地和自然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設計。保護農村的自然環境不受破壞,耕種用地不變少,醫療、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完善,農民生活富裕,農業增收等等是建設農村的基本標準,同時也是農村景觀設計的基礎和要求。設計者應實事求是,立足于農村客觀形勢和狀況來進行規劃和設計。

    2農村景觀設計的意義

    農村景觀設計對于新農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合理的科學的景觀規劃設計,能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資源,促進農村農業增收,帶動農村經濟,使農民致富。

    首先,解決農村的生活環境問題,協調人地關系,一方面要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另一方面還要保護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

    其次,農村俊秀的山川河流,濃厚的聚落文化,民俗風情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可以利用起來,開發旅游,帶動當地經濟。

    最后,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人們的工作壓力極大,需要一個自然的,寧靜的,優美的地方放松心情。農村就具有這種優勢,美麗的田園風光越來越受到城里人的喜愛。城鄉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可以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思想和經濟差距。

    3農村景觀設計的原則

    3.1保護農村自然環境的原則

    城市圈不斷的往外擴張,人口急劇增大,很多污染嚴重的工廠選擇建在人口較少土地較多的農村,對于衛生保護意識薄弱和衛生設施基礎不完善,這無疑對農村環境具有破壞性的影響。農村景觀設計的最主要目的和意義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利用。保護農村工作包括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生產環境和居住環境的保護。

    3.2尊重農民耕作生活的原則

    設計應圍繞人的生活需要,如果脫離人的設計則會變的毫無意義。進行農村景觀設計需要到實地進行調查,解決實際問題。不了解農村當地生活的環境和狀況,是無法設計出符合滿足農村的景觀設計,不貼合農村生態環境的景觀設計會破壞農村的自然環境,影響農民的賴以生存的耕地。

    3.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則

    農村景觀設計需要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情況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利用本土資源提供農村生產、生活。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城市帶動鄉村發展,加強交流和融合。最近幾年,農村觀光旅游發展較為迅猛。很多地區抓住了這個機遇,充分調動本地的各種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鄉村旅游。很多成功的國外鄉村景觀生態旅游案例,在不斷的啟發我們,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體驗的美麗鄉村。農村旅游景觀設計,不經可以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帶動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防止本土文化的流失和破壞。

    3.4弘揚宣傳本土特色的原則

    鄉土文化,包含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是人和土地和諧共生的揭示。而這種“土”味濃厚的文化,如果不加以保護,往往會在時代的洪流里慢慢的消逝。發揮和傳承本土文化顯得尤為的重要,鄉土文化是經過千年歲月累積而成。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出現,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樣神秘的東西也隨之越來越少,一些原始的,質樸的村落經過開發早已喪失了最初的形態。一般那種越是偏僻,越是很少與外界來往的農村聚落,本土文化保留的越是完整。“鄉土”是農村的靈魂,失去靈魂的農村會失去生命的活力。

    3.5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在全球能源、資源與環境危機的背景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農村的沼氣經濟、實用、環保、節能,有利于農村可持續的發展,在農村景觀環境設計中,應該盡可能的回收利用可再生資源,讓環境變得更美麗和清潔。

    4農村旅游景觀設計

    隨著城市人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將焦點放在田園風光上,農業從第一產業開始轉向第三產業。因此農村旅游景觀設計非常值得我們研究。

    4.1景點的設計

    一般作為旅游開發的農村,自然山水風光一定是非常宜人的,設計者不需要刻意再去雕琢和人工化造景,而是需要將其自然發揮到最大。按照形式美的法則,進行景點景觀設計,例如農耕藝術、美化農莊菜園、養殖業環境的美化,將農作物進行藝術造型改造、采摘溫室瓜果。農村旅游場景的布局應該圍繞形式美的原則,突出景點特點,強化和營造縱向上的視覺美。

    4.2生態觀光農業園的設計

    農民的農業生產生活吸引著城市人,農村農業園在不斷的豐富自身的特色來迎合城市人,麥田、菜園、果園、梯田、苗圃、溫室、魚塘等做為農業園的內容,可以進行特色旅游改造,可以種植具有觀賞價值的農作物和瓜果蔬菜。

    大地的藝術是自然美的,農耕田園藝術是人工和自然結合出的藝術美,是包含勞動人民辛勤汗水的美,是感人至深的美。

    4.3旅游商品的設計

    民間手工藝具有地域性、藝術性、大眾性、娛樂性等價值,像撥浪鼓、竹蜻蜓、風箏、面具等都是民間傳統玩具。民間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體現。現代物質、文化的沖擊,很多鄉土民間藝術品因為沒有了實際效用而成為觀賞物或者逐漸的消失。設計者應挖掘這樣的具有價值的民間工藝品,吸取其中的特色,加以利用、改造,設計為有價值旅游紀念商品。

    5結語

    新農村景觀設計需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凸顯文化特色,不然就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一些不正確的農村建設理念需要糾正,設計者應該用最質樸、經濟的設計描繪新農村藍圖,喚回那些自然、和諧、寧靜的美麗鄉村。“創造白話的城市和白話的景觀。尊重平常、回到人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以獲得當代中國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關系的和諧。”我們需要白話的農村。

    參考文獻:

    第4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33-01

    《世界全面教育宣言》指出“教師要認識到農村具有的傳統的知識和本土的文化遺產,具有固定的價值和效力,并能促進發展。”我們是一所地處農村的鄉鎮幼兒園,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很多農作物是開展活動、環境創設的好素材,還有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更是具有教育價值。作為一所農村幼兒園,我們樂意學習別園的辦園特色,但是不生搬硬套,不斷摸索和完善適合農村幼兒園的特色課程。

    一、因地制宜,確立特色

    因地制宜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從當地實際出發,就地取材。廢物利用,不浪費資源,不盲目攀比,這是《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要求。如我們班就發動每個幼兒把自己喝完的旺仔牛奶瓶帶到幼兒園,老師把三四個瓶子用膠帶綁在一起給幼兒當作梅花樁,讓幼兒在操場上做“走梅花樁”的游戲。此外,農村幼兒園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大型戶外玩具,可以請木工制作平衡桿、蹺蹺板、攀登架等。一些鄉鎮柳編盛行,可以用柳條編成各種小筐、小籃子、小推車等,用來盛放物品。還可以利用自然物裝飾活動室,如用玉米粒、大豆、紅豆、綠豆等粘貼地圖或各種小動物的形象;采集秋天的落葉加工成標本,或拼剪成各種圖案;用橘子皮做成;把各種蔬菜和水果進行造型,變成一個個有趣的動物;成段的玉米秸,既可以用來數數、比較長短,又可以做建構材料,鋪路軌、搭建房子等。這樣既美化了環境,提高了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幼兒關心環境、保護環境的情感。我們的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與大自然的接觸頻繁而廣泛,面對農村的環境天天看,日日觀,有親切感,有探索欲。因此,我們抓住這個特點,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村的河、石、土、水、竹等,師幼共同制作共同創設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盡情體現農村特色。

    二、立足自然,開發特色

    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四季變化比城市更為鮮明生動。春天,大地泛綠,柳樹發芽油菜花金黃,蜜蜂嗡嗡,蝴蝶飛舞,麥苗在春風里點頭,夏天,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芳香,夜晚有熱鬧的蛙聲伴人入睡,粘知了、捉泥鰍的樂趣是再豪華的游戲也代替不了的,秋天,大地一片金黃,收割機在田里來回穿梭,大人們邁著喜悅的步伐去收獲,冬天,大地一片雪白,有足夠的空間堆雪人,打雪仗。現在的農村不但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還有高科技的現代農業資源,可供我們挖掘利用。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兒童自己的世界,兒童自己的生活環境。“直接拿兒童熟悉的事物來作教材、教具,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這句名言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1、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科學活動,讓幼兒學會觀察和比較。農村出門是田野、菜地、果園,為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提供便利。我們經常組織幼兒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觀察和比較。當城市幼兒用圖片觀察玉米、油菜等農作物生長過程時,我們卻可以帶幼兒到田間地頭進行觀察、記錄,講解交流,教學活動因此生動,更能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2、利用自然環境豐富幼兒的美術活動。農村植被豐富,我們帶領幼兒到秋季的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種各樣樹葉和種子,粘貼各種圖畫,如用一片柳樹葉,兩片銀杏葉貼成蝴蝶,用楓葉和柳樹葉貼成孔雀,用帶顏色豆子貼成臉譜。

    泥土是農家之寶,除了探究土壤,玩泥也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和幼兒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玩泥,也帶一些泥土回到幼兒園,學習捏、團、揉等“工藝”,制作游戲用的食品、水果、蔬菜等。通過玩泥,我們提高了幼兒的繪畫、粘貼、塑型等能力。

    3、利用自然環境中有利地形,豐富幼兒體育活動。農村幼兒園雖然沒有足夠數量的體育器材,但是農村有田野、山坡、草地、小河、樹林,這些都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好地方。如,在草地上、樹林里玩游戲。利用田梗練習平衡,利用小河練習投擲,利用田野中的小溝練習跨越,也可以根據季節玩水、玩雪。我們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條件來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鍛煉幼兒的身體。

    總之,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鄉土材料為農村幼兒提供了寶貴的教育資源。要想將農村幼兒園辦得具有農村特色,我們農村幼兒園的教師就必須從農村地區的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在為幼兒提供一些必備的基礎材料的同時,盡量和孩子們共同收集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適宜游戲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進行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體現其個性特點,讓每個幼兒都可以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同時,要在幼兒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讓他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充滿情趣。

    參考文獻:

    [1] 楊 靜.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幼兒教育.2003(7).

    [2] 師云鳳.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運用[J].學前教育研究.2006(1).

    第5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關鍵詞】 新農村;環境建設;傳承;創新;措施

    環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建設的如何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環境具有顯性特征,它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明顯標志,而且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優越的環境能夠有效改善民風,形成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風尚。江南山村有著特殊的自然環境,先輩們擇地定居一般都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優勢,充分做到揚長避短,并在村落建設中積極創造和改善自然環境,使之更適合人居。遺憾的是在近二三十年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觀念極大改變的過程中,千百年傳承和保留下來的人居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或損毀。如山村擋風林被砍伐,河堤失修,河道堵塞,道路損毀,等等。因此傳承與創新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傳承是新農村環境建設的基礎

    在江南山村的建設中,首要的是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再造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

    1、恢復“水口”擋風林

    “水口”即村口,先輩們選擇村落特別注重水和氣(風),依山傍水是一條基本原則。水流與氣流(風)又常常是一致的,故此,在山區村落的進水口與出水口,先輩們無一例外都會植樹造林,形成兩道嚴嚴實實的“擋風墻”,既避風又藏氣,其本身也是一道美麗如畫的風景,同時還是一座村落悠久歷史的象征和淳樸民風的表征。據我們的走訪和觀察,如今許多山村的水口擋風林早已遭受損毀,與往日相比,村頭村尾都已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見“洋房”林立,不見綠樹成蔭,現代文明活生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禿頭村”。本人認為,新農村建設應通過植樹造林建立和恢復水口林,使屋群與樹林相映,人與自然和諧,形成一幅古樸優雅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農村畫卷。

    2、維護山村“母親河”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村落總是與河溪相伴相隨的,無論是自然天成還是人工開鑿,河溪都是一座村落不可或缺的。有水人類才能生存,有水村落才有靈氣。毫無疑義,新農村建設應把流過村莊的河溪作為重點進行整治維護。受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目前一些山村公益事業無人問津,導致公共設施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突出表現在作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主要甚至是唯一水源的母親河,河堤垮塌,河道堵塞,河水遭污染。長期缺乏有效管理,更無有效的治理。一些村民隨意將生活垃圾倒入河溪中,造成河床抬高,河道堵塞,河水污染。在枯水季節,村莊里的河溪成了垃圾窖,“母親河”成了臭水河。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山村河溪的管理和維護,要建立公共建設基金和村民公約,及時處置損壞河溪、影響水源水質的問題,使代代村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恢復其本來面目,即便是用上了自來水也要把母親河打扮得更加潔凈靚麗,真正呈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

    3、修護村莊石板道

    在江南山村,村落之間、房屋之間基本上均以石板道相連。石板道既古樸又耐用,只要修護好就能長久使用。在今天,山村里依舊保留著大量的石板道,但是同樣由于道路屬于公共設施,一旦損壞就難以修復。由于村集體基本沒有資金來源,村民個人又不愿投資,在人們只顧家庭私業、不問集體公業的背景下,“石板道”這一山村特色愈益失去原有的光彩,逐漸成為山村中老年人的一種美好的記憶。也難怪乎人們總有一種“觀房屋如同城鎮,看道路依舊農村”的感嘆。新農村建設應把道路建設當作基礎項目來抓。除了修筑通汽車的公路外,應注意修護好石板道,尤其是房屋之間的小巷道,要以石板為基礎,輔以水泥加固。這樣做既保留了石板道的質樸和山村的特色,又能節約建設成本,便于把有限的建設資金用于農村文化建設上。

    二、創新必須結合山村的特點

    新農村的“新”主要體現在建設中的創新,要立足于現有條件,運用現代科學手段來打造符合現代人需要的生存空間,創設對村民學習、生活和工作更加有利的環境條件和現代生活氛圍,但創新必須結合山村的環境條件和歷史特點。

    1、賦予擋風林以新的功能

    “水口”擋風林再造要避免簡單的植樹造林,應根據村莊的發展,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歷史特點及鄉土文化進行總體規劃,在突出擋風功能的同時,賦予其新的功能,如除移栽傳統樹木外可選擇一些適應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其它優質樹木和花草,使水口林成為提升山村品位的植物林,同時可以在水口林安置一些健身設施,使水口林成為村民健身娛樂的森林公園。

    2、因地制宜規劃山村巷道及綠化地

    山村由于自然條件所限及長期以來缺少統一規劃,房屋基本相同且以坐北朝南為主,但房屋大小高矮各異,且房屋擺置也顯得雜亂無章,屋間巷道三拐四折,寬窄不一,顯得七零八亂。其實這些正是山村房屋巷道的一大特色,只要我們合理規劃,利用原有的結構特點并加以改造,同樣能夠變劣勢為優勢,使特點為特色。我們可以在加固原有石板道的同時,在一些相對空曠的拐角和地段或植樹或栽花,把臟、亂、差的舊村落建設成鳥語花香、潔凈宜人的花園式新村莊。

    第6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摘、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還可住宿、度假、游樂,放松疲憊的身心,回歸天人合一的愜意,改善生活品質,促進城鄉和諧。

    作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新型消費業態,休閑農業為我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實踐證明,休閑農業要想發展好,有錢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挖掘客源。那么,休閑農業的潛在客源究竟在哪里?根據旅游者的出行動機,結合市場實際,我們可將潛在客源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傳統的觀光旅游市場

    此類市場目前依然是休閑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農村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野趣的農家生活,對久居城市的人們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農村觀光旅游,主要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回歸大自然的愿望。無論是欣賞鄉村風景,還是體驗鄉村生活,對他們而言,都十分難得。

    作為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可以在農場種植各種蔬菜瓜果、花卉,以供游客參觀、采摘,這樣不僅能夠多獲得一份收益,并且也給游客提供了更豐富的體驗。

    第二種:城市白領度假旅游市場

    現在很多白領都喜歡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郊區的農場放松,尤其是城市周邊的休閑農莊,是他們常去的地方。經營者可以借助郊區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鄉村文化,給這些白領提供體驗鄉村生活的服務,建設一些農業體驗園、度假農場等。注意要把食宿安排妥貼,方能滿足這些人群的小資情趣。

    第三種:游覽、體驗農村生活的學生市場

    青少年旅游觀光、體驗生活,是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學習之余,去更多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如果針對這部分學生市場,建設一些觀光學習的農場,或者體驗館、沙龍之類,也是不錯的選擇。甚至可以開發夏令營項目。

    第7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關鍵詞:陶淵明;農耕;田園詩;和諧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7A-0177-01

    眾所周知,陶淵明是田園詩歌的開創者,但陶淵明經歷了13年的仕途生活之后,為何毅然而然地選擇了農村這片田園故土來安放自己的心靈呢?各家眾說紛紜。而我認為正是農村和諧的自然環境與陶淵明雙向選擇的結果。陶淵明熱愛自然,習慣于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因而它情不自禁地去追求與發現自然中的美,比如青山綠水、蒼樹翠鳥等,追悟它們恬淡、平靜、和悅的特征;同時,優美的自然環境,給人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適宜人起居住行的環境,給詩人帶來無限的生活意味,所以非常自然的進入了詩人的生活視野進而藝術視野。雙向選擇出來的結果,就具有和諧的特點。在田園生活中,陶淵明很快找到了農村環境與自己個性細想的契合點,融入了農村和諧的社會關系中,體會到了真純、融洽的人情美,于是作為個體存在的詩人,找到了自己安生立命的最好的環境。

    羅宗強在《陶淵明:玄學人生觀的一個句號》中說道:“陶淵明與他們不同的地方,便是他與大自然之間沒有距離。在中國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與物鏡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間的一員,不是旁觀者,不是欣賞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親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他沒有專門去描寫山川的美,也沒有專門敘述他從山川的每種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園,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樂里。”①足可看出陶淵明與大自然相處的是多么地和諧。在羅宗強看來,“陶淵明之所以能夠達到這一人生境界,就在于他真正持一種委運任化的人生態度,并接真正做到了委運任化。”②羅宗強還認為陶淵明所達到的“物我冥一”的境界,是和諧的境界,也是最美的境界。他指出,《飲酒》二十首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首詩所表現的,也是這和諧。歷代說者論此詩,謂其不知從何處著筆,關鍵也就在物我冥一上,分不出心無的界限,一片心緒,不知落在何處。人與菊、與山、與鳥,和諧地存在著,仿佛宇宙原本就是如此安排,日日如是,年年如是,不可言說也不必言說,這種物我的和諧,就是一種最美的境界,心物交融的境界,當然是一種不易描述、不易圖解的境界。”③人與大自然,與山川田園親密無間,沒有距離,和諧并存。正因為詩人選擇了這種適中的生活環境,既有人的歡樂又親近大自然,所以才能進入這樣的人生境界。

    陶淵明筆下的自然環境是屬于農村這一片土地的,與農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詩人特別愿意歌頌春天,正是因為它適宜人生活,適宜萬物生長,適宜農業生產,是天地與人關系最為和諧的表現。如《游斜川》云:“辛丑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臨曲,同游斜川。”《擬古九首》:“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天氣風和日麗,景色優美,非常適宜人游山玩水,觀賞風景。這主要是說春天天氣的宜人。《時運》云:“時運,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游,欣慨交心。”《和郭主簿二首》:“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暮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萬物迅速生長,顯得潤澤鮮美,這主要指草木得到天氣和氣而呈現最佳的狀態。《桃花源詩》云:“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記歷志,四時自成歲。”《臘日》云:“風雪送余運,無防時已和。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這主要是說明春天是最好的節氣。除此之外,詩人往往還在勞動中發現自然美,歌頌自然。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體現了天與人的和睦關系。《勸農》云:“氣節易過,和澤難久。冀缺攜儷,沮溺結藕。”春天這么美好的節氣非常短暫,因此要珍惜春天的時光,及時耕耘,一年才回有好的收成。在詩人看來,適合耕耘的季節是美好的。《歸田園居五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南野是詩人耕作的地方,詩人厭倦了仕途的險惡,所在志愿就是回到農村躬耕田園,雖然環境艱苦,但是勞動的心情卻是無比喜悅,從中也就增添了生活的質感。沒有勞動,詩人就不會注意到南野的美麗。《歸田園居五首》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在這里,荒草是不美的,因為它使得莊園荒蕪,而月亮和露珠是美麗的,因為它們是勞動的見證。由此可見,大自然的風景和農業生產、農業社會中的人緊密相結合,這就是詩人審美經驗的基礎,離開了農業生產,就沒有和諧可言。

    適合農業生產的環境是好環境,那么不適合農業生產的環境在詩人眼中就是不好的環境,與詩人的心理情感格格不入,沒有美感可言。那么冬天就是詩人最不喜歡的季節了,因為在農耕社會中,冬天基本上沒有任何收獲,全靠秋天的儲存,如果秋天的收成不好,那么這個冬天就是最難熬過的,就會面臨缺衣少食的困境。《寅卯歲十二月中作于從弟敬遠》云:“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勁氣侵衣袖,簞瓢謝屢設。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皚皚白雪,在我們看來時多美的純潔與美好,況且還有皓月當空,何等壯觀。但是在詩人嚴重卻是了無喜悅之情,因為這雪下得讓詩人感覺寒冷,饑寒交迫的生活讓詩人感覺難受。在《歲暮和張常侍》云:“向夕長風起,寒云設西山。咧咧氣遂寒,紛紛飛鳥還。民生鮮長在, 伊愁苦纏。屢缺清酤至,無以樂當年。”因為冬天沒有任何收入,詩人感覺到苦悶,冬天的自然風光在詩人眼中也就沒有任何美感可言。

    由此可見,農村生活給了詩人一片自由的天地,在親自躬耕中體會生命的喜怒哀樂,該喜則喜,該憂則憂,不像在仕途中那樣身不由己。在這里,詩人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在中國古代追求建功立業的文人中獨樹一幟,不恥于勞動,親自勞作,與農人和諧相處。正是有了這樣一中和平與和諧的心態,才能寫出那樣真實純情的文字,開田園詩一代詩風。

    注釋:

    ①《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②《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③《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第8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1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

    根據國外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可以總結如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僅能夠迅速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還能夠大量減少勞動力需求,不斷推動農業朝著大規模集成方向發展。在我國北方地區,因為地廣人稀,所以對于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例如,北大倉地區,通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提高,這樣就能夠大量解放農村的勞動力,這樣一來,大量剩余勞動力會逐步轉移到城市,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的生活問題。尤其是現階段,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中許多市政工程、基礎設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樣就可以廣泛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進而擴大種植規模,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一直在呈現穩步提高的發展態勢,其中農業的生產總值對于國民生產中的穩步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是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推廣所帶來的收益。例如,農業機械化的提高能夠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農業的總產值不斷提高,總體的附加值也不斷提高,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2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村環境的影響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業產量的高低。隨著社會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資源消耗的日漸突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在我國以前的農業發展階段,只注重提高農業產量而忽視了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質變壞等問題,加上大量的農藥、化肥等大量引用,造成了環境污染等問題。國外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主要問題,于是發達國家利用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水平對農業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同時,進一步強化高效低能耗的發展方向,對于土地的無限制開發轉換成為保護性開發。加上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技術,把農藥的使用、化肥的釋放做到精益求精、適度適量的特點,這樣既能減輕土地的負擔,又能保護自然環境,而且還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生態系統的保護,首先要做到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盡量減少過量的濫砍濫伐,對于土地耕種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耕作制度,對于適合水田的土地盡量避免耕作旱地植物。此外,要有一套完整的節約型耕作體系,如對于水資源的利用、化肥能源的利用和土地的合理開采等方面要遵循節約的原則,要重點保護土壤、水資源,保證對于耕地的肥力不造成浪費,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要合理使用科技手段,如對于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大型機械化農業對于化肥的利用率能夠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作用,這是因為機械化的精確性所控制的。為保護耕地的自然肥力,確保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應大力推進機械化農業的發展,保證化肥釋放的科學化、機械化,避免因為化肥農藥的過量施放而產生環境污染。

    3結語

    第9篇:農村自然環境范文

    關鍵詞: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新農村建設

    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而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的目標是改善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發揚傳統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實現人居空間活動的有序移動。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環境得到了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也對村落結構產生巨大沖擊,導致人口外流、濫用耕地、環境惡化、村落中出現了城市的景觀,破壞了原有的鄉土風貌,失去了村落固有特色并導致農民家園歸屬感的喪失。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村莊建設的調控手段仍然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分隔時期的局面,對處于加速發展時期村莊的規劃建設缺少有效引導。我國有56%的人口聚居在村莊,大量農村人口的聚居環境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從規劃的角度研究鄉村人居環境并促使其健康發展,是一項非常緊迫而又意義深遠的工作。

    1基本涵義

    1.1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1-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公共服務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筑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內容。建設新村鎮是要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使農民的居住環境得到合理規劃;構筑新設施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清潔安全的生活飲水、道路交通、電力電信網絡及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

    1.2人居環境

    道薩迪亞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類聚居學》一書中最早提出了與“人居環境”內涵一致的概念。他認為:“人類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實體環境;人類聚居不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了聚落周圍的自然環境;人類聚居還包括了人類及其活動,以及由人類及其活動所構成的社會;人類聚居實際上是整個人類世界本身。[3]”吳良鏞院士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一書中,將“人居環境”定義為“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3]。按照對人類生存活動的功能作用和影響程度的高低,在空間上,人居環境又可以再分為生態綠地系統和人工建筑系統。”

    人居環境是由人與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不僅包含了維持人類生活生產所必需的住房及各種生活設施,而且包含了自然環境、人類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網絡體系。從廣義上講,人居環境的運行可依次分為物質、行為、制度和文化等4個層面,且層層深入發展[3]。狹義上的人居環境,則側重于物質層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反映人居環境的物質要素及其空間范疇[3]。

    吳良鏞院士用系統分解理論,從內容上將人居環境劃分為五大系統:①自然系統。它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其中包括氣候、水、土地、動植物、地形、資源等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是人類聚居產生并發揮其功能的基礎;②人類系統。人不僅是自然界的改造者,還是人類社會的創造者,具有對物質和精神的多重需要;③社會系統。社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各種相互關系,包括了公共管理和法律、社會關系、人口趨勢、文化特征、經濟發展、健康和福利等;④居住系統。其是人類系統、社會系統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質環境及藝術特征,主要指住宅、社區設施等;⑤支撐系統。主要指人類居住區的生活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系統、交通與道路系統、通訊信息系統和物質環境規劃等方面的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成人αv在线视频高清|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国产|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97|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2021成人国产精品|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性色区|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久久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