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移動支付的益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合法勞動關系和非法勞動關系的界定。
《勞動法》第16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第19條再次強調“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這里的“應當”即“必須”,可以看出合法勞動關系排除了以口頭形式訂立勞動合同及建立所謂事實勞動關系的情況。合法的“法”指《勞動法》。從立法上看,勞動關系的確立,必須存在合法有效的勞動合同要件,用工雙方通過簽訂勞動合同、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既是依法維護勞動關系雙方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為勞動爭議的處理提供了直接依據。用工就要簽訂勞動合同是我國勞動制度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制度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處在確立時期,受社會環境、法律意識、用人單位、勞動者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勞動用工、勞動合同制度呈現出繁雜的狀萬言書,司法實踐大量存在著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形成的事實勞動關系,由此引發的事實勞動爭議糾紛,缺乏明確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調整依據,致使用工雙方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事實勞動關系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未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但客觀上實際履行了勞動權利和義務的情形。或許它的合理的因素,但它是相對于合法勞動關系而言的,存在明顯缺點,即隨意性大、用工雙方權利義務不均衡和用工單位的規避法律,因此是非法勞動關系。它的存在,影響我國勞動合同制的全面推行,也潛伏著大量的勞動爭議隱患,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實踐中應當盡量避免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
二、勞動關系解除情形及經濟補償金支付的法律規定
(一)勞動關系的解除情形
合法勞動關系成立后,并非一成不變,正如普通合同有解除情況一樣,勞動合同在出現無法維持情形時也要解除。因勞動合同的解除用工雙方的權利義務即行終止:
1、用工雙方合意解除勞動關系。在勞動合同約定的期滿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解除勞動關系,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權利義務則不再履行。按照《勞動法》第24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協議解除勞動合同的,沒有必要分清是誰的責任導致。
2、過失性辭退和非過失辭退導致勞動關系的解除。過失性辭退即勞動者的行為違反《勞動法》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由用人單位予以辭退而解除勞動合同,勞動關系消滅。即《勞動法》第25條規定的情形;非過失性辭退是指非因職工原因由用人單位辭退職工而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第26條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情形,但是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即非過失性辭退情況):(一)勞動者患病或者因工損傷,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時,致使原合同無法履行時,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3、經濟性裁員和企業富余職工辭職導致勞動關系解除。用人單位瀕臨破產或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被裁員人員即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勞動法》第27條對此類勞動合同的解除作了明確規定。企業富余人員辭職按國務院有關規定是允許的,同樣也導致勞動關系的解除。
4、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導致勞動關系的解除。《勞動法》第32條規定了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3種情況:(一)在試用期內;(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5、勞動合同終止導致勞動關系的自然解除
《勞動法》第23條規定了勞動合同的終止,即“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
(二)經濟補償金支付的法律規定
《勞動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規定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又稱生活補償費)的問題。《勞動法》第28條規定:“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24條、第26條、第27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勞動部的《經濟補償辦法》(該辦法與《勞動法》同時生效)及解釋性規定,對經濟補償金在何種情況下應當由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給予了進一步說明,現從勞動關系解除的五種情形做一分析:
(1)合意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依據《經濟補償辦法》第5條規定:“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本單位工作年限進行補償,每滿1年發給相當于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12個月。工作時間不滿1年的按1年的標準發給經濟補償金。”另外,《勞動法》第28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金。因合意解除勞動關系符合《勞動法》第24條規定,用人單位即應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2)過失性辭退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并未規定用人單位可以支付經濟補償金;非過失性辭退的,依據《勞動法》第28條規定,用人單位應按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關于非過失性辭退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標準,應依照《經濟補償辦法》第6條、第7條、第8條規定執行。
(3)用工單位經濟性裁員時,被裁減的人員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獲得經濟補償金,因為經濟性裁員非被裁減人員的過失,《經濟補償辦法》第9條規定,即“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1年,發給相當于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企業富余人員辭職的經濟補償金問題,國務院的《國有企業富余職工安置規定》第13條規定:“職工可以申請
辭職,經企業批準辭職的職工,在辦理辭職手續時,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給一次性生活費”,這里的一次性生活費就是經濟補償金,但《勞動法》和《經濟補償辦法》則未規定對富余職工辭職的經濟補償做出明確的規定。 (4)《勞動法》中未規定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應當進行經濟補償金。但《經濟補償辦法》中規定了用人單位存在拖欠工資及少付工資情況時應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分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即該辦法第3條規定:用人單位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外,還需加發相當于工資報酬25%的經濟補償金。第二種情形即該辦法第4條規定的“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要在補足低于標準的同時,另外支付相當于低于部分25%的經濟補償金”。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勞動法意見》第40條對于勞動者按照《勞動法》第32條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范圍作了解釋:“勞動者依據《勞動法》第32條第1項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但應按勞動者的實際工作天數支付工資”從解釋的另一方面看依據《勞動法》第32條第2、3項則勞動者可以獲得經濟補償金。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勞動爭議解釋》)均明確,用人單位在五種情況下,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
(5)勞動合同終止后用人單位應否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問題,《勞動法》及《經濟補償辦法》都沒有規定,《勞動法意見》第38條對勞動合同終止勞動者是否可以獲得經濟補償做出規定:“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國家另有規定的,可以從其規定。”這里的國家規定如《全民所有企業招用農民合同制工人的規定》,該規定第17條規定:“農民工因勞動合同期滿,勞動合同終止執行,或者屬于第13條第3、4項和第15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時,企業應該按照其在本企業工作年限,每滿1年發給相當于本人1個月標準工資的生活補助費,但最多不超過本人12個月的標準工資。”由此,勞動合同終止,用人單位不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也有例外。
上述的各種情況都是存在勞動合同的合法勞動關系解除情形,那么事實勞動關系終止時,用人單位是否支付經濟補償金?對此,法律沒有規定,筆者認為,沒有合法勞動關系的必要條件即勞動合同,那么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勞務合同關系,無論從事的期間多長,在解除勞務合同時,勞動者不能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事實勞動關系解除時,用人單位一般是可以不支付補償金的,當然,用人單位自愿支付勞動補償金,法律亦不限制。因此,是否應給勞動者經濟補償金,與勞動關系的性質及勞動關系解除原因有著密切的聯系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活傭鑰誶話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80例口腔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術治療;根據雙盲法將其分為研究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對照組40例口腔癌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40例口腔癌患者基于常規護理給予早期活動干預;對比兩組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發生率、壓瘡發生率、一次拔尿管成功率、留尿管時間以及血循環危象發生率。 結果 研究組40例口腔癌患者的一次拔管成功率、血循環危象發生率分別為100%、2.5%,對照組40例口腔癌患者的一次拔管成功率、血循環危象發生率分別為92.5%、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40例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發生率、壓瘡發生率以及留尿管時間分別為5%、0%、(40.15±6.31)d,對照組40例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發生率、壓瘡發生率以及留尿管時間分別為32.5%、17.5%、(52.82±5.47)d,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早期活動;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術;康復;影響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c)-0141-03
Effect of Early Activity on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the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ZHANG Ai-li, LU Xiao-lin
Second War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arly activity on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the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and early actively intervention,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lumbodorsal pains,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cores, success rate of one-time urinary catheter removal, time for detained catheter and incidence rate of blood circulation cri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success rate of one-time catheter removal and incidence rate of blood circulation crisis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100%,2.5% vs 92.5%,5%)(P>0.05),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lumbodorsal pains,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cores and time for detained catheter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5%,0%,(40.15±6.31)d vs 32.5%,17.5%,(52.82±5.47)d](P
[Key words] Early activity; Oral cancer; Radical resection of oral cancer and grafting transposition of skin flap; Recovery; Effect
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術后,患者口腔頜面部組織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損狀況,導致面部畸形、功能障礙等不良狀況發生,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1-2]。通過皮瓣移植修復可以有效減少術后功能障礙,還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創口Ⅰ期愈合[3]。該文主要通過方便選取該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80例口腔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早期活動對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80例口腔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術治療;根據雙盲法將其分為研究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研究組40例口腔癌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58.51±10.76)歲;疾病類型:2例口咽癌,8例頰黏膜癌,16牙齦癌,6例口底癌,6例舌體癌,2例舌根癌。對照組40例口腔癌患者中,2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58.45±10.82)歲;疾病類型:1例口咽癌,7例頰黏膜癌,18牙齦癌,5例口底癌,7例舌體癌,2例舌根癌。兩組口腔癌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40例口腔癌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手術之后,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平臥位,平臥時間控制在2~3 d范圍內,將軟枕墊于頭部,頭頸部予以合理制動,以此加速無張力下吻合血管的愈合。3 d之后,給予低半坐臥位,將床頭抬高30°左右,促進靜脈回流,緩解頭面部水腫狀況。同時,頭部不能過度后仰及過偏向健側或者患側,防止過度牽拉對皮瓣存活造成影響,手術1周后,指導與協助患者下床活動。
1.2.2 研究組 研究組40例口腔癌患者基于常規護理給予早期活動干預,即:⑴護理人員應當對口腔癌根治性切除加皮瓣移植術后早期活動計劃予以制定,主要選取表格式,包含19項內容,即:①上肢運動(1~4項)。主要包括:旋肩、抬臂、曲肘、握拳。②胸部運動(5~7項)。主要包括:有效咳嗽、擴胸運動、深呼吸。③下肢運動(8~11項)。主要包括:足踝腳趾運動、髖關節外展、抬腿、膝關節曲伸。④床上全身運動(12~13項)。主要包括:床上翻身、雙手支撐床上坐立。⑤床旁活動(14項)。雙腿著地,雙手支撐坐于床沿。⑥下床活動(15~19項)。主要包括:室外自由行走、室內自由行走、扶床行走、床邊站立、坐于椅上。⑵早期活動干預實行。手術前1~3 d做好相關準備工作,護理人員應當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與傳授術后早期活動方式,并對其掌握情況予以考核。手術當日,麻醉清醒6 h之后,護理人員應當嚴格按照“早期活動計劃”指導與協助患者進行每日活動鍛煉,即:做足踝腳趾運動、膝關節曲伸運動、有效咳嗽、深呼吸、抬臂、曲肘以及握拳等,每日活動鍛煉次數控制在2~3次范圍內。術后7 d內,護理人員可以指導與協助患者進行1~13項活動;7 d之后,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對于體力、精神狀態良好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指導與協助其進行14~19項活動。相反,對于精神狀態、體力欠佳者,可以適當延后。運動鍛煉時間選擇患者的精神狀態良好且對檢查治療工作不會產生影響的時間段開展。根據個體差異對活動量予以設定,然后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對活動量予以適當增加。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口腔癌患者手術之后第6天的腰背痛發生率、壓瘡發生率、一次拔尿管成功率、留尿管時間以及血循環危象發生率[4]。
1.4 統計方法
選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綜合處理信息數據,χ2檢驗計數資料,通過[n(%)]對計數資料予以表示,t檢驗計量資料,通過(x±s)對計量資料予以表示,P
2 結果
2.1 一次拔尿管成功率、血循環危象發生率對比
如表1所示,兩組口腔癌患者的一次拔尿管成功率、血循環危象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腰背痛發生率、壓瘡發生率以及留尿管時間對比
研究組40例口腔癌患者的留尿管時間為(40.15±6.31)d,對照組為(52.82±5.47)d,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785 2,P=0.000 0)。如表2所示,與對照組相比較而言,研究組40例口腔癌患者的腰背痛發生率、壓瘡發生率明顯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與杜比的合作將為中國移動用戶提供豐富而飽滿的移動娛樂體驗。對此,我們感到很興奮。”杜比實驗室全球內容合作副總裁榮蓋樂表示。“杜比睿波正在迅速成為一種適用于音樂和需要帶寬優化的內容的理想音頻格式,因為它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回放音質和高效率的傳輸,并且僅需很小的存儲空間。”
“我們知道消費者通過他們的聯網設備,希望不僅獲得高質量的音頻、快速的下載和在線播放,而且能夠在他們的設備上存儲更多的媒體內容。無線音樂基地一直致力于尋找新的方式,以滿足消費者對娛樂享受不斷增長的需求。”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總經理陳健驥表示。“通過與娛樂技術領域最受信賴的品牌之一杜比合作,使用杜比媒體生成器將音樂編碼成杜比睿波格式,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將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音樂在身臨其境的高品質和方便性兩個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
杜比媒體生成器是一種軟件解決方案,可以為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的多種設備與平臺制作和傳輸數字節目內容。它還可以順暢地與現有的內容管理流程和系統相集成,并在內容提供商、集成商和發行商推出新的服務和添加新入網設備時,為其提供所需的靈活性、可擴展性和運營效率。杜比媒體生成器能夠以非常高效的杜比睿波格式對音頻內容進行編碼,在48 kbps的低碼率下,甚至是在低至24 kbps的碼率下,都能夠作為一個單獨的音頻格式為在線和移動應用提供很好的音質。
截止到2011年9月底,全球已有超過15家領先的數字內容服務提供商和在線內容提供商在使用杜比媒體生成器將音樂編碼成杜比睿波格式。這些數字內容服務商包括美國的Rhapsody,歐洲、中東和非洲的Saffron數字和Nativ,以及亞洲的SmartTone通信。
論文摘要: 本文簡單介紹移動電子商務市場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的建議跟對策。
0引言
移動電子商務(m-commerce)是指手機、傳呼機、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移動通信設備與無線上網技術結合所構成的一個電子商務體系。相對于傳統的電子商務而言,移動電子商務可以真正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得到整個網絡的信息和服務。移動電子商務因其靈活、簡單和方便等優勢,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方向。但現階段,我國移動電子商務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安全問題、無線信道資源短缺和質量問題、移動終端設計問題等。要促進移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必須采取改進移動終端的設計、完善支付和安全認證體系、擴大應用范圍和豐富服務內容等措施。
1目前移動電子商務市場存在的問題
1.1 安全問題用戶身份認證、安全及隱私保護這些敏感問題目前并沒有完全標準化、法律化,安全問題應當是最先考慮和始終保證的一個問題。移動設備特有的威脅就是容易丟失和被竊,而丟失意味著別人將會看到電話、數字證書等重要數據,拿到無線設備的人就可以進行移動支付、訪問內部網絡和文件系統;無線通信網絡作為一個開放性的信道,它給無線用戶帶來通信自由和靈活性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安全因素,如通信內容容易被竊聽威脅、網路漫游的威脅、針對無線通信標準的攻擊、竊取用戶的合法身份、對數據完整性的威脅、通信雙方的身份容易被假冒以及通信內容被篡改等。
1.2 無線信道資源短缺和質量問題我們知道,在802.11b/g情況下,可用信道在頻率上都會重疊交錯,導致網絡覆蓋的服務區只有三條非重疊的信道可以使用,結果這個服務區的用戶只能共享這三條信道的數據帶寬。這三條信道還會受到其它無線電信號源的干擾,因為802.11b/g wlan標準采用了最常用的2.4 ghz無線電頻段。而這個頻段還被用于各種應用,如藍牙無線連接、手機甚至微波爐,這些應用在這個頻段產生的干擾可能會進一步限制wlan用戶的可用帶寬。
1.3 移動終端設計問題目前,我國的移動設備在內存、總存儲量和屏幕的尺寸以及電池(用于無線傳輸)方面都是有限的,而且要支持種類繁多的設備,加之,很小的顯示屏以及既不方便又復雜的數據輸入的方法仍然是約束移動因特網在容易使用以及其功能方面的重要障礙。
1.4 面向客戶的業務問題當前,移動電子商務絕大部分應用在交易相對頻繁以及價格較低的(例如交電話費、水電費等)業務方面,各個機構開發的手機服務也基本相同,通常由于其在服務內容方面的單一性使得此種業務只是當前多種支付途徑的一種補充。尤其是現在大部分手機使用者有的還不習慣或者不認可任移動電子商務的狀況下,如果想大范圍的推行手機支付相對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1.5 內容缺乏問題根據有關研究機構調查,多數移動商務用戶最不滿意的是內容服務,因為用戶往往花了錢卻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用這種先進方式獲得的只是新聞、天氣預報、購物信息,難以對用戶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從wap網站的內容來看,其所提供的內容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免費得到。較高的費用也影響了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有關研究機構調查,87%的用戶關心手機上網費用,69%的用戶關心網絡內容豐富程度。
1.6 用戶觀念問題、資費問題目前我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普及不足,國內消費者和企業對移動商務的認知程度還比較低,不知道通過移動電子商務他們能得到哪些益處。企業采用移動電子商務過于謹慎,用戶也不敢“貿然”嘗試,主體參與熱情與普遍看好的移動電子商務市場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目前,在利用手機開展業務時,采用短消息傳遞業務信息是一條很重要的傳輸途徑,交易成本相對較低,但一些業務品種(如購物等)無法利用短消息來實現,如果采取語音方式,又會產生通話費用,導致交易成本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使用移動支付方式要比傳統支付方式花費多一些。
2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的建議和對策
2.1 開發輕便高效的安全協議相對于傳統的電子商務模式,移動電子商務的安全性更加薄弱。因而保護用戶的合法信息不受侵犯,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何保護用戶的合法信息(賬戶、密碼等)不受侵犯,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目前我國還應解決好電子支付系統、商品配送系統等安全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吸收傳統電子商務的安全防范措施,使用常用的加密技術,如私密密鑰加密技術、公開密鑰加密技術、數字信封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等。
2.2 提高無線信道資源質量服務提供商應優化網絡帶寬的使用,同時增加網絡容量,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務。隨著移動電話與internet的結合,無線上網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idc最新研究表明,全球無線互聯網的用戶超過有線互聯網用戶。通過第三代移動通信(3g)和互聯網的發展,移動終端可以應用最高2mbps的帶寬進行通信,為移動電子商務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應加快3g的普及與推廣力度,逐步降低手機通話資費和上網資費。
2.3 改進移動終端的設備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移動電子商務活動,必須提供方便可靠的移動設備。無線設備采用wap后,僅允許提高較小的成本。在移動終端設計方面: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移動電子商務中,企業應改進現有移動終端的設計,同時還應開發具備多種功能的移動設備,采用易于操作的wap無線設備,從而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動電子商務的服務。
2.4 擴大移動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將使普通的消費者在預訂門票、支付費用、股票交易以及財務辦理上受益。移動商務的應用范圍還應包括機場自助檢票、娛樂場所門票、交通支付等,用戶可在手機上查看余額、銀行轉帳,通過移動網絡充值等。
2.5 豐富移動電子商務的服務內容作為對傳統電子商務的進一步擴展和功能提升,移動電子商務在內容上也應該更加豐富,諸如為用戶提供多媒體、咨詢、廣告、購物、競猜、新聞等業務。在人們對手機服務需求的日益提高下,服務內容也將由圖鈴游戲、搜索導航、手機閱讀等幾個方面向多元化轉變,同時,也要豐富這些服務的內容,避免造成用戶付了費卻得不到需要的信息,這就需要加強電信運營商與內容提供商的合作,即使是最受歡迎的網站也可在主頁上允許這些內容提供商作離線廣告。
參考文獻:
將PC端的營銷優勢復制到移動端并加以創新
從PC端到移動端,2014年,天貓的移動端增長迅速。天貓的做法是復制其PC端營銷手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實現的。從擴充獨立的運營團隊,到推出移動端專屬的淘搶購,天貓移動端的占比在2014年的雙十一期間就已經得到驗證。
從組織架構上,天貓的移動端是一個獨立的團隊,從技術升級到產品的開發到不同業務部門細分,天貓無線部門組織架構健全,可以實現與供應商之間更加細致的配合。
在營銷手法上,為了鼓勵品牌的移動端規模,淘寶平臺在聚劃算之后,針對移動端推出了“淘搶購”這一與“聚劃算“類似的營銷品牌,成為品牌最為關注的移動促銷頻道。淘搶購每2個小時舉辦一場促銷活動,用性價比極高的產品搶購吸引消費者購買。因為每個單品的價格低于常規促銷價格10元,這個團購頻道不但吸引了大量的流量,產生很高的銷售額,也吸引了很多想做產品推廣的品牌。2014年,淘搶購是以產品的團購為主導。2015年,淘搶購將推出品牌團,吸引更多的品牌資源。
從管理的角度看,為了提高采購的效率,聚劃算和淘搶購的產品選位等環節,都是通過后臺系統的機選來管理運作,大大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也降低了平臺方的其他管理風險。另外,淘寶和天貓還要求品牌在系統中推出產品的手機專享價,必須比PC端價格低1元。
缺乏真正的移動端入口是淘寶最大的硬傷。2015年,嗨淘、海外購、社區店O2O和移動端四大業務模塊將是天貓重點投入的業務模塊。其中,社區店O2O既可以對抗1號店,也可以通過與移動端的結合,相互帶動規模的增長。
京東:APP+微店的戰略
京東的移動端戰略是多渠道發展。京東的高層認為,與PC電商相比,移動電商更有意思,渠道也更加豐富。京東不但可以通過自己的APP,還可以借助其他的APP端口來實現引流和銷售量增加。
京東自營平臺的APP上,打造了多個促銷子品牌。如京東的“首發”非常有號召力,尤其是在新產品的推出過程中,很多供應商愿意把網絡的促銷放在京東的首發頻道做推廣。京東還打造了品牌團、超值購和新發現等營銷品牌。2014年的雙十一,京東移動端下單量占比超40%,同比增長了8倍。
在移動電商競爭中,京東與騰訊的合作是最引行業關注的一步,也是受到質疑最多的。京東通過與騰訊的合作,開發了多個入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微信入口和手機QQ。在微信“我的購物”入口,消費者可以直接進入“京東微店”平臺,完成選購、下單、支付整個流程。第二個入口是手機QQ錢包分別設置了“拍拍”和“京東”微店的入口。手機QQ的購物入口被供應商認為是潛力最大的購物入口。數據顯示,拍拍微店產品上線66天后,日訪問量超過450萬,有動銷的商家過萬,雙十一當天交易額達1億元。
無論是京東還是微信,其合作的理念都是客戶體驗第一,合作的基礎是不能影響客戶的體驗。所以,雙方在經過了半年的磨合之后有了實質性進展,京東的微店初期只是解決了一個購物入口的問題,并不具有社交屬性。11月起,京東的微店購物開始與社交結合,打造購物與社交結合的第一階段。
雖然2014年下半年以來,京東微店購物、手機QQ購物的業績表現不俗,但供應商認為,目前無論是微信還是手機QQ,這兩個平臺確實都具有非常大流量的,問題是轉化率很低。這背后有消費者的原因,很多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拒絕購物推廣等商業行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京東收購了騰訊的拍拍之后,平臺的很多運營人員還是原來騰訊的技術團隊。這些技術人員在電商平臺的前臺運營和營銷手法并不專業。例如,微信和手機QQ平臺在選品方面還是有很多問題的。而且,微信和手機QQ平臺辦公地點在深圳,溝通方面也不是很順暢。這也反應出京東在移動布局方面人力資源架構上的缺陷,需要做進一步的改善。
據透露,京東在做白電產品2015年移動端的規劃銷售時,制定了增長至少在三成以上的計劃。因此,2015年京東將有更多的推廣資源投給移動電商。其中重要的動作之一是要求品牌商建立官方微店。對于品牌來說,微店在銷售方面的作用很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其推廣的作用卻是非常精準而有效的。有供應商則認為,大品牌對于微店的投入并不大,很可能成為階段性的嘗試而已。京東與微信的未來會怎樣,能否達到京東和騰訊的預期,只能拭目以待。
蘇寧國美:新應用帶動移動端增長
作為家電專業賣場出身的國美和蘇寧,在領先傳統賣場之后,移動電商的發展都稍顯滯后,落后于專業電商。
國美在線移動端雖然投入了較多的資源,但是大多在促銷手法和噱頭上而已。如“簽到有禮”及“無線專享”等優惠活動,根據不同的促銷時段,分別推出“愛的初響炮”、“男人愛變型”、“辣媽愛美麗”、“吃貨愛食惠”等為不同人群打造的專場活動,這也使得國美在線成為無線端占比超過PC端的B2C平臺。但是,在各電商平臺全品類化運營的背景下,國美在線專注于3C自營平臺的發展,短期看可以實現高增長,但是在流量的聚集上,國美在線仍舊缺乏實質性的動作和投入。
蘇寧搶占移動端的關鍵動作是移動支付。蘇寧易付寶錢包推出了掃碼支付功能,實現線上購物掃碼支付和線下購物掃碼支付。用戶在蘇寧易購購買實物商品,進入收銀臺后,用戶使用手機登錄易付寶錢包,使用掃碼功能掃描收銀臺展示的二維碼,在手機上完成訂單的付款。線下購物掃碼支付即用戶在門店購物,營業員在POS系統創建銷售訂單后生成對應的訂單二維碼圖片,顧客使用手機登錄易付寶錢包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完成訂單的付款。且手機支付完成后,用戶可至自助服務終端或是收銀臺進行發票打印。
但有供應商認為,蘇寧的前端運營和支付都繞不開其后臺的SAP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功能強大,但是不適合中國電子商務的模式。例如,很多功能無法實現,流量大了造成的系統崩潰等。因此,后臺系統拖了蘇寧電商發展的后腿,也是未來蘇寧發展的隱患。而2013年以來,蘇寧易購并購了多個項目,但這些都是在增加蘇寧的談判籌碼,對于實際流量的吸引,并無實質性的益處。
1號店和亞馬遜:缺乏引流的實質性建樹
1號店2011年就開始了移動端的建設。2013年,1號店成立了移動產品的獨立團隊。同時,該團隊還被授予很大的自,在功能搭建和優化上做了大量嘗試,用移動的思維方式去做設計產品。在手機客戶端上,1號店首先將購買人群進行劃分,如白領女士、中年婦女、白領男士以及宅男等,并根據不同人群的喜好推送商品及服務。在App的優化上,1號店推出了“購物足跡”功能,為消費者詳細列出瀏覽過、感興趣的商品,使整個購物過程方便快捷。未來,1號店將會做的“千人千面”的消費者特征精準畫像,以提升顧客黏度及轉化率。同時,加強移動端與O2O的結合,通過移動端路徑,判斷每個人的位置并為其推薦周邊即時的商品和服務。這將是1號店探索移動端轉型的重要路徑。
亞馬遜中國的2014年度網絡購物趨勢及2015年消費熱點報告提出了“數碼智能化、居家健康化、時尚國際化、品質全球化、讀書潮流化”的消費熱點。
亞馬遜中國的報告顯示,2014年消費者在使用移動端購物時,時間主要集中在中午11點到13點和晚上20點至23點,來自這兩個時段的訪問量占全天的40%。同時,亞馬遜中國消費者的數量增長超過了33倍,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藍牙設備、智能家居、智能創意產品依次為消費者最喜歡的五大類型。預期在2015年,智能數碼產品會成為消費電子網購的新熱點,像頭戴式智能設備的銷售也將有突破。
在配合中國市場方面,除了積極參加雙十一促銷,亞馬遜中國還推出了“12.12移動購物節”,針對移動端推出1212款獨享優惠爆款。亞馬遜引導移動客戶端用戶在移動端領取優惠券使用,使得商品價格在PC端價格基礎上再獨享8折優惠。
但有供應商認為,與自身PC端的優勢相比,具有外資基因的1號店和亞馬遜在移動端的技術和營銷都是在借助PC平臺的資源二度開發,移動端則缺乏創新,更談不上建樹。尤其是1號店的自營平臺和1號商城分屬于不同的管理團隊,很多資源都開始聚集在1號商城,這阻礙了1號店自營平臺的發展。
移動電商與精準營銷
作為專業研究大數據的公司,星圖數據的CEO谷熠在談到移動電商對于品牌影響的時候認為,無論消費者在PC上購買,還是通過手機下單,大數據和品牌商除了關注消費者的購物行為習慣以外,最關鍵的還是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喜好。顯然,PC端的特點是產品豐富度高,移動端則著重于產品的精準營銷。而大數據在精準營銷方面對于電商的幫助是巨大的。因此,大數據公司作為互聯網背景下重要的參與者,關注的仍舊是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喜好。即在相對小的屏幕上,如何呈現更多消費者最喜歡的產品。數據公司也希望通過海量的銷售數據分析,協助廠商做好精準營銷才是關鍵。
RFID技術有助于改善企業物流及供應鏈管理能力,因此成功的RFID技術和其它移動服務能夠顯著地影響企業向消費者提品和服務的能力。同時,RFID在其他領域也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例如,制造、售后服務支持和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RFID系統可以用來識別各種類型的對象,例如制成品、動物以及人等。同時,RFID技術支持廣泛的應用,包括:資產管理和跟蹤,產品制造,客戶服務,訪問控制和自動支付等。每個RFID系統有不同的組成部分和定制化特征,以便支持企業特定業務流程。依據其應用的行業和企業,RFID系統可能非常復雜,具體實現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別。從概念上來說,RFID系統有三個子系統組成:(1)射頻(RadioFre—quency,RF)子系統。應用無線通訊技術進行識別和相關的處理,采集數據。(2)中間件(Middleware)。提供自動識別技術和應用系統軟件之間的通訊接口,將RF子系統采集的數據轉換成應用系統軟件可以識別和利用的信息。(3)企業子系統。包括各種應用系統軟件和網絡基礎沒施,可以存儲和分析采集的數據,將數據轉換成為支持業務流程的有用信息。
1.1RF子系統。
RF子系統由標簽和讀寫器組成。RFID電子標簽中植有IC芯片,保存有約定格式的電子數據。在實際應用中,標簽一般附著在待識別物體的表面,或者嵌入物體內部。每個標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符,并可能具有其他功能,如存儲更多數據的內存、環境傳感器和安全機制等。讀寫器是RFID系統中核心部件,在規定的技術條件和標準下,讀寫器和標簽之間通過天線進行無線通信。在有效讀寫區域內,識別各個物體上的標簽,讀出標簽的信息和時間。RF系統能夠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同時具有抗惡劣環境、可同時識別多個對象、保密性強和標簽具有可讀寫能力等突出特點。
1.2中間件。
RFID系統的中間件負責為企業子系統整理從RF子系統中收集的數據。從而直接支持業務流程,實現RFID硬件及應用系統之間信息的交互和管理。中間件在RFID系統中起到一個中介的作用,它屏蔽RF子系統的復雜性和實施細節,這可以讓企業應用系統的開發者將精力集中在RFID數據的業務意義上,而不是復雜的無線通信。中間件的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系統管理者用中間件監控和管理讀寫器。操縱和控制讀寫器按預定的方式工作,保證不同讀寫設備之間的協調配合。(2)數據過濾。中間件篩選過濾來自讀寫器的重復、不完整和錯誤數據,將真正有效數據傳送給應用系統。中間件的過濾功能在大量標簽非常接近、具有條件性射頻環境中非常重要。RFID系統中的中間件能為企業帶來如下幾方面的益處:(1)實施RFID的企業,不需要進行重復代碼開發便可完成RFID數據導入能夠極大縮短企業實施RFID項目的周期。(2)當企業數據庫或應用系統發生更改時,對于RFID項目而言,只需改變中間件的相關設置即可將RFID數據導入新的企業應用系統。(3)當RFID項目的規模擴大時,例如增加讀寫器的數量,或其他類型的讀寫器,或者新增企業倉庫,只需對中間件進行相應的設置,便可完成RFID數據導入,而不必進行程序代碼開發。
1.3企業子系統。
企業子系統可以存儲和分析采集的數據,將數據轉換成為支持業務流程的有用信息。企業子系統包括企業分析應用和網絡基礎設施,業分析應用由數據庫、數據處理軟件和Web服務組成,基于業務需求和用戶指導處理中問件輸出的數據,包括所支持的每個業務流程的業務邏輯。例如,RFID系統中的分析應用對物流的支持可能包括自動化庫存管理、采購、運輸、接受和賬單等。網路基礎設施使得RF子系統、中間件和企業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通信成為可能,重要的網絡基礎設施包括網絡的物理和邏輯拓撲和數據通信協議等。
2.RFID現代物流系統中的應用
在供應鏈運轉時,企業必須實時掌握鏈上的商流、物流、信息和資金的流向,才能使企業實現最大的效率和效力。在物體跨組織流動過程中,采購、倉儲、生產、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銷售到服務的各個環節處于松散的狀況,商流、物流、信息和資金隨時間和位置的變化而變化。RFID技術可以有效解決供應鏈上各項業務運作資料的輸入與輸出、業務過程的控制與跟蹤,同時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RFID技術區別于傳統條形碼各項技術特征,將物料的精細化管理觸角深入到物流管理每個環節,無論是質量控制、自動化管理、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或是裝箱銷售、出口驗證、到港分發、零售上架等各個物流環節都將帶來難以置信的便利和高效。RFID技術在現代物流管理過程的應用類型包括:
(1)資產管理(AssetManagement)。
基于RFID的資產管理是指管理庫存的任何可標簽的物品,相比條形碼技術有顯著的優勢。RFID系統能夠幾乎同時非接觸識別多個物體,增加一般資產管理的速度,從而提高運營效率和效益。例如RFID可以用于智能貨架和智能機柜,通過跟蹤物品的進出,自動保持持續的庫存物品,當庫存水平低時實現自動訂貨。自動貨架還可用于防盜,當許多高價值貨物在同一時間被取走時,可以提醒工作人員或者啟動攝像設備記錄這一事件。
(2)跟蹤(Tracking)。
跟蹤用來確定一個物品的位置,更準確的說是最后一個探測到存在標簽的讀寫器的位置。多數的跟蹤應用是資產管理系統的一部分。跟蹤系統需要多個讀寫器,中央系統可以集合和關聯來自各個讀寫器的信息。
(3)真實性驗證(AuthenticityVerification)。
在真實性驗證應用中,標簽提供被標簽物品來源的證據,真實性驗證經常和跟蹤應用結合。原始來源在標簽中創建一個初始交易記錄,無論是在標簽中還是在企業子系統的數據庫中。當讀寫器隨后通過標簽查詢時,就可以確定它是否來自正確的來源。對于驗證系統,為了提供適當水平保險系數,通常結合加密技術和機制以防止克隆。
(4)匹配(Matching)。
在匹配應用中,兩個標簽物品相互比較,當一個物體之后搭配了錯誤的標簽物品時就會觸發信號。例如可以講航空乘客和托運行李匹配,從而防止盜竊和無意的錯誤。
(5)流程控制(ProcessContro1)。
流程控制是指利用與標簽相關的信息使得業務流程采取定制行為,通常流程控制在制造流程中可以為產品設計的變化提供便利。例如在制造工廠中,裝配線上的產品框架可以貼上標簽,標簽帶有最終產品的設計特征。在裝配流程的每個位置,讀寫器讀出標簽信息并采取適當的行為,例如裝配特殊的部件或者噴涂特殊顏色。在另一典型應用中,和標簽相連的傳感器可以測量一些環境因素,例如溫度、濕度或者震動等。傳感器信息可以用來做出和標簽物品有關的決定,例如,易腐爛產品如果暴露在室溫環境超過極限時間可能要丟棄。和上述其它應用不同,標簽之外的額外信息通常與每個標簽相關,從而增加了系統的復雜程度。實施組織在設計中需要考慮更多問題,例如要準確決定什么信息需要記錄,如何保存這些信息,同時如何保護客戶的隱私。
(6)訪問控制(AccessContro1)。
訪問控制系統可以自動檢查個人是否授權訪問某一設施或者訪問某一信息系統。通常訪問控制系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線系統。在線系統中讀寫器和中央計算機相連,每個識別卡屬于特定個人,讀寫器通過中央計算機提供個人可以訪問相應區域的支持。因為這一系統是聯網的,中央計算機可以為每個讀寫器提供最新的訪問控制列表。另一類是離線系統,離線系統是不聯網的。
(7)自動支付(AutomatedContro1)。
RFID技術可以自動化各種財務活動,例如收費的公共交通系統、信用卡的零售支付、燃油費等。和其他支付方式相比,其最大優勢在于速度和便利,當然也不需要支付者交換現金或信用卡。物流管理通常需要同時使用多種上述RFID應用類型,例如資產管理、跟蹤、流程控制、真實性檢驗和支付系統等。物流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跨越多個組織,每個組織使用的RFID技術能和其他組織互操作。理想情況下,產品在制造流程某一階段附上標簽,因而產品在供應鏈每個階段的信息都能被記錄。當產品在供應鏈中運輸到最終用戶,直至售后服務.每個供應鏈參與者都將標簽指向特定物品。另外,供應鏈系統還可以使用主動式標簽跟蹤大型對象,例如集裝箱,這些集裝箱上的標簽能存儲每個集裝箱的載貨單,當集裝箱貨物變化時載貨單可以自動更新。物流RFID系統的信息收集能帶來許多收益,更準確的說,跟蹤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整個供應鏈的參與者能夠實現訂單速度和準確改善、自動發票和支付、減少供應短缺和庫存水平、減少貨物損失。此外,基于RFID物流管理能夠給供應鏈提供更好的透明度,從而確定流程瓶頸,有針對性的召回,以及準確的市場調研等。
3.RFID、3G與現代的物流管理相結合
現代物流,是以物流企業為主體、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務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結合的、涉及供應鏈全過程的體系。在信息時代,隨著網絡技術、電子商務、交通運輸和管理的現代化,現代物流配送也將在運輸網絡合理化和銷售網絡系統化的基礎上,實現整個物流系統管理的電子化及信息化,配送各環節作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從而進入以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時期。最為重要的是現代物流表現為企業生產與運輸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與服務,其中物流運輸所需的成本、時間、安全及貨物在途的狀態控制是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將RFID、3G與現代的物流管理相結合,將會極大地提升各個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務水平,勢必成為21世紀現代物流發展的不可逆轉的趨勢。需要說明的是物流配送過程是指計劃、執行與控制原材料或最終產品從產地到使用地點的實際流程。顯然,貨物運輸路徑的選擇、位置的顯示、倉庫地址的選擇等,都涉及如何處理大量的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而縮短物流時間、降低成本的問題。而GIS不僅具有對空間和屬性數據采集、輸入、編輯、存儲、管理、空間分析、查詢、輸出和顯示功能,而且可為系統用戶進行預測、監測、規劃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可見,將其和物流配送系統進行集成,可大大加強對物流過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實現高效、高質的物流配送服務,這其中GPS和GPRS是GIS的數據源和數據鏈路,RFID是系統中數據載體。這個系統實現關鍵技術是,RFID數據和GPS數據如何通過GPRS進入GIS,以及物流OA系統和以GIS為平臺物流配送監控系統多數據源通過GPRS和網絡傳輸和多系統無縫集成,并將多源數據的無縫集成到GIS系統中是本研究的一個關鍵技術。另外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移動定位技術。建議應采用混合定位技術作為物流移動定位的主要候選技術。LDMGIS系統的設計和研究實現為現代物流管理提供了一個科學、高效的管理和分析工具。同時LDMGIS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為其他的子系統提供基礎的地理數據,其分析結果可以直接作為決策依據。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3S(GIS、RS、GPS)技術和GPRS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網絡和GIS開發輔助決策系統在物流管理領域的應用已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系統的設計思想、體系結構和關鍵技術對于3G和RFID技術在物流管理系統中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系統在精確定位和數據綜合集成方法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數據維護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建立。
4.RFID實施的戰略價值和挑戰
企業在開發、采納和實施RFID系統時,RFID技術的有效使用面對諸多挑戰.諸如標準不統一、抗干擾問題、信息安全問題、成本問題以及應用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在許多文獻中有詳細的論述。HauL.Lee認為wal—Mart、DELL和Amazon獲得競爭優勢不是由于供應鏈更有效率,只有當供應鏈具有敏捷性、適應性和協作性時,才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RFID技術支持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戰略價值的實現,依賴于對下述應用挑戰的應對:
(1)實現RFID系統價值一個重要因素是與企業內外系統的集成。RFID系統和其他系統的集成面臨兩個問題:跨應用集成和跨平臺的中間件連接。跨應用集成的程度意味著今天的系統處理RFID系統產生的龐大數據流的新的實時能力,新的信息中介基礎上的系統集成和分析軟件帶來的四溢數據洪水成為關注的焦點。RFID影響的許多系統的遺留系統方面也需要同時解決,但沒有第三方RFID中間件幫助減少基礎設施轉型困難,以及使新舊系統協同工作,過大的變革和更新成本將使企業難以承受。
(2)圍繞RFID技術新興能力重新設計組織流程。RFID技術的采納和使用.對組織首要的積極影響是組織擁有豐富的與業務流程控制和完善相關信息,因此,企業如果希望充分利用RFID投資,需要提供使這些數據有意義的新的系統能力。
(3)使用以流程為中心的分析軟件,將數據轉化為管理上有用的信息。RFID系統產生的大量信息,信息過載又成為數據分析的機遇和挑戰。研究表明,一些新的技術例如數據挖掘技術和管理大規模數據的數據倉庫技術,能夠幫助組織利用巨大的數據收集能力。決策科學幫助管理者了解如何做出實時決策,客戶導向的RFID應用收集的數據分析產生的商業智慧可以更好的服務客戶。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挑戰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影響下,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將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的完成。和傳統金融進行比較,互聯網金融具有很高的資源配置效率,有關于信息處理的成本比較低,在當今激烈的金融市場當中,具有良好的競爭優勢。要想是傳統金融更加穩定的發展,相關部門需要分析當今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的挑戰,從而制定出具體的對策,從而促進傳統金融更好的發展。
一、概述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
1.傳統金融的概述
站在廣義的角度,傳統金融指的就是兌換結算所有的貨幣、保管發行各種貨幣、實現貴金屬交易等等,屬于一種有關資金的活動。傳統金融屬于比較典型的資金融通,在傳統金融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利用或者廢棄成本。站在狹義的角度,傳統金融就是融通信用貨幣。針對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差異性具體的體現就是作用原理和經濟發展作用以及經濟實體間的關系這三個方面的不同。
2.概述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這種金融模式是一種混合式的,利用互聯網和網絡工具,在金融的發展領域進行有效的介入。站在廣義的角度,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審核信用評價、金融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這三個方面,站在狹義的角度,互聯網金融這種金融模式主要是利用互聯網進行資金融通。針對互聯網金融,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兩個方面,電子商務和網絡印上等都屬于傳統金融,而非金融機構主要包括第三方交易平臺和P2P網絡借款等。在當前金融領域當中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促進了金融行業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因為自身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使當前人們對于高效率的要求得以滿足,使我國金融行業得到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1.服務方式更加便捷化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礎就是互聯網科技信息技術,和我國的傳統金融具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在金融服務的渠道是不同的,互聯網金融主要利用的是虛擬的網絡,而傳統金融主要依靠實體網點。在當今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影響下,很多用戶實現貨幣交易不需在銀行,用戶需要的各種服務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操作。互聯網金融模式可以對于當前快節奏的生活需求更加適應,使金融服務業帶來了更多便利的發展。
2.經營環境更加公開化
傳統金融為人們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總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限制,在互聯網模式影響下,金融業變得具備開放性和直接性,很少具有產生限制的因素。互聯網金融利用各種網絡技術,交易金錢和貨幣,在交易的時候,客戶和經營者產生更多的互動環節,在經營互聯網的過程中,管理信息會變得更加公開和透明。互聯網金融具有公開化和透明化,這樣一來,專業的咨詢和引導對于廣大的客戶來說不再那么重要,因為他們可以自行選擇,從而將交易過程進行完成。互聯網的金融環境實現公開化和透明化,互聯網用戶就會具備更多的空間進行選擇,使互聯網的業務也在不斷的擴展。
3.管理方式實現高效化
當前互聯網金融受到很多用戶的喜愛,主要就是因為互聯網具有高效率的特點。當前互聯網網絡廣泛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貫穿著互聯網。利用互聯網金融,使更多的用戶可以任意的利用金融服務,當前很多貨幣交易都是利用支付寶實現的。隨著我國移動通信的發展,上網的終端包括平板電腦、手機、筆記本等等,用戶可以利用各種方式實現上網。在新的時期可以廣泛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互聯網自身具備開放性和共享性,計算機用戶可以以自身的意愿為基礎,這樣選擇出來的金融交易方式也更加適合自己。互聯網管理的高效化特點,可以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具備可持續性。
4.交易過程具備透明化
傳統金融的主要缺點就是缺乏效率,@主要是操作過程中產生的不對稱信息,而互聯網金融就可以將一問題進行彌補,這也是為什么互聯網金融在當前的金融業當中受到如此的歡迎。傳統金融行業當中具有很多信息不對稱的信息。對外產品和服務信息產生不對稱,就是金融行業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由銀行專業人員進行解釋,例如一些合同和條款的簽訂都是通過專業人士進行解答,這樣用戶才可以深入的理解。出現信息不對稱,主要是因為金融業當中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工作效率也比較低下。而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業之間具有一定的差別,所有的交易環節都會在互聯網上找到相關的記錄,整個交易過程也會變得非常簡單和方便,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實際交易過程具有更強的透明性。
三、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產生的挑戰
1.將傳統金融行業的界限進行打破
我國金融行業的界限長期以來是具有非常明確的劃分。我國金融體系的資金配置主要依靠銀行體系,只能在銀行才可以將存款的吸收進行完成,這樣一來,銀行就會逐漸壟斷了金融行業。后來我國出現了互聯網金融和各種金融模式,那么金融行業的界限就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出現了移動支付平臺,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從而存取資金,銀行的地位就會遭到打破。出現了互聯網之后,傳統紙質貨幣需要和電子貨幣實現交融,兩者共同生存。利用電子貨幣,各種交易就會具備新的途徑,甚至在消費方面出現了無國界的特點。當今互聯網產業逐漸擴大,并且不斷高速的發展,對于傳統的金融機構的各種核心業務造成影響,這對于傳統金融來說就是一種挑戰。
2.中小企業遇到融資新途徑
中小企業通常情況下很難利用銀行融資,將自身的資金需求得到滿足。出現了互聯網金融,使更多的中小企業具備了很多新的途徑。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連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集中大眾資金和資源,從而可以更好的支持某一項目。利用各種網絡平臺,中小企業可以實現個人的借貸,借貸人可以獲得一定的財務回報,企業融資也會更加快速的實現。互聯網金融可以將中小企業融資比較困難的情況,民間的融資也會變得更加規范。這樣一來,就會逐漸拓寬金融信息渠道,各種可行性投資項目都會在網站上進行公開,客戶也會避免出現流失的情況。近些年傳統銀行的用戶正在逐漸面臨流失,這就說明當今的傳統金融的客戶也在逐漸減少,因此中小企業的相關融資問題需要得到重視。
3.資金供求模式發生改變
當前互聯網金融已經實現了普及,我國的企業資金發展主線就是需求,積極的改革了資金共計發展模式,與此同時,我國傳統的金融機構信用評價體系和企業接待方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當前各種網絡交流軟件得到應用,用戶利用這些軟件,就可以完成理財任務。出現了新的載體,打破了傳統金融中介帶來的束縛,用戶不用出門,就可以利用互聯網完成交易,特別的方便和快捷。
4.傳統金融需要將自身運作水平進行提升
銀行針金融業務制定了比較嚴格的規定,這樣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信用度給予保證。嚴格的限定了資金流轉等各種相關的業務,這樣金融機構就會面臨僵化。和互聯網金融進行對比,人們對于傳統金融就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將其運作效率進行提高。人們利用互聯網,可以支付各種生活費用,從而節省出大量的時間。讓人們利用傳統金融機構是顯示金融交易,這樣就不會利用銀行交易,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當前我國很多的銀行都已經創辦理論相應的業務,將業務辦理的程序進行簡化,那么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各種變化也會得到適應,從而創作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強化互聯網監管金融的監管
1.明確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定位
可以將各種金融工作實現,但是要保證不能出現經營越界的情況,法律的底線要一直遵守。對于公眾存款不能非法吸收,也不能非法進行集資。當前我國的法律還沒有明確的定位金融機構的屬性,也沒有有效的規范業務。因此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我們雖然要大力的支持,但是不能對于底線問題進行觸碰。
2.完善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針對我國現存的網絡借貸平臺還沒有建立出第三方托管機制,在平臺賬戶當中會沉淀出大量的投資者的資金,如果缺乏外部的監管,那么就會出現各種道德風險,例如隨意挪動資金或者攜款逃跑等。近些年我國也出現了有關網絡借貸平臺卷款跑路的情況,使放貸人遭受很大的資金損失,對于整個企業的形象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影響。
3.健全互聯網企業的內控制度
良好的內控制度就是互聯網企業的防火墻,利用良好的內控制度,可以對于經營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在實踐過程中,互聯網金融企業重視自身的盈利能力,會利用一些具有很高風險的交易模式,這些模式當中并不具備客戶身份識別和交易記錄保存等,這右煥床環ǚ腫游シ活動就會具備了可乘之機,一些互聯網企業對于內部管理和信息安全保護等不夠重視,很容易就會泄露個人隱私。
4.改革金融監管體系
在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的影響下,企業當中各個監管部門都是負責自己的工作,但是仍舊很難理清一些比較模糊的領域。雖然實行分業管理,但是韓式有很多金融不知道要哪個機構進行監管,在分頭監管的條件下,仍舊很難理清具體的事宜。分割監管部門,有些領域很難進行監管,久而久之就無法實現有效的監管。當前金融監管體制對于不斷創新的金融時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國需要建立中國兼容監管管理委員會,從而實現一行一會的金融監管制度。
五、結束語
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中非常重要的領域就是金融領域,直接影響到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狀況。在我國的金融領域當中,網絡技術不斷得到發展,廣泛應用了互聯網金融,促進和推動了我國的金融領域的發展,與此同時,對于傳統金融來說也是一種較大的挑戰,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好的處理,從而使我國金融市場可以更加安全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乾,秦惟.淺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與對策[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4,04:108-112.
[2]任超.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挑戰及對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4,26:153.
[3]沈娜.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阿里金融支付結算業務案例[J].知識經濟,2015,02:85-86.
[4]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及趨勢預測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04:22-23.
[5]曹鳳岐.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挑戰[J].債券,2015,03:6-10.
[6]郭付亮.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新挑戰與應對探討[J].經濟師,2015,12:197-198.
[7]申世軍,朱滿洲,劉若愚.挑戰還是機遇?--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和金融市場的影響[J].金融市場研究,2013,11:48-53.
事前幾乎沒人能想到,原本只是兩個巨頭針對零售業務的戰爭,如今戰火卻直接燒到了云計算領域。
時間倒回14年前,亞馬遜成為全球最早涉足云計算的電商公司。但這是一次極其偶然的成功。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最初想的只是如何能讓亞馬遜平臺更好地開放給第三方電商做生意。“亞馬遜云服務”(AWS)初代產品上線時,該產品的研發者范?比林曾真誠地告誡貝索斯:“你會意識到自己將長期虧損。”“很好。”貝索斯回答。
2017年亞馬遜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云計算為公司帶來了8.9億美元運營利潤,占了總體運營利潤的80%。但馬遜征服中國市場的過程卻不太順利。它很早就已看到布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但其海外IT服務商的身份,也讓它遭遇來自中國政府對于數據安全性等敏感問題的拷問,導致其云產品遲遲不能在中國落地。
而這在客觀上則給了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基礎云服務提供商一個非常有利的時間窗口。
2009年,也就是在亞馬遜推出AWS 6年后,阿里巴巴集團成立了阿里云。它早期只有一個客戶,就是胡曉明當時領導的阿里小貸。胡曉明曾這樣形容自己使用阿里云的經歷:“我被博士(王堅)摁著吃草,我的同事被我摁著吃草。”
而同一時期,在美國,貝索斯已經看到了AWS盈利的一線曙光。付費流媒體Netflix是AWS的早期用戶,它在美國國內的訂購數量從2012年的2200萬猛增到2013年的2800萬,成為用戶訂閱數量僅次于HBO的網絡流媒體公司。
“亞馬遜一直賠得稀里嘩啦,但2012年基于亞馬遜云平臺的Netflix崛起,亞馬遜能夠處理后者龐大的數據量,這就成了一個很好的案例。”青云聯合創始人及CEO黃允松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在IBM工作了9年的黃允松2012年離職創業,作為和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一樣的基礎云服務提供商,青云上線之后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便實現盈利,今年6月青云獲得了10.8億元的D輪融資。黃允松想證明云計算是那種并非巨頭才能玩得起的游戲。
可以說,在云計算領域,貝索斯帶領亞馬遜率先開拓了一條道路,并因此獲利。現在看,這條淘金路正在變得擁擠。
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在醞釀了8年后,大約在2015年前后才有所升溫。根據IDC的數據,2015年國內公有云市場總規模達到14.42億美元,同比增長53.8%。入局最早的阿里云已經搶得了先機,占據了公有云IaaS市場31%的份 額。
雖然阿里云一直處在領跑地位,但是用青云CEO黃允松的話來形容,“阿里巴巴身后有一群狼在跑”。先發優勢帶來的紅利可能無法確保阿里巴巴笑到最后。
成立于2013年、但一直處在低調觀望位置的騰訊云,看到亞馬遜和阿里云已初步探明了云計算產業的含金量,在2015年突然公開發力,宣布以每年投入20億元的節奏,制定了一項針對云計算業務的“6年計劃”。
效法亞馬遜,阿里云和騰訊云這兩家互聯網公司背景的技術巨頭,產品重心也首先選擇在標準化的公有云,從它們最擅長的領域切入,展開各自的圈地運動。它們服務的對象,都是與自己同類型的企業―各種社交、游戲、電商、音視頻網站和各種新興的App。
天貓、淘寶以及支付寶的即時支付產品,都成為阿里云最重要的技術“練兵場”。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每年雙11的海量訂單,可以說是在全球互聯網產品中極為罕見的“高并發”案例,它們首先會直接倒逼其自身云計算技術的不斷完善。
“我們的日常電商業務在全球范圍內看,數據量都算非常大型,中國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和用戶規模決定了中國互聯網的這類業務能力會在全球都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我們的技術被打磨得非常成熟。”阿里云海外架構高級專家王宇德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騰訊整體在云計算領域“自我啟蒙”比阿里晚了幾年。但它在社交、游戲、視頻以及移動支付等多個領域,擁有多個與阿里巴巴相同量級的top流量入口,所以也完全不缺云計算的技術練兵場。
2010年3月5日,QQ同時在線人數首次突破1億。也是在這一年,騰訊經歷了“3Q大戰”的洗禮,因而在戰略上更加強調“開放”,隨著開放平臺的成立,第一階段就需要上架幾千臺服務器給合作伙伴,這讓原本只應用于QQ內部的“海量計算構架”,第一次有了對外的應用場景延伸。而這也正是騰訊云最早的“發源”故事。但此后,騰訊在回答“如何將內部能力進一步產品化、而這些產品的用戶到底是誰”這些關鍵問題上,又花費了幾年時間,才獲得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規劃。
2015年,騰訊云在公有云市場第一次上線了標準化的、并且可以供客戶自由挑選的云服務產品,比如針對視頻點播的云解決方案。轉年,直播行業進入爆發期,這讓騰訊針對互聯網視頻的云解決方案找到了用武之地。加上騰訊游戲業務的加持,斗魚和龍珠等游戲直播平臺和快手這樣的綜合直播平臺,都成為騰訊云的視頻產品用戶。
“直播這個領域的爆發確實是大家之前意想不到的,如果沒有做出技術壁壘,一定會落后很多步,今年要來追趕就有點慢了。”騰訊視頻云產品運營總監徐勇群對《第一財經周刊》指出,以視頻客戶為例,騰訊對接的是B端用戶,但視頻云本質上還是一個面向C端的產品,“我們更懂得社交屬性的年輕人想要什么,希望獲得什么,體驗是什么樣的。所以我們能針對他們的需求做出提前的規劃和產品開發。”
2016年春節,4.2億人在微信搶紅包所創造的流量洪峰,是對騰訊云在自家產品上完成的又一次著名的實戰考驗。騰訊云用來證明自己產品能力的一個主要邏輯就是:他們在云計算產業最直接的打法,就是將內部已有的技術開放。
在騰訊和阿里巴巴之外,國內還有一家實力雄厚、對云計算產業覬覦已久的技術公司,就是華為。但華為對云技術的態度似乎一直有些搖擺不定。
一位接近華為的IT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周刊》分析指出,華為由網絡和通訊設備起家,這一塊的利潤長期以來較為穩定,導致華為在包括云計算在內的企業IT服務一直是處于從屬地位,業務更新的動力不強。但是華為在產業線上一直追求大而全戰略,因此涉足云計算的時間并不算晚,甚至還經歷了好幾代云計算技術的重大更迭。
BAT這些互聯網公司自身都是云的直接使用者,所以相比來說,針對公有云從純軟件層面看,華為的技術經驗和人員儲備都是不夠的。“騰訊在做云之前,由于游戲和QQ,在運營機房方面有很多經驗,但華為過去一直只是做交換機和硬件。大的互聯網公司都有運營網絡基礎設施的經驗,是很重要的門檻,而華為在這塊沒有積累。”云計算產業觀察人士、《云計算時代》一書的作者劉黎明對《第一財經周刊》分析指出。
然而近年來隨著逐步清晰地看到傳統運營商市場的萎縮趨勢,華為也不得不開始越來越重視企業軟件業務。差不到直到今年年初,華為才終于下定決心,要大舉加入公有云領域的競爭,并為此成立了獨立的事業部―Cloud BU。
“我們會統一承載華為集團內外部所有應用系統,包括華為公司現在為運營商和企業提供的服務,未來都會跑到云上去。”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表示。
華為的優勢在于它有多年企業級IT市場的豐富經驗,更重要的是,國內國外很多運營商都是它的“老朋友”。早在2014年,中國聯通就和華為合作,完成了沃云軟件定義網絡(SDN)的部署,而中國電信在2016年7月也和華為聯合推出了天翼云3.0,主打政府企業客戶的私有云,也就是“政務云”。華為其實是為這些云的搭建提供了基礎架構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產品是公有云市場最典型的客戶。公有云的競爭策略非常透明,一靠口碑二靠價格,而針φ獠糠質諧〉娜Φ卦碩其實在過去兩三年已經基本告一段 落。
接下來,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何會瞄準服務大型企業和政府政務的私有云項目,原因很簡單,按劉黎明的觀察總結就是:“在這個行業,20%的頭部客戶貢獻了80%的收入。”
這塊有著無限“錢”景的新業務空間,客戶的態度卻相對保守,對產品的功能需求又很復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標準化的產品很難輕易與之完成匹配。無論阿里巴巴還是騰訊,并不具備服務這類大客戶的經驗。
“在這個層面,華為注定會成為阿里巴巴和騰訊最大的對手。”前述接近華為的IT業內人士指出,多年深耕企業級IT服務,特別是服務于政府、國企背景的大客戶,讓華為直接擁有很多現成的客戶資源,同時華為手握硬件資源和網絡資源。換言之,華為在這方面是資源雄厚的全能型選手,就算沒有特別高的技術壁壘,但貴在“全能”。相比之下,阿里云明顯側重于提供軟件層面的解決方案。
要打動這些傳統產業或者政府類型的大客戶,騰訊云的員工說得很直接,看的主要就是“各家的BD能 力”。
為此,騰訊云專門設置了一個兼職崗位叫“布道師”。這群員工有技術開發人員,也有產品經理,他們除了本職工作,其他時間就花在給客戶講解上云的益處或者給客戶企業的CIO做培訓上。
阿里巴巴的打法則是到車間收集數據,實時改造生產流程,樹立幾個標桿。“我和企業談的時候,不會談上云,只說要解決生產問題。上云不上云對客戶來說不是關鍵,它只是一個手段而已。我只說‘你有痛點,我們來解決,提高你的生產效率,你愿不愿意做?’”阿里云AI科學家閔萬里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事實上,阿里云的基礎策略仍然是讓客戶盡可能選擇公有云。“公有云和私有云,是飛機還是私家車的問題,你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間做一個平衡。飛機會比私家車更安全。”閔萬里說。
阿里巴巴通常會給企業客戶兩種選擇,一種是上公共云,用最短時間、最少成本解決問題,一旦客戶想用私有云,阿里巴巴一方面會表示“可以做”,同時它會從“時間成本和價格都很高”的角度勸客戶回心轉意。
阿里云最想說服的客戶,比如制造業企業,更傾向于利用阿里巴巴和騰訊提供的儲存空間和計算能力,但它們也會有一個底線―軟件層的開發和中間層的搭建應該掌控在自己手中。
這幾年獨立軟件開發商(ISV)在互聯網公司拓展企業級市場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015年年底,阿里云在全國組建了18個授權服務中心,主要為客戶提供售前咨詢服務,包括上云方案的制定、架構設計。這些廠商多是傳統系統集成商、硬件渠道商和軟件供應商,有自己既往的人脈。
北京博偉偉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博偉偉業”)是第一批成為阿里云授權服務中心的ISV之一,同時它也是聯想企業端產品的金牌渠道。“除了售賣產品,我們還要做售后服務,形象的比喻就是4S店。”博偉偉業副總經理閆俊這樣描述公司的新業務。
過去三四年,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和騰訊憑借手中掌握的流量入口,已經讓中國互聯網產業眾多量級較小的公司在它們身后紛紛完成“站隊”。目前,兩家巨頭各自陣營中的戰友已經劃分了云計算市場在公有云領域的初步格局。
阿里云和騰訊云的客戶名單中,可以看到有很多是拿了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戰略投資的公司。一家騰訊投資的創業公司的戰略安全部總監對《第一財經周刊》透露,騰訊云的服務是直接作為部分投資給到這家公 司。
在私有云領域,隨著騰訊和阿里巴巴在金融產業的滲透,這個領域的一些企業已經在IT架構升級方案的選擇中站了隊。比如,有阿里巴巴參與的眾安保險和天弘基金是阿里云金融產品的用戶。
位于深圳的融匯通金則告訴《第一財經周刊》,由于其母公司金證股份和恒生集團是競爭關系,而后者已經被馬云絕對控股的浙江融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100%收購,所以前期它更愿意“主動找騰訊和華為去交流”。
當然,也有不愿妥協的角色。今年6月初順豐和菜鳥網絡一度掐斷彼此的數據接口,導致淘寶平臺的消費者無法查詢順豐包裹的物流信息,而賣家無法選擇順豐的快遞服務,直到國家郵政局出面協調雙方才達成和解。表面看,這是兩家物流企業對于數據的爭奪,但順豐此前曾過一則耐人尋味的聲明,稱“菜鳥之所以封殺順豐,背后的原因是阿里巴巴方面一直希望順豐從騰訊云切換至阿里云。”
事實上,包括順豐在內,更多的大企業目前傾向于將幾種云計算產品“組合”使用。
據企業管理軟件及ERP云服務提供商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旗下精斗云副總經理伍紅介紹,金蝶旗下有多款云產品,金蝶云需要服務海外客戶的產品會選擇使用亞馬遜AWS,面向中小企業的精斗云則部署在騰訊云上,涉及電商業務的管易云選擇了阿里云,主攻企業辦公的云之家則使用有WPS功能的金山云。
過去兩三年,隨著各家相繼完成標準化產品的布局,產品技術和產品層次都逐漸趨同,到了這個階段,“價格戰”已經在所難免。
從亞馬遜AWS誕生起,貝索斯就熱衷于降價:在其首款產品推出前的一次高管會議上,貝索斯自作主張將價格從每小時15美分調整為每小時10美分。迄今為止,亞馬遜AWS的產品已經降價61次。
阿里云在2016年10月宣布了新一輪的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最高折扣是5折。此前阿里巴巴已經在一年內下調價格17次。半個月后,騰訊云也宣布下調價格,云服務器3年租賃合約的價格下調了50%。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再次宣布云稻菘獾骷郟平均降幅為20%,獲得邀請碼的新用戶還能在半年內免費使用30余款云產品。騰訊云不甘示弱,在一個月后調低了云數據庫和對象存儲服務兩種產品的價格。在ISV的眼中,這些年雙方的價格一直咬得很緊。
目前,騰訊將一些產品的3年使用期的價格直接打到“3折”這樣的超低價,總價只比一年合約期產品貴200元左右。同樣配置的產品,阿里云的3年使用價格是騰訊云的2倍。降與不降,現在又輪到阿里巴巴面臨艱難選擇。
政務云市場在今年的價格戰趨勢,看起來更加不計后果。
今年6月初,中國電信以1分錢中標海南政務云項目,此前,它已經靠“1分錢”或者“0元”這樣的無償服務,拿到包括上海、遼寧省等地的多個政務云項目。騰訊也加入了“1分錢”投標的陣營,在今年3月拿下了廈門市信息中心公開招標的外網云服務項目。
為此,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公開向騰訊喊話:“今天在所有人都希望推動企業的發展、成就一個行業的時候,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用1分錢的投標對行業進行了破 壞。”
當外界問及華為會如何應對這樣慘烈的價格戰時,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又搬出了華為過去二十年來打硬仗的戰績來顯示自信:“華為在哪個行業面臨的競爭都激烈,之前有人說服務器別搞了,虛擬化沒戲了,但現在華為都做得很好,只要努力,事情就會有變 化。”
然后他話風一轉,馬上將矛頭順勢對準了騰訊,“價廉物美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存在的,所以華為提供的產品和價格是匹配的,會讓用戶有再次購買的欲 望。”
拋開價格戰血腥的一面,基礎云服務提供商眼下更愿意向客戶展示它們“聰明優雅”的另一面。
在今年6月下旬騰訊舉辦的主題為“云+未來”的論壇活動中,“AI”這個所有嘉賓演講時提及次數最多的詞,表面看著都和云似乎沒什么關系。而距此半個月前,阿里云也在上海舉行了一場“云棲大會”,同樣的,與會者大談特談“全球化與人工智能”。
巨頭們之所以都急于把AI樹立為眼下“云計算”產品可以對外講述的新故事,是因為這個圈子內部其實早已經心照不宣:如果云產品只做存儲這一項功能,可玩的空間就會非常有限。
只有在云的基礎架構之上,充分掌握數據,繼而對大數據展開挖掘,甚至上升到AI層面,才會讓云計算具備無限的增值想象空間。
在云計算廠商的眼中,工業制造領域其實是屬于“數據密集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