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農村衛生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衛生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衛生制度

    第1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2009年7月13日,在衛生部召開的例行新聞會上,衛生部農村衛生管理司副司長聶春雷,對日前由衛生部、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了解讀。

    完善“新農合”籌資機制和補償方案

    據聶春雷介紹,2009年,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籌資水平要達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參合農民按40元的標準補助,對東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區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地方財政補助標準要不低于40元,農民個人繳費增加到不低于20元。東部地區的人均籌資水平應不低于中西部地區。從2010年開始,全國“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參合農民按60元的標準補助,對東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區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地方財政補助標準相應提高到60元,確有困難的地區可分兩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資金,應以省級財政承擔為主,盡量減少困難縣(市、區)的負擔。農民個人繳費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困難地區可以分兩年到位。

    《意見》要求,各省(區、市)進一步規范和統一全省(區、市)的“新農合”統籌補償方案。開展住院統籌加門診統籌的地區,要適當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門診補償比例,門診補償比例和封頂線要與住院補償起付線和補償比例有效銜接。開展大病統籌加門診家庭賬戶的地區,要提高家庭賬戶基金的使用率,有條件的地區要逐步轉為住院統籌加門診統籌模式。要擴大對慢性病等特殊病種大額門診醫藥費用納入統籌基金進行補償的病種范圍。要結合門診補償政策,合理調整住院補償起付線,適當提高補償比例和封頂線,擴大補償范圍。據聶春雷介紹,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新農合”補償封頂線(最高支付限額)可達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

    《意見》還提出,年底基金結余較多的地區,可以按照有關規定開展二次補償或健康體檢工作,使農民充分受益。同時,結合實際適當調整下年度統籌補償方案,但不應將二次補償作為常規性補償模式。

    加大基金監管力度,規范醫療服務行為

    據聶春雷介紹,“新農合”基金要全部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和核算,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顚S?。經辦機構應配備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專職財會人員,建立內部稽核制度,合理設置財務會計崗位,會計和出納不得由一人兼任?;鸬氖褂煤唾M用的補償,要堅持縣、鄉、村三級定期公示制度,完善群眾舉報、投訴、咨詢等農民參與監督管理的有效形式,暢通受理渠道,及時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

    在補助撥付方式上,從2009年起采取年初預撥、年底結算的方式,加快審核下達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同時地方財政補助資金也要及時足額到位?!兑庖姟分赋?各地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杜絕“新農合”基金截留、滯留的現象。

    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是“新農合”制度健康、長期實施的保障。《意見》要求,各級衛生部門要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的行政監管,將定點醫療機構做好“新農合”工作情況納入日常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對出現的違規違紀行為要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要注重發揮協議管理在定點醫療機構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通過協議實行動態管理。積極開展支付方式改革,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支出,可推廣單病種定額付費和限額付費制度,合理確定病種收費標準,逐步擴大病種范圍,嚴格掌握入出院標準。

    各級定點醫療機構要切實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檢查、治療、用藥、收費等方面的規范、制度和自律機制,加強績效考核。推行醫藥費用查詢制、平均住院費用公示及警示制度,完善補償公示等多項措施,建立醫藥費用監測和信息制度。

    第2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貧困;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7)11-0018-05

    一、引言

    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一直是困擾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難題。中國對農村醫療保障的探索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興起的合作醫療取得了巨大成功,解決了絕大多數低收入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在國際上一度被譽為成功的“衛生革命”(世界銀行,1994)。但隨著中國農村的推行,合作醫療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事業發展嚴重滯后,廣大農村居民不能獲得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自費醫療再次成為農村占主導地位的醫療制度。與此同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現下滑的趨勢,而醫療保健的費用卻持續攀升。在這種情況下,近年來疾病支出負擔成為農村居民致貧和返貧的主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對全國118個村的醫療衛生狀況的調查表明,疾病成為導致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有效保障農村居民健康水平的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制度已經成為關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的重大問題。

    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對農村居民、特別是貧困農民收入狀況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實現:一方面,從外部的制度條件來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有利于實現社會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特別是能夠提高貧困人口抵抗疾病風險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收入差距。根據尼古拉斯?巴爾的觀點,調節收入再分配是醫療保障的重要目標。他認為,因疾病導致的醫療支出和勞動力損失是個人和家庭的一種主要風險。遇到這種風險本身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對窮人而言更會形成長期的影響,使低收入家庭陷入貧困。通過醫療保險,在不同的人群中分散疾病所帶來的風險,或者對貧窮者進行醫療補助,讓人人享有醫療服務,可以調節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高風險人群和低風險人群之間的收入分配。因此,醫療保障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調節功能。另一方面,從農民自身的內部條件來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有助于農民增加收入和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西奧多?W?舒爾茨(1976)認為,人力資本表現為人的知識、技能、資歷和經驗等,即人的能力和素質。人力資本是通過對人力的投資而獲得的,這種投資表現在貨幣形態上就是為提高人力的各項開支,包括保健支出、教育支出、勞動力遷移的支出等等。在人力資本投資的各種方式中,通過投資于健康來改善人力資本的質量是提高人口素質、增加窮人福利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大量有關健康改善與勞動生產率、健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經驗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觀點,如拉蒂,拉姆和舒爾茨(1979)在研究印度農業生產增長的原因時發現,由于連續實施了10年(1951~1961年)公共保健計劃,印度的國民健康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從而大大提高了此間的農業生產率。Sen(1995)通過對印度克拉拉邦的分析發現,在適當的政府扶持下,貧困地區的醫療保健水平能得到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會不斷提高,對經濟的增長具有重大的作用。LireErasado,Gre Gory Amacher和Jeffarey Alwary(2004)通過對埃塞俄比亞農民在采用旨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保護農業生產資源的農業新技術研究發現,疾病降低了農戶的收入并改變了勞動力配置,減低了農戶采用新技術的可能性。建議有關方面要推廣農業新技術不僅應該考慮到潛在采用者的經濟狀況,還應考慮他們的身體狀況。張車偉(2003)運用來自中國貧困農村地區的數據資料,估計了不同的營養和健康指標在中國貧困農村的回報和彈性,證實營養和疾病顯著地影響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其中家庭勞動力因病無法工作的期限每增加1個月會導致種植業收入損失約為2 300元,這說明加強營養和醫療保健的投資對于農村脫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從定量研究的角度證明疾病導致農民致貧和返貧的風險相當大。

    當前在中國農村,為了減輕醫療支出給農民帶來的經濟負擔,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繼續發生,中國政府又開始了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新探索。2002年國務院提出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決定,要求在2010年基本覆蓋全體農村居民,并自2003年始在全國21%的縣市進行了試點。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而近幾年來,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實際效果如何。是否使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的收入狀況真正得到改善,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和該項制度在全國的推廣。由于推行時間較短以及相關數據的缺乏,學者們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民收入影響的文獻不多。宋明山等(2005,2006)以浙江省為例,根據對當地農戶的抽樣調查數據,研究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善農村居民收入,公平的能力,他們應用GINI系數和洛倫茲曲線原理,分析了籌資、醫療費用和新型農村合作償付對農村居民收入公平的影響。結果顯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償付對發生醫療費用人群收入公平影響顯著,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導致的GINI系數變化非常微弱,從而指出,疾病經濟負擔明顯加重了農村居民收入分布的不公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改善上述不公平方面的作用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體現。

    由此可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有效改善了農村收入不平等的狀況。而進一步考慮,貧困人口是農村中健康狀況相對較差、衛生服務支付能力弱、衛生服務利用低的人群,是在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中最需要保護的人群。評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否成功,關鍵應該看是否真正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他們是否真正獲益。否則,即使建立了保障體系,如果并不能使最需要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受益,必將會導致衛生服務領域的不公問題進一步突出。

    筆者以廣東省為例,從宏觀角度考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對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的影響。不同于宋明山等(2005,2006)的研究方法,筆者采用的是廣東省114個縣(市、區)從2005年第一季度~2007年第一季度農村合作醫療的推廣情況的面板數據,通過對廣東省多年來各地農村合作醫療參與程度的變化,考察合作醫療對各地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的影響。

    二、計量模型

    采用面板數據模型,估計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狀況對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的影響。面板數據模型是把時間序列沿空間方向擴展或把截面數據沿時間方向擴展而成的二維結構的數據集合,它既能反映某一時期各個個體數據的規律,也能描述每個個體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集合了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的共同優點。具體來說,我們采用的是聯合回歸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需首先建立基本的計量模型:

    Id poorit=α+poor_attentititβ1+lnpopulationitβ2+εit (1)

    其中,poorit各地區不同時期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模型中我們對poorit取對數值,從而以它的變動作為被解釋變量,考察農村合作醫療所帶來的農村貧困人口的變化情況。poor_attentit代表各地區不同時期農村貧困人口中參加合作醫療的比例,它是我們關注的最主要解釋變量:農村貧困人口參加合作醫療是否能帶來脫貧的效果,就要看poor_attentit的估計系數,如果系數為負,即較高的參合程度導致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的減少,說明農村合作醫療能使農村貧困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如果系數為正或不顯著,則說明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并沒有帶來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的理想效果。為了避免異方差,我們在模型中加入populationit這個變量,即各地不同時期的農村人口總數,以控制各地農村人口的規模。α為常數項,βi為各解釋變量的系數,i代表不同的個體(縣、市、區),代表不同時期(季度)。

    在建立基本的估計模型之后,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其他影響農村貧困人口變動的因素。

    1.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籌資規模影響貧困人口的變動。由于農村合作醫療對于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農村參合人口具有社會保障的性質,所以合作醫療基金的籌資規模決定了對參合農民的醫療保障能力,影響參合的農村貧困人口通過合作醫療獲得經濟補償的多少,從而影響整個農村貧困人口的貧困狀況。

    2.由于采用的面板數據地域跨度較大,所以應該考慮各地環境的特殊性對估計結果的影響。具體來說,各地的政策制定、行政效率和居民偏好等都不盡相同,而這些因素會通過各地農民的整體參合狀況反映出來。因此,我們加入各地農民參合總人數的變動來考察各地不同環境對當地貧困人口數量變動的影響。

    3.為了增加模型的解釋力度,我們加入其他影響農村貧困人口變動的因素。首先;當地農村的貧困程度影響農村貧困人口的變動情況。一般來講,當地農村特困人口越多,貧困人口相對越貧困,要想脫貧就越困難。盡管在我們的數據樣本即廣東全省范圍內對農村貧困人口的劃分是統一的,即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但是各地農村貧困人口困人口的多少卻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以農村特困人口的數量來代表當地農村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其次,當地農村人口整體的健康狀況也會影響貧困人口的變動。這里我們以農村合作醫療各期的補償支出作為衡量當地農民健康狀況的指標,醫療補償支出的增多意味著個人不良的健康狀況導致患病后醫療支出的相對增多,病痛和醫療支出惡化丫個人的經濟狀況,使得貧困人口的增多。

    由此,我們估計擴展的面板數據模型如下:

    其中,除了我們最關注的poor_attentit變量所代表的農村貧困人口參合率之外,fundit代表各地區不同時期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累計的籌資總額,它包括省、市、縣、鄉各級財政對當地合作醫療基金的撥款以及包括集體扶持、民政醫療救助在內的個人繳款,代表了農村合作醫療的規模和支付能力,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減少應該有積極的影響。理想的情況是,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籌資越多,可使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更多參合農民受益,從而導致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的減少。payit指各地區不同時期農村合作醫療補償的累計支出總額,包括住院補償費用、門診補償費用及其他支出,對它的估計考察的是醫療補償支出的變動也即當地農村人口的健康狀況與貧困人口數量變動的關系。extra_poorit表各地區不同時期農村特困人口的數量,取對數值是以它的變動作為解釋變量。attend_popit指各地區不同時期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總人數,代表了各地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程度所反映出的當地的特殊環境。8為常數項,γii為各解釋變量的系數,i代表不同的個體(縣、市、區),t代表不同時期(季度)。

    三、數據說明

    筆者所用的是廣東省114個縣(市、區)2005年以來有關農村貧困和農村合作醫療的推廣情況的季度面板數據。由于廣東省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縣(市、區)為基本單位推行,所以我們以各個縣(市、區)為統計的個體,考察2005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初共9個季度的時間序列數據。這些數據覆蓋了全省幾乎所有轄農村的縣(市、區),反映的是廣東省推行農村合作醫療的最重要階段。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盡管廣東省是中國沿海第一經濟大省,但2005年,在全省農業總人口5048萬人中,農村的貧困人口仍有484萬人。其困人口高達148萬人。2005年廣東省各縣(市、區)中貧困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清遠市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高達38.9%,而湛江市的雷州市、揭陽市的普寧市也屬于農村貧困人口高密度地區,比例都超過了30%。其他縣(市、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大都在10%以下。可見,對于廣東這個東部經濟發達省份來說,減少農村貧困依然是一項嚴峻的任務。

    廣東省從2002年開始推進農村合作醫療,2005年。全省轄農村的縣(市、區)都建立了合作醫療制度。2005年初,一半以上的縣(市、區)的參與率都在50%以上,2006年上半年各地參與率有明顯增加,超過50%的縣(市、區)達2/3以上。與此同時,各級財政對農村合作醫療投入持續增加,截至2007年初全省農村合作醫療總籌資超過20億元,全省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3950萬人,占全省農民人數的80%,珠江三角洲地區達到96%以上。全省合作醫療制度覆蓋的村達到99.5%以上。

    四、實證檢驗

    根據以上數據,首先對基本模型(1)進行估計。考慮到本文的時間序列較長,采用普通面板數據估計方法很可能存在殘差的序列相關問題。對此,筆者采用Prais-Winsteu方法來修正估計參差,從而得出穩健的估計系數。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結果顯示,poor_attend估計系數顯著為負,即農村合作醫療參與率的增加減少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具體來說,參與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各地農村貧困人口數平均減少約1.49%,這說明了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的確存在使當地農民脫貧的效果。另一個解釋變量Ln population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 接下來估計擴展的面板數據模型,結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結果顯示,解釋變量的增加使模型的解釋力有所增加,與模型(1)相比,R2由0.73增加到0.77。我們最關心的解釋變量poor_attend的估計系數值僅有略微變化,由1.49%變為1.11%,而估計符號不變。Ln population的估計也是類似的情況。這說明我們基本模型(1)估計的系數比較可靠。

    模型(2)中其他變量的估計結果同樣比較理想。ln fund的估計系數為負顯著,說明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規模越大,其保障能力就越強,從而就越有利于減少當地貧困農民的數量。Ln pay代表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支出的變動,它的估計系數為正顯著,說明農村人口整體的健康狀況影響農村貧困人口數量,較差健康狀況增加總醫療支出的同時會使貧困人口的增多。Id extra_poor代表貧困人口中的特困人口,它的估計系數為正顯著,說明特困人口越多,貧困人口就越難脫貧。而當地農村的參合規模Lnattend_pop的估計系數為負顯著。從另一角度說明各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的推行會減輕當地貧困農民的數量。

    五、結論

    上文的分析表明,在廣東省各地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能夠顯著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各地農村人口中貧困人口參與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越高,其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幅度越大:貧困人口的合作醫療參與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當地農村貧困人口數平均減少約1.11%~1.49%;增強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籌資能力將有利于當地貧困人口數量的減少;同時,各地農村人口的貧困程度、健康狀況等因素也顯著影響著貧困人口數量的變動。

    筆者采用的是縣級統計數據,由于某些數據如貧困農民平均純收入、各地扶貧基金數等很難以縣(市、區)為單位獲得,所以筆者沒有考察這些因素對農村貧困人口數量變動的影響。最終的估計結果表明,貧困人口合作醫療的參與率對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的影響比較穩定,系數值較為可靠。

    回顧宋明山等(2005,2006)對浙江省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最起碼在沿海發達省份,中國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的。

    第3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論文摘要: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說明:經濟人假定是經濟學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在經濟分析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很設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因此,家庭的生育行為也是經濟人作出的理性選擇,通過子女的生育、撫養以實現生育利益的最大化。基于此,面對農村較高的生育率及嚴重的性別比失調,政府也應從經濟人的視角制仃相應的政策,以實現生育行為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一、生育行為是一種理性經濟人的行為

    “經濟人”(Home Occonomicus,或Economic Man),簡單地說指人是自私自利的,其經濟行為的原始驅動力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個人追求的利益與社會利益是一致的,那么就能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并不一致;因而,個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使社會得到最大利益,有時甚至會導致社會利益的損失。

    家庭的育齡夫妻作為經濟生活的理性人,其所進行的生育行為是一種經濟人的行為,從經濟學角度看,我國(特別是農村)的多胎生育以及男孩偏好正是經濟人假說的表現。在傳統社會里,為了實現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家庭希望多生育小孩。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1)在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下,子女.的多少代表勞動力水平的強弱,子女多(特別是男孩多),勞動力足,在平時的生產中,就能擔負起更重的體力的投人,因而就能有更多的產出,家庭的經濟收人也得到增加;(2)成年子女不但能增加勞動力的投人,同時,也是父母養老的保障。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生命周期長度要大大長于其工作時間,工作時間只是其生命周期的一個階段,為了在失去勞動能力后仍然能維持生活需要,人們必須將勞動時期獲得的收人的一部分積蓄起來,而適于積蓄的物資財物是土地、房產、貴金屬和珠寶等商品,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有能力進行這種物資財物積蓄的人僅僅是少數,對于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消費的剩余可能很少,因此,其終身的資源分配就難以利用財富或貨幣進行儲蓄,而只能用人力儲蓄的方式,即生育子女。子女及其勞動能力具有永久積蓄的特點,因而成為重要的養老資源。同時,土地、房產、貴金屬和珠寶等商品的價格不穩定,保值增值的不確定性因素多,而子女卻能給家庭帶來永久的收益期望。多子女與獨生子女相比,在勞動力投入與增殖保值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從非經濟利益的角度,也即是效用最大化:(1)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子多?!保瑑簩O滿堂,子女多,幸福感強;(2)“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生育子女特別是男孩,也滿足了孝文化的需要。所以,多育以及男孩偏好,能實現經濟人假說的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子女多,老年人從子女處得到的養老保障費用也多。

    假設2:子女多,老年人從子女處得到的精神安慰高。

    二、數據收集

    本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先在湖南新邵縣新田鋪鎮下轄的29個行政村中抽出5個行政村,然后在被抽取的行政村中普查60歲以上的老年人養老方面的基本狀況。除少數老年人遷居外地或因其他原因未能被調查外,共回收有效資料310份。由于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一般較低,因而均以問卷訪談的方法來取得資料,即筆者對每一位老年人進行直接入戶訪問,由筆者親自填寫問卷。問卷內容除了關于老年人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身體狀況、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狀況等基本情況外,還包括老年人贍養的各方面狀況,包括老年人自我養老狀況、子女供養狀況及對養老狀況的滿意度和養老中的主要問題與困難等。

    三、子女及計劃生育戶養老保障狀況

    1.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調查數據:(1)生育狀況:在樣本中,有31位老年人沒有子女,其中巧人完全沒有子女,而16人通過過繼的方式續絕,從而擁有一個兒子。有279人育有子女,占90. 6%,平均生育4.45個子女。從性別來看,平均生育兒子數為2.39個,女兒數為2.05個,其中育有兒子最多為7個,女兒最多為4個。在樣本中,有子女老人289人,約占樣本總數的93.22% o ( 2)在樣本中,286位老年人無固定收人,依靠自己的勞動投人或子女供給獲得經濟來源,占總人數的68.39%(表1)。

    2.老年人的養老狀況:(1)老年人自我養老狀況:在此次調查中,大部分老年人沒有固定的收人來源,在獨居或與配偶共居的310位老人中,有138人自己參加生產勞動獲得部分必需的生活資料,在與未婚子女共居的69位老年人中,他們由于還要撫養尚未成年的子女,因而全都參加家庭勞動,甚至外出打工,他們與子女之間的代際經濟流動可以概括為撫養型,因而他們在經濟上同樣是以自我養老為主。在問及是否參加家庭生產勞動時,回答為經常參加、偶爾參加和幾乎不參加的分別為198人、82人、30人,所占比例分別為63.87%;26.45%,9.67%;有65% (201人)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地參加了家庭生產勞動,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為家庭生產做出了貢獻,因而也可以算作自我養老。(2)老年人子女供養狀況:農村老年人養老主要依賴家庭成員,特別是配偶和兒女,這在此次調查中也表現得相當明顯。一是經濟供養在獨居、與配偶共居和與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55.6%的老年人的已婚子女經常給分居的老年人提供現金資助,數額從每月平均10元到100元不等,均值為42元。提供方式既有定期提供,也有不定期提供,提供者除了老年人的兒子外,女兒女婿也或多或少會補貼一些。轉貼于 二是生活照料:在獨居、與配偶共居和與未婚子女共居的182位老年人中,有63位老人的成年已婚子女能夠經常給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占33.8% ;“位老人的已婚子女不定期提供一些生活服務,占32,6%;其他的63位老人的子女偶爾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料,占36.6%。在與一個已婚子女共居的老年人家庭中,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承擔了一些家務勞動。(3)老年人對養老狀況的感受:老年人對目前自身養老狀況的感受,主要涉及老年人對經濟供養水平、對生活受照料程度的感受、精神生活上的感受等幾個方面以及總體上的幸福感。有49. 5%有子女老年人對目前的物質生活水平感到滿意;感到物質生活條件較艱苦的有45人,占16. 6%;其余的86位老年人基本上處于溫飽線左右,占34.1%。而對于受照料程度,約1l3強的老年人感到滿意,感到不滿意的老人有25位,占9.2%,137位老人對于是否受子女照料及子女照料程度感到無所謂,占52.9%(見表2)。老年人對于精神生活的滿意度不僅與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有關,而且也關系到老年人的日常娛樂及社會參與。相比在家庭中得到的精神安慰,老年人在家庭外的精神生活非常單調乏味。

    第4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您提出的關于“如何破解農村農民看病難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首先,感謝您對我市農村衛生工作和農民健康問題的關心和重視。

    農村衛生工作歷來是衛生工作的重點,也是衛生工作的難點。近年來,我市通過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巡回醫療制度,廣泛開展萬名醫師下基層和城鄉對口支援活動,實施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鼓勵醫學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等措施,努力改善農村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其醫療服務能力,穩定和加強農村衛生人員隊伍,使農民群眾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有了很大緩解,健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由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衛生基礎薄弱,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服務能力不強,農村工作條件差和收入不高等客觀原因,農村醫療機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與大中城市形成了強烈反差。農村衛生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

    您的提案客觀反映了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衛生人才隊伍的現狀,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些已引起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在采取措施逐步予以解決。目前,我們已采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農村衛生隊伍建設方面:一是繼續落實好國家對農村衛生人員有關職稱晉升、工資等級等優惠政策,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和分配制度,加強醫學繼續教育和進修培訓,穩定現有衛生人員隊伍;二是采取保障就業措施。為愿到基層工作的高等醫學院校學生提供學費、生活費補助,落實事業單位編制,財政保障其工資待遇,吸引高學歷醫學生到農村工作;三是開展醫學生招聘和在崗人員培訓工作。已為基層招錄醫學大專院校畢業生310人,簽訂本科定向委培協議103份,培訓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912人次,培訓鄉村醫生12962人次。

    對口支援基層醫院方面:在繼續做好城市醫院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工作的基礎上,深入開展了“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每年選派160余名城市二級以上醫院的醫務人員到鄉鎮衛生院開展技術幫帶工作,已累計開展了5年,共選派醫師900余名。

    第5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當前,農村衛生事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抓住機遇,全面推動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改變農村衛生工作落后、被動局面,保護和促進廣大農民健康,通過認真學習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市農村衛生工作的實際,做好農村衛生這篇大文章,應著重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加強鄉村衛生機構建設,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

    (一)采取有力措施,同時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最大限度地落實對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項補助政策,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發展民辦醫療機構,力爭用年時間完成房,屋設備的改造和建設任務,使各鄉鎮衛生院都具備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

    (二)規范鄉村衛生機構建設,理順管理渠道和管理體制。鄉鎮衛生院的人員、業務、經費等劃歸縣衛生行政部門按職責管理。對村級衛生機構要通過集中整頓、經常性執法檢查、醫療機構年審等監督措施,依法取締無證、注銷不具備條件的村衛生室,同時開展達標建設活動,規范村衛生室建設。要鞏固和完善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強化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考核管理辦法加強醫療質量控制,規范村衛生室的執業行為,使農民能夠得到方便、安全、快捷、優質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

    (三)積極推進鄉鎮衛生院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增強鄉鎮衛生院活力。逐步開展公開選聘衛生院院長工作,實行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落實和擴大院長的經營自,在衛生院內部積極開展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實行全員聘任制和績效工資制,按需設崗、按崗聘任,按崗位、任務、業績定酬,使工資與貢獻掛鉤、與技術水平和服務態度掛鉤,調動各級各類醫療保健人員積極性,建立責權明確、民主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的運行機制。

    (四)加強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機構的縱向合作,提高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整體功能。通過建立健全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長期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制度,實施城市衛生技術人員晉職前下鄉服務、鄉村衛生機構人員進修、培訓、在職教育等措施,提高鄉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五)強化鄉鎮衛生院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職能。通過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村疫情信息報告網絡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提高農村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切實落實防保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

    二、加快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速度。

    (一)根據機構設置、資源整合原則,核定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編制,同時制定優惠措施,實施柔性人才流動政策,吸引大專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

    (二)清理衛生技術崗位上的非衛生技術人員。

    (三)結合鄉村醫生資格認定工作,清理整頓鄉醫隊伍。

    (四)通過建立在職教育、崗前規范化培訓和繼續教育等制度提高農村衛生機構隊伍素質。從××××年起,新上崗的鄉村醫生必須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到××××年全市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療技術人員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其他衛生技術人員要具備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促進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

    第6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1 存在的問題

    1.1 醫療保險制度有待完善,醫療費用居高不下,農村負擔仍重。由于醫療費用的上升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尚不完善,農民對防病治病存在后顧之憂,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而且也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1.2 衛生技術人才缺乏,尤其是骨干人才、??茖2∪瞬湃瞬湃狈ΑH瞬艈栴}是制約農村衛生服務質量的關鍵。

    1.3 醫療人員的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隨著農村衛生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鄉鎮衛生院在發展中資金不足。許多鄉鎮衛生院職工工資都無法保證,更沒有錢更新設備,市場競爭力不足。

    1.4 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醫療設備既閑置又短缺。近年來,國家投入不少資金,鄉鎮、農村醫療機構的房屋得到了維修,配置了B超、X光機、顯微鏡等設備,但由于懂專業操作技術的人員缺乏,相當一部分鄉鎮衛生院的房屋和器械閑置,而其他一些常用的治療和檢查設備等又很短缺,村衛生室基礎檢查設備更是少得可憐。

    1.5 管理松懈,服務跟不上,一般都是在醫院坐等病人,不巡回醫療,不上門服務。一些黑診所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擾了鄉村醫療機構的發展。

    2 對策和措施

    2.1 通過農村衛生醫療市場化改革和建立、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途徑,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目前合作醫療制度能夠承擔的醫療費用還比較低,今后將逐漸將商業醫療保險引入農村,充分分散農民的健康風險,同時應大力促進衛生醫療的市場化改革,加強有序競爭,降低醫療價格,爭取更加徹底的解決農民的醫療保健問題。

    2.2建立解決農村醫療人才缺乏的長效機制由于農村條件的限制,城鄉差別的影響,多數醫務人員不愿到農村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高素質衛生人員向農村流動。解決農村衛生人才必須靠政府組織、,支持,并建立長效機制。

    2.3通過政府和社會兩個途徑加以解決鄉鎮衛生院資金缺乏問題政府應提高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程度,盡量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時通過立法等手段將農村衛生經費的投入納入法制軌道。此外,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采用多種靈活方式,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鄉鎮衛生院等公立衛生機構??梢砸院腺Y入股方式近行產權制度改革,也可以以設備共投收入分成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這樣既解決了公立衛生機構的發展資金問題,又可以解決公立衛生機構人浮于事,成本不合理上升等弊端,有利于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其相對于民辦醫療機構在人員素質和醫療水平上的比較優勢。還可避免在農村衛生體系市場化的過程中出現無序競爭,醫療水平下降等現象。但在引入民間資本的過程中,應避免公立醫療機構社會公共衛生職能的消弱。

    第7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支持以人為本,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總體要求,把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作為農村衛生清潔工作的重點內容,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著力改善農村衛生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協調發展。

    二、工作原則

    (一)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分步實施的工作方針,科學安排,統籌實施,使鄉村環境衛生逐步得到明顯改善。

    (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就地處理的原則,加快垃圾填埋場建設,建立健全鄉村衛生清潔日常管理機制。

    (三)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逐步形成城鄉垃圾處理協調推進的事業發展局面。

    (四)堅持政府引導、農民參與、鄉鎮主抓、村組落實、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投入機制,使農村衛生清潔工作落到實處。

    三、目標任務

    年,全面啟動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在年底前完成立肇路沿線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在建好垃圾填埋場的基礎上,建立好鄉村組各級清潔隊伍,并健全工作機制。

    年,鞏固成果,全面跟進,偏遠自然村垃圾填埋處理全面完成。

    年,完善提高,全鄉農村垃圾無害化得理全面高標準到位。

    各年度新農村建設點按試點工作方案要求,率先實施農村衛生清潔工作。

    四、基本標準

    (一)鄉鎮場集鎮應達到“六有四無”?!傲小奔矗河锌晒?0年以上使用的垃圾填埋場;有專業保潔隊伍;有專用垃圾清掃清運工具;有固定的環衛經費;有單位住戶“門前三包”制度、市場管理保潔措施及督促檢查制度;有領導機構和專職管理人員?!八臒o”即:沿河無亂倒、亂堆垃圾現象;路邊無成堆的暴露垃圾;無放養家禽、家畜;路邊無亂堆雜物、亂停車輛。

    (二)自然村應達到“五有二無”?!拔逵小奔矗河胁晃廴舅春腿罕娚畹睦?、有機肥窖;有專職清掃員;有明確的保潔職責;有愛國衛生《村規民約》并定期開展衛生評比活動;有相對穩定的保潔經費?!岸o”即:無露天亂堆、亂倒垃圾;無隨便放養家禽、家畜。

    五、組織領導

    成立鄉農村衛生清潔工作領導小組,由鄉長張緒圣任組長,艾向榮、鄧羽、陶新花任副組長,彭沉香、江家華、朱金火、楊永良、談思亮、曹海英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陶新花兼任辦公室主任。

    六、工作要求

    (一)科學合理規劃。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應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效益化”的原則。垃圾填埋場選址要求:不影響村民生活,離村民點直線衛生距離不少于1000米;滲水系數小,取土方便,便于垃圾覆蓋壓實;三面環山的山谷(堝)或廢礦坑;處在集鎮、村(水源)下游和下風向區;確保使用年限10—20年。

    (二)組建專職隊伍。鄉成立環衛所

    (三)配備保潔工具。鄉政府配備垃圾清運車,各自然村配備掃把、鐵鏟、板車等必要的清運工具。垃圾運輸一星期一次,夏季三天一次。

    (四)健全規章制度。各行政村要建立和完善垃圾清掃、清運等日常管理規章制度,各自然村要制定村規民約,駐鄉各單位、企業及門店、住戶簽訂“門前三包”衛生保潔公約,領導小組辦公室將經常組織指導、督查、評比、考核,使農村衛生保潔工作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

    (五)經費保障。

    七、工作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推進鄉村衛生清潔工程,實現鄉村垃圾集中填埋,抓好鄉村環境衛生整治,是改變廣大農民群眾露天堆放垃圾傳統陋習的有效措施,是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村容村貌整治的具體要求。各村要高度重視,廣泛宣傳發動,要通過板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其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全民文明意識。

    (二)強化責任分工。將農村垃圾無害化得理工作納入鄉領導包村包點責任內容。

    (三)強化督查落實。鄉人大負責全鄉農村衛生清潔工作總督查,定期組織人大代表進行視察評議;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工作進展和落實情況進行經濟性檢查督促,協調指導,并具體組織考核評比。檢查督促實行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對檢查結果進行排位,對好的進行表揚通報,對差的進行曝光。

    第8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關鍵詞】農村人員培訓管理

    隴西縣屬國家級扶貧縣,醫學倫理學論文山大溝深,地域面積廣,農村機構有20所鄉鎮衛生院,230所村衛生室,農村衛生人員538名,占全縣衛生人員的21.4%。山區農村醫學檢驗論文衛生人員老化嚴重、結構不合理、學歷水平低,知識陳舊、人員缺乏、醫療水平差、設備落后、經濟落后、觀念落后等制約著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現有資源不能滿足農村人口對醫療衛生的需求,面向山區農村衛生人員開展業務培訓是貫徹落實“科技興醫”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提高山區農村衛生隊伍素質和醫療衛生技術水平,推動農村衛生醫療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改變山區農村農民缺醫、少藥、看病難、看病貴等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自“非典”發生以來,國家開展了對農村衛生人員每年一個專題內容培訓工作,共舉辦農村鄉鎮衛生人員培訓班14期,其中中長期班3期,其余均為短期班,累積培訓2867人次。接受培訓人員以山區農村鄉村兩級基層衛生人員為主。在具體實施培訓中我們體會到做好工作,一定要狠抓管理、明確目標、優質培訓。

    狠抓培訓管( )理:一是要合理安排培訓的時間、內容技能、培訓場所、后勤保障等;二是建立培訓管理隊伍,建立嚴格管理制度;三是實踐技能培訓過程中,注意對成人教育管理資源的發揮和利用,采用不定時簽到、點名考勤制度;四是把培訓參與和合格率作為年終衛生院人員考核和村衛生室機構準入換證的重要依據;五是建立培訓檔案。每個學習培訓班都利用學習的間隙,開展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增進學員間,師生間的相互了解。帶班人員還把握各個班的動態活動情況,為各個專題項目培訓班建立繼續教育檔案,檔案內主要收集圖片資料、優秀學員教師名單、學員教師黑名單、結業總結報告等,為下一年工作提供好資源。在項目培訓學習班的管理中,帶班主任對學員的信任尊重和后勤保障是實現班級管理的一個重要條件。

    第9篇:農村衛生制度范文

    二、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加大對農村衛生工作的投入

    三、加強管理、突出重點,醫院各項業務有了新的發展

    四、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The system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制度

    全鎮大力宣傳農村合作醫療(The system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The system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工作的開展,使農民患者切實得到了實惠,解決了廣大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的實際問題,為把這一惠民政策落到實處,我鎮衛生院一方面加強政策宣傳,另一方面加強對新合療工作的管理,嚴格按照新合療用藥范圍,做到無特殊病情不開合療以外的藥品,病人當天出院當天報銷,確保參保農民享受基本的醫療,2009年全鎮共參合農民13457人、參保率達9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The system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住院518人,報銷金額196110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做受视频| 怡红院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69成人免费视频|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七次郎成人免费线路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