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生態經濟價值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經濟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經濟價值

    第1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本文主要從綠色生態混凝土的方向切入,介紹了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簡明的闡述了綠色生態混凝土的定義。在上綠色生態混凝土的作了不同角度的社會價值定位并例舉相關案例。全文對綠色生態混凝土相關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著重闡述了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社會應用,最后揭示了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綠色;生態;混凝土

    中圖分類號: B8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混凝土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多、應用最廣泛的人工制備的建筑材料,隨著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對混凝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2009年水泥用量達到16.5億t,用其制備的混凝土產量超過30億m3,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自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以來,“低碳”一詞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作為工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無論從選材方面,還是在生產、管理方面,仍處于高資源消耗、高排放的階段,混凝土資源的有效使用直接關系到能源、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國家重大戰略問題,是需要迫切研究的重大課題。如果能在混凝土的產量日益增加的發展過程中,通過技術、管理等手段發展“綠色生態混凝土”,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效益。

    發展色生態混凝土能夠適應生物生長、對調節生態平衡、美化環境景觀、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具有積極作用的混凝土材料。通過發展綠色生態混凝土,走循環經濟的這一途徑,將生態資源和能源減化利用、綠色生產、循環使用等融為一體,在循環經濟下構件綠色化、生態化的混凝土產業體系,推動可持續發展。為將來人們的家園,創造良好生活環境。

    綠色生態混凝土的定義

    1995 年,日本混凝土協會與生態混凝土研究委員會在環境協調性材料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生態混凝土(EcologicalConcrete)的概念,又稱環保型混凝土、生態環境友好型混凝土(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crete)。生態混凝土是能夠適應生物生長、對減輕地球環境負荷、調節生態平衡、美化環境景觀、實現人類與生態體系協調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混凝土材料。與生態混凝土相類似的一個概念是綠色混凝土(GreenConcrete)。綠色混凝土是具有環境協調性和自適應特性的混凝土。其中,環境協調性是指對資源和能源消耗少、對環境污染小和循環再利用率高;自適應特性是指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能夠改善環境,具有感知、調節和修復等機敏特性。“生態”混凝土與“綠色”混凝土概念類似,但是“綠色”的涵義可理解為:節約資源、能源;不破壞環境,更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子孫后代,且能滿足其需要。而“生態”更強調的是混凝土材料本身直接“有益”于生態環境。

    所以,綠色生態混凝土可以定義為:這是一類特種混凝土,是通過材料研選、采用特殊工藝制造出來的具有特殊結構與表面特性的混凝土,對資源和能源消耗少;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協調,對環境的負荷小,能夠主動改善環境;非再生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率高;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功能性。

    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經濟價值及社會效益

    3.1 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經濟價值

    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我們以很少的能源和資源去生產混凝土,并且循環使用,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系統,實現 “生態化、綠色化”的概念,以此帶來經濟價值。并且綠色生態混凝土不僅能給推動礦產資源產業、建材生產產業和建筑產業的發展,還與燃料、電力及其他重要原料有著供應關系,以及煤炭、電力、冶金和化工等基礎工業也相互關聯。這樣一來,在這個循環系統中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著支撐和協同的作用,與其他產業共同發展。

    綠色生態混凝土可以用很少的成本去創造很大的經濟價值。不僅節省成本,還可以節約有限的資源。在混凝土行業里,會制造出很多“廢品”,處理這些也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費用。綜上所述可知,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發展能夠極大地促進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3.2混凝土的社會效益

    目前,混凝土的使用是世界上用途最廣、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它在建筑工程中、搭建橋梁、水利工程以及其他藝術性建筑的工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們的社會中,帶來相當大的社會效益,因此,我們非常重視混凝土行業的發展。混凝土從研制----生產----使用,已經經歷了將近200的發展歷史。預拌混凝土的使用在于攪拌,是混凝土生產行業從粗放型的生產到集約型的生產的轉變,由此可以體現混凝土行業生產混凝土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這是混凝土行業依靠科技改變混凝土的生產方式,提高混凝土生產的效率,是混凝土行業工業化的一次重大改革,體現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3綠色生態混凝土柳州竹鵝溪泵站工程的案例

    我國有一案例,成功地在柳州竹鵝溪泵站工程中使用了綠色生態混凝土,就是柳州竹鵝溪泵站工程。

    柳州竹鵝溪泵站主體由防洪堤、涵閘、泵房三部份組成。其中防洪堤為重力式混凝土結構,長300m,底寬最大為17143m,堤高最大為29m,基底墊層為500mm厚C13混凝土,堤身為C8 混凝土。涵閘三孔凈尺寸寬×高為315m×710m,長89m,洞身為C18混凝土,基底墊層為C8混凝土。泵房長×寬為: 72m × 21m,高28m,下部為鋼筋混凝土墩墻結構,上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底板墊層為C8,其他部位為C18混凝土。混凝土總量6萬m3。由于采用綠色混凝土進行泵送施工,確保了工期,也實現了文明施工。共制作混凝土抗壓試塊:C8,121組;C13,19組;C18,135組,平均強度分別為1413MPa、18MPa、2411MPa,強度保證率都大于98%,強度離差系數都是0108,各項指標都達到混凝土質量評定優良標準。混凝土拌合評定,混凝土評定質量和外觀質量也達到了優良標準。

    由于綠色生態混凝土摻入大量的粉煤灰,使水泥用量明顯降低,本項研究的綠色生態混凝土水泥用量與廣西97水工定額純混凝土泵送配合比水泥用量相比,水泥用量降低27 %~38 %。單方綠色生態混凝土水泥降低量分別為: C8, 103kg/ m3 ; C13, 73kg/ m3; C18,110kg/ m3。混凝土配合比單價因水泥及其他材料變化而比原定額混凝土配合比單價也明顯降低。其中,C8降低額為12110元/ m3,降低率為12176 %;C13降低額為14186元/m3,降低率14186 %;C18降低額為13112元/ m3,降低率為12115%。可見經濟效益頗為顯著,同時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粉煤灰的綜合利用。并且,由于采用綠色生態混凝土泵送施工,不僅確保了工期、質量和安全,而且實現了文明施工。竹鵝溪泵站工程被廣西水電廳評為1998 年度“文明工地”,社會效益顯著。

    以上案例體現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節能效益和環境保護效益。工程應用表明,綠色混凝土可以節約27%~38%的水泥用量,但其更大的價值在于環境保護效益。綠色混凝土可以節省能源并且減少污染排放,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但可以推動我國其他各行業的發展,并且還能緩解一些重要行業緊張的局面。

    結論

    本文較完整的分析了當前混凝土行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環境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綠色生態混凝土”這一概念。綠色生態水泥混凝土是今后水泥混凝土行業發展的大趨勢,這樣才能使水泥混凝土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研究綠色生態水泥混凝土材料和技術無疑是今后水泥混凝土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在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后的今天,讓水泥混凝土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們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吳中偉.高性能混凝土—綠色混凝土.中國混凝土科學一代宗師—吳中偉院士紀念文集[C].2004.

    [2] 李慶剛.生態混凝土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山西建筑,2007,(4):183-184.

    [3] 王久立,艾紅梅.綠色生態混凝土技術與循環經濟發展[J].混凝土,2009,(1):6-11.

    第2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勞動價值 生態價值 生態經濟價值

        一、生態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共同構成經濟價值理論體系

        將經濟與價值聯系起來進行哲學思考,馬克思做出了杰出貢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經濟與價值的關系真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馬克思的價值論貢獻是偉大的,主要在于勞動價值論。當考察當下人類遇到的環境與經濟關系問題時,我們發現僅僅以勞動價值論來說明現時代的自然資源、勞動、經濟、價值之間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當時的研究條件和應用條件,重點揭示了微觀領域的勞動價值關系,對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作出了近似于忽略不計的處理。隨著經濟學的深人發展和人類經濟生活的拓展,經濟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勞動范疇。

        馬克思在其《資本論》(第一卷)中引用威廉·配弟的話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馬克思在這里承認了經濟財富的全面價值來源在于人類勞動和土地等自然資源。遺憾的是馬克思賦予了勞動以價值,卻沒有賦予土地等自然資源以價值,而僅僅是承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并不是由于勞動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使用價值與價值是不相容的關系。

        由于自然物的使用價值是無法計量和難以比較的,而經濟學基本上沿著數學化的方向發展。長期以來經濟學的發展沒有重視自然資源,不僅僅是因為其與人類勞動的區別,還因為其不容易量化和比較的特征。自然資源作為一個既沒有價值當然也不能以數量進行比較的財富來源,在經濟學發展的第一階段被忽略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作為后來者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前人的理論創造,也不能無視現實的要求。立足于現實,從邏輯上說,生態價值論是勞動價值論的補充,二者共同構成經濟價值理論體系。我們僅僅從勞動創造價值的角度來談自然資源的價值是不合適的,因為勞動價值論的學術前提與生態價值論是不同的。比如說,以前人們說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該結論顯然是從勞動價值論出發的。自然資源沒有價值,是違背常識的。中國的《現代漢語詞典》等辭書都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當作價值的第一含義,現在看來,這些解釋都將價值的含義作了狹隘的理解。相反《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把價值的常識理解當作價值的第一含義。"value :quality of bing useful。:desir- able:有用性,重要性,價值”。從常識的角度來說,價值既包括可以數學計量的勞動價值,也應該包括不能數學計量的,如使用價值。在使用價值概念中,漢語構詞是偏正結構,暗示了“使用價值也是價值”的理解。由于馬克思明確劃分了價值與使用價值,所以就造成了學術界對自然物價值的誤解。實際上馬克思談到的價值不是“價值”,而是勞動價值,用勞動價值代替價值,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很多事情就說不通了。因為就概念來說,價值的寬泛含義顯然不是勞動價值所能涵蓋的。但是把馬克思理解的價值表述為“勞動價值”,那么自然物的價值就容易理解了:自然物不是人類的勞動創造,沒有勞動價值,但是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所以顯然是具有價值的。既然自然物有價值,那么保護環境和節省利用自然資源就合情合理了。要不,說自然資源沒有價值,那么就可以浪費自然資源了,這根本說不通。

        由于概念使用和理解上的問題,我們誤解了馬克思,馬克思的價值是指勞動價值,不是一般所指的“價值”。從邏輯上說,一般意義上的價值應該包括所有的價值形態,如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經濟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倫理價值、宗教價值,等等。這樣的話,我們在勞動價值之外,就能夠承認生態價值的存在了。生態價值的存在證明自然資源和環境對人類來說是有價值的。從哲學角度來說,自然資源作為客體滿足人類作為主體的各種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是自然資源的價值。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具有價值是我們保護環境的價值前提。沒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肯定,循環經濟的保護環境初衷是不可思議的。

    第3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由于環境問題的存在,促使企業投資項目決策時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即進行環境效益分析。大氣、水體和土壤等環境要素作為一種非排他性的資源,長期以來人們都是免費或廉價使用的,環境價值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缺乏量化手段,沒有計入項目分析中。環境成本作為社會總資源的一種消耗、既是項目承擔,又是社會承擔,因此應該作為一種社會成本納入企業績效評價的范圍。

    我國目前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分為財務評價、國民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個部分。財務評價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還能力;國民經濟評價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分析需要國民經濟為其付出的代價和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考察企業的經濟合理性;環境評價則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所需的費用和應采取的措施,并進行跟蹤監測。 在以上三種評價中,財務評價無法考察企業生產對環境的損益;國民經濟評價雖然要求考察自然資源的價值,但是缺少計算環境價值必要的手段,沒有對環境影響所產生的費用和效益進行評價。企業的環境影響具有外部性,會對社會經濟的其它部分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應當是經濟評價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于環境影響的經濟價值無法計入企業的費用和效益中,評價結果的合理性是難以保證的。

    不少國際性機構對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都做過相當程度的研究。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于2000年了《企業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指標的結合――生態效率指標標準化的方法》。該報告討論了環境業績指標的定義和分類、環境變量標準化的必要性、生態效率的概念、將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相結合的方法。在該報告中,標準化的生態效率是該綜合業績評價的落腳點。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ISO14031(環境績效評價標準)正式公告,為組織內部設計和實施環境績效審核提供指南。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WBCSD)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態效益評估標準。

    二、主要環境績效評價體系

    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將企業各種環境數據綜合起來,以便更好地控制和追蹤環境績效的改進,實施標桿管理和進行報告。對支持環境管理體系,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尋找成本節約的機會等也很有作用。按照不同的標準,環境績效指標有不同的分類。從性質上分,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分為絕對指標、相對指標、指數指標、加總指標和加權指標。

    其一,ISO14031環境績效評價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自1994年后陸續制定了一些有關環境績效評價的國際標準,并于1999年11月完成ISO14031(環境績效評價標準)正式公告。ISO14031標準充分考慮到組織的地域、環境和技術條件等不同,它沒有設立具體環境績效指標,提供的是一個“環境績效指標庫”。根據該標準,環境績效評價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可分為組織周邊的環境狀態指標和組織內部的EPIs,后者可再細分為管理績效指標和操作績效指標。

    (1)環境狀態指標。可以提供組織周邊的環境狀況,反映組織對當地、區域性、全國性和全球性的環境狀況的影響,如污水排放對生產地點附近水域的影響,廢氣排放對當地空氣質量的影響等。這項指標可以幫助組織了解在其環境因素中可能對周邊環境的潛在影響,有助于環境績效評價的規劃與實施。ECIs的設置通常是地方、區域、國家或國際性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科學研究團體的職責,而非一個單獨組織的職責,這類指標通常在公共機構中采用,除非企業是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的主要污染源,否則很少在個別企業中采用。

    (2)管理績效指標(MPIs)。可提供組織的管理當局為改善環境績效所采取的決策與行動以及在環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的信息。該指標有助于評估組織的環境管理效能,它主要表現在環境守法、環境內部管理、外部溝通、安全衛生等方面。其中,環境守法指標可根據各國國情制定相應各子指標;環境內部管理包括環保投資比例、環境教育訓練、所獲環保獎項個數等;外部溝通包括相關投訴件數、為社會環保活動提供的資金等;安全衛生包括環境事故發生的次數、職業病件數等。

    (3)操作績效指標(OPIs)。即組織在操作層面上的環境績效,是反映組織環境績效的重要指標。包括企業運作的整個操作過程,從資源能源輸入、經內部生產工序轉移變化到最終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排出。OPIs主要和以下項目有關:企業廠場設施的設計、運營和維護;與企業廠場設施有關的材料、能源、服務、廢棄物、排放物;向企業的廠場設施提供的材料、能源和服務以及從廠場設施產生的產品、服務和廢棄物。

    ISO14031指標體系為面臨不同環境問題的企業提供了進行環境業績評價的綜合框架,并為指標的獲取和加工計算提供了指南,有利于企業在此框架下結合自身實際建立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對于已經或準備按ISO14000的要求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企業而言,以ISO14031指標體系為框架,根據自身情況建立環境績效評價標準比較可行。但是該指標體系較少考慮企業與外部利益關系人之間的聯系以及環境管理與企業可持續經營目標之間的聯系,同時該指標體系不直接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不能很好地調動企業進行環境管理的積極性。

    其二,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生態效益評價標準。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WBCSD)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態效益評估標準,主要用于企業的環境績效評估,供管理者制定目標,提出改善方案并作為內部管理之用,同時也是企業與其它內部或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的重要工具。根據WBCSD的定義,生態效率的獲得是通過提供競爭性定價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類的需求并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逐步將產品壽命周期中對生態的影響和對資源的利用,減少到至少與地球的預計承載能力一致的水平。在整個WBCSD指標架構下,生態效益指標的基本公式為:

    生態效益=產品或服務的價值/環境影響

    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可表示成產能、產量、總營業額、獲利率等等。環境影響可表示成總耗能、總耗原料量、總耗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總量等。生態效益可用企業的資源生產力表示,諸如每單位耗水量(每單位耗能、每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單位原料)的產量(營業額、獲利率等)。生態效率指標將環境指標與財務指標相結合,要求企業以較少的環境影響實現較大的價值,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效率指標的類別及其計量內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生態效益理念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分析

    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在1990年由巴塞爾的研究員Schaltegger和Sturm最早提出。1992年生態效益概念被初步形成,生態效益被定義為反映一個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1996年,生態效益成為現代企業在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下,極力減少其生產與服務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或消除對人類生存環境沖擊的一種重要經營理念。即生態效益的目標就是最大化經濟效益的同時最小化生態環境的影響。WBCSD指出,生態效益的達成需要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提供更具有價格競爭力、更具創新的產品,以滿足人們需求、提高生活品質;并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將其對環境的影響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逐漸減少到地球能負荷的程度。生態效益理論發展至今,其概念在不斷完善,成為一種全新的企業經營管理哲學。

    綜合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將生態效益理念理解為:生態效益是一種開放的觀念,它以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良性、高效循環為基礎,以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將其對環境的影響及自然資源的消耗為前提,以滿足人們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為目的,企業通過努力提供具有競爭力價格的產品和服務為實現手段的經營管理方法。

    趙東芳、徐園園(2010)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影響關系歸納為:對企業來說,使用較少的能源與原料、減少污染產生量與排放量,可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對生態而言,符合生態效益的產品能夠降低對環境的危害,有利于整體環境的發展,進而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劉德權等(2010)認為生態系統是獲取經濟效益的前提和基礎,而經濟系統從永續利用的角度出發進行生態投入和建設,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資源再生并改善資源利用狀況,也是持續獲取生態效益的必要條件。生態效益評價能夠對生產經營等企業活動環節起指導作用,它可以使企業了解過去物質消耗狀況,在此基礎上調整以后的能源結構、材料利用等工作,有利于降低物質消耗、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提高環保意識等。在以上文獻研究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態效益理念對企業績效評價的四個方面――經濟發展、資源減量投入、污染減量排放、資源再利用和環境保護質量,他們與生態效益理念的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第一,評價主體。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政府,該指標體系建立的目的是輔助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運作情況以及環境績效情況進行了解和評價。同時,該績效評價體系的主體也可以是企業,企業在使用該評價體系時可以選擇其中的微觀指標進行評價,主要是可以通過該評價體系評價企業生態環境方面的績效,以輔助決策。

    第二,評價基礎。企業環境績效評價不同于一般的員工績效評價,企業環境績效的評價基礎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哲學――生態效益理念。它著重從環境、管理、操作三個方面出發,涉及到對于整個企業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污染排放、經濟發展的全方位評價,因此其內涵十分豐富,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與層次性。

    四、基于生態效益理念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

    環境績效評價的基本步驟為:確定環境績效評估指標,指標篩選的科學性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確定指標分級標準,參照我國的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建立環境績效指標分級標準;確定權重,一般采用專家咨詢和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環境績效指標的權重。采用綜合指數法對企業環境績效進行靜態評價。

    根據企業的特點及制定評價指標的基本原則,可以從經濟發展、資源減量投入、污染減量排放、資源再利用和環境保護質量的四個方面來研究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如表2所示。

    第一,經濟發展指標。企業經濟發展指標主要表現企業經濟狀況、利稅情況等方面的數據,可以將原有的一些工業統計指標結合企業的特點,以四個指標加以描述: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利潤、利潤占利稅比率。

    第二,資源消耗減量指標。企業消耗資源減量指標主要表現企業生產中資源的投入量的變化,根據企業生產中資源消耗大的特點,設置三個指標加以描述:萬元工業增加值耗電量、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

    第三,污染物減排指標。企業污染物減排指標主要表現企業生產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依據企業生產中主要產生的污染物,設置六個指標加以描述:萬元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萬元工業增加值廢水排放量、萬元工業增加值廢渣排放量、廢氣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廢渣處理率。

    第四,資源再利用指標。企業資源再利用指標主要表現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源再利用、再回收量的變化,設置四個指標加以描述:“三廢”綜合利用產值占工業增加值比率、廢水再利用率、廢氣再利用率、廢渣再利用率。

    在利用該指標體系對企業進行環境績效評價時,可以結合各企業本身的發展情況和發展目標,設置相應的指標參考值或目標值作為衡量標準,進一步做出分析和評價。

    五、結論

    本文在研究和總結并參考國內外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理論和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的特點,研究適合于我國企業實際的環境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流程。提出了將環境因素包括資源消耗、污染減排、資源再利用、環保意識等納入到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應用模型,為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企業環境績效評估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企業環境績效評估的理論與方法較為缺乏。本文僅就我國企業環境績效評估體系進行了初步研究,但行業差異導致指標體系構建的復雜性,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不斷完善和充實的過程,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今后將更多的指標進行量化,并且不斷完善評議指標的內容,使環境績效指標更加充實。

    參考文獻:

    [1]K Fuse, Y Horikoshi, et al.Application of Eco-efficiency Factor to Mobile Phone and Scanner[C].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n on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Inverse Manufacturing, 2003, (5): 356-359.

    [2]Y Barba-Gutiérrez & B Adenso-Díaz & SLozano. Eco-Efficiency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s: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2009, (4):439-447.

    [3]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reporting―report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ject(A basis for the final printed report)[R].Eco-efficiency Metrics and Reporting.Geneva:WBCSD,2000.

    [4]趙東芳、徐園園:《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績效關系探析》,《現代商貿工業》2010年第13期。

    第4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能源價格;環保技術;碳排放;DSGE模型;環境質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25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7-0116-05

    Energy Pri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Based on the DSGE Model Containing Carbon Emissions

    WU Xiaoli

    (School of Economics,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Abstract: By constructing DSGE model of dual systems and three depart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effect of exogenous impact such as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ecosystem.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energy price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for output and energy consumer products, and has the negative effect for energy consumption, investment, employ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for carbon emissions is stronger. (2)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for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 But this factor will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in a long time. (3)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ical level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for output, non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green technology impacts sustainability is stronger for th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than other factors. (4) Energy price only has a shortterm influence on output, b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mprove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level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output and investment for a long time,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energy pri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arbon emissions; DSGE model; environment quality

    1引言及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同時,包括霧霾在內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以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大量耗竭自然資源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質量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實務界以及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課題。能源消費(包括居民能源消費和企業能源消費)以及碳排放作為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也必將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

    關于能源價格沖擊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多。在研究初期,國外學者主要基于Kydland和Prescoot提出的RBC理論研究能源沖擊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如Rotemberg和Woodford構建多部門RBC模型,將能源作為生產原料引入生產函數,研究能源價格沖擊對經濟波動的影響等等[1,2]。之后,由于DSGE模型具有顯性建模框架、微觀與宏觀分析的結合、長短期分析的有機整合等優點,使得該方法得到眾多學者的認可,并采用DSGE分析框架研究能源價格沖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如Alina和Roland構建包含石油價格沖擊的DSGE模型研究貨幣政策、生產技術和石油價格等因素對經常賬戶波動的影響,發現石油價格沖擊具有較強的負效應[3];Radde基于DSGE框架探討石油價格沖擊的傳導機制,發現石油價格沖擊對通脹和產出波動能夠產生內生的權衡機制[4];Kormilitsina考察能源價格沖擊下宏^經濟的最優貨幣政策選擇等等[5]。

    國內的相關研究相對較晚,且研究思路較為相似。如魏巍賢等通過構建三部門的DSGE模型,研究能源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傳導機制,結果顯示各種沖擊源中能源沖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力度最大[6];然而,孫寧華和江學迪研究發現能源價格沖擊的初始效應大于技術沖擊,但技術沖擊的持續性更強[7];王云清構建包含能源生產原料的DSGE模型,研究發現能源價格上漲對實體經濟會產生負效應等等[8]。

    近年來,一些學者將“污染因素”引入DSGE模型對減排政策進行比較評估。如Fischer和Springborn采用DSGE分析框架比較了碳排放強度、碳排放稅和碳排放配額3種政策的有效性,發現碳排放強度目標為最優政策[9];Dissou和Karnizova構建DSGE模型比較在技術沖擊下碳排放稅和碳排放配額兩種政策的經濟效果等等[10]。

    國內的相關研究考慮到中國特有的經濟環境與制度背景。如鄭麗琳和朱啟貴采用DSGE分析框架,分析了生產技術和環保技術沖擊對最優污染排放量的影響[11];楊翱和劉紀顯利用包含碳稅的DSGE模型,模擬多種外生沖擊對總產出和環境質量的影響[12];朱軍利用DSGE模型,模擬比較了“許可證”制度、“庇古稅”和協議規則的環境污染治理效應等等[13]。

    可以發現,關于能源沖擊的研究主要是將能源因素以生產原料的形式引入到DSGE框架中,分析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關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是比較碳排放強度、碳排放稅和碳排放配額3種政策的有效性。然而,同時將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文獻相對很少。鑒于此,本文在武曉利和晁江鋒的研究基礎上,同時考慮能源價格、碳排放及環保技術對經濟和生態系統的動態影響,進而尋找兼顧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的綠色發展路徑[14]。

    2模型構建

    本文DSGE模型包括3個部門和2個系統,3個部門分別是代表性家庭、廠商和政府,2個系統分別是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代表性廠商利用雇傭勞動、租賃資本和能源類生產原料進行生產,代表性家庭每期均消費能源和非能源消費品,同時向廠商提供勞動和私人資本,以獲得勞動報酬和資本租金,兩部門均產生碳排放。政府部門的收入來自于廠商繳納的產出稅,且假設政府收入全部用于治理環境污染。

    21代表性廠商

    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廠商均是同質的,且具有相同的技術條件。代表性廠商通過租借私人資本和雇傭勞動,并利用石油原料進行生產。假設廠商生產函數的表達形式為:

    Yt=(1-ω0-ω1Xt-ω2X2t)AtKtα1Ntα2(PtQt)α3(1)

    其中,ω0,ω1,ω2分別表示二次耗損函數的系數;α1>0,α2>0,α3>0,且α1+α2+α3=1;Yt、Kt與Nt分別表示t期的產出、資本存量與勞動;At表示t期外生的技術水平,假定其服從AR(1)過程:

    logAt+1=1-ρAlogA*+ρAlogAt+εAt+1,

    εAt+1~N(0,σ2)(2)

    其中,A*是穩態值,εAt+1+∞t=0是白噪聲過程。

    資本積累方程為:Kt+1=It+1-δKt。其中,δ表示資本的折舊率,It表示t期的投資。

    22代表性家庭

    假定經濟系統中包含無數個同質的家庭,每個家庭偏好相同且能夠生存無窮期,效用函數采用CRRA效用形式,則代表性家庭在每一期規劃其能源與非能源消費、勞動供給和投資以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即:

    maxTCt,Nt,St+1E0∑∞t=0βtTCt1-θ11-θ1-Nt1+θ21+θ2-lnXt(3)

    其中,E0表示基于0期信息形成的條件期望算子;0

    假設家庭每期均消費能源消費品Qt和非能源類消費品Ct,則第t期的總消費可表示為:TCt=CηtQ1-ηt。其中,η表示家庭消費在非能源和能源消費品之間的權衡值。

    第t期家庭的預算約束為:Ct+St+1+PtQt=1+rtSt+WtNt+G1t。其中,Pt表示t期的能源類消費品的價格,假定其服從AR(1)過程:

    logPt+1=1-ρPlogP*+ρPlogPt+εPt+1,

    εPt+1~N(0,σ2)(4)

    其中,P*表示穩態值,εPt+1+∞t=0是白噪聲過程。

    23政府

    假定政府收入來自于每期向廠商征收的產出稅,即Gt=τYt[14];由于碳排放的負外部性,故對家庭和廠商均會產生負效應。但對于家庭和廠商而言,由于碳排放的邊際損失小于減排的邊際收益,故其不會主動采取減排措施,此時政府必須承擔治污費用,因此假設政府支出用于轉移支付G1t和治污費用G2t兩個部分。

    24環境

    在整個經濟系統中,由于能源會以能源類消費品和能源類生產原料分別進入家庭的消費和廠商的生產中,所以家庭的消費行為和廠商的生產行為均會形成碳排放副產品。同時政府的治污投入也會影響碳排放量。假設在t期產生的碳排放量為:ΔXt=Qσ1tEPtGσ22t。其中,σ1,σ2分別表示碳排放產出彈性和治污產出彈性;EPt表示環保技術水平,假定其服從AR(1)過程:

    logEPt+1=1-ρEPlogEP*+ρEPlogEPt+εEPt+1,εEPt+1~N(0,σ2)(5)

    t期碳排放存量的積累方程為:Xt=(1-λ)Xt-1+ΔXt。其中,λ表示自然環境對于碳排放的正常分解率。

    當市場達到出清狀態時,St=Kt,Ct+It+Gt+PtQt=Yt。

    3參數的校準與貝葉斯估計

    本文模型中的參數根據其特征分別采用兩種方法進行賦值。關于靜態參數,結合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和已有文獻,采用校準的方法進行賦值;關于動態參數,在模型的基礎上采用貝葉斯(Bayes)估計方法進行估算。

    31靜態參數的校準

    彈性系數α1、α2與α3。基于張軍的估算方法,根據廠商的生產函數形式,估計出3個產出彈性的取值[15]。同時,參考孫寧華和江學迪,校準為α1=40%、α2=45%、α3=15%[7]。

    相對風險規避系數θ1和θ2。關于消費的規避系數θ1,參考黃賾琳的實證結果,校準為θ1=085[16];關于勞動的規避系數θ2,胡永剛和郭新強基于效用函數估計出θ2的取值為2或3,結合我國宏觀經濟特征,校準為θ2=3[17]。關于權衡值η,參考孫寧華和江學迪,令η=07[7]。

    資本折舊率δ與主觀貼現因子β。國外文獻對δ的取值均在01左右,而由于我國宏觀經濟及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參考黃勇峰等,校準為011[17]。采用1979~2014年間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估計,β值校準為95%。

    其他參數。參考鄭麗琳和朱啟貴,將二次耗損函數的系數校準為ω0=00015、ω1=-065×10-5、ω2=015×10-6,彈性系數σ1、σ2分別設定為02344和01077[11];同時基于Reilly的研究,把自然環境對于碳排放的正常分解率λ設為00083[19]。

    32動態參數的貝葉斯估計

    以我國1979~2014年間實際GDP和能源消費數據為研究樣本,采用Bayes估計方法對動態參數進行估算。關于先驗均值的選取,根據已有文獻和沖擊源的特征,設定生產技術沖擊和能源價格沖擊的一階自回歸系數的先驗均值均為07,環保技術沖擊的先驗均值為08;對于隨機擾動項,設定生產技術沖擊隨機擾動項的先驗均值為01,能源價格沖擊和環保技術沖擊的先驗均值均為05。關于先驗分布的選取,參考Khan和Tsoukalas,設定一階自回歸參數均服從Beta分布,波動參數均服從逆伽瑪(Inv. Gamma)分布[20]。

    4模型動態模擬和效應分析

    本節對理論模型進行動態模擬,分別考察能源價格沖擊、生產技術沖擊和環保技術沖擊對各變量的動態效應和傳導機制;最后,研究基于能源價格調整與環保技術更新狀況下的敏感性分析。

    41能源價格沖擊的動態效應和傳導機制分析

    由圖2可見,給定1%單位正向的能源價格沖擊,非能源類消費和產出在沖擊發生的當期立即負向偏離初始狀態,之后迅速反彈,并在第六期達到正向偏離的峰值,然后緩慢回歸,大約均在第二十期附近回歸到初始狀態;能源消費在沖擊發生的當期立即達到負向偏離的最大值,之后緩慢回歸,大約在第十二期附近回歸到初始狀態;碳排放量在沖擊發生當期立即負向偏離初始狀態,之后持續偏離并在第十期作用達到負向偏離的低谷,之后持續偏離,但有微幅回彈;投資在沖擊發生第二期達到負向偏離的最大值,之后緩慢回彈,并在第十期左右回到初始狀態;就業在沖擊發生的當期立即達到負向偏離的最大值,之后緩慢回彈,約在第十二期左右回到初始狀態。

    總之,面對正向的能源價格沖擊,居民的非能源類消費和產出的反應在較長的時間內為正向,能源消費、投資和就業的反應在一段時間內為負向,而碳排放量的反應也為負向,并且持續性較強。產生這些效應的傳導機制可概括為:(1)能源價格上升短期內提升了廠商的采購成本,產出規模必然下滑;但從中長期來看,能源價格上升會從生產端傳導至銷售端,刺激廠商改變已有生產模式,加快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而產出規模在一段時期內會出現回升;(2)能源價格上升使得家庭財富縮水,短期內對非能源消費產生負效應;然而,由于比價效應,使得居民會相應減少能源類消費品的消費,增加對非能源消費品的購買;(3)能源價格上升短期內使得生產規模縮減,碳排放量下降;中L期內刺激廠商的生產方式向資源集約型轉變,使得碳排放量下降;(4)能源價格上升增加廠商的采購成本,必將導致企業投資規模和就業水平的下滑。

    42生產技術沖擊的動態效應和傳導機制分析

    由圖3可見,給定1%單位正向的生產技術沖擊,非能源消費、能源消費和產出均正向偏離初始狀態,并在第四期達到偏離的峰值,之后緩慢回歸,約在第二十五期左右均回歸到初始狀態;碳排放量逐步正向偏離初始狀態,并在第十八期達到偏離的峰值,之后有微幅回歸。投資和就業均在第二期達到正向偏離的峰值,之后逐步回歸,約在第十期左右均回歸到初始狀態。

    總之,面對正向的生產技術沖擊,各變量的反應在較長的時間內均為正向的,且碳排放量的反應持續性較強;產生這些效應的傳導機制可概括為:(1)生產技術改善必將促進企業產出規模的上升,進而促進投資的進一步擴大和就業水平的上升;(2)生產技術在刺激企業盈利水平上升的同時,居民財富也在同步增長,從而使得居民的能源與非能源消費出現上升;另外,技術改善刺激企業的投資規模,從而使得碳排放量持續上升,環境質量下降。

    43環保技術沖擊的動態效應和傳導機制分析

    由圖4可見,給定1%單位正向的環保技術沖擊,非能源消費、能源消費和產出均正向偏離初始狀態,均在第二十期左右達到偏離的峰值,之后有微幅回歸;碳排放量逐步負向偏離初始狀態,并在第十五期達到偏離的低谷,之后有微幅回彈。投資和就業均在前2期微幅負向偏離,之后均正向偏離初始狀態,約在第十期達到偏離的峰值,之后有微幅回歸。

    總之,面對正向的環保技術沖擊,居民的非能源消費、能源消費、產出、投資和就業的反應均為正向的,而碳排放量的反應為負向的,且各變量的響應持續性較強。產生這些效應的傳導機制可概括為:(1)環保技術更新短期內對產出、投資和就業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這體現在新舊設備的更換所產生的成本和時間以及新技術工人的引進和培訓,導致短期內企業難以保持高負荷生產,從而使得企業盈利出現短期回落,居民就業發生波動;而中長期內環保技術更新促進企業規模擴大,帶動投資以及就業的提升;(2)環保技術更新帶動企業盈利水平上升,居民收入增加,能源與非能源消費量持續上升;同時環保技術改善也使得碳排放量顯著下降。

    44能源價格的敏感性分析

    圖5給出了能源價格上下浮動15%對經濟的影響。可以看出:價格下降15%使得產出短期內快速上升,但一定時期后其回落速率也顯著高于之前水平;價格上升15%時的情形與之相反。這體現出能源價格對產出刺激具有顯著的短期性特征。價格變動對非能源與能源消費的影響較為相似,價格下降刺激能源消費增加,同時通過影響就業與收入間接提升非能源消費。價格波動對碳排放量的影響非常顯著,價格上升15%使得碳排放量快速回落,且長期均保持較低水平,這體現出合理調節能源價格能夠有效削減碳排放。

    45環保技術的敏感性分析

    圖6給出了環保技術上下浮動15%對經濟的影響。可以看出:技術提高15%使得產出、投資與就業均顯著上升,且在長時間內保持上升趨勢,這體現出技術改善有效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進而刺激投資規模與家庭就業;技術改善刺激能源與非能源消費快速上升,且具有較強的持續性。技術更新使得企業在保持較低碳排放量的情況下擴大投資,并進一步提升社會的整體就業水平;技術改善顯著降低企業的碳排放規模,且下降幅度持續擴大,這體現出技術更新是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一環,有效提升環保技術水平是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5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構建具有雙系統特征的DSGE模型,研究能源價格、環保技術等外生變量對我國經濟系統及環境系統的動態影響。研究表明:(1)能源價格短期內對產出具有負效應,但中長期會刺激廠商的增長方式由資源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表現為正效應;同時能源價格上升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量,提高環境質量;由于比價效應存在,能源價格上升對非能源消費具有正效應,但對能源消費會產生負效應;同時能源價格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投資,影響就業。(2)生產技術提高對產出、非能源與能源消費、投資和就業具有正效應,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碳排放,導致環境質量下降。(3)環保技術改善不僅對產出、非能源與能源消費、投資和就業具有正效應,而且有效減少碳排放,同時環保技術沖擊對各變量的影響持續性較強。(4)能源價格因素對產出、投資及就業的影響具有顯著的短期性特征,而環保技術改善能夠在顯著降低碳排放規模的情況下長期提升產出與投資,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本文的研究結論為中國經濟實現綠色發展路徑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在本文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降低政府對能源價格的管制力度,遵循市場規律合理定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積極鼓勵企業開發清潔型能源;第二,應加大環保技術研發投入,提高環保技術水平;第三,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技術含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降低企業污染排放規模。

    參考文獻:

    [1]Kydland F E, Prescott E C.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82: 1345-1370.

    [2]Rotemberg J J, Woodford M.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Energy Price Increases on Economic Activit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6, 28(4): 549-577.

    [3]Alina B, Roland S. What Drives U.S. Current Account Fluctuation?[R]. ECB Working Paper, 2008.959.

    [4]Radde S. Oil Price Shocks and Monetary Policy Revisited[J]. An Energy, 2008.

    [5]Kormilitsina A. Oil Price Shocks and the Optimality of Monetary Policy[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11, 14(1): 199-223.

    [6]魏巍賢, 高中元, 彭翔宇. 能源沖擊與中國經濟波動――基于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 金融研究, 2012 (1): 51-64.

    [7]孫寧華, 江學迪. 能源價格與中國宏觀經濟:動態模型與校準分析[J]. 南開經濟研究, 2012 (2): 20-32.

    [8]王云清. 能源價格沖擊與中國的宏觀經濟:理論模型、數值分析及政策模擬[J]. 經濟學動態, 2014 (2): 44-57.

    [9]Fischer C, Springborn M. Emission Targets and the Real Business Cycle: Intensity Targets Versus Caps or Taxes[J].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1, 62(3): 352-366.

    [10] Dissou Y, Karnizova L. Emissions Cap or Emission Tax? A Mutil-sector Business Cycle Analysis[J]. University of Ottawa, 2012.

    [11]鄭麗琳, 朱啟貴. 技術沖擊、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經濟波動――基于DSGE模型的數值模擬[J]. 財經研究, 2012 (7).

    [12]楊翱, 劉紀顯, 吳興弈. 基于DSGE模型的碳減排目標和碳排放政策效應研究[J]. 資源科學, 2014, 36(7): 1452-1461.

    [13]朱軍. 基于DSGE模型的“污染治理政策”比較與選擇――針對不同公共政策的動態分析[J]. 財經研究, 2015, 41(2): 41-53.

    [14]武曉利, 晁江鋒. 財政支出結構對居民消M率影響及傳導機制研究――基于三部門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模擬分析[J]. 財經研究, 2014, 40(6): 4-15.

    [15]張軍, 章元. 對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J]. 經濟研究, 2003 (7): 35-43.

    [16]黃賾琳. 中國經濟周期特征與財政政策效應――一個基于三個部門RBC模型的實證分析[J]. 經濟研究, 2005 (6): 27-39.

    [17]胡永剛, 郭新強. 內生增長、政府生產性支出與中國居民消費[J]. 經濟研究, 2012 (9): 57-71.

    [18]黃勇峰, 任若恩, 劉曉生. 中國制造業資本存量永續盤存法估計[J]. 經濟學(季刊), 2002 (2): 377-396.

    第5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 鄱陽湖 生態經濟 評價指標

    一、引言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為江西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針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問題,不少學者其進行了研究。楊勵君等人分析了鄱陽湖生態環境與環境演變的關系[1];趙其國等人提出了鄱陽湖生態環境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開發、注重保護的若干對策與措施[2];呂樺等人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地域范圍進行了研究[3];但是對于構建生態經濟區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卻未見成文,本文以鄱陽湖為典型案例對生態經濟區構建了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對鄱陽湖的生態經濟有個比較全面的評價,同時該評價指標體系也可以用于類似的生態經濟區的評價。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

    對于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在報道中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還沒有一套比較統一規范的分類標準,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本文認為要建立一個合理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評價指標體系,需要符合以下設計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應充分反映和體現生態經濟的內涵,既要有個體指標,又要有群體指標;既要有絕對指標,又要有相對指標。

    2.實用性原則 指標概念要準確,內涵和外延要清楚,有明確的計算方法和表述方法;所需數據易于采集,信息來源渠道真實可靠。

    3.系統性原則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一個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全面的反映生態經濟的各個方面。

    4.層次性原則 它包括若干個子系統,應在不同層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標,有利于決策者在不同層次上對生態經濟的建設進行調控,對資源環境進行優化配置。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評價指標體系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把指標分為三級,一級指標有兩個:資源輸入指標、資源輸出指標,其中資源輸入可分2個二級指標:“硬資源”和“軟資源”;資源輸出可分為5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2.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

    綜合考慮主、客觀賦權的優缺點,采用層次分析―熵值法,來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避免層次分析法中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同時也克服了熵值法不能體現評價者對評價指標的重視程度的缺點,避免了確定的權重與實際重要程度相悖情況的發生。層次分析―熵值法計算權重的步驟:

    (1) 計算指標值xij在指標j下的權重

    (2) 計算指標j的熵值:式中K>0,Ej≥0 其中K=1/lnn,0≤Ej≤1

    (3) 計算指標j的差異性系數gj。

    對于給定的指標j,xij差異性越小,Ej越大;當xij全部相等時, Ej=Emax=1 , 此時指標j幾乎無作用;當各待評價指標值相差越大時, Ej越小,該項指標對于待評價方案所起的作用越大,定義差異性系數向量為G = ( g1,g2,…,gn ),其中:gj=1- Ej,當gj越大時,指標越重要。

    (4) 原始權重的調整。

    用差異性系數gj對層次分析法得出的權重bj進行調整, 得:aj=bj×gj

    經歸一化處理后,得到熵值法調整后的權重值為:(j=1、2、3、…、n)

    四、小結

    本文建立了以鄱陽湖為典型的生態經濟區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類,并考慮了指標之間的正負相關性,能夠對類似生態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生態做出比較合理的評價,可為評價人員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該評價指標體系還可以通過相關方法對生態經濟區做生態經濟效率分析,從而提高生態經濟區科學管理能力與資源利用率,增強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楊勵君 劉銘富 劉良源:加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的建議[J].江西農業學報, 2009, 21(1)

    第6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 超聲檢查;先天性;神經管畸形;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1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0(c)-0128-03

    胎兒神經管畸形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嚴重的影響胎兒的健康成長,有效地降低先天性神經管畸形胎兒的出生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1]。因此,臨床中盡早的診斷對降低圍生兒死亡和畸形兒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產前超聲檢查是臨床中常見的檢查方法,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2]。本文對超聲診斷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超聲診斷該病的臨床價值,具體的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婦幼保健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進行產前超聲檢查的20 147例產婦的臨床資料,年齡20~44歲,平均(29.4±1.5)歲。孕齡17~34周,平均(28.4±2.8)周。初產婦14 541例,經產婦5606例。

    1.2 方法

    1.2.1 儀器 本次研究主要選取GE Vivid 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探頭頻率為2.0~8.0 MHz。

    1.2.2 檢查方法 首先,明確胎兒所在的位置,主要采取胎兒心臟的五組的基本切面進行掃查。主要檢查的內容有:心臟位置和大小以及形態、縱橫徑比值、心室比值和心房比值以及主動脈與肺動脈比值等。然后,對產婦的腹部進行多切面的掃查。主要包括頭顱和面部以及頸椎與內臟、四肢等,并對出現有可疑的部位進行反復的掃查,加強胎兒結構形態學的觀察,并做好詳細的記錄[3]。

    1.2.3 觀察方法 本次研究的超聲檢查結果均由具有多年工作經驗專業超聲檢查醫師進行整個工作的開展,胎兒神經管畸形的診斷由2位高年資超聲診斷醫師進行判斷[4]。

    1.3 判斷標準

    將本次研究超聲檢查的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5]。

    2 結果

    2.1 超聲診斷結果

    通過對20 147例產婦進行超聲的檢查與病理結果比較,共有35例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檢出率為0.17%。產前超聲檢查有34例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符合率為97.1%;1例漏診,漏診率為2.9%。

    2.2 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類型

    通過超聲檢查的分析,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主要表現為無腦兒、腦積水、顱腦畸形和腦脊膜膨出以及脊柱裂,具體的數據分析見表1所示。

    2.3 超聲圖像特征

    2.3.1 無腦兒超聲圖像 通過超聲圖像顯示,縱切、橫切與斜切的掃查均檢查不到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環狀顱骨同聲,且雙眼球突出呈現“蛙眼”。頭部出現不規則的光團,顱底見有少量的不規則腦組織回聲。同時,伴有脊柱裂和羊水過多的癥狀。

    2.3.2 腦積水超聲圖像 通過超聲圖像顯示,腦室系統出現擴張,而腦脊液呈現無回聲,側腦室呈現強回聲。在伴有腦積水嚴重情況呈現時,腦組織受壓,且變薄。同時,胎兒雙頂徑增大。

    2.3.3 顱腦畸形超聲圖像 通過超聲圖像顯示,顱骨強回聲呈現環形消失,而腦組織浸泡在羊水之中。腦表面呈現不規則形狀,且腦內的結構出現紊亂,腦組織呈現不均勻回聲。同時,伴有其他畸形出現,且羊水過多。

    2.3.4 腦脊膜膨出超聲圖像 通過超聲圖像顯示,缺損處的顱骨強回聲呈現環連續性的中斷。腦膜膨出時,囊內的腦脊液呈現無回聲的囊樣改變。同時,位于額部的腦或者腦膜膨出,很容易發生漏診。

    2.3.5 脊柱裂超聲圖像 通過超聲圖像顯示,主要表現為直接征象和間接征象為主。直接征象顯示:①矢狀切面時,皮膚呈現強回聲線,深部的軟組織與椎弓呈現強間聲,且連續性的中斷;②橫切面時,兩個椎弓骨化中心向后開放,呈現為典型“V”或者“U”形;③冠狀切面時,兩個椎弓骨化中心的距離增加。間接征象顯示:①呈現香蕉征;②呈現檸檬征;③后顱窩池逐漸消失,且小腦緊貼在后顱窩和第四腦室出現不顯示征;④腦室擴張;⑤羊水過多,且伴有其他畸形。

    3 討論

    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是由于神經管胚胎發生時期的閉合不良而導致的,一般發生于胚胎的第3周到第4周末,嚴重的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會造成功能障礙或者畸形兒的發生[6-7]。因此,臨床中加強圍產期的監測和遺傳疾病的咨詢與指導以及產前的健康檢查與診斷對降低先天性神經管畸形胎兒的出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8]。臨床中常常采取超聲檢查,能夠清晰的觀察胎兒的形狀和內臟的結構。超聲檢查屬于無創檢查,且檢查費用也相對較低,操作也比較簡便,診斷準確率高[9]。

    臨床中采取超聲檢查過程中,需要有效的了解掃查的切面,從而提高診斷符合率。一般對于胎兒的顱腦主要進行側腦室水平和五腦水平以及小腦橫切面的掃描,并加強其他對應的切面進行掃查,且掃描的過程中需要有效地了解顱骨的完整性和側腦室的寬度以及小腦的大小、形態以及小腦延髓池寬度等情況。而對于脊柱的掃描主要采取矢狀切面和冠狀切面以及橫切面等,從而有效地觀察脊柱和背部皮膚的連續性以及椎體排列情況[10]。

    通過本次的臨床研究分析,對于先天性神經管畸形采取超聲診斷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有效地提高臨床診斷效果,能夠更加直接地觀察胎兒顱內和脊柱以及心臟等結構的發育情況,且對于早期的無腦兒、腦積水、顱腦畸形和腦脊膜膨出以及脊柱裂均能夠較好的診斷,降低先天性神經管畸形胎兒的出生和圍生期胎兒的死亡情況發生。但是臨床中超聲對不同類型的神經管畸形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相同[11]。本次的診斷顯示,超聲診斷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的符合率97.1%,接近于100.0%。但是,依然出現1例漏診,漏診率為2.9%。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缺損的部位相對較小,而且室間隔缺損的分流速度也相對較慢,從而使得血流的顯示受限。或者是由于胎兒的心率變化較快,且活動也相對較大,很容易導致觀察不穩定的情況發生[12]。而且在國際的診斷中,采取超聲診斷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也不能夠達到100.0%的可能。通過此次的研究總結,選取胎兒的四腔最為中心,左右室流出道以及三血管與心臟長軸作為主要觀察的切面,從而提高診斷效果[13]。同時,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應有效地了解診斷的思路和分析方法,并有效地結合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的聲圖像特征,進一步的提高臨床診斷率[14]。

    超聲診斷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明顯的是依賴在設備和技術上,同時采取超聲檢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臨床中很容易受到孕婦的孕齡和胎動次數以及胎位和孕婦腹壁的厚度等情況影響。而且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5]:①圖像的質量;②一些先天性心臟疾病是隨著孕齡的時間增加而表現出來,而在早期的篩查中很難發現;③多數微小病變很容易受到超聲分辨率的影響;④部分的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是在分娩出之后才能夠進行診斷;⑤胎兒的自身因素而影響。盡管臨床中應該超聲檢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技術的成熟,且屬于無創檢查,從而使得其應用更加廣泛。

    綜上所述,臨床中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檢查逐漸的應用臨床診斷中,對于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能夠較好地做出診斷,從而有效地降低圍生兒死亡和畸形兒的發生。同時,臨床中采取超聲檢查能夠對不同類型的神經管畸形進行分析,且聲圖像顯示更加清晰,便于臨床醫生的診斷,并盡早地制訂措施。因此,超聲對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畸形能夠較好的做出診斷,在臨床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慧芳,熊奕,吳瑛,等.胎兒心臟三血管氣管平面在先天性心臟病篩查中的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2):120-126.

    [2] 劉愛蘭,田建英.超聲檢查在產前診斷胎兒先天性心臟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11,13(28):148.

    [3] Sayasneh A,Preisler J,Smith A. Do pocket-sized ultrasound machin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 tool to triage patient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2,40(2):145-150.

    [4] 李輝,王岳平,韓冰,等.先天性心臟畸形的產前診斷及臨床分析[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6,9(2):80-83.

    [5] Zhu RY,Gui YH,Li LC,et al. Fetal echocardiography in diagnosing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renatally:a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J]. Zhonghua Er Ke Za Zhi,2006,44(10):764-769.

    [6] Cedergren M,Selbing A. Detection of fetal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by an 11-14-week ultrasound dating scan in an unselected Swedish population [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6,85(8):912-915.

    [7] 龐喜瑞,李曉敏.超聲診斷胎兒神經管畸形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1,6(9):105-106.

    [8] 袁志英,趙瑞,尚德品,等.超聲診斷胎兒神經管畸形的應用價值[J].新疆醫學,2012,22(42):102-104.

    [9] Qian M,Sun Y,Wu QQ,et al. Application of doppler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11-14 weeks of fetal cardiac function value [J]. China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2008,24(2):209-214.

    [10] 晏冰,胡萍香.二維超聲心動圖對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診斷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12):67.

    [11] Fu GC,Shen B,Ma GX. Prenat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etal cardiac malformations [J]. 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Medical Journal,2010,12(2):138-139.

    [12] Wang FJ,Xu 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fetal heart disease clinical value [J].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2010,20(4):595-597.

    [13] 慕秋霞.超聲心動圖在產前診斷胎兒先天性心臟病中的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2):1792-1793.

    [14] Xu GB,Friedman JE,Zhang JH,et al. Ultrasound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fetal cardiac malformation mode of clinical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Chongqing Yi Ke Da Xue,2009,(5):619-622.

    第7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致密氣井;多段壓裂;生產動態

    中圖分類號:TE33 文獻標識碼:A

    1致密氣藏

    隨著開發油氣藏技術的發展進步,將氣藏分為兩大類,一種便是非常規天然氣藏。另一種則為致密氣藏。致密砂巖又稱為致密氣,通常是指低滲-特低滲砂巖儲層中午自然產能,需要通過大規模壓裂或特殊采氣工藝技術才能闡述具有價值的天然氣。而這種密砂巖氣藏大多分布于盆地中心或是盆地構造的深部,呈現大面積且連續的分布。

    在低滲儲層機理中,如果含水飽和度較低時,氣流可以劃過三個區,而如果壓力平均梯度氣體的滲流開始增長后,“滑脫效應”將會對其產生影響,氣流劃過的區域將發生轉變;但相較而言,如果當含水飽和度比較高時,氣流的流動能力驟然下降,氣體的滲流規律也隨之發生改變,因為較高的含水飽和度會使通道變得極為潮濕。所以,低滲透儲層的數學建模需要從“滑脫效應”,“啟動壓力梯度特征”來進行建立與發展。

    2多裂縫水平井模型

    這是一口有多條橫向壓裂裂縫的水平方向的井,是在矩形邊界的復合線性中央,分成了兩個區域。水力裂縫是由井筒射孔簇生成的,同時橫切水平井筒,這樣其中的流體會流進井筒內。

    接著我將通過一個數據模型來進行動態分析。如圖1:

    這種數據模型是使用Eclipse數值來模擬的,建立的是一個多橫切裂縫水平井的模型,一般將裂縫模擬成長方形的,屬性比較類似的。該模型被設置為均質各項同性,單相氣生產。類擬穩態流,壓力斜率為1;復合線性流階段,這種斜率大約為1/2;晚期則會回到控制流階段,斜率為1。但在上述的4種流動狀態并不會全部出現,根據不同的情況往往會有不同的變化。這種數據模型是使用Eclipse數值來模擬的,建立的是一個多橫切裂縫水平井的模型,一般將裂縫模擬成長方形的,屬性相同的,同時橫切水平方向上的井筒。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一般由于裂縫、氣藏等的特性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流態,而裂縫的長度和間距是不同的,需要進行模擬一個雙徑向流的過渡期,但因為外界的一些其他影響,所以不一定會出現復合型線性流。

    3生產動態分析

    多段壓裂致密氣井生產的動態分析和評價是包括如數據采集、數據處理等幾個步驟。在數據采集時,既要收集如氣藏、地質、與施工有關的相關資料的靜態數據,這些都用于在建模過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參數,另外還要收集井口產量、井底流壓數據等動態數據,而動態數據的測量相對不容易,一般用類比的方法進行計算處理。在數據處理時,為了將數據分析更加的準確,先將流量、流壓及相應的時間數據進行轉化,同時會將自然事件進行轉化為物質平衡模擬事件,流量、流壓流量要進行標準化模擬壓力。在實際操作中,要對相關數據進行數據去噪、曲線光滑等處理,使得數據能更準確合理,而曲線更直觀且具有美感。

    4現場實例

    接下來我以東北部的某個致密砂巖氣田進行分析。而且,經過多年的數據收集整理之后,可以從數據的變化來了解到發展趨勢和過往歷史,所以通常對它的年齡有限制,一般要求在10年之上。以我國東北部某致密氣田為例。表2是致密氣田相關基本數據。而其中的井47的套管壓力和產氣量都是每天測量并加以記錄的,這也給實施生產動態分析提供了一系列必要的數據。該水平井的水平段長有1256米,井間距有600米,有八段壓裂。在試驗過程中,每天將壓力、產氣量進行測量、記錄。對于記錄出來的數據要進行篩選,因為在試驗的過程中肯定會存在一些誤差較大的值,在記錄之后要進行篩選對于那些誤差較大的點直接舍棄,使得數據更加準確。

    在試驗過程中,需要通過相關的數據并結合公式計算出自己所需要的值,并將其應用在實際中。一般在試驗中我們要用到一些模型,如:冪率指數遞減模型、雙曲遞減模型等等,將原始數據進行模擬,然后用黃金分割自動尋優算法進行擬合。

    結語

    本文重點對致密水井的多段壓裂的生產進行動態分析,通過對數值的模擬證明了所做出的模型的正確性,為以后的相關運用奠定了了基礎。根據研究發現,壓裂后相鄰裂縫之間無壓力干擾時,多以線性氣體氣流為主,而在進入裂縫干擾后則呈現類擬穩態流,這一特殊的流動階段正是由SRV所控制的。而這樣一套完整的以流量標準化氣體擬壓力生產數據分析方法和多段壓裂致密氣井的數據處理為基礎的評價流程,可以準確地對多段壓裂致密氣井的重要指標提供有效評估,從而讓其能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第8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價值鏈;生態價值鏈;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07)05-0078-04

    一、問題的提出

    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一直居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沿襲著傳統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仍然以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低效益為主要特征。例如我國單位GDP的資源消耗比發達國家高3~4倍;鋼材消耗是美國的5.8倍,2000年,我國冶金、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而我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目前礦產資源回收率只有30%,紙張僅為1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30%;從資源承載能力來看,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2003年中國以消耗巨大的能源、資源代價換取只占世界4%的GDP份額(見表1)。中國在人均GDP為1000美元的條件下,卻出現了發達國家3000~10000美元所出現的環境問題(潘岳,2006)。2006年,中國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約占GDP的10%。資源環境問題正在威脅著我國經濟安全和長遠發展,因而,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實施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特點的企業生態化戰略。

    實施企業生態化戰略,無論是以杜邦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內部循環,或是以卡倫堡為代表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都是發達國家企業在面對新的市場環境情況下做出的成功探索。這些探索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在企業內部和外部間建立了具有競爭優勢的生態價值鏈。本文試圖從生態價值鏈的角度從企業的內部解析循環經濟下的企業如何獲得競爭優勢。

    二、價值鏈、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

    價值鏈概念,首先是由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提出的,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Value Chain)。價值鏈是企業為其利益相關者(股東、經理、供應商、分銷商、雇員、消費者等)創造價值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價值鏈是從供應商開始、直到顧客價值實現的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是無處不在的,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系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上下游關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企業所創造的價值的不同實際上是各種價值活動組合的方式不同。各種價值活動的組合方式的差異將決定企業的相對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即包括成本領先優勢也包括差異化優勢。波特構造出如下的企業價值鏈的圖形:

    波特認為,并不是價值鏈上所有的活動都能創造價值。只有某些特定的價值活動才能為企業創造利潤。對于企業來說,就是要識別和創造這些特定的價值活動以構成企業價值鏈中的“戰略環節”,這些戰略環節是企業核心能力的表現。每個企業必須要識別和創造需要自己核心能力的戰略環節。價值鏈管理的本質就是通過優化核心業務流程,降低企業的組織和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C.K.Prahalad&Gary Hamel)也特別關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競爭優勢,他們(1990)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認為企業的“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是競爭優勢的源泉。他們認為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組織中的集體學習,尤其是怎樣整合不同的生產技能和綜合各種各樣的科學技術。核心能力具有可占用性程度比較低、可轉讓性或模仿性比較低以及持久性好的特點。核心能力主要是關乎各種技術和對應組織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從而可以給企業帶來長期競爭優勢和超平均的利潤。企業如果想要分享價值鏈中的主要利潤。則必須要掌握其中對于創造價值有重大貢獻的關鍵流程與資源。也就是說,企業必須要掌握價值鏈中的重要核心能力,識別和培育企業核心能力,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以保障利潤的實現。可以說建立基于核心能力的價值鏈是企業生態化戰略努力的目標。波特、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等人都強調核心能力(價值鏈的戰略環節)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三、價值鏈的生態重組

    生態價值鏈(Eco-industrial Value Chain),就是運用循環經濟的理論對價值鏈上的各項活動特別是關鍵環節以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等為原則進行改造和重組。生態價值鏈是對波特提出的價值鏈的重組和創新。其與波特構建的理想價值鏈的理論相比,新的生態價值更切合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需要。由于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已成為新世紀經濟發展的主流。所以企業家要根據市場情況,把循環經濟的理念納入自己的戰略決策中,通過對傳統價值鏈的重組可以使公司的價值鏈具有核心能力。簡言之,生態價值鏈是一種以生態價值為導向的企業組織協調與整合的集成制度創新。根據波特的競爭理論,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戰略主要有總成本領先、差異化戰略等戰略,通過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加以分解,可以看出企業實行生態價值鏈的真正優勢。

    1.采購環節對生態價值鏈的影響。采購環節的生態化就是實行企業綠色采購,它是指企業內部各部門協調決策,在采購行為中充分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優先采購具有良好環保性能或者采用再生材料的產品或者服務,使企業更加注重從產品前端設計、原材料選擇等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使企業從注重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減廢,從而有效控制了廢棄物回收,有利于企業實現清潔生產。通過減少材料使用成本、末端處理成本,保護資源,從而提高企業聲譽,并最終提高企業績效(包括財務績效和環境績效)。具體來講就是,企業通過建立綠色采購認證管理體系,對采購的產品或服務進行綠色認證,推動和促進上游供應鏈產品或服務的綠色化,加入采購部門與設計部門、生產部門和營銷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決定采購何種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時包括建立與供應商的合作方式,通過減少采購難以處理或

    對生態系統有毒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環和再使用,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裝等措施,控制材料和零部件的購買成本,降低末端治理成本,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2.技術研發和生產過程對生態價值鏈的影響。在企業的核心能力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生產是關鍵因素。生態價值鏈強調通過企業的技術研發來減少生產原料的投入,并注重產品的回收利用。具體包括廢物量的減少,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合理,并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處理廢棄物。環境無害化技術包括少廢或無廢的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同時也包括末端治理技術。日本提倡物質的減量化,即通過知識等智力資本的投入替代物質的投入,并取得很好的成果。但是國內關于循環經濟的技術有待國家和企業進一步的資金投入和經濟激勵。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進步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能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對技術的研發和生產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中同樣存在。生態價值鏈的技術研發和生產融入生態經濟的理念。應該依據產品的特性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每個周期進行環境設計。從原料輸入到生產過程一直到最后產品的回收利用。

    3.服務對生態價值鏈的影響。傳統的價值鏈理論強調產品的售后服務,即產品的維修和保養,能夠進行回收的產品范圍有限,拋棄或填埋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僅僅停留在顧客對產品本身的滿意而忽視顧客對環境的要求是不夠全面的。生態價值鏈理論下的服務除了真誠到永遠的傳統的售后服務以外,更加注重產品的回收與利用。使回收的產品重新進入新產品的制造過程中,從而減少原料的投入節約成本。從更深層次來詮釋服務的理念。同時能超出顧客的預期,提高顧客的忠誠度。此外,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在回收過程中的成本可以得到補貼。企業在價值鏈的生態重組中,以得到額外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兩種競爭優勢。波特認為市場競爭中的企業是不能同時實現總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的戰略優勢的。而生態價值鏈的重組卻可以突破傳統理論的制約。這種核心能力的培養的必將使企業獲得強勢的競爭力。筆者認為上述環節可以成為某些制造企業的戰略環節。盡管在生產過程中,價值鏈的改造需要付出成本以及企業家為此而承擔風險,但是價值鏈生態重組戰略卻是企業在新時代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戰略。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企業需要對企業的員工進行培訓,對企業最重要的資本的人力資本的投資是必要的,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載體是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企業應對核心的人才進行技術培訓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員工的循環經濟的理念。圖2為經過生態重組的價值鏈。

    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強調企業通過內外部價值鏈理論來獲得競爭優勢。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企業通過價值鏈的生態重組來獲得核心能力,進而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筆者將以廣州本田的生態價值鏈的重組實例來分析企業的生態價值鏈來獲取競爭優勢的途徑。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是我國大型的汽車生產企業,該公司積極貫徹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理念,將環境保護的理念付諸行動在產品開發、生產經營和服務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從1998年到2004年廣州本田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從1998年的1萬輛到2003年的12萬輛,再到2004年的24萬輛,6年內生產規模翻了幾十倍,而將污染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圍。下面介紹本田公司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實行生態價值鏈重組獲得優勢的方法與經驗。

    1.生態價值鏈的原料采購、工藝改進和技術研發。廣州本田公司對涂裝車間的工藝設備進行改造,使得燃燒器的原料由柴油轉變為使用液化石油氣,燃料使用的單臺車消耗費用下降了30%。在企業中大量消耗的水資源也得到很好的節約。水泵站在2004年上半年改造為變頻恒壓供水,水泵站的耗電和耗水量都在減少。焊接車間在改造后,增加了100多臺焊接機器人,提高了生產效率并節約了能源。2004年上半年與2003年相比,焊接車間的單臺車用電下降了11%。可見企業在原料采購和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對企業提高效益具有直接的作用。

    2.生態價值鏈的產品設計。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企業的產品設計更要符合消費者的利益。與傳統價值鏈的真誠服務到永遠轉變為關懷顧客到永遠,更好的實現顧客的價值。廣州本田從顧客的實際出發,考慮到產品的回收問題而對產品進行生態設計。廣州本田新一代雅閣轎車實現了發動機與傳動比最佳的匹配,使燃油消耗更低,尾氣排放達到歐Ⅲ標準。廣州本田生產的Fit(飛度)轎車,其用于車內裝飾的注塑成型零部件,基本使用了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整車材料可回收率達到90%以上。在ODYSSEY(奧德賽)生產的全過程中,材料的再生利用和環境保護活動始終積極地進行著,如在車體上廣泛使用可再生利用的聚丙烯材料,并在各零部件上注明材料識別記號,以利回收。

    3.生態價值鏈的廢物回收利用。廣州本田公司污水處理達標后并不是簡單地排放,處理后的中水大約有50%用于廠區綠化、馬路灑水、廠房噴淋等。公司將廢氣也盡可能地利用。公司涂裝車間的中/上涂烘房、電泳烘房、密封膠烘房共用一臺日本進口的2塔式蓄熱型脫臭爐,車體烘干時產生的有機廢氣送到脫臭爐進行高溫(800%)焚燒,既可以對熱量循環利用,又減少了廢氣的排放。公司還把沖壓車間產生的廢鋼板邊角料按3個等級分類,以不同的價格出售給有資質的回收商。據統計,公司的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0%,危險廢物處置率達100%。

    4.生態價值鏈的人力資源管理和員工培訓。在循環經濟的指導下,企業注重對員工進行循環經濟理念的教育和培訓。核心能力是企業員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交流而更好的理解生產技能和工藝的能力。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包括所有員工特別是核心員工的環保理念的教育,本田公司增強了自身的核心能力。筆者認為本田公司通過對自身公司戰略環節進行價值鏈的生態重組來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而獲得持續的競爭力。公司生產規模的跨越式發展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圖3為廣州本田在生態價值鏈重組的理念下的生產經營圖示。

    第9篇:生態經濟價值范文

    關鍵詞:AHP法;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綜合評價;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8-4538-05

    貴州地處中國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核心部位,境內碳酸巖山地面積分布廣, 是喀斯特地貌發育最為典型的山區省份,屬生態環境脆弱區域,境內的巖溶分布面積占38.7%。貴州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伴隨著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是根據選定的指標體系和質量標準,運用恰當的方法評價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及其影響作用關系[1]。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展開了深入廣泛的研究[2-6]。2012年,李剛等[7]對高含硫天然氣凈化廠工程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進行了研究。學者們對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給予密切關注,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以城市生態環境評價為主,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研究甚少,尤其對貴州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進行研究,對于綜合分析其生態環境質量及合理選取符合區域特點的評價方法、指標體系仍需進一步研究論證和實踐。因此,選取生態環境脆弱區域且具生態地理意義的貴州省為研究對象,結合區域實際及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重點考慮了研究區域內資源、環境各要素的特點,構建了貴州省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定性、定量綜合分析貴州省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而為全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貴州省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1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意義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量化生態環境建設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須通過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任務進行量化,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工作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使科學理論逐步靈活運用于實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對生態環境建設過程的監控、測評、考核的客觀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生態環境建設的狀況不能憑空而論,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評價與監控標準體系。因而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涉及的重大任務、重要問題、重點環節,選準生態環境建設的著力點和切入點,使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客觀性,就必須建立一套指標體系作為評價與監控標準。

    1.2 指標體系設計的指導思想

    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既借鑒吸收現有相關指標體系的精華,又結合貴州省實際創造性地設計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在綜合、借鑒現有各種相關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基礎條件和著眼點,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既強調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要注重提高生態承載力,確保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3 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1.3.1 客觀科學性原則 生態環境是由多種要素組合而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態環境的特征,同時還要體現數據來源的可靠性以及資料處理方式的科學性。

    1.3.2 代表性與特色性相結合原則 在進行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時要立足貴州的區域特色,充分挖掘貴州環境資源優勢,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有代表性地制定出具有貴州地方特色的指標體系,保障生態環境建設貫徹實施。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做到既有代表性,又突出貴州區域特色。

    1.3.3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定量方法必須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特別是在評價標準的確定上,只有依據定性分析才有可能正確把握量變轉化為質變的“度”,才能對生態環境建設戰略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把握。

    1.3.4 動態監測性原則 生態環境管理與規劃既是一個目標,又是一個過程,應充分考慮系統的動態變化。這就要求指標體系應具有動態監測性,既有靜態指標,也有動態指標。

    1.3.5 可操作性原則 指標的選取要盡可能利用現有統計資料。評價指標要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在實際調查評價中,指標數據易于通過統計資料整理、抽樣調查,或典型調查,或直接從有關部門獲得。

    1.3.6 導向性原則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種全局性、前瞻性、導向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它既是目標又是過程。因此,對于指標體系的設計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綜合反映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便于進行預測與管理,起到導向作用。

    1.4 指標體系設計的框架

    在遵循上述指標體系設計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對各個預選指標進行反復討論,分析判斷,最終選擇了資源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環境建設及生態平衡等4個方面,共32項指標,構成了貴州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表1)。

    1.5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法)確定權重[8-9],相應的AHP法算法如下:

    第一步建立評價對象的層次結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層次結構如表1所示。目標層為建設貴州省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一級評價指標4個,二級為評價指標32個,即考核指標[10-12]。

    第三步為了使判斷定量化,關鍵在于設法使任意兩個方案對于某一準則的相對優越程度得到定量描述(判斷矩陣是以上一層元素為準則,將下一層受其支配的各元素按其對上一層準則的重要程度用數值表達)。重要性分值通常采用1~9標度法, 即1、3、5、7、9分別代表兩個指標同樣重要、一個指標比另一個略重要、較重要、非常重要、絕對重要; 2、4、6、8 則代表介于上述各等級程度之間。根據這一標度法,對設立的指標體系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4個方面的比較和每個方面內部各個指標之間的比較,根據調查結果自上而下構造各指標之間的判斷矩陣并計算。

    第四步進行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單排序就是求解單一準則下各元素的權重, 一致性檢驗是為了檢查所構判斷矩陣及由其導出的權重向量的合理性。用方根法進行層次單排序的過程為: 先逐行計算判斷矩陣的幾何平均值, 再對其進行歸一化后即為單一準則下某個指標的相對權重(W),為進行一致性檢驗,還需計算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一致性檢驗一般通過一致性比率指標(CR)進行, 計算公式為:CR=CI/RI式中,CI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andom Index),表2給出了1-9階正互反矩陣計算500次得到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

    第五步進行層次總排序, 即計算評價指標的合成權重。三級中某個具體指標等于該指標權重與二級指標權重的乘積。據此計算得到評價指標體系中三級指標對評價目標的合成權重(表2)。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在影響貴州省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因子中,萬元GDP能耗對生態環境質量影響最大(權重為11.6%),而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綜合利用率、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率的影響最小(權重為0.8%),其余指標的影響居中。在資源可持續利用9項指標中,萬元GDP能耗指標的權重最大,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綜合利用率指標的權重最小;在環境保護9項指標中,工業“三廢”達標排放率指標的權重最大,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指標的權重最小;在環境建設9項指標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指標的權重最大,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率指標的權重最小;在生態平衡5項指標中,森林覆蓋率指標的權重最大,水土流失率權重最小。在權重排序前12項主要指標中,有5項是關于貴州省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6項是關于貴州省環境保護的,有1項是關于貴州省生態平衡的。因此,資源合理開發及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已經成為貴州省生態環境質量的權衡標準和制約“瓶頸”。

    3 對策

    根據層次分析法的分析結果,為促進貴州省生態環境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3.1 提高綠地率

    在喀斯特的山峰丘陵進行植樹造林,提高綠地率。綠地率的提高可使得生態環境質量得以大大改善,因植被具有可以涵養水源,提升地下水位,保持水土的功能。貴州省按照“西治”、“中保”、“東用”的林業建設布局,實行分類指導,分區實施,統籌區域林業發展,加強生態建設。“西治”即對貴州省的西部生態脆弱地區,強化生態治理;“中保”即對以貴陽為中心的黔中地區,突出森林資源培育保護;“東用”即在東部、東南部及南部、北部自然林地條件較好的地區,建設林業產業原料基地。多年來,貴州省高標準、高質量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兩江”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石漠化治理等6大工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3.2 大力發展循環、綠色、低碳經濟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打造生態工業園區,構建生態工業體系,以“節約、降耗、減污、增效”為核心,從源頭削減和預防污染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按照“工業先行、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全省重點污染企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積極推進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認證工作;大力發展廢棄物再生利用、廢舊物品調劑和資源回收產業,推進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再利用;發展生態農業產業體系,逐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和生產產品無害化。特別是以沼氣工程為紐帶,使農業生產的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和能源建設工程緊密結合,既利用了廢物,又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環境。

    3.3 培育綠色市場、提倡綠色消費

    擴大清潔能源的使用范圍,開辟綠色通道,重點抓好汽車清潔燃料的推廣。積極支持發展車用清潔燃料,利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作為汽車燃料,積極推廣雙燃料汽車,改善和減輕隨著車輛增加而帶來的大氣污染。大力推廣能效標識產品,限制產品的過度包裝,酒店、大廈、家庭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產品。

    3.4 建立完善的廢氣、廢水排污制度

    貴州省工業及汽車排放出的廢氣常常滯留于城市上空,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工農業生產使貴州省水體污染問題突出,水環境質量變差。因此,要對貴州省的企業做好監查、監測工作,對于超出規定的企業,要立即停產改造;對標準內企業要制定排污償還制度,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環保意識,促進企業技術更新和產品升級換代。

    3.5 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發展環保產業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提高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進程,實現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減少污染。適應貴州省脆弱的生態環境,改造傳統“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產業,加快磷化工、煤化工等傳統大型產業的技術升級,加快貴州省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充分利用貴州省的生物資源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大力發展喀斯特地貌生態旅游業,推行生態旅游,以旅游業帶動貴州經濟的發展;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生產潔凈、高品質的蔬菜、水果和花卉,嚴禁污灌。

    3.6 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素質

    環境保護關系到每個人生活安逸和身體健康,是貴州省人民的義務和責任。要做好環保知識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減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使用;盡量使用集體供暖,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和多余的廢氣污染;還要做好農村生態保護常識的宣傳,禁燒秸桿、保護森林、草地,嚴禁亂墾亂伐濫挖,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共同營造貴州省良好的、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麗霞,任志遠.陜西省各地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與差異分析[J].干旱區地理,2005,28(2):210-214.

    [2] 王永瑜,王麗君.甘肅省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動態特征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5):41-46.

    [3] 夏 青,梁 鈺,江進財.沿海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28(2):97-100.

    [4] 陳乃玲,聶 影.江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4):57-61.

    [5] 陳彩霞,林建生. 重慶市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4):348-351.

    [6] 李加林. 沿海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評價系統研究——以寧波市為例[J]. 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8,21(2):263-268.

    [7] 李 剛,楊巧艷.高含硫天然氣凈化廠工程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9):1759-1762.

    [8] 邵 波,陳興鵬.甘肅省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AHP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 19(4):29-32.

    [9] 袁志明. 環境友好型社會評價指標測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4):16-20.

    [10] 梁文森. 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問題[J].經濟學家,2009(3):102-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怡红院成人在线| 欧美成人黄色片|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外国成人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av免费电影|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欧美成人在线网站| 一级成人理伦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视频app|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成人福利app|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无码精品国产电影|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