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廠環境監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常態;基層;環境監測;難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3-0277-01
前言
目前,社會進步的階段,環境監測的工作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內容,也是目前我國環境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所開展的最為基礎的手段之一。在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的階段,環境的保護工作也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環境改革之一。同時在社會發展的階段,政府對于工作和環保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所以環境監測任務也越來越重。現階段,我國環境監測和系統中,中國環境的監測總站,還有市級、省級的環境工作都已經逐漸開始發展,同時工作的任務也在不斷加重,因此在新常態的環境下,基層環境監測工作開展的難點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還需要對其進行分析,以此更好的找到工作開展的對策。
一、基層環境監測站的基本情況
(一)人力資源情況
根據目前我國社會中所開展的環境建設和監測標準中所提出的要求能夠看出,三級標準的監測人員編制數量已經不少于10人,但是這樣的人數依然比較少,由于環境監測和擴編也比較常見,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樣數量的人員也被環保局的相關機關或者是其他的部門進行借調,人員在崗的數量都沒有超過70%,特別是很多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更是很難發展這一工作情況。
同時相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其隊伍依然不是非常穩定,基層站的工作條件相對比較苦,工作人員也需要接觸到很多化學作品,同時人員的待遇比較低,其中給予這樣人員的責任也非常大,風險也非常大。為了能夠提升良好的空間,和機關公務員以及環境監察人員的差距相對來說比較大,這也導致很多環境監測人員沒有在本職工作中開展,一旦有機會就馬上改行離開,選擇最佳的去處,以此造成人力資源的流失。
(二)經費保障情況
同時在我國相關地區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很多基層的環境監測工作單位長久以來都屬于比較高難度的工作過程,這樣也導致很久都難以呈現出最佳的工作效果,所以這也讓很多人認為基層環境監測部門工作沒有良好的發展。同時基層環境監測單位一般都屬于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所以在相關地方政府的資金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很多政府都難以拿出一筆專項的資金,因此也導致基層環境監測站難以得到有效的資金作為工作運營的經費。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基層環境站的經費一般都是通過環境監測服務的費用進行財政的支持,以此解決其中出現的工作問題。但是自從環境監測服務的費用進入行政和事業單位之中,基層環境監測工作也難以順利的進行,其相關的資金也難以被應用,這也會導致出現有錢多干活,沒有錢少干活的情況。
二、新常態環境下基層環境監測站的工作難點
在基層環境監測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監測數據中的五性都難以被保證,所以為了保證監測數據能夠準確的反應出社會誰環境質量的情況,預測污染的發展趨勢,還要求環境監測的數據有著一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以此更好的進行工作。在基層環境監測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由于其人物、財務等條件都有限,所以很難順利的開展工作。如果想要保證污染源的樣品具有代表性,還需要充分的監測污染物在時空中的分布情況。但是在基層站中,一般都是采用前期沒有制定的工作開展和進行有效的監測方案。這也會導致基層環境監測工作出現現場采樣環境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再加上企業環境投入比較少,所以排污的方式一般都不規范。其質量操控也比較單一,因此這也是基層環境監測工作開展所存在的y點和問題。
三、新常態環境下基層環境監測工作開展對策
想要保證在新常態的環境下,開展基層環境監測工作,還需要明確其中的工作重心,由于新環境發規定了,環境監測需要保證具有統一的監督環境活動范圍,為了能夠依法進行管理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情況,還需要針對法檢測的要求對其工作指明方向。以此保證環境監測制度能夠得以健全。同時在很多地區針對基層環境工作也提出了最新的要求,要求新環境法能夠對基層環境監測工作提出最佳的詮釋,也需要按照環境監測的責任主體開展工作。同時基層環境監測工作也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分清主次,把握好重點,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最新形式下各個工作所給予的任務。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常態環境下,基層環境監測還需要本著對事業高度負責人的態度,圍繞中心和大局,以此作為工作開展的目標,堅持對環境監測工作和服務進行順利的開展和監督,以此更好的完善這一工作,也能夠保證各項工作深入貫徹新常態下環境保護的最新起點,不斷創新管理工作。強化業務和技術的能力,積極主動的構建出生態環境文明,以此做好環境監測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坤.基層環境監測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01):33-34.
關鍵詞:驗收監測;現場勘察;環境管理檢查;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X328文獻標識碼:A
前 言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是指環境監測部門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管理、運行及其效果和污染物排放情況全面的檢查與測試,是考核建設項目落實“三同時”制度的重要手段,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重要依據。驗收監測工作包括現場勘察、環境管理檢查、監測方案制定、現場監測與采樣、實驗室樣品分析和報告編寫等前后銜接的幾個部分,對建設項目進行現場勘察與環境管理檢查是整個驗收監測工作中基礎和關鍵的步驟,直接關系到監測方案制定和現場監測等后續工作能否全面、完整、客觀、順利地完成以及驗收監測報告編寫的質量。目前,國家關于現場勘察和環境管理檢查相關的環保技術規范較少,本文結合環境監測單位的工作實際,就項目驗收監測中現場勘察與環境管理檢查工作中的重點問題和容易忽視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
1 現場勘察應注意的重點問題
1.1 項目建設內容變更問題
核實項目實際建設內容與初步設計、環評報告及批復等文件是否一致是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前期現場勘察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項目建設期比較長、市場情況變化比較大以及環保意識不是很強的中小企業,項目變更是經常有的。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輔助工程、公用工程、環保工程、主要產品及原輔材料等均是建設內容現場勘查的重點,也是判斷項目變更的重要環節,一旦發現項目存在變更,要根據變更的內容和程度解決以下主要問題:
1.1.1 確認是否需要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如果建設項目的主要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主要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主要污染物處理工藝和設施發生變更,在調查變更情況之后要同環保主管部門及時溝通,確定是否屬于重大項目變更,發生重大項目變更時,要終止項目驗收監測,并告知企業需要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批。
1.1.2 判斷變更是否可行,報告增加相關內容
如不屬重大變更,要進一步確定變更是否可行,判別標準主要是基于變更是否采用更先進工藝或以降低能耗、污染減排和更有利于保護環境為目的,同時在監測報告中要詳細介紹生產工藝或主要設備變更的內容、變更的原因、變更后引起污染物的種類和排放量的變化情況、企業應對這種變化原來設計的污染防治設施是否進行了相應調整等內容。若變更不可行,也要終止項目驗收監測,同時上報環保主管部門并告知企業。
1.1.3 在環評文件基礎上重新進行污染因素分析,補充監測方案
若變更可行,要按變更后的主要原輔材料的品種、成份、生產工藝流程分析廢水、廢氣、廢渣、噪聲的產生情況、主要污染因子、相應配套治理設施及流程、污染物排放去向、排放周期、及排放方式等進行污染因素分析。還要注意在驗收監測方案中增加由于項目變更而新增的污染物、排放口以及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監測,避免缺項。
1.2 驗收監測范圍確定
在環評文件中明確分期建設的項目,原則上應分期驗收,但個別企業也有未分期申報驗收的現象,根據實際情況可做整體驗收。在現場勘察中如果發現應整體建設驗收的項目由于市場、資金等原因減少建設內容或分期投產的,應在企業征得管理部門同意后進行分期驗收。現場勘察時要確定好各期的建設內容和驗收范圍,注意在前期已經驗收過的污染防治設施如果增加處理負荷的話,應重新對其運行效果進行監測考核。另外,在線監測設備作為項目污染防治措施的一部分,其建設和運行效果比對監測考核也要納入到驗收監測工作當中。
1.3 進行排污口規范查,確定是否具備監測條件
排污口規范化建設與否直接影響監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和可比性,而排污口沒按規范建設是一些中小企業經常出現的問題,現場勘察時要注意確認廢氣排放筒和無組織排放源、廢水外排口、噪聲源等的具置,并根據監測規范并結合環環評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對策要求檢查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情況,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應責令企業整改后再進行現場監測。
2 環境管理檢點內容
環境管理檢查是對項目建設單位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和考核,目前基本是由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委托監測部門來做,內容主要包括項目環評批復落實情況、環保審批手續及環境保護檔案資料的檢查、環境管理工作檢查、污染防治設施及在線監測儀器安裝、運行情況檢查、固廢處理處置情況、風險防范與事故應急制度、衛生防護距離落實情況等,可以認為凡是監測數據不能反映的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均屬環境管理檢查范疇。
2.1 環評批復落實情況檢查
環評批復落實情況檢查包括環評報告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實情況和主管部門環評批復意見的落實情況,其中重復的內容要事先歸納好再逐條對其落實程度和效果進行現場檢查并體現在驗收監測報告中,涉及項目環境監理的內容直接將環境監理報告相關結論作為附件以減少驗收監測報告的重復贅述內容。
2.2 污染防治設施的日常運行情況和效果檢查
驗收監測期間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狀況和效果良好并不能代表其日常運行效果,要注意從操作人員培訓、熟練程度、對操作人員的現場提問、各項操作規程的建立、藥品物資的貯備和消耗、主要設備的備份、運行記錄、在線或手工監測結果、建設和試運行期間是否發生及污染事故等多方面綜合判斷其日常運行是否正常,處理效果是否達標。
2.3 危險廢物管理、風險防范與事故應急工作檢查
在危險廢物環境管理檢查中要注意對照建設單位在環保部門備案登記的內容進行危險廢物種類和數量的核實,在報告中要給出其產生量同臨時存放量和轉移處置量之間的對應關系。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及《危險廢物收集 貯存 運輸技術規范》(HJ2025-)對危險廢物的廠內收集、運輸及貯存設施的規范性、規章制度、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運行記錄等進行檢查,危險廢物的轉移和處置要有轉移聯單、合同、發票及處置單位的資質證書等佐證材料。
2.4 環境管理檢查結果在報告中的體現方式
環境管理檢查的結果在驗收監測報告中的體現方式最好是在文字敘述的基礎上以照片、圖表、企業提供的固廢處理處置協議、日常委托監測協議、企業內部與污染防治設施的運行管理文件和運行維護記錄、環境監理報告結論、財務報表等作為附件佐證以彌補文字敘述的不足。注意在報告中對所檢查的內容進行客觀如實反映即可,落實與否的結論由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對其進行現場核實后在驗收會上給出。
3 其他容易忽視的問題
3.1 生產工況考核方法
在驗收監測期間應監控各生產環節主要原材料的消耗量、成品量,并按設計的主要原輔材料用量、成品產量核算其生產負荷。但有些項目存在下列特殊情況需要在現場勘察與檢查的基礎上同企業協商確定工況考核方案:
3.1.1 生產能力能達到環評設計產量,但由于市場等原因試運行期間或短期內達不到生產負荷要求的,可與企業協商,在驗收監測期間內生產負荷達到產量的75%以上;若長期達不到設計工況要求的應分階段驗收,并注明驗收監測期間的實際生產工況及污染防治設施的運行工況。
3.1.2 醫藥和化工類項目生產工藝過程復雜,合成中間體和成品的過程時間較長,同時還存在多種產品共用一套生產設施的情況,此類項目的工況考核可以針對驗收監測期間主要生產工段和主要產品進行,同時需要收集項目前一個月的生產記錄作為其他產品生產工況的佐證。
3.1.3 大型機械加工類項目可能需要數月才能生產出幾套大型產品設備,此類項目監測期間工況應考核主要產品零部件的生產工況或主要生產設備的運行負荷,同時收集該項目完成一批設備生產期間內的生產工況作為佐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同時給出項目驗收監測前的月或季度產量與設計年產量進行比較,判斷工況是否達到要求。
3.1.4 污染防治設施作為項目建設內容的一部分,其運行工況同產品生產工況一樣也需要進行監督考核。
3.2 驗收監測數據的使用
驗收監測在客觀上是事先告知企業并在被監測企業配合下才能完成的工作,企業的生產工況達到正常工況的75%以上、污染防治設施能夠正常運行并保持良好處理效果是驗收監測的前提,所以驗收監測結果往往好于日常監督監測結果,因此驗收監測數據不應作為排污收費等日常監督性監測數據使用。
3.3 現場監測安全問題
除了排污口規范化中提到的安全保障措施外,在現場勘查中要注意向企業了解掌握其危險化學品的貯存區域和生產工段、化工等特殊行業的防爆、防火、防中毒、防靜電等安全注意事項。在監測方案中要有相應章節向現場監測人員說明,以采取相應的個人安全防護措施,并規定監測人員在企業的活動區域范圍。必要時應請企業負責安全的技術人員對監測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后再進入企業監測,確保現場監測人員的人身安全。
4 結 論
4.1 項目建設 內容發生變更時,要根據變更是否采用更先進的生產工藝并以降低能耗、污染減排和更有利于保護環境為目的來判斷變更是否可行,同時應重新進行污染因素分析,補充監測方案。項目建設內容發生重大變更時,需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4.2 項目由于 市場、資金等原因減少建設內容或分期投產的,應進行分期驗收。前期已經驗收過的污染防治設施如果增加處理負荷的話,應重新對其運行效果進行監測考核。在線監測設備作為項目污染防治措施的一部分,要一并進行驗收監測和考核。
4.3 項目長期 達不到設計工況要求的應分階段驗收。醫藥、化工、大型機械加工等特殊項目的工況監督除了要分別結合監測期間主要生產工段、主要生產設備和主要產品及零部件的工況進行判斷外,還要將項目的月或季度產量與設計年產量進行比較,判斷工況是否達到要求。
4.4 環境管理 檢查要注重證據的搜集,在報告中要多用照片、圖表、企業提供的固廢處置協議、企業內部污染防治設施的運行管理文件和運行記錄、環境監理報告結論等作為附件佐證。
4.5 為保證監 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和可比性,排污口建設不符合監測規范要求的,應整改后再監測。對現場監測人員要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確保人身安全。
參考文獻
[1]環發[2000]38號.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北京:國家環保總局,2000.
[2]第13號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Z].北京:國家環保總局,2001.
[3]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
[4]張曉勇,張金池.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中問題分析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39(06):115-117.
1、污染問題
工廠是一個生產作業的集中區域,其涉及到多種工業化產品,因而最終產生廢棄物類別也是多重多樣的。從環境監測結果分析,工廠廢水可導致大面積水域污染,水質惡化、污染物超標、水生植物無法生長等,這些都是工廠周邊區域普遍存在的問題。水資源是人類社會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水資源污染將對社會環境、人居生活、產業發展等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2、標準問題
為了整頓工業經濟發展秩序,國家對各類生產區域實施項目規劃,要求工廠建立科學的環境監測體系,幫助企業解決現實生產中遇到的污染問題。實際監測發現,廢水環境監測缺少明確的標準參數,對工廠監測內容達不到預定標準,影響了環境治理決策的有效性。目前部分國家重點源監測項目與行業標準污染物項目不一致,如制糖、造紙、城鎮污水處理廠等。
制糖行業監測項目監測分類監測項目重點污染源pH值、色度、COD、BOD5、氨氮、石油類、流量行業標準污染物基本控制項目pH值、COD、BOD5、氨氮、SS、總氮、總磷、單位產品(糖)基準排水量
3、治理問題
監測是為了更好地治理環境,對環境監測中發現的質量問題,工廠并沒有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導致廢水污染面積逐漸擴大化,對新水域產生了更多的危害性。總結原因,多數工廠從運營成本角度考慮,對環境治理未投入足夠的出污費用,廢水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環境監測機構職能不健全,現階段難以達到預定的監測指標,這些都阻礙了廢水監測與治理工作。
二、基于監測結果的廢水處理方法
水資源是人類長期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注重水資源保護是科學發展觀要求。考慮到工業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必須強化工廠廢水治理力度,為工廠建立更加全面的廢水治理方案。當錢,廢水治理技術包括: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可根據工廠內設備建立針對性的監測處理方案。
1、物理法
廢水處理方法的選擇取決于廢水中污染物的性質、組成、狀態及對水質的要求。一般廢水的處理方法大致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及生物法三大類,利用物理作用處理、分離和回收廢水中的污染物,這是物理法應用的基本原理,對工業廢水過濾起到了基本凈化作用。工廠可設計相對規模的生態綠化池,按照工廠生產規模定期回收廢水,通過凈化池處理后完成凈化作用。
2、化學法
利用化學反應或物理化學作用回收可溶性廢物或膠體物質,利用化學反應原理執行有效的凈化處理方案,這樣可以避免廢水處理中出現的異常問題。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堿性廢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廢物在兩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類、重金屬等;氧化還原法用來除去廢水中還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殺滅天然水體中的病原菌等。
3、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處理廢水中的有機物,要求在廢水池中設置生物過濾系統,及時清除水中有害物質,避免廢水排放后對周圍水域產生污染作用。例如,生物過濾法和活性污泥法用來處理生活污水或有機生產廢水,使有機物轉化降解成無機鹽而得到凈化。生物法處理要注意考察工廠類型,不同工廠所用方法存在差異性,選擇合適方式進行處理以保證凈化效果。
三、結論
關鍵詞:工廠模式;socket報文;QT解析
中國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3824(2013)01006803
0 引 言
采用計算機網絡進行遠程數據通訊,具有通訊可靠和速度快的優點。TCP/IP網絡協議是目前廣泛采用的一組完整的網絡協議。socket提供基于TCP/IP網絡的應用編程接口,采用客戶機和服務器通信機制,通過socket可以實現網絡之間的連接與數據解析和交換。
高速鐵路對實時安全性要求比較嚴格,所以在設計高速鐵路道岔監測系統時,數據能否實時傳輸與正確解析就顯得極其重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利用socket報文來實現數據傳輸與正確解析。同時,根據高速鐵路道岔系統中監測項較多,且監測種類已經明確的情況,提出利用工廠模式來實現數據解析。即:在工廠模式下,建立工廠類。其優點是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和權利,有利于整個軟件體系結構的優化[13]。
本文提出利用工廠模式來實現基于socket報文的數據解析與處理,從而更好地滿足高速鐵路道岔監測系統對于數據實時正確解析的要求。
1 socket報文
1.1 socket報文的數據格式
根據實際情況定義socket報文的數據格式如表1所示。
1.2 socket報文不同字段含義簡介
1)長度L。長度L為用戶數據長度,由2字節組成,是控制域、地址域、應用功能碼、業務數據的字節總數,為short int類型。
表1 socket報文的定義
長度(字節) socket數據定義
1 起始字符(68H)
2 長度L
1 起始字符(68H)
2 控制域C
8 地址域A
2 應用功能碼AFN
由業務類型確定 業務數據
暫定為0 消息認證碼PW
1 結束字符(16H)
2)控制域C。控制域C表示報文傳輸方向和所提供的傳輸服務類型的信息,由2個字節組成。
3)地址域。地址域由8個字節組成,是設備的唯一標示。
4)應用功能碼。應用功能碼AFN由2個字節組成,為short int類型。
5)業務數據。業務數據是由數據單元構成的集合,業務數據可能包含N組數據單元。數據單元由數據單元標識和數據體構成。
6)消息認證碼。消息認證碼字段PW用于重要下行報文中,長度由認證算法決定,暫時為空。PW是由主站按系統約定的認證算法產生,并在主站發送的報文中下發給終端,由終端進行校驗認證,通過則響應主站命令,反之則否認,并且終端在收到帶有PW的報文,必須在認證通過后,才能響應命令[4]。2 基于socket報文格式的數據解析
2.1 工廠設計模式
工廠設計模式的思想是把創建對象的責任和使用對象的責任分開,工廠負責統一創建具體產品,然后再把這些產品轉化為他們的抽象產品,返回給外部使用者,作為使用者關心的僅僅是抽象產品預留的接口,而不關心他們是怎么創建的。這樣核心工廠類不再負責所有產品的創建,而是將具體創建的工作交給子類去做,成為一個抽象工廠角色,僅負責給出具體工廠類必須實現的接口,而不接觸哪一個產品類應當被實例化這種細節[56]。
2.2 利用QT實現數據解析
2.2.1 根據AFN功能碼創建多態類
高速鐵路道岔實時環境監測系統主要接收并展示傳感器傳輸的4個監測內容數據:設備維護狀態數據、心跳信號數據、溫濕度數據以及溫濕度處理狀態數據。為了區分這4種數據,我們引入AFN功能碼概念,利用AFN功能碼來區分是維護標示數據,還是心跳信號數據,還是溫濕度數據,還是溫濕度采集器狀態數據,從而建立了一個抽象類(data process),以及4個子類心跳信號處理類(heart beat process)、維護狀態處理類(manage status process)、溫濕度數據處理類(weather data process)和溫濕度狀態處理類(weather status process)。整體類圖如1所示。
3)socket報文解析截圖分析。
解析結果如圖3所示:道岔平臺ID為101;車站ID為10001;道岔編號為10001;監測項目ID為5,代表溫濕度數據監測;道岔周邊溫度為31.9 ℃,溫度告警顯示正常;濕度為49%rh,濕度告警顯示正常。該數據監測時間為20120707T16:56:12。
4 結 語
本文結合高速鐵路道岔監測系統中的實時數據解析實例,在明確了各種環境監測項的基礎之上,制定socket報文協議,利用工廠模式來實現解析。
此種模式適合于高速鐵路道岔系統中監測項等已經明確的實時解析環境中,但此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點:由于工廠類集中了所有實例的創建邏輯,違反了高內聚責任分配原則,將全部創建邏輯集中到了一個工廠類中;它所能創建的類只能是事先考慮到的,如果需要添加新的類,則就需要改變工廠類了。當系統中的具體產品類不斷增多時,可能會出現要求工廠類根據不同條件創建不同實例的需求。這種對條件的判斷和對具體產品類型的判斷交錯在一起,很難避免模塊功能的蔓延,對系統維護和擴展非常不利。
根據工廠模式的缺點,下一步將會研究利用工廠方法模式來對此種模式的缺點來進行改進,以提高該解析方法效率。參考文獻:
[1] 謝希仁.計算機網絡[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2] XTEAM(中國)軟件技術有限公司.QT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 SHALLOWAY A, TROTT J R.設計模式精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 多納霍,卡爾福特. TCP/IP sockets編程[M].陳宗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我校施行學分制以來,環境噪聲控制工程課程的授課時數減少。我們基于教材,基于學生的基礎,系統、完整地講授整個知識體系。環境噪聲控制工程是一門獨立的環境工程專業課,主要論述聲環境影響評價與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措施。課程中的部分知識點在大學物理、環保概論、環境工程學、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中已經學習過。鑒于部分內容的重疊,我們在設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時,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合理安排學時,更要保持本課程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突出本課程的重點和特色,構建全面的環境噪聲控制工程知識框架。
2及時更新標準和法規
雖然毛東興等主編的環境噪聲控制工程(第二版)出版時已經更新了相關規范和標準。至今,有些內容應經過時。我們通過國家環境保護部網站等途徑及時了解國內噪聲管理法規、標準等的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教材中過時的內容,使講授的內容與實際應用和發展趨勢的關系更加緊密。如我們及時用國家標準《建筑施工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代替了教材中采用的過時的國家標準《建筑施工廠界噪聲限值》(GB12523-90)和《建筑施工廠界噪聲測量方法》(GB12524-90)。又如及時采用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640-2012)和《環境噪聲與振動控制工程技術導則》(HJ-2034-2013)。
3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毛東興等主編的《環境噪聲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噪聲源的測量為第三章,而環境噪聲與振動的評價及測量方法為第四章。以噪聲這部分為例,我們對上述內容的授課順序做了如下調整:噪聲的評價量、評價標準和法規、測量儀器、環境噪聲測量方法。這樣的教學安排是基于先是評價量的提出,才會有測量儀器的研制,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51頁聲級計工作原理框圖中的計權網絡。因為相關內容已經在噪聲的評價量這一節中詳細講解。
4參考國外教材
通過參考國外教材,可以掌握國內外環境噪聲控制工程教學內容的差異以及了解環境噪聲控制領域的國外發展動態。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基礎英語扎實,四級、六級通過率高,而在專業英語方面有欠缺。為了讓學生在本科階段,接觸專業外語,我們把專業外語的學習貫穿在專業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以國內教材為基礎,系統講授專業知識,適當選用DaVidA.Bies等主編的《EngineeringNoiseControlTheoryandPractice》(SponPress,2009)相關內容,作為本科生課外閱讀材料,達到既鞏固專業知識,又促進專業英語的學習。近年來的實踐表明,這一教學方法比專門學習專業外語效果更好。
5豐富實驗教學
我校的環境噪聲控制工程教學,側重理論講授,較少展現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課程特色,僅有的噪聲實驗主要是聲級計的使用以及交通噪聲的監測,是環境監測實驗課程的一部分內容,至今還沒有獨立開設環境噪聲控制工程實驗。需要增加的實驗教學內容有: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工業企業廠界噪聲監測、建筑施工場界噪聲監測、工業設備噪聲的測量、噪聲頻譜分析實驗、駐波管法吸聲材料垂直入射吸聲系數的測量、道路聲屏障插入損失的測量。
6結語
關鍵詞:環境監測 數據 記錄 審核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b)-0127-01
現場監測工作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前沿,現場監測所得到的樣品、數據等是評判排放口污染物排放強度、治污設施處理效果、環境質量等的第一手資料。因此,現場監測工作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關鍵。
1 現場監測數據記錄及審核工作的基本要求與要素
現場監測數據記錄及審核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將監測的全過程完全納入QA、QC可控范圍內。原始記錄做到及時、準確、完整、清晰、規范;監測數據及相關結果做到具備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這五大基本特性。
審核工作大致分為以下幾大要素。
1.1 現場工作質量控制
主要針對現場監測過程中的各個監測、采樣的關鍵環節進行質量控制,從而保證所得樣品與數據均在質量可控范圍內。樣品的采集是全部分析工作的基礎。實踐證明:缺乏科學性的采樣所帶來的誤差遠大于實驗室內分析過程中所產生的誤差。在環境監測采樣過程中,若采樣人員對采樣過程的質量保證和技術管理不夠重視,責任心不強,那么不符合規范的采樣必然給監測數據帶來較大的誤差且不能真正反映樣品的代表性。因此審核人員應根據自己負責審核的內容,把好現場采樣的質量關,及時發現和杜絕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
1.2 原始記錄填寫質量控制
原始記錄是通過一定的表格形式,對環境監測各項活動和業務活動所做的最初的數字或文字的記載。它是環境監測各項活動的客觀反映,是未經過加工整理的第一手資料。因現場監測的條件較為惡劣且具有不確定性,而原始記錄是日后綜合分析監測結果與相關數據的重要原始資料,如何保證原始記錄這一現場監測的第一手資料能在第一時間內及時、完整、規范的填寫,這也是質量控制的關鍵點。負責審核的人員應著重審核原始環境樣品采樣記錄是否全面,采樣人員是否嚴格按照規范認真做好樣品采集時周圍環境的偶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的記錄,水文、氣象等特征的描述以及污染源監測采樣點位置,生產工況、排污周期、取樣方法的記錄[1]。
1.3 特殊情況的判別
現場監測不會遇到完全相同的監測條件與監測結果,即使是同一個監測點位連續兩次監測的相關參數與結果都不會完全一致。且監測的條件及情況錯綜復雜,監測過程中遇到特殊情況如何處理,如何科學的采集樣品,如何合理的采集監測數據與結果,這都是監測的關鍵問題。
1.4 現場監測數據的審核
現場監測結束后,各類原始記錄與相關數據匯總,一般需經過計算、校核與審核三個過程。每個過程均有審核的作用,應科學的規范各個過程,從而保證質量體系的有效運行。
2 現場監測審核工作程序的主體架構
審核工作程序的總體架構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大方面。
2.1 監測現場審核的時效性
發現和鑒別異常數據,對數據進行合理分析是數據審核的重要部分。而異常數據的發現最有效、最及時的手段就是在監測現場第一時間開展審核工作。
首先最關鍵的就是采集的樣品是否具備代表性。樣品的代表性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時間、地點,并按規定的采樣要求采集的有效樣品的特性。其中采樣是關鍵環節,我們只有采到有代表性的樣品,分析出來的數據才有使用價值和代表性。代表性的樣品采集是全部分析工作的基礎。雖然我們有精密的儀器和準確的分析方法,但是忽視了采樣的科學性、技術性,所獲得的監測數據就難以反映被測對象的真實情況。
倘若現場發現不符合規范的采樣或監測工作,那么必然會給監測數據帶來較大的誤差且不能真正反映樣品的代表性。現場審核及質控人員應現場及時指出,并核實之前的樣品或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將不符合規范的樣品或數據廢除,責令相關人員重新進行監測。
2.2 原始記錄及相關數據審核
所謂原始記錄,就是要保持記錄的內容及相關信息的原始性。是監測工作的憑證,現場監測過程中所有的相關信息均應及時記錄在原始記錄的相應表格中,若有監測設備或儀器直接出具監測結果的且具備打印功能的應將相應的監測結果單打印出來,附在原始記錄上。
原始記錄的審核首先應審核記錄信息是否填寫完整,特別應關注一些輔助參數的填寫是否完整如水質樣品添加固定劑的種類與量、氣象參數、樣品的性狀、采樣量、氣樣保存方法及條件、監測的時段等。往往一頁原始記錄上監測人員容易忽視重復填寫的內容,如監測污染因子、樣品的性狀(氣味、顏色等)、監測日期等。原始記錄上的相應空格應按照要求填寫完整。其次應注意填寫的內容是否正確,如樣品的取樣量、流量、取樣條件等是否與標準中或技術規范(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等)中規定的相同。再次,應關注相應的計算結果是否按照相應的規范執行,如取樣的標態體積、污染物的實測濃度、煙氣密度、標態氣量等。
除去原始記錄,在監測結果中有部分是通過原始記錄的幾個基本參數共同計算而得到。那么針對這部分監測結果審核時,應結合原始記錄與相應的執行的標準或規范,通過正確的公式進行計算。審核這部分數據時,首先應注意參與計算的基本參數的數值是否與原始記錄上相符,其次應注意計算的公式是否正確,再次應該注意針對不同的標準規范會有不同的固定的折算系數,審核時應注意折算系數的應用是否正確,最后應關注有效位數的修約。
在一套或多套治污裝置監測結果及原始記錄審核過程中,審核者應注意處理設施的進出口各監測結果及相關參數的相關性。針對某一被測單位一套數據進行審核時,可利用同類監測對象的環境統計資料作類比分析,兩個工廠產品相同,工藝條件相似,其污染物性質、成分、排污狀況大致都在一個范圍波動,準確掌握其中一個工廠的污染源監測數據,對另一個工廠的排污監測數據的審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結合其他環境要素,綜合分析監測數據。
3 結語
科學有效的實施現場監測工作審核程序后,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監測分析人員技術水平、監測因子的變異性以及各種干擾因素作用而導致的數據異常或數據失真等現象。在開展監測數據審核時,應該圍繞著監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對監測過程中前后制約的各個環節進行審核,以此監測系統才可能實現及時、高效、可靠地為社會各方提供公正、權威的監測數據。
關鍵詞: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環境監測;應用技術
1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主要內容
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研究的是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以及功能等特性。其實,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就是在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分子水平上來研究生物學原理的技術方法。從分子的角度看待生物學問題,可以更加科學、細致、客觀的找到問題的原因所在,在環境監測和污染問題治理上都能有很廣泛的應用。接下來,我們將具體舉例說明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2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PCR)
2.1聚合酶鏈式反應實驗過程
標準的PCR過程分為三步:1.DNA變性(90℃-96℃):雙鏈DNA模板在熱作用下,氫鍵斷裂,形成單鏈DNA。2.退火(復性)(40℃-65℃):系統溫度降低,引物與DNA模板結合,形成局部雙鏈。3.延伸(68℃-75℃):在Taq酶(在72℃左右最佳的活性)的作用下,以dNTP為原料,從引物的5′端3′端延伸,合成與模板互補的DNA鏈。每一循環經過變性、退火和延伸,DNA含量既增加一倍。現在有些PCR因為擴增區很短,即使Taq酶活性不是最佳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復制完成,因此可以改為兩步法,即退火和延伸同時在60℃-65℃間進行,以減少一次升降溫過程,提高了反應速度。
2.2實驗結果分析
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是利用堿基互補配對原理來使得DNA能在一定條件下進行迅速擴增的技術。利用DNA在體外攝氏95°高溫時變性會變成單鏈,低溫(經常是60°C左右)時引物與單鏈按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結合,再調溫度至DNA聚合酶最適反應溫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著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補鏈。
2.3實驗結論
DNA的半保留復制是生物進化和傳代的重要途徑。雙鏈DNA在多種酶的作用下可以變性解旋成單鏈,在DNA聚合酶的參與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復制成同樣的兩分子拷貝。在實驗中發現,DNA在高溫時也可以發生變性解鏈,當溫度降低后又可以復性成為雙鏈。因此,通過溫度變化控制DNA的變性和復性,加入設計引物,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體外復制。因此PCR技術可以應用檢測土壤、水樣等的環境樣本中不能培養的微生物的種類與大致數量,而且擁有很高的精確性。
2.4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多帶來的汽車尾氣排放的污染以及工廠排放廢氣的污染,我們呼吸的空氣中污染物物質越來越多,于是,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在大氣污染監測方面得到了應用,它能夠檢測到大氣中過量的固體顆粒物對人類的影響,從而確定當時的空氣質量。近些年來,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還被應用到了環境微生物的定量檢測中,可以想象,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在未來配合其他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一定會更好的用于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上。
3生物傳感器技術
3.1技術方法
生物傳感器是一種把生物反應信號轉化成電信號,再被專業設備放大接收,從而確定待測物質含量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生物傳感器可以分為很多種,優點是體積小、反應快,而且檢測成本較低。
3.2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目前,生物傳感器技術主要被應用在檢測水中有機磷等等污染物的含量,從而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生物傳感器技術還能被應用在檢測大氣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污染物的含量。不僅如此,生物傳感器技術還能夠檢測樣本中的某些特定的有毒有害物質,比如說重金屬污染物。化工廠的違規排放,電池等垃圾的隨意丟棄都會造成土壤與水中的重金屬物質的含量超標,這樣受到重金屬物質污染的土壤與水就會變得有毒,生物無法再其中生存。因此,環境監測人員在發現了被污染的土地或是水域后就可以利用生物傳感器技術檢測土壤或是水樣本的重金屬含量來確定樣本區域是否被重金屬物質污染,從而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BOD生物傳感器能在在10-15min檢測出BOD值,可在線監測水質狀況。目前已經有間接測定空氣中NOx的濃度的傳感器,其檢出限1x10-8mol•L-1。NO3離子是主要的水污染物之一,如果添加到食品中,對人體的健康極其有害。Zatsll等人提出了一種整體化酶功能場效應管裝置檢測NO;離子的方法。該裝置對NO,’離子的檢測極限為7x10的負5次方mol,響應時間不到50s,系統操作時間約為85s。
4結束語
其實我們在上文中僅僅舉例介紹了幾種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具體應用案例,還有好幾種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也在環境監測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像生物芯片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用科學技術來保護生態環境,把科學技術應用到保護生態環境中來,已經成為了人們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未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一定會日趨進步完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前景也一定更加的廣泛。
參考文獻:
[1]瞿建宏,馬曉燕,劉洪波,吳偉,楊健.水產品中甲氰菊酯殘留的ELISA快速檢測[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7(04).
地震之后急需展開環境應急監測
一、地震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
(1)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泄漏
城市里鋼鐵、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制藥等行業以及化學品倉庫一般都貯存著大量的酸、堿、光氣、氯氣、石油類物質以及其他化學品,多用臥式貯罐,在露天或罩棚內貯存。如果貯罐沒有進行固定,地震時有可能會造成罐體翻滾、管路破損,導致罐內物質泄漏或流灑。城市中的劇毒藥品,除各科研、教學和工廠實驗室有少量儲存外,主要集中在有關的工廠和化工倉庫。這類劇毒藥品如果沒有進行特殊管理,地震時一旦發生庫房倒塌或包裝破壞,就可能造成火燒、水淹、雨淋及散失。在這次特大地震中,什邡榮化液氨化工廠和什邡市瑩豐鎮金溪化工廠就發生了液氨泄漏事故。
(2)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被破壞
地震強大的扭曲力很容易使城市排污管道破裂,造成大量污水四溢,彌漫于城市之中,造成嚴重污染。同時,可能對污水處理廠造成嚴重破壞,削弱城市處理廢水的能力,間接地影響城市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引起地表水環境的惡化。
(3)細菌和病毒從實驗室外溢
城市中保存的細菌和病毒,主要集中在有關的科研和防疫單位。菌種的種類和毒株雖很多,但數量都不大,一般存放在電冰箱內,地震時只要冰箱不被破壞就不致于外溢。但臨時保存的菌種、病毒株多存放在玻璃試管、玻璃皿或玻璃瓶內,一旦遇到破壞性地震,試管、器皿被打破,就有可能外溢,造成傳染。
(4)放射性物質泄漏
放射源主要集中在核電站、輻射防護研究和農業科學研究單位,其次分布于煤田地質勘探、醫療防疫單位,教學和生產單位較少存放。目前,我國核電站都是按照很高的抗震級別來建造的,抗震系統完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他放射源則分布較散,一旦在工作時發生地震,或者個別單位不按規定包裝、貯存,就有可能會對空氣和水造成污染。
(5)垃圾填埋場和尾礦庫可能引起的污染
地震造成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地面破壞,容易使原本填埋于土地深處的垃圾裸露于地表,引起環境污染。如果遇到陰雨天氣或者城市水災,將可能使這些垃圾四處漂浮、腐敗,滋生有害微生物或滲出有毒有害物質。一旦地震造成尾礦庫破壞,大量礦石廢渣含有的重金屬將可能造成水體以及土壤污染,對人體造成持久危害。
(6)火災和水災造成的污染
發生地震很容易引起城市大火,大量塑料質地的建筑材料、電線、油料、化學纖維的焚燒會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氣體產生,給城市大氣帶來嚴重污染。如果遇到自來水管道破裂或者陰雨天氣,將會造成這些有毒有害氣體進入土壤、地下水,造成持久污染。如果地震引發了海嘯,或山崩壅塞河道,或扭曲、破壞堤壩造成河流水庫決口,淹沒了城市,將會對城市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一旦發生水災,將會使泄漏的化學有毒有害物質、放射性物質、病毒和細菌隨城市污水彌漫于城市,造成極為嚴重的環境污染。水災還極易滋生蚊蠅,導致水體中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疫病流行。
二、應急監測的主要對象
(1)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環境
保障災區飲用水安全是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開展應急監測是地震應急監測工作的頭等大事,做好地表水環境監測工作是災區防疫和災后重建的重要依據。
(2)城市大氣環境
地震可能會引起工廠、化學品倉庫有毒有害氣體的泄漏。如果地震引起城市火災的話,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對城市大氣環境開展應急監測十分必要。
(3)輻射源
地震中可能會造成放射性污染,開展對輻射源的監測很有必要。
(4)土壤與地下水
有毒有害物質的泄漏、垃圾填埋場和尾礦庫的破壞以及水災,可能會造成土地和地下水污染。如果農業用地和地下水飲用水源被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將會給災后恢復農業生產和人畜正常飲水帶來威脅。
做好災后環境應急監測準備工作
一、主要應急裝備的準備
(1)遙感衛星與遙感飛機
遙感衛星和遙感飛機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遙感監測具有監測范圍廣、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進行長期、動態監測等優勢,還能發現有時用常規方法難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擴散的狀態,它不但可以快速、實時、動態、省時省力地監測大范圍的環境變化和環境污染,也可以實時、快速跟蹤和監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發展,以便及時制定處理措施,減少污染造成的損失。2008年5月29日,中科院災情監測工作組對德陽、綿竹市綿遠河漢旺—小木嶺段進行水質遙感監測,其數據顯示,綿遠河長灘—小湔坪段河面漂浮著大面積油污。德陽市環境監測站及時研究應急監測對策,相關技術人員于5月31日趕赴綿遠河漢旺段實地勘察監測。應急監測組制定了專項監測方案,堅持日常例行監測與出現異常情況的應急加密監測相結合,從5月31日~6月7日,對漢旺水文站斷面的石油類污染因子加強監測監控,有效預防了綿遠河水體污染事件的發生。
(2)高空采樣氣球和飛機
地震過后,災區可能發生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污染區域及污染性質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區域性污染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氣顆粒物(包括可吸入顆粒物)、有機污染物等;第二類為災害性大氣污染,如有毒氣體的泄漏等;第三類為關系區域環境質量的污染物,如對流層氣溶膠、臭氧、二氧化碳、甲烷。使用高空采樣氣球和飛機可以有效地監測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痕量氣體成分以及氣溶膠、有害氣體等的三維分布。
(3)應急監測車與應急指揮車
地震發生后,環境監測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可能遭受嚴重損毀;道路、通信設施可能遭到嚴重破壞,給開展應急監測帶來嚴重挑戰。而使用應急監測車與應急指揮車將會有效地克服這些困難,開展空氣和水質監測,能夠及時提供準確的環境信息,防范污染事故。
我國目前裝備的應急監測車主要由依維柯、奔馳等中型車輛改裝而來,一般配備有車載導航系統、空氣監測系統、水質監測系統、發電設備、圖像采集及傳輸系統、通信和指揮裝置、生活輔助系統與安全警示系統等,是一個流動的環境監測實驗室。目前,國內使用的應急指揮車一般由輕型越野吉普改裝而來,通常配備有應急通信系統、圖像采集及傳輸系統、指揮裝置。應急指揮車體型小巧,越野性能出色,在應急監測車由于路況限制不能行駛的情況下,它可以運載應急監測設備和人員及時到達現場,保證應急監測工作有序進行。在普通車輛由于地形復雜、常規通信手段失效,難以完成對應急監測車、應急監測小組物質補給的時候,它還可以起到后勤保障車的作用。
(4)便攜式監測裝備
地震過后,當地環境監測部門的工作有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其所擁有的大型實驗設備可能失去使用功能,這就需要攜帶大量輕便、簡單的監測設備、儀器趕往災區。此外,地震災區的道路往往被嚴重破壞,甚至阻斷,監測人員不得不步行到達指定的監測點位,這就需要攜帶便攜式的監測儀器。各種試劑盒、便攜式空氣質量監測儀、便攜式色譜-質譜聯用儀等設備,都能很好地完成應急監測任務。
二、后勤保障
(1)油料和應急車輛零配件
地震過后,加油站、油庫可能會遭受嚴重損壞,而應急監測車與應急指揮車的行駛以及車載發電設備都需要大量的油料來保障。此外,震區地形路況復雜,很容易造成輪胎、車體外置天線和傳感器損壞,一旦這些部件受損、不能工作,將對應急監測造成嚴重影響。
(2)飲用水和食品
必須考慮到在應急監測現場,可能是停人不停機的24小時監測,可能會在不同監測點位間奔波,因此必須做好水和食品的保障工作,精心選擇、合理搭配,提供豐富的營養,保證人員精力旺盛。應急監測人員必須要隨車、隨身攜帶飲用水和干糧。各種瓶裝飲用水、方便食品、壓縮口糧、軍用野戰食品都是不錯的選擇。
(3)實驗耗材
震區的應急監測時間長、監測項目眾多,實驗用水、各種試劑、試管、濾紙、藥品、鋼瓶氣體需求量巨大,必須高度重視供應工作,保證應急監測工作的連續開展。
三、開展應急監測的必要調查
(1)飲用水源地與地表水系由于飲用水源地所在河流一般都會有支流注入或與其他水系有渠道、涵洞、水閘相連接,因此要仔細調查研究飲用水水源水系圖,只考慮飲用水水源所在河流的污染防治工作是不全面的,必須從整個相交的水系,從整個地表水流域來全面調查。飲用水水源上游及周邊區域內地震災害及各種抗震救災活動可能造成飲用水水源污染的危險源,和污染源的種類、數量、位置等信息必須調查清楚,為制定飲用水水源監測項目提供依據。
(2)主要污染源
主要包括:生產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質的工廠或企業的生產裝置、儲存裝置、化學品倉庫等危險源的狀況,重點為石化、化工、農藥、磷化工等工業企業以及加油站、儲油庫、尾礦庫等;抗震救災過程中產生的生活垃圾和糞便處理處置狀況;抗震救災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狀況;救災中化學品的使用情況,重點為災區防疫過程中使用的消毒劑;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城鎮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的損壞和運行狀況;地震造成的飲用水水源水體形態變化及底質變化對水質的影響;各種類型的輻射裝置和輻射源的狀況;各微生物實驗室的狀況。
四、監測項目和監測方案的確定
可根據當地企業生產情況、污染源現場排查的最新信息,確定特征污染物質。密切監視各種潛在污染源,重點監測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質,如果水質出現異常或存在潛在污染的可能性,要根據情況加密監測。當確認水質出現異常時,在保留分析樣品備用的同時,應立即進行復查,如果持續出現異常情況,立即啟動應急水質監測,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巡視,盡快排查污染源和原因污染物,將結果及時報告上級部門,并通知相關部門。
(1)常規項目
pH、電導率以及高錳酸鹽指數(有條件的可以包括TOC)對水質變化的指示性指標要進行重點監測,視情況可增加氨氮、酚類等其他常規監測項目。現場采樣時要注意觀察與記錄水體的顏色、氣味及漂浮物等感官指標,判斷水體是否受到明顯污染。
(2)需要特別重視的監測項目
要加強微生物學指標的監測,每日監測糞大腸菌群、細菌總數,出現異常時應增加常規病原菌監測。如果具備條件,每日可進行一次生物急性毒性監測,用于進行水質安全的綜合判斷,防止通過飲用水造成疫病的傳播。
(3)特殊項目
如果條件具備,應該每日監測對人體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質(重金屬和有毒有機污染物),揮發性有機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等盡可能做到每日監測一次;殺蟲劑類六六六、DDT、敵敵畏等要做到每周監測一次以上。若發生有毒有害物質泄漏,發現飲用水源上游控制斷面水質監測結果出現大幅度變化或出現魚類等水生生物死亡等異常情況,應增加相對應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監測項目和監測頻率,嚴密監控。
建立高效率的環境應急監測制度
一、做好應急小組組成工作,形成堅強的戰斗集體
(1)明確應急監測小組的工作職責。在國家、省、市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
下開展工作。調度應急監測人員、儀器等,組織應急監測小組趕赴現場,指揮應急小組展開行動;通知監測站啟動“應急監測預案”進行監測分析,制定應急監測方案,負責采樣及分析化驗工作;監測數據及時報告應急領導小組和應急現場監察組。
(2)應急監測人員的選派。震后環境應急監測工作是事關防治次生環境災害,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支持災區重建的艱巨任務,責任極其重大;災區基礎設施被毀、生活條件艱苦;余震不斷帶來房屋倒塌、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危險;各種監測設備復雜和監測方法繁多,監測勞動強度大。這就需要應急監測小組的領導有很高的政治覺悟、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豐富的應急處理經驗和很高的專業水平。另外,需要挑選組織紀律性好、知識技能全面、年富力強的工作人員組成應急小組。
(3)明確應急監測小組各成員職責。最基本的要求是:定崗定人定項目。震后應急監測有3個顯著特點:監測任務多、監測人員少、監測項目多。這就需要明確職責,建立流轉良好的工作程序、高度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保障監測工作反應及時、井然有序,監測數據準確有效。這就要求應急監測小組要根據應急監測預案,明確小組的對外通訊、應急監測響應,確定現場監測的點位和頻次、選擇監測項目,做好監測數據的審核和上報,對后勤保障等崗位提出要求,迅速確定每個小組成員的工作職責,實現“一人多崗、一人多項、一人多能”和克服困難,完成復雜任務的有機統一。
(4)建立獎懲體系。震后應急監測是一項具有政治意義的準軍事化工作。為了激勵士氣、鼓舞斗志,戰勝各種各樣的危險和克服形形的困難,必須要賞功罰過,明確立功受獎的行為和成果,對失誤和過失進行懲罰,形成一支積極進取、勇往直前的“鋼鐵之師”、“科技之師”。
二、建立運轉順暢的工作制度
(1)建立災區環境預警和緊急監測工作制度。應急小組進駐災區,長期進入應急狀態,開展對災區區域水環境、空氣環境等的應急監測;如果一旦發生工廠、倉庫化學物質泄漏或污水處理廠破壞等突發狀況,就需要進入緊急監測狀態。因此,嘗試建立災區環境預警和緊急監測工作制度很有必要。災區環境預警需要根據飲用水源地與地表水系、主要污染源調查結果建立預警體系,并由此制訂緊急監測預案。建立以預警體系、制訂緊急監測預案為主要內容的工作制度,對保障應急工作的良好工作狀態會起到關鍵作用。
(2)建立地表水重要監測斷面、點位和飲用水源地的例行監測制度。定期定點展開現場巡查,仔細調研現場狀況,精心遴選常規監測項目,適時增加特殊項目的監測;緊急狀態下加大巡查頻次、監測頻次,確保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并做出報告。
(3)應急值班制度。設置值班電話,實現24小時專人值班,確保監測信息上傳下達,快速處置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4)預警報告制度。對發現的可能發展或引發環境污染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監測小組應立即向本級和上級監測主管部門報告,在出現突發性事件的情況下,自動進入預警狀態,進行跟蹤監測,實行一天一報告制度。
(5)緊急監測報告制度。當環境指標異常時,應立即啟動緊急監測預案,安排專人每天對異常波動的項目和點位進行定項監測和現場巡查,并分析污染走勢,每天定時向本級和上級環境監測主管部門報告情況。
(6)內部情況報告和信息制度。實行日監測報告的,上級環境監測機構應在一周內通報一次;實行周監測報告的,每半月通報一次。適時環境質量公報,公告城市環境質量和飲用水質達標情況,就群眾關心的環境質量問題答疑解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7)終止制度。當環境應急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宣布解除環境應急干預措施,引發環境指標波動的因素已經消除、指標持續平穩時,環境應急監測可自動終止。
三、現場特殊情況的應對
地震過后的余震、暴雨和雷電天氣以及隨時可能產生的山體滑坡與泥石流,將給現場應急監測人員和儀器設備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這就要求監測人員必須充分掌握地震知識,在余震到來的時候不慌張,正確避險;及時掌握天氣信息,做好惡劣天氣作業的心理準備,做好現場防雷工作,合理選擇點位,避免暴雨形成的城市內澇、道路泥濘給應急車輛行駛和人員的行走安全帶來的難題;注重了解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預報,規避在奔赴現場監測的道路上以及現場監測點位上可能出現的危險。
關鎮詞:水質檢測 發展 應用
1概述
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已經引起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水體污染防治工作中,水質監測工作是污染預警、持續性污染物監測和治理效果評定的重要手段,已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作為連續性監測工具的水質在線監測儀器承擔著提供準確監測數據和監測報告的責任,在環境監測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我國水質現狀及監測技術發展問題
我國環境形勢仍相當嚴峻,各項污染物排放總量很大,污染程度仍處于相當高的水平。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等。遼河、海河污染嚴重,淮河水質較差,黃河水質不容樂觀,松花江水質尚可,珠江、長江水質總體良好;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局部地區的部分指標超標,主要污染指標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和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及pH值等;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逐年增加。
我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個以大江、大河、湖泊為對象的地表水水質監測網絡。水質監測為了解河流水質現狀、監督工廠達標排污、預測污染趨勢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但也應看到,現今的水質監測技術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一是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所獲得的監測數據與其反映出來的水質信息不成正比。二是現行的監測工作沒有充分考慮水量與水質的關系。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企業排放廢水量逐年增多,從而使部分地區的江河水質惡化,水污染已成為目前影響經濟發展的產重環境問題。為了及時掌握各行業及江、河各監測斷面水質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為環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開展水質自動監測分析具有十分必要的意義。
3水質監測分析技術的發展
與水質自動監測分析關系密切的流動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 analysis,FI-A)近年發展極快。該技術是在熱力學非平衡條件下,在液流中重現地處理試樣或試劑區帶的定量流動分析技術,它與其它分析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自動化分析和儀器的發展,成為一門新型的微量、高速和自動化的分析技術。流動注射分析發展迅速,它已被廣泛應用于很多分析領域。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歐美等發達國家就對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開展了自動在線監測,同時對城市和企業的污水處理廠排水也實行自動在線監測。所采用的方法有實時在線監測和間歇式在線監測兩種。測定項目有水溫、氧化還原電位、DO、濁度、電導率、氨氮、氟化物、氰化物等。隨著地表水富營養化的日趨嚴重和執法的嚴格化以及總量控制制度的實施,又逐步增加了COD,Hg,TN和TP等自動在線監測項目,通過遠程傳輸系統把監測數據自動傳至各級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監測執法部門。近年來隨著污水處理力度的加大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許多發達國家又把綜合市政污水排放口納入自動在線監測的重點監測范圍內。
我國各級監測站的儀器設備更新很快,添置了許多大、中型實驗室監測分析儀器。這類儀器除在常規環境監測中使用外,還可用于監測科研和比較精密的實驗室分析。目前國內外環境監測站具有的這類儀器主要有氣相色譜-質譜儀(GC-MS)、液相色譜-質譜儀(HPLG-MS)、富里葉紅外光譜儀(FTIR)及其與氣相色譜聯機(GC-FTIR)、等離子體光譜-質譜儀(ICP-MS或MIP-MS)、等離子發射光譜儀(ICP-AES)、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等。在這些大型儀器中,除GC-MS和ICP-AES已在我國用于環境監測外,其它儀器還沒有相應的標準或統一監測分析方法。而在先進國家,這類儀器的研究開發以及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發展較快。由于此類儀器(ICP-AES除外)尚不能國產化,所以在我國常規環境監測中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尚需時日。
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難以實現連續自動測定的項目,如氰化物、氟化物、氮化物、硫化物、氮氮、硝酸鹽、磷酸鹽、揮發酚,COD,BOD、硬度、汞、鍋、六價鉻……等都已實現自動化。當前,自動監測分析的研究工作,除了開發新的自動檢測項目外,更著重提高自動儀的可靠性和適用性,因為要使自動儀能自動運行,設計時只能適應成分類似和含量變化不大的樣品;而且雜質、pH值、溫度、電壓等環境條件變化也易引起儀器失調或誤差。如何讓儀器便于維修管理和降低成本也是人們關注和待解決的問題。
4水質自動監測的應用
水質自動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從長遠發展看是很重要和廣泛的,如向水質管理信息系統提供可靠的完整的有效數據,了解污染物時空分布規律和變化趨勢,建立水質模式進行超前環境預測預報等
4.1在實施排污總量控制中的應用
實行排污總量控制,不僅要靠行政管理,還要靠科學的監測技術。例如在總量核查時,目前我國缺少科學性強的指標。若采用根據幾次問斷監測數據求得的日平均濃度去計算日排放量,雖然方法簡單,但卻忽略了總量控制的一個特點―在時空和量上的積累;若采用長時期(如月或季)的排放總量作為檢查指標,對上述特點雖有所考慮,但在考核時間上未免滯后,管理部門難以掌握。顯然,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準確適時地監測。若采用連續自動監測的數據來核查總量。則可有助于準確的定量管理。
4.2在強化污染源監督監測和水源保護方面的應用
為了扭轉我國水污染惡化趨勢,當前我國政府決定主要抓保護飲用水源和污染大戶兩個重點。對這些大戶實施總量控制后,還要對他們的排污口加強監視性監測,以監督企業按排污許可證定額排污。這是一項經常性的、作業量大的工作。水源地的監測關系到千百萬人民的安危,要求快速及時預報,這也是手工定期監測難以勝任的。要抓好保護飲用水源和污染大戶兩個重點工作,從環境監測部門來說,當務之急是開展水質連續自動監測。
5水質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目前,水質檢測儀器開發和監測方法體系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微量和痕量有害物質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開發,痕量濃度、微量試樣的測定;
2. 生物技術的應用;
3. 從常量到超痕量進行多成分測量的簡易方法及設備;
4. 利用生物傳感器的檢測手段或連續自動監測;
5. 離子選擇電極的自動監測系統(電極的耐久性和抗干擾性更為重要);
6. 簡單、廉價的TN,TP,COD,TOC及油類的自動在線監測或TOFMS,開放式FTIR的實時監測;
7. 有機污染物的GC-MS等連續監測設備;
8. 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簡易、快速測量;
參考文獻
[1] 齊文啟等. 水質環境監測技術和儀器的發展. 現代科學儀器,2004,6:8~12
[2] 吳仕榮等. 自動加藥系統在自來水廠中的應用.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2,9:26~27
[3] 關云梅. 離子色譜擴展技術及其應用簡介. 石油與天然氣化工,1999,28(3):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