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生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
1.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挑戰
在市場經濟與多元價值觀念、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下,學生人生價值觀出現“迷茫”現象,價值定位不清晰,對社會主義制度尚存在模糊認識,亟待學校與社會各方面給予正確引導。這說明當今學生在基本政治觀點與價值觀上表現出不少困惑與矛盾,值得關注。
學生道德發展中出現了虛擬化、時尚化傾向。以英雄、模范為榜樣主導學生道德發展的格局被打破,“偶像崇拜”“流行文化”“娛樂化傾向”等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強。
網絡在給學生成長帶來許多益處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影響。“網絡就像海洋,只要一打開網絡,我馬上就覺得自己像一個水手,就想到處冒險。”這是一位中學生上網的感受。部分學生中開始出現網絡沉溺現象,危害性日益顯現出來。
部分學生在道德行為養成方面,知行分離現象依然明顯。雖然道德認知水平隨著年級增長在不斷提高,但這并不必然會帶來道德行為規范水平的提高。
2.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面臨成人社會不斷施加給他們的高期望、高要求,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并且與其它方面問題交織在一起,對他們的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據上海師范大學應用心理系一份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初中學生“強迫癥狀”、“焦慮”、“偏執”三項不良心理反應列于前三位,高中學生“強迫癥狀”“焦慮”“偏執”“敵對”和“人際關系敏感”五項不良心理反應人數最多,中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高達24.9%;對自殺意念報告率進行統計,初中男、女生分別為22.6%和20.7%,高中男、女生分別為22.6%和39.0%。調查指出,中學生的人格特征易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一階段也是心理衛生問題容易出現的時期。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是伴隨著成長過程而來的,同樣,如果不加重視,又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近年來,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學校教育受到應試機制的嚴重干擾,常常無奈地做出違背教育規律的舉措。家庭教育與社會文化也往往帶給中小學生以無形的、巨大的壓力。
有一學生其父無家庭觀念長期滯留福州,不養家。其母一人辛苦撫養,并因此脾氣暴躁,常把其當出氣筒。其幼年物資條件極其缺乏且無家庭溫暖。7歲時其母負氣出走從此再未歸,父也再未歸至今。其后寄居伯父家,自訴:常有寄人籬下之感。吃飯時其伯母常斜眼瞧他,倍感不自在。伯母在日常對其頗有微詞,責備他是累贅。小學5年級開始出現逆反跡象,偶爾不歸家,但教育后能及時改正。初中后,更加叛逆。具體表現為:常偷家里的錢,連伯母放在桌上的手機也偷去賣掉,與他感情甚篤的堂弟放在枕頭下的私房錢也被其拿走,并常到其年近八旬的祖父母處騙錢,甚至將同學放在抽屜里的課本當垃圾賣……問其原因,或沉默或說不想回家吃飯。漸漸的開始與一幫同黨混在一塊。打群架、敲詐勒索、調戲女孩、聚眾抽煙賭博、夜不歸宿、泡網吧、上課睡覺要么曠課……騙來的錢很快揮霍一空,繼而再騙。伯父無法,將其鎖在家中但其很快逃脫,后數天不歸又混跡天涯,變本加厲,家人尋找,故意躲避。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學生缺乏家庭監督、家庭溫暖、情感交流,以致于產生厭學、逃學、棄學等現象,導致學生偷盜、勒索、抽煙、泡吧、打架等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有的學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不斷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思路,努力增強學校德育的針對性、主動性與實效性。建立健全學校學生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二、學生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對策
1.發揮家長學校的教育功能,轉變家教觀念
(1)學校可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教育功能,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科學講座、座談等活動,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講座內容可涉及:“如何引導孩子學習”、“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尊重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孩子不應該被溺愛”等。
(2)教會家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的結構、氣氛、文化、經濟背景等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例如,父母離異,學生的情緒與人格上受到的傷害,都會使學生變得孤僻、自卑,甚至產生反抗、敵對的情緒。因此,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社會活動、心理活動等情況,及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多觀察、多交流、多溝通、創造出良好的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
(3)幫助家長改變重智輕德,子女私有的思想,轉變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妥善處理孩子某一階段發展所面臨的某些特定問題。尤其讓家長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他們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應尊重他們,理解他們,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他們的心理規律。
2.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精心創設心理情境,發揮心育活動課教育功能
學校應創造條件安排心育活動課,由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授課。心育活動課教學不同于學科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好每一堂心理活動課,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活動”,重視“體驗”這兩個最核心要素。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富有啟發意義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以達到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相互合作,相互溝通,增進彼此間的人際信任和合作觀念,使課堂環境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顯。
(2)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注重學科教學滲透
學科滲透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一個心理老師,需要每個教師的共同參與,教師可以針對自己任教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制定相應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蘊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進行滲透,使之達到互相促進的一個良性循環,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開展豐富多彩活動
學校可通過廣播站、宣傳窗、手抄報、學生刊物等宣傳媒體平臺,宣傳報道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可舉辦主題班會、讓學生寫心情日記、心靈感言等形式,讓學生傳遞白己的心聲,傾聽同伴的聲音。讓學生學習傳授心理小常識,學會訓練調節自己心態的小技能,學會化解同學間心中的小疙瘩。
(4)加強留守學生的個別心理輔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體系,為學生排憂解愁。學校應建立心理輔導站,對一些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診斷和鑒別。疏導、調整和矯正他們的認識、情緒、意志行為等心理障礙。對學生常見的心理疾患進行必要的治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自我調控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條件好的學校,可建立心理熱線和“心語”信箱,心理教師以“知心姐姐”的身份認真回復學生的信件,通過咨詢形式,實施心理輔導,為解除學生的心理困惑,架起了通往心靈深處的橋梁。學校應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針對學生心理的特點和實際遇到的問題,定期為學生舉辦相應的心理專題講座,如:“怎樣戒除網癮”、“青春期性保健知識”、“考前心理輔導”、“人際交往的技巧”等,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成長中所面臨的心理困惑,使學生能以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學生心理;教學方法;作業布置;課外活動
一、了解學生,對癥下藥
小學英語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最基本、最特殊的階段。因為這一階段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他們有著特殊的心理:如,可塑性強、心理副作用小、情感依賴因素簡單、自控能力差及思維能力差等因素。這些心理因素有利也有弊。掌握他們的心理對英語教學是很重要的。
1.有利因素
(1)可塑性強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方式、思維能力、人生觀、價值觀是最有彈性的階段,也是最初級的階段。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對以上因素的發展和培養有重要作用。
(2)心理副作用小
小學生相對于成人而言,敢于開口,害羞度低,膽子比較大,學習的思想負擔也輕。這樣的心理有利于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
(3)情感依賴因素簡單
小學生對于他自己通過直覺和體驗獲得的知識更容易接受,貼近生活的學習內容和輕松的教學方法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不利因素
(1)自控自制力差
學生的學習興趣易培養,也易失去。當學習帶來的困難超過他們能負荷與解決的,學生就會失去興趣。
(2)注意品質的影響
小學生的注意廣度、穩定性,分配和轉移能力相對差,這就影響到學生上課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3)思維能力差
小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及表達能力都相對很差,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更差,對老師的依賴性強。
除了要清楚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一個總的心理特征之外,還要注意個別差異。而這些個性差異,來源于個體遺傳素質和各自生活環境的差別。因此要注意因材施教和長善救失的原則。
二、豐富課堂,激發興趣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他們對新鮮的事物非常好奇,愛動、愛畫、愛表演、愛動手操作。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更好地幫助學生學好英語。
1.游戲活動法
游戲,因為它的吸引力強,是一種最有效的,也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的教學手段。
首先,通過游戲學生克服畏懼、害羞的心理障礙,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張大嘴巴說英語,從而聽說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等得到進一步培養,有效地幫助記憶語言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集中精力,闖過思維低谷。據心理學家分析,小學生的有意注意一次只能維持20分鐘左右,游戲可以調節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學習。游戲可以滿足學生享受快樂的心理需要。其次,因為小學生特別好強,通過游戲,特別是競爭性質的游戲,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根據課文內容,讓同桌間編一段對話進行表演,比一比誰編得最好,老師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游戲在課堂教學的各個階段都可以使用。它是一個拉開課前序幕很好的導入方式,它可以幫助復習舊知識,引導新知識,同時還可以起到新知識的課堂鞏固作用。
2.課件、圖示或實物展示法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形象識記效果遠比文字識記來得更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說:凡是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及注意。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多。通過課件,我們可以將很多學生無法見到的東西,通過電腦展示,比如,在教授一些國名和國家首都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圖片將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都一一展示,讓學生更容易記住這些國家,同時也對這些國家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當我們教授一些諸如水果等我們平時可以看得到的單詞時,我們可以通過實物展示法,能更好地便于學生將單詞和實物結合起來。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單詞找實物的方法鞏固所學的新單詞。圖示作為英語的第二語言,能印證文字內容,使繁瑣變簡單。圖示通過簡單的筆畫、線條勾勒出事物輪廓,它簡單實用,可免去帶大量實物教具的麻煩。例如,我們在教in, on, under, beside, near等方位詞的時候,可以在黑板上通過圖示,很容易地向學生展示出所有的方位。學生就能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圖示法同時還可以幫組我們教授一些情緒詞,如,smile, cry, angry, sad等等。
3.教學環境的創設改變
教學的方法是使教學的內容得到一個改變,使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而環境的創設改變,是改變學生學習的狀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輕松、自在、愉快的學習條件下,才能主動地去學習知識,并有效地去使用知識。英語的教學課本中有對話教學,比如,要教授學生如何在商場或超市購買東西、如何過圣誕節的計劃安排等等時,我們就可以提前把教室布置成超市或過圣誕節的樣子。這樣我們的學生更容易進入我們教學的主題,達到我們教學的效果。課堂空間的改變,也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更好的課堂教學。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學生座位的排放,來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教學目的。例如,插秧式的桌椅擺放,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中間黑板那一塊的位置,這樣有利于我們講一些英語的語法、句型轉換等等需要學生掌握的相對枯燥的知識。而馬鞍形或圓形的座位,能達到拉近師生距離的作用,同時也適合進行小組活動與對話教學。不同的座位安排會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4.語言及肢體語言的合理使用
正確合理的語言及肢體語言的使用,能幫助我們調控學生的心理情緒以及課堂的紀律,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教學知識的傳授。當我們在進行游戲活動或對話操作的時候,如果遇到有學生開小差,我們就可以通過眼神的傳遞,或輕輕的一個敲桌子的方式,都可以將那個學生拉回到課堂。而褒貶不一的語言,也可以使學生重振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和更好地幫助有效教學。
三、適度作業,合理輔導
根據愛賓浩斯的遺忘規律,一堂課下來,學生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掌握所教的所有內容,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作業和課外的輔導來起到一個鞏固的作用。作業的布置,一定要有針對性。古語說:缺啥補啥。在我們教學中,就要教什么,做什么樣的作業,這樣才能更好地起到鞏固的作用。同時我們的作業布置還要有差異性。因為不是所有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能力都相同,總是有好,有差,這就需要我們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更有效地起到鞏固作用。課外的輔導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在課外的時間,我們更能有效、有針對性地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差異,進行一個提優補差。當然,課外輔導也要注意它的方法和時效性。
四、創設環境,引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