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媒體技術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2-0121-02
在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之下,人們能夠輕而易舉的借助互聯網等新媒體獲取海量的信息數據,而在電視廣播行業當中產生的大量信息數據也可以存放在遠端的云存儲服務器當中。不僅如此,人們逐漸認識到大數據以及新媒體技術高效、便捷等巨大優勢,因此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在廣電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使用程度也越來越深,許多媒體行業的業內人士相信在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未來廣電將會迎來全新的發展。
1 大數據與新媒體技術概述
1)大數據。所謂的大數據從字面意義上來解讀即為大量的數據。具體來說大數據指的是一個龐大的數據集合,其中包括海量的信息數據,通過運用云計算對其進行整合與分析處理,深化了傳統數據的研究與應用。大數據的數據量已經由原來的TB級別升至PB級別甚至EB級別,并且在大數據中的數據來源廣泛、類型繁多,既有來自網頁、圖片的信息數據也有從監控設備當中獲取的專業信息數據等。不僅如此,大數據還具有處理速度快、安全可靠性高等諸多優勢[ 1 ]。
2)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技術指的就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移動通信等先進技術之上的傳媒技術,因此,在新媒體技術當中不僅能夠完成對圖像、文字等靜態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同樣也能夠對語音、視頻等動態信息進行處理。另外在新媒體技術當中使用現代化、電子化的儀器設備是其一大特色,自動化的處理技術將逐漸取代傳統的人工處理。由新媒體技術催生形成的新媒體如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將成為社會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
2 廣電在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下的發展前景
1)數據發生改變。在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之下,廣播電視行業的數據量將會急劇增長,而數據種類呈現出傳統的語音、文本、圖像、視頻等與諸如用戶行為、用戶偏好等數據相結合的多樣化數據。而面對規模龐大、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的數據量與數據類型,通過使用云計算等先進技術,處理信息數據的效率將會得到大大提升。
2)監管模式改變。雖然現階段在廣電當中主要使用隨機采樣模式完成監管,但該模式只適用于信息數據有限的情況下,未來的大數據時代中廣播電視行業需要面對的數據量也將空前巨大,因此監管模式必將發生改變。在新媒體技術、云計算和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幫助之下,廣播電視行業能夠使用先進的設備儀器完成對大量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工作,進而對該行業進行全面、完整的監督和管理[ 2 ]。
3)被動轉向主動。傳統的廣播電視行業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通常情況下,廣播電視只能夠在事故發生之后對其進行查證,并根據既定的事實結果對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從而期望能夠避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而在新媒體技術和大數據下的廣播電視行業將一改傳統落后的局面,由被動轉為主動,借助大數據分析,提前對播出和傳輸行為進行預測和判斷,挖掘出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潛在危險因素,從根源上有效阻止事故的發生。
3 大數據、新媒體技術在廣電中的應用
1)構建相關業務平臺。傳統廣電中的各項信息數據主要來自于廣播電視臺,而在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之下,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其他新媒體當中的信息數據皆為廣電的重要數據源,而廣電也正在成立獨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平臺,結合當前的傳統媒體,將其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可移動新媒體客戶端相結合,通過互聯網等眾多渠道廣播電視的精品節目,并且吸引大量的網絡用戶成為廣電的忠實受眾群體[3]。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開始開發相應App軟件,并致力于應用軟件的推廣和使用。比如說貴州電視臺運用新媒體技術研發出的“動靜”App軟件,用戶通過在智能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當中下載使用該軟件,只要在連接網絡的情況下就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實時新聞和城市資訊。
2)采集信息數據。在采集信息數據的過程的當中,廣電使用了網絡爬蟲技術從互聯網、各大論壇、微博、微信等眾多媒體當中深入挖掘信息數據,同時在互聯網當中安置眾多動態監控工具主動關注信息數據的更新,方便及時進行搜集與整理。而從各媒體當中采集得到的信息數據可能是靜態的圖片文字,也有可能是動態的語音視頻,大大豐富了廣電的媒體內容,最后經過采集整理的信息數據將自動存儲至本地存儲器當中進行妥善保存。
3)加工處理信息。在加工處理和深入分析信息數據方面不僅支持手動記載和上傳,同時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能夠根據信息數據的關鍵字、主題等核心內容進行重新排列整理,過濾掉多余的重復內容、無用內容并有效阻止下載垃圾郵件,除此之外可以隨時隨地完成對信息數據的修改、刪除和上傳,完成廣電元數據的管理工作[4]。同時對信息數據的分析工作將更加深入也更加規范,在新媒體技術下按照信息數據的種類進行分析后將自動生成綜合分析報告,相關信息也將會以統計圖表的形式得以展現,使得廣電工作人員能夠清晰直觀的了解其所需的信息數據,進而深入開展各項工作。
4)深入分析數據。通過大數據技術能夠對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并且通過不斷深入挖掘數據,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從而不斷促進媒體變革。比如說在“動靜”App當中,將會根據用戶最近的瀏覽記錄為其推薦相關的視頻信息,而用戶通過點擊關注或收藏,能夠在第一時間收到相關視頻信息的更新消息。除此之外,大數據分析能夠讓廣告投放更加精準,為廣播電視臺不斷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廣電行業的信息化服務被不斷擴大,除了保留傳統的電視之外,正在不斷積極加入電商、游戲、醫療健康等特色增值,比如說很多廣播電視臺在推出相關電視節目的同時也在大力宣傳和推廣同名網絡游戲、手機游戲等,而這也正是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加觀眾互動,提升其參與性,并提高其積極性的有效表現。在很多電視節目的下方會出現“搖一搖”“掃描二維碼”等字樣,觀眾通過掃描屏幕下方的二維碼能夠直接參與互動話題討論,并且有機會贏取精美獎品。可見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推動之下,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將迎來一片新的天地。
4 結論
總而言之,在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的誕生下,我國距離構建現代化、信息化又近了一步。而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面貌也將煥然一新。以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作為最重要的技術支撐,構建起多功能、多業務的數據平臺,同時更加輕松的完成海量信息數據的采集、加工和深入分析工作,全面提升廣播電視行業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帶領我國媒體行業走向全新的發展道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廣播電視等媒體行業的高標準、新要求。
參考文獻
[1]王飛,高見.大數據、新媒體技術在廣電中的應用和前景[C]//第23屆中國數字廣播電視與網絡發展年會暨第14屆全國互聯網與音視頻廣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5:12.
關鍵詞: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發展現狀 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1-0005-01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中發展最快的一項技術,一度成為電機技術競爭的熱點。它集信息傳遞、信息處理與信息分享為一體,受到廣大民眾的熱愛,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應用現狀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并逐漸滲透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技術應用中炙手可熱的領域,為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方方面面的新感覺和新體驗。
1.在通信系統中的發展應用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通信概念已不僅限于有線形式,通過與網絡的結合,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實現了視頻和語音的信息傳輸,不但保證了原有通話質量,還拓展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范圍,豐富了人們生活中單調乏味的信息連接方式,同時擺脫了以前的通話地域限制,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縮短了人們交流和聯系的距離,成為現代社會通信發展中的重要轉折。
2.在醫療影像中的發展應用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還應用于疾病的檢測、測量和分析,細胞研究,醫療網絡數據信息的傳輸等領域。在醫療影像的應用上,現代基于3D技術的醫療影像系統正是采用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中的三維技術,其改變了傳統CT、核磁共振等二維圖像形式[2],以更加直觀立體的形式呈現病癥,讓普通人更易看懂,還為醫患雙方提供了較好的規劃、溝通與講解功能,是復雜手術的術前模擬和術中導航。此外,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不僅有助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還能幫助解決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醫患矛盾,是現代醫療影像應用的一大助手。
3.在課堂教學中的發展應用
計算機的普及和發展,讓中小學課堂教學與原來的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有了長足的進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老師上課可使用PPT進行演說教學,這種將文字和圖像相結合的講課方式,一改傳統教學的枯燥和乏味,諸如現在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對課堂實踐中一對一輔導教學、在線教育、網絡課堂等新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促進教學質量有著顯著的作用,各種圖像、聲音的媒體輔助以更深刻的課堂印象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除了PPT講課,老師還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圖像技術,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多媒體視頻,相比單純文字展示的PPT形式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思考興趣,促使他們喜愛上這門課程,這些有益的發展都歸因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4.在學校管理中的發展應用
在多媒體環境下,誕生出多種新媒體工具,微信就是其中廣受歡迎的工具之一。微信具有群發文字、圖像、視頻信息的功能,這為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奠定了基礎。在學校,班級管理員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交流,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向學生下達通知,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生也可以借助微信平臺分享周邊新聞事件,交流內心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培養健康的人格。
5.在娛樂項目中的發展應用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同時也為現代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例如電影,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觀看3D電影,讓人們得到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這種利用科技力量帶給人們娛樂體驗上的創新正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所帶給我們的成果。此外,在音樂制作上,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對歌曲的音效進行處理,給人們帶來更美妙的音樂視聽盛宴。
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前景
21世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漸普及,它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使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主要有3個方面的發展前景:多媒體技術集成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工具的智能化和嵌入化。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集成化。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中交互技術的發展成熟,一系列以全息圖像、語音及身份識別合成及新型傳感技術等為代表的交互技術經過數據傳輸以形象具體的形式呈現給我們,利用計算機交互系統感知人的面部特征,合成人體動作,現實而逼真地實現人機界面的操作。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化。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化的發展得益于通信技術的發展, 隨著網絡通信等技術的融合, 多媒體技術更廣泛地進入到生活、生產、教育、科技、醫療、交通、軍事、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現代通信技術高速發展,其中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已經走向成熟,世界步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時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進一步促進全球網絡的訪問,更大范圍內促進多媒體資源的分享,這將是未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主題之一。
多媒體工具的智能化和嵌入化。隨著計算機數據量的增加,儲存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計算機多媒體載體中例如光儲備具有工作穩定、儲存容量大、便于攜帶等諸多優點,取代硬盤驅動器等計算機硬件結構,實現計算機多媒體的嵌入化。同時,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的視頻音頻接口軟件不斷改進,計算機性能指標逐步提高,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將更加適應現代網絡環境的需求,多媒體終端裝備將更加智能化。
三、結語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正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豐富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需求日益多樣化,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朝著集成化、網絡化、載體嵌入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計算機也將步入新的發展時代。
參考文獻
Abstract: With the history cha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e-sports engine technology as an early example represents the people said fusion culture. Video media is a kind of feasible cultural expression. Some thinkers believe that video games have changing force in education and the cultural discourse.
關鍵詞: 電子競技;引擎技術;認識論問題
Key words: e-sports;engine technology;epistemology
中圖分類號:G8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8-0244-02
1 電子競技引擎技術創新的意義
如果數字媒體的歷史說明了一件事,那么就是技術每次新的進步意味著社會民主變得更廣。把新媒體封為促進“民主化”的力量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把它美化為傳達人們聲音的解放者,另一方面卻妨礙人們認識它掩蓋錯誤權利的弊端。當人們宣稱電子競技引擎技術促進了民主化的力量時,既需要深入分析其自身的歷史,又要在更大的層面分析其如何和人類溝通的歷史相吻合。由于篇幅有限,無法對體育媒體民主化做深入的分析。但是,將為電子競技引擎技術在不斷變遷中的媒介所處的位置以及電子競技引擎技術作為文化表達方式的含意提供更豐富的背景。
隨著數字媒介技術發展的歷史變遷,電子競技引擎技術作為其中一個較早的例子代表了民眾所說的融合文化。體育媒體消費者也視為媒介游戲玩家,運用各種媒體技術發明了新的溝通渠道。早期的電子競技虛擬技術使用了ID軟件技術支持的、強有力的3D游戲引擎改變了最初的游戲,并把游戲打造為制作簡短動漫視頻的工具。從技術上來講,體育動漫視頻是可以看的文件,但在之前的體育游戲中只能通過回放功能來看這些視頻內容。在前面已經講到這種“玩轉”行動對于玩家、甚至黑客技術都算新鮮。但是,實際上“玩轉”文化來源于較老的體育粉絲文化。電子競技引擎技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并不是一群尋找更新,更廉價動漫格式的技術人所發明。相反,電子競技引擎技術是玩家在尋找新方法去彰顯其技術能力時產生的。
屏幕演示(Demoscene)是黑客文化的一個分支。屏幕演示指震動軟件的開機屏幕以表明他們已經黑客了軟件且表明只要別人下載了該被黑客的軟件就可以實現共享,這是屏幕演示的動機。但是和屏幕演示不同的是,捕獲用戶的游戲幣(游戲用語,游戲的財富價值,體現游戲的所有內在成分對玩家體驗的影響,是決定一個游戲有多好玩的重要因素),并和其它人共享的能力是在競爭極為激烈的網絡空間的一種表現行為。這些“高性能游戲”由深諳計算機文化的技術操作特征。這些行為作為較早的跡象表明把電子競技引擎技術看作民主化的力量是不妥的。“高性能游戲”具有這樣的特性,發明者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可以使用昂貴的技術。這個特性使得人們不得人認真質疑電子競技引擎技術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解放的、強有力的表達方式。換句話說,從人口學的視角看,電子競技引擎技術制造者幾乎不能代表那些需要廣泛溝通渠道的、處于社會底層的、被邊緣化的群體。盡管如此,隨著美國73%的成年人可以使用互聯網,自電子競技引擎技術時代以個人計算機的情況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且,個人計算機技術變得更加普及。個人計算機技術是制造和傳播電子競技引擎技術的基礎。隨著游戲可以采用很多標題建立工具,現在制造電子競技引擎技術變得相當容易。所以,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那么機會進行創意表達。而且,人們能夠通過基于Flash技術的平臺譬如優酷視頻來傳播視頻,而且通過各種聲音來表達民主的傾向變得很明顯。
2 技術突破性的邊界問題
當討論一個媒體的民主化力量時,可用性是核心。技術進步的速度總會超越運用這些技術的文化能力。而且,早在數字技術出現之前就存在技術可用性的社會階級。只是在10年前,撥號連接這種技術使得人可以通過文本的形式和任何可以使用網絡的人溝通。今天人們能夠使用網絡相機和寬帶連接來進行現場網絡流播放,生成了更強有力的表達模式。而且,在那些可以使用流播放和那些不能進行流播放的人之間形成了數碼鴻溝。電子競技引擎技術也不例外。更多人可以制作電子競技引擎技術。但是,因為媒體發展的速度很快,速度快到高端的電子競技引擎技術經常可以被當作好萊塢最高端的計算機生成影響。在這場數碼武器競爭中,正如任何技術生態學一樣,會有分層的問題。在討論促使人們溝通更加有效的工具時,必須時要注意技術生態的問題。從印刷到電報,從收音機到電視,再到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帶給人更多能力,但是同時也把人邊緣化了。在很多方面,電子競技引擎技術從計算機精英話語轉變更為廣的亞文化,處于不斷擴大的電玩文化的亞文化。但是,電子競技引擎技術也演變為一種只有那些掌握了使用電子競技引擎技術的方法和知識的人才可以用的強有力的溝通方式。
也許,比可用性更令人們擔憂會妨礙電子競技引擎技術成為平等表達方式的是受眾面。非規則化的案例和現在制作的越來越多的技術引擎區別開的是滲透到主流文化的能力。雖然電玩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個較大的部分(從該行業爆炸式的發展可以看得出),電子競技引擎技術的藝術形式依然是一個有發展機會的領域。當電子競技引擎技術處于一個文化活動不活躍的人群中(并不是把玩游戲的人都籠統地歸為對文化不漠不關心的人,所以并不是說他們不是一群對文化參與淡薄的人),至少電子競技引擎技術會面臨很多障礙。
電玩媒體是一種可行的文化表達方式。一些思想家認為電玩在教育與文化話語中具有變革的力量。最后,簡要描述一下整個電玩的前景和具體的電子競技引擎技術前景。毫無疑問,電子競技引擎技術很有潛力成為強有力的、獨特的文化表達工具,因此電子競技引擎技術可以被視為具有民主化的力量。但是電子競技引擎技術要想發揮其民主化的力量,它在可用性和受眾面方面面臨很多障礙。所以,不要給電子競技引擎技術過度鍍金,以免模糊了我們對它實際能力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黃璐,張玉明.電子競技運動若干理論問題商榷[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9(2).
[2]高晨辰.電子競技與衍生運動的發展基礎、趨勢與自凈行為[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2).
[3]黃璐.對《讓數字演繹體育無限精彩》中若干問題的質疑[J].體育學刊,2005,12(5).
[4]黃璐.《趕上了網絡:衛報新聞傳媒體育部案例》評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29(4).
[5]黃璐.城市體育信息網絡服務策略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1):11-14.
[6]J Phillip Vogel. Internet Gambling: How to Win Big Online Playing Bingo, Poker, Slots, Lotto, Sports Betting, and Much More [M]. New York: Black Dog & Leventhal Publishers,2006.
相對于企業產品部門開發的與產品密切相關的技術,企業研究部門所研究的技術離市場更遠。在一定程度上,發現這些技術的商業價值猶如玉器市場上的“賭石”,既驚險又刺激,既要運氣又需經驗。
近日,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向媒體演示了6項研究成果。表面上看這6項技術風馬牛不相及,加之這僅是英特爾研究院部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無法系統再現英特爾研究院的戰略和技術方向,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其他角度對這6個演示探究一番。
三個層面看帶寬瓶頸
這次演示的“掌上阿凡達”、移動通信基站C-RAN技術和硅光電子學,從技術上看都與帶寬相關,從產品上看分別落在智能手機、基站和大數據等不同的市場端。跳出技術與產品,則會看到一番新的天地。
無線視頻通話是消耗流量的大戶,即便你有足夠的銀子,受帶寬所限,也未必能有流暢的視頻圖像,特別是在繁華地帶。“掌上阿凡達”從智能手機捕獲的通話人視頻中提取通話人的表情信息,這些表情信息經無線傳輸后在對方手機上以卡通動畫形式再現。這項技術可以增進用戶體驗,有助于拓展應用市場。它能否成為英特爾的核心技術取決于它能否專利化。這是從市場競爭的角度看技術。
英特爾與中國移動在C-RAN領域的聯合研究,從技術上看,是利用虛擬化、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和協作無線電等數字技術構建的開放架構來替代原有的封閉架構,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和動態調度,提高頻譜效率。3G移動通信替代2G的過程,從技術上看是從窄帶變為寬帶,從傳輸內容上看是數據替代語音,從終端市場上看是擅長數據的計算廠商替代擅長語音的傳統手機廠商。
如今,電信市場IT化的浪潮繼終端市場后開始拍打電信設備市場,它給電信運營商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提高頻譜利用率、快速部署新業務、降低成本等。這是從產業趨勢看技術。曾經在終端市場被IT化浪潮拍倒的諾基亞,如今轉向電信設備市場后的命運不言而喻。
從宏觀經濟看,大數據并非IT廠商推動的,而是由經濟全球化浪潮引發的。全球范圍內資源的重新配置、產業鏈的重新組合、市場的重新整合,讓所有企業直面復雜而劇變的外部環境,唯有大數據才能讓企業實時地應對這種復雜性。
至于此次演示的硅光電子學技術,筆者曾在2010年就以《硅光電子學:IT產業新曙光》做過介紹,它的顛覆性橫跨IT與通信產業。
從經濟、產業和市場三個不同層面,不難對技術的商業價值做出粗略的評估。
平臺技術,英特爾所鐘愛
2002年,名為《平臺領導》的新書登陸亞馬遜,此書的副標題是“英特爾、微軟和思科如何推動產業創新”。該書講述了技術平臺對于這些廠商獲取和鞏固市場壟斷起到的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是否具有平臺技術屬性是判別這些尚在研發中的技術前景如何的重要標準。
從平臺技術角度看,這次演示的室內Wi-Fi定位技術將Wi-Fi從無線通信拓展到距離與方位的測定。室內Wi-Fi定位與室外衛星定位兩種測量定位技術的結合,便可將手機用戶與現實中的三維空間坐標系實時地關聯起來,從而給人們來了巨大的有關市場前景的想象空間。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技術領域,如果英特爾勝出,其在移動終端市場對英特爾的意義,一如筆記本市場上基于Wi-Fi的迅馳對英特爾的意義。
關鍵詞:IP智能監控系統、NVR、模擬監控系統、數字監控系統、IPSAN直寫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20-4823-02
On IP Video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Pharmacy in a Hospital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JIN Long 1, ZHAN Jing-hu 2, LI Min 3, SHEN Ai-zong 4
(1.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in Southern Anhui Information Center, Hefei 230001,China; 2 Information Center of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Hefei 230001, ,China; 3.Pharmacy Department of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Hefei 230001,China; 4.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Hefei Logistics Center, Hefei 2230001,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most of our hospitals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HIS system for medical services in and around the HIS system PACS, LIS, EMR and other medical aid system. However, hospital informationization is seldom mentione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ospita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network video surveillance has become the main means of video monit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open and extensible IP monitor, is suitable for the hospital network video monitoring. IP monitoring can not only meet the hospital security requirements, can also provide operation teaching, remote access, remote medical consult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hospital,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bility. Coincides with the hospital pharmacy deployed a certain brand of a new generation of NVR (Net Video Recorder) IP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this paper realizes the application of IP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hospital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IP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IP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NVR, simulation control system, digital monitoring system, IPSAN direct writing
1 主要功能傳統醫院監控系統的缺陷
1.1 應用狹窄
目前大部分醫院都部署有監控系統,但是應用范圍比較狹窄,基本只是基于安防的目的,忽略了監控技術的更為廣泛的應用,如遠程管理、遠程醫療等。醫院往往為了實現遠程醫療等業務專門部署一套系統,浪費人力物力。
1.2 技術落后
目前國內醫院安裝的視頻監控系統大多為傳統的樓宇監控系統,是基于模擬監控或數字監控技術,只能滿足回放調閱的功能,但是對于醫院這個具有復雜業務的機構,傳統的樓宇視頻監控技術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管理分散難于互聯,各樓宇各成一套不易互聯;規模較小使用不便,傳統的監控一般只限于幾百路攝像頭左右,不能大規模展開,傳統監控系統的文件存儲模式使得監控回放地點固定,查閱不便。
簡單的升級或擴容并不能解決上述問題。
2 方法與技術――ip智能監控系統
IP智能監控技術具有如下優點,可以彌補上述傳統監控技術的缺陷:
1) 設備部署靈活、施工周期短:由于醫保異地實施結算、區域醫療、醫療數據實時上報等業務的要求,目前我國各等級醫院已不同程度實現了醫院的信息化,故此大部分醫院的基礎網絡建設已相當完善。IP智能監控技術不同于模擬監控系統,不需要進行大規模點對點的布線施工,完全可以利用當前醫院現成的網絡布線系統,可以承載在以太網、EPON光網等不同的網絡中,短時間內完成部署。IP智能監控技術前端接入靈活,支持提供豐富的線路和接口,為接入到不同場景提供了便利。
2) 使用方便靈活:不同于模擬監控系統需要專門的電視墻或監視器來調閱圖像,IP智能監控系統可以在任何網絡可達的電腦或智能手機上顯示監控視頻。
3) 分級分域管理:系統內的攝像頭可以靈活調用,分級分域的管理機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的多媒體應用平臺,用戶的權限可以按不同要求定制劃分。
4) IPSAN直寫精細化回放:IP智能監控系統采用IPSAN直寫的的讀寫方式,所有多媒體流均為ISCSI數據流,直接寫入IPSAN存儲系統,相比較傳統的文件存儲、分散存儲,可以精細化到秒級視頻回放,節省時間。
5) 接口對外開放兼容性強:通過IP網絡技術的標準化,IP監控技術可以和不同廠商的各種軟件及監控部件進行兼容。易于用戶引入不同的功能強大的視頻分析軟件擴展醫院業務充分發掘多媒體視頻資源。
3 某三甲醫院藥房IP監控系統的實現
3.1 系統實現
該院藥房部署了一套某品牌自主研發的新一代NVR(Net Video Recorder)DS-8616N-ST,它融合了視音頻編解碼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存儲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等。既可作為NVR進行本地獨立工作,也可聯網組成一個強大的多媒體應用平臺。目前本案例的NVR為本地獨立工作,系統由網絡硬盤刻錄機、網絡交換機、若干網絡攝像機、客戶端及系統應用軟件組成 。
3.2 系統優點
相比較該院目前擁有的樓宇監控系統,該系統體現了IP智能監控系統的部署簡單、實用便捷、拓展靈活、應用豐富等優點。目前在該院藥房試行的該套小型的IP智能監控系統,可以實現藥房管理部門對各個工作崗位靈活多變的監控指揮。對于毒麻藥品的工作崗位可以重點監控,發藥窗口可以實時播放,也可以對任意崗位通過視頻通話的方式宣布通知實時遠程指揮。可以在辦公室、家里、出差途中通過任意可達的網絡設備查看實時視頻資料,方便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規范員工服務標準、杜絕安全隱患、減少醫患矛盾。
4 應用前景
目前該三甲醫院只在藥房一個場所小范圍部署了這套IP監控系統,然而智能IP監控技術在醫院的應用遠不止如此,下面將對智能IP監控技術在該醫院的應用前景進行討論。
1) 多媒體控制中心:可以在全院各個部門部署IP智能監控系統的前提下,建立多媒體控制中心,負責對全院所有多媒體資源、服務器、存儲設備、相關網絡進行管理維護和監控,可以在多媒體控制中心對所有的用戶劃分不同的權限,分配相應的多媒體資源,通過控制中心的多種監視器采用多種畫面組合輪切的方式,對全院所有安裝有前端設備的區域的監控畫面進行集中操作。
2) 安防部門:作為視頻監控系統最原始的功能,IP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對全院重點安防部位進行針對性的不同級別的監控,如各個樓宇出入口、停車場入口、電梯入口、收費處、藥房發藥窗口、病區護士站等區域設置重點監視。對信息中心機房、配電房、手術室設備機房等安全級別較高的位置,通過門禁、入侵檢測、視頻分析等系統進行聯動報警,確保醫院重點業務的安全。
3) 業務部門:各業務部門領導可以分配給其自身所負責區域的視頻監控權限,各科室領導可以通過網絡任意可達的電腦桌面、智能手機或手持PDA對自己科室,通過IE瀏覽器訪問相應的視頻資源,以實現實時異地地了解自己科室的診療情況或者通過雙向對講功能對下級醫生下達診療方案,對危重病人實時監視,如遇意外情況,可第一時間處理,充分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4) 手術示教:目前該院部署過一套手術示教系統,模式為從手術室的模擬視頻監控系統直接拉了一段光纖到手術室外的示教電腦上。該模式技術落后,只能作為應急之用且圖像不清晰,地點固定。而將IP視頻監控技術應用于手術示教只需要利用現有的局域網,在前端手術室配置高清網絡攝像頭即可實現在任意網絡可達的桌面上觀看手術視頻。
5) 遠程會診:目前多家醫院合作醫療及區域醫療的概念已經提上日程。本案例中的醫院為省級三甲醫院,衛生廳安排有協助下層醫院的遠程醫療任務。IP視頻監控技術能很好解決遠程會診的問題。
6) 重癥探視:對于醫院中的有些無菌層流的科室,如重癥監護室(ICU)、傳染科,不允許病人家屬進入,但是家屬又有探視病人的迫切需求,醫院往往采取定點定時的探視時間,并要求探視人員穿醫用防護服。這樣的探視給正常的醫護工作帶來不便,影響病房的環境,容易引起交叉感染。IP監控技術可以建立重癥探視系統,讓病人在病房外甚至在醫院外了解自己的親人的狀況,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探視效率,減少醫護人員額外的工作量,更加可以減少交叉感染引起的醫患糾紛。
5 總結
隨著我國醫療信息化進程的逐步發展,傳統的模擬監控和數字監控技術已經滿足不了醫院豐富多變的多媒體應用。IP智能監控系統正逐步成為醫院多媒體應用的首選方案。視頻監控技術的多方面新型應用已經成為一種寶貴的信息化資源,而醫院對這種信息化資源的應用也正在不斷地深入和擴展。
參考文獻:
[1] 孟祥鴿. IP 領航,安徽中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0.
[2] 苗潤生.3G移動視頻監控業務的應用與發展[D].北京郵電大學, 2010.
作為全球IT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云計算及其所代表的技術、理念和全新商業模式已經逐漸落地開花,開始滲透到IT相關的各個行業和領域。從云視頻、云會議、云游戲等行業應用,到云安全、云存儲等專業領域,我們見證了云時代的魅力。
我們知道,作為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允許人們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是云計算的核心意義。而從更廣泛的層面將,將IT基礎設施的范圍擴展到IT和軟件、互聯網之外的其他領域,取其核心的“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定義,更能體現云模式的商業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抽象而出的“計算能力”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
云廣告,正是這種概念和模式的直接體現之一。具體來看在統一的云平臺上,云廣告允許所有的廣告供應商,商,策劃服務商,制作商,以及行業協會,管理機構,行業媒體,法律結構等都將自己創造和負責的服務整合成資源池,資源和互展示和互動,按需交流,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如此一來,“云”能給予用戶強大的支持,其自動化集中式管理使企業無需負擔高額的數據管理成本;同時,其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用戶可以充分享受低成本優勢,并極大地節省時間。
這就是云計算時代的廣告模式。從概念到落地
那么,這種新興技術引領下的云廣告模式,對傳統廣告行業的變革作用究竟有多大?比之RTB等其他技術前景幾何?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9月18日研究報告稱,今年全球公共云服務市場規模預計增長19.6%,達到1090億美元。其中,業務流程即服務(以下簡稱“BPaaS”)規模最大,份額達到77%。BPaaS獨立于IaaS、PaaS和SaaS三大領域的單獨爆發,凸顯商業模式創新在云計算實踐中的價值。而BPaaS之所以成為規模最大的領域,主要是因為將云廣告作為子領域包含在內。據估算,BPaaS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1年的720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842億美元。云廣告在整個公共云服務市場的占比達到47%,成為最大的子領域。
云廣告為何占據如此大的市場份額?
這是因為,云計算的快速應用與滲透,正逐漸變革未來網絡營銷和企業管理的模式,屆時所有商務運作都將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云平臺之上。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互聯網營銷行業無疑是云計算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這也涉及到當今IT界另一個火爆領域——大數據。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社交媒體、電子商務以及智慧終端的快速發展。每天都會產生數量巨大的非機構化的“數據碎片”。據統計,淘寶每天活躍數據量已經超過50TB,共有4億條產品訊息和2億多注冊用戶在線活動,這種PetaByte級別的非機構化數據的產生,使得常規技術已經難以應對。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通過云計算的整合、分析和處理技術,將分散的海量數據(PC端、手機端、應用端等)統一導入云端平臺,才能更好地識別和分析識別用戶的特征,實現按需,進一步體現網絡廣告的價值,完成真正意義上精準營銷。
緊隨互聯網誕生的網絡廣告行業,早已將云計算理念吸收消化,并應用到自身業務領域。2012年3月22日,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國內領先的廣告集團公司好耶集團正式以云計算平臺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并推出四項新產品,掀開了國內云廣告新篇章。而其他廣告公司也紛紛啟動云規劃,將主打的廣告系統搬到云端,以期在大數據爆發背景下把握未來趨勢。
技術創新VS商業模式
在過去的兩年中,云廣告迅速落地,并迅速成為一股新興顛覆性力量。而遍觀國內外的云廣告模式,以云技術為依托的技術型廣告系統,以及以按需付費的商業模式為基礎的平臺型廣告云,是兩大值得重視的領域。
據業內人士介紹,致力于云端計算技術的廣告系統,首先要有足夠量級的數據源,其次,要有足夠的技術研發投入。
不過,由于數字營銷的本質是數據營銷,即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分析、計算,將數據不斷轉化為商業價值,技術實力尤為主要。事實上,目前國內具備真正實操意義的云廣告技術平臺的公司并不多,這也是限制云廣告在中國爆發的因素之一。
而專注于IT技術的公司也為這一趨勢的到來做出了積極準備。目前華勝天成、浪潮以及華為等IT軟件企業都推出了針對廣告行業的云計算技術解決方案。如華為的終端變觀能力,能在技術上提供完備的云計算分析支持能力,為廣告公司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而在符合云模式的商業創新上,則活躍著更廣泛的參與者。按需付費、易擴展,這種模式似乎本身就符合廣告產品的發生規律。“廣告云”憑借其強大的整合能力,將來自四面八方的網絡流量最大限度上升到統一的平臺上進行集中管理,這些流量包括固定廣告流量、富媒體廣告流量、剩余流量等。
例如,國內廣告公司悠易互通提出的網絡流量整體精準把控概念的“廣告云”實踐,它借鑒“云計算”的整合模式,通過系統級的優化,打破從媒體資源端到廣告客戶端的單一匹配路線,收集網絡媒體端的閑散廣告流量并進行統一管理,利用定向技術手段挖掘媒體流量的潛在價值,并物盡其用匹配給有需求的用戶。
關鍵詞:
數字化 技術革新 人性化
隨著網絡和通信等技術的發展,尼葛洛龐蒂所預言的數字化生存大潮已波及中國報業。放眼業界,不少報社將報紙的觸角伸至網絡、手機、微博、iPad等新媒體終端,報紙網絡版、手機報、3D報紙、云報紙等報紙新形態紛至沓來。本文擬結合中國數字報紙形態的演變歷程,探討其背后的動力因素及發展趨勢。
一、中國數字報紙形態演變的5條路徑
1987年9月14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宣告中國互聯網絡的起步,也意味著中國報紙的數字化探索具備了基本的技術前提。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報?下午版》率先采用電腦及通信載體發行報紙的內容和要目索引,揭開了報紙與信息技術聯姻的序幕。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報紙通過嫁接新媒體技術和新型顯示終端設備,邁開了報紙數字化形態的探索步伐。綜觀其歷程,從技術層面看,主要有5條發展路徑:
1. 吸納互聯網的優勢,先后產生了報紙的網絡版和多媒體網絡報紙。以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將新聞信息搬上互聯網為起點,十多年來,國內報紙上網蔚然成風。報紙上網后產生的媒介形態,又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由web1(第一代互聯網的角色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信息)向web2(第二代互聯網的角色主要是為用戶創造內容提供交流的平臺)的發展而變化。最先呈現的是報紙的網絡版(也稱電子版),即將紙質報紙上的內容,通過復制拷貝到網站上,或通過掃描并轉換為PDF等格式再上傳到網站。在此階段,網絡被視為報紙新增的發行渠道或展示平臺,報紙的內容在印刷紙上和網絡上基本沒什么差異。隨著靜態網頁被動態網頁取代,web2時代的網絡論壇、站內搜索、博客、播客、微博等網絡應用得以開發并廣泛應用,報紙在網絡上的內容和形態都得以豐富,出現了真正的網絡報紙――多媒體網絡報紙或稱多媒體數字報紙。起點時間為2006年,先驅者主要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和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多媒體網絡報紙保持了報紙原有的版式,通常采用基于PDF版的Flash形態,內容源自報紙的印刷版,但大多經過了編輯的選擇和加工,并融合了網絡的超鏈接、交互性等功能,新聞呈現出圖、文、聲、像并茂,互動性強。
2. 吸納手機的優勢,產生了手機報。中國大陸第一份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開通于2004年7月18日,開啟了報紙通過移動運營商將新聞以彩信方式發送至手機終端的彩信手機報模式。由于存在信息量小、閱讀費時費力等不足,又發展了手機報的另一種模式:網站瀏覽模式。主要有WAP型和3G型。WAP型即手機用戶通過登錄手機報的WAP網站,在線瀏覽相關信息。中國首份具有獨立域名的手機報是2006年問世的《北京科技報》。目前中國的手機報數量已達數百家,大多為彩信手機報。隨著3G智能手機的發展,兼具更多信息服務功能的網頁型手機報,是當前和今后手機報的發展方向。
3. 吸納其他閱讀終端設備的優勢,產生了固定終端和移動終端的報紙。如戶外數字媒體、電子閱讀器、觸摸顯示屏、iPad、電子紙等終端上的報紙。2006年12月13日的《廣州日報移動數字報紙》,就是利用一個相當于《廣州日報》1/8版面大小的電子閱讀器,在線下載電子版格式的報紙,離線閱讀。而2011年推出的《南都DAILY》則是iPad電子報紙,精選出的《南方都市報》內容被分為若干板塊,并以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形態呈現,還有鏈接、互動、下載等個性化功能,這類報紙目前中國已有百余家。為了讓讀者擁有閱讀普通紙質報紙的感受,國外一些高科技企業開始著手開發一種由半透明的電子墨水(e-ink)材料構成的電子紙,其重量和普通報紙差不多,有柔性,可折疊,可隨身攜帶,甚至可通過眼球的移動解決手動按鈕翻閱各版的麻煩,通過與無線網絡的互聯,讀者可隨意選讀各種報紙的可即時更新的電子版,并實現對各類信息的鏈接。
4. 借助3D拍攝和特種印刷技術,推出了3D報紙和4D報紙。2010年可謂3D報紙年。中國首份3D報紙是2010年4月16日推出的《十堰晚報》,此后,有數十家報紙開辦3D報紙。3D報紙通過3D攝像機或互補色立體技術,使平面的報紙圖片在3D眼鏡觀看下“立”了起來,給人以視覺的驚詫。如能突破裸眼3D技術,報紙靜態圖片的立體化前景當更加可觀。在3D基礎上加入三維靜態圖像之外的感觀(如嗅覺、聽覺等)而形成的報紙,就是4D報紙。2011年4月13日,《洛陽晚報》推出的《國色天香:4D牡丹特刊》是中國首份4D報紙。該報將牡丹香精分子擴散到印刷的油墨之中,讀者打開銅版報紙觀賞3D的牡丹圖片時,還能聞到撲鼻的花香。
5. 基于二維碼和云計算等技術,利用互聯網、手機和其他終端設備,推出云報紙或全媒體報紙。中國首家應用手機二維碼技術的平面媒體是2006年6月5日的天津《每日新報》。云報紙的先驅是2012年5月全球首發的《京華時報云周刊》。云報紙結合了二維碼和云計算技術,它有兩個終端,前端是傳統形態的報紙,具有宣傳、新聞、服務、廣告等功能,后端則架設在“云”上,借助云計算和“京華云拍”圖像識別技術,延伸了相關功能。讀者可通過聯通億拍手機讓報紙圖片“動起來”,鏈接云端海量信息,還可看視頻、玩游戲和在線購物。類似的“全媒體報”還有《南京晨報》和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的“光明云媒”。
二、中國數字報紙形態演變的兩大動因
報紙數字化形態的演變,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推動這種必然性結果的因素有很多。美國學者羅杰?菲德勒將人類媒介形態變化的原因概括為“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等因素的復雜相互作用”。[1]筆者認為這些因素同樣適應于中國數字報紙形態的演變。其中,人類的需求和技術的革新,是兩個息息相關而且極其重要的推動因素。
人類的需求是中國數字報紙形態演變的決定性因素。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是多元的、有層次的,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更高層次的需求便會產生,需求因此成為人類行為的重要動機。報紙是物質產品,更是精神產品,能滿足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報紙的起源理論中,“需求論”至今仍有很強的說服力。人類最早的報紙首推羅馬帝國的《羅馬公報》和中國唐代的邸報,它們都是源于統治者的需要而產生的官報。近代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的手抄報紙,則是源于商人對經濟與交通信息的需要。此后,又相繼出現了服務于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需要的各類報紙。數字報紙形態的演變,也是源自人類多元而無盡的需求。報紙自誕生以來,所承載的圖文信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期被線性地限定在二維的紙質平面上,便捷、靜態、可隨時閱讀等特點,一度成為它滿足人類需求的“比較優勢”。但非動態、缺乏聲音和影像的感染力以及時效性受到局限等,造成傳統報紙的先天不足。數字化編碼出的數字信號,相比模擬信號,更易于壓縮、存儲、復制和使用,更易于突破傳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大力開發。自20世紀80年代個人電腦出現以來,數字報紙沿著超文本和超媒介等技術路徑,實現了報紙信息的海量鏈接(如網絡版報紙)和視音頻聯結(如云報紙),一定程度上規避或彌補了傳統報紙先天的不足,滿足了人類對信息傳播載體、信息呈現方式、信息閱讀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技術的革新是中國數字報紙形態演變的第一推動力。紙質報紙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誕生數百年來,在其大小、寬窄、版式、顏色方面所發生過的形態變化,無不得益于造紙術、印刷術等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同樣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數字報紙形態的變化,第一推手就是互聯網、通信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報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數字化,從技術上講就包括輸入、存儲、處理和輸出等環節的數字化,具體包括采集、寫作、編輯、印刷、發行、廣告等傳統環節的數字化,主要表現為產品多形態、流通多渠道、消費多終端。自2006年“中國數字報業實驗室”啟動以來,報社和相關企業獨辦或合辦的報紙網站、手機報、多媒體數字報、手機二維碼、戶外數字媒體、電子閱讀器、移動采編系統等,已成為數字報業創新的重點方向。上述5條路徑所演化出的種種數字報紙形態,過去、現在和將來都離不開互聯網、手機、特種印刷等硬件和軟件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不難想象,只要數字技術的發展沒有停止,數字報紙形態的演變將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
人類的需求和技術的革新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類的需求只有通過技術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實現。沒有需求,便沒了方向和動力。在技術革新的諸多動因中,人類的需求才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技術的革新會影響人類需求的變化。技術革新所導致的新型媒介形態,反過來會通過影響人類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等,進而引導和促進人類產生需求的改變。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1999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數字化閱讀率僅3.7%,到2011年,這個比例達到了41.8%。顯然,數字技術是導致這一閱讀方式變化的重要因素。報人們沒有理由漠視人類需求的這類關聯性變化。在報業數字化的轉型時期,報人們應當把注意力聚集在內容的創新、延伸產品的開發和相關服務的提供上,而不僅僅是對技術革新的追逐。
三、中國數字報紙形態演變的人性化趨勢
數字報紙形態的演變之路,將伸向何方?這類預測未來的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因為它的答案可以基于現實效果的判斷,也可以基于理論邏輯的推測。從現實效果來看,上述路徑演變出的中國數字報紙形態,成敗皆有,但成者寥寥。復制粘貼而成的報紙網絡版早難覓其影蹤了,多媒體網絡報紙數量雖眾,但真正能盈利者不多。3D報紙2010年喧鬧之后就沉寂了,至今難見其堅持者。新聞集團2011年推出的《The Daily》這份世界上第一份iPad報紙,一年后就關閉了。手機報、云報紙等,鮮有公開宣稱獲得可觀盈利效果者。客觀地說,中國數字報紙形態的演變,目前尚未能實現盈利層面的可觀性效果。但這并不能說明這些報紙形態沒有發展前景。盈利等現實效果的不樂觀,不是媒介形態惹的禍。媒介形態作為一種技術工具手段,它能否產生現實的盈利等效果,更多地取決于報社的成本、經營和管理,取決于中國報業的體制和生態環境。人類的需求決定了報紙形態的數字化是一種必然趨勢,但它不是報業數字化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報紙形態的數字化,有利于報紙跨越媒體邊界,打通媒體壁壘,接通媒體資源,實現優勢集聚和資源共享。但能否實現這些效果,最終還得歸結于報社在事業化和產業化過程中所擁有的人才、資本等資源,以及國家的宏觀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在報業數字化轉型的時期,只有區分了報紙形態的數字化和報業的數字化,才不會片面地基于報業的現實效果,無視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而斷言報紙形態的數字化只是為人做嫁衣,曇花一現,沒有未來。
相比基于現實效果的悲觀判斷,基于理論邏輯的推測要樂觀許多。麥克盧漢的著名論斷“媒介即人的延伸”,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以及蒲爾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都表達了傳播媒介共同演進、分化、融合的歷史發展規律。誠如是,則基于上述5條路徑的數字報紙形態演變,只是報紙形態變遷的一個過渡,而非終結,其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現有路徑的媒介形態會繼續演進,未知路徑也會出現其他新的媒介形態,新媒介的發明和舊媒介的消亡或被改造,也許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新舊媒介之間的沖突和互補、進化與分化、競爭與合作,存在的時間也許比大多數預言者們的預期要長得多。最終,大多數路徑會不知去向或與其他路徑合并,只有少數幾條路徑將報紙的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而連接這幾條路徑的關鍵因子,就是人類的需求和技術的革新。
滿足人類的本性需求,是傳播媒介的天職,也是數字報紙形態演變當前和今后的趨勢。這種趨勢,在保羅?萊文森看來就是“人性化”趨勢:“人是積極駕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發送出去,而是發號施令,創造媒介的內容。”[2]因此,未來的報紙到底是在紙上還是在網絡、手機和其他數字終端設備上,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真正重要的是,它們如何對接人類的生物傳播本性,如何滿足人類的新聞和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 [美]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明安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39.
關鍵詞:慕課;面授課堂;融合
一、慕課自身的優勢
慕課是計算機與網絡技術,以及教育技術的一種“集成創新”。由主講教師負責,通過互聯網開放支持大規模人群參與的,以講課短視頻、作業練習、論壇活動、通告郵件、測試考試等要素交織有一定時長的教學過程。
(一)技術資源
慕課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它之所以有如此的趨勢,與它自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原始”驅動力: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降低提供教育的成本 2. 便利性: 任何人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免費學習任何名校名師的課程。3 技術的發展,現如今網絡基礎設施、音視頻流媒體技術,云計算等等技術的發展也為慕課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教師資源
教育者之間主要的差異體現在知識更新能力方面。慕課的知識傳授者基本都是名校的教師,這些人都是有名望的教授或是副教授,亦或是訪問學者,不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都堪稱一流,有相對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及時更新知識,所講述的知識接近學術前沿,學生能學習到最新的知識。學習者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
(三)時間分配
調查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大概停留在8分鐘,傳統課堂的45分講授,學生極容易分心,對教學的重難點掌握的不是很好。 而慕課的授課形式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以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形式存在。而且在幾分鐘的講授中,還需要回答提出的問題才可以繼續聽課,這種模式可以使學生保持注意力,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慕課還有完整的學習系統,通過學習平臺、討論、提交作業、測試等等手段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慕課的局限性
慕課是網絡課程,它具備了網絡課程的優點:精煉、靈活和便利性。但是他也有局限性,比如: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不同,所適合的講課模式也不盡相同,還同時要求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學能力。而且,自古以來就有“因材施教”這一說法,教師對學習者的理論基礎、知識結構以及學習目標都有一定的把握,教師只有在和學生多接觸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更好的了解。而且老師可以動態的掌握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但這些慕課是無法做到的。有的面授課程學時量有限,老師在課堂上只能盡量的完成知識量的傳授,而不能研討更深層次問題。學生可以利用慕課來自主學習,完成知識點的獲取,然后在課堂上可以和老師進行深層次交流,由此可見,慕課雖然發展前景很好,但從根本上還是無法代替傳統大學。慕課給不了大學所給的那種校園氛圍,給不了實踐操作的平臺,給不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所產生的感情。慕課只能是對傳統課堂的補充與拓展。因此,慕課還是不能取代傳統課堂。尤其是外語類的慕課,語言的學習是需要交流的,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語音、語貌、語感等方面進行糾音和培養,而語音的訓練,慕課是絕對取代不了傳統課堂的。而且英語的授課現在都采用參與式教學, 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來督促學生的學習,比如:角色扮演、拼接式教學模式、對話、小組討論等等。這些教學的互動模式,慕課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慕課可以作為一個網絡工具輔助傳統大學的發展,可以為大學教學提供一個教學維度。只有將慕課和傳統課堂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更好的達到學習效果最大化。
三、結語
慕課雖然很火,但是它不會代替傳統教育,它也沒有動搖高等教育的教學思想,它只是在教學形式上做出了改變。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條件,但其實對高等教育并沒有太多沖擊,只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平臺,慕課的學習是接受性學習而不是探究性學習。但慕課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也確實給高校教育敲響警鐘,應該盡快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嘗試改變以往相對保守的上課模式。慕課是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確實給學習者帶來了自主學習的契機,其便捷性和前瞻性確實為現代教育注入生機和活力。然而,無論從人文教育還是素質教育角度來看,慕課都只能作為傳統大學教育的輔助工具。
參考文獻:
[1]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5-16.
[2]湯敏.《慕課革命》[J] 中信出版社,2015.01.
關鍵詞:高職口腔組織病理學 微課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149-01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聯系基礎醫學和口腔臨床課程的橋梁課,在講授中需要學生有較好的基礎醫學的理論功底,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然而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加之我校高職口腔課程的改革,本門課程的總學時在不斷壓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效率低下,成績不理想。隨著新興媒體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已漸漸走入課程領域并被廣泛接受。因此如何以此為契機,深入開展高職口腔醫學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在教學中學習新方法、新技能并總結經驗以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自2009年首次接觸到微課以來,融知識、趣味及思考于一體,制作了一定數量的口腔組織病理學微課件,通過其在教學中的使用和改進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成績,在我院口腔教學中凸顯了其重要的作用。為此,筆者將微課的應用經驗總結如下,以供今后更進一步探索其應用前景提供依據。
1 微課及制作軟件簡介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1]。“微課 ”的核心是“微視頻”。同時可包含與該教學視頻內容相關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思”等內容,其中“微視頻”時長一般為5~8min,最長不超過l0 min[2]。目前在國內許多院校微課件制作過程中廣泛應用camtasia studio進行視頻編輯。
1.1 camtasia studio的適用環境及設備
筆者使用的camtasia studio軟件版本為6.0.3,軟件大小約37.68M,軟件在winxp/vista/2000/2003等環境中均可運行。在錄制一部微課件之前需要一臺較高運行速度的電腦(cpu主頻不小于2.4G,硬盤不小于40G,內存至少1G),最好有獨立顯卡,顯存不小于64M[3];一個較為安靜的錄音環境;無線或有限話筒;有USB接口的攝像機;當然還需準備制作微課的一些聲音、圖片素材、臨床典型病案及操作實踐素材。
1.2 camtasia studio在微課件制作中的應用流程
首先需要通過PPT制作講授的基本框架,選擇制作所需要的典型案例的圖片、文字注釋;打開camtasia studio 6.0.3,軟件此時會自動彈出對話框,包括視頻錄制、語音旁白、PPT錄制和導入媒體四項功能。根據制作的需要將準備好的視頻、音頻、PPT圖片等內容選擇相應的功能選項導入軟件;制作過程還包括開場白(主要是簡單介紹本微課的主要內容)和最后的渲染視屏等內容。
1.3 制作中的注意事項
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PPT的動作效果,可以給人動態感、空間感的美。插圖表現出的親和力要比照片好,照片表現出的專業性要比插圖好。PPT字體最好不要有三級文本,行距1.3倍~1.5倍,段間距大于行間距,一頁不超過五個要點,每個要點字數越少越好,頁面上下左右有1 cm的留白充分利用鼠標的拖、點配合解說,可適當使用畫筆功能,但絕不能用畫筆寫字。
2 微課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筆者通過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在2009年開始使用camtasia studio軟件制作了面部發育的微課進行形象化教學,將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融入微課的制作過程中,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受到了師生的廣泛好評和認可,極大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并為后續臨床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微課制作的整體思路及實際應用總結如下:首先由camtasia studio錄入為唇裂患兒設立的嫣然天使基金的新聞報道引入課程,激發學生對于面部畸形的學習興趣;而后錄入由筆者自己自己繪制的面部發育過程的FLASH動畫,據面部發育的具體過程配合筆者的旁白進行講解,和后續臨床面部畸形相關性不大的發育過程略講或不講,反之則應擺在重點需要突出強調的位置上細講。通過在筆者繪制圖形的相關位置上使用畫筆、增加色差或顏色閃爍顯示等方式對所講內容予以強調,具體視頻錄入過程分為兩大部分,首先錄入按正常發育過程進行FLASH演示的講解,而后錄入按畸形發生過程的講解,通過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圖像反差,使學生映像深刻,并產生反思,想通過治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PPT的文字錄入放在該視頻演示之后,簡要對面部發育的關鍵部位和重要時期進行總結,另外對面部畸形可能的發生機制及臨床解決思路進行提問和布置一些短小精煉的習題;接下來錄入由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顏面外科對一唇腭裂患兒進行手術的視頻剪輯,重點突出臨床上對畸形的關鍵位置進行治療的過程,并顯示術后和術前的對比。整個手術剪輯的錄入過程配合筆者的旁白,重點要強調前述理論在臨床實踐中是如何應用的,強調理論與實踐是如何聯系起來的;在微課件的最后,配合旁白錄入展現嫣然天使基金資助下被救助的唇裂患兒幸福的微笑,提出學習理論的重要性。并使學生對后續臨床知識的學習增添濃厚的學習興趣。
3 展望
微課可用于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網絡在線課后輔導,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用camtasia studio制作成的微課上傳到校園網并可共享到全國高校教師的微課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微課視頻的反復播放功能,能使那些平時接受能力較弱且不好意思發問的學生能從容、反復地觀看學習,較好地解決了后進生的學習效果問題[4]。這樣既節省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再學習的有效途徑;同時可通過基于網絡的教學評估及反饋系統及時獲取教師在制作微課件中出現的不足之處,提出進一步的改進辦法,從而使微課件在教學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切實提高高職口腔醫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志宏.微課:一種新型的學習資源[J].中國教育技術設備,2013(7):50.
[2] 桂耀榮.微課及微課的制作意義[J].化學教與學,2013(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