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教學成果獎勵辦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兩個”堅持,彰顯教育科研價值
(一)堅持為教育內涵發展提供“增量”
以提升質量為核心,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是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十一五”期間,我們立項四川省基礎教育類首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促進大面積有效教學的問題資源開發》,建立了“問題資源開發”基本研究范式、“教學與研究互動”新型教學改善機制,著力解決教學實踐中“教育理論應用困難”、“策略有效但難以深化”、“習慣性頑疾難以解決”等六大類“共同問題”,溝通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雙向轉化,為實現大面積有效教學、推進教育內涵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量”。
(二)堅持破解素質教育“難題”
破解素質教育難題,我們在“十二五”期間確立了“找準難點突破口,尋求多元路徑”的思路,聚焦評價要素、實踐模式和教育活動研究,力圖建立有綿陽特色的“素質教育規范”:確定基礎教育發展改革試驗點;制定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尋求考試改革與課程改革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掃清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以學校特色建設為抓手落實素質教育。2011年我所增設“學校特色建設研究室”,在全省率先組織化開展災后學校特色建設研究。在義務教育段開展了“為生活而設計”的學生創新實踐活動,讓生活催生創意,用智慧改善生活;在高中階段啟動了“讓學生在參與中成長”的社團活動。我們還將在“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意大賽”中設置中小學學生專場,以豐富素質教育活動。
二、“四大”舉措,增強教育科研效能
(一)建立“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
整合業務科室的研究職能,建立多元化研究格局,“學科教研”、“教育研究”和“特色建設”并駕齊驅,探索“任務制”與“項目制”相結合的組織方式,強化跨學科、跨科室協作研究;豐富和整合教改研究類型,重視區域“共同問題”,關注學校“典型案例”,強化調查類、中宏觀類研究;建構“問題資源開發”研究范式,立足“原生態”研究,辨析、選擇和解決“真問題”,將其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2011年12月,我所獨立承擔的六項省級課題組織聯席研討,就是我們實施“立體化”教育科研的一種嘗試。運行“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為推進我市教育科研發揮先導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努力培養實踐者的教育科研文化自覺
實踐者對教育科研文化的自覺和親近,是教育科研的動力源。近年來,我們充分重視喚起教師教育科研文化自覺,引導教師認識自己的傳統、基因、平臺和發展優勢,自我反思、克服弱勢,挑戰自我、自覺行動,追求更大范圍的拓展創新,并從四個方面強化實踐者教育科研文化自覺:其一,樹立穩定的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追求修身養性塑特長,勤勤懇懇爭做行者智者學問者”。其二,形成梯次發展戰略,著力建立“多元立體化”教育科研模式,逐漸把教科所建設成教育“智庫”。其三,生成教育科研核心技術,教研互動、研訓一體,常規與專題結合,基于實踐問題大興調研之風,基于問題解決開發問題資源。其四,自覺努力,創造職業幸福,破除“被動跟風”、“封閉短視”式思維,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研究求真,人際求善,生活求美。
(三)催生和推廣有實踐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注重教育科研成果形成推廣,尤其針對那些對優化實踐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我們集中精力、廣泛調研,幫助研究者梳理經驗、提煉成果,體現了催生、推廣研究成果的鮮明特點。對于一些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我們通過現場交流、資料編撰等方式推廣。在卓有成效的“自主發展”、“快樂教育”等成果影響下,我市學前教育研究生動活潑,教育科研成為幼兒園提升辦學品位的共識;“教育均衡”、“減負增效”的研究成果,在義務教育階段催生了一批實踐成功的“典型案例”;整合傳統考試與非考試科目,聚焦學科“共同問題”的考試改革研究,對優化教學過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區域性高中選修課資源平臺的研究,對深化高中課改,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起到了促進作用。
(四)不斷提升決策執行、決策咨詢效能
根據《綿陽市“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我們著力在決策執行、決策咨詢方面,聚焦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加大決策服務力度,提升決策服務效能。市教體局領導多次肯定“教科所在提升全市教育質量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制度機制上保障教育科研可持續發展,去年底綿陽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綿陽市教學成果獎勵辦法》,今年初分管市長親自組織召開了全市首屆教育科研工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