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魯迅作品和簡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全球化不斷的前進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國家之間不僅僅是經濟方面交流愈加頻繁,文學上的溝通交流在不斷的發展。而要促使國家之間交流的順暢就要借助于翻譯手段,翻譯在全球化的發展環境之下越來越重要。在下文中筆者就從翻譯批評的角度去看現如今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接受,這也是從中法兩國的文學交流去看中國走向世界文學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方面,在現如今的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
翻譯批評;中國現代文學;譯介;接受
一、法國的譯介與接受綜述
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將中國文學推向世界,這不僅僅是滿足了新世紀的發展需求,也會在無形之中不斷的推動我國文學的發展。而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之下中國文學的國外語言翻譯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好的翻譯可以將文學自身的思想表現出來,可以讓外國人更加客觀的了解我國文學的發展情況,也可以加大我國文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這在我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中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是拓展我國文學發展前景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二、翻譯批評與譯介接受之間的關系
(一)譯介活動應當有清晰的批評意識
中法兩國的文學交流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歷史,最早的時候是一些傳教士將中國的純文學作品帶到法國,還在法國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學熱。而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最早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從魯迅先生的作品開始的。譯介其本身從來都不是盲目的也不能是盲目的,在譯介的過程中要有著清晰的目標,而翻譯批評在這個過程中就起到了一種目標性的作用。雖然在整個譯介的發展過程中還是有很多沒有目標性的譯介形式,很多的翻譯工作都是一種自覺性的活動,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其文學作品的翻譯還是有著自身明確的目標性。翻譯批評是一種在翻譯過程中的自省,翻譯批評可以很好的確立翻譯的目標,也可以不斷的提升翻譯的質量水平,以此來確保中法兩國文學交流的順利進行。而從一些研究上來看,在中法兩國文學交流的過程中,每一個時期文學作品譯介的目的都是不同的,這就與當時的社會環境與兩國國情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想更好的掌握不同時期譯介的不同目的與不同特點,就要從翻譯批評的角度入手,這也就顯示出了翻譯批評與譯介之間的密切關系。
(二)翻譯批評是譯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譯介過程中翻譯者自身對于要翻譯的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其中思想的體會與內容的把握,這些都決定了作品翻譯的質量。而翻譯批評恰恰就是要關注到這些,將翻譯出來的不同版本進行比較,抓住文學作品中的思想關鍵與核心的語句,只有這樣才能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翻譯的質量,促進兩國文化的更深刻溝通。所以在譯介活動中翻譯批評一直是貫穿始終的,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翻譯批評不僅僅是要關注翻譯文本的本身與翻譯者和其翻譯作品之間的關系,還有就是要關注其翻譯文本所處的特定語境,從中去很好的把控譯介活動的整體方向。
(三)翻譯批評的介入有助于譯介活動的健康發展
其實從翻譯批評與譯介活動兩者之間關系進行分析的話,可以很清晰的發現這兩者處在一種互動關系之中,一般情況下譯介活動越活躍翻譯批評的空間就越大,而隨著這種空間的不斷增大譯介活動也會越來越活躍,這就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不僅如此從翻譯批評的角度去看文學作品在國外的譯介與接受,可以更加客觀去分析譯介活動,從而可以深入了解活動的實質所在,確保活動發展的正確走向推動譯介活動的健康發展。
三、翻譯批評角度下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接受的特點———以魯迅作品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而最早接觸的中國現代小說就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這部小說使得法國人真正的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小說,也開啟了兩國之間的文學譯介交流。而從《阿Q正傳》開始魯迅的作品就不斷的被譯介與傳播,在法國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個期間譯介的作品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野草》、《魯迅文集》等等,這些作品在法國廣泛傳播,甚至在七十年代還在法國引發了魯迅熱潮。而在這些作品的譯介過程中也有重復譯介的現象,《阿Q正傳》就有很多法文版本,當然其翻譯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譯介的過程中有著幾個較為明顯的發展特征。
(一)特殊語境下的特殊理解與接受
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交流活動,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有著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翻譯活動與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魯迅的作品在法國掀起熱潮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這與法國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當時的法國對于無產階級革命有著很高的熱情,一些作家、學生、詩人等等都是激進分子,這種熱浪很快就席卷了法國的文學界,在法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法式主義思想。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魯迅的作品無疑成為了一種革命的強心針,受到法國知識分子的高度關注與追捧。譯介活動實際上是一種文學的再創作,翻譯者根據自身對于作品的理解結合著自身思想的表達進行翻譯,而在那個時期之下眾多的翻譯者都將魯迅的作品翻譯成了一種革命思想研究文學,很多的作品已經脫離了純文學的范疇之內,這就表明譯介活動的一種主觀性能。這些作品在一種特定的環境與語境之下被進行特殊化翻譯,實際上是一種對于文學作品本身意義與思想的曲解,很多時候這種譯介活動讓作品本身失去了傳播的意義,損害了作品本身的價值。
(二)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譯介批評的形式與作用
在譯介的過程中翻譯簡介與書評也是譯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一般都與翻譯的文學作品分開,是一種閱讀的導向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引讀者去閱讀,以此來增加文學作品的影響力。這種簡介導向在國外有著很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雖然字數不多有的就一兩段主要是介紹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中心思想,但是這種內容對于外國人來說就相當的有吸引力,不斷的推動文學作品在國外的傳播。但是這種簡介導向有的時候也有弊端,有的簡介內容與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不相符,導致了一種作品價值觀的誤導,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正確的體會到作品本身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大大降低了文學作品的傳播價值。在法國對于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批評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現代文學的大家身上,其中就有魯迅、老舍、巴金,這三位作家的作品在法國的傳播范圍很廣,譯介的作品數量也很多,所以在研究上也達到了較深程度,在法國對于他們作品的批評文章與研究書籍還是很多的。翻譯批評雖然在中法文學翻譯交流過程中表現的不怎么活躍,但是還是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在法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批評性質的文章可以很好的吸引普通讀者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興致去讀這本書,這也就起到了一種宣傳的作用。還有就是翻譯批評可以更好的讓法國文學界對于中國的現代文學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對于譯介活動形成一種反思性的研究。
(三)新時期文學作品的回歸
到了新世紀中法兩國的譯介活動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紀元,在開始階段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與國外的交流逐漸的頻繁,這也使得法國人民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了中國,同時也打破了自身的革命幻想,這個時期魯迅的譯介作品進入到了一個沉寂的階段,人們開始逐漸的忘卻了魯迅文學,因為在他們看來魯迅文學已經失去了其革命意義。到了新時期塞巴斯蒂安•韋重新翻譯了《彷徨》,在這部翻譯文本中翻譯者正視了書中所要表達的真實思想,脫離了強烈的革命意圖,真正的從一個純文學的角度進行翻譯,認真的分析了書中的內涵與時代背景,讓法國人民真正意義上的了解了魯迅文學,減少了法國人對于魯迅小說的誤解,促使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傳播與譯介以一種全新的形象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四、對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接受的幾點看法
在上述文中可以看出來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翻譯批評活動不活躍,很多的地方都存在著不足,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結起來可以分為兩個具體的原因,其一是因為中國的現代文學在法國的影響力有限,沒有得到法國主流批評界的關注,致使整體的批評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二是因為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其深度還是不夠,思想沒有達到某一特定的程度,這也是中法文學譯介活動不活躍的主要原因。
(一)翻譯批評角度受到限制
光是從翻譯批評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批評主要還是集中在廣義批評上,對于譯介作品的批評集中在作品的整體語境,與作品產生的主要環境還有就是作品中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等。這些方面都十分的廣泛,使得作品的批評不能深入到作品的內部,不能真正的關注到作品的具體語句與段落的內涵中,讓作品譯介批評顯得十分的空泛。而這種現象在中國現代文學譯介到法國的發展過程中是極為常見的,在法國文學界對于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關注主要還是集中在作品自身的社會意義與政治意識形態上,而很少去關注作品本身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在法國就很難獲得文學上的正面批評,也很難實現作品自身的文學價值。
(二)翻譯批評的新形勢
上述文中所說的是在之前中法文學譯介發展的基礎上做出一個簡略的總結,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中法文學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法國文學批評界對于中國文學開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翻譯批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形勢之中。法國文學界開始關注于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其文本自身的價值,開始淡化其中的某些政治含義,真正的開始欣賞其中語句的魅力,中國文學自身的價值也在逐漸的提高。還有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開始重視文學價值的體現,對于之前的一些譯介的作品也進行了重新的復譯,拓寬了文學作品的發展空間。
(三)文學作品的譯介與接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同的國家之間作品的譯介與接受一直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就如魯迅的作品在開始的時候由于政治原因,在譯介上出現了很多的誤區,讓人誤解了他的作品之后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時期。但是真正的到了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之后他的作品又重新得到了關注,也賦予了新的時代思想,走出了被人誤解的時期。不僅僅是魯迅的作品還有很多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都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時期,雖然期間會有起伏但是隨著中法兩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對于作品的誤解也會逐漸的消除,其作品最終還是會實現自身的價值。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接受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差異國情的差異等等原因致使很多的文學作品在譯介的過程中都有了一定的政治內涵,但是很多時候這種意識形態的表達都是錯誤的,讓人誤解了作品本身的實質價值,也阻礙了譯介活動的發展。但是我們相信隨著國際間交流的逐漸頻繁,這種誤解終有一天會消除,中國現代作品在法國也會真正的實現自身的應有價值。
作者:張曉雨 單位: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亞歐語系
[參考文獻]
[1]鮑曉英.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王婉秋.西方文學批評在現代中國:1917-1937[D].吉林大學,2014.
【關鍵詞】魯迅小說 動物隱喻 翻譯策略
一、認知隱喻與翻譯
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 認知語言學建立標志是認知語言學奠基人Lakoff and Johnson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的出版。從此隱喻的研究領域引發了一場革命。不同于傳統隱喻理論,該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 而且是重要的思維方式。認知語言學從譯者思維層面入手,為隱喻翻譯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
二、譯本對比分析
例1)主婦是前頭的頭發始終燙的蓬蓬松松像一個麻雀窩,牙齒是始終雪白的露著,但衣服確是中國裝,……(《幸福的家庭》《彷徨》P94)
楊譯:His wife’s hair is always curled up like a sparrow’s nest in front, her pearly white teeth are always peeping out, but she wears Chinese dress…
藍譯:The wife’s hair is perfectly permed and set, her perfect white teeth permanently arranged into a perfect smile. But she dresses in the Chinese style―
麻雀是一種常見的鳥類,廣泛分布在中國和歐亞大陸。麻雀以谷物,昆蟲為食,因此常棲息在居民點和田野附近。它們用草、樹葉、枯枝、羽毛筑巢于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墻洞,為人們所熟悉。楊譯本中運用了直譯的方法保留了原文動物的意象,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與楊譯本不同,藍詩玲認為直譯可能會引起讀者對原文中主婦的形象產生不好的印象,因此藍譯本中刪掉了麻雀的意象,把主婦的發型描述為燙過后的樣子。
例2)伙計本來是勢利鬼,眼睛生在額角上的,早就撅著狗嘴的了;(《肥皂》《彷徨》P126)
楊譯: The assistant was one of these supercilious young fellows with eyes on the tops of his head, so he pulled a long dog’s face.
藍譯:The shop assistant was one of those snotty imps with eyes in the top of their heads―he’d been sneering at me all the white.(P 199)
狗在中國人的眼中是非常馴服,忠實于自己的主人。大多數與狗有關的成語都是帶有輕蔑的意思,如“狗頭軍師,狗膽包天,狗血噴頭,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在漢語中,狗也可以叫做犬,如“愿效犬馬之勞,犬子”,這些短語多指地位較低或者自我貶低的意思。相反,在西方,狗被視作是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大多數與狗相關的諺語多為褒義詞。比如,幸運兒在英語里叫做“a lucky dog”; 女孩會會對自己的男朋友說“love me, love my dog”; 今天運氣很好,可以說成“Every dog has his day”。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考慮到英漢文化的差異,藍譯本運用了意譯的方法省略了“狗”這個動物的意象,避免了中西文化的沖突。
例3)還是“杳如黃鶴”。你去簿子上補畫一個“到”就是了。(《弟兄》《彷徨》P376)
楊譯:No, still not a sign―“gone like the yellow stork.” Go and sign the register and that will that.
藍譯:Ha! Does he ever? Just mark yourself down as present in the logbook.
“杳如黃鶴”來源于唐代詩人崔浩的詩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它原意指的是仙人乘著黃鶴飛去,從此不再回來。在小說中指的是沒有出現,消失的無影無蹤。由于文化的差異,加上西方讀者缺少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了解,因此藍譯本中佘略了“黃鶴”這個意象。而楊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中國文化介紹到國外,因此保留了該意象的翻譯。
三、結論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楊譯本及藍譯本均能夠根據不同的認知結果,采用靈活多樣的翻譯手法。但基于不同的翻譯目的,楊譯本運用直譯及加注的翻譯方法明顯高于藍詩玲,譯本有效地傳遞了原著的微妙信息,成功地再現了原語的民族文化,使目的語讀者最大限度地欣賞到了原文中那些趣味橫生的隱喻之美。通過對文學作品不同譯本間隱喻翻譯的對比分析,深化了讀者對魯迅作品的整體認識,加快了魯迅作品的傳播和譯本的接受。
參考文獻:
[1]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魯迅.楊憲益,戴乃迭譯.彷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一、立足課堂,在文本追尋中積累拓展
(一)駐足補白處,讓閱讀夯實學生的理解和閱歷
初中語文教學文本基本都是經典之作,在這些作品中,作者為了行文簡潔,以及閱讀審美感的需要,給文章留有了很多的“言外之意”,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己去體會和理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對文本的“留白”進行挖掘。駐足文本的補白處,煥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打開學生的思維,讓虛實結合的境界融入課堂,就可以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和文本互通心靈,讓閱讀夯實學生的理解和閱歷。“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樣的教學不但可以升華文本主題,還可以讓文本生色不少。如《故鄉》中對閏土的語言描寫,寫少年閏土用了四處省略號,寫中年閏土用了十處省略號,在教學中就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的省略號,用細致的描寫補白豐滿人物,從字里行間讓學生展開想象,打開思維,理解閏土的凄苦,把握文本人物的性格,通過朗讀、品味,慢慢地去琢磨,細細地去思考,深刻領會作者心靈,讀懂魯迅于“無字處的精彩”所在。這樣抓住文章補白處進行拓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而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文章內涵,形成了發自內心的獨特體驗與感受,更是遷移了讀寫能力。
(二)堅守疑難處,讓閱讀增進學生的情感和知識
初中語文教學教材中作者為了文章節奏變化,給文章一定的矛盾沖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矛盾沖突來設置一些“不和諧因素”,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抓住爭議點,讓學生進行實踐和探究,增進學生的情感和知識。如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學生對作者把自己化身為一只“鳥”(“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很是不解。在學生七嘴巴舌的討論無效后,我適時補充了“鳥”在中國詩詞中的形象意義。學生在了解了“杜鵑啼血,子規哀鳴”“青鳥探看”等故事后終于明白了作者對苦難祖國的赤子之心!
二、超越文本,在文外探尋中努力拓展
閱讀文學作品,我們一向注重“知人論世”,任何作品主題的理解、把握都離不開作者生活經歷、社會閱歷及其社會背景。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如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更好地體會魯迅先生雜文筆鋒犀利的風格,就有必要讓學生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因此教學這一課前,我布置學生們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特別是寫作這篇文章的背景。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魯迅先生的憂國意識和對中國未來的希望。這樣知人論世的教學,不僅拓展了相關的背景資料,擴大了學生視野,同時幫助和輔導學生介入了閱讀情境,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升華文本,在心靈追憶中有效拓展
(一)對接文本,巧借補寫讓學生親吻原作
現行的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在結尾處,戛然而止,似有意猶未盡之感。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續寫結尾,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完了《孔乙己》,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戕害,對孔乙己寄與了深切的同情,但同時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為了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深化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認識,我要求學生對“秋風過后孔乙己離開酒店”的情形補寫。因為已經把握了人物的悲劇特點及其根源,所以學生下筆就比較容易。
(二)銜接文本,巧用話題讓學生移情創作
一般來說,對林先生的研究或者說評論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或30年代。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內外交困的時候----外有日本的侵略,內有國共兩黨的內戰。許多的知識分子因此扛起救亡救國的大旗,利用手中的筆作為武器呼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其中的代表就是魯迅先生。而就是在這個時候,林語堂先生卻提倡“幽默”的小品文,當然受到魯迅先生等激進派人士的批評,這可以看做是較早的對林先生的評價。這個時期的評價主要是一些負面的批判,這股潮流一直延續到林先生出國才平息。從那時開始,關于對林先生的評價我們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1949-1979,1979-1990,1990-2000,2000-至今。1949-1979被稱為平靜期。雖然這一時期對林先生的評價仍以負面為主,但大陸幾乎沒有關于林先生作品的評價,反觀港澳臺以及國外,我們可以看到出版了大量林先生的作品,評價也很活躍,其中主要是關于其作品的評價。以1979為分界線,林先生逐漸的走進了大陸文人的視線,然而這一時期的研究還是比較淺顯的,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作品搜集上。1979年,陳金淦的《評“論語派”》(《徐州師范學報》1979年第3期)打破了沉靜,首次公開的肯定了林先生具有積極的一面。后來也漸漸有其他的學者研究林先生“積極”的一面,比如林志浩和張梁,他們都在《新文學論叢》上發表文章肯定林先生的成就。這個階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油福建省社科院文研所所長萬平近先生所著的《林語堂生活之路》,這被視為是關于這一極端對林先生研究所做的總結。但這一時期共同的特點就是:步子不大,極少參雜個人感情,所有結論都來自于史料。從1987年開始,關于林先生的研究又進了一步:其作品在大陸被大量出版,研究不再拘泥于史料搜集,而是漸漸加入理論思想,研究角讀也擴大到各種層面,微觀細節得到重視。其中萬平近先生于1988年發表在《福建學刊》上的《從文化視角看林語堂》對林先生做了貼切的描述:“林語堂的知識涵養中包容了鄉土文化、西洋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1]。陳平原也發表著作《在東西文化碰撞中》從比較文學的角度探討林先生的審美觀。這是比較宏觀的角度,而從微觀角度來看,則有施建偉發表在《文藝研究》(1989第6期)上的《林語堂幽默觀的發展軌跡》和在《社會科學》(1989年第11期)上的《論林語堂的幽默觀》,這兩篇文章都從林先生的幽默觀的形成以及發展來揭示其獨特性,后來施又從橫向的角度---把林先生和魯迅先生二者對幽默觀的看法進行對比,發表了《幽默:林語堂和魯迅的比較》(《魯迅研究動態》1989第10期)。1990-2000被認為是關于林先生研究的拓展期,大量的史料問世:施建偉的《林語堂在大陸》、《林語堂在海外》,林太乙(林先生二女兒)的《林語堂傳》、萬平近的《林語堂評傳》等。與之前的史料相比,這一段階段的傳記內容更詳實,許多內容都是首次被披露出來,視域更寬廣,角度更深,研究更加系統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尤其是注重實用比較法使用,理論更加多樣化,如加入了敘事話語理論、解構主義理論、符號學理論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張健的《精神的伊甸園失敗者溫婉的歌》、王兆勝的“林語堂三部曲”(《林語堂的文化情懷》、《閑談林語堂》《林語堂與中國文化》)、朱雙一的《林語堂和魯迅“國民性探討”比較論》、施萍的《林語堂:文化轉型的人格符號》等。進入到2000年,關于對林先生的研究延續了90年代的風格,如在思想方面,進一步發掘了其在哲學觀、文學觀、審美觀、中西文化觀、宗教觀、翻譯觀、女性觀等方面的獨特性,也在深層次上挖掘了林先生對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這一階段關于林先生研究的著作就比較多了,如邵娜的《林語堂女性觀探源》、王少娣的《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馮羽的《林語堂對辜鴻銘的文化認知與借鑒》等。
林語堂先生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不能避免的一位大師,給我們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雖然近年來對他的研究越來越多,但相比較對其他同時期大師的研究,對林先生的研究仍然不夠。例如,盡管我們對其翻譯成就有所研究,但還停留在淺層次,多是對某些現象的描述,而對深層次的內在的挖掘還不夠。至于作品方面,則多研究《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浮生六記英譯》較多,關于《朱門》、《孔子的智慧》等書的研究還較少,這些書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有什么貢獻?如何定位其歷史地位?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萬平近 《福建學刊》 《從文化視角看林語堂》 1988
[2]萬平近 《林語堂論》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3]施建偉 《文藝研究》《林語堂幽默觀的發展軌跡》1989第6期
[4]施建偉 《社會科學》 《論林語堂的幽默觀》 1989年第11期
[5]施建偉 《福建論壇》,《林語堂研究綜述》 1990年5月
[6]傅文奇 《福建論壇》,《近十年林語堂研究統計與分析》2006年5月
[7]杜運通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林語堂研究歷史,現狀與前瞻》 2011年10月
[8]王兆勝 《東岳論叢》,《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價值意義及其缺憾》1998第1期
2003年4月,當時在新聞出版總署負責相關工作的宋木文,收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程庥的來信。其中說到“受日本學者竹內實先生之托”,他正“負責中文版竹內實文集的出版工作”。因為竹內實“翻譯過宋氏《中國的出版改革》一書在日本出版,而此時其十卷本文集已出到第四卷,但在第六卷即關于‘’”這一卷卻遇到一些阻力。因此程庥在信中說:“現在有點事情需要幫助,竹內實先生希望向您請教”。隨后又送來當時還題為《解析》的20萬字清樣稿。
受朋友之托,宋木文重點看了“解析”清樣稿。此卷所收文章都是對“”進程中發生的人和事的觀察,發表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報刊上,中文編譯者也是按發表時間編排的。宋木文的總體印象是,寫作態度嚴肅而客觀,“既沒有像當時日本有些人士跟著‘’的調子推波助瀾,也沒有像有的人借‘’的混亂對中國黨和政府進行攻擊,而是對一些人物和事件以一個研究者和朋友的身份進行觀察和分析,有些分析是深刻的,有洞察力的”。比如認為《評“三家村”》是舉著魯迅的旗子否定魯迅:“《燕山夜話》的‘被禁’似乎標志著,依靠魯迅的不斷推動而使中國現代文學得以在世界文壇上名聲顯赫的‘雜文’這一文體,在中國革命勝利之后已遭到了當政者的否定”,“那又怎能談得上如其本真似地來尊崇魯迅呢?”“似乎表明掌權者是繼承了魯迅所反對的那些東西”。
竹內實的一些分析,同“”時期黨內外堅持正確意見者的觀點相一致。這對一個外國研究者來說,實屬難能可貴。同時,他的一些分析也“未必能與當前中國學術界主流意見相一致,甚至有可能引起讀者誤解”。但是,作為探究何以發生“”這種特殊歷史現象的一種觀點,宋木文認為“在必要時加一點注解……畢竟沒什么壞處”。比如分析“女皇夢”的社會歷史根源時,竹內實就提到現代中國的權力關系具有如同古代那種皇帝型、宰相型與宦官型權力相互組合,特別是皇帝型權力至高無上的印記。盡管竹內實也說這只是一種比喻,未必適當,但通篇來看,宋木文認為這反映了竹內實“在思考中國現實與歷史之間聯系時的一種看法,意在說明當時中國權力過多地集中于一人。對這種為探討復雜而又深刻的社會歷史問題而產生的看法,應當由讀者去辨別,由研究者去探討。這樣的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學術繁榮和社會進步”。
當然,也有些因為受當時信息渠道和掌握資料的限制,竹內實對一些人和事所作的推測或判斷不盡準確。對這些情況,宋木文都順手批注在清樣稿上。隨后程庥又據此補寫了一份審稿意見,轉報新聞出版總署圖書管理司和中央黨史研究室審閱時參考。其中提出對本卷文稿將再做些校訂,包括將原名《解析》改為《觀察》。因為這樣“可以更準確地反映作者力求跟蹤中國的動態,但對某些現象的認識尚有待深化的實際狀況”。又如在《內容簡介》中補充下述文字:“這些文章中對盡管談不上全面解析,但作者對這一歷史進程的及時觀察與看法,有許多是比較深刻的……一位國外研究者當時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審視和推測確屬難得可貴,但也應該承認,其中某些事實的記述畢竟不太準確,一些分析還值得商榷。”因此,除對個別不甚妥當或國內讀者難以準確把握的判斷,進行補充性的說明或解釋外,文集也糾正了某些因道聽途說而導致的舛誤。
1、簡介:劉成章,當代詩人、散文家,陜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畢業于陜西師大中文系,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了文學創作,高中寫詩,然后又轉寫詞,后寫了戲劇,再寫散文。曾任該系助教、延安歌舞劇團編劇、《文學家》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文藝部副主任、陜西省出版總社副社長。現任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一級作家。主要成就首屆魯迅文學獎《羊想云彩》,陜西省雙五文學獎特別獎等。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其中《安塞腰鼓》入選八年級人教版下冊3課、六年級冀教版29課、六年級蘇教版14課及七年級滬教版17課。
2、代表作《安塞腰鼓》:敘寫了安塞腰鼓的形式,歷史,魅力和人們對腰鼓的喜愛體現了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表現了中國民族風俗歷史的悠久。文章的主旨: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人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
(來源:文章屋網 )
一、“導”重在激發興趣、選定內容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強調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倡導自主、快樂地閱讀。在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初始階段,激發興趣更是課外閱讀有效進行的關鍵。
1.營造讀書氛圍,感受閱讀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利用校園文化宣傳――學校廣播站、圖書館、宣傳櫥窗、教室圖書角、有關名人讀書格言的環境布置等,使整個校園處處洋溢濃濃的書香,使學生時時感受讀書的重要性,影響他們去親近書籍、崇尚讀書、追求知識,在讀書中成長、在讀書中感悟人生。
2.課內外相結合,調動閱讀的主動性
新教材是根據各個專題編排的,內容集中、主題鮮明,教師可采用課前收集資料―課內交流討論―課后開展活動的模式。例如,學習“走近魯迅”這組課文時,教師可以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魯迅的故事、名言,閱讀有關魯迅的文章等。學習完本課后,教師可以開展“背誦魯迅名言”,辦一期紀念魯迅的手抄報或黑板報等活動,使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融為一體,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知識學得積極、扎實,課外閱讀開展得主動、有效。
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幫助學生選擇讀物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新課標提出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但給學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學生受到自身認識、辨別能力的影響,對選擇適合的讀物存在著盲目性。閱讀時容易囫圇吞棗、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實行“拿來主義”全盤接受而缺乏辨別能力。因此,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必要的指導。
二、“扶”重在養成習慣、教給方法
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怎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呢?
1.堅持每學期制訂行之有效的讀書計劃
計劃要切合實際、要目的明確、要細致深入,最好是“定時、定量、定書”,一旦確定了就要嚴格執行。我校這種寄宿制學校對此計劃可操作性更強,如周日、周五的接送時間可安排學生自由選擇讀物,以輕松愉悅為目的;周二、周四的午練可統一安排經典著作,以集體交流、討論的形式進行;晚修時間,低年級可安排半個小時閱讀圖畫類的書籍,高年級可安排半個小時閱讀短篇小說、散文類作品;至于活動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去圖書館看書。
2.堅持每學期班級組織一次讀書專題活動
如“古詩文誦讀”“曹文軒美文賞析”“走進魯迅”“王者之戰(大話三國)”等,讀書專題的選定可配合學校的讀書節活動,也可根據教材的讀書內容而定,使集體閱讀與個人閱讀相結合,使教師的指導更明確,針對性更強。
3.堅持每人一本讀書筆記
筆記內容既要有統一的要求,如“好詞佳句”“內容簡介”“讀后感悟”等環節;更應該豐富多彩、富于個性,鼓勵學生設計一些新穎的內容。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直接在書上標注。但教師必須定期進行檢查,督促學生養成閱讀積累的習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外閱讀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導有方,學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走進名著,從中汲取知識營養,陶冶他們的情操。
三、“放”重在開放方式、延伸時空
課外閱讀是個性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是依據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維系的獨立的讀書活動。當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之后,教師就應該最大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給足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的閱讀方式也要開放一些,對閱讀量的要求也需要寬容,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允許
數量有所增減、內容適當調整。我們可以把課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的延伸和補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務于課內閱讀,當成是一種對課內閱讀資料的收集活動。否則,學生的閱讀面會逐漸變得狹隘,培養起來的興趣也會逐漸消失殆盡。
教師的組織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因為課外閱讀是一項持久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校的時間相對于在家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家庭為學生閱讀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能否利用好這一資源是學生順利開展課外閱讀的關鍵。因此,教師應主動和家長溝通,努力達成共識,形成一致的讀書理念,營造親子閱讀氛圍。讓家長切實地體驗到學生在閱讀中得到的快樂,分享他們讀書的收獲,
陳望道,生于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在上海病逝。浙江金華義烏人。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中國學者、教育家。主要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中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
《太白》雜志簡介
《太白》半月刊,陳望道主編,屬于現代文藝雜志。1934年 9月20日創刊,1935年9月5日停刊,共出2卷24期,上海生活書店發行。雜志以“太白”為名,是陳望道與魯迅決定的。按照中國傳統的稱呼,太白即拂曉之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的金星,又稱啟明星,寓意編輯《太白》,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戰斗,以迎接勝利的曙光。
《太白》編輯委員會共12人,魯迅表示他參加編務討論,但不宜公開列名于編委,以免引起當局的注意,影響刊物的發行。《太白》創刊后,印出的編委名單是11人﹕艾寒松、傅東華、鄭振鐸、朱自清、黎烈文、陳望道、徐調孚、徐懋庸、曹聚仁、葉紹鈞、郁達夫。同時刊出了68名特約撰述人的名單,撰稿者陣容可謂廣泛和強大。
《小品文和漫畫》 正文縱覽
《太白》出齊第一卷后,陳望道以“《太白》雜志第一卷紀念特輯”的名義編輯出版了紀念特輯《小品文和漫畫》。該書由上海生活書店于1935年3月初版,32開本。1981年6月由上海書店根據初版出版了影印本,改為小32開本,封面配圖是豐子愷漫畫《米和豆》。《小品文和漫畫》的58位撰稿作者均為文學藝術界的著名人士,提倡作者們創作更多健康、戰斗的小品文和漫畫。
1935年3月10日陳望道為《小品文和漫畫》寫了輯前致語:“現在是小品文和漫畫在中國的流行期,也是小品文和漫畫在中國的轉變期。種種爭論,大概都由轉變激成,并非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單是為了流行。這個特輯,就是一個見證。我們從這特輯中間不但可以看見各位作者最近的見解,還可以看出一個差不多一致的動向。就是關于小品文和漫畫的各個方面,這里也差不多都已經說到。假設通體地讀,一定可以得到小品文和漫畫的綜合知識。”
《小品文和漫畫》出版后的4月5日,《太白》第二卷第二期封二刊登了該書的廣告:
訂閱《太白》一年,贈送本書一冊。宣傳語是:《小品文和漫畫》是五十余位名作家對小品文和漫畫見解的結晶。
“認為魯迅對上世紀30年代漫畫大發展沒什么影響”
《小品文和漫畫》收錄的文章中,最受后世關注的文章當數魯迅先生的《漫畫“漫畫”》和《漫畫而又漫畫》。魯迅認為:“因為真實,所以也有力。”“漫畫的第一件緊要事是誠實,要確切”地顯示事體或人物的姿態,也就是精神……漫畫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夸張”,但又不是胡鬧……漫畫雖然有夸張,卻還是要誠實。魯迅同時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漫畫,中國進步漫畫家是中國漫畫作者的標尺。
雖然這些表明了魯迅先生對漫畫的積極關注和較高的論斷力,以致后世認為魯迅先生對中國漫畫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先驅者”。但是《中國漫畫史》作者畢克官先生在采訪一些30年代漫畫家時,大膽地設下這么一個命題:“認為魯迅對30年代漫畫大發展沒什么影響。”
同時,進行大膽求證,畢克官先生“為了慎重起見,我是有意請左翼人士張諤先生(注:三四十年代漫畫家)談了看法”,最后才給問題“30年代漫畫的大發展和魯迅有什么關系?”下了個初步的判定——幾十年來在“左”的思潮影響下,似乎作為“旗手”的魯迅是個完人,在任何領域都能發揮很大作用。長期以來,曾聽到一些認為或猜想魯迅對30年代漫畫產生過很大影響的言談。在特殊環境中,人們產生這種誤解可以理解,但畢竟不是事實。
魯迅發表過一些關于漫畫的談論,其見解有許多精辟之處(另也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漫畫界人士是否注意到,是否對當時漫畫的大發展產生了實際影響,則是另一回事。
著名藏書家謝其章進一步把此觀點進行了詮釋:“漫畫在沒有理論的引導下,在30年代得到了迅猛發展并達到今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只能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尋找原因,而不能從某個大人物身上找到原因找推動力。同樣的道理,‘小品文’在30年代也盛行一時,魯迅對其發表過似乎比漫畫更多的言論,那些言論只代了一個人的看法觀點,而不能歸結于成熟的理論思索 ,更不必勉強地撿一位‘先驅者’來。”
凌鶴:漫畫與卡通影片
民國時期有關卡通的評論和相關文章不是很多。凌鶴的這篇《漫畫與卡通影片》通讀全文后可見當時文藝界對卡通影片在中國的發展情況關切之情。本文篇幅所限,摘錄片段如下:
至于說到中國電影,為什么卡通短片不能和其他影片有著同樣的相當程度的發展?其原因當然很多,主要的是電影公司大多沒有這一部門的建設,而人才的缺乏,更是最大的原因。可是電影觀眾是需要卡通的,特別是小孩兒們,他們對于卡通極有興趣,因此在教育的意義上有著很大的作用,當我們并不是模仿歐美卡通一味地以胡鬧的娛樂為目的,而在內容方面力求反映現實的時候。
因此我們要求一部分青年漫畫家,從現在起從事卡通影片的研究,和電影公司取得聯絡,雖然中國制片家都以為短片不賣錢不肯輕易嘗試,可是假如有了好的卡通,使觀眾感覺極大的興趣而熱烈歡迎的時候,制片家是會在如意算盤上自動打消既成觀念的。
“青年漫畫家不獨是要健全漫畫作品,同時更要努力地建設中國的新卡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期待著他們光輝和偉大的成就。”
關鍵詞:藏語文、教材、模塊式、分析
自2010年秋季學期起,我區全面啟動了高中新課程改革,高中藏語文新教材也開始投入使用。這套教材是在全國推行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五省區(、四川、青海、甘肅、云南)相關部門共同討論規定的《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試用)》的具體指導下編寫。這套新教材從裝貼、版式設計到單元編排、內容設置等各方面都與以往的藏語文教材有很大的變化,單元編排和選文內容作為教材的核心部分,高中藏語文新編教材首次采用了模塊式的合編型教材編寫模式,討論和研究新編高中藏語文新教材的這一特點,有助于師生正確把握教材,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也有助于總結分析藏語文教材編寫的寶貴經驗。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習體會,談幾點認識。
一、關于模塊的術語概念界定
“模塊”是我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引入的新概念。對于我區,“模塊”概念是在自治區教育廳2009年頒布的《自治區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實驗)》中出現“模塊”概念共計19次,視為“模塊”概念在我區教育領域首次出現。該方案在“體現國家規定、體現地方特點、維護學生權益、注重基礎構建、堅持科學調控”①的五大原則下,分A、B兩套方案,其中A方案適用于修習藏語文課程的學生。另外,2010年五省區聯合制訂的《普通高中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針對藏語文學科的藏文版語文課程標準)②關于“課程設計思路”和“教材編寫建議”內容中“模塊”概念也出現10次。可見“模塊”對于學習和實施新課改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9年制定的《自治區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實驗)》和2010年指定的《普通高中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里出現“模塊”概念的上述情況,不僅把模塊的概念引入到我區課程改革的領域,同時也對藏語文教材編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編高中藏語文充分體現了模塊思想的課程設計理念。
二、新編藏語文教材模塊式結構分析
新編高中藏語文教材依《普通高中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關于教材編寫建議,分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
(一)必修教材模塊式結構分析
必修共5冊,即5個模塊。必修教材的內容又分“閱讀鑒賞”、“表達與交流”、“探究性學習”、“文學知識與名著簡介”4部分,前2個部分納入課內學習計劃,“探究性學習”、“文學知識與名著簡介”可自主安排。
1.“閱讀鑒賞”部分,這是必修模塊的主體部分。該部分不僅注意了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培養,還致力于學生藏語文整體素養的提高。在選文上以名家名篇為主,如龍樹大師、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貢嘎堅參、人文主義先驅更頓群培大師、以及東嘎洛桑赤列、次旦夏茸、木格桑丹、多識、昔扎等著名藏學大師的優秀文章。另外也有反映當今時代特色和提倡時代精神的作品,主要是藏族當代文學界具有權威性作家的優秀作品,如藏族新文學的開拓者端智加的現代詩歌和散文、扎西班典和次仁頓珠的現代小說、江瀑和居格桑的現代詩歌等。除此之外,還選進了國內外的名家名著,如國內的魯迅、、楊朔、錢鐘書、錢學森以及國外的莎士比亞、莫泊桑、契訶夫等的經典作品。根據《普通高中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相關要求,在具體編寫上,加大了文學教育的份量,強調對語言文學知識素養的積累、感悟和熏陶、同時注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情趣的培養。這一部分主要以單元編排的方式呈現,所謂“單元型語文教材是把教學內容的各種元素按照某種標準加以集中,以單元形式來呈現的語文教材”③,新編藏語文教材從整體來講,選用了模塊式的編排形式,同時也使用了單元型語文教材的編排形式。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2001至2003年所編的藏語文教材就使用了單元型語文教材的編排形式,而新編藏語文教材每個必修模塊(每冊)又分五個單元,共計25個單元,單元的組成兼顧文體和人文內涵,如第一冊1、2、4單元很明顯按文體來編排,其中第1單元選用了三篇不同風格的散文、第2單元選用了三篇以動植物人性化的主題來烘托現實生活的作品,這三個作品在表現手法上也都具有象征和比喻意義。第4單元以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和的《畢業贈言》為代表,主要以演講的文體來編排,同時也是國內外名家名篇的譯文單元。而3單元主要結合藏族文化有關人文內涵的近代作品來編排,具有很明顯的道德和審美教育的特點。第5單元主要選用了三篇論說類的文章。其它必修模塊也都類似于第一模塊的選文特點,無需一一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必修5第4單元,首次選用了當代文學評論類的三篇文章,在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沒有選用這一類,對藏語文教材的選文來講,意義非常重大。
2.“表達與交流”部分,在初中的基礎上,安排了傳統藏語語法知識、以及常用的傳統詩學知識、另外也有寫作、口語交際等內容。藏語語法知識在模塊一和二主要選用了嘎慶白瑪洛追的注釋,該注釋簡單明了,層次清晰,易于接受,實用性強,非常適合學生的實際,模塊三、四、五主要對語法知識的重點、難點部分以專題的形式安排,如藏語名詞的構成與分類、藏語時態的動詞變化等等,都非常有益于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與基礎知識的掌握。對于學生的實際,藏語語法知識本身略有難、繁、偏、舊的問題,但是新編教材中對藏語語法知識的編寫,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個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口語交際訓練主要以朗誦、演講、辯論、采訪、討論等形式安排,盡管舊教材也有這些內容,但是新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對這些內容不僅進行了知識更新,同時也設計了活動課開展的空間。這對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踐,不僅做出了很好的指導,同時也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對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方面的具有很大的意義。
2.“探究性學習”部分,每個必修(每冊)模塊安排了兩個專題,共10個專題,其中有藏語口語修辭、文學作品的個體理解、語言文字與文化的關系、語言文字與翻譯實踐的關系,以及藏語中的泊來詞匯分析等內容。該部分所選取的專題都有一定的探究學習的性質,并且基本符合教學和學生實際水平,同時也基本達到了新課改關于探究學習和促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要求,但是各專題文體呈現新方式來看,大都屬于論說和介紹形式,未能很好的引導學生的思考。作為探究學習的內容,應該可以更活躍的形式來呈現,譬如以發現和提出問題、展開和分析問題、最后試圖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闡述和推理,在探究過程中又安排每個階段的任務和完成各項任務的具體方案以及相關信息資料。這樣的呈現形式,可能更適合于探究性學習的要求,并且針對每個專題提供或介紹相關研究書籍資料,促進學生主動搜索和查閱資料,并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我們應該知道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培養各方面的素養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探究學習的目的不在于解決問題,而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所得到的和所積累的經驗才是探究學習的目的。
4.“文學知識與名著簡介”部分,每個必修(每冊)模塊安排了兩個專題,其中文學作品賞析1個專題和名著簡介1個專題。5個模塊共計10個專題。文學作品賞析專題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四大體裁的閱讀賞析知識以及藏族傳統的傳記文學作品閱讀賞析知識。名著簡介專題主要介紹了藏族當代文學巨匠端智加及其作品和“藏族當代文學叢書”介紹、另外還有等內容,這些知識既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語言素材,提高藏語文素養。
(二)選修教材模塊式結構分析
選修共3冊,即三個模塊。分別為“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文學作品鑒賞”等3個模塊,每個模塊又分6至8個小模塊。實際上這三個模塊充分體現了教材所能體現的藏語文學科課程內容的全部。
1.“語言文字應用”主要以藏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實際應用為重點,皆在鞏固學生藏語言基礎知識,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該模塊分6個小模塊,即語法專題、辭藻與專題、因明學基礎專題、演講與辯論專題、寫作與修改專題、新聞文體專題。從這些專題小模塊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到高中藏語文新編教材選修語言文字應用模塊,做到了語言文字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實際應用,同時也做到了高中階段藏語言文字重、難點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拓展了藏語言文字基礎的實際應用范圍。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課程特點。
2.“文化論著研讀”主要通過閱讀藏族文化歷史以及藝術等方面的論著,來了解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使學生得到啟發。該模塊分6個專題,即文化專題、文學專題、歷史專題、藝術專題、工巧專題和醫藥專題。該模塊各專題的分類主要是以主題為原則,從歷史文化、文學、工藝等多方面來呈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促進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知識,提高藏語文素養。
3.“文學作品鑒賞”主要以古今中外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的優秀作品為選文,分“敘事詩”、“自由詩”、“敘事散文”、“議論散文”、“古典小說”、“現代小說”、“戲劇文學”、“人物傳記”等八個專題來完成課程目標,皆在滿足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即求知欲。充分考慮提高學生文學閱讀能力,開拓視野,挖掘學生的潛在創新思想,并受到良好的審美教育。
總之,新編高中藏語文教材首次以模塊思想的指導下的進行合編型教材的探索與實踐,不僅對藏語文教材編寫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新課改視野下教師教材觀以及教學觀等方面也有積極的意義。
基金項目:本文獲2012年大學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基金項目資助
注解:
①自治區教育廳制定,自治區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實驗),自治區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文件匯編[M],自治區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領帶小組辦公室,2009年12月,p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