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創新發展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新發展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創新發展概念

    第1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中學環境教育發展創新

    在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當中主要任務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能更好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的改革過程當中,樹立主體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造就學生們獨立的人格,目前,這已成為了現代中國教育思想變革的非常重要的標志。尤其是在中學的教學當中,表現在非常明顯,同時教師們也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現在,大家也都開始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最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學習者本人。但是,在真正廣泛運用時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只有認真準確地把握新課程所表達的理念,才能夠更正確的確定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才能更清楚新課程改革的落腳點與出發點。

    1在新課改理念下中學環境教育的發展狀況

    從我國建國的時候開始,在第八次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后,教育工作很快就在全國展開,快速迅猛,同時教育部也決定把環境教育也納入到我國的中小學的課程之中,而且還出臺了《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試行)》與《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等相關的條例,這樣就為環境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在制度上與組織上更進一步的保障。在新的教育改革當中,有很多的學校并沒有設置環境教育這個課程,有些也只不過是穿插在各個學科當中,但是,新課改當中增加了很多環境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有專門的章節,有些也隱于各種的知識學科當中。

    2新課改理念下開展中學環境教育的原則

    2.1以學生為本原則

    在教育過程當中,教師是一個主導者,學生就是教育過程當中的中心。是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部分,也是教學目的根本。從新課程的改革理念當中,就要求中學的環境教育要從理論與實際出發,讓理論與實際緊密相結合。以學生教育為目標,高度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們對環境知識的認識,端正對環境的態度,以至養成好的環境做法。

    2.2前瞻性的原則

    如今,環境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變化著,如果要想更好的做好環境創新的教育,那么就注意環境的這種變化,從實際生活中的環境出發,然后根據不同的方式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們求實與創新的精神,并且要把握住動態,甚至要引領動態,這點是對新課改理念的深化——環境教育的前瞻性。

    2.3趣味性的原則

    根據在環境中教學,為了環境而教學,同時教學的成果交給環境去評價,這種教學并不是學生們一個個對號入做的去做在教育室里面,然后教師在黑板上開展的教學,依據新的課改要求,在環境的教育下,應選擇不一樣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去分析研究教學,同時使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然后去介紹不同國度的環境思想,并介紹不同的學術觀點。同時,教師的教學應充分使用學生們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從而提高學生們對學習趣味性。

    2.4校本性的原則

    在環境教育的校本性原則要求下,環境教育的教學則是要根據學校,為了學校,而且還必須要在學校中進行,在這當中,教師和學生為主體,根據生活的實際問題,在環境中使用多種方法和資料對環境教學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總結.因此,校本性原則給新教育理念下的環境教育創新提供了基本保障,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如下圖所示:

    3新課改理念下環境教育的創新途徑

    3.1轉變教育教學的理念,改變學法和與教法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一味的傳授者,學生只不過是處于一種"被動"學習中,那樣有些教師會時常出現濫用、錯用了自己的職權的現象,對每個學生來說并不公平、公正。現在為適應新課改理念,那么首先就要轉變教學教育的觀念,與新理念中的環境教育轉變成教學的觀念,把新理念與環境教育有關的變成教師們自覺的行動,這樣可以把教師轉變從專門的知識傳授者角色轉變成學生學習環境知識的指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同時還需要建立民主平等來共同發展師生關系。如下圖:

    3.2豐富環境教育資源和方式

    環境教育的創新和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為適應新課政的要求,應開發和利用多種教育資源,以豐富多彩的方式使環境教育深入人心。同時應建立環境教育資源庫,環境教育需要一定的資源利器材,學校可建立各種環境教育資源檔案、引進專門的環境教育教科書、掛圖、生物標本、實驗器材等,并建立專門的教學實踐場所和教研部門,為環境教育提高必要的保障。

    3.3加強環境教育的師資培訓

    在環境教育發展中,有一個很關鍵性的因素那就是師資的培訓,有很多的環境教育的專家基本上認為,在環境教育的方法當中,受過好的教育的老師不僅可以在環境教育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人共同來發展環境教育,在當前的師資情況下,環境教育方面的師資明顯是很薄弱的。因此,為了創新環境的教育發,為了新理念要求,所以,必須抓緊中學環境教師的培訓,從而培育出一大批的合格的教師人員。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實施之后,中學環境教育地位很快得到提升,同時,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對以往的環境教育的沖擊性很大,依照新的理念,再通過轉變教育教學的理念方式等,能夠使中學的環境教育得以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明.楊成安.劉艷媚等.對中學環境教育的方法及存在的問題淺析[J].教育出版社,2010.02

    [2]王光亮.樂洋洋.馬瑞東.關于中學環境教育發展創新深入研究與指導[J].教育出版社.2011(3):45-47

    [3]王麗麗.吳貽青.何俊.對中學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淺析及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對策[J].教育出版社.2010(7):67-69

    第2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行動者網絡理論區域旅游創新發展

    【中固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623(2012)06-0087-04

    近年來,各地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有的已經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本文引入行動者網絡理論研究區域旅游創新發展問題,旨在通過梳理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基本框架,嘗試構建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希望能給區域旅游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思路。

    一、行動者網絡理論框架

    行動者網絡理論又稱為轉譯社會學(Sociology of Translation),是由法國科學哲學家和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巴黎學派的代表人物拉圖爾(Bruno Latour)構建的理論。

    (一)核心概念

    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核心概念有:行動者(agency)、轉譯(translation)和網絡(network)等。

    行動者一詞在行動者網絡理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指行為人,還包括觀念、技術、生物等許多非人的物體,任何通過制造差別而改變了事物狀態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行動者”。行動者概念包括了科學實踐中的一切因素。異質性(heterogeneity)是行動者最基本的特性,表示不同的行動者在利益取向、行為方式等方面是不同的。行動者作為網絡的建構者和利用者,在此還具有哲學的本體論意義,描述的基本混沌與無序體現了一種權力本原。行動者網絡理論引入行動者概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稱地看待自然和社會在科學技術實踐中的作用,反對社會還原論與自然實在論,避免落入這兩種解釋模式所面臨的困境。通過對行動者概念的廣義界定,行動者網絡理論試圖取消對自然與社會、主體與客體的傳統二元劃分,達到自然物與社會性觀念之間的真正對稱性。

    轉譯是指行動者不斷努力把自己的問題和興趣轉換成網絡中其他行動者的問題和興趣,或者相反,并通過相互磋商來界定各自角色的過程。只有所有行動者的角色界定后,行動者網絡才能順利連接完成,而網絡中每個行動者的角色都是通過其他行動者而得到界定的,這就需要行動者不斷磋商來界定角色。行動者只有通過轉譯才能被組合在一起建構行動者網絡,轉譯是建構行動者網絡的基本方法和途徑。由于只有通過轉譯才能實現網絡中的行動者之間相互理解和建立起穩定的關系,并且符號學意義上反映的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把來自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的一切因素納入統一的解釋框架中的原動力也是轉譯,行動者網絡理論在此意義上也被稱為“轉譯社會學”。

    網絡這個詞暗示了資源集中于某些節點,它們彼此連接成鏈條和網眼:這些連接使分散的資源結成網絡,并擴展到所有角落。網絡是一系列的行動,所有的行動者,包括人(human)和非人(nonhuman)都是成熟的轉譯者,它們的行動也就是在不斷地產生運轉的效果,每個點都可能成為一個歧義,而作為一種描述連接的方法,網絡強調工作、互動、流動、變化的過程。網絡不僅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行動者聚合體,還是動態變化而富有政治色彩的過程。行動者網絡的構成就意味著科學知識的確立,如果網絡固定下來,就意味著科學理論的成立。

    (二)網絡建構機理

    行動者網絡理論所秉持的是異質建構論的觀點,主張科學知識與技術的建構不只是由社會來決定,而是同時由人與非人物質構成的異質性的網絡來決定的。

    行動者網絡的建構是通過轉譯過程來完成的,轉譯的過程也就是網絡的建構過程。卡龍認為,轉譯過程有“五個轉譯的關鍵”: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征召、動員、排除異議。行動者網絡的建立需要各主體之間有共同的強制通行點,并能通過共同的強制通行點使每一個主體都能因此獲得各自的利益。通過這些轉譯的關鍵,每個行動者主體都被轉譯,由此共同構建成一個無縫的異質網絡。

    行動者網絡理論認為,科學實踐是由多種異質成分彼此聯系、相互建構而形成的網絡動態過程。行動者網絡建構基本的方法論規則是“追隨行動者”,即從各種異質的行動者中確定一個有力行動者,通過追隨行動者的方式,形成以有力行動者為中心的網絡。在網絡建構過程中,自然與社會、人與非人行動者之間的邊界不斷改變,同時網絡的范圍逐漸從局部擴展開來,力量由弱到強,邊界由模糊到清晰并相對固定下來。與此同時,已有的網絡不斷被改變,新的網絡也不斷生成。行動者網絡是一個動態的網絡,其動力來源是轉譯。在已有的行動者網絡的案例研究中,有力行動者(也有翻譯為關鍵行動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起著把其他行動者組構起來的作用,通過利益分配將其它行動者征召進網絡,并動員其發揮作用。在多元復雜的行動者網絡構建過程中,有力行動者會發生取代,這種取代會使網絡持續發展或者變得更強大。

    二、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的建構

    旅游創新是旅游新創意、流程、產品或服務的產生、接受和實現的過程。構建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就是要全面提高區域旅游的創新發展能力,因此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中的行動者的篩選、建構過程十分重要。

    (一)行動者的篩選

    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是由所有參與到創新發展網絡中的各種類型的行動者,包括人的行動者和非人的行動者構成的。人的行動者包括個人的行動者和組織的行動者,個人行動者有政府官員、企業家、旅游從業人員、游客等,組織的行動者有地方政府、行業協會、旅游企業、金融機構等。非人的行動者包括物質性的行動者和非物質性的行動者,物質性的行動者有旅游景點、賓館飯店、旅游商品等,非物質性的行動者有地方文化、民俗風情、行業規范等。具體而言,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選取的行動者有地方政府、旅游企業、旅游吸引物、旅游從業人員、游客。

    (二)網絡建構過程

    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構建的目的是解決區域旅游創新發展的問題。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需要有力行動者,圍繞著強制通過點征召各類參與區域旅游創新發展的行動者入網,通過轉譯活動建構一張異質的無縫網絡。在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行動者網絡的構建過程中,初始階段的有力行動者一定是地方政府,因為此時只有地方政府才有能力將所屬區域中的旅游企業、旅游吸引物、旅游從業人員、游客等其他行動者組構起來。在網絡構建成熟后,地方政府要通過制訂有關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氛圍,讓旅游企業成為創新發展主體,由旅游企業“征召”“動員”其他行動者,即讓旅游企業成為有力行動者。因為在市場經濟機制完善的條件下,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只有旅游企業的創新發展才能保證整個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區域旅游創新發展思路

    區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資源分布相對一致的空間內,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依據自然、地域、歷史聯系和一定的經濟、社會條件,根據旅游者的需要,經過人工的開發與建設,形成有特點的旅游空間,包括各種類型的旅游區和旅游交通網絡體系,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區域內旅游。作為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和靈魂,區域旅游創新發展關乎區域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從宏觀層面考慮,區域旅游創新發展包括觀念創新、策略創新和行動創新。

    (一)觀念創新:廣義對稱性原則

    廣義對稱性原則(general symmetry principle)是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核心主張,它要求從實際過程的角度考慮取消對自然與社會、主體與客體的傳統二元劃分,要求將具有行動者效用的對象都納入研究的視野,要完全對稱地處理自然世界與社會世界、認識因素與存在因素、宏觀結構與微觀行動等等這些二分事物,對稱地看待自然和社會的作用。

    在區域旅游的發展中,觀念的創新十分關鍵。根據行動者網絡理論,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之間的區分不再是確定無疑的,認識因素與存在因素也不再是對立的,要完全對等地處理自然世界與社會世界、認識因素與存在因素,打破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問題局限。行動者網絡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人和非人兩者相互作用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任何一方的因素并未被賦予特別的優先權。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資源為非人因素,其他的行動者都屬于人因素。應采取同人一樣的態度去對待非人因素,強調把非人(自然環境、地景建筑、文化制度、歷史、語言、工藝、美食、生態、勞力、資本與知識技藝等)與人(個人與團體組織)對等看待,由人行動者與非人行動者共同聯結成一個異質行動者網絡,作為區域旅游創新發展的基礎。落實到具體的區域旅游創新發展策略上,就是要改變單純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旅游發展模式,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尊重旅游資源的自然屬性,敬畏非人因素的天然屬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切實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二)策略創新:辯證整體論思想

    行動者網絡理論將自然和社會這兩個不同范疇視為同一個整體,認為它們相互嵌入、共同建構或演進而構成一張無縫之網,從而為分析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從網絡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行動者網絡理論是把自然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該整體并不是各部分的簡單混合,而是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行動者網絡理論利用網絡中行動者的行動來替代空間上內外的分隔,通過行動者網絡把空間內外的行動者(包括人與非人)聯結起來。行動者網絡理論考察自然和社會互動的研究路線,對自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了整體論界定。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可分為內生式發展和外生式發展,兩種發展模式各有優劣。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區域旅游創新發展,意味著在發展動因上不再區分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在影響因素上不再區分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在發展策略上更加時刻關注空間內外的聯結,把區域視為一個整體的事物。區域旅游的創新發展,不僅要依靠當地包括旅游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激發其創新發展的內生驅動力,同時也要強調對區域外部力量的依靠,要強化對外部的市場、技術、政策、社會趨勢和機構資金的可獲得性等的利用。在制定區域旅游創新發展策略時,要把區域旅游創新當作一個整體,時刻注意區域空間內外的聯結,保持本地力量和外部力量之間平衡。

    (三)行動創新:巴斯德化的經驗

    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在19世紀下半葉通過研制炭疽病疫苗并使牛得以免疫,從而成功解決牛炭疽病的問題。這原本是一個醫學與公共衛生的案例,拉圖爾通過考察巴斯德微生物實驗室的擴展與法國社會結構的變遷之間的共生關系,展示了一個行動者網絡的建構過程。巴斯德的成功之處在于構造了一個強大的異質行動者網絡,并不斷地努力把這些行動者的利益同其實驗室聯系起來,竭力讓實驗室成為這些行動者的必經之點。科學知識的成功建構必然以成功地轉譯相關行動者利益并贏得其支持為前提,巴斯德的實驗室由此成了相關利益群體的必經之點。

    行動者網絡理論對科學和社會構成的無縫之網并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理論的陳述上,而是訴諸了經驗解說。通過把科學研究的制造場地——實驗室與廣泛的社會背景聯系起來,打破傳統的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構建一種新型的社會行為模式。巴斯德化的經驗更加有力地強調,區域旅游創新發展的實現需要“征召”社會中各種與區域旅游相關的利益群體(包括人和非人),構建一個強大的異質行動者網絡,確定一個有力的行動者,將行動者網絡中的每一個行動者的利益同區域旅游創新發展聯系起來,通過區域旅游創新發展使其各自利益得到最大化。

    第3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知識產權;真是創新;保護創新;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61

    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知識的創新發展,知識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知識產權作為制度機制,激勵人們的知識創新活動,協調、配置知識資源的分配和再分配,從而不斷推動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1 知識創新發展在全球化中的功能

    當今,國際社會經濟進入了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是寬泛的概念,即主要指以經濟為核心的知識、科技、文化等的全球化。經濟的全球化為知識、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礎;知識、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動力。

    知識產權是私權法律制度創新發展的結果,也是直接參與、保護創新發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從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看,哪些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體制健全、結構完善,哪些國家則知識進步、經濟繁榮。這就是說知識產權既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選擇,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20世紀末到今天的知識革命,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網絡技術等革命的發展。這一次知識創新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工作、生產、物流等方式,而且為社會、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交流運行的一體化也給予了技術上的支撐和保證。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直接推動了信息技術的大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社會交往、機械運行、交通運輸等方式,增強了知識創新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推進了社會、經濟、科技的一體化進程。從而提升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技術等相關學科的融合,促進了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對經濟社會的全球化、一體化以及整體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功能。

    2 新時期知識創新發展的特征

    2.1 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動呈全球化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社會資源配置的全球化。資源配置的全球化的中心問題是人力、財力、物力配置的全球化。經濟、科技、文化全球化的要求,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水平要求越高;商品自由貿易的全球化態勢更加明顯;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國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當代人才競爭是國際競爭的焦點,特別是新型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已經是世界各國推動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世界經濟社會的客觀發展,促使了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高科技人才的流動是有選擇的、雙方流動。從當前的發展狀況看,其突出的體現在,由發展中國家的優秀人才,如高級工程師、科學家等直接流向西方發達國家。

    2.2 高科技研發資源配置的全球化

    在當今知識創新發展的時代,知識經濟對科技研發資源配置的要求更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在選擇全球研發投資地時,一般主要考慮研發成本、當地研發人力投資、知識產權等三大要素。在世界經濟、科技的發展史上,從傳統的角度看,西方發達國家出于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低、自然資源豐富,因而很多發達國家將跨國公司的生產加工、制造銷售等具體職能外包給發展中國家,而涉及高新技術的研發,則大部分放在發達國家。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科技力量雄厚,科技資源豐富,科技人才集中,法制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較好。但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化進程,在當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大力推廣下使用下,特別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作用下,社會分工有了重大變化。如果從生產的角度分析,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國家之間的跨國協作已是經濟運行的常態,國際研發資源的配置,已經打破了傳統的方式,即由過去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就是說,高科技研發資源的配置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

    可見,從知識創新發展中的特征看,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也獲得了更多的資金和技術,為其發展高科技技術提供了平臺。然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人才、科技資源、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面對著國際經濟、科技的變化,我國的知識產權建設將要直面新的挑戰,新的環境,新的要求。

    3 新時期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的舉措

    創新是時代的主題,知識創新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都離不開知識的創新發展;要實現創新發展,就要有適合中國經濟、科技的知識產權制度和機制。從當下國際國內的知識創新狀況看,我國在知識產權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 知識產權制度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適應

    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以推動知識創新為目標,國家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引領科技創新發展。知識產權問題,其本質上就是解決知識資源的歸屬問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激勵知識資源和利益財產的調節機制。縱觀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變更和發展過程,也就是科技革命、信息技術的產生、變更和發展的過程。這兩個過程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當代世界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是以人類的勞動創造為源泉,以知識創新為直接動力,以現代信息技術、信息網絡為平臺的知識創新發展,要求知識產權制度的現代化。這就是說,知識產權的變革要與知識經濟的發展相統一。特別是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推進,急需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注重協調知識產品的創作、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關系的協調,為科技的創新發展助力。

    3.2 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維護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

    知識產權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制度支撐,又是科技創新發展的引擎,同時也是世界知識資源配置的基本規則。從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看,國內國際兩市場,都急需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有力打擊違規違法行為,維護科技創新主體的利益,規制市場競爭手段,推進知識產權市場的健康、平等、公正、有效的運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知識產品的創新主體將自己的財力、人力、物力投入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使國內外兩個市場相互統一、相互促進,從而實現知識資源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高效配置,推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3 知識產權制度與現代產業發展相結合

    知識產權法是推動知識創新發展的法律制度,同時也是促進產業創新發展之法。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以社會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為目標,為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產業興起、產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當前,中國的經濟、科技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經濟、科技要根據自身的狀況,做出必要的調整。一是我們要用綠色發展的理念來參與國際分工和協作。中國經濟、科技的發展,不能走資源消耗型國家的發展道路,特別要注重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勞動力浪費的發展途徑。2014年的中央工作會議強調“創新要實,推動全面創新,更多依靠產業的創新來培育形成新的增長點,創新必須落實到創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這里強調更多的是知識產權的產業化,當前,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狀況下,將科技創新成果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就必須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因此,當前主要強化知識產權的管理,提高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力爭做到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系統化,社會服務功能化,促進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從而提高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推動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第4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糧食法學;創新型法學體系;創新發展;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DF413

    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03

    [HS(3][HTH]一、創新型法學體系的提出

    [HTSS][HS)]

    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對“創新發展”的表述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通過“創新”推動“發展”,通過“發展”引領“創新”。“治國方略論”“人民主體論”“憲法權威論”“良法善治論”“依法治權論”“保障人權論”“公平正義論”“法治系統論”“黨法關系論”等九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創新發展[1]。我國正在構建創新型國家,而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在于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創新發展不僅僅是制度層面的嶄新理念,還應當成櫸ㄑа芯康惱感呂砟睿從而構建創新型法學體系。

    傳統法學體系具有滯后性、狹隘性、封閉性等弊端,具體如下:基本原理過于強調固有原理和思維模式,缺乏對新興法律現象的探索、升華,具有滯后性;核心范疇過于強調私法學與公法學之分,缺乏對新興法學范疇的包容、吸納,具有狹隘性;學科建設過于強調本學科的學科體系、研究隊伍,缺乏對其他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借鑒、引進,具有封閉性。創新型法學體系旨在突破傳統法學體系的滯后性、狹隘性、封閉性,從而推動基本原理、核心范疇、學科建設的協同創新。具體而言,基本原理的創新發展強調理論基礎的跨領域拓展、學科地位的夯實、價值取向的多元,體現前瞻性;核心范疇的創新發展強調主體、權利義務、客體、行為、責任及其救濟的創新,體現包容性;學科建設的創新發展強調學科體系的呼應聯動、研究隊伍的跨界互動,體現開放性。

    中國糧食法學是對糧食法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是經濟法學、農業法學的重大創新,體現了創新型法學體系的發展規律:其一,中國糧食法學具有豐富的基本原理,迎合新興法律現象的發展潮流,既非“早產兒”又非“畸形兒”,需要創新發展理論基礎、研究對象和價值體系,體現前瞻性特征;其二,中國糧食法學需要突破傳統私法學與公法學的明確劃界,創新發展對主體、權利、義務、客體、行為、責任等的理解,體現包容性特征;其三,中國糧食法學具有完整的學科建設規劃和新興的研究隊伍,不斷吸納其他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形成老中青、本碩博為一體的跨學科學派體系,在中國法學界應當有一席之地,體現開放性特征。

    我國《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在創新發展方面提出,“不斷推進體制機制、產業體系、經營業態等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糧食法》立法進程”,“初步形成與國情、糧情相適應的糧食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體系”。從《糧食法(送審稿)》來看,“發展”一詞作為促進意義使用出現了10次,“創新”一詞出現了2次(即第8條“糧食科技創新體系”、第14條“種業科技創新”),初步體現了其對創新發展理念的重視。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糧食法》的制定是中國糧食立法史上的濃墨一筆。隨著《糧食法》的制定,亟須發展糧食法學,加強對糧食立法的學術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體系,推動未來《糧食法》的有效實施。本文的研究問題是,中國糧食法學應當彰顯創新發展理念,從基本原理、核心范疇、學科建設三個層面進行創新發展,從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法學體系。

    [HS(3][HTH]二、基本原理之創新發展:創新型法學體系的前瞻性

    [HTSS][HS)]

    一個學科的構建,都是從基本原理開始的。“創新型法學體系”有必要加強基本原理研究,體現前瞻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創新型法學體系”并非具體法學學科的特定研究領域,而是整個法學體系創新發展規律的前瞻性把握。相應地,糧食法學的基本原理要體現創新發展的前瞻性,具體如下:必須具備強大的理論支撐,如唯物辯證觀、“軟法”革命、系統工程論;必須具備獨立的研究對象,成為獨立的法學學科;必須彰顯自由、公平、效率、安全的價值取向,體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一)理論基礎之跨學科引入

    一個學科的沉淀,需要不斷深化理論基礎,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唯物辯證觀。糧食產業是靠天吃飯的,對自然因素(如耕地、氣候、水資源)的依賴性很高[2]。從唯物觀看,糧食法學要從中國實際出發。例如,考慮中國第一人口大國的實際,必須重視最大多數人的糧食供給,充分保障弱勢群體的糧食權益;考慮中國耕地資源有限的實際,必須制定最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考慮沿海和內陸自然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均,必須制定大城市糧食供給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糧食危機應急體系等。從辯證觀看,糧食法學要充分考慮自然因素、農業技術、經濟管理、制度因素等的內在聯系機理,體現普遍聯系的思維;糧食法學要在基本原理、核心范疇、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發展,體現發展思維;糧食法學要全面分析矛盾,客觀看待糧食法的優點和缺陷,防止片面性,體現矛盾思維。

    第二,軟法革命與制度變遷。糧食制度包括糧食硬法與糧食“軟法”,糧食硬法即通常所言之糧食法律制度,糧食軟法則包括糧食政策、糧食標準、糧食行業自治規則、糧食交易習慣、國際糧食非正式規范等。糧食政策作為基本的糧食軟法,具有靈活性、具體性、效率性等優點,但也存在干預性、功利性、波動性等缺陷。相比之下,法律具有糧食政策所不具備的諸多優點,如強制性、嚴謹性、穩定性,尤其是《糧食法》的制定可以從基本法層面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因此,應當形成以糧食硬法為主導、糧食軟法為輔助的制度架構。當然,糧食軟法與糧食硬法并非截然分開,糧食軟法經過實踐檢驗可以上升為糧食硬法,糧食硬法也可以通過糧食軟法加以具體實施。

    第三,系統工程論。系統工程理論是自然科學中的傳統理論,逐步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中。在影響糧食安全的諸多因素中,我們日益重視制度因素,但不能貶低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經管因素等對糧食產業的作用,尤其是自然因素(如氣候變化)始終起著基礎性作用[3]。我們強調的是,諸多因素要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在制度層面,法律也并非靈丹妙藥,存在抽象、單一、滯后等不足,需要糧食軟法加以協助,共同構筑糧食法治系統工程。糧食法治系統工程應當充分考慮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經管因素、制度因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從中凸顯法律因素的研究價值。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本質上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系統工程。糧食法治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是糧食產業現代化的有力保障。

    (二)學科地位之獨立性

    糧食法學的研究對象是糧食法及其發展規律。糧食法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即糧食經濟關系。具體體現為:其一,糧食生產經營者之間。糧食生產經營者之間在糧食產業發展過程中具有平等關系,可以自由交易,體現意思自治。其二,糧食行政管理機構與糧食生產經營者之間。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可以對糧食生產經營者施以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產業促進,而糧食生產經營者又可以對糧食行政管理機構進行監督。其三,糧食行業組織與糧食生產經營者之間。糧食行業組織可以對糧食生產經營者施以行業自律、行業懲治,而糧食生產經營者同樣可以對糧食行業組織進行監督。其四,糧食行政管理機構與糧食行業組織之間。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對糧食行業組織進行監管,而糧食行業組織對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又可以進行監督。其五,糧食行政管理機構之間。糧食行政管理可能存在“九龍治水”的情況,需要構建獨立、權威的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其六,糧食行業組織之間。糧食行業組織是多元化的、不同層級的,彼此之間既是平等交流關系,又存在互相監督問題。

    糧食法學與其他相鄰學科有明確區分,可以成為獨立學科。糧食法學與農業法學是有區別的。農業法學是新興的法學分支學科,研究范圍涵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而且是全產業鏈的研究。糧食生產屬于種植業,但糧食法學還要研究糧食政治化(即國家安全價值)、糧食金融化(如“糧食銀行”以及糧食期貨)、糧食能源化(如玉米能源)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傳統農業法學不甚涵括卻又非常重要的。如將糧食法納入社會法的范疇,則同時體現“自發調節”和“國家干預”的雙重特征[4]。本文認為,糧食法學應屬于經濟法學。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而糧食法的調整對象――“糧食經濟關系”――恰好是上述“經濟關系”的基本組成部分。經濟法學的研究范圍包括宏觀調控法與市場監管法,而糧食法學同樣聚焦糧食宏觀調控、糧食市場監管,因此,糧食法學是經濟法學的獨立分支學科。

    (三)價值取向之多元化

    糧食法學的價值取向是糧食立法的宗旨倡導、目標追求,需要多元化發展,不宜單一獨斷,試析如下:其一,自由價值。自由價值是基礎性價值,在確立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要推進糧食流通全面市場化改革,重點解決糧食產業化、糧食國企改革、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糧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法律問題。其二,公平價值。公平價值是保障性價值,要充分保障糧農的合法權益(如土地權益、糧食收成、國家糧食補貼、社會保障權益),實現權利公平、義務公平、責任公平,為糧農提供糧食公益訴訟等救濟機制。其三,效率價值。效率價值是動力性價值,要鼓勵糧農進入糧食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規避風險,引導大宗糧食生產,提升糧食市場體系的運行效率,加快糧食市場的發展。其四,安全價值。“糧食安全主旨化”應當成為糧食法的基本原則[5]。安全價值是底線性價值,也是嶄新的價值形態。要彰顯總體國家安全觀,守住耕地紅線,基本依靠國內糧食供給,嚴格監管糧食質量安全,慎重對待轉基因糧食。與此同時,要堅守糧食定價權,防范由國際糧價波動引發的系統性危機。

    多元價值整體上是可以協調統一的,但在創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也容易產生沖突,例如,創新發展的“創新”需要自由的市場環境,但強調自由價值亦不是放任自由發展,否則會出現不安全因素,危及安全價值。創新發展不是放棄安全價值,而是強調在安全基礎上的發展。與安全價值相對接的還有公平價值,既包括程序公平,又包括實體公平。強調安全就必須強調公平,尊重糧農的勞動成果,保障城鄉弱勢群體的糧食權,實現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才能最終實現糧食安全。當然,過分強調安全價值、公平價值,又會人為制造禁錮、扼殺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最終也不利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保障安全、實現公平的基礎上,關鍵還是要發展,而且必須辯證對待立法現狀,破除制度禁錮,實現創新發展。因此,必須強化自由價值、效率價值,加強糧食流通全面市場化改革,體現市場決定性地位的發展趨勢,才是糧食法學應有的社會擔當。

    [HS(3][HTH]三、核心范疇之創新發展:創新型法學體系的包容性

    [HTSS][HS)]

    “創新型法學體系”比較宏觀、抽象,核心范疇必須涵括不同具體法學學科的概念范疇,才能探索法學體系的整體發展規律,體現包容性特征。相應地,糧食法學的核心范疇要體現創新發展的包容性,具體如下:必須創新發展糧食私權利主體、糧食公權力主體和糧食行業協會,實現公共治理與社會治理的統一;必須創新發展糧食權利義務,深入研究糧食權這一新興權利范疇;必須創新發展糧食法律客體,在拓展主糧的同時慎重對待轉基因糧食;必須創新發展糧食法律行為,推動糧食法律行為國際化;必須創新發展糧食法律責任及其訴訟救濟,促進糧食公益訴訟的推廣。

    第5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科技園;企業;創新;發展;溫床;圍城;效應

    我國舉辦科技園的政策在較大的程度上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并且極大地推動了區域性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可以說,科技園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綠色溫床,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各種有力的支持,并且在政府、高校、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的共同促進之下,科技園區快速發展,不斷壯大,使之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良好示范,在科技園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要素高度聚集,各種創新創業要素處于一種被活化和激發的狀態之下,可以使企業更好地自由選擇和競爭。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科技園是一種技術創造和技術轉移的社會實驗,“溫床效應”和“圍城效應”并存,并非所有的科技園企業都能夠獲得創新績效,還需要尋求適宜的、科學的組織戰略,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科技園的“溫床效應”,調節科技園對企業創新的抑制性的“圍城效應”。

    一、科技園的概念及其功能

    科技園是基于公司的贏利為基礎而創建的,它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相結合和聯系,推動和倡導以知識型產業為主導的企業建構和成長,并為技術和商業技能的傳輸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有效的管理。

    科技園的正向影響功能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技術輸送和支撐。科技園內有多種重要的資源,這些內部重要資源的配置方式有所不同,這就成為了企業創新發展的資源來源和渠道。在科技園內的交流技術研發經驗、信息交換網絡等不斷溢出,成為了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二)資金支持。科技園為企業提供了風險資本金,并為企業成長提供了信用認證服務和資金支持服務,這些支持都極大地避免了企業創新發展的失敗。(三)文化支持。科技園的人才聚集,也極大地激發出創新的思S和文化氛圍,在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前提下,科技園通過自身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了園區內企業的形象,為園區企業吸引了極其廣闊的社會關系。(四)市場支持。科技園的獨特地理優勢,還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極其寬泛的市場環境,集聚和匯集了大量的社會市場信息,成為了企業創新發展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二、科技園對企業創新發展的“溫床”效應與“圍城”效應分析

    (一)溫床效應

    科技園成為高新技術創業創新發展的綠色溫床,其具有的“溫床效應”具體如下:

    1、科技園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技術創新驅動平臺。科技園建構了一個優化而完善的技術創新平臺,在這個優化的系統和平臺之下,企業可以獲得極為強勁的創新驅動力,通過這個“政策工具池”,實現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整體銜接,在這個整體之中,它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提供共享的知識創造機會和知識信息交換平臺,極大地提升了科技園內企業創新的績效性。

    2、科技園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科技園具有優越的地理便利性特征,它臨近大學和區域性的研究機構,這就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服務的契機,科技園可以為企業提供極其便利的公共建筑、辦公場所、圖書館、信息交流中心等資源,在這些基礎設施服務的前提下,可以極大地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

    3、科技園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服務。科技園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必要的、科學而系統的管理咨詢服務,這主要是針對一些新的高技術企業尚缺乏足夠的行業經驗而提供的,它可以較好地使園區內的企業陷入到“新組織”困境之中,清晰地使園區內的企業界定自己的高科技定位,并在科技園的專業服務和管理咨詢條件下,極大地提升自身的創新績效。

    4、科技園為企業提供了全新的文化環境。科技園在國家的推動之下,儼然是一種“社會性的符號”,它集聚了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的各種資源,融合生成了一種全新的科技園創新文化和氛圍,在這個和諧的、良好競爭秩序的合作創新商業環境和氛圍之中,企業獲得了創新發展的驅動力,并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創新績效。

    5、科技園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對接服務。科技園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特征,更容易使知識和技術產業化,而企業通過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產品和服務,更快地提升了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應,并在良好的市場對接服務前提下,極為有效地拉近了知識創新與增值市場服務的關系,使科技成果產業化更為快速和高效,切實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由此也提升了企業的創新績效。

    (二)“圍城”效應

    盡管科技園對企業的創新發展產生了綠色的溫床效應,然而,也有部分研究學者看到,科技園的地理位置特征并沒有完全達成企業的創新績效,這種單純的、地理上的位置拉近,并沒有真正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和鏈接。研究認為,事實上,在科技園內的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企業之間的互動是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和制約的,它們并不是開放式的、自由的互動和交流,這就使彼此之間的交易成本增加。尤其是當科技園集群在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時,科技園集群會出現鎖定和強化內部網絡的意識和觀念,這就使企業與外部的聯系弱化,處于科技園集體思維的禁錮之下,無法實現自身的創新,這便出現了科技園對企業的“圍城效應”,這種“圍城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業與外部網絡的聯系,無法打破在科技園形成的思維定勢,抑制了企業的創新績效性。

    三、企業戰略分析

    (一)資源獲取戰略

    科技園區的企業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在園區內的地理位置優勢,獲取自身創新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以最大程度上減少自身在創新發展進程中所遭遇的技術創新風險,最大化地減少企業創新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在這種資源獲取戰略的有效運用之下,可以使企業明顯地獲得創新發展所需的資源,活躍自身的創新文化氛圍,從而獲得科技園對自身創新發展的“溫床效應”,削弱外部組織網絡聯系的“圍城效應”,還可以克服和防范科技園內部的交易成本增加的“圍城效應”,進一步提升創新績效。

    (二)提升爭力戰略

    科技園區內的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加以考察和優化,即:企業家戰略決策能力、企業成本創新能力、吸收資源和技術的能力、網絡信息能力。通過對這四種核心能力的提升,可以極為有效地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極其有效地規避和防范科技園的集體行動所帶來的限制,突破科技園內的群體性思維固有模式,同時這也是企業不斷學習和知識累積的成長過程,它可以極其明顯地提高和優化企業的創新績效。

    (三)品牌創建戰略

    科技園與企業的鏈接可以極大地提升企業的形象和社會聲譽,科技園的各項有利資源可以為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更多的關注者,并引發良好的評價和社會聲譽,有利于企業品牌的創建,進而也可以極大地擴大企業產品的銷售,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具體來看,科技園的管理咨詢服務和創新文化氛圍,可以較好地提升企業的社會聲譽和品牌建設。然而,科技園所提供的市場對接服務則可能會對企業的社會聲譽的創建產生一定的負向影響,這主要是企業的內生行市場行為,沒有積極地向外開拓市場,而僅依賴于科技園管理委員會的市場對接服務,這顯然對企業的社會聲譽的創建不利。為此,企業應當積極地開拓外部市場,增強自己對外界的吸引力,提升自己的市場形象和聲譽。

    四、科技園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的渠道與舉措

    (一)充分挖掘網絡平臺信息,提供合作契機

    科技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加強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建立與國外科研機構或公司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機構,獲得相關的合作與交流信息,為企業建立良好、穩定而有價值的合作契機,要充分挖掘網絡平臺的各項信息,推動我國企業的創新發展,在技術引進和創新的過程中,最大程度上實現技術的轉移和對接。例如:可以開展合作研究、技術座談會、聯合設計、合作辦實驗室和研究所等,推動科技園區企業的國際化建設。

    (二)注重科技園內企業的技術互動與合作

    科技園是一個具有強強聯合的優勢地理區域,在這個區域之內,企業可以進行交互式的合作與交流,例如:位于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同行企業等,這些企業可以從技術上、生產流程等方面,進行聯合和合作,利用其地理優勢和文化融合優勢,更好地實現生產和技術的鏈接,為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礎。并且,科技園還要完善自身的“組織協同”和“互利共生”機制和體系,使科技園區內的企業可以在體系的激發之下,更好地形成一個網絡,達到最大化的激發效應和反饋效應。

    (三)優化創建科技園金融服務平臺

    在科技園的資本驅動前提下,還要開發和優化科技園的金融服務平臺,要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舉措,更好地激發科技園區的企業創新發展。要通過設立研發成果獎勵基金的措施和方式,對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技術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技術增值能力、合法性、風險性等,進行監督和評估,并對研發成果良好的企業給予研發成果資金基金的激勵,從而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科技園是企業創新發展的綠色溫床,在設立科技園區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科技園對企業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還要考慮區域經濟集聚所產生的“圍城效應”,要通過有效的舉措和策略,規避科技園的聚集負向效應,從而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性。

    參考文獻:

    [1] 陳琦. 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的路徑探討[J]. 湖南商學院學報. 2013(05)

    [2] 蘇屹,姜雪松. 高技術企業云創新系統構成主體與運行過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S1)

    [3] 王偉浩,陶愛萍. 高技術企業分權損益經濟學分析[J].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4] 蔡銳,何偉勝,王濤. 基于創新網絡的高技術企業治理研究[J]. 中國物流與采購. 2010(07)

    [5] 陳琦. 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戰略形成的一個理論框架[J]. 財務與金融. 2010(04)

    [6] 楊震寧,吳杰. 不同功能分類科技園的資源供給差異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09)

    第6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室內設計;3Dmax;創新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室內設計成為了一個長期的發展話題,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因此3DMax軟件應用者要在繼承過去設計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做到不斷開拓思路,發揮出軟件的真正作用,找尋新的藝術設計表現形式。

    1 3DMax在室內設計創新發展的具體意義

    室內設計的創新發展主要針對于建筑室內設計創作,3DMax軟件使用者能夠針對室內環境的特點和要求,強化和探索新的技術結構,形成既符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定的設計風格。當前形勢下,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在不斷的拓寬,3DMax也呈現出了更加完善的發展態勢。隨著3DMax教學課程的逐漸更新,要想實現3DMax軟件和室內設計中的雙重應用,相關設計同行業者要針對3DMax的軟件應用特點,不斷強化3DMax在軟件設計中的作用,在室內設計范疇中構建更加新穎、實用的設計技術。

    2 3DMax在室內設計中的發展現狀

    在室內設計行業中,3DMax軟件應用存在著一定的發展現狀,具體表現如下。

    2.1 3DMax的設計創意性不足

    3DMax軟件是美國Autodesk開發的三維動畫渲染制作軟件。主要應用于室內建筑、電腦游戲等領域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對室內設計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這樣使得3DMax從業人員大幅度增加。但是,室內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呈現出了“重裝修,輕設計”的發展趨勢,很多設計單位都為了獲得室內裝飾操作的具體效益,在很多設計方案中,3DMax效果圖趨于普通化,不能出現完整的、優異的獨立設計,從業人員本著“速度化”“大眾化”的設計理念,快速操作3DMax完成最佳的設計效果。這也使行業中掀起了一定的“怠慢設計”的現象。

    2.2 設計者缺乏對3DMax的了解

    在3DMax的應用過程中,有很多的專業概念,這些概念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比如“參數設計”“控制命令”“渲染”等抽象的概念。很多設計者在探索3DMax的過程中,并不深入了解各項命令的綜合含義,只通過較為熟悉的命令去操作,不了解快捷鍵等多項軟件技能,阻礙了3DMax軟件應用獲得的最大的效果。設計商業價值和設計文化價值呈現出突出的矛盾。

    2.3 3DMax中設計新型材料的融入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設計材料能夠體現出不同的室內風格,綠色、低碳的室內設計風格也影響了3DMax行業中的更新,質地和肌理能夠大大影響設計效果,在效果圖的渲染中,設計者對新型材料的考慮影響了整體效果,也削弱了3DMax效果的表現力。

    3 強化室內設計中3DMax軟件創新趨勢的發展策略

    3.1 加強3DMax軟件設計的藝術性

    在室內設計中,3DMax軟件的發展趨勢隨著人們的價值取向不斷轉變。在設計方案形成的過程中,要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融入設計理念,形成多元化的設計覆蓋面。例如,3DMax設計者要根據甲方客戶的需求,根據不同的年齡、愛好的客戶體現出不同的設計風格。例如,在一個三口之家的書香家庭里,男女主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室內設計師在保持基本客戶需求的基礎上,要更多的融入和實際情況相關的陳設品,并在做出的設計效果圖上表現出來,得到客戶的認同。設計者在使用3DMax軟件的時候,要考慮到本身存在的藝術特性,摒棄“大眾化”“三俗化”的設計方式,盡量提高室內效果圖的設計新意,從中體現設計師高度的文化素養,滿足客戶的設計需求。

    3.2 確保設計效果符合實際情況

    廣大室內設計者在設計室內效果圖的過程中,要做到多方面的資料收集,考慮到業主的方方面面,確保做出的設計是符合環保、低碳因素的。3DMax的應用也不能一味的尋求設計效果,不滿足環境、人文等條件的因素。例如,南方業主的設計方案綠化中可采用竹等天然植被因素,對于喜歡古典設計的可以融入紅木家具,在陽臺方面做出精致的榻榻米設計,對于南方濕潤、潔凈的因素來說都是適宜的。而在北方業主中,綠化設計選竹子是不符合當地的節氣的,紅木家具在體現室內文雅氣息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維護風險,干燥的天氣很容易讓昂貴的紅木家具開裂變形,陽臺上的榻榻米也并不適宜,北方春秋多大風天氣,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很容易就會形成厚厚的塵埃,不方便清理和打掃。

    而在設計成本方面,針對設計預算費用的不同,體現出的設計效果也是不一樣的。3DMax工作者應該考慮到環境、成本等各個因素,從而根據設計成本在效果圖渲染中選擇合適的材料,防止設計方案在最后的實際操作中出現偏差,引起不必要的爭端。

    3.3 大膽融入新穎的創意材料

    3DMax工作者要考慮到不同的設計結構和材料,嚴格遵循形式美法則和人體工程學,營造出具有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室內效果,在室內出現不同形式的空間效果。在3DMax效果圖貼附材質的初期,要大膽選用特殊玻璃、金屬等不同效果的材料,適當的豐富室內空間的層次,增加室內藝術設計的新意,體現出設計的最好效果。當然,融入新穎的創意材料并不是說要將高級材料濫用在設計效果中,而是要將高貴材料和環保材料適度體現在居室設計中,體現出不同的設計效果,避免最終效果的簡單化。

    3.4 融合3DMax和其他輔助軟件

    3DMax軟件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建筑軟件,而是由許多個軟件進行輔助,才能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例如CAD、Photoshop、VR、等軟件,這也就需要設計者具備對CAD等制圖軟件的了解,并能夠熟練的利用輔助軟件完成3DMax效果圖的制作,廣大設計從業者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考量,融入與之相關聯的基礎操作,使項目設計既能夠符合實際情況,也能夠實現深厚的技術素養,不斷促進自身3DMax軟件技能的增強。

    4 結束語

    在室內設計的創新發展趨勢中,3DMax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只要廣大教育者能夠充分了解3DMax軟件的操作過程和各項指令,就能借助計算機輔助軟件表達出優質的室內設計效果,從而不斷強化自身專業技能,塑造出具有創新能力、統籌概念、綜合能力的設計師,形成獨特的室內設計風格。

    參考文獻

    [1]龍渡江,蔣睿,陳鵬.新形勢下3DMAX軟件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應用[J].軟件技術研究,2010(36).

    [2]梁穎倫,張國忠.基于SOLIDWORKS和3DMAX的成型機快速設計[J].三維設計.

    [3]徐欣欣.3DMAX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12).

    第7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新媒介;傳播;技術哲學;研究思考

    其實我們所看見的新媒體,不過是傳統媒體的一種創新發展,一種填充,是新媒體論證傳統媒體的一種形式。

    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

    假如將新媒體比作為廣播、電視、報紙的一種創新,我想這樣的創新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新媒體關鍵在于“新”,傳統媒介研究中,所體現出來的是現有形式中某種功能的拓展,并非是對概念、理論的創新,現階段傳播研究成為社會重點話題,第一,移動網絡的發展在新媒體發展起到主導作用,對人們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組進而出現了傳播改革;第二,傳播研究主要通過拓展研究,例如:“媒介賦權”的自媒體探討,但是這也只是媒介的功能強化,依然局限在結構功能形式中。這樣一來,新媒體中的“新”,在研究中只能作為一種形式材料的新、其實更多的是“翻新”,并非是思想上創新、范式的新。現階段,傳播研究受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傳播成為社會的組成要素,成為社會的核心,但是主流傳播研究仍然局限在傳統的范式中。新媒體成為社會的核心也并非意味著傳播研究、傳播學走向核心,而是一直以來,傳播概念代表著多學科的興趣表現,這也是發展共識。現階段的新媒體發展,主要開創了不同途徑的研究,進而將互聯網發展推向學科熱門中,傳播學的命題在其他學科中得到了凸顯。傳播學機遇與挑戰并存,關鍵在于怎樣應對,如果不能從現代化的傳播角度挖掘創新形式,傳播學將會走向學科邊緣化。大眾媒體研究中,可能出現獨立化研究形式。而新媒體環境下,無法改變這種形式,使得傳播學將推出歷史舞臺。

    二、技術

    大眾媒體是一種為善服務,也是一種為惡服務。我們所說的媒介效果,不過是媒介內容對大眾的影響,主流傳播學遮蔽技術多樣化并非是一種巧合。曾有學者說:哲學從古至今將技術放在思維對象之外。從較早以前,技術一直在方法、目的是范圍內。簡而言之,技術自身并沒有任何推動力,直至現代社會的發展,這種形式的出現開始出現轉化,在工業發展中只是與社會組織混為一體,技術在哲學研究中也得到了重生。雖然現階段我們對于技術的認識仍然在目的、方法范圍中,但是從工業革命后期,技術實現了創新發展,得到了新的研究內容,這些內容,使得原有的知識分類掌握具有一定難度,從哲學觀點上顛覆了目的、方法的技術理論。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技術不能被定義為方法;第三種學者認為:與技術行為相對應的傳統行為概念,以對抗技術規范。

    交往行為則是一種符號互動。交往行為指的是:與技術規范不同的社會規范:技術規范的關鍵在于經驗的積累,而社會規范在于主體間性。這樣一來,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就能夠從行為與合目的理性關系進行角度研究;其實,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一方學者從方法范圍的角度進行分析,另一方則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分析。二兩者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則是:全部將語言技術轉為非自然化現象,就像由人本轉向另一種人本的轉化。

    主體傳播學在理論技術上進入一種尷尬局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學術思想是一種原創性的,在不斷借助其他學科的關鍵概念和理論思想,在操作、技巧上作為一種工具的媒介效果。施密特說:由于長期以來缺少深遠意義的成果,對傳媒作用的研究領域缺少創新,這樣一來,就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闡述,用其因果關系的作用模式進行研究是不可行的。技術觀點的單一,兩方面造成傳播學理論的蕭條;第一,割裂社會理論和技術理論的聯系。以哈馬斯為例:主流傳播學的并不多,在主流傳播學研究中是一種主導研究體系。傳播與人們生活基本關聯的面向,在主流傳播學范圍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新媒體研究多數以多樣化發展,逐漸趨于傳播核心命題。

    三、語言、媒介

    把語言和媒介融合在一起,這在主流傳播學中看起來較為怪異,但在人文研究中則是正常的。例如:文化學者霍爾,在研究表征問題時提出:語言是一種廣泛的內容影響在人們生活中。由此可見,特殊的語言書寫系統、口語系統全部被稱為“語言”。在不同的視覺形象中,被當做表達意義過程,無論是應用在電子、移動終端、機器上都是其他方式生成的。任何一種符號功能,只有與其他符號聯系在一起時才能具有表達意義。媒介、大眾媒介都是一種語言、一種象征。霍爾認為:科學證明主義主流傳播學預設的語言觀念,是一種傳統的途徑。通常情況下,怎樣應用語言表征世界,可以分為不同的形式,反映論、意向性、構成主義。在反映理論中,意義是一種現實世界中的觀念、客體、語言是一面鏡子,反映真實意義,如同意義一樣存在于世界之中。構成主義認為:表征是由語言對意義的生產。在表征中,應用被組織為各種不容語言符號與他人溝通。在語言與實際生活中,沒有單一的模仿,或是反映;意義主要通過關系確定。霍爾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凸顯了文化分析和實證功能主義理論。其題材――社會、文化、人的主體――并不受實證主義方式的支配。以霍爾為主的文化研究的語言觀,凸顯了功能主義主流傳播學隱藏的重要理論依據:隸屬于現代單位的反應論,提出世界在媒介前,世界c媒體是一種現實與反映的關系。這樣一來,傳播必然會受到主體的沖擊。

    文化研究提出:表征在我們大腦中運用語言對不同概念的意義的產生。是一種概念與語言的聯系,這種聯系讓我們可以稱為“真實”的人、物、也能夠想象虛構出人、物世界。所以,語言的作用不只“反映現實”,也是現實的強大力量。文化研究提出的主流傳播學預設的“反映論”,在傳播學中處于獨立地位。

    結語:

    綜上所述,從新媒介通達新傳播分析,筆者認為,我們在進行新媒體研究過程中,傳播研究不能只停留于主流傳播學的功能主義理論體系,需要創新發展。第一,拓展傳播含義;第二,新技術的興起推動了學術思想的中介化轉化;第三,現階段人類社會發展中,傳播逐漸是一種社會構成要素。新技術的出現,推動了媒介的轉變,實現了學科創新、劃分,傳播研究正在向著媒體時展,傳播學研究范式的構成也正當時。

    [參考文獻]

    [1]孫瑋.從新媒介通達新傳播:基于技術哲學的傳播研究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2]王燦發,馬緣園.2014年至2015年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綜述――基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論文的分析[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05).

    [3]曲飛帆,杜駿飛.超越功能主義范式的中國新媒體傳播研究――以2015年以來的研究文獻為例[J].當代傳播,2016(05).

    [4]齊愛軍.中國傳播學研究的“實踐范式”轉向――兼論對我國新聞理論體系建構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6(34).

    [5]周巖,湯建民.中國媒介融合研究現狀的分析和評價(2006-2011)――基于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的雙重視角[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01).

    第8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經濟轉型 商業經濟 創新發展

    在這幾十年中,我國的經濟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而目前也正處于一個較為關鍵的經濟轉型時期。如果我們回顧以往經濟發展的大體狀況,不難發現,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多依靠社會勞動力,并以環境污染以及能源大程度損耗作為代價,而面對當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過去的模式顯然無法適應當前時代。所以,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努力轉型,以求建設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經濟模式。

    一、經濟轉型

    (一)概念

    經濟轉型主要是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發展方式上的轉變,通俗來說,就是將現有的經濟運行狀態轉向另一種經濟運行狀態。轉變的關鍵因素為:轉型目標模式、轉型初始條件、轉型過程方式以及轉型重要條件。而轉型的主要內容包括發展的模式、發展的要素、發展的路徑等等。縱觀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新型工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在經濟轉型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而我國在九五計劃的時候也已經提出了經濟轉型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經濟轉型并不是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會發生的情況,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實現現代化的過程都需要經濟轉型。即便是擁有完善的市場體制、經濟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他們的經濟體制以及經濟結構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仍然需要通過經濟轉型來讓自己的經濟制度趨于更合理、更完善的狀態。

    (二)內涵

    經濟轉型需要依附于每個國家,這也意味著每一個國家經濟轉型的內涵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對我國的經濟轉型內涵進行一定的探討:

    首先,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正在逐漸放緩,其目的在于有充分的時間精力來對我國經濟產業進行優化升級,更能夠保證優化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能夠使我國的經濟結構得到充分的調整。同時,因為我國當前的經濟增幅還不能夠到達轉型之前的經濟增長幅度,所以還需要依據當前的經濟機制以及發展狀況來尋找一個新的增幅平衡點。

    其次,我國所謂的步入新的經濟發展機制以及發展狀態還僅僅是一個表象,仍然有一些舊的經濟發展機制以及發展狀態需要徹底摒棄。因此,當前中國面臨經濟發展較為動蕩的局面。不僅需要盡快找到合適的定位,還需要將經濟轉型的時限縮減。

    二、經濟轉型條件下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

    首先,我國的商業經濟曾在較長的時間段里以一種病態的方式運行。在計劃經濟中,我國希望通過政府補貼來擴大銷售,但是這只能夠實現空間上的購買轉移,卻沒有從本質上來拉動經濟的增長。這也表示,我國還沒有真正的應用經濟轉型思維來面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所以,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我國商業經濟在進行創新發展時一定要擁有適合經濟轉型的指導思想和思維觀念,商業經營活動以及政府的商業制度安排也要符合市場的規律。

    其次,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我國商業經濟的發展正朝著時尚、高質量、高服務的方向前進。而隨著服務質量與商品品質的提高,消費質量也將進一步升級,我國的經濟也就能夠得到良好的轉變。

    三、經濟轉型條件下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向

    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向首先就需要符合我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能夠滿足商品的流通產業發展以及宏觀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具體來說經濟轉型條件下我國的商業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需要重視政府的職能以及市場的調節對商業經濟創新發展的影響。因此,可以下面幾部分的概括內容中來考慮如何科學處理政府調節職能同市場配置之間的關系: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通過調整經濟增長的速度能夠保證商業經濟的質量;通過提高建設誠信體系、優化商業環境、調整政府職能、提高商業經濟法制等方面科學、規范協調政府職能同市場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加強政府在市場規劃以及市場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以合理的措施來改變流通經濟,進而打破市場的分割狀態,最終推動市場經濟的統一發展;協調好新出現的電子商務同實體商業之間的發展關系;明確適應未來消費者需求的零售商業銷售的模式。這些都是在經濟轉型條件下發展我國的商業經濟需要考慮與面對的問題。

    需要重視誠信體系的建立以及商業模式在未來商業經濟發展創新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合理考慮:怎樣有效發揮政府職能,進而確保商業經濟模式調整,并最終實現商業環境的穩定與和諧;怎樣落實家與賣家之間的誠信體系的建立;怎樣提高適應商業發展趨勢的改革發展,進而保證市場處于成熟的狀態;面對新型電子商務的崛起,中國應當如何把握這一機遇;怎樣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確保電子商業能夠同實體商業相互平衡;怎樣確保自營模式能夠在經濟轉型的條件下本質不會改變;怎樣優化當前商業經濟環境;怎樣改變思維模式,將“病態”模式轉為常態。這些都是未來商業經濟發展創新中需要考慮與面對的問題,而這也給未來經濟創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四、結束語

    我國經濟發展要做到合理創新形成新的動里,保證未來的商業可以適應時代要求。而我國商業經濟的創新與發展在經濟轉型這一條件下在面臨著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因此,中國只有勇敢的面對挑戰并牢牢的把握住機遇,才有可能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明明.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交易機制與市場治理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10

    第9篇:創新發展概念范文

    關鍵詞:社會資本;空間知識溢出;區域創新;媒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2.07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2-0029-04

    Th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Reg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A Perspective of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

    MA Ru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identifying whether the social capital improve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enhancing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 by employing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The empirical findings prove the significane of social capital in helping regions effectively use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 to strengthen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his influence is stronger in informationsharing demention of social capital than trust demention, and in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East.

    Key words:social capital; spatial knowledge spillover; regional innovation; intermediary

    引言

    近年來, 社會資本作為影響創新的重要因素在學術界得到了廣泛關注,學者們分別從國家或地區層面[1~3]、企業層面[4~6]以及個體層面[7]等揭示了社會資本和創新發展之間的作用關系。國內社會資本影響創新的相關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實證考察對象以微觀企業居多[5~7],并普遍認為社會資本對企業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本文將研究范圍拓展至地區層面,著重考察社會資本在我國區域創新發展中發揮的作用。

    目前,社會資本對區域創新影響的相關研究中,絕大多數將社會資本視為除人力和物質資本外的一個重要的投入要素引入創新生產過程加以分析,認為社會資本是導致不同國家或地區創新水平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對于社會資本在創新生產過程中的媒介效應,即通過作用于投入元素的產出效果而影響創新過程,學術界卻鮮有關注。與此同時,大量經驗證據支持了空間知識溢出的存在性及對區域創新活動產生的重要影響[8~12]。知識具有非競爭性和部分非排他性[13],可以通過面對面接觸、專利引用、勞動力轉移、科研合作和貿易投資等方式在不同主體間傳播。因此,知識溢出可以理解成創新主體間的社會交互過程,人際信任、社會網絡、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等社會資本特征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4]。那么,社會資本是否真正有助于提升空間知識溢出效果,并由此增強空間知識溢出對區域創新的影響力度?目前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基本還是空白。

    本文將深入探討上述問題,以期從社會資本角度為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空間知識溢出提升區域創新實力提供理論依據。本文創新主要體現在:一是提出了社會資本和創新關系研究的新思路,首次將社會資本概念與空間知識溢出過程相結合,揭示了社會資本對空間知識溢出效應的影響及其作為媒介變量在區域創新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二是對當前我國空間知識溢出實證模型中的缺陷加以修正,為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社會資本對空間知識溢出和地區創新的作用機理提供可能。

    1理論文獻

    11社會資本概念的界定及對創新的作用機制

    社會資本是一個復雜、多緯度的社會學概念,學術界迄今對其涵義未達成一致意見。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Putnam將其定義為社會組織的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等一系列特征,這些特征通過加強合作行為來提高組織效率[15];Nahapiet和Ghoshal從結構、關系和認知維度架構社會資本概念,具體表現為人際網絡的密度、規模和構成(結構維度),信仰、規范、義務和期望(關系維度)以及共有的語言認知體系(認知維度)等[16]。與此同時,大量現存文獻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社會資本對創新的影響機制。首先,社會資本表現為人與人相互信任。人際互信是知識傳播和獲取的劑[1],信任程度越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意愿越強烈,沖突猜忌的發生頻率越低,從而降低交易、協調與管理成本,提升創新效率和產出能力 [2,4,14,16]。其次,社會資本促進了人際間溝通交流,為知識技術信息等創新資源的流動和共享提供了便利[17]。一方面,創新主體能夠及時高效地獲取所需知識信息,降低了搜尋成本,提高個人研發創新效率;另一方面,信息交互傳遞網絡的形成有助于提升資源在全社會的流動和共享效率,緩解了研發活動重復投入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全社會創新能力得到整體提高[2,6]。第三,社會資本也表現為共同的認知范式,如共通的工作語言、編碼和解釋方式,共享的規范和價值觀等。共有的認知范式使得創新主體更易于認同、識別和利用外部知識信息,實現內外部創新資源的高效整合[14,16]。由此可見,社會資本有助于實現以信任為基礎的創新合作,增強創新主體之間的溝通聯系,促進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實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激發和培育新的創新靈感,從而對創新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12空間知識溢出對中國區域創新的影響研究

    學術界對空間知識溢出對中國區域創新的影響做出了頗多有益嘗試[9~12],然而現存文獻在實證模型建立和變量選取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缺陷,使得研究結論缺乏準確性和可信性。一是實證過程未能有效控制創新產出的影響途徑。學術界普遍認為,自身創新投入、知識存量[13, 18]、空間知識溢出[8~12]以及跨國知識溢出[8]是創新生產的重要影響元素,然而大多數實證模型僅涵蓋了上述一個或幾個方面,如吳玉鳴未考慮自身知識存量[9];鄧明和錢爭鳴忽略跨國知識溢出等,造成有偏估計[10]。二是忽略創新投入的時滯性,即用同期創新投入對應同期創新產出。其中,絕大多數研究忽略了空間知識溢出的產出延遲性,如吳玉鳴、李靖等和Shang等利用周邊區域同期專利產出作為某地區空間知識溢出來源[9,11,12],這有悖于現實。因為周邊地區當期創新產出和過去知識積累都會影響某地區的創新生產,且由于創新活動進行的同時性,周邊地區同期創新產出的影響可能非常有限。綜上,現有模型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空間知識溢出對區域創新的作用關系仍需進一步考察。

    2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

    21模型設定與研究假設

    根據內生增長理論[13,18],新知識的產生源于自身研發投入及對知識存量的有效利用,知識生產函數的基本形式為:

    =HAA(1)

    其中,表示新生產的知識,HA為研發人員投入量,A為當地可利用的知識存量,是除研發人員與知識存量外其他作用于知識生產過程的各種因素的綜合。本文基于內生增長模型,同時將國內外知識溢出納入創新生產過程,并考慮到研發投入的時滯性,將實證模型設定為:

    Pit=αLβLit-θAβAit-θDKSγit-θFKSδit-θCφit-θ, i=1, 2…,30 (2)

    式中,P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年的創新產出,Lit-θ和Ait-θ表示相對應的R&D人力投入和當地可利用的知識存量。DKSit-θ反映該區域獲得的國內其他地區知識溢出。同時控制國外知識溢出FKSit-θ,這里主要考慮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國際貿易(IEP)兩條溢出渠道,即FKSδit-θ=FDIδFit-θ ×IEPδIit-θ。Cit-θ為控制變量。θ為創新投入和產出間的滯后時間。對式(2)兩邊取對數:

    lnPit=α+βLlnLit-θ+βAlnAit-θ+γlnDKSit-θ+δFlnFDIit-θ+δIlnIEPit-θ+φlnCit-θ(3)

    正如前文指出,空間知識溢出對中國區域創新影響的相關研究在模型建立和變量選取等方面仍然有待完善,因此本文首先利用式(3)對空間知識溢出對中國地區創新的作用關系加以驗證。為了進一步分析社會資本如何通過作用于知識溢出效果來影響地區創新產出,在式(3)中加入空間知識溢出和社會資本的交互項,建立如下實證模型:

    lnPit=α+βLlnLit-θ+βAlnAit-θ+γlnDKSit-θ+δFlnFDIit-θ+δIlnIEPit-θ+γ*lnSCit-θ×lnDKSit-θ+φlnCit-θ (4)

    結合理論文獻,知識溢出是創新主體間的社會交互過程,互動交流越頻繁,越有益于知識在創新主體間的傳遞和分享,從而啟發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3]。也就是說,以人際互信和溝通交流等為特征的社會資本越豐富,越有助于知識溢出和創新發展。據此,本文將研究假設設定為:良好的社會資本積累有助于各地區有效利用空間知識溢出促進自身創新發展。

    22變量選取和說明

    本文利用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由于數據缺失不予考慮。本文以下部分統稱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為省。

    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以及各省統計年鑒。變量選取和說明如下:

    (1)創新產出。專利是目前學術界最常用的創新產出替代指標,據此本文選用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并將創新投入的滯后期設定為2年,即θ=2我國發明專利從申請到授權一般需要2年時間。

    (2)R&D人員投入。各省R&D人員全時當量。

    (3)知識存量。選取各省歷年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并采用永續盤存法構建知識存量。具體計算公式為Ai,t=(1-λ)Ai,t-1+Rit,其中Ai,t和Ai,t-1分別表示第i個地區當年和上一年的知識存量,Rit為當期發明專利授權量,折舊率λ采用多數文獻觀點,取λ=15%。基年知識存量計算公式為Ai,0=Ri0/(λ+g),其中g為考察期內專利年均增長率,Ai,0和Ri0分別為基年的知識存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

    (4)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多維度性導致測量方法尚未形成統一框架,因此學者們往往根據自己的研究需求選取替代指標[19]。一部分學者從多個角度選取指標建社會資本評價體系[1,2,4];另一部分學者基于社會資本的某一維度選取替代指標,如構建信任度指數(信任維度)[20],選取志愿組織的密度或數量和無償獻血率(社會凝聚力維度)[6, 15]、電話和互聯網普及率(信息交流維度)[21]作為社會資本的替代指標。

    為能充分反映社會資本的多維度性,本文分別從信任和信息交流緯度選取替代指標。信任緯度借鑒陳乘風和許培源[22]的方法,將勞資關系和諧度視為社會信任環境優劣的反映指標,認為人際互信程度越高,經濟主體間勞資關系越和諧。具體用各省GDP與勞動爭議案件受理數的比值(SCtru)衡量,比值越大,說明單位勞動爭議案消耗的社會資源越多,社會資本(信任)積累薄弱。信息交流緯度借鑒嚴成[21]的思路,采用互聯網普及率,即各省互聯網上網人數與年末人口數比值來表示社會資本(SCnet)。這是因為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下人際溝通和信息交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5)空間知識溢出。本文以區域間地理距離的倒數為權重,對除該地區外的各區域專利存量進行加權匯總,以反映該區域可能獲得的空間知識溢出。

    DKSit-θ=∑N=30j≠i,j=1Wij×Ajt-θ (5)

    其中,wij為空間權重矩陣,Ajt-θ表示周邊地區知識存量。

    (6)國外知識溢出。分別選取各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來體現國際知識溢出效應(均按可比價格計算)。

    (7)控制變量。控制各省年末人口數(POP)差異。

    3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對上述實證方程式(3)和式(4)進行回歸分析,全樣本(中國30個省)和子樣本(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估計結果分別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列(1)考察了自身創新投入、地區間以及國外知識溢出在創新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列(2)、列(3)分別加入信任和信息交流緯度社會資本和空間知識溢出的交互項,用來考察社會資本如何通過作用于知識溢出過程而對地區創新產生影響。

    由于篇幅所限,各回歸系數對應的t統計量未列出。

    首先,本文對空間知識溢出對中國地區創新的作用關系進行重新考察。全樣本計量結果顯示:空間知識溢出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我國省際間創新生產具有顯著的正空間相關性。地區間知識溢出每提高1%將拉動當地創新產出上升03%(見表1列(1))。其次,由信任和信息交流緯度構建的社會資本和空間知識溢出的交乘項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社會資本對空間知識溢出的作用效果明顯。其中,信任緯度社會資本對應的交乘項系數顯著為負,意味著單位勞動爭議案消耗的經濟成本越高,將越不利于地區創新發展過程中吸收和利用其他地區的知識溢出。換句話說,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減少勞動糾紛耗費的社會資源,對于地區間知識信息的傳遞以及區域創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信息交流緯度社會資本對應的交乘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良好的信息溝通環境,為經由互聯網等途徑傳遞的知識、技術和信息等資源在地區間流動提供了便利,對創新生產起到了正向推動作用。從影響系數大小來看,信息交流緯度構建的社會資本和空間知識溢出的交乘項系數的絕對值大于信任緯度對應的交乘項系數的絕對值,表明社會資本信息交流特征對空間知識溢出效果的影響力度大于信任特征。這可能是由于空間知識溢出過程中,互聯網是知識信息等創新資源相互交流和傳遞的重要途徑,因此相比于人際互信氛圍,互聯網的社會普及率以及發達程度對空間知識溢出效果產生更加直接、顯著的影響。

    分地區來看:空間知識溢出對區域創新作用效果顯現出較大地區差異。東部各省創新發展顯著受益于省際間知識溢出,而中、西部地區卻未能有效利用。這是因為,東部地區匯聚了國內絕大多數發展強省,創新實力普遍雄厚,易于實現省際間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特別是東部地區聚集著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大量區域協同發展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圈內部的創新交流和合作。而相比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大多數省份創新水平較低,互相帶動發展的能力有限,更多地是承接來自東部強省的知識溢出和創新幫扶,而省際間創新交流合作頻率較低。因此,空間知識溢出對中、西部創新發展的作用效果并不明顯。

    同時,表2第二、第三列回歸結果顯示:不同緯度表征的社會資本和空間知識溢出的交乘項系數均較為顯著,因而從地區層面證實了社會資本對提升空間知識溢出效果以及地區創新實力的重要作用。與全國樣本回歸結論一致,信息交流緯度構建的社會資本對空間知識溢出效果的影響力度同樣大于信任緯度。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信任還是信息交流緯度構建的社會資本,對空間知識溢出效果的影響系數均呈現東部小于中部和西部,這意味著,相比于東部地區,中、西部省份吸收空間知識溢出過程更加依賴于當地的社會資本積累。這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創新發展顯著受益于空間知識溢出,因此省際間知識傳遞機制較中、西部地區更為成熟,而社會資本是利用空間知識溢出促進區域創新的眾多途徑之一;而創新實力相對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吸收和利用空間知識溢出的能力有限,因此由社會資本提供的知識溢出媒介就顯得至關重要。

    4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2001~2013年中國省際數據建立空間面板模型,分別從國家和地區層面考察了社會資本是否通過作用于空間知識溢出效果而對地區創新發展產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一是社會資本是各個地區有效利用空間知識溢出提高自身創新實力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說,社會資本水平較高的地區,更易于從地區間知識溢出中獲益,并由此提升自身創新水平。二是不同緯度構建的社會資本對空間知識溢出效果的作用強度存在差異,信息交流緯度構建的社會資本影響力度大于信任緯度。三是社會資本對空間知識溢出效果的作用強度存在地區差異。相比于東部地區,社會資本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吸收和利用空間知識溢出促進地區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顯得更為關鍵。

    上述研究對我國區域創新建設具有重要啟示。社會資本是影響未來我國區域創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高度重視并積極增進社會資本的積累與優化。各個地區,特別是中、西部省份,要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媒介效用,由此現地區間知識溢出的高效利用和自身創新實力的迅速提升。就本文人際信任和信息交流視角來看,一方面要大力推動誠實守信等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為創新過程中的技術合作和信息分享等營造良好環境,由此提升人與人間的交流和合作意愿。同時,要加快互聯網等信息傳播渠道建設,為構建通暢高效的信息傳播互溢體系奠定基礎。

    本文還存在局限,例如僅從信任和信息交流緯度選取社會資本替代指標。在數據支持下,如何準確表征社會資本并依此更準確地考察對區域創新的影響機制將是未來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Hauser C, Tappeiner G, Walde J. The Learning Region: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and Weak Ties on Innovation[J].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1): 75-88.

    [2]Kassa A. Effect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 on Innovative Activity: Evidence from Europe at the Regional Level[J]. Technovation, 2009, 29(3): 218-233.

    [3]Echebarria C, Barrutia J M. Limits of Social Capital as a Driver of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European Regions[J]. Regional Studies, 2013, 47(7): 1001-1016.

    [4]Landry R, Amara N, Lamari M. Does Social Capital Determine Innovation? To What Exten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2, 69(7): 681-701.

    [5]戴勇, 朱桂龍.以吸收能力為調節變量的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研究――基于廣東企I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1 (1):80-90.

    [6]林洲鈺,林漢川.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社會資本的作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0):37-61.

    [7]姜衛韜.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企業家社會資本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 2012(6):107-119.

    [8]Greunz L. Geograph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Knowledge Spillovers between European Regions[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3, 37(4): 657- 680.

    [9]吳玉鳴.空間計量模型在省域研發與創新中的應用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5):74-85.

    [10]鄧明,錢爭鳴.我國省際知識存量、知識生產與知識的空間溢出[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5):42-53.

    [11]李婧,譚清美,白俊紅.中國區域創新生產能力空間計量分析――基于靜態與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7):43-65.

    [12]Shang Q Y, J P H POON, Yue Q T. The Role of 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on China's Innova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 23(4): 1164-1175.

    [13]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S71-S102.

    [14]Boschma R. Proximity and Ennov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05, 39(1): 61-74.

    [15]Putnam R. Mar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6]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17]Tura T. Harmaakorpi V. Social Capital in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bility[J]. Regional Studies, 2005, 39(8): 1111-1125.

    [18]Grossman G M,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Cambridge, Mass, 1991.

    [19]趙雪雁. 社會資本測量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7):127-133.

    [20]張維迎,柯榮住.信任及其解釋:來自中國的跨省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2002(10):59-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182tv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www.国产成人|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成人深夜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午夜在线观看|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日本成人在线播放|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 蜜桃97爱成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免费成人av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我爱我色成人网|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