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低碳發展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發展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低碳發展理論

    第1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低碳;CLPV理論分析

    本文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小樣本非等距灰色預測模型建模及其應用研究》(批準號:7130106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區域性碳交易平臺的系統研究》(批準號:11YJAZH084)共同資助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2月11日

    一、引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流通量和消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呈穩步增長的趨勢,流通領域事實上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的重要約束條件。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產品物流產生了內在的需求。2009年11月我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在跨區物流的現實需要和低碳驅動的外在訴求下,使我國的農產品物流業面臨巨大挑戰。

    二、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SWOT分析

    農產品低碳物流是指在農產品生產流通運輸銷售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新能源研發和政府支持等手段,減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量,在力求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的基礎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強調了農產品物流的社會和環境效益。本文結合農產品物流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路徑,基于低碳經濟視角并借助于改進后的SWOT-CLPV矩陣分析模型為農產品物流有效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戰略選擇。

    1、Strength-優勢。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四季分明,各地根據自身優勢發展特色農產品,我國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具有一定的內部優勢。中國農村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的新階段,我國農產品極為豐富、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各類農產品除滿足農村的自給自足外,大部分是需要大批量地及時運往城市和周邊地區,甚至出口到國外。農業發展所需的大量農用生產物資也需要低成本便捷地運往農村。農產品不僅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特別是輕紡工業,70%左右要靠農業來提供,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大。在居民生活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和低碳趨勢的指引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呈現出新鮮化、安全化、個性化等多樣化的特點,要求在低碳視角下構建新型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以及時提供品種豐富、質量安全可靠的農產品。這些都加大了農業物流市場的需求。

    2、Weakness-劣勢。在低碳經濟的驅動下,中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均處于初級階段。土地資源區域差異顯著,農業發展不平衡,組織效率低。中國農業從業人數雖然很多,但是多數農戶都采取以單戶經營為主的零散方式進行采購、生產、銷售,缺乏規模效益。農產品的生產地和消費地存在著點多面廣的問題,所以農產品的運輸、倉儲、裝卸等物流過程都比較復雜,加上物流設施手段相對落后,物流難度大,流通加工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長距離運輸保鮮技術水平低。農產品質量標準不規范而且混亂,農產品物流專業技術和信息化水平低,基礎設施不完善,運輸過程能耗大,不可避免地產生碳排放,污染環境。所以,中國農產品低碳物流的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發展相對落后。

    3、Opportunity-機會。機遇是市場對物流服務的需求。2009年3月,國務院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物流業專項規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10年頒布了《農產品冷鏈物流專項規劃》,2013年10月25日“中國農產品流通大會暨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物流高峰論壇”隆重召開;我國現已成立的中國物流協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是物流業最有權威的行業協會。國家出臺的這些相應政策和成立的行業協會加大了對物流的扶持力度,加快了建立暢通高效、安全便利的農產品物流體系。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農產品物流總量也穩步增長。地區間的物流加強合作,能有效應對農產品物流的季節性和地域性難題,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資源的配置效率。近年來,“三農”問題得到關注,在低碳視角下發展農產品物流是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宏偉目標的瓶頸。

    4、Threat-威脅。我國農產品低碳物流企業在組織運作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我國加入WTO以來,國外物流公司擠進中國市場給我們帶來技術和經驗的同時,對我國的物流企業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歐美發達國家在廣泛呼吁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提出了碳關稅和碳標簽等概念,對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形成了貿易壁壘。但是,在我國領導和政府的觀念仍未改變,僅有農產品物流的思想而缺少低碳理念,致使農產品低碳物流約束薄弱。我國農產品一般是初級產品未經加工,附加值很小,而且生鮮農產品又有易腐易壞、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等特性。政府對于保鮮技術和物流等后續農產品處理加工方面的投入又明顯不足,我國采后商品化處理為1%,保鮮儲藏比例不足20%,技工比例不到10%。

    三、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CLPV戰略選擇

    S、W、O、T四種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四種不同的市場環境和戰略態勢:即(1)影響企業優勢能力發揮的“抑制性”(C,Control)的市場態勢,是“弱強”的碰撞;(2)具有“杠桿作用”(L,Leverage)的優勢態勢,是“強強”的聯合;(3)由外部威脅和內部劣勢共同作用下危害較大的“問題性”(P,Problem)競爭態勢,是“弱弱”相遇;(4)降低企業優勢能力強度的“脆弱性”(V,Vulnerability)競爭態勢,是“強弱”結合。面對復雜的市場形勢,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應該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戰略。

    1、W+O=C戰略選擇。在低碳視角下,針對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劣勢,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進農產品物流規模化發展,堅持政府扶持和宣傳導向并重。(1)我國農產品物流企業小而散,所以政府要鼓勵農產品物流企業進行重組以整合物流資源,淘汰那些對環境污染嚴重的農產品物流企業,促進物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農產品物流企業向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2)利用國家的政策支持,政府應完善農產品低碳物流基礎設施,尤其要加強冷鏈物流的發展,提高農產品低溫加工保鮮技術,為農產品流通創建良好的硬件和軟件基礎;(3)利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盡快制定物流行業能耗和碳排放參考標準,建立完善的農產品低碳物流監管體系,對農產品物流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和管理;(4)利用現行市場經濟體制,實現農產品的增值,使農民走上小康之路,必須通過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實現大量、優質、廉價的農產品從供應地到需求地的物理性轉移。

    2、S+O=L戰略選擇。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利用現有優勢及有利市場機會,繼續穩步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1)制定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突出低碳品牌優勢,同時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2)在發展低碳物流時,我國必須正視和細化物流政策性問題,要打破行業、部門和地區的局限,按照大流通,低碳化的思路來進行全國的物流規劃整體設計,將低碳化真正落實到農產品物流過程中;(3)學習國外農產品低碳物流的先進管理辦法,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倡導國際化低碳理念;(4)優化物流各個環節的能力,提高國民認知低碳的姿態,將低碳環保觀念貫穿于整個環節,提升農產品低碳物流的發展效益。

    3、W+T=P戰略選擇。加大低碳物流知識的教育,完善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建設,首先發展好本國的農產品低碳物流,促進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和實施品牌化戰略。(1)建立標準化和現代化的農產品經營流通體系,以保證食品安全和物價穩定;(2)合理規劃并建立農產品物流中心園區,合理布置物流設施和節點布局,提供空間效用和時間效用,調整運輸結構,發展多式聯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3)完善農產品“低碳通道”網絡,改善農產品物流業能源結構,逐步建立低碳能源系統,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建立高效暢通的農產品低碳物流;(4)在適宜農產品生產的地區,科學規劃交通布局,加大農村公路交通密集程度,保證路面質量,提高農村公路的使用年限,同時提高運輸工具的效率,減少其碳排放量。

    4、S+T=V戰略選擇。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有效發揮農產品產量大、品種多的優勢,積極規避外部威脅,有力應對挑戰。(1)有效利用農村經濟發展迅速的優勢,加大資金投入,生產出更多優質產品,滿足國家和人民對農產品安全的要求;(2)利用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各地特色農產品,培養農產品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有效應對外部競爭;(3)利用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注度的提高,積極宣傳低碳經濟理念,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使農民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有用信息,提高農產品物流領域的信息化水平;(4)利用特色農產品物流的優勢,對農民合作組織進行規范化的物流管理,組建合作組織自主運營的物流系統。

    主要參考文獻:

    [1]唐建榮,張白羽.中國經濟增長的碳排放尾效分析[J].統計信息與論壇,2012.1.

    [2]李楊,韋恒.我國農產品低碳物流的問題與對策[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黃莉莉,朱奇彪,胡豹.中國超市經營生鮮農產品的SWOT-CLPV矩陣分析[J].現代商業,2010.3.

    第2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關鍵詞]低碳 海洋經濟 可持續性

    一、引言

    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暖,倒逼著人類重新思考發展方式。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由于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發展階段等客觀原因的存在,面臨著極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據統計,我國已是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為應對來自國際上二氧化碳減排的壓力,2009年11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 年下降40% ~45%。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時代已經來臨。

    廣闊的海洋擁有豐富的藍色碳匯,孕育著巨大的低碳經濟發展潛力。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余部分暫留存于大氣中,可見海洋固碳能力不可小覷。目前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模式屬于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一些新興海洋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傳統產業存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掠奪式經營等問題。另外,我國近岸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環境污染、生境喪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樣性低等主要生態問題依然存在,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緩解。而海洋經濟是高度依賴海洋資源、環境的特殊經濟體系。這種特征也注定了當前海洋高碳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為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于2011年2月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在該示范區內角色之重,其已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可見,加快舟山群島開發開放,全力打造國際物流島,建設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對于促進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基于此,又考慮到國內關于海洋經濟的研究相對甚少,且題材單一,因而本文以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為例,從低碳角度探討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以供有關部門參考。

    二、低碳背景下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飛躍式發展,按當年價格計算,我國GDP從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71564億元,增長了近130倍,年均增長率達15.9%。如此之快的持續經濟增長實屬罕見。但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之上的,樹木亂砍亂伐、能源肆意開采、生產技術落后等等,直接威脅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以1990年~2010年我國碳排放為例,如下圖所示,我們觀察到在近二十多年內,從增長速度角度看,我國GDP增長速度明顯大于碳排放,即我國碳排放強度在逐年減小,但2010年該值仍高達70%多,離我國2020年的減排目標差距還比較大,碳減排任務還相當嚴峻。

    經濟總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洋經濟的變化。由于受歷史問題和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影響,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總體上說,既晚又偏,受我國海洋統計發展的制約,相關數據并不詳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去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或將突破4.3萬億元,比去年增長13.1%,可見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顯著。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經濟的發展必是未來的潮流。并且實現海洋經濟的低碳化相對其他經濟類型,有其先天優勢,所以比較容易實現。抓住海洋經濟的低碳發展機遇,對我國實現低碳經濟模式的作用可見一斑。

    舟山群島是中國沿海最大的群島,位于長江口以南、杭州灣以東的浙江省北部海域,毗鄰我國內陸經濟中心上海,是我國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其擁有漁業、港口、旅游三大優勢。舟山是中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素有“中國漁都”之美稱。2011年全市實現漁農業總產值150億元,海洋經濟總產出1758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5.9%,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8.6%,成為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最高的城市;并且該群島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水深浪平,2011年舟山港域貨物吞吐量達到2.6億噸,海運運力達到452萬載重噸,萬噸級碼頭達到47個,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集群地;另外,還擁有保存完好的海島自然景色,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數突破213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42億元。可見舟山群島優勢之明顯,地位之重要。

    鑒于上面介紹的舟山群島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我們以舟山群島為例,觀察其目前在低碳背景下海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概括如下幾點:

    1.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

    豐富的海洋資源是舟山群島的天然優勢,加之地位優越,使舟山在以前進行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主要以漁業為主,此時第一產業占據著絕對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在全國經濟發展大潮中,各地區抓住機遇,進行經濟改革發展,舟山也緊跟潮流,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但此時產業結構偏向第一、二產業,海洋服務業相對偏弱。據《舟山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資料,2011年舟山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從2006年的12.3:41.6:46.1調整為9.9:45.1:45.0。雖然第一產業是低碳產業集聚區,利于當前低碳目標的實現。但沒有現代海洋工業、服務業做后盾,這種發展的可持續性將難以進一步延續,甚至存在帶動整體經濟出現倒退的可能。再者,第二、三產業具備更先進的技術,往往會給予第一產業給多的技術支持,向現代漁業方向邁進。另外,第三產業的占比優勢還不很明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海洋產業結構比還有較大差距。

    第3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尊敬的Alan Morrell公使先生,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

    作為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院長,我非常高興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各位專家參加的“中國&澳大利亞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在BIAD召開。我在此預祝此次論壇獲得圓滿成功。

    作為一名中國的建筑師,在這十多年的時間中經歷了很多意義重大的事件,讓我記憶深刻。澳大利亞和中國是兩個特殊的國家,在新的世紀里,兩國都分別成功舉辦了奧運會。澳大利亞的悉尼舉辦了2000年奧運會,中國的北京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眾所周知,悉尼奧運會是歷史上第一屆綠色奧運會,在奧運會的選址,野生動物的保護,清潔能源利用,場館建設中再生材料的使用,以及臨時場館的再利用方面,這屆奧運會都堪稱典范。

    在2008年奧運會中,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很多設計同行一起,主持并參與了奧運場館的建設。北京奧運會在努力的借鑒悉尼奧運會的寶貴經驗,提出了綠色奧運的口號,并最終舉辦了一屆成功的,出色的奧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對奧運成果的總結和反思,形成了將奧運場館建設中取得的成果運用到整體的城市的建設和規劃中去的理念,這為全球,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各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建設,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我認為,我們不僅僅應當關注現在取得的成果,更應該關注這些成果對于未來的影響。要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長時間關注城市改革發展的進程,為城市的未來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這或許也是本屆論壇舉辦的主要初衷。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澳大利亞各方面的領導和建筑專家,希望通過中澳雙方的交流互動,能更好地促進中國城市建設的發展。

    通過參閱一些綠色建筑和綠色技術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低碳經濟”等新興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激發了我更進一步的思考。我想,這些理念和概念并不僅僅是新的專業范疇的擴展,學習這方面的新思想和新技術的同時,要把它們和傳統的建筑理論和知識看成一個整體,這對于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培養以未來角度看待當今建筑設計工作的理念,都將是一個非常有益的過程。

    在這里,我想通過引用三本著作中的三段話,把最近的一些個人體會與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引用英國的著名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Gee roleRogers)的著作《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中的一段話。他說:“城市最明顯的,第一位的特征在于,它們就像一個活的有機體,汲取資源,并排放廢物。隨著它們變得越大、越復雜,它們就越依賴于它們的周邊環境,就越顯示出順應周邊變化的脆弱性。它們既是我們的榮耀,也是我們的禍根。在大自然中,我們不是唯一構成自然界的生命體。(The first and most obvious thlnq abOutcities is that they are like organisms,suckingin resources and emitting wastes,Thelarger and more complex they become,thegreater their dependence on surroundingareas,and the greater their Vulnerability tochange around them,they are both ourglcryandourbane WearenotaloneInthenaturat world_n making them,――RichardGeorge Rogers)這句話強調了當今城市發展的現狀,這與此次論壇的內容有著直接的關系。對于城市的環境和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很多人都有所思考,但是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7很自然的,我們會想到通過技術這一途徑。誠然,技術在當今城市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技術又具有表面性,它只是一種手段,該如何更合理的運用這個手段?

    接下來,我想引用2010年4月19日《紐約時報》上的一段話,作者是一位學者約翰蒂爾尼(John Tlerney),他寫道,“自第一個地球日以來。風能和太陽能以種種名義而風靡一時適當的、可再生的、可持續的。但到了今天,它可提供的電力依然不到全世界電力供應的1%,人們一旦發現它需要多少成本和土地后,仍然會對它采取回避態度。(Since the firstEarth Day,wind and sOlar energy havebeen fashionable by a varlety of names:alternatlVe,app rop riate,renewabIe,sustainable,But today,despite decadesof subsidies and mandates,lt providesIess than 1 percent Of the eIectricaIpower in the wo rId,and peopIe stilIshun lt once they discover how muchrt costs and how much land 11 requires――John Tierney)由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在提到綠色和低碳的時候,是否由于思維的慣性,就順理成章地會想到利用技術的手段?也許,正是這種思維方式,造成了我們當今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很多問題。近幾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發展形勢還是很好的,以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為例,本院正在新疆吐魯番規劃建設70萬m2的住宅小區,利用太陽能技術,通過光電轉換,可以達到13.4兆瓦的發電量,完全可以滿足小區自身的需求,另外還有一部分電能被輸送到電網中去。但是,這是不是就可以說,我們已經解決了當前生態環境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利用清潔能源供給人類發展的問題?答案究竟是什么,我還在思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斯基婭,沙森(Saskia Sassen),是一名城市問題和環境問題權威專家,2009年11月份,她在荷蘭的塞爾斯克大學城發表了一個名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橋梁”的演講。在這里。我想引用她演講中的一段話,她說,“雖然在一些其他的環境領域中,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來解決,但在處理城市的環境問題時科技手段并不適用。非科技因素是城市環境的關鍵部分:能源,貧窮與貧富差距、思想體系和文化偏好等問題,是導致問題的根源,但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WhIIe in some 0f theother environmental domains it is Indeedpossible to confine the treatment of thesubject to scientific knowledge,thisis not the case when dealIng with thecities,Non-scientific elements are crucialpart of the Dicture:questions of power,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idecIogy andculturaI pre~rences,are all part 0f thequeshon and the answen――SaskIaSassen)我想,對于中國,乃至整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大城市到底應該如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而和全世界的文明同步,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里,我也想提出我的疑問,是不是在提到低碳和綠色的時候,只是把重點放在技術的開發上面,會不會將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客觀上變成一個奢侈的形式。所謂的“綠色”到底是什么7這是當前國際和國內學術界應該思考的問題。希望在我們的論壇中,通過來自澳中兩國專家學者的交流,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

    謝謝各位。

    (本刊實習記者苗淼根據講話整理)

    作者,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筑師

    第4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關鍵詞】城市首位度;城鎮體系;四川盆地

    1. 研究背景

    城市群發展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而其發展的關鍵在于有效發揮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分工體系,各城市能夠找到自身的正確定位、區域內部相互相協調合作、有序發展。城市首位度揭示該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特征,其分析作為研究城市之間相互系、衡量城市規模合理性的理論概念,已成為分析城市群發展及其內部分工的重要工具。

    2. 城市首位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發展

    2.1城市首位度的內涵。

    (1)1939年,馬克·杰斐遜(M.Jefferson)提出了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作為對國家城市規模分布規律的概括。按照杰斐遜的解釋,一個在規模上與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國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占據明顯優勢的城市稱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叫做首位度(Primacy)。馬歇爾(Marshall)對城市首位度進行了具體的量化,認為首位度指數在2.00以上的城市才能稱其為首位城市,而首位度大于2.00的情況又可以分為兩類:大于2.00又不大于4.00的屬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00的屬高度首位分布。埃迪斯(Ades)和格萊澤(Glaeser)從國家層次研究首位城市形成的原因時,認為政治因素比經濟因素對城市首位度的影響更大。Luisito bertinelli和Eric Strobl(2003)在對 39 個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分析顯示,1999年,這39個國家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為39.1%,這些國家(除巴西、印度等大國除外)的城市首位度一般都在0.20~0.45,且首位度從1960年到1990年基本上處于遞增趨勢。

    (2)國內對于城市首位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廣泛地應用在區域城鎮體系的研究中。例如:嚴重敏、寧越敏比較了1952年~1972 年我國26個省區的首位度變化,從而分析出首位城市人口規模發展較快的原因;許學強、葉嘉安以城市首位度為指標比較了我國城市化的省際差異;周一星改進了首位度的計算方法,將我國省區的城市規模分布進行了分類;顧朝林計算了1985 年我國分省區城市首位度的大小,將分省區城鎮體系劃分為三大基本類型,即雙極型、均衡型和極核型,并簡單分析了各種類型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盧學法、申繪芳(2007)對首位度的概念進行了深化,首次提出了經濟首位度、產業首位度、科技首位度、人才首位度和文化首位度的概念。

    (3)城市首位度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對重要性,即城市首位度,是城市經濟地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目前已成為衡量城市規模分布狀況的一種常用指標。

    2.2城市首位度的計算公式。

    (1)城市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鎮體系中的城市發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為了計算上的簡便和易于理解,杰斐遜提出了“兩城市指數”,即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其計算方法如下:

    兩城市指數S=P1/P2

    (2)兩城市指數盡管容易理解和計算方便,但不免以偏概全。為了改進首位度兩城市指數的簡單化,又有人提出四城市指數和十一城市指數,計算方法如下:

    四城市指數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數S=2P1/(P2+P3+…+P11)

    (3)按照位序——規模的原理,正常的兩城市指數應該是2,正常的四城市指數和十一城市指數應該是1。事實上,兩城市指數與四城市指數和十一城市指數在計算結果方面有很大的相關性,一般情況下選用兩城市指數方法,更為簡單實用。

    2.3對首位城市發展理論的評價。

    (1)有學者從傳統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角度提出了關于城市首位分布的積極影響:第一,首位分布允許資金和人才的更大積累,有利于知識更加專門化和思想的廣泛交流;第二,大城市內的各種運輸成本一般比城市間的運輸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勞動生產率是最高的;第三,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運輸網絡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鄉村地區更能吸引投資。

    (2)而有學者則從城市的位序規模分布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第一,首位分布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種寄生作用(Parasitic Effects);第二,首位分布的空間集中是對資源的一種低效利用,有損于更合理的資源利用;第三,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種超國家的傾向,這種傾向對經濟增長、全民凝聚力、區域公平和社會平等有害,等等。

    3. 四川盆地城市體系的城市首位度分析

    3.1研究區域說明。

    (1)目前學術界、理論界就四川盆地城市體系規模結構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研究都大都局限于成都和重慶之間的成渝地區,或者單獨研究四川或者重慶,沒有完整的包括廣大的四川盆地。

    (2)1997年重慶直轄后,四川一分為二,各自保持高速的經濟發展,但由于歷史原因和本身的內在一體性,整個四川盆地經濟和城市體系發展實際上還是一體態勢,目前成渝經濟區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區,所以不能單獨的區分開來研究,鑒于此本文研究的城市為整個四川盆地內的四川省和重慶市的行政轄區內所在城市,按照非農業人口大于 10 萬(含)以上城市進行排序計算。基于地域的一體性出發,研究范圍包含整個四川盆地,而不屬于四川盆地的四川的甘孜、阿壩地區,不在研究范圍之列,但攀枝花和西昌所處的地區情況特殊,其城市體系發展良好,和盆地經濟聯系緊密,這里有必要考慮在四川盆地城市體系之列。

    3.2城市首位度分析。

    (1)本次分析數據來源于2010年四川省和重慶市統計年鑒上關于2009年的各城市非農人口的統計。

    (2)由于四川盆地城市體系比較特殊,排在第一二位的是重慶和成都兩個相差無幾的超大城市,根據四川盆地城市體系的實際情況,依據城市首位度原理,這里做一下變通,分子分母都加倍,用前面兩個城市人口數之和與后四個城市人口數之和之比即(P1+P2)/(P3+P4)得出,通過計算,得出首位度值為6.12,大大高于一般認為2的國際經驗值,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四川盆地整個城市規模等級超大城市發展相對突出,大城市發展相對遲緩,不利于整個城市體系的健康發展。

    3.3四城市指數和十一城市指數分析。

    同理,我們這里推廣成八城市指數分析和二十二城市指數分析,通過計算,得出八城市指數即(P1+P2)/(P3+P4+P5+P6+P7+P8)為2.14,二十二城市指數即2(P1 +P2 )/(P 3+P4 +……P20)為1.96,我們可以看出,八城市指數和二十二城市指數都大于國際經驗為 1的標準,還是說明了重慶和成都發展相當突出,大城市的數目很多但發展相當滯后。

    3.4結論分析。

    (1)從我們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四川盆地整個城市體系發展中,重慶和成都兩大超大城市發展相當突出,非農人口都超過600萬。

    (2)作為四川省省會的成都和中國第四個直轄市,成都和重慶的發展近年來突飛猛進,隨著成渝經濟區的規劃和建設,重慶和成都將共同帶動整個四川盆地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Joseph Gyourko,Raven Saks.Urban Growth and Housing Suppl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

    [2]Luisito bertinelli,Eric Strobl.Urba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Urbanization Working Paper,2003(12).

    [3]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崔功豪,魏清泉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嚴重敏,寧越敏.我國城鎮人口發展變化特征初探[A].人口研究論文集[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6]沈遲.走出首位度的誤區[J].城市規劃,1999(2) .

    [7]代合治.中國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8(6) .

    [8]汪明峰.中國城市首位度的省際差異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1(3).

    [9]許學強,葉嘉安.我國城市化的省際差異[J].地理學報,1986(1).

    第5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關鍵詞:低碳會計;低碳要素;會計規范

    1.低碳會計概念

    低碳會計是在傳統會計,生態資源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低碳會計采用專門的方法計量污染物排放的成本,是反映、報告和衡量企業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低碳會計的產生是為了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履行低碳責任。企業通過對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既滿足了國家對于環保的要求,又樹立了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2.低碳會計研究意義

    2.1 能源結構現狀要求發展低碳會計

    據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發展,中國的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從第十個五年計劃末的21.6億噸標準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6.5%;而另一份資料也表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現狀中,煤占67.7%,石油占22.7%,天然氣占2.6%,而新能源只占7%,通過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現狀比較突出,占主導地位。而煤炭又屬于高碳排能源,據計算,每噸煤炭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多30%和70%。

    2.2 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發展低碳會計

    我國目前處于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高速發展階段,能源消耗量大,城市和農村基礎建設及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特別是進入21世紀,我國加快了經濟步伐,在總量上成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一直停留在“高碳經濟”模式,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面對嚴峻的現實問題迫使我國要跟上時展潮流,轉變低效率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緩解國內生態環境壓力,積極推進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變革。

    鑒于我國的能源現狀及發展需要致使我國的碳排放量較高,加快低碳會計建設意義重大。要積極構建低碳會計體系,幫助企業對碳成本和收益進行全面的計量,利于企業對環境相關決策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從而走好低碳發展之路。

    3.我國低碳會計的發展現狀

    我國在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下,一直致力于發展低碳經濟。我國低碳會計的發展雖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011 年 11 月北京、深圳、上海等 7個省市經國家發改委批準成為第一批在我國境內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2014 年全國十余個城市的環境交易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環境交易機構合作聯盟”。目前我國低碳會計研究處于摸索階段,相關研究工作還不是很到位,我國低碳會計的實施依然問題眾多。

    3.1低碳會計方面的法律有待完善

    會計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但是其中并沒有規定低碳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以及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使得低碳會計在操作中沒有統一的方法。企業在披露低碳會計信息時就會有不同的方法,從而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無法得到真實全面的信息,降低了低碳會計信息質量。

    3.2低碳會計方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有待加強

    我國低碳會計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對于低碳會計的基礎知識認知沒有權威的理論。而且,目前我國對低碳會計的研究以規范性研究為主,研究低碳會計的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確認等內容,理論研究的匱乏使得實證研究寥寥無幾。

    3.3缺乏精通低碳會計的會計人員

    我國會計行業的從業人員有1500余萬人,規模十分浩大,但是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很少出現精通低碳會計的專業人員。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低碳會計的發展階段還不夠成熟,在這一方面的理論還不夠規范化和科學化,當然在實踐中就會有很大的困難。

    3.4社會公眾對于低碳會計不夠重視

    我國低碳會計的發展相比其他國家來說相對較遲,在低碳會計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不夠成熟。會計人員以及社會公眾對低碳會計的認識匱乏,從而影響了低碳會計的發展速度。只有社會公眾重視低碳會計,才能促進低碳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從國家層面來說,有必要加強對低碳會計的政策支持和宣傳,引導我國低碳會計早日走上正軌。

    4.我國低碳會計發展的對策

    4.1完善低碳會計法律制度,制定低碳會計規范

    發展低碳會計,最主要是將其納入會計準則的范圍內,制定相關的會計準則,統一規范低碳會計的目標。要素和信息披露方式,使其有法可依。這樣才能在實踐中規范企業對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督促企業提供真實可靠的低碳會計信息。

    4.2加強低碳會計理論實證研究

    我國低碳會計的研究在理論上和實證方面都相當缺乏,應將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實際,建立適合我國實際的低碳會計體系。同時,理論研究的深入,要依靠實證研究來支撐,而實證研究又需要相關的理論依據。將理論和實證相結合,促進我國低碳會計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4.3培養低碳會計專業人才,提高專業水平

    低碳會計的實施離不開高水平的會計人員。國家應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會計人員也有責任和義務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熟練掌握會計技能,以及經濟管理知識的基礎上儲備一定的環境知識。此外,對涉及生態、能源、環境等多個領域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4.4提供公眾環保意識,發動社會輿論監督

    我們要大力宣傳低碳會計,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氛圍,提高全社會的低碳環保意識,特別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為低碳會計的開展做好思想工作。而通過社會公眾的監督,使得企業培養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承擔相應的責任。

    參考文獻:

    第6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Abstract:The western Green Party and the position have the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has the support, the promoter action to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is article in the absorption profits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oundation, and further discusses i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profi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to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even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關鍵詞:綠黨 綠色政治 低碳經濟

    key word:Green Party green politics low-carbon economy

    隨著全球的綠色革命風靡各國,綠黨作為當今社會一種新的社會力量和政治愿望的代言人,提出“生態優先”、非暴力、基層民主、反核原則等政治主張,渴望建設一個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社會更加平等、公正,沒有軍事結盟、核武器和戰爭的新世界。綠黨在當代西方政治舞臺上的出現,對西方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產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當今世界又刮起了一陣低碳經濟風,“低碳”主張已經成為一種嶄新的社會發展理論,不可否認,綠黨政治理論對于低碳經濟戰略具有思想先導、理論源泉的意義及支持、促進作用。

    不少西方學者預測,21世紀決定哪個政黨能夠上臺執政的關鍵因素是看這個政黨是否能夠恰當地實行綠色轉向,并同綠黨進行有效的合作。綠色政治理論及其實踐對低碳經濟的形成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何種意義呢?

    綠色政治理論對低碳經濟的意義,首先表現在于,綠色政治理論為低碳經濟提供了思想先導和認識基礎。60年代形成的綠色意識形態,經過70-80年代環保運動和綠黨的政治實踐,已對西方社會各階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方一些國家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他們把生態環保問題當作自己的施政綱領之一,企圖通過打“生態品牌”取得廣泛的政治支持,或作為自己取得政績的突破口。例如,吉米?卡特在美國總統競選中,更是極力把自己描述成“環保總統”。通過上述事例可見,在綠色政治理論的影響下,70-8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明顯地具有了生態意識和環保觀念,而且把這一觀念同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逐漸形成社會共識。正是這種社會共識的形成,為提出低碳經濟發展理論、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積累了必要的思想底蘊。綠色政治理論對低碳經濟的意義還表現在于,綠色政治理論直接為低碳經濟理論提供了理論要素和理論范式,成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理論源泉之一。因此,事實十分清楚地表明,綠色政治理論的許多思想觀點和理論要素都被可持續發展理論所吸收和借鑒,成為低碳經濟的理論源泉之一。

    綠色政治理論中的許多思想觀念都對我國實行社會經濟低碳經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今天,當我們選擇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時候,我們更有必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綠色政治理論,努力吸取它的合理因素。

    雖然中國將毫無懸念地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但是考慮到中國本身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消除貧困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多重壓力,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有必須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低碳經濟的發展只能是貫徹在消除貧困、推進城市化、實現工業化、節能減排等諸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中一個,而不可能脫離中國的基本國情而簡單地無條件地服從于低碳目標,而迷失發展的正確方向。其二,在爭取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同時,堅持自主創新的技術路線,掌握主動權、話語權,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生產領域的節能減排;實施固碳技術,如碳轉化、碳鎖定、碳捕捉等,從根本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那么,中國的低碳道路究竟該如何走呢?筆者認為,在策略上應該循序漸進,從穩碳到減碳再到低碳,其中,首要的任務是穩碳,完成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轉變,逐步將碳排放控制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對友好的階段,然后進一步實行減碳策略。結合國外綠黨在保護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筆者認為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應處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規范。目前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等為數不多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外,我國還沒有專門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因此,制定和完善合乎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規章制度是一個基本的前提保障。

    二是要積極西方發達國家引進和研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一方面積極爭取先進技術的轉讓,另一方面著力研發關鍵技術,并推廣使用。

    三是以政策傾斜和利益為導向鼓勵發展低碳產業。可以通過一籃子的經濟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勵相關主體增加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投入,如在全國范圍內征收環境稅,以達到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是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普及低碳知識。只有全民參與才能真正使經濟實現向低碳模式轉變,公眾的行為方式和消費選擇的改變引導企業的供給和政府的決策,逐步在全社會形成低碳消費行為和的共同認識,從根本上促進低碳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斐迪南?穆勒一羅密爾、托馬斯?波古特克:《歐洲執政綠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2] 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第7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關鍵詞】低碳會計;實際應用;分析

    一、低碳會計概述

    1.低碳會計的概念

    低碳會計是隨著低碳經濟所產生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它的目的在于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可以更好的履行低碳的責任。我們可以將低碳會計定義為在企業會計衡量的指標里將企業節能減排的情況、履行低碳責任的情況納入進去,并對企業節能減排的情況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可以說低碳經濟是與低碳會計密不可分的,我們將能夠實現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經濟模式稱作是低碳經濟,在低碳經濟下要求企業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減少碳元素的排放量,以達到降低環境污染的目的。一方面低碳經濟是低碳會計產生的基礎,為了在低碳經濟下對所投資本進行監督、核算和分析,就需要引入低碳會計;另一方面低碳會計有助于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低碳會計指標中將企業的碳排放量納入到其中,這樣就可以反作用于低碳經濟,使低碳經濟得到長期可持續發展。

    2.低碳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區別

    傳統會計對發生的經濟事項主要是采用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等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將會計職能界定為監督和核算,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對環境的影響并沒有在傳統會計中反映出來,會計核算系統中也沒有包含相關環境指標。

    低碳會計與傳統會計有所不同,其核算和監督的角度是從人類可持續發展、企業的長期發展等方面出發的,低碳會計的職能更加側重在控制方面,從目標上看增加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在披露會計信息方面更加充分。

    具體來說低碳會計與傳統會計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1)在會計假設方面,貨幣完全具備的可靠性是傳統會計的假設,使用的是定量指標,然而低碳會計是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假設為前提的,采用的是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法。(2)從會計職能方面來看,傳統會計核算和監督的角度主要是企業日常的經濟活動,低碳會計主要是從碳排放的角度來控制和約束企業對環境的影響。(3)從會計目標上看,傳統會計追求的是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屬于短期的經濟行為,低碳會計追求的是企業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屬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行為。

    二、我國實施低碳會計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雖然我國低碳經濟和低碳會計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在實施低碳會計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低碳會計理論和實證研究力度不強

    在發達國家對低碳會計的研究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但是低碳會計在我國的研究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規范低碳會計基礎理論的認知,對低碳會計的理論研究也沒有形成權威性的報告。我國會計界研究低碳會計還是處于規范化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內容是會計目標、低碳會計的必要性、會計要素的確認、會計假設等,缺乏對低碳會計的實證研究,不利于協調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法律支持力、操作性較差

    在我國低碳會計在會計領域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我國相關的會計法規有《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在這些法規中缺乏低碳會計的相關法規。同時在我國制定低碳會計的制度方面還是起步階段,還缺乏一定的約束力。對低碳會計要素的確認、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也沒有進行統一的規范,由于沒有統一的規范勢必導致了在實際工作中操作性較差,低碳會計工作中的隨意性也就很大。

    3.缺乏復合型低碳會計人才

    低碳會計作為會計學科中的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門復合型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這就要求低碳會計既要懂得會計理論知識,又要對相關環境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低碳會計主要還是由一些專家學者來完成,這些專家不具備會計的實踐經驗,降低了低碳會計的工作質量。同時在企業中并沒有開設關于低碳會計的培訓課程,導致企業內部財務人員對低碳會計的了解不深,在企業內部缺乏既懂會計,又懂環保、資源的復合型人才。

    三、完善低碳會計實施的對策

    1.加大對低碳會計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力度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為了更好的應用低碳會計我們要加大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力度,這樣可以為低碳會計的開展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為未來低碳會計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準備。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對低碳會計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對理論和實證的研究還是比較缺乏的,因此我們要加大對加大對低碳會計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力度,構建低碳會計理論研究體系,為低碳會計實施提供理論指導。政府部門要對全社會進行低碳會計理論指導,要虛心的學習西方發達國家關于低碳會計先進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并從我國實際的資源現狀和環境出發,形成一套具備中國特色的低碳會計理論,進一步提升我國低碳會計理論水平。同時為了完善我國低碳會計的制度和框架,我們要結合各地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證研究,更還的實現低碳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這樣可以使低碳會計報告具備較強的科學性、指導性。

    2.不斷完善低碳會計相關法律制度

    從上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關于低碳會計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因此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低碳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首先在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的修訂過程中,要在會計準則將低碳會計納入進去,明確其合法地位,保證低碳會計的要素、目標以及信息披露得到統一的規范,使得低碳會計可以有法可依;其次要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和《刑法》等相關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避免出現企業為了短期利益而使用低碳會計的問題出現,并由財政部門和環保部門共同設立專門的機構,對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監控,加大對破壞環境的懲罰力度,對于未能及時披露低碳會計信息的企業,要予以嚴格的處罰;再次可以由財政部帶頭,中國總會計師協會、中國會計學會負責,通過我國法律專家、組織經濟學家、會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快低碳會計的研究進程。此外國家也應該制定相應的碳稅優惠政策,對未完成碳排任務的企業進行征稅,為了鼓勵企業利用低碳會計核算和節能減排,國家可以通過直接撥款的方式予以鼓勵,引導企業走上低碳發展的道路。

    3.培養復合型低碳會計人才

    低碳會計的實施需要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會計專業知識,更要懂得相關資源、環保的知識,因此各大高校、企事業單位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要加大對復合型低碳會計人員的培養,使會計人員在熟練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儲備豐富的環保、生態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在對會計人員的考核過程中,應該將低碳會計的知識納入考核的范圍,企業財務人員可以通過相關機構來進行低碳會計培訓。各大高校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增設低碳會計學習科目,為企業提供高素質、高水平復合型低碳會計人才。

    4.提高環保意識,充分發揮出公眾的監督作用

    大眾的環保意識對于完善低碳會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對低碳會計信息的需求,這樣可以為企業造成輿論壓力。同時企業實施低碳會計也需要相關的監管,對于企業來說公眾的監督可以使企業犧牲一定的利潤,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全社會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廣大公眾要接受低碳經濟這種發展模式,要對企業實施低碳會計進行監督,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低碳會計是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必然產物,人類要獲得長期的發展,必須堅持在低碳經濟環境下實施低碳會計,然而在我國企業中實施低碳會計還處在起步階段。因此,在實施低碳會計過程中認識到其中的不足,要求企業從自身情況出發積極的采取措施完善低碳會計,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文康.低碳經濟視角下管理會計在企業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17期

    第8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魯賓斯德教授對于低碳經濟的解釋被廣泛認同,他指出“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是指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從而實現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綠色經濟模式”。低碳經濟是通過較少的自然資源消耗獲得較多的經濟產出,它是一種可以創造出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同時促進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低碳經濟的實質。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以及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變革。

    低碳經濟包括四個內容:(1)低碳經濟是涉及經濟、環境、社會的綜合性問題;(2)低碳經濟是對于高污染、高排放、沒有約束的碳密集的化石能源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高碳經濟而言的;(3)低碳經濟主要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量來講的,目的是為應對氣候變化、解決人類生活、企業生產過程中過多的排放CO2等溫室氣體而引發的地球生態圈碳失衡而進行的自救行為。

    二、低碳經濟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關于低碳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歷史上CO2的排放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或者CO2的排放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證實了人均收入和CO2的排放量呈倒“U”型曲線。Grubb(2004)等通過對早期英國的研究得出,在工業化初期,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CO2排放較高,但是經過這一階段之后二者之間的關系就顯得較弱。Treffers(2005)等學者對德國GHG排放量的減少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實現GHG排放量的減少與經濟的較快發展。Wara(2007)認為,清潔發展機制不僅被看作全球的碳交易市場,而且能被看作是一種補貼和政治機制,因為它在實現政治目標方面是最有效的。

    (二)國內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文獻主要是關于碳排放權分配問題。王偉中、陳濱(2002)等認為,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分配應當遵循人均排放權分配原則和效益原則。潘家華(2003)考慮到除了以國際公平為原則的碳排放權分配,發展中國家站在人文發展的角度,堅持人均排放權分配原則。何建坤、劉濱(2004)指出,碳排放權分配應堅持“一種產權、兩次分配”原則。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水平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差異,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所以碳排放權分配必須堅持以公平為主的原則,在公平原則和碳排放“產權”界定清楚的基礎上,各個國家可以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排放權的二次分配,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陳文穎、吳宗鑫(2005)等考慮到以“一個標準、兩個趨同”的原則來進行碳排放權的分配。溫室氣體排放中的公平問題是國際氣候談判中的核心問題,考慮到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無論是歷史水平還是當前水平都遠高于發展中國家,我國應當堅持人均分配原則,以保障自身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權益。

    第二類文獻主要是關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途徑和對策。謝軍安、郝東恒、謝雯(2008)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應該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架構發展低碳的社會行動體系,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進節能減排,注重對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從而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韓雪梅、劉歡歡(2009)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凈化比重、充分發揮碳匯潛力以及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四個方面闡述了西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實現途徑。任奔、凌芳(2009)結合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外經驗和我國現狀建議選取一定的城市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示范區或者實踐園區,讓其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推進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孟德凱(2007)從中國利益出發,指出我國可以從清潔發展機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匯三個方面來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朱四海(2009)認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在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據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通過降低人為碳通量、開展碳預算、發展低碳技術、能源結構轉換促進人類社會能源利用方式的改變。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2008)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論證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得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為:節能優先;化石能源低碳化;激勵低碳技術研發以及建立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鮑健強、苗陽、陳鋒(2008)從低碳產業、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城市和碳匯五個方面指出了多層次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盧小祁(2009)認為,通過農村低碳化建設、城市低碳化運營以及工業低碳化發展是將南昌建設為綠色花園城市的新型途徑。宋德勇、盧忠寶(2009)指出,目前各國低碳經濟政策的側重點為:低碳能源政策、低碳技術政策、低碳產業政策、低碳消費政策,四種低碳經濟政策都是以鼓勵和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主的。

    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且能夠在發展中均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減少環境污染,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在面臨氣候變化的形勢下,提升應對能力。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和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路徑。

    三、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分析

    (一)低碳經濟的理論淵源。低碳經濟概念的出現與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兩大主題密不可分,它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新變革。自2003年英國政府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以來,低碳經濟正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保障未來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徑。低碳經濟的出現必然有著經濟學原理作為其重要的理論支撐,下面將從經濟學的視角對低碳經濟所涉及到的理論進行總結:

    1、可持續發展理論。低碳經濟首先讓人們聯想到的就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它要求人類在發展中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和諧、追求社會公平,最終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不但要求體現在以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為主的環境生活領域,更要求體現到作為發展源頭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它包括經濟、生態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就是考慮“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

    2、資源環境產權理論。發展低碳經濟與環境資源產權理論密不可分。“產權的建立實際上是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對資源權利的界定、保護和行使,關鍵在于相互間的排他性。當資源的稀缺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源的相對價格提高,從而使建立排他性規則所費的成本低于可能帶來的收益時,人們才有建立該資源產權的激勵”。

    3、排污權交易理論。《京都議定書》中所規定的三種履約機制即:聯合履行、排放貿易以及清潔發展機制都是實現并且推動低碳經濟的全球范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排污權交易是一種基于市場的環境管理政策,它將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稀缺性的資源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進行優化配置”。

    4、市場失靈理論。市場失靈是指:市場對于商品和服務的有效配置缺乏效率。由于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沒有反映環境的稀缺性,許多環境的市場價格實際上是零,糾正市場失靈的方向應該從經濟組織的建立和政府的干預上入手。

    5、政府失靈理論。政府失靈理論是指政府做出的決策影響了經濟效率,阻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相關人員對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國家低碳經濟政策能夠有較好的了解。

    (二)低碳經濟的經濟學內涵。實踐當中有必要從低碳所涉及的經濟學內涵進行研究,以下筆者嘗試從四個方面對低碳的經濟學內涵進行了分析:

    1、“脫鉤”理論角度。將物理學當中的“脫鉤”概念引入到社會經濟領域,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脫鉤”理論主要用來分析經濟發展和資源消耗之間的“解耦”關系的。評價低碳經濟的主要標準不是單一的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也不是單一的看經濟發展狀況,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速度可以大于、等于以及小于經濟的增長速度(后兩者為理想狀態)。由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指: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為CO2)之間關系不斷從“耦合”到“脫鉤”的過程。“脫鉤”:是指用較少的物質消耗生產出較多的經濟社會財富,它反映出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并非同步變化。脫鉤指數用來衡量脫鉤指標,具體表達式為:

    其中,DRt為脫鉤指數,EP為環境壓力變量,DF為經濟驅動力變量,它表示一段時間內環境壓力變量的相對改變與相關經濟驅動力變量的相對變化的比率。運用脫鉤指標可以較好地檢驗某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有效性,并且能夠找出造成脫鉤的原因,從而為國家制定靈活的脫鉤政策提供依據。

    2、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角度。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能夠表明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趨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會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續地遭到破壞,只有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生態環境污染反而會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人均GDP和環境保護呈倒“U”型關系。

    3、科斯定理角度。高排放、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外部不經濟導致市場失靈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解決環境問題可以從科斯定理入手。科斯定理指明:“在交易費用為零和對產權充分界定并加以實施的條件下,外部性因素不會引起資源的不當配置”。

    4、國際經濟學角度。國際經濟合作是不同國家政府、企業及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為了共同的利益,通過競爭與協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側重在生產領域中,以生產要素移動和重新組合配置為主要內容而開展的經濟協作活動。發展低碳經濟就是建立在國際相互依賴基礎上的重要國際經濟合作形式,通過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加強其在國際間的流動,通過國際間的貿易,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碳排放權全球內的最優化配置,最終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分行)

    主要參考文獻:

    [1]World Bank,2003.Capacity Building for the Kyoto Protocol(Workshop Report).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3.

    [2]潘家華,莊貴陽,陳迎等.英國氣候變化政策:通過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發展[N].中國環境,2006.1.27.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Z].2008.

    第9篇:低碳發展理論范文

    關鍵詞:機械制造;低碳;制造理論;技術

    引言

    由于社會快速發展,以往為了發展國家經濟,大量開采資源和能源,導致嚴重破壞能源資源,出現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現階段已經具備比較先進的低碳理論,為了健康持續發展國家經濟,需要不斷研究低碳理論和技術。

    1低碳制造理論的基本概述

    1.1低碳制造理論技術內涵

    從本質上來說,低碳制造技術就是以最大化利用資源以及最小消耗能源為依據的現代制造方式,可以進行低碳生產,并且保證能夠達到相互統一保護生態環境和機械生產的作用,實際生產過程中,為了滿足以上目標需要在每個生產環節中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尤其是生產制造、物流運輸、機械生產以及資源利用等階段,以便于能夠達到增加節能減排作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傳統機械制造技術中逐漸發展形成低碳機械制造技術,此外還可以有機結合制造技術、環保觀念、降耗技術、節能技術等,建立低碳制造技術,從機械制造方面來說,低碳制造技術具備一定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和改進機械制造技術。經過不斷發展和進步,已經具備先進的低碳制造技術,存在更加豐富的內涵,現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低碳制造技術。

    1)應用清潔能源技術。

    目前,應用清潔能源技術主要有潮汐發電技術、生物質技術、水能技術、沼氣能技術、太陽能技術、風能技術等,合理利用上述技術,不但可以降低消耗傳統煤炭、石油能源的產量,還能夠有效降低排放污染的含量,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1]。

    2)低碳設計制造技術。

    低碳設計制造技術主要基礎就是生產流程、制作設計方法、模型設計等,能夠涉及很多領域。現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低碳制造技術,低碳制造設計數據庫、低碳制造設計優化模型、低碳制造設計標準、低碳制造設計評價基礎與流程、低碳制造設計方法和原則。

    3)低碳制造技術。

    對發展低碳戰略方面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制造技術,低碳制造技術是面對實際機械生產的。在現階段低碳制造技術主要有制造過程低碳技術、制造工藝低碳化、車間低碳技術優化等,實際應用低碳制造技術主要就是處理廢棄物、循環利用廢棄物,處理報廢品、廢棄以及油污[2]。

    1.2低碳機械制造體系

    低碳機械制造能夠被當做在生產過程和系統資源,釋放二氧化碳的濃度比較低。現階段,使用產品、物流運輸、資源利用、生產制造等方面應用低碳機械制造技術。實際生產過程中,依據相關方式來提高利用資源的效率,在生產制造、物流運輸進行節能減排,從而達到機械制造目標。低碳機械制造體系包括原材料的開發、生產過程低碳能源和低碳化、低碳設計技術等三方面構成。其中由生態化設計、模塊化設計以及輕量化設計構成低碳產品,低碳生產過程由生產管理、加工工藝、加工設備構成,原材料和低碳能源包括能源和原材料[3]。

    2機械制造中低碳制造技術的應用

    2.1輕量化設計

    輕量化設計基本原則實際上就是在具備一定產品使用性能基礎上,保證降低產品重量。輕量化設計是集性能、成本、配套設備、總量的一種綜合設計優化方案,輕量化設計主要就是能夠降低產品加工生產過程中材料的消耗,以便于整體增加利用能源的效率,達到有效控制產品碳排放量的目的。輕量化設計在物流運輸工程中降低污染排放以及能源消耗,例如,運輸車尾氣。德國奧迪公司首先合理應用鋼的強度和鋁的輕質的特點進行設計,能夠降低車身重量,達到降低設計制造的能源消耗,起到保護環境的目的[4]

    2.2模塊化設計

    模塊化設計基本原則實際上就是依據不同需求來優化組合功能模塊。模塊化設計機械產品屬于實用的、前沿的一種設計機械產品方式,現階段,由于不斷發展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已經在航空航天、機械、軍事、電子等領域廣泛應用低碳制造技術。模塊化設計核心實際上就是依據不同系統功能把系統分為不同步模塊,然后優化設計組合不同需求模塊,形成不同的產品。機械產品設計的時候會出現一定非功能單元。實際應用生產的時候如果利用相同標準來衡量非功能單元,會在一定程度上浪費能源和資源,極大程度影響產品使用功能。以此衡量優化機械產品的時候應用模塊化設計能夠保證在正常產品功能前提下,盡可能降低資源浪費和能源浪費。模塊化劃分機械產品,利用功能模塊來制造機械產品,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以便于及時改變低碳制造技術問題[5]。

    2.3生態化設計

    生態化設計基本原則實際上就是設計生產產品時,應該充分分析資源循環再利用和環境影響的相關問題。現階段,國內不斷發展綠色生態文明,已經廣泛應用生態化設計。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不可以僅僅考慮片面利益,也應該分析環境影響。在選擇設計原材料的時候,應該充分了解、使用綠色環保、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此外,也要增加利用效率和降低環境污染。生態設計中應該包括廢物利用和回收,盡可能重新制造能夠被翻新、降解的產品。生態化設計可以降低產品報廢、生產以后環境污染問題,具備一定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獻禮,陳濤.機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論與技術[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11,16(1):1-8.

    [2]陸明.機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論與技術應用[J].才智,2011(29):38.

    [3]李大涌.機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論與技術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7):41.

    [4]王琴,王天宇.機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論與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4(11):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免看**一片成人123|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影视|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欧美成人777|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怡红院成人影院|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七次郎成人免费线路视频|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