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生態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反規劃 城市生態空間 構建 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5-111-02
1 問題的提出
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帶來了城市用地的不斷擴張。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設使大地肌體的結構和功能受到嚴重摧殘。目前,在城市的發展中,大多沿用傳統的城市規劃模式,注重先預測近中遠期的城市人口規模,然后根據國家人均用地指標確定用地規模,再依此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和不同功能區的空間布局。這種方法存在的嚴重弊端就是從根本上忽視了大地景觀是一個有機的系統,缺乏區域、城市及單元地塊之間應有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同時,城市是一個多變的復雜的巨系統,城市用地規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賴的自變量(如人口)往往難以預測,從而規劃總趨于滯后和被動,當然,也有“超前”的規劃使大量土地閑置,實際都導致了城市擴張的無序以及土地資源的浪費。
城市的規模和建設用地的功能可以是在不斷變化的,而城市空間中的河流水系、綠地走廊、林地、濕地所構成的景觀生態基礎設施則永遠為城市所必須,是需要恒常不變的。因此,面對變革時代的城市擴張,需要逆向思維的城市規劃方法,以不變應萬變,即首先規劃和完善非建設用地,設計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形成高效的能夠維護城市居民生態服務質量、維護土地生態過程的安全的生態景觀格局,從而構建良好的城市生態空間。
2 “反規劃”理論概要
“反規劃”理論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教授與2002年在《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一文中首次提出“反規劃”(Anti-planning)的概念,它是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相對于以犧牲自然過程和格局的安全、健康為代價的城市化途徑而言,是城市規劃和設計的一種新的工作方法。
“反規劃”理論的核心在于遵循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在規劃程序上實施逆向規劃,強調城市發展必須以生態基礎設施為基礎,即至區域和城市賴以生存的自然系統,試講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包括涵養水源、旱澇調節、維護生物多樣性、鄉土文化保護、游憩與審美體驗等整合在一起的關鍵性的網絡狀的土地空間格局。“反規劃”是對傳統規劃發放的一種逆向思維過程,即變“城市與環境”至“圖與底”的關系為“底與圖”的關系,以環境為圖,以城市為底,即城市規劃與設計應該首先從規劃和設計非建設用地入手,而非傳統的建設用地規劃。
3 “反規劃”理論在城市生態空間構建中的應用
3.1 以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作為城市生態空間建構的目標
現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目標上側重于服務于經濟發展和耕地保護兩個方面,以實現土地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優先保障經濟利益大且見效快的建設用地發展,土地利用規劃的規劃目標比較單一。同時,由于建設用地的利用對土地資源利用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考慮不周全,對社會和生態環境具有負向性的外部影響,且影響具有滯后性和潛在性的特征,缺乏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長遠考慮。這種單一的規劃目標必然會導致生態社會等其他效益的損失,將“反規劃”理念引入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就是在現行規劃的基礎上,立足于非建設用地規劃,以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首要規劃要素,注重對生態目標和社會目標的考慮及生態過程和人文景觀的保護和規劃。在構建城市生態空間時,強調對不同的時空中土地利用及覆蓋的變化研究,將城市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作為重要的目標和原則,確立以經濟、社會、生態為核心的多目標模式,實現在維護土地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綜合效益,使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得以可持續發展。
3.2 著力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
“反規劃”理論認為,生態安全格局強調生態要素按照一定規律在空間上的有序排列。在構建城市生態空間時應該做到:(1)對城市空間的自然、生物及人文資源特征進行分析。城市空間的自然資源分析著重在降水徑流、洪澇災害和地質災害等方面,生物資源的分析側重通過分析生物適宜的棲息環境著手,通過探討生物生存、覓食、遷徙的自然過程,在把握各類動物習性、空間運動規律和選擇棲息地的行為模式的基礎上,分析潛在的生物棲息地格局。人文資源的分析主要是對城市的歷史沿革、城市擴張及城市土地利用的變化的研究和評價。(2)對城市土地的生態過程的適宜性和敏感性進行評價分析。土地適宜性評價指通過對土地的自然經濟特性綜合鑒定,將土地按質量差異分成若干個相對等級,以闡明采用一定科學技術水平,土地在各種利用方式下的質量和價值大小。生態敏感性評價指根據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機制,分析生態環境敏感性的區域分異規律,明確特定生態環境問題可能發生的地區范圍與可能程度,包括對水土流失的敏感性、生物環境的敏感性等。(3)對城市空間的生態功能進行分區。土地生態功能分區歸根結底是為規劃和管理服務,其要點是以正確認識城市生態環境特征、生態問題性質及產生的根源,并綜合分析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要素相似性和分異性特征,劃分不同生態功功能區。它揭示了城市各生態區域的綜合發展潛力、資源利用的優劣勢和科學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向以及生態整治的方向和途徑,可為城市生態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在此基礎上,完成對城市生態空間的規劃。在這個過程中,要著重考慮城市空間中山水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城市綠地系統的完善、城郊防護林系統和城市綠地系統的結合等問題。同時,應盡量把城市的農田、城市規劃內部的開場空間等要素納入生態安全格局,用以促進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
3.3 基于生態基礎設施,合理布局建設用地
近年,我國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張主要源于城市化、工業化對土地的需求,建設用地的規劃主要通過預測人口總規模以及各類建設在規劃期限內的用地需求,在根據國家的相關的建設用地標準,確定建設用地的規模,在整體布局上,偏重于以城市經濟發展為指導方向。對城市建設用地的過度規劃和開發,導致城市生態空間的嚴重畸形發展。依據“反規劃”理論,建設用地的規模、布局等應該首先在城市的整體空間平臺上展開,以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結合城市本身的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增加建設用地的安全性和布局的合理性。在具體操作方面,應該依據對城市生態空間狀態的合理分析,設定合理的、多層次等級的生態基礎設施標準,充分分析在不同的生態基礎設施水平下,城市建設用地擴展受到生態基礎設施、基本農田、道路、水系、現有建成區和坡度阻力因子的影響程度,從而形成城市建設用地的空間發展格局,在宏觀尺度上協調了城市擴展與自然、生物、人文等生態景觀過程的相互制約關系,達到優化區域土地利用空間配置的目的,實現了城鎮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構建更加合理的城市生態空間。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2] 王雷,李旺君.景觀設計的“反規劃”理念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借鑒初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1.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規劃;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隨著生存環境的不斷被破壞,人們對城市生存環境質量的日益關注和重視,在20世紀80年代景觀生態學在城市景觀領域的研究逐漸興起,它引起了對描述、解釋和規劃景觀結構的傳統方法的重新思考,是研究景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對生物活動、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 研究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的資源、環境和管理等問題也為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傳統研究和科學交叉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景觀規劃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甚至為城市規劃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方法論。
二、生態城市的概念及發展
2.1 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也稱生態城(Eco-Cit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人類建城生態價值取向的結果,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向,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形式。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使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2.2 生態城市的發展
從“易經”、“道德經”到康有為的“大同書”,從“太陽城”、“田園城市”到道薩迪亞斯的“人類環境生態學”,再到“生態城市”的提出,讓人類對健康居住的生態城市學理論,從理論落實為實踐。生態城市現已超越了保護環境即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體現為一種廣義的生態觀。景觀生態學理論中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元素進行整合規劃的核心提出更為“生態城市”提供了規劃設計上的理論指導。
三、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框架
3.1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一門綜合的學科,最早由德國學者C.特羅爾(C.Troll)在1939 年提出。它是通過景觀的生物組成成分與非生物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綜合研究景觀的內部功能、空間組織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在《Landscape Ecology》一書中認為:“景觀生態學探討生態紫銅――如林地、草地、灌叢、走廊和村莊――異質性組合的結構、功能和變化。”作者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系統研究了景觀研究的空間結構,景觀動力學,景觀的異質性原理。
總之,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將跨學科以及多學科的特征特別適用于集成生態的、地理的、經濟的以及人文因素的各個方面,從而能夠對復雜的情況給予一定的描述。
3.2 景觀生態學的結構要素分析
景觀生態學將城市看作是一個由自然和人工景觀單元相互疊加而成的非常特殊的景觀生態元,把整個“城市一區域“city-reglon”視為一個土地嵌合體(landmosaies).用基質(Matrix)、斑塊(Patch )和廊道(Corridor)三種空間元素來描述在區域及景觀尺度里空間模式的過程與變遷。
四、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上的應用。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就對景觀中一系列的生態進行整合規劃,此種整合是在整體和生態設計觀念基礎上的創造,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對現成結構的把握及改良,此種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想不謀而合。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探討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上的應用。
4.1景觀生態學理論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宏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充分強調了景觀的自然屬性,其本質上是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對保持城市的景觀特色、景觀質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規劃設計在其開發范式中把生態保護思想融入開發理念中,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則是基于城市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城市的人文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通過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建構人文生態綠色網絡結構,運用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景觀綠色結構和功能上進行城市群體空間優化。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有利于實現城市群體空間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多樣性理論與穩定理論,使得在城市規劃中為保證多種生態系統共同構成的異質性景觀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間格局提供了可能。
同時,功能完善、運行健康的景觀生態網絡構建可保證景觀生態流通暢、景觀生態平衡和生態良性循環,從而使城市實體內部的綠化體系形成一個內外相連的綠色生態系統,營造出綠在城中、城在綠中的可持續性區域略生態格局,實現生態城市運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宏觀的規劃指導。
4.2景觀生態學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微觀應用
景觀生態學在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的微觀應用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應用上。
4.2.1建立城市綠色斑塊系統,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在設置生態綠地的位置時要從景觀整體格局出發,注意在關鍵性的局部和連接點即景觀生態戰略點開辟綠地斑塊,以保證整個城市綠地景觀的生態效應。
4.2.2城市景觀綠色廊道系統的建立,廊道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幾乎所有的景觀都會被廊道分割,同時又被廊道聯結在一起。廊道是線性的景觀單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雙重作用。斑塊內廊道的合理設計組合,其相互交叉的網絡結構,形成適宜的綠色廊道景觀,為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
4.2.3基質是斑塊和廊道所在的環境背景,基質的作用在于以基質為背景進行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構建異質性的城市景觀格局,對城市進行景觀功能分區和生態區劃,以體現多樣性決定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和城市建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從而建構城市的可持續性結構性質。
運用景觀生態學與可持續發展原理對城市景觀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組合原有景觀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新的城市景觀格局,對提高區域整體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環境和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總結
我們現在的城市規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人居”的差距還很大,甚至有時是與這一理念是相違背的。所以應用景觀生態學理念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是時展所趨。運用景觀生態學,使得城市空間環境合理組織,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有利于營造生態良性循環,結布局合理、景觀和諧的可持續城市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黃光宇,陳勇. 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6.
關健詞:生態城市;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生態城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和迅猛發展,在傳統的唯經濟發展至上的城市發展理念指導下,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城市貧困、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短缺與耗竭、生態破壞、文明被毀等等城市問題接踵而至,紛至沓來。為解決城市問題,很多的專家學者都在反思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和理念。在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之際,一種兼顧人口、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發展的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發展模式也就應時而生,順勢而出了。
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Yanitsky正式提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他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市模式,是環境和諧、經濟高效、發展持續的人類住區。在生態城市模式下,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類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生態系統保持生態多樣性。生態城市建設模式的提出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國學者黃光宇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相關原理,綜合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建設而成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人類居住區。大百科全書對生態城市的定義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總之,生態城市是人類社會聚居地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可持續的、符合生態規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城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城市”也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方向[1]。
二、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
生態倫理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它確定的是人對自然界和對自然存在物的道德義務、道德關懷,強調對人、對動植物以及一切生命的關愛和尊重,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
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是指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倫理觀念出發,培養受公民尊重自然、關愛自然的道德品質和責任意識,形成符合生態倫理學的自然權利觀和自然價值觀,從而引導受公民為了人類長遠利益自覺養成生態保護意識和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它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從態度、意識、情感、能力、行為等多方面對公民進行生態倫理教育,教育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公民具備正確的生態自然觀、生態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養成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改變不適當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走可持續的良性發展道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2]
三、生態城市發展與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的辯證關系
1.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是生態城市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
生態城市是結構合理、功能穩定、達到動態平衡狀態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它要求具備良好的生產、生活和凈化功能,以自組織、自催化的競爭序主導城市發展,以自調節、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證生態城市的持續穩定;以生態支持系統生態承載力和環境容量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準,倡導綠色能源的推廣和普及,致力于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不可再生資源能源的循環節約使用。生態城市推崇生態價值觀、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和自覺的生態意識,倡導資源節約型、生態良好型的社會生產和消費體系,要求建立自覺保護環境、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社會機制和公正、平等、安全、舒適的社會環境。生態城市的實質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它強調城市社會中的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須在人一自然系統整體協調、和諧的基礎上去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既要尊重人的價值,又要尊重自然的價值,而且人一自然統一體的整體價值要大于人的局部價值[3]。
從上述有關生態城市的內涵和實質可見,“生態城市”作為對傳統的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城市發展模式的反思和揚棄,標志著城市由傳統的唯經濟增長模式向經濟、社會、生態有機融合的復合發展模式的轉變。它體現了城市發展理念中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理性的人本主義的轉變,反映出城市發展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認識和新突破,體現了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這就要求生態城市建設的主體-廣大公民具有科學的生態理念和良好的生態素質,在城市發展中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從源頭上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行為出現,避免重蹈先破壞污染后治理再破壞污染的城市發展老路。而公民這種生態理念和素質的養成不是與身俱來的,需要學校和社會養成教育才能有效形成。從這個角度上講,生態城市的發展呼喚公民的生態倫理養成教育,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是生態城市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
2.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能促進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1)公民生態倫理養成教育促進公民生態意識和生態倫理的養成,幫助公民加深對生態城市建設內涵的認識。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途徑開展全面的生態倫理教育,公民可以加深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具備豐富的有關生態安全、生態價值、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美學、生態文明等方面的知識,對生態城市建設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發展,生態城市的內涵和特征在,以及公民在生態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從而積極支持和投入到生態城市建設當中去。
(2)生態倫理養成教育可以使從道德意識層面促進公民自我約束自己,自覺養成愛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生態城市社會-經濟-自然的協調統一。生態倫理養成教育有別于人本主義為核心的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它將生態與倫理道德緊密結合在一起,強調人們在倫理道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還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對所有生物都要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不能任意地破壞自然,否則將受到自的報復。它將生態倫理內外為個人的自律,在生活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放棄不適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保持城市生態的多樣性。這與生態城市建設的內涵要求是相一致的,能有力地促進為生態城市的建設。
(3)生態倫理養成教育可以公民的危機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利于生態城市建設目的的實現。生態倫理養成教育可以使公民深刻認識到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種種弊端,清醒認識當今城市發展中面臨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諸多城市問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的割裂后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的種種危害也會有科學的預測,從而喚醒公民的危機意識,重新審視當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過去經濟發展至上肆意破壞環境、過度消費的行為,幫助公民樹立生態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護城市生態多樣性,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美好的城市家園。
參考文獻:
[1]鞠美庭,王勇,孟偉慶,何迎.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7-8
[2]魏彩霞.可持續發展視野中的生態倫理教育研究[D]. 武漢大學,2003.
[3]王飛兒.生態城市理論及可持續發展研究[D].浙江大學,2004.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景觀;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化發展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現象。不同于建筑、道路、橋梁等完全人工化的城市構成要素,城市景觀具有自然生態的屬性,對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景觀設計要素中很多是使城市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人工自然生態因素, 有著保護城市環境, 文教和游憩、娛樂觀光、防災功能和社會效益等作用。就生態方面而言, 景觀設計總體上應是在發揮好各種作用的前提下, 使城市生態系統趨向于平衡, 使景觀設計不再只是為滿足部分人精神愉悅的需要, 而是要逐步致力于“有意識地塑造物質、能量循環的過程. 來滿足預想的需要或欲望, 這種設計是通過物質能量流動及土地使用來聯系自然與人類的紐帶”, 從而發揮景觀設計的生態效益。
一、城市化進程中景觀生態設計的含義
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自然與文化,設計環境與生命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它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的空間結構,使景觀要素分布合理,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適于人類聚居。簡而言之就是要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高度和諧。城市不是自然生態系統,而是以人為主體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具建設性的部分。城市綠地的生態設計不是簡單在城市中植樹種草,是通過城市綠地規劃在城市這種開發強度很高的地區,開展自然保護活動,必須對城市綠地進行有效組織,實施綠地景觀的生態重建。在城市中給自然生態以健康的發展空間,并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態體系,這一自然體系有自己的垂直結構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態的整體性,并支持生態過程的進行。另外,城市綠地的生態設計,不是要恢復原始自然景觀,而是要在現有城市自然本底的基礎上,恢復景觀的本土性、整體性、多樣性和自穩性。新的城市綠地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城市基本生態設施的建設。這一概念的根本意義在于用生態學理論指導綠地建設,所建設的城市綠地景觀在空間上具有穩定性,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并且要劃分出具有自然保護、景觀塑造、文化營建等多種功能的基本保護區域。作為基本建設的內容,任何城市在建設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的同時,都應建設一個面向自然的生態基礎設施。城市生態設施作為一種新的概念,可納入不同規模的城市規劃規范之中,并作為城市環境建設的基本內容。
二、城市景觀生態化設計的原則
1、尊重自然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變和更新規律, 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自我維持和自我恢復能力, 生態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動性來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尊重自然發展過程, 增強場地的自我調節能力, 發展可持續的、生態的當代景觀。
2、整體性原則
城市景觀是城市尺度上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 在設計中應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研究。在把握城市總體景觀結構的基礎上對于城市中的自然綠地、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的分布和發展趨勢要做系統的調查分析, 以此作為宏觀基礎來對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等中觀的城市景觀要素進行指導和協調。
3、多樣性原則
生態學的研究表明, 生態系統內結構和物種的多樣性有利于系統抗干擾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系統的穩定和發展。景觀設計中的多樣性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景觀拼塊結構的多樣性, 即城市中各種景觀資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應盡可能多樣化, 以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轉; 城市景觀生態元( landscapeecological unit , 即城市生態系統中完成某種特定功能而相對獨立的空間實體) 中生物分布的多樣性; 城市景觀生態元空間形態及承載行為模式的多樣性。
4、地域性原則
城市生態系統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 地域性因素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設計的對策和方法。城市的氣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動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條件是因地制宜設計的基礎。同時, 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跡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三、城市化進程中景觀生態設計的的思路
1、保留原生態土質
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的生態系統, 是由食物鏈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塔底是孕育萬物的土壤、水分等, 其上為微生物、昆蟲等分解者, 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將太陽光、水轉化為有機物并產生氧氣的植物, 塔頂為消費者的動物和人類[ 7 ] 。原有的地球生態系統是億萬年演化而成的, 在自身系統內可以完成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轉換, 所以屬地原生態表土的保持相當重要, 而在現代城市開發建設中, 忽略了原生態表土的重要性, 隨意棄土、回填土、整土, 破壞了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原生態環境。因此盡可能保留居住區的原生態土質是居住環境景觀生態設計的基礎。設計中應就地取材, 通過借景、障景、引景等手法巧妙的利用原有生態景觀, 保護原生態土壤和地形地貌, 防止原生態水土流失。
2、構建復層植物群落, 提高綠地生態效益
構建豐富的復層植物群落結構有助于生物多樣性的實現。城市綠地的植物配置是綠化景觀的主題, 它不僅起到保持、改善環境, 滿足居住功能等要求, 而且還起到美化環境, 滿足人們游憩的要求。其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植物循環和數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于綠量, 綠量的大小取決于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單一的草坪與喬木、灌木、復層群落結構不僅植物種類有差異, 而且在生態效益上也有著顯著的差異。同時居住區內應該注意一年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之產生“春則繁花似錦, 夏則綠蔭暗香, 秋則霜葉似火, 冬則翠綠常延” 的景色。四季以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來表現四季植物景觀, 既滿足了景觀要求, 又緊扣了四季主題。所以居住區環境建設中, 應避免盲目使用大面積的單一草坪, 而建設綜合生態效益更佳的復合林地綠化。
3、水景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環境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的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水景的合理利用可以從其使用的材料硬質改造、軟質改造和動物及微生物改造方面入手。水環境是居住區環境中重要的環境因子, 水景與綠化的結合造就了居住區優良的自然環境, 良好的水環境能對居住區生態環境的形成發揮重要的作用。使用透水性鋪裝兼有良好的滲水性及保濕性, 透水性鋪裝地面以下的動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空間得到有效的保護, 因而很好地體現了“與環境共生” 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濕生植物能夠凈化水體, 保護生態環境, 因此應該重視濕生植物的開發和推廣應用。
由此可見, 城市環境中的水景利用不僅從景觀視覺的角度出發, 更應當貫徹生態設計的思想, 如果人們如果能夠善待水, 城市水景必將會帶來更加令人愉悅的身心享受和更加長遠而巨大的公眾利益。
4、保留自然遺跡和古樹名木
自然遺跡、古樹名木是歷史的象征, 是文化的積淀。文化生態是景觀生態設計的重要層面, 因為從歷史文化的高度認識景觀生態設計, 歸復中華民族尊重自然的大道文化哲學與現代生態學思想, 對于構筑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 城市景觀設計中應盡量保留、保護好自然遺跡、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的產物。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樹、大樹, 由于適應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規律, 如果因建設造成地下水位改變的話, 很可能導致樹木的生長不良, 所以必須統一規劃, 必要時為樹木專設排水系統。
5、對垃圾的處理――變廢為寶再生利用
從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出發, 通過對材料和資源的再生利用, 將改造后的“廢料”塑造新景觀, 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新材料的需求, 減少對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彼得?拉茨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 在這里場地上的工業廢料被循環使用, 如磚被收集起來作紅色混凝土的骨料; 廠區堆積的焦炭、礦渣和金屬物用作一些植物生長的媒介或地面表層的材料 ; 用鐵路護軌整修成新的道路, 用49塊廢置的鐵板鋪設了金屬廣場。拉茨將基地中的重新利用, 即減少了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也減少了施工中的廢棄物, 體現了生態的設計理念。
綜上所述,城市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生態原理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路,利用生態原理指導建設城市景觀,環境,強調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相處,持續高效地利用一切資源,創造自然和人類健康共存、高品質的生態環境,這亦符合新時期城市景觀環境建設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揚漢.小城鎮廣場景觀設計探索――以尤溪縣洋中廣場景觀設計為例[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4)
[2] 劉東雄.陜北城市園林設計的剖析[J]. 價值工程. 2012(24)
[3] 趙晶.淺談中外園林景觀設計發展[J].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2(08)
[4] 陳思,翁許鳳,曹磊.文化與生態設計的傳承與融合――關于天津王慶坨鎮六街公園景觀設計方案的思考[J]. 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 2012(06)
[5] 劉燕.北林園林學院園林花卉領域發展概況及思考[J]. 風景園林. 2012(04)
關鍵字:景觀生態學 城市建設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ndscape dynamic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landscape beautifica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scape ecology as a good idea to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fers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City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發展
1.1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學科,主體是生態學和地理學。
1.2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和應用景觀生態學的發展
景觀生態學是上世紀30年代末前蘇聯C.特羅爾所倡導的學術方向。這個倡議和往后的B. H.蘇卡喬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學說, 促進了生態學與地理學的結合, 使生態學和地理學的觀點日趨接近融合[1]。在生態學與地理學結合后, 一方面生態系統的概念擴大到與地理環境成分的有機結合和功能聯系, 另一方面解決綜合地理學的問題越來越多地采取生態學的觀點。景觀學移植到西方, 由西方國家的生態學家發展為景觀生態學[2,3]。
我國改革開放后, 部分自然地理學家和生態學家十分重視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 如景貴和等進行的景觀生態分類和農業布局的地段設計研究[4],在景觀生態分類基礎上進行環境建設的景觀生態設計研究[5],鐘曉青等的廣西北海火車站廣場景觀生態工程分析研究[6]等, 實際上都是景觀生態學應用方向的研究。
2.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研究和應用
2.1城市生態景觀研究的基本內容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廊道、嵌塊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聚居。關于城市景觀生態研究基本內容, 主要應側重以下六個方面:
(1)城市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布局與空間結構、城市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間資源和城鄉交接帶的發展與演化。
(2)城市生態過程能源供應與消耗、水資源利用與循環、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城市人口的積聚與擴散、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是其主要研究內容。
(3)城市環境問題。
(4)城市生態建設包括綠化、美化、環境優化、清潔生產與文明消費。
(5)城市景觀風貌城市特征形象(CIS) 與景觀視覺識別(CVI) 、城市風貌與環境空間藝術、景觀文化與景觀美學。
(6)城市景觀規劃包括城市規模與環境容量、環境敏感區的保護、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綠色空間體系的構建以及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
2.2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簡述
城市生態景觀主要依靠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來實現。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 將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從景觀整體上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 使廊道、斑塊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 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于人聚居[7]。城市景觀是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自然實體的統一, 它兼有兩種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的屬性, 因此,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除收集和調查城市景觀的基礎資料, 對城市進行景觀生態分析與評價的基礎工作外, 其規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環境敏感區的保護、生態綠地空間規劃和城市外貌與建筑景觀規劃[8]。
2.2.1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與原則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總的目標是改善城市景觀結構, 加強城市景觀功能, 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促進城市景觀的持續發展。具體有如下目標[9]:
(1)安全性: 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重大災害如地震、火災中, 作為疏散居民的場所, 從而保證廣大市民免遭不幸, 這是社會目標。
(2)健康性: 有兩種含義, 一是維護城市景觀生態健康, 即維持城市景觀的生態平衡;二是保證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這既是生態目標, 又是社會目標, 同時也是經濟目標。
(3)便利性: 經濟有效地確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 在居住區或居住小區范圍內, 游憩不用乘公車, 步行可方便地到達, 這是社會目標。
(4)舒適性: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技術和自然于一體、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 誘發人的創造精神以提高人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并創造一個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這既是社會目標, 又是生態目標。
3.景觀生態學對城市景觀建設的影響
景觀生態學原理不僅具體的指導城市生態景觀的建設,為城市的生態景觀建設提供理論指導。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觀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發生重大改變[10]。
(1)景觀生態學的綜合、整體等系統論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全局、整體意識的建立。景觀設計的對象往往比較具體,尺度相對較小。景觀生態學整體而系統地分析環境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景觀設計中能使設計者高瞻遠矚,使其設計界域提升到營造區域環境的高度,增加環境的生命力。
(2)可持續的城市景觀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運用相關的系統知識,適度開發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和恢復自然的生態平衡。但環境設計師可以運用所掌握的生態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達到影響景觀生態功能的目的。如增設廊道、增加景觀連接度等來加強景觀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態過程上的聯系。
(3)景觀生態學原理提示人們要虛心向自然學習。自然不僅是可利用資源的寶庫,也是解決所有設計問題的最好典范[11]。向自然學習美的形式,學習萬物生長的規律。而最重要的,作為環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設計中遵循自然的規律,做到生態設計,為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努力。
4.結語與展望
當今世界的一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無一不與城市化、工業化有關。如何合理運用景觀生態學在未來城市景觀中實現原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貫徹“適宜自然、保護自然”的宗旨, 從生態的角度進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達到“天人合一”,將是未來城市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重點。同時,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需要我們繼續探討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索恰瓦著(李世玢譯).地理系統學說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1. 79 - 80.
[2] Richard , Forman T T . Ecology of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J ].1983 , (10) : 535 - 539.
[3] Richard , Forman T T , Michel Godro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 John Willey , 1988. 110 - 119.
[4] 景貴和.景觀生態學•現代生態學透視[M].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0.
[5] 景貴和.自然地理學與環境建設[M].自然地理學與國土整治.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5 - 7.
[6] 鐘曉青,張宏達.北海車站廣場景觀生態設計與工程實施問題[J].熱帶地理, 1999 , 19 (4) : 3003051
[7] 黃志新,張建平.試論景觀生態學原理與城市景觀生態建設[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9.
[8] 張曉鋒,張玉清,林宏貴.人性化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J].阿壩科技,2007,1.
[9] 石鐵矛,李團勝.人居環境建設的城市景觀生態方法―沈陽市景觀生態規劃研究[J].規劃師,1999,1(15) :41-46
【關鍵詞】“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景觀要素;城市景觀格局
一、引言
(一)景觀及其要素
景觀生態學最早由德國地理植物學家特羅爾(C. Troll)于1939年研究北非土地利用問題時提出,20世紀80年代迅速崛起成為新興學科。1986年,美國生態學家R·Forman和法國生態學家M·Godron提出“斑塊-廊道-基質” (Patch-Corridor-Matrix)理論,成為景觀生態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奠定了景觀生態學的基礎。
所謂景觀,是指由不同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組合而成的異質性區域;它處于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中間尺度;兼具經濟、生態和文化的多重價值(肖篤寧,1997)。按“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可將景觀要素分為斑塊、廊道、基質3種類型。
(二)城市景觀及其要素
根據景觀生態學觀點,城市是由住宅、商務、綠地、工業、河流、街道等各種斑塊、廊道、基質鑲嵌而成、以滿足人類生活生態位和生產生態位的人工景觀生態系統[1]。
城市景觀中的斑塊主要指城市中被道路、河流等所分割的各個不同功能分區,其中,綠地是城市中最具有異質性特征的斑塊,如公園、街頭綠地、居住區附屬綠地等。
城市廊道可分為3種[2]:綠道、藍道和灰道。綠道是指以自然植被或人工植被為主的線狀要素, 如街道綠化帶、游憩綠帶、濱水河岸植被帶等;藍道是指城市中各種河流、海岸等;灰道是指以交通為目的,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鐵路等。
城市的基質主要是由人工建造的街道和街區所組成的除斑塊和廊道以外的廣大區域,不同功能、性質和外貌的建筑物成為城市的主題背景,交通網絡貫穿其間,按其性質可分為工業區、商業區、行政區等。
所謂邊界,是指構成相鄰系統邊界的景觀區域,具有過渡性和阻滯功能,被稱為“景觀的皮膚”。城鄉結合帶便是城市建成區與周邊鄉村交融形成的邊界區域,是城市內部生境與外部生境合成的新的生境類型。
綜上所述,城市景觀是以人為主體的人工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經濟發展狀況。人類的建設活動導致眾多城市景觀單元被分隔,呈現出高度破碎性和異質性的顯著特征,對城市生態過程及功能具有重要影響。
(三)城市景觀構造理論
1.生態經濟學原理
城市景觀是一個復雜的人類生態系統,必須遵循生態規律。生態原則體現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揚長避短”的系統區位原則,即立足于城市區域的生態學原則。同時,基于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城市開發建設應考慮其效益目的,生態動態平衡需要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為此,城市景觀建設應達到以環境代價最小和生態風險最小的生態經濟原則。
2.整體優化原則
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共生是區域發展的必由之路。整體優化是區域整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現代城市景觀規劃應將區域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和管理,從整體優化出發,在各種現代技術的支撐下,運用系統論等理論,使城市景觀規劃走向生態化、合理化、系統化,實現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最佳效益。
3.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戰略涵蓋社會、經濟、生態三大部分的有序發展,對城市區域開發建設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城市景觀規劃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確保生態環境的有序進化,促進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為此,城市景觀規劃需以景觀生態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從實踐出發,有效解決城市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二、城市景觀格局研究現狀
城市景觀格局及其變化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城市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居民的社會生活等具有重大影響。20世紀90年代,土地利用現狀圖、遙感圖像等開始運用于城市景觀格局的研究,城市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城市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及城市景觀格局的生態規劃等研究日益增多。2006年,王蘇穎,陳志強[3]基于TM遙感圖像對福州市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分析;2007年,張雅梅, 畢會濤等[4]利用GIS技術對洛陽市的景觀生態格局特征進行分析;2009年,宋小寧,等[5]利用遙感圖像對石羊河流域中游景觀生態格局的變化及驅動進行了分析研究;2010年,李偉峰等[6]對景觀生態學在城市土地利用分類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研究。景觀格局的動態分析是了解城市形態、結構及生態過程的基礎,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亦是景觀生態相關研究中的熱點之一,它們對于我國建設生態型城市、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各種城市矛盾和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三、泉州市城市景觀格局現狀
(一)現狀概述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峽西岸城市群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廈門特區,東望臺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巖、三明,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4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5縣,面積約11220.5平方千米;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臨太平洋,海域面積7864平方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本文以泉州市城市建成區中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部分區域為研究對象,其景觀生態要素如表1所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市綠地面積較低
泉州城市商業及住宅區綠地分布過少,城市總體綠化水平低。城區內多為以公園形式零星分布的一些小型綠色斑塊,各類綠化用地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城市道路普遍狹窄,建筑密度大,使得街道綠地規劃不足;城市居住區等集中布局,弱化了開敞、宜人的綠地空間形態特征;城市綠地藝術性較差,缺乏泉州城市人文內涵,藝術品味較低。受地域及氣候的影響,泉州市綠地景觀的水平結構逐漸趨向均質化,異質性較小,形式單一,各綠色斑塊缺乏個性特征。
2.城市廊道連通性較差
泉州市沿“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構成山脊廊道,生物密度較高;晉江、洛陽江是整個城區水道、水渠、公園湖泊、水庫的主要水源,是城區水道網絡形成的基礎;沿江海所建的堤壩構成線狀廊道,束縛了水的自然漫溢,對水生物造成較大影響;城鄉結合地帶的樹籬、灌渠對農田種植意義重大。泉州市山脊廊道連通性較差,影響物種遷移及景觀功能的生態流;城市道路規劃不盡如人意,寬度有限,配套設施不完善,街道綠地少,幾個重要的道路結點設計欠缺考慮,總會出現擁堵現象;水渠水道有待進一步完善,其管理、維護、治理問題突出。
3.城市規劃空間結構不合理
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致使城市規劃仍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為主要考量,依然停留在以功能分區為主導的城市規劃思想階段,保持在非均質工業區域基質發育成長,這使得城市空間蔓延視野狹窄,僅局限在建成區之內及邊緣結合部;同時,在封閉的建成區內進行城市功能空間橫向規劃布局,很少考慮本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的互補性資源優勢。泉州城鄉結合地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設布局混亂、生態環境質量差、居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觀念落后等問題,矛盾眾多,管理滯后。
四、泉州市城市景觀格局優化原則
Forman于1993年提出景觀生態學“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一般法則。該法則同樣適用于城市景觀生態建設之中。通過科學的規劃配置,完善城市生態類型和布局,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提高城市的總體功能。
(一)尊重自然,維護生物多樣性
泉州屬山地丘陵地勢,瀕臨東海,城市的建設應與山、海共融,有意識地保護城市現有的山林、岸線等自然資源并加以生態規劃,使各種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清源山、桃花山等具有豐富的生物物種,在景觀規劃中,要保持廊道的連續性,有助于物種的遷移,充分利用生態位資源,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晉江、洛陽江等是各種水生動植物、鳥類的依存體,并富有大片的紅樹林資源,對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景觀規劃中要注重河流沿線的建設,最大限度的減少人為的干擾。
(二)以人為本,營造美好環境
城市是適宜人居住的場所,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對城市景觀中的景觀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生態過程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中心的復雜的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其景觀建設就是對人居環境的建設,應從滿足人體尺度,方便人類居住,增加生活情趣、滿足休閑觀賞等需求進行城市景觀建設;從改善人體生理健康、心理機能和精神狀態角度為人類服務,體現人文關懷,合理分配景觀資源,調整景觀擁擠程度,為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提供充足、均衡的城市空間,營造舒適美好的城市環境。
(三)因地制宜,凸顯地方文化內涵
城市景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經濟發展狀況。每個城市景觀的規劃設計都不能簡單套用其他地區的建設模板,而應充分體現地方特色,挖掘繼承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使其成為具有個性魅力及內涵的城市景觀環境。綠地建設應選用本地樹種,加強對刺桐樹等鄉土植物的引種、開發及運用,使其與福建大區域自然植物群落呈現相似性,有助于構建具有特色文化的城市綠地景觀;城市建筑應充分借鑒本土建筑特色,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濱海地區結合石雕文化、閩南風光、蟳蜅風情、惠安風情等進行建設發展。
五、泉州市城市景觀格局優化策略
基于泉州市城市景觀格局的現狀,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出,城市綠地、廊道等景觀格局面臨很多社會、環境及生態問題,其原因主要在于城市景觀要素在結構、功能和空間關系等方面的不協調。為此,需要對泉州市城市景觀進行生態規劃。所謂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指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廊道、嵌塊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而適宜人居聚[7]。
(一)城市綠地系統
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綠地系統在維持城市生態功能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是進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主體。從生態學意義上講,線型綠色空間對自然環境中現存的物理環境和生物資源的維持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是生物鏈、生境網絡、生物廊道形成的基礎。
泉州市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應將城市綠地規劃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布局,積極擴大城市綠地規模,構建大中型綠色斑塊,最大程度的發揮綠地的生態環境效益;完善綠地廊道建設,使其成網狀分布,連同公園等重要“結點”形成一個城市綠化網絡系統;在居住區及其他區域之間,建立一定寬度的衛生防護林帶,在城鄉結合地區及晉江、洛陽江流域設置較寬的林帶;采取適度干擾的法則,從城市引進物質、信息及能量,賦予綠地斑塊不同的特征,增加綠地景觀的異質性。
(二)城市廊道
幾乎所有的景觀都為廊道所分割,又被廊道所連接。泉州城區廊道類型多樣,對城市景觀格局具有重要影響。基于上文的分析,泉州市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城市廊道的建設,對城市景觀格局、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具有重要意義。城區道路兩側建筑密集,不能在道路兩側設置過寬的防護林,為此要格外注重行道樹的綠化,可以依據道路不同的紅線寬度,制定道路綠地率的下限,從而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的營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
(三)城市基質
由人工建設的各種建筑群,結合不同功能的土地利用,形成城市土地的各種功能分區。面對城市發展的新環境,應以生態經濟區為單位組織泉州城市規劃空間結構體系,將生態理念提升到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平等的地位層面。在促進海峽西岸經濟發展政策的支持下,積極利用本省良好的經濟基礎及資源優勢,努力做好生態城市建設,以保持城市系統的健康、協調發展,保持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高效率;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多設置一些供居民游憩、休閑的公共休閑場所,在保持良好的城市環境及自然生態的同時又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指數。
(四)城鄉結合帶
城鄉結合帶是是城市建成區與非建成區之間由城市向鄉村過渡的地帶,是城鄉要素彼此滲透、高度混合的社會經濟空間[8],是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的重要紐帶,郊區瓜果蔬菜的種植為城市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農作物,城市作為各種消費、信息集聚的地方,為周邊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泉州市政府應對城鄉結合帶的發展實行統一的規劃、指導,全盤考慮人口、經濟、社會、環境等問題,針對城鄉結合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提出創新性戰略思路和措施;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城市居民與農民工的公平待遇;提高城鄉結合帶的教育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積極引入科技成果,指導農作物種植,形成農業規模發展;高效、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標準處理廢物,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位理論;旅游競爭力;海口
“十二五”時期是海南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是實現國際旅游島建設中期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五年。《海南國際旅游島海口市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海口市的戰略地位是一地兩市三中心。一地,即集休閑度假、商貿會展、康體娛樂、文體體育、購物觀光為一體的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閑目的地;兩市,即全國旅游改革創新示范市、全國綠色低碳城市;三中心,即國際旅游島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區域現代化服務業中心、區域經貿文化交流中心。近幾年,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步伐的加大,海口市的旅游發展卻進入相對緩慢階段,出現了 “南熱北冷”的現象。面對這一現象,海口城市旅游急需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旅游相關產品的開發,注重定位,尋求差異化發展。
一、生態位研究綜述
(一)生態位的定義
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1924年由格林內爾(J.Gri-nell)首創,并強調其空間概念和區域上的意義。在自然環境里,每一個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種類的生物,其活動以及與其它生物的關系取決于它的特殊結構、生理和行為,故具有自己的獨特生態位。
(二)國內外研究進展及成果
首先對生態位進行定義的是Grineu,1917年他在研究加利福尼亞的長尾鳴禽時,通過考察植物覆蓋、棲息地、非生物、資源和被捕食者等所在環境的限制性因子,認為生態位是“恰好被一個種或一個亞種占據的最后分布單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此后在1975年Hutchinson以數學抽象的理念定義了生態位的概念,提出生態位是“位于n維資源空間中的超體積”。此后生態位理論在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應用到許多方面的研究。Georger.Milne將生態位理論應用到了雜志品牌競爭,Gabriel C.Costa闡述了生態位模型在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保護規劃中的運用。我國學者黃芳在2001年首次把生態位引入到旅游學研究,她指出如何通過優化旅游系統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旅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鄒仁愛、陳俊鴻(2007)以研究區域內旅游地的系統空間和發展策略為目標,引入生態學中的生態位理論,在旅游地生態位的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闡述了旅游地生態位的競爭機制和變化演繹規律。王莎莎(2013)運用生態位中態勢等相關理論,探討武漢、長沙、鄭州這三個中部省會城市的旅游競爭力的多年連續動態變化。石丹(2014)以生態位理論為主,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學、博弈論等相關理論和方法,對區域旅游競合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與實證探討。
二、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一)系統性
城市旅游生態系統是不斷變化的,系統由多個子系統組成。在城市旅游生態位評價體系這個系統的構建過程中,須層層向下分解成各大維度和指標,且在分解的過程中要體現出系統性和層次性,使得最終的指標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城市旅游生態位的實時狀況。
(二)代表性
合理控制指標數量是科學地評價旅游生態位的必然要求。評價體系指標要求能夠全面體現體系的特征,一方面是因為數量太多會增加研究的成本,另一方面太多的因素會干擾對于最終結果的評價,降低研究的效率,因此在能夠代表整個體系的基礎上要求指標越精簡越好。
(三)可操作性
旅游生態位的評價要依據相應的統計數據,采取定量比較與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生態位的評價結果,因此指標獲取的難易程度與準確度都會對評價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選取指標時一定要關注數據的獲取渠道、真實有效性,從而保證評價過程的可行性。
三、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體系
旅游競爭力是指各旅游目的地之間通過借助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提供周到的服務為吸引要素對外提供旅游產品,在供給上所形成的競爭力。競爭力是參與者雙方或多方的一種角逐或比較而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它是一種相對指標,因此它是一種通過競爭而體現的能力。
(一)評價維度的選取
評價體系的結構要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全面性,本文評價維度選取思路如下:首先,將城市旅游生態位評價指標體系分解為三個層次,依次為目標層、維度層和指標層。目標層即為本研究要構建的城市旅游生態位評價指標體系;維度層為影響城市旅游生態位的各維度子系統;指標層是最終選取的各個具體影響因子。其次,根據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運用文獻研究和頻度篩選相結合的方法選取能夠更具體、更直觀的反映城市旅游生態位各個維度影響因素。最后,針對不同的研究區域應結合指標收集的難易程度,適當刪減,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真實有效。
1.城市旅游資源維度
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筑、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本文所界定的概念僅包括自然風景旅游資源與四大類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其他設施及服務我們將歸到另外三大維度中。
2.城市旅游市場維度
旅游市場通常是指旅游需求市場或旅游客源市場,即某一特定旅游產品的經常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包括旅游供給的場所(即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費者(即游客),以及旅游經營者與消費者間的經濟關系。旅游作為服務,供給與消費過程同步進行,具有很強的季節性。
3.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維度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僅體現了當地旅游業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還大大地影響了與旅游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水平,從而影響了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與競爭力。
4.城市旅游環境維度
從旅游者為中心的角度,旅游環境是以旅游者為中心,使旅游活動得以存在、進行和發展的各種旅游目的地與依托地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外部條件的總和;從旅游資源為中心的角度,旅游環境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中心,圍繞在旅游資源周圍的其他自然生態、人文社會各種因素的總和。
(二)評價指標的確定
1.城市旅游資源維度下層指標
旅游資源的衡量及評價可以從兩大方面進行指標具體化:一是現階段旅游資源自身質量的基本情況,根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文件,可通過對國家1A―5A級景區的數量統計指標進行評價;二是該地區旅游資源對外影響力,可通過對世界級、國家級、省級旅游景區的數量統計指標進行評價。
2.城市旅游市場維度下層指標
旅游市場是旅游產品供求雙方交換關系的總和,本著代表性與可行性原則,本文選取的影響旅游市場發展的指標為:第一類體現相對市場占有率的指標,分別為旅游業經營業績和游客停留情況;第二類體現市場增長率的指標:分別為旅游業接待能力,和旅游業輸送運輸能力(吞吐量)。
3.城市社會發展水平維度下層指標
通過文獻研究進行指標的篩選,選定以下四類指標:一是體現城市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指標,城市生產總值(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二是體現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標,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三是體現居民健康醫療保障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指標,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社區服務機構數量;四是體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指標,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城市綠地面積。
4.城市旅游環境維度下層指標
本文注重探討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選定指標如下:一是體現自然環境的指標: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天數占全年比率;二是體現社會環境的指標: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博物館數量、普通高中在校生數量、年交通事故發生數。
參考文獻:
[1]王永鋒.基于生態位的城市競爭理論與實證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07.
[2]石丹.基于生態位的區域旅游競合發展理論與應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4.
[3]李付娥.基于生態位理論的中原城市群旅游競爭力動態分析[D].河南:河南大學,2009.
[4]祝曄.江蘇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及其空間差異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5]袁立梅.區域旅游資源生態位測評與開發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9.
[6]黨春梅.京津冀區域旅游生態位測評及協調發展策略研究[D].河北:燕山大學,2011.
[7]陳明生.濱海城市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6.
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沿用傳統的發展策略和發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并在環境方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依靠粗放經營,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并在一段時期內帶來了繁榮,但是也出現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人口膨脹、能源緊張、糧食短缺、生態環境破壞等。面對日漸脆弱的生態環境,很多發展中國家進退兩難,已走入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現有的發展模式,尋求新的發展戰略已成為解決這一發展難題的唯一出路。城市作為人類重要的聚居地,承受著沉重的人口壓力,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城市在經歷了以自然為本向以人為本的發展轉變之后,再次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方向進化。面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兩難境地,走生態化、可持續化發展道路,大力倡導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生態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嶄新思路。
二、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一)自然資源的稀缺性
隨著各項科學技術地不斷創新,人們極大拓展了自然資源的利用深度和廣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但是,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正是由于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在生態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正視資源使用的持續性。循環經濟正是在“3R”原則下,為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它還在一定層次上促進了社會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優化,提升了環境質量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高效性
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經濟發展的數量和速度,更注重發展過程中體現的經濟質量。因此,生態城市建設是一種高效的經濟增長模式。生態城市不再將發展的速度單純作為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而是將經濟發展的重心偏向于經濟增長的質量,以及城市各要素間是否科學、合理,以期從全局出發,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循環經濟追求資源的循環利用,立足于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改變了傳統低水平生產方式,恰好適應了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要求。
(三)循環經濟理論實踐的轉化要求
為保證循環經濟理論更好地在生態城市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應對該理論實施提出如下實施要求:
(1)提升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對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如果不加以改善,生態環境將更加惡化,由于對環境問題認識不足,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出現了嚴重問題。因此,必須在發展過程中,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思路,引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盡可能地用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走可持續化發展路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確立和完善綠色消費制度。
綠色消費作為一種時尚、健康的消費方式,直接反映了循環經濟發展思路對人們思維方式的影響程度。綠色消費與傳統消費方式相比,有較大的區別。傳統消費忽視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單純地建立以人的需求為中心,滿目追求超前消費、奢侈性消費等消費意識,無視消費行為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綠色消費則是在現有資源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降低人類消費行為對環境的破壞,是一種可持續性的消費模式。循環經濟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企業、大眾的積極參與,而且還需要政府的正向引導,倡導綠色消費,建立完善的綠色采購制度,在整個社會形成綠色消費的消費模式。
(3)轉變GDP核算體系。
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心的評價指標,以此反映出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但是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人們僅單純地獲取自然資源發展經濟,而忽略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效應。國內生產總值(GDP)并沒有將這種負面效應計入國民經濟體系當中,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統計方式。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增長模式摒棄了傳統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在綜合評價國民經濟時,應該引入可反映生態經濟發展情況的指標,以此客觀地評價循環經濟理論下生態城市建設的效果。
三、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生態城市建設途徑
(一)發展生態農業、工業、旅游業以及環保產業
(1)大力推行生態農業。
積極引導生態畜牧業、生態種植業,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降低白色污染程度,構建良性的大農業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
(2)積極發展生態工業。
工業發展應該堅持低環境破壞、低資源消耗,減少重復性建設。對于某些有污染的工業企業,應立足于產業結構發展方向,采取關閉、停業、并購等一系列措施。新上馬的工業項目,特別是化工項目,應進行嚴格的環境評估,并實行集中布點,使其處于遠離城區的下風位置,以減少工業企業污染物向城市的排放量。
(3)發展生態旅游業。
發展生態旅游業最基本的條件是維護本地自然生態環境。生態旅游業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有效地解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低利用的現狀。
(4)推進環保產業發展。
政府應該從宏觀層面推進環保產業發展,并合理立法,制定完善的財政稅收政策,引導及提高社會各部分環境保護的綜合能力。對于個人,政策應增加個人污染的處罰力度,強化個人污染的約束性;對企業而言,政策可從企業稅收、水電、價格等方面給予優惠,正向強化企業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另外,還需提高城市建設者的環保意識,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增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以及處理深度。
(二)從法律和道德層面強化形成綠色消費觀念
綠色消費不但涵蓋生產過程,而且與人們生活消費過程有緊密聯系。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從法律層面建立有關法令、法規,以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第二,加大社會輿論宣傳力度,使人們從道德上意識環境資源對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從而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建立長遠的消費激勵機制,保證生態城市建設順利開展。
(三)大力推行住宅生態化
現階段,房地產消費已成為人們的主要消費之一。隨著生態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生態住宅概念順應而生。生態住宅鼓勵資源節約利用,倡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著眼于城市居住環境的統一、協調以及人性,最終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協調與統一。因此,大力推行住宅生態化,不僅順應了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的方向,而且對循環經濟理論在生態城市建設的開展也具有突出意義。
(四)補充及完善綠色循環經濟核算體系
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必然產生費用及效益,這也是許多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應對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予以補充,加入企業綠色資產、環境成本、社會成本、綠色利潤等核算項,以詳細反映綠色循環經濟核算體系各重大層面問題。在循環經濟核算體系未來發展中,應重點突出綠色會計的核算資料,充分披露綠色會計信息。
四、結語
關鍵詞:生態城;生態導向;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as the best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 kind of pursuit to minimize the resourc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world city construction, and carry out a substantiv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Europe, America, Asi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macroscopic thinking and ecological orientation ang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 S757.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一.生態城的概念及內涵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學家楊諾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是以循環再生的生態工藝為基礎,以協調共生的生態體制為經脈,以持續自主的生態活力作調控,使全城市的物質、能量得到高效利用,部門和地區間和諧共生并不斷對系統實現趨優調控,建設一個人與自然良好和諧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它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它的內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已超越了保護環境即城市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層次,融合了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簡單的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
二.規劃設計方法在生態城市中的運用
生態城市作為人類的理想住區,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同于烏托邦或海市蜃樓,而是在繼承原有的城市文明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與演化的結果,是從實際城市的不斷更新和改造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生態城市的實現有其建設與發展的過程,傳統的規劃方法與理念已不再適應當前城市的發展。實現生態城市的基礎是建立適應生態城市建設和引導城市“生態化”的全新規劃設計方法體系,這也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的客觀要求。
2.1基于宏觀思維的生態城市規劃對策
在編制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時,要用宏觀的思維來進行整體把握,要把當地的社會經濟系統和生態地理系統緊密結合在一起考慮,確定適宜的城市容量和人口容量,合理配置相關資源,配置相應的產業結構,制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從而提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持續發展戰略、對策,引導和調控城市發展方向,使人類與環境達到雙贏,建立人與自然相協調共存的人居環境。
2.1.1以區域為單元來進行整體規劃
城市并不是孤立的,它與其存在的區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同時與其區域經濟發展也是相聯系的。規劃強調城鄉空間融合,將建設區與區域視為一個整體,規劃的地理空間也從城市建設區擴大到城市的周邊發展地帶,而且還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也包括進來。城市通過掠奪外界資源來追求短暫繁榮的時代必須終結,這種發展模式只會將污染擴散、轉嫁到周邊地區,而合理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城市與其區域共存共榮,相互依托。
2.1.2合理安排土地開發時序,保護自然資源
在進行土地開發時要通過對不同區位土地的全面分析,形成土地的合理分區,由此確定土地開展的順序,保證城市的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及布局,將城鄉土地及綠色空間加以統籌安排,將城市與大自然的天然網絡相融合,避免城市無限制地擴散,使其有充裕的預留空間,并保證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化,同時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又將郊野綠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鄉空間融合,回歸自然。
2.1.3提高公眾參與的廣泛性
公眾參與體現在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而不僅僅在于規劃決策這一環節。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在規劃的制訂、實施、建設中都要給公眾不同程度上的參與機會,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同時這種參與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和提高,創造一個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環境。市民大眾參與規劃才從根本上體現出規劃為人服務的宗旨,從而提高規劃的社會滿意度。
2.2基于生態導向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是以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復合系統為規劃對象,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應用社會學、生態學、經濟學、生態工藝、系統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環境、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信息去摸擬、設計和調控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調控對策。
與傳統的規劃價值觀有本質不同,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對追求利益至上、人類主宰自然的傳統規劃價值取向的徹底否定。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本質上是從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發,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創新等手段,以自然生態優先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系統向更穩定、協調、有序的方向發展。
2.2.1基于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特點
(1)可持續性。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要憑借必要的技術手段,從城市的長遠利益出發,保證規劃設計既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孫后代的發展。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導向,不能為了城市暫時的繁榮,用掠奪的方式來謀求發展,保證每個階段發展目標、發展途徑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生態導向性廣泛地應用生態學原理、方法來規劃設計、調控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引導城市“生態化”。這種導向性是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核心和重點。
(2)系統性。整體性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并不是簡單的物質形體層面規劃,而是兼顧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規劃思想。把城市看作一個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復合的系統,一個功能整體,而不是三者的簡單組合。在為了物質建設需要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對社會和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后果。在規劃工作上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是跨學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
2.2.2基于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原則
社會、經濟與自然,三者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相互關聯而又不可分割,共同交織成了城市這一復雜系統。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要三者兼顧,既遵循三要素原則,又遵循復合系統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公眾參與,既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又要兼顧精神需求,創造穩定、自由、公正和平等的社會環境。
2)高效經濟原則提高資源的再生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做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能源與資源,采用可持續的生產、生活和消費的發展模式。
3)尊重自然原則給自然生態以最大限度的保護,使開發建設活動保持在所允許的自然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增強其健康性。
4)復合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把社會、經濟、自然三個子系統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最高的整體效益,實現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復合的可持續發展。
三.小結
生態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可以有效應對轉型期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種種困境。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應當借鑒全球成功經驗,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文明觀,探索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適宜規劃技術,構建技術與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態城市模式。
參考文獻
1.于立,國際生態城鎮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建設科技,2010,(13)
2.于立,中國生態城鎮發展目標和實施措施初探[J],國際城市規劃,2009,(6)
3.姚士謀等,現代生態城市建設與空間布局的若干思路[J],規劃師,2004,2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