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古代文明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文明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代文明發展

    第1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從考古發掘的材料看,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社會是基本平等的。但從距今6000年前后開始,不平等現象陸續出現,這就是社會復雜化。社會復雜化表現為貧富開始分化,一個氏族部落中某些成員的權力開始凸顯。為了占有資源,不同部落之間開始發生沖突和斗爭等。從許多遺址呈現的面貌看,其社會發展階段顯然已進入社會復雜化高級階段,也就是古國階段。

    社會復雜化后,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向王國社會轉化的呢?對于王國社會,我們已知的最早標本是距今5500年到4300年的浙江良渚遺址,其重要標志就是強制性權力高度集中和膨脹。從良渚文化開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這個階段都叫作王國階段。當然,王國階段還可以劃分為幾個小階段。如果說良渚文化是王國階段的第一個小階段,夏、商兩代則是第二個小階段,進入西周便開始了第三個小階段。此后,秦國崛起,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標志著從王國到帝國的轉變。

    進入帝國階段后,國土范圍大大擴大,民族文化融合的程度大大提升,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自耕農耕作制代替了井田制,舉薦和任免制代替了官僚世襲制,法律也不斷規范化。這些都是帝國的特征。

    第2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我們到了那里,看到小河溝里的養魚池都結滿了冰。本想下去到冰上玩耍,我決定先試試冰的厚度。因為河邊沒有很粗的樹枝,所以我搬起一塊大石頭,用盡全身力氣扔向冰面。只聽啪嗒一聲,這個偽裝厚實的冰面現出了它的原型:冰面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窟窿,下面隱約可見小魚的身影 。幸虧我沒輕易下去,否則……

    我們又繼續前行,那些魚塘都顯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我把這些“蒙面人”一個個打出了原形!

    再往前走有一條小溪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我看了看周圍沒有木板什么的可以利用 。因為水很淺,我就搬來一塊又一塊的大石頭,三下五除二就搭起了一座石頭橋,我和媽媽順利通過了小溪,還幫要過路的人搭了一座橋。

    第3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談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個問題——中華文明五千年。中國古代史籍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的肇始,中華文明被認為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古代文獻中對黃帝、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述均為后代文獻的追述,其中還有不少神話的色彩。正因如此,在學術界,很多人對中國是否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持懷疑的態度,部分國外學者甚至至今仍然懷疑中國史學界已基本形成共識,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夏朝是否為真正存在過的王朝,他們認為古代中國進入文明社會應從已經被商代甲骨文所證明的商王朝開始算起,如果夏王朝不是實際存在的王朝,那么中華文明的歷史不僅沒有五千年,就連四千年都沒有,只有三千多年了。要想消除社會上及學術界存在的上述懷疑,傳世的古代文獻資料是無能為力的,只有依靠考古發掘來獲得新的資料,讓最新的考古學研究成果作為判斷中華文明是否有五千年歷史的根據。

    自1920年代中國考古學誕生以來,大量考古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郭沫若等老一輩歷史學家通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銘文研究商周時期的社會,可以說是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端。1980年代前半,以夏鼐先生《中國文明的起源》、蘇秉琦先生提出的各地文明起源“滿天星斗”說為代表,可以作為中國學者研究中華文明新階段的開始。對當時以追溯文明要素(青銅器、文字和城市)的起源為主要內容的文明起源研究發揮了引導作用。1990年代,中華文明形成的研究,以對禮制產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則可以作為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的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代表。

    《史記·夏本紀》中較為簡略地記載了夏代的歷史。這些文獻是否可信,學術界是存在不同認識的。經過九十年來的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我們對夏王朝的歷史有了一個逐漸清晰的輪廓性了解。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文字,以至于對于夏王朝的歷史還不能像商王朝那樣確切地論證,但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夏王朝是實際存在的,而且在物質、精神和制度層面都已經是經過了初步發展的文明,并非文明社會的初始階段。

    至于夏王朝建立之前的歷史,也就是《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時代,主要要靠考古發現提供資料。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大量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梳理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的發展脈絡、論證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特別是各地發現的距今五千到四千年間的社會明顯分化、權力出現并日益強化的一系列考古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史記》等古代文獻中有關五帝時代的記載,并非憑空杜撰,空穴來風,其中的確傳遞著一些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信息。

    但是,中華文明是否具有五千年歷史?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有待中國學術界認真研究和論證的問題。要論證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必須回答以下問題: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為什么會經歷這樣的發展歷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有何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些特點?促使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動力是什么?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物質內涵的科學技術發明和創造與精神文化的發展的具體狀況如何?

    對于這些關系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一系列重要問題,迄今為止,由于缺乏較為系統的綜合研究,遠未得出較為系統的認識。中國學者對上述有關自己文明的一些基本問題拿不出較為系統的見解,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汗顏的事情。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迄今歷史學或考古學者的研究多是單槍匹馬地進行,缺乏同學科內部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協作,特別是缺乏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積極參與。因此,在一些關系到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問題(如在夏王朝誕生前夜是否發生過大規模的氣候變化,是否發生過大的洪水、中國古代冶金術的起源和工藝技術發展過程)上,學者們的研究大都脫不出推測的范圍。此外,由于對文明的理解不同,對開展文明起源研究的方法不同,多數研究集中于對社會分層的分析,對作為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和重要內涵的經濟、技術和組織及其與文明形成關系的研究重視不夠,也是制約研究深入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是為了改變迄今為止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存在的諸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2000年底“夏商周斷代工程”告一段落之后,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項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工程開始啟動。

    迄今為止,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了十年,分為預研究(2002~2003年)、第一階段(2004~2005年)、第二階段(2006~2008年)和第三階段(2009~2015)等幾個階段。

    預研究階段從古史傳說和有關夏商時期的文獻研究、上古時期的禮制研究、考古遺存的年代測定、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形態所反映的社會結構、古環境研究、早期金屬冶鑄技術、文字與刻符、上古天象與歷法、中外古代文明起源的比較等研究視角設置了九個課題,初步摸索出了一套多學科結合研究文明起源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各個課題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線索。為正式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夏,科技部正式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內容為“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的中原地區文明形態研究”。即文獻記載的從五帝時代,經歷夏代到商代初年,是中國古代王權和國家形成和初步發展的時期。具體內容的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中原地區,相關考古學文化分期譜系的精確測年、自然環境研究、聚落形態所反映的社會結構研究、經濟技術發展狀況研究、文明形態研究。

    之所以考慮將中原地區作為探源工程第一階段的研究區域,一是這一區域有預研究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該地區考古工作起步最早,七十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考古資料,有關文明起源的研究基礎也比較好;加之該地區是夏、商王朝的誕生地,流傳下來較多的古史傳說和歷史文獻。

    探源工程第二階段(2006~2008年)把研究的時間范圍擴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空間范圍從黃河中游擴展至黃河上、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內容涉及該時間段中各個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年代、環境、經濟技術和社會結構。

    2009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階段——“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針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和文物保護存在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開展了三個研究方向共18個課題研究。其中“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方向7個課題,即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期間,黃河、長江及西遼河流域的考古學文化年代譜系的完善和文明化進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學研究、自然環境變化與文明演進關系研究、技術和生業的發展及其與文明演進的關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個區域中心性聚落的綜合研究、精神文化的發展狀況研究和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整體性研究;此外,還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現代科學技術應用與支撐研究”方向7個課題、“文物保護與展示關鍵技術研究”方向4個課題,有的已經啟動,有的擬在2013年以后啟動。

    探源工程如何開展研究

    1 運用聚落考古的方法,以最能夠反映社會發展狀況和權力強化程度的各地都邑性遺址作為工作重點,注重對其布局進行研究,特別是對處于都邑核心地位的大型建筑基址、高等級墓葬和祭祀等特殊功能的遺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考古發掘。與此同時,在中心性聚落周圍開展區域聚落分布調查,研究都邑和這些中小型聚落的關系,探討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結合各地表明社會上層集團等級身份的特殊物品——禮器,來分析當時社會的分化、特別是權力的出現、構成、性質和強化程度,進而判斷當時是否已經出現了王權和國家。

    2 注意對當時的社會進行立體的復原。

    以對社會上層的研究為重點的同時,兼顧對社會中下層的生活、社會組織、社會地位與作用的考察;

    在以都邑性遺址為工作重點的同時,選擇各地區的中心性聚落為研究重點,并點面結合,通過對各地這些中心性遺址周圍聚落群分布狀況的系統調查,研究這些中心性城邑與周圍中小型鄉鎮村落的關系,從一個側面探討當時的社會組織與結構。

    3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自然科學的技術手段,研究中華文明的物質內涵和文明社會得以建立的物質基礎;分析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的環境背景、社會背景、經濟和生產技術的發展狀況、人群之間的互動關系、貴重資源的流動等。

    4 研究的重點并不是局限于對文明要素的追溯,而是將這些“要素”視為文明社會的物化表現形式,重點研究各種“文明要素”在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及其變化。

    5 把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看作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從總體上把握,即注意將發展的連續性和發展階段性研究相結合兼顧,既注重發展過程,又注重階段性變化。

    6 不僅要探討“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還要回答中華文明為何會是如此起源和發展的?換言之,既要探討“過程”,又要探討“原因”“動力”和“背景”。對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做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

    第4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2、江南園林的代表——水繪園。到了南通肯定要去江南園林的代表水繪園了。水繪園始建于明朝,是典型的蘇州園林建筑。水繪園依水而建,園內植物茂盛,花卉繁多。曾經也是名人雅士的匯聚之所。

    3、南通博物館。想了解一個地方,就應該去當地的博物館看一看,通過博物館的陳列,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南通博物館始建于1905年。是晚清狀元,張謇創辦,是中國最早的歷史博物館。展館內主要展品以美術,歷史,書畫等物品為主。近5萬件的展品記錄了南通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現在的南通博物館,已經成為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激勵后世子孫,發揚中國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4、慈禧太后為其提名——定慧禪寺。一個千年古城的歷史發展,除了他自身的文化以外,和他的宗教文化也是分不開的,在南通市有一座定慧禪寺,據說是隋唐開皇十一年建造的。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是保留較完整的,隋代特色建筑。慈禧太后也曾來到此地,為這千年古剎提名。

    第5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快樂禮儀

    今天下午的主題班會課上,我們觀看了關于文明禮儀的電視劇《快樂禮儀》,主要講了:主人公文明懂得許多現代禮儀,另外一位主人公禮儀懂得許多古代禮儀,他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故事。在故事中講了很多家庭禮儀、學校禮儀、課堂禮儀等等。

    中國是傳統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很多優秀的傳統美德,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代文明禮儀逐漸被更加先進的現代文明禮儀所取代,我們現在的文明禮儀是非常規范的,對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要求,我們的小學生就要遵守《小學生守則》,守則要求我們,熱愛祖國、尊敬老師、愛護公物、團結同學等等。但是,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不文明的現象,比如:亂扔垃圾、破壞公物、不尊敬老師等等。相信以前不遵守文明禮儀的同學,看了今天下午的《快樂禮儀》一定會認識自己的錯誤,認真改正,那么我們的校園將會變成文明的校園。

    第6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從世界科學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古代文明很難水到渠成地發展為近代科學,他們或者湮滅,或者徘徊于停滯狀態,或者在衰落后轉移到其他文明。例如,李約瑟認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但它在近代科學的門檻前卻一直徘徊不前,直到西方科學傳入之前,中國未能產生近代科學。古代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以至美洲和非洲的古代文明都像中國一樣發展了非常成熟的經驗性技術,但均未能由自身產生近代科學,這些類似的現象中必有共同的原因。只有西歐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后,由于特定的歷史機遇,近代科學才幸運地得以產生。可以看出由古代文明孵化出近代科學的成功概率是如此之低,從古代文明(包括古代宗教神學、自然哲學、社會制度、成熟的經驗性技術等)中產生近代早期實證科學的過程中,各民族都不約而同地遇到巨大障礙,這種障礙似乎是文明發展史自身所內在的,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關節點,我們不妨把各民族文明史的這種共有的斷層現象稱為“科學峽谷”。

    值得說明的是古希臘也存在“科學峽谷”現象,古希臘文化雖然曾經很繁榮,出現了歐幾里得、阿基米德和亞里士多德那樣的科學開拓者,但是古希臘最終未能出現實證科學,反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雖然古希臘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到了西歐,但是古希臘文化和西歐的近代科學之間不僅有地域的差別,而且在時間上間隔了一千多年,因此可以說古希臘像其他古代文明一樣在其發展史上也出現了衰落現象,并且也有共同的導致文明衰落的原因。雖然西歐吸收了古希臘文化的優秀成果,但主要是西歐自己特定的歷史條件導致了近代科學的產生。

    那么在西歐科技史上是否存在“科學峽谷”現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西歐曾經籠罩在中世紀的黑暗中,科學徘徊在停滯或處于倒退狀態,這種長期停滯可以被認為是“科學峽谷”。不過當特定的歷史條件具備的時候,科學思想的發展就會越過科學峽谷,從而形成近代早期的實證科學。

    二 對“科學峽谷”現象的解釋

    如果想用科學的動力機制合理解釋“科學峽谷”的成因,那么就要分析早期實證科學產生的社會基礎:(1)科學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2)古代生產與技術之間的關系;(3)科學與社會思想解釋系統之間的關系。

    原因之一:近代早期科學難以應用于生產

    與社會系統被劃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意識兩個方面相對應,科學也具有兩種基本功能,其一是科學的認識功能,科學理論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是什么”和“為什么”等問題的回答,對作為生存環境的自然界進行解釋和認識的渴望是人的生存本能。其二是生產功能,人們不斷地創新生產技術,以便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獲得生存。

    根據科學是否具有生產力功能可以將科學史大致上劃分為兩個階段:無生產力功能階段和有生產力功能階段。在無生產力功能階段,科學沒有生產力功能卻有認識功能,科學和技術相互分立,二者各有自己獨立的發展史。這一階段包括從自然哲學的思辨到務實證科學的早期形成,在西方科學史上指大約17世紀以前的科學歷程。近代早期實證科學屬于這個階段,僅有認識功能而無生產力功能。湯淺光朝認為,“16世紀的技術仍然缺乏精密科學的基礎,必須了解到它們與今天的技術之間還有著深刻的差異,那時的經濟史和技術史與當時的科學史基本上沒有什么很深的關聯。”[1]

    在科學的無生產力功能階段,不僅阿基米德、亞里士多德等的自然學無法應用于日常操作,而且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的天文學、力學,拉瓦錫的化學理論,道爾頓的原子理論都無法應用于生活、生產之中。貝爾納認為近代早期科學沒有生產力功能,他說:“直到18世紀末,科學獲益于工業,遠多于它所能給予工業的,在化學和生物兩方面,至少要再過一百年,然后科學家才能給出任何可以取代或改進傳統的方法,而生物學方面甚至還要更長些。”“磨機的改良還要掌握在磨工的手里,炮的改良掌握在鑄工的手里,為期都相當久。”[2]在當時看來,科學的用途莫過于解釋自然現象,滿足人們的認識需求,而不考慮生產的效用。

    另一個階段是科學的“有生產力功能”階段,在西方是指17世紀以后近代科學得到成熟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科學既具有認識功能又具有生產功能,科學與技術由分立走向了融合,相互促進。當然,在某一階段有無生產力功能是就總體相對而言,具體到某一學科理論對生產力的貢獻,情況則有所不同。

    在科學的有生產力功能階段,某些科學理論與生產應用相結合,轉化為生產技術。前者指導后者如何操作,這樣科學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可以看出科學具有長遠的、根本性的意義,是技術創新的源泉。[3]例如,統一自然力的能量理論為制造機器所利用,電磁學則為人們提供了電動機和電話等電器,于是能量理論和電磁理論就成為一種生產力。

    把科學史區分為有認識功能但無生產力功能的階段和既有認識功能又有生產力功能的階段,目的是想說明科學發展的動力機制。在前一階段,科學發展只受認識需求的拉動,而處于某一社會文化中的人的認識極易受到復雜社會因素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如經院哲學的自然學根據宗教需要解釋物理學。而后一階段,科學發展不僅受到認識功能的拉動,而且生產力功能也穩定有力地拉動科學加速發展,工業革命以后的科學發展受到生產的推動就說明這一點。

    原因之二:經驗性技術與古代生產的互洽拒斥實證科學的形成

    在科學只具有認識功能的階段,技術一般來源于生活和生產,而不是從科學理論導出,因此那時的技術是經驗性的。古代社會的生產主要是農業和手工業,人們憑力氣和雙手勞動。由于簡單的工作本身不需要非常復雜的工具,不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推理得很遠。從經驗到技術幾乎可以不經過任何中介,人們僅需將經驗經過各種形式的類比,就可獲得非常實用的技術。例如,魯班見到帶齒的小草在掛破人的皮膚時非常厲害,于是就類比到鐵制的鋸子可以有效地鋸斷樹木。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都是經驗性技術。為了實用的目的,古人僅憑直覺和靈感,經過多次嘗試和試驗,面不是進行理論研究,就發明了這些技術。至于火藥的發明與古人煉制長生不老的仙丹有關,在煉丹實踐中不斷摸索,積累了豐富的有關化學藥品反應的經驗。不是依靠理論的演繹,而是對化學藥品的爆炸性的注意導致了火藥的發明。正像亞里士多德所說:“從經驗所得到的許多要點使人產生對一類事物的普遍判斷,而技術就由此興起。”

    經驗性技術不僅來自于經驗性實踐,而且它還基本上滿足了工業革命以前的生產需要。古代的生產都是手工勞動,經驗性技術可以靈活適應各種各樣的特殊環境,僅憑經驗性技術就能完成全部勞動過程。一個人可以不懂科學理論,而只憑經驗和模仿就能夠成為一名好農民、好獵人或好木匠等。經驗性技術是以學徒形式世世代代相傳下去,在勞動中人們是以直覺和常識去判斷類似的事情怎么做,而不是學習某種理論來指導。

    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經驗性技術與生活、生產之間可以相互適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科學則被排除出這個聯合體之外,幾乎成為與生產、生活無關的東西。在古代社會,經驗性技術與生產之間愈是相互適應、相互滿足,科學就愈被漠視,科學與技術的分立狀態就表現得愈明顯。例如,中國的李時珍根據中草藥的長期試用性醫療實踐總結出系統的《本草綱目》,這種中草藥知識自成一體,較好地滿足了人們的醫療需要,人們認為不必再進行探求中草藥的化學成分。在西方,人們沒有中草藥知識,然而疾病必須治療,人們就開始尋找某種化學藥品對人體治療的有效性,因此西方人對中草藥知識的欠缺反而成為他們研究醫療化學的動力。

    經驗性技術和農業、手工業形成了具有穩定結構的生產系統,這種穩定性拒斥科學作為一種新要素的加入;另一方面,早期實證科學本身并沒有生產力功能,新要素的加入并不能使生產系統的品質提高而促使系統演進,因此科學與“技術—生產”系統只能傾向于分離。

    原因之三:思想解釋系統的穩態拒斥實證科學的形成

    每個民族都需要一個思想解釋系統以對自然界和人的存在作一個自圓其說的假定性的說明。個人有自我意識,社會也必須進行自我意識。人類只有搞清楚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才能確立自己行動的目的和價值,才能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利用和改造自然。人們渴望得到關于世界的合理解釋,從而形成一種自覺的生活模式。在目前人們看來,各種解釋系統只是具有相對性的假設,但人們在當時看來卻是符合日常經驗的,是合理的。宗教神學、自然哲學和近代科學在不同的時代都被認為是正確的解釋系統。每一個文明都有自己的解釋系統,例如在古希臘社會中,自然哲學成為主要的解釋系統,而在中國主要解釋系統是倫理學、天道觀。這些思想解釋系統形成的原因是由那一區域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特定的因素來說明,但是那些解釋系統已經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內核,形成了定勢,并以一種慣性保持下去。宗教神學、自然哲學、倫理學或者科學思想等解釋系統的穩定成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否則就會出現思想空穴,并且這種空穴會迅速為其他理論所填充。如果思想空穴被影響力很大的具有反叛性的理論所填充,社會就會出現振蕩,因此,社會統治階層盡力控制思想解釋系統以利于自己的統治。基督教神學把人定位于上帝的奴仆,中國封建社會把人定位于天命和倫理綱常。東方和西方都對自然進行了解釋,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哲學。這些思想解釋系統擴張為文化傳統的形式,使人們安于現狀。

    古人往往對先人為主的思想解釋系統感到滿足,不會自覺地提出新的理論。古人相信,當時社會所認同的理論解釋都已經相當清楚明白了(有時是神學的解釋),似乎再沒有什么可以探求的了。猶如幾乎所有的哲學大家都相信自己的理論是最正確的,但后來都被證明它們不過是思想進程中的一個環節。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圖像會有不同的知覺,知覺一旦形成則難以相互轉變。這說明人們對某種解釋感到滿足時,很難轉換到新的解釋模式。

    人們對自己民族的社會思想解釋系統的滿足會導致難以提出一種與原解釋系統相矛盾的實證科學的解釋,古代穩定的思想文化形態作為保守力量與近代科學思想作為革命力量基本上是相悖的。前者作為穩態系統愈是穩定,對后者的拒斥力愈大。人們對解釋系統感到滿足后,力求改進具有生產力功能的實用技術,而不會意識到進行科學研究可以用于經濟的目的。這種滿足會阻止近代科學的形成,于是出現了科學的惰性(長期保持科學的無意識狀態)。丹皮爾說:“印度對醫學以外的其他科學貢獻貧乏,或許部分的是由于印度宗教的緣故。”[4]

    沒有科學基礎的實用技術難以超出經驗所能及的范圍,古代社會的經驗性技術在達到一定的豐富程度之后將會出現巔峰,巔峰則意味著停滯。如中國在戰國時期就出現鐵制農具,但直到明清仍無多大改進。中國的經驗性技術在唐宋基本上達到了巔峰,以后一直徘徊不前。可以說科學理論的含量是技術進步的標尺,只有科學理論才使經驗性技術突破了經驗的范圍。科技含量是生產力的標尺,而生產力則是文明的標尺。如果一個民族的科學發展長期處于停滯之中,則意味著這個民族的危機。一旦該民族遇到毀滅性災難,就可能導致它的衰落、湮滅,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就是例證。無怪乎世界上的幾個文明古國在近現代大都落后于歐美后起工業國家。

    科學發展的進程不僅由科學本身所決定,而且更主要的由社會因素所決定。目前科學哲學的研究轉向社會學便說明這一點。科學能夠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和社會需要科學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決定了科學史的進展。古代和近代早期的科學缺失了最主要的動力——生產力功能,科學僅僅受到認識需求的驅使。某種社會思想解釋系統有時得到社會的維護,有時遭到社會的反對。因此科學認識功能易受社會因素的左右,它對科學的動力作用也變得很不確定,于是“科學峽谷”的形成在情理之中。

    三 西歐發生科學革命的獨特條件

    諸多古代文明或者處于停滯狀態或者衰落了,西歐為何能夠跨越“科學峽谷“呢?在近代科學形成的世紀里,西歐擁有獨特的歷史機遇以克服科學發展的障礙。

    (一)近代科學之所以在西歐產生,重要原因是西歐借鑒和吸收了很多其他文明的文化精華。

    西歐文明在時間上居于四大文明古國和古希臘、古羅馬等許多文明之后,它可以繼承這些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在地理條件上,它可以與亞非歐各民族便利地相互往來,進行科學文化交流。“歷史上科學技術的,往往與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大匯合、大交流分不開。”[5]“13世紀傳入歐洲的科學思想體系作為一個完整的、大部分相互關聯著的體系,它在力量和范圍上都遠遠地超出了早期用西方拉丁文所知道的東西。事實上,直到7世紀,它的一般原理一直統治著歐洲科學。”[6]歐洲人用了一個世紀來消化吸收這些知識體系,又用了一個世紀,使在這一新基礎上的科學達到了頂峰。西歐從古希臘那里繼承了自然哲學中形成的理性傳統,成為近代科學形成的重要前提條件。中古社會既沒有科學建制也沒有科學教育,科學往往只是有閑階層的活動,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倘若不繼承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就,科學活動的星星之火難成燎原之勢。

    (二)思想解釋系統的穩態被打破。

    資產階級的興起和封建宗教保守勢力的抑制之間的尖銳矛盾,在思想上表現為實證科學對宗教神學的英勇突擊。貝爾納說:“直到封建秩序的束縛被資產階級的興起所突破,科學才能進展。”[7]自12世紀以后數百年里,工商業的發展為新文化的產生提供了溫床,工商業資產階級的興起必然反對與之不相適應的舊思想,急需建立新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科學的興起準備了必要的文化條件,而觀察和實驗則是證偽經院哲學的自然學中的錯誤命題的最有效的工具,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科學作為一種思想解釋系統取代經院哲學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斗爭意義。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打破了經驗性技術與古代手工勞動互相適應的生產系統。

    工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急劇擴大,新的工業部門陸續出現,工業生產是以開發新資源為特點。商業則開辟新市場和原料產地,隨之航海業興起,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日增。原有生產模式不能夠滿足人口的增長和新市場的開辟所帶來的消費需求的增長,必須采取新的生產方式,如分工作業的工場手工業。一般而言,工商業區域比同時代的農業區域具有更發達的科學,說明工商業比農業更有利于科學的發展。工商業的發展拓展了人們活動的廣闊天地,如紡織業、采礦業、遠洋航海等,這為科學發展提供了必需的經驗基礎。羅素說:“新事實的洪流洶涌而來,人們起初只能讓這洪流挾持著往前涌進。那些老思想體系顯然錯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托勒密的天文學以及蓋倫的醫學,再勉強擴展也不能包容已有的種種發現。”[8]新經驗需要新理論來解釋,而科學理論是力圖統一所有經驗事實的假說。

    新事實、新生產方式需要以實證科學作為解釋性的知識背景,工商業階層主導的社會生活也需要重建新的思想解釋系統。近代科學具有革命性的認識功能,它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新信仰和新價值觀。雖然早期實證科學對實際生產并無多大益處,但是它具有與工商業生產相匹配的認識功能,另外它還能夠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因此那時人們尊重科學。貝爾納在《歷史中的科學》一書中寫道,“所謂自然哲學(指近代科學)是受重視的,甚至是高貴的職業,而它的獲獎者在維護之中,就正是為國爭光。”[9]

    總之,近代早期的實證科學在歐洲形成,由于其沒有生產力功能,不能歸因于實際的直接的經濟需求,而應主要地歸因于科學的社會認識功能——作為與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新技術相匹配的知識背景,作為政治文化思想解釋系統的革命工具。在歐洲,古希臘理性傳統得以傳承,古代社會思想解釋系統的穩態得以打破,工商業的發展擴大了作為科學基礎的經驗范圍等因素都使科學的認識功能得到了極好的發揮,推動著近代科學跨越科學峽谷。當近代科學發展到能夠衍生應用技術時,生產力功能便開始發揮作用,推動科學加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湯淺光朝.科學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45.

    [2][9] 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281、283.

    [3][6] Stokes.Donald E.Pasteur's Quadrant[M].Published b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7.2、25.

    [4] W.C.丹皮爾.科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9.

    [5] 蕭子健主編.簡明科學技術史[M].西安: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出版社,1987.71.

    [7] 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序)[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Ⅷ.

    第7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一、填空題。

    (每小題2分,共20分

    1.

    的興衰、交融和變遷,構成了人類文明的歷史畫卷。

    2.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

    的發祥地。

    3.

    的興起和發展為古代文明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基礎。

    4.

    利用尼羅河河水灌溉沿岸和三角洲平原的農田,把尼羅河變成了“糧倉”。

    5.

    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7.

    是迄今為止已經知道的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8人們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

    ,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9.

    不僅使人們對不同文化特色有了深入了解,減更有助于不同文化取長補短,共存共榮。

    10.善于發現和欣賞其他文化之美,是一種

    ,更是一種智慧。

    二、選擇題。

    (請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每題2分,共20分)

    1.印度文明發祥于(

    )。

    A.

    兩河流域

    B.

    黃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長江流域

    2.古埃及文明發源于(

    )。

    A.非洲東北部

    B.恒河流域

    C.亞洲北部

    D.拉丁美洲

    3.漢字字體先后出現的順序是(

    )。

    A.甲骨文-金文-隸書-小篆-楷書-草書

    B.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

    4.鸮尊是(

    )的歷史文物。

    A.埃及

    B.印度

    C.中國

    D.巴比倫

    5.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

    )。

    A

    長江中下游平原

    B

    東北平原

    C亞馬孫平原

    D成都平原

    6.中國西南地區模仿花鳥魚蟲等姿態的舞蹈是(

    )。

    A

    .草裙舞

    B

    .孔雀舞

    C.

    探戈

    D.恰恰

    7.在歐美國家,人們迎送賓客和朋友時流行(

    )。

    A.擁抱禮

    B.

    貼面禮

    C.握手禮

    D.雙手合十

    8.在東南亞很多地區,氣候炎熱,人們居住的房屋是(

    )。

    A.“牛糞屋”

    B.

    干欄式房屋

    C.竹樓

    D.蒙古包

    9.下面不是俄羅斯美食的是(

    )。

    A.“羅宋湯”

    B.大列巴

    C.格瓦斯

    D.熱干面

    10.四合院是(

    )古建筑。

    A.印度

    B.

    法國

    C.中國北京

    D.俄羅斯

    三、判斷題。

    (正確的畫“√”,錯誤的畫“×”20分)

    1.小口尖底瓶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

    2.古印度人在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馴養動物,種植谷物和棉花。(

    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4.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珍藏在法國巴黎盧浮宮。(

    5.古代文明相互之間是孤立存在的。(

    6.人類居住的地球,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

    7.北極地區終年白雪覆蓋,氣溫非常低,所以沒有動物存在。(

    8.禮儀是約定俗成的,我們用它來表示相互尊重。(

    9.建筑文化與各地自然環境、國家、民族以及生活方式有密切聯系。(

    10.在全球化時代,交往頻繁,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四、簡答題。

    (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

    2.四大文明古國是哪些國家?

    3.早期文明除了燦爛文化外還有哪些?有什么意義?

    4.說說用餐基本禮儀有哪些要注意的?

    參考答案:

    一、填空

    1.

    區域文明

    2.中華文明3.原始農業4.古埃及人5.殷墟

    6.金字塔7.漢謨拉比法典8.禮儀9.文化交流10.美德

    二、選擇題

    1.

    C

    2.

    A

    3.

    B

    4.C

    5.C

    6.B

    7.A

    8.B

    9.D

    10.C

    三、判斷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簡答

    1.七大洲:亞洲、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

    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

    3.

    早期文明區域除了燦爛的文化外,還有醫學、數學、建筑學、文學、藝術等等,它們都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8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在西藏文明發展的第二階段,即雅隆-吐蕃文明興起和古老的象雄-本教文明衰落的過程中,“雅魯藏布大峽谷”和“水氣通道”這一兩位一體的地理因素是不容忽視的。而在以往出版的有關象雄-本教文明和雅隆-吐蕃文明的論著中,在論述象雄文明的衰亡和雅隆文明的興盛的原因時,對地理因素都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一、西藏文明的淵源--象雄-本教文明

    象雄文明的載體--象雄的地理環境。透過所謂“象雄之謎”,我們可以勾勒出象雄文明的大致輪廓。一般認為,象雄文明的地理范圍掩有幾乎整個青藏高原和西亞、南亞的一部分地區,而以今西藏阿里地區為中心。阿里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西部,北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接西藏那曲和日喀則地區,南與尼泊爾、印度接壤,西鄰克什米爾地區,屬西藏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區,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海拔約4400米。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約占西藏總面積的1/3,總人口約5.8萬人,平均0.16人/公里,藏族占總人口的95%以上。阿里地區現轄日土、噶爾、扎達、普蘭、革吉、改則、措勤7縣。

    與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進程相比,地理環境的變遷是非常緩慢的。當代阿里的地理環境折射出古代象雄的地理環境的某些特點。阿里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境內平行展布著喜馬拉雅、岡底斯、喀喇昆侖三條北西-南東走向的巨大山脈,形成西藏高原由西北向東南漸次遞降的最高一級“臺階”。全區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岡底斯山脈成為南北兩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北部包括日土、噶爾、革吉、改則、措勤等縣,主要地貌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和寬谷湖盆的組合體,是藏北高原的一部分,屬高原寒帶干旱-半干旱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在攝氏10度以下,年降水(雪)量75-180毫米,植被極為稀少,為藏西北荒漠及藏北高原草原區。北部由于氣候干旱,降水稀少,為純牧業區,基本無農業分布。南部包括札達、普蘭兩縣,地貌類型屬喜馬拉雅北坡與岡底斯山系之間的小型河谷平原和盆地,多數河谷和盆地海拔在4000米以下,河流切割較深,地形復雜。南部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濕潤、半干旱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在攝氏10度以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植被較稀疏。能種植小麥、青稞、豌豆等喜涼作物,部分地區能種植溫帶果木蔬菜并有小片森林分布,為半農半牧區,也是阿里的主要農業分布區。

    阿里是西藏高原河流較多的地區,而且是我國和亞洲一些著名河流的發源地。南部河流主要有獅泉河、噶爾藏布、象泉河、孔雀河等,屬外流水系;北部河流為內流水系。境內有湖泊100多個,多屬構造湖,60%為鹽湖。(1)

    藏漢文古籍對象雄的地理環境都有記載。藏文史籍對象雄的地理環境的記載。藏文史籍《五部遺教》將象雄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象雄,包括:1、窩角,2、芒瑪,3、聶瑪,4、雜摩,在吐蕃與突厥邊界上;下象雄,包括:1、古格,2、角拉,3、吉藏,4、亞藏,在吐蕃與蘇毗邊界上。象雄東部以瑪旁雍措湖與藏地為界。(2)據藏文史籍《瑪法木錯湖歷史》記載,古代象雄曾分為十八部,與象雄王室同時,在象雄眾多的部落還出現過十八個有名的國王。在最后一個象雄王李米加(Ligmirkya)被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吞并之前,象雄一直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傳說其都城是“穹隆銀城”。據《王統世系明鑒》記載,上部阿里三圍,形如池沼,為野獸之洲;下部朵康六崗,形如田疇,為禽鳥之洲;中部衛藏四茹,形如溝渠,為猛獸之洲。

    漢文史籍對象雄的記載。《冊府元龜》載:“大羊同國,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闐,東西千于里,勝兵八九萬。”(3)《通典》記載:“其人辮發氈裘,畜牧為業,地多風雪,冰厚丈余。所出物產頗同番(吐蕃)。俗無文字,但刻木結繩而已。刑法嚴峻。其酋豪死,抉去其腦,實以珠玉;剖其五臟,易以黃金,假造金鼻銀齒,以人為殉,卜以吉辰,藏諸巖穴,他人莫知其所。多殺牛字(母)牛羊馬以充祭祀,葬畢服除。”象雄國王姓姜葛,由四大臣分掌國事。(4)《釋迦方志》:“國北大雪山有蘇伐剌拿瞿口旦羅國,言金氏也。出上黃金。東西地長,即東女國,非印度攝,又即名大羊同國,東接土蕃,西接三波河,北接于闐。”(5)

    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根據自己的研究認為:“在吐蕃帝國建立之前,象雄是一個大國(或寧可稱為部落聯盟),但當吐蕃帝國開始向外擴張時,他便注定地屈服了。象雄與印度喜馬拉雅接界,很可能控制了拉達克,向西伸延到巴爾提斯坦及和闐,并且把勢力擴展到羌塘高原。總之,包括了西藏的西部、北部和東部。當他受到吐蕃新興力量的統治時,他們的南部籠統地被印度稱為蘇伐爾呼米、薩日熱甲,而主要是稱為秦那(Cina)。”并說:“西藏西部和西南部的上象雄、下象雄,即是其本部,而在西藏以北和東北部,是一個新征服的地區。”(6)

    象雄王國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其實力不僅幾乎控制了整個西藏以及青海的大部、四川的一部分,而且還控制著克什米爾、旁遮普、巴爾提斯坦等地的部分地區。象雄國(或部落聯盟)十八王時期所控制的范圍,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青海省東部、四川省西部,南接尼泊爾和印度。古代的象雄是“蕃”地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一般認為,象雄分為內、中、外三部:內象雄包括現在的阿里、拉達克等地;中象雄在衛藏一帶;外象雄在多康等地。

    總之,從上述藏漢文史籍記載可以看出,象雄地理環境的特點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處于西亞、南亞和中原的交匯地帶;地域遼闊,以獅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三大河谷地帶為聚落的中心,聚落平均海拔為3000-4000米;氣候寒冷、干旱,屬高原寒帶干旱-半干旱氣候,以畜牧業為主。

    象雄文明的內涵。據考古研究成果,阿里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在阿里高原的日土、革吉等縣境內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標志著遠古人類早在距今1-2萬年以前已經在阿里生活和勞動。(7)這表明,以阿里地區為中心的象雄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西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象雄文明具有豐富的內涵。據本教經籍《強瑪》載,吐蕃贊普聶墀在位時,從象雄傳入了十二“因派箴言”:1、神圣的箴言,保護的學問;2、恰的箴言,興旺的學問;3、獻祭,驅除魔鬼的學問;4、視覺世界的辛,召喚死者靈魂的學問;5、遷居的需要,潔凈的學問;6、態度的箴言,消除的學問;7、醫療診斷,造福的學問;8、占星術的計算方法,命運的學問;9、九種儀式,咒文的學問;10、獲得了高飛學問的鹿;12、九滴的占卜,預見的學問;12、神奇的箴言,云游的學問。(8)上述記載難免帶有宗教色彩,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象雄文明內涵豐富,并且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象雄文明主要由本教、象雄語言、象雄醫學和歷算等方面構成。

    象雄是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的發源地。本教起源于公元1世紀,它是在藏族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吸收薩滿教和西亞原始宗教的一些成分形成的。8世紀以后,本教受到佛教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經典和神祗的系統宗教。本教的發展分為3個時期:篤本;伽本;覺本。篤本和伽本被稱為黑本,是原始本教;覺本被稱為白本,是系統化了的本教為本教的主流。本教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雪山、湖泊等自然景觀。重貴右巫是本教的重要特征。本教的經典有五寶庫:基礎寶庫;高上寶庫;純潔寶庫;總寶庫;行寶庫。本教《大藏經》則是本教經典的集大成者。其代表經典為《十萬龍經》,分為黑、白、花三部分。因此,雍仲本教的傳播過程,也就是象雄文明的傳播過程。據本教史書記載,象雄本教傳入吐蕃,是在聶墀贊普時期,止貢贊普曾消滅本教,布德貢甲又復興本教。

    象雄醫學是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敦煌出土的《藏醫針灸法殘卷》的最后一段寫道:“以上械治文書連王庫中也沒有,是集一切療法之大成,加之吸收了象雄深奧的療法寫成。”(9)據本教文獻記載,辛饒米沃的八個兒子中,棲布赤西被認為是醫學的始祖。藏醫學的產生受到象雄醫學的影響。在藏醫藥中,“橄欖”和“苦參”等藥名至今仍然保留著象雄的語匯。并且,藏醫針灸的灸法和主治內容,同漢地中醫的針灸有所不同,而其中的許多原理和操作手段同象雄的醫學卻有著直接的關系。(10)

    象雄的占、卦、禳等理論,在米旁朗杰嘉措的《象雄吉頭》(Zhangzhungjuthig,見《米旁全集》德格版)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象雄藝術較為發達,自成一體。巖畫,在日土、革吉、改則都有發現,巖畫點的海拔高度達4300-4800米,均位于現今的荒漠地帶。巖畫的技法傳統,可分為3種形式:雕刻繪制在崖面、崖蔭;雕刻在天然石塊較平整光潔的一面;用紅色礦物質顏料繪涂于崖面、崖蔭。(11)

    象雄文明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1、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淵源,構成西藏古代文明發展的第一階段;2、本教文明是象雄文明的核心,象雄文明的特色是本教文明;3、象雄文明本質上是牧業文明。

    象雄文明形成的原因。地處高峻的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之間、地理環境干旱、封閉的象雄,為什么會成為西藏文明的淵源?

    第一、獨特的地理位置。象雄處于中亞、南亞、中原的交叉地帶,成為這三大地理區域聯系的樞紐,受到這三大區域的強烈影響;第二、西亞、南亞和中原文明的交匯點。象雄處于西亞文明、南亞文明和中原文明交流的中心區域,在象雄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吸收和借鑒了這三大文明當中的一些成分,尤其是絲綢之路暢通時,象雄成為聯系這三大文明的紐帶之一,三大文明是象雄文明的源頭活水,成為象雄文明興衰存亡的重要因素;第三、民族遷徙的走廊。在古代,象雄成為中亞和南亞等地區民族遷徙的必經之地,“西戎”或“西羌”受中原王朝開疆拓土活動的影響也向西遷徙,到達象雄,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為象雄文明的興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總之,象雄文明的形成取決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它是在具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前提下,經過藏族先民的實踐和創造,在民族遷徙的進程中,在吸收和借鑒西亞、南亞和中原三大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象雄文明對雅隆文明的影響。象雄文明與雅隆文明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它對后起的雅隆-吐蕃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輝煌燦爛的吐蕃文明即是在象雄文明與雅隆文明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象雄同雅隆很早就有往來,早在聶赤贊普登上王位之前,雍仲本教就已經為雅隆部落所接受。據說,輔佐聶赤贊普登位的十二賢人就是象雄來的雍仲本教傳教徒。崛起于山南瓊結的雅隆部落在其勢力擴展到后藏時,已與象雄接壤。由于雅隆文化晚于象雄文化,其發展水平顯然低于象雄文化,因而在青藏高原的中部和就形成以本教文化為核心的象雄文明由西向東輻射的態勢,象雄語匯、醫學、歷算等相繼傳入衛藏,據本教經典《強瑪》記載,聶墀贊普在位時,傳入了十二“因派箴言”。(12)而對雅隆文明影響最大的,即是象雄文明的核心--本教,在公元7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之前,本教在近600年中一直是藏民族的精神支柱,主宰著藏民族的心靈。在聶墀贊普和止貢贊普時期,本教文化兩次從象雄傳入雅隆,對吐蕃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構成吐蕃文明核心的藏傳佛教,即是在與本教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

    象雄的滅亡和象雄文明的衰落。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記載,公元719年,吐蕃滅大、小羊同,將其并入吐蕃版圖。漢文史籍對此也有記載:“至貞觀末,為吐蕃所滅,分其部眾。”(13)吐蕃王朝崩潰之后,象雄之名亦隨之消失,西藏西部代之而起的,是“阿里三圍”和古格王國。9世紀,吐蕃王室后裔貝科贊之子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后逃往阿里,受到布讓土王扎西贊的擁戴,以其女卓薩廓瓊相嫁,并推舉他為王。吉德尼瑪袞有3子,晚年將他們分封3處,“長子貝吉袞占據芒域,次子扎西袞占據布讓,幼子德尊袞占據象雄。”(14)占據芒域的一支后為拉達克王國,位于現克什米爾南部;布讓一支后為古格王國吞并,位于現普蘭縣境;象雄一支即古格王國。隨著象雄的滅亡,在西藏西部高原上活躍了近千年的象雄文明也走向衰落,并融入雅隆文明,西藏文明從此進入了雅隆-吐蕃文明時代。

    二、雅隆-吐蕃文明興盛與象雄-本教文明衰落的原因

    雅隆-吐蕃文明興盛與象雄-本教文明的衰落,是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的影響和人文環境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

    象雄文明衰落的原因。1、象雄王國是氏族制時代的部落聯盟,并未形成政治上的真正的統一;2、象雄王國以游牧經濟為基礎,難以抵御重大的自然災害,不能持久地凝聚和維護部落聯盟,沒有能力建立統一的王權國家;3、中亞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東征勝利,瑣羅亞斯特教受到沉重打擊而衰落,本教的源頭波斯文化對象雄的影響減弱,4、絲綢之路的蕭條,使象雄喪失了文明交匯點的優勢,象雄文明的源頭活水幾乎枯竭。5、本教的衰落,動搖了象雄王國統治的精神支柱,削弱了象雄王國的實力,為強大的蘇毗、吐蕃征服和吞并造成了良機。

    雅隆文明的載體--雅隆的地理環境。雅隆文明的興起,得益于該地區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雅隆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山南地區,山南是指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總面積為8萬多平方公里。山南的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雅魯藏布江自曲水至加查一線支流密布,相間的連綿山地和寬闊河谷構成山南的北部;以南是湖盆地形,相對平緩,喜馬拉雅山雄踞于山南的南部。

    山南主要是指雅隆河谷地,雅隆河發源于乃東縣南部的雅拉香波神山,總長80多公里,流域面積920平方公里,流經乃東和瓊結縣境。雅隆合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即是藏族的發祥地澤當。由于地處青藏高原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的過度地帶,山南為典型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區。處于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山脈之間,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橫貫其中部,江面開闊,支流眾多,河谷廣布,河谷兩側山地的高處是牧場,山腰是森林,谷底和河口是肥沃的農田,這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加上印度洋暖濕氣流的潤澤,為該地區農、林、牧、漁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最適宜于青稞、蕎麥、小麥等高原農作物的生長,自古有“西藏糧倉”的美譽。該地區的立體自然環境,造成立體的經濟形態,有利于雅隆地區經濟的發展。

    雅隆河谷所在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拉薩河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氣候濕潤,灌溉方便。《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稱該地為“天之中央,大地之核心,世界之心臟,雪山圍繞一切河流之源頭。”

    雅隆文明興起和象雄文明衰落的原因。隨著雅隆部落的逐漸壯大,到了止貢贊普時期,即以滅象雄本教勢力為借口,從拉本和古辛等本教經師手中奪回了權力。止貢贊普說:“在雅隆這塊土地上,我的王權同雍仲本教不共戴天。”(15)這說明,象雄的壯大,已對雅隆部落構成了直接威脅。

    由象雄文明發展到雅隆文明,是這兩大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的結果,其中,喜馬拉雅山和雅魯藏布江這兩大地理因素,即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影響不容忽視。雅隆王朝戰勝象雄王國,主要有3個因素:人文環境;人的因素;地理環境。

    (一)人文環境--農牧結合的文明戰勝牧業文明。雅隆文明的搖籃澤當,是傳說中的獼猴食不種之谷變人的地方,反映出當時的采集農業生活。而傳說中迎請聶赤贊普的十二位本教徒,是“有賢德的牧民”。(16)這表明,雅隆文明的特點是半農半牧,農牧結合;而象雄文明則主要是牧業文明。藏族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證明,在青藏高原,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是最佳的經濟方式,單純的牧業生產方式,不僅其社會經濟基礎十分脆弱,而且難以造就基礎深厚、影響深遠的文明。

    雅隆部落的生產方式經歷了一個由單純的牧業發展到農牧業結合的過程。吐蕃最初稱“蕃卡六牦牛部”,聶赤贊普從憂慮牦牛之患到約束牧養牦牛,說明雅隆部落先是野畜牦牛,后馴化為家養,開始由牧業向半農半牧轉化。在吐蕃第九、十代贊普時,據說“吐蕃七賢臣”中的茹拉杰及其子拉布果噶為大臣時,為雅隆部落馴養了牛養,并知道了夏天儲草供牲畜冬天食用的道理,還發明了采集草籽和耕作農業,懂得開墾土地辟為農田,引水灌溉,制作犁和牛軛。并且能夠燒木為炭,冶煉礦石,提取金、銀、銅、鐵等金屬,以及在河上架橋等。(17)這表明,在雅隆河谷,農業已取得了主導地位。

    在達日年賽贊普時期,雅隆部落的農牧業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商業貿易日趨頻繁。出現了度量衡。為城鎮的興起奠定了基礎。由于雅隆河谷經濟的大發展,雅隆部落的實力大大增強,從而為其走出河谷、向外擴張創造了條件。隨后,雅隆部落將“諸小邦中的三分之二均置于其統治之下,本巴王、阿柴王(即吐谷渾王)、昌格王、森巴王(即蘇毗王)、象雄王等均被征服,娘、貝、嫩等氏族亦被納為屬民。”(18)

    上述表明,雅隆河谷的發展歷程,是農牧業生產不斷進步的歷程,也是雅隆部落不斷向外擴張的歷程。雅隆文明興盛與象雄文明的衰落,實際上是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戰勝牧業生產方式。從宗教原因來說,象雄王國以本教為統治的精神支柱,而吐蕃王國則以西藏化的佛教(即融入了本教成分的佛教)為其統治的精神支柱,吐蕃王國由以本教立國,轉而放棄本教,接受佛教,這表明本教與佛教斗爭和融合的結果,是佛教最終戰勝本教。雅隆-吐蕃文明的興起和象雄-本教文明的衰落,標志著西藏古代文明重心的南移,從此,衛藏就成為西藏文明的中心。

    (二)人的因素--松贊干布的雄才大略。如果沒有外力的影響,單靠雅隆部落自身的力量,要沖破以本教文明為基礎的象雄王國的統治格局是非常困難的。雅隆部落的首領松贊干布先與象雄王朝的公主李圖曼聯姻,正說明他開始掌政時默認這種現實。這時,來自北方、東北方、西方、西北方的壓力,使古老的象雄王國這個龐大的部落聯盟窮于應付。松贊干布看準了這個機會,決定實現他的統一意圖,安定后方,打破本教的統治局面,動搖象雄王國的精神支柱,于是娶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妃,建立大昭寺以興佛教,擺脫象雄王國的羈絆。然而,雅隆王朝西部和北部,還存在著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以及突厥人的威脅。因此,松贊干布又與唐朝聯姻,與文成公主結婚,利用唐王朝的力量來壯大雅隆王朝的實力,以取代象雄王國的統治。同時,以佛教代替本教,并將本教諸神請進佛教寺廟,使之成為佛教的護法神。這就鞏固了吐蕃王國的精神支柱。(19)松贊干布創制藏文,引進佛教,發展經濟,與唐朝交好,征服小邦,結束分裂割據局面,不僅建立了杰出的文治武功,而且通過與象雄、尼泊爾、唐朝等地區和國家聯姻的方式,娶了5位公主,吸收和借鑒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和技術,為吐蕃的強盛注入了活力,使其整體實力大大地超過了象雄。這樣,雅隆-吐蕃文明的興盛與象雄-本教文明的衰落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三)自然因素--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氣通道的影響。據地理學和大氣物理學的考察和研究成果證明,由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而形成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具有“高壯深潤幽,長險低奇秀”的特點。大峽谷的形成,為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打開了一條通道。雅魯藏布江水氣通道,是印度洋暖濕氣流溯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而上,北抵青藏高原腹地的必經之路。經此通道向青藏高原輸送的水氣量,居高原外圍各處向高原輸送的水氣量之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氣通道”對地理生態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表現在:1、大峽谷水氣通道的存在,造就了我國大陸上的降水之最;2、水氣通道提早了大峽谷地區雨季的到來;3、水氣通道哺育了季風型溫性冰川;4、水氣通道的存在減小了大峽谷高山區南北坡自然帶的差異;5、水氣通道促進了南北生物的交流;6、水氣通道庇護了一些古老生物物種。

    水氣通道對西藏的影響。由印度洋來的暖濕氣流,經西南季風吹向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沿雅魯藏布江下游河谷向北輸送,經過大峽谷拐彎頂端后,大部分水氣再沿易貢藏布溯江而上,直抵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水氣通道的影響最北可越過念青唐拉山到達那曲地區的嘉黎附近,當地年降水量近700毫米,高于同緯度青藏高原上各地年降水量的近1倍。水氣通道使印度洋暖濕氣流不斷向東北輸送大量水氣,當副熱帶西風槽前的西南氣流控制青藏高原東南部及其南側地區時,不僅給該地區帶來大量降水,而且還會在高原東側地區產生大面積暴雨。暖濕氣流通過大峽谷輸送到高原內地,滋潤著藏東南,帶來藏東南特殊的氣候環境。

    喜馬拉雅山系通常可分為東、中、西三段:東喜馬拉雅山脈是整個山系最濕潤的部分,具有獨特而完整的濕潤類型的垂直帶譜;中喜馬拉雅山脈濕潤程度不如東部,而且南北翼差異十分明顯;西喜馬拉雅山脈氣候干燥。西藏高原地勢的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由于高原冬半年受高空西風帶制約,夏半年受濕潤氣流的影響,形成東南濕潤、西北干旱的明顯差異。加上西北毗連著極端干旱的亞洲中部荒漠,可降水汽甚微,這種地域分異就更為突出。阿里以山地荒漠和荒漠草原為主,向西與克什米爾的山地亞熱帶森林草原及灌叢草原相連。溫度、水分條件地域組合呈現從東南暖熱濕潤向西北寒冷干旱遞變的趨勢,表現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山地/高山草原--山地/高山荒漠的帶狀更迭,具有明顯的水平地帶分異特點。(20)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北上的水氣通道,其影響最北可達那曲地區的嘉黎,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地區所受暖濕氣流的影響最為突出,而山南雅隆河谷受益最大,造成了適宜于農牧業的氣候;地處西藏西部的象雄,幾乎沒有受到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因而氣候寒冷、干旱,不利于農業的發展。這種地理條件的差異,導致了象雄文明基礎脆弱,雅隆文明基礎牢固,從這個意義上說,雅隆-吐蕃文明的興盛與象雄-本教文明的衰落,是由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的。

    總之,雅隆-吐蕃文明的興盛與象雄-本教文明的衰落,是由人文環境、人的因素和自然環境三者的合力造成的。從西藏古代文明的這兩大系統興衰因素的比較可以看出:象雄文明的興起,外因的作用大于內因,象雄內部的地理、人文、人這三個因素都不優越;雅隆文明的興起,則是內因的作用大于外因,雅隆內部的地理、人文和人這三個因素都優于象雄。其中,地理因素,尤其是雅魯藏布大峽谷和“水氣通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前有關這一問題的研究只注意到了人文環境和人的因素,而忽略的地理環境這一重要因素,更沒有認識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氣通道對西藏古代文明的影響。在生產力不發達、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弱小的古代西藏,地理環境對西藏社會和西藏文明發展的制約作用尤為明顯。因此,闡明地理環境的作用,揭示雅魯藏布大峽谷對西藏古代文明的影響,對解開“象雄文明衰落之謎”、認識吐蕃文明興盛和吐蕃帝國崛起于西藏中部(衛藏)的原因是大有裨益的。

    注釋:

    (1)鄭度等:《中國的青藏高原》,第200頁,科學出版社,1985年;索朗旺堆主編:《阿里地區文物志》,第4頁,西藏人民出版社。

    (2)圖齊:《西藏畫卷》[Tibetan Painted Scrolls],第737頁,1949年;《五部遺教》第32葉,德格木刻版。

    (3)《冊府元龜》卷958《外臣部》。

    (4)《通典·邊防六·大羊同》。

    (5)(唐)道宣:《釋迦方志》遺跡篇第四。

    (6)圖齊:《尼泊爾兩次科學考察報告》,羅馬,1956年版。

    (7)索朗旺堆主編:《阿里地區文物志》,第4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8)噶爾梅著,王堯等譯:《本教史》,載《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一,第290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9)王堯、陳踐譯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第215頁,民族出版社,1980年。

    (10)常霞青:《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第61-62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阿里地區文物志》,第9頁。

    (12)噶爾梅著,王堯等譯:《本教史》,載《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一),第290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唐會要》卷99“大羊同國”。

    (14)薩迦·索南堅贊著,陳慶英、仁慶扎西譯:《王統世系明鑒》,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扎西堅贊:《本教史·嘉言庫》藏文木刻版,第125頁。

    (16)釋迦仁欽著,湯池安譯:《雅隆尊者教法史》,第28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漢藏史集》;巴臥祖拉陳瓦:《賢者喜宴》。

    (18)黃顥譯:《賢者喜宴》,載《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

    (19)《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第218-220頁。

    第9篇:古代文明發展范文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3--01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

    1.中世紀封建制度和教會神權統治下的文化落后

    中世紀的文化落后,不單受制于政治腐敗、戰爭頻繁,階級斗爭阻礙著生產的發展,生產落后、經濟貧困、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不利于文化發展。統治階級為維持政權,扼殺世俗教育,禁止、仇視世俗文化教育活動,反對文學和藝術,宣揚神權中心與來世主義。中世紀的美學不以文藝為主要審美對象,但宗教性的文藝尚存。

    2.意大利發展新文化的需求

    文藝復興運動早在13、14世紀就在意大利醞釀,不僅是這場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主要的活動場所和領導者。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系的改變,相適應的科學技術需要提高,相適應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開始形成。受外來科學文化的影響,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加速了生產關系發生變革,資產階級在意大利最早登上歷時舞臺。

    新的經濟基礎需要新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為其服務,所以新興的意大利資產階級有發展新文化的需求,以打破中世紀以來封建制度和教會神權殘酷統治和壓迫。另外它是古羅馬文化的直接繼承者,也是古希臘的一部分,接受古典文化遺產,將古典學術再生是其發展新文化最快的捷徑。

    二、中國古代文明的推動影響

    中國古代文明的傳入,不僅帶來航海術上的變革,新航線的成功開辟為其建立了新的交通網絡,從經濟方面講,就此為歐洲人開辟了新市場和新殖民地,為生產提供了原料和資本,從而在物質上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從精神文化方面講,打破了閉關自守的狀態、開闊了其眼界、破除了他們的封建迷信思想,提高了對新世界的好奇心同時也增加了搶占更多殖民地、獲取更多利益的野心。

    1.火藥

    火藥,13、14世紀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引起了軍事上的革命。新興資產階級利用這種新型武器擊敗了主要靠騎射的傳統封建騎士軍隊。火藥變革了歐洲火器的發展、改變了作戰方法,而且對歐洲近代社會的變革和科學的興起,乃至人類的文明進步,都起著無法比擬的重大歷史作用。

    2.羅盤

    羅盤,由阿拉伯商人傳入阿拉伯國家,而后傳入歐洲,為歐洲的歷史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變化。哥倫布運用羅盤測定航行路線,因此成功改寫了航海歷史。羅盤傳入歐洲,對于西歐開辟新航線、發展對外貿易、建立殖民地以及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壯大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羅盤的傳入直接推動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

    3.印刷術、造紙

    造紙術由中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傳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到埃及至西班牙這條路徑傳到歐洲,15世紀造紙術傳遍整個歐洲,引起了教育和文化宣傳上的革命。在此之前西方書籍都是通過手抄方式書寫在皮革上,這種方式嚴重阻礙文化的廣泛傳播,因此文化只能壟斷在少數統治階級階層(僧侶)。中國古代文明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改寫了文化傳播方式,廣大人民群眾才開始廣泛的獲得受教育機會和文化知識。

    三、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美學思想

    中世紀的文藝思想和美學思想是將普洛丁所建立的新柏拉圖主義附會到基督教的神學上。經院派學者是唯一的受教育人群,談到美大都認為美只存在于形式上,很少結合現實討論美。在文藝復興的萌芽階段,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首先是反對中世紀基督教會對文藝的攻擊和摧殘,為文藝進行辯護。由于其反對對象是中世紀神學和美學的禁欲主義觀點,他們努力恢復人體美的崇高地位、弘揚古希臘羅馬的人性傳統,并未完全脫離封建思想和神學的束縛,因而其斗爭仍帶有宗教色彩。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資產階級地位得到的鞏固,重視發展自然科學,中世紀美學家所推崇的上帝是最高美的神學唯心主義觀點開始被唯物主義的理性和經驗替代。逐漸認識到美的規律可以用科學和技術來加以解釋和總結,意大利文藝理論家們才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總結美的規律,逐步脫離宗教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91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cao在线|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91青青成人a在线|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 成人口工漫画网站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91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国产成人一级片|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成人免费777777|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看的一级毛片|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小视频| 成人99国产精品|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