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熟悉的一個人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他長得瘦瘦的、矮矮的,眼睛很小,笑起來瞇成一條縫。他哪里都好,就是做事總是三心二意。
有一次,我們倆一起打羽毛球,打著打著他就不想打了,于是就對我說:“咱們玩陀螺吧?”哈哈,他果然做事不夠專心。我說:“再打一會兒吧,我還沒打夠呢!”
他心里想:我是男子漢大丈夫一定要堅持住。于是就說:“好吧,我再和你打一會兒,但你要答應我,一會和我玩陀螺。”
我熟悉的一個人,并不是家人,也不是偶像,當然也不是老師。他就是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山東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溢忠武候,東晉政權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年表:年號公元年齡生平及事跡光和四年1811公元181年農歷七月二十三(也有說法是農歷四月十四),諸葛亮誕生于瑯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中平六年1899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初平三年19212諸葛亮父親諸葛?去世興平元年19414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興平二年19515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建安二年19717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投奔荊州劉表,開始了躬耕于南陽的生活建安四年19919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建安十二年20626劉備前往南陽三顧茅廬(南陽臥龍崗或襄陽古隆中),隨即出山輔助劉備建安十二年20727諸葛亮首戰告捷建安十三年20828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抗曹建安十四年20929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建安十六年21131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云鎮守荊州建安十九年21434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占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建安二十年21535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建安二十三年21838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蜀章武元年22141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諸葛亮任漢國丞相,領益州牧蜀建興元年22343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劉禪叫諸葛亮為宰父抑或相父)蜀建興二年22444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蜀建興三年22545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蜀建興五年22747諸葛亮上《出師表》給劉禪,屯兵漢中,即日北伐蜀建興六年22848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蜀建興七年22949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蜀建興八年23050諸葛亮再次北伐蜀建興九年23151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道伏殺魏名將張合蜀建興十一年23353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蜀建興十二年23454諸葛亮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木牛流馬等,并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與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諸葛亮畫像(28張)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后,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只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經諸葛亮“踵跡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共四萬六千余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初一:臥龍
車來了,我們先后上了車。車廂里很黑,沒有幾個人,我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那位老人隨后坐在了我的正前方。盡管是在黑暗中,我還是看得出他穿著一身臟皺衣裳,只見他不住地朝地上看,不知在找些什么。一會兒,他在袋子里翻騰了一番,拿出了一個小鏟子,隨后他突然他站了起來,這可把我嚇了一跳,他不是要打劫吧!正在我緊張得要喊救命的時候,他從我身旁走過,開始在車廂里掃起地來。
這不由得使我產生困惑:他是誰?為什么要打掃車廂?只見他慢慢地打掃著,打掃到我這里時,他不小心把我的水瓶碰倒了,他連忙放下掃帚,邊把我的水瓶扶起來,邊連聲說“對不起”,這聲音聽起來有些耳熟。
天已經很晚了,路上車不多,車速很快。突然,不知從哪吹來一陣猛風,把他的帽子吹掉了。咦?那不是鄰居家的爺爺嗎?他怎么會在這里?我站了起來,撿起了他的帽子,遞到他手里,這時他也認出了我。我疑惑不解的問:“您怎么會在這里?” 他不緊不慢地說:“現在這些年輕人吶,一點都不注意保護環境,2008年北京奧運會,要靠大家的努力……”
十年悄悄過去了,在這溫暖的十年中,我受過一些挫折,但更多的是受到了許多師愛。是哪個老師呢?就是那個我熟悉的樊老師。
樊老師是我幼兒園時的老師,她已有50多歲了,對學生非常慈愛,說起話來,聲音不大,很好聽,臉上常露著笑容。“風雨無情人友情”,樊老師就象個太陽,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她就來幫助我。一次放學回家,天空陰云密布,不一會兒,傾盆大雨沖擊而下,我沒帶傘,怎么辦?我就象是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看著同學們個個撐著傘回家,看著家長們高興地來接孩子,看著無情的風雨不停地下著,我不禁哭了。忽然,耳邊傳來了一個熟悉的聲音,好清脆。我回頭一看,呀!是那個……是那個和藹可親的樊老師。我迫不及待地投進樊老師的懷里,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師愛流滿了我的全身。她把傘給了我,親切地說“回家吧。”我說了聲謝謝,便轉身走了,但老師,您卻自己在雨中,以衣代傘。我恨不得一步跨到樊老師前,把傘還給她,可她那身影已在雨中消失。
啊!多偉大的雨中情,她就是我熟悉的人,我永遠記住這種感覺:師愛。
四十分鐘的當堂習作絕不能解決課前所做的大量的準備活動:材料的收集、活動的體驗、情感的醞釀等。我們應在習作前積極準備,積累下美好、豐厚的生活素材。
比如收集材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吃飯、穿衣、玩耍等隨時都在進行無意識的觀察。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要提前有意識地調動多種感官,關注各種對習作有用的信息。一是留心觀察身邊熟悉的人,注意他們的音容笑貌,并隨時記錄下來。二是通過大量的閱讀間接獲取習作材料。將通過書本、網絡等各種方式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儲備。摘抄積累是有效提高習作水平的途徑之一。摘抄好詞好句吸收語言文字的精華,通過筆記的形式把對習作有用的信息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這次重點摘抄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描寫。
此外還可以進行活動體驗,情感醞釀。如:參觀、游覽、競賽等活動對積累習作材料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明確要求,為習作打好地基
明確習作要求,這一步很重要,一定要弄清可以寫哪些,不可以寫哪些。
首先,回憶已有的經驗,激發對相關事物的聯想,對未知事物的想象,使自己快速進入最佳的創作狀態。
接著,用圈點法審題。
習作要求: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見上一面,他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也會留在心中揮之不去。這次習作,我們就來寫這樣一個人,可以是身邊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見到的陌生人。寫的時候,試著運用一些課文中寫人的方法,寫出他某一方面的特點。寫完以后,同學之間互相評一評,改一改,讓人物特點更加突出。
圈出關鍵詞,從關鍵詞中解讀具體的要求如下:
(1)特點鮮明—寫一個人的某方面的特點。
(2)熟悉、陌生—寫的人,可以是身邊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見到的陌生人。(熟悉的人有老師、同學、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表哥表姐、鄰居、好朋友……陌生人有警察叔叔、清潔工、售票員、司機等。)
(3)方法—用一些課文中的寫人的方法,寫出他的某一方面的特點。
(4)評、改—同學之間相互評一評,改一改,讓人物特點更加突出。
還可以用范圍法(從時空、體裁等方面定出范圍),選擇法,排除法等。
開啟思路: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自己熟悉和陌生的人。想一想,你打算寫哪個人?他有什么特點?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
歸納總結:一個特點鮮明的人可以是有高尚品質的人,可以是有缺點的、調皮的、淘氣的人,可以是有特長的人、能干的人,可以是有某種習慣的人,還可以是幽默風趣的人等。
三、具體描述,為習作逐層建筑
1.例文借鑒
回顧一下第七單元幾位特點鮮明的人。小嘎子的動作描寫,嚴監生、王熙鳳的語言描寫等,具體感受不能千人一腔,眾口一詞,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個性特點,要輔以恰當的動作、神態、姿勢、語氣或情緒,這樣寫語言會更生動形象。還可借鑒行款規范的作文,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語言書寫孩子的生活,也可以借鑒有問題的作文,在糾正問題中掌握方法。
2.片段練寫
以“運用恰當的描寫,把你認為最能顯示人物特點的部分寫細致”為要求描寫片段,有切身體驗就必然能“動于中,發于言”,喚起自己的生活體驗,激發強烈的表達欲望,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
3.展示修改
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陽光下一照,就會看到點點金光。同樣,每個人的作文都有閃光之處,哪怕是寫得不夠理想的作文,也有一兩句優美的句子或幾個閃光的詞語。請同學或好朋友、父母對你的作文提提建議,發現亮點和可取之處,找出關鍵句子、關鍵詞,進行品味。
總之,作文本來就是用書面語言抒發內心體驗的行為,是個性化心靈的流瀉過程,只有從自身的興趣、情感出發,以新穎、靈活、多變的方法,拓展思路,積累經驗,激發興趣,才能反映多彩的生活,樂于表達,樂于寫作。
一、逐字酌題理范圍
學生見到作文題,認識上往往出現兩種誤區:一是題目似曾相識,因而不假思索,草率動筆;二是以為題目很難,心里發慌,無從下筆。為此我告訴他們冷靜分析,逐字斟酌題意,理清寫作范圍。
二、同中求異明題意
從臨場作文命題講,既要以平時訓練的內容為基礎,又要有區別,不能盲目把考場作文與平時習作等同起來,要從類似題目中找出不同點,準確把握題意。如《我的同學×××》和《我和同學×××》,都是記人,但前者是記同學×××一個人,后者卻是寫“我”和同學×××兩個人。
三、異中求同巧選材
有些作文題目不同,但卻可以運用相同的素材來表達,反之,同一種素材也可以冠之以不同的題目。平時習作寫過許多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作文,但是考試題目往往有所變化。如《我的榜樣》這個考題平時沒有出現過,但是有關榜樣的材料我們寫過,如《值得我學習的一個人》《給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令我敬佩的一個人》《令我難忘的一個人》,它們題目雖不同,但是內容大同小異,稍微改造一下都可以成為考題《我的榜樣》的材料。
四、深入探究找規律
臨場作文題目多種多樣,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有些作文考題就是用事件的結果來命題的。如《那次,我流淚了》,我們根據“流淚”探究流淚會有哪些原因?傷心使人流淚,難過、委屈、激動、幸福、驕傲、被批評、被表揚、氣憤等都會使人流淚,這樣一追究,材料就多了。挑選一個感受最深的材料寫,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不僅切題,而且生動。
有的作文題目只是個詞組或短句,意思不完整,限制也少,選擇余地大。這時可以前添后補,使范圍變小,題意就更具體。如《中秋之夜》,只限時間,至于誰在中秋之夜干什么沒有限制,可以自由添補,如在中秋之夜守衛邊疆,我們一家在中秋之夜等待遠方親人的歸來,等等。
五、展開聯想尋思路
12年前的1999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在高考語文全國卷中首先推出了“給話題”的作文命題,這是一種全新的作文命題形式。與此前的作文題目相比,提示與鼓勵開放的意圖更鮮明,于是,高考作文題目的開闊性、普適性和貫通性也就更鮮明地展現出來。高考作文題目奏響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序曲,也使得高考作文題目更貼近了寫作的本原意義。
一、洞悉高考作文題,與出題者“心有靈犀”
“給話題”的作文“元年”――1999年,給出的作文話題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個題目表現形式新穎,實質要求寫的是“我最熟悉的一個人”或“我最熟悉的一件事”這類最傳統的題目。
“移植記憶”的過程就是調動素材積累的過程。可以寫“經歷、體驗、見聞和認識”。“記述經歷”,可以寫記述性文字;“編述故事”,可以寫文學性作品;“抒發感情”,可以寫抒情性詩文;“發表議論”,可以寫論說性文章;“展開想象”,可以寫任何形式的幻想。
2000年,給出的作文話題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說出了永恒的真理,而“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更道出了“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的原因。
作文題目,門窗洞開,八面來風。此前此后,面對所有作文題目,都可以從這兩個題目中得到啟發。比如2001~2003年之間所出的高考作文題目:
2001年給出的作文話題是“誠信”。怎么看待“誠信”?在何種條件下恪守誠信?在何種條件下拋掉誠信?“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2002年給出的作文話題是“心靈的選擇”。題目實質是要求考生把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任何人,做某件事之前、之中的心理活動挖掘出來,寫成作文。不同的心靈選擇,見證著“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2003年給出的作文話題是“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這既可以是基于“誠信”的判斷,也是一種“心靈的選擇”。人們對“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的認識各不相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考生要寫自己,還是哪位人、哪件事,那就只有移植相關的記憶了。
二、感悟生活真諦,與生活“浪花”共舞
生活,是高考作文永恒的話題,所有作文題目都在演繹、闡發這一主題:生活中“傳統”與“時尚”的承遞、碰撞和交融――傳統來自歷史,時尚通向未來。生活在時間長河中的人們,無不感受著新與舊的承遞、碰撞和融合。
2004年,繼上海市、北京市高考先后自主命題后,很多省市進入了自主命題的階段。作文題形式百花齊放,歸總起來有“給話題”“給標題”“給材料”三大類。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作文題目都是“生活”這條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或者是針對一種“傳統”或“時尚”而提出,而建立其意義;或者直接包含著“傳統與時尚的承遞、碰撞和交融”。比如,2004年全國卷的“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2005年上海卷的“文化生活三個鏡頭的影響”,天津卷“留給明天”等等。
生活和生命的本質就是“傳統”與“時尚”的承遞、碰撞和交融。懂得了生活和生命的考生,還有什么作文題目不能駕馭呢?
三、掌握作文題目出題態勢,以不變應萬變
2006年開始,《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全國開始推行,高考作文題目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其代表就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新型材料作文”。此類作文題目給出的,不再是一個話題或標題,而是一則材料。材料是一種生活場景的體現,題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新型材料作文”是沒有靶心的靶子。考生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來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此外,作文題目提出“根據要求寫”,具體要求是“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也就是說,在“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內“選好角度”,即依照“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鼓勵考生選擇“自由地、有個性地、有創意地表達”的角度。
那么,“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是什么呢”?如2011年全國卷的作文題,介紹一條社會新聞,“一位彩票銷售‘最誠信的業主’”,其范圍類似于2001年全國卷作文題目“誠信”、2002年全國卷作文題目“心靈的選擇”;這位業主的作為,當然也會使彩票銷售和社會環境、人際關系“今年花勝去年紅”(2005年遼寧卷作文題目);和諧社會人都應該這樣,這自然也是我們共同的美好“愿景”(2006年天津卷作文題目);但也可能有人會說“都什么時代了,到手的533萬大獎不要,還自己去掙那點兒工資?”(2010年全國卷Ⅰ作文題目);并且也可能出現在“鹿特丹世乒賽后師生們談論的內容”之內(2011年北京卷作文題目)……
哪個角度最好?毋庸置疑,真情實感最好,“自由地、有個性地、有創意地表達”最好。如何表達好自己已選擇的最好的角度?這就要聯系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寫。
四、了解高中語文“課標”規定,在廣闊天地里量力而為
第一、 從學習生活中提取師生都熟悉的人或事。在一次小作文課上,我的題目是“我的數學老師”,要求完成對數學老師的三個不同的形象描寫,學生都犯了愁,在小組討論后,學生提出問題“數學老師是一個人,怎么會有三個不同的形象呢”。我提示他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會表現出不同的形象,比如說數學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考試監場的時候,和學校開運動會的時候;甚至在同一時間段同一地點做同一件事的時候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形象,比如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當看到一位同學用課上他講授的方法正確解出題目時開心的形象,當看到一位上課走神的同學沒有利用規范步驟而出現錯誤時憂慮的形象,當完成批改對著幾本出現典型性錯誤的作業,思考如何幫助這些同學更正錯誤時沉思的形象。同時我又展示了福樓拜教莫泊桑寫作的故事,少年莫泊桑能針對同一輛馬車寫出八篇不同的文章,我們為什么不能完成幾個簡單的描寫呢?此后,又進行過幾次類似的訓練,學生對寫作角度的選擇漸漸趨向于多樣性。
第二、善于抓住身邊有局部轟動效應的事件。像這種事兒寫起來可借鑒的素材很少,作為學生們都熟悉的事件,造假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寫出比較真實的作品,這樣的文章對教師的批改和教師對學生思想活動的理解都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
對學生體會“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創作理念也是一種實戰型的演習。今年春天,我所教的趙宇飛同學當選為山東省“少年讀書達人最具個性的讀書選手”,我設計了作文題目《我眼中的趙宇飛同學》,在正式寫作之前,我和同學們重溫了趙宇飛同學身著魔法袍、手拿魔法棒演繹哈利波特中人物的錄像片段。在作文完成后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學都描寫了這個場面,并且很大一部分同學通過自己的想象,描寫了趙宇飛的家庭讀書生活。在作文點評課上,趙宇飛作為首席評委對優秀作文進行了點評,并針對一些“虛假”的事件,做了很正式的澄清,然后我們全體同學對作文的整體進行了討論,對篩選出來的假的事例對文章的影響一一排名,說明有時候作者想象的人或事,只要對突出文章主題有關鍵作用,是可以借鑒使用的,只是要做好必要的改寫,變為自己的語言。并且引用蘇軾“想當然爾”的傳說作為例證,在日后的作文中,學生的仿寫變得比較自然,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減少。
摘 要:寫作能力的高低是語文綜合能力的表現,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然而,在現實的寫作教學中卻存在大量的問題。例如:教師只注重作文形式,在教學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寫作,而忽略了寫作內容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造成很多學生的作文只有規范的形式,卻沒有實質性的內容,表現出“假、大、空”的特點,這樣一來,學生失去了寫作的興趣,作文教學也漸漸走進死胡同,失去了它應有的光彩。因此,教師一定要敢于創新,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寫作教學,以幫助學生克服寫作恐懼,保證他們對寫作有持m的熱情和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寫作能力;作文訓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應該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并善于從生活中總結出經驗與感悟,這樣才能寫出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與個性特征,以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一、鼓勵學生注重積累知識,經常進行片段寫作練習
一個人的閱讀量對于他的寫作能力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并且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感興趣的字詞句記錄下來,閱讀之后反復翻看,這樣慢慢地,學生就會積累到更多的課外知識,而這些都可以作為他們的寫作素材。例如,在進行《我的媽媽》寫作練習時,學生就可以將在《我的母親》一課中積累到的詞語運用到寫作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進行口頭表達,多說。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表對于文章寫作技巧、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意見。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通過口頭表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的能力。
另外,在學完某一課后,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片段寫作練習,或者是要求學生每周寫幾篇讀書感悟等等,讓他們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寫出自己的心聲。例如,教師對學生進行人物作文訓練時,可以首先讓他們進行人物肖像、人物語言、動作的片段練習;而要寫作事件作文時,則可以讓他們首先進行事件發展某一個階段的寫作練習。隨后,教師對學生的寫作練習進行點評,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寫作規范方面的問題。比如:標點符號的用法、用詞技巧、詳細描寫和略寫的問題等。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批改之后,讓學生再將文章寫一遍,經過反復修改,學生會有更大的進步。
二、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作文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抒發一個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讓學生對作文保持興趣,教師就要鼓勵他們從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藝術源于現實,如果沒有現實生活的積累,而是寫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感受的文章,那么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件困難的事情。即使寫出來了,這樣的文章也只是徒有形式,而沒有真實的感情,感動不了讀者。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作文的訣竅,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從中發現美,找回自己的寫作興趣。
想要寫好現實生活,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教師可以教授他們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在觀察事物時做到充分利用五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同時運用,保證它們的完全開放,然后把這些感覺到的形象加以綜合分析,找出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方面,加以細致描寫,這樣就可以作為寫作素材,將觀察到的生活放進作文中。例如:筆者為了鍛煉學生的作文能力,曾為學生布置過這樣一個作文題目《我們的校園》。校園是學生們每天都要接觸的環境,然而他們對它的看法怎么樣,是不是每個學生的觀察都一樣呢?筆者有意識地布置這樣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只要圍繞校園來寫作就可以,而且鼓勵他們仔細觀察校園的景色,來往的行人等等,結果作文完成之后,筆者發現同學們的看法截然不同。有的學生對校園清潔工阿姨很有好感,有的同學認為學校的運動環境需要改善,有的同學則認為自己在校園中學到了知識,結交了好朋友等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而且都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次作文練習從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出發,收到了很好的寫作教學效果。同樣的道理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以自己熟悉的人為寫作對象,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以有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注重學生寫作創新能力的培養
不管是哪個學科,固守于慣性思維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多進行創新,想別人不敢想,拓寬自己的思維。要培養學生的寫作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注意培養他們對語言和文字材料的敏感度。如果學生對于一些寫作素材是毫無想法的,那么這樣進行的寫作就沒有什么新意和內容,也不會受到讀者的好評。只有讓學生保持對文字的敏感度,那么他們才能在接觸文字材料時產生靈感,能運用材料進行創作,進而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