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碳戰略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楊志東提起右腳,重重地跺了跺地,擲地有聲地說:“三年后,這里將崛起一座10平方公里的新城。”
楊志東的回憶中,荒蕪貧瘠的山坡,因植被稀少,被雨水沖刷出條條溝壑,露出瘦骨嶙峋的石頭;一條條溝壑如下山的蛟龍,裹挾著流失的泥土,直撲山下碧波粼粼的洱海……這一切構成了海東新城建設前的面貌。
海東新城位于云南大理市東部,包括洱海以東的上關鎮、雙廊鎮、挖色鎮、海東鎮及鳳儀鎮等,緊鄰下關城區,面積約700平方公里。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海東人,現任海東管委會主任的楊志東對海東地區熟稔異?!|的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他成長的汗水和足跡。他微瞇著眼,凝望著洱海西岸的大理古城,以及古城后巍峨雄峙的群峰,默然無語。
城市變奏之一:嬗變
《說文解字》對“城”的解釋為:“城者,所以安民也。”意思是,城的功能作用是為了防止大型野獸的侵擾和外族部落的殘殺掠奪,保民安民。
6500多年前,華夏遠古先民們胼手砥足,在現今的湖南澧縣城頭山筑城,這座威武雄壯氣勢非凡的古代王城被今人稱作“華夏第一城”、“城池之母”:高10米、基寬37米的城墻用土夯筑成,城墻外是深約2米、寬約50米至80米的護城河。城內,一條由紅燒土鋪成的筆直道路橫貫東西,各區域功能明確,南面有宮殿區、居住區、作坊區甚至集市區,北面是墓葬區。古城中出土的一件件精美文物,閃耀著傳承更迭的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光澤。
1233年前,雄才大略的南詔王異牟尋到了大理蒼山腳下,認為此地“山河可為屏障,川陸可養人民”,是建立國都的風水寶地,于是在蒼山腳下建立了羊苴咩城并從巍山遷都至此,締造了五朝故都的南詔盛世。1075年前,段思平滅南詔國建大理國,又續寫了316年的輝煌篇章。
630年前,改朝換代后的明朝帝國在毀于兵燹的羊苴咩城廢墟上重建大理古城,古城東西寬約1000余米,南北長約2000余米。這個洱海之濱的都城,一直是滇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到1961年,大理政治中心南移下關,在西洱河畔靠鋼筋混凝土逐步構建出現代化城市——大理市。
回眸,數千年的風雨早已將“城頭山古城”化為一片土丘,但是6000多年前的陽光依然普照大地。照耀彩云之南的大理,照耀著630年前重建的大理古城和籠罩著一層霧靄的大理市(原下關市),照耀在海東這塊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土地上。
城市變奏之二:突圍
根據對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距今5000年到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海東和海西都是大理白族先人繁衍生息的搖籃,是白族先民最早的三大板塊之一——“東洱河蠻”的故園,以及白族文化發祥地之一。但因地理環境的約束,從漢武帝經略云南至今,這塊閃爍著洱海文明的土地除少數風流人物震古爍今外,一直沉寂至今。
2003年9月,云南省政府作出了“將大理建設成為輻射面廣、帶動力強、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的重大戰略部署,六年后,云南更提出“著力加快海東開發,打造高原山地生態城市,力爭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海東片區打造成科學發展的樣板、生態城市的樣板和國際化的康體休閑度假城市的樣板”的總體要求和目標。
至此,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滇西建設中心城市的布局全面成熟。而海東新區成為聚焦點,亦是必然選擇。
海東即洱海東部地區,毗鄰洱海,集山、海、灣、島、濕地于一身,由于地形多為山地,地質結構為碳酸鹽,缺水,非常不利于農作物生長,一直處于半封閉狀態。
2009年3月云南省政府召開大理專題工作會議,提出“保護洱海、海西,開發海東、鳳儀”的“兩保護、兩開發”戰略思路。省委書記秦光榮曾為云南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鎮描繪過這樣一幅藍圖:“山水田園一幅畫,城鎮村落一體化,城鎮朝著山坡走,田地留給子孫耕。”
2012年,隸屬于云南大理州的海東開發管理委員會(下稱海開委)正式成立,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專門負責推進海東開發。由此,海東開發的相關機構、體制、職責得以進一步健全、明晰。
在大理州委書記尹建業看來,大理州在云南整體激烈的區域競爭中面臨空前的壓力。他說,2011年,全州生產總值雖在全省排名第5,但橫向比較卻只占昆明市的22.65%。發展不足、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大理最大的州情。大理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有新的突破口。
數據顯示,大理市面積約1815平方公里,其中70%是山地、15%是水域、15%是壩區;而窘迫的現狀是:下關城區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城市發展空間逼仄;海西片區(洱海西邊壩區)集中了大理主要的耕地和歷史文化資源,必須嚴加保護。
而若要實現國家正式批準的“橋頭堡”戰略規劃中的定位,即成為“滇西綜合型中心城市”,大理市必須承載起滇西商貿、物流、總部經濟、金融、商務、教育、醫療、工業、服務中心等多種功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大理必須突圍,破局東進,在海東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向荒山要土地、要生態、要發展”——這不單是大理發展空間的突圍,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滇西城市群的手段,更是中國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艱難的探索和創新。在國家加強保護耕地的政策背景下,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腳步,精準地踩在了“推進城鄉統籌、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鼓點上。
官方資料顯示,海東片區可開發建設面積為40多平方公里。按照《海東新城發展戰略規劃》,明確了城市新區發展選擇依山而建,盡量少占或不占優質農田,向山要土地,向山要發展的思路。規劃按“一帶、一主、三組團”布局,一帶:指洱海休閑景觀帶;一主:指大理海東城市新區;三組團:指挖色組團、雙廊組團、上關組團。山地城市建設藍圖的初步形成,將有效解決集約利用土地問題和人地之間的矛盾。
按照規劃,2015年,海東新城將實現10平方公里的開發,并引入8萬人口,建成初具規模的山地新城;到2025年,實現開發面積30平方公里,把海東打造成為科學發展的樣板、生態城市的樣板和國際高原山地生態城市的樣板。
作為大理白族文化發祥地的海東,在歷史的門檻上等了數千年,終于迎來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大理復興的畫卷,正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徐徐展開。
城市變奏之三:復興
新時代的“大理三城記”正在洱海邊濃墨重彩地書寫,歷史、現實和未來正在大理重疊、融合、衍變……
楊志東為記者條分縷析地闡述:大理古城代表歷史,大理市就是現在,海東新城就代表未來。歷史、現在和未來三位一體,共融共生,就是要實現大理的復興。“所以,我們把保護放在大理古城放在海西,把提升硬件和功能補位放在下關,把開發發展放在海東,這是我們對大理三座城的定位,也是大理市建設的最新布局。”
2010年,當上海世博會喊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時,交通阻塞、人口擁擠、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等現代城市的痼疾已在許多城市顯現。很多人無不憂心忡忡地感慨:當科學文明漸漸替代了歷史文化,當成本效益慢慢掩蓋了文化元素,當生產效益催生了專業制度,當視覺藝術取代了美學觀念,我們如何才能建造出好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有人說,當下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建筑試驗場,傳統、文化和個性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中國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認為,“建筑和城市之魂是文化,中國建筑和城市建設的危機,實際上是文化靈魂的失落?!?/p>
從羊苴咩城到大理古城,再到大理市,有幾千年歷史底蘊的大理人要在海東建造什么樣的城市?什么樣的“理想國”?
楊志東說,在中國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海東新城不但要在規劃上做精做細,還要把白族建筑文化的特點融進去,讓精神文化和城市文明等“軟實力”文化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把海東新城建設成傳統和文化的家園,“我們要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500年后我們的子孫后代回頭再看,海東新城將像大理古城一樣成為經典?!?/p>
為了讓人們在洱海之東的山城更“詩意地棲居”,海開委緊緊抓住“規劃”這個龍頭,篩選了多家設計單位,并借鑒國內外依山傍海山水城市的建設經驗,堅持合理布局,完善基礎設施,突出產業支撐,推進城鄉統籌,保護生態環境,體現城市特色,打造高品質的山地“理想國”。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海東新城從規劃圖上落地,海開委創造了“海東速度”:12天完成征地10952.9畝的奇跡,并實現“零上訪”。
為了重塑海東新城的文化之魂,海開委對海東地區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保護利用,并在金梭島成立了“海東藍盔群眾藝術團”,以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本曲”為基調,以文藝表演的方式,傳播白族文化,頌揚海東開發的時代精神。
從規劃布局到基礎設施建設,從建筑設計到園林綠化,從能源利用到環境保護,從產業支撐到人居生活,從山水空間到城市意境,海開委都在按最高標準,依照“山、海、灣、島、濕地”等自然地理地貌,塑造一種全新的城市生態,打造國際一流的山地新城。
快速推進城鄉一體化
市委書記劉淇講話指出,北京要抓住當前機遇,積極推動郊區農村城鎮化建設。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調整首都城鄉結構,推動郊區城鎮化建設,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起”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抓緊研究制定加快城鎮化的各項規劃政策,抓緊解決制約城鎮化發展的突出矛盾,抓緊落實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各項工程項目。
夏占義在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北京要集中力量統籌城鄉,集中資源聚焦“三農”,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
首先把加強“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國民收入分配要真正向“三農”傾斜。二是堅持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加快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政府公共資源更多投向農村。加快建立有利于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的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基礎性作用,引導要素向農村聚集。三是要強化規劃和科技支撐,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四是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
報告提出,2010年,北京要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重點建設為抓手,加快拓展新的戰略發展空間。全面推動城鄉結合部改革發展。其中包括諸多亮點。
整體啟動50個重點村建設,同步加快其他城中村改造。探索土地利用多種模式,實現農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來的城市化。按照“先難后易”的城鄉結合部整治改造原則,今年本市將啟動包括海淀區唐家嶺村、豐臺區夏家胡同和昌平區東三旗村等50個村莊改造工程。這50個村莊因被列入市級掛賬整治督辦重點,被稱為“掛賬村”。50個“掛賬村”規劃方案已基本形成。市規劃委副總規劃師郭援表示,“掛賬村”整治改造方案在編制時有一個“雙50”原則,即回遷安置房按照每人50平方米安排,產業用地按每名勞動力建筑面積50平方米安排。他同時透露,允許村集體組織在產業用地上建房出租,村民持股分紅。除“掛賬村”外,其他村莊的整治改造也會陸續啟動。本市227個行政村中大約有198個村可以利用其緊鄰城市集中建設區、擁有一定建設用地資源的優勢,將行政區劃范圍內建設用地的開發與城鄉一體化改造相結合。另外,對于29個位于第一道綠隔地區綠色空間中的村莊,將有針對性地研究和解決相關問題,實現農民上樓,通過綠隔和綠色產業保障農民的長遠利益,實現城鄉一體化。
新城是另個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著力點。報告提出,北京要切實解決好新城建設中的涉農問題。對于新城規劃區域內符合條件的鎮村,及時實施整建制農轉居。新城的土地儲備占北京市的70%,新城是北京未來發展重點。“新城將比中心城更加宜居,每一個新城的規劃都引入了低碳生態、綠色宜居、自主創新等理念?!笔幸巹澪笨傄巹潕熗躏w日前接受采訪時說。他同時表示,新城必須成為首都面向未來建設世界城市新的空間平臺,新城建設必須采用新的建設標準去發展。低碳生態、綠色可循環、公交優先、人性化規劃設計、精細化管理、產業的自主創新等,這些新的理念在新城規劃中都予以體現。
“新城在很多方面都會超過中心城,如生態宜居環境?!蓖躏w說。以通州規劃為例,通過優化空間布局、調整能源結構、強化建筑標準、促進綠色交通等途徑,規劃一個低碳、生態的運河核心區,同時以新能源產業為核心,力爭形成低碳經濟高端服務產業鏈,最終將通州建成“低碳城市”。
小城鎮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報告提出,要確保42個重點小城鎮都有適度規模產業集中發展用地,加快培育主導產業,抓好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據悉,目前有關促進重點鎮加速發展的有關意見正在緊鑼密鼓制定中。
北京市農委主任王孝東在做客《首都之窗》直播節目中,談到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農村發展。他說,簡單概括,就是北京農業是“現代化”,農村是“城鎮化”,農民是“工資化”,體現在這“三化”上?!稗r業現代化”是指,北京農業是世界城市的特色產業,為北京世界城市增添光彩?!稗r村城鎮化”,指大部分地區,包括城鄉結合部、小城鎮、新城及廣大農村地區都要發展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居住,各種服務配套?!稗r民工資化”就是農民收入要提高,要進一步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解決從事農業戶有工資的問題,農民也要掙工資。
加快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與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互相促進,是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夏占義在報告中強調,2010年,北京市要下大力加快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
首先,北京要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質量。報告提出,北京要加快吸引一批國內外涉農企業、研發總部落戶北京,使北京農業成為展示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窗口。著眼基礎設施最領先、成果轉化首選地,籽種品種頂尖級、機械裝備現代化,服務體系最完備,人才素質第一流的標準加強農業建設。做好加快良種培育,特別是要辦好世界種子大會,打造北京種業之都等項工作。積極爭創國家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精品工程。著眼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引進吸收一批行業領軍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
其次,北京要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北京市農委主任王孝東說,北京要加快構建農業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要加強與國家重大農業科技專項對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育農業高科技企業。同時,要強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要抓好農產品市場建設,統籌制定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規劃,推進高水平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設。支持本市龍頭企業在外埠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全覆蓋。還要做好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
第三,要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強規劃引導,促進鎮村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上市,同時,扶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母體的中小型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立足建設旅游之都新定位,推動鄉村旅游業集群發展。支持民俗旅游村參與政府采購活動。
第四,要加快發展溝域經濟。使溝域成為城鄉一體化亮點,市民休閑度假首選地。編制全市62條重點溝域5年發展規劃,啟動重點溝域建設工程,開展7條溝域規劃國際招標。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今后北京溝域
經濟發展,要按照建設世界城市的標準,用高標準規劃促進高水平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北京市農委主任王孝東說,初步統計,北京擁有1公里以上的溝約2300余條,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20余條。目前,七個山區區縣已有70余條溝域完成或正在編制發展規劃,其中起步較早的17條溝域,已形成一定規模并起到示范作用。通過實際發展,溝域經濟已經出現文化創意先導、特色產業主導、龍頭景區帶動、自然風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五種模式。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是報告提及的重要內容。報告指出,首先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政府固定資產對農村投入,全面推動水電氣路及生態環保、信息化等大型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啟動山區50G公里主線,400公里支線道路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市42個重點鎮全部用上安全、清潔能源。積極推動液化氣下鄉,改善農民生活用能。年內實現村莊建設規劃全覆蓋,全面完成“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啟動新農村社區與新民居建設試點。鼓勵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改造安全、節能、環保的自用住房。
其次,構筑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年內新建郊野公園10處。全面完成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163平方公里綠化。啟動林業碳匯行動計劃,鼓勵社會單位和市民認建認養樹木綠地、購買碳匯。
再次,科學開發利用農村水資源。開展水資源戰略規劃和總體評估。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建設,推進重點鎮集中供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重要地表水水源地和市級民俗旅游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和潮白河生態建沒。完成山區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務。
報告還提出,吸引央企與鄉鎮對接,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通過教育轉變觀念,改善農村民生。教育引導農民選擇就業到高端產業、高效企業、高薪崗位就業的跨越。盡快完善農民就業產業基地相關規劃、土地手續。實現農民“工作在園區、居住在城區,生活在社區”的目標??糠毡U暇蜆I。完善市區鎮村四級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
加快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農村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事關農村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報告提出,2010年,北京將加快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健全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堅持農利基本經營制度,確保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完善流轉合同簽訂和等級備案制度。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力爭用三年時間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有序開展農村土地整治,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后節約的土地仍屬農民集體所有,確保農民利益。鼓勵集體經濟組織依照規劃、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采取農民入股方法,發展股份合作制租賃房。
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力爭2011年底基本完成主體改革任務,不斷深化配套改革措施,探索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規范林地承包合同管理、林權登記發證、林木采伐限額管理和集體林權流轉。建立生態效益促進發展機制,實施生態公益林審改效益補償。探索集體林業經營權抵押貸款、林業政策性保險等具體辦法,拓寬林業融資渠道。加快構建新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林業合作組織、林業專業協會。
報告提出,大力推進鄉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堅持“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方向,加快進度,使更多農民成為擁有集體資產的市民。2010年,完成改革單位450個以上,重點加快城鄉結合部地區,新城規劃區,重點小城鎮及群眾積極性較高地區改革。
一、目標指向:實現五大轉變
浙江今天面對的發展環境與三十年多前已截然不同,外部競爭更加激烈,內部制約也更趨復雜,亟須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早轉,不快轉,不主動轉,浙江經濟將再無優勢可言。不破不立,從現有版向升級版轉變,就是要破除各種約束和禁錮,穩中求進,有“進”有“立”,在增長方式、發展動力、市場主體、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上加快實現歷史性轉變,走出一條有浙江特色的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一)加快要素使用從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
要素供應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在過去二三十年里,浙江經濟憑借市場化先發優勢,依靠塊狀經濟的規模化生產、市場化競爭,以快、以活取勝,上項目、上規模、建園區,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當前這種“高強度要素投入—大規模生產—競爭加劇—價格下降—市場飽和”的發展路子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一方面,挑戰來自于要素供應的緊張,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人力成本以15%以上的年均增幅提高,土地和能源等關鍵要素價格不斷攀升,地荒、人荒、電荒、水荒、錢荒、能耗和環境容量指標短缺“接踵而至”。另一方面,挑戰則體現在要素隱性成本的顯現,生態環境污染加劇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要求企業必須為污染排放和治理付出相應的成本,國際市場低迷、國內需求不振,使得依靠跑量攤低成本的路子已經無法走通。面對運營成本不斷膨脹,企業迫切需要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加快外延粗放式增長向內涵集約式增長轉變(見專欄)。
(二)加快經濟增長從“出口+投資”拉動向“投資+創新”推動轉變
入世以來支撐浙江經濟增長的主要是出口和投資兩大動力。外向型經濟增長的邏輯是構建“國際市場拉動—擴大投資生產—出口規模提高—本地收入增加—再擴大投資生產”這條循環鏈。這一經濟循環近些年發生了重要變化??疾焱顿Y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近些年,受國際市場變動影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現明顯下降態勢,投資的波動與經濟增速波動高度同步,已經成為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但無論是國際國內還是自身的經驗都證明,投資不可能一味快速增長。只有代表市場需求和創新趨勢的投資才是可持續的,讓投資成為經濟增長持續動力必須要與創新相結合。
需引起警惕的是,當前浙江省創新投入的水平依然較低。2011年,平均每個大中型企業R&D經費支出616.16萬元,擁有R&D人員31.28人,僅列全國第20位和第21位。平均每個企業研發機構人員、擁有的儀器設備原價均低于全國平均值。企業技術引進動力不足,2011年浙江引進技術經費、消化吸收經費、購買國內技術經費三項支出僅為江蘇、上海、廣東、山東的30%—50%。
如何將投資和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驅動經濟增長,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帶動—企業創新投入加大—產品提質增效—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企業創新投入擴大”的創新驅動循環,已成為未來時期促進投資、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三)加快所有制結構從較單一的依靠省內民企為主的內源式發展向依靠更加開放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民營經濟以充滿活力、反應迅速著稱,但隨著國內其他地區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央企的做大做強,這種市場主體靈活的優勢逐步消退。產品低端、企業弱小、布局分散、所有制單一的弊端逐漸顯現,許多企業做不大、做不強、做不長,與國際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先進水平差距明顯。一是缺跨國企業和上規模企業。2012年僅有物產集團和吉利控股集團兩家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遠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廣東等地。二是缺鮮明有影響力的主業。一方面,業態分散,許多大型制造企業缺乏鮮明主業,資產收入主要構成多來源于房地產等非主營收入,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另一方面,企業多從事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配套行業,依賴性強、市場容量小,成長性不高,企業的產業層次低、投入產出效益水平低,停留在模仿生產階段,抵御市場波動和持續創新的能力都較弱。
用發展的眼光看,發揮民企靈活的優勢,適度吸收國資、外資等高能資本,加快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是改變浙江企業走出當前發展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加快產業結構從低端產業和價值鏈底端向中高端產業和價值鏈高端轉變
與弱質企業相伴生,浙江省產業結構總體偏低,目前相當多的企業仍處在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為主的產業層次。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人,僅為全國的70%,約為日本的25%、美國的20%。分析原因,雙重“低端鎖定”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一是結構低端鎖定。近二三十年全省產業結構變動有兩大突出特征:其一,主導產業低端固化。1986—2012年26年間,浙江前十位制造業產業基本穩定,傳統的紡織業、電氣機械牢牢占據著前兩位。近十年來,紡織業產值第一的位置“紋絲不動”。其二,結構調整滯后。浙江工業結構變動率由“九五”時期最高的38.4%下降至“十一五”的23.7%,轉型升級速率放緩。2005—2012年7年間浙江制造業結構變動率僅為26.4%。由于結構調整成效不如福建、江蘇、山東、廣東,浙江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速在上述省份中排名墊底。
二是價值鏈低端鎖定。非常典型的一個特征是速度型效益,即增長快,效益好;增長慢,效益差。尤為明顯的是,增速下滑的“十一五”時期浙江工業經濟效益指標也急劇下滑。2010年浙江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僅為江蘇的53%,利潤總額少2796億元,在全國各省市區的排位中被河南省超過,列第5位。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雖然產業產值仍保持一定增速但效益卻明顯下滑。浙江制造業增加值率已經從1986年的39.8%下滑到2012年的18.4%。
結構固化、效益下滑的突出矛盾必須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和提升產業層次來打破,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轉變,加快從低附加值生產環節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升級。
(五)加快經濟發展布局從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變
縣域經濟為浙江經濟起飛作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縣域經濟的先天局限性也逐步呈現。
一是資源整合能力有限。縣域經濟受自身資源稟賦條件的局限,如建設用地有限、人才和技術等創新要素不足等。導致縣域內企業和產業起點較低、規模偏小、技術含量不高,仍停留在以小見長、以量取勝的“小狗經濟”、“狼群經濟”層面,較難引進和產成行業領軍式的龍頭大企業,在更高層級的區域競爭中顯得相形見絀。
二是資源浪費比較嚴重。在縣域經濟發展早期,因企業就地辦廠、分散布局,導致土地浪費和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在隨后的規劃建設中,由于縣域經濟行政分割碎片化,重復建設依然突出,資源浪費比較嚴重。在產業布局上,由于缺乏跨區域的產業鏈式延伸和各個環節的分工合作,導致縣與縣之間同類產業區塊并存,過度競爭嚴重,無法很好地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三是資源共享性較差。由于縣域經濟相對獨立的發展模式,與大城市聯系不夠緊密,導致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難以向縣域滲透。一方面,周邊縣域企業利用中心城市的技術、人才、信息等創新要素比較困難,不利于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周邊縣域居民分享中心城市的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也十分困難;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產業、人口壓力也難以向周邊縣域疏解,使得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等成為大城市無法根治的“頑疾”。
從發展趨勢看,突破縣域行政區劃的限制,以更寬視野、更廣范圍來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從原來的“縣域經濟”為主體,轉變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聯接廣大地區,形成區域內職住布局合理、通勤率較高、要素流動比較自由、產業關聯度較強、公共資源配置相對均衡且有效共享,具有較強一體化傾向的“都市區經濟”勢在必行。
二、行動導向:做好五篇文章
推動五大轉變,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找準滿足發展需要、企業歡迎、政府可為的切入點。建議重點在強化創新動力、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功能分區、提高要素效率、拓展內外市場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一)突出創新驅動,做好加大三項創新投資的文章
一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發揮人的創造性是創新驅動的根本動力。要樹立優先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理念,加快推動我省從勞動力流入大省向人才流入大省轉變,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力資本大省轉變,推動少數企業家、偶然性的創新向全社會、持續性的創新轉變。二是加大關鍵創新平臺投資。創新平臺在精不在多,要抓住國家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的有利契機,以全省四大都市區高新園區為重點,省市合力集中布局建設一批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及工程化平臺、重點科技城,積極創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創新型城市。三是加大創新基礎設施的投資。改變創新設施“全面開花”的觀念,優先投資于杭州、寧波、溫州都市區和浙中城市群的骨干設施,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系統謀劃區域骨干設施建設布局,推進實施寬帶浙江、智慧城市戰略。
(二)突出結構調整,做好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的文章
一是提升特點。傳統特色產業不可完全拋棄,也不能一成不變。提高傳統特色產業發展門檻,加大治水治氣和環境綜合治理力度,通過能耗雙控、能耗和污染指標有償交易等措施,倒逼存量落后產業淘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業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產業生產水平和附加值,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二是培育亮點。沒有增量投資的擴大就沒有產業結構的大調整。要深化產業技術綜合創新試點,深入推進工業強縣建設試點,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支撐“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轉變的工業設計、現代金融等生產業,實現由制造業“一枝獨秀”轉向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蕾競放”。三是突出重點。以建設產業大平臺為目標,加快重點產業基地建設。依托杭州、寧波、溫州都市區和金華—義烏城市群領先的城市化水平和產業基礎優勢,打造國際重要的港航物流基地和旅游休閑中心以及全國文化創意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在杭州、寧波、溫州等中心城市建設一批總部基地,提升浙江省汽車產業基地、寧波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舟山—寧波海洋工程裝備及船舶基地平臺能級。四是做強焦點。企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聚焦點,沒有企業轉型升級,也就沒有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大力實施“名企、名品、名牌”戰略,力爭形成一批本土跨國公司、一批小巨人企業、一批高新技術上市公司和一批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要加快推進兼并重組,建設發展一批總部型、品牌型、高新技術型、上市型和產業聯盟帶動型的龍頭企業。
(三)突出功能分區,做好經濟布局優化的文章
一是積極推動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省域國土空間總體布局,科學謀劃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框架,確定城市邊界、農業區域和生態區域,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二是以都市區形態組織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從國際經驗看,都市區比城市群空間尺度相對小一些,但具有較高的通勤率且經濟聯系更緊密,是當前浙江省城鄉統籌發展的最佳空間組織形態。都市區建設應在合理確定都市區規劃邊界的基礎上,以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為首要任務,進一步提升其產業層級,優化產業、人口和城鎮布局。規劃建設城際軌道交通,推動中心城市內部多種運輸方式的“零距離換乘”。提高中心城市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打造集聚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強磁場”。探索建立都市區內公共服務共享機制,推動中心城市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縣城和中心鎮延伸。三是以中心鎮、中心村為核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把建設生態文明與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快中心鎮發展與小城市培育,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新社區”要求規劃建設中心村。
(四)突出效率提升,做好要素集約節約利用的文章
一是用好增量。全面實施“畝產倍增計劃”,分類指導、市場定價,力爭到2020年,全省新增工業用地平均投資強度比2010年增長40%,單位工業用地總產值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盤活存量。加快盤活城鎮、企業低效存量用地,以“三改一拆”為抓手,加快“城中村”和利用率不高的低矮房屋的整改;鼓勵企業單位通過減少綠地、壓縮輔助設施用地等途徑提高土地容積率,對企業單位二次開發低效建設用地免征土地價款。三是開發地下。目前,浙江省已開發地下空間約1億平方米。要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加快出臺鼓勵社會資金投資建設地下商業街、綜合體等地下工程的政策措施,力爭“十二五”全省新開發1億平方米以上的地下空間。四是建設飛地。打破地域界線,支持國家級高新區和產業園區跨區域建立“飛地式”分區。深化省域間異地工業園建設,加強“四省九方”經濟區合作交流,強化與中西部省份在軍民結合產業、核電關聯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共建共享一批異地產業園區。探索與國內外資源豐富的地區共同建立天然氣、礦產等重要物質儲備體系。探索用市場化手段建立“異地種糧”機制。
(五)突出平臺升級,做好對外開放縱深拓展的文章
一是做強海上開放平臺。強化開放門戶功能建設,加快完善舟山群島新區成為自由貿易園(港)區的基礎性條件,加快寧波—舟山港域大宗商品國際儲運加工貿易基地和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建設。二是做新內陸開放平臺。加快推動義烏國家級小商品國際貿易區建設,加快義烏內陸綜合港建設和航空口岸開放,爭取設立義烏綜合保稅區,爭取創建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提升義烏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輻射能力。三是做大境內外合作平臺。鼓勵有條件的浙江企業在境外投資建立更多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快國際工程承包“走出去”步伐,建立一批戰略資源生產供應基地、科技研發和市場營銷基地,輸出資本、商品和勞務,輸入技術、管理和資源。四是做實虛擬網絡平臺。以骨干龍頭電子商務企業為支撐,推動傳統制造、專業市場等傳統業態與電子商務互動發展,做強做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國際電子商務平臺,讓信息化成為推動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三、改革取向:推進五項創新
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關鍵是制度創新。要堅持市場化取向,打破各種禁錮,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建議重點圍繞權力體制、要素配置、規劃管理、政績考核、民生保障推進五項創新,實現“五化同步”。
(一)行政審批權力清單化
進一步深化政府改革,力爭在行政審批制度創新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著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省份。重點建立兩個“清單化”制度:一是探索建立政府權力的正面清單制度。明確規定政府該做什么,在清單范圍內履行職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減少前置審批、減少審批層級,完善政府職能監督、評估機制和審批事項重大失誤責任追究制。二是建立企業和市場的負面清單制度。以清單方式列明投資項目不得準入領域,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簡政放權,將更多的行政審批權限下放,放權社會、放權企業、放權市場、放權基層。
(二)要素資源配置市場化
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是升級版的重中之重。要讓土地、勞動、資本等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生態資源、環境質量的價值充分內化。一是地盡其力。推廣實施“優化增量、盤活存量”為主的要素配置綜合改革。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間資源,建立“以上補下、以下補上”的激勵機制,進一步盤活存量。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市場化退出機制,推廣低丘緩坡未利用土地開發。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和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權利。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跨社置換、有償退出、有償使用的機制,積極穩妥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二是財盡其用。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麗水農村金融改革,加快推進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加快小微金融服務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建設,爭取在地方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涉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進民間資本和實體經濟有效對接,讓資本和資金配置到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去。三是人盡其才。健全以激勵創新和產業化業績為評價導向的用人制度,完善科研人員創業服務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建好用好人才創業創新基地,大力培養引進、用好留住高層次、高技能人才,著力造就一批頂尖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四是資源永續。深化能源要素配置改革,實行能源消費預算化管理。落實差別化的土地、電價、水價、污水處理費等政策。加快建立完善省級環保市場,探索節能、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和節能減排交易市場,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三)規劃管理實施穩態化
充分發揮戰略規劃等有為之手的作用,既要堅決執行過去確定下來正確的思路,也要與時俱進的適應改革發展的新要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將發展藍圖固化、美化,穩步推進、有效執行。一是推進多規統一融合。加強發展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協調,探索編制“浙江省域國土空間利用總體規劃”,統籌考慮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國土空間安排,作為各類規劃的頂層設計。加強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協調,統籌公共資源和政策配置。加強上下位規劃的銜接協調,統籌區域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完善跨區規劃銜接機制。把好區域規劃編制的“入口關”,建立區域規劃編制的立項制度。完善區域規劃實施的協調合作機制,建立跨行政區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制度。三是硬化規劃實施執行。加強規劃綜合管理的建章立制,提高規劃的法律約束性,加強規劃重大項目的實施,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消除“重編制、輕實施”現象。
(四)政績考核體系科學化
方向確定了,人是執行的關鍵因素。要用好“指揮棒”,科學制定政績考核體系,有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一是導向科學。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變“數量偏好”、“速度偏好”為質量效益優先、可持續發展優先,減少數量型、速度型考核指標,加大民生改善和環境保護指標權重。二是考核科學。加強對考核的統籌整合,簡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按照主體功能區實現分類考核,對限制開發區域不再考核GDP、工業和投資等指標,其中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三是評估科學。建立領導干部任期后評估制度以及相應的責任追溯機制,減少領導干部的短期化行為。強化任期內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制定違背科學發展行為責任追究辦法。
(五)民生保障政策體系化
不斷改善的民生保障是經濟升級版的應有之義。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條件下,對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和一些企業出現的一些困難,要用“社會政策托底”來解決,織好一張覆蓋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網。一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城鄉統籌的就業公共服務業體系,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二是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各類社會保險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制度、社會慈善體系等制度。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四是深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業均等化,有效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基本住房、特困群體等居民最基本需求。
四、衡量標準:確立十項指標
評價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實際成效,需要建立指標體系。具體指標的構成,應當著重關注經濟的效率效益提升,以及民生和環境的改善。同時,要更加重視結果性指標,以引導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求發展。鑒此,建議用“一攬子環境控制指標、兩大結構指標、三項收入指標和四方面效率效益指標”等十項指標作為評價浙江經濟升級版進程的度量標尺(詳見附表)。
(一)提高“一攬子環境控制指標”標準
良好的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生活質量,是升級版的底線。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必須以綠色發展為硬約束,高標準要求生產生活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讓人民擁有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和蔚藍的天空。目前浙江省主要污染物排放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巨大,單位生產總值SO2排放量是美國的5倍、德國的10倍、日本的30倍。土壤、空氣和水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建議進一步擴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的范圍。在考核的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基礎上,可增加PM2.5、煙塵粉塵排放以及周邊海域環境質量、土壤質量等關鍵生態環境領域的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以此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二)加快“兩大結構躍遷”
結構調整是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核心內容,城市化和服務業主導是浙江經濟結構躍遷的“牛鼻子”,也是升級版的戰略重點,必須抓好。建議以兩方面的宏觀指標衡量結構的變化。
城市化水平。建議采用城市化率以及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差兩方面指標來度量城市化水平。目前現代化國家城市化率大多在70%以上,若未來時期浙江省能保持目前城市化推進速度,預計經過努力2020年有望達到70%左右。鑒于目前以常住人口口徑的城市化率存在虛高狀況,而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市化率又嚴重低估,為尋求相對合理的評價城市化水平指標,建議在用常住人口計算城市化率的同時,增加差值指標來衡量“人口城市化”進程。2012年浙江按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63.2%,但按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僅為31.41%,差距有31.79個百分點,建議通過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戶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動兩者差距2020年縮小到15個百分點之內。
服務業發展水平。從世界范圍看,服務業占GDP比重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度量指標。但就目前浙江情況而言,僅比重指標可能有失偏頗,建議增加人均服務業增加值指標綜合衡量服務業發展水平。目前國際發達經濟體服務業占GDP比重普遍在70%以上。考慮到浙江是省域經濟,建議力爭到2020年浙江經濟形成“三二一”產業結構,服務業占GDP比重目標設定為超過50%,人均服務業增加值應達到6萬元以上。
(三)實現“三大收入倍增”
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是升級版的核心,也是度量物質富裕的重要指標。要實現升級版,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三項收入指標必須保持相對較高的地位。建議到2020年實現三項收入指標的倍增,均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GDP。這是衡量區域經濟生產生活水平的綜合性指標。目前國際上現代化的門檻約2萬美元。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為10052.45美元,動態考慮匯率和常住人口增速放緩等因素,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應超過2萬美元,才能實現比2010年(6490美元)翻一番的目標,達到與目前發達國家(地區)相當的現代化水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這是反映城市經濟發達程度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指標。從國際比較看,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大多為其人均GDP的50%以上。2013年全省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1元,到2020年該指標須達到5.5萬元以上(2010年不變價),年均增速應高于7%,才能在2010年(27359元)基礎上完成翻一番目標。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這是反映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指標。2013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106元,到2020年要達到2.4萬元以上(2010年不變價),年均增速應高于7.4%,才能完成在2010年(11303元)基礎上翻一番目標。
(四)大幅改善“四方面效率效益”
質量效益指標是反映創新驅動成效和集約節約發展的重要度量指標,也是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必然要求。建議從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品附加值以及土地和能源投入產出效益等方面度量升級版的質量和效益提升。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這是反映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元,與廣東相當,但分別比江蘇、山東低27.9%和40%,約為美國的1/5,日本的1/4。建議到2020年浙江省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要努力實現比2010年翻一倍(約25萬元),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縮小一半。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這是反映工業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指標。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只有19.6%,分別比江蘇、廣東、山東低2.99、4.25、1個百分點。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工業增加值率均在45%左右。建議到2020年浙江省應力爭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一半,爭取達到30%以上。
單位建設用地GDP。這是反映土地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2010年全省單位建設用地GDP為19.59萬元,根據“畝產倍增計劃”,2020年全省單位建設用地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達到32萬元/畝。同時,全省單位工業用地總產值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達到338萬元/畝。
單位GDP能耗。這是反映能源投入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產業結構優劣的重要表征指標。2012年全省單位GDP能耗為0.59萬噸標準煤,領先于江蘇、山東等發達省份,但仍比發達國家高出1.5—2倍。建議未來總體保持目前削減速度,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可下降到0.46萬噸標煤的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