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安全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林業;生態安全;生態安全評價;發展趨勢
1 引言
生態安全對于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未來的資源合理利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認識和了解生態安全的狀況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自生態安全的概念提出以來,已經被應用到區域土地、農業、濕地、自然保護區、城市等方面,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生態安全的評述與生態安全的評價等方面。而生態安全評價是生態安全的核心,有效的生態安全評價能夠及時提出減少不利影響或改善環境質量的對策、措施,從而避免嚴重的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保護地球和區域環境。目前,生態安全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評價對象廣泛,但涉及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的學者不多,因此對生態安全評價及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的文獻進行歸納,以期對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的方法、理論方面起到借鑒作用。
2 林業生態安全相關定義
2.1 生態安全的內涵
生態安全是國家乃至人類安全的重要內容,它是支持社會、經濟、自然發展的生態與環境的安全狀態,包括土地、森林、濕地、水、大氣和生物物種等方面的生態安全。但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自然生態壞境狀況能夠支撐其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時,其生態就是安全的,反之,則是不安全的[1]。
生態安全概念最早由L.R.Brown于1977年提出[2]。對于生態安全的定義,大體可分為廣義狹義兩種:廣義上,它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狹義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映[3]。
2.2 生態安全評價
生態安全評價(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ESA)是生態安全的核心,是對生態系統完整性以及各種風險下維持其健康的可持續能力的識別與判斷研究[4]。不同學者開始將生態安全應用于某一領域或地區進行生態安全現狀分析。生態安全評價開始成為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又一熱點。
3 生態安全評價研究綜述
3.1 主要研究對象
由于生態安全包含對象的層次廣,范圍大,包含旅游城市,濕地,城市,土地,草原,水環境等[4-9]。其中,對城市的生態安全評價最多,有從評價方法角度切入,比如趙維良等人[6]以上海為例,從一定時間尺度上評價了城市生態安全狀況,探求了影響城市生態安全的關鍵要素。有從區域角度研究,比如王振祥等人對安徽秦淮地區經濟、社會、壞境等特點,提出社會經濟作為模型組成部分的區域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模型及指標體系。
3.2 主要研究模型
3.2.1 P-S-R模型
P-S-R模型即“壓力-狀態-響應”(Press-State-Response)該模型體現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在模型中,某一類問題可以由3個不同類型但又相互聯系的指標來表達:P(Press)壓力指標反映人類活動給系統造成的負荷,S(State)狀態指標表征環境質量,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的狀況,R(Response)響應指標表示人類面臨環境問題時所采取的對策與措施。這種模型是目前國內外生態安全評價中最為常見的,主要應用于三個方面:
⑴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郭數紅等人[10]通過P-S-R模型建立福建山仔水庫生態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
⑵區域生態安全評價:主要表現為構建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模型,并針對不同城市進行生態安全評價或者根據壓力態P-S-R模型選取指標,再進行指標維度的權重設定,得出城市的生態安全指數值。比如曾翠萍,邱慧珍[11]等人基于PSR模型建立生態安全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綜合指數法對其生態安全進行評價,得出結論慶陽市的生態安全度處于危險,各縣生態安全狀況不平衡。
⑶生態環境評價:分析存在的生態問題,對其危險性,敏感性以及環境質量進行研究。如李春暉等人[12]對衡水湖流域生態安全系統健康評價,包括功能評價,穩定性和持續性評價。
3.2.2 D-P-S-I-R模型
D-P-S-I-R模型,在P-S-R模型中增添了D(Drive)人類的經濟活動和自然災變驅動力和I狀態的改變對人類或生態系統產生影響(Influence)。D-P-S-I-R模型能夠彌補P-S-R模型的缺陷,表達清晰的邏輯關系,同時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因此DPSIR模型得到眾多學者的偏愛。如今,D-P-S-I-R模型在水資源,城市生態安全,土地安全方面都有應用。如邵超峰,鞭美庭[13]選取能夠反映區域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和響應的32個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天津濱海新區生態環境安全狀態進行了評估。
3.2.3 其他模型
除了上述模型,左偉[14]提出了D-PSR模型即驅動力(Driving Force)-PSR模型,該模型添設了生態環境驅動力,使壓力類指標含義更廣泛、中性化,而且首次引入了生態環境服務功能,取代了簡單的生態支持作用。王耕[15]等提出的狀態-隱患-響應(S-D-R)是生態機理框架,可以反應出生態安全的動態變化及Corvalan提出的D-P-S-E-E-A模型(驅動力-壓力-狀態-暴露-影響-響應)模型等。
3.3 主要評價方法
生態安全評價方法方面,代表性的的方法是基于P-S-R數學模型的層次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灰色關聯法,主成分投影法。模糊綜合法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運用。此外,生態足跡法和景觀生態模型法以及數字地面模型也是學者偏愛的評價方法。國外學者用的頗多的是暴露-響應概念性框架模式。
3.3.1 基于P-S-R數學模型的代表性方法
⑴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
⑵綜合指數法:指在確定一套合理的經濟效益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個體指數加權平均,計算出經濟效益綜合值,用以綜合評價經濟效益的一種方法。如Peiliang[16]等人構建了基于P-S-R模型北京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綜合指數法評價北京的生態安全狀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⑶灰色關聯法:對各子系統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通過一定的方法,尋求系統中各子系統(或因素)之間的數值關系。因此,灰色關聯度分析為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適合動態歷程分析。如張鳳太等人[17]在重慶市的生態安全評價中應用指標值與理想值差值來計算關聯度,使分散的信息綜合,從而比較其生態安全狀況。
⑷主成分投影法:該方法是在對指標值進行無量綱化和適當加權處理的基礎上,通過正交變換將原有的指標轉換為彼此正交的綜合指標,消除指標間的信息重疊問題,并利用各主成分設計一個理想決策變量,以各被評價對象相應的決策向量在該理想決策向量方向上的投影作為一維的綜合評價指標。
3.3.2 生態足跡模型
是近年評價生態系統持續性及安全性的一種簡單可行的方法。但由于過于簡單化與靜態化的缺陷,在生態安全定量評估中還未得到廣泛的運用。如XiaoBingli等人[18]針對內蒙古草原的生態安全,開發了一個于生態足跡的概念消費的足跡壓力指數(CFPI)和生產足跡壓力指數(PFPI),并制定了生態足跡貢獻指數(EFCI),結果表明內蒙古草原自2005年處于嚴重危險。
3.3.3 景觀生態模型
ZhaoLing[19]基于景觀格局指數,通過破碎,隔離性和顯性指標構造,土壤侵蝕指數,利用GIS和RS方法在沅水流域的生態安全特性進行了分析。張繼權等人[20]對白山市土地覆被進行景觀分類,借助Fragstats分析景觀指數,提取重要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對白山市所轄各區縣進行生態安全綜合評價。
3.3.4 其他方法
數字地面模型法,能將區域各因素系統化,構成完整的分析體系來進行區域生態環境系統安全的綜合評價。暴露-響應概念性框架模式,是國外區域生態安全評價研究最為常用的方法,不僅可以直接獲得區域生態安全狀況,還可以輸出相應的生態風險管理與安全維護策略。
3.4 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的設定,是要構建一套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參考體系,它決定著人們對區域生態環境狀況的認識和價值取向[21],體現生態建設與環境開發項目生態、安全的影響程度和保護的要求程度[22]。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的生態安全評價標準,目前最為常用的方法結合其他方法,采用等級劃分[23]。頗為學者喜愛的是基于數學模型的方法,而確定等級最主要的就是確定權重,運用定性與定量綜合集成方法來確定權重,即采用AHP法、結合專家咨詢,確定項目層、因素層、指標層各指標的權重[24]。還有熵權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8][10][19],復相關系數法對指標賦權[25]等方法。
4 林業與生態
4.1 林業生態內涵
林業生態安全的內涵應當包括以下3個方面:1、森林生態安全,是指森林生態系統自身的健康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2、林業產業生態安全,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對林業產業系統的威脅或保障的安全程度的林業生態3、產業共生關系安全,是指森林生態系統與林業產業系統相互作用關系的安全性。
4.2 林業生態的研究綜述
對林業生態的研究,國內基本集中在:(1)針對林業的健康狀況,對林業及相關領域發展提出對策,如陳繼紅[26]針對目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發揮林業主體作用的林業發展對策和建議。(2)探討林業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及戰略地位,指出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并且林業也是國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勢在必行。(4)針對某一區域的林業特點進行研究。通常集中在林業相對發達的區域,如吉林、海南、陜西等地[27-31],因其林業對生態的作用舉足輕重。外文文獻研究主要從:(1)林業風險及管理方面研究,如Borys Tkacza[32]通過對北美榆樹林的侵入性森林害蟲和病原體的研究,長期監測北美森林的健康指標,促進其可持續發展。(2)林業危險預測方面,例如Anne Oxbrough[33]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確定森林生態變化的機制,以及使用指標來預測當前和未來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的模式。(3)林業生態的補償機制,基于林業生態服務的重要性突出卻因工業等原因污染,需要治理,主要方法有政府直接補償,如造林基金,投資,稅費減免等[34-35]。
5 林業生態安全評價
目前,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方法基本是指標體系法,生態安全測度的“指標體系法”通過多層次指標體系對林業生態安全問題進行全面評價[1]。
如房用[36]從不同方面對山東省山地丘陵區、平原地區、鹽堿地區以及沙區等生態系統進行了生態安全現狀分析,對每個生態系統都設立二級指標,通過理論分析、資料調查和分級等方法制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和分級標準,將分級標準和相應權重經過系統化處理即建立完整評價指標體系。羅露[37]用熵權法對舟山海島林業的森林覆蓋率,林地利用率水平,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生態公益林比例確定權重,用綜合指數法對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個體指數加權平均,計算出經濟效益綜合值。
由于其中各單項指標具有明確的生態經濟意義,因此便于分析導致生態安全問題的原因。但為了得到綜合評價值,該方法需要對各指標計算權重,因而可能導致其綜合指標失去生態經濟意義,且在確定指標權重時,通常主觀性較大,不便于準確理解和運用。
張智光[1]針對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不足,提出FES-PSIR結構模型,在PSR的模型基礎上引入了I(影響因素),并將該系統分為四個子系統,分別是社會經濟壓力(FES-P)子系統,包含社會經濟和林業產業發展對森林資源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破壞等壓力;資源與環境狀態(FES-S)子系統,包含森林資源總量、質量、覆蓋率、分布、類型結構以及溫室氣體濃度等狀態;生態影響(FES-I)子系統,包含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生態系統生產力、森林調節力、森林災害發生率、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空氣質量、氣候變暖等影響;人類響應(FES-R)子系統,包含人類改善生態狀態的投入、人工造林、林工一體化、循環經濟、科技支撐、法律政策保障、生態文明意識、應對危機機制等響應。
并根據FES-PSIR模型,建立林業生態安全測度的結構方程模型(SEM)。最后還提出了構建整體的運作框架,包括該方法整體的目標-手段樹和技術路線。但該方法雖然能客服特征指數法的一些缺點,但仍然存在理論不足,指標權重主觀性大等問題。目前,針對林業生態安全評價,還沒有一套可行系統的研究方法。
6 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的發展趨勢及建議
6.1 完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評價指標體系太過單一,缺乏統一的準則,由于林業生態安全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問,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并且設置指標體系時不能有失偏頗。根據不同的對象,有針對性的建立指標體系,當今的生態安全的廣義概念已經被普遍接受,生態安全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環境,還必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安全,建立林業生態安全評價體系時,就必須設置經濟社會類指標,再根據各個大類考慮相應因素制定小的指標,從而使林業生態安全評價體系更加完整。
6.2 加強動態演變規律研究
現在的絕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靜態因素的研究,沒有考慮動態因素的影響。林業生態安全的預警能夠有效的及時掌握生態安全的動態,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調整國家政策,經濟發展政策,及時改善生態壞境結構等,使林業生態壞境能夠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使林業生態處于一個安全的狀態。
6.3 與其他領域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
目前大部分的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研究是都定性的,然而林業生態安全的動因大部分來自人的活動,很多定性方法也不成系統,所以定性研究并不一定適用。因此定量的研究是未來的趨勢,加之影響林業生態安全的因素千變萬化,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結合不同的領域知識制定指標體系、研究方法。例如已經有學者將GIS、RS及GPS技術使人們可以利用衛星的光譜資料信息和數字化的環境資料對廣大地區自然社會經濟要素進行識別,使得大范圍長時間對生態系統進行檢測成為可能。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方法,也可以結合其他領域,比如結合科技對林業進行火災報警,例如利用3S技術與評價模型結合,對林業生態進行動態分析和預警。因此,將其他領域與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結合是今后的一個趨勢。
7 結論
生態安全并不否認經濟增長,但它更強調既要滿足人類需要,又不損害生態環境系統健康及其可持續性。隨著生態安全被普遍接受,生態安全評價也被廣泛運用,而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目前研究的學者不多,研究的程度也低。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區域為評價對象,林業生態安全評價并未形成系統。而由于林業在生態中的重要性,加強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是必然趨勢,包括對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的方法、指標、標準等。另外,加強動態預警及動態監測研究,結合其他領域的知識都是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未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張智光.基于生態-產業共生關系的林業生態安全測度方法的構想[J].生態學報,2013,33(4):1326~1336.
[2]LeisterR.Brown. Building a socie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ress,1984.
[3]王振祥,朱曉東,石磊,李楊帆,汪家權,賈良清.安徽省沿淮地區生態安全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J].應用生態學報,2006,12:2431-2435.
[4]王洪翠,吳承禎,洪偉,何東進,林琴琴,王萍蘭,陳燦.P-S-R指標體系模型在武夷山風景區生態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03:123-126.
[5]劉佳.草海高原湖泊濕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6]趙維良,紀曉嵐,柳中權.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生態安全評價中的應用――以上海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05:135-137.
[7]楊賽明,徐躍通,張邦花.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S1:325-328.
[8]賈艷紅,趙軍,南忠仁,趙傳燕,王勝利.基于熵權法的草原生態安全評價――以甘肅牧區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6,08:1003-1008.
[9]朱翔,朱云,翟云波,何江.長株潭地區水環境生態安全評價[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72-77.
[10]郭樹宏,王菲鳳,張江山,陳慶華.基于PSR模型的福建山仔水庫生態安全評價[J].湖泊科學,2008,06:814-818.
[11]曾翠萍,邱慧珍,張文明,張軍.基于PSR模型的慶陽市生態安全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12:67-72.
[12]李春暉,鄭小康,崔嵬,等.衡水湖流域生態安全系統健康評價[J].地理研究,2008,27 (3):565―573.
[13]邵超峰,鞠美庭,張裕芬,等.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濱海新區生態環境生態安全評價研[J].2008,8(5):87-91.
[14]左偉.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與標準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67-71.
[15]王耕,吳偉.區域生態安全機理與擾動因素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05:11-15+148.
[16]Pei Liang,Du Liming,YueGuijie.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Beijing Based on PSR Model[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832-841.
[17]張鳳太,蘇維詞,周繼霞.基于熵權灰色關聯分析的城市生態安全評價[J].生態學雜志,2008,07:1249-1254.
[18]Xiaobing Li,Meirong Tian,HongWang, HanWang,Jingjing Yu.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lication to a typical steppe region in 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 ,39(2014):153-159.
[19]Zhaoling Zhang,Shiliang Liu,Shikui Dong.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Yuan River Watershed Based on Landscape Pattern and Soil Erosion[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613-618.
[20]張繼權,伊坤朋,Hiroshi Tani,王秀峰,佟志軍,劉興朋.基于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態安全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11,01:189-195.
[21]李佩武,李貴才,張金花,等.深圳城市生態安全評價與預測[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2):245-252.
[22]何焰,由文輝,吳健.上海市水環境生態安全評價[J].水資源保護,2006,22(6):18-26.
[23]謝花林,李波.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5:705-710.
[24]Xiaorui Bai,Jingchun Tang.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Tianjin by PSR Model[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881-887.
[25]荊立新.東北國有林區林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9.
[26]陳繼紅.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林業發展的對策[J].中國林業企業,2004,06:26-27.
[27]吳師強,黃國寧.構建海南林業生態安全體系問題的思考[J].熱帶林業,2006,04:13-15+9.
[28]李雄飛,續繼新.陜西林業的特點及生態環境建設[J].現代農村科技,2011,17:74-75.
[29]羅露,全永波.舟山海島林業生態安全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12:14-16.
[30]Wang Xian-che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in Jilin Province,China[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2,134:.323-326.
[31]Wang Xian-cheng,Xu Cheng-yang,Liu Fu-jin,Liang Wan-jun,Han Guo-hui,Zhang -hui.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restor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Jilin Province[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1,122:109-114.
[32]Borys Tkacz,Ben Moody,Jaime Villa Castillo,Mark E.Fenn. Forest health conditions in North America[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8,1553:.409-25.
[33]Anne Oxbrough,Sandra Irwin,Mark Wilson,John O’Halloran.Mechanisms and predictor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managed forests:A selection of papers from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diversity in forest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4,321:1-4.
[34]Can Liu,Sen Wang,Wei Zhang,Dan pensation for forest ecological services in China[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7,91:68-79.
[35]Jin-xing Zhou,Zhen-hua Pen,Shi-min Fei,Dong-xue Li,Qi-xiang Sun,Liang-hua Qi.A discussion on compens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benefit[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7,182:157-164.
關鍵詞:糧食生產安全;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7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一、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安全現狀
1.黑龍江省糧食生產數量安全現狀
黑龍江省有自然肥力豐富的黑土層,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每年生產的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能夠向其它省份大量輸送。近年來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糧食作物總產量持續增加不斷創歷史新高。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更是喜獲特大豐收,實現了“八連增”目標,總產達到創紀錄的1114.1億斤,成為全國糧食總產和商品量雙第一的唯一省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2.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質量安全現狀
糧食生產質量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黑龍江省擁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有利的自然環境,是全國最大的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生產基地。2011年全省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縣(農場)546個,示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穩步提升,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安全、有機、健康的糧食產品。
二、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安全存在的問題
1.土地壓力日益增加
耕地資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積,提高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是維系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逐年上升,隨之而來給土地帶來的壓力也是逐年上升。多年來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黑土層逐年變薄,土壤質量也逐年下降,黑土耕地的肥力更是逐年流失,植被的大量砍伐和破壞使水土流失現象也是越來越嚴重,綜合生產能力相比于黑土層開墾之初是逐年下降。
2.農業災害頻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
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保障。黑龍江省農業災害發生比較頻繁,影響糧食生產的旱澇災害和風雹災害等,農業自然災害發生具有隨機性的特點,而黑龍江省糧食生產的基礎保障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不能完全抵御隨時發生的早澇和風雹等農業自然災害的影響。黑龍江省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還不夠完善,對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預測不夠精確,靠天吃飯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3.農田生態威脅加重
黑龍江省糧食生產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近年來黑龍江省調整糧食作物結構,水稻、小麥和大豆的種植面積增加,導致農田生態、生物多樣性減少,種植業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失衡。農田生態承載能力日益下降,生態系統中自然形成的生物鏈被打斷,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導致糧食生產安全受到潛在的農業生產災害威脅。
4.農業生產環境惡化
近些年來,由于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大量的工業廢氣排放到空氣中、大量的工業廢水排放到河流中,嚴重污染和破壞了農業生產環境,同時,化肥、農藥和農膜的大量使用使耕地中殘留的化肥、農藥和農膜越來越多,耕地的質量嚴重下降,水污染也呈現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三、保障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安全的建議
1.加大力度保護耕地,減輕土地壓力
保護耕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減輕土地壓力已成為黑龍江省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首要任務,黑龍江省應加大力度保護自然肥力豐富的黑土耕地,恢復和保持土壤肥力,建立土壤水庫,增加土壤耕層蓄水能力。增加農田地表覆蓋率和覆蓋期,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和流失,以逐步恢復土壤的生產質量。同時要加強開發與利用中低產田,綜合開發與治理鹽堿地,走邊治理邊保護的路子減輕土地壓力確保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2.減災防災,加強投入保障措施
加強糧食生產投入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政府投入。
二是加強農民投入。
三是加強社會投入。
3.保護農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是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黑龍江省應加強保護農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生物的多樣性,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使資源的持續利用與經濟的高效增長形成有機整體。恢復原植被、原生態環境,保證生物的多樣性,讓農田生態系統恢復原有的生物各類。
4.加強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與治理
全面實施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要嚴格控制工業廢氣、廢水的任意排放,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合理施用化肥,提倡施用有機肥,大力推廣秸桿還田,加快研制開發和推廣生物肥與生物農藥。
四、結論
綜合以上觀點可知,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在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黑龍江糧食生產無論是在數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都在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黑龍江省在糧食生產安全方面也存著一定的問題,第一,土地壓力日益增加;第二,農業災害頻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第三,農田生態威脅加重;第四,農業生產環境惡化。本文結合黑龍江省自身糧食生產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相應問題的建議,有助于黑龍江省在原有的基礎上能生產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糧食產品,為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解宗方,張偉.糧食穩定增產的政策保障――以河南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1(11).
[2]閆雷,吳春麗,李國泰,秦智偉.中國糧食安全與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的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3]郭巍,宋戈.基于糧食安全的黑龍江省耕地壓力動態變化定量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02).
關鍵詞:環境法治 公共健康 理論創新 制度創新
公共健康安全法律問題意識當前法律研究的重要題,黨的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小康目標融入并體現了公共健康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突出了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的戰略地位。
一、加強公共健康安全所面臨的環境法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即實施“三步”發展戰略以來,我國環境法制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1978年,環境保護首次被寫入憲法,此后一直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實行國家宏觀調控與指導,納入依法治國方略中。
(一)西部開發中的生態惡化影響了公共健康安全
由于西部地處內陸腹地、幅員遼闊,系我國主要江河、季風及沙塵發源地,也是重要的水資源涵養區,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及歷史人文因素,對我國其他地區生態環境有跨域性的巨大影響,是維護我國整體生態安全的要害所在;加上西部本身生態基礎脆弱、人口承載能力低,歷來不合理的開發及人為破壞已經導致其生態系統趨于惡化,若再不給予特殊保護或補救改善,將會出現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不僅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會落空,而且危及全國的生態安全即威脅到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存及發展。所以說,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恢復是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其開發本身就是我國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態安全保障工程。
(二)農村地區及城鎮化過程中影響公共安全的環境法律問題
農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三農”問題關系到小康目標實現大局:“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不能偏離可持續性的城鄉協調發展方向。但是,人口膨脹(包括農村富余勞動力亟待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耕地等生存資源稀缺且單向遞減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退化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全面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現實危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粗放型、掠奪性的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濫捕、濫伐、濫墾、濫牧,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和貧困惡性循環的根源;鄉鎮企業的崛起,接受了不少城市轉移的污染產業,而其自身又不具備整治能力,造成城鄉污染轉移蔓延;盲目城鎮化帶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并引發耕地銳減、規劃布局混亂,結果小城鎮在建設之初極易成為新污染源。
解決上問題述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依靠法治創新,努力協調好農村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的關系。農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自然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人文科學問題,特別是環境科學、生態學、生物技術等運用面臨諸多法律、經濟、人文道德因素,其對環境法律綜合調整創新的依賴性較強。這是由于傳統環境法囿于自然科學格局,存在“法律役于技術”的偏向,關注的主要是工業污染防治與大中城市的環境利益,很少顧及農村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的安全性,或至多注意到單項資源或農產品污染問題。
(三)市場化條件下環保行政主導傳統模式的不適應性
環境問題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的相互協調,環境保護當屬國家的重要公共職能,各國大都注意發揮行政主導作用。我國環境保護亦從來就是強調政府起決定性作用,倚重于行政命令、政策協調及直接管制運行。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國情復雜,政府全面直控型管制因過分強調環境指標而忽視地區環境條件、經濟基礎的不同,易導致新的社會不公平。
二、全面建設公共健康安全法律中環境法制創新的目標領域
在建設公共健康安全法律、目標指引下,我國環境法制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主要目標領域或基本內容包括環境立法指導思想、調整對象范圍、立法體系、環保基本對策或制度、環境管理體制、生態系統及區域保護機制等。前文所述當前我國環境法調整的薄弱領域,既是新形勢下環境法制建設的新挑戰,也是將我國環境法制建設導入新境界的主要路徑。
(一)環境與公共健康安全法律指導思想與調整理念的創新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針對我國人口膨脹、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國情-即抓住了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明確了貫徹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研究公共健康安全法律的根本。
(二)環境與公共健康安全法律問題立法體系的重構與立法空白的填補
梳理其中與環境基本法重復的條款、強化程序性與實施性的規定、吸收既定且已付諸貫徹的各類規章中的主要環境標準使之法律化、補充制定針對有毒廢物、化學危險物品、核安全、放射性物質污染防治的法律規范。
加強人文生態環境資源的法律保護,建立健全我國人文生態環境法律體系。首先,在憲法中要有人文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原則,制定一部專門的《人文生態環境保護法》或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列專章規范調整人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基本原則、制度及程序;其次,《文物保護法》、《文化遺產和自然遺跡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單行法律法規進行協調整合,并逐層次按區域特點完善有關人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利用的地方性法規。
(三)在法治基礎上構建政府主導、市場推進與公眾參與相結合的環境與公共健康安全法律新機制
行政主導中引入環境法治原則,依靠政府制訂政策,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綜合決策與統一監管調控機制;轉變政府環境管理職能,貫徹依法行政,規范政府綜合決策與執法監管行為;加強政府環境管理中的執法監督,提高執法效能,開展政務公開,推進廉政建設。
重視環境民主與公眾參與,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決策、環境執法監督活動,在環境立法、環境標準制訂過程中要充分聽取民眾、社會團體的意見,對公眾利益影響重大的環境措施出臺前,還要舉行聽證會。
參考文獻:
[1]陳威、郭新彪. 日本的環境健康安全體系[J]. 環境與職業醫學, 2006(04).
論文關鍵詞:生態安全,經濟,協調發展
0 引言
阜新是一座依賴煤炭資源開發而形成的資源型城市,是國家50年代建設的重要能源生產基地之一,50多年來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漸萎縮,城市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城市職工就業和再就業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同時由于煤炭的開采嚴重地破壞了阜新地區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問題對阜新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廣泛和嚴重的威脅,阜新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1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
生態安全是防止由于生態環境的退化對經濟基礎構成威脅,主要指環境質量狀況低劣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和退化削弱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
生態安全性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生態安全問題是一個特殊問題,它不像教育、醫療衛生、營養和預期壽命,可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改善,它有時會因經濟發展而遭到破壞,而受害者并不是享受發展結果的收益者,可能是繼承遭到破壞了的生態的后代人。生態安全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和約束的雙重性。偏重于發展,采用不適宜生態系統要求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就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干擾和壓力;偏重于生態,就可能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所以理想的生態狀態并不是原始的自然生態狀態,而是一種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這種和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可以通過彌補外部經濟的缺陷,采取適應的技術、經濟的措施,控制解決生態安全問題,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安全的可持續發展。同樣離開社會經濟的發展,就解決不了生態安全問題,不解決生態問題,就難以保持社會經濟穩定、持久的發展。要達到既使經濟發展又使生態安全的目的,只有選擇生態安全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的道路,即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我們達到理想目的的唯一選擇。
2阜新市礦區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
2.1 礦區環境概況
經濟轉型區所在區域范圍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200米之間,相對高差不大,地勢平緩。以平原為主,間有部分低緩崗地和采煤排土場。總體氣候條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為520毫米,年平均氣溫7.5℃,無霜期155天左右,≥0℃活動積溫3800℃,≥10℃活動積溫3400℃,屬于總體環境條件較好的中溫帶氣候,接近于暖溫帶氣候。年日照時數2830小時,太陽輻射和光照條件是遼寧省最好的地區之一。從降水、積溫、光照條件看,經濟轉型區適合發展高產、高效農牧業生產。
經濟轉型區為阜新市工農結合地帶,既是阜新市城鎮文化水平較高、礦工最為集中分布地區,也是阜新市最典型的城郊農業區和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重點區域,總人口91.12萬人,非農業人口占76.5%,農業人口占23.5%。其中十二個鄉鎮總人口25.63萬人,農業人口占83%,非農業人口占17%。
2.2 “四位一體”生態農業園區
“四位一體”生態指標無公害生產技術,是以土地為基礎,太陽能為動力,沼氣為紐帶,該生態模式是采用種養一體化自我循環系統生物有機肥的再利用系統,達到綜合平衡。每一戶自成一體,形成“養豬糞尿-沼氣-利用”的生物有機物循環。“四位一體”模式圖見圖1。
圖1 “四位一體”模式圖
⑴日光溫室:日光溫室是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主體結構,沼氣池、畜禽舍、廁所、蔬菜栽培室都統裝入溫室中,構成全封閉生態循環圈。日光溫室的作用就是為沼氣池、畜禽、蔬菜創造良好的溫度、濕度條件。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塑料薄膜的透光和阻散性能,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同時保護和阻止熱量及水分的散發,從而達到增溫、保濕的目的。
⑵沼氣池:沼氣池是生態模式的核心部分,起著連結養殖與種植、生產與生活用能的紐帶作用。池體處于日光溫室一端地下2米,利用填充糞便及其他原料,經過厭氧發酵而產生沼氣,為生活(照明、炊事)和生產提供能源,同時,沼氣發酵的殘余物可為蔬菜、農作物等生長發育提供優質有機肥,從而達到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能源供給、提高經濟效益及改良土壤的目的。
⑶畜禽舍:將畜禽舍建在日光溫室內,在飼養畜禽的同時也參與了系統生態循環。日光溫室為飼養提供了良好的溫度、濕度,與此相應,畜禽又能為溫室提高溫度。同時沼氣發酵產生的氣體為蔬菜提供二氧化碳氣肥,可使蔬菜增產。
⑷廁所:在模式中建造廁所,既為沼氣池提供原料,又減少了環境污染,改善了衛生條件又減少了傳染病的發生,可謂一舉兩得。
2.3 經濟發展對生態安全的要求
農業園區不僅要生產出綠色產品,還要確保生態安全,努力創建環境幽雅、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舒適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基地和生態園區。
要求園區周邊全部進行綠化帶建設,以現有建成區為基礎,合理劃分區域,以種植業為主的園區營造綠化帶的目的是防風固沙,因此以喬木為主,疏透式結構。以養殖業為主的園區營造綠化帶的主要目的是防風固沙和防疫隔離,因此要喬木、灌木相結合,外喬木,內灌木,緊密式結構。園區連接路兩側選擇喬木類,園區內作業路兩側選擇灌木類,以觀賞樹為主,輔助種草、種花和藤類植物,實現農業園區內外部環境達到綠化的要求,確保整個園區的生態安全。
2.4 農業園區生態安全措施
根據阜新市農業園區各功能區具體情況對其采取了相應的生態安全措施,農業園區生態安全綠化帶植被配置模式見表1。
⑴園區周邊綠化隔離帶
以養殖業為主的園區除了要考慮到防風固沙外,還要考慮到防疫要求,因此樹種選擇喬灌混交,外喬內灌,采取緊密式結構,喬木品種以107、108等速生楊為主,寬度一般為20米,不能少于10米,喬木造林密度為2×3米,苗木采用二根一干或三根一干,
表1 農業園區生態安全綠化帶植被配置模式
綠化區
植被種類
園區周邊綠化隔離帶
喬灌混交 107、108等速生楊為主
連接路兩側綠化帶
喬木類樹種 107、108等速生楊及柳樹、刺槐為主
園區作業路兩側綠化帶
灌木類樹種 水臘、黃刺槐、毛櫻桃、速翅、丁香、紅瑞長等
園區畜舍周邊綠化
豬舍前:葡萄或吊瓜、絲瓜、癩瓜等藤類植物;羊舍活動場周邊:喬木和灌木
關鍵詞:業果樹;果樹種植技術;果品質量安全
中圖分類號: S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3-64-2
0 引言
林業果樹的種植技術問題以及果品安全問題,不僅影響著絕大部分人們的身體健康,并且影響著果農的生計。沒有好的果樹種植技術,會直接影響到果實的收成情況,也直接影響到果農們的收入水平。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題日益突出,“三聚氰胺”、“毒奶粉”等等,都時刻危害著國人的健康,導致國內人心惶惶。所以,果品質量安全是極為重要的。果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不僅影響著國人的身心健康,同時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林業果樹概況
林業果樹是成片種植某種或者多種果樹的簡稱。林果業在農業產業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產業,少了它,整個農業產業將不在完善。中國地大物博,早年的中國,曾以農業為主,時至今日,農業仍然能夠帶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并且成為國家富強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著工業與服務業。而農業也不甘落后,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推動著林果業的迅猛發展。
1.1 富民強國的林業果樹產業
林果業是農業的組成部分,中國是農業大國,很多人依靠農業發家致富。因為接觸了林果業,很多果農們開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中國的致富無法脫離農業,農業產業給中國帶來的經濟發展是巨大的。所以說,林業果樹產業,是富民強國的產業。
1.2 維護生態平衡的林業果樹業
林業果樹業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如今,生態系統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環。由于人們使用過量的農業,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在使用農藥化肥方面,如果林業果樹業使用不當,同樣會加劇生態系統的負擔。所以在林業果樹種植技術方面,我們要科學應用種植技術,從而達到緩解生態系統壓力的作用。
1.3 美化環境的林業果樹業
林業果樹業可以成為美化環境的觀賞區。一大片的果樹林以及滿樹的果樹,既可以吸引到嘴饞的食客,又能夠讓前來旅游的游客目不暇接。還可以帶動那一帶地區的經濟發展。
2 林業果樹之種植技術
林業果樹的種植技術是根據果樹的生長特點,而進行的有針對性輔助或者填補。例如有些樹苗特別怕冷,那么在種植時,可以在果樹的外面裹一層茅草,或者給樹苗建立一個大棚。技術都是需要去研究和學習的。林業果樹的種植技術也是一樣需要果農們去學習并且應用。
2.1 林業果樹種植技術――不足
林業果樹的種植,需要給果樹合理的施肥、澆水,并且還要有合適的土壤。由于科學管理林業果樹的成本過高,很多果農為了節約資源,往往采用比較低級的種植方式。他們認為,就算沒有按照合理的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去種植,依然可以有很大的收成。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樣做,確實在最大限度的浪費成本。例如,很多果農都不會給果樹套袋,認為這樣既費時又費力,浪費成本。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往往導致果品失水,或者被害蟲入侵。
以下是一些關于林業果樹種植的圖片:
這是林業果樹因各種原因受損的圖片:
2.2 林業果樹種植技術之種植問題
近年來,我國林業果樹種植出來的果品都是略小的,并且其可口程度不如以前,果品的含糖量少。這都是因為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出現了問題。同一時段內,大量地種植同一種果樹。這是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果樹種植的圖片(圖3)。
2.3 林業果樹種植技術之選址
果樹的良好成長需要依賴各種因素。其中種植果樹的地址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良好的種植地址,土壤肥沃,有各種合適果樹品種的元素等等。選擇對的種植地址,是果樹種植技術得以實施的基礎。
3 林業果樹之果品質量安全
果品質量是否安全,來源于各個方面的影響,也影響著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果品質量安全問題,來源于農藥的用量。什么時候該用也是影響果品質量安全的一個原因。綠色的果實能夠帶給人健康。而使用過量農藥的果樹所長出來的果實,則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3.1 果品質量是否安全所產生的影響
果品質量安全,對于人的身體而言,是有極大的益處的。因為果實本身就具有補充人體機能的各種營養成分。有些果實里含有人體所必需的,但是其他物種卻沒有辦法代替的成分,這時就體現出了果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林業果樹種植技術方面,要注重合理使用農藥,適量使用農藥。這樣才能夠保證果樹的果品質量安全。并且,還要堅持使用生態農藥,才能保證綠色果品的輸出。
3.2 造成果品質量不高的原因
造成果品質量安全受影響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人們的需求。市場上,人們購買果實,總是一味的苛求果實外表的光鮮亮麗,長得好看的果實總是受歡迎的。這就導致了果農為了防止果實遭遇蟲害,而大量施放農藥,這樣得出來的果實,光有其表,但已經是農藥遍布全身了。這時的果品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和價值,只剩下觀賞這一個附加的價值了。其次,果品質量監管部門對于果品質量安全監測的松懈,導致大量富含農藥的果品流入市場。最后,人們對于果品質量安全的不重視,是導致果品質量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培養質量安全的果品
要培養質量安全的果品,其中之一的條件就是選用優良的果樹品種。優良的果樹品種是果品質量安全的基礎。
4 結論
林業果樹種植技術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果品質量安全。所以,果品質量安全是林業果樹種植技術被完美使用的結果。果品質量的安全需要依賴各種因素,但是,果樹種植技術是果品質量安全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林業果樹種植技術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們慢慢研究,慢慢完善。果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需要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以及重視。
參 考 文 獻
[1] 白金瑞.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及果品的質量安全探討[J]. 綠色科技,2015(02):247-248.
[2] 郭魯雷,劉勇.探究林業果樹種植技術的發展及果品的質量安全[J].農民致富之友,2016(12):119.
[3] 方盛強.林業果樹種植技術及果品的質量安全探究[J]. 中國林業產業,2016(06):21.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植物保護;措施
植物保護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保障,在現代農業已離不開農藥的情況下,科學、綠色的植保技術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必要要求。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等法律法規的目的一致,就是要減少不科學用藥,從農業生產源頭防止農用化學品及植物病源毒素對農產品的污染,保障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1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
1.1生產者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偏低,偏愛高毒農藥
雖然農業部在高毒農藥的售賣、用藥量、用藥次數、用藥方法上有嚴格限制,但有些生產者為了追求短期利益,違規使用高毒、高殘甚至禁用農藥,而且很多生產者多年只使用一種農藥,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想要繼續控制病蟲害就只能不斷加大用藥量,加之現在農藥品種繁多,一種藥劑多種商品包裝,生產者沒有專業知識很難辨別,施藥沒效就又不斷加大藥量和施藥次數,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
1.2現有種植模式導致污染惡循環
現代種植農藥的使用貫穿于整個作物栽培的全過程,尤其是反季節蔬菜和設施蔬菜,其實就是由農藥、化肥、農膜組合成的“有毒”微環境。大量的農膜、農藥、化肥的使用不僅造成土壤、水體的污染,而且使得新的病蟲害不斷出現,蔓延更快、危害更重、從而又不得進一步加大農藥的用量,形成“鴉片式治療”的惡性循環。
1.3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與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
標準化生產要求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從種苗的選用、作物的栽培、田間的管理再到產品的收獲、儲藏、運輸都有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生產出高標準、高質量的農產品。然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民經營的土地規模小,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模式不僅很難滿足農業生產標準化、科技化的要求,而且也在無形中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提升。
1.4非化學防治,成本太高
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包括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農業防治利用栽培措施或選育抗病、抗蟲作物品種防治有害生物,歷史悠久,無需勞動力以外的其他投入,但單一使用效果不佳;物理防治利用電、光、輻射、力、溫濕度等物理因子對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安全無污染,但投入成本較高,見效慢,不易徹底;生物防治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一種生物,優點是只對標靶生物有害,對環境、魚類、蜜蜂及人類無害,但是防治過程見效慢,操作復雜,成本高;化學防治又叫農藥防治,其見效快,成本低,操作簡單,但高毒、高殘農藥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威脅。成本高、操作復雜、見效慢等特點就使得許多生產者在種植過程中生產者就只采用見效快、成本低、操作簡單的化學防治。
1.5監督管理體制不完善,基層監測缺位
目前,我國市、縣一級的監測設備存在運行成本高,檢測時間長等特點,而基層農殘監測機構存在缺位或職能職責分工不明確,執法力度不夠等情況,由于基層監管機構缺乏監測人員和監測設備,不能及時監測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情況或不能對生產者采取相應處罰,讓生產者抱有僥幸心理,忽視農產品質量安全。
2綠色植保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
2.1綠色植保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是一個植物病蟲災害極易發生的國家,據統計在我國易發生且能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影響的病蟲害多達1600多種,其中能造成大面積作物受損、嚴重損害經濟發展的病蟲害有100多種。這些病蟲害的發生使農作物大量受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而這些病蟲害一旦爆發,可使我國每年損失糧食1000多億kg,棉花作物損失2億kg,水果蔬菜等更是不可計數,直接對經濟損害高達5000億元。因此有害生物的防控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對病蟲害的防治應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植保技術,便可以大大降低農作物的病蟲害爆發,甚至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收益,減少損失。而綠色植保是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友好的植保方法,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能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及其產品質量安全。
2.2從源頭禁止高毒、高殘農藥
用法律的手段從源頭禁止高毒、高殘農藥的生產和經營,是控制高毒、高殘農藥流向市場、流向餐桌最有效的方式。
2.3預防為主,生態防治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蟲品種,調整品種布局、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選留健康種苗、輪作、深耕滅茬、調節播種期、合理施肥、及時灌溉排水、適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園衛生和安全運輸貯藏等;物理防治,曬種、熱水浸種,利用昆蟲趨光、趨色性,懸掛殺蟲燈,張貼有色板等;生物防治,推廣百僵菌、蘇云金桿菌,釋放寄生蜂等,達到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目的。
2.4科學合理的化學防治
根據病蟲害發生的種類,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防治,根據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間和農藥用量。防治中做到交替用藥,延緩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根據天氣、設施合理選用噴霧法、煙霧法等施藥方法,嚴格執行安全使用農藥操作規程,禁止使用高毒、高殘及禁用農藥。
3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其他措施
3.1推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統防統治
推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統防統治,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的關鍵抓手。采用金融機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方式,統一機具、統一農藥、統一時間、統一人員,完全排除使用劇毒、高毒農藥和盲目用藥的可能性,提高作物的安全生產水平,節本增收。
3.2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行責任倒逼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產地、農產品生產、農業投入品使用及監督檢查均有嚴格的規定,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保護農產品產地,規范農產品的生產和投入品的使用,嚴格執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利用“產地準出”制約農產品在生產、儲藏、運輸過程中的規范化管理,保障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利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約農產品經營者明確農產品市場銷售相關主體義務,履行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建立入市銷售檔案、市場檢查、信息報告等。農產品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的無縫連接,嚴把農產品生產、收獲、儲藏、運輸、上市質量關,做好全過程記錄,強化落實每個環節責任人責任,簽訂產品質量承諾書,實行責任倒逼,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嚴肅追究失職瀆職人員責任。
3.3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并不僅限于農產品上市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具有一套科學完善的檢測機制,也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條件。檢測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對檢測工作進行規劃和部署,逐漸進行完善,建立一個從上至下的監測體系,嚴控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確保從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儲備運輸等環節都能實現有效檢測,增強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同時檢測部門還應采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和設備,加強檢測人員的培訓,提高農殘檢測儀器的監測的精度和范圍,提升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業務能力,整體加強檢測隊伍建設。
3.4全程監管,建立追溯系統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用一個云端數據中心將生產者、監管部門和消費者連接起來,制定追溯制度,實現全程監管。生產者制定標準化生產規程,建立投入品、農事生產檔案,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理念貫穿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發現產品質量問題,質量追溯負責人從產品運輸、貯藏、收獲、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灌溉水源逐一排查,最終找到產品質量變化的原因,并進行及時整改。
4結語
綜上所訴,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我國發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護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謹慎對待植保工作。不斷開發新型植保技術與落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措施,從根本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李明立,任萬明.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樹立植物保護新理念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06,(5):4-6.
這類食品除了包裝精致,另一個特點是在顯著位置都有一個白色和綠色組成的圓形圖案。乍看起來,大同小異;但若仔細查看,這些相似的“小圓圈”競“三分天下”:分別標識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都是經過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的一類安全食品,其安全性較普通食品要高。三者安全性從低到高依次為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其中,無公害食品是國家政府部門強制執行的準入門檻。嚴格來說,市場上的普通食品都應該達到無公害食品的標準,這是保障廣大消費者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無公害食品,指產地生態環境清潔,按照特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將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規定標準內,并由授權部門審定批準,允許使用無公害標志的食品。該食品由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歸口單位認證,通過認證后頒發《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有效期為3年。
而綠色食品,則是根據我國國情制定的自有標準。
這個概念由農業部農墾司在1989年提出。2010年,綠色食品完成了其最新的標準修訂。
綠色食品又可細分為A級與AA級,我們常常提到的綠色食品多指A級食品。
A級綠色食品系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標準規定的產地,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驗符合特定標準,并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定認證,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其有效期為3年。
AA級綠色食品等同于有機食品,采用有機食品的標準進行認定。
有機食品一般是指根據有機農業體系和生產加工技術規范而生產的、經過有機食品頒證組織認證并頒發證書的一切食品和農產品。
也就是說,有機食品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產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可以施用生物有機肥,使用生物農藥等非化學合成物質。
有機食品認證不同于上述兩種食品,屬于第三方機構認證。由于生產成本是其他食品的數倍甚至更高,有機食品售價不菲,一般定位于高端市場。
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都是安全食品,安全是它們的共性。其中,無公害食品滿足公眾食品安全的基本需求;有機食品則是行業的最高標準。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追責制度
隨著城市污染開始向農村轉移,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峻,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使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湖南大米重金屬超標、廣東海產品銅超標等頻繁發生的農產品污染事件使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正逐漸成為公眾的焦點。我國傳統農業正向現代化農業轉型,應走科學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發展路線,使農產品向高質量、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因此,如何從制度上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具有現實意義。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困境的特點及表現形式
工業污染從城市向農村轉移是造成農產品遭受污染的原因之一,農業生產者是高能耗、高污染工業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的受害者。我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及城市日趨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使得高污染企業開始向村鎮地區轉移,雖然這些遷移來的企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是也導致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工業廢水、廢氣與固體廢物的排放污染了農田和水源,殘留在耕地的重金屬污染則會長期影響農作物,造成農產品的重金屬污染等問題。根據國土資源部統計,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其中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已超過200萬畝。2010年,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科研團隊對廣州市內多個農貿市場的蔬菜樣本進行采集,經檢驗表明除一個樣本為輕度污染外,其余均達到重度污染水平。
農業生產者同時也是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施害者,農業生產者應當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及農業生產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負責。我國農業生產具有規模小而分散的特點,作為傳統農業大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稻田養魚、桑基漁塘等生態的農業生產模式。隨著時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受到了現代工業的影響,開始追求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然而,我國農業發展缺少法律制度的規范和保障,農業生產者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識和道德約束,為了提高自身收入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等。一方面,濫用添加劑和農藥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受到影響。近年來,添加膨大劑激素的水果、殘留農藥的蔬菜、含有避孕藥的水產品時有曝光,加之時常爆發的禽流感、瘋牛病事件,使民眾開始對自家餐桌上的食品開始產生懷疑態度,影響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我國農業化肥利用效率低下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表明,1980~2010年中國的化肥用量增長83%,而糧食產量只增加了31%。根據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太湖區域因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比重占到區域污染總量的59%。
二、農產品安全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缺乏制度規范
雖然我國已初步建成環境法律體系,但是現有的環境法律體系存在缺失,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缺乏法律依據。首先,我國現有的環境法律制度主要針對污染防治,缺乏針對農村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規范。生態環境是具有整體性與系統性的復雜系統,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對整個系統加以考慮。現有的法律體系中缺乏專門針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法典,對農田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散布于《環境保護法》、《農業法》、《水污染防治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等法律之中。其次,由于缺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規范,分散于各單行法律法規中的法律規定大多屬于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導致現有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可操作性不強,法律制度難以得到貫徹執行。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例,第二十三條規定:“轉移固體廢物出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貯存處置的,必須經有關環保部門批準。” 雖然該條款對于省際之間的固體廢物轉移進行了規定,然而由于缺少對于省內的固體廢物轉移的規范,所以在法律實際運行中對于固體污染物在省內轉移的管理缺少法律依據。此外,我國缺乏與上位法相配套的針對農田污染防治專門的地方立法,導致法律制度缺乏具體的執法方式和程序,造成農業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大而無用。我國地方立法崇尚法典化,追求形式上的完備與法規體制的大而全,忽視了地方立法的本意,立法技術粗糙,有的甚至直接照抄上位法的法律條文。地方立法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使上位法具體化,使之能夠在本地區具備可操作性。重復上位法的內容、抄襲上位法規定,只會造成地方立法資源的浪費。
(二)缺少農產品質量監管制度
雖然我國頒布多部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特別是2006年出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了規定,界定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概念及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但是現有的法律制度還不足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食品安全要求。第一,現有立法對于農產品生產環節缺乏系統性立法,缺少針對農產品的全程監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過低。第二,現有的農產品監管制度存在缺陷。我國采取“統一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農產品監管體系中農業部、衛生部、質檢總局等部門都有職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監管,存在部門職能交叉重疊、配合不協調的問題。農產品的監管采用分段監管的模式,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人為地進行劃分,造成監管效率低下,缺少部門之間的協作。公共選擇理論的著名經濟學家尼斯坎南提出的官僚經濟學理論認為,官僚及官僚組織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程度時,存在以個人的成本——收益計算為基礎的效用函數,各監管部門對農產品監管時會對監管與官僚機構和官僚自我利益實現的關聯程度加以考量。我國農產品生產活動規模小而分散,對農產品生產加以監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監管部門作為政治上的“理性人”在缺乏激勵和制度約束的情況下,怠于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加以監管,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保障。
(三)農產品質量追責制度的缺失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不特定公眾的安全,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環節,任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業生產者、加工者與銷售者作為農業生產中的利害關系人,應當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承擔責任。然而,現有的法律制度缺少追責機制,雖然《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54條將農產品質量缺陷民事侵權責任改為無過錯原則,但是農產品生產、加工者并非在訴訟中處于不利地位。因農產品質量缺陷,遭受損害的受害人仍然需要對人身及財產損害與農產品質量缺陷的因果關系進行舉證。由于對農產品質量缺陷及其造成損害的因果關系涉及相關的專業知識及信息不對稱問題,實際上受害人要對農產品質量缺陷致害進行舉證存在困難。此外,由于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而分散,由何種主體來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需要加以明晰,否則法律責任難以轉化為實際的違法成本,農產品質量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現階段法律未能在農村地區樹立權威,大部分農民都處于消極守法的狀態,對于法律的認知限于義務,將自身定位成為“被管理者”。如果沒有違法成本或違法成本低廉,法律缺乏威懾力,農產品的生產者與銷售者作為市場經濟中的理性人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必然漠視法律的存在,甚至認為違法行為理所當然。
三、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的構建
(一)完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
要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以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首先,要鼓勵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的清潔生產模式。現有法律法規針對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規定多為原則性規定,缺少可操作性。發達國家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都有配套齊全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鼓勵法域內的生態農業發展。我國在立法上缺少對可循環發展的農業的關注,至今還未出臺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盡快制定專門的《農業清潔生產法》,對生態農業的發展作出具體而明確的規范和指引,以促進我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的生態農業發展。其次,區域農業生態環境是復雜而獨立的生態系統。對農業環境污染進行規制,要結合各區域的實際情況發揮地方立法的作用,結合上位法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具體操作的地方性法規以彌補法律體系的空白和缺失。
(二)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
農產品質量監管具有公務服務的特點,政府在農產品質量監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我國社會存在信用缺失的情況下,更加需要政府在農產品監管方面提供公共產品。應當落實政府對農產品的監管職責,解決監管部門職責不清、互相推諉的問題,建立健全農產質量監管體系。首先,要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監管,嚴格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其他法律規定對農藥、化肥及激素的使用加以控制,引導農業生產者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其次,要整合各監管部門的資源,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建立市場準入機制,設立科學化、標準化的農產品檢驗標準,對于進入市場流通的農產品嚴格按照檢驗標準進行質量檢測,防止劣質農產品混入市場。最后,完善消費產品安全法律體系,對現有的《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加以整合,減少法律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彌補法律體系的空白,為質量檢驗提供法律依據。
(三)制定嚴格的責任追責制度
《食品安全法》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能夠有效避免存在質量問題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持續流通。然而迄今為止,由于缺少相關配套的法規和地方立法,食品召回制度還未能得到實際執行。應當盡快完善法律法規,確保召回制度不會成為一紙空文。其次,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追溯制度,通過現代數據信息處理技術使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每個環節都可以通過數據庫進行追蹤,形成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鏈條,一旦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可以通過該系統迅速查明問題來源。最后,針對缺陷農產品致害舉證困難的現狀,應當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的形式對農產品缺陷的概念及如何承擔農產品質量責任加以明確,使消費者的權益能得以保障,維護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四)鼓勵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我國傳統農業具有規模小而分散的特點,在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的背景下,應鼓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規范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便于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規范,規范化的農業生產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循環可持續發展。因此,應當從制度上保障集體土地的自由流轉,建立于現代農業相配套的投融資金融制度,鼓勵農業技術的創新及增強技術成果轉換能力,多管齊下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確保百姓餐桌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尹昌斌,周穎.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模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方福前.公共選擇理論:政治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安全 對策
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的一些不合理的開發活動,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降低,水資源遭到嚴重污染,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威脅著人類生存。因此,生態安全研究已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前沿課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是指農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處于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健康、平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農業生態系統有穩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資源可供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處于無污染、未破壞的少受威脅的健康狀態。只有在這種生態安全的狀態下,農業才能實現生產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可以說,生態安全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
一、概況
1、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生態安全研究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前沿課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是指農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處于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健康、平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農業生態系統有穩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資源可供利用,農業生態環境處于無污染、未破壞的少受威脅的健康狀態。只有在這種生態安全的狀態下,農業才能實現生產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可以說,生態安全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我縣生態系統結構相對不穩定,對干擾因素反應比較敏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本文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研究,在定量地評價農業生態環境的安全程度、分析其生態安全變化的成因的基礎上,提出我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對策,對指導該區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要求
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由農業生產的特性所決定的。農業生產的根本特點是農業經濟再生產過程同自然再生產過程交織的生產特性。也就是說,農業的再生產過程既是社會經濟再生產過程,同時又是動植物本身生產發育和繁殖后代的自然再生產過程。這是與工業生產過程的最大區別。農業自然再生產存在周期長、季節性、區域性,以及對自然環境要素依賴和受環境要素多變的影響,易影響產品的質量和造成產量的大起大落,所以,農業又被稱為弱質性產業,其生產循環不僅需要外部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更需要有助于農作物生長的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的生態環境是指影響農業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等要素的總稱。―般認為,農作物可以利用大氣中二氧化碳、太陽光和水制造碳水化合物并且能釋放出氧氣,對環境還有正外部性作用。但農業不合理生產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對環境同樣產生負外部性影響。對農業環境的影響主要考察外部系統和農業生產內部系統對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響。
二、我國農業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樹立保護環境觀念
從認識上,要提高認識,認識到農業環境問題不僅是農業的環境問題,鑒于農業的基礎地位與作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農業環境問題不僅要改善生態環境,具有生態意義;還具有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營養的生活意義;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做到既發展農業也對周圍脆弱的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2、加強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針對我縣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應采取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加強領導,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強化資源環境執法和監督。在該地區建立耕地、森林、水資源等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規劃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在進一步完善《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等的基礎上,實行資源環境一體化管理。以坡耕地整治、生態公益林建設、企業技術改造、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生態農業建設為重點。提高施肥技術,科學施肥,提倡使用有機肥、綠肥和秸稈還田。利用當地獨特的寒地黑土資源,鼓勵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或有機食品。同時,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環境意識,引導公眾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再則,從政策上,圍繞總體是建立國家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制定優惠政策,建立農業環境污染立體控制體系,建立系統的農村(戶)環境管理計劃,引入環境評價機制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方法。還要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種農民專業技術組織的建設,建立和大力推廣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生產方式的試點示范,加大對農業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力度,促進各項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發揮技術的優勢
從技術上,結合監測和普查,完善農業環境安全的評估體系,加強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的各項技術標準的制定,大力推廣成熟的生物技術和各項農業生產的高新技術,提高生產資料如化肥和農藥的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加強農業推廣體系建設,改進對農民的技術服務支持;開展綜合防治技術區域適應性研究,篩選出關鍵防治技術、示范推廣節本增效、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
4、發揮市場的作用
發揮市場作用,建立長效機制。過去,我國環境制度過分強調行政機制的作用,忽視了市場及社會的力量,個體化責任突出,社會化責任強調不足,環境保護制度效率低下。解決的途徑是要引入市場機制,建立政府行政加市場作用的雙輪驅動的長效機制。在農業環境綜合治理上,要鼓勵多元投入,強調社會責任,形成政府、社會和各市場主體的整體合力。對那些做得好的企業進行獎勵和評獎,樹立典型示范。
5、加強對農田和土地的綜合治理
(1)嚴格保護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田生態條件,積極控制和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有效治理農業污染。大力推廣實用農業高新技術,全面實施“肥土沃野工程”,積極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技術,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2)加大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措施,興修水利、攔洪蓄水。在充分考慮到農業生態環境影響前提下興修水利,可變害為利,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同時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采取旱改水等具體工程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改造中低產田也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改造低產田,主要通過引導農民采用先進合理的耕作方式,
努力培肥地力,控制耕地的鹽化和堿化,并盡力改造現有鹽堿化和沙化土地,促使農業生產向優質高效和生態農業上發展。
(3)治理鹽堿化土地。針對我縣鹽堿化土地鹽堿含量高(耕層0.3%-0.5%),質地粘重,低洼易澇等特點,對低洼易澇鹽堿地可發展水田,有效抑制土壤返鹽;利用輕度及中度鹽堿化土地種植優質牧草,并與發展養殖業結合起來,不但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而且還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對于重鹽堿地包括連片的大面積堿斑,選擇耐鹽堿性強的先鋒植物,如黃花草木樨、堿茅等,建立人工草地,發揮其生物改良作用,是當前切實可行的方法。
6、維護生態環境的其他方法
(1)發展旅游產業,加強現有的資源觀光景點,用有限的耕地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以“一線四帶”為重點,大力發展城郊型現代農業。可以建設林果牧產業示范帶;可以建設無公害高效種植業示范帶;可以建設無公害水產養殖和水面種植示范帶;也可以建設綠色奶業示范帶。以自然風景區為核心,以度假村、省高新農業示范園的形式,大力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業;進一步做好生態環境安全工作。
(2)加快培育新型農民。以培育新型農民為切入點,充分發揮縣業技術培訓機構多、新人駐企業用工需求多的優勢,抓好對農民的生產技能、就業技能和創業技能培訓,解決農民工的轉移就業問題和農民增收的問題。同時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強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衛生、文化、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讓農民切實享受新農村的建設成果,從根本上做好維護生態環境的工作。
(3)完善有關立法,加強環境執法力度。當前,我國的環境法律制度立法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重污染防治,輕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法規相比,生態保護方面法規較少,工業、城市污染治理受到重視,而農業生態環境則由于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而長期被忽視。第二,重點源污染,輕區域治理。它忽視了自然界的物物相關性及環境要素的整體性,將各環境要素以及工業、農業環境看作是孤立的,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律。第三,重末(兩)端控制,輕全過程控制。我國在環保法律上雖確立了預防為主原則,規定了環境影響評估、“三同時”等預防性制度和“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養護、破壞者恢復”的制度,但缺少必要的支持系統。所以,應加強支持系統外,關鍵是不能把末(兩)端控制與工業、農業生產及資源開放過程相割離,重視和加強工農業生產和資源開發的全過程控制,避免對農業生態系統的長期的積累性的不可逆的潛在危害。
三、結束語
農業是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和依賴最大的經濟部門。農業作為與資源、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產業,其可持續發展研究更是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就這個目前大家關注的課題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探討,重點探析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我國農業環境治理的一些相關對策,以期給相關工作帶來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曉辛:農業結構調整中的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農機化,2005(1)
[2]張樹彬等:發展農業與環境污染問題的探討[J],吉林地質,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