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理論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F249.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003-02
一、 從勞動力國際流動現象分析其原因
對于勞動力的國際遷移,大概可以追溯到1600年的強制合同時期,主要指這個時期的移民需要受到合同的約束。此后的1790年到1850年,被稱做先驅自由定居者增長期,有大量的移民不受任何約束遷移。而大規模移民發生在1850―1913年。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是亞洲的移民的時代。而在1914―1945年間,勞動力的國際移民受到了戰爭、蕭條和限制的約束。1946年至今,由于各國出于自身發展的考慮,移民現象被相對地限制,被稱做限制性的移民時期。學者們了解了由古至今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各個時期后,從四個方面對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原因進行了討論:大量移民流的產生;移民流的波動;大規模(1850―1913年間)的長期移民趨勢和近代國際移民趨勢。
(一)大量的移民流產生原因分析
大量的移民是由于經濟刺激,許多的相關探究都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表明,一戰前的大規模移民時代,當時國際移民相對無束縛,經濟刺激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去解釋那個時期的移民模式。同時,還有研究認為,年輕人和單身更容易去移民。他們可能更愛冒險和有企業家精神,并且繼承更少的原始投資特征,所以移民成本較低,他們同時從流動中將獲得更多的利益。年輕一代的移民,他們能夠從工作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同時最小化先前的工作搜尋、對目的地的調整適應等成本。作為單身移民,他們也能夠減小自身流動的直接費用。并且,年輕人是沒有技術或有很少技術和特別的國家人力資本投資的移民,就會很少因此失去附加特殊技術性資源而帶來的經濟回報。
(二)移民流的波動原因分析
研究顯示,20世紀20年代的原因探究主要是受到推拉理論的影響;而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這依賴于人們對本國和遷入國的預期收入比較決策,而這由遷入遷出國的工資率差異和在遷入國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兩個因素決定;20世紀90年代至今,人們認為,本國和遷入國工資率和就業率都可以決定波動,并且,失業率是短期移民的有力決定因素,而長期趨勢主要由工資率決定。
(三)移民的長期趨勢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實際工資率必須和移出國適齡和農業勞動人口比重一起,才能決定移民率的變化。另有研究得出:有限的土地所有者帶來的人口壓力也會產生移出現象,且農村人口的國際流動率相較城市人口較低。此外,如前所述,相關學者又證明了工作搜尋等成本的減少也能帶來移民流;同時,若控制好其他依賴變量,10%的流入國資源工資率的增長會帶來0.13%的流出國移民。總結各種研究發現:人口量、相對收入、勞動力結構改變、貧困、農業的落后、移民信息的傳播等,這些都會對移民趨勢大小產生影響;同時,實際工資率和適齡移出人口比例共同決定了移出率的變化,并得出19世紀10%的流入國資源工資率的增長會帶來0.13%的流出國移民;此外,大規模的移民趨勢和移出率增長需要本國工資和收入增長作為先決條件。
(四) 近代國際移民趨勢原因分析
有學者認為,影響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移民的是同一個因素。這能解釋瞬息萬變的當代國際性移民問題――歐洲收入的戲劇性趨同,特別是在南歐,在所謂的黃金時期從1950―1973年,幫助解釋歐洲移民到新大陸(美洲)的移民比重的大幅下降,說明本國收入的增長,減弱了歐洲國家的移出率。又有研究顯示,政策也是一個影響移民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移民由于限額和規定,被大量地限制。所以,移民壓力不能被清晰地觀察,移民資源趨勢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移民政策。還有一些針對不同國家情況所做的研究。如Germany (1964―1988)、 Karras and Chiswick(1999)證明了德國移民在短期內是由于周期性現象,像失業率影響,而長期因素則是德國和遷出國家的人均收入影響。
二、從勞動力流動理論分析其原因
(一)較早的勞動力流動理論
1.傳統的勞動力遷移理論及其發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經濟學家――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1885,1889)的“遷移定律”。認為人們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并對人口遷移的機制、結構、空間特征規律分別進行了總結,提出了著名的人口遷移七大定律。人口經濟學家E.S.Lee(1966)在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和博格(Burge)的基礎上,在其《遷移理論》一文中系統總結了“推力-拉力”理論。他將影響遷移行為的因素概況為四個方面:與遷入地有關的因素;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各種中間障礙;個人因素。楊云彥(1994)進一步深入研究了這四種因素的內涵,提出遷入地和遷出地因素都包含著推力、拉力以及中性因素,其中中性因素對遷移不起作用,而推力和拉力因素對不同的個體是不同的;中間障礙主要是指移民限制、遷移距離等因素;個人因素則是指個體的年齡、價值觀、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都會影響到個體對外界信息的判斷和遷移決定。勞動力是否遷移,取決與他對這些因素的綜合權衡和選擇。
2.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Neoclassical theory)及其發展
新古典經濟學家將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關系引入人口遷移的研究中,認為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區域差異引起了不同區域之間勞動力的調整,人口遷移是這一調整過程的體現。同時,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對于個人來說,遷移被視為是一種在個人人力資本上的投資,這種個人投資可以增強自身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生活水平。多數研究表明,人口遷移主要是在市場調節下移民對經濟機會的選擇。這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發展經濟學理論視角的劉易斯(Arthur Lewis)和托達羅模型。它先后經歷了劉易斯模型、拉尼斯和費景漢(Ranis and Fei)的修正模型、托達羅模型修正三個階段。
3.新經濟家庭遷移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假定個人是遷移過程的最小單位,而在實際研究中,許多學者發現個人決策往往與家庭有著很大的關系,從而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了新家庭遷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的遷移決策是由家庭成員共同決定做出的,遷移(特別是短期遷移)的因素歸結為一種最大化經濟利益和最小化風險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遷移則是充分利用城市和農村(家庭)資源。人的遷移行為不僅受個人預期收入的影響,更重要的還會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該理論對家庭觀點較重的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具有更廣泛的普適性。
(二)新的勞動力流動理論的發展
1.世界系統理論
主要是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認識和解釋人口遷移問題(Wallerstein)。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競爭的結果是多數發展中國家被邊緣化,自身的發展過程被中斷,成為部分核心國(發達國家)的附屬國。發達國家的資本滲透到發展中國家的各個角落,控制了土地、原材料、勞動力和市場,于是雙向流動不可避免。在資本向發展中國家擴張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原材料等也向發達國家流動。這種流動不是工資率差異的結果,而是市場競爭和經濟全球化的結果。
2.三元勞動力市場格局下的兩階段遷移理論(模型)
現有的西方關于鄉-城勞動力遷移的理論,或因其重要假設不能在中國得到統計驗證(如兩部門模型),或因其理論未能形成系統體系(如三部門學說),似乎均難以為中國國內現階段鄉-城勞動力遷移提供充分的理論指導。朱鏡德于1999年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建立了三元勞動力市場格局下的兩階段鄉-城勞動力遷移理論模型。
三元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農村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可以自由進入、勞動力價格由勞動力供求關系決定、缺乏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完全競爭的城鎮勞動力市場和不完全競爭的城鎮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不可以自由進入、勞動力價格不完全由勞動力供求關系決定、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水平很高)。兩階段遷移理論是依據鄉-城遷移的流向,將整個遷移劃分為兩階段。其中,將主要發生在城鄉兩個完全競爭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遷移視為遷移的第一階段,而將此后發生的遷移看作第二階段,從而解釋由于市場開放程度和工資率等因素造成的中國特殊的勞動力遷移現象。
三、總結
通過以上綜述不難得出,勞動力國際流動原因分析的研究主要分為政策結構、社會網絡框架、新古典、新經濟、勞動力結構、人力資本以及全球化等七個方面進行的實證和理論研究。但由于勞動力遷移問題的復雜性和可變性,新的時期,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原因也呈現出新的變化,如遷出國政策而非遷入國政策、政客動機意圖、遷移人口年齡等因素也影響勞動力流動,卻并未在之前的研究中包括。因此,我們不但需要理清早期對于勞動力國際流動原因的分析情況,也需要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對遷移因素進行一些新的探索和研究。如加強理論的綜合和包容性研究、加強對相關政策及遷入國政客行為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的研究、加強有針對性的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流動研究等。
參考文獻:
[1] Chiswick, Barry R.,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mmigration: Applic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 in Myron Weiner and Tadashi Hanami, ed. Temporary Workers or Future Citizens? Japanese and U.S. Migration Polici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pp. 177-208.
[2] Chiswick, Barry R., “Are Immigrants Favorably Sel-Selected? An Economic Analysis” in Caroline D. Brettell and James F. Hollifield, eds. Migration Theory: 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0,pp. 61-76.
[3] Winklemann, Rainer,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their Impact: The Case of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IZA Discussion Paper, 2000, pp.169
[5] Williamson, Jeffrey G., “Globalization, Labor Markets and Policy Backlash in the Pas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8, 12 (4) Fall, pp. 51-72.
關鍵詞:應急管理人員 社區 信息需求 語境
中圖分類號: D630.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6-0091-05
社區作為最基本的災害應對主體之一,在應急響應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成為聯合國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和組織的普遍共識。早在1999年7月,由聯合國組織的國際減災十年活動(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1990~2000)論壇通過的16條“日內瓦基本結論”中,就明確指出“多數防災和減災行動需要社區的理解和參與,因此,必須以社區為單元進行確信的災害風險評價及災害損失和減災效益分析。人們往往對社區的環境和處理機制了解得更清楚,從而能采取更有效的減災措施。……國家、區域和國際性的減災行動是必要的,但應該看成是對社區減災行動的支持性措施”[1] 。我國在2006年8月,由國務院了《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要以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為重點,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此后,2007年由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清楚的認識到社區減災是我國綜合減災的薄弱環節之一,明確對城鄉社區減災能力和建設社區減災能力示范工程進行了部署。
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社區應急管理人員面對著各種不確定性,需要收集、處理和使用大量信息以便及時做出正確的應急處置。Murray E. Jennex指出,應急管理中需要的典型數據、信息和知識至少包括[2] :關于資源的數據和信息(資源類型、數量和位置);應急響應所需要的專門知識,例如步驟、所需設備、風險和人事知識以及專門的技能和知識能力(capabilities knowledge);響應程序和過程;來自先前事件的經驗教訓;關于環境的地理和地圖數據;工業數據和信息;規則數據和信息(regulatory data andinformation)。高質量的應急決策,強烈依賴于決策者可獲得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可靠性[3] 。一旦這些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就會造成應急響應的拖延,這勢必增加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以及社會動蕩。
顯然,我們需要了解社區應急管理人員在工作各環節中的信息需求,以便進行相應的信息準備并開發有針對性的信息系統,從而切實提高社區應急管理能力。然而,不僅社區應急管理人員信息需求的產生受到語境的影響,而且其信息行為的發展和信息利用都和語境息息相關。例如,確定提供什么樣的背景知識以方便信息的利用;對觀察到的信息行為進行解釋,探索背后的目的和意圖等都依賴于語境。可以說,對語境的認識是確定社區應急管理人員信息需求內容和格式等的前提條件。但具體該如何對語境進行分析呢?理論上來說,整個社會系統就是所有人類活動發生的語境,可是社會系統過于龐大和雜亂,不具有完整分析的可行性。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活動理論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介紹了當前主要的語境分類系統,并總結了這些分類的不足。在此基礎上,討論了活動理論在分析社區應急管理人員信息需求語境方面的優勢和可行性。
1 什么是語境
然而,什么是語境?語境的概念在各個學科領域廣泛使用,“可以說,在有說明和解釋的地方,就會有語境概念的使用”[6] 。語境一詞源自拉丁文的texere,意思是“編織”。在哲學領域,語境強調一種認識論的整體主義。在情報學領域,尤其是信息行為和信息檢索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者就此進行了討論,但是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7] 。
在實際研究中,大多采用的是研究者主觀確定的語境分類系統(部分研究中對語境的劃分見表1)。其中,Massimo Benerecetti把語境劃分為物理語境和文化語境兩大類,物理語境由一系列環境特征構成,而文化語境包括了用戶信息、社會環境等內容。Albrecht Schmidt則將語境擴展到三個維度,包括了物理環境、人的因素和時間。這里所說的人的系統和Massimo Benerecetti的分類中的文化語境包含的特性相同。此外,Lieberman、Richard Hull、Chalmers、Lucas、Bill Schilit、Anind K. Dey等人也都給出了各自的定義和分類。與上述各研究不同,Guanling Chen對語境的劃分采用了非常寬泛的類型:積極的語境和消極的語境。所謂積極的語境,是指對人類行為產生了影響的語境,而消極的語境則指雖然和人類行為相關但影響不大的那一部分語境。
3 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是為數不多的起源于前蘇聯但同時能夠在西方世界獲得認可的社會科學學派(School)。到目前為止,活動理論的發展可以大體劃分成三個階段[9] 。其代表人物依次為維果斯基(Vygotsky)、列昂節夫(Leont'ev)和芬蘭學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m)。尤其是恩格斯托姆,作為當代活動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在繼承前兩代活動理論的基礎上極大地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人類的活動在早期的活動理論當中被視為由主體、工具和客體構成的三角結構,后來恩格斯托姆等人進一步發現社群、規則、勞動分工在活動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從而將其拓展成為更復雜和全面的理論框架,形成了通用的人類活動穩定模型。這個模型包括了主體、客體、社群、工具、規則和分工等六個要素(圖2)[10] 。
[圖2 人類活動的結構] [工具][主體][規則][客體][結果][社群][分工]
主體(Subject)是活動的發起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擁有共同目的和動機的團隊。整個活動是在主體的驅動下展開的;客體(Object)是主體活動操作的對象,既可以是物理實體也可以是規劃、理念等精神層面的東西。主體為了把客體轉化成結果(Outcome)而采取了活動。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客體來區分不同的活動。活動的主體無法完全隔絕的完成活動,還需要和社群(Community)中的其他人進行交互。社群也稱為共同體,是除了活動主體之外參與活動的其他個體和小組的集合。社群成員橫向的任務分配和縱向的權利與地位的分配構成了活動過程中的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r)。
簡單來說,活動就是主體和社群共同協作試圖把客體轉化成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主體和社群將會借助某些工具(Tools),同時,受到一定規則(Rules)的約束。工具可以是物理的,比如錘子,也可以是心理工具,比如語言、文化或者思考方式。計算機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工具類型[11];規則則指的是和活動相關的法規、政策、社會規范、工作指南和原則等。同不同的工具會影響活動的效率個樣,社群采取什么規則,對于結果的影響也非常大。例如,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在危機發生以后,公眾會積極通過網絡關于災情的信息,但是由于沒有嚴格的評審和確認制度,以及信息規范,很多公眾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及時有效的為應急部門采用。
在活動理論的六個要素中,通常把工具、規則和分工成為媒介要素。工具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的中介,規則是主體和社群之間關系的中介,而分工則是社群和客體之間的中介[12] 。
最后,我們通過一個實例來對活動要素進行理解。這是Kuutti在“活動理論作為人際交互研究的潛在框架”一文中給出的例子[13] :軟件開發團隊為終端客戶編寫一個系統。其中,客體(object)是未完成的系統,現在需要把它轉化成為可以交付使用的,沒有缺陷的應用系統。這個團隊是一個共同體(community),他們具有共同的客體。當然,也許某些客戶代表也會參加到這個共同體中來。這個活動在管理者和下屬之間、軟件開發者和用戶代表之間以及團隊成員之間都有明確的分工。有一系列的規則(rules)來限定共同體成員的行為。這些規則有些是法律中明文規定的,有些是上級組織或者團隊管理者設定的。但團隊管理者設定的規則往往隱含在工作文化或者團隊工作中。有些規則也許僅僅是為了專門的項目制定的,例如,如何對待特定客戶的用戶代表。在轉化(transformation)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instrument)。例如,分析方法、計算機、編程工具、經驗等。這些工具集是公司和團隊長期積累和挑選的結果。在任何項目中,都有可能進行增刪。在項目中無論團隊成員具體做什么工作,都受到活動所在語境的影響。
3 利用活動理論描述信息需求語境
活動理論能夠很好的解決當前語境分類系統存在的問題。在活動理論中,以活動作為分析單元,活動本身包含了最小的個人行為語境(minimal meaningful context)[14]。它比研究人員主觀選擇的語境更合理、更穩定,同時也比社會系統更好操作。因為語境已經包括在分析單元中,即便研究的核心關注點在個人的行為上,活動分析也已經集成了語境的因素。這個最小的個人行為語境包含了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的主要的語境要素,并通過活動的6大要素提供了一個相對標準和統一的形式。同時,活動要素的三角示意圖還為我們展示了各個語境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得對語境要素的考察不再是相互割裂開來的狀態。
其中,個人語境又分為心理和生理語境兩個部分,包括心情、專長甚至身體是否殘疾等信息;任務語境是關于用戶正在做的事,包括目標、任務活動等;時空語境則指的是時間、地點等屬性。環境語境包括用戶周圍的服務、人員、設備以及可獲得的信息;社會語境則描述用戶社會性的體現,例如承擔的角色等。
讓我們從社區應急管理人員的一個工作片段開始①:某街道的綜治辦工作人員早上11點10分接到巡防隊員的電話匯報,在建東市場停車場門口發現一名形跡可疑的女性,年齡在60歲左右,沿雁兒灣路張貼小傳單、向路人散發宣傳品。經初步判斷,這些傳單和宣傳品疑似宣揚,但也包含了很多佛教的內容。巡防隊員無法斷定,為了在跟丟該女性以及她散發更多傳單之前予以處理,請示盡快給出處理意見。綜治辦工作人員通過詢問很有工作經驗的綜治辦主任得知,一年前處理過的一起涉及的事件中,出現過類似的傳單。于是該工作人員檢索了電腦中存儲的去年綜治信息和簡報的底稿,在與相關的一起事件中找到其中提到“某某”,其宣傳品與巡防隊員匯報的有相似之處,但該簡報描述過于簡單,仍然無法斷定。于是該工作人員聯系街道維穩和反工作信息員,通過該信息員查找到了區應急管理專家庫中宗教方面的專家。聯系該專家后,該專家指出,“某某”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標記,其花紋和佛教的傳統花紋非常相似,鑒于時間緊張,鑒別這個標記是最簡便的方法。于是綜治辦工作人員要求巡防隊員用手機拍攝宣傳品當中的相關標記,發送給該專家判斷。經過專家判別,認定是“某某”。于是巡防員密切跟蹤,綜治辦向派出所趙所長電話匯報。派出所立即派出三位民警出警,于當日11點45分在中科賓館旁的小區門口將其現場抓獲(活動要素見圖4)。
按照Kofod-Petersen等人的觀點,活動的要素對應了各種種類的語境信息。因此,活動要素分析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把數據收集階段了解到的各種語境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見表2),以備將來進行信息需求分析時使用。
5 結論
參考文獻:
[1]張軍濤, 鄭遠長. 國際減災十年活動論壇的基本結論[J]. 中國減災, 1999, 9(4): 27-28.
[2]Jennex M E.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and Emerg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ritical Applications[M].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1.
[3]Mehrotra S, Butts C, Kalashnikov D, et al. Project Rescue: Challenges in Responding to the Unexpected[M]. 16th Annu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n Jose:SPIE. 2004:179-192.
[4]Wilson T D.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06, 62(6): 658-670.
[5]Wilson T D.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1997, 33(4): 551-572.
[6]杜建國. 語境與意向性[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5, 22(4):16-18.
[7]張露, 成穎. 信息檢索中的語境研究綜述[J].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10):14-21.
[8]Kaenampornpan M, O'neill E. Modelling Context: an Activity Theory Approach[A].Ambient Intelligence: Second European Symposium, EUSAI 2004. Springer. 2004[C]: 367-374.
[9]鄭太年. 從活動理論看學校學習[J]. 開放教育研究, 2005,(01): 64-68.
[10] 程時偉.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動設備自適應用戶界面設計研究[D]: 浙江大學, 2009.
[11] Kaptelinin V. Activity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M]. Cambridge:MIT press. 1996: 45-67.
[12] Uden L. Activity Theory for Designing Mobile Learning [J]. Int. J.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 2007, 1(1): 81-102.
[13] Kuutti K. Activity Theory as a potential framework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M].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 17-44.
[14] Kuutti K. The Concept of Activity as a Basic Unit of Analysis for CSCW Research[A]. The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 Amsterda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249-264.
[關鍵詞]提升 教師 素質
一、以養成教育為主線,規范辦學行為,提高辦學效益
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由注重知識的傳授向關注學生學習行為、學習品質的轉變,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我們要進一步認清課堂教學的最本質的任務。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要場所,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不是唯一目的,在小學,最重要的并不是教會孩子多少知識點,而是通過這些知識點給予孩子一些本質的東西。第一,給予孩子學習的興趣,并將這種興趣保持終生。第二,形成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第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發展孩子的思維和智力以及能力。因此,小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傳授知識本身更重要,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
我們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給孩子們補上補好這一課,做好兩個方面的指導和校正,一是學習行為習慣。如:怎樣讀書,怎樣寫字,怎樣當眾講話,怎樣與別人交談,怎樣傾聽別人講話,怎樣與別人合作做事等。二是學習心理。包括學習興趣,參與學習的態度和主動性等。要把這些納入師生教與學的任務目標和評價中,隨時檢查督促,定期組織展示、評比、交流、競賽活動,營造氛圍,拉動競爭,引領學生養成學習的良好行為品質和心理品質,為其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健康情趣、完善健全人格、提高綜合素質。我們可以面向全體學生,設立“全面發展獎”、“單項突出獎”、“顯著進步獎”三個層次。在德、智、體、美、勞、心理、特長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發展的,可獲得“全面發展獎”。各科成立興趣小組,扎實開展“誦讀工程”。
二、創建學習型校園,落實校本教研的中心地位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科研又是學校工作的生產力。所以,全區小學教學要努力創建學習型校園,扎實開展好校本教研工作。
⒈創建學習型校園要明確三個理念。⑴學習型學校的特征之一是“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強調學后必有行動。⑵校本教研的內容是“以問題為中心”,“問題”即課題。⑶教研形式是“反思―探究―參與”,“行動”即教研。
⒉強化學校、中心校搞好校本教研的責任意識。各學校、中心校要明確兩級校長是兩級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各小學教研活動的次數每兩周不得少于一次,各中心校教研活動每月不得少于一次。活動形式以“主題研討”、“集體備課”、“個案剖析”、“特色推廣”四種模式為主,活動內容由課堂教學可拓寬到“學生評價”“作業設計”“命題改革”。
⒊活動要關注實質,重研討、重收獲、重解決問題。關于教研活動,我們強調不管是什么形式三個基本要素必須突出:⑴教研活動的目的性要明確,要么是研究專題,要么是解決問題。專題也好,問題也罷,這是教研活動的主魂,教研活動必須有靈魂,才有實效。⑵研討過程要有研討的氛圍,參與活動的教師就某一問題各抒己見或贊同、或爭辯、或補充、或完善,最后形成共識,不可依席發言,更不能對別人發言不做任何思考,毫無反映,各說各的,各唱各的,好象彼此無關。⑶活動結束時,要對研討有個結論。專題研究的,要形成統一認識;解決問題的,要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除了上述三個基本要素外,發言內容要少些大理論,多些具體的教學設計。能用理論說明每步設計,這才是最好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忌空談理論,成為理論交流會。本學期我們要抓好“集體備課”、“習慣培養”、“能力訓練”、“學法指導”四個層面的試點工作,并錄制典型活動、課例予以推廣。
三、倡導課改實驗課題化,以課題研究統領教改方向
近年來,工業設計在我國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學校開始認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意義。而這也促進了工業設計理論的更新和完善。本文正是以工業設計的理論基礎為依據.通過對工業設計思想演進的分析,嘗試歸納總結工業設計的思想體系構架。
關鍵詞:工業;設計;思想體系;
市場調節與市場競爭是當前世界經濟的最大特征,工業設計必然是面向人和市場的設計。工業設計成為人類創造生存條件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種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必先取決于該產品的設計開發能力。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日趨發展、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同時,工業設計也成為制造業競爭的源泉和核心動力之一。
一、工業設計的概念
“開拓創新,規劃未來”是“設計”所包含的兩層含義。“設計”自原始社會就已出現,然而,工業設計的目的是規劃工業時代的未來社會,所用的是全新的思維方式。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工業設計用各種全新的價值觀念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當然,處在不同時期,工業設計關注的主要問題不盡相同,設計思想也會有所區別。工業設計的基本思維方式有以下幾點:第一,要了解你所研究的對象,探索設計的主導價值觀念。當下大眾普遍的愿望與追求、興趣或愛好,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在此基礎上總結新的概念,比如生活工作概念、能源概念、城市概念、環境概念、消費概念、綠色概念等,這些全都是由于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負面后果,需要我們用合理的思想價值觀念和實際行動來加以改變。在這種思想價值觀的基礎上,發現并合理的解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創造新的產品和環境,使得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對于設計師來說,設計必須創新,模仿就是剽竊。那么我們所講的創新行為包括這么幾個特點:對問題異常敏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激發自己的思維;并且有著異于常人的堅定意志和勤奮;探索發現式思維模式;能夠及時抓住思想靈感的火花;善于交流等。創造性不可學,也不可教,這并不等于不能創新,要想創新,還需要掌握可持續的設計思想,這是從事設計的關鍵方法之一。
二、工業設計的思想體系
(一)“以機器為本”
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形成了這樣的價值觀念:追求更多財富、無限享受人生。由此也產生這樣的價值觀:以效率和利潤為主要目的。正是在這種不合理的價值觀念下,促成了“以機器為本”的設計。也就是說勞動變成了被強迫的壓榨行為,一直以來的“勞動”含義被完全改變,變成了一些人追求無限財富的工具。“機器”的含義是“工廠主”、“老板的最大利潤”等,這是人們賦予機器的新的價值觀念。“以機器為本”的典型設計思想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提出的“自由競爭”泰勒制,吉布瑞斯的動作定時法,行為心理學,英美國家以機器為中心的人機工程學(工程心理學),為解雇工人而設計的CIMS,無限制追求和提升消費等。
(二)“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是通過上述“以機器為本”設計思想而產生的。這種思想在19世紀時期典型代表是藝術與手工運動,此運動的目的是為了重新正視勞動的正面含義,而“藝術”的含義是“凈化勞動觀念”、“自給自足”、“使勞動愉快”。在20世紀,“以人為本”設計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以格羅佩斯的包豪斯學校和烏爾姆設計學院為代表的現代設計思想,以意大利曼菲斯集團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思想。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是其所崇尚設計思想,他們力圖通過工業設計的方式來發展新的社會文化生活,在設計思想中提出結構與材料美、表面機理美和工藝美。它們針對大眾的整體需求進行創新與設計,在設計中追求實用性、便利性、經濟性、使人們心情愉悅等。包豪斯最先提出了創新設計是對工業設計師的最重要的要求。1857年波蘭人亞司特色波夫斯基建立的勞動學最先在工業環境內部提出“使人們以最小的勞累為自己和大家共同的福利獲得最大的成果和最高的滿意。”1950年代后,勞動學在歐洲大陸工業環境中得到普遍發展。這些學科建立了人與社會學模型、生理模型和行為模型,減少人的體力勞動和職業病是其主要設計思想。提升勞動時所使用工具和設備操作性,使勞動方法適應人體心理和生理特點,進而提高機器的可靠性與安全系數。50年代皮亞杰提出認知發展心理學,1970年代后美國提出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于此同時,德國提出行動心理學理論。蘇聯的活動理論連同這幾種心理學理論都被應用在電腦設計中。認識心理學被用來建立思維模型,行為理論被用來建立任務模型。這二者叫理性用戶模型。80年代中后期,形成新的“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這種新的設計思想開始抨擊以機器為本,提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使高科技技術為人服務,減少對人生理和心理的壓抑。
(三)“以自然為本”
通過種種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以機器為本”所造成的負面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以機器為本”思想所導致的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環。但是,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工業革命以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為了人類的持續生存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人類自身生存的重要前提,無限追求和享受財富最終會導致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人類必須從生態學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工作概念、消費概念、能源概念、交通概念等。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設計新的產品。通常,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技術發展指導思想是通過工業設計思想所反映出來,它是社會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而不是少數精英創造出來的。而設計思想史是一個國家工業設計的重要基礎。它嘗試回顧和總結工業發展過程的策略經驗和教訓。我們可以從工業設計思想中得到啟發和借鑒,更好的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崔天劍.當代工業設計思想與方法[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3]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規范 化學復習 細節
無論高考還是平時測驗,由于化學用語的表達不規范使考生失分的現象十分驚人,如將硫酸鋁鉀的化學式寫成“KAlSO4”;如何檢查某溶液中含有Fe3+ 很多學生是這樣表達:加KSCN溶液;有些化學方程式不配平,條件狀態未注明等等,這些學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卻會而答不全,會而答不對,而導致不必要的失分。高考越來越強調化學用語的規范表達,所以在總復習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化學用語的規范表達。不少教師認為:學生規范能力的養成關鍵是在新授課中,高三學生已有一定的化學知識,對錯誤也是根深蒂固,再談規范已為時過晚。筆者通過實踐認為:若教師在高三復習課中重視以下幾方面的細節,規范教育將為時不晚。
一、搞統計,作診斷,明重點――符合目的性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從學生的作業、試卷總結出他們哪些方面存在不規范,分析造成不規范的原因,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針對性,而且高三復習時間緊張,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對癥下藥,復習課才會更有效。
二、精語言,求規范,給方法――講究示范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因為教師教書育人,言傳身教,能起到感化學生的作用,學生尊敬老師,常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操作進行實驗,學生就按怎樣的操作來做實驗;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學生就按怎樣的方式進行書寫。因此,為培養學生的規范能力,教師不僅要嚴格要求學生,而且還得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學語言示范化,使學生有樣可學。具體來說有以下做法:
1、教師的語言表達要嚴謹,科學,準確
教師的語言應具有科學性,啟發性,教育性和藝術性,做到準確,簡練,有條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運用準確,科學的語言表達各種概念。原理和理論。
2、教師在板書時要規范
①規范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
化學用語是國際統一規定的化學文字,它使用簡便,又能表達確切的科學涵義;它具有形象直觀,詞簡意賅的特點,既抽象,又嚴密。教師要規范使用化學用語,符號,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時筆畫端正,不連筆書寫,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并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受到規范的,嚴格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知識。而不要以為高三學生是無所謂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模仿性是與生俱來的,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強的,高三學生也不例外。
3、建構語言表達的有關模式
很多情況下,學生已經具備了解決問題的知識,卻不能將知識組織起來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因為學生頭腦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結構,根據語法啟動理論,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去建構語言表達的有關模式,給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范本,突破典型的問題。
語言表達的模式,經過強化以后,被學生掌握,根據語法啟動理論,今后如學生要表達類似的問題,他們會自動生成語法,產生相應的句法結構,組織出合理的句子。
三、創情景,激動機,喚欲望――增強情趣性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要創造各種有利情景,寓教于樂,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采用各種形式加強練習,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訓練,動手寫,動嘴說,以提高說,寫的能力, 使學生形成技巧熟練化學用語。
1、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說”的機會
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看過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說”在起作用,所以記得牢。因此,教師在復習中可以通過口頭提問,板書口述,轉譯,學生討論等做法,為學生提供“說”的機會,使學生在“說”的同時,提高了語言表達的規范性。
2回歸課本,給學生“讀”的機會
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語文,外語等文科知識需要“讀”,像物理、化學等理科知識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知識的載體-------教科書,是教師傳播知識的工具,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它又是學習化學語言很好的范本,通過讀化學書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學術語,化學習慣用語,積累“化學詞匯”,還可以學習化學語言的表達習慣,表達模式。在學生不會爭議困惑時,教師引導學生要回歸課本。
3多種渠道,給學生“寫”的機會
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好多教師認為上課時間緊張,練不如講,教師認為講清楚了,學生肯定會了。其實學生只知意思,而不會用學科語言規范表達。教師從嚴要求,營造各種環境,激勵學生多寫,在書寫中總結經驗,形成規范。不但在課堂上要求“寫”,課后要有針對性的練習,在每一次練習或考試后,都要及時反思,及時糾正,對差錯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錯誤的根源,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回頭進行反思,確保在考試中做到“錯過的不再錯,會做的不失分”。
4巧用“錯本”,給學生“練”的機會
錯本,是教師將學生所犯的錯誤摘錄出來的范本。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該資源,可改編成選擇題等形式作為例題或練習給學生練習,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錯誤。
關鍵詞:交易成本;企業的行動理論;具體行動體系;場域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003-2738(2012)06-0360-02
那種理論里的企業模型,就像很多作家相信的那樣,不是設計出來解釋和預測真實企業的行為的;相反,它是被用來解釋和預測觀察到的價格(報價、支付價、接收價)的變化,該價格變化是條件(工資率、利率、進口稅、消費稅、技術等)變化的結果。在這個因果聯系中,企業只是一個理論環節,一個思維構造,被借以解釋原因如何導致結果。這與解釋一個企業的行為不同。
——Mchlup
在新古典經濟學的視野里,企業實際上只是一個生產函數。如Mchlup所言,企業在那里只是一個理論環節,一個思維構造,而不是組織。自科斯等學者以來,針對企業性質的經濟學解釋的文章已經很多,它們主要關注企業的為何產生和企業的邊界問題。而有關工作組織的內在結構和運作的研究,現代經濟學還處在早期階段,它們討論的還是非常一般的問題(Stephen,1984)。社會學對組織的研究碩果累累,但它對組織的經濟邏輯的研究較少。從分析勞動關系的角度而言,關于工作組織的理論,既要重視組織的經濟邏輯,還要回答要素在組織內是如何組織的。要建構這樣的理論,需結合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的成果。本文擬在清理經濟學和社會學關于組織研究的文獻的基礎上,從勞動關系研究的角度,揭示工作組織的特點。
一、經濟學的解釋及其不足
20世紀30年代之前,經濟學家對企業性質的認識還停留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廠商理論上,僅僅把企業看作一個生產函數,即在給定資源和技術水平的前提下,如何生產以達到利潤最大化。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出版《現代公司和私有財產》,引起了經濟學家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技術函數的質疑,激發了經濟學家對企業性質研究的濃厚興趣,現代企業理論才逐漸發展起來。科斯在這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科斯的問題是,為什么需要組織?鑒于經濟學家視價格機制為協調工具的同時又承認“企業家”的協調功能,為什么在某種情況下協調是價格機制的工作,而在另外的情況下又成了企業家的任務?科斯的回答是,“建立企業是有利可圖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科斯,2007)。企業組織的出現,就是用企業內部等級性的生產要素組合代替市場交易,從而節約交易費用。科斯還從勞動關系入手分析了企業性質。他把“雇主—雇員關系”看作是一種長期的、權威的契約關系。長期性體現在“一般條款”中,而權威性體現在“具體細節”中。“雇主—雇員關系”是前者長期購買后者的勞務,這種長期契約因為節省了每一次短期契約的費用并回避了風險,因而替代了短期契約,以企業的形式存在;一旦這種長期契約得到確定,“具體細節”則留待某個權威來支配。科斯實際上認為,企業的長期性和權威性特征使之區別于短期的、討價還價的市場,因為這種契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更能節省交易費用,因而可以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而存在(郭東杰,2006)。“在企業之外,價格變動指導生產,而生產由市場上的一系列交易來協調。在企業之內,消除了這些市場交易,取代充斥交易的復雜市場結構的是企業家——也就是指揮生產的協調者”(科斯,2007)。總之,通過組織內部的分工,借助于權威指揮可以節約交易費用。
張五常的間接定價理論發展了科斯的觀點。張五常(2004)認為,在現實條件下,由于估價某產品或獲得某產品的有關信息通常需支付成本,如果采用通過對某些投入品替代物進行估價的定價方式,成本將大大小于對產出物的直接定價,但是這種間接定價的不足是不能獲得象對產品定價那樣充分的信息。因此,對契約安排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對替代物定價所節約的交易費用與由于相應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損失之間作比較。企業與市場是契約安排的兩種不同形式,企業并非是市場的替代物,而是以要素市場取代產品市場,或說是一種合約取代另一種合約。私有要素的所有者按契約將要素使用權轉讓給者以獲取收入。在此契約里,要素所有者必須遵守某些契約規定,接受權威的指揮,而不再參照市場價格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2-209-01
隨著教學改革加快,改革體育教學模式也成為教育工作者以及體育教學理論人員研究的熱點。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蘊涵著豐富的體育教學思想,教學目標要根據教學結構以及框架在一定教學環境中制定。體育教學思想以及實踐的不同促使體育教學模式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一、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命題,其目的之一,是為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主觀上引導并逐步改進我國現有的教學體制及教學環境,真正使新一代中國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起來。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體育教學目標也隨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高校體育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以及技能,增強他們的體質,又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鍛煉身體才更為科學和有效,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高校體育教學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責任就是要提升人們的身體以及心理素質。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體育技能,增強身體素質是最基本的目標,要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創新能力,進一步帶動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才是目前體育教學的目標所趨。
二、教育主體的多樣化
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只能被動的執行課程,而學生往往也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出兩者的主動性。隨著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高校體育教師既要作為教學的建設者和決策者,又要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合作者以及促進者的角色。學生也不單單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而是主動設計、參與教育的主體。教學過程要始終圍繞著學生,一切都要為了學生,使學生體驗到體育的樂趣,尊重學生選擇,注重個體需求。隨著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在體育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師生關系的平等,教學中要注重轉變傳統的不平等師生關系,師生之間要平等對話,組成合作伙伴,要注重在教學中營造出輕松、和諧和民主的氛圍,保護每一個人的自尊心,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并提出教學意見和建議。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發散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增強他們的創造意識,要形成師生和生生相互學習、促進和合作的關系,為他們走向社會做準備。
三、體育意識的導向化
現代社會科技的高度發展對智力要求越來越高,體力勞動越來越少,隨著人的腦力勞動增多,腦體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日趨明顯,尤其是現在的一些大學生重智育、輕體育的現象比較嚴重,加之由于生活富裕,體力勞動減少,各種“文明病”隨之產生。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在僅有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體育觀,加強鍛煉身體的意識。通過樹立終身體育的健康意識,把體育鍛煉作為一種自學自愿的行動。俗話說的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思想支配行為。通過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相結合,通過課內和課外的運動,增強自己的身體和心里素質,為平日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一個好的身體。現代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變革,關鍵是要明確導向,指引廣大師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四、教學過程的規范化
循環冷卻水系統節能技術
構成冷卻水系統的各裝置上的能量損失因各自的工作原理、系統控制方法、設備制造工藝及安裝方式等的不同,其對能量的轉移與轉換效率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節能技術。除對電源裝置本身的優化外,廣泛采用的節能技術主要有三種:變頻調速、高效水泵及水動能。其中變頻調速控制是從系統控制優化角度進行節能優化;水泵節能是通過設備設計與制造的改善來實現節能;水動能冷卻塔則是充分利用管網中水動能余量進行能量二次利用。
1變頻調速控制技術
變頻調速在冷卻水系統中的應用主要針對驅動水泵的電機進行變頻調速控制,可以有效實現:①流量調節。通常,由于循環水系統額定流量基于生產工況最大流量來選用相應的循環水泵,通過調整水泵電機的運轉速度,進行循環水量的調節,以保證生產工況變化時的需要。②替代控制閥。利用控制閥的開度進行循環水系統運行狀態,如壓力和流量等參數的調整來滿足現場工況,是非常普遍的方案。由于變頻器技術的快速發展,其運用也越來越廣泛。用變頻控制實現控制閥的控制功能已有了成熟的解決方案。采用變頻調速控制節能技術主要優點有:通過調整轉速,滿足生產需求,無附加損耗,高效節能;電機完全在空載下啟動,大幅降低啟動電流,減少對電機、電纜、開關及電網等的沖擊,同時具備軟啟動功能;變頻調速避免對設備不利沖擊,延長電機等設備使用壽命,減輕軸承磨損,降低設備維護成本,有利于設備靠運行;提高自動化水平,減輕操作人員勞動強度。其局限性是因為變頻器本身要消耗能量,也存在自身效率的差異,在進行技術改造時對現場有一定的技術要求,且改造后需進行專業維護。
2高效節能水泵技術
水泵的節能原理是通過提高水泵的運行效率實現完成同等送水量時能量消耗降低。自七十年代電子計算機得到廣泛應用后,以被世界公認為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2]的奠基人吳仲華教授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得以運用于葉輪機械產品的設計與制造上來。1976年美國數十位泵專家合著的權威工具書《泵手冊》,把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列為泵設計的最先進方法。這種泵內含射流-尾跡模型的三元流動計算方法,把葉輪內部的三元立體空間無限地分割,通過對葉輪流道內的各工作點的分析,建立起完整、真實的葉輪內流動的數學模型。通過這一方法,我們對葉輪流道分析可以做得最準確,反映流體的流場、壓力分布也最接近實際。由于葉輪出口為射流和尾跡(漩渦)的流動特征,在設計計算中得以體現。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制造的葉輪也就能更好地滿足工況要求,效率顯著提高。基于同樣的理論,從局部管網優化的角度出發,在水泵的進水通道上,增加一組(多片)三元流體曲面引流葉片,以優化泵體內流場力學模型,減少流體在泵體內部的運動阻力,從而達到降低水泵的氣蝕現象對水泵效能的影響,提升水泵內的流體效率,在流量、揚程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損耗,提升系統的節能空間。
3水動能冷卻塔技術
傳統冷卻塔一般由電動機通過聯軸器、傳動軸和減速機構來驅動冷卻塔的風機。風機抽風使進塔水流快速散熱冷卻,并經水泵加壓將冷卻后的水重新輸送到需要用水冷卻的設備。通過不斷循環,達到冷卻水反復使用。新型水動能冷卻塔是是以水輪機取代電機作為風機動力源。水輪機的工作動力來自系統的富余流量和富余揚程。主要有:(1)設計余量。設計人員選水泵型號時,由于水量及系統各環節阻力很難被精確的計算出來,為了安全生產及各方面的因素考慮,依據核定冷卻水量及阻力數值的基礎上至少加10%~20%的余量。(2)勢能。水輪機將布水器釋放掉的冷卻塔與換熱設備的絕對高度之差勢能充分地利用起來,轉化為水輪機做功的能量。(3)水泵的自身調節能力。水泵的流量和揚程是互為關聯的。在不增大水泵功率的前提下,流量和揚程可以相互轉化以滿足水輪機所需的實際壓頭。(4)動能。一般水輪機的入口流速為10~20m/s,能夠產生很可觀的動能和推動水輪機葉輪做功的揚程。在最初沖擊水輪機葉輪時,風葉的轉速和電機啟動時基本一樣,轉速越來越快,當達到設定轉速時,風葉和葉輪本身也產生巨大的轉動慣量,此時所需要的驅動水頭大大降低。(5)閥門開啟度的余量。在整個循環管道系統中,由于沿途設計余量的存在,系統中調節控制閥門在大絕大部份運行時間內處在非全開的狀態,導致整個循環水閉路系統并不是暢通,致使流量和揚程損失巨大。水動能冷卻塔節能技術主要優勢在于:能實現100%節電;大大降低冷卻塔的震動和噪聲,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水動風機冷卻塔省去了電機、連軸節、減速箱、電控、電纜等,減少日常的維修保養費用;隨著季節的變化,水動風機的轉速隨著水的壓力的增減而增減,風量也隨之增減,使冷卻塔的氣水比穩定在最佳的狀態,以達到冷卻的最佳效果。其局限性在于“富余能量”不一定永遠存在,如勢能和閥門開啟度這兩種能量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可能不存在。
循環冷卻水系統節能實踐
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由動力事業部對各循環水系統實施集中管控。威仕爐公司作為首批央企節能服務公司,組織專業人員對其2#連鑄水處理系統、3#連鑄水處理系統、7#電爐水處理系統、8#電爐水處理系統、一軋廠水處理系統、制氧廠水處理系統、凈水處理系統及水源站八個水系統進行現場測試與運行數據采集。調查測試了共80臺水泵,分析了34臺開機運行的現場水泵數據。根據最保守的計算模型,平均節電率在20%以上,每年節約電費約400萬元。以下針對制氧廠循環冷卻水系統實施高效節能水泵技術進行節能技改重點分析。
1現場運行狀況
鋼鐵生產工藝中制氧是以空氣為原料,通過空氣過濾、壓縮、冷卻、精餾等工序,分離空氣中的氧氣與氮氣來作為重要的冶金原料。冶鋼20000m3/h制氧冷卻機組是以循環冷卻水實現制氧過程中的冷卻功能。現場共配置3臺循環冷卻水水泵,兩用一備。制氧循環冷卻水系統水泵現場運行數據如表1所示。
2技術方案要點
調查結果表明,制氧循環冷卻水系統能耗較高,在“高效流體輸送技術”進行技改方案中,以水泵節能技術為首選。主要包括高效節能水泵及管網優化設備,調整更換原輸送設備;通過安裝預旋流整流控制裝置,優化輸送管網效率;解決原系統運行流量偏差所導致的無效功耗;優化糾正原系統不合理的運行模式,降低系統運行能耗,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1)對現場運行數據科學計算。利用工程流體力學相關理論,依據現場實測數據進行流動阻力及能量損失推導計算。應用計算機模擬仿真、實驗研究,較準確推導出管阻特性,計算出能量損失最小值。(2)節能水泵設計與制造。采用國外最先進的“CFD”整體數據模擬技術及三元流理論進行最優水泵設計,通過“CFD”泵與管路系統裝置整體數值模擬技術,計算不同工況下泵裝置內部流場,提高泵裝置設計與運行效率,如圖2所示。
3節能方案分析
節能量測算。實施技改的制氧冷卻水系統水泵組,泵開機時間為24h/d、365d/a,電費按0.65元/kW•h。技改后流量及揚程數據為現場用戶確認生產要求數據。年節約用電145.5萬kW•h,(見表2)年直接節約約100萬元。方案實施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PC)是節能服務公司實施節能服務項目的重要模式。即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以契約形式約定節能項目的節能目標,節能服務公司為實現節能目標向用能單位提供技術服務,用能單位以節能效益支付節能服務,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潤的節能服務機制。綜合考慮節能改造現場施工、節能效益等因素,對制氧廠循環冷卻水系統水泵裝置以EPC模式實施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要點有:(1)某公司負責從節能方案到方案實施的全流程的技術、資金及項目管理內容,冶鋼方面負責項目實施時的工程協作;(2)某公司保證節能技改實施后噸水節電率不低于20%;(3)冶鋼在某公司節能技術達到節電目標前提下,以節電收益按期支付項目費用。
關鍵詞:鐵路班組長安全教育培訓意識 能力
安全存在于社會各行各業、各個環節之中。對身處生產一線的班組長來說,安全不僅屬于鐵路也屬于社會、屬于家庭、屬于自己。安全是鐵路運輸的生命線,是運輸生產永恒的主題,鐵路運輸安全不僅影響著鐵路本身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也會對社會政治和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一、對班組長開展安全培訓是確保鐵路安全生產,取得好的效益的關鍵
(一)進行安全教育就是確保班組長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班組長的安全教育是保證運輸生產安全的關鍵,只有班組長在安全意識上從一種本能的反應上升到在主觀上去認識運輸生產的客觀規律、去阻止和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主觀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運輸生產安全,因此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做好班組長的安全教育是保證鐵路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有安全才有效益,班組長的安全意識、職業責任、勞動紀律、技術作業標準、群體安全和生產過程中的自控、互控、他控都要靠人的控制能力去體現或完成。因此,安全教育是保證安全運輸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三)班組長的安全意識和對安全的把控能力是鐵路運輸生產安全的重要因素
人的意識影響人的行為,安全意識只是一種安全愿望,班組長要實現這種愿望,必須通過自身的安全素質和技能去實現。故此,應通過各種途徑與渠道,大力開展班組長安全知識技能的教育培訓,切實提高班組長在勞動作業過程中對安全的可控能力。在加大安全技術裝備投入的同時,還應著力培育班組長的科學理念和科學素養,使班組長能盡快熟悉掌握、正確使用新技術新裝備。當前鐵路運輸生產任務繁重,部分管理人員存在“重生產輕安全”的現象,有些在潛意識中存在憑經驗、憑感覺的僥幸心理。這種狀況對班組長安全意識的侵蝕作用,必須引起我們高度警覺。
(四)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班組管理
鐵路安全運輸穩定與否,更與班組安全管理有著直接的關系。班組是鐵路的細胞、最基層的管理單元,是鐵路進行思想、技術、文化教育的前沿陣地,是鐵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班組在鐵路生產結構中雖然是最小的生產和管理的一層機構,但它是鐵路安全運輸生產的重要環節,是安全管理的基礎和重點。鐵路安全管理工作的起點和終點都體現在班組安全管理之中,班組的管理水平和班組長的素質直接關系到鐵路的安全,反映鐵路的管理水平,決定著整個運輸工作的質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重視和加強對班組長的安全教育工作的目標和手段
要經常性組織班組長接受安全教育,不斷提升班組長的政治思想和安全生產技能的整體素質,通過培訓使班組長樹立起兩種種意識和具備三種能力。
(一)樹立兩種意識:1、樹立教育為先意識,要以崗位安全操作為重點抓安全教育,這是因為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十分具體,明確的規定了班組長的安全作業規范,每一個班組長不但要牢記,更應將其融入工作、指導工作。班組長要以此為目的持之以恒抓好安全教育,使班組長牢固樹立起安全意識和具有精湛的技能。2、樹立超前意識。所謂超前意識是指班組長對班組安全工作要有預見性,敏感性,超前性。如果班組長沒有這種超前意識,就抓不住安全工作的要害。班組長一要吃透有關安全的法律、法規的精神實質,弄清上級對安全工作的要求,把握安全工作方向;二要有精湛的生產技術,對生產流程,生產設施了如指掌,對設備安全隱患有預測,使設備保養有的放矢,保持設備的良好狀態;三要了解和掌握班組的安全狀況,分析員工思想動態,注意精神變化,對容易發生事故的崗位、工作心中有數,超前工作,穩定隊伍。班組長抓好安全工作,一要總結成功的經驗,找出成功的秘訣;二要總結失敗的教訓,找準失敗的原因,使二者上升為理論,以指導今后的安全工作。
(二)具備三種能力:1、要有對危險因素的預知和預防能力。班組長對班組中可能發生或導致危害安全的因素要有前瞻性和預見性。2、要有進行群眾性的危險預測和預防教育的能力。此類教育是控制人為失誤,提高班組長安全意識和技術素質,落實安全操作規程和崗位責任制,進行安全崗位教育的重要手段。3、組織協調生產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越強,則班組工作干的越好。
三、班組長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組織學習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結合事故案例,講解違反安全操作規程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啟發大家進行討論,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做到安全,要防止說教式的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的就事論事,使學習流于形式。
(二)結合安全生產檢查進行安全技術教育
根據日常安全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針對工人的生產崗位,講解不安全因素的產生和發展,怎樣做才能避免事故的形成和傷害。
(三)結合技術練兵,組織崗位安全操作的技能訓練
安全教育一定要堅持教育與操作實踐相結合。例如:崗位練兵,應急演練等。這樣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過來又推動理論的提高。
(四)結合職工思想動態進行安全教育
職工安全思想教育方法要講究科學性,要抓住職工思想容易波動、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對癥下藥,深入細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綜上所述,班組長的安全意識是安全生產的重要保證,不同的管理產生不同的安全質量。如果鐵路里的班組長不能夠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只靠被動地、外在各方面的壓力來推動安全的進程,早晚有一天我們會自食其果。只有不斷改進和完善對班組長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全新的適應鐵路發展要求的安全管理方法,才能確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鐵路發展中的地位,才能使最基層生產組織的班組搞好安全生產,也才能保持鐵路的安全生產平穩,取得好的經濟效益,只有班組充滿了勃勃生機,鐵路才能有旺盛的活力并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久地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李秋程錦山班組長培訓新模式和新方法 現代班組,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