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全面深入地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形勢所需、人民所愿,關系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報告特別強調了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學校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承擔著思想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通過加強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自覺的生態文明理念,養成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習慣,這對讓學生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力軍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
生態文明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承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生態文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境界和社會形態。生態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不是使自然受到傷害、物質財富增加的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生態文明不是簡單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而是要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在一些地方環境污染已經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當今,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愈來愈強。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屬于和諧社會建設的顯著標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以尊重和保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內涵,引導經濟循環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保障生態安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
生態文明不會自發產生,而是在人們長期生活、生產過程中因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激化而產生的,生態文明理念需要經過培養和教育。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關注環境問題,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生態文明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生態文明科學知識素質、生態文明道德素質、生態文明法制素質、建設生態文明能力的教育實踐過程。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渠道,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
二、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措施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統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共同發展,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必須協調,形成經濟生產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提倡在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們必須改變對自然的態度,樹立新的現代文明觀念,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只是自然界大家庭中一個普通的成員,樹立人與人的平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觀念。樹立這種新觀念需要加大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力度。
科學發展觀的樹立與社會成員受生態文明教育程度有關。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口素質也有所提高,但與現代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依靠足夠教育、具有較高文明素質的社會成員去實現,采取各種措施,保護資源、維護人與社會的和諧。學生時代是思想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階段,所以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對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是人,發展必須服務人、造就人,教育是造就人的最根本途徑。學校教育從保護環境的教育發展到可持續發展教育,到生態文明教育,這是對環境教育的繼承與發展??茖W發展觀為解決發展與環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為生態文明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豐富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擴充和深化了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
三、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人口增長過快、資源消耗過多和環境污染過重的嚴峻形勢。環境狀況的惡化,影響著黨和政府發展經濟的宏觀決策,影響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處理經濟和環境的發展問題,處理這些問題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同時還需要具備生態文明素質的人才。學校是培養這些人才的場所,學校通過生態文明教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已經形成從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到高等教育中的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的專業教育和大學非環境專業的生態教育,不僅為環境監測和環境治理提供了研究平臺,而且也是培養環境專業人才和具備生態文明素質人才的搖籃。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不僅僅是具備環境意識和環境技術的人才,而是具備生態文明科學知識素質、生態文明道德素質、生態文明法制素質的綜合人才,同時還需要整個社會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觀念的轉變,這是對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戰。
四、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主陣地
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出現及惡化使人類社會重新思考發展模式。人類社會要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是主要途徑。生態文明教育成為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生態文明教育是培養生態文明素質的主陣地。
生態文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采取多種方式把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的需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對于提高人的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培養受教育者的生態文明素質,是對素質教育的發展,是對生態文明教育內涵和目標提出的新要求。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僅是提供解決生態問題的決策方法和參與經驗,而且通過對自然環境、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和審美方面的思考,促進人們對于生態環境態度與行為的轉變。對于青少年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態文明素質,才符合現代社會對每個人基本素質的普遍要求,生態文明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
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人的生活習慣和智能,多在20歲以前形成。而青少年具有精力旺盛、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等特點。如果他們在學生時代受到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樹立起環境意識并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成年之后就會從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高度,對各種計劃、方案和操作規程進行全面分析、比較、研究,從中選取最佳方案。
五、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核心理念的傳播途徑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西方環境倫理思想、蘊含的生態價值以及我國古代的生態倫理思想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確立生態文明核心理念提供了思想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為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傳播生態文明核心理念提供了可能,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核心理念的傳播途徑。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和發展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精神和思維方式,我們當代生態文明教育中主張把人類社會放在整個大生態環境中加以考慮,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存、協調發展,體現著和諧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因為人與自然界是分不開的。我國古代文化傳統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文明倫理思想,研究它們也就是對生態文明核心理念的豐富。我國的生態教育從幼兒園的熱愛自然,熱愛動植物的教育到正確對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到高校德育教育,這些都為生態文明核心理念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六、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需要
青少年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未來的主體和支柱,我們需要的是合格接班人,最基本的是要有全面健康的人格的人。對青少年學生身心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青少年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總之,通過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塑造青少年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人格,并且使學生認識到人類不僅依存于自然界,而且是自然界中的一員,人類和其他成員應該和諧相處。從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強調人與自然、與他人及社會的和諧。因此,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對于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曾繁仁. 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N].中國教育報,2012-12-28.
[2] 鄧玲.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入”路徑[N].光明日報,2013-01-23.
[3] 十報告全文[N].人民日報,2012-11-08.
[4] 黃承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戰略任務[N].人民日報,2012-08-20.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for Schoo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GUO Jian-rong, LIU Shu-qi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中小學環境教育
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在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狀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黨和國家也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并且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教育各個領域,在這個過程中,環境教育應該貫穿于中小學的始終,從根本上發現環境問題、找出解決策略。但是,在當強的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環境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不利于環境教育的有效性進行。
一、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中小學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環境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生的環境觀念與環境意識比較大伯。在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開展中,環境意識是重要的而基礎,但是中小學的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對環境污染產生的危害性認識程度還不足,還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教育為本的思想,學校更是沒有將環境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滲透環境教育的時候,具有隨意性,基本上沒有人會將環境教育作為正式的課程進行開展,環境教育的主題活動更是寥寥無幾。92%的學校沒有將環境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教學活動中,有50%的學生僅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還有一部分教師從來不進行換件教育,對環境教育缺少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偏差的現象,主要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過于注重學生的分數,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對環境教育的功能、意義理解的不到位,擔心環境教育會分散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影響自己的學習,學生從主觀上也不愿意參與到環境教育中。
2.環境保護、環境科學的知識比較缺乏。除了環境的相關專業人員,社會認識、學校教師、學生對環境科學的知識了解的比較少,絕大多數人對于溫室氣體、酸雨、臭氧層損壞長線的環境問題都不了解,更不要說產生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對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國家環境保護公約等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有85.4%的人認為自己環境保護的知識非常少,有57.5%的人壓根就不知道環境保護日,有32%的只是聽說過相關的環保政策法規,對于具體內容不太了解,由此可見,環境科學、環境保護的知識都比較匱乏,社會公眾、學校教育對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關注力度不足,學校環境教育得不到重視。
3.環境保護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資金缺乏,教材缺乏創新性。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環境科學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環境科學涉及地理學、地質學、化學、生物學等相關知識,環境科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互交叉,需要具有專業的教師進行教育。但是在培養教師的高校中,確實設置環境教育學,但是主要為環保部門提供人才,沒有結合基礎教育對環境教育對人才的需求,因而中小學環境教育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學生都是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代課,缺乏專業的環境知識與環境培養,很難保證環境教育的有效開展。同時,對中小學環境教育的資金投入也不足,在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開展中,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持,要有國家環保局與教育部門的投入作為支撐,但是在環境保護相關部門的投入中,對于環境教育的投入非常非常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環境污染治理上,在教育部門的資金投入上,除非具有環境保護專業的學校外,并沒有明確規定對其他環境教育的支出,這不利于環境教育的有效開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完善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策略
1.改變對環境教育的概念,更新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范圍,在中小學的環境教育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環境意識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對環境實踐有良好的影響,提高對環境教育的認識,是環境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中小學的環境教育應該從社會實際出發,在全社會創設良好的氛圍,實現科學的環境意識與環境理念,讓環境教育得到社會的支撐,實現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標。
2.將環境教育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建立環境教育教學體系。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要建立有效的教學模式。中小學環境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層次體系,突出重點與難點,講授環境知識,培養學生的素質,將環境教育通俗易懂的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加強環境教育與各個學科整合,針對不同的學科特點區分重點與難點,將環境教育基本的內同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該突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倡導新的環境倫理觀念。
3.注重環境教育教師的培養與教材的建設。環境教育的內容非常的廣泛,教學內容涉及到環境科學、生態學、法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經濟學等等方面的特點,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如何將環境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到一起,將課程主題與地理學科、化學學科、物理學科、歷史學科、生物學科等方方面面的結合在一起,認可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科學知識,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在一起,并且提煉處符合實際的、學生 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通過對相關政策的引導,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不斷提升其教學能力,針對不同的教學要求,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4.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擴充自身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多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的組織教學內容,改建教學方法,充分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的血虛興趣,制作多媒體課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有效的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通過聲音、圖片、文字、相互結合,加深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該采取學生喜歡的方式,近年來,霧霾天氣逐漸嚴重,為學生講解大氣污染為人們帶來的問題,為人們身體健康帶來的挑戰,引導學生探討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為學生播放優秀的紀錄片、電視片等內容,引導學生對環境問你進行探討,加深學生的思考,組織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需要結合新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轉變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形成學生的環境意識,提升學生的環保能力。
參考文獻:
[1]成 文,曾寶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環境教育的比較研究[J].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2(3):94 -98.
[2]劉 朋.芬蘭的環境教育教師培訓者項目[J].環境教育,2001,43:42 -43.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
首先,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教育,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全面負責,副校長任副組長,負責日常工作,由各部門行政人員具體參與,各學科教研組和班主任在領導小組安排下組織開展生態文明活動。圍繞這項工作,學校應制定詳實可行的實施計劃,積極利用周邊環境優勢,從實際入手,從小事入手,抓環境、轉理念、導行為,使全校師生更加關注自然、關注生態文明,形成充滿綠色氛圍、充滿生命氣息的校園文化。
二、立足課堂教育,形成生態文明的有機滲透
為真正搞好生態文明知識在課堂教學的有機滲透,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一是抓好一支“綠色園丁”隊伍的培訓工作。組織教師開展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素質,使教師增強學科滲透的意識;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學習,讓大家走向自然,感受綠色,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讓老師們增強生態文明意識。而且,還可以將生態文明的有關內容列入各類考核之中,以此督促教師自覺實行低碳生活。二是對各學科教師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各任課教師對本學科所涉及到的生態文明知識要講全、講透,聯系實際,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目的。每學期舉行一次生態文明知識有機滲透學科教學的研討活動,以此促進教師們提高綠色教育水平。三是用好環境教育教材,要求任課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生活實際制訂好教學計劃,并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而且,我們學??梢愿鶕嶋H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從而增長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四是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解決環境知識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使環保知識更形象、直觀、靈活有趣,強化學生環境意識,豐富環保知識教學形式和內容。五是建立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綜合實踐活動,潛移默化中提高生態文明道德素質。通過實踐活動讓孩子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使綠色生態文明在他們心里烙下印跡。
三、開展各類活動,拓寬生態文明的教育渠道
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學校班會、團隊等活動之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而且對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素質,陶冶學生情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學校可以開展以下活動:一是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宣傳活動。學??梢酝ㄟ^校園電子屏、廣播臺、黑板報、宣傳櫥窗、校報、校園網站等媒體加大生態文明知識的宣傳力度,并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生態文明知識,讓家長也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二是結合重大紀念日,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梢栽谥矘涔?、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禁煙日等重大環保紀念日,開展多項適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育活動。三是通過主題班會、團隊會等活動深化創建工作。可以定期組織以生態文明為主要內容的主題班、團隊會活動。四是積極開展學校、社區共建活動。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環保意識和現狀調查,開展保護“母親河”宣傳活動,開展學校、社區共建活動,教育學生熱愛家鄉,愛護環境。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區開展社區服務等,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清理居住小區和校園周圍的雜草雜物包括廢塑料袋、碎紙片等;清理和洗涮不規范張貼物,使校園及周邊環境清潔、優美,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把生態文明知識播向周邊的每個人。
四、注重環境建設,增強生態文明的育人效果
環境氛圍是一門潛在的隱性課程,校園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校園環境建設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一個清潔,美麗的校園,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環保教育的教材。因此學校應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增強育人效果。
一是加強校園綠化工作。綠化建設常抓不懈,合理布置校園綠化帶、綠化地,聘請優秀花木工,培植護理學校花卉、草坪、樹木,并設置宣傳標語牌,使校園內一年四季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呈現一幅美麗的花園景色,陶冶師生的情操。二是提高校園文化品位。通過張貼名人名言等宣傳標語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還可以通過定期刊出黑板報、宣傳窗,墻面等營造綠色文化氛圍,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得綠色文化氛圍愈來愈濃厚。三是加強學校環境管理工作。在學生中,提出“自主教育”的德育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自覺性,開展“愛護校園環境,爭做文明學生”、“告別陋習,與文明握手”大討論等活動,實行綠地認養制、公共場所包干負責制、班級規范化管理,德育處成立文明監督崗,讓學生自己體會主人的責任和義務,體會管理工作的艱辛,從而提高遵守各項制度、維護校園環境整潔的自覺性。
--德育工作先進學校事跡材料
德育猶如春天的芬芳,夏天的微風,秋天的碩果,冬天的暖陽,從始至終貫穿于教育之中。我校秉承著“自由、寧靜、生命力”的辦學理念,將德育工作融入教學工作之中,在一代代附小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下,現已成為川東北一所頗具影響力的窗口示范學校。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雛鷹大隊”、“全國紅旗大隊”、“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示范基地”、“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實驗基地”、“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學?!?、“四川省首批校風示范學?!薄ⅰ笆炐闵傧汝牸w”、“省示范家長學?!薄ⅰ笆【G色學?!?、“省藝術特色示范?!?、“省文明校園” 、市區十佳少先隊組織等。
一、精耕細作強管理
1、構建德育管理體系
學校積極倡導全員育人,建立了德育工作網絡化實施系統。一是建立了以閔志陽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和運籌全面工作。二是建立德育管理實施系統,形成了以德育副校長分工抓,德育處、少先隊負責抓,年級組長協調抓,值周行政輪流抓,班主任具體抓,任課教師配合抓,學生干部協助抓的德育工作網絡化實施系統。三是構建軟件系統,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使德育工作有章可依、有規可循。四是實現學生自主管理,我校以大隊委為引領,以值周班為主力,小黃帽監督崗為輔助,每天對各班的清潔、兩操、路隊、文明等情況進行打分,實現“以生管生”,提升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五是成立校級家委會,以校家委會帶動班級家委會。我們相信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縮影,所以我們以家長學校為抓手,每期開展一次家長學校培訓,每年開展一次新生家長培訓,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促進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2、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我們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拔魑鞴麡穲@”評價表側重過程性評價,“我的校園生活”學生成長報告冊側重總結性評價,二者緊密結合,使評價更加客觀、全面。
在公正評價的基礎上,我們不斷在探索、改進德育榜樣評選方法,從最開始的“美德之星”評選,到人人使用“美德卡”,再到“月度人物”評選,直到現在的“八禮四儀”小標兵評選,我們力求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激勵孩子們明確學習的目標,汲取前進的力量。
3、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德育的發展離不開隊伍的建設,我校十分重視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建設。為了提升我校德育隊伍的水平,我們以班主任例會交流德育經驗,以德育培訓提升業務水平,以雜志增訂擴大知識面,以德育課題研究深化德育認識。我們積極搞好班主任的培訓(每年一次經驗交流)、傳幫帶工作(簽訂師徒合同,一對一手把手地教)、定期專題培訓(青年教師讀書會邀請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等活動,促進教師德育水平迅速提高。我們建立班主任、輔導員激勵機制,每周進行文明班評比、每期設立優秀班隊獎、每次活動設立優秀組織獎、每次比賽設立道德風尚獎,并將各項評比結果與獎勵性績效掛鉤。
4、明確德育年級主題
德育是個系統工程,我們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不同特點,給每個年級都確立了不同的德育主題:一年級“養習慣”、二年級“愛閱讀”、三年級“懂禮儀”、四年級“會自護”、五年級“樹理想”、六年級“知感恩”。中隊活動、研學旅行活動、年級實踐活動、教室文化建設等都圍繞這些主題展開,并根據這些主題自編了主題綜合實踐課程表。學校還自編《性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和課件,彌補了現階段對小學生生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二、幽幽書香營氛圍
1、校園環境彰顯文化底蘊
良好的校園環境才能營造出德育的良好氛圍,從少先隊隊室到心理咨詢室,從校園廣播站到校園電視臺,這些硬件設施無不給我校德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走進校園,古樸的文化浮雕墻展示著我校悠久的辦學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水景墻上樸實的文字拉近了老師與家長、學生的距離;立體綠植墻及無土栽培系統向學生傳遞著先進的環保節能理念;小巧玲瓏的假山石塘床凈水系統的示范場地;轉動的水車演繹著古老的水車灌溉原理;操場圍墻上的核心價值觀宣傳欄充滿著時代氣息;校園公示欄隨時傳達著學校的最新信息;樓道中、拐角處,學生作品裝點著校園的美麗。校園內綠樹成蔭,隨處可見的學生優秀書畫作品更是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藝術氛圍、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學校的校園環境真正成無字的詩、無聲的歌、立體的畫,校園內呈現出健康活潑、文明向上的精神風貌。
2、室內環境凸顯班級特色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校為了鼓勵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每班教室外墻設立“中隊風采展示欄”,張貼著各班的班名、班訓、班歌,張貼著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各班的特色;教室內前方的黑板上方張貼國旗、校訓,把愛國愛黨愛校園謹記于心;黑板側邊書吧的設置,培養了學生廣泛閱讀的好習慣,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教室后方的“學習園地”定期更換,明確班級德育主題;每周“文明星班級”評比結果公示在教室外,激勵孩子們爭創文明班;定期開展的“最美教室評比”、“最美辦公室評比”活動,為我校營造了生態文明的育人環境,也實現了師生以校為家,共創文明的校園氛圍,2017年我校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學校。
三、五彩繽紛創亮點
1、校本課程培美育
著眼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我校構建了“西西DIY課程”體系?!拔魑鱀IY課程”體系由五大課程組成,分別是“主題實踐課程”、“春秋遠足課程”、“心理拓展課程”、“興趣社團課程”、“親子實踐課程”。
作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點,“西西DIY課程”體系一直深受師生歡迎。例如在“興趣社團課程”中,我校設立了53個興趣社團,其中校級社團23個,年級社團30個,興趣社團的意義不僅是讓孩子獲得一技之長,更是讓孩子們的興趣得到滿足,個性得到發展;在“春秋研學課程”中,每個年級確立不同的主題,使遠足活動變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意義;在“親子實踐課程”中,我們充分挖掘家長校外教育資源,積極尋求家校合作,開展了“家長進課堂”、“帶禮回家”?!岸惙ㄟM校園”、“愛眼行動”等多項親子實踐活動。
通過“西西DIY課程”的開展,孩子們從多種途徑獲取了相關知識,并且親身實踐,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自己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方式。還培養了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實驗能力,以及積極思維,駕馭知識的綜合能力。“西西DIY課程”成了附小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
2、特色活動傳經典
經典誦讀定段升級活動是我校長期堅持開展的一項活動。我們選擇適合不同年級的經典誦讀讀本,根據不同年級設立不同段位,每個段位設立“種子級”“苗苗級”“芽芽級”“花花級”“果果級”五個等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可以達到的等級,期末統一頒發證書,六年下來,孩子們不僅充實了自身的國學知識,更明白了堅持的意義。為了更好的學經典懂經典,每周三早自習,我們利用廣播開展“詩詞共賞”欄目,由一名老師帶領孩子們共賞詩詞,吟誦古詩,走進詩歌背后的故事。每月第一周的朝會上,我們還開展了年級詩詞吟誦活動,每個年級在領誦同學的帶領下,集體吟誦,營造了濃濃的吟誦氛圍。
“八禮四儀”是我校制定的對學生文明禮儀的評判標準。我們不僅在每周一的朝會上以“文明禮儀小短劇”的形式寓教于樂,更開展了“帶禮回家”的活動,做到“帶禮一個人,文明一個家”,并以 “有獎問答”進行檢驗,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我校還積極創建生態文明校園,組織開展了“環保金點子”“爭當環保小達人”“環保悅讀會”“垃圾分類銀行”等活動。垃圾分類銀行深受孩子們歡迎,一張張小小的環保存折,存進了孩子們大大的環保意識,在環保存折的激勵下,每個孩子都自發地愛護環境,垃圾分類,不僅僅在學校中做到了分類垃圾,更將環保意識帶回了家中,倡導家人一起踐行環保。
校級特色“沐陽心理工作室”的成立為我校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帶來了極大的幫助。溫馨的室內環境,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一對一的心理輔導,讓孩子們敞開了心扉,傾訴心中的煩惱。同時,我們建立了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及時掌握并追蹤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同為弱勢學生,我們也專門建立了貧困生、學困生、留守兒童檔案,制定具體幫扶措施,給予他們及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