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經濟的范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權衡取舍;價格歧視;公共物品;無形的手;有形的手;排他性;競爭性
Abstract:IanalyzetheissueofeconomicphenomenaoftherestructuringprocessaboutShenyangcabletelevisiontodigitaltelevision.Theaimistolearntheeconomictheoryintothesocialrealityandtounderstandtheeconomictheoryconnotationdeeply.Thisarticleaimstooutstandthedigitalcitywhichisplayingaimportantroleinpromoting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Trade-offs;PriceDiscrimination;PublicGoods;Invisiblehand;VisibleHand;Exclusive;Competitive
繼有線電視、付費電視、網絡電視等新名詞走進人們的視野,一個新事物——數字電視也開始走進沈城市民的日常生活當中。
作為全國首批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試點城市之一,沈陽市今年將大范圍推廣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程。年底前,全市將有22萬余戶市民家庭看上數字電視。2008年沈陽將徹底關停目前的模擬電視信號傳輸,數字電視將全面普及。
這里我簡要的介紹一下什么是數字電視。數字電視的英文名稱是Digitaltelevision,簡稱DTV。它是一個從根本上區別于模擬信號的換代產品,這種信號采用數字編碼技術,綜合了數字壓縮、多路復用、糾錯掩碼、調制解調等多種先進技術,把電視節目轉換成為數字信息(0、1),以碼流的形式進行傳播。他的特點除效果清晰、頻道多,能為用戶傳送高清畫面、逼真音質的影像外,還能更好地維護播出的安全性,并為需要個性化消費的電視用戶群體搭建一個超乎想象的巨大資訊和服務平臺;更重要的是,數字電視通過雙向的傳輸線路,實現了“用戶要看什么,電視就播什么”的目的,真正實現了“我的電視我做主”。改變了人們多少年來的收視習慣。通過數字電視,還可以幫助人們完成許多以前必須親歷親為的事情,數字電視的開通將把我們帶入家庭數字化的時代,引領我們進入時尚新生活。
那么對于這樣一種數字新事物,沈陽市民怎樣才能更好的認識、理解和接受它呢?它能在沈陽順利的完成轉型嗎?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那么我將用經濟學理論多角度的分析一下轉型面臨的問題以及前景。
我們從本質上理解它,電視數字化,往小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往大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國家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的一個主要力量,但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國民素質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展中國的信息化,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電視機應該說是中國最普及的信息工具,最便捷的信息載體,而且電視機操作比較簡單。如果我們把最普及的工具、最便捷的載體——電視機,通過數字化變為一個多媒體的信息終端,實現“我的電視我做主”,那就意味著家庭實現了數字化,家庭的數字化標志著城市的數字化,國家的信息化。所以說電視的數字化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事情,實際上是行業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人民群眾需求這個層面的事情。所以這場變革大家要充分認識,要從國家、社會的層面認識這個變革,它對于我們推動數字化的認識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幫助。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分別降到了去年的31%和45.6%,城鄉居民對廣播電視等文化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需求越來越大,選擇余地越來越多,要求廣播電視從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要求廣播電視不僅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和普遍需求,還要滿足人民群眾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而數字化使廣播電視的頻道大大增加,服務領域大大拓展,服務方式大大改善,可以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對一、點到點的對象化服務,為廣播電視滿足人民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廣播電視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推動廣播電視數字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具體體現和重要舉措,是我國廣播電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難得的機遇和重要的途徑。那么沈陽截止到2003年的統計,沈陽中心五城區的的電視普及率為99.65%,戶占有率為124%。如果電視在沈陽千家萬戶實現了數字化和信息化,那就意味著沈陽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以信息化、本地化、個性化推動有線數字化的發展的道路!
那么在經濟學的范疇上沈陽在有線電視向數字電視轉型的道路上會出現個幾個令我們值得思考的“數字化”問題。
一、權衡取舍:用戶選擇數字化舍棄的和得到的利益哪個大?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做決策時,并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歸納出經濟學十大原理中第一條就是: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實際上就一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舍,就和中國傳統“舍得”的含義一樣,沒有舍,就沒有得。
關于數字電視的“得”宣傳上強調免費的概念,免費安裝機頂盒提高了百姓的期望值,實際上就是分期付款,節目費用的支出又造成了一部分用戶的支出、失落和不理解。舍棄模擬信號節目和得到數字信號節目中的經濟學“舍得”解釋應該讓百姓了解明白,作為普通老百姓舍棄點人民幣,得到清晰、個性、互動的電視畫面,體驗科技的樂趣和優質個性的服務。
二、價格歧視:對于不同的用戶能夠采取價格歧視策略嗎?
價格歧視是經濟中的企業用各種旨在對不同顧客收取不同價格的經營戰略。例如:電影票,許多電影院對兒童和老年人收取的價格低于其他觀眾。飛機票價,飛機上的座位以許多不同價格出售等等。
數字電視的資費策略應該大量采用價格歧視,而不是模擬電視時期的多年一費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領取盒子的,也不是所有的人只需要基本的盒子。好在技術的進步為市場提供了不同功能的機頂盒,可以滿足各個層面的消費需求。
三、公共物品:有線電視的服務和業務是屬于公共物品的范疇嗎?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征。這就使公共物品對公眾有好處,但提供者卻無利可圖。公共物品的供給無法通過市場的方式予以解決,就需要通過非市場的機制來提供。政府正是依據這樣的公共需要而產生的,其最為本分的職能就是組織和執行公共物品的供給。
有線電視在只有模擬技術手段的情況下具有增加一個人看電視,不會影響他人的非排他性,但是在數字電視時代卻有了不同,有人看模擬,有人看數字,就會有交叉重復利用的頻譜資源浪費了。換句話說,對于整個社會來講,你看模擬節目實際影響了有人對于數字節目的需求,因為帶寬是有限的,這種情況會隨著數字用戶的增加而顯著。從這個角度上說,有線數字電視就不是完全的公共物品。
四、“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兩者能同時實施嗎?
亞當.斯密的價值規律被稱為是“無形的手”,后來到凱恩斯要政府對經濟干預,凱恩斯提出了“有形的手”。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制度決定人們的行為,要用制度來引導與約束人們的行為。對于有線電視公共產品,政府的“有形的手”也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講,政府要明確:
1.模擬節目的關停時間,要具體、明確,不能含糊。
2.公布數字節目資費標準,要全面,要考慮買機頂盒領取機頂盒和各種用戶的需求。
3.要公平對待所有用戶的所有選擇。
4.要誠信,信守承諾,提高電視節目服務質量。
5.方便所有用戶,就近快捷服務所有的老百姓。
6.尊重用戶的選擇權利,促銷活動考慮所有用戶的感受。
其他的事情,就讓市場“無形的手”去發揮作用,每個人都考慮自己的幸福快樂感受,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就會提高。“無形的手”聯合“有形的手”,“兩手”都要硬,這樣數字化電視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壯大。
數字電視取代模擬電視是信息技術和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化電視普及后,每個家庭的電視機都實現了數字化,廣播電視的服務領域就會極大拓寬,使每個家庭擁有一個集公共傳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公告服務、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多媒體信息平臺,成為每個家庭連接社會的一個新的窗口,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成為實現社會信息化、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將極大地推進沈陽市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有線電視數字化不但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而且有利于拉動內需和擴大就業,形成本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大大推進沈陽國民經濟的發展。
相信在沈陽市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方案指引下、多次數字電視收費價格聽證會的舉辦以及大范圍推廣工作的全面實施,社會各界所關心、擔心的問題很快都將一一得到解答。在沈陽城市信息化、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必將會成為一只無形的推手,在居民生活一點一滴細微而又令人欣喜的變化中,催化一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03月
[2]張海濤.走中國特色的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之路[R].ISBT-BIRTV2004聯合報告會:2004年8月24日
關鍵詞:工程測量 測繪 技術
中圖分類號:T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2(c)-0-01
工程測量為基礎應用領域學科,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建設發揮了重要貢獻力量。其測量結果可服務于經濟發展以及國防領域,同我國的經濟騰飛、國家命脈密不可分。其核心特征在于同生產實踐密切相關,屬于測繪學領域較為活躍的內容之一。工程測量發展歷史悠久,經歷改革開放30年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
1 工程測量數字化技術
工程測量中數字化應用較為廣泛,例如地圖技術、成圖數字化技術等。在創建GIS系統階段中,對地圖實施數字化處理,其建庫任務工作量較大,測繪單位則需投入較多人力以及財力資源。對紙質地圖,倘若現勢性、比例以及精度符合要求,便可借助數字化設施錄入至電腦之中,通過編輯與有效修補形成數字地圖。目前包含手扶跟蹤以及掃描工具,可就較大比例尺的資料地圖進行多邊形豐富信息的提取,并實施準確、真實、快速、高效的數字化操作處理。工程圖以及較大比例尺的地形圖為工程測量工作的傳統項目,一般常規成圖處理其需要進行較多野外工作,環境條件艱苦、且工作流程相對復雜,需進行繁雜的繪圖以及內業處理,成圖需要較長時間,相應產品種類較為單一,無法全面符合社會快速發展的綜合需求。數字化成圖處理技術則顯現了高精密、作業勞動強度有限、更新便利、易于保管與實踐應用、快速的特征。
2 工程測量GPS 技術應用
伴隨GPS技術的開發與持續完善,令測繪技術產生了顯著變革,并進一步為工程測量開發了全新技術方式與操作手段。傳統應用測角、量測距離與水準為核心內容的地面定位手段,則逐步發展為一次明確三維坐標,高效精準的優質GPS應用技術。其定位范疇則由陸地以及近海發展為海洋甚至是宇宙空間。應用定位方式則由靜態逐步發展為動態,提供的定位服務則由導航以及測繪延伸至國民經濟范疇。石油勘探、地鐵工程、隧道施工貫通、高速公路建設、大壩工程測量、地震災害監測、海域測量等領域也逐步引用GPS定位技術。伴隨查分定位以及實時查分技術體系的優化發展,令單點定位的具體精度水平持續提升。令GPS定位在全過程監管運載工具、石油探測、導航、勘察地質狀況、測繪碎部點以及測量放樣等體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與科學的應用優勢價值。
3 工程測量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GIS為地理信息技術,屬于計算機、信息科學、空間、遙感測繪、控制管理、環境科學等一脈集成的新興領域。其屬于多學科并用的基礎工具以及地學領域空間信息呈現的基礎工具。體現的技術優勢為,可良好的進行地理信息的采集與全面存儲、綜合管理、科學研究、三維動態呈現,成果清晰輸出,為一體化數據工作流程。同時還可實現空間提示、清晰的預報預測以及優質的輔助決策管理。當前,GIS技術已逐步發展為相對成熟的技術性學科以及新興產業。其應用于測繪領域、地質礦產生產、水利農林建設、海洋氣象預測、環境管理監督、城市建設規劃、土地資源管理、區域開發規劃以及國防發展建設領域,體現了強大的功能與優勢應用價值。應用GIS技術、系統數據庫、外業以及內業集成測圖、掃描矢量與數字化測量、觀測攝影等實踐技術,可謂專業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供給所需的全面、清晰、正確、快速、標準以及數字化豐富空間信息,進而構建全面信息體系,科學實現高效、現代化、信息化的綜合管理、調控。
4 工程測量領域攝影測量技術應用
攝影測量技在城市建設以及工程測量工作中實現了廣泛應用,基于優質高精密攝影器材的逐步推廣,加之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令攝影測量可供給完整、全面、實時空間立體三維信息。測量階段之中無需同實物近距離的接觸,進而令外業總體工作量大大降低,體現了測量處理高效率、精密、獲取成果種類豐富的優勢特征。進行城市建設以及工程大比例度的測繪工作、公路工程建設、鐵路項目、遠距離聯絡通訊、電力線路選線、測量物體狀況闡釋描述、建筑工程變形水平監控測試、保護古跡文物、醫學治療異物定位工作中均發揮了一般工作測量無法形成的優質效用,體現了廣闊的發展應用前景。基于全數字化測量攝影服務工作站的創建,進一步為攝影測量手段技術的推廣創設了新型技術方式,該項實踐技術目前在較多大型以及中型城市發展建設中以及工程勘測機構均實現的廣泛的引進以及科學應用服務。攝影測量可形成數字化、豐富影響、清晰線劃的多重模式地圖信息成果,其最大比例可達到1比500。利用儀器設施除了高精密模擬應用測圖設施、解析成圖方式之外,還包括三維立體化的坐標測圖設施,通過同電腦相連實施數據信息全面匯總采集,利用計算機進行高效數據處理,將其錄入繪圖儀器進行自動化的繪圖。
5 遙感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一些中等以及小比例范疇的地形圖均可借助遙感影像實現信息的有效獲取,進而為工程測量階段中使用的城市建設基本數據地形圖、各類地籍信息與豐富比例地形圖的高效更新、數據補充,提供了較為便利以及高效的應用處理手段方式。為此,做好遙感技術的實踐開發應用尤為重要,可基于其特征優勢,為遙感測控管理提供優質保障。
6 3S集成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
3S集成技術主要包括GPS定位技術、GIS地理信息技術以及遙感RS技術。通過三類技術的全面集成,有效連接、科學處理、整體系統應用,可基于不同技術手段水平科學實現優質測量控制。3S集成技術涵蓋空基以及地基的集成應用,前者利用空對地的應用定位模式科學實現高效直接的對地實時觀測,其主體目標在于不需要地面控制站,或僅需要較少設置地面控制點位,可科學進行航天航空各類遙感信息的快速對地觀測定位、測量跟蹤。地基集成則可進行車載以及艦載的準確定位導航和針對地面目標的快速跟蹤定位、實時測量作業。利用3S技術可輔助各類大型工程項目建設,為其供給價值化信息數據,做好綜合采集以及研究分析、高效處置,是一類良好的決策表達服務工具。
7 結語
信息時代,工程測量應用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也體現了一定的不均衡發展問題。為充分滿足我國經濟建設以及社會進步的全面需求,我們應進一步推進工程測量應用技術、手段方式的良好更新發展,全面推廣新技術服務應用。科學借助GPS、GIS、數字測繪、攝影測量、RS、3S技術,配備地面觀測勘察優質設施儀器,將傳統手工測量全面轉變為電子信息化、數字自動化的高效測量,強化相關領域學科的開發研究,拓展工程測量全新服務領域,才能真正開創形成嶄新的工程測量發展局面,創設顯著效益。
參考文獻
[摘要]:在近些年的社會輿論中,媒體融合這個概念往往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特別是在未來主義和自由經濟輿論的鼓吹下,媒體融合不僅代表讓人眼花繚亂的新技術,仿佛還預示著天賦人權和民主自由的人類理想,因而成為了象征實現社會進步、經濟 發展 、人類平等的金鑰匙。筆者認為北美關于媒體融合的研究把媒體融合現象作為起點,著重剖析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政經、機構、政策、發展、社會關系和權力結構的本質、動因以及影響。總的來說,在全球傳播體系市場化、自由化和數字化的大背景下,媒體融合不僅是全球資本主義體系通過傳播信息產業自我更新和自我重組的具體手段,同時也給發展策略、行業監管、資本積累、勞動關系、社會民主和大眾文化帶來了種種互相制衡的矛盾的影響, 歷史 的延續性和革新性是媒體融合的雙重特點。
abstract:
media convergence is another buzz word in the futurist discourse. while celebrated as the inevitable path towards economic grow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prosperity, media convergence is actually a market-driven restructuring of the global capitalist system on the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hrough critically reviewing the north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media convergence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on the one hand, north american scholars, especially political economists, have demystified media convergence through social-historical approach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critically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political, economic,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inform and structure the processes of media converg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ous players in the trans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recognizing the deepened integr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russia, india, and brazil, into the global capitalist economy, media convergence, as an ongoing historical process, will continue to be an useful vehicle through which scholars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xpansion and evolution of global capitalism.
“媒體融合”,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它的內涵與外延非常的豐富,人們對媒體融合的界定往往受潛在的經濟邏輯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作為歷史現象,媒體融合的發展也還未有終結。wWW.133229.CoM處在最活躍的經濟和技術領域,媒體融合的走勢受到宏觀政治、意識形態、產業政策、市場、技術、核心價值和社會大眾的多方影響。介于“媒體融合”是一個動態的學術熱點,本文試圖粗略地歸納出幾種比較突出的研究途徑和角度。特別是站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本文旨在審視北美學者近幾年內對“媒體融合”現象的預測、分析以及常用的理論分析框架。總體來說,北美學者對媒體融合的探討大致分三大重點:第一個重點考量媒體融合這一歷史現象的性質,并試圖解釋趨勢背后的主要推動力和阻力; 第二個重點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對媒體融合的具體狀況加以分析。對于新媒體政策與新融合經濟的解析是這個方向的重中之重;第三個重點涉及媒體融合所帶來的,反映在大眾政治、公共文化、社會關系上的種種深刻影響。可以說,一方面,通過對當今全球資本主義格局的分析,北美傳播學,特別是傳播政治經濟學,對“媒體融合”概念中另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未來主義成分做了“去神秘化”的剖析;另一方面,由于認識到在市場化和自由化的全球影響下,媒體融合已超越言論,成為了實實在在的、承載國際政治經濟角逐、影響國內社會權力結構的重要歷史趨勢,北美學者也因此給于媒體融合足夠的重視,對這個歷史進程在當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機構和權力分配中起到的有機作用做了全方位的研究。
一、什么是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最早是由mit政治學學者ithiel de sola pool 提出的。 他在1983年的專著technologies of freedom 中,把媒體融合描繪成一股未來趨勢。這個概念泛指由數字技術所帶來多種媒介載體相互融合的技術演變。根據這個概念,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信電、電話、電報、大眾傳媒之間原有的行業隔離與技術區別正在逐步消失。未來, 某一物理媒介—無論它是無線還是有線,無論是電波還是電纜—將能承載所有的語音、圖像、數據、以及視頻的傳遞; 同理, 原本只能由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 例如印刷品、廣播和電話,也將不再限于它們原來特定的載體 (jenkins, 2008: 10)。 3g手機、數字電視、網上廣播、還有眾多 網絡 互動媒體的出現都是媒體融合的具體例子; 這些技術的進一步推廣也對網絡帶寬和終端功能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
總的來說,“媒體融合”是西方未來主義思潮的又一流行詞匯, 是繼“信息社會”、 “第三次浪潮”、“后 工業 社會”之后的又一熱點。在未來主義的詞匯中, “媒體融合”以技術演化為核心標尺,對技術帶來的社會經濟變化又持有實在化的觀點。作為當代西方發達國家對新技術革命的主導思潮, 未來主義反映了政治經濟權力精英對人類社會發展未來前景的主觀愿望。 技術未來主義一大特點是把 科學 技術偶像化、自在化、絕對化, 但同時又回避國際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與限定。無獨有偶,北美傳播學主流思想為未來主義的流行貢獻了一臂之力。 比如, murray (2003)就曾預測數字化的內容下載功能將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不可否認,技術演變是媒體融合現象的重要特點,“媒體融合”的口號也確是強有力的言辭。但是,作為一種學術理論框架, “媒體融合”有明顯的盲點。脫掉“科學技術”客觀性的偽裝,“媒體融合”實質上是帶有強烈價值傾向的規范性框架:一方面, 它為“革命式”的技術創新而加油歡呼;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卻領會不到融合潮流實質上是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自我再造重組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對新技術寓言式的描述,“媒體融合”潛在地為維護并重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核心優勢做了鋪墊 ,埋下了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未來主義把“新科技”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放大到絕對主導的地位, 但是伴隨著國際資本和西方發達國家實實在在的推動,媒體融合已從主觀預測轉變為有自我實現能力的潮流,因而有了超越話語范疇的現實影響力。特別是美國1996年的電信改革,不僅取消了原來的行業隔離,不再禁止電信運營商進入有限電視和網絡服務行業,更是搶先全面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包括電信、廣電、 計算 機網絡在內的美國傳播行業,因而迫使英國和歐盟國家緊隨其后以期提升本國媒體資本在國際化的市場競爭中的實力。在自由化的市場機制的激勵下,壟斷集團通過融合強占先機,以期制定規則,主導轉型(zhang, 2002: 38)。可以說通過迎合跨國壟斷集團資本擴張的本性,這一歷史性改革標志著新自由主義機制的興起,其深遠的影響力波及了整個國際傳播體系。
就在市場化、自由化浪潮的推動下,自九十年代以來,融合潮流變得相當明朗。盡管技術演變本身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但是在那些以技術革命為理論框架的學者眼里,新技術就成了凌駕于政治經濟結構之上、自成體系的歷史推動力。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深度的研究作品。milton mueller(1999) 就描繪了由 電子 技術帶來了媒體經濟和技術組織結構的重大變化。根據mueller, 媒體融合這個概念已流傳了近25年。自從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誕生以來,關于互聯網是否會最終促成媒體融合的討論就不絕于耳(mueller: 12)。在互聯網時代, 技術進步顯然已將媒體融合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但是,如果這個趨勢至今還沒有充分實現,是什么樣的非技術阻力導致的?哪些機構,哪些利益,出于什么原因,在推動或延緩這個趨勢?哪些地區國家,哪些社會團體,哪些權力集團將從媒體融合的大潮中獲利?由于媒體融合還是不斷演化的歷史進程,在世界各國的發展程度也大相徑庭,這些結構性、實質性的問題將引導學術界的討論。
當然,不同的學術流派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也不盡相同。首先是機構研究。機構研究以引導機構改革、促進融合為目的,著重分析和評估融合的具體政策和現狀。這類研究默認并接受了主導媒體融合的商業邏輯,其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完善并促進資本主義技術改革,推進在“新自由主義”引導下的全球信息體系的重組與再造。比如說,dong-hee shin (2006) 就韓國的發展狀況,認為目前媒體所有制結構,監管部門結構,以及媒體管理政策從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媒體融合。baldwin, mcvoy 和 steinfield 在他們的專著里(1996) 也指出媒體融合的實現不僅僅包含技術問題,還涉及到產業運作、商業文化、融資方式、基礎設施、產業政策等等方面。立足于各個國家的特定環境,站在經營策略的立場,這些論述著重討論“如何做”這一實際的操作性問題,為幫助實現跨國抑或本土資本在這一重大媒體產業變革中的取得戰略地位獻計獻策。
機構研究的“改良主義”的前提有意無意地提示我們:媒體融合決不是簡單的、必然的技術潮流,因為政府政策、經濟行為、意識形態、乃至資本主義的國際生產關系對媒體融合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個理論架構下,“媒體融合”成為一個縮寫,泛指在電信、廣電和信息產業,由一系列技術演化、產業重整、市場改革和相關政策組成的現象(blackman, 1998)。因此,相對于未來主義科學技術絕對化和自在化的邏輯,傳播政治經濟學學者更加贊同這種社會化、機構化的理解。但是,不同于機構研究對全球資本主義體系默認或回避的態度,傳播政治經濟學對媒體融合的理解有意識地跳出“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思維模式,并直截了當地解析全球資本主義系統與傳播信息體系之間日益復雜交錯的關系。在他的專著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中, schiller就主張把媒體融合的本質看作是國際資本擴張和重組的又一個歷史表現,并指出“媒體融合”這個概念使公眾錯誤的認為融合是不可逆轉的技術進步的必然 (schiller 2007: 103)。在 現代 資本主義經濟下,“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已被深深地卷入市場經濟活動中去了,成為創造剩余價值的商品,同時也是資本積累的平臺;在信息經濟的旗號下,全球資本主義體系關心的是資本通過傳播信息平臺在全球范圍的積累,只要能增加利潤,這個體系中的主導者有意摧毀任何國家或地方干擾利潤實現的現有技術體系、制度、傳統和機構。從這個意義上,媒體融合說明資本邏輯滲透全球傳播體系的規模和深度的不斷擴張。有別于機構視角,批判政治經濟學往往突出國際資本活動所起到的隱形的,但實質上相當核心的主體導向作用,并且描述這個復雜歷史過程中所上演的種種矛盾、斗爭、控制,進而說明社會變革的根本性質和方向。
此外,由商業邏輯為主導的媒體融合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推進的。那么發達國家與發展 中國 家對媒體融合的看法與做法一致嗎?新媒體的普及給于發展中國家“跨越”的機會嗎?當發展中國家加速融入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國家政府與本土資本是否有能力有選擇地介入媒體融合,并從中獲得實質性的實力增長?當地的人民大眾能否從中贏得更多的權益?當日本韓國成為媒體融合的先導國家,跨國資本在這些亞洲國家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新媒體的出現會促進本土文化的發展?抑或是遏制它?隨著媒體信息產業變得越加重要,它與國際政治和區域經濟之間又有什么樣的緊密關聯?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新媒體環境下,這一系列關于國際關系和跨文化傳播的“永恒”問題仍然非常重要。比如說,jussawalla (1999) 就曾探討過信息技術融合對亞洲區域經濟的影響;msimang (2001) 則認為如果發展中國家想改變相對落后的被動狀況,面向媒體融合的管理方式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自由經濟的模式; boyd-barrett (2006)更進一步指出數字媒體在國際上的擴張幫助重整國際資本所操縱的媒體霸權。總的來說,從比較與跨國視角出發,如果媒體融合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又一次浪潮,那么媒體產業在國際上的演變能幫助我們理解重大的國際權力的動態結構嗎?
二、新媒體政策與融合經濟
毋庸置疑,媒體融合給行業監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電信、廣電和信息產業原本是在相對獨立的監管制度下發展的。具體的說,在歐美地區,電信監管政策強調對基礎設施硬件的管理,但視內容為超出監管范疇的私人問題;出于保護文化多樣性和維護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廣電的監管則側重內容管理;同時,信息與網絡產業則是在相對無監管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blackman, 1998).但是面對媒體融合,原來各自分立的行業監管不得不重新調整,不同利益和理念之間的爭論與沖突不可避免。對于這些爭論的記載和分析有助于說明媒體融合的多重主體性與復雜的內在矛盾。
同時,從宏觀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全球體系自八十年代以來的發展更是把關于融合政策的爭論設定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主導下,為了迎合國際壟斷集團搶占國際市場的戰略,歐美電信、廣電、信息行業監管政策都紛紛鼓勵自由化的機制,推動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schiller,2007)。同時,隨著發展中各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歐盟這樣的“超國家組織”,規范化的條約更加速了國家傳播產業本身以及以傳播產業為渠道而進行的與全球市場體系的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融合政策還能在“社會公正,公平競爭,和消費者利益”之間作出比較公允的平衡嗎(simpson, 1999)?就全球媒體經濟而言,劇烈的市場改革和產業重組將改變以往經濟實體之間的動態平衡嗎?
首先,在基礎設施這一層面,就存在許多關于發展趨勢的爭論。比如說,當電信與廣播電視產業日趨重疊,“融合式”的監管架構是否會削減原來受推崇的媒體多元文化的保護制度。(simpson,1999)?當電信運營商也開始提供媒體服務,怎樣才能保證其他服務供應商不受掌控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商的惡意排擠(blackman, 1998)?由于兩種以上的技術都可以實現寬帶傳播,采用哪種技術來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也將對經濟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benkler, 1998; mcknight,2003).總而言之,在媒體變革的過程中,種種有關技術標準、市場準入條件、以及行業準則的監管政策都將影響未來媒體格局,因而至關重要。
其次,媒體融合還促使了許多新型終端和新型服務的出現;雖然傳統媒體并不會徹底消亡,但卻經歷巨變。重要的是,這些劇烈的變革鼓勵社會各界重新審視貌似永恒不變的媒體結構和媒體權力分配, 因此孕育了大量的爭論和動蕩。以數字電視為例,承擔著公共服務功能的非盈利性媒體應當怎樣應對和適應數字化的挑戰?在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網絡為紐帶的,資本主義商業邏輯主導下的多媒體環境里,什么樣的媒體監管政策可以有效的保護“公共利益”這一核心價值取向?在北美自由經濟的大環境里,數字電視的推動是由目前的壟斷 企業 領導?還是通過政策介入把市場準入條件降低 (castañeda, 2007)?可見,即便在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環境下,傳播信息體系不僅是資本利潤最大化的載體,還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公益責任。因此,有關媒體融合的政策制定是在商業邏輯、權力結構和社會公益等一系列彼此矛盾的多方訴求下被左右著前行的。到目前為止,在新自由主義體系下,商業邏輯凌駕于媒體社會公益的責任之上,因此大大削弱了主流媒體在社會效益中的貢獻。當然,由于媒體融合還是一段尚未完結的歷史進程,最終的收益者將由歷史裁定。
就媒體經濟而言,由資本主義商業邏輯主導的全球傳播體系正在經歷劇烈的擴張,同時,其內部的市場格局也是動態的。在新自由主義和媒體融合的雙重導向下,傳播體系作為全球資本主義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經歷了結構性的調整。這一結構性的調整不局限于技術層面,而是涉及到資本主義媒體經濟內部的實力較量和重整。一方面,處于優勢地位的跨國壟斷集團試圖鞏固并進一步壯大其市場實力;另一方面,傳播信息體系在全世界范圍的調整也給新興的市場經濟主體帶來了機會。
具體的說,由于媒體融合的前提是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產品的重建和升級,這促使目前仍處于優勢地位的電信公司、傳統媒體、和硬件制造產業通過種種方式改變生產結構,切入新興市場,以適應變化,因而引發了產業結構、市場結構、部門結構的變化。目前,國際壟斷媒體公司已利用他們在資金、技術、人才和政治影響力上的種種優勢,通過擴張,兼并、重組等途徑,搶先把媒體融合納入公司發展策略中;換句話說,跨國媒體公司很大程度上主導媒體融合的走向,媒體融合也改變了它們的商業運作方式(arsenault & castells,2008;chon et al., 2003)。與此同時,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國際生產鏈也經歷了重大的重組配制。電信、廣電與信息產業的廣泛融合甚至改變了這些細分產業內部的產業鏈結構,因此影響力波及世界各地(witz, 2001)。除了國際資本的帶動和跨國產業的結構調整之外,國內的政治經濟原因,特別是不同部門、不同經濟實體乃至階層利益之間的博弈,都可能影響以媒體融合為其點的產業格局的發展方向(zhao,2005; wu,2009)。可以說,在這場以媒體融合為形態的市場角逐中,鹿死誰手、誰是贏家是有關全球信息體系和全球市場經濟的前瞻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由資本主義商業邏輯主導的全球傳播體系并不是堅不可摧的;恰恰相反的,資本主義體系的內在矛盾在新舊技術交替時期被放大,因此維護和鞏固資本邏輯對傳播體系的控制至關重要。首先,從純技術角度來說,現代技術給人類的交流傳播活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數字技術不僅使“信息”從一種稀缺資源轉變一種過剩資源,融合媒體更是具備了互動的特點,因而讓普通使用者對信息流通過程有了更多的掌控權。但是,往往正是這些極有益的技術特點使得資本通過全球傳播體系實現利潤積累的過程受到沖擊。
以知識產權為例:由于數字技術改變了媒體制作、內容存儲、信息傳遞和信息流通種種階段的操作方式,知識產權原有的生效范疇和執行方式都受到了負面影響。一方面,網絡強大的共享與復制功能不僅激發了數以萬計的免費內容下載和內容轉載,甚至鼓勵了非盈利性的創作共享運動的風起云涌(murdock,2009)。作為反擊,大公司不僅嚴格化了知識產權規則,他們還推出了一系列控制信息供應的技術手段以期順利實現信息“商品化”的轉化,其中包括加密,直接授權,收費網絡信息,使用者密碼輸入系統等等(spinello, 2002:170-172)。除此之外,當多媒體和互動媒體成為主流傳播方式時,現代技術已給予消費者避開商業廣告狂轟濫炸的能力,數以萬計的頻道更使傳統的廣告失去原有的效應。 新媒體與廣告、新媒體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將如何發展直接涉及到商業媒體的生存方式(spurgeon, 2008)。
總之,如何創造新的盈利方式,如何控制乃至扼殺不符合資本積累的技術應用,如何打開并開發利用新興市場,如何創造新的需求不僅對于資本邏輯下的媒體行業本身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剖析現代資本經濟組織演化也有關鍵性意義.
三、媒體融合的社會影響
由媒體融合引發的全球傳播體系的重整對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本身有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北美學者不約而同地關注新媒體與新聞事業、新媒體與大眾 政治 、新媒體與社會民主之間的互動關系。換句話說,這類討論往往跳出了產業機構視角,關注非 經濟 問題。如果傳統媒體的特點之一是由精英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壟斷式的信息制造和傳播,媒體融合是否可以減少了消費者對壟斷媒體的依賴,鼓勵更為民主的、更具參與性的信息傳播方式?這一議題是關注媒體政治的學者們關心的核心問題。一方面,互聯網、數字手機、 網絡 播客不僅讓大眾接觸到數以萬計的信息來源,更賦予普通人曝光突發事件、引發大眾討論、制造新聞效果的主體性能力(murley,2009; wilkinson,2009);另一方面,壟斷媒體集團為了迎合大眾需求也相繼推出網絡討論空間以期制造互動新聞的氣氛(thurman, 2008)。
早期學者對新媒體的民主化效果抱以浪漫主義的期望,ithiel sola pool(1983)就認為在媒體產權日益集中的國際環境中,媒體融合能鼓勵民眾的媒體參與,進而推進言論自由、民主政治乃至社會公正。不可否認,pool的觀點有 科學 技術絕對性的傾向;潛在地,他把技術進步與民主化相提并論,把個人消費自由等同于社會群體之間的民主平等。但是這一極富價值取向的期望已成為了主流媒體研究的理論框架,同時也為西方科技未來主義思潮提供了很好的合理化宣傳。相對來說,近期的新媒體研究則運用了內涵更為嚴格的“民主”概念,通過實證研究方法以期丈量互動媒體、草根新聞的實在效果。從純技術的角度,新媒體跨越了傳統媒體中被動消費與主體性內容制造的鴻溝,但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社會各界、各個階層、各個民族享有新媒體的程度極度不平衡,保守的媒體權力結構也并沒有土崩瓦解(zeitlyn et al., 1998)。可以說,相對于技術絕對化和個體化的研究框架,傳播政治經濟學對媒體權力在資本邏輯下實現的分配關系提出了結構性的、批判性、本質性的認識,因而為了解媒體融合的社會影響提供了現實版的背景認知。
新媒體與大眾文化的互動也是一個重要領域。隨著壟斷媒體集團對大眾娛樂市場的不斷開發利用,消費者通過互動媒體為資本主義娛樂產業提供了大量新鮮的內容。henry jenkins 在他2006年的經典之作 convergence culture 中強調了消費者在新形成的媒體文化中起到的“不可忽略”的推動作用 (p. 8)。通過文化視角,關注互動式的多媒體,jenkins提出媒體融合不僅是被資本宏觀推動,而且帶動了自下而上的消費者的媒體參與。簡而言之,新型的媒體文化和消費者群落是這類研究的重點。比如,lankshear 和 knobel(2003)研究過社會交際網站;tarantino(2003)寫過消費者對數字電影的反哺;mizuko (2005)寫過手機短訊在日本青少年文化中有機作用。可以說,全世界的媒體管理者、軟件設計者、系統工程師和 計算 機網絡公司都迫切地想要了解新媒體文化的傳播和影響,更想了解大眾流行對新技術的接受方式和導向趨勢。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評價,這類研究有效的突出了媒體消費者主體性的地位,并且強調了“文化”獨立于政治經濟的自在性和影響力,因而是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有益補充。但同時,不可否認,優先消費者視角,突出市場經濟范疇內個體或群體的“消費自由”的邏輯回避了資本最大化的商業邏輯以及階級這最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這些盲點削弱了對市場經濟框架下的大眾文化的認識,也代表著向資本主義商業邏輯的某種妥協。
當新媒體社會學和新媒體文化學的研究從大眾“消費者”的視角出發,媒體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則又回歸到媒體與資本主義體系的另一個重要交點,那就是媒體融合對勞動者、勞動關系和勞動狀況的影響。一方面,數字技術在各種機構中的滲透加深了資本主義體系對勞動者的監視、控制和操縱,在后福特主義生產模式下,當全球數字化與經濟全球化相融合, 媒體融合更促使國際產業鏈的擴張和調整,因而對世界各國的就業結構和勞動狀況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另一方面,新技術也帶來了鼓勵勞動者主體性和承載集體維權活動的空間。這一對相互制衡的矛盾趨勢將怎樣影響數字勞動、創造性勞動和知識型勞動?面對媒體融合所帶來的媒體產業結構和管理方式的變化,廣義的媒體工人是怎樣應對的?在信息產業全球化,媒體行業的工會做出什么樣的戰略性的組織調整?可以說,關于廣義的“知識勞動”與“創造性勞動者”的研究是一個的新興領域。這個視角再次把媒體融合的現象設置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全球擴張和自我更新的時代背景之下。
四、 總結 與未來趨勢
在近些年的社會輿論中,媒體融合這個概念往往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特別是在未來主義和自由經濟輿論的鼓吹下,媒體融合不僅代表讓人眼花繚亂的新技術,仿佛還預示著天賦人權和民主自由的人類理想,因而成為了象征實現社會進步、經濟 發展 、人類平等的金鑰匙。 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概念,媒體融合不僅存在明顯的盲點,而且是帶有強烈規范傾向的框架。可以說,對媒體融合的分析,只有結合對當今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的深刻理解時,才能有效擺脫“媒體融合”自我神秘化、自我放大化的傾向。從傳媒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媒體融合的潮流,從本質上說,是資本主義全球體系通過傳媒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自我更新、自我擴張的有機表現。就影響而言,媒體融合對全球格局、社會經濟和政治民生帶來的并非是理所當然的、線性的、純粹的、正面的影響。實質上,媒體融合技術雖然蘊涵了促進積極的 歷史 進步的可能性,但是在資本主義商業邏輯強大的主導下,這一歷史進程更多的是優先了那些目前在全球市場體系中的占有領導地位的政治經濟實體的利益,因而重塑和更新了現行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媒體權力等層層的保守格局。
通過本文的敘述和梳理,筆者認為北美關于媒體融合的研究以媒體融合現象作為起點,著重剖析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政經、機構、政策、發展、社會關系和權力結構的本質、動因以及影響。其中,以下一系列的假設引導了北美學術研究對媒體融合的審視和反思:在資本主義商業邏輯的主導下,媒體融合將削弱跨國資本對傳播體系的霸權控制?給于發展 中國 家“跨越”的時機和空間?延續甚至加強傳統“公眾利益”的監管核心取向?推動公共服務媒體的發展?摧毀社會歧視,實現全社會化的平等信息服務?推動社會民主和大眾文化繁榮嗎?總的來說,在全球傳播體系市場化、自由化和數字化的大背景下,媒體融合不僅是全球資本主義體系通過傳播信息產業自我更新和自我重組的具體手段,同時也給發展策略、行業監管、資本積累、勞動關系、社會民主和大眾文化帶來了種種互相制衡的矛盾的影響,歷史的延續性和革新性是媒體融合的雙重特點。
顯而易見,目前媒體融合的研究主要是以北美、歐洲以及日本韓國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為對象的。這個研究范疇一方面直接反映了媒體融合不平衡的發展軌跡,另一方面,隨著印度、巴西、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不斷融入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他們在媒體融合潮流中的發展進程將成為學術研究的一個可能的未來趨勢。中國政府就已將三網融合作為實現內需帶動,促進應用,重點突破,在未來的技術發展中占一席之地的經濟戰略。筆者認為,對于未來的研究,媒體融合將繼續成為一個載體,幫助學者認識資本邏輯在全世界范圍的擴張和變形。具體的說,在發展中國家里,媒體融合在國際資本與本地政治和國家發展需求的多重影響下會產生怎樣的特有的可能性?作為市場國際化的重要載體,媒體融合的趨勢會為本地資本的壯大創造什么樣的環境?會給國家信息化格局帶來什么樣影響?是否有助于形成電信運營商與上下游產業互動共贏的產業鏈?政府與市場主體在媒體融合中將分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陷入困境的境況下,作為最為活躍的經濟區域,這些國家會在媒體融合上會有什么具體的舉動和作為?媒體融合又會在當地的政治改革和社會轉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一系列的問題對于關心國際政治經濟體系、新型 工業 化和市場化國家的走勢、轉型中的媒體以及廣義的發展問題的學者都是很有意義的。
[ 參考 文獻 ]
arsenault, amelia h. & manual castells. (2008).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global multi-media 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 707-748.
baldwin, thomas f., d. stevens mcvoy, charles steinfield. (1996). convergence: integrating media,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benkler, yochai. (1998).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rol over content.”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2 (3): 183-196.
blackman, colin r. (1998). “convergence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media: how should regulation adapt?”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2 (3): 163-170.
boyd-barrett, oliver. (2006). “cyberspace, globalization and empire.”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 (1): 21-41.
castañeda, mari. (may 2007). “the complicated transition to broadcast digital tele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elevision & new media, 8: 91 - 106.
chon, bum soo et al. (2003).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edia convergence: cross-industr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ie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6 (3):141.
jenkins, henry. (2006). “introduction: worship at the altar of convergence: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media chang.” in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1-24.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jussawalla, meheroo. (april/may 1999). “the impact of ict convergence on development of asian region.”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3 (3/4): 217-238.
lankshear, c. and m. knobel. (2003). “do-it-yourself broadcasting: weblogs in a knowledge society.” retrieved july 4, 2009, from /c.lankshear/blog2003.html
lehr, w. and l.w. mcknight. (june 2003). “wireless internet access: 3g vs. wifi,”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7 (5-6): 351-370.
mizuko,ito, “intimate connections: contextualizing japanese youth and mobile messaging.” in richard harper, leysia palen, and alex taylor eds., the inside text: social, cultural and design perspectives on sms, 127-143. norwell, ma: springer.
msimang, mandla. “regulation in the era of convergence,” intermedia 29,issue 1 (january 2001): 4-7.
mueller, milton. (1999). “digital converg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javnost-the public, 6 (3): 11-28.
bryan murley. (2009). “web logs: democratizing media production.” in august e. grant and jeffrey s. wilkinson (eds.), understanding media convergence: the state of the field, 234-24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simone. (spring 2003). “media convergence’s third wave,” convergence: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9 (1): 8-11.
pool, ithiel de sola. (1983). technologies of freedo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schiller, dan. (2007). 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hin, dong-hee. (2006). “convergen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info: the journal of policy, regulation and strategy for telecommunications, 8 (1): 42-56.
simpson, seamus. (1999). “regulating ict convergence: how useful is the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model?” javnost, 6 (3):49-66.
spinello, r. (2002).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rs and knowledge monopolies.” in regulating cyberspace: the policies and techonologies of control, 143-174, westport, ct: quorum books.
spurgeon, christina. (2008). advertising and new media.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tarantino, quentin. (2003). “star wars?: digital cinema, media convergence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in david thorburn and henry jenkins (eds.), rethinking media change, 281-314. cambridge: mit press.
thurman, neil. (february 01, 2008). “forums for citizen journalists? adoption of user generated content initiatives by online news media.” new media and society, 10: 139-157.
wilkinson, et al. (2009). “receiver-senders and content creators.” in august e. grant and jeffrey s. wilkinson (eds.), understanding media convergence: the state of the field64-8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tz, b.w. (2001). “reconfiguration of value chains in converging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markets.” long range planning, 34 (4):489-506.
wu,irene s. (2009). from iron fist to invisible hand: the uneven path of telecommunications reform in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eitlyn, david, jane bex, matthew david. (1998). “access denied: the politics of new communications medi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15:219-230.
一、測繪技術應屬于信息技術
傳統的測繪技術領域包括大地測量技術、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工程測量技術、地圖制圖與制印技術、海洋測繪技術以及測繪儀器制造技術等。當代測繪高科技主要是空間定位技術、航空和衛星遙感技術、地面一體化測量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以及與之相配套的通信技術和系統技術而帶來的上述技術的集成。它是以研究地理信息為主要目的,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地理信息的幾何物理性質的探討,研究地理信息的度量方法,研究地理信息如何產生、提取、變換、檢測、傳遞、存貯、識別和處理,以及研究如何表達和應用地理信息等這些均屬于當代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凡是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與信息打交道的技術均應稱為信息技術。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測繪技術應該屬于信息技術范疇。
二、測繪技術的現代化要以信息技術為發展方向
測繪工作重點向開辟信息市場轉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測繪生產管理方式從生產事業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測繪生產單位承擔指令性任務的比重逐步縮小,而計劃外的開發性任務將大量增加,城鄉建設與規劃國土的全面規劃與整治、資源的調查與開發、環境監測與保護等對測繪技術和測繪產品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這些因素必將導致測繪市場的活躍。測繪市場包括測繪信息市場和測繪技術市場兩個方面。測繪信息市場側重于測繪信息產品在社會和經濟領域內的交換和流通,測繪技術市場側重于直接利用測繪技術進行有償服務。可以預見,今后用戶需要測繪市場提供的不僅是線劃圖產品,還要有影像產品;不僅是模擬產品,還要有數字產品、專題產品、硬件產品、軟科學服務、動態信息等,這些都需要測繪行業去開拓。
三、測繪行業的主要技術政策
測繪高科技的發展,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導致測繪行業擺脫經典的測繪產業的組織和結構模式,但今后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測繪新技術體系不可能完全替代測繪生產中的常規技術體系,常規測繪技術仍將在測繪生產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測繪單位和測繪科技工作者必須把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和常規測繪技術的改造放在主要地位,要在常規技術和新技術之間,建立起一種適合本單位實際的過渡體系。實現測繪生產從模擬向數字化的轉變,不僅僅是將模擬圖轉換為數字圖,而是實現基礎地理信息從采集、存貯、管理到產品輸出整個流程作業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系統的、整體的。所以,測繪單位必須進行總體規劃、分步實施,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全面加以實現。當前,測繪單位要全面完成常規測繪技術向數字化和自動化方向過渡的技術改造。
四、測繪行業要組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
建立1∶500―1∶10000各種比例尺地形圖、地籍測量、地下管線測量等需要的機助成圖系統,應有數據庫、圖形庫編輯功能,能夠和野外觀測電子手簿實現接口。只有這樣,才能在新一輪的更新基本圖中,全面實現航測數字化成圖(局部地區不排除全野外數字成圖),并建立全站儀、電子手簿在野外直接對數字地圖進行修測(大面積集中修測亦可采用航測數字修測),使數字化成圖一體化。各類工程圖施測,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放樣,市政工程的定線以及各種工程的竣工測量等均應采用內外業一體化系統,其數據格式應與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接軌。
五、GPS定位技術在測繪行業的應用
GPS全球定位系統是美國國防部于1973年批準建立的新一代衛星導航系統。GPS技術的用途十分廣泛,諸如海空導航、車輛引行、導彈制導、工程測量、動態觀測、設備安裝、時間傳遞、速度測量等許多方面,能為城市及各重點工程項目建立各等級的控制網和精密工程控制網,重點掌握靜態相對定位原理、布網原則、精度要求和作業技術方法。學會網型的設計、儀器檢驗方法、外業數據采集和內業數據處理、坐標轉換、平差計算等問題的處理。在城市規劃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環境保護、災害監測、氣象學、土地管理等城市管理方面,GPS都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機遇。
[關鍵詞]網絡時代 檔案管理 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 G270.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3-0163-02
社會生活的數字化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數字檔案,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是這個時代對檔案管理的要求。本文對管理模式和數字檔案的特征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管理人員的新要求。
數字檔案同傳統檔案的區別。傳統檔案的館藏主要是原始檔案的實體,它的優勢體現在歷史真跡、憑證價值方面的法律效力上,它是以文字、圖形、圖像等作為符號,以紙質作為介質的檔案。其優勢還表現在檔案保存方面,即它可以長期有效的保存,這是電子檔案所不具備的。數字檔案的傳輸存儲等是以數字編碼的形式存在的,是無形的一種新型載體檔案。數字檔案是按一定格式存儲在磁盤或光盤等介質上且能夠被計算機識別處理,并可在網上傳遞的序列代碼的數字信息集合體。由于數字檔案的數據容易發生改變,所以原始檔案也很有必要繼續留存。數字檔案主要承擔檔案信息的利用職責。
一、網絡時代檔案管理現狀
數字檔案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各種載體形式并存,其載體包括多媒體、縮微載體等。數字檔案管理使檔案從無形化轉向了有形化,檔案管理也由此變成了信息管理機構。電子科技革命給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內容和載體不再是相互對應的關系。檔案的內容可以脫離原來的載體進行傳輸,并且可以選擇不同的載體。我們可以不需要原來的電子載體就收取到數字檔案的內容,根據電子檔案的這一特性,檔案可以被任意復制。
然而上述的介質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信息的有效期限問題。電子文件的管理和利用很方便,它可以有很大的記錄密度,這既節省了存儲空間又不需要實體庫房。在資料的形成過程中,其內容的刪改也非常容易。為了方便快捷的達到共享資源,電子文件可以用計算機網絡系統進行遠距離的傳遞,能對各種信息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其歸檔也遠比實體檔案快捷得多。但它所采用的存儲介質有光盤、磁帶等,其壽命很短,一般不會超過20年,所以數字信息的保護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另外,除了對電子檔案的備份加密技術、電子簽署技術、訪問控制技術外,還要保護載體材料。
針對上述問題,一些防范技術應運而生,比如計算機病毒技術、修復數據庫的技術、信息的刷新保真技術等。最近這幾年,一些相關的技術不但在檔案管理這一行業進行了運用,像模式識別、海量數據存儲、數字加密等,也開始運用到其他的領域。這些相關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為檔案的流通與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網絡時代檔案管理問題分析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以來,以《檔案法》為依據,廣大檔案工作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逐步完善了檔案法規和制度;工作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形成了分級負責、統一領導的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的檔案設施和檔案管理助推了經濟的騰飛。但是即便如此,檔案的管理工作還是沒有充分滿足社會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檔案意識有待提高,領導重視方面有待加強
首先是意識上的欠缺。由于對檔案管理了解不夠,人們對其重要性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甚至在一些人的眼里,檔案管理可有可無。其次就是領導對此項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檔案意識很淡薄。不少領導只是片面的追求經濟建設,忽視了檔案工作的重要程度。上行下效,領導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檔案管理工作想要做好難上加難。
(二)檔案管理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普遍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大部分檔案管理人員都是身兼數職,并且基本都是半路出家,相對來講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第二,部分基層單位在人員配備上不重視學歷及業務素質,而且檔案管理人員的待遇也比其他部門差得多。同時,檔案管理人員在晉級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待遇也不夠公正,與相關聯的圖書系列相差較大。
(三)設備不到位,硬件設施差
檔案管理工作必須有一定的專項經費作為保障才能完成。有些政府和單位由于對檔案工作的經費投入不足,造成了硬件建設的遲滯和落后,具體表現在:沒有固定的檔案存放場所,檔案柜亂擺亂放,管理無序而混亂;硬件設備不夠齊全且性能落后;現代化建設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技術設備陳舊落后。
(四)管理手段呆板落后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這使得檔案形式更加多樣化、復雜化,也進一步擴大了檔案的范疇。然而,大多數檔案管理部門特別是基層的單位,是既沒有設備也沒有人。有些檔案管理部門一直沿用傳統的模式進行操作,不具備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能力。另外,一些檔案管理部門對檔案管理工作也沒有進行大力度的宣傳,從而造成檔案工作不被廣大群眾所了解和認知。
三、網絡時代檔案管理問題解決辦法
(一)培養高層次的檔案管理人才
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并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應盡快培養既懂專業知識也懂信息技術,具有綜合工作能力的專才和高層次的管理型人才。
(二)加強檔案信息素質教育
要加強檔案主題意識和獲取意識教育,提升檔案工作者的檔案信息保密意識,更新轉換意識和傳播意識。利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的提升,使檔案信息技術和檔案信息網絡得到武裝,持續地提升檔案信息的效益。
(三)科學地制定、貫徹和修訂各項標準
檔案工作技術的現代化是以計算機的應用為核心的,而檔案管理業務的標準化可以帶來電子計算的高效率。由于檔案具有管理的無系統性,計算機是無法進行具體管理控制的,即便可以,因運算程序的復雜也不會有很高的效率。只有加快檔案現代化管理,實現檔案工作的標準化才能適應越來越快的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
(四)拓寬服務領域,強化服務意識
要想從輕利用重管理的傳統模式中得到解脫,就要增加自身面向知識經濟的主動性,為知識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做到知識經濟發展到哪里,檔案工作就延伸跟隨到哪里。另外,在提升黨政機關檔案管理水平的同時,要漸漸向科技和事業單位傾斜性。
四、總結
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給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檔案管理工作是單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科學規范的管理檔案,是衡量一個單位業績與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同時也是提高檔案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檔案記載著一個單位發展史上的優秀成果,對研究本單位的經營業績和職工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是進行科學分析,揚長避短,制定發展方向的好教材。做好檔案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為單位高層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單位整體狀況、適時調整工作策略提供準確依據,為制定決策提供支持性資料。另一方面做好檔案管理工作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不斷提升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韓萍.如何提高檔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J].科技資訊,2010(24).
[2] 馬紅娟.影響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的因素及對策[J].科技風,2009(16).
[3] 趙曉東.淺談檔案管理現代化[J].民營科技,2009(7).
[4] 程巧玲.規范化、標準化檔案工作是檔案管理現代化的基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
[5] 王紅梅.我省林業科技檔案管理的歷史跨越[J].甘肅科技,2005(1).
[6] 朱玉萍.環境監測檔案的開發利用[J].甘肅科技,2006(8).
[7] 陳奇星. 試論電子文件時代的檔案管理[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8).
[8] 李麗玲.有關檔案管理的規定及其執行問題[J].科技資訊,2006(30).
免費開放是公園作為公益型公共資源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僅現有的公園應該免費開放,城市管理者還應拿出足夠的魄力來興建更多更好的公園,使公園的布局更為合理,以滿足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市民放松身心的需要。一個城市公園越多、布局越合理,就越能體現出這個城市的生活質量。
――《南方日報》
根據最新統計,在免費開放后,越秀公園首日進園84168人次,比平時增加30%:流花湖公園14348人次,比平時勁增1倍,文化公園8287人次,是原來的1.6倍;就連小小的聚芳園、星海園也錄得人流1619人次,數字竟是平時的5倍!
――大洋網
一些男游客天一熱就光膀子,一些游客則喜歡躺在亭子里、長椅上睡覺。勸都勸不起來,還有的小孩兒隨地小便。
――免費開放后,―些問題也接踵而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園治安巡邏員向媒體訴苦說
公園免費開放之后,帶來一定的問題乃至出現不和諧音符是完全可能的,先期免費的公園已經遇到了這些問題,人流量激增、相關設施受損等等。這種狀況的出現,一方面對市民的素質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也對公園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網
鏈接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實行“免費公園”政策。迄今為止,我國已經有:杭州、長沙、常州、廣州、西安、上海、南寧、深圳、重慶、東莞、長春、石家莊、南京、海口、沈陽、昆明、成都、天津、無錫等數十個城市的主要公園加入到了“免費公園”之列。
公園免費在帶來人流量激增、相關設施受損等問題的同時,它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免費公園不僅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惠,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品質。同時還有效地促進了旅游經濟的發展,成為吸引游客出游、拉動內需的另一張“城市名片”。
事件:廣州又一批公園免費開放
一、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
按照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從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資料表明: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于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為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于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產什么而是用什么生產,這里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產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產業已經形成。
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并準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歷史性變化和人類社會已進入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這一偉大現實。
二、知識經濟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沖擊
知識經濟對經濟理論的沖擊首先是基礎理論。知識經濟的出現使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必然要合理解釋和反映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的新本質,從而在更新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基石上構建指導人類新的經濟實踐的經濟學。事實證明,經濟學的一些研究領域已經初步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著這種新經濟的沖擊。這里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第一個問題,形成這一問題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的財富是什么?如何實現這種財富的增長?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集中地形成了經濟學基礎理論即價值理論以及增長理論。
我們從經濟學角度考察一定社會所追求的新的社會財富是什么,如何創造出來。不能不看到,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總是受制于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從古代社會的錢物積累表現出的社會財富,及與之相應的注重農牧和戰爭掠奪的財富增長形式,到威廉•配第實質性地揭示出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財富創造中“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里的勞動成果是直接地表現為社會所認可的社會財富。隨著自由資本主義萌芽的到來,重商主義堅定地認為商業貿易創造價值、增進社會財富。事實上商業貿易只是轉移現實的社會財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創造新的社會財富。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類經濟的核心,揭示了生產創造價值這一人類社會財富增長的實質。新增加的社會財富完全是表現為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價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會認可的多少都直接地決定于生產它們所使用的技術的先進性。這使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價值論典型地表現為價值的技術決定論。
當人類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反映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創造的勞動價值理論在新的生產方式中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首先,在現代化的企業生產中,人們認識到外在于勞動過程的知識性的管理也成為創造商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學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創造價值的第四個要素。而管理正是隨著人們對企業自身性質認識不斷深化所形成的知識和信息,管理人員正是運用這些知識和信息,服務于生產過程而現實地增加產品的價值。其次,在市場自由競爭中企業所投入非生產性領域的大量廣告費、贊助費及各類社會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產領域,按勞動價值理論是不會創造價值的。現在恐怕沒有企業界的朋友會否認這方面投入的豐厚回報,在這些非生產性領域的投入極大地提高了處于自由競爭市場中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些知識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對商品無論在價值大小以及實現多少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第三,現在主要讓我們來看使工業經濟時代躍升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先導產業―――信息產業。美國人不無自豪地指出信息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最大的新的經濟增長源,約占近年美國經濟增長的40%。如果你對這個數字還缺乏敏感的認識,那么你對這組數字肯定會感興趣:一個發展才十幾年但已擁有資產2600億美元的微軟電腦公司和已經發展一百多年才擁有400億美元資產的通用汽車公司,后者曾是美國工業經濟時代的象征之一。在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生產和實現形式,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財富已直接地與人類最寶貴的知識掛鉤,這不但突破著舊的社會財富觀,而且直接使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新的社會財富。
綜上所述,知識存在于當今源源不斷被創造出來的新的社會財富中,深刻地改變著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的內涵及基本理論。正如我們分析的,一定經濟時代新創造的社會財富,總是最深刻地反映著一定經濟時代的社會生產的實質,并通過這個實質使一定時代的社會生產方式向更高級轉化。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是財富,一切都不是財富,對新增社會財富的考察必須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如果說工業經濟時代商品的價值主要指一定技術條件下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的大小體現出在勞動時間多少上的競爭,那么知識時代的商品價值則主要是指在無差別人類勞動中所蘊含的知識和信息,價值的大小體現在勞動中對知識和信息的競爭。我們創造的新財富是未知的,但我們通過當前的勞動卻現實地改變著已經形成的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在這個循環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們在現實消費需求中所消耗的社會財富總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會財富是以數字指標表明社會生產的創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會財富增長的途徑是唯一的,因此對一定生產方式下新形成價值的那種核心要素的競爭便是社會經濟增長的實質。而這種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積累,也就是對新增的社會財富的分割、占有和積累。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與工業時代相適應建立起來的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亟待發展。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說明知識經濟是存在的,使知識經濟有合理的理論基礎,把我們看到的現實和我們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有機地統一起來。
三、知識經濟對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改變必然意味著傳統經濟學的增長理論、貨幣理論、周期理論及其他一些理論都必須重構
知識經濟正以其在現實中的迅猛發展向我們展示出現代經濟新的生產方式和增長形式,使傳統經濟學理論所揭示的內涵式增長、外延式增長、規模經濟增長、投入產出等增長理論都表現出嚴重不足。首先,知識在現代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已徹底改變了傳統人、財、物要素配置所帶來的增長。其次,知識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參與生產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傳統要素,并形成新興的主導產業。再次,同傳統工業經濟的規模相比較,依賴知識創造效益的增長正表現出同一產業的分散組合和不同行業間的技術融合,很難從規模化的投入和產出上進行分析。
最后,知識在當今社會新財富創造中的獨特性和基礎性,使我們對形成社會財富增長的途徑并不能直接地從生產領域或某一產業中去尋求,增長的因素或動力也許是直接地存在于生產領域之外。知識經濟條件下,也許真正導致增長的投入在一些非生產領域而并非生產領域。只有我們把上述問題研究清楚,我們才能找到知識經濟條件下促進主導產業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作法。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曾明確指出主導產業對一個時代的經濟起飛具有決定意義。曾因煤、鐵為主導產業相互推動而促成戰后經濟奇跡的日本在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業調查會總經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訊產業可以說是21世紀最典型的主導產業。如果說20世紀基本上是發動機和電動機占主導地位的‘動力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將是通信、廣播和電子計算機技術三位一體的‘信息的世紀’”。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這樣產業巨變的經濟時代,最能代表知識經濟特征的產業是主導產業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這一產業在根本上只是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其他產業提供生產手段。而各國在此基礎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導產業仍然是要和國際分工、本國經濟現實相結合。
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界定信息資源產業的內涵和產業分類。信息資源產業是指以信息資源為生產勞動對象,提供信息形態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群體。根據當前信息資源產業發展特點和趨勢,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信息資源產業可分為傳統信息資源產業、數字化網絡化信息資源產業和新興信息資源產業,具體分類如表所示。信息資源產業中部分行業在我國現行使用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GB/T4754-2002)中有所體現,以括號注明。
這種分類方法主要基于三點考慮:其一,對已經納入我國產業統計體系的,并具有信息資源產業特征的產業,我們沿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名稱; 其二,網絡化、數字化信息資源產業極其活躍,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其三,由于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信息資源產業還會出現許多新的業態,我們以手機(移動通信終端)為傳播渠道的內容服務行業以及其他一些新業態作為一類。這樣雖然存在一些交叉,不盡科學、合理,但能將相關部分的信息資源子行業納入國家的統計制度,有利于產業發展。
綜上所述(包括互聯網信息服務),從發展趨勢看,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終端作為新的信息傳播渠道,還將會出現新的業態。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規范的信息資源產業統計體系,無法確切地了解信息資源產業整體發展狀況。但從現有國民經濟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了解信息資源相關子行業,以及一些相關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推廣應用組于2004年3月組織編寫了《我國信息內容產業調查報告(中期)》,該報告中的信息資源產業范圍與本文界定的產業范圍大致相同。據該報告的不完全調查:2003年,我國信息資源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信息資源企業數量超過50萬家,就業人數超過300萬。
傳統信息資源產業發展概況
2004年,國家統計局出臺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的界定,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行業為文化產業核心層,以網絡、旅游、休閑娛樂、經紀、廣告會展等為主的新興文化服務業為文化產業層,以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行業為文化產業相關層。由此看出,文化產業核心層中的大部分,以及層的部分行業屬于本文界定的信息資源產業范疇。
2004年11月在深圳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文化系統文化產業工作會議,此次會議透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截至2003年底,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1274萬人,占城鎮從業人員的5.0%,實現增加值3577億元,占GDP的3.1%。從就業總量而言,文化服務業就業人員規模已經超過批發和零售業。從經濟總量而言,文化服務業的經濟總量與房地產業大體相當。
信息資源產業可包括36個子行業,其中有18個子行業已納入了國家統計制度。
文化部產化產業司的統計顯示:2003年,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內部,“核心層”(以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為主)有從業人員223萬人;“層”(以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為主)有從業人員422萬人。
數字化、網絡化信息資源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數字化、網絡化信息資源產業的發展勢頭迅猛。
據2006年全國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管理工作會議消息,全國共有70萬家網站,涉及互聯網出版的網站約3.5萬家,互聯網出版產值已達到42.1億元,互聯網出版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0萬人。
據一些網站報道,2004年網絡游戲市場規模為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1.5%,2005年繼續以50.6%的速度增長,市場規模達到40.7億元。
2005年度中國在線音樂市場規模為0.72億元,到2008年將達到4億元,預計到201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8億元。
新興信息資源產業發展概況
以手機內容為代表的新興信息資源產業的發展也十分引人關注,僅手機短信一項,據2006年全國通信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2006年手機短信業務量4296.7億條,增長41.0%。僅2007年春節從除夕到初六的七天時間里,中國手機用戶發送的拜年短信就狂飆到160億條,創下歷史新高,中國移動的彩信業務量也超過1.7億條。
肖明芳
第二炮兵工程設計研究所工程師。長期從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技術和研究工作,曾參與信息資源市場監管體系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關鍵詞:數字包裝技術;發展;種類特點;應用
1數字包裝技術的發展
數字包裝指的是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合到包裝工程中使用,對包裝過程中的處理信息集合的技術。包括有包裝過程中的各種圖形設計工作,色彩調和,文字處理技術,產品的動畫演示處理,產品包裝的仿真技術,虛擬實現技術等等[1]。(1)包裝發展的第一階段。這是包裝技術的最初始的起源階段,屬于物理包裝的范疇,意在用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來達到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那時物資極度貧乏,歐洲戰場需要美國的國內的物料支持,由于長途運輸會不同程度的損壞物品,造成很大程度的浪費,這就造就了包裝技術的誕生。當時人們用防止海水腐蝕、防止撞壞的材料對物資進行包裝后,再進行運輸工作,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人們所運輸的產品。(2)包裝發展的第二階段。隨著時間的前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包裝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工藝學,它有了新的定義:它是產品運輸過程中保護物品,方便儲存,并運用一定技術方法來促進銷售的外部容器、材料物品等,并且同時能展示出產品的詳細信息。包裝的第二發展階段包括了產品的物理包裝和產品信息兩個方面。現在的人們購買能力越來越強,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會更多方面的了解,這就要求生產商將產品的詳細信息通過各種方式來告訴消費者,于是設計師就在包裝上花心思,將產品的信息在外包裝上表現出來。(3)包裝發展得第三個階段。包裝技術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數字包裝技術。現如今的社會是大量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以及各種媒體技術大量的涌現盛行,這些先進技術應用在包裝技術,就產生了許多很多的數字包裝技術,比如說像包裝CAD和CAM技術、條碼技術、數字防偽技術、電子商務技術等。
2數字包裝技術的特點
(1)即時性強。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快速性,像新聞節目、娛樂類欄目、資訊節目等都是即時性非常強的節目,需要隨時更新的。在新聞類節目中,電視臺需要對才發生的突發事件的人、事、物進行立即的報道,這里的數字包裝技術就需要提供及時便捷來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用最快的速度處理好圖像,呈現出最清晰的畫面,讓人們清楚的知道事發時的地點、經過等。(2)加工能力強。在很多地方,由于原材料和制作要求的問題,對后期的數字包裝技術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數字包裝技術能對產品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加工。在對紀錄片、專題片、宣傳片的包裝上就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由于這類片子的特殊性,要求包裝過程中做到,考究每一畫面的曝光度,對每個鏡頭的色調進行嚴格的調和,畫面深淺處理得當等等,最后保證是一部高質量的片子。(3)專業性。數字包裝技術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技術,主要是它在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以及IT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中的每一門技術都要求有扎實的專業能力和對專業方向的把控能力,要運用數字包裝技術,就必須更掌握好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換個方向來說對于被包裝產品而言,它的技術操作就是非常標準的,包裝出來的效果非常好。
3數字包裝技術的應用
現在我國對于數字包裝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它的應用空間和功能還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并且它的應用范圍是非常廣泛的。(1)包裝CAD/CAM技術的特點和NAD技術。CAD/CAM技術就是指所用的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對圖形處理的高效能力,CAD/CAM技術在包裝行業中的應用是計算機技術發展得結果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前進和生產要求,單純的CAD/CAM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生產需求,于是就出現了網絡輔助技術NAD技術。其特點就是將產品的設計、管理、制造和包裝過程這一系列數據統一建立在網絡數據庫中,實現全球化生產過程。(2)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包裝過程中的虛擬現實技術就是將一個圖形三維立體化,并對圖形進行渲染。這樣可以人們體驗到產品的成型效果,就更加方便人們參與到產品的設計過程中,真正的達到了數字包裝技術的目的。虛擬現實技術在包裝行業的應用的目的就是用包裝產品的數字模擬模型代替真實產品,并且通過數字模型的仿真性對產品進行各項數據的評估。(3)數字防偽技術的應用。防偽是現在世界上非常嚴重的引起各方關注的問題,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不僅擾亂了世界市場的秩序,為正品商家帶去了想到嚴重的損失,并且同時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了非常大的傷害。現在用的比較多的幾種防偽技術是,版紋防偽、信息網絡編碼防偽、數字水印技術、混合加網與局部加網技術[2]。這些技術的使用使得產品的真實性有了保障,隨著科技的發展,防偽技術也將會越來越高級,難以破譯。現在很多防偽信息在網上都有記錄,人們隨時都可以查詢到,這樣的技術保障了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4)條紋技術的應用。這項技術是現在數字包裝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它儲存商品信息,并可以通過掃描器閱讀出來,在商品的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項技術在防偽中也起著作用。但是條紋技術的掃描要受到距離的限制,并且只能儲存一件物品的信息,于是人們又使用RFID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RFID技術可以在遠距離進行對對件商品的閱讀的工作。這樣人們就可以快速的識別商品,在管理上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并且RFID技術還可以對商品進行追蹤,在食品類上有很好的應用,如果人們食物中毒,這樣可以記錄到人們所接觸的食物。
4結束語
因為數字包裝技術的多方面的特點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越來越被大眾所知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所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人們有必要知道這門技術的詳細情況和它的功能特點,以及使用的范圍等。
參考文獻:
[1]丁毅,曾珊琪.數字包裝—包裝工業的新階段[J].機電信息,2003(1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