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

    第1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107-02

    我院是一所精神病專科醫院,在精神科進食障礙是臨床常見的一組本能行為障礙癥狀,可見于各種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過分興奮躁動、木僵狀態、癡呆等精神病患者,進食障礙可持續幾天至數周,直接嚴重影響患者的軀體健康和治療措施的實施,也給護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本文通過對8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進食障礙分析,結合護理實踐,提出了相應的護理措施。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我院1至4病室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男性63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44.68±10.86)歲。其中診斷為精神分裂癥60例,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5例,癔病5例,分裂樣精神病4例,偏執性精神病2例,顱腦損傷所致精神障礙1例。

    1.2方法:以2006年5月18日~2010年5月16日的護理交班報告為線索,結合病程記錄,確定進食障礙的類型和原因。

    1.3結果:從2006年5月18日~2010年5月16日,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有進食障礙者共86例。進食障礙的類型最常見的是拒食52例,其次為厭食24例,異食6例,暴食4例。進食障礙原因所見,最常見的為被害妄想40例,其次為自罪妄想、意向倒錯各20例,幻覺支配6例和過分興奮5例,木僵和自殺各4例,違拗3例,癡呆、疑病妄想各2例。

    2護理

    從結果分析可以看出,被害妄想、幻覺等精神癥狀是導致進食障礙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護理人員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及時做好護理工作,爭取使患者的精神癥狀盡快恢復,根據不同情況,其護理如下。

    2.1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誠懇耐心地為患者做出解釋,逐步取得患者的信任。不能粗暴地硬逼著患者進食,否則效果適得其反。必要時護士可帶這樣的患者到食堂觀察整個飯菜的制作過程或讓其自取餐具,到飯盆里盛飯,或讓患者進餐廳任選一份飯菜,或與其他患者交換食物,也可由護理人員先嘗一口飯菜,總之,千方百計打消患者的顧慮,讓患者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而進食。

    2.2對自罪妄想的患者:護理人員細心勸說使其打消顧慮而自動進食,或預先將饅頭、米飯、菜混合攪拌在一起,使其認為是殘渣剩飯而吃下,并注意把污物收藏好,配膳室要加鎖,嚴格防止因患者亂吃而引起消化道疾病或食物中毒。

    2.3對因過份興奮躁動而拒食的患者:應與其他患者分開進食,避免環境的刺激。這患者均日夜忙碌、躁鬧不安,體力消耗很大,不顧及進食、進水、休息睡眠、上廁所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護理這樣的患者,護士應有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及藹真誠、嚴肅認真的態度,注意觀察患者的進食情況,以防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應給予高熱量、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飲食,進食確實困難者,可按醫囑給予鼻飼,在操作前,應設法讓患者安靜并做有效的解釋,以免患者亂動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2.4對意向倒錯患者:應特別加以注意,如可設專人看護,耐心地做說服解釋工作,嚴防吃進污物,必要時可給予約束保護。

    2.5對幻味、幻嗅,命令性幻聽的患者:護理人員要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要誠懇耐心、態度溫和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對此類患者可采用集體進餐的辦法,見其他患者吃得很香,平安無事,自己可放心地吃,也可換一下環境,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而輕松地進餐。

    2.6對運動性抑制而拒食的患者:針對抑制程度種類進行護理:(1)對木僵、意識障礙、極度拒食不合作的患者,應注意飲食質量的合理調配,可給予鼻飼飲食,鼻飼前應將口腔內積滿的唾液排出、頭偏向一側,防止流入氣管,要認真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2)木僵患者的動作緩慢、喂飯時吃得很慢需要很長時間,有時吃進去又吐出來。護理人員必須耐心細致地少量試喂,避免強塞,防止損傷牙齦、口唇,甚至于發生窒息,食物不可太燙,溫度要適宜,對重度木僵患者,護理人員可將飯菜放在患者床頭桌上,立即離去,患者有時會自己進食。(3)對違拗患者,護理人員將飯菜放到病床上,讓其他患者離開病室后,患者往往可自動進食,還可利用患者的癥狀特點向其提出相反的要求從而達到護理的目的,但應該注意飯菜溫度要適宜。

    2.7對以拒食作為自殺手段的抑郁癥患者:護理人員應主動勸解,勸解時態度不要簡單粗暴,要溫和、親切、熱情,多鼓勵、安慰患者,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打消其消極的念頭,多安排參加集體活動。盡量讓患者自己進食。也可讓患者看到或體會到插鼻飼管的痛苦,為患者選擇營養豐富、柔軟、易消化的飲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食欲,達到促進患者進食的目的。

    3討論

    精神病患者因心理功能紊亂,而導致進食障礙,這就更加要求護理人員更好地做好護理工作,根據各種不同愿同導致的進食障礙,需采取各種不同措施,并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爭取使患者的精神狀態盡早恢復,盡快進食,結果顯示,實施護理干預后,病人拒食、厭食顯著減少,貧食有所改善,說明針對這些問題所采取的護理措施效果較好,值得推廣,采取護理干預后,貧食無顯著變化,這可能與藥物副作用有一定的關系,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馮瑞珍:陳淑君、寧左堂、精神科臨床護理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會2004.11。

    [2]謝和秀、李美英、當代護士、當代護士雜志社2007.5。

    第2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 精神科護士

    職業風險

    防護措施

    1 精神科護士的職業安全現狀

    為了解精神科護士職業危險因素對護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職業危險調查表》對本院的護士進行了調查。

    對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醫院從事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的100名護士為調查對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齡21~51a,平均28.15±8.46a;護齡1~35a,平均9.58±6.84年;職稱:副主任護師6名,主管護師30名,護師31名,護士33名。本科生:8名,大專生:73名,19名中專生

    職業危險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職業危險調查結果

    調查內容

    遭受 未遭受

    是否受過不同原因的傷害 98.0% 2.0%

    是否曾遭受過暴力襲擊 67.7% 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屬唾罵 96.8% 3.2%

    是否經歷突發危險事件 15.0% 85.0%

    是否經受護患糾紛 0.2% 99.8%

    職業防護的調查結果(見表2):80.4%的護士能正確處理針刺傷后的傷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針剌傷后傷口的正確處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針刺傷后應采取的預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護士認為服務對象是精神病人,傳染疾病的機會非常小。

    表2 職業防護調查結果

    類別

    正確處理 不正確處理

    能否處理針刺傷后的傷口 80.4% 19.6%

    是否知道傷口的正確處理程序 62.8% 37.2%

    預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 54.7% 45.3%

    傳染疾病的機會 37.5% 62.5%

    2 影響精神科護士職業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與普通病人一樣,可能攜帶或患有傳染性疾病最常見的為血源性傳播疾病和呼吸道傳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療護理中,護士同樣也會進行一些侵入性操作,護士若不注意個人防護,會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調查顯示護士有62.5%的精神科護士認為精神病人傳染疾病的機會非常小,這種防護意識的薄弱會增加他們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幾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護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發生率較普通護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癥狀如興奮、煩躁等會表現莫名大聲叫喊或大聲叫罵,約束在床患者的叫罵聲及用腳踢床板的擊打聲,使我們的工作環境非常嘈雜。相關研究表明,噪聲引起人們最重要的反應是厭煩,因為噪聲能引起大腦皮層功能紊亂,使抑制和興奮過程平衡失調,出現頭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經衰弱表現。長期在厭煩的心理狀態下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

    2.3潛在的人身損害

    精神科護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擊的傷害,精神障礙患者在病態思維的支配下隨時可能出現攻擊行為。

    患者突發沖動攻擊:精神病患者受幻覺、妄想支配,會將護士作為攻擊對象;不安心住院,想離開醫院;提出的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等,有時為達目的,在值班人員少時突然攻擊護士,甚至幾個患者聯合采取行動。護士在制止患者沖動行為時未注意自身防護或患者過度反抗;或幾個人在制止極度興奮躁動的病人時配合不好,護士在督促患者服藥時,均會受到患者的人身傷害。

    攻擊行為是精神科中最常見的致傷致殘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為發生率約為一般人的10倍,陸愛益等調查發現[1],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總發生率28.9%。患者精神癥狀出現的時間不確定,因此傷人具有突發性、隨機性強等特點。在這樣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絕意外事件是極為困難的,給醫護人員會造成嚴重威脅。根據調查,精神科護士在臨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擊時有發生,約為67.7%。

    除此之外,這種威脅還常常來自于病人家屬。發生糾紛后,“家屬”對醫護人員地進行人身攻擊,是精神科護士面臨的重大威脅。

    2.4心理性危害

    2.4.1 精神和體力的疲潰

    精神科科護士與其他專科的護士一樣,需要輪換不同的班次,飲食起居不規律。而且,長期緊張的腦力勞動和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容易使護士產生煩躁、易怒、焦慮、抑郁,對工作產生疲潰感等心理問題。另外,精神科護士還要承受意外傷害的威脅帶來的壓力。蔡壯等研究表明,遭受過精神病病人暴力行為攻擊的臨床醫護人員有明顯的焦慮和抑郁傾向[5]。

    2.4.2 消極悲觀的心理

    精神病醫院內部重醫輕護,護士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較少。因此造成護士的心理不平衡,覺得前途渺茫,產生消極悲觀的心理。

    個人的應對能力差,患者和家屬對護士的要求過高等均會使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壓力增高,產生不良的應激反應,高強度的壓力可使其產生工作疲潰感,甚至出現心身耗竭綜合征。

    2.5 護患、醫務過失糾紛

    隨著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維權意識的增強,人們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醫療糾紛問題越來越多。精神科的護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時應對病人進行約束的強勢措施,常會造成病人及家屬的不理解,從而引起護理投訴,進而導致醫療糾紛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較容易發生意外,而病人家屬常常將這些意外的發生歸咎于醫護人員。據沈均等的調查顯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傷、自殺等引起的問題,86%的精神病人家屬認為醫院應該負全部責任。這些醫療糾紛常會給護士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2.6社會性危害

    由于社會對精神衛生的認識不足,人們對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懼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對精神衛生工作者產生偏見,尤其是精神科護士,導致精神科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屬對精神科護士的要求也較苛刻,護士的工作常不被認可,護士的自我價值得不到的肯定與尊重,從而產生自卑、無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療效果差、易反復發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屬的理解,護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3 職業防護措施

    3.1 增強職業防護意識培訓

    加強管理加強臨床護士的防護培訓,定期對護士進行多種形式醫院感染和專科職業風險知識培訓,培訓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及抗風險能力,及時收集現在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信息,改變護士的不安全行為。

    3.2提高自身的保護意識

    對嚴重興奮吵鬧的患者應及時地隔離,住易觀察的小病室內.必要時遵醫囑使用藥物。

    3.3 提高職業防護技能,加強對病人病情的評估,重視行為干預

    3.3.1 提高防護技能。應針對精神科護理人員意外損傷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加強護士安全教育,定期進行專業防衛技能訓練,靈活運用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從而提高護士的防護技能。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及適當的應對措施,主動與患者溝通,尊重、關心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與同事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既保護患者,又不傷害到自己。進行健康教育宣傳,使患者獲得更多的精神衛生知識。

    3.3.2 對入院時不同癥狀的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對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患者等,應重點觀察,加強安全檢查,必要時隔離病房觀察,盡快調整藥物治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避免精神刺激,最大限度地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減少安全隱患。而對酒精所致精神障礙及抑郁癥患者的安全隱患措施應建議有專人陪護,防止其自殺、自傷、自殘行為的發生。對極度興奮躁動,發生傷人、自傷的患者,給予適當的約束,但約束時要嚴格執行約束帶使用的護理操作規程。

    3.3.3 有效的治療是減少攻擊行為的關鍵[3]。30%的病人是在精神癥狀的支配下發生攻擊行為[4],護士應及時給醫生反映病人的病情變化,以便正確調整藥物,盡快控制病情。

    3.3.4 重視行為干預。引導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和工娛療活動,如下棋、打撲克、聽音樂、整理衛生等,既能豐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其注意力,消耗旺盛的精力,從而減少或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

    3.3.5 病人家屬危害因素的防護:定期做好健康宣教。家屬因缺乏相關的疾病知識,對病人的某些治療、護理往往不能理解。利用講座、工休座談的形式給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治療和護理,以提高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

    3.4 科學安排工作,改善護士工作環境

    3.4.1 科學安排工作。合理安排護士休假、進修、學習、工作等。適當調整責任護士的人數,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安排夜班和休息要合理,在上完夜班后應保證充分的休息時間,促進其體力和精神的恢復。學會自我調整,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及時調整心態,穩定情緒,保持健康的心身和平靜的情緒。

    3.4.2 改善護士工作環境,關心維護護士身心健康。醫院盡量為護士提供空氣清新、較舒適的工作環境;根據本科室的工作性質的特殊性,結合各個護士的工作能力和實際情況。機動地調節人員結構,靈活安排班次,使人力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時注重護士良好心理素質的培育,鼓勵護士參加積極有益的文娛、休閑活動,盡量保持有規律的牛活,調節自己的身心。

    3.4.3 醫院領導要支持護理工作。為護士提供多元發展機會,要建立激勵機制,注重精神和物質獎勵,調動工作積極性,發揮護士的主觀能動性。減輕護士心理壓力。護士外出進修機會較少,應盡量向院領導爭取學習機會。

    3.5 積極拓展知識領域,增強法律觀念

    3.5.1 在日常工作中,積極拓展自身的知識領域,經常分析不安全因素,對可能引起的護理糾紛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杜絕安全隱患,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3.5.2 加強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經常分析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隱患安全,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護患者的安全,減少醫療事故和糾紛的發生。

    3.6 建立健全社會支持系統,努力提高精神科護士社會地位

    通過多種渠道宣傳精神衛生知識, 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促進社會各界對精神工作者的關注、理解、支持、尊重護士;醫院管理者應實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視精神科護士的心理需求,征求護士的意見,緩解護士的心理壓力,減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質獎勵,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與患者家屬多溝通,取得家屬理解。

    綜上所述,精神科護士不僅要與其他專科護士一樣面對工作強度的壓力和職業暴露的威脅,還需要承受更多的來自于生物、物理、意外傷害和社會性的危害,需要護理工作者及其管理者通過培訓,提高精神科護士的職業防護意識,加強對病人病情的評估,及時發現及處理病人的暴力傾向,同時加強對社會的宣傳,提高大眾對精神科醫護人員的理解和支持,緩解其心理壓力。護士在平時必須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工作中工自律、謹慎,才能降低職業性危害對自己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1]陸愛益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J].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7期.

    [2]羅小年.關于住院精神病人損害事件責任討論的幾個問題[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2,28(3):223.

    [3]張月香,劉桂霞.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山東精神醫學,2003,16(2):112.

    第3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高風險性。如何識別、規避護理風險,減少護患爭議和突發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等問題,是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1 發生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 精神病患者大多數無自知力,受精神癥狀的支配,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自殺、自傷、沖動、外走等不良行為;恢復期病人遮蓋內心所想使護士放松警惕;長住病人因年老體弱生理機能衰退,牙齒脫落;抗精神病藥物副反應潛藏著噎食和摔傷的危機等。對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病史(有無幻覺、妄想、自傷,沖動毀物史及出走史),通過交流溝通(注意患者語言和情感等方面信息)及行為觀察等方面判斷患者護理級別,同時對潛在和現存的護理風險信息進行統計,然后對危險患者密切監護,必要時采取相應措施,同時要把患者精神癥狀可能導致的潛在風險告知家屬,避免醫療糾紛。

    1.2護士因素 護士缺乏專業知識,特別是新分配來的護士。因為精神病護理學在學校不作為重點學科,護士對精神病知識的掌握不扎實,因此在工作中對病情演變、精神藥物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預見性和判斷力,不能及時發現和制止患者自殺、自傷、沖動、外走等先兆,增加了病房安全隱患。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認自己有病,再加上其癥狀的影響,藏藥,拒服、搶服等現象極為常見,甚至有的患者儲存藥物進行自殺。因此,在患者出現興奮躁動、自殺等行為時,常采用保護性約束措施,但患者及其家屬不易接受或存在誤解,加上患者的不配合,常導致患者皮膚擦傷等,這樣就容易產生醫療糾紛。

    1.3管理因素 部分精神病人是被動接受治療的。少數護理人員存在工作不細心,護理操作不夠規范,不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交接制度。對護理文書的法律效力認識不夠,導致護理記錄不及時,特別是有病情變化時有補記、重抄現象,護理記錄內容不客觀真實。

    1.4病區設施因素 地面濕滑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傷;走廊、衛生間是否有扶手;居住環境是否安靜、溫馨,因為嘈雜的環境容易導致患者情緒不穩,引發其暴力、沖動行為;另外,患者病房的門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辦公室治療室工作人員未及時落鎖與忘記落鎖或將鑰匙遺留在鎖眼上均易引起危險事件。

    1.5危險物品的因素 危險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殺、傷人、毀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藥品、器械、繩子、膠帶等。針對以上風險,護理上首先應嚴格進行危險物品的檢查工作。保持地面清潔干燥、在走廊和衛生間增設警示標記,每周定期或不定期的對門窗、桌椅及家具進行檢查;給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溫馨、安靜的環境,減少沖動因素。

    1.6護患溝通因素 上班人員緊缺,護士只忙于應付日常事務,新護士缺乏專業知識,加上不安心工作,不愿與病人深入接觸交流,病人得不到同情理解,對護士不信任,從而護士得不到第一手資料,缺乏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觀察病情不仔細導致差錯事故的發生。

    2 對策

    2.1提高護士護理管理風險意識 組織護士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推行護士風險管理的教育和強化風險管理的落實,提高護士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加強自覺學習和掌握風險處理方案的主動性,提高抗風險的技能,有效回避護理風險的發生。

    2.2重視安全管理 護士長定期對科室的護理安全隱患進行分析討論,查明原因,吸取教訓,強化風險管理的落實,提高應對能力。盡量做到每日對病房進行安全檢查,確保設施完好,無危險物品。

    2.3提高護士整體素質 護士長要關心護士,穩定護理隊伍,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育護士愛崗敬業,將維護患者安全和健康當作天職,工作中改善服務態度,改變與患者接觸交流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不要拒絕提供患者合理的需求服務,重視心理護理,加強護患溝通。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細、做到位。認真自覺履行各班職責,提高護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

    2.4強化崗位責任制 加強病情觀察當班者要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對有自殺、自傷、沖動、外走合并軀體疾忠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數,加強查房,切實落實15分鐘巡視病房1次并進行查房登記制度。

    2.5做好人力資源管理 對新上崗護士進行崗前培訓,制定帶教計劃,科學地安排人員,編配合理,保障護士不超負荷運轉,做到閑時有人歇,忙時有人頂,根據工作強度及危險度靈活調配值班人員,降低護理意外事件發生。

    2.6加強護士專業理論的學習及操作技能培訓 安排好護士繼續教育學習,并列出學習計劃表,不定期地對護士進行專業理論及操作技能考核,使護士熟練掌握急救技術,一旦發生意外,應沉著、冷靜、忙而不亂,積極迅速投入搶救,將護理意外事件的風險損失降至最低。

    護理風險貫穿精神科臨床護理始終,提供正確的服務是無過錯的前提,預防的關鍵是提高護士風險管理的認識,加強工作責任心和鉆研業務提高技術水平,重視安全管理。

    參 考 文 獻

    第4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 心理護理;更年期精神病;康復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2

    更年期精神病是指更年期發病, 具有一定臨床特征的一組精神病[1, 2], 其臨床主要特征為:①更年期首次發病;②精神癥狀以情感的憂郁、焦慮和緊張為主, 可有幻覺和疑病、虛無、自罪、被害、嫉妒等妄想;③多伴有失眠、軀體不適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 并有內分泌特別是性腺功能減退及衰老等表現;④一般無智能障礙。本文作者通過對更年期精神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對患者住院時間和家屬滿意度進行比較, 初步探討心理護理在更年期患者治療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對該病患者康復情況的影響。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3月~2014年12月住院的118例更年期精神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病分類與診斷標準。其中男38例, 年齡60~65歲;女80例, 年齡50~55歲。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50例)。觀察組男20例, 女48例;對照組男18例, 女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常規予以基礎護理及精神科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一系列心理護理措施。大多數患者入院后, 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面孔都會產生緊張和恐懼心理, 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 以和藹的語言與患者溝通, 增強患者的安全感, 耐心聽患者訴說自己內心的感受, 使患者感到醫務人員能分擔其痛苦, 并針對患者的心態采取相應的措施, 給予心理疏導、安慰和鼓勵, 消除其悲觀情緒, 樹立信心, 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3, 4]。針對本病由年齡關系引起生理變化加上精神因素等而發生的特點, 護士應給患者做耐心解釋, 讓患者了解癥狀的意義和預后并不嚴重, 消除患者的顧慮, 讓其了解存在的精神因素和發病的關系, 幫助患者正確對待并給予指導。有時對患者存在的疑慮, 應著重以事實說明, 對憂郁的患者給予精神支持, 必要時調換環境會取得較好療效。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和家屬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更年期精神病在我國的報導不是很多, 而國外報導更年期精神病則是一種很常見的精神障礙, 在情感性精神病中占有1/3~1/2的比例, 其住院頻率僅次于精神分裂癥、老年癡呆、腦血管疾病。本病女性多見, 根據北醫精神科統計, 女性住院患者較男性多4~5倍;上海精神病防治院統計本病129例中, 女性患者為男性的1.3倍[5, 6]。導致更年期精神病發病的重要條件是精神因素, 在由中年過渡到老年這一段更年期時, 身體各器官特別是內分泌系統都有逐漸衰老、退化等變化, 在這些特殊的生理基礎之上, 神經系統機能和精神活動都比較脆弱和不穩定, 對外界各種不良影響的感受、適應能力降低[7]。一些精神因素在一般情況下不起致病作用, 而此時則可能起激發的作用。Henderson等曾經報導57%的女性患者和20%的男性患者是在精神因素影響下發病的, 因此心理護理在更年期精神病的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護理是指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 通過治療與患者建立相互關系, 為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調整適應方式和行為方式, 解決患者的疾病癥狀和痛苦, 并幫助患者促進人格成熟的一種心理情緒問題、精神障礙進行心理疏導的方法。有效的說明、指導和給予對疾病的性質、有關疾病知識(如可治愈性、消極情緒可對疾病產生不良影響、自我療養的意義、作用等)的解釋和說明, 指導如何安排生活、工作, 如何合理安排腦力和體力勞動等, 并提供正確必要的知識, 通過指導改善患者的觀念, 養成合理的疾病觀念, 正確對待疾病的態度, 明確疾病的功能性質, 可治愈性特點, 以減少或消除對疾病的恐懼、精神負擔和對慢性疾病治愈缺乏信心等顧慮。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 護理的內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確定了以人為本的理念[8, 9]。心理護理的應用能夠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使患者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縮短療程、增加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高了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護士可通過家屬的支持, 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疾病, 有利于對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服務, 滿足患者需求, 同時患者得到有效的心理護理, 身心得到放松, 不良心理得到消除。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住院時間和家屬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更年期精神病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 可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患者滿意度, 臨床可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漁.精神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0:216-220.

    [2] 舒良. 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0:1030-1032.

    [3] 基里雅羅夫斯基.老年前期(更年期)精神病.段淑貞, 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4:262-267.

    [4] 重慶醫學院精神病學教研組.更年期精神病精神病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5:259-265.

    [5] 童俊玲. 以語言溝通為前提的心理護理對精神病患者的影響. 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2, 10(4):144.

    [6] 許婷.精神病患者心理護理與康復臨床分析. 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2, 10(2):461-462.

    [7] 龔海虹, 付文霞. 心理護理對精神病患者康復的影響. 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 24(1):94-95.

    [8] 范玉霞. 心理護理對精神病患者的影響. 中國當代醫藥, 2010, 17(8):88-89.

    第5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品管圈;攻擊行為;精神科;患者

    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失去正常思維的情況下,他們的行為有較大的盲目性和不可預料性。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癥狀的影響下,突然發生的自殺、自傷、傷人、毀物等行為,以攻擊行為較突出[1]。其攻擊行為具有突發、多變、兇狠、殘暴、后果嚴重等特點[2],嚴重威脅著精神科工作人員、患者自身和其他患者人身安全。有關資料表明,醫務人員受傷的數字逐年增長[3]。因此,降低攻擊行為的發生,保障患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避免或減少危險的發生是精神科病房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我科對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開展品管圈活動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治療的1086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診斷標準[4],并排除由器質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的男性精神病患者,按抽簽的方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常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照組按精神病護理常規進行護理。觀察組除按原常規治療和護理外,同時運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對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發生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原因、設立目標、制定對策并組織實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小組 根據自愿自發的原則組成品管圈小組,推選圈長1人(由護士長擔任),輔導員1人(由護理部主任擔任),成員由科室護理骨干構成,共12人。通過小組成員投票確定圈名稱為"心靈衛士",圈徽圖案為一雙手捧著一顆系著綠絲帶的心,寓意著精神科全體醫護人員用自己滿腔的熱情和雙手細心地呵護精神病患者破碎的心,使他們早日康復重返社會。

    1.2.2確定主題 經過全體圈員討論決定將精神病患者較常見、對病房安全危害較大、通過全體圈員的共同努力可以減少發生的"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問題作為本次活動的主題。圈活動按照PDCA循環法"四個階段,八個步驟"進行。

    1.2.3分析原因 針對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產生原因,組織圈成員進行討論,圈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法,依據魚骨圖分析法得出其主要因素為:患者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醫護人員因素等。

    1.2.4組織討論 以"降低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發生率"為主題,每周均進行一次活動,活動時間為1.5h~2h[5]。根據攻擊行為產生的主要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

    1.2.5實施對策 主要對策: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應用精神病攻擊風險評估量表對入院患者進行評估,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對重點患者進行重點監護;增進與患者溝通,注意接觸患者的態度,建立良好的護理關系;加強重要環節及對危險物品的管理,防止傷害事件的發生;加強對新護士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及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護士的專業素質和法律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住院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娛、康復活動,豐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等。

    1.3評價方法 將兩組患者攻擊行為(按對人體傷害程度分為3級)[6]的發生率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比較。

    1.4統計方法 以上兩組患者相關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7.0進行分析研究,計數資料采取?字2進行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前后攻擊行為發生率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見表1。

    3討論

    行為醫學認為,攻擊是基于憤怒、敵意、憎恨和不滿情緒,對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標所采取的破壞[7]。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經常出現難以預測、程度不等的攻擊行為,直接威脅著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嚴重影響精神病房的正常管理。品管圈活動的實施改善了常規的護理模式的缺失情況,確定在護理中常見的護理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工作,對護理質量起到了良好的控制成效[8]。對精神病患者實施品管圈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攻擊行為的發生率,保證患者及病區安全,有利于病房管理,同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促進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并且增強了護理人員的團結精神,使患者滿意、員工滿意、醫院滿意及社會滿意,達到了我院護理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彩蓮,黃子娟,魯榮莉.預見性護理在有暴力行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7):37.

    [2]楊穎.住院精神患者的暴力行為及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03,15(6):370.

    [3]姜小琴,謝汝斌,諸索宇,等.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26(5):263.

    第6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門診采血室;精神病院;護患糾紛;防范措施

    醫院門診采血室作為醫院的服務窗口,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努力減少或避免護患糾紛,以樹立醫院的良好形象。精神病院門診采血室面對著思維、行為異常的精神病患者,在護理服務時更應該注意避免護患糾紛的發生。筆者對我院2012—2013年門診采血室發生的護患糾紛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采取防范措施,明顯降低了投訴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門診采血室發生的38例護患糾紛案例。

    1.2分析方法

    收集整理門診采血室護患糾紛資料,分析引起護患糾紛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2結果

    38例護患糾紛中,采血環境及秩序因素18例,采血時間因素9例,服務態度因素7例,采血后健康教育因素2例,非采血室因素2例。

    3討論

    3.1投訴原因分析

    3.1.1就醫環境不佳,采血室布局不合理我院的門診采血室起初設計為門診治療室,以門診患者的肌肉注射、靜脈滴注為主要工作,按照治療室需要進行房間位置設計與室內布局,因此室外環境比較小,無候診區。近年來,隨著醫院業務及規模的擴大,檢驗科血細胞分析標本統一改為靜脈血,這對標本的要求較以前明顯提高,血樣采集也劃歸門診治療室,并更名為門診采血室。由于采血室工作量激增,狹小的室外環境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加上門診護理人員不足,無法維持秩序,使得室外擁擠而混亂。混亂的環境對躁動、興奮的精神病患者產生了不良刺激,使其情緒變壞,并影響其他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心情,易引起糾紛。統計資料表明,這一原因的投訴占總投訴的47%,為首要投訴因素。同時,由治療室改造的采血室,室內布局也不利于采血工作。為配合檢驗科LIS系統的運行,采血室建立了條碼打印站,但采血區與打印站距離較遠,護士采血后再去打印條碼,延長了患者的等候時間,造成患者與患者家屬的不滿和投訴。3.1.2護士職業素質不高,工作責任心欠缺護士面對思維、行為異常的精神病患者,不注意職業素質修養,造成投訴。在門診采血過程中,興奮、躁動的患者往往情緒高漲,語言多且不著邊際,主動與護士進行無聊的談話,不時翻動室內物品,甚至用言語傷害護士,對此,護士以粗暴的言語制止患者,造成患者家屬的不滿。在病態思維支配下,有些患者認為自己沒有病,恐懼采血器具,便以各種理由拒絕采血。遇到這些狀況,責任心不強的護士會推諉患者不采血,造成患者門診治療困難,也易引起患者家屬的不滿。另外,有些護士對采血的健康教育不重視,采血完成后,沒有明確告知患者壓迫止血的方法,患者只用棉簽簡單擦擦了事,結果采血點出血嚴重,引起患者家屬的恐慌,并進行投訴。3.1.3護士知識結構不完善,操作技術不過關重復性較高的采血室工作造成護士只重視采血的成功,忽略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首先是精神病學知識欠缺,不能很好地掌握各類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特征及心理活動,遇到以各種理由拒絕采血的患者,不能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不能使患者配合完成采血工作。其次是對新儀器操作不熟練。隨著醫院業務的發展,采血室配置了LIS系統條碼打印機,有些護士對該儀器的操作較陌生,當出現無紙、卡紙、不打印等情況時,無法自行解決,需請其他科室人員幫助,當患者較多時,耽誤采血時間,引起患者的不滿。再次是沒有準確掌握條碼粘貼要求。檢驗科實行一血一碼,且條碼要端正、平整、干凈,有些護士沒有掌握相關規定,不能正確粘貼條碼,甚至將條碼粘貼錯誤,造成患者及其家屬多次往返采血室與檢驗科糾正條碼,引起患者家屬的不滿。另外,在采血操作方面,有些護士操作技術欠佳,多次穿刺等對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刺激過大,引起或加重患者情緒的躁動,使患者家屬不滿。3.1.4人文關懷精神不強由于社會因素,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的病恥感較強[1],在采血過程中,有些護士不注意人文關懷,無意中傷害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自尊,使患者及其家屬不滿。另外,采血過程中發生失誤,護士不能主動及時給患者道歉,缺乏換位思考的精神,甚至抱怨患者的身體條件影響采血,使患者及其家屬不滿。3.1.5非采血室因素的投訴其他科室工作不力,造成檢查費用錯收或漏收,使患者多次往返于采血室和收費室,引起不滿,并發泄給采血室護士,護士沒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客觀冷靜地對待患者的指責,造成護患關系緊張,引起糾紛。

    3.2防范措施

    3.2.1提升護士素質,增強服務意識良好的護士素質是保障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精神科護士面對思想、行為異常的精神病患者,更應該注意自身職業素質的提升。要定期舉辦護士職業素質專題講座,培養護士的職業修養,使其在工作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服務理念[2]。大力表彰優秀護士,激發護士內心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幫助護士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為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實踐提供指導[3],以更多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為患者服務。3.2.2優化環境布局,維持采血秩序采血室整體的位置環境改變有困難,為解決候采區擁擠混亂的問題,可彈性安排采血室護士崗位人數,在采血高峰期加派護士,專門維持候采區的秩序,杜絕擁擠,穩定躁動興奮患者的情緒,保證所有患者有序采血。對采血室內的布局,遵從“工作便利,物品安全”的原則,以采血護士為中心,將條碼打印機移到采血區,讓護士完成采血后不用挪位置即刻進行條碼打印操作,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3.2.3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能力針對護士知識結構不完善及采血技術不過關的情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以改變:(1)新儀器操作培訓。邀請器械科人員對新儀器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等知識進行講解,讓護士對更換紙張、卡紙、不打印的情況進行反復操作訓練,使所有護士徹底掌握對新儀器的操作。(2)學習精神病學理論知識。定期組織護士學習精神病學知識,掌握常見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動、行為方式,在工作中根據不同精神病患者的疾病特點,采取適宜的方法進行健康教育,努力完成每位患者的采血工作,為臨床醫生的診療提供基礎保障。(3)主動邀請檢驗科人員講解條碼粘貼要求,掌握條碼的正確粘貼方法,減少和杜絕標本送檢時拒收情況的發生。(4)不定期抽查護士靜脈采血操作,督促護士提高采血技術,提升一次采血成功率,杜絕采血不良事件的發生。3.2.4提高人文關懷能力,增強溝通交流效果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的病恥感較強,較為敏感。因此,在采血過程中,護士應時刻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并尊重患者,要不斷加強個人人文修養,通過學習人際關系、溝通等等知識提升自身人文關懷能力[4],以適宜的行為、語言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贏得患者與其家屬的信任。3.2.5加強科室間的交流,減少就診不良事件的發生在工作中遇到檢查項目不全、檢查單丟失等情況時,護士應主動積極幫助患者,或聯系主管醫生補開檢查單,或協調收費室補繳費用,盡量做好解釋協調工作,避免患者不滿情緒的產生。

    綜上所述,護士在工作中需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努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患者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安全的就醫環境,以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這對塑造醫院形象和提高醫院聲譽有重要意義。

    作者:高曉妹 單位:天水市第三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李娟,李潔.精神障礙病恥感研究新進展[J].精神醫學雜志,2014,27(3):232-234.

    [2]李紅娟.護患糾紛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4):267-268.

    第7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學習班的內容主要有講義授課和論文交流分兩大部分,講義共有10個課目,如精神病護理學進展;睡眠中危急狀況的識別與護理;精神(心理)護理文書相關問題;護士身心健康的維護;護理科研中的科研——選題技巧等內容。

    通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簡述如下:

    一、精神病護理學進展。國際精神病與精神衛生護理聯盟關于約束、隔離精神病患者的原則。

    1、ispn認為患者有權保持尊嚴、獲得關愛、高質量的護理。注冊護士應提倡和保護患者的權利;任何精神衛生機構應將患者權利以通俗懂的語言置于顯著的地位。

    2、應有合格專業護士,實行24小時責任制護理。ispn認為約束與隔離只有在其他手段無效、無法保證安全的緊急情況下使用。

    3、所有患者在病程中應接受全面評估,包括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方面、評估發育水平,既往精神創傷史,共患疾病,基礎行為水平。

    4、提倡依靠環境,設施盡可能保證安全及減少約束。

    5、護士應接受行為評估,各年齡段用藥,安全監控等專業培訓,應接受對攻擊行為評估和干預的培訓,如癥狀的識別,語言干預技巧,選擇最小約束的思考策略。

    6、需完善制度及機構對工作人員涉及攻擊的反應。

    8、資深注冊護士是最佳再評估人,可以觀察記錄患者的日常行為試行解除約束后評估。

    9、約束時不得遮擋患者面部,不得單獨約束或隔離兒童,被約束的患者至少每2小時應活動其身體,必須提供給飲水,解便及測量生命體征。

    10、有內外科疾病的患者應盡可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約束以策安全,約束后1小時內必須告知醫師或執業護士。

    11、約束或隔離的決定應即刻通知家屬,應予書面通知,不應以約束為理由阻止家屬訪視。患者及家屬合作制定治療護理計劃,治療護理計劃是否正規、是否適合患者特點應受到監控。

    12、使用約束或隔離時護士應接受患者的詢問及給予清楚明白的解釋。益處:促進對癥狀的認識、促進解決問題、提高沖突解決技巧,可減少約束對患者的負性心理體驗。

    13、精神衛生機構應收集約束,隔離的效果資料,以幫助改進有關指南,需要在循證基礎上研究約束,隔離的有效性。

    14、應警覺掩蓋之下的“零容忍”規則,這將造成很多副作用及意外。

    二、睡眠中危急狀況的識別與護理

    怎樣看病人睡覺?

    護理要點:

    1、對所有病人的身體狀況、病情、主要用藥都要有一定了解,對睡眠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有預感性。

    2、重視對睡眠的觀察:“窗口”,有無主觀性失眠、有無打鼾及鼾聲特點、有無表情和動作異常等;

    3、與醫生做好溝通,及時反應病情變化、“清醒”地執行醫囑;

    4、重點病人的護理:睡姿、防護、觀察生命體征和引流搐等;

    2、做好解釋、安慰和心里支持工作;

    3、重視自身的睡眠;勿誤導患者。

    三、護理文書相關問題中的病情記錄常見缺陷

    欠準確:如;護理記錄為“發現患者呼吸困難,要求吸煙,在大廳行走。”醫生記錄:“患者自訴呼吸困難,要求護士給煙抽就好,未見呼吸急速,缺氧表現”;

    欠具體:如護理記錄為“已認真檢測心率、心律”,但沒有具體的心率值和心跳節律的記錄。

    用詞不當:如“未見抽搐行為”。“情緒不協調”。

    抄襲檢查結果沒有護理意義:有時還抄錯,例如:心電圖報告非特意性st—t異常,護士寫成“特意性st—t異常”。

    語句組織欠妥,造成錯誤意思:“仍有飲酒欲望,按醫囑予凱西來利血生,沙肝醇等藥治療”。

    欠全面:記錄中有防壓瘡護理,但沒有寫皮膚情況。

    病情觀察無連慣性:例如;一些藥物不良反映、腹痛、咽痛等情況,無跟蹤記錄。

    護理措施不徹實際:例如“四肢肌張力高,已矚病者放松”。患者便秘寫:“矚多飲水”,建議改為“督促病人多喝開水,或矚陪護予多喂開水”。

    自暴濫用約束:例如:“病者主訴沒有不適,已告知醫生,未見三防行為,按醫囑予2條短帶保護性約束”。保護性約束沒有醫囑,解除約束后,未停醫囑。保護性約束病人無跟蹤記錄。

    語句欠條理,表達不清楚:例如“三脂偏高,戒糖飲食”。

    特殊病情沒有交班:例如:病人空腹血糖2.2mmol/l,沒有交班。

    記錄用方言:如:“爛飯”。

    在疾病高峰期,護理措施為向病人講解相關精神病知識,不適宜。

    護理記錄過期、留空行、字體太小、字體不能辨認、簽名字跡不清。

    四、護士身心健康的維護

    (一)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是影響個人工作滿意度和心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1、維護護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對策;

    (1)制定特殊崗位的人才政策;

    (2)推行一線留人的優先對策;

    (3)解除后顧之憂的保障措施;

    (4)維護身心健康的咨詢機構;

    (5)提供調控護士人才職業心態的良好環境氛圍。

    2、注重護士心理、社會、倫理等方面知識的教育:*

    (1)注意提高在職護士,尤其是基層醫院的社區保健護士與人溝通的技巧,加強護士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教育,掌握自我心里調適技巧。

    (2)在發生各種沖突時,找有類似經歷的同事,關心自己的親屬或朋友傾訴,使自己的苦惱得到宣泄、疏導而減輕精神壓力。

    (二)護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的措施

    1、培養樂觀的闊達的人生態度;

    2、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質;

    3、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4、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

    5、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

    6、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

    論文交流部分,有兩篇交流論文使我有深刻的體會,

    1、帶教精神科新護士的體會:

    由xx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擔任護士帶教工作的護士所寫。我也有擔任護士帶教工作,所以對于這篇論文特感興趣,通過論文交流學習,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精神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大,因此,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精神科護理隊伍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帶好每一名新護士是重要的起點,只有基礎打好了,才會有高素質的人才出現。要把帶教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只有不斷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滿足新護士的各種學習需求。

    第8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心理護理;伴強迫癥狀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385-02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嚴重的精神病,發病率高達6.55%[1]。伴強迫癥狀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治療的一大難題,大多在疾病過程中出現認知功能損害,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交等社會功能嚴重受損,造成精神殘疾[2]。藥物治療對此作用有限,我們在藥物治療同時采用心理護理,以探討對改善伴強迫癥狀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作用,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精神科病房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3]精神分裂癥標準且伴有強迫癥狀的患者54例,平均分為2組,研究組采用心理護理,對照組只采用藥物治療和一般護理。兩組年齡、病程、性別相匹配。

    1.2方法 入院前及治療8周末,分別進行Y-BOCS量表和SDSS[4]量表評定,以Y-BOCS總分減分率評定療效:減分率≥25%為顯效,≥75%未痊愈,

    1.3心理護理方案 入組患者均為藥物和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如下的心理護理措施:(1)急性期給予安慰、傾聽、暗示、鼓勵式護理。由于急性期病情重,采用單獨一對一的心理護理,每天不少于30分鐘。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在全面了解患者社會、經濟狀況、病因病情后,針對性地運用心理技術穩定其情緒,努力改變患者錯誤認知,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平安度過急性期。(2)穩定期的心理護理以集體集中宣教的團體心理護理為主。患者入院2周后,一般病情得到控制,情緒趨于穩定。此期的心理護理主要為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能力,分析病中的癥狀。每天上、下午各集中進行宣教1次,時間大約40分鐘。內容主要講解常見病因、發病機制、誘發因素、如何配合醫生治療如何防治以及抗精神病藥的種類、常見副作用等基本知識,同時了解患者近期病情變化和內心思想活動,強調自我調節的重要性,強化處理應激的能力。(3)康復期的心理護理以調動患者自身積極性,不斷強化患者的自信心為主。心理護理重點是:鞏固療效,預防復發,鼓勵患者重返社會,主動參與病房活動,積極料理個人生活。每周3-4次帶領患者參與集體活動,適度運動包括散步、打乒乓球、做手工藝等,從而激起患者的生活興趣,喚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充實其精神生活,最大限度地改善社會功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x?檢驗。

    2 結果

    詳見表1、表2。

    3 討論

    伴強迫癥狀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嚴重精神病,近年來患病率和復發率都很高,癥狀表現多樣化且不固定、不系統,患者自知力,其核心問題是認知功能的下降和社會功能的衰退[2,5]。常導致精神殘疾。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治療不僅僅是治療精神癥狀,而更加注重全病程治療和社會功能的康復。因此,心理護理尤其是重要的一環。我們采用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PANSS量表總分減分率,兩組均明顯。精神癥狀均有明顯改善,但心理護理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兩組SDSS評分比較,8周末,研究在職業和工作,社會性退縮、家庭外活動及個人生活自理等因子上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總之,本研究提示: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強迫癥狀,還能幫助患者提高自信心,增強心理應對能力,改善社會功能,減少精神衰退,更好地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全面康復。

    參考文獻:

    [1] 沈漁.精神病學[M].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04.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75.

    [3] 郭平.齊拉西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08.2(10):77-88.

    第9篇:精神病常見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

    是保證病人的安全、對病人家屬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在家庭的支持下做好各方面的護理工作。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護理;家庭支持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736-01

    1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可有很大差別,但它均具有特征性的思維、情感、行為的不協調和脫離現實環境的特點。

    1.1 感知覺障礙 最常見的是幻覺,尤其是幻聽,主要是言語性幻聽。內常是議論性、評論性和命令性的。

    1.2 思維聯想障礙 病人思維松弛,破裂性思維、有病理性向征性思維、語詞新作。聯想過程可在無外界因素影響下突然中斷,或涌現大量的強制思維,有時思維可突然轉折,或出現一些無關的意外的聯想。這類聯想障礙往往伴有明顯的不自主感,病人感到難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認為自己的思維受外力的控制或操縱。

    1.3 思維內容障礙 妄想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以關系妄想、被害妄想、影響妄想最多見。多有發生突然,內容離奇,邏輯荒謬,所涉及的范圍有不斷擴大和泛化的趨勢。

    2 心理護理

    2.1 護士首先要全面了解病人生物、心理、社會等各方面情況,尊重病人,根據其年齡、性別、職業給予適當的稱呼,尊重病人的人格,對病人的病態言行予與理解和諒解。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2.2 語言溝通時護士要語氣中肯,談話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以安慰為主。做到語言溫和、態度和藹、關心、同情、理解,交流時要面向患者,讓患者能看到說話者的表情。鼓勵患者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沖動行為,告知患者當有憤怒、激動的情緒時及時向醫護人員尋求幫助。逐漸教會病人克服急躁情緒及處理壓力的方法,并作出行為約定,今后用合理的途徑宣泄。

    2.3 非語言溝通時采取點頭微笑、手勢、書寫等方式進行溝通。爭取患者的合作和理解,避免患者情緒激動,保持情緒平穩。

    2.4 觀察病人情緒情感反應及言行,及時預測其心理需要,主動滿足其心理需求。

    3 家庭支持護理

    3.1 安全護理 ①提供良好的安全生活環境、合理安排患者,嚴格執行安全管理與檢查制度,住房門窗、鑰匙的安全管理。②加強巡視、了解病情,及時發現自殺、自傷、沖動或出走的先兆;掌握患者自殺、自傷、不合作、沖動和逃跑行為等發生的規律;對有明顯危險行為的患者,應加強防范,其活動應控制在監護人員視野范圍內并嚴格執行陪伴制度,設專人護理,24小時監護一旦發生意外,要立即實施隔離患者,與醫院聯系采取有效的搶救措施。如患者發生出走時,應立即組織力量及時尋找,并了解外走經過,以便進一步做好防范措施,并嚴禁單獨外出。避免強行爭辯和校正,激怒患者或引起患者反感。

    4 日常生活護理

    指導家屬學習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及預防復發的常識,掌握基礎護理技能:包括飲食、睡眠、衛生和軀體狀況觀察;應鼓勵和協助患者料理好日常生活,女性患者還要注意其月經情況。衣著衛生、日常儀態的護理。督促病人定期洗浴、更換衣物等。

    4.1 飲食護理 最重要的是飲食護理。合理安排配制飲食使營養全面吸收。在配制飲食時最好以高營養、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適當補鈣及粗纖維食物,以促進腸蠕動、加強營養吸收,預防便秘。在進餐過程中,要觀察患者進食情況,采取不同措施保證營養供給。

    4.2 睡眠護理 室內保持安靜,溫度、濕度要適宜,空氣新鮮無異味,無強光刺激;保持床鋪干燥、清潔。鼓勵患者白天盡量多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以保證夜間的睡眠質量,指導病人使用促進睡眠的方法,如放松術、聽輕音樂、熱水泡腳、深呼吸等。

    4.3 個人衛生護理 督促病人的日常生活料理:如洗澡刷牙等。

    5 藥物治療護理

    5.1 對患者強調藥物治療對疾病的影響及維持用藥對防止復發的重要性 在醫師指導下服藥,不要擅自增加或減量,尤其不能擅自停藥。擅自加藥會引起安全問題,而擅自減量或停藥會導致疾病的反復,導致疾病遷延不愈。指導患者家屬掌握癥狀復發的先兆、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

    6 恢復社會功能的護理

    社會支持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幫助患者克服在定期治療和康復階段可能遇到的交通不便及其他方面的問題,使他懂得按時參與的重要性。培養患者更多的興趣愛好,適當地為患者提供社交的機會,并鼓勵他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也要學會拒絕患者過分和不必要的要求。在同患者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一個生活日程表。

    鼓勵患者從事日常活動:原則,由簡到繁、有體力到腦力不論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了多么微小的進步,都要充分地加以鼓勵,藉此重建患者的自尊。盡量避免抱怨和責備。

    總之,由于精神病本身的特殊性,對精神病患者家屬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可以說,家屬努力促進患者康復的過程,也就是家屬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精神病是一種長期性的疾病,家屬需要逐步適應自己的新角色,也應該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只有做好家庭護理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減輕痛苦。

    參考文獻

    [1] 沈漁.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江達開.精神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王志英,楊芳宇.精神障礙護理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在线免费成人网|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yw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成人a一级试看片|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videos欧美成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