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區域發展的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發展的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區域發展的原則

    第1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工業園區;發展;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058-02

    一、工業園區的基本情況

    水磨溝工業園區是新疆自治區再就業創業基地和烏魯木齊輕工業基地建設的重點項目,于2003年開工建設,分A、B兩區建設,總規劃面積12.1平方公里。目前,工業園區生產已經形成了以金屬加工、電線電纜、家具制造、塑料制品、印刷包裝、針紡服務、通訊電器、機電設備等多品種、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工業體系。工業園區A區位于七道灣地區,規劃用地面積4.3平方公里;工業園區B區位于八道灣地區,規劃用地面積7.8平方公里。工業園區A區被國家發改委命名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已入駐企業55家,累計基礎設施投入1.2億元,完成電力、通訊、給排水、供熱、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業園區B區已入駐企業3家,待入駐企業53家,累計基礎設施投入1.8億元,也基本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二、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SWOT分析

    (一)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優勢

    第一,水磨溝工業園區A、B兩區南與市政府直徑距離5—8公里,與烏魯木齊國際會展中心規劃相銜接,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第二,園區周邊干道構成了園區的大交通,對外交通聯系——通暢;園區內部支線構成區域小交通,內部支路網服務——可達,具備交通優勢。第三,工業園區A區依托會展經濟資源優勢,借助紅光山生態環境資源優勢以及銜接七街坊文化產業資源優勢,可集聚以金融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為主體的延伸發展現代物流、餐飲、商務居住等,形成資源互補的現代服務型園區。工業園區B區依托鄰近的華凌、美居兩個國家級二類口岸,以及新疆上海科技孵化基地等資源平臺銜接配套,作為其產品生產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以產業和服務引導企業集聚,因此,具有資源銜接的優勢。第四,園區道路、給排水、電力、供熱、電訊、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已能滿足園區開發的需求,具有基礎設施配套的優勢。第五,園區在政策上,除享受傳統園區的一般性政策外,還享受自治區就業再就業基地建設的相關政策,享受烏魯木齊輕工產業基地的相關政策,享受科技孵化生產基地的相關政策,具有政策優勢。

    (二)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劣勢

    首先,水磨溝工業園區受土地資源緊缺的限制,目前12.1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開發建設已基本完成,企業陸續落戶。拓展園區空間已成為當務之急。其次,由于水磨溝工業園區臨近主城區,環境對產業布局和結構具有相對制約性。第三,水資源制約是園區發展的瓶頸,園區規劃日給水量76 656立方米,實際用水保障系數不足0.8,這就要求園區在招商引資時限制規模性用水產業入駐。第四,政府主導工業園區建設仍然是水磨溝工業園區開發的主要形式,從體制和機制上制約園區發展,因此,市場化運作機制有待完善。

    (三)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機遇

    首先,中央加大對新疆工業園區開發的扶持力度,相繼將四個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升級為國家及工業園區,擬將喀什、霍爾果斯兩個口岸城市建設成為大型的開發區,使之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窗口和新疆新的經濟增長點。水磨溝工業園區可以利用對口援疆工作的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為其產業集聚、項目發展凝聚資本和人力資源。其次,烏魯木齊老城區改造以及東部發達地區資源型產業轉移,給園區帶來了承接對口產業形成產業集聚的機遇。第三,會展經濟規劃范圍23.56 平方公里,涵蓋工業園區A區規劃用地,為園區實施退二轉三的結構轉型和園區建設帶來新的契機。第四,位于水磨溝工業園區周邊的七道灣村、八道灣村將逐步納入城市村改居工程,通過村民住宅的規范集約化建設,以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歸并,農田和耕地的置換將釋放出一定的發展空間,為水磨溝工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四)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風險

    首先,投資具有不可逆轉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水磨溝工業園區建設和項目開發具有嚴謹的可行性論證評估,要有高規格的規劃指導,要有詳盡的投資發展計劃。要有嚴格的設計及評審、完善的管理體系作保障,減少政策性、技術性失誤造成的重復投資、無效益投資的現象,通過各種方式,有效轉移不可控風險的危害。其次,水磨溝工業園區地質條件為濕陷性黃土結構,工業園B區南端靠近烏魯木齊堿溝煤礦的采礦區,這就要求園區管理部門解決園區選址與采礦區的重疊問題,要求入駐企業在開工建設時應及時做好地質災害勘查和處理工作,以規避風險。第三,工業園區在項目、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競爭激烈。而水磨溝工業園區不具有競爭優勢,在面臨機遇的同時更為嚴峻的是挑戰。

    三、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戰略選擇

    通過對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SWOT分析可以將其歸納為表1。分別將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風險進行匹配,可以得到四種戰略。具體說明如下:

    第一,SO戰略。即將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內部優勢與外部機遇相結合,發揮自身內部優勢撬起外部機遇,使得內部優勢與外部機遇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水磨溝工業園區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集聚相關產業,以金融產業發展帶動總部經濟發展和圍繞會展經濟發展第三產業。

    第二,WO戰略。即將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內部劣勢與外部機遇相結合,促進內部劣勢向優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遇。因此,水磨溝工業園區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展節能產業,實施生態型發展。

    第三,ST戰略。即將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內部優勢與外部風險相結合,克服外部風險,發揮內部優勢。因此,水磨溝工業園區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完善園區軟硬環境建設,完善企業建設規范和完善招商規范。

    第四,WT戰略。即將水磨溝工業園區發展的內部劣勢與外部風險相結合。園區面臨嚴重的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威脅園區的生存。水磨溝工業園區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提倡創新理念和完善管理。

    參考文獻:

    [1] 李育冬,寧嶺.新疆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與意義[J].新疆社科論壇,2008,(1):34-36.

    [2] 邵山虎.新疆工業園區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7.

    [3] 宋四江.南疆三地州工業園區發展初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9):20-21.

    [4] 楊立柱.月楊工業園區發展戰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

    第2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發展倫理;區域生態文明;區域生態文明共享;倫理原則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2)04-0065-04

    發展倫理以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為根本價值原則,它是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指導和內在動力。區域生態文明共享是區域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模式,主要有局部和全局共享、發達和后發共享、代內與代際共享、國內與國際共享模式。加強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推進區域合作、交流、共贏、發展,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區域生態文明不能囿于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關系的應然性論證,而是多種倫理關系與價值要素的統合。當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發展倫理共契與價值共識。

    一、發展倫理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倫理以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為根本價值目標,它是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指導和內在動力。發展倫理主要就是對人之生存和發展的實踐環境和行為進行整體性的價值評價、并施予積極的價值干預和規范。從倫理文化層面而言,生態文明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從發展的角度而言,生態文明無疑應該成為發展倫理的一個基本內容,或者說生態文明是發展倫理之樹上的花朵和果實。建設區域生態文明,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需要以發展倫理為指導,從價值目標導向、價值評判和價值原則對其進行三個維度的觀照。

    首先,發展倫理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價值目標導向。發展倫理的目標指向是明確的,就是如何實現人更好地生存發展。“發展的目標是改善人類生活和社會安排,以便為人們提供日益廣泛的選擇來尋求共同的和個人的福祉。”[1]發展必定以人為目的,因此在發展中總是蘊含著“什么是好、什么是更好、什么是最好”的價值追問。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以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質上,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以調適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倫理關系為宗旨,以持續、和諧發展為著眼點。發展倫理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的價值目標導向是確定的、深遠的和終極性的,即以“優化發展”為目的,以人的生存發展、生活幸福為旨歸,對人之變化著的生存境域進行價值批判和選擇,在歷時性、多樣性、境遇性的發展過程中,實現對人之生存關懷的肯定。

    其次,發展倫理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提供價值評判。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實踐活動過程,而實踐活動的正當性總是需要價值合理化加以保障。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置于“發展倫理”的視域之中,就意味著必須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進行價值評判并承擔倫理責任,它迫使人們去思考諸如此類的問題:區域生態與經濟社會如何協調?發展中的公平公正問題如何解決?經濟利益是否是發展的唯一目標?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孰輕孰重?發展是局部優化還是整體進步?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過程的發展倫理省察,實質上就是價值合理化的過程,這是確保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

    再次,發展倫理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享提供基本的價值原則。發展倫理旨在說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貧富差距愈拉愈大的少數人發展,都不過是“偽發展”和“反發展”。發展倫理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享提供基本的價值原則:一是發展必須公平合理。倡導公平合理的發展將有利于處理人類在代內和代際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代內平等和代際公平。二是發展必須以人為本,發展成果應當惠及所有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其最終目的也是要讓其成果惠及所有人。正如阿瑪蒂亞·森指出:發展“可以看做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2],即發展的實質在于擴大個人和社會的選擇自由。從此意義上說,沒有基本價值原則的維系,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必然就會偏離正當軌道。

    二、發展倫理視域中的區域生態文明共享

    第3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區域;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多目標優化模型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05-0071-05

    Model of Regionoriented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System

    WU D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s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objects in the basin. The regionoriented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system is given,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 of the system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gles of socioecoenviron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followed by the system is put forward. The satisfied degree function of the system’s objectives is given, and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al model of initial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 to allocate each regional initial water right in the basin. Then, the case analysis of Dalinhe River i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del’s results and allocation results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The case analysis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Key words: region; initial water right; allocation system; objective satisfied function; multiobjective optimal model

    1 引言

    流域初始水權配置亦稱為流域水資源使用權初始分配,是流域水權制度建設的起點,也是建立和培育流域水權交易市場、影響水權交易效率的前提和基礎。流域初始水權配置涉及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政治以及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制約,屬于半結構、多區域、多目標、多層次的復雜系統決策問題。結合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理論與實踐,流域初始水權配置主要分為兩個層次與三個階段[1~6],其中,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的兩個層次是指在流域初始水權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針對初始水權配置過程,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門面向區域與面向行業兩個層次逐級進行的初始水權配置。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的三個階段是指針對初始水權配置過程,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技術方案提出、民主協商以及政府仲裁三個階段確定最終的初始水權配置方案。流域初始水權配置方案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著流域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流域內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流域整體的社會經濟綜合效益。

    目前,針對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國外學者主要根據具體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制度、水資源情況、文化傳統,沿襲了具有各自歷史合理性的配置方法,通過立法和過程模擬進行分配研究[7~13]。Lizhong Wang,Keith W Hipel等[14~17]提出基于均衡水權的合作式水資源配置模型,研究分析了三種流域初始水權配置模型,即優先占用權配置模型、河岸水權配置模型以及字典式極小極大需求短缺比率模型。基于我國的國情水情,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的焦點問題在我國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主要包括初始水權配置的內涵、機制、原則、模式、方法以及實踐等方面。針對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國內學者主要結合水權配置原則,提出了兩套不同模式的分配模型,一是通過系統地構建一套水權配置指標體系,建立綜合指標評價模型[1,18~20],對其進行分配研究;二是通過構建各分配原則下的目標滿意度函數,建立多目標優化模型[21~24],對其進行分配研究。一方面,國內外學者將影響水權配置結果的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不斷完善水權配置指標體系的構建,雖然有利于配置結果的公平性與易接受性,但配置過程涉及過多的指標,指標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且指標權重的確定亦帶有主觀性,反易導致配置過程的復雜化與不易操作性、配置結果缺乏準確合理性;另一方面,國內外學者只針對水權分配應遵循的部分原則,構建了分配原則下的目標滿意度函數,未考慮加強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建立的多目標優化模型尚不完善,仍需作進一步改進。

    鑒于此,將流域內不同行政區域作為初始水權配置對象,針對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在構建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剖析初始水權配置系統內涵與特征基礎上,結合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發展目標,提出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通過構建各分配原則下的目標滿意度函數,建立初始水權配置系統多目標優化模型,確定初始水權配置系統中各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結果。并結合大凌河流域進行案例分析,將模型配置結果與水利部批復的大凌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進行對比分析,驗證模型的可行性與實效性。

    2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構建

    2.1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內涵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是指在流域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體系的保障前提下,根據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規劃與水資源綜合規劃,在政府宏觀調控、加強對弱勢群體保護的作用下,保障流域河道內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充分考慮流域內各區域的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相互協調與制約的關系,結合各區域的發展目標,為體現各區域之間用水的公平性與效率性,消除各區域之間的用水沖突與矛盾,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以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之間協調發展為核心,對各區域之間的初始水權進行合理配置的系統。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內涵是在可持續發展和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下提出的,在重視水資源保護、維持流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提高水資源配置與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以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之間協調發展為核心,對一定空間和時間的初始水權在各區域之間進行分配。一方面,緩解各區域之間的用水沖突與矛盾,實現各區域之間用水的公平性與效率性;另一方面,以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支撐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優化流域社會經濟綜合效益。

    2.2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目標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總體目標是:以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規劃以及水資源綜合規劃為基礎,通過明晰各區域之間的初始水權,統籌兼顧各區域的用水需求,體現各區域之間用水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流域滿意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促進流域水資源與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水資源優化配置。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總體目標優化涉及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生態環境、政治以及技術等多方面因素,是典型的多目標優化決策問題。具體可分解為以下4個目標:

    (1)社會目標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一方面,必須優先保障各區域內人口生存發展的用水需求,實現人民安居樂業,最小化各區域的缺水率和因缺水導致的沖突事件數量,保障各區域的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防止社會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環境用水現象的發生,解決水資源的浪費問題;另一方面,必須緩解上下游、左右岸等區域之間的用水沖突,保障各區域之間初始水權的公平合理配置,體現各區域之間用水的公平性。

    (2)經濟目標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在流域初始水總量控制的前提條件下,結合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調整與優化各區域的經濟產業結構,發展低耗水、低污染產業,保障各區域產業經濟的穩步增長,提高流域水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以及綜合經濟效益。

    (3)生態環境目標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生態環境建設是支撐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保障。一方面,為維持河流健康發展,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必須優先保障河道內生態環境的用水需求,河道內生態環境的用水需求應放在全流域的角度予以優先滿足;另一方面,為美化各區域的河道外生態環境,提高各區域的綠化率,必須提高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的保證程度,保障各區域的環境景觀用水與綠化用水。

    (4)協調發展目標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不同區域的水權配置結果缺乏公平性與效率性,將導致各區域之間的用水沖突與矛盾,造成流域水資源與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制約性,因此,必須統籌各區域之間的用水需求,協調各區域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發展目標,最終,以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支撐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流域水資源與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持續協調發展。

    3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基本原則

    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初始水權配置應優先考慮人類生存和基本用水需求;保障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公平與效率兼顧、公平優先;尊重用水現狀;向經濟發展重點行業適當傾斜,保障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預留水量供必要時進行調節。結合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總體目標,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從全流域的角度扣除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需求的前提條件下,必須統籌兼顧各區域的用水需求,綜合考慮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具體包括:

    (1)總量控制原則。各區域配置的水權量之和必須控制在流域初始水權總量范圍內。

    (2)“三生”用水統籌兼顧原則。根據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統籌兼顧各區域的生活、生態環境以及生產用水需求,滿足各區域的用水利益,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3)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原則。人人均平等地享有生存發展的基本生活用水權利,應從初始水權總量中將各區域的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優先扣除,對水資源剩余可利用量進行分配。

    (4)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健康原則。水資源的分配和管理應以自然生態健康發展及人類社會穩定為基礎,優先保障河道外基本生態用水與糧食生產安全用水。盡管在水權總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對社會和諧穩定非常重要,因此要以高保證率予以滿足。

    (5)尊重現狀原則。基于我國的國情水情,河岸權制度的實施難度較大,按照現狀實際用水比例進行水量分配,是我國水權配置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6)公平性原則。水資源具有公共資源的屬性,水權分配需要考慮人口、面積、產水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既體現各區域用水人口的公平分配,又體現各區域用水需求的公平分配。

    (7)效率性原則。在我國水資源稀缺與浪費并存的情況下,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是初始水權配置的重要目標之一,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必須在充分體現公平性的基礎上兼顧用水效率。

    (8)可持續利用原則。初始水權配置涉及各區域用水決策實體的切身利益,必須以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水權分配的約束條件,按照以供定需、供需平衡的方式進行水權分配,維護各區域水資源利用的相關利益,確保實現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9)弱勢群體保護原則。水權分配需要考慮地區地理位置、地區開發、水土保持、重要灌區保護與發展、貧困地區投資承受能力、政府扶持力度等因素,采用必要的政策傾斜,加強弱勢群體保護。

    4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模型

    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為保障流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納污能力與應急發展用水需求,流域水資源總量必須優先扣除全流域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總量與政府預留水量。基于生活用水優先原則,扣除優先保障的基本生活用水總量,再對各區域初始水權進行配置。即可用公式表述為:

    WR=WT-WE-WY-WL=∑ni=1WRiWL=∑ni=1WLi=∑ni=1QLi1·Pi1+QLi2·Pi2Pi=Pi1+Pi2Wi=WRi+WLii=1,2…,n  (1)

    式(1)中,WR表示可分配的剩余初始水權總量;WRi為區域i分配的剩余初始水權量;WT為流域水資源總量;WE為全流域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總量;WY為流域政府預留水量;WL為各區域分配的基本生活水權量;QLi1為區域i的城鎮生活用水定額;QLi2為區域i的農村生活用水定額;Pi1為區域i的城鎮人口數;Pi2為區域i的農村人口數;Pi為區域i的人口總數;n為參與初始水權配置的分區總數;Wi為區域i分配的初始水權總量。

    4.1 基于分配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與多目標優化模型

    根據式(1),基于可分配的剩余初始水權總量WR,根據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總體目標,結合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構建各分配原則下的目標滿意度函數。即:

    ①基于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健康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1可構造為:

    S1=1 [WB]min(S1i)=1

    min(S1i)-0.95[]1-0.95[DW]0.95

    0[DW]min(S1i)≤0.95  (2)

    式(2)中,S1為基于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健康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1i=[HL(2]WRi/WSi[]

    WRi<Wsi1[]WRi≥WBi 為保障區域i河道外生態環境和糧食生產安全用水需求的滿意度;WBi為區域i河道外生態環境和糧食生產安全用水需求。

    ②基于尊重現狀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2可構造為:

    S2=minS2i (3)

    式(3)中,S2為基于尊重現狀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 S2i=WRi/WSi [WB]WRi

    ③基于公平性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3可構造為:

    S3=minWRiS3imaxWRiS3i

    S3i=r1·Wpi+r2·WAi+r3·WCiWpi=∑ni=1Wi·Pi∑nj=1PjWAi=∑ni=1Wi·Ai∑nj=1AjWCi=∑ni=1Wi·Ci∑nj=1Cj∑3k=1rk=1  (4)

    式(4)中,S3為基于公平性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3i為區域i綜合考慮人口、灌溉面積、產水量等因素配置的水權量;Wpi、WAi、WCi分別為區域i按照人口比例、灌溉面積比例、產水量比例配置的水權量;r1、r2、r3分別為按人口比例、灌溉面積比例、產水量比例配置水權量的相對重要性,可通過專家咨詢予以確定。

    ④基于效率性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4可構造為:

    S4=∑ni=1WRi·Ei-∑ni=1WRi·minEi∑ni=1WRi·maxEi-∑ni=1WRi·minEi  (5)

    式(5)中,S4為基于效率性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Ei=GDPiWSi,GDPi為區域i的國內生產總值。

    ⑤)基于可持續利用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5可構造為:

    S5=1-∑ni=1WRi/DWRi-∑ni=1WRi[JB>2/]∑ni=1DWRi∑ni=1WRi[JB>2/]∑ni=1DWRi2  (6)

    式(6)中,S5為基于可持續利用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WRi/DWRi為區域i社會經濟發展需水滿意度,

    ∑ni=1WRi[JB>2/]∑ni=1DWRi為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平均需水滿意度,DWRi為區域i社會經濟發展需水總量。

    ⑥基于弱勢群體保護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6可構造為:

    S6=∑ni=1WRi·ηi+∑ni=1WRi·minηi∑ni=1WRi·maxηi+∑ni=1WRi·minηi  (7)

    式(7)中,S6為基于弱勢群體保護原則的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ηi為區域i社會經濟發展的政府弱勢群體保護度,可通過流域內各行政區域的調研資料,結合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與政府扶持力度等因素,經專家咨詢,對各行政區域的弱勢群體保護力度進行綜合評價,最終予以確定弱勢群體保護度。

    根據初始水權配置原則,結合式(1)~式(7),建立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多目標優化模型,即:

    maxS=ω1S1+ω2S2+ω3S3+ω4S4+ω5S5+ω6S6∑6k=1ωk=1 

    (8)

    式(8)中,S為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目標總體滿意度函數;ωk為第k項原則對應的目標滿意度函數的權重,用來反映各區域用水決策主體對該原則的偏好。

    4.2 基于分配原則的目標滿意度函數權重確定

    不同原則下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k權重ωk的確定必須結合各區域意見,通過各區域之間的相互協商予以綜合確定,屬于群決策過程。在群決策過程中,一般是先由決策群體中各決策者作出自己的決策判斷,然后通過各決策者之間的協同決策,將這些決策結果集結為群體意見。基于群決策思想確定不同原則下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Sk權重ωk的具體步驟為:

    步驟1,將各區域作為一個決策者,由各決策者分別對各函數Sk進行賦權,區域i賦予各函數的權重分別為(α1i,α2i,α3i,α4i,α5i,α6i);

    步驟2,通過流域和區域管理機構及專家咨詢,確定各決策者的相對重要程度,即區域i的相對重要程度可表示為βi,則:

    ∑ni=1βi=1  (9)

    步驟3,結合步驟1與步驟2,根據各決策者賦予各函數的權重αki(k=1,2,…,6)以及各決策者的相對重要程度βi,確定各函數的權重ωk,即:

    ωk=∑ni=1αkiβi  (10)

    由于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過程必須在保障各區域公平用水的基礎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因此,可取各區域決策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即βi=1n。

    至此,結合式(1)~式(10),建立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多目標優化模型。通過遺傳算法對模型進行求解,在保障各區域之間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基礎上,最終可得到各區域分配的水權量Wi。

    5 案例分析

    大凌河流域作為一條獨流入海的流域,是、遼寧省、河北省3個省級行政區域的跨省流域,包括遼寧省的錦州市、阜新市、朝陽市、盤錦市、葫蘆島市5個地級市13個縣(市、區)及通遼市、赤峰市和河北省承德市等部分地區。以大凌河流域為例,在確定規劃年2030年大凌河流域各區域初始水權的基礎上,利用建立的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模型,確定大凌河流域各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結果。

    5.1 基于系統模型的初始水權配置結果

    通過《中國水利年鑒》、《大凌河水資源公報》、《流域初始水權分配理論與實踐》[26]、《水權制度建設試點經驗總結——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權制度建設資料匯編》[27]以及調研等方式,針對規劃年2030年50%來水頻率條件下,扣除大凌河流域自然水權25788萬立方米(即河道內生態環境需水量25788萬立方米)、大凌河流域政府預留水量2800萬立方米,得到大凌河流域可分配的初始水權總量為135764.3萬立方米,其中,大凌河流域遼寧省盤錦市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補水量12000萬立方米。大凌河流域各地級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參數值見表1。

    結合面向區域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的多目標優化模型,通過專家咨詢,取不同原則下系統目標滿意度函數權重為ω1=0.22,ω2=0.2,ω3=0.2,ω4=0.2,ω5=0.15,ω6=0.13。通過模型求解,水權配置方案的目標總體滿意度達到0.85,大凌河流域各地級市的初始水權配置方案見表2。

    5.2 與水利部試點方案的對比分析

    大凌河流域作為水利部推廣的流域初始水權分配試點,根據《水法》規定,經國務院授權,水利部已批復同意實施《大凌河流域省(自治區)際水量分配方案》。系統模型配置方案與水利部試點分配方案的對比見表3。

    根據表3可知:針對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結果,相對于試點方案,模型方案中的赤峰市和通遼市水權分配比例明顯增加,主要原因是雖然赤峰市和通遼市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區域,但處于流域上游,按照水源地優先原則,水權分配時應加強該區域的弱勢群體保護度,從而使水權分配量比例得以上升;相對于試點方案,模型方案中河北省承德市水權分配比例差異較大,主要原因是規劃年承德市社會經濟發展用水需求占流域用水需求比例較小;相對于試點方案,模型方案中遼寧省的朝陽市和盤錦市水權分配比例有所增加,遼寧省其他地級市的水權分配比例有所降低,主要原則是朝陽市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需給予較多的經濟發展用水,而盤錦市需要增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補水量。因此,可認為模型方案獲得的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權配置結果較為合理。

    6 結語

    流域初始水權配置涉及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政治以及技術等多因素的影響制約,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各區域決策者的相關利益,因此,今后在流域水資源管理分配過程中,應結合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強各區域之間的民主協商;同時,目前流域初始水權配置主要強調對可利用初始水權總量進行配置,由于資源性缺水與污染型缺水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問題,將水資源量與質兩個屬性統一起來進行研究更具科學性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1]吳鳳平,葛敏.水權第一層次初始分配模型[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2):216-219.

    [2]葛敏,吳鳳平.水權第二層次初始分配模型[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5):592-594.

    [3]吳丹,吳鳳平,陳艷萍.面向行業的初始水權配置系統模型構建[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0, 30(5):29-32.

    [4]韋鳳年,邵自平.初始水權分配是我國水權制度建設的基礎——訪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主任黨連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J].中國水利,2006(1):25-27.

    [5]胡鞍鋼,王亞華.轉型期水資源配置的公共政策:準市場和政治民主協商[J].中國軟科學,2000(5):5-11.

    [6]王亞華.水權解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Gopalakrishnan C. The Doctrine of Prior Appropr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Development: A Critical Survey [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73: 32(1),61-72.

    [8]Howe C W, Schurmeier D R, Shaw W 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Water Allocation: The Potential for Water Market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86,22(4), 439-445.

    [9]Mather J. Water resources [M].John Wiley & Sons, Inc, 1984.

    [10]William G. Water Law-2nd ed[M]. Lewis publishers, Inc, 1988.

    [11]Kelman J, Kelman R. Water Allocation for Economic Production in a Semi-arid Region[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2,18(3), 391-407.

    [12]John R. Teerink and Masahiro Nakashima劉斌等譯,美國日本水權水價水分配[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13]Robert Brooks, Edwyna Harris. Efficiency Gains from Water Markets: Empirical Analysis of Water Move in Australi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8(95):391-399.

    [14]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 Hipel.Cooperativ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Based on Equitable Water Right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2003(5).

    [15]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 Hipel.Lexicographic Minimax Approach to Fair Water Allocation Problem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2004(1):1038-1043.

    [16]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Hipel.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es for Modeling Water Rights Allocation[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7,133(1):50-59.

    [17]Lizhong Wang,Liping Fang,Keith W, Hipel.Basin-wide Cooperativ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90(3):798-817.

    [18]佟金萍,王慧敏,牛文娟.流域水權初始分配系統模型[J].系統工程,2007,25(3):105-110.

    [19]尹云松,孟令杰.基于AHP的流域初始水權分配方法及其應用實例[J].自然資源學報, 2006,21(4):645-652.

    [20]陳艷萍,吳鳳平,吳丹.基于模糊優選和TOPSIS法的流域初始水權分配模型[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7(4):467-471.

    [21]李海紅,趙建世.初始水權分配原則及其量化方法[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5(增刊):8-14.

    [22]王學鳳,王忠靜,趙建世.石羊河流域水資源使用權分配模型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 2006,25(5):61-64.

    [23]王學鳳,趙建世,王忠靜,等.水資源使用權分配模型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7,18(2):241-245.

    [24]史銀軍,粟曉玲.干旱區內陸河流域水資源使用權多目標優化分配——以甘肅省石羊河流域為例[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8(2):136-140.

    [25]王宗志,胡四一,王銀堂.基于水量與水質的流域二維水權分配模型[J].水利學報,2010,41(5):524-530.

    第4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一、活動區域的布置

    活動區是幼兒室內游戲活動的主要區域,區域游戲的設計要點如下:

    (一)要考慮幼兒的年齡和興趣需要

    在規劃活動區時,首先要考慮幼兒的年齡。大、中、小班幼兒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喜歡的游戲也不一樣,在設計游戲區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興趣和游戲需要來選擇不同功能的游戲區。如小班可以設置娃娃家,溫暖親切,讓幼兒找到安全感,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中大班生活經驗相比小班要豐富些,可以設置一些社會性強些的,鍛煉孩子的社會性。

    (二)根據班級面積和人數確定游戲區個數

    活動區的個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活動區的個數一般根據班級面積和幼兒人數來確定,一個區域大概5~6個人,這樣能保證各區域活動正常進行,有利于幼兒的發展。

    (三)考慮各區域的開放或封閉性

    活動區域中有些區域需要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幼兒需要在安靜獨立的環境中,在不容易被打擾的情況下專注地思考或者游戲。有些區域需要開放或者半開放的環境,如角色區、表演區等,在開放的環境中有利于幼兒的人際交往,也有利于幼兒的創造性表現。所以在規劃活動區域時,可以把安靜的區域設置在角落或者相對封閉的空間,并且安靜的游戲區與吵鬧的游戲區要分離。

    二、區域游戲的設計原則

    (一)因地制宜原則

    每個幼兒園和班級都有自己的場地條件和特色,在區域設計時應結合本園條件、特色和本班班級特點,充分利用原有環境和現在的材料,挖掘原有環境的特點和功能。

    (二)互動參與性原則

    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家長和幼兒的積極性。要有讓幼兒參與的意識,不能教師包辦一切,只有教師、幼兒、家長一起動腦、動手才會使游戲資源更豐富,更適合幼兒。

    (三)環境與教育目標一致性原則

    環境的創設、各區域的創設首先要符合幼兒教育目標,符合本園教育理念,符合本班教育特色和幼兒發展水平,不能一味地只追求美觀。要把教育滲透在環境中,讓幼兒在無形中自主習得知識或者某項技能。

    (四)開放性原則

    游戲的開展要具有開放性,在時間、空間和材料上體現開放性,幼兒在游戲中自己做主,玩什么游戲,玩多長時間,選用什么材料,教師不能直接支配。

    (五)差異性原則

    小班、中班、大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有所不同,游戲水平也不同。如小班在進行區域布置時,首先環境要能吸引幼兒,其次投放的材料要逼真,盡量提供成品材料。而中大班幼兒在材料投放上,盡量投放半成品,這樣能夠發展幼兒創造性,與小班相比,中大班孩子已經可以創造性地游戲,游戲水平在逐步提高,教師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啟發性、操作性、探索性。差異性不僅在小、中、大班之間存在,在同一年齡班,幼兒之間也存在差異,所以在區域游戲材料投放時,也要具有層次性,考慮到能力弱些的幼兒和能力強些的幼兒。

    (六)經濟性原則

    區域游戲設計和布置要考慮到經濟性,盡可能利用身邊的材料,可以利用廢舊物自制玩具,如在益智區可以用鞋盒制作夾夾樂;在體育游戲中好玩的空氣袋,把方便袋吹好扎緊口,在上面畫上人臉,系在竹竿上,教師控制竹竿,幼兒來跳碰空氣袋,小朋友們一樣玩得很開心。

    二、游戲的開展

    (一)規則意識

    為了游戲能順利進行,各區域要設置區域規則,以保證區域游戲能有序進行。首先要讓幼兒明白遵守游戲規則,就像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一樣,各區域有各區域的規則,在進入區域游戲中要遵守游戲規則,這樣游戲才能正常進行。

    (二)尊重個體差異

    游戲開展時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確定目標。如果幼兒在游戲中不能達到老師設想的游戲目標,教師可以適當放低對他的要求。反之,如果有些幼兒很容易就達到目標,這時應該適當提高些要求,目標的制定要幼兒能跳一跳就夠到。

    (三)教師在游戲中的指導

    第5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區域經濟關懷;關懷研究;區域協調;分析探討

    社會的發展不斷深入,而有區域不平衡引發的矛盾沖突也越來越嚴重,區域關懷成為新興的研究領域,只有做好了區域間的協調,才能實現國家整體的富裕與發展。在區域關懷中加強對弱勢區域的關懷與引導,充分保障區域性權益,協調區域發展中的矛盾,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加強區域經濟關懷,遵循尊重原則、機會平等原則及合理補償性的原則,共同實現區域的整體前進,協調發展。區域經濟關懷的內容分析。

    一、分析區域發展的差異性,注意發展過程中的協調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區域間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反映在社會發展速度與進程上尤為明顯,不同的發展區域甚至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與發展需求。根據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的關系來看,發展初期的區域工業化進程快,經濟發展管理上比較落后,粗放型居多,而后發展區域在管理上更為科學、合理,但是發展速度明顯落后,受到資源的威脅。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在統一格局下,加快區域的協調發展,完善區域發展結構,針對原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改造,實現其向資源節約型方向轉變,逐漸降低其對資源能源的消耗與浪費,嚴格控制污物排放量,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對于區域的發展區別對待,對于經濟發展快的地區鼓勵引動,對于經濟發展慢的地區進行扶持與資助,實現國家整體發展的一致,重點對待區別,杜絕“一刀切”。

    二、了解區域特色,重點發揮區域優勢

    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基于區域發展優勢的不同。就像人一樣,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區域也一樣,既有自身的優勢,也有自身的不足,區域發展的重點目標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區域優勢,最大程度的規避區域劣勢。發現本地區的區域優勢,將這種優勢發揮到極致,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對區域的優勢有著明確的認識,在認識把握區域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制定區域發展的優勢戰略,選擇合理的發展途徑與渠道,建立不同的區域發展類型與模式。城市區域發展快,我們可以基于其交通便利、人才密集的優勢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開發與挖掘,發揮其帶動作用,形成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影響。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村地區的發展特色,雖然不具備城區的交通與人才優勢,但是卻具有鮮明的環境生態優勢,可以利用環境優勢發展旅游業,激發農村地區發展的潛力。關注區域發展的差異性,關鍵是發揮區域的優勢性。

    三、關注落后地區,進行經濟扶持與政策傾斜

    我們在進行區域經濟關懷時一直強調要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則,不應該對區域發展帶有歧視性與偏見性,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落后區域的發展現狀,重點做好對落后區域的經濟扶持與政策傾斜。我們可以從落后區域的發展特點入手,找到區域落戶的根本性原因,分析落戶區域發展的特點,從發展模式與機理上進行思索、研究,激發落后區域發展主體發展的積極性,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做好落后區域的發展引導。基于我國目前國情的分析,落后區域主要集中于廣大的農村,在地域分布上主要是西部地區,對也這些地區我們有必要制定一定的傾斜政策,鼓勵他們優先發展,必要時候對他們進行一定的經濟援助,加快他們的發展速度。

    四、加強對特殊地區的特殊關注,實現整體協調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除了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外,還有特殊區域,之所以被稱為特殊區域,是因為其具有區域的特殊性。我們所說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資源能源的枯竭威脅、農民的聚集與流失、老工業基地的發展遲緩等等。針對這些特殊的區域,我們應該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與研究,針對區域所存在的主要社會矛盾,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與可行性措施,上升到理論層面,并學會進行實踐練習。更多的情況下,特殊問題不會影響到社會的公平,這些區域本身就承擔了更多的發展任務與實際責任。之所以出現這些特殊性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益者與實際的成本支付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錯位。因此,基于區域經濟關懷的研究,我們應該對這些問題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研究,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全面的分析問題,有效的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解決特殊區域的發展難題,解除發展制約,更好地促進區域的協調性發展。

    五、結束語

    基于目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區域差異還在呈現擴大化的趨勢,區域發展不平衡性更加嚴重,區域發展矛盾更加突出與激化。因此在新時期加強對區域經濟關懷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性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區域經濟學研究中,應該加強對區域發展不平衡性的關注,積極尋找更加合適有效的解決措施,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爭取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郭騰云.近50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空間極化的變化趨勢研究[J].經濟地理,2004(06).

    [2]吳兆華.區域經濟研究的部分觀點[J].財經科學,1990(04).

    第6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區域可持續發展;主成分分析;江蘇

    中圖分類號:F127.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1-0064-04

    1.引言

    區域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空間系統[1],它是一定的地域空間范圍內由社會、經濟、生態三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區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系統的發展觀,一方面要求區域內部各子系統及其構成要素之間具有較高的協同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同一層次和不同層次的區域之間能夠更加協同一致、均衡發展,以保證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是指區域的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得到統一的發展[2]。區域可持續發展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發展

    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因為它是區域實力和社會財富的體現。發展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也是改善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物質保障,沒有發展也就不可能持續,因為缺少持續的動力,所以保持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1.2 協調

    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因此,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區域承載能力范圍之內。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長期尺度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區域范圍內的生態系統脆弱性和恢復能力相協調。要實現區域長期健康發展,必須考慮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長是否與資源存量、生態環境和社會水平相協調以及協調的程度如何。

    1.3持續

    可持續是區域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目標,區域內資源的存量在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與速度的消耗下能夠維持多久;是否有足夠的動力或新的增長點來支撐區域經濟與社會的長期發展,這種能力有多大.這些都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因此,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分析和評價需要以系統觀作為指導。基于系統發展的理論,本文首先將區域可持續發展界定為一個系統,通過對該系統構成要素的分解來建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體系。用這個指標體系對江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分析、評價,以期為江蘇區域可持續發展建設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從整體角度看,一個區域系統可以分解為多個子系統。就區域系統而言,由上述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分析可知,可持續發展不是單指經濟可持續發展或社會可持續發展,也不是單指環境可持續發展,而是“環境――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3]。

    由于區域復合系統結構復雜、層次多變,子系統之間既有相互作用,又有相互間的輸入和輸出。某些層次、某些元素及某些子系統的改變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由優到劣或由劣到優的變化。因此,要在眾多的指標中篩選出那些最靈敏的、便于度量且內涵豐富的主導性指標作為評價指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區域復合系統這樣的復雜巨系統而言,目前還不可能用少數幾個指標來描述系統的狀態和變化,因而需要用多個指標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建立指標體系來描述系統的發展狀況。既然作為指標體系,就其構建的一般原則來說,不外乎必須遵循客觀性、完整性、穩定性和有效性等普遍原則。但作為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除了應遵循普遍原則外,還應滿足以下原則[4][5]。

    2.1 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

    指標體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要能真實反映各子系統和指標間的相互聯系,指標概念必須明確,并且符合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能夠科學、客觀、真實地度量和反映區域符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現狀以及發展的趨勢、發展潛力和目標的實現程度。

    2.2整體性原則

    設置指標時,應能綜合反映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各種主要因素。既要有反映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等各子系統發展的指標,又要有表征以上各子系統相互協調的指標。盡可能地全面反映區域可持續發展,不可以偏概全。

    2.3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指標的建立要能為實證分析服務,能為決策提供依據。這就要求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內容要簡單明了,要考慮指標量化和數據取得的難易程度等問題。同時指標要有明確的含義,要盡量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綜合指標和主要指標。指標的設置要盡可能利用現有統計資料,數據易于獲得,便于操作。

    2.4動態性和可比性原則

    區域復合系統運行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可持續發展對于區域來說,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指標體系應具有動態性,綜合反映區域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指標體系應符合縱向可比和橫向可比的原則,要求指標數據的選取和計算做到口徑一致。

    2.5區域性和針對性原則

    不同的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較大差異,影響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及其重要性也不盡相同,不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應根據各地區的特點,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因此應在充分研究所評價的區域的基礎上,選出最能反映該區域發展特征的指標。對于不同層次的區域或不同的區域單元,應做到因地制宜。

    按照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本文針對江蘇的具體情況,并著重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則,以統計數據為基礎,選取具體的量化指標,構成區域可持續發展定量研究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三層,目標層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準則層為經濟發展能力、社會發展能力和資源環境發展能力,指標層為34個具體指標(表1)。

    3.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方法選擇

    區域作為一個復合系統,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強烈影響,這些因素不僅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之間具有相關性,而且自身之間也相互關聯,所以用單純的相關分析,不能解決誤差的冗余。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一種通過降維技術把多個指標約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設法將原來眾多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相互無關的綜合指標,即將原來的指標做線性組合,成為若干個新的指標。通常要求第一個線性組合方差最大,即第一個綜合指標包含的信息最多,如果第一個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來所有指標的信息,再考慮選取第二個主成分,并要求已有的信息不出現在其中,依次類推,直到選取的主成分能夠包含評價所需要的足夠的信息[6]。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簡化區域復合系統評價指標結構、消除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方面可起到明顯的效果。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將若干變量壓縮為幾個獨立的成分,以此來減弱各自變量之間的相互干擾。同時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把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眾多指標進行線性組合,使原始變量減少為有代表意義的少數幾個新的變量,以少數幾個指標來代替多個指標,既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對象的特征,也能避免大量重復的工作。進行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步驟如下:[7]

    ①指標數據標準化(SPSS軟件自動執行);

    ②確定主成分個數m;

    ③主成分命名;

    ④確定主成分與綜合主成分評價分值。

    確定各主成分得分公式為:

    Fp=a1mZX1+a2mZX2+…apmZXp(1)

    式中Fp為各主成分得分,p為原始數據指標個數,ZXp是原始數據Xp經過標準化處理的值,a1i,a2i,…,api(i=1,2,…,m)為X的協方差矩陣的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

    確定綜合主成分評價分值公式為:

    F=(λ1F1+λ2 F2+…+λmFm)/∑mi=1λi(2)

    其中λi為每個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值,Fm為確定的各主成分得分。

    4.實證研究――江蘇省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江蘇省作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省份之一,盡管其經濟發展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高,但從可持續發展水平來看,各地市可持續發展水平不一。有些地市盡管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是可持續發展受到資源瓶頸制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而有些地市經濟水平雖然還較落后,但是資源豐富,后發優勢明顯。因此,如何區分江蘇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分析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狀況提出不同的對策就成了促進目前江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8]。

    4.1數據來源及處理

    分析所用計算數據全部來自《江蘇統計年鑒―2005》[9]。我們按上述(表1)所述指標體系,收集江蘇13個地級市34個量化指標的數據,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2.0進行主成分分析。

    4.2確定主成分

    根據特征根大于1,累積貢獻率大于80%的原則得出主成分特征根、主成分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已達83.317%,說明前3個主成分已提供了原始數據的足夠信息,完全符合分析的要求。

    表2 特征根及主成分貢獻率

    主成分特征根貢獻率(%)累積貢獻率(%)

    122.4535056366.0397224566.03972245

    23.3364129399.81297923375.85270169

    32.5380243957.46477763483.31747932

    表3 主成分載荷矩陣

    變量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變量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

    X10.9390.248-0.181X180.613-0.258-0.088

    X2-0.877-0.209-0.287X190.9500.166-0.181

    X30.9210.298-0.190X200.974-0.1460.029

    X40.9620.139-0.114X210.583-0.5340.569

    X50.975-0.053-0.044X220.9700.118-0.170

    X60.957-0.011-0.182X230.630-0.6280.063

    X70.947-0.165-0.105X240.924-0.0680.063

    X80.6950.3120.545X250.966-0.218-0.028

    X90.881-0.1030.049X260.950-0.011-0.097

    X10-0.921-0.003-0.073X270.929-0.140-0.096

    X110.8320.300-0.006X28-0.939-0.030-0.270

    X120.675-0.5040.175X290.568-0.2350.548

    X130.8430.284-0.243X300.482-0.469-0.115

    X140.7640.198-0.314X310.4590.7020.114

    X150.9670.075-0.163X320.580-0.038-0.401

    X160.9620.053-0.158X33-0.0330.7180.424

    X170.591-0.1730.650X340.2590.5630.446

    通過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個主成分作為江蘇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分析指標。主成分的載荷矩陣(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在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醫院床位數及機動車擁有量、第三產業總產值、旅游、財政收支、職工平均收入、人均耕地、第一產業構成、人均農業總產值等指標的載荷量絕對值較大,因此,第一主成分反映區域的經濟實力、社會進步等現狀,其中耕地、第一產業構成及農業產值指標的載荷系數為負值,表明第一主成分與它們之間呈負相關。第二主成分在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率、廢水排放密度、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人均用水量、三產構成及園林綠地擁有量等指標的載荷量絕對值較大,因此,它主要反映區域的污染治理、環境狀況等現狀,經濟發展速率、對外開放程度和環境污染等現狀,并與環境污染指標呈負相關。第三主成分在人口密度、公路密度等指標的載荷量絕對值較大,因此,它主要反映區域的人口、基礎建設等的發展現狀。

    4.3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差異分析

    根據上述進行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步驟中公式(1)、(2),運用SPSS軟件分析數據得出江蘇省各區域可持續發展各主成分及綜合主成分排名(如表4所示),這些綜合指數把區域可持續發展綜合現狀進行了數量化。

    表4 江蘇各區域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區域第一主成分排名第二主成分排名第三主成分排名綜合主成分排名

    無錫市7.00 2 1.50 4 0.55 4 4.51 1

    蘇州市7.3212.361-2.19124.352

    南京市6.653-4.63130.3172.893

    常州市3.4141.5820.3462.404

    鎮江市1.245-0.288-0.4690.575

    南通市-0.696-1.43122.321-0.276

    揚州市-0.7470.2760.345-0.307

    泰州市-2.0381.3452.072-0.488

    徐州市-2.609-0.7490.228-1.639

    連云港市-3.7910-0.8711-0.8910-2.5710

    宿遷市-5.66131.5331.663-2.6211

    淮安市-4.82110.197-1.0211-2.9612

    鹽城市-5.2912-0.8110-3.2513-3.8913

    從最后的得分結果看,還是符合江蘇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的。在最后的加權得分中,蘇南五城市排在前列,蘇中三城市處在中間行列,蘇北五城市則靠尾。江蘇13個地級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平衡,將是江蘇未來區域可持續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從其得分看,江蘇區域之間經濟的發展極不平衡,增強蘇北地區的經濟實力,是提高這些地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第二主成分反映了資源環境系統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南京的得分在這個主成分排名上竟然最低。具體的考察,發現在影響該主成分的污水處理率及固體廢棄物處理率上,南京的排名都是很靠后的。可見,南京比其余城市面臨更大的資源環境問題。鹽城、南通與連云港在這個主成分上排名也靠后。蘇州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排名第一,但是在與人口有關的第三主成分上排名靠后,說明蘇州在其經濟發展保持領先的前提下,要重視人口問題對其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制約。

    5.結論及展望

    (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統計年鑒或其他區域統計資料等現有的量化數據,定量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該方法將分析指標由多個降維綜合為少數幾個主成分,并把分析指標轉化為描述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指數。本文實例驗證了其分析結果能夠客觀地反映區域的發展現狀,可為決策管理部門制定發展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2)江蘇各個地市在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各自面臨的問題有所不同,提高其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應分區域有所針對,有所側重。

    (3)江蘇省區域可持續發展空間差異明顯。其中經濟發展的水平是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提高經濟實力,縮小空間差異,同時兼顧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應是今后制定江蘇區域可持續發展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

    (4)本文雖然對江蘇省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評價并對其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差異進行了分析,但是如何縮小區域發展差異、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探討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機制等等仍是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基金項目:東南大學SRTP(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064220010。

    參考文獻:

    [1] 賈若祥,劉毅.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態及類型劃分[J].地理研究,2003,22(5):609-617.

    [2] 王好芳,董增川,左仲國.區域復合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方法[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1,(2):212-215.

    [3] 程曉民,葉正波,孟繁琴.區域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及指標體系構建[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1):141.

    [4] 高志剛.新疆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方法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04:27-31.

    [5] 李志強,周麗琴.基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財經,2006,5:126-128.

    [6] 崔立瑤,劉忠.區域工業發展水平評價方法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3,(1):89-93.

    [7] 陳平雁,黃浙明.SPSS10.0統計軟件應用教程[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

    [8] 姚曉東,曲福田,肖屹.江蘇區域可持續發展空間差異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8,9:140-146.

    [9]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200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第7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摘要:農產品區域品牌已成為農產品品牌經營的最佳選擇,是提升區域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內涵及其特性,總結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原則:具有深厚的區域文化底蘊,產業集聚,龍頭企業帶動及政府扶持,產品差異化營銷等;提出相應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培育對策:圍繞文化內涵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標準質量體系等。

    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一個嶄新階段,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產品品牌引起廣泛關注。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現代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區域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中國農業是分散經營,缺乏規模效益,創建農產品區域品牌是最佳選擇,再加上區域農產品本身所積累的區域普遍認知和區域獨特的地理和人文淵源烙印,不僅能夠提升區域農產品競爭力并促進本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將農產品生產的資源優勢和特定區域優勢轉化為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更易發展成為全國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內涵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指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以農業產業化為載體,以某一行政或經濟區域為核心,通過創建區域內統一的全方位系列化優質農產品核心與龍頭品牌的行動,帶動廣大農業企業和農民增強區域農產品競爭力,促進區域的經濟。一般認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優質農產品為物質載體

    農產品品牌是在傳統的優質農產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優質農產品為物質載體,如西湖龍井以優質茶葉為物質載體。形成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物質載體的優質農產品的基礎是某一區域的特殊氣候、緯度、溫差、土壤、水分、傳統工藝、人文歷史等眾多因素。在長期的發展中,這些因素賦予了區域特色農產品天然孕育的差異性及相對的資源稀缺屬性,使得該區域的農產品和其它的同類產品相比具有獨特的特征,從而易于形成比較優勢。

    2.具有產權模糊性

    從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實際情況看,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一種集體性的公共品牌,具有產權模糊性。從歷史的角度看,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經營主體培育的結果,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就決定了在該區域內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為所有的該種農產品經營者共同擁有,區域性品牌的權力邊界模糊,產權不明晰。產權歸屬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車”的行為時有發生,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而形成“檸檬市場效應”。

    3.具有名牌效應和消費從眾性

    農產品區域品牌往往具有廣泛、持久的品牌效應,是非常有價值的地區資源。成功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消費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信息源,不僅能幫助消費者區分同類農產品及服務,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更能深度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名牌效應能引起消費者廣泛的從眾行為,即“羊群效應”或“羊群行為”,比如人們習慣于像大多數人一樣思考、感覺、行動,從心理學角度研究了經濟人在信息不完全、未來不確定的環境下具有從眾的偏好。

    二、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構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國區域性農產品品牌種類豐富,然而理論界對區域性品牌形成模式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名牌帶動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經營管理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區域形象提升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這四種模式是現階段比較科學合理的歸納與總結。

    筆者認為,在培育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時,可采取“農業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農業產業集聚”的路徑為突破口,分別通過這兩條主線來最終實現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成功創建。通過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以農業企業集聚形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為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區域內的強大的農業產業競爭優勢。這種模式比較常見,且適用范圍廣,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提供了一種思路。在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時要將上述幾種模式綜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區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應用于地方區域品牌的構建與培育。

    2.構建模型

    一般認為,政府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行業協會組織運營是較理想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構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營造良好的環境。對于我國廣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創建區域性品牌要將區域品牌的形成流程與區域品牌的支持系統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在政府推動與行業協會支持下區域品牌的培育能夠科學合理的發展,并能夠很快的構成產業集群優勢形成區域品牌經濟,這對于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也同樣有一定的適用性。

    三、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應遵循的原則

    由于各地區自然條件及歷史人文因素的差異,各地區在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時必須做好農產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區域長遠發展的高度,綜合評價各個農產品品牌的現實基礎、發展潛力等,理性地做出選擇,從該區域內的特色農產品巾將那些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農產品品牌篩選出來,作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重點培育。具體說來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具有深厚的區域文化底蘊原則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要聚焦品類和品牌的核心利益點,必須以區域文化底蘊為基礎,充分挖掘農產品區域品牌的文化內涵。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須秉承具有深厚的區域文化內涵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突顯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核心價值,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農業生產經營者整合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資源,集區域資源為一體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內涵,這種人文內涵既包括該區域特定的產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農產品為載體的深層次的價值觀及各種隱性文化,可以說區域性品牌是該區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而著稱的西湖龍井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龍井茶的核心利益點。因此,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更是罕見的龍井茶文化藝術的價值,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2.產業集聚原則

    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指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必須依托農業產業化并以產業集群為基礎,形成規模經營并取得規模效應,獲取集聚優勢,為區域品牌發展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

    以“安溪鐵觀音”為例,90年代以來,安溪茶葉產業集群發展迅猛,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加T企業達數百家,大小茶葉加二企業數千家,且帶動了上下游關聯企業集群的快速發展,種植農業、茶機工業、保健品業、運輸業、包裝業、旅游業、會展業和其他服務行業,還延伸到安溪區域外,約有5萬家茶葉經營商店遍布全國各地,全縣逾70萬人涉及茶行業。

    3.龍頭企業帶動及政府扶持原則

    從國內成功地區的經驗來看,創建農產品區域品牌必須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政府的扶持,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為區域性品牌的成功創建奠定基礎。

    首先,通過龍頭企業的紐帶作用而使分散的農業企業與農業大市場實現對接,從而發揮農產品區域品牌的集聚效應,進一步提升產業集群吸引力,樹立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統一形象,促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產生。如前所述,“羊群效應”在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說,只有領路的“頭羊”決策正確,才能帶動羊群整體的正確決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群行為”來創建區域品牌可以獲得良好效應,這就需要重點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增強區域品牌的市場推廣度。

    其次,由于農產品區域性品牌代表著一個區域的整體形象,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來說,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區域性品牌的創建過程中扮演引導者、服務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對產業的引導與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導主要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規劃,以此引導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并創造一個有利于區域農業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的制度環境,從而推進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

    4.產品差異化營銷原則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農產品同質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進行農產品的差異化營銷勢在必行,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更應進一步開發出差異化的農產品。農產品差異化的途徑有多種,包括功能差異化、外觀差異化、銷售季節差異化、價格差異化、營銷概念差異化和品牌形象差異化等,通過實施產品差異化,將差異性轉化為農產品區域品牌優勢。如農夫果園就是通過營銷概念差異化來打開市場的,它獨辟蹊徑地選擇混合果汁作為突破點,因為市場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單一的口味,最多含有兩種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這個概念和以往的果汁產品截然不同。農夫果園正是憑著差異化營銷贏得了目標消費者的青睞,成為果汁市場新寵。

    5.建立標準體系原則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必須首先建立完整的標準體系,應包括從田頭到消費這一全過程的標準體系。具體標準的制定,可依據或參考國家標準,或參考各地的優質農產品地方標準。通過建立標準體系,能有效避免因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產權模糊不清而帶來的品牌聲譽風險,從源頭上有效地防治區域性品牌的各種危機。

    創建完整的標準體系中,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是最重要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必須以優質的農產品打人市場,區域農產品具有穩定可靠的產品質量,這是區域品牌創建成功的關鍵要素。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能為農業生產者提品質量控制的參照體系,使農產品的生產有標準可依,以優質的農產品取勝,能贏得更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培育對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實際情況不一樣,采取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樣,因此培育對策也有所差別,但總的來說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圍繞文化內涵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

    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首先必須明確品牌定位,圍繞文化內涵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突顯農產品區域品牌的核心價值。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定位應以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在區域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確立品牌定位。區域品牌蘊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資源優勢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淵源內涵,加上農產品的品質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農產品的品質有著鮮明的區域特征,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應著力發掘各地區獨特資源優勢,深層次挖掘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文化內涵,使農產品區域性品牌代表區域特色,便于推廣。

    2.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龍頭企業能利用區域性品牌這個公共物品獲取品牌溢價,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反過來也以其自身的市場影響力及品牌忠誠度增強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品牌效應,便于提高區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價值,并帶動區域內其它產業的發展。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必須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3.建立標準質量體系

    農產品質量是區域性品牌創建的基礎,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以及獨特的栽培和生產方式確定適合該區域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針對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質量標準體系,實現區域農業由數量擴張型增長轉變到質量優化型增長。陳憲澤以安溪鐵觀音為例提出了“四位一體”的質量管理模式,這種模式以地理標志為核心,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達成公司與農戶之間的良好運作,發揮地理標志的統領作用,集地理標志、公司、合作社和農戶為一整體,采用利益風險分配機制,從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據此,我們可以類推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四位一體”的質量管理模式。

    第8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漢城市圈創新能力的特點,發現該區域在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了其產生的原因;根據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實際情況和東部地區發展模式的經驗教訓,本文提出在創新過程中要遵從可持續發展原則和3R原則,保持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最后,本文從區域創新戰略、制度創新、創新網絡構建、技術創新等方面探討了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系統發展模式。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新技術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是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2006年2月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自從國家創新體系概念被提出以后,作為其研究的深化,區域創新系統(RI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也隨后被提出來,并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川;馮之浚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推動區域發展,成為地區經濟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作為國家創新系統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創新能力是區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正在成為區域獲取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

    區域創新系統建設是實現武漢城市圈經濟跨越發展的突破點,本文將探討武漢城市圈在“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區域創新系統模式的構建,以技術創新作為推動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并且要求這些技術創新成果應用到社會中時,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和3R原則(Reducing, Reusing, Recycling),實現科技發展與區域經濟、生態環境的良好結合,使該區域在 “兩型社會建設”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二、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現狀

    (一)區域創新系統的理論研究

    Cooke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與關聯的生產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體系,而這種體系支持并產生創新。胡志堅和蘇靖認為區域創新系統主要由參與技術開發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所組成,并由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廣泛介入和政府適當參與的一個為創造、儲備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的相互作用的創新網絡系統。黃魯成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在特定的經濟區域內,各種與創新相聯系的主體要素、非主體要素及協調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網絡。盡管說法不一,但可以看出,區域創新系統的內涵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中介組織等創新主體和他們之間的作用關系;所指的創新不是狹義上的技術創新,而是指在廣義上,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包括政策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創新內容。

    (二)區域創新系統的實證研究

    很多學者從創新主體、政策制定、生態環境、資源配置等角度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研究。還有就是對具體區域的創新系統進行了實證研究,胡明銘、徐妹認為湖南應選擇主動學習型創新系統模式為主并兼顧跨行政區創新系統模式進行建設的發展思路李柏洲、徐涵蕾提出區域創新系統的新鉆石結構,具體分析了老工業基地實現技術跨越的主要應對政策[川;畢亮亮、施祖麟介紹了加拿大安大略地區較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和知識密集型經濟發展方式,對試圖從資源密集型轉變為知識密集型發展的地區有借鑒作用[f121。這些研究說明在構建區域創新系統時需要關注的因素;地域間具有差異性,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選擇合理的區域創新系統模式。

    三、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分析和發展方向

    (一)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的特點

    2007年,湖北省的GDP以9230.68億元排在全國第12位。從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在綜合值指標排第13名,有三項指標排第十,和湖北省GDP排名相當,但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指標排名居中和居下,低于湖北省GDP排名,說明湖北省的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不盡人意,還有待提高的潛力。

    而從表2可以看出,武漢城市圈很多數據指標占湖北省的60%以上,甚至有些數據超過80,表明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體現出武漢城市圈創新能力的特點;武漢城市圈GDP占湖北省GDP的比重遠低于高等院校、專利申請當年累計以及專利授權當年累計的比重,表明武漢城市圈具有的知識創新能力與經濟發展情況形成鮮明的反差。綜合分析表1, 2,本文認為武漢城市圈具有良好的技術創新經濟基礎和智力基礎,也有較多的技術成果,但沒有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

    (二)區域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存在不足的原因

    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一城獨大,集中了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等創新資源,區域的經濟、技術創新資源和能力等差距越來越大,呈現“馬太效應”,損害其他城市的創新積極性;區域各城市發展松散,雖然同處于城市圈,但是沒有建立統一的政策法規制度,形成形聚神散的狀態,制約了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原因,企業對技術創新不重視,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粗放式發展思路上等原因,導致企業不愿引進新的技術成果,從而使得技術創新無法轉化為企業經濟利潤

    (三)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發展方向

    鑒于東部地區正面臨著資源短缺、成本升高、生態惡化、技術落后和市場萎縮等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武漢城市圈要吸取東部地區資源與環境嚴重透支的教訓,改變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因此,武漢城市圈要通過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建立良好的區域創新軟環境,促進區域內各創新主體協作;推動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實現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創新技術成果能夠加強環境、資源的保護利用,實現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四、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系統模式的構建

    前人的研究已證明區域創新系統建設沒有一種最優的模式,只有與區域實際相結合才是最優的模式。因此,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系統建設應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以區域各城市政府建立良好軟環境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市場競爭為驅動力,通過各創新主體密切交流與合作,促進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系統:

    1.區域各城市政府建立統一的區域創新戰略等軟環境

    各城市政府應打破行政壁壘、全力協作,遵循循環經濟發展和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制定統一的區域創新系統發展戰略規劃,合理調配和共享城市圈內創新資源;在稅收、金融、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市場、人才等相關政策制度上創新,獎勵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加強技術人才創新意識培養、培育區域創新文化氛圍等方式,激發區域內各創新主體的創新積極性。這需要政府由直接的干預者轉變為良好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信息環境等軟環境的建設者,強化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導和服務功能,進而引導技術創新的直接參與者(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進行創新活動,形成區域創新氛圍。

    2.促進區域市場競爭,推進技術成果轉化

    在東部地區企業因經濟危機導致外生型市場萎縮,而向內地轉移的情況下,武漢城市圈應抓住此機遇,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營造區域內公平市場競爭環境,調整產業結構,迫使區域內企業改變發展思路,主動引進、應用創新技術成果,來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技術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

    3.創新主體形成開放的自組織創新網絡

    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當市場中出現對新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時,企業首先會收集到這些需求信息;為滿足這些需求,會通過向其他創新主體提出技術創新需求;創新主體通過區域內外創新主體間的聯系網絡,以區域內自主創新、區域外引進創新或合作創新等方式得到創新技術,這些創新技術成果會在創新網絡中快速流動而到達企業,經企業應用后成為新的產品或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建立協同、協作的機制,增強區域內各創新主體間的溝通聯系,使他們自主地去建立長期或短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創新關系,進而形成高集成度、關聯度的創新網絡關系。創新資源和技術成果將在創新網絡上依照優化配置原則自由通暢地移動,實現技術、信息等資源在它們之間自由共享或交易,降低技術成果交易成本,實現創新活動的高效率。

    第9篇:區域發展的原則范文

    我國各個地區的城市經濟基礎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發生,這時人們的需求已經不僅滿足于溫飽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們將需求提升到了生態發展,和諧共存的層面,這樣一來,城市的生態綠色發展就成為了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國也頒布了生態小區的發展意見,在未來生態城市居住區應是在空氣、水質、土地等自然資源都能達到一定的綠色環保標準,這也是城市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2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的現狀

    近年來,城市的發展伴隨著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的情況一路前行,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污染情況,顯然是與國家發展生態經濟的目標背道而馳,同時也違背了人們追求舒適、健康、綠色生活的意志。比如,前幾年北京地區在秋季經常性的形成大面積沙塵暴,這與北京周邊山區的植被貧瘠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比如在2013年左右,京津冀等地區出現的霧霾天氣,雖然綠化不是罪魁禍首,但引出了一些城市綠化規劃方面的問題,這些實例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在城市綠化規劃方面還有許多功課要做。具體到居住區的問題上,問題則更加明顯,首先我國城市居住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以集中性的區域性的高、矮類建筑樓層為居住區;第二,以大面積不同人口密集區為居住區;第三,先規劃社區領地,再考慮環境因素。由于以上的社區規劃方式,就直接導致了以下幾個弊端,首先,由于建筑樓層越來越高,樓宇密度愈來愈大,所以該區域使用空調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從而形成的局部性的大氣破壞是短時間內無法改善的;其次因為人口密度巨大,所有形成的生活垃圾就需要集中性的整體銷毀,這其中產生的環境污染,也是無法估量的,最后開發商在選擇用地時,優先考慮在交通發達區域進行規劃,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為了規劃而規劃,不能統籌考慮生態建設與人口分布的特定條件,從而進入了無法擺脫人口稠密的死循環。

    3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的意義

    我國的國土面積有960萬km2,但大部分地區都是地形較為復雜的多山地區,尤其像四川,云南等地更是山水連綿不絕,比如位于保山城西部的蘭城街道森林區域,轄區總面積39.39km2,轄7個社區107居民小組。林地總面積1805hm2,森林覆蓋率47%。在如此多山的地區進行居民社區綠化全面建設顯然是不現實的,雖然大面積的山林區包圍著城市,但這些山林儼然成為了城市環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在空氣被污染的情況下,城市面山的植被可以有效阻隔風沙及污染空氣的進入,同時能夠有效過濾掉城市內部的空氣雜質,在面臨泥石流,滑坡等地質自然災害時,山林也可以有效起到保護城市的作用,并且山林作為生命繁衍的重要棲息地,動植物的出現也可以對該地區的生態平衡起到應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山林在城市的美化及市民的休閑度假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5月國家建設部頒布了《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及技術導則》中,提出資源和能源的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環境保護,材料的回收利用,減少廢棄物等內容成為指導居住區建設的重要原則。這項原則中提到的生態住宅小區中的內容,恰好是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所發展的方向,所以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4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設計原則

    首先,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早已是中國發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在城市居住區綠化工作中運用這一原則的目的,就是在綠化規劃中將整體區域的長久、有效發展作為重要考量因素,以建立區域性長效發展機制;其次,應滿足建立有效生態功能的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為了更好地維持城市與周圍環境的生態平衡,使人類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統一發展,減少空氣污染情況,是這一原則的根本目的;再次,應滿足經濟適用的規劃原則,這一原則即是通過綠化規劃,使植被規劃面積可以滿足人們對于自然之美的偏好需求,同時還能兼顧到城市經濟投入的正常比例,讓城市保證正常的經濟發展態勢;最后,還應滿足科學綠化規劃的原則,在綠化工作中不能盲目選擇植被品質與綠化規模,應當因地制宜地針對當地土壤、氣候、水源等綜合因素方面進行植被選擇,最大程度地運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少限度地改動土方,這樣不僅能保持原始自然的和諧之美,而且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政府支出。綜上所述,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設計原則還是應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向前發展。

    5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設計方法

    由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地形特征,每個城市居住區綠化規劃設計方案其實并不一致,但在多年的工作經驗中還是可以提取出一些關鍵性設計方法的。

    5.1明確綠化的目的與核心思想

    綠化之前應針對綠化區域的空氣、土質、水源氣候條件等方面做好調研工作,然后集結各方面的專家就當地的人文環境與經濟狀況特點進行探討與分析,總結出該地區所適用的主要植被種類、綠化面積,但要注意的是所討論的內容應當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為核心思想,然后通過集體學習的方式,貫穿這一主旨,使每個綠化工作人員都能認識到這一核心思想。

    5.2科學選擇綠化區域并進行預整處理

    結合之前的討論結果,在經過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進行綠化區域的確定方案,同時根據該區域所需要種植的主要植物情況進行土地的預整處理,包括除草、除石、翻土等,其目的是為了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條件,保水保墑以促進幼樹生長發育,但需要注意的是預整土地時應盡量保證面山的原始風貌特征,不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

    5.3進行多樹種混交林開發

    在對綠化區域進行規劃時,要保證該區域的種植品種多樣化,形成混合型森林形態,這樣的混交林的優勢就在于可以保證綠化區域減少水土流失,增強防風蔽沙及抗逆能力,而且會更加貼近原始森林風貌,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同時具有非常理想的自然風景觀光性。

    5.4建立幼苗保護保障機制

    在沒有成型的綠化區域內,不乏多樹種的樹木幼苗,這些幼苗還無法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這時就需要建立起長效的保證樹木幼苗順利成長的環境,森林防火、禁止砍伐樹木、防蟲防害等措施都應當積極的執行,這樣才能使經過培育后的森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5.5加強后續管理建立和諧的生態居住區

    在綠化區域形成以后,還應當繼續加強綠化區域管理工作,為當地居民普及森林防火、防災意識,使其深刻意識到森林對于城市居住區的實際作用,讓生態居住區真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6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小视频| 日本免费成人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成人动漫3d在线观看|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高清毛片a|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成人网|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