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暫時性差異范文

    暫時性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暫時性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暫時性差異

    第1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1、暫時性差異是由稅收法規(guī)與會計準則確認時間或計稅基礎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有“時間性差異”和“其他差異”之分。前者源于會計準則對收入與費用的確認期間不同于稅收法規(guī)要求的申報期間;后者則源于會計準則對資產或負債賬面價值的確定不同于稅收法規(guī)規(guī)定的收稅基礎。

    2、暫時性差異不僅影響當期的應稅收益,而且影響以后各期的納稅額。因此,暫時性差異需要進行賬務調整。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一、公允價值下所得稅核算暫時性差異分析

    (一)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與適用稅率之積,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其表現(xiàn)形式一是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二是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

    (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與適用稅率之積,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其表現(xiàn)形式一是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二是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

    (三)公允價值下所得稅暫時性差異雖然導致所得稅暫時性差異的原因很多,但本文只論及由公允價值所造成的所得稅暫時性差異。一是資產的賬面價值不等于其計稅基礎。新準則對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引入公允價值予以計量,就會出現(xiàn)資產的賬面價值不等于其計稅基礎的情況。當期末公允價值大于其資產的賬面價值時,一方面調增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另一方面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由于稅法按收入費用觀計量收益,不確認這類資產在持有期間的收益,于是會產生應稅暫時性差異。但如果當期末公允價值小于其資產的賬面價值時則產生應抵扣暫時性差異。二是負債的賬面價值不等于其計稅基礎。當會計確認費用的時間和金額與稅法規(guī)定的時間和金額不同時,兩者就會產生差異。如按會計準則規(guī)定計算的交易性金融負債的會計攤余成本小于稅法攤余成本,就會造成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從而構成一項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還有,劃分為其他金融負債的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新公允價值低于原公允價值的調整部分,均類似于交易性金融負債。

    二、公允價值下企業(yè)資產合并暫時性差異分析

    (一)企業(yè)合并準則中公允價值運用的體現(xiàn)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中,很大部分是直接或間接地運用了公允價值或現(xiàn)值計量,并對公允價值的計量及披露做了規(guī)范。而企業(yè)資產合并重組是現(xiàn)階段企業(yè)的一項重要經營活動,并且其中涉及到公允價值的計量和判斷,所引致的所得稅核算中的暫時勝差異也特別突出。企業(yè)合并準則要求,非同―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其成本包括購買方為進行企業(yè)合并支付的現(xiàn)金或非現(xiàn)金資產、發(fā)行或承擔的債務、發(fā)行的權益性證券等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以及企業(yè)合并中發(fā)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之和。其中發(fā)行的權益性證券存在公開市場、有明確市價可供遵循的,應以該證券的市價作為確定其公允價值的依據,同時應考慮該證券的交易量、是否存在限制性條款等因素的影響;發(fā)行的權益性證券不存在公開市場、沒有明確市價可供遵循的,應考慮以購買方或被購買方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權益性證券的價值。

    (二)企業(yè)吸收合并暫時性差異在吸收合并中,由于被交易資產、負債交易價格與賬面值存在差異,對主并方來說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以發(fā)行股票方式合并為例,若采用權益結合法處理該項合并事項,由于主并方對合并資產、負債均按被并企業(yè)賬面價值,因而不存在暫時性差異;若采用購買法進行合并處理,被并方資產、負債應按評估確定的公允價值入賬,而如果該項合并符合投資業(yè)務中免稅收購的規(guī)定,則應以合并業(yè)務發(fā)生前被并企業(yè)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此時將出現(xiàn)暫時性差異;若該項合并不屬于免稅業(yè)務,在合并過程中已計征各項資產增值的相關稅收,則公允價值亦為其計稅基礎,此時不存在暫時性差異。

    (三)企業(yè)整體資產轉讓暫時性差異企業(yè)整體資產轉讓是指轉讓企業(yè)不需要解散而將其經營活動的全部(包括所有資產和負債)或其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轉讓給接受企業(yè),以換取接受企業(yè)的股權,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東以其經營活動的全部或其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向股份公司配購股票。按照國稅發(fā)(2000)118號文件規(guī)定,如果企業(yè)整體資產轉讓交易接受企業(yè)支付的交換額中,除接受企業(yè)股權以外的現(xiàn)金、有價證券、其他資產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權的票面價值(或股本的賬面價值)20%的,經稅務機關審核確認,轉讓企業(yè)可暫不計算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對于符合上述條款的免稅資產轉讓,轉讓企業(yè)資產原賬面價值將成為轉讓后資產的計稅基礎,如果采用評估價值進行該轉讓的賬務處理,則將形成暫時性差異;對于不符合上述條款的資產轉讓,在轉讓過程中需要確認資產轉讓所得和損失,此時如果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轉讓的賬務處理,則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均為公允價值,不存在暫時性差異。

    (四)企業(yè)整體資產置換暫時性差異企業(yè)整體資產置換是指一家企業(yè)以其經營活動的全部或其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與另一家企業(yè)的經營活動的全部或其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進行整體交換,資產置換雙方企業(yè)均不解散。如果企業(yè)之間的資產置換滿易補價(雙方全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入總資產公允價值不高于25%,經稅務機關審核確認,資產置換雙方企業(yè)均不確認資產轉讓的所得或損失,此時,無論對置換資產按何種價格入賬,置換資產的計稅基礎只能是置換前的賬面價值,按新準則的規(guī)定采用公允價值入賬,勢必產生暫時性差異;如果交易補價高于公允價值的25%,則置換雙方都將按照公允價值入賬,并確認相應的資產轉讓所得,此時將不形成暫時性差異。

    三、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及其處置暫時性差異分析

    第3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一、投資時形成的暫時性差異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guī)定,除企業(yè)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外,以非貨幣性資產進行長期股權投資,應當以所投出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企業(yè)采用權益法進行核算,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關于企業(yè)股權投資業(yè)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fā)[2000]118號)(以下簡稱118號文)規(guī)定,企業(yè)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應在投資交易發(fā)生時,將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有關非貨幣性資產和投資兩項經濟業(yè)務進行所得稅處理,并按規(guī)定計算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

    對比會計與稅法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如果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投資成本與計稅基礎相同,不產生暫時性差異;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投資成本大于計稅基礎,從而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例1:(1)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情況:

    2007年1月甲公司以一批機器設備對乙公司進行長期股權投資,機器設備的原值為1300萬元,已提折舊為500萬元,公允價值為1000萬元,甲公司占乙公司股權的30%,乙公司凈資產為2600萬元。編制的會計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清理8000000

    累計折舊5000000

    貸:固定資產1300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0000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8000000

    營業(yè)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1000萬元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780(2600×30%)萬元,所以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而按118號文規(guī)定,該項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也是1000萬元,該項業(yè)務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2)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情況:

    假設上例中乙公司凈資產為3500萬元,其他條件不變。編制的會計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清理8000000

    累計折舊5000000

    貸:固定資產1300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0000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8000000

    營業(yè)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1000萬元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1050(3500×30%)萬元,所以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500000

    貸:營業(yè)外收入500000

    而按118號文規(guī)定,該項長期股權投資計稅基礎是1000萬元。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1050萬元大于其計稅基礎1000萬元,從而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50萬元。

    二、投資期間形成的暫時性差異

    (一)確認投資損益時形成的暫時性差異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后,應當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xiàn)的凈損益的份額,確認投資損益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但是,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yè)股權轉讓有關所得稅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函[2004]390號文)的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應分享的被投資方累計未分配利潤或累計盈余公積應確認為股權轉讓所得。也就是說,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屬于投資轉讓所得,在未來進行投資處置時,按390號文規(guī)定應確認為應稅所得。被投資企業(yè)發(fā)生虧損,投資企業(yè)也不得沖減應稅所得,在未來處置時視為投資成本。

    由于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不變,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調增或調減,分別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二)資本公積業(yè)務形成的暫時性差異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對于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并計入所有者權益。但按照稅法的規(guī)定,視為股權轉讓所得,在未來進行投資處置時,確認為應稅所得。

    由于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不變,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調增,從而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三)收到現(xiàn)金股利時形成的暫時性差異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按照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xiàn)金股利計算應分得的部分,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按稅法規(guī)定,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不變。但是,投資企業(yè)收到的現(xiàn)金股利屬于已確認的投資收益的返還,應視為前述確認投資收益形成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轉回。

    (四)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時形成的暫時性差異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guī)定,企業(yè)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一方面沖減投資收益,另一方面沖減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而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制度>需要明確的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fā)[2003]45號)第三條規(guī)定,企業(yè)已提取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不屬于投資損失,不得沖減應稅所得。然而,按照390號文的規(guī)定,如果有關準備在申報納稅時已調增應稅所得,轉讓處置有關資產而沖銷的相關準備應允許做相反的納稅調整。因此,該項差異應屬于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例2:(1)承例1(1)。假定乙公司2007年實現(xiàn)凈利潤200萬元,宣告分配現(xiàn)金股利50萬元,雙方所得稅稅率一致。

    甲公司應確認投資收益60(200×30%)萬元,確認應收股利15(50×30%)萬元。編制的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600000

    貸:投資收益600000

    借:應收股利15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150000

    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045(1000+60-15)萬元,而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45萬元。

    (2)承例1(2)。假定乙公司2007年實現(xiàn)凈利潤200萬元,宣告分配現(xiàn)金股利50萬元,雙方所得稅稅率一致。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095(1050+60-15)萬元,而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期末應納稅暫時性差異95萬元(其中投資成本調增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50萬元,損益調整調增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45萬元)。

    例3:(1)承例2(1)。假定乙公司2008年凈利潤為0,該項投資減值80萬元。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8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800000

    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965(1045-80)萬元,而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此時2007年末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45萬元轉回,同時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5(1000-965)萬元。

    (2)承例2(2)。假定乙公司2008年凈利潤為0,該項投資減值80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015(1095-80)萬元,而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2008年末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為15(1015-1000)萬元(2007年末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95萬元轉回80萬元)。

    三、長期股權投資處置時形成的暫時性差異

    《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guī)定,處置長期股權投資,其賬面價值與實際取得價款的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而按照390號文的規(guī)定,投資企業(yè)已確認但尚未收到股利的收益(即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中的損益調整明細科目余額)應視為投資轉讓所得繳納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該項投資形成的所有暫時性差異應全部轉回。

    例4(1)承例3(1)。假定甲公司與2009年將該項投資全部轉讓,收取價款960萬元。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800000

    銀行存款9600000

    投資收益5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0000000

    ——損益調整450000

    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0(965+80-1000-45),計稅基礎也為0。2008年末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5萬元轉回。

    (2)承例3(2)。假定甲公司與2009年將該項投資全部轉讓,收取價款960萬元。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800000

    銀行存款9600000

    投資收益55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10500000

    ——損益調整450000

    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0(1015+80-1050-45),計稅基礎也為0。2008年末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15萬元轉回。

    各年的暫時性差異如表所示:

    (1)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情況:

    表1單位:萬元

    年份賬面價值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007年末10451000450

    2008年末9651000035

    2009年末0000

    (2)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情況:

    表2單位:萬元

    年份賬面價值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007年末10951000950

    第4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關鍵詞】 暫時性差異;所得稅會計;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按照財政部2006年2月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中的要求,企業(yè)所得稅核算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即要求企業(yè)的資產與負債分別根據會計準則與稅法的不同要求計算會計的賬面價值與稅法的計稅基礎,計算出兩者之間的差額,即暫時性差異,進而計算企業(yè)的遞延所得稅、應交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可以說,暫時性差異的計算和類別判定是正確核算所得稅的前提。本文將對暫時性差在所得稅會計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一分析。

    一、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所得稅會計中的應用情況分析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將導致使用或處置資產、償付負債的未來期間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在會計核算上,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資產類項目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根據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企業(yè)在資產負債表日在賬面上確認的資產金額,一般是資產負債表上資產項目列示的金額。根據稅法的規(guī)定,資產的計稅基礎是企業(yè)在資產負債表日計算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按稅法規(guī)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一般為資產取得成本減去以前期間按照稅法規(guī)定已經稅前扣除金額后的差額。當某項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時,意味著該項資產在未來期間產生的經濟利益不能全部稅前扣除,兩者的差額需要交納所得稅,由此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企業(yè)常見的資產類項目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情況有:

    1. 以公允價值后續(xù)計量的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期末新公允價值高于原公允價值的差額部分。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初始確認應按取得時的公允價值計量,若以后公允價值發(fā)生變動,會計規(guī)定應按變動后的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同時將公允價值變動差額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而財稅[2007]80號文件中規(guī)定,企業(yè)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以及投資性房地產等,持有期間公允價值的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在實際處置或結算時,處置取得的價款扣除其歷史成本后的差額應計入處置或結算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則期末新公允價值高于原公允價值的差額構成一項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2. 固定資產項目期末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的差額。由于會計與稅法規(guī)定的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折舊年限不同,若稅法累計折舊大于會計累計折舊,則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固定資產原價-會計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大于其計稅基礎(固定資產原價-稅法累計折舊)的差額部分,即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3. 無形資產項目期末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的差額。無形資產產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有兩種情況:一是內部研發(fā)支出。按新無形資產準則的規(guī)定,開發(fā)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支出應當資本化計入無形資產成本,而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的研發(fā)支出在實際發(fā)生時在稅前扣除,因此,開發(fā)支出形成的無形資產在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為零,即計稅基礎為零,由此形成的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無形資產原價-會計累計攤銷-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與其計稅基礎零之間的差額即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二是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是否需要攤銷形成的差異。新無形資產準則中對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要求攤銷,只需期末進行減值測試,而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的無形資產必須按一定的期限進行攤銷,因此形成的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也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4. 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項目,涉及的暫時性差異可能發(fā)生在投資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是非合并方式的初始投資時,假如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長期股權投資按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入賬,長期股權投資入賬的投資成本大于計稅基礎企業(yè)的實際投資成本,從而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若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會計投資成本與計稅基礎都是企業(yè)的實際投資成本,不產生暫時性差異。二是在長期股權投資的持有期間,若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總額增加,會計準則規(guī)定,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時,根據被投資企業(yè)權益增加調增賬面價值;而稅法則以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因此,調增部分就構成一項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三是投資企業(yè)權益法下分得現(xiàn)金股利時,如果投資企業(yè)適用的所得稅稅率高于被投資單位的稅率,除國家稅收法規(guī)規(guī)定的定期減稅、免稅優(yōu)惠以外,應還原為被投資單位稅前收益后乘以雙方稅率差,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在實際分得利潤時繳納所得稅。但是,若投資企業(yè)適用的所得稅稅率不高于被投資單位的稅率,該差異無須確認,即未來分得利潤時無須繳納所得稅。但要注意的是,若投資企業(yè)能夠控制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并且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轉回時,不予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5. 資產重估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的差額部分。這類資產包括存貨、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在建工程等非貨幣性資產。會計準則規(guī)定,資產重估時應根據公允價值進行調整,而在計稅時不作相應調整,計稅基礎仍為原賬面價值,則重估后公允價值大于原賬面價值的差額部分構成一項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除上述項目外,其他資產項目如長期待攤費用、長期應收款等,若稅法規(guī)定與會計準則規(guī)定存在差異,導致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時,也可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資產都將產生暫時性差異,如果一項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流入時, 按稅法規(guī)定不計入流入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則其計稅基礎等于其賬面價值,不會產生暫時性差異,如貨幣資金類、應收款項類資產等。

    (二)負債類項目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負債的賬面價值意味著在未來期間將通過含有經濟利益的資源流出企業(yè)來清償;負債的計稅基礎是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的差額。因此,負債的暫時性差異就是按稅法規(guī)定該負債可以在未來期間稅前扣除的金額。當負債的賬面價值低于其計稅基礎時,此差額在未來期間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產生所得稅納稅義務,在本期構成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般而言,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等大部分負債的確認和償還,不會對當期損益和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其計稅基礎即為賬面價值,不存在暫時性差異。但在某些情況下,負債的清償可能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如金融負債的新公允價值低于原公允價值的差額部分、企業(yè)部分負債債務重組調整時減少的部分賬面價值等。

    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在所得稅會計中的應用情況分析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將導致使用或處置資產、償付負債的未來期間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一)資產類項目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資產類項目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應稅經濟利益的金額也將低于計稅時允許抵扣的金額,此差額在未來期間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從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資產類項目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一般包括:

    1. 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新公允價值低于原公允價值的差額部分。

    2. 會計與稅法規(guī)定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折舊年限不同引起的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的差額部分。

    3. 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當被投資方發(fā)生虧損時,投資企業(yè)按照持股比例確認應予承擔的部分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但稅法規(guī)定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在持有期間保持不變,由此造成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的差額即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但要注意的是,本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轉回,并且未來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才能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4. 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引起的資產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的差額部分。一是壞賬準備。稅法規(guī)定,除另有規(guī)定者外,按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該類項目計提壞賬準備為年末合計金額的5‰部分可以稅前扣除,若會計計提超過這一標準,其超過部分將構成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二是企業(yè)計提的其他準備,包括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等,稅法規(guī)定資產減值損失在實際發(fā)生時稅前扣除,計提時不允許扣除,因此計提準備金額構成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二)負債類項目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負債類項目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意味著資源從企業(yè)流出時,其部分或全部金額可以從未來應稅經濟利益中扣除,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構成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類項目引起的常見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有:

    1. 金融負債新公允價值高于原公允價值的調整部分。

    2. 預計負債中能作為稅收扣除項目的部分。或有負債滿足確認條件時,按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在當期確認為費用,同時確認預計負債。若稅法規(guī)定預計時不允許扣除,實際發(fā)生時扣除,則會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如售出商品提供的產品質量保證,若會計上確認預計負債,而稅法允許售后服務支出在實際發(fā)生時稅前扣除,預計時不允許扣除,此項稅法允許扣除金額即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某些預計負債,如債務擔保,若稅法規(guī)定其支出無論是否實際發(fā)生均不允許稅前扣除,則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不產生暫時性差異。

    3. 預收賬款可能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會計準則規(guī)定,企業(yè)在收到預收款時不確認收入,在發(fā)出商品時確認收入;若稅法規(guī)定在預收款時可計入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則預收賬款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零之間的差額即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三)其他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情況

    1. 未作為資產、負債確認的項目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情況。某些交易或事項發(fā)生后,因不符合資產、負債的確認條件而未作為資產或負債入賬,但按稅法規(guī)定能夠確定其計稅基礎,其賬面價值零和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構成暫時性差異。例如,A公司在開始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之前發(fā)生了900萬元的籌建費用,會計發(fā)生時已計入當期損益。按照稅法規(guī)定,籌建期間發(fā)生的費用可以分期攤銷在稅前扣除。假定A公司在2007年初開始生產經營活動,若稅法按5年攤銷,則2007年稅法允許稅前扣除金額為180萬元,其于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金額為720萬元,即其在2007年底的計稅基礎為720萬元,則籌建費用賬面價值零與計稅基礎720萬的差額在當期發(fā)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符合確認條件時,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2. 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結轉以后年度的未彌補虧損和稅款抵減,應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未彌補虧損及稅款抵減本質上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具有同樣的作用,均能夠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繳所得稅,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例如,某公司于2007年發(fā)生經營虧損500萬元,可以用以后5年的稅前所得彌補,該公司預計其于未來5年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于該經營虧損彌補,應在本期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三、暫時性差異在所得稅核算中不予確認的情況

    一是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中形成的商譽,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是除企業(yè)合并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項,若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或可抵扣虧損),則所產生的資產、負債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形成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均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這種情況在我國發(fā)生的不多,因為會計和稅法在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上基本一致,差異主要是由后續(xù)計量引起的。

    三是企業(yè)應當以未來期間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若企業(yè)預計在未來期間無法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影響,則不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主要參考文獻】

    第5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關鍵詞: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9-0047-01

    從利潤確定角度講,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收入和相關的成本、費用相配比,即可確定企業(yè)的盈虧。資產計價和利潤確定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從外在形式上看,由收支相抵確定企業(yè)盈虧,符合常規(guī),更為直觀。從內在實質上看,重視凈資產的變化,更能夠體現(xiàn)實物資本保全的現(xiàn)代會計觀念。我國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順應這一趨勢,采用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而與世界所面對的資本市場需求相一致。

    一、暫時性差異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暫時性差異的概念

    新準則在引入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了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按照暫時性差異對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分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由于資產的計價金額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逐步費用化,會計核算上的資產計價金額與所得稅法上資產計價金額之間的差異,從資產的整個使用期間來看將逐步消失,所以這些差異都是暫時性的,不存在永久性差異。如果存在暫時性差異就表明資產或負債將在未來期間導致所得稅流入或流出企業(y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要求將這一影響確認為資產或負債。

    (二)暫時性差異的特征

    暫時性差異與《企業(yè)會計制度》(2001年)中規(guī)定的時間性差異,都能夠在未來期間轉回,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均需遞延或分配到以后各期,但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顯著的區(qū)別。

    第一,會計界對收益理解由“收入/費用觀”轉變?yōu)椤百Y產/負債觀”,是促使損益表債務法發(fā)展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重要原因。時間性差異正是基于“收入/費用觀”,側重從收入和費用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某個期間內的差異,根據其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僅反映了對所得稅費用的本期影響額。而暫時性差異是基于“資產、負債觀”,側重于從凈資產變動的角度分析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反映的是資產負債表日累計差異金額,根據其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分別代表實際預交的所得稅資產和應交的所得稅負債,更加符合資產和負債的含義。

    第二,由于損益的變動必然導致凈資產變動,所有影響損益的會計事項都會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出來,因此基于資產負債表確認的暫時性差異包括舊所得稅會計規(guī)范中所稱的所有時間性差異,還包括其他因對資產或負債進行直接調整而產生賬面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一致的非時間性差異,以及會計上雖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但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而產生的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異等。

    二、暫時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的對比分析

    所得稅會計的核心問題是解決會計利潤(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及其對所得稅影響的會計處理。利潤表債務法從收入和費用角度定義并核算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將會計規(guī)定與稅法規(guī)定由于確認和計量收入、費用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稱為時間性差異。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資產和負債的角度定義并核算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將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以及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的項目,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的,該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統(tǒng)稱為暫時性差異,即將會計規(guī)定與稅法規(guī)定由于確認和計量資產、負債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應稅所得與會計利潤之間的差異稱為暫時性差異。

    雖然時間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均指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但由于它們定義會計利潤時運用的收益計量理論不同而導致兩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時間性差異可用公式表示為:本期時間性差異=會計利潤-應稅所得=(收入-費用)-應稅所得。暫時性差異可用公式表示為:本期暫時性差異=會計利潤-應稅所得=(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應稅所得=[(期末資產賬面價值-期末負債賬面價值)-(期初資產賬面價值-期初負債賬面價值)]-[(期末資產計稅基礎-期末負債計稅基礎)-(期初資產計稅基礎-期初負債計稅基礎)]=(期末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期末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期初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期初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忽略所有者投入資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由于利潤或虧損必然導致凈資產變動,所以所有的時間性差異都是暫時性差異,而暫時性差異除了包括時間性差異,還包括非時間性的暫時性差異,如資本公積變動引起的凈資產變動。

    總之,此次所得稅會計對象的變革不僅僅是簡單的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會計觀念的轉變、分析思路的轉變。會計人員要較好地掌握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重在轉變會計觀念,轉變那種認為收益只能由利潤表要素產生的觀念。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利潤表債務法相比,能更加全面地核算所得稅會計差異,更加真實地反映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為決策提供更加相關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 徐 俐.新企業(yè)所得稅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及應用對策[J].管理觀察,2008(5).

    [2] 趙國新.新準則下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淺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第6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關鍵詞】 自行研發(fā); 無形資產; 資本化支出; 差異辨析

    筆者對2009年《中級會計實務》教材262頁[例15-3]中有關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資本化支出部分會形成暫時性差異有著不同的看法。

    實例:甲公司當期發(fā)生研究開發(fā)支出共計200萬元,其中研究階段支出80萬元,開發(fā)階段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支出20萬元,開發(fā)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支出100萬元。假定甲公司與稅法對該項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均為10年,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的支出中,形成費用化的支出在按照規(guī)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fā)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資本化的支出,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進行攤銷。下面將分兩種情況進行分析。

    一、初始確認無形資產時就確認一項暫時性差異(見表1)

    二、初始確認無形資產時不確認一項暫時性差異(攤銷時再確認一項暫性差異)(見表2)

    從上述表1、表2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十年攤銷完畢,企業(yè)計算利潤額與稅法計算納稅所得扣除的攤銷費用均為100萬元,并沒有體現(xiàn)出稅法加計50%扣除的優(yōu)惠政策。wwW.133229.cOm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釋義可以清楚地看出,研究開發(fā)費用的具體加計扣除方式為:未形成無形資產的研發(fā)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在按規(guī)定實行100%扣除的基礎上,按研究開發(fā)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fā)費用,按無形資產成本的150%進行攤銷。也就是按照研發(fā)費用是否資本化為標準,分兩種方式來加計扣除。其準予稅前扣除的總額是一樣的,即都是實際發(fā)生的研發(fā)費用的150%。稅法之所以允許研發(fā)費用加計扣除,其主要目的是鼓勵企業(yè)研發(fā)行為,減輕自行研發(fā)無形資產企業(yè)的所得稅稅負。對于未形成無形資產的研發(fā)支出,由于企業(yè)將其計入發(fā)生當期損益,所以稅法允許加計在當期扣除,對于形成無形資產的研發(fā)支出,由于企業(yè)采用合理的攤銷方法分期攤銷計入攤銷當期損益,所以稅法允許在攤銷期間分期加計扣除。由此可見,企業(yè)在計算利潤時扣除的研發(fā)支出與稅法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允許扣除的研發(fā)支出始終存在一種差異,此差異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消失,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轉回。為此筆者認為,此差異應屬于永久性差異,而不應將其確認為暫時性差異。

    【參考文獻】

    第7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第二條  凡在大連市中山區(qū)、西崗區(qū)、沙河口區(qū)、甘井子區(qū)內實行職工醫(yī)療保險的單位、個人,以及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約定醫(yī)療機構,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大連市職工醫(yī)療制度改革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市醫(yī)改領導小組),統(tǒng)一領導全市職工醫(yī)療制度改革工作。市醫(y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醫(yī)改辦),具體負責職工醫(yī)療保險監(jiān)督檢查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xié)調。

    市衛(wèi)生局、勞動局、財政局,是實施職工醫(yī)療保險監(jiān)督檢查的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監(jiān)督檢查主管部門),應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對職工醫(yī)療保險工作實施日常監(jiān)督檢查。

    第四條  設立大連市職工醫(yī)療保險監(jiān)督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監(jiān)委會),負責對職工醫(yī)療保險的社會監(jiān)督。市監(jiān)委會在市醫(yī)改領導小組領導下,由政府有關部門、工會派員組成,并吸收參保單位代表、職工代表、專家代表參加。其日常工作由市監(jiān)委會辦公室(與市醫(yī)改辦合署辦公)負責。

    市監(jiān)委會可以定期要求市醫(yī)改辦、監(jiān)督檢查主管部門、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約定醫(yī)療機構和與職工醫(yī)療保險相關的單位報告職工醫(yī)療保險工作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也可以向有關部門、社會通報或公布其監(jiān)督結果。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權向市醫(yī)改辦、市監(jiān)委會、監(jiān)督檢查主管部門舉報或投訴違反職工醫(yī)療保險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違法行為。市醫(yī)改辦、市監(jiān)委會、監(jiān)督檢查主管部門應分別設立接待窗口和投訴電話,并為舉報、投訴者保密。

    第六條  市醫(yī)改辦、市監(jiān)委會和監(jiān)督檢查主管部門,應按職責分工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的基金收繳、支付及運營情況和對約定醫(yī)療機構的醫(yī)療服務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

    第七條  監(jiān)督檢查人員實施職工醫(yī)療保險監(jiān)督檢查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進入被檢查者的業(yè)務場所;

    (二)查閱、調閱或者復制被檢查者的有關資料;

    (三)對被檢查者、證人及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

    (四)在必要時,可向被檢查者下達《職工醫(yī)療保險檢查通知書》,并要求被檢查者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十日內作出書面答復。

    第八條  監(jiān)督檢查人員實施職工醫(yī)療保險監(jiān)督檢查,必須有兩人以上,出示本部門行政執(zhí)法證件或有效證明。被檢查單位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不得借故拒絕檢查。

    第九條  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約定醫(yī)療機構,應按照職工醫(yī)療保險有關管理規(guī)定建立、健全內部監(jiān)督檢查制度,自覺接受市醫(yī)改辦、市監(jiān)委會和監(jiān)督檢查主管部門的監(jiān)督檢查。

    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受主管部門的委托,對參加職工醫(yī)療保險的單位、人員醫(yī)療保險費的收繳和約定醫(yī)療機構的醫(yī)療服務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

    約定醫(yī)療機構在醫(yī)療服務過程中,有權核查醫(yī)療保險參保人的醫(yī)療保險證件,并有義務嚴格按照醫(yī)學要求和職工醫(yī)療保險的有關規(guī)定,為醫(yī)療保險參保人提供必要、合理的醫(yī)療服務。

    第十條  醫(yī)療保險參保人就醫(yī)時,應嚴格遵守醫(yī)療保險的有關規(guī)定,正確使用VP卡,自覺接受約定醫(yī)療機構的查驗。不得無理取鬧和辱罵、毆打醫(yī)務人員。

    《醫(yī)療保險證》和VP卡不得互相轉借。

    第十一條  對認真執(zhí)行職工醫(yī)療保險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在職工醫(yī)療保險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以及舉報、投訴違反職工醫(yī)療保險管理規(guī)定的違法行為有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市醫(yī)改領導小組給予表彰獎勵。

    表彰獎勵辦法由市醫(yī)改辦會同市財政局另行制定,報市醫(yī)改領導小組審定后執(zhí)行。

    第十二條  下列行為屬于違反職工醫(yī)療保險管理規(guī)定的違法行為:

    (一)約定醫(yī)療機構

    1、醫(yī)療服務過程中不查驗醫(yī)療保險有關證件,或對持他人醫(yī)療保險證件就醫(yī)不予制止的;

    2、不執(zhí)行《大連市職工醫(yī)療保險費用支付和不予支付范圍》的;

    3、不合理用藥、檢查、治療、收費的;

    4、向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虛報、重報、多報醫(yī)療費用的;

    5、為醫(yī)療保險參保人出具虛假疾病診斷證明,造成約定醫(yī)療保險基金損失的。

    (二)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

    1、占用、挪用醫(yī)療保險基金的;

    2、不按規(guī)定向約定醫(yī)療機構支付醫(yī)療費用,造成約定醫(yī)療機構經濟損失或影響醫(yī)療保險業(yè)務正常進行的;

    3、以權謀私或工作失職造成醫(yī)療保險基金損失的。

    (三)投保單位

    未按規(guī)定為職工辦理醫(yī)療保險手續(xù),瞞報工資總額或拖欠、拒不繳納醫(yī)療保險費的。

    (四)參保人

    1、互相轉借《醫(yī)療保險證》和VP卡就醫(yī)的;

    2、私自改寫VP卡或涂改處方、費用單據多報冒領的。

    (五)約定醫(yī)療機構、醫(yī)療保險經辦機構、投保單位和參保人違反職工醫(yī)療保險管理規(guī)定的其他行為。

    第十三條  在職工醫(yī)療保險監(jiān)督檢查工作中發(fā)現(xiàn)有本辦法第十二條所列行為,《大連市職工醫(yī)療保險暫行規(guī)定》有處罰規(guī)定的,按規(guī)定給予處罰;沒有處罰規(guī)定的,由監(jiān)督檢查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并對個人處以5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

    第十四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條規(guī)定,醫(yī)療保險參保人就醫(yī)時無理取鬧,辱罵毆打醫(yī)務人員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

    第十五條  有關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規(guī)定實施行政處罰。

    第十六條  旅順口區(qū)、金州區(qū)和縣(市)以及大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大連保稅區(qū)、大連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可依照本辦法制定本地區(qū)職工醫(yī)療保險監(jiān)督檢查管理辦法。

    第8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會計處理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078-01

    所得稅會計是以財務會計理論為基礎,以會計收益和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為核算對象,以提供與決策有用的信息為目標的會計程序和方法。我國制定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以下稱新會計準則)選擇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反映內容更全面,方法更科學。筆者就所得稅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進行以下的探討。

    一、計稅基礎

    新會計準則要求企業(yè)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對所得稅進行核算,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確定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新會計準則要求企業(yè)對在資產負債表日的資產與負債分別根據會計準則與稅法的不同要求進行計價,簡稱會計計價基礎和稅法計價基礎。會計計價基礎即賬面價值,是在賬面上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的金額;稅法計價基礎即計稅基礎,是企業(yè)根據稅法規(guī)定,為計算應交所得稅所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的價值,也是申報所得稅時該資產或負債的計稅金額。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y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顯然,資產的計稅基礎是稅法允許未來抵稅的資產價值,即未來不需要納稅的資產價值,即現(xiàn)在不能稅前列支抵扣的金額,也是現(xiàn)在需要納稅的資產價值。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顯然,負債的計稅基礎是稅法規(guī)定未來不可以扣稅的負債價值,也就是未來需要納稅的負債價值,或是現(xiàn)在不需要納稅的負債價值,或現(xiàn)在可以稅前列支抵扣的金額。

    二、暫時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在上述資產計稅基礎與負債計稅基礎的確認與分析基礎上,可引申出暫時性差異。

    其計算公式為:暫時性差異=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

    暫時性差異具有以下特點:暫時性差異的計算值是一個累計值。由于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是累計的,暫時性差異也是一個累計值。暫時性差異在以后年度資產收回或負債清償時,會產生應稅利潤或可抵扣金額,隨時間推移會逐漸消除,即暫時性差異可以轉回,且轉回數與原發(fā)生數總額相同。

    暫時性差異按照其對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分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一)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確認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這里的“可抵扣”是指未來可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將導致使用或處置資產、償付負債的未來期間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確認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是指未來應納稅。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將導致使用或處置資產、償付負債的未來期間增加應納稅所得額。

    三、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一)涉及的幾個科目(賬戶)及其關系

    所得稅會計處理所涉及的幾個主要科目(賬戶)如下:

    1.所得稅費用。

    2.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3.遞延所得稅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稅率,然后結合期初余額計算本期應確認或轉回的數額)。

    4.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然后結合期初余額計算本期應確認或轉回的數額)。

    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用公式表示為:

    當期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當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期初)

    (二)所得稅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

    所得稅會計的目的之一是要確定當期應交的所得稅以及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的會計處理一般程序為:

    (1)計算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

    (2)計算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

    (3)比較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來確定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或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4)計算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或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其中: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稅率=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借方余額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貸方余額。

    (5)根據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期初、期末余額計算出本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數額。

    (6)根據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確定當期應交的所得稅以及所得稅費用。

    要比較資產或者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計算暫時性差異;其次,按所得稅會計準則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具體金額。因此,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不僅核算程序復雜,而且增加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但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將本期暫時性差異所產生的所得稅影響額遞延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時轉回原來已經確認的暫時性差異對本期所得稅影響額,將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影響數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反映,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了有用的經濟信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76-83.

    [2]呂佳橋.新企業(yè)會計準則使用操作詳解[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03).

    第9篇:暫時性差異范文

    【關鍵詞】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計稅基礎 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負債

    在會計學習和會計實踐工作中,所得稅核算中的納稅調整雖然有公式可行,但實際理解和應用起來還是讓會計學習者和會計工作者難以把握,作業(yè)和工作無從下手。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產生這一困難的原因是他們對相關概念難以理解,那么對于與所得稅有關的概念主要是那些?又該如何理解和應用呢?我們來看如下相關概念:

    一、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我國現(xiàn)行新會計準則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中明確規(guī)定我國的所得稅核算方法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那么作為所得稅的學習者和工作者就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資產和負債出發(fā),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示的資產和負債項目,按會計準則的要求確定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按稅法要求確定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比較同一項目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在金額上是否存在暫時性差異,如果存在暫時性差,根據相關知識確定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并結合未來期間可能轉回的金額和所得稅稅率進一步計算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是遞延所得稅資產;最后以此為基礎確定本期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和本期應納所得稅金額的方法。

    從上述表達中我們要清楚,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包括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本期所得稅費用,另一部分是由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接下來我們還應從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產生的根源來加強一下理解,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會計準則和稅收法規(guī)存在不同的規(guī)定。這種不同的規(guī)定主要可概括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沖突的規(guī)定。比如國債利息收入和罰款支出等這些收支會計是要計入利潤的,但是稅法規(guī)定這些收支任何時候都不記入應納稅所得額。另一種是會計和稅法規(guī)定都可以計入利潤,但是計入的方法、時間不同。比如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公允價值變動等等。其中第二種情況會使企業(yè)在未來期間增加一項資產或是承當一項負債。也就是說由于本期交易或事項的發(fā)生可能使企業(yè)在未來期間多交或少交所得稅.

    二、所得稅差異

    作為常規(guī)的會計處理是站在會計準則的立場上來處理會計業(yè)務和會計事項的,而作為所得稅的計算繳納來說是站在稅法的立場上來處理與應納稅所得額相關的會計業(yè)務和會計事項的,正是因為上述會計和稅法之間存在不同規(guī)定的兩種情況,所以企業(yè)從會計角度計算出來的當期利潤總額不一定等于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造成二者不等的原因和數據就是通常所說的所得稅差異(后面都簡稱差異)。

    從造成差異的原因和對未來期間是否產生納稅影響我們可以把差異分為非暫時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

    (一)非暫時性差異

    這種差異是由于會計和稅法完全沖突的規(guī)定形成的,所謂完全沖突就是二者的沖突形成的差異是永遠不可調和的,具體應用在所得稅調整中就是本期稅法不用交稅的收入在未來期間也不用補稅,本期稅法不可以扣除的費用支出在未來期間也不能補扣。即這個差異存在了就沒在調回的可能。所以我們也把這種差異稱為非暫時性差異,也可稱為永久性差異。例如前邊說過本期發(fā)生的國債利息收入,本期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以后期間也不計入。本期發(fā)生的罰款支出本期不能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以后也不能補扣。可見非暫性差異只影響本期應納所得稅金額,對未來期間的應納所得稅金額不會影響。在賬務上不需要作遞延所得稅處理。

    (二)暫時性差異

    這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重點要考慮和處理的內容。暫時性差異是由會計和稅法規(guī)定都可以計入利潤,但是計入的方法、時間等相關規(guī)定不同造成的差異。具體應用在所得稅調整中,就是會計利潤和稅法的應納稅所得額都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是在處理的方法和時間上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就是會計本期從利潤中扣除的某項費用比稅法規(guī)定的多了,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要加回來,但在未來期間稅法允許從應納稅所得額中可以再扣除,反之亦然。即企業(yè)本期多交了所得稅,以后要以少交;企業(yè)本期少交了所得稅,以后要補交。例如固定資產折舊,通常情況下,會計和稅法都是以取得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為依據來計提折舊的,即對于一項固定資產來說總的應計折舊額是相等的,也就是說二者可以在稅前扣除的總金額是相等的,但是可能由于會計和稅法采用了不同的折舊方法或折舊時間或是會計在后續(xù)計量中計提了減值準備,這樣就會造成在具體某一會計期間計入當期費用的折舊二者不相等。但這種不相等是暫時的,在未來期間少扣的可以多扣回來,多扣的要加回去,最后二者扣除的總額是相等的。所以說這種差異是暫時性差異。

    可見暫性差異不但影響本期應納所得稅金額,對未來期間的應納所得稅金額也會產生影響。在賬務上需要對這影響作出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處理。這就是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中所說的要確認相應形成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

    綜上所述某會計期間: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非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

    三、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

    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納稅調整的重點是,確定暫時性差異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而形成暫時性差異的因素是會計的賬面價值和稅法的計稅基礎不相等。賬面價值是會計上某項資產或負債的凈值,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就是資產負債表中體現(xiàn)的金額。這點會計人員比較好理解。那么計稅基礎是什么呢?計稅基礎分為資產的計稅基礎和負債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計稅基是指企業(yè)在收回資產的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從應稅經濟利潤中扣除的金額。即假定按照稅法規(guī)定進行核算所提供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應有金額。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即假定按照稅法規(guī)定進行核算所提供的資產負債表中負債的應有金額。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某項資產(負債)的暫時性差異=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四、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根據未來對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會增加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的暫時性差異稱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資產上表現(xiàn)為賬面價值>計稅基礎;在負債上表現(xiàn)為賬面價值

    會減少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的暫時性差異稱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在資產上表現(xiàn)為賬面價值計稅基礎;在計算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時表現(xiàn)為: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可見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本期多交的所得稅未來可以少交。

    五、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從上述可知暫時性差異會導致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增加或者減少,最終使未來期間多交或者少交企業(yè)所得稅。未來多交的稅金使企業(yè)產生了一項負債,這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而未來少交的稅金使企業(yè)產生了一項資產,這就遞延所得稅資產。聯(lián)系前面幾個概念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賬面價值-計稅基礎=暫時性差異

    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暫時性差異×未來期間企業(yè)所得稅稅率

    資產:暫時性差異>0,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負債

    暫時性差異

    負債:暫時性差異>0,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資產

    暫時性差異

    最后要強調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暫時性差異都要確認遞延所得稅。特殊情況下還應考慮未來企業(yè)是否有足夠多應稅所得可供抵扣,和企業(yè)提供的相關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等。

    參考資料

    [1]何珍芳,鄧冬青.《稅收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喬夢虎.《納稅實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我爱我色成人网|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97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