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農業基本概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基本概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基本概況

    第1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關鍵詞:西方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經驗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1)03-0097-05

    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工業化發達國家也是現代農業的先行者,普遍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其農業本質上既是資本主義市場農業又是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性和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性這兩重性特征非常明顯。西方發達各國盡管由于歷史、經濟、地理和自然條件各不相同,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不盡一致甚至差別很大,但現代化和市場化則是其農業共同特征和基本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國外農業研究中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是把單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這種國別研究的優點是比較易于深入,缺陷是難以發現和歸納出帶有普遍性的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普遍經驗。本文試圖突破傳統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把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現象,以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經驗觀察事實為基本依據,從實踐和政策角度,對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做法進行歸納、概括和總結。這種研究有利于深化對現代農業特點和發展規律的認識,趨利避害根據我國國情適當吸收和借鑒,有利于少走彎路,更好地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政府的法律與政策供給:農業發展的基本制度保障

    農業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實上并未完全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發達國家的農業在其經濟中所占比重較低,是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一般以工業為核心、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第三產業的比重至少都在50%以上,農業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超過5%。但由于其經濟總量比較大,農業產值絕對量則相當大。農業不僅在其國內,而且在世界經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發達國家的政府普遍對農業比較重視和支持,值得特別關注和深思。

    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但農業一直是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隨著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目前約占其生產總值的2%多。但農業仍是美國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美國仍是全球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國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1993年美國農產品出口額為477.95億美元,進口額為288億美元,順差接近200億美元。到2002年美國農產品出口額為545億美元,進口額為400億美元,順差達145億美元。雖然順差減少,但出口仍呈增長之勢。

    法國也是發達的工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5位,其農業在世界農業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國甜菜產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產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產量居世界第3位,肉類產量居世界第4位,小麥、玉米產量居世界第5位。1993年法國農業總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卻高達2795.75億法郎,約合508億美元。其農產品出口總額達328.1億美元,凈出口額為112億美元。

    發展農業必須高度重視農業,這是農業發展的必要前提。發達國家在這方面有經驗也有教訓。美國從一個移民國家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農業大國,除了得天獨厚的土地等自然條件外,國會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農業十分關鍵。美國在建國初期曾有過農業立國與工商立國的爭論,但“農業是制造業和商業的基礎”這個信念沒有動搖過,“以農立國”這個重農傳統和基本國策沒有動搖過。現在,美國農業雖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較低,但政府仍然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一如既往地支持和保護農業。英國農業經歷了從比較先進、衰退、恢復發展到實現現代化這樣曲折的過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工業革命后至二戰前曾經實行“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這樣的輕農政策。

    發展農業必須有合理穩定的法律制度,這是農業發展的制度基礎。工業化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于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家庭農場是農業的基石。發達國家家庭農場的主體地位主要是通過法律和確立與實現的。美國1826年制定的“宅地法”,奠定了家庭農場的基礎。現在,公司農場的數量在不斷上升,所占農地面積和銷售額比重較大,但是公司農場的基礎仍然是家庭農場,小型農場數量仍占90%多。丹麥通過長期的,使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實現了農業經營的家庭化。今天,丹麥97%的農民為自耕農,出租土地只占3%。

    發展農業還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這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農業生產周期比較長,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比較多,需要政府發揮必要作用。政策和法律推動是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一百多年時間里,美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采取了價格保護、收入支持、財稅金融等政策,對農業發展作用巨大。二戰后,英國為了扭轉農業徘徊不前的局面,于1947年實施戰后第一個農業法。此后,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頒布鼓勵農業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使農業有了長足發展。

    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農業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必須重視和支持農業。

    二、農業的功能和產業定位:從保障溫飽向追求效益轉變

    農業最基本的功能是解決吃飯穿衣即溫飽問題,往往被認為是傳統的低效弱勢產業。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高效益證明,農業不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而且能夠使農民實現富裕。

    發達國家農業效益普遍比較高,是高產出高收益產業。其農業的高產出和高收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高。1991年荷蘭的土地生產率為2468美元/公頃,勞動生產率是44339美元/人,分別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丹麥只有4%的人口(約1O萬人)從事初級農業生產。但丹麥的農業卻足以為1500萬人口提供食物,相當于三個丹麥的人口。1998年,丹麥的農業勞動者約占世界農業勞動者總數的萬分之O.9,但生產的肉類占世界的萬分之92,谷物占世界的萬分之45.3。二是農民收入比較高。1998年,丹麥農民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谷物種植者、養牛和乳品生產者、養豬農戶年平均純收入按2003年的匯率計算,分別為2.84萬美元、3.31萬美元和7.88萬美元。這樣的收入水平,是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望塵莫及的。澳大利亞農業從業者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為農場主,農場主年均收入一般可達1O萬澳元,這樣的收入水平

    在澳大利亞也屬于中等偏上。這說明,農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完全能夠成為高產出、高收益的強勢產業。

    發達國家農業之所以能夠實現高效益,首要的是對農業重新進行產業和功能定位。發達國家普遍是把農業作為一種可以獲利的高效益產業來對待的,發展農業不僅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取利益。英國工業革命前后出現“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農業成為了一種可獲利產業。丹麥一直把農業作為一種獲利能力很高的產業來對待,甚至重新界定農業范疇,提出了大農業的概念。丹麥的農業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農業不僅屬于第一產業,而且延伸至第二、第三產業。這種產業和功能定位從根本上說,是其農業的資本主義性質決定的。發達國家農業是資本主義市場農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其本質的內在要求。農業面臨市場競爭的環境,沒有效益就難以存在。但它也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概念需要重新認識,農業的作用需要重新發現,農業的目標需要重新定位。

    實現農業的高效益,需要符合效益原則的農業結構來支撐。以種植業為基礎、以畜牧業為主導的農業結構,是發達國家農業實現高效益的關鍵之一。發達國家畜牧業一般占農業產值的60%以上,比重高的如丹麥占到3/4,比重低的如美國也在50%左右。畜牧業在效益和加工增值潛力上要優于種植業。畜牧業是食品工業的基礎。發達國家食品工業原料的80%來自畜牧業,只有5%直接來自谷物。發達國家農業的高效益與這種農業結構關系極大。傳統農業是以解決溫飽為目標的,反映在農業結構上必然是以種植業為主導。現代農業重大的變化之一是畜牧業取代種植業居于主導地位,這是現代農業追求效益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重新認識農業,按照效益優先的原則調整農業結構。

    三、農業生產方式與主導產業確定:面向國際市場和發揮比較優勢

    農業定位和發展原則問題解決后,農業發展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就是生產什么、為誰生產、如何生產,即主導產業確定、市場選擇和生產方式問題。馬克思說,資本無國界。國際市場是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其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發達國家農業的國際化程度普遍較高,對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的依賴普遍比較大。比如“貿易立國”的荷蘭,進出口額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90%以上,農業的出口率高居世界第一。1989-1998年,荷蘭農業平均每年的凈出口值達到138.07億美元,按農牧漁業及涉農部門全部就業人數平均,每人創匯48691美元。

    面向國際市場適時調整農業結構、確定農業主導產業,利用國外資源進行生產是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經驗。丹麥就是這樣從種植業為主向畜牧業為主轉變的成功范例。19世紀前,丹麥農業一直是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的典型的傳統農業。19世紀末,由于蒸汽船被廣泛用于國際貿易,歐洲市場上大量充斥北美、俄國的糧食,使歐洲糧食價格下跌,飼料價格也隨之下降。丹麥及時適應國際市場的新變化,對農業結構進行了歷史性的戰略調整,以廉價的進口飼料大力發展畜牧業,使畜牧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主導部門,進而使畜牧產品成為重要的出口品。

    立足于自身的比較優勢,確定農業主導產業,則是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做法。澳大利亞就是這樣的典型。澳洲土地遼闊,有1/3的地區只適宜發展畜牧業,農用地的90%以上是天然草場。草場良好,自流井多,氣候干燥,適于綿羊生長和繁殖,畜牧業在農業中占明顯優勢。從自身的比較優勢出發,澳大利亞確定了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發展方向。其養羊業規模很大,數量居世界第一,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1990年澳洲羊毛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左右,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高達90%左右,羊毛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發達國家的經驗啟示我們,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用全球化的視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現和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推進農業的國際化。

    四、土地自然條件差異:規模型經營模式與節約型經營模式的選擇

    農業是一個自然、生物與人力結合的產業,土地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要素和條件。自然差異性與地域差異性是農業的重要特征。各國由于土地資源、人口數量、自然地理條件千差萬別,農業發展的方式和道路也必然不同。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全球各地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差別很大。2002年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全球是1.1公頃,亞洲是O.5公頃,非洲是O.9公頃,北美洲是12.7公頃,南美洲是4.3公頃,歐洲是9.8公頃,大洋洲是16.4公頃。由于土地和人口等條件的差異,發達國家農業主要形成了兩種土地經營模式。一種是土地規模型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的土地經營規模普遍較大,講求的是規模經濟效益。它以地廣人稀、土地豐富平整,適宜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為前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農業都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另一種是土地節約型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的土地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更注重單位土地的生產率和產出效益。它以人多地少,沒有大面積土地可供利用為前提。西北歐、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多屬于這種類型。雖然這些國家的土地集中程度已經相當高了,但經營規模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三國相比仍然差別很大。2002年,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日本五國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分別為:22.6公頃、11.3公頃、12.8公頃、3公頃、1.8公頃,而美加澳三國平均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耕地面積則分別為60.6公頃、123.1公頃、109.3公頃。

    受人多地少和規模化代價高的限制,土地規模型經營模式絕大多數國家是難以效法的。在土地節約型經營模式下發展現代農業,是大多數國家的現實選擇。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探索出成功的路子。加強對農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用資本、技術等替代土地,發展資本技術型農業就是一種重要的做法。荷蘭全國耕地和牧場按人均計算,分別只有0.058公頃和O.069公頃(即0.87畝和1.04畝)。人均耕地低于中國的水平。由于缺乏土地,荷蘭在不占用或少占用農田條件下發展棚舍養豬業和養禽業,大力發展替代土地的技術,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世界一流的溫室,其玻璃溫室占世界溫室面積的1/4以上。荷蘭的資本技術型設施農業創造了常規農業難以相比的高生產率和高效益,許多指標名列世界第一、第二。每公頃農用地(即耕地和牧場)凈出口額達到15008美元,即每平方米1.50美元。這充分說明,土地節約型經營模式也可以創造高效益。

    規模型經營模式和節約型經營模式各有優勢。土地規模型經營模式適宜于可以大面積種植、機械化耕作的小麥、玉米、大豆等谷物生產。這樣生產成本比較低,總效益比較高。美國家庭農場往往規模很大,種植業比重相對較高,基本原因就在這里。土地節約型經營模式則在無法機械化生產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因此,人多地少并不必然導致低效益,并不是發展現代農業不可逾越的障礙。農業發展并沒有統一固定的模式,關鍵要在提高土地生產率上做文章,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大力發展土地節約型現代農業。

    五、縱向一體化發展:農業綜合效益和吸納就業能力的提高

    農業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基礎。以農業為依托的農產品加工、制革、化肥、農用機械等產業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普遍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農業的縱向一體化程度較高。農產品加工業在擴大農業市場、增加農業產值、提高農業效益、防止農業萎縮、擴大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是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引擎和助推器。

    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普遍比較發達,在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僅食品工業一般就占到其工業比重的10%左右,甚至是有的國家最大的工業部門。自1988年以來,法國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工業產品出口國,出口占世界市場的11%。食品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就有7家在法國。1990年,法國不包括釀酒業在內的食品加工業營業額達4000多億法郎,占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第1位,食品工業出口額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4.4%。日本的“食品關聯產業”由食品產業(包括食品工業、流通、餐飲業)與農水產業(包括食用林產品)組成。日本食品產業占食品關聯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80%以上,食品工業的銷售收入占制造業總額的10%,從業人員占11%。

    農產品加工業及其銷售服務系統創造價值、吸納就業的能力巨大,潛力不容忽視。農業是一個大體系。多數發達國家農業已經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1991年,美國農民創造出來的價值是1010億美元,但美國消費者在食品上的支出卻高達4860億美元。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只占全國的2%,但在大農業這個體系里就業的人數卻占到全國勞動力的17%。澳大利亞牛奶的產值是28億澳元,加工后的奶制品產值則為85億澳元,增加了3倍。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農產品加工業確實是增加農業產值、提高農業效益、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的縱向一體化發展。

    六、科技與資本:農業發展的兩大內在基本驅動力

    現代農業正日趨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高科技、高投入、高產出是其重要特征。現代農業的高科技特征,從荷蘭溫室農業就可看出。荷蘭的溫室都具有現代化的設備,許多工作都由電腦自動控制,可以通過計算機和機械系統控制不同種類花卉、蔬菜的最適溫度、濕度、光照長度、水分、養分等等。優良的人工環境完全擺脫了自然條件的影響,實現了農業的工業化生產。發達國家無一例外都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投資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并根據自身國情,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建立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完善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和普及體系。

    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的科學化、機械化和現代化程度與工業不相上下,有的已經實現了工廠化生產。有些國家農業的資本和技術構成比工業還要高。投資已經成為農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以法國為例,法國能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國家大量增加農業投入起了重大的作用。1962-1986年,政府的農業預算撥款由76億法郎增加到1137億法郎,增加了14倍,農業在國家民用預算總支出中占13%。荷蘭農場主一次投資幾十萬、甚至二三百萬美元來改進農業生產設備相當普遍。

    現代農業的高收益需要科技來支撐,發展農業必須有完善的農業科技體系。美國是農業生產率較高的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農業保持高生產率的堅實支柱。美國政府一直把農業的教育、研究和技術推廣作為自己重要的職責,農業科技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廣“三位一體”的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農業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日本從自身國情出發,形成了有自己特點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日本在全國建有由國立和公立科研機構、大學、民間(企業等)三大系統組成的農業科研體系。日本農業的推廣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的農業改良普及事業和農協進行,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1994年,全國有591個“地域農業改良普及中心”,農協的近2萬名營農指導員與普及中心密切配合開展工作。此外,還通過各種傳播媒介開展農業推廣工作。

    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經驗說明,科技與投資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兩大驅動力。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快農業科技發展。

    七、競爭與壟斷:過度競爭的利益流失與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整合

    發達國家農場規模總體上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也有一些規模巨大的農場。但農業的自然特性和家庭企業組織制度決定了,與工業相比,農業始終是一種生產經營比較分散、高度甚至過度競爭的產業。對工業來說,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企業很難超過一萬家,少的可能只有幾家,而且往往還有寡頭壟斷。因此,工業發展需要解決的主要是競爭不充分和壟斷的問題。對農業而言則恰恰相反,需要解決的是過度甚至惡性競爭的問題。因為農產品種類較少,產品差異性小而同質性高,生產高度分散,經營主體多。因此,防止過度競爭、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非常重要和必要。使農業生產者聯合起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變競爭為合作就成為必由之路和重要選擇。依靠農民自己的經濟合作組織并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達國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經驗。

    農業合作社由農民自己建立,以確保真正代表自身利益。市場經濟是利益分化沖突的經濟。農民作為高度分散的群體要想改變自己的弱勢地位,必須聯合起來組建自己的經濟組織,合作社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丹麥是農業合作社的搖籃,丹麥的合作社完全是由農民自己建立和所有并自愿參加的。農民是合作社的成員和股東,自主制訂章程、選舉董事會和任命經營管理人員。合作社實行“一人一票”及利潤屬于全體社員的民主管理,股東們既分享利潤,也分擔風險和虧損。

    農業合作社使農民能夠聯合起來走向市場,是保護農民利益的有力工具。使農民減少風險、提高收入是合作社的基本職能。合作社的作用貫穿于農業產供銷加工全過程,給農民提供銷、金融、技術、信息等全方位服務。合作社通過合作銷售使中間商無插足之地,有效防止了農民在銷售環節利益的流失;通過聯合采購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通過縱向一體化、發展深加工使農民可能獲得較大的利益。完善的農業合作社服務體系是發達國家農業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丹麥,合作社系統在全國農業生產資料采購量中占50%左右,出口的農產品約占全部出口的3/4。日本為了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國家、地方、基層三級農協聯起手來,開展生產資料訂購業務。由農協的全國性組織篩選廠家,以低價格批量訂貨,并專門建立農技中心對產品進行檢驗,確保農民從農協購買的生產資料不光價廉而且質優。基層農協還建立農產品集貿所,負

    責當地農產品集中、挑選、包裝、冷藏,然后組織上市。農產品通常采取競買的辦法銷售,只有那些出價高、信譽好的批發商才能拿到定單。日本農協為農業告別傳統經營方式發揮了巨大作用。

    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要通過農業使農民增收,必須在產供銷各個環節做文章,關鍵之一是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越高,他們的利益越能夠得到保護,收入也就越高。

    八、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人力資本投資與高素質農民的培養

    現代農業的市場化、科學化特征和家庭經營方式決定了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兼備農業生產者和經營管理者兩種身份,需要具備農業生產、農業管理和市場經營等多種能力。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高素質的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證。

    提高農民素質必須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培訓農民。發達國家普遍高度重視農民素質的培訓與提高,有的甚至要對從事農業的農民進行資格認定。1986年僅法國政府的農業智力投資額就達50億法郎,占農業部預算的36.8%。丹麥要求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必須受到一定的基礎教育,掌握必要的農業知識,甚至需要獲得綠色證書。丹麥法律規定,農民要購買30公頃以上土地的農場,必須持有綠色證書。

    培訓農民的目的是要使農民成為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一流的農業需要一流的農民。荷蘭把造就世界一流的農業生產經營者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荷蘭農民固有艱苦奮斗、善于合作、勇于創新和長于經商的特點,國家又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和農業技術推廣,使農民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從而真正實現了由一流的農民創造一流的農業。

    提高農民素質必須發展農業教育。發達國家都有比較完善的農業教育體系。法國建立了以高等農業教育、中等農業教育和農民業余農業技術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教育體系,僅高等農業院校就有38所。發達的教育體系有力促進了農民素質的提高。全國60%以上的青年農民都達到了中等農校畢業水平。

    研究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歷程和經驗,我們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農業仍然具有深厚的發展潛力,完全能夠成為高效益產業。農業發展沒有統一的模式,人多地少不是農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障礙。各國必須立足自身國情,面向全球,走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參考文獻:

    [1][5][13][21]農業部中歐農技中心,美國農業概況及其特點[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2002-11-20

    [2][19][23][27][29]法國農業概況[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全球農業網

    [3]羅榮渠,序,現代化新論續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英國農業概況[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2003-6-6

    [6][9][12][25][28]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丹麥農業概況[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2003-6-19

    [7]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英國農業概況[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2003-6-13

    [8][15][17][18]農業部中歐農技中心,荷蘭農業概況[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2002-11-20

    [10]中國駐丹麥使館,丹麥農業概況[J],阿里巴巴網,2001-11-3

    [11][22]聶建明,澳大利亞農業[J],作物研究,2005,(01)

    [14]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J],中國科技信息網,2005-12-20,

    [16]澳大利亞農業概況[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

    [20][24][26]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日本農業概況[J],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2003-6-6

    第2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氣候日趨變暖,干旱和旱災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越來越嚴重。干旱不僅直接導致農業減產,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續累積會使土地資源退化、水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制約可持續發展[1]。預防和減輕旱災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課題之一。

    農業干旱是指由外界環境因素造成作物體內水分失去平衡,發生虧缺,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進而導致減產或絕收的氣象災害現象。它涉及土壤、作物、大氣和人類對資源的利用等多方而因素,是各類干旱中最復雜的一種。氣象干旱是各種干旱的基礎和根本致因。但氣象干旱發生時并不一定就有農業干旱。農業干旱跟各地農業生產水平和地方經濟發展有關。農業干旱又分為生理干旱、土壤干旱和大氣干旱。目前對氣象干旱的研究較多,農業干旱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該文提出以減產損失為指標進行農業旱情評價,以更好的反映農業干旱情況。

    1 運城地區地理概況與資料簡介

    1.1 運城地區地理概況

    運城地區現轄運城市、永濟市、河津市及聞喜、繹縣、垣曲、夏縣、平陸、新絳、稷山、萬榮、臨猗、芮城等縣。總面積13968平方公里,總人口425萬,運城境內水資源比較年富。黃河、汾河、涑水河流經境內,境內總流長6百公里、境內平川占到總面積的58.3%。該區地理座標介于北緯~,東經~之間,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其基本特征是,氣候溫和,冬寒夏暖,熱量資源充足,夏秋雨水豐沛,光能,風能較豐富。是山西省積溫較高的地區。

    1.2 資料來源

    該文資料來源于運城氣象站1971―2000年共30年的基本氣象資料。

    2 計算方法

    2.1 減產損失指標

    作物減產損失指標為:k=

    式中:k為減產損失,y為作物實際產量,為作物最大產量。作物受旱越嚴重減產損失越大,作物受旱越輕,減產損失越小。

    y/ym采用Jensen模型進行計算。

    2.2 Jensen模型

    Jensen 模型以階段相對騰發量為自變量:

    (1)

    式中:為實際產量;為使用作物光溫生產潛力計算的最大產量;n為作物的生育階段;為作物在第i階段的水分敏感系數,反映不同生育期缺水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程度;為非充分灌水條件下作物的蒸騰量;為充分灌水條件下的蒸騰量[2]。

    根據以上計算模型需要對、和值進行求解。

    2.2.1水分敏感指數

    根據綜合分析,水分敏感指數選用王仰仁等的實驗數據,見表1。

    2.2.2作物蒸散量ET

    根據根區土壤水分大小可將作物蒸散的計算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充分供水條件下的作物蒸散量的計算:一種是非充分供水條件下的作物蒸散量的計算。用分段函數表示如下:

    (2)

    式中:為作物蒸散量,單位;為參考作物蒸散量,單位;為作物系數;為土壤水分修正系數。

    土壤水分修正系數是根區水分土壤的函數,可用下式計[3]

    (3)

    式中:為作物根區實際含水率,單位:%(以體積含水率表示,下同);為土壤凋萎點含水率,單位:%;為蒸散開始受土壤含水率影響時的臨界含水量,單位:%,令=,為作物根區最大田間持水率,單位:%;與相對應的系數;n為經驗指數,由實測資料分析求得。

    2.2.3作物系數

    全生育期冬小麥的作物系數的變化過程表達式為:

    (4)

    式中:為初始生長期的作物系數;為生育中期的作物系數;,,,為與作物系數變化相對應的累計天數,其中為全生育期生長天數;,,,,,,為模型參數,其中,,,和,,中的6個參數可利用作物生長連續性的特點由其他參數求得。

    2.2.4作物蒸騰量的求解

    充分供水條件下的冬小麥的蒸發蒸騰量用下式求解:

    (5)

    2.2.5參考作物需水量ET0的確定

    參考作物蒸散采用FAO1998年推薦的FAO Penman-Menteith 公式[4]計算,(6)

    式中:為作物冠層頂的凈輻射,單位:;G為土壤熱流強度,單位:;T為2 m高度處的日平均氣溫,單位:;為2 m高度處的風速,單位:;為濕度計常數,單位:;為飽和水汽壓-溫度曲線斜率,單位:;為氣溫為T時的飽和蒸汽壓,單位:;為氣溫為T時的實際蒸汽壓,單位:;其余符號意義同前。

    3 以減產損失為指標的農業干旱評價標準

    3.1 減產損失計算結果

    根據運城30年的氣象資料,冬小麥的減產損失計算結果見表2。

    將以上數據繪制成散點圖,如圖1所示。

    3.2 農業干旱評價標準

    根據30年的減產損失計算結果,按照減產損失設計保證率劃分干旱等級范圍,當設計保證率小于25%時即減產損失值為0~0.2500時為輕旱;當設計保證率為25%~50%時即減產損失值為0.2501~0.4709時為中旱;當設計保證率為50%~75%時即減產損失值為0.4710~0.7477時為重旱;當設計保證率大于75%時即減產損失值大于0.7478時為極重旱。

    3.3 1971-2000年的降雨量情況

    1971―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如圖2所示。

    將圖1和圖2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基本上當降雨量大時,減產損失小,降雨量小時減產損失大。但是降雨量相近的年份,減產損失值有一定的差別。這說明包括降雨在內的氣象災害是農業干旱的基礎和根本致因,農業干旱的影響因素非常復雜,還需要考慮到作物自身的影響因素。以減產損失為指標的旱情評價指標,不僅考慮了降雨和蒸發等的氣象因素,還考慮了作物自身的影響因素。可以較好的用于進行農業干旱評價。

    4 結論

    (1)減產損失值為0~0.2500時為輕旱;減產損失值為0.2501~0.4709時為中旱;減產損失值為0.4710-0.7477時為重旱;減產損失值大于0.7478時為極重旱;

    第3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Abstract: Rainwater accumu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Yuanzhou district aims to highlight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and high 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iva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

    關鍵詞: 雨水集蓄;必要性;可行性

    Key words: rainwater accumulation;necessity;feasibility

    中圖分類號:TV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7—0132—02

    0 引言

    原州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以蓄、截、提的形式配套水利設施來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解決農田灌溉,為了更好的發揮水土資源利用率,滿足設施農業灌溉要求,涉及官廳鎮11鎮,行政村4個, 3288戶,15124口人,回族占46%,規劃配套集雨窖150眼,塘壩配套工程8座,配套小高抽工程8處。規劃發展節灌面積9300畝,其中塘壩集水及小高抽節灌面積9000畝,集雨補灌面積300畝。

    1 基本情況

    1.1 自然概況

    1.1.1 地理位置及范圍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位于固原市原州區東部干旱片帶清水河流域東側及茹河流域上游。其中集雨利用工程主要分布在東部干旱片帶和清水河和茹河流域,具置分別集雨窖主要分布在官廳鎮的梁壕村;8座塘壩重點分布在官廳鎮的張洪村;10處小高抽重點分布在官廳鎮的砂窩河鎮鄭磨村;涉及官廳鎮1個鎮,總耕地面積5.34萬畝。

    1.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集雨窖和塘壩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區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形為東高西低較平緩;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兩岸,地勢西高東低,地貌類型為較平坦的山前傾斜平原區和階級地,土壤類型為黃黏土和湘黃土及淡黑壚土。

    1.1.3 水文氣象 項目區屬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380—430mm,年徑流深20—30mm左右,年均蒸發量1200mm,干旱指數2.3左右,屬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年均氣溫6.8℃左右,日照時間12h/d,相對濕度55%~70%。最大凍土層深1.2m左右。

    1.1.4 水文地質 項目區集雨窖和塘壩和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區村落院莊和主支溝道,具有一定集雨條件和流域面積及攔蓄條件,水源為蓄集雨水和洪水;小高抽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的兩岸,河道水相對較豐富,取水為河道常流水。

    1.2 社會經濟概況 該項目涉及官廳鎮1個鎮,4個行政村,3288戶,15124口人,農耕地面積5.34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約2500畝,人均耕地面積3.6畝。水澆地主要種植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旱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及洋芋等,作物種植結構無規則。由于當地水地面積很少,農業經濟收入相對較低,當地農民主要經濟收入靠進城打工獲得,人均收入約為1850元。結合當地土壤、農業氣候特點及距離市區較近的地理位置條件,有些地方適宜發展設施農業,為了有效的利用當地水土資源,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原州區政府規劃2008年在當地配套水源工程,大力推廣低壓管道節水灌溉等技術及溫棚為主設施農業種植技術,田間根據蔬菜種類可進行膜側溝灌、坐水種灌溉技術。

    1.3 基礎設施 項目區在茹河流域已建成塘壩8座,分別為張洪3#、張洪2#、買家莊,青土溝2#,母家溝、母家支溝、海家坪及井溝等骨干壩8座,這8座塘壩共控制流域面積29.37km2,設計總庫容454.6萬m3,現有效庫容280.3萬m3,控制灌溉面積3000畝。已經建成集雨窖582眼,蓄水量2.9萬m3,清水河上游段23km2的流域面積和淺表層豐富的水源匯集成常流水0.35m3/s,當地群眾自發用簡易的小高抽進行土渠灌溉,渠道損失大,灌溉效益低下。沒有配套渠系工程,無法進行灌溉。項目區有福銀高速公路、寶中鐵路,臨銀公路和固蔣公路,鄉村大路互相貫通,交通運輸極為方便,當地電力設施也基本齊備。8座塘壩基本情況詳見表1。

    1.4 項目區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調查情況來看,制約小型灌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設施不全,水資源利用率低,灌溉制度落后,主要表現在:

    1.4.1 土地資料豐富,水利設施不全 項目區土資源豐富,雖然已經建成582多眼水窖和8座塘壩,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沒有配套渠系工程和集雨窖,控制農田面積無法灌溉,周圍土地仍為旱作農田。灌區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設施不全,配套程度差。致使難以達到規劃的灌溉面積,從而制約著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1.4.2 當地水資源沒有合理開發利用 據調查,原州區清水河河道水資源較豐富,可以采取提灌形式進行灌溉,發揮水利灌溉效益。

    第4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關鍵詞 西吉縣;基本口糧田;水澆地;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 TN9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82-0234-02

    西吉縣2010年基本口糧田水澆地建設項目涉及什字鄉和馬蓮鄉的12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2084戶11591人,全部為退耕戶,退耕面積15405畝。現有水澆地面積3428畝,人均不到0.3畝。

    為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發展后續產業,規劃在項目區發展小片水澆地3868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440畝,改善灌溉面積3428畝,項目覆蓋率達到100%。項目的實施對徹底解決項目區退耕農戶口糧田問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當地經濟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退耕農戶生活水平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西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項目區概況

    1.1 自然概況

    2010年基本口糧田水澆地建設項目區位于葫蘆河一級支流什字河和馬蓮河的川道區。葫蘆河川道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氣候適宜,作物適應性廣,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好,農業增效潛力大,自然條件較好,是西吉縣主要庫井灌區,也是全縣主要糧食產地。灌區范圍內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干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比較頻繁,旱災是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

    水庫自流灌區建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由人工完成,國家投入少,建設標準低,先天不足;加之缺乏維修資金,渠道淤積破損嚴重,建筑物老化損壞,灌溉依靠土渠輸水,造成水資源大量浪費,致使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銳減,灌溉效益下滑,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及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在水庫灌區邊緣有零星分散的水平梯田,由于當地財政困難,群眾收入水平低下,沒有能力籌集資金對水平梯田進行水利工程配套建設,致使有限的水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十年九旱”是制約當地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桎梏,當地農民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局面,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其脆弱。

    1.2 建設布局

    項目區灌溉水源為水庫和機井,庫壩自流灌區規劃對斗渠進行襯砌,渠系的布設遵循盡量少占耕地,減少工程量,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節約投資的原則,因此渠道的布設和原渠道基本相同,并盡可能地利用完好的渠道和建筑物,并配置斗口、量水堰、農口、跌水等建筑物。

    井灌區均以機井為水源,規劃新打機井及更新機井并配套機泵、輸電線路和低壓管道。工程共布設干管、支管二級管道,田間通過給水栓接快速活接頭移動軟管進行灌溉,采用移動軟管+溝灌(或小畦灌)的節水灌溉技術模式。

    2 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本項目效益按有、無項目對比可獲得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計算,效益計算采用分攤系數法。

    2.1.1 直接效益

    1)新增灌溉面積的灌溉效益。項目實施后,新增水澆地440畝,灌溉效益指該項目向農、林、牧業提供灌溉用水可獲得的效益,按項目實施前后的效益變化量計算。小麥、油料的價格均按當地市場價格計算。同時隨著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的完成和農技措施的不斷提高,作物產量將得到提高,各種作物產量的預測詳見下表。

    經分析測算,項目實施后灌區農業生產達到穩定時,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28萬kg,增加油料生產能力1.76萬kg,年增加效益為22.07萬元。由于灌區新增效益是由水利工程及農業工程等綜合投入的結果,故對效益進行分攤。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按0.45計,則項目實施后灌溉效益為9.93萬元。

    2)改善灌溉面積的增產效益。項目實施后,保證了作物的適時適量灌溉,可改善灌溉面積3428畝。作物種植以小麥為主,正常運行期平均單產增加量按20千克/畝計算,年增加效益為13.03萬元,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按0.45計,則分攤灌溉效益為5.86萬元。

    根據經上分析,正常運行期年增加效益為35.1萬元,畝增效益90元,分攤灌溉效益為15.16萬元。

    2.1.2 間接效益

    間接效益只考慮通過節水改造措施而且不增加灌溉面積的情況下,可實現的節水轉移效益。通過節水改造,庫壩自流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6提高至0.78,田間水利用系數達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54提高到0.70。井灌區管道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73提高至0.95,田間水利用系數達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6提高到0.86。灌區每年將節水32.33萬m3。灌區年節水量計算詳見下表。

    2.2 社會效益

    項目實施后,使退耕還林區3868畝農田的灌溉保證率大大提高,工程安全運行,改善了灌區的灌溉條件,提高了灌區農業效益,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密切黨群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效益。

    2.3 生態效益

    通過渠道防滲砌護和管道輸水,減少滲漏,節約水量,將多余水量用于生態環境建設,對改善灌區局部小氣候、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率,都有顯著的生態效益。

    2.4 環境影響評價

    2.4.1 水土及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西吉縣氣候干旱、降雨偏少、蒸發強烈,水資源貧乏,旱災頻繁,通過庫井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實施節水灌溉,實行節約用水,增強水資源調控力度,有效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結合基本口糧田建設及調整作物種植比例和種植結構,建立起適合當地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作物種植體系,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為農業生產服務。

    通過水澆地項目建設,改善灌溉條件,增加灌溉面積,增強了農業抗御干旱的能力,提高了單產。項目實施減輕了水土流失,提供了水源保障,增加了水源涵養能力,調節了當地小氣候,而且有效地抵制了干旱、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使水土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大為改善。促進了生態環境向良性、持續、穩定的方向發展。

    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棄土、棄渣等數量甚微,可采取集中處理,通過植物措施就近恢復,實施項目對環境不會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2.4.2 社會環境影響評價

    基本口糧田建設水澆地項目實施后,可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改善項目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極大地的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退耕還林區的糧食安全,有效的保護退耕還林成果。

    建設基本口糧田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可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對于項目區受益退耕農戶盡快脫貧致富以及密切黨群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當地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鄭義.項目后評價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初探[J].2007.

    [2]劉楊,張萌,吳乾.建設項目后評估方法的分析[J].2007.

    第5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關鍵詞:村莊布點規劃;不同地區;評價體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ShuCheng village location planning as an example, from ShuCheng different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now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types of judgment,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o determine the key construction village, village main construc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and based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Key words: village location planning; In different areas; Evalu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 舒城縣概況

    1.1 基本概況

    舒城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江淮之間;縣城北距省會合肥54 公里,西北離六安市區73 公里;南去安慶市130 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達。全縣地理概貌西高東低,人口分布西疏東密,經濟狀況西困東榮,自然格局呈現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是一個山、丘、圩兼備,集山區、庫區、老區、貧困區為一體的縣份。

    1.2 面積與人口規模概況

    全縣域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人口102萬(其中農業人口87萬),總戶數約30.8萬戶,轄21個鄉鎮、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392個行政村,自然村莊8392個(詳見表1-1)。

    表1-1 縣域所轄鄉鎮基本情況一覽表

    1.3 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據統計,2011年舒城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3.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對比上年增速為13.3%,比全市增幅高出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0.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7.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2.11:44.84:33.05。按照人口計算,人均GDP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1321元,比上年增加了1735元。

    2 舒城縣不同地形區農村居民點現狀特征分析

    根據舒城縣實際自然地理狀況,可將全縣地形分為三種類型:圩畈區、丘崗區和山庫區(見圖2-1)。圩畈區有城關鎮、桃溪鎮、千人橋鎮、柏林鄉、百神廟鎮、干汊河鎮七個鄉鎮,總人口為337340人。丘崗區有南港鎮、闕店鄉、萬佛湖鎮、棠樹鄉、春秋鄉、舒茶鎮、張母橋鎮七個鄉鎮,總人口為261059人。山庫區有山七鎮、曉天鎮、河棚鎮、湯池鎮、高峰鄉、五顯鎮、廬鎮鄉七個鄉鎮,總人口為224884人。

    2.1 城鎮化特征

    村莊的布點規劃調整受城鎮化進程推進速度的影響較大。首先,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促進農村人口逐步由農村向城鎮轉移,有利于村莊布局的逐步調整,整合農村原有的村莊建設用地,推動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的生產;其次,城鎮化進程推進的快慢,決定了農村留村居住人口規模的大小,對村莊建設用地預測與基礎設施配套等有著較大的影響;最后,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受城鎮建設的影響,城鎮周邊的村莊在建設發展時應與城鎮發展相協調[1]。

    舒城縣各個鄉鎮由于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所處的位置不同,城鎮化特征也不同(圖2-2)。如城關鎮隨著舒城縣的快速發展,片區內鄉鎮用地逐步被城市發展建設所占用,農村人口已逐步轉化為城市人口,原有的農村居民點不復存在,居民點的拆并速度遠遠落后于城市建設的速度。圩畈區由于位于縣城周邊地區,毗鄰合肥的地理優勢,受東部經濟產業影響較大,小城鎮產業經濟活躍。丘崗區位于縣城與萬佛湖之間,受城市產業經濟及旅游經濟輻射影響較大;且部分城鎮也將隨著縣城的發展拆縣設區。山庫區由于受山區及庫區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的影響,產業經濟與外界的聯系相對較弱,只能通過城鎮化戰略的實施,逐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穩步推進城鎮化發展。

    2.2 用地格局

    舒城縣農村居民點用地在不同的地形區其空間格局特征是不一樣的。從三大區自然村個數、人口和自然村數量與面積的比值一系列數據來看(見圖2-3),舒城縣的農村居民點用地主要集中于丘崗區內,其次是圩畈區,再次是山地區,說明丘崗區農村居民點分布比較密集。結合舒城縣的實際情況,丘崗地形與平原地形面積大小相當,占了全縣過半土地;山地面積最廣,近占全縣1/2的土地面積。同時平原地區(即圩畈區)地勢平坦,農業耕地資源豐富,有利于人口的集中分布和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而山庫區地勢崎嶇,可供農村居民點建設和農業耕種的土地資源少,人口分布少。最終導致舒城縣農村居民點用地集中度:丘崗區>圩畈區>山地區的現象。

    通過對舒城縣村莊基礎資料調查的統計,村莊規模較小,沒有居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自然村莊;居住人口500-2000人的村莊有42個,占村莊總數的0.55%;居住人口在200-500人的村莊有421個,占村莊總數的0.55%;居住人口在200人以下的村莊有7190個,占村莊總數的93.95%%。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村莊規模在200人以下。總體上靠近中心城鎮、圩畈區和丘崗地區的村莊規模相對較大,而山庫區的村莊比較分散、規模較小;圩畈地區人均建設用地較大,而山庫區的人均建設用地就相對較小。

    2.3 產業布局

    總體來說,以縣城及周邊鄉鎮到省級經濟開發區—杭埠經濟開發區為核心工業區的圩畈區重點發展二、三產業、花卉苗木及城郊蔬菜副食品生產。丘崗區與圩畈區相呼應,成為舒城縣產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之萬佛湖旅游經濟作為依托,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旅游業、國防工業、輕工業、機械配件等產業。山庫區憑借“靠山吃山”,發展食品、林業、特色化養殖;充分挖掘本地區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生態養殖與有機農業[2]。如曉天鎮依托萬佛湖旅游資源,為萬佛山旅游提供服務配套,依托現有林業資源基礎,以經濟林為主,建設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湯池鎮依托西湯池溫泉旅游,開發相關服務配套、度假休閑產品等。

    第6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隨著趙光農場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開展趙光農場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精準農業技術裝備建設,形成趙光農場農業信息化管理體系,探索出信息時代農業生產的新思路,尋找農業高效、高產、優質、低耗生產的新方法。利用農業高新科技,發展現代農業生產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場發展。

    1 數字農業管理系統意義重大

    通過數字農業技術的應用,以最少的或最節省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經濟收益和最佳的環境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實施數字農業、精準農業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現實生產力,而且是實現優質、高產、低耗和環保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有效途徑。

    2 趙光農場農機概況

    趙光農場現有農機總動力達到2.8萬千瓦,農機具858臺件,耕地動力比為17.85:1,田間綜合作業機械化率達到98%,大宗作物全部實現機械化,農機具原值已達1.4億元,其中:

    (1)動力拖拉機89臺,其中375馬力以上5臺,180-210馬力50臺,180馬力以下(1204)34臺;(2)收獲機68臺,其中進口收獲機17臺,國產3518收獲機7臺,1076/1075收獲機33臺,割曬機8臺,玉米扒棒機3臺;(3)運輸拖拉機81臺,其中90馬力拖拉機24臺,80馬力以上51臺,70馬力拖拉機6臺;4)農具現有858臺件:其中進口播種機25臺,國產播種機75臺,重輕耙125臺,玉米滅茬機80臺,秸稈摟草機10臺,打包機4臺。

    現已投資4800萬元建設大型服務中心兩處,投資4000萬元購置進口機械66臺套。以農機中心為管理中心,作業半徑范圍30公里,可承擔跨區作業120萬畝。

    根據目前農場的農業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的特點,在數字化農業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集成國內外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構建精準農業及數字化農業技術應用的軟硬件平臺和信息服務體系,應用遙感系統(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建立地學空間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動態更新獲取采集系統,引進開發適宜本地作物的精確施肥、平衡施肥、病蟲草害診治專家系統(ES);實現RS、GPS、GIS、ES技術與自動變量施肥機、自動變量噴藥機和與收獲機配套的作物產量實時計產系統等智能農機設備的集成應用,將產生明顯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3 趙光農場數字農業管理系統主要完成的功能

    3.1 門戶系統 門戶系統是數字農業信息網的門戶系統,提供日常信息的、系統入口的引導功能等功能。具體包括:農業概況:展示農場及農業的基本情況。基礎信息:包括氣象數據、土壤指標數據、生產資料、農機、種子數據、其他等農業生產相關數據。農業圖庫。技術推廣。網絡視頻協同辦公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領導決策桌面系統等等。

    3.2 日常信息

    3.3 系統功能入口 為數字化管理系統、數字化輔助決策系統和第三方應用系統提供連接服務,使得第三方系統可以方便快速的嵌入到整個數字管理系統中。

    3.4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主要體現服務、管理、精準農業三大功能模塊。

    (1)服務系統:基于WebGIS的測土配方施肥輔助決策;基于WebGIS的病蟲害防治輔助決策;基于WebGIS的高清影像與作物長勢決策;基于WebGIS的氣象信息服務系統。(2)管理系統:基于WebGIS的農場資源管理功能:農業、農機、氣象、水利、林業、畜牧等資源進行匯總分析。(3)精準農業系統:①作物產量實時計產系統;②土壤養分檢測與管理系統;③農業專家決策支持系統;④精量播種、變量施肥實施管理系統;⑤農田病蟲害監測系統與變量施藥作業系統的集成;⑥農機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系統、3G(無線)視頻監控系統。

    在農業機器上廣泛應用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系統、提高機車作業精度達到亞米級。同時在機車上安裝3G(無線)視頻監控系統,當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在田間作業時,無線視頻監控裝置將農機作業圖像通過無線數字傳輸設備送到管理指揮調度中心,農機管理人員可以在等離子大屏幕上監控作業機車當前作業實況,實時掌握機車當前作業的情況,如機車是否在行走作業、機車使用指標監測、農機具作業質

    第7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論文摘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對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和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保護農民收益,都具有關鍵性作用。但是,時至今日,我國農業發展銀行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借鑒日本的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的成功經驗,通過對比得出我國農村政策性金融發展的相關啟示。

    一、日本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的基本情況

    日本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僅僅相當于我國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區約占總面積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貧瘠,資源比較匱乏。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雪上加霜,國內糧食嚴重不足,因此農業發展的首要目標是盡快增加糧食產量,確保國內基本的糧食需求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額出資設立了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其經營目標是依據國家政策向經營農林漁業的個人和法人貸放期限長、利率低的資金,以促進日本農林漁業的發展。日本農林漁業公庫設總店1個,支店22個,員工924人,資本金3116億日元。2004年3月末(財政年度)貸款余額32669億日元,貸款構成主要是農業貸款、林業貸款,其中農業貸款16869億日元,占比51.6%。

    (一)縱觀日本農林漁業公庫的發展史,其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戰后恢復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糧食極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極端的混亂中,國民處于饑餓的邊緣。公庫的政策目標是支持糧食增產,信貸基金主要投向農地改造、開拓耕地、改進灌溉設施,用于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第二階段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隨著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工商收入增長很快,農業與工商業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為縮小工農業收入差距和適應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畜牧業和果業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頒布了《農業基本法》,并且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的政策目標是要滿足不斷增加的果樹、畜產、蔬菜等經營實施建設的需要。

    第三階段為1975年到1990年的生產過剩期。由于農業基本法的切實落實,大大促進了大米、畜產品和水果的生產,大米的產量開始出現過剩的傾向。因此,農業發展的重點轉到了加工、流通領域。在水產業方面,農林公庫又創設了支援水產品加工業的貸款資金項目。

    第四階段為1990年以后,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使日本的農產品市場形成了本國農產品直接與海外競爭的情形。因此,增強農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能與海外農產品進行競爭的農業,成為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的主要目標。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愿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周末農業”、“老人農業”現象日益成為阻礙日本農業發展的嚴重問題。為此,1994年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創設了“強化農業經營基礎資金”,用于支持核心農戶的發展。這種資金制度規定,只要經市、町、村認定是新一代的農業生產者,公庫除提供設施資金貸款外,還可以同時向其貸放當地低利息的長期流動資金。

    (二)公庫資金的籌集與應用

    長期以來,日本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的籌集主要來源于郵政儲蓄和郵政簡易保險。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的主管部門——大藏省專門設立一個融資管理機構“郵政投資特別會計窗口”,把籌措的資金集中起來,再貸放到每個政策性金融機構。公庫的貸款范圍包括四個方面:農業信貸業務,占貸款的60.3%;林業信貸業務,占貸款的24.7%;漁業信貸業務,占貸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貸業務,占貸款的10.1%。貸款資金的特征是長期、低息,平均貸款年限為20年,最長可達55年,平均貸款利率為3.89%,其中1998年度為1.77%。在貸款期限內,貸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變的,但貸款戶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進一步申請減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損失,公庫可獲得“農林漁業振興基金會”的補償。

    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概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概況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總行設在北京。其分支機構按照開展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需要,并經銀監會批準設置。截至2006年底,除總行及總行營業部外,設立省級分行30個;地(市)分行(含省級分行營業部)330個,地(市)分行營業部210個,縣(市)支行1600個,縣級辦事處3個。目前暫未在西藏自治區設立分支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系統現有員工約5.9萬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承擔國家糧棉油儲備和農副產品合同收購、農業開發等業務多種的政策性貸款、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及監督使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若干農業比重大的省、自治區設擺出機構(分行和辦事處)和縣級營業機構,資金來源除財政核撥資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機構發行金融債券。并使用農業政策性貸款企業的存款。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運營資金來源長期以來主要依靠中國人民銀行的再貸款,從2005年開始加大了市場化籌資的力度,目前暫未開展境外籌資業務。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向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余額3870億元,金融債券余額3131億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運營資金目前主要用于糧棉油收購等流動資金貸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各項貸款余額為8844億元,其中糧油貸款7454億元,棉花貸款1173億元。

    (二)存在的問題

    1、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不足且來源較為單一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注冊資本為200億元,中國人民銀行實撥資本金較少,僅為lo億元,其余為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以貸款的形式劃轉的資產和財政退稅轉增的資本金。資金不足,然而其來源除資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業存款外,主要依賴于向中央銀行再貸款和發行金融債券,資金來源與所承擔的任務之間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

    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較為狹窄

    2、從1998年開始,為了配合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國務院決定將農業綜合開發貸款、扶貧開發貸款等專項貸款業務從農業發展銀行劃出,其職能變成了單一的糧棉收購銀行。隨著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深化,糧棉市場全面開放,農業發展銀行在2003年、2004年糧棉油貸款分別為6809.77億元和7104.26億元,占當年農發行貸款總額的99%。農業發展銀行業務的單一導致其難以擴大發展,同時也限制了對其他涉農產業如農產品科技研發、農業基礎設施等項目政策性資金支持。

    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經營困難重重

    3、農發行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資金的扶持,也離不開資金的回流。但是由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性、地方企業對資金的擠占挪用以及內部監管機制不健全、風險管理落后等原因,農發行的貸款難以回收,信貸資金流失嚴重。再加上農發行辦公費用的快速增長及機構規模的日益臃腫,高成本與低經營利潤的矛盾使農發行的發展步履維艱。

    三、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對我國政策性銀行的啟示

    對比日本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的業務及其演變,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啟示。

    (一)日本政府高度重視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的作用,充分發揮了農業政策性金融對農業支持和保護的特殊功能。日本這種發達國家的成功實踐經驗,進一步驗證了農業政策性金融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和長期性。加入wto后,中國農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強大國際競爭,要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發揮和完善農發的政策性銀行功能,進一步加大農發行支農力度。

    第8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關鍵詞:農業;節水; 技術分析

    Moder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section water shallow noted

    Li Chengyao

    ( Liaoning Province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Jinzhou City, Liaoning Jinzhou 121013 )

    Abstract: Jinzhou city is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454m3, about the per capita share of water resources is a little more than half, less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mount per capita 1/5,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the serious deficient water, the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is very outstanding. Long—term since, the water—saving consciousness, extensive of the management that use water, water waste a phenomenon more serious. Farmland flood flooding phenomenon still exists, canal irrigation water loss is large, effective supply rate is low. So the research on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ecomes very important. Our city agriculture the problem of water shortage relies heavily on water saving to resolve, to strengthen our city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technology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establish and perfect for our city modern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ystem, will be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in our city one of major strategy act. We mainly discuss the current Jinzhou water—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Technique

    1.農業節水技術基本情況

    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把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單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資源再生利用率作為研究重點和主要目標。在研究節水農業基礎理論基礎上,提升節水農業技術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適合我市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加快由傳統的粗放農業向現代化的精準農業轉型的進程。

    1.1節水農業技術的應用可大致分布在四個基本環節中:

    一是減少灌溉渠系(管道)輸水過程中的水量蒸發與滲漏損失,提高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二是減少田間灌溉過程中的水分深層滲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質量的同時減少單位灌溉面積的用水量;三是減少農田土壤的水分蒸發損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資源;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產效率,減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騰消耗,獲得較高的作物產量和用水效益。目前已經建立了以高標準的襯砌渠道和壓力管道輸水為主的完善的灌溉輸水工程系統和采用了以噴(微)灌技術和改進的地面灌溉技術為主的先進的田間灌水技術,在一些地區已經得到了大力推廣。

    第9篇:農業基本概況范文

    關鍵詞:農民流動、社會意識、社會變遷、農村研究、中國

    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1長期以來,受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而形成的小農觀念,是農村社會意識的主要表現形態。改革開放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確立和發展,農民外出務工人數的日益增加,農村的社會意識是否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農村社會意識的變化與農民流動之間又是否存在何種關系?這些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20個樣本村實證調查結果的綜合分析,從農村文化意識、經濟意識、政治意識等方面的變化狀況入手,來初步解析農民流動與農村傳統社會意識變化間的關系。

    一、樣本村的基本概況

    本課題研究的20個村,皆系非隨機抽樣選取的樣本。它們并不具有代表性、推論性,但具有一定的類型分析意義,即能對我國中部地區特別是江西農村幾種不同經濟社會狀況村的農民流動與農業生產關系進行探索性研究。這20個村都在江西農村,因此這些村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農村目前的大概面貌和現實處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口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男女视频网站慢动作|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激情成人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四虎www成人影院|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1314成人网|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