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景區規劃與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區規劃與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區規劃與設計

    第1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 旅游景區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閑暇, 人們都有一種渴望回歸自然的想法, 生態旅游應運而生。但是生態旅游不僅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來平衡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規劃就是要把地理自然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而在規劃建設中要靠什么來指導呢? 這就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把具有空間屬性的景觀作為研究對象, 以協調統一生物學和地理學這兩個領域為目標。它能很好地指導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使旅游景區永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 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 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 指科學技術的研究, 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 三是商業意義的, 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 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觀生態學在景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1、景區規劃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媒介則更多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客體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對其規劃的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品質,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與功能,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區規劃與設計應未雨綢繆,在其開發模式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堅持生態保護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緊扣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這正是當今生態旅游發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體優化原則

    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從而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密切相關。旅游景區規劃是對基地景觀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多個組分、要素進行規劃設計,因此,在旅游規劃過程中應遵循景觀生態學二大基本思路:保證景觀生態整體性和設計空間異質性結構。同時景觀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而景觀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這就要求旅游開發必須走可持續利用的道路,要對旅游設施和游客數量進行嚴格控制;要設計合理的旅游生態容量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要對旅游活動進行嚴格的功能分區等。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修復。

    1.2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

    景觀具有區別于其它景觀的個體特征,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重復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景區的個性魅力將散失殆盡。特殊指旅游景區內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景區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塊,應進行有效保護以及規劃設計再利用。

    1.3 保持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存在并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才能使旅游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使旅游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理想的旅游景區應是含有各種景觀成分所組成的綜合體,這樣既可增強景區整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提高生態系統的總體穩定性,又能保證旅游類型的多樣性,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

    1.4 綜合效益原則

    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系,體現自然的生態和諧美、生趣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這在旅游景區的人文景觀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再把旅游服務設施和景觀生產價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2、景觀生態學的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是一種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對保持旅游地的景觀特色、景觀品質以及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在其開發中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則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景區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本質上,它是一種包含“旅游”、“景觀”、“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設計。其中,“旅游”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與評價,以及對游客行為心理進行揣摩、分析和設定;“景觀”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和設施設計;“生態”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要素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進行識別、分析和保護。要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護區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和相關資料的調查搜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緣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同樣可以以這四元素建立一個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上。景區斑塊的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旅游基礎設施,要充分實現生態化,并注意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的特征相協調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業化的濃重氣息破壞自然保護區各種景觀的原有文化內涵和特色,更應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觀污染事件發生。而在對自然風景區進行斑塊設計時,除了考慮其旅游美學功能外,對于負有保護物種的功能區域,應該注意保留一定面積的斑塊,避免因生境面積過小而造成物種滅絕。對于廊道,斑塊內廊道的設計要以林間小路、河岸、滑雪道等為廊道,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強化其在輸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設計,以便延長游客的觀賞時間;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充分利用自然現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第2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措施

    現如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居民已經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居住小區配套環境景觀愈加的被重視。如何提高綠化造景的水平,滿足人們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要求,更好的為居民服務,實現環境的良性發展。因此,在以后的環境景觀規劃設計中,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以人為本,不斷創新更加適合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

    一、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與設計的重要性

    1、 能夠改善民眾的居住環境

    伴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速率的逐步加快,為城市帶來了嚴峻的污染,對人們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等都造成危害。而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不但能夠將城市內的有毒、有害氣體吸收,發揮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使城市內的噪音減弱,推動經濟的良好發展,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園林綠地在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吸滯大氣污染物、提高空氣環境質量,減輕霧霾污染上具有顯著效果,園林綠地的生態功能與綠地景觀類型及其空間布局有密切的關系,國內外通過對城市綠地環境效應的分析發現,當綠化覆蓋率小于40%時,綠地的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狀況更顯示出其重要性。所以,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工作應受到人們的關注。

    2、 能夠推動城市的經濟快速發展

    對于城市來講,其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夠為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力量保證,反過來看,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工作也能夠推動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城市的精神文明,為城市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最近幾年,很多大中型城市在發展期間對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工作極為關注,并且很多區域已經獲取了不小的成效,不但良好地美化城市,同時也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城市變得更加繁榮。

    3、 能夠提高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的內涵

    在進行景觀園林規劃與設計期間,涉及到的元素很多,不但容納了施工區域當地的民眾生活習慣與風俗,同時也結合了城市中建筑與文化的特點,使其共同呈現出來,進而提高了城市整體的形象,增加了城市的內涵。

    二、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原則及要求

    1、住宅小區園林設計應該盡量的考慮小區居民的感受

    在小區內修建園林景觀的目的是為住戶提供舒適優雅的環境,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考慮住戶的感受,要讓人感到舒服,適當的設置鍛煉設施,能讓小區居民能更好的鍛煉身體,要讓小區居民盡量的與綠色接觸,多看到園林景觀,盡可能的讓人們能隨時隨地的享受到清新、愜意的環境,呼吸新鮮空氣,讓人身心愉悅,促進小區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設計過程中要對景觀進行統籌安排,在保證人們環境的情況下,也要有效的節約小區的公共面積,使得更多的景觀能恰到好處的融入小區的環境中,盡可能的做到一步一景,廣闊的場景不太適合中小型小區的建設。

    2、 重視人性化的設計,提高小區的整體形象

    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要注意設計細節,對小區園林景觀的文化主題進行優化設計。盡可能的避免不同文化的融洽,以滿足人們得到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在小區的水景之中,可以飼養金魚,添加鴨,鵝等動物,加強人與自然之間的接觸,也為兒童的成長帶來良好的學習和促進作用。

    3、 小區的園林風格的設計

    園林景觀設計必須適合當地的風情,響應周邊環境的信息,景觀設計必須呼應居住區設計整體風格的主題,不同的居住環境要搭配不同的設計主題,達到優化配置的作用。東方的園林景觀以中國的園林為基礎,以自然山水的表現形式,適合環境幽靜的設計風格。在小區的設計過程中,要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方法,地方風格的住宅要和當地的民俗文化相契合,設計符合地方特色和歷史痕跡的園林景觀。

    三、小區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措施

    1、全面認知景觀園林規劃的內部結構

    對于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工作,其融合了教育、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內容,并且創建了獨立的產業系統,在進行設計與規劃期間,需要同我國當地的特色相結合,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由整體出發,進行科學規劃,確保把景觀園林與城市發展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為城市建設期間不可或缺的內容,盡可能把我國建設成高質量、高標準的園林化城市。

    2、保留原有植被

    大型居住區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保留該地區的原有植被,這也是小綠地建設過程中常常被人們忽視的一項重點問題。原有植物的保留不是將之前的植物一股腦的全部保留,而是需要依照植物的生長特性進行有選擇性的保留。一般在城市之中,因為常年的開發,所以難以留下一些原生的植物群落,比較多的都是人造的,因為這些植物在和其生存的環境有長期的共存,彼此之間已經建立了穩定的關系,所以這些植物一般情況下都選擇保留。

    3、調節植物關系

    有些植物之間生存在一起,能夠互相依存,互相獲利,而有些植物的存在會影響其他一種植物的生長。因此在植物配置的過程中,需要對植物的關系做協調處理。例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生長就有裨益,而胡桃和蘋果則不宜種在一起。

    4、園路植物配置

    平坦的通途一般使用規則式的配置,最好選擇觀花喬木,并且用花灌木作為下木,能夠豐富整個園區的色彩。主路的前方若有建筑物作為對景,那么可以密植兩旁的植物,突出建筑主景。蜿蜒曲折的道路,植物的配置不要過分“規矩”,而是用需要彰顯自然式的特點。

    5、水體植物配置

    在一些小型的園林中,水體的表現形式都是水池。為了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植物的配置常常需要將個體的形態表現出來,或者借助植物將水面空間做分割,強化層次感和空間感。水池邊上可以配置一些洋金鳳或者文定果,起到疏密有序的效果,不但不影響視線效果,而且增加了植物的層次等級。

    6、結合居住場地特征

    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對土地條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對園林植物的選擇。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動土方,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項目執行這個標準不僅可以減少資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而且顯得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變地形比平面整齊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輕松、溫馨與浪漫,更富有詩情畫意。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倡導以鄉土植物為主,還可適當選取用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區的植物種植結構。設計施工中應模擬自然生態進行布置,講求喬木、灌木、花草的科學搭配,創造“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居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及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境界。

    總而言之,小區景觀園林的規劃與設計工作是建設城市重要的構成內容,對美化、改善城市環境,確保民眾生活安全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遲曉輝.談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J] 城市建設: 下旬,2010( 4 )

    第3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一、區域發展規劃的理論基礎

    德裔經濟學家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了不平衡發展理論,他認為經濟增長過程實質是一個不平衡發展過程,發展中國家應該在資源和資本有限的實際情況下,優先發展少數“主導部門”,尤其是“直接生產性活動”部門,通過“關聯效應”和“資源優化配置效應”,逐步擴大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帶動后向聯系部門、前向聯系部門和整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經濟增長。不平衡發展理論蘊涵了通過有計劃發展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促進經濟整體增長的思想,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應用于區域發展規劃,并產生了兩種重要觀點――增長極理論與累積性因果循環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了“增長極”的概念,他指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區,而是以不同的強度出現在增長點或增長極,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擴散,對整個經濟具有不同的終極影響”。后來的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對佩魯的抽象理論進行了具體化。布代維爾(J.B.boudeville)把抽象的經濟空間轉換為地理空間,認為增長極是若干推進型企業在地域上的聚集,主張在經濟落后地區建立大型推進型企業,并以此為增長極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結合城市中心論,提出經濟的空間發展經歷了以下階段:第一階段,只存在一些孤立的區域性中心;第二階段,以中心點為基礎形成了一些區域中心城市;第三階段,以中心城市為極核向周圍地區擴散,形成第二級城市;第四階段,中心城市和第二級城市相輔相成,形成現代化的城市體系和完整的空間點軸網絡系統。增長極理論在政策操作上帶有強烈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傾向,其政策主張使城市成為所在地區的增長極,圍繞城市建立區域發展規劃。

    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以社會過程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著名的“累積性因果循環關系”原理。該理論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看成是一種動態發展過程,并把經濟社會環境內的各種因素看成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經濟社會諸因素之間的關系不是均衡或趨于均衡,而是以具有積累效果的循環方式運動,是累積性因果循環關系。他把一個國家分為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即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結構。發達地區產生兩種效應: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極化效應是指正在擴張的產業中心地區對周圍地區資金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以及儲蓄的吸引所形成的地區發展向心力引起這些要素向發達地區流動,并導致周圍地區的衰退;擴散效應起相反方向的作用,指的是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各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向外擴散又流向周圍落后地區,從而促進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二者從不同的方面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累積性因果循環理論關于地區經濟由不平衡發展到平衡發展的過程和條件的合理闡釋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并被廣泛用于各國的地區發展戰略和規劃的制定。

    二、不同層級區域發展規劃模式及評述

    伴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我國也在學術上和實務上探索編制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自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20世紀末的宏偉目標后,各省、市、區先后開展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并根據本地條件制定了相應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市、區(縣)四級規劃體系,各級規劃形成了自身的模式和特點。

    全國性的發展規劃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十一五”之前稱“五年計劃”),除規劃總體發展指標外,主要以部門和地區發展時序、生產力布局等為主要內容,形成了梯度推進的規劃模式。如我國“七五計劃”把全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發展區域,指出要先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再逐次發展中部和西部地區,具體應用實施了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推移發展的梯度推進模式。

    省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大多以點軸規劃模式為主。隨著經濟的不平衡發展,一些城市或區域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各省將這些城市或區域看作增長極,通過規劃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使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

    市及市級以下區域發展規劃主要是中心城鎮規劃模式,即以區域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為規劃的主要對象,通過中心城鎮對周圍地區輻射作用,帶動區域發展的一體化。市縣一級由于區域層級較低,不可能像省級發展規劃的點軸模式一樣多“點”開花,一般確定一個主體城鎮作為中心,資源、人口向中心城鎮集中。

    總體來說,現有國家、省、市、區(縣)四級規劃體系和規劃模式與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是基本適應的,但并非十全十美,還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發展目標體系和目標值的設計存在局限。由于政府體系的層級性,本級發展目標體系的主體框架多由上一級發展目標體系引申而來,體系中主要指標的目標值也多由上一級指標的目標值分解而來,但由于各區域特點的不同,這種依葫蘆畫瓢規劃方式并非完全科學。第二,省、市、區(縣)規劃模式中增長極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論是省一級的點軸規劃模式還是市縣一級的中心城鎮規劃模式,其規劃的核心是對增長極的選擇,并且大多以城市或區域現有發展水平作為選擇增長極的基礎,即將當前經濟總量大、發展速度快的城市或區域作為增長極。但選擇增長極最主要的標準應該是其具有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來源于經濟地理位置、要素稟賦以及政策資源等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現有的發展水平并不代表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三,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存在局限性。市縣一級中心城鎮規劃往往將城鎮化與工業化結合,重視經濟發展目標,忽視社會和環保目標的規劃,重視工業發展和規劃,忽視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規劃,等等。

    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模式設計

    為彌補現有區域發展規劃模式的不足,本文嘗試建立一個系統的規劃模式,以適用于各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一)規劃模式設計的基本思路

    自然條件、區位條件、經濟社會條件以及可供開發和利用的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資源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這些資源和條件確定了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之所在。因此對一個區域進行發展規劃的前提是對一個地區自然稟賦、區位條件和經濟社會資源做出準確的分析評價。

    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說明了區域發展的優勢和潛力,而現狀是這些優勢和潛力發揮的結果。這些優勢和潛力發揮的效果如何,區域的發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和水平,需要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正確評價。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一個地區是一個結構復雜的系統,它們通過資源、勞動輸入以及自身的功能運動,生產出物質和精神的產品,以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需要。評價一個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時,應從系統論的角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對這個地區的各個子系統進行綜合全面的評估,并綜合各個系統的指數,形成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指數。

    規劃的最終目的是對未來進行設計,在充分利用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準確評估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發展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及技術經濟、數理統計的方法,預測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指標的目標值,并建立發展目標體系。對照發展目標,就基礎設施與生產力要素等直接影響發展目標實現的方方面面,展開定性定量分析,找準區域發展“瓶頸”制約,確定相應對策。

    (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模式構建

    根據綜合評價的思路,從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對策建議四個層次構建綜合評價模式。框架圖如圖2所示:

    1.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評價

    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某一區域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資金、勞動力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全面了解一個區域的發展基礎,確定區域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區位條件評價、自然條件評價、經濟社會條件評價等方面。

    區位條件評價包括對區域自然地理位置和經濟地理位置的評價。通過自然地理位置的評價明確區域所在區位的優劣勢;通過對經濟地理位置的評價明確該區域的經濟資源和一段時期內某些資源的突出價值。

    自然條件評價包括自然地理評價和自然資源評價。其中自然地理評價主要通過對區域氣象氣候、水文、地質地貌、土壤、植被等情況的描述、評價,摸清區域生活生產的基本條件。這些因子雖然不能進行開發,并投入生產過程,但對經濟社會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地質地貌主要影響資源和市場的可達性,氣候、水文、土壤主要影響農業的生產。自然資源評價主要通過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的分析、評價,明確區域自然稟賦方面的優劣勢,這些資源是決定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差異的關鍵因子,其優劣和豐歉程度表現了一個區域的基礎素質。對自然資源的評價一看豐度,二看可開發性,三看多項資源的配合情況。

    經濟社會條件評價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對城市建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水利設施、能源、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分析、評價,明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優勢與“瓶頸”,這些環境因子對市場微觀主體的發展極為重要。

    2.構建指標體系評價發展現狀

    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評價的關鍵在于構建綜合評價體系。綜合評價體系主要由綜合指標體系、參照系以及相關技術方法有機組合而成。一套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可以科學衡量現階段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發展的協調程度,集評價、分析、監測和預測多功能于一體。

    參照國內外評估標準和要求,結合中國區域經濟的實際情況,遵循系統全面性、穩定可比性、簡明科學性、靈活可操作性等原則,嘗試從經濟、社會、生態、制度四個方面,設計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生活質量、人口素質與科教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進步五個大類指標,構建區域經濟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類指標。主要評價經濟水平、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益,包括人均GDP、經濟增長率、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出口額占GDP比重、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等。

    社會發展與生活質量類指標。包括城鎮實際失業率、每萬人醫生數、平均預期壽命、恩格爾系數、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每百戶居民擁有電話、城鎮社會保障覆蓋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城鄉人均純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每萬人治安案件發生率、基尼系數。

    人口素質和科教發展類指標。包括R&D占GDP比重、教育經費占GDP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

    生態環境保護類指標。包括耕地保有量、工業“三廢”處理率、環保投資占GDP比重、城鎮綠地覆蓋率及森林覆蓋率、水環境質量指數、大氣環境質量指數、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況。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制度環境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制度雖然不能直接產生生產力,但是它影響了市場運行效率和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從而影響到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諾斯認為:“一種經濟長期變化的主要來源是結構變遷,……結構變遷的參數包括技術、人口、產權和政府對資源的控制。政治―經濟組織的變遷及其相應的激勵效應是將結構變遷的所有來源理論化的基礎,而且還有包含著有目的的人類活動的制度改變。”根據中國發展的政府主導的特征,在制度評價中將重點放在以行政體制為中心的相關制度的評價。在評價指標體系方面,以建立行政體系為中心內容的評價指標體系,用以反映政府行政管理和行政效率等方面的情況。在具體指標的選擇時盡量選擇能反映制度因素的指標來評價,這樣可以避免與經濟社會評價指標的重復。

    以行政體制為中心的相關制度的合理性與完備性最終都會以各種方式對處于制度環境中的經濟、社會及政府自身產生影響,得到直觀的體現。因此,對制度建設的評價可以通過以定量的方式構建與行政體制相關制度實施后的績效評價體系并結合行政體制相關制度的合理性和完備性的定性分析來進行。

    定量評價內容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機構的評價。經濟制度方面,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經濟運行環境(財稅制度、信貸制度)、非國有經濟發展、商品市場發育、要素市場發育等。社會制度包括:社會安全(城鎮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安、自然災害等)、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教育與培訓。環境制度包括:環保投入、三廢處理率等。機構及能力包括:政府運行效率、中介機構發展狀況。

    定性評價從制度建設自身的合理性、完備性和現實性出發,對定量評價進行解釋(原因)和補充(定量評價未包含的內容),關注三方面:①政策法規的完備性(制度有無)。如:財政政策、產業政策方面、招商引資政策、城鄉統籌、民辦教育制度問題、政府信息公開、市場體系及管理制度、非政府組織發展等。②制度的現實合理性,如是否與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是否與非正式制度相協調。③制度落實執行情況和制度創新情況。明確制度績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制度建設的方向和措施。

    3.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預測

    在確定具體發展目標之前,需要總體把握區域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確定區域發展戰略。根據發展條件和發展現狀的分析評價,通過SWOT等技術手段進行要素的匹配綜合,分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內部條件和面臨的外部環境。

    發展目標指標體系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保持對應,這樣即便于運用歷史數據對發展目標進行預測,也便于將規劃目標與現實狀況比較,體現規劃的效果。

    綜合評價體系說明了“現在是什么樣”,發展目標設計了“未來會成什么樣”。如何實現現實到未來的飛躍,關鍵在于基礎設施和各種生產要素支撐。根據所確定的發展目標指標值,可以分析、測算實現發展目標對基礎設施和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對比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和現狀,計算出相應的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能源等要素需求缺口和交通、城市建設、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

    彌補要素缺口和打通“瓶頸”制約的載體是項目,也就是解決“應當做什么”的問題。如交通運輸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就應該設計交通建設項目。各級政府都制定了中長期重大項目規劃,通過基礎設施和生產要素缺口分析,可以評價政府中長期重大項目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對不足之處提出項目設計建議。通過項目設計,找到了區域規劃走向實用性的途徑,從而實現 “區域分析―區域規劃―項目設計”的高度統一。

    4.參照系的選取與運用

    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評價還是發展目標的預測,僅僅局限于本區域進行歷史分析,并不能判斷區域發展的水平和程度,必須與其他區域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對比作出更加準確的評價和預測。參照系可以選取國家或省(市)的平均水平,省內其他區域或周邊區域,及國內條件相似的其他同級區域等也是選擇的對象。

    參照系選擇和運用應該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可比性,參照系應該從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相近,或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和政策條件等相似的地區中選擇;二是差距性,參照系中除了有代表平均水平的區域外,也要有與本區域拉開差距的區域,為目標設計提供空間;三是連貫性,選取的參照系既可以運用于現狀的比較分析,評價現階段的發展水平,也可以與預測目標實現后的綜合效應比較,評價規劃完成后的發展水平。通過與參照系的比較,在更加寬闊的視野上發掘本區域的比較優勢與比較劣勢,從而以此為基礎,確定區域發展的定位。

    5.區域發展規劃的方法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要研究的對象是區域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所以規劃應堅持系統論的觀點,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除了定性研究外,常常應用一些模型來做定量研究,從而更簡潔地揭示復雜經濟過程中的本質特征,更準確地描述、評價區域發展的現狀和基本趨勢。

    對于發展目標的預測設計主要采用計量經濟模型。在收集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選取模型參數,并通過樣本數據來做擬合對其結果進行檢驗,主要包括ARIMA模型預測、二次指數平滑法預測、線性回歸預測、Logistic回歸預測和組合預測。計量經濟模型以模擬歷史從已經發生的活動中找出變化規律為主要技術手段,但是并沒有系統地反映經濟發展各部門間的相互關系。為了反映各經濟生產部門投入與產出之間密切的生產技術聯系和經濟聯系,還可以采用投入產出模型。由于投入產出模型結構復雜,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工作量十分巨大,在區域規劃中運用的還不多。

    對于發展規劃,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正特征矢量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等。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決策者通過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若干因子,在各因子之間進行簡單的相對重要性比較,從而得到各相關因子相對重要性的矩陣形式,然后通過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計算出各因子的權重值。正特征矢量法是根據區域經濟規劃的實際背景,把正特征矢量法與網絡技術結合起來,給出一類區域經濟網絡模型,并提出一種尋求有效解的Pareto最優算法。系統動力學方法是一種以反饋控制理論為基礎,以仿真技術為手段的研究復雜社會經濟系統的定量方法。系統動力學模型本質上是具時滯的一階微分方程組,其特點是強調結構的描述,處理具有非線性和時變現象的系統問題,能對經濟社會系統進行長期、動態、戰略性的定量仿真分析與研究。

    四、完善政府區域發展規劃的建議

    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規劃的作用,著手編制從經濟社會發展到專項領域各個層級的規劃,但由于政府規劃模式自身的特點,政府主導的區域發展規劃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1.發展目標的設計要以區域發展條件為基礎

    在政府主導的規劃中,發展目標多數來源于上級規劃目標的分解和政府的需要,帶有很多主觀性和指令性的成分。雖然政府能夠對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組織推動作用,但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自身的客觀規律,是多方面的條件和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條件、區位條件以及能源、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等經濟社會資源存在著客觀的可開發利用能力和承載能力,這種承載力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發展目標的設計一定要對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作出充分的分析和評估,尊重客觀條件,尊重客觀規律。

    2.發展規劃要注重要素瓶頸的分析

    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為基礎規劃設計的發展目標,是經濟社會各要素綜合效用的結果,但要素的配置在各個區域并不是均衡的,必然存在部分要素的現有供給與實現發展目標的需求之間的缺口。這些要素供給不足的問題,很可能因為“短板效應”,成為制約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影響規劃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政府區域發展規劃中要注重對要素“瓶頸”的分析,對短缺要素的種類、數量做出科學的預測,從而通過相應的政策引導和項目策劃,增加這些要素的供給,打通“瓶頸”要素的制約。

    3.發展規劃要注重制度建設的規劃

    制度對經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劑和助推力。政府是基礎設施的主要融資者和投資者,是區域發展的領導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與創新主體,擔負著區域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重任。以行政體制為中心的相關制度在整個制度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它的合理性與完備性最終都會以各種方式對處于制度環境中的經濟、社會及政府自身產生影響。因此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要注重對制度建設的規劃,尤其要注意政府對中央和上級政策的落實,對本地相關制度的創設、實施與調整,對自身良好、高效機制的構建。要將制度建設規劃納入規劃的范圍,作為整體規劃的一部分。

    4.發展規劃要注重區域協作與配套

    第4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風水;風水環境觀;居住區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B992.4文獻標識碼: A

    一.什么是風水?

    “風水”只是名稱,而非風和水,實則是一種客觀存在,如,天、地、山川、土、木等,即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歷史上最先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核心是人們對居住或埋葬環境進行的選擇和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二.風水的環境觀

    老子《易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可見,古人的大地方向定位觀念是源于對太陽運行的實際觀測,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形成“喜東南厭西北”和“背山面水”的自然觀及尊“左”習俗。”

    “風水”以《易經》為理論基礎,產生于古代農耕社會,是人們渴望把自身和諧地統一于自然界之間,而采取的一種自我完善手段,本來沒有絲毫神秘之處。可以說風水凝聚著中國古代哲學、科學、美學的智慧,它引入建筑,充當了中國古老哲學、科學、美學與建筑的中介,因而風水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和作用。風水始終強調一種整體意向模式:“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這一意向的理想模式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頭下顧,朱雀方向的山脈要來朝歌舞,左之青龍的山勢要起伏連綿,右之白虎的山形要臥俯柔順。“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話,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北面有蜿蜒而來的群山峻嶺,南面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間地勢寬敞,有屈曲之流水環抱。三面環山,水口緊縮,中間微凹,山水相伴,坐北面南位居中央,這種環境就是所謂“藏風得水”的理想寶地。可見,風水環境觀注重自然界山水風樹木等要素的方位、形狀特征,并體現了對其組合方式的把握。同時,它還包括對環境氣候的太陽輻射、氣溫、濕度、氣流、日照諸要素的直觀感受和綜合體驗,可以說風水環境觀具有典型的地域綜合體的綜合意識。

    《易經》又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天人合一”思想把天時、地利、人和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調天道、人道相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取得一種和諧的關系。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指出:“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的宇宙哲學。”與其說中國人在缺乏現代地質學、氣象學、水文學、建筑學知識的時代,只能根據當時知識水平來認識環境,解釋自然,“氣”、陰陽、五行、八卦、星象等中國古代解釋宇宙和自然的觀念,以及羅盤指南針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風水術的主要理論依據和操作工具,還不如說中國人追求的是整體的效果,不需要現代的科學理論,用自己對自然的整體認識就可以找到合適的景觀,找到適合居住的地方。”可見,這正是對風水環境觀的客觀評價。

    三.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

    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包括綠化的配植、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照明設計、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處理等等,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義,又涉及到視覺和心理感受。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結合。現代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強調環境景觀的共享性、文化性和藝術性。

    四.風水的環境觀在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

    風水術又稱相地術,因此,風水的環境觀旨在通過對建筑環境的選擇和改造來創造適宜人居的生存環境,其宗旨就是理氣,即尋找生氣。具有生氣的地方應該具備的條件有:避風向陽,山環水抱,流水淙淙,草木欣欣,鶯歌燕舞,鳥語花香之地。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旨在通過對居住區規劃用地合理地組織、布局和設計創造適宜人居住的理想生活環境,這一理念與風水環境觀不謀而合。因此,可以說風水的環境觀正是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具體體現在園區道路分布走向;植物選擇與配植、植物五行相生;水景方位、大小、流勢走向;山景培砂等。現以居住區小游園景觀規劃設計為例。

    居住區內的小游園,包括小區綠地、老年、成人活動休息場地,運動場地,花木草坪、花壇水面、雕塑和鋪裝地面等。在基于風水環境觀的景觀規劃設計中,應注意如下原則:

    1.選址要適當。小游園位置力求適中,居民使用都方便,力求體現均好性原則。小游園設計注重以人為本,結合地形,因地制宜:應考慮無障礙設計;充分利用原有綠地、水面;如果布置在小區中心,其服務半徑不超過三百米為宜;如果沿街布置,應盡量利用街角、街邊,特別是道路彎轉處的兩側或反弓的外側,可兼顧化解因道路反弓帶來的風水煞氣。此外,應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如沖溝、回填地、墳場、廢廟址等。

    2.布置要合理。居住區小游園應講求功能分區合理,應按主要服務對象布置。兒童活動區與成人活動區應當分開布置,中間可用植物分隔,避免干擾。在不佳景觀(形煞)方向(如煙囪、遠處可見的墓碑、醫院存尸房、對面大樓尖角等處)應植密林或置假山石加以屏障(障景)。在優美景觀方向(遠處山林、水面、亭閣等處)應適當留出視廊或置園林小品加以框景(借景)。

    3.通過景觀設計營造理想居住之地。《陽宅十書》曰:“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 現代小區可以通過道路,水景和綠化設計營造此理想的居住環境,高低起伏的草坪上隆起較高的丘可以看作是朝山,它要尖圓秀芳,離房屋較遠;隆起較矮的丘可以看作是案山,它要小巧靈秀,離房屋較近,迎著朝山的房屋格局是最好的,兩水夾一山(朝山)主大吉。

    4.水景.風水的宗旨是理氣,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水以散之,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可見,水景在居住區景觀規劃中是非常重要的。風水學講求好水的形態應該是:1)彎曲有情,柔和,山水剛柔相濟,所謂“靜水流深”,表面平靜,但深層卻潛藏著激流;2)水來處開闊,去處閉鎖,去外山石掩映,為了防止水流得太快,建風水塔;3)水流的方向意味著氣的聚集方式,水抱邊(環繞)可取。據此,水流的禁忌有: 1)水流得太快,來得快去得也快,不聚財;2)筆直沖向房屋的水,沖煞;3)水外彎、水反邊不可取(地基不牢固,不聚氣。)

    5.設施配置力求齊全、美觀。游園內的花壇、水池宜以曲線為宜,因為曲線主吉,盡量避免轉角尖射,在轉角處應以彎曲圓轉為宜。花墻、花架、坐凳設施,均應考慮親切的尺度,拉近與人的親切感,同時,兼有屏蔽,間隔作用。混凝土等現代材料亦可仿竹,仿木細作,增添自然的韻味。亭、廊、橋、榭等園林四寶宜與環境配合得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假山假石在于避煞;曲路幽徑意為趨吉。兒童器械稚佻,老人坐椅逍遙,各順其道。

    五.結語

    風水的核心思想是探求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通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來指導選址乃至建造,不論是選址,平面布局,還是空間關系無不遵從——天、地、人的秩序,人于其中便能獲得心理上的平衡。由此,基于此理論基礎之上的居住區景觀規劃勢必能創造出適宜人居住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余易.實用建筑風水.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孟東籬.景觀譚之宅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中國古代建筑風水學在現代建筑中的影響與運用.

    [4]小區的風水知識.

    [5]關伯仁.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第5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 渭河流域 關中地區 濱河景觀規劃

    基金項目:基于渭河流域整體生境安全約束下的關中地區跨河城市濱水空間建設模式研究,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12JK0897.

    1 背景

    西安地處關中腹地,東至零河與灞源山地,西至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臺塬地;南以北秦嶺主脊為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市區和楊凌區、三原、涇陽等相鄰。自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提出《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后,西安遂成為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今后還將建設西咸新區以擴大西安城市范圍,到那時渭河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中河。西安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帶動了關中城鎮的共同發展,而城市的發展與生態建設已經成為關中地區的核心問題;其中城市濱水區的規劃,尤其是濱水區的景觀規劃設計更關乎著渭河流域整體生態格局的安全。

    2 渭河流域關中城市濱河景觀規劃面臨的問題

    渭河流域包括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區,流經城市包括:天水、寶雞、咸陽、西安、渭南。除天水外,其余四個城市都屬于關中地區,并處在渭河中下游;渭河從整個流域來看,上游的水少,之后流經黃土高原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到了中下游,水質渾濁并產生大量淤積;城市化的日新月異直接導致渭河水系以及沿岸區域環境迅速惡化,應該屬于城市濱水區域的優美景觀被兩岸稀疏的植被和大量的生活垃圾代替;河流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產生的生態問題在渭河關中段體現的尤為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河道硬化。由于城市建設對濱河區域的改造,如修建堤頂路、將河道改彎為直等措施對河流的岸線進行人工硬化,破壞了河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從而影響了河流的自身的凈化與修復能力。

    (2)水質惡化。由于河岸周圍的產業空間布局分布不合理,許多化工產業沿河修建導致了水質惡化,與上游修建水壩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都成為水質變化的主要因素;同時兩岸的農業和生活用水排進渭河也導致相同的問題。

    (3)沿岸景觀遭到破壞。由于河道周圍的工業園區和居住區的開發,出現了大量的人工造景,缺乏整體控制,使得河流自然生態景觀無序化,破壞了原本的景觀連續性,喪失河流特色及風貌。

    (4)水體系統生境受損。渭河的城市化加速了濱河區域的生境惡化,河流水質污染,河道萎縮,河灘,濕地驟減,動植物物種減少、多樣性缺失,河流的自愈能力缺失,引起洪澇災害。1

    渭河的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不僅僅影響了城市的開發和渭河水系自身生態系統,更波及到整個關中地區的生境安全,所以有針對性的濱水區景觀規劃是維護整個區域生態完整的保障。

    3 城市結合河流的生態化景觀規劃

    渭河流域關中城市屬于我國北方內陸型濱河城市2,在水資源缺乏、生態格局支離破碎的情況下,對于濱河區域的景觀規劃都需要在以生態為優先的基礎上進行,渭河水系既保證著兩岸居民的衣食,同時更重要是維護關中地區的生態安全大格局,一旦部分支流水系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就會牽連渭河整體,總之渭河濱水區所面臨的的問題不僅影響到區域的開發利用,也抑制了城市的發展。3

    西安城市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更應以整個關中地區的生境格局為出發點,在借鑒渭河流域關中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優秀案例同時,針對渭河西安段的特點做出應對措施。

    3.1 渭河流域關中城市的濱水景觀設計對比

    縱觀渭河流域的大中城市,寶雞市早在90年代就制定以自然融合城市的濱河景觀建設現今已相對成熟,概括來說可以總結為“濱河路—緩坡—公園(綠地)—步行小道—綠地—河道”的片段模式,由許多濱河公園串聯起各個不同特色的段落景觀形成完整的系統;咸陽市自2000年以后開始加速進行渭河兩岸的城市建設,濱河區域的景觀設計屬于大開大合模式以剛性堤岸為主,“濱河路—陡坡—公園(綠地)—河道”的片段中以咸陽湖及其周圍的廣場、公園為主體周圍有相應的綠地環繞(圖1);渭南市與楊凌由于城市發展緩慢,不急于擴張至濱河區域暫時沒有相應的景觀規劃。

    寶雞與咸陽的濱河景觀設計是根據城市不同的自然環境采取了不同的設計手法,城市化的河流需要有其親水性來帶動居民參與其中,形成綜合性的堤外景觀和多樣性的堤內景觀設計。

    3.2 西安城市濱河景觀規劃設計

    通過借鑒寶雞與咸陽城市的濱水景觀設計,結合西安(西咸新區規劃后)城市本身現有的景觀生態格局、渭河現有的自然景觀要素,對現有的渭河西安段濱水區域進行規劃設計。采取的方法是:

    河堤兩岸:

    (1)根據渭河兩岸不同的景觀基質以及河流的生態系統,將其按照功能的分段:生態濕地(澇河濕地)+城市游憩(咸陽段)+歷史文化、生態田園(草灘及秦宮遺址)+城市游憩(西安段)+生態濕地(浐灞濕地及涇河濕地)。

    濕地是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型濕地公園對不同的城市片區進行鏈接,再由小型濕地對較大的片區進行鏈接,組成一個系統,成為整個片區一個共有的特點,同時各個片區仍具有自己相應的景觀特色。

    (2)根據各片區不同功能,打造具有親水性的公園群落。河流的城市化應充分融入城市的主體—居民,使其具有親水性并帶動區域發展。

    河堤內:

    (1)對河道主槽濕地的改造。主槽濕地不僅對生態系統具有恢復作用,并且會吸引不同的鳥類在此進行棲息,打造自然的生態景觀。

    (2)堤岸防護綠帶+生質農場。根據渭河西安段的特色,針對河道周邊生態綠道的完整性修建防護綠帶,并對周圍的水體污染加入生質農場部分,作用是過濾兩岸注入的污染水體,將進行處理的水通過生質農場的再次過濾排入渭河中,打造堤壩的凈化系統。

    (3)添加相應的可再生能源系統。在添加不同的再生能源系統同時也豐富了河堤內的景觀,例如運用風車發電,以及一些太陽能裝置,其裝置本身就是一種景觀。

    (4)結合相應的活動。河堤兩岸要加入親水性的設計,河堤內部更要加入居民的活動帶動河堤內部的可參與性,除了觀賞性景觀還可以添加的活動比如沙灘排球、沙雕展示、跨河可建造大型器械娛樂場所、堤內露營等。

    4 結語

    對于北方內陸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首先要保持生境穩定,其次在濱水景觀的打造上還要修復已經被損壞的部分;生態環境系統較為復雜,但是具有針對性的規劃就會得到多樣化的景觀;西安城市化進程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城市的擴大帶來的是大都市,但不應造成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濱水區的規劃設計已經成為西安城市化前行中的重要一環,除了在景觀結合生態的基礎上進行,還應體現城市的歷史文化層面,增加景觀的人文價值。我們還在通過對濱河區景觀規劃優秀案例的研究,不斷對該區的設計進行摸索,期待著為大西安的未來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張定青,胡欣,周若祁.關中地區渭河南岸小城鎮發展與河流水系相互關系研究[J].建筑歷史,2008:10

    第6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景觀施工;景觀規劃設計;城市生態;倫敦綠色廊道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to region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ecological balance are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and space resources as the guiding premis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case,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Keywords: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Landscape construction;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Ecology;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8-0073-02

    1 前言

    園林的建設是伴隨現代城市的高速發展,人們遠離大自然后,渴望返樸歸真,追求自然生活環境而應運而生的一個新興園林綠化風格。在城市整體規劃和城市生態建設中,提出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概念,并應用于景觀規劃設計及施工中。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概念是指保護區域內原有的生態環境,運用科學方法培植多種植物生長,因地制宜地創造整體的景觀效果。景觀規劃設計是為當今作為保護區域生態科學發展提出理念,景觀施工則是重點實施如何保持生態平衡。在當今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一方面,我們需要在反省中重新審視人類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使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關系逐漸趨于平衡;另一方面,人們更加需要建立一個融合目前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更具人性化、多元綜合的理想生活環境空間。區域生態科學化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

    2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概念

    廣義的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是指用生態科學方法對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進行總體部署(包括區際和區內);包括區際規劃和區內規劃,前者主要解決區域之間的原生態發展不平衡或區際分工協作問題,后者系對一定區域內原生態發展和城市建設布局進行全面規劃。狹義的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則主要指一定區域內自然原生態環境與國土開發整治有關的建設布局總體規劃。當我們把一些小規模的景觀規劃建設行為放在一個區域背景考察,并且與強有力的促進城市增長的外力因素結合起來看時,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地必要性就顯現出來了。作為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節點.都市經濟的出現就是這樣一個背景和外力因素的主要標志。計算機、通訊、信息技術的革命使整個區域前所未有地聯系成一個網絡.都市成為全球經濟的控制節點。除此之外人們的流動性也大大增強了,在國家和國際層面上表現為移民、全球商務和旅游;在區域層面上表現為機動車擁有和使用量的增加。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環境與20年前孕育新傳統主義的環境有所不同,城市快速發展也造成了原生態破壞;于是區域規劃針對這些新的情況再次出現;在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宏觀大背景下,進行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能夠更加全面的分析場地要素,多方面權衡利弊,綜合評價后,再進行景觀的施工工程。

    3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來源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是安排聚落并使之與區域原生態相協調的活動。它考慮一個住區系統——城市、市鎮、鄉村——是如何通過道路、運輸、公用事業、通信線路等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又是如何通過自然原生態河道、農田、公園、濕地等開放空間來相互隔離、緩沖的,使原生態達到科學化可持續發展。

    McHarg的《設計遵從自然》一書引起了國際性的反響.并改變了景觀規劃設計和區域原生態的發展方向。他的設計方法是在區域尺度上整合原生態環境及其他要素。這個方法標識了自然系統吸收人類活動影響的能力(McHardg.1969)。Ed Bacon的著作《城市設計》描述了如何指引及調整城市內部的增長,從而使它區別于增長管理這種著眼于鄉村和近郊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主流思想(Bacon 1967 費城規劃委員會,1960)。另一個例外是Kevin Lynch,他一生都在做有關城市設計和原生態保護的工作。他在區域尺度上的主要著作是《保持區域感》(Managing the Sense ofa Region)(Lynch 1976)。McHarg、Kevin Lynch、Ed Bacon給當代區域設計提供了靈感,他們均以自己的方式實踐了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某種形式,在一個世紀以前展示過的完整綜合全面的景觀規劃與設計方法,并在施工中傳承其設計理念;在實踐中有兩個重要的范例:紐約區域規劃協會(NYRPA)的1929~1930年紐約市及郊區規劃及施工,以及Patrick Abercrombie的1944年大倫敦規劃及施工。另外還有歐洲大陸的案例包括哥本哈根的“指狀規劃”及景觀施工和荷蘭的蘭斯塔德規劃及景觀施工,都是體現了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在景觀規劃設計與施工中的應用。

    4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的綜合性

    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在一定地區范圍內對整個國民經濟建設進行總體的戰略部署,為城市景觀規劃和景觀專業工程施工提供宏觀的技術經濟依據。因而,它對所規劃地區的整個經濟建設的重要決策具有指導性。全面規劃,統一布局,協調各方面的矛盾,使景觀規劃方案在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先進、適用,建設上現實、可行。

    良好的區域原生態科學化在景觀規劃設計與施工中的應用可以達到幾個遠大的目標:有效地提供基本的公共與商業服務(基礎設施物流與通信),保護鄉村土地和敏感的原始自然環境:支持農業牧業及其他鄉村經濟活動,恢復與復興城市及其他社區等。

    5 實例:倫敦綠色廊道

    5.1綠色廊道概念

    在19世紀,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規劃的領導思想是建設綠色斑塊,即公園;20世紀,重點思想是建設綠帶,即公園道或者綠色通道;21世紀人們渴望擁有多樣化的城市開放空間,而不是僅限于街道、廣場、公園。具有很強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態價值的綠色通道為開放空間規劃提供了有效途徑,最近幾年,綠色通道被系統的認為是保護城市生態結構、功能,構建城市生態網絡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核心。

    綠色通道是具備較強自然特征的線性空間的連通體系,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休閑、美學、文化、通勤等其它多種功能。根據綠色通道的發展過程,綠色通道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①具備較強的自然特征;最直觀的即具備大量的植被,這樣就可以將完全人工化的景觀如硬質道路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②線形空間;這是綠色通道自身的基本空間特征。線形空間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感觀上,它給人以運動感,構成了人類的一種重要體驗;在生態過程上,它對物種、營養、能量的流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它集中了多種具有很高價值的資源,因此這是一種很重要也很普遍的景觀組成。③連通的網絡;首先是綠色通道網絡本身的互相連通,這個網絡必須形成一個互相作用的整體;其次,它必須與周圍的景觀周況連接;它和周邊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間有著深刻的相互影響。

    5.2倫敦綠色廊道規劃

    5.2.1 1929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這個規劃是大倫敦區域規劃委員會制定的。規劃中包括了關于Raymond Unwin雷蒙德昂溫的規劃思想即引入綠化隔離帶概念和開放空間的一些指標。“開放空間”不同于“開放用地”,后者是指沒有開發的用地,而前者是指休閑用地。考慮到開放空間的布局,這次規劃最大的特征就是規劃了環繞倫敦的 ’綠環’狀開放空間。1938年,綠化隔離帶法案通過,征購了大面積的土地,但是這些土地沒有連接起來。而且許多地段都沒有實現休閑功能。大多數土地變成了地方政府所有的農田而非綠色通道和公園道。

    5.2.2 1943-1944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這個規劃是由Patrick Abercrombie帕特里克.阿伯克龍比 (建筑師、城鎮規劃師、景觀設計師)所指導。他推進了1929年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種設想:用綠色通道將內城的開放空間與大倫敦邊緣的開放空間連接起來,創建倫敦的綠色通道網絡,目標是實現:城鎮居民從家門口通過一系列的開放空間到鄉村去。這些連接性公園道最大的優點就是能擴大開放空間的影響半徑,使得這種較大的開放空間與周圍區域關系更加密切。總之,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相信它還會繼續影響開放空間規劃。

    5.2.3 1951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1951年倫敦行政縣發展規劃參與機構單-(倫敦縣議會,1951)。這是一個法令性規劃,沒有明確的個人思想。他們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增加有植被的公園空間。如果這個規劃完全實施了,它將使得城市綠地和開放空間結構均質化。規劃者自稱他們的成就是:使每千人擁有4英畝的開放空間。但他們忽視了Abercrombie阿伯克龍比為倫敦規劃的綠色通道系統。

    5.2.4 1976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1976年的倫敦開放空間規劃基于對社會科學的廣泛深入研究,由倫敦縣議會發起,由大倫敦議會完成。這個研究被描述為:“任何近來的休閑研究中最有意思和最有用的”(Burton 伯頓和Veal維爾,1971)。但是它同樣忽視綠色通道思想,并且導致了不同尋常的結論即公園應該按照不同的大小等級來配置:大城市(metropolitan)公園、區域(district)公園、地方(local)公園。

    5.2.5 1976年后倫敦開放空間規劃

    1976年后關于倫敦開放空間最有意義的改變就是發展不同類型的綠色通道,也被稱作綠鏈。最初的綠鏈由大倫敦議會整理調整(綠鏈連接委員會,1977),目的是為了保護大多數開放空間以及開發它們的休閑潛力。開放空間全面的以鏈狀形式在倫敦東南部展開。在開放空間之間規劃了綠鏈步道,連接成一串綠珠項鏈。

    5.2.6 1991年倫敦開放空間規劃的綠色戰略

    綠色戰略報告(Turner特納,1991)提出了一系列的疊加的網絡,每個都有不同的屬性。第一個網絡是步行綠色通道,是為步行者而規劃,沿途設置不同項目,包括火車站、購物中心、學校、公園、河谷等。步行網絡是由一個非法定組織(倫敦徒步旅行論壇)發展的。步道唯一的目標就是作為休閑線路。第二個網絡是自行車綠色通道。這是由倫敦自行車組織提出的。1000英里的自行車線路網連接了倫敦的地方中心,這個網絡主要功能是通勤。象步行網絡一樣,這是一個局限的政策,兩個網絡都應該包括通勤休閑功能。第三個網絡是生態綠色通道,是由第三個非法定組織提出的,即倫敦生態小組(大倫敦議會,1986)。規劃者希望這些綠色通道成為野生動物遷棲的通道。生態廊道具有的優勢:第一,它們是棲息地的一種;第二,它們能在整個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們包含精神文明價值(因為我們常常會感到我們的文明銷毀了自然環境)。

    總之,倫敦經過上個世紀不同階段的開放空間規劃,最終又再次認識到綠色通道在城市開放空間規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再次認識到1943年-1944年的規劃(到目前為至也是最偉大的規劃)所包含的生態和人文內涵。倫敦開放空間規劃歷史說明:法令性規劃并不重要,而思想和概念規劃才是最關鍵的。

    6 結語

    運用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哲學關系原理進行區域景觀生態規劃,能夠促進從區域景觀生態過程與功能的實際需求出發,提出切實有效的生態格局和生態結構規劃方案。本文的重點是強調一種規劃研究的哲學理念,即從生態過程和功能需求出發,尋求有效的景觀規劃格局和生態系統經營方式,進而實現對區域生態質量的調控。

    景觀施工是一種具有時間和空間雙重性質的創造活動。每個時代都賦予了景觀設計不同的內涵,都會對景觀設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規劃設計,因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的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己任。“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3]。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J].地理學報.1998,53(增刊):12-18

    第7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到目前為止,我國旅游景區的規劃以及設計尚還沒有形成一套與自身相適應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論,在設計的前期便帶著嚴重的盲從性,最終造成了旅游景區設計過程當中諸多問題的產生,其中尤為突出的問題便是在旅游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當中嚴重缺乏人文關懷。本文所論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區景觀的設計正是基于當前我國社會物質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以及找到到心靈上的歸屬而進行論述的。

    1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依然處在探索的發展階段,有關旅游景區規劃和設計的實踐研究以及理論研究都較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學的理論性指導使得一些旅游景區的景觀建設變得盲目化,不規范,造成了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旅游吸引力減弱、景觀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出現。就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的發展狀況來看,一些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營銷服務體系上;而一些經濟落后地區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更為重視的則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現在旅游漸漸地成為了一種時尚,人們紛紛出門去旅游。旅游業快速發展,但從長遠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關鍵。因此從人性需要方面的考慮,人性化設計是未來的主流。旅游發展漸漸成為了一個城市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樹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種手段。

    2旅游景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在對旅游景區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都普遍存在著以下這些問題:

    2.1形式化

    多數旅游景區的規劃設計當中,人們往往過度重視景觀設計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觀的形式意義,但卻忽視了人們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觀的好壞不能只是用來看的,更是應當用來切實“感受”的,如數字景區中,電子自助導游終端講解內容總是固定順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饋,人機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絕大多數電子導游尚無法提供定位、自動點名、掉隊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線路設計等“個性化旅游”服務。當今,旅游景觀設計的重點要明確人的主體地位,應當強調人在旅游場所中的體驗,旅游景觀如果缺少了人的參與便會完全失去設計的意義。

    2.2理論研究不足

    我國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方面的理論基礎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難科學合理地指導旅游景區的規劃實踐。除此之外,在當前旅游景區的建設當中,我國旅游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依然存在著諸多指導旅游開發的規劃性文本,這些規劃文本之間的互相銜接以及協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許多旅游景區景觀的建設以及設計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區特色景觀進行表面形式的設計,卻忽視了與當地實際狀況的有機結合,對文化底蘊以及地方歷史的挖掘不足,嚴重的缺乏人文關懷,造成了旅游景區景觀缺乏設計依據和文化理念,進而逐漸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國多數旅游景區景觀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觀流于形式,缺乏內涵。此外,還有一些旅游景區景觀的設計通常轉嫁其它景區的地方特色,沒有切實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礎設施建設較差

    很多旅游景區的景觀方面都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差的問題,這就使得游客經常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作為精神消費活動之一的旅游,應當配備完善的配套服務以及潔凈的景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廣大游客切實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這些問題之外,我國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當中還存在著許多其它方面的問題,比如對景區環境綜合評估不足、設計雷同、破壞自然資源等等。一個優秀的旅游景區,應當綜合性的考慮設計規劃、風土人情以及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區景觀的審美應當在各種要素與矛盾的相互協調之中獲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種矛盾和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才能夠從根本上給廣大游客帶來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規劃和布局

    旅游景區中的主要交通組織方式為人車混行和人車分行:(1)人車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機動車在同一個道路中通行,如何處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關系,應當綜合性的考慮場地環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區規模、人車混行等各個因素。采取與之相適應的交通組織方式與路網形式,應當遵循因地制宜和通暢而不穿行的原則。應當根據旅游景區內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狀、景區規模、游客的行為軌跡以及景區的地形來進行合理的布局,此外,還應當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區內部場地的通暢和完整,游覽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應當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產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達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終目的;(2)人車分行能夠保證旅游景區游憩活動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區內部機動車通行所引發的空氣污染、噪聲和交通安全問題對日常旅游活動質量的負面性影響。采用人車分行方式進行景區交通布局時,應當遵循這些原則:第一,旅游景區交通的布局方面應當設置車行道以及人行道兩個相對獨立的路網系統;第二,應當充分的明確車行道路的分級,盡量采用圍繞景區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車行路的盡端或者周圍應當設置一定數量的停車位;第四,應當盡量將步行道設置在旅游景區的內部,以充分地把景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活動場地和綠地有機地聯系起來。

    3.2重視自然景觀和道路的協調

    通常旅游景區都擁有著非常美麗的自然景觀,旅游景區的交通布局應當和景區美麗的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和協調,不僅要充分的滿足游客和車輛通行的要求,還應當達到再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協調一致,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古跡、植被和自然景觀的破壞。旅游景區的道路景觀設計應結合景區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邊坡設計、邊坡綠化、適勢造景等設計手段來使人造景觀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觀,還自然以美景,還游客以美感。

    3.3加強景區游憩場地的“人性化”

    在對旅游景區的游憩場地進行人性化方面的設計時,應當把握的原則有:

    (1)游憩場地應當選擇能夠便捷到達、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場地的選擇應當避免風口位置,確保場地良好的遮風條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場地的設計應當全面地考慮季節變化和植物配置等細節性方面;(4)步行道旁邊應當設有休息區、坡道和扶手;(5)應當明確場地設施的實用性。

    3.4旅游景區衛生設施方面的人性化設計

    保持環境清潔和衛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衛生設施,旅游景區中應當設置的衛生設施應當包括垃圾桶、公共廁所、洗手設施、飲水器具等。飲水機應當設置在游客比較集中的休憩場所,在人流交叉的節點,應當設置比較開闊的飲水平臺,此外應合理的設計飲水的寬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對于公共廁所的設計,應當堅持美觀、方便、經濟、衛生和適用等原則,注意和周邊環境的協調,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還應當考慮公廁使用當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潔等問題;為方便游客洗手來設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臺,還應當保持排水管的潔凈和暢通。

    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人性化旅游景區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應當滿足當今人們物質消費的迫切需求,還應當充分地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從根本上展現出旅游景區的景觀特色,加強規劃設計的人性化,力求給廣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文雄,王耀.景區游客中心人性化要素解析[J].旅游論壇,2011(4).

    第8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另外壩后區域整體交通路網設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雜亂,景觀設施匱乏,難以達到生態風景旅游的目的。右壩肩功能空間難以體現本土文化特色氣息。

    2王圪堵水利風景區規劃設計

    2.1規劃原則

    2.1.1統籌兼顧,整體規劃

    在規劃過程中應當做到對景區進行總體分析,考慮景區的近期、中期、長期的目標,把握各種有關因素,統籌兼顧。從景觀規劃的角度對景區進行總體規劃,綜合分析景區的各種景觀資源,劃定景觀的布局[1]。

    2.1.2以人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風景區的建設不僅提升陜北水資源容量,同時也作為旅游觀光場所。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應當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們的心理需求,滿足人們的觀賞和參與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應的建筑、廣場、小品等,使景觀呈現多樣化;種植鄉土植物,并進行自然式的配置,營造良好、生態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壩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風景區景觀設計

    陜北榆林地處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風景區規劃力求結合陜北毛烏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大壩為中心采用豐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陸交融的綠色構架。同時依托水庫附近的無定河濕地、古長城遺址、臭柏自然保護區以及豐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資源,統籌考慮,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風景區為主體的綜合性陜北地區城市后花園。設計中通過把大壩上游水面與大壩下游花田、花海與濕地有機結合,提高了水庫資源的綜合利用價值。同時還可以把水利工程與水利旅游資源高度契合下的壯麗大壩展現給四面八方的游客,樹立陜北水利風景區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可識別性的水利風景區。規劃范圍為壩址區征地范圍內的右壩肩平臺、壩體下游壩后區域及左壩肩平臺,共計面積約614畝。

    2.2.1壩后景觀設計

    壩后區域是以大壩反濾體開闊區域的濕地設計、壩后電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間空留的綠地設計。壩后景觀可定位為花田花海區、科普教育區、壩后濕地區。花田花海區位于溢洪道與壩體之間,以植物種植設計為主。通過設計不同時令,不同種類的觀賞類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動的景觀色帶。為更好的增進游客的體驗觀賞,花海之中布設休閑景觀步道,沿途設計景觀觀賞平臺,供給游客觀賞休憩活動。科普教育區位于壩后電站與壩后反濾排水渠之間,利用不同的景觀設施小品,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學習與探索體驗。陜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并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畜牧為天下饒”,為還原這種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電廠路西側的綠地,布置設計數十個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獨有的畜牧植被景觀,并在其間點綴數組牧畜景觀小品,使整個科普教育區域更加生動。壩后濕地區是壩后景觀設計的亮點,由于壩體施工完成后,壩后返濾水位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觀設計合理利用水域資源,在保證不影響壩體穩定性的情況下,擴大壩后返濾體水域面積,并設置水深0.5m~1m之間的壩后濕地體驗區,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態防腐木步道及景觀亭等,另外根據原有地勢地貌,濕地中間設置生態小島,島上設置環形交通步道,區域劃分為生態觀鳥區及沙灘休憩區,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時令的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態中心島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喬木、灌木、地被等,目的為游人提供一個學習自然生態濕地系統的場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壩后整體生態環境,提高壩后風景資源標準。

    2.2.2右壩肩景觀設計

    右壩肩區域主要以庫區管理站為主的辦公區綠化及壩址區入口空間。右壩肩景觀設計旨在彰顯壩址區主入口景觀特色及宣傳水利文化教育為主,因此設計首先結合原有辦公樓,在其西側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覽館,同時利用展覽館與西側道路之間的空間,創建一個符合迎賓主題的入口廣場,在廣場南北兩側分別列植高大喬木,種植落葉國槐與常綠雪松豐富景觀空間層次,廣場正中間設置一處景觀噴泉形成流動的水景,同時廣場鋪裝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磚雕鋪設,使整個廣場更加賦予人文特色,同時對壩頭兩側綠地進行景觀綠化及增設游人休憩設置,方便游客對庫區景觀游覽觀光。為更好的加強對庫區綜合管理,右壩肩壩頭新設立一座石牌坊,增設標識字體,使景觀空間上也顯得具有文化氣息。

    2.2.3左壩肩景觀設計

    左壩肩的地勢較為平坦,區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臺上觀光游覽的景觀設計。在左壩肩1054平臺設置百人碼頭,為游客提供一個對庫區水域風光觀賞、游覽的入口平臺節點,同時增設對水域無污染的水上游樂設施,在保證庫區安全生產的同時,也能夠為后期旅游開發提供一大景觀亮點。1079m平臺是整個壩址區地勢最高的地方,設計對原有的地形地貌進行梳理平整,于壩頭1054m平臺布置8m寬踏步拾級而上,兩側附以石材欄桿,直至1079m平臺中心廣場,仿佛對壩體的整體延伸;中心廣場面積約合3500m2,以中軸對稱的布置方式設計,位于廣場中心新建一座高達26m的觀光塔,使其不僅能夠成為游客俯覽整個庫區的絕佳位置,同時也要成為整個壩址區地標性建筑物,另外廣場兩側列植高大喬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動,考慮長遠開發利用,前期布設交通路網及觀光停車場,其他附屬綠地也栽植鄉土經濟樹種,在形成觀光交流活動空間的同時,也打造一處具有鄉土民俗文化的景觀空間。

    3思考與建議

    3.1水利風景區景觀規劃應與水利工程規劃同步進行

    當前的規劃設計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開發模式,大多數水利風景區的規劃建設尚沒有納入水利工程整體規劃建設之中,這兩個階段建設的脫節,不利于水利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兩者不能統一起來,前期工程建設不能為后期的旅游設施所利用,勢必增加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困難,造成投入資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風景區的建設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慮工程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生態保護性等因素,而對景區所要求的景觀可觀賞性、環境協調性、設施舒適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慮較少,限制了水利風景區的規劃發展空間。故風景區景觀規劃應與水利工程規劃同步進行。

    3.2充分認識并重視突出大壩可識別性的必要性

    大壩以其大體量、大跨度的視覺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極易成為自然環境中的地標。作為一個景觀符號,它是人與自然相互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壩又可以成為識別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重要景觀資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壩的可識別性乃是十分必要的。當今以大壩為中心發展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已經成為現代樞紐工程實踐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點。外的胡佛大壩、葛蘭峽谷大壩及韋爾扎斯大壩風景區等,旨在使大壩成為水利風景區而不同于風景名勝區的標志。

    3.3設計必須契合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需要

    在大壩建設過程中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如何修復和保護,是當前水利風景區規劃設計中首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現代水利必須從工程水利向生態水利轉變。現代水利工程的建設,在注重功能導向的同時,更應重視工程區域的環境建設,重視鄉土人文、藝術品味及自然環境與諸景觀之間的協調關系。這也是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必須遵循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王圪堵水利風景區規劃設計契合現代水利工程設計理念,首先突出以人為本、重在保護的原則,以大壩為核心,對大壩周圍環境及其流域的生態系統進行妥善的保護。景區規劃設計中盡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體護坡表皮綠化,既綠化美化環境,又減少了滑坡幾率;盡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的材料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土材料的潛力,保留地域鄉土景觀元素。同時多方面堅持統籌兼顧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考慮完善各類相應的管理和服務功能,為現代水利多種經營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3.4竭力讓大壩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展示平臺

    大壩是人類改造與適應自然的結果,是展示人類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類治水的智慧、思想、技術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區規劃旨在積極整合旅游文化資源,以水資源保護和水文化傳播為根本,力求挖掘周邊區域濃厚的歷史文化風俗,以大壩、樞紐為核心,規劃設計了左壩肩觀光區、壩后濕地體驗區、右壩肩水文化科普區,力圖打造一個集水利生態、休閑養生、游覽觀光、水上游樂、科普教育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讓大壩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展示平臺。

    4結論

    王圪堵水利風景區的景觀設計,堅持將大壩作為核心標識,把水文化建設融入水利建設發展之中,注重從景觀資源的角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積極引導社會建立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設計中將陜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觀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風景區規劃建設中,既提升了水利風景區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現出了現代治水興水的文化魅力,被譽為庫壩區景觀設計理念的新進步。

    作者:齊寶玉 單位: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第9篇:景區規劃與設計范文

    1.1現狀分析

    文湖景區位于汾陽市東1.5km處,總面積約379.4hm2(約5688.4畝)。景區由于前期的建設,現主要的景觀有“全國磚結構古塔之首”稱號、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的“文峰塔”、具有儒學文化代表的“孔廟”、體現當地歷史文化的“汾陽王府”以及根據《水經注》中記載的方圓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古文湖”,進行恢復修建的新文湖。同時位于汾陽市內的董寺河、禹門河、三匯河以及汾陽市的總退渠等貫穿于景區中。區內小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氣清新、舒適寧靜。加上古塔的氣勢,孔廟、王府的文化氛圍,文湖水域的柔和、親近,整體上構成了一幅遠離城市喧囂,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舒適、寧靜、優美的景象。現狀整個區域呈方形,西起望陽路,東至禹門河,北接汾陽總退水渠,南抵文峰街。總用地面積約為89hm2,現狀用地多為荒地,部分村鎮建設用地以及林地和農田。現狀用地布局凌亂,各種用地混雜布置環境較差。

    1.2風景資源評價

    根據風景資源分級標準,文湖景區的旅游資源評價中滿足一級標準的有文峰塔,滿足三級標準的有新文湖、孔廟、汾陽王府、文湖大戲臺以及小西湖。

    2規劃設計依據、理念

    2.1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年);《山西省旅游業發展規劃綱要》(山西省旅游局2002年9月);《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山西省政府);《汾陽市城市總體規劃》(山西省規劃院2004年4月);GB50298-1999,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其他略。

    2.2規劃指導思想

    1)發掘歷史、保護文化。2)形象突出,特色鮮明。

    2.3規劃理念

    尊重歷史,啟迪未來;發揚國學,傳承文明;擴展經濟,改善環境;建設汾州,造福人類。

    3規劃布局與環境結構分析

    3.1總體構思

    在項目總體設計上體現“文化為魂•山水為韻•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是本項目規劃設計的內在表達,而“歷史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自然環境、單體建筑、景觀節點環環相扣,“山•水”為本項目設計提供了靈動的活力。水面的開放、收合,山體地勢之高低起伏變化,遠眺可以一覽文湖水域之煙波浩渺,近觀可以欣賞溪流、幽徑、黃土地貌等組成的天然卓越的園林[1]。其景區內的其他建筑設計中也融入了汾陽傳統民俗文化和中國山水文化的元素,在總體設計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隨著每個片區主題、文化內涵的不同而風格迥異,讓人們體會到了不同的人生意趣。

    3.2總體布局

    規劃區依托于亞州第一高塔———文峰古塔和歷史上自然形成的文湖生態濕地,突出景區傳承文化、保護濕地、休閑娛樂三大功能,科學處理局部、整體、三個層次的關系,部位形成由東至西眾湖相連的“蝶形”,由禹門河、董寺河、三匯河各延伸出一條舞動的水系及文峰街構建出“一心、三軸、四區、十九片區”。即一個景區核心,三大景觀主軸,四個功能分區、十九個景觀片區。一心:以文峰塔為核心的景觀群(文峰塔于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大景觀主軸分別為:人文景觀軸:文峰塔的歷史和它特有的觀賞價值把人們帶入了古塔映余輝的境域,而孔廟的儒學氣息讓生于浮世、繁雜的人們心境得以凈化、修心、養性;汾陽王府的雄風體現出當年郭子儀的“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風范。其中包括:主軸:文湖大戲臺—文湖廣場—塔院—文峰塔—無梁殿。輔軸:左:古商業街—汾陽王府;右:王文素紀念館—孔廟。水景軸線:通過大、小湖面及溪灘相結合,深水、淺水相結合,堤、壩、橋、亭、親水平臺與水面形態相適宜,塑造文化豐富,符合功能要求和生態要求的景觀水面。軸線即:小西湖—新文湖—大文湖。綠色景觀軸線:由文湖森林公園連接禹門河兩側防護綠地并延伸到濕地景觀以及山體周邊綠化成“人”字形的景觀結構,即:勵秀林—果蔬采摘園—堤壩兩岸防護綠帶—濕地景觀山體、周邊綠化。四個功能區為:文化核心景觀區、大文湖山水園、森林公園、娛樂休閑區。十九個景觀片區:文峰塔觀景區、孔廟歷史文化區、郡王府、古商業區、文湖水景游賞區、文湖花卉游賞區、勵秀林、文湖果蔬采摘區、入口廣場服務區、歷史文化遷保區[2]、古董文物品鑒區、古今文化博覽區、嘉年華游樂區、農家樂體驗區、濕地大文湖水景區、濕地如意山景觀區、大文湖自然景觀區、景區配套設施服務區、文湖生態別墅區、小西湖景觀區。

    4景區總體控制

    4.1景區保護控制

    根據景區自身的特點和性質,對景區的保護主要從級別保護方面進行控制。在有價值的歷代史跡遺址的周圍,應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史跡保護區。史跡保護區包括:文峰塔、孔廟、汾陽王府、王文素紀念館等所在的區域。1)對風景區內需要重點恢復、培育、撫育、涵養、保持的對象與地區,例如森林與植被、水源與水土、淺海及水域生物、珍稀瀕危生物、巖溶發育等等,適宜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風景恢復區[3]。風景恢復區的范圍包括:小西湖、文湖、大文湖所的水域景觀區。2)對風景區的景物、景點、景群、景區等等各級風景結構單元以及風景游賞對象集中地,可以劃出一定的范圍與空間作為風景游覽區。風景游覽區為:汾州八景、西河茶社等景點所在區域、景區內的其他景點所在的區域。3)在風景區范圍內,對上述五類保育區以外的用地與水面及其他各項用地,均應劃為發展控制區。發展控制區為:景區內的旅游酒店、景區別墅、游玩設施場地、農家樂、果蔬采摘園等所在的區域。

    4.2風景保護的分級和保護

    根據風景區的保護分級,現將文湖景區的保護等級分為一、二、三級。1)保護要素及其級別的確定。a.在一級景點和景物周圍應劃出一定范圍與空間作為一級保護區,宜以一級景點的視域范圍作為主要劃分依據。一級保護區的范圍為:即以文峰塔為人文中心主軸的景觀區、由孔廟和汾陽王府分別組成的兩個輔軸景觀區。b.在景區范圍內,以及景區范圍之外的非一級景點和景物周圍應劃為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的范圍為:景區內的小西湖、文湖、大文湖形成的濕地水域范圍、歷史遷保區。c.在風景區范圍內,對以上各級保護區之外的地區應劃為三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的范圍為:景區內的其他部分屬于三級保護區。2)保護措施。根據風景區的保護分級確定的保護級別措施。一級保護區內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賞道路和相關設施,嚴禁建設與風景無關的設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機動交通工具不得進入此區。二級保護區內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設施,但必須限制與風景游賞無關的建設,應限制機動交通工具進入本區。三級保護區內,應有序控制各項建設與設施,并應與風景環境相協調。

    5建議及展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做受120视频试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午夜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成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777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777精品成人影院| 2345成人高清毛片|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h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