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工程導論范文

    農業工程導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工程導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工程導論

    第1篇:農業工程導論范文

    關鍵詞:水利 節水農業研究 探索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in China, often only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uch as the canal seepage control, low pressure pipeline, sprinkler irrigation and microspray irrigation of promotion. Engineering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non-engineering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forming highly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system is the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in the direction of techn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is needed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節水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農業用水幾乎零增長的條件下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的驕人業績。我國節水技術大綱已經,其中農業節水技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未來,農業用水量零增長成為重要的目標。盡管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1節水農業技術不普及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與粗放低效利用的狀況并存,而水資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目前,農業灌溉用水約占全社會用水量的70%,但由于輸水方式、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我國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區只有30%~40%,機井灌溉區也只有60%,和一些發達國家(達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時,我國目前農業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單位凈耗水的糧食生產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發達國家單位凈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國西部地區普遍缺水,農業生態環境脆弱。但現狀是農業用水浪費嚴重。

    1.2理論認識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問題上認識還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節水農業看技術含量,認為高新節水技術才識節水,研究、推廣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那些技術實用性強,效率比較高的“土”技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第二,注重工程節水,忽視農藝節水,主要表現在將節水農業等同于農業工程節水,把節約水在輸送和灌溉過程中的浪費作為主要技術內容,節水農業技術應該包括農藝、工程和管理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綜合利用各種農業節水措施的技術集成;第三,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節水農業分離,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門基本注重灌區,農業關注旱區,兩者有不相往來的趨勢,旱作節水與灌區節水發展不平衡,制約了節水農業的發展。

    1.3節水農業創新水平不高

    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節水農業技術引進的多,自主開發的少,產業化程度低,整體配套性差,如噴微灌設備、節水作業農機具、難以滿足顯示需求。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高新技術還很少,推廣國外產品,成為一些技術推廣部門的經營的主項目,提高農業節水創新水平,滿足我國農業節水的需求,是擺在我國節水面前的重大課題。

    1.4農業節水系列標準的不完善

    農業節水系列標準是衡量節水農業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東西。盡管目前采取了多種節水農業技術措施,但如何進行衡量和度量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標體系,很多。如投資與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節水效益優的,效益的衡量的時空范圍多大,都沒有明確界定,這樣,對于衡量節水農業是導致眾說紛紜。對于一個節水工程而言,局部是節水效益高的,但從整體上來考察則是不節水無效益的。

    1.5注重單項技術,缺乏深入的節水技術綜合集成

    目前在我國節水農業發展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單項的工程技術如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的推廣,缺乏將這些技術和農業措施緊密結合的綜合集成技術,導致單一技術的推廣出現困難,甚至夭折現象的出現。工程節水技術與非工程節水技術相結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綜合節水技術體系是當前節水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許多國家研究的熱點

    二、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幾點方向

    2.1進一步確立節水農業的重點

    確立節水農業的重點,是我國節水農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具體體現,是確立投資重點的方向性問題。目前,我國節水農業的重點是在灌區的節水工程上,應該進行戰略性地調整,確立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灌區和旱區節水農業并重的節水方針,節水的重點是田間。

    從糧食產量而言,灌區的產量高于旱區,從水資源利用量而言,灌區的水資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對地下水和下游產生一定的影響,注重灌區節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視旱區節水。從總體而言,旱區生活比較貧困,其群眾的生活比較困難,但旱區的糧食潛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潛力,對于維護我國糧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區節水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條件是十分有意義的。

    無論是旱區還是灌區,節水重點應該放在田間,通過農藝等多種措施,減少無效蒸發,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計量體系

    計量體系,是節約用水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我國許多灌區缺乏完善的計量體系,致使灌區不能按量收費,制約了水資源高效利用。產生計量設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區建設過程中我國的投資配套政策決定的。在灌區建設時,我國基本上采取了國家頭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導致國家投資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沒有落實的“半拉子”工程,工程無法實現其設計效益。因此,將灌區計量設施體系進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須進行完善,才能為水資源計量收費奠定基礎。國家對“配套的”投資政策進行反思和評估,科學地評定起合理性,促進國家有限資金的高效利用。

    三、建立長效的節水農業機制

    3.1通過機制的建立,促進節水農業的長效的發展,是目前我國節水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我國的節水農業靠政府推動,一些地方出現了非常尷尬的局面,一些節水工程成了“參觀工程”,成了擺設,國家政府推廣的時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廢棄了,即浪費了資金,也在農民中造成惡劣的影響。應該建立長效的節水農業發展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其在節水農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市場條件下變成自覺的行動。為此,政府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學的農業水價體制,讓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規則的“綠箱政策”的同時,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節水的水價政策;其次,充分認識節水農業的公益性,對節水農業的發展進行適當的補貼,鼓勵其發展節水農業;第三,建立科學的獎勵懲罰制度,規范其行為。

    3.2將節水農業作為戰略性工程實施

    節水農業的發展不僅是農業本身的過程,而是涉及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系統工程,國家將其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實施。作為戰略性工程,國家應該加大起投資力度,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優惠,吸引各種資金投入節水農業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規。加強起領導,運用科學的發展觀統籌節水農業的發展,將其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并嚴格的加以實施。

    參考文獻:1張岳,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第2篇:農業工程導論范文

    關鍵詞:食品科學概論;雙語教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小組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040-02

    隨著中國社會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學生具備專業英語能力成為一種基本要求。食品工業在全球和全國都屬于第一大制造業。隨著國內與國際食品科學與技術方面的交流愈來愈頻繁,我們很清醒地意識到自身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掌握食品科技英語是食品專業本科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這一能力不僅可以使他們持續了解乃至把握先進食品科技,也使他們有可能參與到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跨國食品企業,有條件到食品科學研究處于更高水平的、高度國際化的高等學府去繼續深造,這些都將為我國食品科技的進一步提升、擴大國際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了培養符合食品國際化時代的食品專業高級專門人才,陜西科技大學早在2002年就開始開設食品專業的雙語課程――食品科學概論。開始僅面向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設立后,則同時面向2個專業的學生授課。通過在11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這一課程在教學團隊、教材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方面都不斷提升和完善。該課程在第5學期開設,56學時,3學分,為專業課和主要必修課程,融合了2個專業人才培養所需的專業理論和專業英語。每個專業2個班級,4個班共計約120名學生合并授課。

    一、教學過程

    1.教學團隊。食品科學概論(雙語)(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課程在開始設立的時候只有一位授課教師,目前已發展為4位任課教師的教學團隊,每位教師都具有本專業學習經歷、高級職稱、企業工作經驗、出國經歷、博士學位或博士在讀,都是碩士研究生導師,并且在食品科學研究某一領域有所建樹。課程負責人黃峻榕,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6年獲瓦赫寧根大學博士學位。2011―2012年在美國普度大學食品科學系從事訪問學者研究工作。美國食品科學學會(IFT)會員;陜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高級會員。主講教師李宏梁,博士在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獲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碩士學位。2005年到荷蘭訪問,2012年到美國訪問。主講教師易建華,博士在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獲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專業碩士學位。2011―2012年在美國麻省州立大學從事訪問學者研究工作。主講教師朱振寶,博士,副教授。2010年獲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2012年到美國訪問。中國微生物學會終身會員,陜西農業工程學會會員,中國食品科技學會會員。

    2.教材選用。本課程曾采用過不同的英文教材,最早采用的是第五版《Food science》(Norman N. Potter & Joseph H. Hotchkiss. New York:Chapman & Hall,1998)作為教材。自2007年起選用美國英語原版教材《食品科學導論(影印版)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Rick Parker.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該書非常適宜作為教材使用,一直沿用至今。該教材在多所高校的食品專業作為食品科學概論或導論雙語課程的教材[1-4]。課文包括4大部分:A.引言和背景(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B.保藏方法(Preservation),C.各種食品(Food and Food Products),D.相關問題(Related Issues)共28章內容。

    二、教學內容選擇與安排

    該課程主要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全面了解食品科學的背景,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各類食品配料、加工、包裝、銷售和儲存之間復雜的關系,并探索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食品的質量與安全,糧食安全;如何更好地設計自己的職業。通過讓學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組分、食品種類和在食品中最常使用的加工、保藏技術,使他們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年級課程中更深的理論和更專門的知識。該課程需要學生先修大學英語、有機化學、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學等課程。由于教材基本比較全面反映食品科學與技術所有應包含的內容,因此講授時基本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內食品科技的水平和實際情況,補充了一些在中國食品實踐中需要掌握的內容,比如在食品成分方面,介紹中國的食物成分表;在發酵產品方面,介紹中國的醬油、豆腐乳、糧食醋;在肉禽蛋方面,介紹中國人消費更多的豬肉和羊肉。每次課2個學時,完成1章。每次課程的備課除進行英文課件的制作外,還要準備相關視頻,并從中選擇4~5min課文中最難懂和最關鍵的內容。另外根據關鍵知識點設計1~2個案例,4~5個課堂提問,以及課后作業內容。

    課堂教學改革。本課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課件,為4個班級,約120名學生的大班課。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高,甚至有抵觸情緒。借鑒其他教師全英文授課的效果并不理想的教訓,采用中英文雙語講解的模式。為了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理念與目標:使每位同學都能主動參與和學習,使每位同學在課堂教學中都有較高的學習效率,掌握食品科學的概貌和相關專業英語。在課堂教學方面重點進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習的節奏感,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首先借鑒中國之聲廣播,重新進行了課程環節設計:每次課2個學時,共100分鐘,分為4個環節,即每25min一個環節。為了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課程內容學習,并鍛煉英文課件的制作、英文口頭表達和時間控制能力,設計了課后作業(Student activity),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課程內容講授進度,選擇章后Student activity的任一題目,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制作英文PPT課件。在每次課堂上,進行作業檢查,也就是安排4位同學的英文口頭報告,每人3min,授課教師當場點評并計分,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借鑒高等教育水平較高的歐美學生學習模式,要求學生4~5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學習(Group Study)。在課堂提問中有一部分要求必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并計分,作為小組每位同學的平時成績之一。視頻是比較直觀的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因此通過大量的工作,收集了一系列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關系,只節選最關鍵和最難用語言、文字、圖片表達的部分,一般每次4~5min。另外借鑒MBA課程中使用案例教學的模式,根據關鍵知識點進行案例講解。

    三、考核方式

    在每屆學生中,都建立了課程郵箱或者是課程QQ群,通過這種方式與所有同學共享課程資料,主要是課件,學生提交作業,進行考前答疑等。不僅師生交流效率提高,方便了學生的自學,而且避免了因集中提交作業而造成教師郵箱擁堵的情況。經過長時間的考核實踐,本課程考核從最初的完全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最終成績,過渡到平時課堂回答問題、課堂參與等占30%,期末考試占70%。期末考卷從采用傳統的英語試卷考題形式,名詞解釋、選擇、填空、翻譯等,直到現在完全摒棄“一考定終身”和僅考知識點的考試方式。選擇更全面和客觀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試占總評成績的50%,采用全英文試卷,考卷內容沒有選擇題和填空題,全部為綜合性大題,每道大題的內容貫穿幾個章節,包括幾道簡答題。平時成績占50%,包括課后作業(Student activity),課堂口頭匯報成績,小組翻譯作業成績,小組課堂回答問題成績等。

    四、教學效果評價

    本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分為學生網上評教、學院和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督查等方式。在期末考卷的最后也設計了學生對本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的附加題。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的反饋,以及課堂的到課率、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我們對教學效果總結如下:課程4個環節設計比較成功,基本上能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內都能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其中學生student activity口頭報告、小組提問、視頻播放、課程翻譯的效果最好,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節奏感強,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率增強。其中學生student activity口頭報告,能保證每位同學的參與,每位同學都在課件PPT制作、英文口頭報告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實施效果非常好。第一屆同學開始進行的時候,部分同學只進行口頭講述,后期就發展到全部準備PPT課件,內容豐富、生動,學習興趣大大提高。還有Group Study(學習小組)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還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搶答的形式,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五、總結與展望

    本課程的教學還存在以下不足:(1)4位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每一部分的把握程度有所差異,使得教學節奏并不完全一致,給小部分學生造成困擾。(2)本課程的內容較多,需要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但是每一屆學生在這方面完成得都不理想,加大了課堂教學的難度。(3)學生習慣了個人學習、個人努力,對小組學習都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到完全理解和參與小組學習的時候,已經是課程的末尾了,因此在小組學習方面,需要其他課程也同步進行。(4)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強,使得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有內容松散的感覺,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逐步完成課程試題庫建設、課程多元考核體系建設、課程授課教師人才梯隊建設規劃,有條件時,聘請外籍教師(專家)授課,課程網站建設,另外進行更適合中國食品科技現狀和學生學習特點,融合最新食品科技的教材建設等。使學生不僅了解國內、國際食品科技現狀,同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后階段更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夠更加有興趣和主動,在畢業時具備一定的食品專業英語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具有可持續的專業英語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柳,付熙哲,吳東亮.以食品科學概論為例進行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06):84-85,88.

    [2]詹麗娟.食品科學概論雙語教學初探[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1,(09):137-139.

    第3篇:農業工程導論范文

    [關鍵詞]多元統計分析實踐教學模式微課精品課程建設教學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6-0117-02

    多元統計分析是研究多維隨機變量內在統計規律性的數學方法,在各領域科學研究和工業、農業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數學專業或其他涉及多維數據分析的非數學專業,該課程都被列為重要的必修課程。我校也于2011年將其列為重點課程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本文結合近年來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經驗,全面、系統地論述其教學體系改革的內容、方法和途徑,以及精品課程建設、推進課程教學信息化的具體措施和改革成效,為同類院校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科學的參考和借鑒。

    一、以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優化教學內容體系

    課程內容是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多元統計分析》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復雜的數學推導和繁瑣的矩陣、線代計算。這些特點增加了理論教學的難度,同時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情緒。因此,首先應轉變片面強調理論知識和解題能力的傳統教學思想,以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宗旨,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精簡,拓寬,實用”的原則重組、整合知識結構,同時適當拓展課程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反映本學科發展前沿和新興應用,構建全新的教學體系。

    (一)注重統計思想和方法原理的講授和灌輸

    多元統計分析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有著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的歷史背景和經典應用案例,在教學中適當引入有關背景知識和導論,介紹經典統計方法的歷史起源、產生背景和發展過程,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學科發展經歷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辯證思維過程,從而對統計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以實際統計分析問題出發,重組和優化知識結構體系

    教學內容的選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多元統計分析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方法,能解決一些統計分析實際問題,同時又要著眼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潛力的培養,提高其數據處理能力和統計素養,為今后從事各領域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以統計分析的四大類實際問題為主線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一是降維問題,即簡化數據結構、提煉數據信息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典型相關分析;二是歸類問題,即分類與判別方法,包括各種聚類分析、判別分析;三是預測、預報問題,包括各種回歸分析、定性數據建模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四是統計推斷問題,包括各種估計和假設檢驗方法以及對應分析等。以上述四大問題重組和整合后實現教學內容模塊化,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緊湊,且針對性、指向性更強,突顯出該課程核心內容的典型應用背景和實踐應用方法。

    (三)豐富實際應用案例,強化實踐教學,凸顯創新應用

    只有學以致用,理論知識才能得以鞏固和加深并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根據農業院校專業特點以及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補充了很多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應用案例,在開放式教學環境下引導學生逐步完成針對實際案例的思考、剖析、調研、求解以及辨析等一系列交互式探索和學習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凸顯出實驗案例教學對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構建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一)充分利用統計軟件提升數據分析處理能力

    引入統計軟件實驗教學,是新形勢下多元統計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課程組充分利用SPSS、SAS、S-plus等國際通用軟件,編制大量的實驗案例進行演示性、設計性實驗教學,通過體驗式實踐教學手段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統計軟件的使用方法,使學生既“站在統計專家的肩膀上,又借助了計算機專家的智慧”,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實踐操作和應用能力。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過程信息化、智能化

    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將文字、插圖、動畫、視頻等教學信息有機結合制作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地展示高維空間數據統計特征和動態分析、演算過程,極大地促進了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如在講授Fisher判別和因子旋轉等方法時,利用三維動畫演示技術, 生動地再現了高維空間坐標軸旋轉的動態過程,形象地說明了超平面上投影的概念和性質,使抽象、深奧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豐富了知識的呈現方式,提高了知識傳授效率。多媒體授課等現代技術有力地推進了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拓展課外教學活動,構筑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是檢驗真理和發現真理的必經之路。這促使該課程的教學必須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創新課題、開放實驗、建模競賽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實現實踐、實訓教學,構筑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輔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先后完成了“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分析”、“城鎮家庭汽車擁有量及停車需求預測”、“pm2.5等空氣污染影響因素分析”等大學生創新課題和開放實驗項目,完整體驗從抽樣調查―數據采集―問題分析―模型構建―統計分析―解釋論證的整個實踐過程,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我探索、自我創造等潛能的發揮。

    三、構建精品課程網上教學平臺,實現教學信息化、學習自主化

    (一)積極推進“微課”設計與制作,構筑自主學習環境

    微課(程)通常指微型視頻網絡課程,是近一兩年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新興的網絡教學模式。課程組根據多元統計課程內容整體架構和知識脈絡,精心挑選出一些重點、難點、疑點問題設計并錄制了多個微課視頻,將重點知識點的講述與闡釋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形式呈現出來,同時還提供了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等學習支持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構筑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和輔助支持。并進一步探索針對特定課程學習活動、實驗以及調研等實訓教學模式的微課設計制作方法。

    (二)完善精品課建設,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創建開放式教學平臺

    精品課建設是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擴大教學受益面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經過兩年的網站建設,已實現所有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微課視頻、實驗指導、實驗案例以及習題等教學資源共享。同時增設了課外習題、拓展閱讀以及實踐應用等欄目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開設網上答疑和學習討論空間,提供異步在線討論以及實時在線答疑,開辟了基于網絡的第二課堂,極大地拓展了教學實施的時域、地域,促進了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擴展了課程教學的受益面和影響力。

    結語

    通過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實踐教學以及微課設計、精品課程建設等全方位教學改革與實踐,逐步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輔相成、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立體化教學體系(見圖1),實現了各種教學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

    為檢驗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效果,對我校開設該課程的各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并以改革前往屆學生作對照組進行抽樣和對比分析。調查表明,近93%的實驗組學生認為該課程切實提高了自身數據處理和實踐應用能力,遠高于對照組約64%的比例。同時76%的受訪者認為學習過程生動有趣,有效激發了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在提高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方面,實驗組的認可度高達84%,同樣遠高于對照組57%的比例。許多經濟管理、農業工程及生物學等專業的學生在后續課程學習和專業研究中都能熟練運用該課程知識進行數據分析和建模。同時,該課程精品課網站和微課視頻點擊率在應屆學生中高達92%,學生都能夠自覺地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精品課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索,在往屆學生中這一比例達到52%。調查數據證實了該課程教學改革與精品課程建設對培養學生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發揮的顯著作用,同時促使課程教學向著教育信息化、學習自主化方向轉變。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課題組還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更新教學理念,順應當前教育信息化改革方向不斷推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張翼,張慶靈.多元統計與回歸分析課程設計及教學探討[J].大學數學,2011,(6).

    [2]高惠璇.應用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肖枝洪,郭明月.研究生多元統計分析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9,(8).

    [4]鄧華玲,傅麗芳,任永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實驗課的探討與實踐[J].大學數學,2008,(3):11-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亚洲成人aaa|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亚洲成人app|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久久www成人看片|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2021成人国产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成人看片app| 67194成人手机在线|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成人在线免费看|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口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