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數學的筆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和學習意志薄弱是照成分化的心理原因。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與小學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大,教學方式變化顯著,并且教師的輔導減少,學生學習獨立性增強。許多學生適應力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不前,甚至喪失信心,導致成績下降。
2、部分學生沒有形成系統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為后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去,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勢必成為后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進而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分化。
3、部分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的要去。初二階段成為分水嶺的重要原因是數學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有了明顯提高,爾初二學生又正處于由“形象思維”為主向“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關鍵期,極易表現出數學接受能力的差異,加上一些教師沒能很好地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便導致了兩極分化的出現。
二、克服分化的對策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動積極的學習。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很多,如讓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體驗成功的愉悅;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發揮趣味數學的作用;提高教師自身怎樣避免初中數學學習上的兩極分化的教學藝術等等。
2、教會學生學習。有一部分后進生在數學上工夫花不少,但學習成績總不理想,這是學習不適應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的指導和學習心理的輔導。
值得商榷的類比教學法應用
案例一:將使用中間變量交換兩變量的值的算法比作交換兩杯飲料的過程。
在程序設計教學中的一個經典算法是t=a;a=b;b=t。為了解釋采用第三變量t來進行中間交換的具體過程,教學中經常聽到的例子是一杯白開水和一杯果汁,如何進行交換?引發學生使用第三個空杯子作為中間交換容器的思路,并用此類比解釋上述算法。
這種說法簡單易懂,學生對利用中間變量進行兩變量值的交換也能較好地掌握,這曾經也是筆者在進行此教學內容時的授課法寶。但在研究類比法的應用階段,筆者發現這種比喻并不完全恰當,因為當我們進一步詢問學生中間變量的值時,學生往往認為t=0,這是因為類比了杯子的概念,用來交換的第三個杯子最后必定是空的,而實際上,在上述的變量交換順序下,t的值應當是a最初的值。倘若始終用“飲料”的觀念理解變量值,學生則無法理解信息技術中的賦值并非交換,而是復制的結果。那么,后續教學中不用第三變量,僅用加減法進行兩變量值的交換算法則更難以理解了。
案例二:將文字處理中的分節操作類比為生活中的刀切操作。
引入新課以后,教師提出合并兩個文件的任務。
師:如果你用老師以前教的方法,會選擇怎樣的方法將A、B同學的作品合并?
生:用“復制―粘貼”的方法。
師:很好,我們來回憶一下前面學過的圖片插入的方法。(教師邊操作邊講解,在對比兩種方法異同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合并的演示教學。接著教師布置學生完成合并任務的操作)下面請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或者參考教材第41頁的操作說明將A、B同學做的兩部分內容合并。
教師在巡視學生制作過程中,發現有學生在操作時沒有注意插入點的位置,造成了合并內容的混亂。
師:如果用膠水將一根斷裂的木棍粘合,膠水應該涂在什么位置?類比我們的合并文檔,應當注意插入點的位置,才能確保合并的正確性。
聽到教師這樣的提示后,大多數學生在合并文檔時能先確認插入點的位置,再進行合并。即使是合并前未注意到,出錯后也能根據教師的提示,查找出錯誤的原因,進行糾正。
接下來頁眉/頁腳與分節符的教學,教師通過演示插入頁眉/頁腳的操作,引導學生發現在封面、封底也出現了頁眉/頁腳的問題。教師設置了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需求,自然地引入本課的難點:分節符的使用。
師:我們來分析一下電子雜志的結構。
教師播放課件,課件中用紅色標識把需要分節的封面與封底動態切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時教師輔以解說。
師:我們要用一把“刀”將封面、正文和封底切開來,分成三節,這把“刀”就是分節符。
教師接著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在頁面相應的位置分節,并取消掉封面、封底的頁眉/頁腳。
在這節課中,教師多次深入淺出地使用了類比教學的方法。例如,運用圖片的插入,類比遷移合并的知識點;運用膠水的位置強調合并插入點的位置;最后用刀切斷的比喻,遷移分節的概念。
縱觀整節課,類比法的運用還是比較成功的,前面的教學內容學生掌握得很好,可是最后在進行取消封面、封底的頁眉/頁腳的操作時,有不少學生卡殼了。按說教師“刀”的類比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可為什么學生的操作結果卻顯示教學仍存在遺憾?同樣是類比,為何會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存疑而欲解惑。在后續教學中筆者特別關注了這個問題,經過仔細揣摩后慢慢有了頭緒。“刀的切斷”與“分節”這兩個概念雖然相似,但卻不盡相同,被刀切斷的東西不再有任何關聯,而分節表面上是把兩部分給截開了,但在默認情況下,被截開的兩部分仍是有關聯的,后一節與前一節保持相同的設置,必須要取消“同前”按鈕才能真正斷開關聯。然而,由于教師“刀”的類比,學生對分節的概念完全遷移了“刀切”的概念,使得認識不盡全面,故而造成了教學中的遺憾。
案例三:將多圖層疊加類比為透明膠片的疊加。
Photoshop或者Flash的初識課上,經常會聽到對圖層概念這樣的類比:圖層可以認為是多張透明膠片的疊加。
圖層概念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通過類比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是常用的方法。但是這個類比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圖層到底是透明的還是非透明的?按照類比中的陳述,它應當是透明的膠片,圖層概念也被誤認為是透明的。因此,無法讓學生建立(在缺省情況下)上一圖層完全遮蓋下一圖層的基本認識,而這是平面設計或動畫設計的關鍵,容易對后續的學習造成困擾。二是圖層的邊界在哪?在與同行教師討論上述問題時,有人提出:將膠片闡述為不透明是否可以解決上述問題?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膠片的大小是相同的,如果它們是不透明的,那么即使最上層膠片上的圖像只占中間一小部分,下一層膠片中超過這個圖像范圍的內容也將不能被顯示,我們始終也只能看到最上層的圖像。而實際上每個圖層的邊界就是它所繪制圖像的邊界,超出邊界的下一圖層內容將會被顯示。基于上述分析,運用透明膠片進行概念的類比并不準確,容易造成認識混淆。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48―01
傳統課堂主要是以課本和教師備課所提供的資料為主,教學過程顯得單一缺乏趣味。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讓傳統的課堂從單一化轉為了多樣化,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料。這種便捷的方式有效地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的觀念更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但是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多媒體技術也不例外,它不是萬能的。教學本來就是教師和學生兩者參與的,教師或者學生過度地依賴多媒體就會一定程度上打亂教學活動,使得教學效率下降。
一、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利
1.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我們都知道多媒體技術是通過同時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來接收信息,其中主要是視覺、聽覺。由于多媒體技術的這個顯著特點,教師就可以把它充分地利用起來,將課文內容用圖、文、聲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相對于傳統課堂由教師一張嘴給學生講解來說這樣的多種感官刺激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接受到更多的信息,獲得更多的材料,從而形成自己的感性認識。課前用來進行預習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本內容,課堂上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課后用多媒體又能給學生一個系統全面的復習綱要。
2. 擴充了教學的容量。初中的語文是介于小學語文的簡單和高中語文的復雜之間的,并且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更多的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傳統課堂上,教師需要大量的板書來幫助教學活動的完成,然而板書所承載的信息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還造成了時間的浪費。大多數教師在板書的時候,課堂就處于無序狀態,學生的思維就會無形中被打斷。不僅如此,板書還會消耗教師大量的精力,加重了教師的負擔。而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之后就改善了這種情況,首先,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組織課堂的時間;其次,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最多的資源,讓學生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學習到更多的課內外知識;最后,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教師會為了擴充知識通過搜集各種與此相關的資料,而利用多媒體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然后展現給學生,更利于學生接受。
二、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弊
1. 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效率降低。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有很多教師卻將此作為教學的主要部分,什么環節都使用,忽視了師生間的互動和重點內容的講解,一味地用多媒體呈現,違背了多媒體教學的初衷。這種做法不僅使得教師變得懶惰,而且還讓學生也產生惰性。惰性的滋生不僅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會使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
2. 課件的質量達不到標準。課件的制作不是一味地給學生欣賞各種圖片或者影像,它所呈現的內容應該是要學生掌握的知識。然而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師的計算機基礎沒有達到標準,因此部分教師都選擇下載別人的課件或者是自己隨便制作一些簡單的沒有意義的課件呈現給學生,這樣都無法將教學信息準確地表達。勢必影響教學質量,不能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課件的選擇和制作是多媒體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而這又是最容易被教師忽略的一環。
三、 合理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1)對學生分層建組。要對學生進行班內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了然于胸,按照學情對學生分層建組。在每學期開學第一課時就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理論及操作技能的綜合測試,作為信息技術課分層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結合談話了解、走訪觀察等方法掌握學情,把每個班內的學生分為A、B兩層,基礎較好的學生為A層,基礎較差的學生為B層,每層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定為四組,每組的人數不超過六人。
(2)分層備課。對學生進行分層后,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對A層和B層的同學分別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這必須在備課時體現出來,這樣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層教學流于形式。同一課時的哪些內容對各個層組學生是必須掌握的,那些內容B層學生只作了解的而A層學生必須掌握,如何設計A層學生的拓展教學內容,這些都必須在備課時充分考慮。
(3)分層授課。同班分層教學并不意味不同層組間完全分開授課,限于教學場所和課時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可能在同一堂課里將不同層的學生分開上課,因為分開教學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無所事事,這會浪費他們的課堂時間。因此,我在授課時以B層學習目標為主講內容,給A層的學生增加以自學為主的拓展學習任務,以實現A層教學目標。
(4)分層訓練。為了使學生人人學有所獲,教師在備課時對上機訓練作業也進行分層設計,我在設計上機作業時遵照“兩部三梯”的原則。“兩部”是指上機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梯”是指教師對上機作業的設計具有三個梯度:第一梯度為基礎知識與技能的直接運用,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梯度為應變式或簡略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到達的水平為限;第三梯度為綜合應用或拓展探索題,以拓寬A層學生知識與技能為目標。
(5)分層輔導。在教學中對學生分層輔導是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知識的一個有效手段。我在課堂上對學生實行分層輔導的做法是:B層學生中有些簡單的問題就指定A層學生輔導,A層學生中有疑問的先在同層組中商量,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輔導,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省教師的時間,另一方面提高學生互助協作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即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基于多媒體和因特網的教育技術系統,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融為一體,實現教學思想、策略、模式、過程的信息化,借此來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獨立自主性,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看來,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就相當于以往的“粉筆+黑板”,不過它在教學方面的某些作用是“粉筆+黑板”無法比擬的。
下面,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一下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學科整合的必要性:
一、 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學科的整合使教學內容指向現實
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學科的整合,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信息技術為實現新的課程目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內容的整合能有效地克服傳統物理教學內容缺乏鮮活時代氣息、脫離現實生活實際的弊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很容易獲得豐富的、多樣化的教育資源。這也迫使教師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更好地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結合教學探究,因勢利導地幫助和指導學生了解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與課程相關的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具有r代氣息,大量與教科書、生活、科技前沿相關的知識內容就盡收眼底。在這一全新的教學環境中,知識內容呈現開放性,不惟“綱”、不惟“本”,不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學生能選擇不同的內容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個體獨特的知識體系。
二、初中物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直是我們每個物理老師的困惑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師生互動,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中,白板技術正在高速融入課堂教學中。比如上作圖題這類習題課時我們老師可以先利用白板技術做個ppt課件,然后在上課時展現這個課件;在講如何作圖時,我們可以在白板上演示;在讓學生鞏固練習時,可以讓大部分學生在學案上完成,讓一個學生在白板上演示,這個演示可以放大給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實驗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中的實物投影來展示一些學生實驗成果或者學生的設計圖表之類,從而讓大家更好地討論。例如在《速度》這一節中介紹如何測量紙錐速度的時候,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這個時候就可以選幾個典型的例子利用實物投影來展示,以便學生討論設計的表格的優劣。可見在解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棘手的問題時,適時地加入信息技術知識是一條不錯的途徑。
三、初中物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藥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學習的工具
新的整合模式教學中,信息技術不僅是教師的教具,為教師獨有,更重要的是,學生也有也會也用,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思維、協作探討和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和研究工具,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創新學習的平臺。如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和仿真技術的功能,進行虛擬實驗操作演示,特別是對那些耗時長、成功率低、難控制的物理實驗的虛擬,彌補實驗教學中(尤其是農村中學的物理實驗教學中部分實驗的)缺陷;可以讓學生在網上虛擬的實驗環境中進行觀察、操作、分析做探索性的實驗(如學生可能在學校網絡里的電學實驗和光學實驗動手做更加精化和純化的實驗),以及運用網絡進行社區協作式學習;使信息技術成為情境探究的研究性學習的工具,解決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兩張皮”的現象。
四、信息技術課可以展示學生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上難以見到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
傳統教學往往采用舉例或掛圖來分析物理現象。現在運用cai課件制作一幅幅動感的畫面,可以將物理現象及應用直觀地展現在同學面前。例如,杠桿的平衡、物體受力分析、日蝕月蝕、電流形成等均采用簡單而明了的動畫形式解決了化靜為動的問題,靜止的文本也可根據需要按指定的軌跡運動,可以像拉窗簾一樣呈現多彩的教學信息,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鐘玉琢.《多媒體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2]張義兵.信息技術教師素養:結構與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學法指導;興趣激發;初中數學教學;應用
前言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初中學生都認為數學這門科目很難,由于數學的理性思維較強,學生難以系統理解,加之教師的教學方法以題海戰術、灌輸教學為主,學生更加不能產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初中階段數學的聯通貫穿作用重大,教師必須要找到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生學習內容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學法指導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
(一)預習法
初中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心智還未完全成熟,此時的學生可塑性較高,因此,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法指導將非常有利于學生創建數學思維。學法指導應貫穿于數學教學的每部分內容中,首先就是預習部分,由于學生普遍對數學這門學科不太感興趣,教師也一直遵循灌輸式教學的模式,長期占據于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并不能完全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有效的預習能夠促進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本節課所講授的內容中,而在這一方面,初中數學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主動預習,使學生預習的方向正確,預習并非閱讀教材而已,而是要讀懂、讀會,既能夠帶來成功的喜悅,也能提高對數學的系統性認知,教師必須要重視這一點,才能使學生數學能力穩定提升[1]。
(二)復習法
復習法是運用于課堂教學講解過程中和講解后的,由于講解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之對教師講解內容的不理解,找不到學習的有效方式,極容易導致學生自暴自棄,產生消極的學習心理,而復習法可以讓學生在復習教師上一步或上一節課講解的內容中熟練運用數學知識,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的信心,對數學課堂講解大有裨益。在這一方面,教師也要給予學生準確指導,初中學生剛剛離開小學的松散學習環境,復習方式也與小學一樣,而題海戰術并不能滿足當前教育教學的要求,教師應當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學生年齡和個性特點的復習方法,并根據班級學生學習情況與能力不同,分層次設置復習內容,例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其框架式的復習,讓這些學生形成系統化的數學知識體系,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則要指導其記錄式的復習,通過反復研究所記錄的課堂筆記、題目等,提升知識的記憶能力與運用能力。
(三)P記法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不應當僅對于課堂環節,還應當深入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雖然可以通過復習與總結再次讓學生領會,但卻不能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此時,指導學生利用筆記法自主學習就顯得十分必要。這里所說的筆記法并不是刻板的記錄教師的板書,而是要求學生記錄自己做過的,出現過問題的題目或知識點,“錯題本”就是筆記法的基本內容,學生常常不重視應用不良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提升對錯誤題目與知識點的關注程度,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錯題對數學體系建立的指導作用,再輔導學生歸納相關內容,學生通過對錯誤的積累和修整,自然會提高自身的數學思維建立能力,將大大有益于學生數學的學習能力提升。
二、興趣激發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準備階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本身就是理性思維較強,初中階段學生較難系統學習的一門科目,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能夠很大程度上帶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而學習興趣的激發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第一部分就是課前準備階段的興趣激發[3]。課前準備階段時,學生剛剛從松散的課下時間回歸課堂,注意力往往很難集中,教師如果不注重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時應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所在,做好導語導學,為學生接下來投入課堂學習打下良好鋪墊,例如,教師想要在一節課上講解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課前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頻文件,并向學生提問:某地有雨,那么這個某地究竟是什么地方?怎么確定位置?學生普遍回答經緯度判斷位置,教師可再次提問:只用經度,或者只用緯度可以準確判斷下雨地點嗎?學生會陷入思考,此時教師便可板書下本節課核心內容“平面直角坐標系”,告訴學生,經緯度實際上就是平面坐標系,只有確定經度與緯度的交叉點,才能夠準確判斷其位置,學生的注意力已經集中于課堂,接下來的教學內容便能夠順利展開。
(二)課程講解階段
在課程講解階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先向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而后提問、要求學生做題熟練該知識,這種方法雖然看似有序,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4-5]。刻板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嚴重時會產生厭學和抵觸的心理,非常不利于課程的展開,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設置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和加入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師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可以讓學生之間組成四人小組,討論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根據概念和教材內容歸納方程的特點,教師可以游走于小組之間,為學生答疑解惑,由于學生之間是同齡人,其交流有效性要遠遠高于師生之間的交流,這剛好迎合了學生的興趣需求,避免了教師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對提高初中課堂效率大有裨益。
結論
總而言之,數學作為初中的主要科目其重要性不可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同樣不可忽視,而初中學生年齡尚小,不能自主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此基礎之上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朱亮.學法指導和興趣激發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學習(中). 2015(01)
[2] 范瑩.學法指導和興趣激發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27)
[3] 溫議鳳.優化課堂,激發學習――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策略[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
[關鍵詞] 難治性產后出血;止血手術;失敗原因
[中圖分類號] R71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1(b)-0056-03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of five kinds of hemostatic operation on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reason analysis of hemostasis failure
WANG Li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Zhengzhou TCM Hospital,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ive kinds of hemostatic operation treating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and analyze the cause of hemostasis failur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3,180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group.According to different hemostatic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uterine cavity packing (n=60),strap-uterine binding (n=36),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 (n=24),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branches of uterine artery ligation (n=24),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n=36).The hemostatic effect and cause of failure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in 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other four kinds of method,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surgery in 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 was greatly less than that of other four kinds of method,which displayed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Key words] 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Hemostatic surgery;Failure cause
難治性產后出血是產婦產后24 h內出現的致命性出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臨床中常采取宮縮劑和按摩子宮等方法治療,但其出血量依然在1000 ml以上,因此,如何有效提高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效果是臨床醫師們關注的重點問題[1]。本研究就子宮腔填塞術、子宮背帶式捆綁術、子宮壓迫縫合術、子宮動脈上+下行支結扎術、盆腔動脈栓塞術5種止血方法的效果及止血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旨在提高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8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5種不同止血方法分組,宮腔填塞術60例,子宮背帶式捆綁術36例,子宮壓迫縫合術24例,子宮動脈上+下行支結扎術24例,盆腔動脈栓塞術36例。5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5種止血手術患者基本資料的比較(x±s)
1.2 手術方法
1.2.1 子宮腔填塞術 宮縮乏力患者從宮底和宮角進行填塞,前置胎盤患者應從子宮下段填塞,并且子宮肌內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陰道分娩后大出血的患者應采用水囊宮腔壓迫進行治療,放置紗條后密切觀察其宮縮情況,避免宮腔積血,紗條或球囊放置24~48 h,后取出[2]。
1.2.2 子宮背帶式捆綁術 子宮下緣切口的右側中外1/3處應用1號吸收線垂直進針,且貫透子宮下段全層,從對應位置出針。然后,將縫線拉到子宮底部右側中外的1/3位置,并且向子宮后面折返到右側子宮骶骨韌帶上方。緊接著在子宮下段切口的水平位置,從右向左、由外向內斜行進針而貫穿在子宮全層,在對應的位置出針。應用同樣的方法縫合左側,并在左側下緣切口位置穿出。最后,緩慢拉緊縫線兩端后打結,使宮體縮小。止血之后應觀察10~15 min,待出血漸漸停止,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關腹術畢[3]。
1.2.3 子宮壓迫縫合術 子宮壓迫縫合術主要采取B-Lynch縫合和改良B-Lynch縫合以及方形縫合與多處“8”字縫合等,均嚴格按照其手術的方法進行實施[4]。
1.2.4 子宮動脈上+下行支結扎術 術者應握住子宮向一側進行牽拉,用1號吸收線進行縫合。在子宮切口下的1.0~2.0 cm位置進針,從子宮前壁穿過子宮肌層至后壁,子宮側動靜脈叢最外側的闊韌帶無血管區域向前穿出打結。同時,需要進行下行支結扎術,嚴格按照手術方法實施[5]。
1.2.5 盆腔動脈栓塞術 采取Seldinger法進行股動脈穿刺,將4-5F導管插入到腹主動脈根的2.0~3.0 cm位置,并注入造影劑,充分顯示盆腔血管,進一步明確出血部位,并迅速將導管插入出血的側髂動脈或者子宮動脈,且需注入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栓塞。對于疑似胎盤植入者應注入甲氨蝶呤。最后,應用數字減影動脈造影術檢查栓塞效果[6]。
1.3 觀察指標
①止血成功率;②術中出血量;③手術時間;④止血失敗原因。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個獨立樣本采用t檢驗,多個樣本采用F檢驗,以P
2 結果
2.1 5種手術方法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盆腔動脈栓塞術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其他4種手術,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其他4種手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5種手術方法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的比較(x±s)
與盆腔動脈栓塞術比較,*P
2.2 5種手術方法止血成功率的比較和止血失敗原因的觀察
子宮腔填塞術的止血成功率為85.0%,子宮背帶式捆綁術為83.3%,子宮壓迫縫合術為87.5%,子宮動脈上+下行支結扎術為87.5%,盆腔動脈栓塞術為91.7%,5種手術方法的止血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24例止血失敗,主要原因是瘢痕子宮、胎盤植入、凝血功能障礙,所占比例分別為50.0%(12/24)、25.0%(6/24)、25.0%(6/24)。
3 討論
難治性產后出血是孕婦產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且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威脅產婦的身體健康,甚至威脅其生命,因此,臨床中加強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是很有必要的[7]。
經過此次的臨床研究分析認為,臨床中對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實施子宮腔填塞術、子宮背帶式捆綁術、子宮壓迫縫合術、子宮動脈上+下行支結扎術、盆腔動脈栓塞術5種止血方法均是可行的,能較好地止血。本研究臨床數據顯示,5種止血手術方法的止血成功率相似,但是,在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術中出血量方面,盆腔動脈栓塞術更具有優越性,因此,臨床中應依據產婦的基本情況合理選擇止血的手術方法。本研究還顯示,本組的180例手術患者依然有24例止血失敗,具體的原因表現為瘢痕子宮、胎盤植入、凝血功能障礙,這一結論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8-9]。主要是由于剖宮產率增高使臨床中胎盤植入的發生率也增高[10]。胎盤植入很容易引起產婦子宮收縮,最終引發出血。同時,植入的發生會增加子宮切除的機會,最終引發出血[11-12]。手術前和術中一些原因導致凝血功能障礙,使血小板減少,甚至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導致出血[13-14]。由此分析,臨床中對于出現有止血失敗原因的產婦,應加強重視,做好產后出血的預防和救治工作,尤其對于有凝血功能障礙的孕婦,應及時糾正[15]。
綜上所述,臨床中應用子宮腔填塞術、子宮背帶式捆綁術、子宮壓迫縫合術和子宮動脈上+下行支結扎術以及盆腔動脈栓塞術等5種止血手術方法在難治性產后出血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均可較好地進行止血,但是在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術中出血量方面,盆腔動脈栓塞術較其他4種方法更具優越性。另外,瘢痕子宮、胎盤植入、凝血功能障礙均是止血失敗的原因,應依據孕婦情況合理選擇止血方法,從而減少再出血。
[參考文獻]
[1] 林衛瓊,李大嚴.五種止血手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效果比較及止血失敗的原因分析[J].中國醫藥,2014,9(3):385-387.
[2] 王艷虹,王秀琴.盆腔填塞術在產后出血32例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1):65-66.
[3] 尹秀菊,劉國莉,王山米,等.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13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13(5):349-351.
[4] 王玉英.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5):2371-2372.
[5] 姜景玉.剖宮產術中難治性大出血的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7):191-194.
[6] 張萬紅.產后出血行子宮動脈栓塞術的手術配合[J].中國優生優育,2013,19(4):335-336.
[7] 李彬,王忠,李智泉,等.不同止血手術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9):56-57,60.
[8] Olmedo B,Miranda E,Cordon O,et al.Improving maternal health and safety through adherence to postpartum hemorrhage protocol in Latin America[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4,125(2):162-165.
[9] 侯代榮.產科失血性休克53例治療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9):120-122.
[10] 沈虹,程琳,李傳明.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動脈栓塞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0):79-80,91.
[11] 齊艷紅.難治性產后出血的各種干預性措施在搶救過程中的合理應用及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6):135.
[12] Kwon HS,Cho YK,Sohn IS,et al.Rupture of a pseudoaneurysm as a rare cause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alysis of 11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3,170(1):56-61.
[13] 武躍珍,王云,梁曉玲.宮腔填塞聯合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一例[J].華北國防醫藥,2012,24(6):75-76.
[14] 楊澤蓉.子宮動脈栓塞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護理[J].西部醫學,2011,23(12):2451-2453.
關鍵詞:初中數學;思維導圖;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234-01
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形工具,可以將復雜抽象的理論以圖形的形式直觀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幫助人們更好地分析、理解、觀察、記憶、以及做出決策等等一些列的思維活動。初中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比較死板,不能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而思維導圖這一教學方法不僅使抽象的概念簡單化更易于理解,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及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的意義
伴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以及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初中數學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探索研究,以期找到更適合學生、更好的教育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然而當前我國數學教學中存在諸多的不足,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單調、教學內容枯燥,因而導致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缺乏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的意識以及方法,教師在這一方面的教學經驗有限,因而無法給予太多的有效指導。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的發揮創造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及自主探究,,通過進行開展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充分的發掘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引導學生積極的進行知識的探索專研,從而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整體認知,是當今數學教育的首要任務。然而思維導圖的繪制可以通過電腦軟件或者手繪兩種方法,沒有任何的格式限制以及要求,學生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以表達圖意為準,通過不同的結構設計,使用不同的顏色、線條、符號、關鍵字等元素創造有關初中數學知識的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中充滿著趣味性,這樣的方式不僅增添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同時也使得抽象的知識更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的挖掘知識之間的關聯,進而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真正的實現全面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二、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利用思維導圖加深概念理解。對于數學的學習概念的理解是基礎,只有正確的記憶理解概念,才能解決各種難題。然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只注重解題能力的提高,不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這往往會導致在解題的過程中犯一些極其簡單的概念性的錯誤,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概念中的應用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消化、記憶概念,還能夠將相關聯的概念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概念的網絡,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求學生將概念死記硬背,這種情況學生將概念記憶在腦海中了,但是卻缺乏理解,并且產生一種厭煩心里,學生會感覺學習數學是一件枯燥且乏味的事情,產生厭學的情緒,然而思維導圖的模式學生將相關的概念結合起來,更加的有條理,更加明確的形成圖式記憶,主動地學習進而增強對概念的理解。
2、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記筆記。做筆記是學習過程中最為常見的課堂學習方式,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正確的做課堂筆記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的記憶,以及課后的復習。傳統的做筆記方式是學生抄下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的綱要式要點,非常專注的抄,但是很少領會貫通,更別說去領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對知識進行聯想及比較了。利用思維導圖的模式記筆記,其他人根本無法看懂,,但自己卻可以清楚明了的解讀全部內容,因為思維導圖的運用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所畫的是什么,每一個線條及符號代表著什么。運用思維導圖做筆記,不僅可以記錄課堂中所學的知識的重點,同時可以在聽課過程中所聯想到的知識點以及內容進行記錄,將思維模式進行記錄尤為重要,可以用線條符號的方式將知識之間所包含的關系進行標識,免去了很多的文字標注。尤其是在聽課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思路、想法及疑問進行記錄和標注,也可以將想法再分析進行再標注。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做筆記尤為重要的是在課后,要立即進行整理和完善,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3、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初中的復習多是在課后進行,以學生為主體,這也迎合了新課標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要求,做好復習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將復習課徹底的放手給學生這就要求學生要對學習的知識具有較深刻的認識,以及能夠全面的把握,思維導圖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薄弱環節,加以完善提升,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將知識進行劃分,找出已掌握的部分和需要加強的部分,有待加強的進行重點復習,同時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復習方略的規劃。例如在復習解方程過程首先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由此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進而引出方程組,學生在這一思維勾畫過程中便會發現自身在哪個環節比較薄弱。這樣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復習,可以讓學生根據知識點回憶相關聯的知識點,引發更多的思考,促進知識的鞏固和思維的發散。
使用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學生通過自己繪圖來完善自身的知識點,這種方式可以將很多與本節所學相關的,但本節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點匯聚到一起,達到了很好的復習效果,同時學生可以通過類比學膽的發散思維,充分的發揮想象力以及創造力,進而去挑戰沒有學過的題目,真正的激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以及挑戰難題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困生; 初中數學; 轉化; 良好習慣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學困生由于數學基礎不扎實,對數學缺乏興趣,信心不足,畏懼數學,逐步形成焦慮心理,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初中數學教師如何有效轉化學困生,使其能夠學好數學,甚至能夠愛上數學。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結合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安排教學、輔導計劃,從知識、智力、技能、心理多方位著手,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樹立學困生的學習信心
讓初中數學學困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必須從知識輔導與心理啟迪雙管齊下。通過揭示數學問題以及解題的本質,消除對數學的恐懼心理;把數學問題趣味化、基礎化、生活化,使同學們體會數學的可參與性;把數學思維方法合情化、自然化、人文化,使同學們親近數學;變傳統的“一講到底”為師生共同參與,使同學們體驗成功的快樂;變傳統的簡單“對錯”評價為尋找閃光點,不失時機的進行激勵,讓學生覺得“我在進步”;并針對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和程度對其進行單獨測驗,讓學困生找回自信,即使做錯了題目也覺得有所收獲,激發熱情,積極投入到初中數學的學習中來。
二、增強學生的毅力
剛進入初中,許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極其高漲,信誓旦旦發誓一定要學好數學。但是后來的一次次測驗都會給他們當頭澆下一盆盆涼水,學困生逐漸認為自己已經作出了這么大的努力,卻不見提高,便會懷疑自己的智力與能力,是不是沒希望了呢?及時指導刻不容緩!首先要使同學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基礎并非一朝一昔就能脫胎換骨,也不能僅僅根據幾次考試成績來論成敗,因為學習好象挖一道水渠,總共一百米,雖然已經挖通了九十九米,但是還是不通的呀,不過離成功僅一步之遙,堅持就能夠成功!天天耕耘,決不停筆。如果三天不做數學題就會覺得上手困難,思路不順。因此必須明確,毅力比熱情更重要。努力未必成功,但是成功必須經歷不斷地堅持和努力。
三、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
學困生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較差,所以,教師要針對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采用低起點、拉網式、遞進的教學方法,確保同學們對基礎問題的理解與掌握。學習數學應該要在宏觀上對其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教會學生整理、歸納數學基礎知識,使課本上相關的一些分散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提煉出知識點,突出主干脈絡。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點和重點知識內容,要弄清楚它們各自的特點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對課本上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了如指掌,用的時候才能從容不迫,信手拈來。但是,這些知識也許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許多學生喜歡不停地做習題,殊不知,課本對于數學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數學書本中的定義、定理、公理弄清楚,掌握透了,許多學困生對于數學的概念僅僅是表面上的理解,沒有進一步的深化,適當變換一下就顯得陌生或者只記住它的結論,忽視它的條件,在具體應用中容易弄錯。因此,在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它的條件和結論,然后掌握它的證明方法以及如何用來進行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再進一步要求學生掌握定理或定義間的關系或推廣,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對于有些定義、定理,它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在學習中必須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和分析。如順推不行時就考慮逆求,直接解決不可能時就考慮間接解決,探討可能性發生困難時就考慮探討不可能性等。
四、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
初中數學的學習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對于學困生來說,學習數學較為吃力,難度也較大。因此,更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困生只有養成課前預習、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總結歸納等習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穩步提高。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注重基礎的同時,又要將數學合理分類。一方面按知識進行條塊分類,引導同學進行知識的歸納與整理,形成全局觀念。另一方面,以方法為主線,形成專題,提升解題策略,使學生解一題會一類。首先學會聽課。由于教學學科速度快、容量大、方法多,學困生會有聽了沒辦法記,記了來不及聽的無所適從現象,但是做好筆記又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那就應該記關鍵思路和結論,不要面面俱到,課后整理筆記,因為這也是再學習的過程。另外要有效地練習。練習應具有針對性、同步性,要先做基礎題,把基礎打牢固,然后再逐步加深難度,做一些提高性的題目。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做一定量的有難度的題來鞏固,這樣才能將其牢牢掌握。
五、學會擴展思維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腦力活動。我國古代的圣人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可見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平時初中數學教學中,好多同學都是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但是一做就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沒有達到應有的思維層次。由于學習有三個能力層次:一是“懂”,只要教師講解清楚,問題選取適當,同學認真投入,一般沒有問題,這是思維的較低層次;二是“會”,也就是在懂的基礎上能夠模仿,需要在適量的練習中得以體現,相對來說思維上了一個臺階;三是“悟”,要悟出解決問題的道理,能夠總結出解題的規律,并且能夠靈活應用它解決其他問題,從本質上把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這是思維的高層次,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活學困生的思維能力,以學困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和參與熱情為基礎,以使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為核心,根據加強基礎、能力立意的指導思想,使學困生能對問題分析得更加深入一點,能看到本質,抓住問題的本質和問題的主干,尋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比較、歸納解題的方法,將數學知識結構內化為個體的認知結構。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心理、知識、方法等方面循序漸進,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能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營造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形成數學學習的良性循環,實現學困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陶興摸.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分析及對策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4
[2] 張奠宙.數學教育[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