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氣運行仿真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吳志宏(1964-),男,內蒙古赤峰人,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副教授;馬仕海(1977-),男,遼寧朝陽人,沈陽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講師。(遼寧沈陽11013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3-0095-02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滿足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需求的面向生產、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關鍵要解決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筆者從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實踐出發,借鑒專家和學者的先進思想,就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總結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淺顯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1.面向崗位群的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所謂“面向崗位群”的實踐教內容設計,就是針對一個行業崗位,或針對一組相關的職業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專業能力、專業素質進行分解和整合,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在比較國內外應用型本科培養計劃時發現,國內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雖然提高了實踐環節學時的比重,達到總學分30%以上,但在內容設計上卻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培養計劃中沒能體現出對學生的“職業取向”和決策能力的培養。
下面以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加以說明。對面向電力行業的電氣設備開發與制造崗位及發電廠、變電所電氣運行與檢修崗位、電力系統設計與安裝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專業能力、專業素質進行分解和整合,分別對應發電專業方向、供用電專業方向、繼電保護專業方向,把現有實踐環節分成3個層次,即基礎實踐環節、專業素質培養環節、崗位能力實訓環節。每個環節由若干課程或項目組成并分別設定不同的課程(項目)目標。實踐教學內容設計思路見圖1所示。
2.實踐教學的延伸
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僅限于課內,更應該延伸到課堂外。這些方面也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經驗,增加設計性實驗項目、獨立課題等環節。比如參照澳大利亞TAFE的“培訓包”模式。[1]仍以上述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在其培養計劃中增加“實訓計劃”,這個計劃分為知識與技術學習、實踐練習、經驗總結等三個層次,分別給2個學分,課內和課外學時按1∶5比例分配到2個學年的教學計劃中。學生獲得接觸實際問題―分解為課程中的理論問題―逐個解決問題―總結實踐經驗的系列實踐訓練過程。
3.行業主導的實踐教學內容開發
在實踐教學環節上要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融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鍛煉學生把知識融入社會的能力。行業企業與高校聯合,實現校企合作,由行業專家主導實踐教學內容開發、參與課程實施的組織安排、教學和評估等。在這些方面有許多方式可供借鑒,如提供主要的教學文件,包括課程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教材或教學輔助資料等。企業與學院共建實訓基地,為學院提供兼職教師。具體落實在教學實踐上可形成企業在校組織技術講座、學生到工廠參觀與實習、學生到工廠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項目。
行業主導的實踐教學內容開發最大的優點是:學校的培養與學生就業的崗位實現無縫對接。筆者在澳大利亞考查時看到莫道克大學甚至有自己的農場,教師和學生也是農場的經營者和參與者,真正做到教育與企業的結合。這種方式和理念值得借鑒。
二、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實施“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模式。要在有限的學時內,既提高培養對象的專業核心技能,又拓寬專業技術領域的范圍,使其掌握更多的專業基本技能。[2]
1.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實踐能力培養
“以能力為本”不僅體現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而且體現在大學教育的全過程,縱觀大學教育的全過程,課堂教學模式超過60%,傳統觀念認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功能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從實踐能力培養的角度看,課堂教學更應該關注學生實踐動機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增長的課堂教學模式一般包括兩大基本要素:一是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生通常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這是保證學生實踐能力真實成長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二是以案例、問題、項目為中心組織教學,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將來的崗位需求。[3]前者常使用基于小組合作的演講課、討論課、角色扮演等形式來完成;后者常使用基于項目的教學組織形式。每個成員都會在課題的解決中擔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并努力以良好的工作成績來完成課題。[4]
2.營造工程環境,提高動手能力
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工程實踐環境是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適應社會、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沈陽工程學院針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職業技能要求,首先建立了全數字仿真模擬發電廠、數字仿真變電所、電網調度DTS仿真系統、物理模擬電氣運行工程中心,形成了電能生產―電能輸送―電能供配整個工程環境的再現。在實習實訓環節學生真實地扮演發電廠運行值班員、電網調度值班員、供用電變電所值班員等角色,完成相應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務,既能實現崗位技能培養的目的,又能潛移默化進行職業態度、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其次,通過產學合作的形式,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在校學生提供進入企業見習、實習的機會。
3.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活動模式
提高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最重要的途徑是身體力行的自我感受和歷練,形式多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在國外大學教育中非常普遍。如美國高校內大都有各公司、集團或協會資助的社團。[5]學校鼓勵學生多參與社團活動,以此鍛煉領導才能、團體工作技能,使學生了解現實社會的狀況。學生還可把自已的課題設計與這些實踐聯系起來,既可得到學分,又可得到經濟資助。
在我國,大學生參加科技競賽、參與教師的助研工作、進行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都屬于這種形式,但由于沒有納入教學計劃或學分管理,所以帶動效應不強。沈陽工程學院在實踐教學改革中將其合并到課外培養計劃,并可選擇地計入學分,對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有很好的積極效果。
三、結束語
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本文提出的實踐教學內容設計方案、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近年來,各院校從各自辦學的特點出發,針對自身專業和行業特色做了大量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教學實踐,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各院校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必將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良好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施祝斌.學習澳大利亞職教先進理念,提升我國高職教育整體水平[J].南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
[2]王瑾.高職教育一專多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
(6):22-23.
[3]傅維利,陳靜靜.國外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科學,
2005,21(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