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洪澇災害的成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洪澇災害的成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暴雨洪澇災害;時空特征;脆弱性評價;廣西

    中圖分類號 P5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29-05

    Abstract:Records for rainstorm-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 were analyzed for disaster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14 storm 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disasters o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the summer is most concentrated,the amount of disaster was east>north>central>south>west;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crop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Nanning,population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Hechi,economic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Guilin.

    Key word:Flood disaster;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Vulnerability assessment;Guangxi

    在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環境下,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及影響范圍不斷上升[1]。自然災害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也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2]。暴雨洪澇災害是由長期暴雨或降水而造成大量積水和徑流淹沒低洼地區造成的人口、經濟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3],我國的暴雨洪澇災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發的,其發生頻率高、影響范圍大、造成經濟損失高[4]。我國每年因暴雨洪澇災害影響的農田面積平均在70fhm2,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5]。

    2015年中國有20多個省(區)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受災人口約2 000萬人,死亡人數108人、失蹤20人以上;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緊急轉移安置人口約1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 700萬hm2,暴雨洪水造成4.4萬間房屋倒塌。暴雨洪澇災害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而處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降水豐富、暴雨量大,每年因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等災害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威脅。據統計,2015年廣西洪澇災害造成約30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8人,南寧、百色、梧州等地區緊急轉移安置約15萬人;暴雨洪澇災害造成16.7萬hm2農作物受災,其中成災有8.7萬hm2;有7 000多間房屋倒塌。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3億元,家庭財產損失3 000多萬元。

    因此,需要對廣西的洪澇災害進行研究分析,分析其時空特征,找出重災區在哪里,哪個時段比較容易發暴雨洪澇災害,切實為廣西減災防災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目前,國內外對洪澇災害時空格局特征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陳香等根據福建省氣象災害年鑒提供的數據資料,對福建省的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針對福建沿海地區的防災減災對策[6-7];楊佩國等利用EM-DAT中的災害記錄數據資料,對亞太地區近20年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分析[8];廖永豐等對我國21世紀初發生的的自然災情,進行空間分析[9];還有學者對廣西暴雨洪澇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風險評估與區劃、防御對策等進行相關研究[10-16]。Barredo運用歐洲1970―2005年間的暴雨洪澇災害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洪澇災害出現加重的現象,暴雨洪澇災害的加重主要是人口的脆弱性增加造成的[17];而SREX報告也指出干旱、暴雨等能否構成災害,很大程度上由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決定,脆弱性和暴露度是決定災害風險的關鍵因素。國內學者對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了相關研究[18-23],如尹占娥等利用GIS技術對上海浦東區暴雨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分析[18];王艷君等對我國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的時空特征進行分析[19];金有杰等根據人口、GDP等數據,利用空間化技術對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探討[20]。分析脆弱性的時空特征和脆弱性的評價是災害風險評估、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災害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能夠為災害的預報預警、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依據。本文采用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搜集梳理了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情數據資料,包括受災人口、災害發生的次數以及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等,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進而對其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分析評價,切實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防災減災規劃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豐富。各地級市年平均氣溫16.0~23.0℃,各地級市年降水量均在1 070~

    2 000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地區少,各地級市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在600~1 200mm,降水量在年內和年際之間的時空分布差異大。廣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區內有紅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網密度大,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每年暴雨出現的次數較多,而且降水歷時較短暴雨量大,區內的河流水位變幅大,喀斯特地區范圍廣排水不暢,遇到暴雨容易引發洪澇災害。

    1.2 資料與方法

    1.2.1 資料來源 根據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征與脆弱性評價的基本要素分析和研究目的,應用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2015年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等數據資料。

    1.2.2 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指標及評價方法 在脆弱性指標的選取上,用受災人口作為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受災面積來表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各縣(市、區)的直接經濟損失為經濟脆弱性指數VE。依據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和經濟脆弱性指數VE的等級數構建暴雨洪澇災害脆弱度指數(V),V=(VP等級數+VC等級數+VE等級數)/3。根據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實際情況將脆弱性指數分級如表1所示。

    2015年廣西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與常年相比,4月中旬就出現了,來的比較早。由圖1可知,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發生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其中5月份發生的次數最多為4次;5月和6月發生的暴雨洪澇災次占全年災次的一半。由圖2可知,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事件中,有7次造成的損失比較大,經濟損失慘重。5月18―20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最高達9 500萬元;受災人口最多的是發生在7月22―31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其受災人口高達101.87萬人;6月13―15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大高達4.9萬hm2,占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的29.4%。廣西暴雨洪澇災害年內分布不均,夏季最為集中。

    直接經濟損失對比

    2.2 空間分布特征 強降水是引發暴雨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廣西降水的空間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條件的影響。從地勢上看廣西西北高東南低,受到地形的影響,全區降水分布差異明顯,西北喀斯特石灰巖地區排水不暢,暴雨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利用廣西氣象局網站2015年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的數據資料,分析暴雨洪澇災害災次的空間分布。由圖3可知,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在空間分布上總體表現由東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其中發生災害的次數中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東地區在2015年共發生28次,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最多,占總數的27.2%;桂西地區發生的暴雨洪吃趾Υ問最少,僅有13次。由圖4可知,廣西各地級市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次在空間分布上差異較大,河池、南寧以及百色的災次位居前3位,發生的暴雨洪澇災次分別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澇災次最少,僅1次。

    3.3 農作物脆弱性特征 以各縣(市、區)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2015年廣西14個地級市的平均農作物脆弱性指數為6 000hm2。桂中地區的農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為中部東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逐漸遞減的。南寧市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大,達到19 301hm2;其次為賀州、柳州,分別達到16 000hm2和15 700hm2;玉林是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少的地區,農作物受災面積僅為2 884hm2。

    3.4 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評價 脆弱性是決定災害風險及其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災害經濟損失的增長主要是受災人口和經濟資產暴露度的增加。在暴露度同樣的環境下,災害不利影響的程度和類型取決于脆弱性。本文在脆弱性指標的選取上,用受災人口的來表示人口脆弱性指數;農作物受災面積來表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各縣(市、區)的直接經濟損失作為經濟脆弱性的指數。依據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和經濟脆弱性指數VE的等級數構建暴雨洪澇災害脆弱度指數(V),V=(VP等級數+VC等級數+VE等級數)/3,最后以地級市為基本制圖單元編制出暴雨洪澇脆弱性評價圖。由圖8可知,南寧、賀州、河池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位居前3位,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分別為5.33、4.67和5.0;其次為欽州、柳州,欽州、柳州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為4.33和4.0;崇左市的脆弱性最小,僅為1.33。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在空間分布上以中部區域為中心,分別向西、向南降低。

    4 結論與討論

    本次研究采用2015年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等資料,對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格局和脆弱性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重建了廣西2015年4―11月14場暴雨洪澇的時空特征,客觀的反映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分布規律,暴雨洪澇災害區域涉及14個地級市,其中較大范圍的有11場。暴雨洪澇災害月際分配不均,夏季最為集中,暴雨洪澇主要發生在5―9月,5月和6月發生的災次占全年災次的一半。7月22―31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的受災人口最多,高達101.87萬人。

    (2)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在空間分布差異大,總體表現為由桂中桂東地區向桂西地區減小的,暴雨洪澇災害的次數中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其中河池、南寧和百色的暴雨洪澇災害災次位居前3位。

    (3)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在空間分布上以中部區域為中心,分別向西、向南降低;人口脆弱性由中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經濟脆弱性由桂東北地區向桂西南地區減小;桂中地區的農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由中東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南寧市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和農作物脆弱性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經濟脆弱性最高。

    參考文獻

    [1]景垠娜,尹占娥,殷杰,等.基于GIS的上海浦東新區暴雨內澇災害危險性分析[J].災害學,2010,02:58-63.

    [2]孟翠麗,匡昭敏,李莉,等.基于GIS的廣西暴雨災害風險實時評估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6:184-189.

    [3]馬宗晉.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4]丁一匯,張建云.暴雨洪澇[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5]陳J,史培軍.自然災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陳香.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與減災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104-108.

    [7]陳香,王靜愛,陳靜.福建暴雨洪災時空變化與區域劃分的初步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7,06:1-7.

    [8]楊佩國,胡俊鋒,于伯華,等.亞太地區洪澇災害的時空格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74-81.

    [9]廖永豐,趙飛,王志強,等.2000-2011年中國自然災害災情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災害學,2013,04:55-60.

    [10]覃衛堅,李棟梁,王慧,等.近50年廣西大范圍暴雨的大氣環流異常分析[J].高原氣象,2014,02:515-521.

    [11]李夢婕,汪明,史培軍.湖南暴雨洪澇災害損失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4:429-434.

    [12]張雅昕,王存真,白先達.廣西漓江洪澇災害及防御對策研究[J].災害學,2015,01:82-86.

    [13]黎琮煒,覃衛堅,高安寧.1961―2013年廣西洪澇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5,01:80-85.

    [14]莫建飛,陸甲,李艷蘭,等.基于GIS的廣西農業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J].災害學,2012,01:38-43.

    [15]黃明策.廣西暴雨時空分布特征[J].廣西氣象,2006,03:9-13.

    [16]梁玉蓮,黃丹萍,黎美宏,等.基于GIS的南寧市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氣象科技,2013,05:934-939.

    [17]Barredo J I.Major flood disasters in Europe:1950-2005[J].Natural Hazards,2007,42(1):125

    [18]尹占娥,暴麗杰,殷杰. 基于GIS的上海浦東暴雨內澇災害脆弱性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1,02:29-35.

    [19]王艷君,高超,王安乾,等.中國暴雨洪澇災害的暴露度與脆弱性時空變化特征[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06:391-398.

    [20]金有杰,曾燕,邱新法,等.人口與GDP空間化技術支持下的暴雨洪澇災害承災體脆弱性分析[J].氣象科W,2014,05:522-529.

    [21]高佳琦,沈天琦,朱曉晨.基于GIS的南京主城區暴雨內澇災害脆弱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12:2891-2896.

    [22]王豫燕,王艷君,姜彤.江蘇省暴雨洪澇災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時空演變特征[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6,04:27-32+45.

    第2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城市洪澇,原因,舉措,分析

    中圖分類號:G1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5-0205-01

    引言:城市洪澇災害的出現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城市規模的擴張使得洪澇災害的比例逐漸增加,尤其是大型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更是直接關系著城市在洪澇災害面前的抵抗能力,因此從城市設計層面就必須重視防洪排澇的規劃,避免出現排澇體系與城市給水體系交叉的現象,避免防洪能力過低的現象。本文從城市洪澇產生原因及應對洪澇的舉措入手,探討城市防洪排澇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 城市防洪排澇規劃概述

    防洪排澇最初的意義特指在農業種植過程中抵御洪水沖擊農田、排出降雨產生的大量農田積水。而城市規模的擴大使得城市中的降雨接收面積和給排水系統的負擔不斷加大,因此城市也更加容易出現洪澇災害,為此城市必須針對自身的城市布局和環境特點規劃防洪排澇系統,確保城市內部不會因大量積水和洪水影響正常的居民生活。在國內尚未出現統一的城市防洪排澇規范,因此各個城市對防洪排澇的定義并不相同,在防洪排澇規劃方面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這為城市的防洪排澇功能埋下了隱患。從理論層面來看,城市防洪排澇包括防御洪水和排出積水兩個方面,防洪是指針對城市周邊因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涌入城市大量流體的現象修建的防御設施,排澇則是針對城市內部因降雨等情況產生的大量積水而言,主要目的是修建各類排水設施。與農田防洪排澇不同的是,城市防洪排澇要求在任何時間段內都不可以出現積水淹沒的情況,而農田是允許存在一定時間的農田淹沒期的。

    2 城市洪澇災害成因

    城市防洪排澇需要系統性的進行規劃,不能簡單的修建一些排水設施和防洪障礙物,要根據城市季節性降雨的變化以及周邊地質災害出現的可能性來有針對性的規劃,尤其是地下管網的規劃以及地面防洪堤壩的修建,都必須與城市規劃相結合進行考慮,比如北方的降雨季節性明顯,且城市的地下給排水管路過于窄小,這就要求在安裝排水泵的時候慎重選擇位置,避免大量閑置設施。比如南方的地下管網較為密集,降雨持續性強,就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管路來實現城市各個低點積水的排出。城市洪澇產生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原因如下:

    2.1 地勢

    一般來講,平原地區的城市洪澇災害以內澇為主,周邊并不具備形成巨大洪水的自然條件,但是大量的降雨會在城市內部的低點形成積水,因此平原地區城市的排澇是重點,比如近些年北京多次在大暴雨中出現內澇現象;山區城市最大的威脅則是洪水,周邊的高山和陡坡容易在降雨過程中形成洪水。

    2.2 排澇排水系統不完善

    缺少完善的排澇溝系,城市擴建時未能預留排澇通道同時現狀排澇河道斷面不足,淤積嚴重,排水能力低。

    2.3 排水系統出口過高

    排水系統的主要目的在于將城市低位的積水排泄至城市附近的河流、湖泊,但是如果城市將排水系統出口設計過高,比如出口位置的水位長期高于排水系統,那么就容易出現積水無法排出甚倒灌的現象。

    2.4 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盲目與水爭地,使河道變窄,湖泊變小,導致蓄洪、滯洪面積縮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調節洪水能力降低,而這些與水爭地的建設項目往往是澇災易發區;比如濟南的小清河兩岸原來有許多滯蓄洪水的農田、洼地、池塘,現在絕大多數己被填平蓋房,大大減少了滯蓄水量,使得小清河洪水位升高,對支流河道形成頂托,大大影響了城市洪水的下泄。

    同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不斷擴大,使地面硬化率提高,增加了徑流系數,從而加大洪水量,導致積水現象嚴重。如綿陽城區的建設速度快,城市的雨水凈流量總和不斷增加,城區的排澇系統面臨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3 城市防洪排澇對策

    根據城市洪澇產生的原因分析,可知城市防洪排澇應充分利用地勢優勢,盡量減少防洪排澇設施的修建、提高防洪排澇效率。具體措施如下:

    (1)完善防洪、排澇溝系,提高河道防洪、排澇標準并進行拓寬改造,尤其針對城市內部的低洼地區要理順排澇系統,以打通排澇通道,使澇水順利排出。城市的防洪排澇系統應定期檢查,并根據城市規模的變化調整設計。

    (2)高水高排,采取修建截洪溝,加大收水設施,拆除棚蓋等多項措施將高地勢雨水排入山洪溝或河道,避免地勢高的雨水順道路排入低洼地區,盡可能減少低洼區的匯水面積,降低積水量。將各個區域的積水相互分割進行排出,能夠有效的降低洪水的整體危害,也能夠降低排水系統的負擔。

    (3)低水低排,為確保低洼地區澇水順利排出,針對排澇河道的主要出口流量大、水位高的特點,必須重視水位高程銜接,根據外河排澇水位和現狀地面標高,確定河道自排或泵排方式;此外各低洼區應結合現狀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地面標高或增設泵站等排澇措施。

    (4)應對超標準澇水的措施:首先是將洪澇分流,同一個城市周邊的洪澇源頭可能有多個,因此一旦出現洪澇災害,應盡可能的將各個區域的洪澇分割,通過各區的排水系統單獨的排出,避免匯合的洪澇造成更大的損失;二是在排水系統的出口設置防止洪水倒灌的裝置,加裝大功率的排水泵,提高排水效率;三是要在城市周邊設置蓄水區,主要目的在于將山區的洪水阻隔在蓄水區,或是起到減緩洪水速度的作用,同時在城市內澇時,也可以講蓄水區作為主要的排水區。

    (5)對于解決市區局部地區積水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完善雨水管道系統,按排雨標準擴大雨水管溝斷面,加大雨水收水設施建設,重視雨水設施的管理養護,改善道路行洪、積水的局面。

    結語:我國在城市防洪排澇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由于固有城市布局的限制和城市規劃領域技術的制約,導致許多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都不足以滿足當前城市發展的需求。雖然當前國內在防洪排澇方面已經制定了相應的規范,針對性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但是距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需要不斷的探索和針對國內城市規劃實際來強化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參考文獻

    [1] 于琪洋.加強城市雨洪資源利用,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J].水利發展研究,2002,2(3):12-14.

    [2] 謝華等.城市化地區市政排水與區域排澇關系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7,(5):lO-13.

    第3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湖西洼地 水利建設 防洪除澇 綜合治理 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P343.1 文獻標識碼:A

    1基本情況

    南四湖湖西復新河流域洼地,即大沙河以西的豐縣區域,涉及歡口、順河、師寨、首羨、常店、趙莊、鳳城、孫樓、宋樓、王溝、華山、大沙河等12個鎮,總面積1120.5km2,耕地面積92.3萬畝,總人口90.05萬人,占全縣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三。區域內主要河流為復新河干河及其白衣河、苗城河等14條支河,地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9.5m以下,其中淹沒損失較大的重點易澇洼地是北部圩區,地面高程均在37.0m以下,最低處為34.5m,圩區地勢周圍高、中間低洼,是典型的“鍋底洼”地形,約320.5km2,占總流域面積的28%,是豐縣重要的商品糧和其它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復新流域除澇標準普遍較低,除上游宋樓、王溝等鎮大部分已達5年一遇除澇標準外,其它地區特別是低洼圩區大多不足3年一遇除澇標準;骨干排澇河道除太行堤河、豐沛河、沙支河最近幾年已治理達到5年一遇除澇標準外,其余排澇河道除澇標準大部分不足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氣候及工程條件的影響,復新河流域澇災具有經常性、普遍性的特點。尤其2003~2006年連續四年發生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據統計,累計受災面積260萬畝,絕收面積27.5萬畝,受災人口122.8萬人,水毀房屋14215間,水毀工程2240座。復新河流域澇災已成為制約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2存在的問題及澇災成因分析

    復新河流域低洼易澇地區產生澇災,與其自然環境、農田抗災能力、管理水平、社會經濟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2.1排水體系不完善是發生澇災的重要原因

    復新河流域部分支河至今尚未進行系統治理,河道淤積嚴重。目前除太行堤河、豐沛河、沙支河達到5年一遇除澇標準,其余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積,不滿足3年一遇除澇標準;排澇涵閘、泵站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59座170臺套排灌設備,但目前能維持運行的機泵僅84臺套,排澇流量為48.7 m3/s,排澇模數為0.13m3/s.km2,僅相當于五年一遇機排標準的四分之一,108座自排涵閘均出現不程度地損壞,多數不能正常運行,加重了澇災損失;面上工程不配套,洼地內河淤堵,澇水無法外排。

    2.2客水壓境及下游洪水頂托,導致洼地因洪致澇嚴重

    復新河擔負著豐縣和上游安徽、山東等1812km2的防洪排澇任務。汛期上游客水壓境,下游水位抬高,給復新河下游圩區的排水造成被動局面,極易發生洪水頂托現象。2003年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2006年7月2日,分別遭到上級湖的高水頂托。特別是2006年7月2日,復新河下游水位達36.9米,圩區因機排能力低,導致田間積水無法排除,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2.3人類生產活動對工程人為破壞的影響

    當地群眾為了生產方便,常在排水通道上任意建路壩、攔魚等阻水建筑,影響了洪澇水的及時外排;圩堤遭到人為破壞,不能封閉,容易造成“串排”現象,使低洼地區的排澇更為困難,受災更為嚴重。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河道治理不徹底、標準不一,易產生水事矛盾。

    2.4管理欠缺,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

    復新河流域的除澇工程除復新河干支河屬縣河道管理處統一管理外,其余面廣量大的內河及涵站工程均屬鎮管或村管,管理機制不活,運行管理經費難以落實,管理設施落后不全,工程維護不到位,洼地的水情、工情、災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這些都惡化了區域的排水條件,加重了災情。

    3洼地綜合治理對策

    按照“全面規劃,重點突出,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復新河流域洼地具體的地理特征、存在問題和多年來受災情況,將復新河流域洼地治理規劃為二個封閉的大圩區,即以蘇魯界河、四聯河、太行堤河、史南河為封閉的地面高程為37m以下圩區和以太行堤河、史南河、城南二號溝、城西二號溝、豐徐河、沙支河為封閉的地面高程為37m以上圩區,以治澇為主要目標,兼顧洪、旱、漬的防治,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分片綜合治理。

    3.1實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澇干溝治理工程

    目前,復新河干河和眾多支流河道淤積,排水能力不足,除澇標準大多不足3年一遇。實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澇干溝治理工程,按5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治理,打通排水線路,理順內外河排水體系,為機排站的排澇創造有利條件,并有效增加洪澇水下泄量,提高洪澇水下泄速度。

    3.2加強圩堤工程建設

    復新河流域洼地損壞較為嚴重,殘缺不全,部分堤身單薄,大多數圩區不能封閉,甚至有的小圩區根本沒有圩堤,容易造成“串排”,使低洼地區的排澇更為困難,受災更為嚴重。結合圩區的“合圩聯圩”規劃調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搶排、便于管理”的原則,將37m以下的圩區劃分為27個小圩區,37m以上的圩區劃分為5個小圩區,每個小圩區均為自排、機排相結合的除澇模式,當外河水位較低時,通過大、中、小溝逐級自排匯入骨干河道,若外河水位較高,通過內部泵站抽排,并按照5年一遇除澇標準及時恢復與完善圩堤,理順圩區內灌排體系,確保圩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3.3興建排澇、灌溉設施

    復新河流域洼地高程在37.0m以下的圩區,最低點高程為34.5m,這部分地區是復新河流域汛期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因外河水位較高,機排能力嚴重不足,現有21座排灌站,目前可以維持運行的有13臺套;圩內自排涵閘大都興建于上世紀六、七年代,年久失修,洞頂坍塌,底板和翼墻出現不均勻沉降,一些早期使用的木閘門均已腐朽,啟閉設施無處購置配件,無法啟閉,每到汛期要打壩子封堵,嚴重影響了排澇和汛期的防洪,為徹底根治內澇,必需進一步加強防洪除工程建設。因此,要分步改造、擴建、新建現有灌排設施。另外,為提高流域內的除澇能力,減少投入,靈活調度,可建立一定數量的移動抽排機泵。

    3.4調整低洼地區農業結構

    湖西復新河流域洼地屬于易澇低洼地,雨澇災情頻繁,不宜按常規進行農業生產。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需因地制宜對低洼地區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發展適應性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

    3.5重視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防洪除澇預報系統:根據南四湖流域洪水特點及暴雨特征,建立健全防洪除澇預報系統。徐州歷史上常發生先旱后澇及旱澇急轉現象,因此,應特別注意加強汛期的氣象、水文的預報、預測工作,及時掌握準確的雨情、水情預報,以便早作準備,避免或減輕災情的發生;建立較為完善的現代防洪除澇減災體系:根據南四湖水文特征和洪水特點,分析湖西復新河流域洼地歷年來洪澇災害的成因,依據國家、省、市防洪除澇的有關法則,制定湖西復新河流域洼地防洪除澇預案,實現從防御洪澇災害向管理洪澇的轉變。

    3.6加強工程的運行管理

    湖西復新河流域灌排工程面廣量大,管理任務十分繁重,為此應完善和創新灌排工程管理體系,應將所有灌排工程設牌立卡,登記造冊,承包到人,實行管理人員責、權、利有機結合的管理辦法,落實管理維護經費,使灌排工程管理走制度化道路,確保工程良性運行,最大程度地發揮效益。

    4 洼地綜合治理效益分析

    4.1減災效益顯著,初步構建了區域除澇減災體系。

    復新河干支河道疏浚后,其排澇標準由原來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防洪標準恢復、提高到二十年一遇,為洼地的防洪除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開挖、疏浚排澇干溝,新建、改建涵閘、泵站,較大程度地改善了重點平原洼地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完善了除澇減災體系。經測算,洼地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減災面積約42.57萬畝,洼地內綜合農作物畝產值1180元(2011年價格標準),減災損失按40%計,計算澇災損失指標為472元/畝,則多年平均除澇效益為20093.04萬元。

    4.2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洼地綜合治理實施后,可以建立較為完善的與流域、區域防洪相協調的現代防洪減災體系,實現從防御洪澇向管理洪澇的轉變,提高和保障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利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解決連年洪澇災害嚴重制約湖西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問題,使湖西地區改善生產條件,脫貧致富,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4.3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整潔的村容村貌以及文明的鄉風,而每次洪澇災害,都會使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影響,農民收入下降,居住環境和交通條件惡化。而洼地綜合治理時,結合河道疏浚、排澇干溝清淤、建筑物工程的實施,建設水土保持工程和環境綠化工程,保持水土、美化環境,可為湖西城鄉居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4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地域環境;防洪技術

    中圖分類號:TV87文獻標識碼:A

    一、誘發洪災的重要因素

    氣象水文因素

    我國西部臨近太平洋,導致季風氣候顯著,比較容易受西南以及東南季風的影響,降雨在時空分布上較為不均勻,呈現出雨熱同期的特點,易發生旱澇災害。一般情況下,汛期的時間以及所持續的時間均與季風的進退有關,經常開始于西南、東南地區,然后會向北推進。

    地質因素

    我國的華北、西北以及東北的西部地區均屬于黃土區,土質均勻,缺乏團粒結構,而土粒主要靠的是較易溶解于水的碳酸鈣聚集在一起,其抗沖力極差。暴雨時期,會由于大量泥沙的沖蝕以及山坡的崩塌與坍塌導致泥石流災害的產生。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使得水土流失面積極大,導致大量的泥沙隨著地表徑流進入河道,使得黃河水的含沙量極高,從而導致河流的中下游河床淤積較為嚴重,由于河床淤積使得河底高出兩岸地面較多,這種多沙河流的河床極為不穩定,如果遇到特大洪水,河堤極易潰決和漫溢,從而導致洪災。

    人類活動因素

    洪水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并不一定能夠導致災害,但是隨著人類違反自然規律活動的加劇,極易導致洪水災害的加劇。在山丘地區對土地進行過度的開發,或者是在陡坡上進行開荒,或者是由于工程建設從而導致山體破壞,進而使得地形、地貌改變,使得天然植被破壞,對森林進行亂砍濫伐,使得水源涵養的作用失去,這邊導致了山洪的產生。近年來,人們開始盲目的與水爭地,使得河道變窄,湖泊淤積嚴重,導致了滯洪以及蓄洪的面積逐漸縮小,使得湖泊調節洪水能力以及泄洪能力降低,這也是造成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

    二、針對地域環境的防洪技術

    工程技術措施

    堤防工程

    堤防指的是沿河、湖、渠、海岸或者是行洪區、分洪區、圍墾區的邊緣修筑的擋水建筑物,堤防是世界上最早并且最廣為采用的一種重要防洪技術。筑堤是防治洪水泛濫,保護居民以及工農業生產的重要防洪技術,河堤在對洪水進行約束之后將洪水限制在行洪道之內,使得同等流量的水深不斷的增加,使得行洪流速增大,有利于進行泄洪排沙。堤防工程還能夠抵擋風浪和海潮。堤防工程應該通過泄洪量計算合理的堤防間距。

    分洪工程

    我國平原地區的河流主要是依靠堤防工程來進行防洪,但是大部分的河流的防洪指標較低,當超過標準的洪水到來時就會對河流兩岸造成重大的損失,針對這一情形,采取了分洪技術措施,能夠將洪澇災害降到最低。在進行分洪工程建設的時候,應該對土地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并且應該保證有計劃、有安排以及墾殖有序。充分對河道兩岸的湖泊洼地進行利用,并且將其作為分洪區,分洪區應該充分接近保護區,對分洪區的規劃也應該做到經濟合理并且少用耕地,同時將分洪區的規劃與分洪建筑物進行綜合考慮。

    水土保持技術

    水土保持指的是在山地區應該采用水土保持的技術或者是通過減少地表徑流對地面土壤而形成的沖刷,采取水土保持技術,能夠使得地表徑流有效減少,從根本上消除洪澇災害。

    河道整治技術

    河道整治技術是指當河流中的沖淤對正常航運、灌溉以及分洪進行影響的時候所采取的的相應技術措施。河道整治技術措施是以綜合治理為目的的,因勢利導,從而進行重點整治。在進行河道整治之前應該對河道形狀參數進行全面的、客觀的以及正確的分析。在進行河道整治時要有全面意識,應該綜合對上下游、左右岸的干流支流以及遠近期各方面的統籌進行考慮。

    險情搶護技術

    較為常見的險情有管用、漏洞、裂縫、坍塌、滲水、漫溢以及脫坡等等。處理滲水的方法有臨水截滲、背水坡反濾溝導滲或者是貼坡反濾層導滲。當上游發生特大洪水,同時河道堤防設計的標準偏低的時候,極為容易產生洪水漫頂,此時,應該始終堅持水漲堤高的原則,比如說加設子堤技術等等。

    防洪新技術

    隨著水利行業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現今國內已經由部分城市將周圍的水域分布以及當地水文信息通過數據庫技術從而盡心存儲、組織、分析以及處理,使得應對城市洪澇災害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而對于與空間定位密切相關、變化快、層次性強以及數據形式多樣的各種信息技術僅僅通過數據庫技術進行分析,而不對空間分布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所作出的決策有一定的局限性,針對這一問題,現代城市的防洪排澇的形式較為嚴峻,因此需要借助GIS技術的優勢分析處理大量的較為復雜的空間信息,從而達到預報較為準確,措施高效以及決策科學的目的。

    三、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對城市洪澇等災害的預防已經成為了現代化城市的剛性需求,我們應該通過氣象水文因素、地質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因素這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從而能夠充分的了解誘發洪澇災害的成因的基礎上,并且針對地域環境找到合適的防洪技術,應該充分掌握傳統工程技術措施,并且對防洪新技術進行不斷的挖掘,提高防洪現場信息的獲取能力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

    參考文獻:

    第5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洪澇脅迫;人工模擬;夏玉米;葉綠素含量;葉面積指數;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3.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4-0026-04

    Effects of Simulated Flooding Stress on Yield and

    Leaf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Corn

    Chen Zhen1,2, Liang Shouzhen1, Wang Meng1, Yan Bingdun1,2, Yao Huimin1, Sui Xueyan1, Wang Yong1

    (1.Shand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nan 250100, 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way of artificial flooding to simulate the flooding stress environment.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jointing period, heading period and filling period respectively with no flooding as control (CK). Then the effects of flooding stress on leaf area index (LAI),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yield of summer cor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LAI of maize had little change when flooding for 1 day, and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flooding for 5 days. Flooding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all could reduce the spikes per hectare and yield, but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1 000-kernel weight and kernels per spike. Flooding in the jointing period and heading period both could decrease the 1 000-kernel weight and kernels per spike, while flooding in the filling period had certain positive effects on 1 000-kernel weight and kernels per spike. Thus, the decreasing amplitude of maize yield when flooding in the jointing and heading period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illing period.

    Keywords Flooding stress; Artificial simulation; Summer corn; Chlorophyll content; Leaf area index; Yield

    玉米在我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1],2013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3 631.8×104 hm2,總產2.18×108 t,占糧食總產的36.3%[2],近年來玉米在糧食作物總種植面積和產量中的占比逐年增加,對我國糧食產業影響較大。我國玉米種植區多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夏季降水量一般占全年降水總量的 60%~70%,玉米常因降水過多遭受洪澇災害而減產,嚴重影響玉米高產穩產。

    玉米是一種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澇的作物,土壤濕度超過持水量的80%時,植株的生長發育即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現更為明顯[3]。因此,洪澇災害成為影響玉米生產的主要非生物脅迫之一。但洪澇災害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因品種、生育時期、環境條件及淹水持續時間的不同而異,因此,研究不同淹水時期和持續時間對夏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品質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4]。由于玉米洪澇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重復性等特點,本研究采用人工淹水模擬洪澇脅迫的方法進行試驗,持續活體觀測葉綠素含量和葉面積指數的變化,并通過收獲期考種、測產,研究不同淹水時期及持續時間對夏玉米生長的影響,以期為玉米洪澇災害的評估及救災減災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玉米品種登海605,具有根系發達、高抗倒伏、棒大粒深、產量高等突出特點。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5年夏玉米生長季在濟南市濟陽縣太平鎮姜家村中等肥力的責任田中進行(N 39°57.822′,E 116°19.602′)。供試農田玉米長勢良好,灌溉條件便利。

    分別于玉米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進行淹水處理,設水淹0(CK)、1、3、5、7、9 d 六個水平,共18個小區。試驗田玉米南北向種植,壟寬2.5 m,行距0.6 m,株距約30 cm,每期處理選取一壟玉米,南北分6個小區,每小區長6 m。淹水處理前,四周鋪埋塑料布,筑土壓實圍堰,圍堰高0.4 m,寬0.5 m。淹水開始時間為上午8時,約半小時后淹沒各個小區,當因下滲水面下降時及時續水,保證水面持續沒過玉米根部[5];當各個小區達到相應淹水天數時,停止灌水。各時期淹水處理情況如表1所示。拔節期、抽穗期和灌漿期分別從7月31日、8月10日和8月23日開始灌水。

    葉綠素含量和葉面積指數的測量在相應淹水處理結束后進行,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測量在玉米收獲后進行,產量為玉米籽粒干重。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葉綠素含量的測定 每小區選擇長勢均勻、一致的連續10株玉米,使用植物養分測定儀TYS-3N于每日11―14時固定葉片活體監測葉

    綠素相對含量(SPAD值)[6],取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其中,拔節期選定玉米植株最上部第一片完全展開葉,抽穗期和灌漿期選定穗上部第一片葉,掛牌標記。

    1.3.2 葉面積指數測量 使用冠層分析儀TRAC直接測量玉米群體葉面積指數[7]。于每日11―14時手持該儀器平行于玉米種植方向,以“S”型曲線勻速穿行測量。

    1.3.3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測量 于蠟熟期全部收獲小區玉米穗考種,統計穗行數、行粒數、公頃穗數,晾曬后用小型脫粒機按小區進行脫粒稱重,同時用PM-8188-A谷物水分測量儀測定含水量,重復3次,折算每公頃產量,并統計千粒重。

    1.4 數據處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數據處理及做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洪澇脅迫下夏玉米葉面積指數和葉綠素含量的變化

    2.1.1 葉面積指數的變化 由圖1可以看出,淹水處理后,拔節期和抽穗期夏玉米葉面積指數的波動幅度較大,灌漿期的波動幅度較小。各生育時期淹水1 d的葉面積指數與對照差異較小,淹水天數延長其對葉面積指數的影響增大,整體呈降低趨勢;拔節期淹水超過3 d、抽穗期淹水超過5 d,葉面積指數隨淹水天數的延長而明顯降低,其中淹水3 d和5 d的變化趨勢相近,淹水7 d與9 d的變化趨勢相近。

    2.1.2 葉綠素含量變化 由圖2可以看出,不同時期淹水對夏玉米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不同,拔節和抽穗期影響相對較大,灌漿期影響相對較小;各時期不同淹水天數處理的葉綠素含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且淹水3 d內葉綠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淹水超過5 d,葉綠素含量低于對照。與對照相比,不同生育時期,淹水1 d處理與CK差異較小,其余處理有隨淹水持續時間延長而降低的趨勢。

    2.2 淹水對夏玉米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與對照相比,拔節和抽穗期淹水均能明顯減少公頃穗數,降低千粒重,淹水1~3 d對穗粒數的影響較小,而淹水5~9 d則使其明顯降低;灌漿期淹水也能明顯減少公頃穗數,且淹水持續時間越長,減少幅度越大,但卻提高了穗粒數和千粒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淹水對產量的影響。淹水明顯降低夏玉米的產量,且各時期總體均表現為夏玉米產量隨淹水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由產量下降率可以看出,3個生育時期間,拔節期洪澇脅迫對產量的影響最大,抽穗期次之,灌漿期影響相對較小。

    3 討論與結論

    3.1 洪澇脅迫對葉面積指數和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姜東等[11]認為,水淹后冬小麥的綠葉數會減少,葉面積指數也相應地降低。本研究結果表明,拔節和抽穗期淹水后夏玉米的葉面積指數波動幅度較大,淹水7 d和9 d下降趨勢明顯;灌漿期淹水后葉面積指數的波動幅度較小,但整體呈下降趨勢。淹水1 d,各處理夏玉米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均有所增長,之后隨淹水持續時間延長,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表明,長時間淹水會導致夏玉米葉面積指數和葉綠素含量降低,從而影響其光合作用,導致物質積累降低,影響玉米生長發育,降低產量。

    3.2 洪澇脅迫對夏玉米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

    李香顏等[8]研究認為,在水淹1 d情況下玉米產量變化不顯著,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水淹超過3 d會減產40%以上,拔節期水淹5~7 d、抽穗期水淹7 d,夏玉米就會基本絕收。但其研究是基于盆栽試驗進行的,與大田模式有所區別。陳國平等[9]研究認為,拔節期水淹條件下玉米穗粒數減少;楊京平等[10]認為玉米生育前期淹水會使穗粒數、穗行數減少,而后期淹水能使千粒重下降。

    本試驗基于大田模式的模擬研究結果表明,淹水明顯減少了夏玉米的公頃穗數,從而使其產量降低;夏玉米對拔節期淹水較敏感,淹水7~9 d,玉米植株開始出現葉片發黃枯萎等癥狀,倒伏現象明顯,淹水超過5 d的公頃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均大幅降低,因此,產量下降特別明顯;而灌漿期淹水對產量影響相對較小,主要是因為淹水后穗粒數和千粒重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公頃穗數減少引起的產量降低。

    參 考 文 獻:

    [1] 余衛東, 馮利平, 劉榮花. 玉米澇漬災害研究進展與展望[J]. 玉米科學, 2013,21(4):143-14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 2014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 中統計出版社, 2014.

    [3] 孫忠翔, 唐培坤, 康堯強. 澇害對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現代化農業, 2014(6):7-8.

    [4] 任佰朝. 淹水對夏玉米產量和品質及其生理特性的影響[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 2014.

    [5] 房穩靜, 武建華, 陳松, 等. 不同生育期積水對夏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試驗[J]. 中國農業氣象, 2009,30(4):616-618.

    [6] 袁媛. 夏玉米葉綠素及葉面積指數高光譜遙感估算[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7] 朱高龍, 居為民, 范文義, 等. 帽兒山地區森林冠層葉面積指數的地面觀測與遙感反演[J]. 應用生態學報, 2010,21(8):2117-2124.

    [8] 李香顏, 劉忠陽, 李彤宵. 淹水對夏玉米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試驗研究[J]. 氣象科學, 2011,31(1):79-82.

    [9] 陳國平, 趙仕孝, 楊洪友, 等. 玉米澇害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Ⅰ.芽澇對玉米出苗及苗期生長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 1988,3(2):12-17.

    第6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一、重視第一節地理課

    學生往往從一開始,就對地理課存在偏見。因此,如果教師能抓住第一堂課,巧妙設計,使教學能吸引學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以后教學將會起很大的促進作用。我主要是通過對每時每刻發生在人們身邊的社會經濟現象和自然現象及政治地理等進行講解、設問,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1)人們為何那么向往海邊?海邊的城市為何大多那么發達?(2)為什么青島的云霧天比平度、萊西多?(3)為何會出現洪澇災害?(4)目前發生的利比亞戰爭哪方勝算更大些?(5)日本宮城大地震的位置處于什么地震帶?日本的核電站為何危險性更大?通過這些設問學生感到地理學科與我們身邊生活的許多事物有著密切的聯系,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導課是每節課的關鍵

    好的導課可以一下子就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直接進入一節課的最佳狀態,收到奇特的效果。如,(1)講全球洋流時,舉例一只漂流瓶在青島海域飄過一段時間后,是否會在青島海域被發現?由此引入全球洋流系統。(2)在講述自然災害時,播放近年我國湖南一帶洪澇災害的視頻,先讓學生去思考,為何會發生如此嚴重的洪澇災害?是有什么地理因素引起的?引入自然災害中的種類、分布、成因、危害及預防措施。同時引出影響自然災害的因素。(3)在學習鋒面氣旋時,先播放一段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提問形成降雨的條件:飽和的水汽、空氣中有凝結核、降溫的過程,從而導入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學習。在導語中提到的漫畫、謎語、故事、聲樂、幻燈、視頻等,一方面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上下工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不是死板地導入新課,那樣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新授課前導語中提出的問題,都要在授課中給予解決,使學生得到圓滿的答案。這樣使導入語與正式的授課過程成為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前后呼應,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學效果。

    三、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思維動機

    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思維動機,并不完全在導入新課中,而是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如:運用生動簡練的語言文字,寓地理知識于文學藝術享受中,這能發揮特有的魅力,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興趣盎然,印象深刻,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地下水”教學時,直截了當地采用“‘井水不犯河水’嗎?”一句反問,一下子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此時抓緊時機開始介紹有關地下水的知識,學生們帶著尋求答案的欲望,完成了有關地下水的知識學習。又如,在進行“河流”的教學時,我是這樣提示學生的,“黃河十八彎”,這彎是怎么來的?南北半球的河流沖出的河道的彎為何不一樣啊?還有,講解春分后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時,可用“冬至以后白天一天長一點”來說明白晝的長度隨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而逐漸加長的現象和規律。

    四、讓地理教學與時代同步

    第7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一、自然災害的原因

    例1 央視《新聞1+1》曾播出《干旱:為什么總在云南?》專題報道。云南省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三,卻連續三年遭遇大旱。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簡析該地區近幾年來常形成旱災的原因。

    (2)簡述該地旱災帶來的危害。

    解析 (1)旱災成因應從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自然角度看,云南省以季風氣候為主,降水的季節、年際變化大,在全球氣候變暖使蒸發加劇,降水較往年偏少的情況下,易導致水資源總量不夠;云南省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植被破壞嚴重,“石漠化”廣布,涵養水源能力差。從人為角度看,云南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水利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調配能力低,抗旱能力差。(2)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今天,時間持續較久的旱災已基本不會威脅生命安全,但對經濟、生態環境的影響仍然存在,故該題應從水資源缺乏對生產生活活動、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展開描述。

    答案 (1)氣候異常,降水偏少,氣溫偏高,蒸發旺盛;喀斯特地貌發育,加之植被破壞嚴重,涵養水源能力降低;農業水利設施落后,抗旱能力差。

    (2)農業大面積減產;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緊張;林地大面積受災,森林火災頻發;河流斷流、湖泊干涸、部分野生動植物死亡,生物多樣性減少。

    點撥 自然災害成因的分析一般從自然原因(氣候、地形、地質、河流、植被、土壤)和人為原因兩方面綜合分析。

    氣象災害側重氣候、河流及地形對大氣運動的影響等方面;地震、火山側重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區域,需在解讀試題情境的基礎上結合內、外力作用綜合分析。生物災害多從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等方面回答。

    二、自然災害的特點、影響

    例2 2007年8月13日,臺風“圣柏”在菲律賓呂宋島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強度迅速加強,于15日下午加強為超級臺風。18日5時40分,19日凌晨2時在福建省沿海登陸。19日20時在江西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之后低壓環流一直存在并緩慢向西挺進,相繼進入湖南、廣西、貴州,并一直影響到云南境內,持續的時間長達7天左右。

    (1)分析此次臺風對我國長江流域的影響。

    (2)簡述此次臺風的特點。

    解析 (1)臺風的主要影響是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等。但是要注意此次臺風發生的時間為8月,我國長江流域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炎熱干燥,降水少,此時為水稻的生長發育期,需水量較大,伏旱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此時臺風帶來的暴雨能夠緩解旱情。該題作答時切忌丟掉材料而按照印象作答。(2)臺風的特點可以由材料的相關描述給出,做題時要抓住關鍵字。由“超級臺風”判斷此次臺風的強度大;由“由福建登陸向西挺進江西、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判斷此次臺風影響范圍廣;由“持續的時間長達7天左右”判斷此次臺風持續時間長。

    答案 (1)增加長江流域的降水,緩解了旱情。

    (2)強度大;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

    點撥 自然災害的影響包括有利、不利兩個方面。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是主要的,大多是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但自然災害并非百害而無一利,由于其有利影響往往是間接的、滯后的,不容易被我們直接觀察到,所以常常忽視這一點。

    例如臺風:帶來大量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在一定程度上降溫,緩解酷暑;沙塵暴:加大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延緩全球變暖趨勢,中和酸性氣體,降低北方酸雨發生概率;洪水:洪水能帶給兩岸肥沃的土壤;寒潮:凍死越冬害蟲,凈化空氣;雪災:凍死越冬害蟲;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提供水源,緩解春旱,增加土壤墑情;火山噴發:火山灰是天然肥料,帶來金剛石、硫磺等大量礦藏,形成獨特火山地貌,成為優質旅游資源;地殼活躍的地方:多地熱和溫泉。

    三、災害鏈

    例3 讀長江中下游地區2013年春、夏季降水比較圖,完成下列問題。

    說明:平均值為1971~2000年該季節降水量平均值

    (1)結合圖示,分析2013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曾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2)對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區,上述災害變化會帶來哪些次生災害?

    解析 (1)讀圖可知2013年春季降水量遠比往年平均值少,生產生活用水量在慣性作用下仍然保持原有的需求量,故易出現旱災;2013年夏季降水量遠比往年平均值多,基礎設施的防洪標準是以往年平均值為基礎設置的,故易出現洪澇災害;從而形成春旱夏澇的現象。(2)長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區,植被茂盛,在干旱災害嚴重期間易因天氣干燥引發山林火災;山地丘陵地區坡度大,在暴雨沖刷下易引發水土流失;在植被不良、松散碎屑物質多的山地丘陵地區易誘發泥石流;在地質結構不穩定的山地丘陵地區易誘發滑坡。

    答案 (1)春季降水大幅減少,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干旱災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洪澇災害。出現春旱夏澇的現象。

    (2)春季干旱易引發火災;夏季暴雨易引發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沖刷導致滑坡、泥石流災害。

    點撥 許多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常常會誘發或同時爆發出一連串的次生災害,這種現象就稱為災害的連發性或災害鏈。例如,太陽活動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臟病人死亡數量多、地震次數也相對多、氣候有時也有重大波動。

    常見自然災害的災害鏈歸納如下:

    干旱――森林火災、蝗災

    洪澇――滑坡、泥石流、流行疾病

    熱帶氣旋――狂風、暴雨、風暴潮、洪澇災害

    地震――水災、火災、海嘯、滑坡、崩塌、瘟疫蔓延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潰壩形成洪水

    火山活動――火山爆發、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氣污染

    生物災害――疾病傳播、當地生態環境惡化

    1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2011年1月26日,日本九州南部的霧島山新燃岳火山噴發,激起的火山灰沖到3000米的高空,能見度降到500米左右,對周邊地區產生了極大影響。

    材料二 東亞局部區域圖。

    請評價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2. 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北海道島是日本第二大島嶼,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山地約占總面積的60%。2012年初,西伯利亞高壓異常強盛,北海道地區遭受極寒和暴風雪天氣襲擊,部分地區積雪厚度達4米多。

    材料二 日本北海道冬季降雪量分布示意圖。

    當地暴雪在春季可能引發哪些次生災害?

    3. 2013年4~5月,印度境內遭遇熱浪襲擊,最高溫度達40℃左右,局部地區接近45℃。因熱浪而死亡的總人數達531人。

    據下圖分析4~5月印度易發熱浪的原因,并提出預防熱浪的措施。

    4.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01年5月1日20時30分左右,重慶市武隆縣縣城江北西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一幢8層居民樓房垮塌。造成79死亡,數人受傷。

    材料二 2011年1月,一系列的驟發洪水和泥石流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附近的塞拉納山地區爆發,建筑、道路等被破壞。近14,000人無家可歸,759人死亡,400人失蹤,這是巴西史無前例最惡劣的一次自然災難。

    材料三 香港1100多平方公里面積,山地占60%,大量民居、道路依山而建。與內地許多地方一樣,香港每年都會發生山體滑坡,曾經發生過一天死亡138人的大災難,這一天被稱為香港山體滑坡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1)簡述滑坡給三地帶來的危害。

    (2)三地滑坡都發生在城區,城市化過程中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滑坡的?

    1. 害:①熔巖會摧毀田園、建筑等;②危害人類生命安全;③火山灰會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交通;④誘發地震。

    利:①會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②形成可開發的旅游資源;③火山灰可以作為建筑材料及化工原料。

    2. 積雪融水匯入河流,形成洪澇災害;在山區誘發滑坡、泥石流。

    3. 原因:4~5月該地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強;雨季未到,多晴日,氣溫高。在經常受熱浪襲擊的地區,在熱浪襲擊之前,要根據天氣預報做好供電、供水和防暑醫藥等的供應準備,在熱浪襲擊時,保證清涼飲料供應,改善休息、醫療條件,及時搶救中暑病人。

    第8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極端氣候是一種發生于特定時期之中的發生于統計分布以外的各類十分罕見的氣候變化,一般分布于統計曲線兩側的10%之內。極端氣候變化引發的氣候災害變化對于人類經濟活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依據世界氣象組織的一項評估,以往100年以來,全世紀平均地面的溫度已經提高了0.3至0.6攝氏度,而且今后世界氣候提升之速率要比以往100年更快,而且將達到近1000年來的最高水平,而且在溫室氣體趨向于穩定之后的數十年之后,該變暖趨勢還會加以延續,這樣一來就會造成世界性的極端氣候狀況有所發生,從而極大地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我國不僅深受極端氣候的影響,而且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國,干旱、暴雨、低溫、臺風和沙塵暴等極端氣候每年均會導致相當程度上的經濟方面的損失以及人員的傷亡,而且主要集中于脆弱性相當強的農業經濟領域之中。農業領域的災害是我國自然災害體系中面臨的最大災害,如果出現了大面積的極端氣候,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這就需要對我國農業經濟領域受極端氣候影響的情況加以分析與研究。

     

    1 極端氣候概述

     

    所謂極端氣候,主要是指在特定時期之內出現在統計以外的十分特殊的氣候變化狀況,這種氣候普遍分布于統計曲線的兩側,具備了突發性與災害性等非常鮮明的特點,而且十分容易影響到當地的農業,其所造成的氣候災害會對農業經濟活動會產生極為嚴重之影響。各類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會極大地影響到我國的社會生產從而對人類正常的生活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就是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但同時也是深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就以農業產業而著稱于世。比如,暴雨、洪水、臺風以及低溫、沙塵暴等氣候均有可能導致人員的巨大傷亡以及重大經濟損失,而以上影響往往又集中于農村經濟領域之中,這樣一來就對我國的農業生產產生了相當大的威脅。

     

    2 我國極端氣候的主要特點

     

    依據我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的氣候狀況來看,我國的氣象災害具備了以下七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就時間與空間來觀察,幾乎每一年都有災害。在六十多年以來,要么是先旱災再澇災,要么是先澇災后旱災,旱澇兩災交錯出現,而且干旱與澇災、凍災、臺風以及干熱風等氣象災害之中,水災與旱災害的頻次出現得最為顯著。

     

    二是具有區域性的特點。我國北方地區旱災較多,而南方地區的澇災相對較多,干旱地區主要分布于黃淮地區和黃土高原等,其主要特征是受災的面積相當廣泛,干旱所持續的時間比較長;而洪澇則主要發生在珠江三角洲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東北的松花江流域等地區。那些干旱年份里,副熱帶高壓的勢力往往更強,一般七月份開始就已經全面控制了江淮地區且相當穩定,亞洲大陸在北緯40至50度的上空盛行比較強的東、西向環流,妨害了北方冷空氣的南下進程,造成了冷、暖空氣的交匯相當少,以至于難以產生鋒面雨,江淮地區出現了顯著的干旱行情。凡是暴雨成災的年份,副熱帶高壓的勢力往往不強,一般到了六月底至七月初,副熱帶高壓的脊線位置往往會停留于北緯25度以南等地區,而亞洲大陸的北緯40至50度空中所盛行的是南北向的經圈環流,導致來自北方冷空氣會持續爆發進而南下,而江淮地區恰恰是冷暖空氣相互交匯之處,這樣一來就會造成鋒面雨帶比較長時間地停留于此,進而出現了顯著的雨澇災害。

     

    三是具有交替性的特點。不同的極端氣象災害會交替性地加以出現,比如,旱、澇災害會交替地出現,要么是先旱災再澇災,要么是先澇災后旱災,要么是兩頭旱災而中間是澇災,要么是兩頭澇災而中間是旱災。

     

    四是具有持續性的特點。相同的災害往往在諸多情況下會連季地出現,比如,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在1966年至1968年、1971年至1974年就出現了連續兩年或者連續三至四年的干旱,而1998年至1999年則連續兩年出現了洪澇災害等。

     

    五是具有弱質性的特點。我國農業屬于弱質性產業,其生產力水平十分滯后,抗災防災能力相當差,大多依賴于靠天來吃飯,所以農業經濟對于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各類災害的敏感程度比較高,而災害效應則相當強。據統計,我國大約有超過三分之一地區的農業GDP位于天氣敏感區域之中。

     

    六是具有規律性與周期性的特點。在通常情況下,我國的極端氣候災害以黑龍江愛琿至云南騰沖之間的連線為分解界。這條線以東的氣象災害的種類相當多,而且頻率也非常高,從地域分布來加以表現的話,南方主要是澇災而北方主要是旱災,黃淮平原與東北平原則是旱災經常出現的區域,洪澇災害則主要集中于長江中下游地區之中,極為嚴重的低溫凍災多出現于東北三省,東部沿海地區面臨著十分重大的風暴威脅,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華南地區的極端氣象災害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危險的程度是最高的。諸多統計資料已經證實了極端氣候災害的發生具備了十分模糊的周期性特點。

     

    七是具有發生的無法回避性以及隨機性。極端氣候災害的出現屬于自然現象而不是人為的,所以說是難以加以避免的,而且從極端氣候災害的個體來看則具備了極大的隨機性。

     

    3 極端氣候災害對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影響

     

    農業經濟中的農作物產量往往是各類自然因素以及社會經濟因素一起產生作用之結果。極端氣候災害當前依然是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深入研究極端氣候災害是怎樣影響我國農業經濟顯得極為迫切。我國由于各類極端氣候災害而導致的糧食減產數量非常驚人。依據統計,我國1983年至1998年之間的15年時間里,因為糧食損失而造成的總產量損失大約達到了10%之多,這就意味著,我國每一年至少有400億公斤的糧食為極端氣候災害所吞沒。依據一項統計,我國農業經濟由于極端氣候災害而減產的峰值年份主要有1961 年至1963年、1966 年至1968年、1974年至1976 年、1982 年至1984年、1988年、1994年、1997年至1998年、2008年至2010年等。從1961年至1972年是由于極端氣候災害造成農業作物損失的第一個高峰期,每一年的平均農作物損失達到了790萬噸之多,從1978年至1988年則是我國糧食損失逐步上升的時期,每一年的平均農作物損失達到了1800萬噸之多。從1994至1998年則是我國農作物損失的又一個高峰時期,每一年的平均糧食損失達到了3400萬噸之多。從2008年至2010年則是近年來我國農作物損失的峰值期,每一年的平均糧食損失達到了3900萬噸之多。也就是說,自從1985年以來,我國由于極端氣候災害而導致的糧食減產數量一直處于高位震蕩的狀態,而糧食減產的數量則在持續提升,這樣一來,就對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4 我國農業經濟易受極端氣候災害影響的原因

     

    中國一直處于全世界季風性氣候最為明顯、自然災害發生得最為頻繁的區域之中,而農業產業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之中的首要產業,其所具備的先天脆弱性很容易導致受到極端氣候災害的巨大影響。一是我國的農業經濟是運用生物有機生長性機能將自然界物質與能量切切實實地轉化成為人類基本生活資料以及原材料的部門。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大特征是以經濟再生產、自然再生產為前提,我國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特點是以動物和植物為主要對象,而以土地則是最基本的生產性資料,運用露天作業等形式來取得各類農產品并且產生相應的經濟效應。這就意味著我國的農業生產過程主要是對自然過程之中的自然環境以及自然因素具備了非常大的依賴性,而我國的農業生產則會受到自然條件之影響,極易受到各類自然災害之影響,其生產效能之優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于自然因素特別是氣象因素,有鑒于此,我國農業經濟具備了不穩定性的特點。二是由于我國的地理條件非常復雜,生態環境的基礎相當薄弱,因為氣候條件往往是多變的,各類計算災害頻頻出現,成為全球最易受極端氣候災害影響的一個國家。

     

    5 我國農業經濟應對極端氣候的對策

     

    就當前我國所實施的重大水利工程來考慮,為了能夠切實保障水利領域的安全,應著力強化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工作,不斷拓展我國的水利設施建設,從而確保我國的水利基礎抗水、抗旱以及防洪等功能能夠得到落實。要運用健全水利設施來持續提升我國農業抗災方面的能力。鑒于我國的地理條件較為復雜這一特點,除了需要選擇與培育抗澇災、抗旱災的相應農產品品種之外,還應當依據本地氣候的具體狀況來健全我國農作物的分布結果,選擇最為適合于當地農業經濟實際的農產品加以培育,或是由當地的農業經濟、農業科技專家來選用最為合適的農作物,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培育。在當前的極端氣候之中,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是影響區域最為廣泛與普遍的兩種災害類別,盡管以后的氣候變化具備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提升氣候變化以及評估機制,落實防災舉措還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可以立足于農業保險以及農業再保險,更好地防范極端氣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所產生的各類風險。在此基礎上,還應當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財政資金投入,從而把農業生產能夠集中于某些區域之中,努力落實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實現有效防控極端氣象災害與恢復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

     

    6 結 語

     

    總的來說,我國的農業經濟屬于弱質性產業,十分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氣候這一因素的影響。鑒于我國一直以來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為了能夠更好地應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各種不良影響。我們一定要依據極端氣候對于農業經濟造成影響之成因,從多個不同方面逐步健全應對之策,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第9篇:洪澇災害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 中小河流;氣候;暴雨;災害;防汛減災

    【中圖分類號】 TU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727-5123(2013)04-045-01

    1 加強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歷來是我國防汛抗洪重點,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水災發生幾率更多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庫。近年來我國防汛形勢特點總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續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遙測系統、提高堤壩防洪能力后水勢平穩,一些地區遭受洪澇災害,損失慘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嚴重的主要原因:①防洪標準低。絕大多數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見洪水就可能發生洪澇災害;②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一旦發生洪水就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③中小河流流域面積小,匯流快,氣象監測困難,水文觀測站點缺少,防洪難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發生洪水時極易誘發山地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

    2 如何開展中小河流暴雨災害防治工作

    2.1 暴雨災害易發區的調查編制。首先應對區域內的河流全面了解,這個了解不僅是根據歷史資料來了解,更應該走下去了解,現時與歷史相結合,深入調查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并編制成冊是開展這項工作的第一步。探討洪水及洪水災害的特性與成因;在實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躲災和避災預案;探討建立快速、準確的降雨實時觀測系統及洪水預報系統,研究建立區域暴雨與洪泛區災害損失的相關關系實用模型;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探討如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和組織全民搞好避災工作,探討系統治理洪水災害的措施和途徑。

    2.2 用非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洪水預警預報系統作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資少、見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災害易發區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是防治手段之一。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達,無線通信得到迅速推廣普及,這為建設洪水預警預報系統提供了穩定而多樣的信道。從目前的情況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的管理運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門完成,行政機關的領導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對系統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組織體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點突出鄉(鎮)及村組的組織建設、落實基層干部的防災責任,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抓緊、抓實:①各洪水易發區都明確行政首長為洪水防御第一責任人,汛期發生較大降雨時主動向水文、氣象、國土等部門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圍、強度及是否引發災害,所有鄉、村干部都聯系防范責任區;②落實干部防災責任,重點是如何確保人員安全、組織群眾和物資轉移;③制定部門防災職責,水利、水文、氣象、國土、衛生、安全監督等部門都明確洪水防御職責;④把各級領導干部落實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壞納入到干部考核范疇,作為干部考核、獎罰一個重要依據;⑤建立責任追究制,用嚴格的責任追究保證各項職責落到實處。

    在建立洪水預警預報系統、落實防災責任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預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發洪水,要能夠迅速組織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災中,必須要制定和落實完備的、操作性強的預案,包括水庫調度預案、人員緊急轉移預案、搶險預案、救災預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詳細的、以避災躲災為目的的人員緊急安全轉移、安置預案,涉及到洪水發生的條件、影響范圍、安全區域的劃分、人員緊急轉移安置方案、預案啟用條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內容。預案一經制定,各地廣為宣傳,組織干部群眾學習、熟悉,有些地方還有必要組織實踐演習。這樣當洪水來臨時,各級責任人可迅速啟動預案,有效組織抗災工作,群眾可以按照預案確定的轉移路線緊急逃生,避免關鍵時刻打亂仗,減少災害損失。

    2.3 用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中小河流洪水災害頻發的原因,除了天氣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落后,很多企業及個人沒有根據相關環保政策對自身活動后果影響行為做出相應的補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積,同時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礦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違法行為,導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漸萎縮。對于這樣的河流,應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來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還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盡可能的徹底且不讓清淤出來的物質再回到河流中。經過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強后續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著破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成人四级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网站| 亚洲激情成人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成人网|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