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生活質量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老年醫學;成功老化;綜合評估;老年共病;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軍總醫院,北京100853)
我國社會正面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趨勢。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報告,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老年人口的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0%。與此同時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趨勢的逐年增長,這將勢必使社會醫療、養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發展現代老年醫學在中國勢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的老年保健醫學體系仍停留在以單純疾病診治為主的傳統??颇J?,缺乏現代老年醫學知識理念。老年科醫務人員缺乏系統規范的老年多學科系統訓練。因此,推廣現代老年醫學理念、更新老年保健醫學知識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嚴峻挑戰的當務之急。
1轉變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義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所決定。1996年,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了我國健康老年人的標準,包括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無神經系統疾病,無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器質性心臟病,無慢性肺部功能不全,無肝腎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惡性腫瘤,還要有一定的視聽能力、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情緒穩定,能恰當對待家庭和社會人際關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隨年齡增長不可避免而發生的生理、社會和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態。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認知功能正常,無抑郁,具有良好社會支持的狀態。能夠獲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積極享受生活,維持身體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沒有疾病;對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過多方面的干預幫助其達到成功老化。近年來,老年醫學領域的研究更加強調評估老年健康的標準應側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點。老年人常同時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種并發癥,疾病表現不典型[3]。在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目前針對許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證據大多來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結果,缺少針對老年人生理特點的疾病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見慢性疾病大多難以徹底治愈,致殘率較高,導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因此,當代老年醫學的理念是全面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維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機體不適,提高生活質量。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模式也應隨之轉變。服務目標除了傳統的防治疾病外,更應強調維持老年生理、認知功能和心理康復治療,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社會支持和康復照料,促進老年獨立自主地生活。在處理老年疾病問題時需要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病情,明確患者每次就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根據預期存活壽命和保證老年生活質量確定綜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老年保健醫學的服務對象應由傳統的“患者”擴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醫學服務的內容不應局限于“治病”,還應該給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體檢和健康咨詢。老年醫學服務、管理機構應與社區衛生機構聯合,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社區老年健康服務管理體系;開展多學科合作服務模式和全科醫生培訓;應根據老年的不同年齡段制定具有不同側重點(幫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給予老年人臨終關懷)的管理策略,建立動態的、終生的醫學管理模式。
2重視老年綜合評估
老年健康的現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點決定了老年綜合評估是老年醫學的核心技術和核心內容[4]。它通過由老年科醫生為主導,組織藥劑師、營養師、心理科醫生、康復科醫生、護理人員等多學科團隊對老年人在醫學、功能、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需求進行評估,達到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判斷療效和預后、合理安排醫療和長期護理服務的目的。老年綜合評估的內容涵蓋醫學問題、軀體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評估、跌倒評估)、認知情緒問題(包括癡呆、譫妄、抑郁和焦慮)、社會支持、環境因素、信仰醫療意愿等多維度。醫學問題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種疾病的診斷和管理、多重用藥問題、老年綜合征(跌倒、癡呆、抑郁、睡眠障礙、疼痛、營養不良、尿失禁)的評估。通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對于醫療機構可以減少對醫院資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確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時轉診、出院。對于醫護人員能夠避免漏診、誤診,改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對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老年人家中居住時間,降低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減少殘疾、促進康復,減少醫療費用[5,6]。目前,國外對于社區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腫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等已開展了大量有關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有研究表明開展老年綜合評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長家中居住時間[7]。
改善軀體和認知功能。澳大利亞的研究開展了邊遠地區在線老年綜合評估系統的使用[8]。我國已有關于社區開展老年綜合評估的研究報道,以醫院為基礎的老年綜合評估研究剛剛起步。目前我國尚未見到有關在線、遠程老年綜合評估的報道。未來還需要開展針對我國醫療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綜合評估量表的研究,評價特異性量表是否較普適性量表作用更佳。應擴大老年綜合評估的應用范圍,對住院患者、門診患者和社區老年人開展不同側重點的老年綜合評估。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遠程評估系統和隨訪、干預、管理體系也將是老年綜合評估研究的發展方向。
3重視老年共病問題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時患有≥2種慢性疾病的現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達55%~98%[9]。最常見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合并腦卒中。一項亞洲研究報道[10],老年人中的四種最常見的合并疾病類型是(1)心血管病+代謝綜合征;(2)關節+肺+眼部疾??;(3)精神+神經系統疾??;(4)消化系統+腫瘤。高齡、女性、社會地位低者共生疾病發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險因素不明,遺傳背景、生物學因素(血壓、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空氣污染、社會環境)可能都參與了老年共病的發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導致機體機能和生活質量下降,醫療費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現象是老年保健醫學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目前關于老年共病如何發生、發展,在同一個體發生的顯著不相關的共生疾病的機制是什么,在這一事件鏈發生之前早期識別手段,以及減少或阻止多種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還都沒有定論。因此,老年共病問題研究的未來方向是探討多種共生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病理機制,探討生命階段、人格、焦慮與共病發生和進展的關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診斷技術、疾病預防策略、新型護理模式。在老年保健醫學管理層面,探討針對共生疾病的健康護理模式和保健醫療機構,建立以老年科醫師為主、多學科專業科室、專家協作的老年整體醫學模式、和將醫療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整合的持續醫學模式將有助于減少老年共病對社會、老年個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4重視老年多重用藥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多重用藥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和復雜。因為老年人的藥物使用適應證和藥物劑量均可能與成年人的標準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藥管理策略應結合老年保健機構、內科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多方意見,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11]。一項研究顯示[12],根據Beers標準,老年不合理用藥的比例在23.3%,女性、過多給藥、反復就診與不合理用藥顯著相關。
還有研究發現,面對臨床醫師、藥師和其他人員或宣傳途徑推薦的藥物,多數老年人更加信任從內科醫師與藥師處獲得的藥品有效性及其藥物價格的信息;因此,臨床醫師和藥師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價格因素所致的藥物依從性差的現象[13]。
5掌握常見老年疾病防治面臨的新挑戰
基于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防治老年常見疾病仍是老年醫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因此,掌握常見老年疾病的研究進展和熱點對于提高老年保健醫學水平、延長老年患者的平均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美國2011年最新統計數據[14],60歲以上的高血壓人群的治療率78.4%,控制率僅48.0%。中國高血壓患者合并腦卒中的發生率遠遠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總死亡率高于同齡正常人,常伴發動脈粥樣硬化、癡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15]。目前對于高血壓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進行綜合評估危險因素、亞臨床靶器官損害及臨床疾病,越早干預,獲益越大。高血壓防治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1)如何早期識別高血壓,早期預防;(2)如何開展有效社區防治;(3)開發血壓檢測器材和動態血壓實時傳送技術,進行有效的血壓管理,保證血壓達標;(4)如何幫助老年人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5)開發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實踐——血壓管理“云服務”。不但可收集海量的臨床數據(心血管風險、資源消耗、生活質量改善),為臨床治療與管理大樣本患者群體提供技術平臺,還可為臨床研究、進行長期隨訪奠定基礎。
缺血性心臟病或腦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國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萬/年),美國心血管病的醫療費用是4440億/年[14]。在我國,每年有250萬新發卒中病例和750萬卒中生存患者,腦卒中超過心臟疾病,是中國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殘原因。
無論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肥胖、高血壓、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癥在男性發生率分別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醫學研究在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16]是幫助老年評估、干預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缺乏體育活動及吸煙等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建立卒中單元,組織卒中后隨訪、康復訓練,開展健康宣教,積極檢測和管理血壓,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卒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
我國2型糖尿病在60~70歲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發生率分別為18.1%和20.3%,在超過70歲的患者中這一比例分別達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比例顯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藥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病率。老年醫學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領域面臨的挑戰是加強糖尿病的標準化管理;推動如何將指南研究進展迅速轉化為社區實踐;重視糖尿病篩查,開發早期篩查工具;幫助老年人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建立多學科管理模式;還有與??蒲芯咳藛T配合推動新型糖尿病藥物的開發。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臨床護理路徑,血壓,生活質量
高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持續高于正常的現象,許多患者在無癥狀情況下突然發病,且如果血管壁長期處于高壓力的狀態容易引發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疾病,因此高血壓也被稱為“無聲的殺手”。老年高血壓指的是血壓值連續3次及以上測量中均超出標準血壓值,患者年齡一般大于65歲[1],且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的發病率升高,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在心臟射血時主動脈不能完全舒張,動脈內的血量超出一般血容量,致使收縮狀態下血壓增高,舒張狀態下血壓相對較低,使得脈壓差增大[2],對患者心、腦、腎等器官都有一定傷害性。早期人們習慣性認為血壓值升高是隨著人年齡增加而發生的正常變化,不需要進行治療,但從長期研究顯示來看,高血壓是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有利于降低腦卒中等嚴重疾病的發病率。目前主要用藥物對高血壓進行治療,同時也會根據患者病情采取飲食和運動配合藥物治療達到降壓效果。但大多數患者對該病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層階段,尤其缺少飲食搭配和適當運動協助降壓的相關知識。臨床研究表明[3],針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在住院治療的同時予以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措施,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降壓效果更好。本研究以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旨在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其血壓控制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高安市人民醫院2019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按奇偶分配法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各25例。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65~84歲,平均年齡(73.25±4.26)歲;病程5~13年,平均(8.29±1.68)年。常規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65~83歲,平均年齡(73.84±4.20)歲;病程5~13年,平均(8.33±1.54)年。2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血壓測量確診為高血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臨床資料完整;年齡>60歲;住院時間>1周,且治療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住院時間<1周;患有惡性高血壓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肝、腎功能不全;腦卒中并發功能障礙患者;存在嚴重精神疾病,無法交流的患者。1.2方法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的用藥指導、病情監測、定期進行血壓監測及相關病房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路徑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并制定出護理路徑,由組內成員負責實施護理路徑。②入院第1天,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做詳細的檢查,對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入院評估,作為制定個人護理計劃的基礎資料。介紹醫院的具體情況,包括醫院環境、患者所要用到的醫療設備、科室以及責任護士等,為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交代醫院的探視制度,并耐心回答其提出的疑問;通過分享成功治療的案例讓患者及家屬對該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對老年高血壓的認知,緩解焦慮心情。③入院第2~3天,應及時監測血壓變化,并簡單明了地對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目的和意義進行介紹。進行飲食方面的指導,督促患者戒煙、限酒,多食用高纖維粗糧、水果、蔬菜,例如芹菜、紫菜、黃瓜以及洋蔥等。控制鹽攝入量,以及在每餐中對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入量,禁止食用肥肉,盡量少食用瘦肉,避免辛辣油膩的食物對患者產生刺激,主食也要注重粗細搭配,以保持血壓維持穩定狀態。多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保持大便暢通,防止大便不暢引起血壓升高。④入院第3天,例行檢查患者的血壓狀況,指導患者規范服藥,并觀察患者服藥后的情況,確認患者對藥物無過敏現象。依據患者的自身狀況,實施健康運動指導,制定出個人運動計劃,鼓勵患者增加日?;顒恿浚嬷噙\動對病情恢復和保持良好心臟功能的重要作用,注意運動的時間和強度。⑤入院第4~7天,除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檢查外需要對患者進行信息方面的指導,對高血壓常見癥狀和危害進行詳細介紹,告知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避免病情加重,將不良生活方式一一列舉,建議患者避免熬夜,并長期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需要格外注重對患者心理方面的指導,樹立治療信心,對自身的患病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糾正錯誤認知。多進行醫護間的交流,叮囑患者調養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視頻、錄像、專家講解等形式為患者進一步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不良情緒。⑥出院前,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及家屬辦理出院手續,并詳細講述家庭護理注意事項,告知出院之后要注意血壓值的監測,定期回到醫院復查。在患者出院后2周,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針對患者家庭護理中發現的問題予以規范指導,叮囑患者出院后需要繼續注意飲食,嚴格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以適當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來緩解情緒,放松心情,更要鼓勵患者敞開心扉,不要被疾病嚇到,多出門散步、與朋友聊天,適當補充含鉀的食物,并注意維生素、纖維素的補充。1.3觀察指標記錄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舒張壓與收縮壓變化狀況。采用簡明健康狀況問卷(SF-36)[4]評估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總體健康8個維度,每個維度的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舒張壓與收縮壓對比2組護理干預前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舒張壓與收縮壓指標水平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關鍵詞] 老齡化;介護士;培養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0-0103-03
2011年10月筆者參加了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援助、江西省紅十字會和日本崗山旭川莊聯合舉辦的老年介護師資學習,并到日本實地實踐26天,參觀了日本先進的介護設施,熟悉了介護技術,掌握了“愛天敬人”的服務理念,感受到日本的介護保險制度從制定到現在的10年時間里,解決了日本老人介護問題,使老人的生活質量有了保障。我國也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由于社會制度、經濟基礎的不同,目前我國還沒有成熟的保險制度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解決老年人的介護問題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國還沒有專業的介護隊伍,老年人的日常照顧均由護工完成,而護工大多數是來自邊遠地區、由農村的農民和少部分城市下崗工人、退休職工組成,年齡40~65歲。他們文化水平較低、無一技之長,整體素質偏低,并且政府無法對他們進行規范管理,且易出現哄抬價格的現象。只有規范護工隊伍,培養專業的介護士才能保障老人的生活質量,讓他們安享晚年。
1 日本老年介護現狀
1.1 先進的介護理念
“介護”一詞最早出現在1963年的日本老年人福利法中,是指以照顧日常生活起居為基礎、為獨立生活有困難者提供幫助,服務對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勢人群,包括不能完全獨立生活的老年人、兒童和殘障者[1]。介護的理念就是尊重被介護者的意愿,充分發揮其殘存功能,幫助自我價值實現,為其提供生活支援,從而達到提高被利用者的生活質量,最大限度地實現其人生價值[2],充分發揮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最大價值。介護人員對利用者的每個動作進行評估,根據其殘存的功能設計各種輔助利用工具,如讓老人使用專用的刀叉來切菜、炒菜、做飯等,根據殘疾程度不同制作成不同的餐具,讓老人自己完成吃飯、穿衣、如廁等日常生活動作;而不是像我們大部分人認為照顧老人就是要呵護備至,盡量不要老人動手做事,否則視為不孝;雖然這些動作對利用者來說非常困難,他們要完成這些簡單的動作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體力,但每天堅持,既可保存剩余功能,同時也增強了老人的自信,減少了介護人力資源的投入。
1.2 先進的介護設施
日本敬老院很多老年設施都實現了自動化,輪椅、助步器廠家根據個體量身定做;為了滿足臥床老人洗澡的需求,養老院配有可升降的浴缸,介護員只需要用躺式滑板將老人平推至浴缸中間摁下開關,浴缸自動升至所需高度,同時會有溫水自動沖洗,按摩;馬桶也是自動的,大小便后只要摁開關就會自動進行會陰沖洗,然后暖氣烘干,臥床者也有臥式便器;減少了介護員的體力消耗及人員的投入。
1.3 完善的介護保險制度
日本老年介護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支持[3], 1963年頒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訂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臺了推動高齡者福利的十年計劃,2004年開始實施介護保險制度[4],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集保健、醫療、護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保障老人利益,讓老人頤養天年。
1.4 培養了專業的介護隊伍
1987年日本只有25個學校培養介護員,到目前已經有500多所學校培養介護員,受過專業培訓的介護士60多萬名,以后每年還有5萬名介護士誕生,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介護隊伍。
2 我國培養介護人員的必要性
2.1 人口老齡化
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為13.39億,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5],到205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3%。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處于老齡化社會,占14%為老齡社會,占21%為超老齡社會。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慢性疾病問題、醫療保健以及老年生活質量等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挑戰。據有關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動障礙,對護理的需求增加[6]。借鑒日本政府通過培養一支受過專業訓練的介護隊伍來完成對老人的日常照顧,有利于應對老齡化給社會、家庭帶來的巨大壓力,有利于解決老年人的社會養老和醫療問題,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質量,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介護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促進社會的和諧和安定。
2.2 老年人平均壽命的增加
根據1953年我國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經歷半個多世紀,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均預期壽命已悄然增長至74.83歲。據原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到2020年我國的人均期望壽命有望達到77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和人口生育率的控制,老年人口比例將進一步增大,需要得到生活支援的老年人口必將增多。
2.3 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家庭歷來是養老的一個主要的載體。家庭養老是中國居民的傳統養老模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住房條件的改善及大批農村青壯年及子女進城就業、居住,膝下有兒好防老的觀念在逐漸淡化,老年人和子女分開居住已經相當普遍,“空巢”家庭增多,這給老人的生活照顧、醫療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均帶來諸多不便。特別是對眾多獨生子女來說,將來對老人的贍養、照料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如何提供照顧所帶來的經濟、身體和精神等負擔或壓力以及照顧與工作之間的沖突等,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居家為主、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福利機構為補充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養老模式無疑符合我國養老的趨勢,是目前我國養老的必然選擇。
2.4 勞動力供小于求
我國現在雖然還不是世界上最老的國家,很多發達國家都比我們老,但我國是一個老齡化速度最快、新出生人口、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這三個人口之間的結構性問題非常突出的國家,勞動人口從供大于求到供小于求,出現家庭用工困難,造成市場上出現的非專業護工哄抬價格的現象,使老年護理成本飛速上升,部分家庭因經濟困難無法承擔老人的護理費用。
2.5 從業人員少,專業人才匱乏
統計數據顯示,一名專業護理人員可以同時照顧30位70~75歲的老人,但只能照顧9位80~85歲的老人。至于85歲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專業護理員。從現在前瞻性地看未來,我國將需要800萬~1000萬專業護理人員,而目前擁有合格養老護理職業證書的人不過30多萬,差距相當驚人[7]。
2.6 家庭結構小型化
中國計劃生育的政策已經持續30余年,獨生子女家庭大量增加,據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過去是幾個兒女養兩個老人,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4:2:1的家庭結構模式,使一對夫婦要照護4~8個老人,使家庭養老成本增大,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無法承擔,另外我國失獨家庭日益增多面臨養老困境。
2.7 介護工作滯后,老年護理呼喚介護士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所專門的介護士培訓學校和師資,無一本全國統一的專用教材,無系統的課程設置,介護學也還是依附在護理學的范疇[8],還沒有明確地將介護工作從護理中分離出來,在臨床上主要是護工承擔介護工作。老年人感嘆養老院難進的同時,養老機構也床位緊張,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護理人手少,無法滿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幾乎所有的養老機構都招聘有為數不少的護工,只是經過短暫的培訓后上崗,也只能從事替老人喂飯、洗澡、翻身、倒尿盆之類簡單的體力勞作,在老年介護工作中偏重滿足老人的生理需求,而忽視老年人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9]。替老人量體溫、測血壓、清理褥瘡、口腔清潔、插管護理、吸痰等護理工作,還是得由護士來干。護工護工,“護”幾乎為零,護士護士則“工”大于“護”。一面是護士人手緊缺工作量大,一面是護工不能全方位提供到位的服務。老年護理成為困擾養老機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倘若這一問題不能得到妥善協調和解決,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就大打折扣,培養介護士已迫在眉睫。
3 我國培養老年介護士的思路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老人需要有專業的人員來照顧,介護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啟動老年護理員資格培訓是減輕家庭負擔、維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促進身心健康的最佳措施。如何培養一批專業的介護人員來解決這一矛盾,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多種途徑來開展介護士的培訓工作。
3.1 短期培訓
通過以赴日本學習的介護人員為師資力量開辦介護培訓班并實行資質認定制度、介護注冊制度和持證上崗制度,對養老機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醫院有老年護理經驗的護士進行為期3-6個月的規范培訓及資格認定,合格后由勞動仲裁部門頒發合格證后持證上崗。
3.2長期培訓
在高等或??茖W校開辦介護專業,統一編寫教材,通過招收應屆初中或高中畢業生,經過系統的3~5年的中等或高等教育,與考護士執照一樣參加全國執業統一考試后方可上崗。
4 小結
4.1 建立系統的老年介護制度和服務體系
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盡管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但有些老人的老觀念已經在悄悄的變化,去養老院養老正成為越來越多老人的選擇。目前我國介護現狀與人口老齡化和介護需求極不協調,發展老年介護事業,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只有建立專業的介護組織機構,將分散在民政部門、醫院、養老院、福利院、社區衛生中心、保姆市場等多方面的介護資源整合起來,進行專業化介護人員的培訓、晉級、考核、從業制度,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和規范介護行為。
4.2 提高國家對介護工作者的重視度,減少人力資源的大量流失
加強媒介宣傳,加強人們敬老意識和對老年護理工作的認識。有計劃地培養一批適應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老年介護士,派遣去發達國家引鑒介護的成功經驗,選擇適合我國老年介護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拓寬老年服務的思路。積極開展老年介護研究,培養老年介護專業人才,促進我國老年介護事業的開拓與發展。
總之,老年介護事業關系到整個社會和諧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日本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結合我國國情、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老年介護事業新模式,使大多數老人擁有幸??鞓返耐砟晟?,是社會的責任和政府的義務。如何維護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齡人群的生活質量、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統、規范、完善的服務是我國護理人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對我國老年介護事業的巨大挑戰,是我國政府的有關部門和研究機構應當積極關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體系,我國的老年介護事業必將有著美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熊仿杰,袁惠章. 老年介護教程[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3-16.
[2] 王君俏. 老年介護理念的探討[J]. 現代護理,2007,13(6):549-550.
[3] 胡穎輝. 日本老年介護及其對我國老年介護事業發展的啟示[J]. 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7):80.
[4] 板野美佐子,小林恭子. 老年介護工作人員教材[M]. 崗山:社會福祉法人旭川莊,2007:45-51.
[5] 2010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28.
[6] 陳茜,張曉君. 老年護理——最具挑戰性的專業[J]. 醫藥雜志,2003,24(2):64.
[7] 易智華,周聰發,何雪瑩. 本科護理專業開設《老年介護學》課程的思考[J]. 護理學雜志,2008,23(11):51.
一、實習主要目的
1、通過實習,將社會工作所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熟悉老年社會工作,協助老人更好地適應服務中心環境,過上歡樂幸福的晚年生活。
2、通過實習,了解服務中心、老年人以及老年人間的需求,發揮社工的橋梁作用,建立服務中心、家庭、社會等多方位的服務體系,促進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理。
3、通過實習,幫助老年人掌握基本的生理和心理保健知識,如飲食、血壓、情緒、個性等,通過談心和游戲等方式增強老年人的自我意識,適應老年生活,從而應對老年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障礙。
4、通過實習,鼓勵老人發揮才智,參與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發展,使老人“老有所為”。
5、通過實習,提高實習隊員的社會工作專業素養,內化社會工作價值觀,增強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在具體工作中把握尊重、真誠、平等、同感、案主自決、保密、理論聯系實際等專業原則。
6、通過實習,幫助服務中心員工明確本機構中為老人服務的宗旨:愛心、細心、真心、耐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服務中心員工的服務意識,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二、實習內容
1、協助服務中心護理部處理老年人工作日常事務;
2、每周一期心理知識專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3、每位組員完成2個個案,要求深入真實;
4、開展1個小組工作;
5、開展各類適合本中心老年人的文體活動(如書畫、棋類比賽、觀看適合老年人的電影等);
6、舉辦一些針對服務中心員工的專家講座。
三、工作日程安排(XX年2月25日——XX年4月20日)
1、熟悉工作階段:XX年2月25日——XX年3月9日隨主任晨間查房了解老人情況,鼓勵并陪護老人做回春保健操,陪老人散步談心、聽講座,融入服務中心的大家庭,找工作人員了解中心情況等。與老人及工作人員建立融洽關系,便于工作開展。
2、 開展工作階段:XX年3月10日——XX年4月13日
(1)運用專業技巧,通過日常工作以及各種具體活動服務老人,豐富其精神和娛樂生活,最終期望達到減緩老人衰老速度,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具體活動如紙鶴傳情活動,融洽員工和老人的感情,讓老人感受到中心的溫暖;擊鼓傳花活動;棋類比賽;書畫比賽;慶生日祝壽星,讓老人感受壽星的光榮;組織老人觀看一些溫馨電影;在晴天時組織老人游園曬暖;協同作畫或協同拼圖,增加老人之間的感情;培植盆栽,互贈祝福,每位老人培植一盆植物,待其成景后組織觀景會,附上祝福,與其他老人互贈;文藝演出等。
(2)鼓勵老人發揮才智,參與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發展,使老人“老有所為”。通過參與社會發展,自愿從事各種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幫助老人克服因離崗休養而帶來的各種不適應、乃至不健康的心理,從而有效防止老年人的心理衰老。
1資料
回顧性調查實施婦科手術70歲以上患者515例,術后并發心腦血管意外8例,發生率為1.6%;發病年齡70~89歲,平均年齡75.4歲。8例中,子宮脫垂行陰式子宮切除4例,卵巢腫瘤行附件切除術2例,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術1例,子宮肌瘤行子宮切除術因殘端出血1例。8例經腦CT掃描及心電圖、血清酶學確診3例為腦梗死,3例為心律失常,1例為心肌梗死,1例為腦出血。8例患者均經過心肺復蘇,其中4例病情惡化死亡,死亡時間為術后1~127 d,死因為多臟器功能衰竭;2例安裝心臟起搏器后存活;1例為植物人;1例治愈。
2原因分析
2.1首發癥狀8例中3例以術后第一次排便發生暈厥為首發癥狀,2例以術后持續性嗜睡為首發癥狀,2例以術后2~3 h心跳驟停為首發癥狀,1例入廁跌倒以偏癱失語為首發癥狀。
2.2發生時間老年人術后1~3 d最易發生意外,本組8例意外發生時間為術后2 h~20 d,其中5例發生在手術3 d內。
2.3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心房纖顫是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是腦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老年患者是圍術期中心律失常的高發群體,如果術前有缺血性心臟病史,術后容易發生冠脈供血不足而促使心律失常發生。本組8例患者,術前伴有各種內科并發癥7例(87.5%),其中高血壓病史4例,心臟病史1例,反復暈厥史2例。
2.4術后排便用力排便可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肌缺氧,引發心肌梗死。個別在下蹲、排便時引起迷走神經張力突然增高,而發生反射性心臟驟停。
2.5術后臥床時間過久老齡患者血管內皮產生促凝物質增加,抗栓物質減少,術后長時間臥床易形成血管內血栓,而栓塞腦、肺、下肢靜脈等,本組3例患者發病時均為術后未下床活動前。
3減少危險因素,創造安全的圍術期環境
術前做好臟器功能的評估和手術危險性的預測,是降低手術風險最為有效的方法。>70歲患者較其他人心臟并發癥的發生率高10倍,對合并高血壓患者,降壓藥應選擇符合老年血流動力學及生化特點,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及鈣通道阻滯劑。中老年、身體肥胖的婦科腫瘤患者施行盆腔手術是深靜脈栓塞(DVT)的高危人群,術后提示醫生不宜長時間使用止血藥,以防血栓形成。高齡患者身體活動功能降低,很容易因不良的住院環境引起跌倒,所以醫院的地面應干燥防滑,浴室和水槽的地板應加防滑墊;病房和走道應保持足夠的光線;坐便器應裝置扶手,高度不宜過低(40~50 cm);床鋪的高度以患者坐床上膝蓋90°下垂,腳可平放于地為宜;提供手扶、防滑鞋等服務項目,使老齡患者安全地度過圍手術期。
4關注高齡患者術后“5個第一”
4.1第一次對答全麻手術患者術后一般2 h左右即清醒,呼之能應。一旦出現嗜睡,應認真查找原因,仔細分辨是嗜睡還是熟睡,并查看患者的面部表情、瞳孔和肢體活動情況。
4.2第一次進食術前禁食、禁飲時間較長,加上灌腸、術后進食少極易發生低血鉀,因此術后鼓勵進食非常重要。第一次進食時做好空腔清潔,戴上假牙,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促進食欲并根據老人的喜好協助進食,少量多餐。避免進食后馬上睡覺,并認真詢問有無口渴、頭暈、心慌等不適,術后每班記錄進食情況。
4.3第一次活動老年人因血液循環減慢,術后長時間臥床易形成血栓,因此術后早期活動尤其重要。協助患者床上第一次翻身,防止下肢靜脈深部血栓形成。
4.4第一次下床老年人因心輸出量及末梢循環的變化,術后改變時易產生性低血壓,使老人眩暈而跌倒。跌倒容易造成頭部創傷,而又以硬腦膜下出血最為常見。所以高齡患者起床速度宜慢,下床前先搖高床頭1 min,患者適應后移至床邊雙下肢下垂端坐1 min,感到無頭暈時由家屬或護士扶起站立1 min后再行走。
4.5第一次排便老齡患者由于手術后臥床時間較長,腸蠕動及腸黏膜分泌減少,易導致便秘。而老齡患者血管脆性大、心臟負荷差,用力排便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在術前指導時即要進行床上排便的訓練,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第一次排便時護士應陪伴在旁進行指導,發生排便困難時給予開塞露,若無效可戴手套幫助排除糞便,以減少并發癥。
5小結
論文摘要: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可以彌補計劃生育政策在規避養老風險上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一步促進生育觀念的轉變。為適應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老方式社會化轉變的必然趨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重點解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問題;進一步況固和完善城市養老保障制度;擴大社會救助事業和福利事業;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施“以房養老”。
我國自上個世紀}o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對子女質量的追求開始代替對子女數量的追求,對男孩的偏好有所減弱等都是很好的體現。然而,在個別地區,生育觀念的轉變并不盡如人意,依然存在性別選擇或生育水平較高的現象,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在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方面成效顯著,但在規避個人的養老風險上存在缺陷和不足,這也是男性偏好和多子女的傳統生育觀繼續維系的重要原因。因為計劃生育政策采取國家行政命令的形式,帶有強制色彩,人們只有被動地接受,到年老時風險比較大。在沒有社會養老保障的情況下,特別是在農村,男性偏好和多子女的現象屢見不鮮。要切實轉變人們的男孩偏好及多子女的生育觀念,必須從免除老年人的后顧之憂入手。通過建立養老保障制度來促進生育觀念轉變,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與計劃生育制度相比,養老保障制度作為國家實行的對人們的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經濟手段,人們可以主動參與,并帶有自愿色彩,能起到減少老年風險、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消除社會矛盾和減少摩擦的作用,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生育觀念形成的社會背景與轉變條件
(一)生育觀念的內容
生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同時兼有三個特征,即數量、時間和性別(顧寶昌,1992)。生育觀念是人們對于生育問題的看法、態度和傾向,直接支配和制約著人們的生育行為。生育觀念通常由生育意愿與生育動機兩部分構成:其中生育意愿描述人們對生育子女數量、性別、生育時間等的主觀選擇偏好;生育動機則描述人們產生特定生育意愿的目的或原因。生育觀念是可變的,一般會隨著自身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或作出相應的調整。生育觀念是個人、家庭實現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理性反映,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我國的傳統生育觀念及其社會經濟背景
我國的傳統生育觀念是與農業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和落后的生產力水平的經濟社會結構相聯系的。這些傳統生育觀念在社會生活中主要表現為:(1)早婚早育。人們鼓勵早婚早育是為家庭盡快增加勞動力,以便增加收人;(2)密育。密育是多子多福思想觀念的體現,因為人丁興旺、社會系統廣泛會提高家庭和家族的社會地位;(3)男性偏好。同農耕活動中男子是家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和收人來源相關。傳統農業經濟本身決定了男性勞動力是國家、家族和家庭最主要的財富(伶新,2000) ,是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4)重數量,輕質量。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代,死亡率高,多子女不僅是家庭收人的保障,也能起到減少風險的作用。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由于適應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現代生活變化的要求,總體上講是有利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的。然而,在另一方面,獨生子女等制度安排也使家庭養老功能削弱,風險增大,能否實現老有所養的擔憂普遍存在,可以看出部分地區養兒防老和為解決后顧之憂而生育者占多數。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家庭之外的養老風險化解機制來彌補計劃生育的不足。
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社會養老保障是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和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相聯系的,是相對于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而存在的先進養老模式。過去,在養老問題上人們更注重家庭而忽略社會,認為生育子女的目的,就是防老養老。面對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的態勢和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已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人口結構的變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養老問題將日益突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2000年已達7.0% , 2003年達到7.5%,2005年是7.7%,表明我國已經成為人口老齡化國家,且老齡化有不斷增強和加速的趨勢。因此,解決養老問題對社會安全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家庭結構的變化。獨生子女政策實行二十多年后,在許多城市家庭中開始形成“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以及一個未成年小孩”這樣一種代際人口結構模式。1982年,我國家庭平均規模(人/戶)是4.43人,1998年減少為3.63人,2005年底開展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為3.13人。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家庭人均收人減少,贍養老人能力降低。而現代社會青年人婚后大多選擇離開父母單獨居住;另外,老年人的觀念也有很大變化,老年人獨立意識增強,只要條件允許,他們也不愿與子女同住,不愿意依附年輕人來養老。這必然導致家庭物質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嚴重缺乏,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實現養老目標。
再次,社會化的大生產。工業革命和社會化大生產的推進,使得家庭不再是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其經濟功能和生活保障能力削弱??抗べY為生的勞動者在各種經濟風險加大的情況下,也無力單獨承擔贍養老人的重擔。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和人口遷移流動加快,激烈的市場競爭弱化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聯系,分離型家庭增加,如勞務輸出地的農村即存在大批留守老人,增大了老人的生活風險。
養老保障是影響人們生育觀念的最根本的原因(劉書鶴,2001)。一旦生兒育女的家庭養老價值為社會養老保障所取代,人們養兒防老的動機也就失去了根基,進而促成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不久前,國家計生委主任張維慶就十分明確的提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是轉變群眾生育觀念的根本性措施”。由此可見,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對促進人們生育觀念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三、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對生育觀念轉變的影響分析
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對生育觀念轉變的影響,具體到兩個方面即對生育意愿和生育動機的影響表現為:
(一)對生育意愿的影響
生育意愿是人們關于生育行為的態度和看法。包括對生育數量的看法,即生育幾個子女為理想子女數;對子女性別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別的子女;對生育時間的選擇,即在什么時間生育和生育子女的時間間隔。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對生育意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生育數量的影響—獨生子女或少子女。在沒有社會養老保障之前,人們通過多生子女來滿足老年生活有保障的預期。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們獲得了新的認識,即沒有必要通過多育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子女多甚至會成為生活的負累,降低生活質量。從而免除了人們養老的后顧之憂。即便是沒有子女的家庭,通過社會的力量也能為老年生活提供物質供給和精神幫助。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現代社會中,社會養老保障無疑是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應對養老問題的重要選擇,這種選擇又會對后代的生育觀念產生影響。
第二,對生育子女性別的影響—生男生女都一樣。長期以來,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是社會的普遍觀念。人們通過養兒來防老,有了兒子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出現了男孩偏好的現象,影響了人口的出生性別比,造成性別比失調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通過健全養老保障制度來緩解,比如興辦福利性質的養老院,推廣養老保險等,使人們逐漸摒棄養兒防老的觀念,樹立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的觀念。隨著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生性別比失調的現象將逐漸消失。
第三,對生育時間選擇的影響—晚育。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過去人們早育的主要目的是想給家庭早點增加勞動力,以積累財富,為老年生活提供充足的經濟基礎。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們傾向于晚育,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自我的發展,積累人力資本,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對于女性來說尤為重要,婦女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完善自我,在身體和心理發展成熟的條件下生育更加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長。
第四,對生育質量的影響—優生優育。在生產力不發達和沒有任何保障的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繁衍,人們必然要早育、多育,重數量輕質量。而現代社會提高人的素質成為人口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人們尤其注重優生優育優教,以培養健康和高素質的人才,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對生育動機的影響
生育動機是人們產生特定生育意愿的目的和原因,即為什么要生育子女。過去,生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繁衍后代,養兒防老,家庭養老是主要的養老模式。所謂家庭養老,即以家庭為單位,由家庭成員主要是子女或孫子女贍養年老家庭成員的養老方式。養老內容主要是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個方面?,F代社會養老問題逐步社會化,社會養老有利于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促進個人發展、減少依附性,有利于個人、家庭規避風險,實現老有所養。社會養老影響生育觀念的轉變,使生育子女的物質效用減小,轉變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經濟社會意義
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一方面豐富了生育觀念的外在形式,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生育觀念建設穩步發展。其經濟社會意義主要體現在:
第一,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更新生育觀念,降低生育水平。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健全,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計劃生育戶的實際困難,有利于人們對當前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與執行,促進我國生育水平進一步降低,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
第二,有利于鞏固和發展新型生育觀念。在養老保障制度的影響下,人們的婚姻觀念、家庭觀念、道德觀念都將發生轉變,晚婚晚育、生男生女都一樣、少生優生、尊老敬老等觀念在生活中將進一步增強,并融入人們的生育行為中。
第三,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能起到與計劃生育政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使人口政策系統化、科學化。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彌補了計劃生育政策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老齡階段的經濟風險,使家庭一胎及少生優生政策的貫徹阻力大大減小,使人口政策相互銜接和有機配套,從根本上轉變了生育觀念。
四、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建議
為適應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老方式社會化轉變的必然趨勢,借鑒國際上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重點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問題
受“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影響,我國城鄉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存在巨大的差距。相對城市而言,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幾乎還是空白,目前僅處于試點階段。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抽樣調查的10084個農村60歲以上老人樣本中,不享受養老保險的占96.9%.,享受養老保險的只占1.5%。農村老齡人口約9001)萬人,目前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養。2004年全國農村從業人員4.78億人,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的只有0.54億人,參保率僅11.9%。而且現有的農村養老金額度標準嚴重偏低,起不到養老保障的作用。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關鍵在農村。只有健全了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摒棄傳統的“養兒防老、多子多?!钡纳^念,從而掃除農村計劃生育的最大思想障礙,有效控制農村人口的過快增長,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要建立、健全農村地區的養老保障制度,促進養老模式由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向綜合養老模式轉化。所謂的綜合養老模式,就是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政府和相關組織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鼓勵農民開展家庭養老、社區養老、社會養老等多形式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建立以個人儲蓄積累養老保險為主,國家、集體給以必要支持的社會保險和家庭保障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
(二)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城市養老保障制度
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將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納人保障范圍,提高待遇水平;多方籌集養老保險基金,并保證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強基金監管;鼓勵老年人再就業,對退休后仍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人應鼓勵其再就業,以增加退休后的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加強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增強服務意識。
(三)擴大社會救助事業和福利事業
城鎮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低收人人群的基本收入;要合理確定低保的標準和范圍;積極發展社會養老福利機構,尤其是發展對貧弱人群的福利服務,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
(四)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施“以房養老”
【關鍵詞】 晚期;胃癌;腫瘤;手術;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147-02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各類腫瘤之首,而且患者早期胃癌多無明顯特異癥狀,故發現時多屬晚期胃癌腫瘤,其治療效果及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不到30%[1]。目前手術切除仍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隨著胃癌腫瘤手術切除的規范化,手術治療效果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本文就晚期胃癌腫瘤手術切除與晚期胃癌腫瘤化療術對比分析,探討晚期胃癌腫瘤手術切除臨床治療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6例晚期胃癌腫瘤手術切除病例(手術組)與18例晚期胃癌腫瘤化療病例(化療組)資料均選自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本院腫瘤科住院患者,其中手術組男11例,女5例,年齡(52-68)歲,平均年齡(62.2±3.6)歲,腫瘤分期中Ⅲ期12例,Ⅳ期4例,病理類型:高分化癌8例,低分化癌5例,未分化癌3例?;熃M男12例,女6例,年齡(54-70)歲,平均年齡(64.1±2.9)歲,腫瘤分期中Ⅲ期15例,Ⅳ期3例,病理類型:高分化癌10例,低分化癌6例,未分化癌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理類型及腫瘤分期分組均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臨床指征 所有患者經胃鏡、活檢及CT檢查確診為晚期胃癌腫瘤,并向胃周圍組織臟器轉移征象;排除患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貧血、嚴重營養不良及全身廣泛轉移等情況,具有外科手術切除治療臨床指征,無白細胞減低,肝腎功能不全等手術及化療禁忌癥。
1.2.2 治療方法 16例晚期胃癌腫瘤患者中采用聯合臟器切除治療4例,首先切除胃癌原發灶,聯合脾切除2例,胰體尾1例,橫結腸1例。12例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治療,其中全胃切除3例,胃近端切除5例,胃遠端切除4例。18例晚期胃癌腫瘤患者采用化療治療術[2],采用草酸鉑(L-OHP)聯合亞葉酸鈣(CF)及5-氟尿嘧啶(5-Fu)治療。具體方法:樂沙定85mg/m2靜脈點滴2-3h,d1CF200mg/m2,靜脈輸注2小時,d1,5-Fu400mg/m2,靜脈推注,后再以5-FU600mg/m2持續靜脈滴注泵連續泵入22h,d1.d2,每2周重復。治療3個周期后評價療效。
1.3 評估指標 對所有患者以電話或信件的方式進行隨訪(1-3)年,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 果
兩組治療后隨訪生存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分析,見表1。
3 討 論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其發病主要受患者多年的生活習慣、飲食種類、機體免疫力及自身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也與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異形增生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晚期胃癌腫瘤病變范圍廣泛、浸潤深,極易發生出血、穿孔、梗阻等嚴重并發癥。因而過去臨床治療人員多認為晚期胃癌腫瘤切除手術創傷大,出血多,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高,所以臨床治療大多放棄手術切除,而多采用化療或最佳支持治療。但近年來化療帶給患者較高的并發癥及死亡率引起高度關注,同時隨著外科手術及腹腔鏡技術的發展,手術切除術成為晚期胃癌腫瘤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手術治療者可采用聯合臟器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等手術方式[3]。隨著近幾年來晚期胃癌腫瘤患者及家屬對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的認識度提高,越來越重視晚期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因而采用手術切除晚期胃癌腫瘤,提高生存期及生活質量的意識備受關注[4]。本資料研究顯示,采用手術切除晚期胃癌腫瘤病例在1年(81.25%),2年(56.25%),3年(37.50%)的生存期及明顯高于化療組1年(77.78%),2年(44.44%),3年(16.67%)的生存期,1年內患者并發癥低于化療組,顯示出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價值。因此,采取手術切除治療晚期胃癌腫瘤臨床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羅瓊,張榮華,楊青松.卡培他濱單藥治療老年晚期胃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右江醫學,2012,40(1):32-33.
[2] 譚愛榮.樂沙定聯合亞葉酸鈣及5-氟尿嘧啶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觀察[J].實用癌癥雜志,2006,21(1):72.
【關鍵詞】 子宮內膜癌; 術后; 放療;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1-0033-02
子宮內膜癌是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早期診斷并積極治療一般情況下患者預后較佳。據統計,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90%,5年總生存率可達為67%,因此越早診斷,越早治療越好[1]。當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輔以術后放化療。對于放療而言,通過分析其療效相關影響因素,對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71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資料,以探討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的相關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治療的71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37~75歲,平均(55.86±8.32)歲。其中年齡≥60歲26例,<60歲45例;未絕經19例,絕經52例;臨床病理分期為Ⅰb期27例,Ⅱ期25例,Ⅲ期16例,Ⅳ期3例;病理分型為子宮內膜樣腺癌56例,非內膜樣癌15例,腹膜后淋巴結轉移13例,無淋巴結轉移58例。
1.2 方法
71例患者中行廣泛性子宮切除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46例,全子宮切除術聯合雙側附件切除術19例,行全子宮切除聯合雙側附件切除以及選擇性淋巴結清掃4例,行腫瘤減滅術2例。所有患者術后行6MV-X線加速器盆腔照射,總劑量為4500~5000 cGy/5周。此外有24例患者同期接受化療治療,方案有TP、TC等方案。
1.3 療效評定標準
復發:完成治療后6個月患者原發腫瘤部位再次出現腫瘤及其相關癥狀;轉移:經檢查后發現首次腫瘤部位部位以外的腫瘤病灶;2年生存率(2年OS):治療后2年內隨訪存活患者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
1.4 統計學處理
將觀察記錄的數據錄入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學的處理與分析,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多因素分析采用Binary 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后患者2年生存情況及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71例患者2年總復發13例,復發率為18.31%;2年內死亡5例,死亡率為7.04%,2年OS為92.95%。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年齡、絕經與否及病理類型對患者2年OS無影響。腫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是否淋巴結轉移對患者的2年OS有影響。具體結果見表1。
2.2 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后患者2年生存情況相關因素多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患者的年齡、絕經與否、病理分期以及病理分型不是影響患者2年OS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淋巴結轉移是影響患者2年OS的獨立危險因素。具體結果見表2。
3 討論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常見惡性腫瘤,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腫瘤早期診斷患者較多,此時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的預后情況一般較好。手術治療仍然是主要的治療方法,術后輔助放療對鞏固療效十分有意義。
中老年絕經后婦女是好發子宮內膜癌的主要人群,占發病人群的3/4以上,具有其年齡越大,復發率越高,預后越差的特點[2-4]。本文分析的患者中,發病患者的平均年齡較高,為(55.86±8.32)歲,絕經后52例,占73.24%。此外,年齡大于≥60歲的復發率為30.77%,而年齡<60歲的復發率僅僅為11.11%,且絕經后的復發率明顯高于絕經前。但患者的年齡和絕經與否與放療后患者的2年OS不相關,不是其影響因素。
表2 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后患者2年生存情況相關因素多因素分析
因素 B SE Wald Df P值 Exp(B)
分期 0.386 1.387 0.077 1 0.781 1.475
患者類型 -15.996 12865 0.000 1 0.100 0.000
年齡 0.733 1.110 0.468 1 0.512 2.175
絕經 16.347 7952.6 0.000 1 0.987 1.589
淋巴結 3.686 1.168 9.973 1 0.003 35.268
此外,本分析的影響因素中,病理分型不是患者2年OS的影響因素,這與徐曉穎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而臨床病理分期和是否淋巴結轉移對患者的2年OS具有一定的影響。結果顯示,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期越晚,患者的2年OS越低,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較未轉移的患者2年OS更低,單因素分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臨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結轉移的影響結果與諸多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8]。此外,淋巴結轉移也是影響患者放療后2年OS的獨立危險因素[9-12]。
總之,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較高,早期發現并治療預后往往較好。術后放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其影響因素較多[13-14]。因此,對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選擇最佳的治療對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殷蔚伯.腫瘤放射治療手冊[M].北京:中國協和大學出版社,2010:247-251.
[2] Purdie D M,Green A C.Epidemiology of endometrial cancer[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2001,15(3):341.
[3]蔣鵬程,施如霞.106例子宮內膜癌術后聯合放射治療療效及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腫瘤,2006,15(11):792.
[4] Bristow R E,Zerbe M J,Rosenshein N B,et al.Stage Ⅳ B endometrial carcinoma: The role of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determinants of survival[J].Gynecol Oncol,2000,78(9):85-91.
[5]徐曉穎,邵衛仙,李國權,等.影響子宮內膜癌術后放療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6):652-656.
[6]李淑敏,章文華,白萍,等.晚期子宮內膜癌預后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5(20):1587-1589.
[7]唐永和.子宮內膜癌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7):62-63.
[8]詹松.子宮內膜癌的分型及其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2):159.
[9]鄭玲,陳蒲香.宮腹腔鏡聯合診治32例子宮內膜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3-5.
[10] Pickle L W,Hao Y,Jemal A,et al.A new method of estimating United States and state-level cancer incidence counts for the current calendar year[J].CA Cancer J Clin,2007,57(1):30-42.
[11] Pomel M,Provencher D,Dauplat J,et al.Laparoscopic surgicalstagingof early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1995,63(3):301-306.
[12] Ghezzi F,Cromi A,Uccella S,et al.Laparoscopy versus laparotomy for the surgicalm anagement of apparent early stage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2007,71(2):9-13.
[13] Rauh-Hain J A,Rodriguez N,Growdon W B,et al.Primary debulking surgery versu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stage Ⅳ ovarian cancer[J].Ann Surg Oncol,2012,19(3):959-965.
【關鍵詞】 晚期胰腺癌;疼痛;護理
【摘要】 疼痛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常見而嚴重的癥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文回顧了胰腺癌疼痛的基礎以及相關的疼痛評估方法,歸納了目前處理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的主要方法和關鍵,包括藥物鎮痛、緩解抑郁情緒、合理使用音樂以及提供相應的指導等,并指出藥物鎮痛的相關護理要點,為臨床工作提供了一些信息。
【關鍵詞】 晚期胰腺癌;疼痛;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815122(2011)01001703
胰腺癌具有惡性程度極高、危害性極大、患者生存時間極短等特點,其5年生存率低于5%[1]。胰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常并發癌性疼痛,發生率達73%,中晚期高達90%[2]。胰腺癌一旦出現疼痛,患者常處于中晚期,失去早期手術最佳時期,而中晚期頑固性疼痛嚴重影響絕大多數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甚至導致患者拒絕治療或自殺心理傾向發生??刂铺弁茨苊黠@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因此,選擇有效的鎮痛方法,成為胰腺癌姑息治療和護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目前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控制與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胰腺癌疼痛的基礎
胰腺癌的侵襲、轉移能力強,特別是神經浸潤顯著高于其他腫瘤,目前研究多認為疼痛發生主要與胰腺癌的嗜神經特性有關。胰腺癌所致的疼痛主要原因有:(1)胰腺癌對周圍神經的直接浸潤;(2)胰腺周圍神經炎癥或纖維化;(3)胰腺的腫物或炎癥致包膜張力增加,刺激感覺神經纖維;(4)胰頭腫塊或炎癥致胰管內壓力增高。有40%~80% 晚期胰腺癌患者以腹痛為第一癥狀,幾乎所有患者在臨終前均有難以緩解的腹痛而備受折磨[3],止痛不僅能改善患者的癥狀,而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4] 。因此,鎮痛成為當前中晚期胰腺癌癌痛患者首要且至關重要的任務。
2 胰腺癌疼痛的評估
對患者疼痛強度的評估應以患者的主訴為依據。臨床常用的疼痛分級法有4種:(1)0~10數字疼痛量表法(nrs);(2)0~5描述疼痛量(vrs);(3)長海痛尺;(4)目測模擬法(vs.s、畫線法)。國際上多用數字疼痛量表法,即用0~10的數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最劇烈疼痛,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數字,1~3代表輕度,4~6代表中度,7~10代表重度。趙繼軍[5]選擇當時國內接受程度最高的數字疼痛量表對護士進行培訓后再臨床應用,但因時常遇到患者難以根據自己的疼痛狀況,在痛尺上找到相應的分值,致使疼痛評估在臨床上遇到障礙。 長海痛尺解決了單用0~10痛尺評估時的困難和隨意性過大這一突出問題,解決了單用0~5痛尺評估時的精度不夠的問題,長海痛尺經過臨床的實踐證明得到了國內外專家認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使用時,應先向患者說明評估的方法,然后協助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完成評估,并準確記錄。再者,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治療護理的效果和疼痛的轉歸,應對患者的疼痛進行動態的評估,在日常護理過程也應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應不斷評估病情和疼痛程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期取得較好鎮痛效果及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由于情緒改變會加重患者對疼痛的感知和體驗[6] ,因此,當發現患者心理狀態波動幅度較大時,應在記錄單中注明。
3 控制胰腺癌疼痛的護理措施
3.1 遵醫囑合理使用鎮痛藥 胰腺癌疼痛持續劇烈,患者不能平躺入睡,經常呈屈曲臥位,這種持續疼痛可使痛閾降低,加大了止痛難度,也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所以必須根據醫囑正確掌握藥物的種類、劑量、給藥途徑和給藥時間。遵循who推薦的“三步階梯方案”,按時、盡量無創、足量給藥,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在正確評估疼痛分級的基礎上,嚴格遵循該方案的基本原則予以實施,可使90%的癌癥疼痛得以控制[7]。護士在用藥或指導患者用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3.1.1 掌握用藥時機和間隔時間 疼痛一出現既要開始服藥,不要等到疼痛難忍時再用藥,以免影響療效和生活質量,也不要在服藥1h內出現疼痛未緩解再次服用第二粒,以免劑量過大,導致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此外,應了解用藥間隔時間,合理重復用藥。在止痛藥物中,藥效持續時間4~6h的有吲哚美辛片、布洛芬、泰勒寧去痛片等,而藥效持續時間12h以上的有芬必得膠囊、美施康定片、芬太尼貼劑等。
3.1.2 酌情采用不同的給藥途徑 病人因病情或治療產生嚴重惡心、嘔吐或吞咽困難時,可使用栓劑,嚴重的疼痛還可以選用針劑,經皮下、肌肉或靜脈注射。部分患者止痛效果不佳,會出現麻醉藥依賴性及耐藥性,應采取其他止痛方法,如介入治療、神經節阻滯手術、高能聚焦超聲治療等。
3.1.3 注意用藥個體化 由于胰腺癌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經濟及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影響,對疼痛感受差異較大,所以沒有統一的用量標準,醫生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掌握,無極量限制,以癌癥患者個人對疼痛的感受為依據。護士應分析患者的反應和家屬提供的患者成癮史的資料,正確分析是否用藥足量或是否成癮,注意用藥個體化。
3.1.4 正確評估是否成癮 在臨床實踐中,成癮仍是醫護人員、患者最為擔心的問題,也是有效藥物止痛的主要障礙。但國外研究證明用阿片類藥物治療癌痛成癮者實屬罕見,發生率<1/10000[8]。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醫用嗎啡的消耗量作為癌癥疼痛治療的標尺,大力提倡使用嗎啡長效口服制劑作為控制癌痛的首選藥[9],以嗎啡的消耗量作為評定一個國家改善癌癥疼痛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作為護理人員要學會區分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不要將患者因疼痛加劇而縮短用藥時間或加大藥物用量當作成癮。正確評價藥物的不良反應,避免誤導。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眩暈口干、便秘等,可對癥處理,除非患者有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或低血壓,一般很少出現呼吸抑制或低血壓休克。有學者對阿片類藥物成癮者濫用情況的調查分析發現這些成癮者使用阿片類鎮痛藥都不是用于醫療目的,而且采用注射的方式給藥,其目的是使血藥濃度瞬間達到峰值,以產生欣[10]。對于癌痛患者還應注意因藥量不夠形成“假性成癮”。有報道1例患者在使用阿片類治療癌痛過程別渴求用藥,疑似成癮,經過重新劑量滴定,加大用藥劑量,合用輔助藥物后,疼痛得到控制,患者對藥物的渴求現象消失[11]。
3.2 緩解抑郁情緒 研究發現癌痛患者的抑郁癥狀明顯高于不伴有癌痛患者,而疼痛的心理效應又可影響沖動的傳遞過程、疼痛反應、鎮痛效應以及疼痛的原發因素,顯著加重疼痛程度和干擾藥物、手術或放療的鎮痛療效[12] 。胰腺癌患者的抑郁伴發率高達98%,顯著高于其他消化道腫瘤[13] 。此外,處于抑郁狀態的患者對基礎病的治療常不能很好地配合,還可引起患者厭生的情緒[14,15] 。因此,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是控制疼痛的基礎之一。護士應根據醫囑合理使用抗抑郁藥物,并通過加強教育,增加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除藥物外,心理干預也是緩解抑郁情緒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治療和松弛療法治療,幫助患者恰當評價自身疾病,可達到改善抑郁狀況、促進康復的目的;該研究發現患者在干預后抑郁狀態、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總體生活質量等方面得到了明顯的改善[16]。但心理干預的效果產生需要一定的過程。胰腺癌生存期短,在整個過程中,護士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應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了解患者心理活動及實際病情,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同情、關心患者。再則,護士需要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從中獲得第一手臨床資料,分析疼痛原因,并以同情、安慰、鼓勵的語言和舉止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疼痛的閾值。對于具有明顯精神不安、焦慮、沮喪、憤怒等不良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還可與患者及其家屬一起探究原因,耐心勸解、及時疏導,使之掌握自控能力。必要時請心理醫生治療。
3.3 使用合適的音樂療法 癌癥疼痛的非傳統護理措施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逐步滲透到疼痛護理的工作中,大部分患者主動接受一些非傳統疼痛護理措施,其中,音樂療法與常規的止痛方法聯合使用,可增強常規方法的止痛效果[17]。因為音樂能使個體身體放松,心情得到平靜和安慰,從而提高患者自身對疼痛控制的能力。音樂的鎮痛作用是由于大腦皮質上的聽覺中樞與痛覺中樞位置相鄰,音樂刺激造成大腦聽覺中樞興奮,從而有效抑制相鄰的痛覺中樞,降低疼痛;同時音樂還可以使血液中的內啡肽含量增加,加強鎮痛作用[18]。 此外,音樂療法能很好地減輕機體自主神經系統和軀體對傷害性刺激的應激反應,使心率、血壓下降,提高痛閾[19]。home-thompson a等[20]研究證明音樂療法可降低臨終病人的焦慮、疼痛、疲勞和困倦。但選擇音樂療法時護士應注意:(1)了解患者的背景資料,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選擇適合患者和符合治療目的的音樂作品,也可根據患者個人喜好自行選擇。(2)盡量選擇一個安靜和光線柔和的環境,為大腦皮層的放松提供更好的環境條件。(3)放音樂時聲音應由小逐漸增強,音量恰到好處,時間不宜過長[21]。
3.4 提供指導和信息支持 趙繼軍[22]認為指導患者進行疼痛的自我管理是保證疼痛控制有效性的關鍵之一,尤其是采用自控鎮痛者。對于自控鎮痛者,護士必須向患者及家屬講授有關疼痛評估、給藥時機、儀器操作方法、藥物止痛作用特點、副作用評價等方面的知識,使其能完全掌握并正確應用。陸宇晗等[23]調查發現癌癥疼痛患者及家屬對疼痛治療的顧慮普遍存在,并且家屬對疼痛治療的顧慮常會對患者產生明顯影響,因此,護士應重視胰腺癌家屬在疼痛治療中的作用,應將疼痛教育從“以病人為中心”擴展到“以家庭為中心”,以提高患者正確合理應用疼痛控制措施的依從性,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4 小結
胰腺癌疼痛是一種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復雜體驗,正確的評估疼痛,及時有效、合理地用藥可以控制疼痛,同時非藥物性干預控制疼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護理人員要從心理、生理上給病人以支持、護理、指導及出院健康宣教,使癌癥患者獲得體貼和細心的照顧,從而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li d,xie k,wolfr r,abbruzzese j l.pancreatic cancer.lancet,2004,363(94l4):1049-1057.
2 鄭漢光. 連續腹腔神經叢阻滯對胰腺癌患者癌性疼痛的效果.中華麻醉學雜志,2007,27(10):959.
3 kuhlmann kf,de castro sm,wesseling jg,et a1.surgical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actual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343 patients.eur j cancer,2004.40(4):549-558.
4 楊俊,陶京,王春友,等.術中腹腔神經叢阻滯術對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疼痛減輕及生活質量的影響.臨床外科雜志,2006,14(2):116.
5 趙繼軍. 疼痛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25.
6 陸字喻,馬雙蓮.應用心理動力護理理淪探討護士在癌癥疼痛評估中的作用.實用護理雜志,2002,l8(11):58-59.
7 oenn jh.the effect and strategy for treatment pain by using of painreleasing medicines.ann inter med,1999,31(9):119-121.
8 魯林艷,張歡,張風玲.惡性腫瘤病人的臨終護理.實用腫瘤學雜志,2005,19(5):385-386 .
9 衛生部醫政司.衛生部國際交流中心.編麻醉藥品臨床使用與規范化管理培訓教材(全國麻醉藥品培訓專用教材),2005:40-41;98.
10 盧秋芬,葉建國.在1998年和2006年期間阿片類藥物濫用臨床分析.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08,14(3):136-137.
11 陳映霞,秦叔逵.大劑量阿片類藥物治療癌性疼痛回顧性分析.臨床腫瘤學雜志,2009,14(3):224.
12 賈林.胰腺癌的藥物鎮痛療法及進展.胰腺病學,2005,5(4):241-245.
13 李婕琳.胰腺癌疼痛治療方法簡要綜述.中國醫藥指南,2010,8(6): 36-37.
14 蔣陸平,韓天明.老年抑郁癥128例療效的多因素分析.臨床薈萃,2008,23(9):655-656.
15 韓俊英,夏穎華.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研究.臨床薈萃,2008,23(2):106-107.
16 沈秋云,賈杰亞.心理療法結合松弛療法治療腦梗死后抑郁癥的研究.臨床薈萃,2008,23(24):1788-1790.
17 張燕.影響癌癥疼痛護理的障礙及其對策.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 21(10) : 32-33 .
18 郭艷玲.音樂療法對術后疼痛的干預.中國療養醫學,2010,19(5):437.
19 劉穎,李力.圍手術期護理干預采用音樂療法的探討.護理研究,2004,18(8b):1459.
20 home-thompson a,grocke d.the e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anxietyin patients who are terminally ill.j palliat med,2008,11(4): 582-590.
21 李海燕.舒適護理在胰腺癌術后護理中的應用.現代醫藥衛生,2009,25(23):3588-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