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算機導論專題報告范文

    計算機導論專題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導論專題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算機導論專題報告

    第1篇:計算機導論專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遙感課程;互動式教學;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131-02

    遙感是應用探測儀器,不與探測目標相接觸,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征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1]。遙感技術作為信息獲取與信息更新最重要的技術手段,成為地球環境資源的調查和規劃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是實現“數字地球”的重要技術支持[2]。

    遙感課程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設置的必修核心課程之一,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規定本科學生到大三才進行專業選擇,大一、大二進行基礎課學習,根據這一特點,學院將遙感課程分為《遙感概論》和《遙感圖像處理》兩門專業課分別進行,其中《遙感圖像處理》在大二上學期進行,針對全院所有該年級的學生講授,而《遙感概論》等學生進行專業選擇后,在大三講授,因此,《遙感圖像處理》課程教授質量的好壞,對學生培養GIS專業素質、建立GIS專業課學習興趣以及根據自身特點合理進行專業選擇至關重要。

    因此本文針對學校要求、課程自身特點、學生對遙感沒有任何基礎等現狀以及未來學生如何進行專業選擇等問題,分析了我校當前遙感圖像處理教學中的不足,結合本校教學條件、遙感課程教學大綱及國家對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對進行互動式遙感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一、傳統遙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方式。傳統的遙感課程講授過程中,都以教師為主導,整堂課教師一直在講,學生只是坐著聽,多采用“灌輸式”或“填鴨式”方式進行,這種常用的教學模式,在當前提倡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大學教育中存在明顯的不足――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課堂氣氛沉悶枯燥,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無法被充分調動和激發出來,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另外,目前多數老師以PPT作為授課輔助方式,而PPT的制作很多時候也只是直接把課本知識點簡單地抄寫到PPT上,使得課件知識點過大,加上為完成教學任務,講得速度過快,往往沒有留下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習過程中存在惰性,缺乏激情和主動性,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對課程內容缺乏整體把握,對知識無法系統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

    2.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脫離遙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才能滿足日后的工作和學習要求。實踐課程是理論與應用的橋梁紐帶,與理論課相比,學生對實踐課興趣更大,因為基于理論知識進行的實踐課得到實驗結果,極大增強了學習的成就感。而當前教師重視理論方面的教學,過多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對實踐教學課重視程度不夠,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不當,實踐課教學模式單調,教學模式呆板,對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據統計,我國高校GIS專業遙感課程實驗課時占總課時的比重均不超過30%[3],實踐課時偏少,使得學生無法真正熟練掌握實踐課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導致學生無法理論聯系實際,紙上談兵,最終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被弱化甚至埋沒。

    3.考核方式單一化。目前,學校規定該專業課程的期末考核方式是“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這種考核方式基本上還是“一張考卷定終身”,而遙感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此種方式不能真正達到檢驗學生成績的目的,學生只要記憶力強,肯死記硬背,完全可以得到好的分數,達到合格甚至優秀的成績,而對于真正反映學生水平的實踐能力根本無法體現,因此根據遙感圖像處理課程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要求高的特點,改變以往考核方式,有針對性地制定考核內容和方式,是避免“高分低能”的有效途徑。

    二、互動式教學改革與實踐

    1.“避輕就重”式教學內容的調整。針對當前該課程在教學中的問題,結合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對GIS人才的需求,對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實踐軟件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在教學內容方面考慮到學生是初學,沒有任何基礎,重點講授遙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于比較復雜的公式和概念理論讓學生了解即可,該部分內容可以等學生專業選擇后繼續學習;同時對于新學習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匹配相關的實踐操作課程,這樣調整后,課程內容就會重點分明,學習起來“有的放矢”,另外,理論和實踐課內容由一位教師講解,有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理論聯系實際”更緊密,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易于培養學生對GIS專業遙感課的興趣。而對于遙感軟件的學習,由以往僅學習ERDAS軟件,變為學習ERDAS和ENVI兩個軟件,這樣可以讓學生多掌握幾種軟件操作,拓寬知識面,加強技能培養。

    2.“興趣驅動和問題探究”導向下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實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因此通過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有效的方法。采用“興趣驅動和問題探究”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講課時,結合教學內容,制作當前熱點問題,比如“全球變暖”、生態環境變化等遙感圖片,讓學生能夠從視覺和感知上認識到遙感的重要性。同時,在講解過程中,要注重將現實生活中能體會或觀察到的問題和授課內容相聯系,適時提出相關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聽課、學習,在適當時機下,找學生回答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討論,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4];另外,課程進行到一定程度,在學生對遙感課程有一定的理解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當前與遙感相關的前沿和技術等相關問題,讓學生分組學習,然后課下查閱資料,課堂上讓學生上講臺進行講解,師生共同進行討論、交流,以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較大地激發了學生積極性。

    3.互動式實踐教學的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環節,一般采用教師教授完畢、學生實驗的方式,很多時候,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照貓畫虎”、“按葫蘆畫瓢”,并不知道其中操作的理論意義。因此,采用任務驅動學習法,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互動式實踐教學改革。主要過程分為:教師根據理論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學生獨立解決任務,師生互動式討論交流,學生再次重新完成任務,學生代表講臺上演示學習結果,師生一起回顧和討論所學實踐任務[5,6]。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把數據和參考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先自行獨立思考和解決實踐問題,嘗試性上機解決問題,教師在一旁靜靜和耐心地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難,并不斷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進而和學生以討論式的方法集中講解和分析問題。然后讓一名學生,上講臺把剛才的任務在講臺上在演示一遍,共同學習,在整個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多數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針對問題進行重點講授與解釋。最終,整個學習過程結束,老師帶領學生回顧實驗的所有內容和整個過程,同時指出所運用的理論知識,并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上述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團隊交流合作經驗。

    4.采用“平時成績(占60%)+期末開卷考試成績(占40%)”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使用期末開卷成績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開卷成績所占比例為40%,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為60%。其中,平時成績由學生“文獻總結+實驗報告+小組報告+個人專題報告+平時討論和實踐表現”成績構成[7],采用的主要方式,比如,對文獻總結這部分教師先講解如何進行,然后學生自主選題完成,寫作必須嚴格按照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和規范進行;對小組報告,要求每組派代表就本組專題報告進行課堂展示,接受任課教師和所有同學的提問;除此,鼓勵學生就個人感興趣的領域作專題報告。

    三、結語

    教與學之間的良好互動,堅持“以學生為本,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當前大學的根本任務。本文根據學校、學生和教師的當前現狀,根據需求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體系,改變傳統的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方法,改革慣用的考核評價標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培養,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梅安新,彭望,秦其明,等.遙感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黃秋燕.GIS專業遙感概論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8,(27):352-353.

    [3]鄭文武.GIS專業遙感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7):132-133.

    [4]薄翠梅,張廣明,李俊.基于興趣驅動與問題套索的自動化專業工程實踐教學方法[J].中國冶金教育,2010,(4):14-16.

    [5]張偉鋒.任務驅動,激發興趣,達成任務: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課改初探[J].職業與教育,2009,(11):58.

    第2篇:計算機導論專題報告范文

    關鍵詞 技職院校;實務專題;高等職業教育;高職專升本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1-0090-04

    目前,臺灣已構建與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技術教育體系,形成了從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到科技大學與研究所,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及博士階段的完整技術教育體系。在這類技職院校專科與本科層次人才培養中,臺灣各校普遍實施實務專題來代替畢業論文。大陸也有個別高等職業院校引入了實務專題教育模式,但大陸本科人才培養中還沒有相關的借鑒改革。本文擬對大陸高職專升本教育中率先實施實務專題的必要性及可能面臨的困難作一簡要論述。

    一、臺灣技職院校實務專題教育的特點

    臺灣技職教育為適應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專題制作課程(special project courses)的推廣與實施便是舉措之一。專題制作課程是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以研究為主的必修課程,學生可根據職業發展需要或個人興趣選取一個課題進行實務制作或撰寫研究論文。實務制作一般以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面對的實際問題或現象為研究對象,強調觀念的運用與問題的解決,多應用于技職院校與應用性學科專業;研究論文則強調理論的建立或驗證,具有學術研究性質,多應用于學術導向的普通大學。專題制作課程的實施流程大致包括如下環節:分組、確定指導教師與專題題目、專題分工及擬訂計劃、計劃審核、專題制作、專題發表[1]。這里主要討論在技職院校中應用的實務專題或實務制作,相當于大陸高校的畢業論文,但二者有著顯著的區別。

    (一)務實性

    實務專題是臺灣技職教育本科課程與普通大學本科課程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2]。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開展“實務專題”課程的目的與作用非常明確:滿足科技與產業發展的用人需求,通過實務專題制作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以使學生整合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在實務制作過程中掌握完成特定作業任務所需的工作方法與作業程序,發展創新能力,提高就業技能,如作業流程的革新、產品營銷策劃等。由此可見,實務專題的主題“不是來源于書本,也不是來源于教師的硬性攤派,它來源于小組成員的生活和社會實踐”[3]。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不拘泥于書本知識的掌握,要注重體驗生活和深入實踐,能夠把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緊密聯系起來,學以致用。而大陸高校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習慣做理論研究卻創新不足,由于遠離社會實踐而影響學生就業。

    (二)團隊性

    與大陸高校一人一題的畢業論文模式不同,實務專題要求小組團隊共同完成,每組通常是4~6人,視主題需要作適當調整。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非常重要。實務專題制作是一個立體系統,每個學生都將面臨多個交流與溝通對象:首先是小組間的成員,這是課題實現合作的基礎,從課題的選擇到最后完成報告和口試,都需要小組成員的配合和協調;其次是指導教師,在專題制作過程中必然遇到問題,需要隨時與指導教師進行討論;最后是企業和社會,由于制作主題來源于行業和社會,還需要經常和企業、社會打交道。所有這些環節都需要建立良性的交流溝通平臺,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建立融洽的合作關系。

    (三)過程性

    臺灣實務專題比大陸高校畢業論文的時間更長,約為1~1.5年,雖然時間長,但并不放任學生,而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和享受實務制作的全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來體驗探究的樂趣,領會研究的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臺灣建國大學為例,在實務專題制作過程中,學生基本上每周都要集中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討論后如實填寫《專題制作每周討論記錄表》,指導教師將學生出席及討論情形作為學期成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并且在每一學期的期末填寫《專題制作期末評分表》。而大陸高校做畢業論文的時間往往也是學生畢業實習和找工作的時間,很容易出現“失控”情形。

    (四)探究性

    有人認為強調實務專題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可能會降低對學生研究能力的要求,事實恰恰相反。首先,興趣是探究的基礎和推動力,學生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興趣,才愿意主動去探究。從實務專題主題的選定來看,主要依據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和個人興趣,與學生的生活和實踐經驗相關,而不是書本上的純理論知識。其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是開展研究的根本保障,學生在專題制作過程中將受到嚴格、規范的研究方法訓練。如,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在第五學期開設“研究方法”課程,目的在于讓學生熟悉研究方法的相關理論知識,培養其研究技能,同時開展“校內專題制作”,為真正的“業界實務專題”制作提前演練和作好準備[4]。再次,強調過程性評價,促使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專題制作。在專題制作過程中,學生的出席情況、參與討論情況、任務完成情況等都將納入最終的評分結果,保證了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大陸高職專升本教育實施實務專題的必要性

    目前,大陸個別高等職業學院引入了臺灣技職院校實務專題的做法。如,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工程系借鑒臺灣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學院“實務專題”教學的成功做法,各專業將“實務專題”納入了必修課程,并在2009級學生中率先試點組織實施,每4~6位學生為一組,每2~3組安排一位專業導師指導。在專業導師的帶領下,專題組設計一系列實際工作任務,充分利用系部統一時間開放校內實訓基地,積極組織開展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該系計算機網絡組建與安全維護項目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榮獲一等獎[5]。但在本科層次人才培養中,大陸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借鑒改革。在大陸高職專升本教育中率先引入實務專題教育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

    (一)引導高職專升本教育的職業性定位

    高職專升本教育自1999年發展至今,無論是教育理論界,還是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職專升本教育的定位和高職專升本人才的培養目標仍然存在分歧;而在教育實踐領域,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本科人才的模式來培養。因此,科學合理的定位是高職專升本教育健康發展的前提。實際上,“無論是從教育理論層面和國際教育分類標準來看,還是從國內、國際教育實踐來看,都應該將高職專升本教育定位為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而不是普通學術型本科教育。”[6]

    因此,將實務專題課程引入高職專升本教育,將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該類教育向職業性方向發展,引發教育模式的相應改革。因為實務專題作為臺灣技職教育本科與普通大學本科課程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其課程目標定位、選題來源、制作過程、方法選擇、評價標準等方面都具有職業性、行業性與實證性導向。尤其是對高職專升本教育的學生來說,從其入學開始便可開設“研究方法”課程并同時開展“校內專題制作”,第二、三學期開展“業界實務專題”制作,第四學期進行“業界實務專題”成果發表和口試匯報,這樣在兩年的學習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實務專題,從而可以保證人才培養始終堅持職業定位。

    (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

    實務專題注重學生兩方面能力的培養:關鍵能力與專業能力[7]。關鍵能力又稱為核心能力或可遷移能力,是已知具體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以外的,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如,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而實務專題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各專題任務要求學生分工合作,以小組方式提交專題成果,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另外,從專題主題的確立、專題制作的組織到專題報告的撰寫、專題成果的發表和匯報,都是由學生小組來自主完成,教師只起輔助作用,這就很好地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關鍵能力外,實務專題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在實務專題學習過程中,專題任務以具體的項目開發為載體分解為一系列的實際工作任務,各專題任務要求學生動手實踐完成,學生通過對某個專題進行研究和實戰,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實務專題甚至可以看成是“職業化的提前演練”,當學生經歷過實務專題制作過程之后,必將對整個體系相當熟悉,特別是與企業市場相關聯的課題,這將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奠定基礎,即有利于畢業生快速適應工作的流程與狀態。

    (三)減輕教師負擔,發揮學生優勢

    由于學生規模擴大,高校教師每年都需要指導大量畢業論文;更由于學生忙著趕招聘會、找工作,對畢業論文越來越輕視,東拼西湊,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畢業論文尤如“雞肋”,甚至一度引起了關于本科畢業論文是否需要取消的激烈爭論,如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8]。而對于高職專升本的畢業論文來說,教師除了面臨上述問題外,還進一步抱怨學生的理論功底太差,基礎知識不牢,缺乏研究方法的訓練等。

    因此,在高職專升本中用實務專題代替畢業論文,一方面可減輕教師負擔。與目前“一人一題”的畢業論文指導模式相比,實務專題采取“分組指導,一組一題”的指導模式,減少了教師指導論文的數量,使得教師能夠在每項專題的指導上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從而提高指導效果。另一方面,可發揮高職專升本學生的優勢。由于專升本學生來源于高職院校,他們的教育屬于職業教育體系,對實務性課程比較感興趣,動手和操作能力比較強,但理論知識不夠扎實系統,用實務專題代替畢業論文可以揚長避短。

    三、大陸高職專升本教育實施實務專題可能遇到的困難

    在大陸高職專升本教育中率先實施實務專題教育模式,將會面臨一些困難,還需要從理念轉變、實施技能培訓、相關制度完善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教師的指導能力將受到挑戰

    大陸高校習慣了“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的權威地位不容置疑。在實務專題制作過程中,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是專題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處于輔助位置,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可有可無。恰恰相反,在專題制作過程中,對教師的宏觀協調能力、與小組成員的溝通能力、所指導專題的實踐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專題大多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在制作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教師可能不熟悉,必須通過再學習才能指導學生。

    (二)要求學校與相關行業有充分的合作

    由于實務專題的主題主要來源于企業界,因此臺灣技職院校實施實務專題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產學合作較為成熟。技職院校為推展產學合作,往往設有產學合作單位,如育成中心或創新育成中心,以專責其事。2007年臺灣技職校院產學合作項目達8509個,產學合作金額達新臺幣34億多元,縮短了學校育才與行業企業需求的差距。同時,臺灣從2005年開始實施“最后一哩就業學程”計劃,鼓勵技職院校學生于畢業前與行業企業合作[9]。這些措施都為實務專題的實施創造了條件。而大陸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與企業界的聯系并不多,要實施實務專題教育,就必須加大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力度,使專題真正有行業項目依托。

    (三)需要制訂完善的制度措施

    實務專題的實施還需要制訂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實務專題的制作流程、實務專題的評價標準、指導教師的職責與激勵機制等,只有這些制度措施都明確才能付諸操作。

    (北京聯合大學高職處2010年度委托課題《專升本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主持人:王彤)

    參考文獻

    [1]谷冠鵬,付鴻彥.專題制作:臺灣高校的畢業設計與特色[N].中國教育報,2009-02-23(5).

    [2]陳雯.臺灣高等技職教育課程建設及其啟示[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8(8):389-396.

    [3]魏正珠.試論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學生專題研究與能力的提高[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09(4):9-11.

    [4]劉素芳.高職實務專題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11(2):43-45.

    [5]王彤,朱科蓉.高職專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與改革策略[J].職教論壇,2011(13):21-24.

    [6]吳棟淦.談談“實務專題”在我院軟件工程系的實施情況[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11(2):37-39.

    [7]湯寒鋒.本科生論文成雞肋 畢業論文是否該取消引熱議[N].重慶晚報,2009-10-12.

    [8][9]黃富順.臺灣技職教育新近的發展與特色[R].2009中國(長沙)國際職業教育論壇演講稿.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of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Bachelor Education Upgrading from Two or Three Year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ZHU Ke-rong, WANG Tong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成人毛片免费网站|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青青草成人影院|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