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酒的文化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去年9月12日,在山東濟南市上演了一幕讓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一位自稱能與“高級生命”對話的“醫師”,竟稱這一天上午9時天空中將出現紅色火球狀飛碟。結果3小時過后,天空中并沒有出現那頗為壯觀的一幕。當她被帶到派出所時,不得不低頭承認:“高級生命對我食言,我也只能對民眾食言了。”這位只有小學4年級文化程度,從未學過醫的“醫師”,從她開業到被查封,僅僅兩個月的時間,但她用“高級生命”為人治病中卻死了兩個人,還有一人若不是及時送醫院搶救,怕是也命歸黃泉了。
有一位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的人,由于嗜酒如命,一頓喝上一斤左右的白酒是家常便飯。慢慢地酒中的有害物質便傷害了他的神經系統,開始出現了語言和行為上的錯亂。這本應去??漆t院診治,但由于這位嗜酒的人在神情恍惚中說了一句是“小鬼附身”,家人便帶著他去廟宇燒香求神,卜卦問病,結果使他本已錯亂的神經更加不知“魂歸何處”。直至病情惡化,家人將其送至醫院,才明白當務之急是戒酒,是對癥治療,是驅除由于飲酒而殘留在體內的有害物質,才能使他重歸健康之路。
世上本無鬼神,但靠鬼神騙人、坑人錢財的卻大有人在。那些改邪歸正的算命先生曾直言不諱地告訴世人:自己的命都算不了,怎么能算出別人的命?我如有這般的本事,何必還要坐在街頭巷尾的磚頭上,苦苦猜測算命者的心態,再察顏觀色地胡侃一氣呢!
本期新增“文化交流”欄目,由“康熙為什么愛喝葡萄酒”說開去,旨在系統介紹葡萄酒的歷史、典故及相關知識。 康熙曾言:“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高年飲此,如嬰兒服人乳之力?!?/p>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郎廷極上呈殷弘緒所贈葡萄酒,大獲康熙皇帝歡心
奏折內容是:江西巡撫郎廷極(1663―1715)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二十二日接獲內務府官員趙昌傳旨,令其凡西洋人有進呈皇上物件,著即速遣家人送來。郎廷極接旨后隨之傳令當地西洋人知悉,并獲得現居于饒州府的法國耶穌會士殷弘緒(FrancoisXavier d’ Entrecolles, 1664―1714)回復,并先后送到西洋葡萄酒六十六瓶、哈爾各斯默一瓶以及珠YD(巧克力)八瓶。為了表示鄭重,郎廷極除會同殷弘緒仔細封固裝貯,并星夜差遣家人赴京呈送。康熙帝在折上朱批:“此折奏來的甚是,以后你有西洋人有進之物,折子上寫明并奏聞?!笨梢钥闯?,他對郎廷極的賣力與用心給予高度的贊許。 《郎廷極行樂圖》(清呂學繪,青島市博物館藏) 康熙年間,由江西巡撫郎廷極督辦窯務時創燒的富有濃郁紅酒色澤的“郎窯紅” 法王路易十四贈給康熙皇帝盛紅酒的玻璃器皿
法籍耶穌會教士殷弘緒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康熙四十八年(1708),在景德鎮以紅酒等西洋物產饋贈江西巡撫郎廷極,獲得郎廷極信任。殷弘緒得以在景德鎮御窯廠等地自由穿梭,竊取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制瓷技術并記錄成冊,先后兩次寄回法國。法王路易十四頗為重視,先后在法國兩個陶瓷工坊:魯昂工坊、那維爾工坊大量仿制中國青花瓷器。用殷弘緒寄回的中國制瓷技術生產的錫釉陶(上圖)達到了景德鎮官窯生產的外銷瓷水平。 魯昂工坊生產的錫釉陶藍紫彩人物盤 那維爾工坊生產的錫釉陶藍彩庭園人物盤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東西方兩個以文化立國的核心國家――中國和法國,在文化方面有著頻繁的交流,進而引發了兩個皇帝――大清康熙皇帝與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之間的相互關注與青睞,并促使那一時期中法兩個國家在物質文化方面都有所發展。清廷在康熙皇帝親自督辦之下,開始仿制西洋的琺瑯工藝品、玻璃制品以及數學、天文等自然科學用的精密儀器。而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將在中國景德鎮御窯廠學到的制瓷工藝詳細記載,寄回法國,從而促使法國在魯昂、納維爾等多地開始大量仿制中國青花瓷器。法王為此建造瓷宮。此外,法國當時的上流社會還興起了收藏中國瓷器、絲綢制品、家具的熱潮。促進這一中西方文化大發展的重要“功臣”,除了法國傳教士之外,還有一款來自西洋的飲品――葡萄酒。
葡萄酒在歐洲如同中國的白酒一樣,有著悠久的釀造歷史。據歐洲歷史文獻記載,它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伊比利亞半島,是腓尼基人的創造。后來由腓尼基人將釀造工藝傳入法國馬賽地區。古羅馬時期,在羅馬人的推動下,葡萄在法國地中海沿岸廣泛種植。由于優良的地理環境,使法國種植的可釀酒葡萄優于歐洲其他地區,遂使法國誕生了多個優質葡萄酒產區:羅納河谷、盧瓦爾河谷、香檳產區、摩澤爾河谷、勃艮第、波爾多等。法王向外擴張,派使者外出打探世界各地物產狀況,常以法國釀造的葡萄酒作為交際禮品。
殷弘緒(1664―1741),生于法國里昂,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教士,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受法國耶穌會委派來華,其目的就是刺探東方的物質文化狀況。初期在廈門傳教,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抵江西傳教,通過饋贈紅酒的交際手段結識江西巡撫郎廷極,深得郎廷極信任。郎廷極(1663―1715),字紫蘅,號北軒,奉天廣寧(遼寧北鎮)人,隸屬漢軍鑲黃旗,歷任江寧知府、浙江鹽運使、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撫、兩江總督等要職,是康熙賞識的重臣。在江西巡撫任上曾督造景德鎮御窯瓷器。傳說,其喝過殷弘緒饋贈的紅酒之后,甚為歡心。自此,要求殷弘緒大量進口法國紅酒來華,以供其飲用。相傳,郎廷極因有愛屋及烏之情,在“政治余閑”之際,命景德鎮窯工燒造了“紅酒”色瓷器,多次試燒,瓷器釉色未如其愿,郎廷極一怒之下,命窯工將紅酒注入釉水之中,用這種釉水上釉燒制的瓷器,色彩深紅濃郁,有如陳年紅酒之色。郎廷極甚為滿意,并多次進獻康熙皇帝御賞,深得康熙嘉許。后世以其姓氏命名這種酒紅色瓷器,這就是深受當代收藏家追捧的“郎窯紅”瓷器。當時有詩贊譽:“宣城陶器夸前朝,爾來杰出推郎窯,郎窯本以中丞名,……貢之廊廟光鴻鈞?!保ㄇ?許志進《謹齋詩稿?癸巳年稿》)不論郎窯瓷器的燒制中是否加入紅酒作為釉水的調色劑,就從今世傳承有緒的“郎窯紅”瓷器色澤上看,紅釉鮮亮淋漓,如紅酒罩壁,釉中還有牛毛樣纖細開片,可以想象,郎中丞確有在中國瓷器上再現法國紅酒艷麗色澤的設計。作為皇上寵信的重臣,郎廷極是不會將如此令其陶醉的“外夷”飲品獨享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郎廷極上呈殷弘緒所贈葡萄酒,大獲康熙皇帝歡心??滴踉抵枷蚶赏O索要葡萄酒等西洋進呈之品。直至康熙晚年,飲用葡萄酒是康熙帝自認為最好的生活習慣之一?!犊滴跗鹁幼ⅰ酚涊d,康熙曾言:“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高年飲此,如嬰兒服人乳之力?!笨梢姡滴鯇ξ餮笃咸丫频南矏垡训桨V迷的地步。較康熙早年評價飲用中國白酒的說法“嗜酒而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疾病,實非有益于人之物”大相徑庭。其原因,后世學者是這樣認為的:“康熙帝晚年所以對西洋葡萄酒需求日益增加,除了康熙帝開始體會到葡萄酒對調養身體效果甚佳,而背后更與康熙帝晚年廢嫡事件、皇子間儲位之爭以及皇子胤|早逝等宮內發生諸事致心力交瘁有密切關系。在宮內西洋傳教士的倡議下,康熙帝開始飲用葡萄酒,才逐漸使身體得到調養,而精神也逐漸恢復。”這位學者的評議較為恰當,但這只是一個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我認為是康熙皇帝親歷多次西洋科技為大清帶來的“好處”后,其內心對西洋物質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同感和較高的信任度。有下列事例為證。
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至康熙八年(1669)二月,康熙帝為修正歷法,曾多次讓比利時籍耶穌會教士南懷仁與大清主管歷法的官員楊光先、吳明@各自操作本國儀器,比試中國與西洋在天文測算方面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南懷仁以全勝的結果讓康熙帝充分認識到西洋各國在天文學方面發展的水平。隨即,康熙任命南懷仁為大清的天監官,主管大清歷法及天文觀測。南懷仁還運用西洋力學知識以及水利知識,幫助康熙解決孝陵大石坊運輸巨石、萬泉莊河道開浚、挑河等事關皇家陵寢、園林在修葺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南懷仁逐漸成為康熙帝學習西洋知識的老師。文獻記載:“日召懷仁入內廷,如是凡五月,輒留之終日,使之講授數學、天文。”
康熙三十一年(1692)冬天,皇帝身染瘧疾,經中醫多方調制,不見效果。法國耶穌會教士洪約翰、劉應等獻上西藥金雞納霜(奎寧)供康熙治病,不久痊愈。這一事件強化了康熙對西洋醫學的信心。
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皇帝下令編繪新的大清版圖。這是一項極為艱難且工作量極大的任務。參與此項工作的二百余人中,有九位西方傳教士(其中六位是法國耶穌會教士)負責測繪指導。歷時十余年,于康熙五十八年完成銅板刻制的大清最新版圖,這就是著名的能夠充分體現康熙盛世的《皇輿全覽圖》,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第一幅能夠準確體現我國疆域、國土面積、地形地貌的地圖。此圖測繪采用西方的“正玄曲線等面積偽圓柱投影法”,即著名的“桑遜投影法”。而這一地理學測繪法,是經法國傳教士張誠親自傳授給康熙帝的,在得到皇帝充分認可后,決定運用此法實施大清版圖的重新測繪工作,臺灣以及周邊島嶼皆包括在其中。其測繪成果成為我國保衛最為珍貴的歷史資料之一。
【關鍵詞】語言;文化;課堂教學;文化滲透;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英語教學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環,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事實上,語言習得與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創立的文化移入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 )是現代外語學習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就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在闡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時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外語習得是文化移入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文化移入將決定他對該語言的掌握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學語言,將外語學習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是外語學習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有了明確的歸定:“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币韵率钦n程標準中對八級文化目標的描述:
1)理解英語中常見成語和俗語及其文化內涵;
2)理解英語交際中常見典故和傳說;
3)了解英語國家主要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的經歷、成就和貢獻;
4)初步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情況;
5)了解英語國家中主要大眾傳播媒體的情況;
6)了解主要英語國家與中國的生活方式的異同;
7)了解英語國家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
8)了解英語國家主要宗教傳統;
9)通過學習了解世界文化,培養世界意識;
10)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近幾年高考英語試題更突出語用,注重對真實語言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無論是聽力、單選、完形、閱讀還是書面表達對跨文化語用方面內容的考查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面積提高高中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證。
1 高中英語跨文化能力培養的途徑
現行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是依據“結構――功能大綱”編寫的,每個單元有一個話題及一個交際功能項目。每個話題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個單元的對話和閱讀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的,既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了知識文化。英語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現行英語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語用意識,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因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
1.1 詞匯教學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中的成語,典故,諺語等更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歸納、總結、對比這些詞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含義。比如dragon(龍)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將自己比作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惡的象征。因此,在譯亞洲四小龍時就不說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經文化轉義而譯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 10, Lesson 39 時,可就漢語里的“酒”字進行文化滲透。英語中不同的酒類有獨自的名稱,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 champagne等。而漢語里沒有分別表示不同酒類的單獨名稱,而要在統稱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詞來區分種類,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飲酒文化。對于英語中大量的成語、典故、諺語等,在學到相關詞語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介紹給學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鱷魚淚,貓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訴學生對一些詞語切不可望文生義,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特殊處理。
關鍵詞:葡萄酒;文化;推廣;葡萄酒主題旅游
1葡萄酒文化在中國的推廣現狀
葡萄酒文化是指葡萄酒作為文化的載體,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主要指葡萄酒的物質技術、人們的心理意識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具體包括葡萄的栽培技術、葡萄酒的釀造技術與斟飲禮儀、相關的書畫詩文以及法典制度、營銷戰略與文化交流等。它不僅包括了價值觀、語言、知識等精神層面,也包括了所有相關的物質對象,是人們通過品飲葡萄酒所帶來的心理反射和聯想的總和[1]。
葡萄酒的起源可追溯至10000年以前,6000多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已經有工匠從事葡萄酒釀造,其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已經滲透進了西方人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他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我國在西漢時期,已經從西域鄰國學習并掌握了葡萄種植葡萄釀酒技術,但是這種工藝并沒有在民間廣泛普及。在2000余年的時間里,葡萄酒通常是作為貢酒由皇室享用[3]。近代的愛國華僑張弼士于1892年在山東煙臺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公司——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引入了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開辟了中國的葡萄酒工業之路,卻因當時的國力國情而沒能興旺發展。直到近年來,葡萄酒以一種舶來品與奢侈品的姿態重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才得到了推崇享受的中高層消費人士的認同和追捧。
我國一直是以白酒文化為傳統的國家,目前國內的葡萄酒消費群體較小,人們對于葡萄酒知識和文化的了解甚少,更談不上對葡萄酒的鑒賞,選擇喝葡萄酒只是為自己標記一種時尚的符號。超市與商場的葡萄酒琳瑯滿目,人們卻看不出門道,更是無從選擇;到了餐廳看著酒單不知該怎樣選擇一瓶能讓賓主盡歡的好酒;繁復的餐桌禮儀更是讓人無所適從……可見,想要葡萄酒真正融入國人的生活方式與社交習慣還有待于進行大量的認知與推廣。
2葡萄酒文化在中國推廣所存在的問題
2.1民眾認知程度不高
目前,國內的葡萄酒消費群體主要是中高層收入人群,但其中的大多數人對于葡萄酒的了解與認知程度并不高,甚至還存在許多誤區:比如認為葡萄酒與白酒一樣,酒是陳的香;將葡萄酒都當成是紅酒;相信年份越老酒越好;盲目追求品牌;將葡萄酒陳列在展示柜里……更不了解各國的葡萄酒產區、法規以及葡萄的品種。這些葡萄酒的基礎性知識都有待于向消費者普及推廣。
2.2廠商營銷模式單一,本土品牌缺乏自身的文化建設
目前葡萄酒的營銷多是廠商分離,廠家只負責生產,而商家只追求利潤,沒有人著眼于進行葡萄酒的文化推廣。市場上雖然充斥著大量的葡萄酒,但營銷商們并沒有挖掘到真正的賣點,銷售渠道仍多是商場超市與餐廳夜場,存在許多弊端,有待于廠商雙方的思考與改進。
目前國內雖有多家酒廠在生產葡萄酒,但真正能給消費者留下印象的不過是張裕、王朝、長城幾家而已,更多的品牌被淹沒在超市與商場的貨架上,少人問津。國內品牌自身的文化建設急待加強,怎樣能給消費者留下印象,怎樣能讓消費者信賴,怎樣能讓消費者購買……這些都是本土葡萄酒品牌推廣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2.3與相關行業聯合薄弱
葡萄酒文化的推廣目前仍處于曲高和寡的狀態,只是在酒言酒,沒有挖掘出酒瓶背后更深層的產業鏈,廠商雙方應該考慮在產酒、銷酒之外與其他行業進行有效聯合,擴大銷酒渠道與文化推廣渠道,銷售的商品也可以不僅僅是葡萄酒,而是延伸到葡萄酒的周圍產品,開發葡萄酒主題旅游以及葡萄酒配套商品,酒刀、酒杯、侍酒器、酒文化商品等。這些都有待專業人士進行深入探討。
3葡萄酒文化在中國的推廣對策
3.1推廣葡萄酒培訓和認證
目前的葡萄酒文化推廣應該從基層做起,向消費者傳播葡萄酒的產品知識;葡萄酒的健康知識;葡萄酒的選購、飲用與儲存方法以及葡萄酒的文化淵源。讓消費者認識到選購、飲用葡萄酒的好處,自然會擴大消費者群體。
國外有專門的葡萄酒學校,近年來國內也開設了相關的學校課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開設有葡萄酒品嘗學、工藝學、化學工程學、品種學等多門課程,并設有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相繼出現一些培訓機構,如ASC精品葡萄酒公司開設的NEST多層次葡萄酒培訓課程等。這些培訓課程都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了解葡萄酒。
當然,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不能完全依靠學校和培訓機構,對于基礎性的、日常指導性的知識,可以利用宣傳片、畫冊等手段來普及??梢栽诔小⑸虉龅膶9衽圆シ判麄髌?,或是隨酒附贈宣傳畫冊,以向消費者傳遞相關的知識,比如葡萄的品種,葡萄酒的口感、配餐、禮儀。通過一系列方法向消費者逐步逐層推廣葡萄酒文化,使消費者的認識水平逐漸提升,這樣才能擴大葡萄酒的消費群體,增加葡萄酒的銷量,使之登上百姓的餐桌,融入日常的餐飲文化和社交習慣。
3.2開展多元化的文化營銷活動,加強本土品牌建設與營銷
世界營銷大師米爾頓·科特勒指出:中國葡萄酒市場上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葡萄酒鑒賞和區分機制。在這個方面,中國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提高中國葡萄酒市場的選擇度和對葡萄酒的認識度,給優質葡萄酒更高的地位。在中國消費者更多地體會葡萄酒原本帶有的豐富和微妙的口味的同時,中國的葡萄酒文化也就逐漸培養起來了[5]。
葡萄酒的真正賣點在于多元文化、異域風情和健康理念。只有抓住了這些賣點,展開有針對性的營銷手段,才能抓住消費者。
目前,國內的葡萄酒企業多采用以下的分銷模式:
葡萄酒企業一級批發商二、三級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這種傳統的商品銷售渠道經歷的步驟多,但是能夠傳遞給消費者的文化信息量卻很少。筆者建議多發展葡萄酒俱樂部、葡萄酒直銷店的模式,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零售和即飲終端推廣葡萄酒文化,通過品酒鑒賞、圖片展覽、新品推廣、侍酒服務、知識講座等多元化的推廣活動,向大眾消費者推介葡萄酒文化。
3.3大力推廣葡萄酒主題旅游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購、娛多行業于一體的朝陽產業,把葡萄酒文化推廣與旅游結合一體,通過參觀和品嘗,使消費者在游覽過程中增進對葡萄品種、產區以及葡萄酒特點的認知程度,這也有利于提高葡萄酒產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
所謂葡萄酒主題旅游,是圍繞葡萄酒文化的旅游,指旅游者參觀訪問釀酒廠和產酒地區并由此得到極其廣泛的感受和體驗,其中包括品酒、賞酒、美食以及游覽參觀酒廠周圍風景等娛樂活動,也包括了解葡萄酒產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活動。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具體到葡萄酒旅游來說,是游客在體驗葡萄酒產區風情、葡萄園風景,了解葡萄品種,參觀酒莊、酒廠風貌,體驗釀酒工藝,品嘗葡萄酒和休閑娛樂購物等活動的過程中增加對葡萄酒文化知識的積累[4]。
在國外不乏開展葡萄酒旅游的成功范例,比如法國的波爾多-梅多克、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南非的開普敦、澳大利亞的布倫薩山谷、美國的加州納帕山谷、智利的卡薩布蘭卡山谷等地區都是以葡萄酒產區為營銷重點,積極發展葡萄酒主題旅游。國內雖然也有山東張裕、山西怡園、天津王朝、河北華夏、北京龍徽等20余家葡萄酒酒莊、酒廠進行了葡萄酒旅游開發規劃,但真正按常規配備專職接待部門、專業導游、品酒室的不過十家,有配餐、住宿接待能力和互動娛樂項目的更是寥寥無幾,而且多是處于單線經營的局面,只是坐等游客上門,很少加入旅行社線路。國內的葡萄酒旅游處于前景看好、觀望居多、資源閑置,難以大范圍啟動的尷尬局面。
如能因地制宜、完善合理地發展葡萄酒旅游,無論是對酒莊、酒廠還是產區、產地,所帶來的收益都是不言而喻的。以張裕集團為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張裕集團就以企業文化和葡萄酒文化為主題,以工業旅游資源為依托,逐步成立了由張裕旅游公司、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張裕國際酒文化博物館、張裕葡萄酒莊、張裕國際酒城之窗、張裕葡萄酒觀光生產線、張裕葡萄園組成的張裕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更在北京密云建立了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以觀光游覽、品鑒培訓和度假休閑三個項目為主,同時制售個性酒水、個性酒標、張裕特色紀念品、葡萄酒酒具(如酒刀、酒杯、酒架、冰桶、瓶塞、醒酒器等),形成了參觀、娛樂、購物、餐飲、住宿一體化的旅游產品,這不僅成功推廣了張裕品牌,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張裕認為,傳播文化就等于開拓市場。
如果國內的各家葡萄種植園、葡萄酒企業、酒莊能夠依據自身條件,開發出規模相當具有特色的葡萄酒游覽線路、葡萄酒文化博物館、葡萄酒節慶活動,讓消費者在游覽過程中享受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會為葡萄酒酒莊、酒廠、產區提升品牌影響力,帶來更多的經濟利潤,也會為科學、規范地推廣葡萄酒文化做出貢獻。
4結語
法國有一句諺語:“打開一瓶葡萄酒就像打開一本書”,其中的文化含量不言而喻。葡萄酒從種植到釀造,再到品嘗是一門優雅的藝術,也是一門耐人尋味的學科,還有待于融入國人日益豐富的日常生活。普及宣傳葡萄酒知識、發展推廣葡萄酒文化是釀酒企業,也是售酒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酒廠、酒商與行業組織、官方組織一同努力,將葡萄酒文化這塊奠基石打好,才能逐步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葡萄酒品牌、中國葡萄酒行業和中國葡萄酒文化。
參考文獻:
[1] 蔣北辰.中西葡萄酒文化比較[N].經濟觀察報,2005-8-15(15).
[2] 古賀守.葡萄酒的世界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3] 李泉.品酒大全[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
一、實用性
國際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與所學內容緊密結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際的內容。教師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文化知識的講解上,應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去體驗、感悟。尤其是那些與中國文化有差異的交際規則及言語行為習慣,一定要讓學生反復操練,做到舉一反三,熟練掌握。
二、循序漸進性
根據認知規律,學生的語用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F行教材正是根據這一規律,以螺旋式循環往復的方式編寫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中不同的語言功能,在不同語境中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元逐步滲透,把握英語語言文化,進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三、 思想性
中學生的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教師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思想性的原則。教師要多介紹主流文化,在課外閱讀中多向學生介紹積極健康的內容;涉及到頹廢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識形態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批判地認識。總之,通過文化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無所謂孰好孰壞,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是多樣性的,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培養世界意識。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是依據“結構——功能大綱”編寫的,每個單元有一個話題及一個交際功能項目。每個話題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個單元的對話和閱讀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的,既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又體現了知識文化。英語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現行英語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語用意識,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因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及國際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詞匯教學
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詞匯中的成語、典故、諺語等更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歸納、總結、對比這些詞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含義。比如, dragon( 龍 ) 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將自己比作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而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惡的象征。因此,在譯亞洲四小龍時,就不說 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經文化轉義而譯成 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 10 Lesson 39 時,可就漢語里的“酒”字進行文化滲透。英語中不同的酒類有獨自的名稱,如 spirit,wine,beer,brandy,champagne 等。而漢語里沒有分別表示不同酒類的單獨名稱,而要在統稱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詞來區分種類,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飲酒文化。對于英語中大量的成語、典故、諺語等,在學到相關詞語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介紹給學生。如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掉鱷魚淚,貓哭老鼠 )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個幸運兒)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訴學生對一些詞語切不可望文生義,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特殊處理。 轉貼于
二、對話教學
高中教材中的對話課體現了交際功能項目。為了達到在某一特定語言環境中的交際目的,除了必要的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文化知識。現代外語教學的觀點認為語用錯誤比語法錯誤更為嚴重。沃爾夫森( M.Wolfson )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睘榱藢崿F交際的得體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礙及誤解,英語教師在對話教學中一定要將語言形式與語用、文化形式結合起來。自然對話教學中的語言呈現、反復操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際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識性的交際方式上,更要培養學生深層次的交際技巧,諸如語言的場景、說話者的交際風格、交際策略、交際意向等。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對話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各種交際訓練。如在學習第一冊 Unit 8 Lesson 29 時,教師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進行引申: 西方人主張吃好,但吃得簡單,平時一頓飯只有一兩個菜,請客時也不過三四個菜。這和中國人準備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別 。
西方人請客不像中國人喜歡給客人夾菜,他們不喜歡某道菜或已吃飽了,不會像中國人那樣礙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絕,他們會直接說:“No, thanks. I’ve had enough.” 這樣,學生在情景對話訓練或與西方人的實際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錯誤,達到了交際的得體性。
三、課文教學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無論題材和體裁都比較廣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諸如英語國家的地理( B1 Unit22 Britain,B3 Unit13 USA 等)、語言( B1 Unit 3 American English )、飲食( Book 1 Unit 8 Food around the World;Book 2 Unit 15 Healthy eating )、音樂 (Book1 Unit 11 Country music,Book 2 Unit 2 Music,Advertising) 等。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要注意挖掘這些課文的文化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在學習第三冊 Lesson 49 NEW YORK 時,我先在課前布置學生準備有關紐約及美國的相關材料,在課文學習后進行小組競賽 ( 互相提問有關紐約的知識,以問得多、答得多的小組為勝者)。自然學生的問題不僅僅局限在課本當中,還提了諸如 Why is New York called a big apple? 和 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 這樣的問題。 通過這種交流信息的方式,同學們既運用了所學的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文化的了解。課后我還印發了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的目的。再如,在學習第二冊 Unit 21 Music 時,我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加強文化習得,在音樂老師的幫助下我從多張CD、VCD 及 DVD 中截取不同的音樂形式,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欣賞音樂,了解什么是 Classical music, 什么是 Country music,什么是 Rock,Jazz,Blues 及 R& B。 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對西方不同的音樂形式及音樂流派有了感性的認識。在學完課文后,讓同學們介紹自己喜愛的樂器、音樂形式及歌手等。在課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外,我認為對英語語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除了對語篇模式進行分析外,對課文中出現的習語、典故等需要教師作適當的補充,讓學生了解言外之意,這一點在詞匯教學中已有論述。課文中還包含著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如強調個性的張揚,每個人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加以點撥。比如,在學了第一冊 Unit 3 Abraham Lincoln 和第二冊 Unit 19 A freedom fighter 等課文之后,可結合史實及時事就西方社會的自由、民主,讓學生展開討論,進而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有進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體制機制創新 文化環境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10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Take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XIA Qian, LIAO Xiaodong, ZENG Xin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 In the schoo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ocial culture, corporate culture, the role of the campus culture in the municipal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statu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play and so on, to explore places how to optimize the municip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ir own way,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innovation and municipal voc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research
1 地市級高職院校體制機制創新的文化環境現狀
1.1 地市級高職院校的社會文化現狀
高職院校對社會文化知識的傳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但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當代青年很少接觸我國以及地方社會文化,他們更熱衷于流行歌曲、西式快餐以及網絡世界。高職生受到生源層次水平的影響,在文化素養上處于明顯劣勢,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他們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個人文化素養,對傳統社會文化的認知度比較低。學院作為地方政府公辦的高職院校,高職教育時間短,基礎建設任務重,辦學體制比較單一、管理機制不夠靈活,造成中國傳統文化、地方特色社會文化融入到學院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積淀不夠,氛圍不濃。
1.2 地市級高職院校的企業文化現狀
高職院校的文化環境建設要融入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人文素養,必須突出職業特色文化,融合企業文化的色彩。學院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為依據,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堅持“圍繞產業辦專業,聯合名企建專業”,實現區域產業發展與學院人才培養相銜接。根據宜賓市酒類食品、機械制造、化工輕紡、綜合能源等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發展趨勢及宜賓市“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的需要。
設置專業,與五糧液、絲麗雅、天原等地方大中型企業緊密合作,逐漸形成了以釀酒、制造、物流、化工為主體,符合區域產業布局和社會需求的專業結構。但學院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重視與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培訓、技術轉化,忽視了企業文化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利用企業文化培育學生職業素養還做得不夠深入。
1.3 地市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現狀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心理素質等為核心,具有特色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參與的各類文化活 2.2 促進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創新
高職院校應始終把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穩定的規章制度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形勢的發展進行創新。制度文化作為高職院校文化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將以其導向、塑造、激勵、凝聚功能在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創新中發揮作用。制度文化環境一旦形成,有形管理成為無形管理,在循序漸進中不斷完善。高職教育培養的技術人才大多從事團隊工作,在組織紀律性、操作規范性、技術穩定性、勞動效率性上有高要求。由此,高職院校必須建立并實施一套完整嚴格的規章管理制度,形成嚴格的高效管理體系來促進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創新。
3 地市級高職院校體制機制創新的文化環境優化對策
地市級高職院校文化環境建設主要體現將社會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融為一體,融入到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過程中,通過校園新風建設、職教文化建設、文明氛圍營造等載體來實現,以期形成具有濃郁職教氛圍的文化環境。
3.1 提高對社會文化的理性認識,突出區域品牌特色
十報告中提到:“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教育要在學生中大力開展社會文化教育,培養出既能夠適應現代高技術快速發展,又具有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社會文化可以教化社會成員、規范人們行為、保護社會認同、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生動教材,要充分發揮其功能,更好地發展高職教育。宜賓市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中國白酒之都”的稱號,是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勤勞的宜賓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獨具特色以“五糧液”為核心的宜賓白酒文化、大江文化、哪咤文化、三國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李莊抗戰文化等,形成了宜賓文化特色體系。職業教育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因此,作為地市級高職院校,學院立足于實際,理性提高認識,辦學專業覆蓋地市主要行業和產業,依托五糧液股份公司、普什集團、安吉物流公司、天原集團等知名企業建設重點專業,確保培養的人才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3.2 加強育人硬件環境建設,突顯地方文化特色
建設具有特色的硬件環境,可更好的發揮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學院在校園環境打造上以“鼎承大同,缽傳天工”的 校訓為基本思路,以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底蘊,體現宜賓地方文化特色為主要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各種文化元素,實現建設“人文校園、綠色校園”的目標。建設中十分重視與地方特色文化結合,與職業教育結合,與學院的實際結合,通過十多年的建設,逐步建成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景觀區:工業文明博覽中心、生命之源、中華源流石刻浮雕,大榕樹景觀區,川南石刻文化青石圍墻等,并針對學院古樹較多、綠化基礎較好的特點,正逐步形成宜賓石刻園和三江生態園等特色美麗校園。通過上述育人硬件環境建設,對學院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了明顯作用。
3.3 創新合作,實現企業與學校在文化環境建設的有效聯動
高職院校要使學生面向社會,適應市場,就必須開拓出新的路子來豐富文化環境的內涵,努力實現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的合理融合。通過企業優秀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以此實現企業與學校的有效聯動,為學院營造多樣化的企業文化環境。學院高度重視與行業、企業的廣泛合作,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一定學時的校外“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全真的企業環境中參與生產實踐,讓學生充分吸收企業文化元素。同時,利用職業教育集團的有利資源,把宜賓市各種行業、各類企業的核心理念引入校園,打造實習工廠、車間基地,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專業教學室,考工考級場所等,讓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前就能接觸到企業文化。
3.4 搭建平臺,提升校園文化環境育人氛圍
一是搭建素質積分管理平臺,實現全員育人的學生管理制度文化。學院以學生在“素質課程、黨團活動、社團活動、環境建設”中的表現為積分節點,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確定積分。構建四大觀測體系,確定十大因子:言行文明、品行端正、誠實守信、守紀守法、熱愛勞動、組織才能、團結協作、身心健康、生活樸實、情趣健康。積分管理系統實行信息化管理,通過三年多的實踐,形成我院學生的素質教育特色,即“品德優良、身心健康、學習勤奮、文明向上、特色見長”,全院形成濃厚的教書育人、全員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圍。
二是進行素質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構建基于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素質課程。學院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活動課程化和素質教育課程活動化改革,著力推進“思政課程”、“專項課程”和“特長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全面融入,使“素質教育系統化課程”成為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特長課程中納入了五糧液企業文化、五糧液酒文化、文明禮儀修養、書法創作、文學寫作實踐等具有深刻文化底蘊的素質課程,為促進其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打造學生技能大賽、師生運動會、校園文化藝術節三大文化特色品牌活動。學院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理念,組織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培育濃郁的職教文化。每年定期舉辦的師生運動會,科學設置項目,重在團體項目,廣泛提高師生參與面。每年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團活動月系列活動,重在學生自我組織、自我創造,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特長。通過多年的實踐,現已形成了我院三大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和肯定。
參考文獻
[1] 陳定樑.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現代高職院校文化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1(2):79-80.
[2] 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3]2號.
[3] 林廣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環境研究.北京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9(2). 動和文化設施為表征的。當前,高職院校普遍還比較年輕,其文化環境建設還存在一些大問題,比如管理者思想認識不足,只注重物質投入;與企業文化銜接不緊密;管理模式以招生、教學、就業為主,忽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等。
2 文化環境對地市級高職院校體制機制創新的作用發揮
一、高校飲食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高校飲食文化是高校飲食服務企業在“三服務”(即:為教學服務,為科研服務,為師生生活服務)、“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教育導向和經營服務理念雙重功能的,以移植融合企業管理哲學和企業精神為核心的,激勵飲食服務員工責任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并為師生員工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管理理論、行為準則和方式的總和。其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校園其他主流文化并存。高校飲食文化與其他飲食文化相比較,有三個顯著特征。
1.服務對象高校餐飲消費的主流是廣大的學生,學生就餐具有人數多、時間集中、消費水平相對較低、消費必須得到保證、飲食習慣和消費層次差別較大等特點,因而它與一般社會餐飲企業的經營理念存在較大的差異。社會餐飲企業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價值取向,而高校飲食服務企業以服務保障性和維護校園穩定為己任,以追求服務優質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價值取向,充分體現高校飲食服務的基本保障性。
2.文化功能高校飲食文化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功能”,它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膳食習慣,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弘揚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傳統美德,具有較強的教育屬性和公益色彩。而社會飲食企業文化的核心功能是“經濟效用”,具有突出的功利色彩。
3.高校飲食服務企業成長的環境它立足于高校校園,服務于高校師生,因此,高校飲食文化的產生、發展與建設,必然與高校校園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校悠久的歷史,嚴謹的校風,嚴明的校訓,學校長期形成的辦學理念和孜孜追求的辦學目標肯定會深刻地影響著高校飲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高校校園深厚的文化積淀,濃厚的學術氛圍,優秀的人文傳統,活躍的創新思維和高尚的道德追求,為高校飲食文化的生長和建設提供了廣闊的沃土和豐富的營養,從而決定了高校飲食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層次更高,更具有鮮明的校園文化性特征。
二、高校飲食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高校飲食文化建設應立足于學生生活技能的提高,良好飲食衛生習慣的養成,“進步、科學、綠色”現代飲食觀的形成以及相關知識的了解。在建設飲食文化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高校飲食文化建設首先是一個重實踐,重落實的問題,因此,高校飲食文化建設的參與者都應該在實踐上狠下功夫。一是高校的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視校園飲食文化建設工作,積極倡導飲食文化,自覺踐行飲食文化,身體力行,為師生員工起好表率作用。二是高校的教職工特別是廣大教師,既要做高校飲食文化建設的理論宣傳員,更要做高校飲食文化建設實踐的戰斗員,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飲食文化傳統,努力革除飲食文化的陳規陋習,引領大學生主動參與校園飲食文化建設。三是高校飲食服務企業的全體員工,一定要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餐飲服務工作中,堅持“科學、健康、文明、綠色”的現代飲食文化理念,嚴把采購、儲藏、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關,以優質高效安全的餐飲服務滿足師生的需求,做高校飲食文化建設的第一推動者。四是廣大青年學生一定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一日三餐的飲食消費中,主動參與飲食文化建設,自覺踐行先進的飲食文化,做高校飲食文化建設的生力軍。
(二)創新性原則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永恒主題。同志講:“任何一項工作的活力與生機,都來自發展與創新”。任何一個企業只有突破原有框框,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行創新,才能實現新的突破,拓寬自身發展空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高校飲食服務企業在建設飲食文化的過程中,必須突破舊傳統,必須緊跟時代標新立異,必須根據師生特點和校園實際,積極探索,主動進取,創建出既具有時代特點,又富有校園特色的飲食文化,從而積極推動校園文明新發展。
(三)人本性原則“以人為本”是使高校飲食服務企業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管理關鍵,因此,高校飲食服務企業在建設飲食文化的過程中,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創造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人文環境和氛圍,把人才資源的開發作為戰略任務,善于發現人才,努力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真正形成強大的人才凝聚力,充分發揮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二是在整個餐飲服務中必須始終把師生的需求擺在首位,堅持“一切為了師生,為了師生一切”的服務理念,爭做師生生活的貼心人。
(四)長期性原則高校飲食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非一朝一夕所能為之,更不是靠發一、兩個文件或設立幾個廣告宣傳牌就能了事的。因此,高校飲食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長期性的原則,常年抓不放松,長久抓不動搖,決不能搞一陣風,熱鬧開頭,草草收場。這就是需要高校飲食服務企業放眼長遠,并從現實著手,一手抓員工素質的提高和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手抓飲食特色的探索與實踐,既要有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緊迫感,又要遵循文化建設的長期方略,從而推動高校飲食文化建設持續、深入、健康發展。
三、高校飲食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一)積極塑造高校飲食企業的價值觀,培養團隊精神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是高校飲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是高校飲食企業個性化的獨特標志。作為高校飲食企業的核心,其價值觀不僅體現領導和員工共同的價值追求,而且也是被廣大師生認同并支持的價值理念。因此,高校飲食服務企業必須樹立三個基本觀念:滿足師生的生活需求是飲食服務企業存在的價值基礎;保證食品衛生安全是飲食服務企業的頭等責任;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是飲食服務企業永恒的發展主題。通過這三個基本價值理念的樹立,就是要發揮飲食服務企業文化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約束功能,塑造飲食服務企業的集體性格,統一飲食服務企業的集體意志,從而培養飲食服務企業的團隊精神,增強其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
(二)落實飲食衛生安全責任,深化飲食服務企業的制度建設飲食企業的制度文化是飲食企業文化的中間層,貫穿飲食企業的全過程,它反映并傳遞飲食企業的精神,又直接影響飲食企業從業人員行為與飲食企業物質文化的塑造,進而影響到飲食企業的競爭力。一要加強高校飲食企業的制度文化建設首先要以提高師生對飲食服務的滿意度,確保食品安全衛生為導向,層層分解任務目標,落實責任;二是要克服飲食服務制度建設僵化、空泛的毛病,切實增強制度建設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使飲食服務制度建設系統化、科學化,確保飲食服務的采購、運輸、儲存、加工、銷售等環節有章可循;四是有利于飲食服務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加快標準化食堂建設,推進飲食企業物質文化建設標準化食堂建設是確保食品安全衛生的基礎,是提高飲食服務質量的物質保障。高校飲食企業要提高物質文化競爭力,應確保師生獲得滿意的實物價值,必須提高餐飲食品和餐廳設施的使用價值,發揮物質文化的實用、保障功能。首先,菜單設計和菜品供應要嚴格講究科學營養搭配;其次,食品原料采購、存儲必須采用科學方法操作,要通過引進現代商品質廚房設備,減少因人力造成的營養損失和食品腐爛變質;再次,是廚房加工生產應盡量做到流程化、標準化、規范化,減少因廚師技術水平不高帶來的產品質量的不穩定性;最后,是食堂的設計要個性化,食堂的選址,分布以及內外環境建設立意要新,要長遠,立足高規格、高品質,使師生能充分享受到現代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物質文化成果,增加師生的愛校情感和凝聚力。
(四)注重飲食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服務主體的責任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關于人的學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企業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高校服務企業在開展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當切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飲食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員工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三是法律法規教育;四是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五是和諧人際關系的培養。通過這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正確把握高校飲食服務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克服市場競爭帶來的消極影響,促進飲食企業文化建設上臺階、上水平。
(五)提升員工素質、優化服務質量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高校飲食服務企業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師生的要求,提升企業的形象,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必須高度重視員工素質的提高,必須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具體來講,一是必須創新用人制度,優化員工隊伍,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塑造“人人想干事,事事能干好”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強化員工技能培訓,提高員工的職業素質,促使員工在技術方面成為精一門,會兩門,懂三門的復合型人才,滿足餐飲發展的工作需要。三是加強員工規范化語言、禮儀以及相關人際溝通技能技巧的培養,減少在與師生面對面的瞬間服務中的失誤或誤解,從而提高服務質量。
(六)加強高校飲食文化陣地建設,滿足師生對飲食文化的需求高校飲食文化陣地是加強師生基礎文明建設,傳播食品文化知識、技能、增進飲食企業與師生們溝通的重要載體。高校飲食文化陣地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是加強師生基礎文明建設、培養師生良好飲食習慣和遵守社會價值的有效工具。如食堂里設置文明監督崗、勤工儉學崗、病號服務窗口、教工服務窗口、報刊櫥窗、好人好事宣傳欄、飲食浪費曝光欄等,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日三餐的平凡小事中“潤物細無聲”。
2.宣傳陣地建設宣傳陣地是師生了解食品衛生安全知識,提高生活技能的重要渠道,飲食服務企業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園地和傳媒工具,如校園報刊、廣播電視、社團刊物、講座報告、食品安全網絡平臺、圖片展、大學生健康手冊等,積極營造出一種濃厚持久的飲食文化氛圍,滿足師生對飲食文化的需求。
【關鍵詞】交際翻譯理論;商務英語翻譯;應用
1.交際翻譯理論概述
英國著名翻譯教育家彼得•紐馬克在1981年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個詞匯,并把文本做了明確的分類,包括信息型,表達型和呼喚型,強調了在對原作或者譯文進行翻譯時,要緊貼原文。而彼得•紐馬克的語義翻譯理論主要強調對原文作者思維過程進行重現,比較重視翻譯中的內容,并且利用短小的句子對原文的單詞,短語等進行表述。而交際翻譯理論恰恰相反,強調翻譯的語域要與目標文本相一致,更加注重翻譯效果,交際翻譯理論在翻譯上一般是以段落為基礎的,把目的語作為翻譯中心,比較注重讀者的理解和對翻譯后的反應,主要是讓讀者能夠讀到真實客觀的原文信息。彼得?紐馬克認為,在翻譯中,使用的方法是按照文本性質的不同進行選擇的。在文本中,像小說,信件等文學文本,能夠體現出作者和文本本身的,都屬于表達型文本;而有些文本主要目的是要表述文本的內容和傳遞相關信息和知識,這類型的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這種類型的文本要求的內容和書寫格式比較規范,大部分的領域都可以應用;呼喚型文本主要的目的在于得到讀者相應的反饋,把讀者和作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如指南等屬于呼喚型文本。彼得?紐馬克認為,在表達型文本中,使用語義翻譯比較合適,而交際翻譯比較適合在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中使用。
2.商務英語翻譯特點
2.1商務英語中的詞匯變化速度較快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商務英語已經廣泛的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而商務英語的詞匯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涌現出來??萍己徒洕陌l展必然會增加新事物的產生,而商務英語也要把這些新鮮的事物加入到其中,促使商務英語詞匯變化更新速度加快。例如,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后,出現了電子商務(E-business)、網上營銷(onlinemarketing)等新詞匯。同時,還有一些詞匯根據其詞義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得到新的詞組,而表達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如venturecapital,把venture和capital進行了組合,這個詞組的意思是風險投資,代表風險性較大的投資。2.2商務英語的詞匯和內容專業性較強商務英語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的詞匯專業性較強,使得商務英語中的詞匯所表達的含義都是和所在的行業息息相關,不能與普通的英語一樣進行詞語翻譯。同時,商務英語在語言表達的要求上比較嚴格,要求用詞必須準確,嚴謹。例如商務英語中FOB(freeonboard),FOB的意思是離岸價格,是指賣方在產地交貨時候的貨物價格。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是指到岸價格,其中包含了貨物的成本和運費等。這些詞語都有其自身的含義,但是,由于應用環境和位置不同,其所表達的含義也不同。2.3同一個詞匯表達多種含義同一詞匯表述多種含義,這種情況在商務英語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商務英語被應用于很多領域中,正由于領域的不同,同一個單詞在不同行業中所表達的含義也都是不同的。大大增加了一詞多義的幾率。例如“discount”這個單詞,在不同語句中,就表現了不同的含義。句1:Youmaytaketheacceptedbilltoadiscountbankbeforethematurityifyouareinurgentneedofthemoney.(如果貴方急需這筆錢,你們可以把這個承兌了的匯票去貼現銀行貼現。)這里的“discount”是“貼現”的意思。句2:Ifyouordermorethan100pieces,wewillofferyoua15%discount.(如果你方訂貨超過100件,我公司將給貴公司八五折優惠。)這里的“discount”是“優惠”的意思。這種情況在商務英語中非常常見。因此,在商務英語中,對單詞和詞組的使用和翻譯必須要根據所在的環境進行翻譯。
3.交際翻譯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適用性
3.1對各國家間的文化不對等現象進行合理的調整經濟全球一體化給各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挑戰。各個國家由于地域差異,導致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等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于各國的文化;出現了不對等的現象。而交際翻譯理論的目的就在于把原文的主旨通過適當的語言表達的出來,并實現翻譯后的文意和原文本的文意相同,并讓讀者的感受和原作者達到同樣的閱讀效果,從而實現準確交際的目的。所以,在中西方民族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的環境下,翻譯人員要對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進行了解和掌握,并使用適當的語言,把各國的民族文化進行等值的信息交流。在實際英語應用中,經常會出現同一個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意義。例如,兔子在我國代表了一種很可愛的動物,還有以兔子命名的“大白兔”奶糖,深受國民的喜愛。但是,對于澳大利亞來說,兔子并不是一種受歡迎的動物。它們能夠破壞草原,與牛羊爭奪食物,破壞了當地農業的發展。澳大利亞人認為兔子是一種不好的動物。在對中國“大白兔”奶糖品牌進行翻譯時,不能直接譯成“WhiteRabbit”,否則,會給此品牌帶來很大的影響。3.2能夠使譯文與原文的語義進行信息對等交際翻譯理論的觀點中表述了翻譯的目的在于對原文的信息進行準確的傳達,認為,翻譯中所做的所有工作必須服務于整體譯文的翻譯效果。而商務英語翻譯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持譯文信息要與原文信息對等,實現信息的等值傳遞。在這種情況下,翻譯工作者對部分特殊信息進行翻譯時,要根據不同的文化差異,不同的環境,對信息進行相應處理。在現實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有很多翻譯者對詞匯進行了直譯,使翻譯前詞匯所表述的信息和翻譯后所表述的信息不能等值,從而出現了很多錯誤。例如,我國很多“國家二級企業”被翻譯成“StateSecond-classEnterprise”,而“Second-class”在英語中,具有質量下降的意思,既影響了企業的形象,也給企業的擴大和發展帶來較壞的影響。我們可以把這個詞語用“State-levelⅡEnterprise”來翻譯,相對會好很多。所以,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翻譯工作者要對自己的工作極度負責,防止類似事件出現,帶來不好的影響。3.3要求用詞必須準確,嚴謹由于商務英語是一項專業的技術活動,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經濟利益,所以,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翻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必須用詞嚴謹,準確,表面意義不僅要準確,同時在所表達的深層含義也要準確的傳達。如果在翻譯中,出現了很多詞語進行直譯的現象,沒有相應的商務知識做指導,就不能準確的表達出原文的意思,甚至與原文意思相悖而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把白酒直接翻譯成“whitewine”,從字面上來看,我們的翻譯好像沒有錯誤。但是在英語中,“wine”一般特指用水果為原料來釀造的酒,如applewine等。當“wine”前沒有任何修飾語時,它的含義是指葡萄酒,從直面意思來看就是“白葡萄酒”的意思。這樣就使單詞和表述的含義有所差別,從而出現錯誤。
4.交際翻譯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應用的方向
4.1交際翻譯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直譯應用在商務英語翻譯中,一般分為直譯,意譯和轉譯三個部分。而交際翻譯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并沒有否定語義翻譯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地位,而交際翻譯理論在直譯中的應用也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商務英語翻譯中的直譯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含義直譯。含義直譯是根據原來文本的語法內容和詞匯結構進行直接翻譯,其中不加入特殊的調整。在很多詞語上,中西方都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對詞語的表達具有一致性。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好學習,天天向上”,而對其進行直譯翻譯時為“Goodgoodstudy,daydayup”,這種直譯翻譯能夠充分的表達出中西方的教育意識。而另一種直譯為發音直譯,顧名思義,就是英語中有一些詞語可以通過發音來翻譯成中文,并且這些詞語的應用范圍也較為廣泛。如“model”,可以直接被中文譯為“模特”;“salon”可以直譯為“沙龍”。這種翻譯方法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交際翻譯理論的直譯應用,簡單易懂,很容易被雙方國家所接受,同時又可以提供更好的交流意境,既有本國的語言韻味,也具有對方國家的語言風格,有利于雙方國家的交流和合作的促成。4.2交際翻譯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意譯應用通過理解原始文本的內在含義,進行內容的形象表達,從而實現信息的傳遞。這種翻譯方式是交際翻譯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意譯方式。英語與漢語在很多表達方式上都是相似的。如對于某些事物或者動作使用比喻的方式進行表達,在英語中也經常會用到。如果遇見帶有比喻等手法的英語,對其使用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就不能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也會阻礙雙方的正常溝通和交流。如“Hewasbornwithasilverspooninhismouth”,對于這一句的直譯可以翻譯成為“他出生的時候嘴里含著銀匙”。這句話很明顯是不符合常理的。這種翻譯也不容易讓人理解此句話的深層含義。而交際翻譯理論的意譯應用就可以把這句話利用比喻的手法進行聯想,翻譯,能夠真正的體會到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事實上,可以含著銀匙出生的人說明他從出生起就比較富有。在正常的表達中,出現發音或者表達不清楚的文本很正常,我們可以利用交際翻譯理論對其進行合理的調整,可以使商務英語翻譯達到更好的效果。4.3交際翻譯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轉譯應用在商務英語翻譯中,交際翻譯理論的直譯和意譯的應用在運用和表述上相對簡單,淺顯易懂,而轉譯就需要翻譯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知識積累,才能把原文的含義表述的淋漓盡致。轉譯不能單單通過字面或者比喻對原文進行翻譯,而必須把原文中語句所描述的事物轉換成另外一種事物,并做出更多的調整,來實現雙方文化的溝通和交流,相對于直譯或者是意譯而言,難度增加了很多。例如,中國的紫禁城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具有代表性的,同時也是又名的旅游勝地,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但是對于紫禁城來說,在英語中被翻譯成“ForbiddenCity”。這種翻譯方式并不是直譯的方法,因為其中的紫色沒有被翻譯出來。但它也不是意譯,如果是意譯,所表述的內容和文字的字面表述不應當有關聯,而它恰恰是有關聯的,所以說也不是意譯。因此,這個翻譯所采用的是轉譯的方式,能夠充分的對紫禁城進行表述。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能夠通過一個事物轉換成另一個事物進行描述,也可以把靜態和動態互轉,最終來達到信息的傳遞和思想的感悟。
作者:張雙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應用英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翁鳳翔.論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J].上海翻譯,2013(01).
[2]盛卓立.電影名片的交際翻譯特性和翻譯方法———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談起[J].惠州學院學報,2010(04).
[3]周彥君.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公示語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12(08).
[4]康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的應用[J].晉中學院學報,2013(05).
[5]王宗炎.紐馬克論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J].中國翻譯,2011(01).
[6]廖英,莫再樹.國際商務英語語言及翻譯研究[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05).
關鍵詞:新課標三維目標;模塊式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
新課標下生物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生物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各項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有這樣的經歷:從生活走向生物,再從生物走向社會。學生不僅要學習到生物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要接受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并且需要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教師由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引導式教學,學生由原來的死讀書、讀死書轉變為通過積極的自主探究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并借此提高技能培養情感。
現階段的高中生物課程被分為三個必修模塊,它們是《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還有三個選修模塊《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斗肿优c細胞》必修模塊,是學習生物的其他模塊的基礎。而學習這一模塊主要面臨以下幾個難點:如何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教和學,如
何達成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如何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有機統一,如何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為后續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的學習奠定較好的基礎。如何開展好本模塊的教學工作,我認為需從以下幾點努力:
一、深入研究教材和課程實施標準,做好模塊式教學的整體
設計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是高中生物教學、評價等的依據。進行模塊整體教學設計,需要認真研讀《標準》,熟悉模塊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維度的教育價值及其它們凸顯于哪些教學內容和過程之中?有哪些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模塊的主要科學方法,它們應該通過哪些內容和探究活動來培養?模塊主要的、貫徹始終的科學思想觀念,應在哪些教學內容中重點體現?
通讀教科書,熟悉模塊單元。理想的模塊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主題單元,但現有的課程標準中,模塊下還分若干個單元。當我們把一個模塊分解為若干個單元時,每一個單元就是這個模塊主題下分解的問題,通過解決每一個分解的問題,從而整體上解決模塊的問題。在進行模塊整體教學設計時,要通讀教科書,理解教科書的設計思路和呈現方式,熟悉模塊單元。
規劃本模塊需要研究的課題。通過模塊的教學,自己準備在哪些地方積累經驗,并嘗試做理論上的概括和提煉?如何將教學中發現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歸納提升為課題,把教學和教科研融為一體。例如,提高中學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其中又有:提高探究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提高教學媒體運用的有效性等專題可研究。在提高“核心概念”的教學有效性中還有諸多問題需要研究:什么是“核心概念”?如何確定“核心概念”?為什么要重視“核心概念”的教學?如何開展核心概念的教學?如何評價學生的核心概念掌握理解的情況?
二、教學過程要一切為了學生,而教師的指導只能作為輔助
第一,在教師講授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和學生的情感交流;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的表情可以隨學生的表情變化而不斷變化,眼睛里面及時給予學生以鼓勵,通
過交流達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讓學生大膽地參與課堂教學,給學生一種平等交流的感覺。
第二,教師應隨時關心學生的反應,給學生們足夠的展示自我的機會,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不要過分注重自己預先設計好的一些“程序課件”或只注重自身的講授,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演,在課堂上,一切為了學生多學習掌握一點東西,所以教師就應該更多地觀察學生的反應,多思考學生的需要和偶爾出現的課堂需要,及時地把自身的優勢轉化為教學資源,更好地為自己的課堂服務,為自己的學生服務。
第三,結合現實生活和社會與生物學的聯系,將生物學的知識逐漸滲透到生活中去,用心來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標準》的課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要做的工作有: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分析和總結。
三、結合研究性學習課進行教學
結合研究性學習課進行教學,這也是新課標體現的一大特
征,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其實質在于“自主發現”。研究性學習同課堂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發揮研究性學習本身的優勢,還可極大地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兩者相得益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激發學習熱情,促進自主學習,拓展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相長
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與生物教學相關的生產、生活、社會熱點等問題展開研究,并將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不僅可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研究興趣,而且使之便于與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相聯系,使學生看到學習這些知識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實用性,從而產生學習上的主動性、自主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學生從學校以外的眾多渠道中獲取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彌補了教材中的不足,實現了資源共享,使學生和教師雙雙獲益。
2.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各類實踐活動中,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開發、訓練。使學生從小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形成創新意識和創造品格。學生收集的素材大都與社會生活有關,且很多是社會熱點,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可使他們增加對社會的了解,更加關注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我們在高一下學期開設的研究性課題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學期開設的研究性課題是《探究不同容器對酸奶釀制的影響》,這些課題一方面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另一方面,這些課題的趣味性較強,能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再如,在設計必修本第三冊中的“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先在課外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在課堂上將有關的資料與學生交流討論。這樣一方面能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熱愛和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的熱情,提高教學效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怎樣在新課程背景下上好生物課,是我們每位生物教師應該重點探討的問題。教育教學是一項發展的、復雜的活動,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環境和條件限制的活動,更要求生物教師們從自身的教育和教學實踐出發,自我反思,得到更準確的、更切實可行的、體現教學新理念的、符合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為生物教學科研作貢獻,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