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生態修復技術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修復技術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修復技術案例

    第1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關鍵詞:探究 人工 生態 浮床 技術 水環境 修復 應用進展

    一、人工生態浮床技術的相關介紹

    1、人工浮床技術的概念

    人工浮床技術又稱作人工浮島技術、無土栽培浮床等技術,是一種利用高分子材料作為基質,利用水生植物生長中對氮、磷等營養元素吸收和植物根部對懸浮物吸附的特點配合無土的栽培技術對水資源中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進行搬離,從而達到改善水質、抑制水體水生植物的作用,從而營造正常健康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2、人工浮床的作用

    除了基本的凈水作用外,人工生態浮床技術還有其他的輔助作用。首先,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可以利用植物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分泌物來抑制藻類植物生長;其次,水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賴以生存的氧氣,并通過根本傳到水中,將氧氣釋放與水體中,避免了水中魚類等生物的死亡,修復水體物質平衡,達到了防臭防滅的目的;然后,水生植物個頭較大,覆蓋于水面上可以擋住陽光,抑制了藻類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藻類生物萎縮甚至死亡;最后,因為人工生態浮床技術使得水生植物根部產生的營養促進了魚類等生物的繁殖,一定的程度上穩定了水利生態平衡,強化了水資源的自凈能力。

    二、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在水環境修復中的分類

    人工生態浮床技術通過使用環境分為干式浮床和濕式浮床。干式浮床是一種利用植物在浮床生長不接觸治理的水面景觀栽培技術,對于水體并沒有任何凈化作用;濕式浮床可以與水面接觸,能對水體產生凈化作用,從而被廣泛使用。濕式浮床因為其材料又被分為現為強化塑料濕式浮床、混凝土濕式浮床、不銹鋼架發泡聚苯乙烯濕式浮床、鹽化乙烯合成樹脂濕式浮床、特殊發泡聚苯乙烯加特殊合成樹脂濕式浮床等多種有框性濕式浮床和葉子錢纖維編制而成無框濕式浮床。

    人工生態浮床技術通過使用時間分為傳統浮床式人工和組合式人工浮床。對于傳統的人工生態浮床,主要是由浮床整體框架、固定裝置、水生植物構成,利用重力型、桿定型、錨定型三種固定方法對浮床進行水下固定。水生植物是傳統人工生態浮床技術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很有效的出去水體中的氮、磷等元素,很好的做到了對水質的凈化。對于組合式人工生態浮床,是傳統人工生態浮床的進步,是利用植物原有的基礎上加基質或者在填料上加濾食性動物的凈水技術。在人工浮床上加基質,可以為微生物提供良好生長環境,使得各種有利凈水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達到凈水的目的。

    三、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在水環境修復中的應用實例

    1、富營養化景觀水體修復技術

    在我國,上海市在借鑒北京市經驗的基礎上,在淀山湖千塌浦入湖河口進行富營養化景觀水體修復技術的試驗工程,以美人蕉、再力花等6中水生植物為試驗,試驗總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經過一年的試驗,很好驗證了浮床植物去除水體元素的能力,提高了水體的透明程度。

    北京地處我國北方,氣候相對干燥,某些水生植物不利用生長,美人蕉的培育解決了了富營養化景觀水體修復技術過去只考慮除去廢除元素而忽略了水體透明度的單一問題,不僅可以改善水體的富營養化,還可以使得水質透明干凈,同時,在試驗中加入了其他水生植物,使得水生生物的使用范圍更廣更專一,提高水質除污的針對性,對富營養化景觀水體修復技術在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在水環境修復中的應用進行驗證。

    2、污染河道治理技術

    在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在水環境修復中的應用的污染河道治理案例中,上海市寶山區的匯豐河城郊黑臭河道治理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海市寶山區的匯豐河全長1.7千米,平均水深1.6米,工程實施的浮床面積達到了5271平方米,占河道縱面積的25.7%。在治理中,以美人蕉、香根草等四種植物為主要水生植物材料,經7個多月的治理,海市寶山區的匯豐河的黑臭現象基本去除,水體富營養化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上海地處我國東南部,氣候濕潤,適宜多種水生植物的生長,但是因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限制,對凈水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在上海河道培育美人蕉等四種植物的培育驗證凈水能力的高低,還可以看到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已經不滿足于景觀水體小型環境中,被運用到更為普遍的河流治理當中。在河流的治理中,案例成功的解決了水生植物在流動水體上移動、凈化不均勻的問題,還充分利用水體自凈的能力和植物對水體腐爛生物的吸取成功的解決了水體異味顏色渾濁的問題,并在水生植物根部產生大量營養元素,促進了魚類的再生成功的使得河道的生態循環走上正軌。

    3、養殖魚塘水體修復技術

    對于養殖產生的廢水,研究的學者針對這一問題嘗試了人工生態浮床技術來對廢水進行修復,提出了養殖和修復同時進行的理念。在治理中,在江蘇洪澤的魚塘中利用浮床種植蕹菜,解決水體問題的同時產量達到了將近7kg/平方米。

    江蘇洪澤地處我國東南岸,水產行業發達,養殖魚塘水體修復技術隨著水產行業逐漸走入生產生活中,利用水生植物不僅減少了魚塘中相關元素的含量,好極大的促進了水體的凈化和物質循環,提高了魚類的成活率,也加大了魚類、藻類等對水體的應用,達到了雙贏的目的。隨著現在人們對魚類在餐飲和養殖觀賞等方面的大量需求,養殖魚塘的產業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養殖魚塘水體修復技術的使用,不僅可以節約水體修復資金,減少水源在換取過程中的浪費,還利用水體廢物進行再造,凈化水體的同時進行養殖,實現效率最大化。

    4、養豬場廢水處理技術

    東莞市某豬場使用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對養豬場的氧化塘水體進行修復,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驗,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使得氮、磷等元素的去除率高達90%,很好的對養豬場的氧化塘水體進行修復,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根據上述案例可知,將家畜產生的大量含養物質和排泄物在排放前進行處理,減輕了因為地表徑流或者亞表面流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問題,還解決了富營養化水體帶來的生物厭氧反應,減少了有害氣體和生物霉排出,保護了畜牧業周圍的生產環境,提高了氧化塘的利用效益。

    5、機場地表徑流處理技術

    機場在冬天很容易使用除冰劑對地面進行處理,但是在使用后除冰劑的主要物質-乙二醇會流入地表。為了緩解這一現象,機場開始在內部建設普遍使用蘆葦浮床系統來對污水進行處理。

    根據上述案例可知,蘆葦水生植物的使用不僅改善了水體條件,除去因為除冰劑對土壤的侵蝕和破壞的元素,還利用蘆葦體型高大、外觀好看的特點來增加了美觀的效果,不僅成功的將機場的水質進行凈化處理,還節約了美化機場的景觀費用,很好的成為了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在水環境修復中的成功應用實例。

    四、結語和展望

    為了解決我國水體破壞的現象,人工浮床技術的發展備受重視,成為目前國內外治理水環境最有效、最經濟、最可持續的技術之一,在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在水環境修復一定會被用到更多的生產、生活當中,在技術層面上也會根據國家的支持和人才的集聚使得人工生態浮床技術更為先進和完善,從而解決環境問題,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黃文丹. 探究人工生態浮床技術在水環境修復中的應用進展[J]四川環境.2015年

    [2]鐘建紅.城市河流水環境修復與水質改善技術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第2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建設速度越來越快,以及工業發展取得空前進步,對我國生態環境水土保持造成一定影響,使得我國生態自然修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進而影響我國工業和城市建設的長遠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來將水土保持的重要理念推入落實到人們心中,進而做好生態文明建設,以加強我國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

    1生態自然修復的基本意義

    生態自然修復就是當某區域的生態環境在經過破壞或者退化后,進行自主恢復的過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進而建立一個和諧文明的生態環境。通常情況下來說,生態修復是指相關部門采取各種生態工程技術等,針對生態環境中所出現的問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改善生態環境的破壞,其目的是對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進行重新調整、優化,使其與外部信息和能量進行相互融合,進而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到原始狀態。此外。隨著各國專業人士對生態環境的研究發現,生態環境修復主要是從生態恢復、生態重建、生態修復以及生態改良等方面來實現的,這幾方面雖然是針對不同問題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改良的,但是其含義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圍繞著對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發展”來進行的,使得已受到損壞的生態環境能夠進行系統的修復,并且達到持續利用和發展。

    2采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相關措施

    2.1注重利用生態環境自我修復能力。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中,主要以自然恢復為主,即我們應該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的循環規律等,使生態環境能夠實現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修復。此外,相關人員還應該注意掌握生態環境中各種生物與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界的演替規律、物種之間的競爭與存亡等問題,這些都屬于自然所擁有的基本屬性,我們只有盡可能將其掌握到位,并對其加以運用,才能使生態環境得到很好地恢復。2.2注重因地制宜式的生態修復。我國是一個土地面積非常遼闊的大國,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地區特征,并且不同的地區還有著不同的氣候、環境等,如降水量、森林面積等特征,這些因素對我國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并且各種地區生態環境的修復過程也是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因此,我們不能從單一地區生態環境成功恢復的案例來對其他方面進行控制和治理,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針對不同的生態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而保證生態環境能夠最大程度上進行自我修復。2.3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在我國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存在著植被面積小、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但由于這些農村大多是地廣人稀、經濟不發達等一些偏遠地區,所以常常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理,影響了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我們必須認真重視起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尤其針對農村的水土流失問題,相關工作人員應積極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考察和研究,進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因地制定一些生態移民或者生態修復方案,從而更加科學地治理、恢復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此外,還要注意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格局進行科學嚴謹的劃分,建立系統的生態治理格局,以防止后期生態修復工作產生在在破壞現象,從而促進我國生態修復的長遠發展。

    3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

    3.1加強和完善人們的生態保護理念。通常情況下,我國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人為和自然兩方面影響而產生的。自然因素一般不可避免,我們只能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但是人為方面卻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變的,這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近年來產生一系列的人為破壞問題主要是由于人們心中缺乏加強生態保護的意識,他們認識不到生態環境被破壞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其后果的嚴重性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常常在監督較為寬松的地區,由于各種利益等因素,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大量的破壞,這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大力度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教育,以此來促進生態保護觀念深入落實到人們心中,讓人們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能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進行監督和管理,不做那些傷害環境、破壞環境的事情,進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3.2加強先進科學技術的引用。為使得我國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和恢復,我們除了采取相關措施來促進生態環境進行自我恢復外,還要注意引進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由于近年來我國科技的發展非常迅猛,并且取得優異的成就,尤其是那些比較高端的科學技術,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恢復將是十分重要的。相關研究人員在對水土流失的治理中,要注意將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體現出來,同時也要注意以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情況來采取相關的技術,進而保證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更加綠色化。此外,相關部門之間也要注意加強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建立全面系統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從而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

    4結語

    總之,加強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前我國在生態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阻礙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當前實際情況,從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加強技術引進等各方面,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進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蘇江 寧何 單位:昆明龍慧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崔騰嫻.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方式與運用實踐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6):33-34.

    第3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1.化學法[2](1)化學絮凝處理。利用化學藥劑去除水體污染物以達到改善水質,但易對生態系統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使用。(2)化學滅藻處理。開營養鹽的積累會使水中的藻類大量繁殖,致使許多水下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水變成黑臭,投加化學滅藻劑殺死藻類。但長期使用藻類易產生抗藥性,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2.微生物法利用微生物降解水體中的有機物,吸收和轉化污染物質成為無污染或微污染的物質,起到水質凈化的作用。但微生物的繁殖快,每一次繁殖都可能一些變異品種,導致微生物凈化作用下降,而且很難控制其凈化效果,同時微生物的分解物可能帶來二次污染。

    3.水生態修復法主要是恢復動植物等生物的多樣性,利用其生命活動,對水體中污染物進行吸收、轉化及降解,從而凈化水體,重建并恢復水體中的生態系統。由于該技術效果好、成本相對較低、運行維護方便等優點。同時不易形成二次污染,還可以與景觀改善相結合,因此已成為湖泊環境的主要發展方向。運用物理法、化學法以及微生物法來改善湖泊水體,在技術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或存在不可持續性,易造成二次污染,或成本高等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水生態修復法是湖泊環境治理領域最有價值和最具生命力的技術。

    二、基于生態修復的湖泊環境治理技術

    在調研分析湖泊生態系統退化、結構不合理等原因的基礎上,通過實施包括基礎條件建設工程(水位調控、湖盆物理形狀改造和底質改善)、高等水生植被構建工程、食物網構建工程與清水態生態系統優化與穩定工程等水生態修復工程措施,調整和優化生態系統結構,修復水生態系統,有效提升水質,構建“清水態”生態系統。

    1.水位調控為了改善底質,需排干湖水。生態修復初期,若降雨不能滿足工程需要,需啟用自來水作為備用水源,按生態修復初期平均水深控制在0.6~0.8m,后根據植物的生長狀況和降雨量控制湖泊的水位在適宜的范圍內。

    2.湖盆物理形狀改造通過實施湖盆物理形狀改造,將現有平坦的湖盆表面改造為若干個直徑不一、深淺不同的鍋底狀表面,同時布設多條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溝道,構造與自然沉積環境相似的湖盆形狀,以滿足不同生態位的水生動植物生長需要,通過構造多種生境,為高等植物群落組成多樣性乃至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打下基礎。

    3.底質改善運用“高效抑氮磷復合基質配比技術”,將湖泊重污染底泥進行質地改良,經機械處理使底泥具有良好的通氣保水性能;然后投加微生物降解底質中過量的有機物成分,同時配以適量的鐵、鋁、鈣鹽,既能使底質具有較高的養分有效性,以保證植物生長,又能通過上述幾種金屬鹽固定底泥中的營養物質,抑制底泥中營養過量釋放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并結合現場環境狀況制作成幾種人工基質,并在上面種上植物,篩選出適合本地使用的高效抑氮磷釋放的復合基質配比方案,為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態系統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底質保證。

    4.高等水生植被構建以沉水植被恢復為主,沉水植物生長在水面以下,對抑制湖泊沉積物再懸浮、降低水體營養鹽濃度、提高水體透明度、改善湖泊水質和景觀效果意義重大,是維持湖泊清水態的主要調控因素。

    5.食物鏈構建工程食物鏈構建是決定水生態修復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合理的食物鏈結構可能導致水生態系統不穩定,水環境重新變得惡劣。清水態食物鏈結構構建主要包括魚類、浮游動物、浮游植物、細菌等構件的重建與優化。在湖泊生態修復初期,通過放養鱖魚、烏鱧和大口鯰等肉食性魚類,通過捕食其它魚類調節湖泊生態系統中魚類多樣性和種群密度,降低草食性、雜食性和掘食性魚類對沉水植被恢復的影響。底棲動物主要放養蚌和螺等,蚌等放養在水較深、底質軟的區域,螺接近岸帶淺水處。

    6.清水態生態系統優化與穩定對水生態系統進行持續監測,據此在優化水生高等植物種類、食物鏈結構的同時,建立魚類平衡、魚類-沉水植物平衡、魚類-底棲生物平衡、濾食功能群-浮游植物平衡等,最終建立穩定的良性湖泊生態系統。

    三、案例分析

    1.工程概況內沙湖(東經114°18′30″-114°18′39″,北緯30°33′51″-30°34′01″)位于武漢市中心城區,因粵漢鐵路(今武昌到黃石線路)的修建由沙湖分割而成,面積約5.67萬m2,最大水深近3m。目前實現截污,水源靠降雨補給,湖泊水環境惡化程度嚴重,常年水質為Ⅴ類,間或Ⅳ類,呈黃濁態,透明度不到30cm,遠遠不能滿足該湖功能區劃的要求。對內沙湖開展了生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內沙湖主要生態問題是外來污染對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是典型的惡性生態系統:缺乏沉水植物、底棲動物群落退化嚴重,大型浮游動物密度低、食物鏈短,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營養鹽循環速率高,沉積物-水耦合作用劇烈,整個水生態系統自凈能力低[3]。

    第4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關鍵詞 生態航道;航道建設;生態航道整治

    中圖分類號U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363(2017)03―0020―01

    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同樣重要。在實施航道整治的過程中,施工對水域生態及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今我們推行全面生態文明建設,就更應該關注生態航道建設。青山綠水和金山銀山一樣重要,雖然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但我們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如今,人們對環境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綠色經濟也是社會的一種發展趨勢,因此研究內河生態航道也是順應社會的發展。

    1內河生態航道建設的內涵與意義

    內河生態航道建設是把具有通航功能的傳統航道與自然河流生態系統統一在一起的新型水利建設模式,著重發揮河流系統的整體功能,使其不但具有便捷、高效、安全、暢通的基礎水運功能,還有平衡和諧的生態環境系統。內河生態航道建設將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且能持續綠色發展。

    另一方面,黨的十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中,內河生態航道建設的提出響應了國家的發展戰略,其恰到好處地在水運經濟的發展與航道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2內河生態航道建設發展措施

    2.1生態航道整治關鍵技術

    朱泖河生態航道整治關鍵技術有生態護岸、生態護底、生態壩體和生態施工等關鍵技術,筆者在下文中對其依次介紹。

    生B航道護岸是指在滿足通航功能的條件下,使得土體與水、生物與水、土體與生物之間相互滋養,從而符合生物成長及其生物群落的要求,又能夠防止水流及船行波對岸坡的沖刷。航道生態護岸包括生態護坡及生態護腳兩部分,航道生態護坡的關鍵技術是利用生態結構進行護坡;而航道生態護腳的關鍵技術是研究透空性結構在護腳處的效果以及實際應用。

    生態航道護底的關鍵技術包含順壩、魚骨壩、丁壩生態護底技術和潛鎖壩護底技術,此類技術能夠降低能耗,也可為魚群提供休息的地方。

    生態航道壩體的關鍵技術是研究魚巢式、可拆卸式及透空型壩體的結構形式及水沙特性,及其在生態方面的效應。

    生態航道建設施工中驅趕的水生生物主要是魚類,而驅趕魚類的主要技術是聲波驅趕施工區的保護魚類,測試用于魚類合適的聲波,盡量減少聲波對魚類的傷害;利用燈光驅趕對燈光敏感的魚類;驅趕魚類的其他方法。

    此外,應借鑒國外在生態航道建設技術方面的成功措施,如重建植被、修復人工濕地、恢復緩沖帶、降低河道邊坡、修復水邊濕地、修復池塘等均可應用于航道建設中。

    2.2生態航道環保疏浚與生態炸礁關鍵技術

    生態航道疏浚是指除去水中的不良底泥,使疏浚后的基底能夠為之后的生物修復創造環境前提。航道疏浚包括3個環節,分別是挖掘、運輸及處理疏浚土,而怎樣減少挖泥的二次污染,安全、高效、經濟地處理疏浚土是生態航道環保疏浚的核心內容。生態疏浚法是實現生態航道環保疏浚的途徑之一,其中施工過程的控制及處理疏浚土是實現生態疏浚的關鍵。

    生態炸礁會對原生態航道產生影響,需在項目前期進行環境評估,有針對性地確定施工控制范圍及距離。生態炸礁的方案設計及質量檢驗標準較為關鍵,需要對炸礁的地點進行詳細的探測后再制定方案,與此同時,需要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加強施工管理。

    2.3生態航道節能減排關鍵技術

    在內河生態航道的建設中,積極研究使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等,并建立新的體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內河生態航道建設期和運營時的資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基于生態要求,航道生產要節約能源、開發新型能源并減少污染物排放。風能、水能是生態航道生產中取之不竭的能源。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宣傳節能減排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標準和節能減排知識,弘揚節能減排先進典型,教育項目部及施工班組轉變觀念,增強節能減排意識。

    船舶減排技術有節能減排及船舶污水減排等。船舶排污控制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生活垃圾的處理與生活污水排放問題。對于船舶上的生活垃圾可以進行人工管理,收集在一起,不可亂扔于河道;對于生活污水的排放,有污水處理條件最好,若無此條件,可將放置進行沉淀,最大化的減少污染。

    2.4生態航道支撐保障系統關鍵技術

    朱泖河生態航道工程建立了完善的工程環境管理體系,對已經實施了生態航道建設的河段采取系統化、標準化管理措施,保證航道安全有效的運行。生態航道保障系統解決了3個問題:生態建筑物的維護及管理、環保疏浚的實施與管理、工程船及施工船的節能減排管理等。

    3具體案例應用

    在此以朱泖河航道標準化建設工程為例分析,建設該生態航道是為了確保朱泖河航道暢通、平安、高效、綠色發展。生態航道建設主要重點是生態設計及營造、施工、運行和生態航道支撐保障系統,應予先行。對于朱柳河船舶上的生活垃圾我們會進行人工管理,收集在一起,上岸時集中處理;對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在大型船舶上都裝有污水處理設備,用來處理污水。生態航道的輔助部分包括文化建設、景觀建設及節能減排,節能減排是關鍵性問題,它貫穿航道施工及運行的全過程中。此工程的管理體系完善,按照環境管理目標來實現本工程的環境保護目標;同時,根據有關環境管理文件嚴格把關工程施工環境;項目部由項目經理、綜合辦公室、其他各部門形成立體的環境管理體系。項目經理起到領導作用;綜合辦公室作為體系的核心,參與全過程管理;其余部門做到“一崗雙責”;生態建設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對生態航道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些技術都是朱泖河生態航道建設關鍵部分,達到這些技術指標就保證了航道建設及運行合格。

    第5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關鍵詞:轉型期;環境污染侵權;恢復原狀;變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88-02

    環境污染是生態環境惡化的具體因素,隨著社會環境意識的提升,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污染成本,不僅加劇了環境治理難度,也給社會發展帶來負向影響。據統計,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約占整個GDP的10%,尤其是工業企業污染所占比重更大。在我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中,除《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85條提及“恢復環境原狀”外,其他法律尚無對環境污染侵權案件的適用條款說明。在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侵權責任法》第15條中,對于傳統民法中的損害賠償方法,有恢復原狀和金錢賠償兩種途徑。反觀當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界定,有學者提出向《侵權責任法》并軌的建議,但對于環境污染損害與救濟途徑,缺乏適用性。如重金屬環境污染,其損害結果具有多種形式,而對于恢復原狀的責任承擔,則無法適用。

    一、環境污染侵權與恢復原狀的法學關系

    從法學研究中來看,對于“恢復原狀”與“金錢賠償”,雖然兩者都是一種損害的賠償途徑,但其價值與定位存在差異性。“恢復原狀”是基于對被損害者的利益,旨在提供對被損害者權利或法益完整性的保障;而“金錢賠償”則是從價值利益時尚來補償被損害者的權利或法益[1]。從傳統民法視角來看,恢復原狀與金錢賠償是相互排斥的,當恢復原狀足以救濟受害者損失的,則不予金錢賠償;反之,則為了實現補償功能,以金錢賠償方式來保障受害者權益。可見,在環境污染侵權場合下,恢復原狀更具有權益維護、功能恢復、全面補償的特性。

    (一)有助于維護受害者的利益完整性

    恢復原狀是傳統民法中最符合損害賠償目的的方式,如同損害事故未曾發生一樣,而非對受害者的財產利益的等價賠償。恢復原狀在法學解釋中,不僅包括對物質利益的保護,還包括對精神利益及其他主觀利益的保護。在《侵權責任法》中,對于侵權損害,需要課以損害賠償義務來填補損害結果,并讓受害者恢復到沒有損害的狀態(原狀)。所以,恢復原狀具有保障受害者完整利益的功能,而等價金錢賠償僅代表宏觀上的財產損害。在環境污染侵權中,既表現出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又表現出對受害者健康權、財產權的損害。因此,從保障受害者利益完整性上,將“恢復原狀”運用到環境污染侵權中,更能夠彰顯完全賠償功能。

    (二)有助于確保受害者權利的繼續

    從恢復原狀的外在表現來看,實現了對物的功能、狀態、使用價值的維系,便于確保被侵害者權利的繼續。在德國法典里,將“完整利益”稱為保持利益。以被損害的汽車為例,通過修復可以使汽車的使用價值得以延續,如果該汽車承載了特定的情感,其所負載的特定主觀價值也實現了維持,這與等價值的金錢賠償相比是無法實現的。同樣,在環境污染侵權案件中,恢復原狀不僅發揮了承擔責任的方式,也實現了對被損害者權利的繼續功能。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等責任承擔方式被認定為預防性責任承擔方式,雖未實現損害賠償法上的恢復原狀,但卻是實現受害者完整利益保護的重要責任方式。以某重金屬污染案件為例,由于重金屬污染所帶來的土地污染經濟賠償,只能補償現實中的經濟損害,但對于農民及子孫來說,金錢賠償無法實現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維護,而因土地污染所帶來的脫貧、致病等問題,則無法給予保護。另外,對于土壤污染后的修復與治理成本更高。

    (三)有助于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環境污染侵權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甚。同樣以重金屬土地污染為例,由于重金屬本身具有一定毒性、生物累積性、持久性、遠距離遷移性等特征,使得重金屬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危害,對人類身體健康及周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因此,面對因環境污染帶來的侵權救濟案件,不能僅停留在當前的人身及財產損害方面,還要兼顧未來可能的不特定人群、財產和生態危害。當前,在《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法》第85條及《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條中,有提及對生態損害賠償的條款,新修正的《環境保護法》第64條也提及對“破壞生態”的侵權責任的追究,這些都體現了對環境污染侵權所帶來的完整利益的保護。

    二、當前環境污染侵權中恢復原狀面臨的適用困境

    (一)恢復原狀在保護私權損害中遭遇可行性論證難題

    從法學損害賠償中恢復原狀的適用條件來看,一是有原物存在,而對于原物不存在則只能轉化為損害賠償責任或其他形式;二是原物損害具有可恢復性,即可以通過技術性修復來保障恢復原狀;三是恢復原狀具有經濟性,即恢復成本不能巨大或不具有可操作性[2]。可見,由于環境污染損害案件中對“恢復原狀”的適用性存在現實,如缺乏恢復原狀的參考標準,特別是一些重金屬污染案件,本身對環境的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恢復原狀幾無可能。再者,對于可恢復性難以認定,如一些重金屬污染可能帶來的化學、物理、生物變化等,其直接危害、間接危害涉及范圍較廣,且難以評定。還有對環境污染中的“恢復原狀”不具有經濟性。如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將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成本放于最高位,其恢復原狀的代價是高昂的。

    (二)恢復原狀難以對環境損害提供合理救濟

    從《侵權責任法》第65條中“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害”解釋來看,一是包括人身上的傷害、死亡、財產損失等;二是環境上的損害,即環境私權、公權侵害。由于在學界Α八鷙Α鋇慕綞還不統一,一些觀點將“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損害”行為界定為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而從《侵權責任法》來看,環境污染侵權主要是由污染物對大氣、土壤、水體等環境要素超出其自凈能力,使得人身、財產損害的行為[3]。因此,從立法層面來看,對于環境污染侵權損害的救濟,盡管新修訂的法典也提及了“破壞生態環境的侵權責任”,但對于環境損害賠償及救濟體系還不完善。如最高法指導性文件及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提到了對“環境污染損害生態環境”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但在侵權責任及保護環境利益救濟渠道上存在缺位,使得恢復原狀陷入難有作為的尷尬。

    (三)恢復原狀被環境污染修復責任所取代

    保護環境,維護生態,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一些老舊重污染企業的關停、外遷所留下的污染場地越來越多。由于企業污染物排放而導致的法學上的“污染場地”,其對人類健康及環境修復都帶來嚴重危害。2014年環保部出臺《污染場地術語》《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等文件,逐漸加大對污染場地的調查、風險評估和監測。但在污染場地恢復治理上,對于恢復原狀責任方式,往往被環境修復責任所取代,特別是一些企業因歇業、倒閉、關停、破產等無責任承擔者,使得國家負有公眾利益保護的職責。

    三、恢復原狀適用環境污染侵權的變革建議

    (一)分類構建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及恢復原狀標準

    從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損害不可逆轉性來看,在應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問題上,結合污染物對環境的危害及威脅程度來制定不同的恢復原狀標準體系。強調對私益損害的保護,在明確人身及財產損害的同時,還要明確對土壤、水體等環境有害污染物的清除標準,如《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地下水質量標準》等,對于無法徹底清除的,需要修訂各類污染物質量控制標準,來進一步保障人身、環境安全。如借鑒德國、英國、日本基于風險各類的污染場地管理辦法,來實現對被污染場地的修復目標,促進其可持續修復。

    (二)引入恢復原狀技術可行性分析

    從環境污染案例中面對“恢復原狀”的技術可行問題,如某重金屬污染在技術上不具有可行性,則給周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生物多樣性帶來危害。對現行法學框架下“生態破壞侵權”責任方式進行完善,當面對無法修復障礙時,以最佳可得技術來進行可供選擇。比如在環境圍繞修復技術上,常采用組合修復技術,如螯合劑――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微生物修復技術等,來降低和減少環境污染。當然,在協同最佳可得技術制度建設上,一方面借助于環境損害評估機制來進行可行性論證,另一方面通過司法裁決方式來確保環境修復方案的可行性。

    (三)制定恢復原狀經濟合理性的例外規則

    考慮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多樣性、嚴重性,多數國家的立法、司法中對生態損害的恢復責任實行例外規則制定。如德國法典中將“環境責任”納入《環境責任法》;意大利民法典第349號法律第18條專門明確了“環境損害賠償規定”;美國超級基金法明確了“嚴格、連帶、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責任,對污染場地的修復責任可溯及、無限、連帶責任,企業股東或管理者應該承擔支付修復費的責任。2014年我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顯示,全國土地總污染超標率達到16%,主要污染物有鎘、鎳、銅、砷、鉛等。對于“污染者負擔責任原則”,當污染者滅失或主體消失時,國家成為履行治理責任的最終承擔者。因此,應該考慮到恢復原狀的例外規則。

    (四)保持環境修復責任的獨立性

    從環境污染侵權表現上,一方面是環境污染侵權導致第三方人身、財產權益受到損害;另一方面是環境損害,對周圍土壤、大氣、水體等環境帶來結構性、功能性破壞損害;再者是企業在經營中帶來的污染場地問題。對于不同環境污染侵權的“恢復原狀”,其環境修復責任應該適用不同的損害。從立法上明確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及污染者修復責任的性質,界定清環境治理中的公權、私權、公法責任、私法責任界限,才是推進生態保護的基本法律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志軒.明晰責任 完善制度――《環境保護法》修改芻議[J].環境保護,2013,(16):65-68.

    第6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摘要:闡述采用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污染水體的機理及其運用需應注意事項。

    關鍵詞:生態修復;食藻蟲;水生植物群;水生態良性循環

    中圖分類號:S718 文獻標識碼:B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湖泊、河涌及水庫等水體的污染也日益嚴重,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產和使用,食品加工、畜產品加工等造成的工業廢水和大量城市生活廢水,使水中富含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有了充足的養料保證,藻類,特別是藍藻(主要是銅綠微囊藻)泛濫成災,嚴重污染水質。藍藻細胞外面被一層厚厚的多糖類物質所包圍,這些藻膠和多糖類物質幾乎不能被任何高等動物的消化酶所分解,國內外許多工程案例都嘗試采用高等動物包括魚類治理藍藻污染,均未獲得理想的結果,藍藻幾乎成了食物鏈和生物鏈的盲端。由于藍藻的爆發,會造成湖內缺氧,沉水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沉水植物滅種,各種水生物缺氧而無法存活,整個水生態系統失衡,藻類成為水體中的主導物種,最終導致水體變綠變黑。

    本文介紹完全采用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污染的水體

    一、采用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污染的水體機理:

    1 采用食藻蟲處理控制藻類

    食藻蟲是一種經長期改良馴化的可控制藻類污染的低等甲殼浮游物。

    食藻蟲能夠大量攝取藍綠藻、腐屑、懸浮物與有害菌類,同時,其本身又是魚蝦蟹貝等水生物所喜愛的食物。這樣,處于食物鏈盲端的藍綠藻轉化成為水產品的途徑被有效地打通了,從而使水體的藻類污染得以根治。藍藻適宜生長在弱堿性的水環境中,經馴化的食藻蟲所產生的排泄物具備弱酸性,可有效降低水體的PH值,使藍藻的生長受到抑制。食藻蟲消除藻類后,水體透明度大大提高,有益于其它水生物的生長,同時,由于食藻蟲的生物特性,可將微生物等帶動在水體中的分布和生長,為沉水植物生長創造條件。食藻蟲引導的沉水植被生態修復技術對水體凈化效果的穩定性好(見圖1)。

    2 建立水生植物群,恢復物種多樣性:

    在水體中種植沉水植被、挺水植物、浮葉植物群落,并通過沉水植被的光合作用把大量的溶解氧帶入底泥,使淤泥中的氧化還原電位升高,促進底棲生物及微生物的繁衍,進一步促進水體生態系統恢復多樣化。

    (1)挺水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部分淤泥中的營養物質,光合所需碳源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直接排入大氣。

    (2)浮葉植物:從根系和浮葉背面吸收水體和淤泥中營養物質,但碳源也主要來自大氣,產生具備凈化力的氧氣通過浮葉大部分進入大氣;對上層水體有 一定凈化力。

    (3)沉水植物:根系和整個葉面直接吸收水體和淤泥中營養物質,所需碳源直接從水體中吸收,產生的氧氣直接對自下而上對整個水體產生巨大的凈化力。 綜上所述,恢復沉水植物――“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是水域生態恢復自凈能力的最優化模式。

    目前使用較多的邊坡駁岸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濕地凈化法――這種方法從水域立體造景上意義重大,但從城市景觀水體凈化意義上來分析,有較大偏差。不同水生植物水質凈化作用與自身代謝(二次富營養)百分比:(敞開于屋頂的試驗,包括空氣污染),(見表1)。

    在水體中種植沉水植被,如輪藻群落、篦子眼子菜群落、苦草群落、海菜花群落等,使水體產生制氧功能,水體中的有機物被氧化成無機鹽而加速結晶下沉。沉水植物根系將有效吸收底泥養分,使底泥中有機物被礦化,形成表面的礦化層覆蓋下部淤泥層,減少有機物進入水體,沉水植被替代藍綠藻進行水下光合作用,釋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中過多的氮、磷等富營化物質,能形成水域生態“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自凈功能, 也能進一步抑制藍綠藻。沉水植被恢復后,底泥氧化還原電位升高,有利于水生昆蟲和水生底棲生物的大量滋生,在沉水植被共生作用下,“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形成底泥營養物質的封存和生態鏈自凈(物質能量的逐步吸收轉化)。食藻蟲引導沉水植物進行生態修復有利于水體維持高透明度。

    3 建立水生動物群,進一步恢復物種多樣性:

    在水體中投放優選、養殖的水生動物:如魚、蝦、本地螺、貝等水生物,促進水體的微循環,為其它水生物的生長創造更佳條件。水體及底泥中的營養被沉水植物吸收,當植物生長過快時,可以適當收割。同時水體中的魚蝦及螺、貝等水生動物能食用部分植物及食藻蟲,當魚類等過度生長時,可以適當捕撈,從而形成水體養分向水生動植物的轉移。通過收獲有機水產品把水體水中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從水體中轉移上岸,徹底降低水體水中的富營養化程度。

    4 完整建立健康的水生態良性循環系統

    (1)從已有的研究結果看,水生植物可以顯著提高富營養水體的水質,對氮、磷污染也有明顯的凈化作用。同時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長,從而降低藻類的現存量。因此,恢復以水生植物為主的水域生態系統是凈化水質的合理有效措施和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重要措施(2)。水體徹底消除水體富營養狀態,能使修復后的水體具備了自凈功能,一般少量污水(每日排入不超過5%修復水體總量)可以通過水體生態系統所具備的凈化功能自凈。沉水植物和水生動物成為水中的主導物種,藻類不再有生存空間,水體可以保持長期清潔(見圖2)。

    二、采用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污染的水體的優點

    1 全生態的水質凈化技術體系,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凈化水質,不使用諸如殺藻制劑、殺草劑等,無任何生物的或者化學的二次污染;水質主要富營養指標在生態系統穩定后達到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潔凈的水體大大減少蚊蠅滋生,提升環境的舒適度。

    2 不需要建設水體的凈化設備用房(即不需要水域以外的占地)。

    3 符合打造節能低碳社會的建設理念水質能持久保持地表水三類標準,終年不需換水,水體本身具有自凈功能。修復完畢后,日常使用中不需采用任何電力設備來維持,水生植物本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產生氧氣,實現“負碳”。

    4 由于水生植被能夠固化水底淤泥,吸收底泥中的養分,將底泥中富營養成分徹底轉化成水生植物纖維素,所以無需清除水底淤泥,也不需排干水體。

    5 景觀優美:水底布滿水草,魚蝦嬉戲其中,恢復自然優美水景,透明度可以達到2米,水質清澈,水下景觀充滿生機。

    6 效果持久:水體修復后經過合理維護,目前最早完成的項目已長達6年多,仍然保持良好狀態。

    7 維護簡便:運用“食藻蟲”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污染,依靠生態系統食物鏈關系,形成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生態系統建立后,景觀得以構建和保持,后期只要加以適當維護,調整物種種類和數量,維持自凈的生態,效果即可長期保持。

    三、采用此技術治理污染水體的適用范圍及應注意事項

    1 僅適合相對封閉的水體,一般補充水量不宜超過總體水量的5%,且水質為一級排放標準的A類。如果總水體量很大,可以適當的加大補水量。

    2 水體面積的適合范圍不宜小于1000平方米,因為水體總容量太小,建立起來的水生態平衡抗沖擊能力較弱,且投資成本較高。

    3 對水深的要求,水深宜為為0.8~3米之間,最小水深不得小于0.5米。對于我國的南端如三亞,水深不得小于1米,因三亞的氣溫常年較高,避免水草熱死;我國的北端如長春,水深是冰凍深度加上水草要求的生存水深度。因此各地的氣候條件也決定了水深要求也也不同。

    4 由于我國地緣遼闊,南北氣溫相差大,相對應的水草習性也有不同。例如在北方的水沉草就需冬眠,當水結冰后,冰下水溫一般在2~3℃左右,冰層融化后,水草又可從冬眠狀態蘇醒;而南方的水草需選用需耐水草。因此根據不同的氣候及水質條件,應選擇不同的水草種群進行搭配,同時對投放食藻蟲的時間和數量都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調配。

    5 整個水生態系統的生命周期,理論上可達到數十年,有待項目運行驗證,現目前已運行的水域僅為6年(北京圓明園―鳳麟洲64000 水深:0.8-2m 竣工時間:2008年)。

    6 比傳統污水處理方法一次性投資高,建立一套完整水生態體系,所需費用約250元/ m2,但其后期維護費用較低。

    7 應注重水生態體系的維護及保養,對于連續水域,一般10000平方米需配置一名專業的水域保管員。

    廣州麓湖公園(聚芳園)

    施工面積:1300完工時間:2011年5月效果保持至今(見圖3-圖5,表2)。

    結語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積極廣泛的采用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污染水體。

    參考文獻

    第7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關鍵詞: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6-0091-03

    1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目前我國大多數水體受到了嚴重污染,其污染主要是由于富營養化、重金屬含量超標及農藥殘留含量超標等。據報道,我國富營養化和超富營養化湖泊占總量的66%和22%[1] 。我國污染水域主要以有機污染為主,90%以上是因水體中N、P過高引起的[2]。

    對受到污染的水體進行修復難度大且成本高,我國投入了910億元治理“三江三河”,但成效不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利用植物治理或修復富營養化水體方面的工作已開展多年,治污效果較為明顯,但由于許多水生植物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易產生二次污染以及管理維護難等原因而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集成技術,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直接推廣應用。

    大江大河水體的污染是由于其支流的污染物流入后引起的,如果消除了支流的污染物,使其流入大江大河的水是潔凈的,可從源頭上控制大江大河水體的污染。控制支流的污染物必需有農民的參與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農民也只有在其中取得經濟效益才會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種植水生蔬菜既讓農民受益,又能消除了支流的污染物,是一舉兩得的事。

    我國水生蔬菜包括蓮藕、菱白、慈姑、水芹、菱角、荸薺、芡實、蒲菜、莼菜、豆瓣菜、水芋和水蕹菜,共計12個種類,除豆瓣菜起源于歐洲地中海沿岸外,都屬于我國原產,是我國的特色蔬菜[3]。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縣發現的“河姆渡文化遺址” 中發現了蓮、菱、香蒲等水生植物的花粉化石,經測定,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在古代民間食用蔬菜種類中就有了蓮、莼菜、芋、香蒲、荸薺、香菱等的記載。

    科學研究表明,水生蔬菜具有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美容養顏、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美化環境、排污能力強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我國水生蔬菜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據調查統計,我國的水生蔬菜種植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產值超過300億元,是世界上水生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地區。水生蔬菜也是我國出口創匯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之一,需要得到高度重視和更大的發展。

    2 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的案例分析

    (1)文輝等在富營養化水體中,利用人工基質無土栽培水生經濟植物凈化水質。結果表明:在5月~10月間,水蕹菜對TN、TP的去除率分別為81.32 %和71.34%;在11月~3月間,水芹菜對TN、TP的去除率分別為82 .77%和94 .77%。經重金屬檢測分析,水蕹菜和水芹菜莖葉部分的Cu、Cd、Pb和Zn含量均處于可食用范圍內。結合現場試驗結果,輪種上述兩種經濟植物,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4]。

    (2)王旭明研究表明,水蕹菜對污水中的N、P、COD均有明顯的去除效果,分別87.36%,76.4%,50.6%。水蕹菜生長迅速,產量高,一般在7.5萬kg/hm2左右,經濟效益可觀[5]。

    (3)余俊任等以鳳眼蓮、水蕹菜和生菜作為供試植物對經過稀釋后的厭氧發酵水做后續處理,考察3種植物對污水的耐污性及凈化能力。試驗表明:在170~230mg/L梯度下3種植物均表現出了良好的生長能力及高降解率。水蕹菜對污水總磷降解率達91%,對污水氨氮降解率達98%;生菜對污水CODcr降解率達到64%。在400~450mg/L梯度下,鳳眼蓮逐步枯萎直至死亡,而水蕹菜及生菜生長良好,表現出了較強的耐污能力。水蕹菜對污水總磷降解率達95%,對污水氨氮降解率達99%;生菜對污水CODcr降解率達到80%[6]。

    (4)王其超研究表明,在低濃度或高濃度的SO2污染環境中,蓮藕的生長發育無影響[7]。

    (5)皮宇等研究發現,水芹在10℃左右時對含銀廢水具有良好的凈化效能;水芹對離子態銀的凈化富集能力大于對絡合銀的凈化富集能力[8]。同時探索了冬季低溫凈化水體。

    (6)孫湘寧等通過對有明顯污染地區的蓮藕進行多次分析表明,對所測定的六種金屬元素Fe、Mn、Cu、Zn、Pb、Cd,都能被蓮藕吸收和富集,富集的規律是藕節大于節間。在有明顯污染區域,藕節和藕間對Pb的富集分別達到104%、85%,對Cd的富集分別達到460.8%,-23%。蓮藕具有一定的耐污染和抗污染的生理功能,在城郊排污水面,種植蓮藕對環境是有增益效果的。若在有毒金屬Pb、Cd嚴重的水面種植蓮藕,僅能發揮其環境效益,其藕不可食用,應引起注意[9]。

    3 污染水體的生態恢復技術

    污染水體的生態恢復技術是一種通過水體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群落的綜合作用而去除其中污染物的技術,該技術不需要大量投資,且生態恢復基地建立后,還可適用于其他類似污染水體的治理。因此,該技術受到了社會的歡迎[10]。

    污染水體生態工程治理的主要技術類型有――植物修復技術、動物修復技術和微生物修復技術[10]。如能將三種類型有機的結合起來,發揮其綜合環境效益,將達到理想效果。

    3.1 生態浮床技術概念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改善污染水體的水質,同時減少傳統的物理方法、化學方法處理(如底泥疏浚、機械撈藻、化學殺藻等)所帶來的投資大、操作難、產生二次污染等問題,生態浮床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營養化水體的修復研究中[11]。

    生態浮床技術是一項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兼顧的實用技術。其內涵是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為載體和基質,采用現代農藝和生態工程措施綜合集成的水面無土栽培種植技術。采用該技術可將原來只能在陸地種植的草本陸生物種種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與陸地種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獲量與景觀效果。該技術治理水環境與生態修復的原理是:通過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根系和浮床基質等對水中懸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體中的有害物質,與此同時,植物根系釋出大量能降解有機物的分泌物,從而加速有機污染物的分解,隨著部分水質指標的改善,尤其是DO的大幅度增加,為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創造了條件,通過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營養物的進一步分解,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最終通過收獲植物體的形式,將N、P等營養物質以及吸附積累在植物體內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離水體,使水體中的污染物大幅度減少,水質得到改善,從而為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創造生態環境條件,為最終修復水生態系統提供可能。生態浮床技術具有造價低、供試植物和載體材料來源廣,結構組裝方便,剛柔兼備,較好抗風浪能力,載體可移動拼裝等特點[2],提倡推廣應用。 3.2 水生植物濾床技術應用

    秦雁芳采用的水生植物濾床是借鑒日本的一項技術,是一種新型無基質型人工濕地系統,主要靠水培植物的根系吸收、吸附過濾及共生生物的降解作用對水質進行凈化,主要用于凈化富營養化自然水體。研究了水生植物濾床系統凈化太湖入湖河水, 結果表明:冬季水芹床、黑麥草床能有效去除TN、TP及高錳酸鹽指數;夏季空心菜床對污染有凈化效果,八月份去除率最高;營養物質濃度對水質凈化效果有很大影響,是造成冬季去除率高于夏季的主要原因。茭白、睡蓮床對污染的凈化效果高于冬夏兩季接茬時空心菜、水芹菜床;夏季對空心菜床系統中生物鏈進行擴展,放養大型底棲動物螺螄、泥鰍,系統污染凈化效果有所提高,其中螺螄床效果最好。對水生植物濾床系統進行經濟效益分析,合計水生植物收益、底泥、植物殘留物堆肥技術制成的成品有機肥及水產品的收入,水生植物濾床的凈效益可觀[12]。

    4 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的建議

    (1)實踐證明,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是可行的,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在科學研究、政策和投入上進行扶持。

    (2)農民應成為應用水生蔬菜治理水體污染的主體和受益者,只有讓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到這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事業中去,污染水體的生態恢復才能富有成效。

    (3)要科學決策,在了解受污染水體的生物狀況、水質和底質狀況后,選擇適宜在該條件下生長的生物種類,將整個需要治理的污染水體納入區域規劃、發展管理方案中,進行總體設計和考慮,并大力開展生物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10]。

    (4)要對收獲的水生蔬菜進行全面檢測,確保其安全性,對廣大消費者負責。

    參考文獻:

    [1] Linfeng Li, Yinghao Li, Dilip Kumar Biswas, et al. Potential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reating the eutropHic water: Evidence form Taihu Lake of China[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1~8.

    [2] 陳荷生,宋祥甫,鄒國燕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治理污染水體[J].中國水利,2005(5):50~53.

    [3] 江解增,曹碚生.水生蔬菜品種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9):21~24.

    [4] 由文輝,劉淑媛,錢曉燕.水生經濟植物凈化受污染水體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1):99~102.

    [5] 王旭明.水蕹菜在污水凈化系統中的作用[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7(1):33~34,48.

    [6] 余俊任,林 聰,張新平,等.水生植物在豬場廢水凈化中的耐污性研究[J].豬業科學,2006(12):64~66.

    [7] 王其超.荷花[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

    [8] 皮 宇,陳志強,戴全裕,等.水芹菜對含銀廢水的凈化功能[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1(1):14~28.

    [9] 孫湘寧,施克儉,袁俊華.蓮藕對金屬污染物的吸收與富集[J].水生生物學報,1987(3):282~283.

    [10] 由文輝.污染水體生態恢復的生態工程技術[J].上海建設科技,1999(3):26~27.

    [11] 唐靜杰,周 青.生態浮床在富營養化水體修復中的應用[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2):24~26.

    [12] 秦雁芳.水生植物濾床凈化太湖入湖河水的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6.

    Suggestion on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Water by Aquatic Vegetable

    He Jianjun1,2,3,4, Chen Xueling1,2,3, Guan Jian1,2,3, Zhou Ming1,2,3, Wang Jun1,2,3, Gao Hong1,2,3,

    Shi Defang1,2,3, Hu Zhongli4,5, Zhou Mingquan4,5

    (1.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Subcenter of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uhan 430064; 2.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Nuclear-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3. National R&D Center for Edible Fungi Processing, Wuhan 430064; 4.Hube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Lotus Root, Wuhan 430072;5.Department of Biology, Wuhan University, 430072)

    第8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關鍵詞】生態建設;道路改造;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0前言

    城市濱河道路的空間景觀設計,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點。城市濱河道路是指現代城市范圍內水域與陸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道路,由于有自然景觀的優勢,道路沿岸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觀空間。

    1、案例分析―以豐收路一期為例

    1.1豐收路一期現狀

    南閘街位于處江陰南郊,地處美麗富饒的太湖平原,南閘街道是一個生態宜居的花園。

    南閘街道豐收路現狀:

    (1)豐收路南側,濱河綠帶,寬16-18 M,長420M,面積7140M2;

    (2)道路路緣綠化退化,泥土;

    (3)道路入口節點無景可觀;

    濱海綠化“臟、亂、差”,設施殘破,環境惡劣,多處地段已成垃圾場。

    1.2豐收路一期設計目標

    設計的總體目標為:安全性、協調性、服務性、生態性;沿用豐收路東段的整體思路,并根據現狀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設計特色為:一條人行路貫穿綠化帶中,原有的綠化灌木得到保留,整體采用流線型與直線型相結合的模式,營造出一種和諧之美。在設計中,注重兩岸的水系景觀,保持視線通透,同時注重活動場地的私密性與安全性;活動場地設置小組團以觀花、芳香植物為主。品種主要為:黃山欒樹、烏桕、桂花、楊梅、山茶、櫻花、紫薇、垂絲海棠、紅葉李、碧桃、紅楓、梅花等。為了與原有風格相匹配,建議使用塑木欄桿,塑木欄桿可以與自然融為一體,它具有木材的自然外觀、質感,比木材尺寸穩定性好;免維護、使用時間長。

    1.3豐收路一期設計的獨特點

    (1)平面布局:設計根據周邊道路和用地情況,以草坪為基調,春夏秋開花的宿根花卉和整形灌木為主調,形成開闊的視覺空間。同時,結合小喬木和樹姿優美的大喬木樹木組合,有規律的變化,點綴在開闊的視覺中,形成標識性的、富有含義的景觀視覺點。通過景觀視覺點的交替組合,形成豐富的層次變化,減少因道路枯燥乏味的景觀,造成視覺疲勞的現象。

    (2)里面布局:沿邊界外側種植大喬木中間為小喬木和花灌木,前景為草坪和宿根花卉。

    (3)空間布局:根據植被開花和變葉時間和色彩特點,精心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其中,春季開花為景觀主調,秋季變葉為景觀主調,冬季有綠為景觀主調。

    2、案例分析―以豐收路二期為例

    1.1存在問題與解決措施

    豐收路二期濱河綠化景觀位于豐收路一期東側,總面積約為5000 M2 。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措施主要有一下幾點:

    水質:河道渾濁,水質變差,嚴重影響周邊環境。原有河道綠化工程已經被廢棄;建議梳理河道,清理垃圾,提升水質,修復河道綠化。

    景墻:原有景墻設計復雜,與現有環境不符,在整個濱河綠帶中比較突兀;建議直接拆除。

    廣場:現有廣場地面、墻面的面層破損嚴重且修復困難;建議改造重建。

    親水平臺:分布散、面積小,存在安全隱患;建議拆除整合。

    張拉膜廣場:廣場面積較大,地磚破損嚴重,難以修復;建議更換廣場面層,張拉膜清晰修復。

    景石:景石數量不夠,可再利用,增加景觀效果,豐富層次效果。

    廊架:原有廊架缺少溝通園路,體量較小;建議重新設計。

    綠化:現狀雜草叢生,樹木枯萎,垃圾堆砌;建議重新設計,整理地形,植樹中華。

    庭院燈:種類較多且損壞嚴重;建議沿用一期庭院燈。

    1.2豐收路二期設計目標

    豐收路的濱河景觀在逐步發展,二期的目標就是將濱河景觀帶繼續延伸,并根據道路現狀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創新提升,營造出一種生態美、視覺美、心境美的畫面,為生態宜居的南閘添上燦爛的一筆。

    1.3豐收路二期設計的獨特點

    依然延續一期景觀的鋪地風格,園路以荷蘭磚為主,廣場充分運用花崗巖的色彩、肌理,設計豐富的形態圖案,統一于對比相結合,產生明快的韻律感。不同材質的塊石,道路質感的對比,給行人鮮明的節奏感。在區域劃分上,主要分為綠蔭休閑區、活動健身區、悠然自樂區三大區域模塊,迎合了不同群眾的需求。

    3、從豐收路改造分析景觀區域功能劃分

    3.1有關功能分區的定義:

    濱江景觀帶功能分區,就是將各功能部分的特性與其他部分的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細致、合理有效的布局。對于功能分區,往往是依據動靜、公共與私密、開放與封閉三個原則來進行分區。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大的景觀環境條件,去完整的了解其環境范圍內對于人產生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區域,這也是人和環境協調的一個焦點。由此,濱河景觀的功能分區是充滿無盡的生動性與靈活性,還存在無盡的不確定因素也。功能的分區意味著人和環境的一個契合性的焦點,它還是一個景觀組成中重要的設計環節。

    3.2現代濱河景觀設計功能分區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快速發展下,人們的社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逐步的提高,對于環境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對于濱河景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 關注,不過有些濱河景觀的改造是在盲目的狀態和片面的視覺效應下進行的,未考慮周邊環境的適應性和適用對象的選擇性。即使有的找到了適用對象,但是還是缺乏功能劃分的認識,功能多樣性沒有得到體現;對于使用對象上,也沒有認真的分清各個年齡階段層次的不同需求;對于活動區域內來說,難以分辨高層次與普通使用、高科技與普通設施上的運用。最后造成了景點與景點的脫節,與人的活動行為不一致,景觀不協調,造成最后的整個景觀的不合理性。

    3.3以“人”的角度分析濱河景觀功能分區:

    人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城市的居住者是景觀的觀賞者,基于濱河景觀用人的理性角度進行功能合理的分區,作為一個完美的設計人員,目的就是給城市居民創造一個休閑、游玩的場所,在設計過程中間,我們必須要合理的利用功能分區的動靜、公私、開閉原則進行切合實際的對景區進行分區,將人與環境的尺度與比例調節到最佳的狀態,利用小空間將將濱河景觀劃分,這樣就可以讓景觀出現一種大眾的、客觀的性質,而且又不失壓抑與混沌。所以,濱河景觀的觸發角度就是使用者,也就是從人的角度去劃分功能區域的。

    5、結論

    城市濱河區域越來越多的成為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趨勢下,城市濱河空間的建設和利用對于城市的再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這樣的景觀再生不是單純的重建,而是在不同城市的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展開的,根植于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設計的重要前提。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設計還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讓設計回歸本源,回歸自然。

    參考文獻:

    [1]劉濱誼.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02

    第9篇:生態修復技術案例范文

    Abstract: Exploiting of the coal mine has caused a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coal mining area, the land is reduc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in dang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s being hindered, so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for us to rebuil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 of coal mining area, program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mining area and sprea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landscap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of coal mining collapse in Dahuang Mountain, this paper wants to explore diversifie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in the function, form, experien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play a par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鍵詞:多元;景觀生態;采煤塌陷地

    Key words: diversity;landscape ecology;the collapse land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30-0221-03

    0 引言

    我國煤礦數量達8萬多個,分布在1349個縣鎮,煤炭資源豐富,所以資源消耗以煤為主,這使我國成為世界煤炭消費和出口大國,煤炭開采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產生大面積采煤塌陷區,破壞區域景觀生態環境,但是這些采煤廢棄地現存大量煤炭開采的遺跡和遺址,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內涵,并具備教育、科研、游覽觀賞的功能,而事實上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采煤塌陷地的景觀都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面貌,但是可以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整治,在采煤塌陷地上重新塑造一個新景觀,采煤活動雖然對地區自然和人文景觀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但也為人們重建礦區景觀環境,創造了一個機會,所以采煤塌陷地的景觀生態設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1 景觀生態設計的多元化發展

    在廣義層面上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對特定區域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在這一層面上的景觀生態設計實際上是對景觀的生態設計[1]。

    據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 Cown)對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成為生態設計[2]。然而近些年來,環境的持續惡化要求生態設計不僅具有科學的生態技術手法,更應具備對生態觀念的傳播,推動公眾去愛護環境,使資源開發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這樣的生態現實,造成生態一詞的不斷解構,使景觀生態設計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在采煤塌陷地的濕地公園建設中,景觀設計研究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對象為有生命力的自然界的材料以及認知層面的人對環境的信息接收和傳遞,因而,生態必然成為景觀設計的形式、功能和體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景觀生態設計的多元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功能主義的生態景觀:即以體現生態學功能、技術為主導的維護礦區生態安全格局的生態修復性景觀設計。②形式主義的生態景觀:即源于人類的主觀意識,礦區生態修復過程中對自然景觀的模仿和意境的營造。③體驗主義的生態景觀:在環境危機的社會背景下,肩負起教育和傳播生態觀重任的礦區景觀設計。

    2 實踐――徐州大黃山采煤塌陷地濕地公園

    2.1 項目背景

    大黃山煤礦位于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境內,1956年11月開始建井,1958年8月1日投產,1970年有21座小煤窯開采。在40余年的采煤活動后,2001年因煤炭資源枯竭關閉大小煤礦。由于整個礦區的開采方法較為混亂,停產后留下了大片的采空區,造成了大量的土地塌陷,部分塌陷區長年積水,塌陷深度最深處5.8m。

    2.2 基地分析

    用地范圍以大吳鎮――大黃山鎮邊界東界、京福高速公路為西界、徐賈公路南側為南界、京杭大運河為北界的矩形區域內,總計塌陷面積為15375畝。對地面總影響面積10.37km2,大黃山已經停產8年,塌陷地均已沉降穩定,塌陷范圍基本確定不變。現狀多為塌陷地、荒地、復墾種植用地,區域內有一條不勞河穿過,成為區域內最大的河流,全長70km。(圖1、表1)

    采煤活動造成基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了區域生態平衡,也嚴重威脅了當地人居環境。土地破壞,環境污染,煤礦關閉大量失業人員,導致了區域吸引力下降,人口流失,經濟嚴重滯后,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基于塌陷區沉降穩定現狀,建立生態社區,通過景觀生態設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人居生存環境,通過改善礦區環境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

    2.3 多元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在尊重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設計則的基礎上,以“城市與礦區、生態與景觀、人居與環境”的和諧為設計目標。將大黃山采煤塌陷地規劃為集農業、療養、休閑、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生態區。基于大黃山現狀環境結合多元發展景觀生態設計理念,提出大黃山景觀生態設計路徑。(圖2)

    2.3.1 功能主義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修復。

    2.3.1.1 植被修復

    植被生態系統的修復是整個景觀生態設計的根本性工作,綜合考慮基地的植物現狀,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

    ①保護未受采煤塌陷地影響的農耕景觀。②改變煤矸石的堆砌方式,選擇適宜樹種形成新景觀。③通過合并整理土地塌陷形成的斑駁積水區,形成生態濕地種植片區,依次為沼澤、淺水、深水植物區三個部分,使區域水系形成天然的景觀廊道。④在交通主要干道種植大型喬木,形成整個片區的生態交通廊道。⑤在樹種上一般選擇徐州本土樹木中抗性強、耐瘠薄的品種,以灌木為主,逐漸引入喬木,選取具有改善土壤基質的植物作為先鋒植物。

    2.3.1.2 地形修復

    ①尊重現存的地形地貌,運用局部挖深疏通和對周邊地形抬高的手法,塑造大地形與小坡地相互交叉融合的地形生態網絡。②塌陷地落差大,采取梯田平整方式,如果坡度起伏小,可采取臺田平整方式[3]。大黃山地形落差較小,因而采取臺田平整方式,使區域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從而有效發展生態農業,積聚閑散勞動力,最大限度增加區域經濟。

    2.3.1.3 水體修復

    ①設計循環的水網系統,保留原有部分河道,改善硬質駁岸為可滲透性人工生態駁岸。②通過搭建路橋的手段,局部拓寬河道,在多雨季節可蓄水調節流量、控制洪水、補給地下水。③疏通不牢河河道,整治部分塌陷積水區為完整湖面形成濕地景觀。干旱時可釋放蓄積的水資源,補充地下水和地表徑流,并提供微生物棲息地,調節微氣候。

    通過對場地內的生態修復,建立平面和垂直生態網絡相互交叉的時空景觀網絡,形成多網絡共生的景觀生態格局,達到平面上系統性、空間上層次性、時間上相關性[4]。

    2.3.2 形式主義景觀生態設計――景觀再生

    在功能主義生態修復的基礎上,依據人類需求及理性的設計思考,結合地域文化,從設計形式上體現自然,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之上,營造適宜性的景觀生態環境,體現對自然意境的追求和和諧生活的向往。

    基地按照“兩軸、三片區”規劃布局,有道路網絡構成兩條景觀軸,區域景觀軸和貫穿基地南北的景觀軸,“三片區”:一、提供助老生活服務,興辦老年公寓、醫療、護理院、服務片區;二、發展觀光農業、濕地景觀和農作物工業園區片區;三、規劃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游樂園片區。(圖3)

    新建老年生活服務區,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并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營造宜人景觀環境,發展休閑度假旅游產業。通過模仿自然的手法,建造地方特色性漢文化建筑群,弘揚礦區人文景觀,在河道湖面周邊設計功能性景觀設施,營造怡人的文化景觀,建立觀賞性水景。

    基地生態農業,將大田種植與農、林、副、漁業結合起來;利用綠色和諧的景觀生態設計來發展生態產業,結合農作物工業園區,通過人工景觀生態設計,形成景觀生態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體系。

    2.3.3 體驗主義景觀生態設計――景觀信息傳播

    通過景觀這一媒介,傳播生態的信息。在基地生態科普區域,實現采煤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態文化的有效結合,將大黃山采煤塌陷地建設成集生態教育、科普、旅游、保護、恢復示范等功能于一體的體驗性生態景區。

    生態科普教育是生態景區的重要組成內容,一個以“人和自然”為主題,突出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反映生態學原理及技術的應用,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通過人的體驗性互動性的設計,讓人參與到科學探索和實踐活動中,加強生態信息的傳播。

    整體規劃通過多網絡共生的生態修復手法,使整個基地形成循環的自我調節系統,達到區域的生態平衡,結合合理的功能規劃布局,形成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通過科普區域的體驗互動設計加強宣傳生態意識,構建和諧環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采煤塌陷地的景觀生態設計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設計領域,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是一個復雜的交叉學科,需更加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對生態意識的傳播。文章歸納總結多元化景觀生態設計的種類,通過大黃山采煤塌陷地生態公園的案例,總結采煤塌陷地三方面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以此構建生態功能良好的景觀格局,形成完善的生態安全系統,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加強民眾的生態意識。力求通過對工業廢棄地的治理與可持續利用來達到緩解人地矛盾,爭取更大的社會經濟發展空間。[5]此舉既可以增加場地的自我價值和市場經濟價值,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平臺,同時,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更加深化場地的社會性,體現場地的社會價值。改善了基地的生態環境,使項目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得到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西蒙茲.J.O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16.

    [2]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6):3-9.

    [3]宋紅梅,張紹良.徐州市采煤塌陷地狀況及分類治理對策[J].山東煤炭科技,200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www.国产成人|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欧美黄成人免费网站大全|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亚洲成人黄色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狠狠色综合|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777久久成人影院|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